CN105377683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77683A CN105377683A CN201580001300.4A CN201580001300A CN105377683A CN 105377683 A CN105377683 A CN 105377683A CN 201580001300 A CN201580001300 A CN 201580001300A CN 105377683 A CN105377683 A CN 1053776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ont wheel
- body shell
- grounding parts
- fuel tank
- cen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在具备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左前轮以及右前轮、以及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后轮的车辆中,提供确保燃料箱的容量且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燃料箱(210)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连杆机构(140)的上轴线(A)的延长线与连杆机构(140)的下轴线(C)的延长线之间,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右前轮(131R)接地的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131L)接地的左前轮接地部与后轮(134)接地的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接地部的中心(F1)、同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后轮接地部的中心(F2)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当左右转弯时朝车辆的左右方向倾斜的车身框架、当左右转弯时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左前轮以及右前轮、以及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后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当左右转弯时朝车辆的左右方向倾斜的车身框架、以及在该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两个前轮的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以及非专利文献1)。这种车辆是能够在车身框架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转弯的车辆。更具体而言,车身框架当右转弯时朝车辆的右方倾斜,当左转弯时朝车辆的左方倾斜。
专利文献1、2以及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具备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此外,连杆机构包括支承上横梁和下横梁的右端部的右侧向杆以及支承上横梁和下横梁的左端部的左侧向杆。上横梁与下横梁的中间部支承于车身框架。上横梁和下横梁由车身框架支承为能够绕在车身框架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与车身框架的倾斜连动,上横梁和下横梁相对于车身框架旋转,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左前轮与右前轮的相对位置变化。上横梁和下横梁在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设置于相比左前轮以及右前轮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在非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车辆中,将燃料箱配置在位于放置驾驶员的左右脚的底板部之间的中心通道中(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的P76-P80以及专利文献2的图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3138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外观设计专利D547,242S公报。
非专利文献1:Catalogopartidiricambio,MP3300ieLTMod.ZAPM64102,Piaggio公司,pp.76-80。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含有燃料的燃料箱的重量与燃料的剩余量相应地变化。因而,运转时的车辆的重心位置与燃料的剩余量相应地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为了减小燃料箱的重量变化而减小燃料箱,则会导致燃料箱的容量变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备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左前轮以及右前轮、以及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后轮的车辆中,提供一种确保燃料箱的容量且运转时的车辆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以下,也记载为方式1的车辆)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车辆具备:
车身框架;
右前轮以及左前轮,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且能够与所述车身框架一起朝车辆的左右方向倾斜;
一个后轮,所述后轮能够与所述车身框架一起朝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倾斜;
座椅,所述座椅具有供驾驶员就坐的落座面;
右前轮支承装置,所述右前轮支承装置具有上部以及支承所述右前轮的下部;
左前轮支承装置,所述左前轮支承装置具有上部以及支承所述左前轮的下部;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右侧向杆,所述右侧向杆按照能够绕沿着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右前轮支承装置的上部;左侧向杆,所述左侧向杆按照能够绕与所述右轴线平行的左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左前轮支承装置的上部;上横梁,所述上横梁在右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右侧向杆的上部,在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左侧向杆的上部,所述上横梁的中间部由所述车身框架支承为能够绕沿着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轴线旋转;以及下横梁,所述下横梁在右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右侧向杆的下部,在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左侧向杆的下部,所述下横梁的中间部由所述车身框架支承为能够绕与所述上轴线平行的下轴线旋转;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容纳曲轴的曲轴箱部、以及容纳变速机构的变速箱部,所述动力单元产生所述后轮的驱动力;
燃料箱,所述燃料箱蓄积朝所述动力单元供给的燃料;以及
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由所述车身框架支承为能够旋转,改变所述左前轮以及所述右前轮的朝向,
所述连杆机构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配置于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的上方,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垂直于所述上轴线以及所述下轴线的假想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比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轴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小,
在所述动力单元中,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所述曲轴箱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比所述右前轮的上端、所述左前轮的上端以及所述后轮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所述曲轴箱部以及所述变速箱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比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接近所述后轮的位置,
在所述座椅中,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所述落座面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曲轴箱部以及所述变速箱部的前端与所述后轮的后端之间,
所述燃料箱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上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下轴线的延长线之间,
所述燃料箱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右前轮接地的右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轮接地的左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的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轮接地部的中心、同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之间。
根据本发明,具有大重量的连杆机构、具有大重量的动力单元以及具有大重量的供驾驶员就坐的座椅成为上述那样的配置关系。并且,在这样的配置关系下,重量与燃料的剩余量相应变化的燃料箱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上轴线的延长线与下轴线的延长线之间,在上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接地部的中心、同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后轮接地部的中心之间。在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垂直于上轴线以及上述下轴线的假想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比上述转向轴的旋转轴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小,因此,通过在上轴线与下轴线之间配置燃料箱,能够在重心的附近配置燃料箱。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燃料箱配置于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的附近。通过将燃料箱配置于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的附近,能够提供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因而,通过本发明的结构,能够提供确保燃料箱的容量且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
此外,本发明能够采用以下的方式。
方式2的车辆,在方式1的车辆中,采用如下的结构: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左端配置于相比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的中心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的左端、的中心靠左方的位置、且所述燃料箱的右端配置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的中心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的右端、的中心靠右方的位置。
在方式2的车辆中,车辆的前部具有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左前轮以及右前轮的车宽。因此,容易将横向宽度大的燃料箱搭载于车辆。进而,根据方式2的车辆,燃料箱的左端配置于相比上横梁以及下横梁的中心与上横梁以及下横梁的左端、的中心靠左方的位置、且燃料箱的右端配置于相比上横梁以及下横梁的中心与上横梁以及下横梁的右端、的中心靠右方的位置。因此,燃料箱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大。因此,能够确保燃料箱的容量又能够减小燃料箱的高度。因而,能够提供确保燃料箱的容量且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更小的车辆。
方式3的车辆,在方式1的车辆中,采用如下的结构: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后端配置于相比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方式3的车辆,燃料箱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上轴线的延长线与下轴线的延长线之间,在上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燃料箱的后端配置于相比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燃料箱配置于接近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的高的位置。此外,在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垂直于上轴线以及下轴线的假想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比转向轴的旋转轴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小,因此,伴随着车辆的倾斜的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的连杆机构的可动范围小。因此,即便将燃料箱的后端配置于相比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也能够抑制燃料箱的容量变小。
因此,能够提供可较大地确保燃料箱的容量且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
方式4的车辆,在方式1的车辆中,采用如下的结构: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前端配置于相比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方式4的车辆,在上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燃料箱的后端配置于相比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燃料箱配置于接近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的低的位置。因此,能够提供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更小的车辆。
因此,能够提供确保燃料箱的容量且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更小的车辆。
方式5的车辆,在方式1的车辆中,采用如下的结构: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燃料箱配置成同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重叠。
根据方式5的车辆,燃料箱配置成同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重叠,因此,能够使燃料箱更接近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并且容易较大地确保燃料箱的容量。
因此,能够提供可较大地确保燃料箱的容量且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
方式6的车辆,在方式1的车辆中,采用如下的结构:
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上端配置于相比所述下横梁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方式6的车辆,能够使燃料箱更接近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因此,能够提供运转时的车辆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
方式7的车辆,在方式1的车辆中,采用如下的结构:
所述车辆具备作为蓄电池或者制动压控制单元的部件,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所述部件配置于所述上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下轴线的延长线之间,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部件配置于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的中心、同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之间。
根据方式7的车辆,能够将具有重量的部件配置于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的附近。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左前轮以及右前轮、以及能够与车身框架一起倾斜的后轮的车辆中,能够提供一种确保燃料箱的容量且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卸下外装的状态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卸下外装的状态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左前轮、右前轮、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左前轮、右前轮、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车辆倾斜时的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改变车把的朝向时的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对燃料箱的配置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9是对燃料箱的配置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的侧视图;
图11是对燃料箱的配置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2是对燃料箱的配置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13是对燃料箱的配置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对于方向的定义>
以下,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辆100的前方向,箭头B表示车辆100的后方向。箭头U表示车辆100的上方向,箭头D表示车辆100的下方向。箭头R表示车辆100的右方向,箭头L表示车辆100的左方向。另外,车辆100在使车身框架110相对于铅垂方向朝车辆100的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转弯。因此,与车辆100的方向不同地确定以车身框架110为基准的方向。图中的箭头FF表示以车身框架110为基准的前方向,箭头FB表示以车身框架110为基准的后方向。箭头FU表示以车身框架110为基准的上方向,箭头FD表示以车身框架110为基准的下方向。箭头FR表示以车身框架110为基准的右方向,箭头FL表示以车身框架110为基准的左方向。在说明书中,车辆100的前后方向、车辆100的上下方向、车辆100的左右方向是从驾驶车辆100的乘员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且是以车辆100为基准的方向。此外,在说明书中,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是从驾驶车辆100的乘员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且是以车身框架110为基准的方向。车宽方向中央意味着车辆100的左右方向的车宽的中央。换言之,车宽方向中央是车辆100的左右方向中央。此外,在说明书中,直立状态是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状态、且表示车把160未转向的状态。车把160未转向的状态表示当俯视观察时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的旋转轴与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正交的状态。车把160未转向的状态换言之如图9所示那样是未使转向轴161旋转的状态,或者是车把160未旋转的状态。在直立状态下,车辆100的方向与车身框架110的方向一致。另外,当使车身框架110相对于铅垂方向朝左右方向倾斜而转弯时,车辆100的左右方向与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不一致。此外,车辆100的上下方向与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也不一致。但是,车辆100的前后方向与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一致。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不但包括与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平行的轴线,而且包括相对于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在±45°的范围内倾斜的轴线。沿着相比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接近前后方向的方向延伸的轴线包含于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同样地,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包括相对于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在±45°的范围内倾斜的轴线。沿着相比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接近上下方向的方向延伸的轴线包含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包括相对于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在±45°的范围内倾斜的轴线。沿着相比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接近左右方向的方向延伸的轴线包含于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对于车身框架110的各部提到“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只要在延伸的方向包含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的分量即可,也包含沿着朝上下左右倾斜的斜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卸下外装的状态的车辆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卸下外装的状态的车辆的侧视图。在图2以及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车辆100的外装。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车辆100朝左右方向倾斜时的左前轮131L和右前轮131R。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具备左前轮131L、右前轮131R、后轮134、车把160、座椅180以及车身罩(201a、201b,201c,201d,201e)。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车辆100具备连杆机构140、车身框架110(参照图2)、动力单元170(参照图3)、燃料箱210、收纳箱250、以及作为蓄电池或者制动压控制单元的重的部件270(参照图3)。
车身框架110保持车辆100的各结构。车身框架110具有连杆支承部111、下降框架部112、底框架部113以及后框架部114(参照图2以及图3)。
连杆支承部111配置于车辆100的前部。连杆支承部111支承连杆机构140。虽然并无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连杆支承部111兼做头管的结构。作为头管的连杆支承部111当从车辆100的侧面观察时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配置,以使得上部与下部相比位于后方。作为头管的连杆支承部111支承车把160以及转向轴161。此外,转向轴16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作为头管的连杆支承部111。
下降框架部112从连杆支承部111朝下方延伸,进而与底框架部113连接。底框架部113配置于车辆100的底部且俯视观察时的座椅180的前方。底框架部113支承后述的车身罩的地板部201d。
后框架部114从底框架部113的后端朝车辆100的后部延伸,支承座椅180、燃料箱210、收纳箱250以及动力单元170。动力单元170也可以经由摆臂支承于后框架部114。
动力单元170产生后轮134的驱动力。动力单元170包括发动机、容纳有曲轴的曲轴箱部171、以及容纳有变速器的变速箱部172(参照图3)。对于动力单元170的配置将后述。
车身罩具有前罩部201a、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01b、护腿罩部201c、地板部201d以及后罩部201e。
前罩部201a覆盖连杆机构140的前方的至少一部分。
护腿罩部201c位于连杆机构140的后方以及左前轮131L和右前轮131R的至少一部分的后方。此外,护腿罩部201c覆盖下降框架部112的前方以及后方。护腿罩部201c与地板部201d连接。
地板部201d具有供就坐于座椅180的驾驶员放置脚的地板面。地板面当俯视观察时配置于座椅180的前方以及护腿罩部201c的后方,并且,当从侧面观察时配置于比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的上端低的位置。虽然并不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部201d具有与从左前轮131L的左端到右前轮131R的右端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宽度。
后罩部201e覆盖后框架部114的周边。
座椅180具有供驾驶员就坐的落座面181。对于座椅180的配置将后述。
收纳箱250配置于座椅180的后部的下方。收纳箱250的上方由座椅180覆盖。在打开座椅180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收纳箱250存取物品。虽然并不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收纳箱250容纳头盔501。
燃料箱210蓄积动力单元170的燃料。在燃料箱210连接有燃料软管。燃料从燃料箱210通过燃料软管朝动力单元170供给。
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在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与车身框架110一起朝左右方向倾斜。
后轮134支承于由车身框架110或者动力单元17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摆臂。并且,摆臂经由悬架与后框架部114连接。利用悬架限制摆臂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后轮134与车身框架110一起朝左右方向倾斜。
<连杆机构>
图4是示出左前轮、右前轮、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的主视图。图5是示出左前轮、右前轮、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车辆倾斜时的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是示出改变车把的朝向时的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的状态的俯视图。
连杆机构140是平行四节连杆方式(也称作平行四边形连杆)的结构。
连杆机构140支承于车身框架110的连杆支承部111。连杆机构140作为进行车辆100的倾斜动作的结构具备上横梁141、下横梁142、左侧向杆143以及右侧向杆144。
上横梁141的中间部支承于连杆支承部111。上横梁141被支承为能够绕沿着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轴线A(参照图3)旋转。详细来说,上轴线A与FF-FU平面平行、且以箭头FF为基准朝箭头FU的方向倾斜45°以内。
上横梁141的左端部支承于左侧向杆143。上横梁141能够绕与上轴线A平行的左上轴线AL相对于左侧向杆143旋转。上横梁141的右端部支承于右侧向杆144。上横梁141能够绕与上轴线A平行的右上轴线AR相对于右侧向杆144旋转。
下横梁142的中间部支承于连杆支承部111。下横梁142被支承为能够绕与上轴线A平行的下轴线C(参照图3)旋转。下横梁142配置于相比上横梁141靠下方的位置。下横梁142具有与上横梁141大致相同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且与上横梁141平行地配置。
下横梁142的左端支承于左侧向杆143。下横梁142能够绕与下轴线C平行的左下轴线CL相对于左侧向杆143旋转。下横梁142的右端部支承于右侧向杆144。下横梁142能够绕与下轴线C平行的右下轴线CR相对于右侧向杆144旋转。
虽然并不特别限定,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140的下横梁142具有:前下横梁142a,具有位于连杆支承部111、左侧向杆143、右侧向杆144的前方的部分;以及后下横梁142b,具有位于连杆支承部111、左侧向杆143、右侧向杆144的后方的部分(参照图3以及图5)。
左侧向杆143配置于连杆支承部111的左方,且与连杆支承部111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左侧向杆143配置于左前轮131L的上方。左侧向杆143按照能够以左轴线Y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后述的左缓冲装置150L。左缓冲装置150L相当于本发明的左前轮支承装置的一例。
右侧向杆144配置于连杆支承部111的右方,且与连杆支承部111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右侧向杆144配置于右前轮131R的上方。右侧向杆144按照能够以右轴线Y2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后述的右缓冲装置150R。右缓冲装置150R相当于本发明的右前轮支承装置的一例。
这样,上横梁141、下横梁142、左侧向杆143以及右侧向杆144以上横梁141与下横梁142相互保持平行的姿势、且左侧向杆143与右侧向杆144相互保持平行的姿势的方式被支承。
如图6所示,当车辆100朝左右方向(R-L方向)倾斜时,连杆机构140使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倾斜。并且,连杆机构140与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的倾斜相匹配地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箭头FU、FD的方向)使左前轮131L与右前轮131R的高度相对变化。
<转向机构>
在车把160与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之间设置有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具有转向轴161、中央转向臂162(参照图7)、横拉杆165、左转向臂163、右转向臂164、左缓冲装置150L以及右缓冲装置150R。
左缓冲装置150L具有左缓冲器151、左托架146以及左旋转防止机构152。左缓冲装置150L支承于左侧向杆143且与左侧向杆143一起倾斜。
左缓冲器151例如利用伸缩构造使来自路面的振动衰减。左缓冲器151的上端固定于左托架146。左缓冲器的下端支承左前轮131L。由此,左缓冲器153对左前轮131L相对于左缓冲器151的上部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的移位进行缓冲。另外,存在左缓冲器151的伸缩方向以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具有倾斜度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左前轮131L也相对于左缓冲器151的上部朝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移位。在该情况下,左缓冲器151也对左前轮131L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的移位进行缓冲。
左旋转防止机构152与左缓冲器151平行地配置。左旋转防止机构152具有伸缩构造。左旋转防止机构152的上端固定于左托架146。左旋转防止机构152的下端支承左前轮131L。
通过左缓冲器151以及左旋转防止机构152支承左前轮131L,将左托架146与左前轮131L建立关联,以免左托架146的朝向与左前轮131L的朝向相对地变化。
右缓冲装置150R具有右缓冲器153、右托架147以及右旋转防止机构154。右缓冲装置150R支承于右侧向杆144且与右侧向杆144一起倾斜。
右缓冲器153例如利用伸缩构造使来自路面的振动衰减。右缓冲器153的上端固定于右托架147。右缓冲器153的下端支承右前轮131R。由此,右缓冲器153对右前轮131R相对于右缓冲器153的上部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的移位进行缓冲。另外,存在右缓冲器153的伸缩方向以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具有倾斜度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右前轮131R也相对于右缓冲器153的上部朝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移位。在该情况下,右缓冲器153也对右前轮131R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的移位进行缓冲。
右旋转防止机构154与右缓冲器153平行地配置。右旋转防止机构154具有伸缩构造。右旋转防止机构154的上端固定于右托架147。右旋转防止机构154的下端支承右前轮131R。
通过右缓冲器153以及右旋转防止机构154支承右前轮131R,将右托架147和右前轮131R建立关联,以免右托架147的朝向与右前轮131R的朝向相对地变化。
转向轴161由车身框架110支承为能够旋转,改变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的朝向。
中央转向臂162以及横拉杆165配置于相比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靠上方的位置。中央转向臂162的一端部固定于转向轴161,且与转向轴161一起旋转。中央转向臂162的另一端部支承于横拉杆165。中央转向臂162将转向轴161的旋转传递至横拉杆165。
左转向臂163固定于左托架146。
右转向臂164固定于右托架147。
横拉杆165分别支承中央转向臂162、左转向臂163以及右转向臂164,并将中央转向臂162的旋转传递至左转向臂163以及右转向臂164。
通过这些结构,如图7所示,当操作车把160而使转向轴161以及中央转向臂162旋转时,左托架146和右托架147以相同角度旋转。由此,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相互朝相同方向T转向。
<连杆机构140的配置以及朝向>
如图4所示,连杆机构140的上横梁141以及下横梁142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配置于相比车把160靠下方、且相比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如图5所示,连杆机构140的上横梁141以及下横梁142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重叠的位置。即,连杆机构140的上横梁141以及下横梁142在侧视视角下配置于穿过右前轮131R的前端的铅垂线与穿过后端的铅垂线之间、以及穿过左前轮131L的前端的铅垂线与穿过后端的铅垂线之间。此外,连杆机构140的上横梁141以及下横梁142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比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的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与连杆机构140的上轴线A以及下轴线C垂直的假想线L1与铅垂线(箭头U的方向)所成的角度比转向轴161的旋转轴线L2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小。在本说明书中,假想线是直线。即,假想线L1与铅垂线U1所成的角度θ1比旋转轴线L2与铅垂线U2所成的角度θ2小。转向轴161的旋转轴线L2与左轴线Y1以及右轴线Y2(参照图4)平行。
<动力单元170的配置>
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曲轴箱部171(参照图3)配置于相比右前轮131R、左前轮131L以及后轮13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动力单元170配置于相比左前轮131L、右前轮131R以及连杆机构140靠后方的位置。虽然并不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动力单元170配置于相比地板部201d靠后方的位置。
此外,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曲轴箱部171配置于右前轮131R以及左前轮131L的后端与后轮134的前端之间。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曲轴箱部171以及变速箱部172配置于相比右前轮131R以及左前轮131L的后端接近后轮134的前端的位置。换言之,曲轴箱部171以及变速箱部172的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位于相比右前轮131R以及左前轮131L的后端与后轮134的前端的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
<座椅180的配置>
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座椅180的落座面181配置于连杆机构140的上横梁141的上端(图8的水平线V2)与下横梁142的下端(图8的水平线V1)之间。此外,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落座面181配置于动力单元170的曲轴箱部171(参照图8)的前端以及变速箱部172(参照图8)的前端中的更靠前端的一方与后轮134的后端之间。
<重的部件的配置>
重的部件270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配置在由图8的假想线F1、F2、上轴线A以及下轴线C围成的范围内。重的部件270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轴线A的下方且下轴线C的上方,重的部件270的剩余的部分配置于下轴线C的下方。对于假想线F1、F2将后述。
<燃料箱210的配置>
图8是对燃料箱210的配置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9是对燃料箱210的配置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在图8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车辆100朝左右方向倾斜时的左前轮131L和右前轮131R。在图9中,用虚线表示车辆100的外装。
在本说明书中,燃料箱的上端意味着供油口的上端。此外,燃料箱的前端、后端、下端、左端以及右端意味着容纳燃料的空间的前端、后端、下端、左端以及右端。
如图8所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燃料箱210配置于连杆机构140的上轴线A与下轴线C之间。在车辆100的侧视视角下,燃料箱210的一部分配置于下轴线C的下方,燃料箱210的剩余的部分配置于上轴线A与下轴线C之间。
并且,如图8所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燃料箱210的上端配置于相比连杆机构140的下横梁142的下端(水平线V1)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如图8所示,燃料箱210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假想线F1与假想线F2之间。在车辆100的侧视视角下,燃料箱210的前端配置于假想线F1与假想线F2之间,燃料箱210的后端配置于假想线F2的后方。
此处,假想线F1表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的中心位置E1与中心线E2的中心。中心线E2表示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的中心位置E1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位置E3的中心。假想线F2表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中心线E2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位置E3的中心。左前轮接地部表示左前轮131L的接地部。右前轮接地部表示右前轮131R的接地部。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左前轮接地部与右前轮接地部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因此,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的中心位置E1是左前轮接地部的中心位置以及右前轮接地部的中心位置。后轮接地部表示后轮134的接地部。
并且,如图9所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上,燃料箱210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H1靠右方的位置,燃料箱210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H2靠左方的位置。
此处,假想线H1表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上,上横梁141以及下横梁142的右端位置G1与上横梁141以及下横梁142的中心位置G2的中心。假想线H2表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上上横梁141以及下横梁142的左端位置G3与上横梁141以及下横梁142的中心位置G2的中心。中心位置G2表示上横梁141以及下横梁14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
<实施方式的效果>
图10是表示在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的侧视图。在图10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车辆100朝左右方向倾斜时的左前轮131L和右前轮131R。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连杆机构140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配置于相比右前轮131R以及左前轮131L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成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与右前轮131R以及左前轮131L重叠,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与上轴线A以及下轴线C垂直的假想线L1与铅垂线U1所成的角度θ1比转向轴161的旋转轴线L2与铅垂线U2所成的角度θ1小,对于动力单元170,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曲轴箱部171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比右前轮131R的上端、左前轮131L的上端以及后轮13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且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右前轮131R以及左前轮131L与后轮134之间,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曲轴箱部171以及变速箱部172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比右前轮131R以及左前轮131L接近后轮134的位置,对于座椅180,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落座面181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曲轴箱部171以及变速箱部172的前端与后轮134的后端之间,燃料箱210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上轴线A的延长线与下轴线C的延长线之间,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右前轮131R接地的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131L接地的左前轮接地部与后轮134接地的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右前轮接地部以及左前轮接地部的中心、同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后轮接地部的中心之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具有大重量的连杆机构140、具有大重量的动力单元170以及具有大重量的供驾驶员就坐的座椅180成为上述那样的配置关系,由此,能够将燃料箱210配置于驾驶员500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100的重心Q1(参照图10)的附近。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能够提供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重心Q1的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100。因此,能够提供确保燃料箱210的容量且运转时的重心Q1的变化量小的车辆10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中,车辆100的前部具有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左前轮131L以及右前轮131R的车宽。或者,车辆100的前部具有连杆机构140的横向宽度以上的车宽。因此,容易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大的燃料箱210搭载于车辆100。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燃料箱210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图9的假想线H2靠左方的位置,燃料箱210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图9的假想线H1靠右方的位置。因此,燃料箱210的横向宽度变大。因此,能够确保燃料的容量,又能够减小燃料箱210的高度。因而,能够提供确保燃料箱210的容量且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运转时的重心Q1的变化量更小的车辆10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中,燃料箱210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上轴线的延长线与下轴线的延长线之间,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燃料箱210的后端配置于相比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燃料箱210配置于接近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的高的位置。此外,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与上轴线以及下轴线垂直的假想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比转向轴161的旋转轴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小,因此,伴随着车辆100的倾斜的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的连杆机构140的可动范围小。因此,即便将燃料箱210的后端配置于相比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也能够抑制燃料箱210的容量变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中,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燃料箱210的后端配置于相比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燃料箱210配置于接近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的低的位置。因此,能够提供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更小的车辆。因此,能够提供确保燃料箱210的容量且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更小的车辆10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中,燃料箱210配置成同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与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重叠,因此,能够使燃料箱210更接近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重心,并且容易大大确保燃料箱210的容量。因此,能够提供可更大地确保燃料箱210的容量且基于燃料的剩余量的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10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燃料箱210的上端配置于相比下横梁142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燃料箱210更接近驾驶员乘车的状态下的车辆100的重心Q1。因此,能够提供运转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小的车辆100。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通过上述的重的部件270的配置,能够将重的部件270配置于运转时的车辆100的重心Q1的附近。
<燃料箱210A的配置的变形例1>
图11是对燃料箱的配置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在图11中,用虚线表示车辆100A的外装。
变形例1是变更燃料箱210A的左右方向的配置的条件的例子。
在变形例1中,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上,燃料箱210A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I1靠右方的位置,燃料箱210A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I2靠左方的位置。
在变形例1的车辆100A中,燃料箱210A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I1稍靠右方的位置、且燃料箱210A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I2稍靠左方的位置。
此处,假想线I1表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上,连杆机构140的右上轴线AR与左右方向的中心线I0的中心的位置。假想线I2表示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车身框架110的左右方向上,连杆机构140的左上轴线AL与左右方向的中心线I0的中心的位置。左右方向的中心线I0表示左上轴线AL与右上轴线AR的中心的位置。
在变形例1中,燃料箱210A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配置条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变形例1的车辆100A,通过如上述那样基于右上轴线AR和左上轴线AL规定燃料箱210A的左右方向的配置,能够增大燃料箱210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因此,在变形例1的车辆100A中,也能够确保燃料的容量又能够减小燃料箱210A的高度。因此,能够提供确保燃料箱210A的容量且运转时的重心Q1的变化量更小的车辆100A。
<燃料箱的配置的变形例2>
图12是对燃料箱的配置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在图1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车辆100B朝左右方向倾斜时的左前轮131L和右前轮131R。
变形例2是追加燃料箱210B的上下方向的配置的条件的例子。
在变形例2中,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燃料箱210B的一部分配置于假想线J1的上方,燃料箱210B的其他的一部分配置于假想线J2的下方。
此处,假想线J1表示连杆机构140的上轴线A与平行于上轴线A的中心轴线J0的中心。假想线J2表示连杆机构140的下轴线C与平行于下轴线C的中心轴线J0的中心。中心轴线J0是表示上轴线A与下轴线C的中心的轴线。
在变形例2中,燃料箱210B的其他的配置条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变形例2的车辆100B,能够使燃料箱210B更接近运转时的车辆100B的重心Q1。因此,能够提供与燃料剩余量相应的重心Q1的位置的变化量更小的车辆100B。
<燃料箱的配置的变形例3>
图13是对燃料箱的配置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在图1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车身朝左右方向倾斜时的左前轮131L和右前轮131R。
配置P1是燃料箱210的后端配置于相比中心线E2靠前方的位置的一例。
配置P2是燃料箱210与中心线E2重叠的一例。
配置P3是燃料箱210的前端配置于相比中心线E2靠后方的位置的一例。
但是,在配置P1~P3的各个中,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与由假想线F1、F2、上轴线A以及下轴线C围成的范围重叠。
在车身框架110的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燃料箱210可以配置成配置P1、P2、P3的任一个。
只要满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燃料箱210的配置条件,便也可以与车辆类型相应地适当配置燃料箱210。
另外,作为车辆类型的一例,也包括不具有地板部201d,动力单元170的一部分配置于相比座椅180的落座面181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驾驶员跨坐于车辆的类型。
至此,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附图中具体地示出车辆100、100A、100B的各部的配置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各部的配置并不限定于附图所示的具体的配置,只要是满足权利要求书中的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条件的配置即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对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燃料箱210的一部分配置于下轴线C的下方,剩余的部分配置于上轴线A与下轴线C之间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燃料箱210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下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连杆机构140的上轴线A与下轴线C之间即可。即,也可以在车辆100的侧视视角下将燃料箱210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轴线A的上方、且将燃料箱210的剩余的部分配置于上轴线A与下轴线C之间。此外,也可以在车辆100的侧视视角下将燃料箱210的全部配置于上轴线A与下轴线C之间。此外,也可以在车辆100的侧视视角下将燃料箱210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轴线A的上方,将燃料箱210的其他的一部分配置于下轴线C的下方,将燃料箱210的剩余的部分配置于上轴线A与下轴线C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对在车辆100的侧视视角下燃料箱210的前端位于假想线F1与假想线F2之间,燃料箱210的后端配置于假想线F2的后方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将燃料箱210在车身框架1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假想线F1与假想线F2之间即可。即,也可以在车辆100的侧视视角下将燃料箱210的前端和后端配置于假想线F1、F2之间。此外,也可以在车辆100的侧视视角下将燃料箱210的前端配置于假想线F1的前方、且将燃料箱210的后端配置于假想线F1、F2之间。此外,也可以在车辆100的侧视视角下将燃料箱210的前端配置于假想线F1的前方、且将燃料箱210的后端配置于假想线F2的后方。
此外,本发明在车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具有燃料箱210的配置的条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对燃料箱210的左右方向的配置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燃料箱210的左右方向的大小并不受限定。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车辆100、100A、100B的各部的配置,参照附图对更优选的具体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更优选的各部的配置也并不限定于附图所示的具体的配置,只要满足权利要求书中的从属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条件即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对燃料箱210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H1靠右方的位置、且燃料箱210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H2靠左方的位置进行了说明。但是,燃料箱210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图9的具体的配置。也可以将燃料箱210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H1稍靠右方的位置、且将燃料箱210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线H2稍靠左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对重的部件270的一部分配置于由假想线F1、F2、上轴线A以及下轴线C围成的范围进行了说明。但是,重的部件270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图8的具体的配置。只要将重的部件270在车身框架110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配置于由假想线F1、F2、上轴线A以及下轴线C围成的范围即可。即,也可以配置成将重的部件270的全部包含在由假想线F1、F2、上轴线A以及下轴线C围成的范围内。此外,也可以配置成将重的部件270的一部分包含在由假想线F1、F2、上轴线A以及下轴线C围成的范围内。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附图中具体地示出车辆100、100A、100B的结构以及各部的构造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车辆以及构成车辆的各部的构造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即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俯视视角下在座椅180的前方具有地板部201d的车辆10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也可以是不具有地板部201d而驾驶员跨坐在座椅上的类型。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连杆支承部111兼做头管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也可以形成为与连杆支承部111分开地具有头管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单元只要具备发动机、曲轴箱部、变速箱部即可。曲轴箱部和变速箱部不需要分体地形成,曲轴箱部和变速箱部也可以一体地形成。此外,本发明的动力单元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所示的位置,只要是在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曲轴箱部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比右前轮的上端、左前轮的上端以及后轮的上端靠下方、且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右前轮以及左前轮与后轮之间的位置即可,也包括动力单元的一部分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比右前轮的上端、左前轮的上端以及后轮的上端靠下方、且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右前轮以及左前轮与后轮之间以外的情况。发动机的气缸数量也并不受限定。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杆机构也可以构成为,上横梁包括:具有配置于连杆支承部111的前方的部分的前上横梁;以及具有配置于连杆支承部111的后方的部分的后上横梁。此外,下横梁可以仅是前下横梁,也可以仅是后下横梁。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杆机构只要具备上横梁和下横梁即可,可以具有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的一个或者多个横梁。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座椅除了具有驾驶员的落座面之外还可以具有同乘者(tandemrider)的落座面。同乘者的落座面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定。
本发明是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具体化而得到的发明。其公开应看作是提供本发明的原理的实施方式的公开。这些实施方式不意味着将本发明限定于这里记载和/或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了解了这样情况的基础上,将多种图示实施方式记载于此。
这里记载了几个本发明的图示实施方式。本发明没有限定为这里记载的各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以下的所有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包括基于该公开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识别的等同的要素、修正、删除、组合(例如,跨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组合)、改良及/或变更。权利要求的限定事项应基于该权利要求所使用的用语而作广泛解释,不应限定为本说明书或本申请的执行中记载的实施方式。这样的实施方式应解释为不是排他性的。例如,在本公开中,“优选”或“良好”这样的用语不是排他性的,是表示“虽然优选,但不限定于此”或“虽然良好,但不限定于此”的意思。
将于2014年1月31日提出的专利申请2014-017268的日本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图面以及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援引于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用性
本发明在具有与车身框架一起朝左右方向倾斜的左前轮、右前轮以及后轮的车辆中有用。
符号说明
100、100A、100B:车辆;110:车身框架;111:连杆支承部;131L:左前轮;131R:右前轮;134:后轮;140:连杆机构;141:上横梁;142:下横梁;143:左侧向杆;144:右侧向杆;146:左托架;147:右托架;150L:左缓冲装置;150R:右缓冲装置;151:左缓冲器;152:左旋转防止机构;153:右缓冲器;154:右旋转防止机构;160:车把;161:转向轴;162:中央转向臂;163:左转向臂;164:右转向臂;165:横拉杆;170:动力单元;171:曲轴箱部;172:变速箱部;180:座椅;181:落座面;210、210A、210B:燃料箱;270:重的部件;A:上轴线;C:下轴线;L1:假想线;L2:旋转轴线;E1:左前轮接地部以及右前轮接地部的中心位置;E2:中心线;E3:后轮接地部的中心位置;F1、F2:假想线;G1:右端位置;G2:中心位置;G3:左端位置;H1、H2、I1、I2:假想线;Y1:左轴线;Y2:右轴线;V1、V2:水平线;J1、J2:假想线;J0:中心轴线;P1、P2、P3:燃料箱的配置;Q1:重心。
Claims (7)
1.一种车辆,其中,
所述车辆具备:
车身框架;
右前轮以及左前轮,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且能够与所述车身框架一起朝车辆的左右方向倾斜;
一个后轮,所述后轮能够与所述车身框架一起朝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倾斜;
座椅,所述座椅具有供驾驶员就坐的落座面;
右前轮支承装置,所述右前轮支承装置具有上部以及支承所述右前轮的下部;
左前轮支承装置,所述左前轮支承装置具有上部以及支承所述左前轮的下部;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右侧向杆,所述右侧向杆按照能够绕沿着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右前轮支承装置的上部;左侧向杆,所述左侧向杆按照能够绕与所述右轴线平行的左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左前轮支承装置的上部;上横梁,所述上横梁在右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右侧向杆的上部,在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左侧向杆的上部,所述上横梁的中间部由所述车身框架支承为能够绕沿着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轴线旋转;以及下横梁,所述下横梁在右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右侧向杆的下部,在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左侧向杆的下部,所述下横梁的中间部由所述车身框架支承为能够绕与所述上轴线平行的下轴线旋转;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容纳曲轴的曲轴箱部、以及容纳变速机构的变速箱部,所述动力单元产生所述后轮的驱动力;
燃料箱,所述燃料箱蓄积朝所述动力单元供给的燃料;以及
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由所述车身框架支承为能够旋转,改变所述左前轮以及所述右前轮的朝向,
所述连杆机构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配置于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的上方,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的侧视视角下,垂直于所述上轴线以及所述下轴线的假想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比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轴线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小,
在所述动力单元中,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所述曲轴箱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比所述右前轮的上端、所述左前轮的上端以及所述后轮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与所述后轮之间,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所述曲轴箱部以及所述变速箱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比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接近所述后轮的位置,
在所述座椅中,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所述落座面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曲轴箱部以及所述变速箱部的前端与所述后轮的后端之间,
所述燃料箱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上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下轴线的延长线之间,
所述燃料箱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右前轮接地的右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轮接地的左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的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轮接地部的中心、同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左端配置于相比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的中心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的左端、的中心靠左方的位置、且所述燃料箱的右端配置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的中心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的右端、的中心靠右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后端配置于相比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前端配置于相比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燃料箱配置成同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上端配置于相比所述下横梁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车辆具备作为蓄电池或者制动压控制单元的部件,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所述部件配置于所述上轴线的延长线与所述下轴线的延长线之间,
在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部件配置于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的中心、同所述左前轮接地部以及所述右前轮接地部与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后轮接地部的中心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17268 | 2014-01-31 | ||
JP2014-017268 | 2014-01-31 | ||
PCT/JP2015/000412 WO2015115109A1 (ja) | 2014-01-31 | 2015-01-30 | 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77683A true CN105377683A (zh) | 2016-03-02 |
CN105377683B CN105377683B (zh) | 2018-04-03 |
Family
ID=53756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01300.4A Active CN105377683B (zh) | 2014-01-31 | 2015-01-30 | 车辆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19758B2 (zh) |
EP (1) | EP2982586B1 (zh) |
JP (1) | JP5797367B1 (zh) |
CN (1) | CN105377683B (zh) |
AP (1) | AP2015008938A0 (zh) |
ES (1) | ES2630206T3 (zh) |
MX (1) | MX2015017939A (zh) |
TW (1) | TWI639533B (zh) |
WO (1) | WO2015115109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91566A (zh) * | 2018-06-08 | 2018-11-13 | 刘玉华 | 一种具有z字形曲轴的自平衡四轮车 |
CN108928419A (zh) * | 2017-05-23 | 2018-12-04 | 睿能创意公司 | 车辆 |
TWI717635B (zh) * | 2017-09-28 | 2021-02-01 |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 傾斜車輛 |
CN114194289A (zh) * | 2020-09-17 | 2022-03-18 | 深圳市皓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轮联动机构 |
US11993336B1 (en) * | 2022-11-08 | 2024-05-28 | Ray R. Shrock |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for a motorized cycl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P2015008940A0 (en) * | 2014-01-31 | 2015-12-31 | Yamaha Motor Co Ltd | Vehicle |
JPWO2015146679A1 (ja) * | 2014-03-24 | 2017-04-1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ES2727622T3 (es) * | 2014-03-24 | 2019-10-17 | Yamaha Motor Co Ltd | Vehículo de montar a horcajadas |
ES2752764T3 (es) * | 2014-09-29 | 2020-04-06 | Yamaha Motor Co Ltd | Vehículo |
EP3202650B1 (en) * | 2014-09-29 | 2019-01-23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
JP6224668B2 (ja) * | 2015-09-24 | 2017-11-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2018144697A (ja) * | 2017-03-07 | 2018-09-2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車両 |
JP2018144698A (ja) * | 2017-03-07 | 2018-09-2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車両 |
JP1597383S (zh) * | 2017-05-31 | 2018-02-13 | ||
USD885984S1 (en) * | 2017-11-03 | 2020-06-02 | Zhejiang Langxiang Industrial Co., Ltd. | Motorcycle |
USD872656S1 (en) * | 2017-11-06 | 2020-01-14 | Quadro Vehicles S.A. | Motor scooter |
CN112118974B (zh) * | 2017-11-15 | 2023-04-28 | 斯威汽车运动有限公司 | 可倾斜车辆的控制系统 |
CN111629957B (zh) * | 2017-12-22 | 2022-12-06 | 比亚乔公司 | 根据侧倾角度调节大灯发出的光束的倾斜式摩托车 |
US20200262263A1 (en) * | 2019-02-19 | 2020-08-20 | Sway Motorsports Llc | Autonomous tilting delivery vehicle |
US11072389B2 (en) | 2019-02-22 | 2021-07-27 | Sway Motorsports Llc | Three-wheeled tilting vehicle |
WO2020172685A1 (en) | 2019-02-22 | 2020-08-27 | Sway Motorsports Llc | Three-wheeled tilting vehicle |
TWI772115B (zh) * | 2021-07-20 | 2022-07-2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可傾斜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
US11753105B2 (en) * | 2021-08-30 | 2023-09-12 | Eric Rea | Three-wheel motor vehicle and control system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04195A1 (en) * | 1989-06-22 | 1990-12-27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Fuel tank arrangement for scooter |
CN1364707A (zh) * | 2001-01-09 | 2002-08-2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罩旋转结构 |
CN1432505A (zh) * | 2002-01-15 | 2003-07-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踏板式摩托车 |
JP2010036791A (ja) * | 2008-08-07 | 2010-02-18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CN103153769A (zh) * | 2010-07-16 | 2013-06-12 | 比亚乔公司 | 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可倾斜摩托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51410A (en) * | 1980-07-17 | 1982-09-28 | Townsend Engineering Company | Self-balancing wheeled vehicle |
JPS59149874A (ja) * | 1983-02-16 | 1984-08-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前2輪後1輪の自動三輪車 |
JPS60163752A (ja) * | 1984-02-06 | 1985-08-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荒地走行用車輛のブレ−キ装置 |
JPS60193880U (ja) * | 1984-06-04 | 1985-12-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キヤリア装置 |
JPS6218378A (ja) * | 1985-07-17 | 1987-01-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リヤフエンダ装置 |
US4787470A (en) * | 1986-06-30 | 1988-11-29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Three wheel vehicle |
JPH0661680U (ja) * | 1993-02-04 | 1994-08-30 | 光雄 柳澤 | 低床荷台付自動自転車 |
ITPN20000034A1 (it) * | 2000-06-02 | 2001-12-02 | Aprilia Spa | Perfezionamenti ai veicoli aventi due ruote anteriori rollanti e sterzanti e almeno una ruota motrice posteriore |
US6588529B2 (en) * | 2000-07-05 | 2003-07-08 | Yamaha Hatsudoki Kabishuki Kaisha | Body cover and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
JP4287136B2 (ja) * | 2002-12-20 | 2009-07-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配置構造 |
ITMI20031108A1 (it) * | 2003-06-03 | 2004-12-04 | Piaggio & C Spa | Veicolo rollante a tre ruote con due ruote anteriori sterzanti |
CA2584058A1 (en) * | 2003-10-21 | 2006-05-28 | Rodney Ian Rawlinson | Laterally-leaning four wheeled vehicle |
ITMI20040171A1 (it) | 2004-02-04 | 2004-05-04 | Piaggio & C Spa | Dispositivo anti-rollio per veicoli |
ITMI20040172A1 (it) * | 2004-02-04 | 2004-05-04 | Piaggio & C Spa | Dispositivo di arresto corsa delle sospensioni di un veicolo |
JP2006088894A (ja) * | 2004-09-24 | 2006-04-06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US7648148B1 (en) * | 2005-07-06 | 2010-01-19 |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 Leaning vehicle with tilting front wheels and suspension therefor |
JP2009509857A (ja) * | 2005-09-30 | 2009-03-12 | ハーレー−ダビッドソン・モーター・カンパニー・グループ・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傾斜サスペンションマシン |
JP4886319B2 (ja) * | 2006-02-27 | 2012-02-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減速装置 |
USD547242S1 (en) | 2006-03-02 | 2007-07-24 | Piaggio & C. S.P.A. | Motorcycle |
US20090107754A1 (en) * | 2007-10-31 | 2009-04-30 |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 Vehicle having a detachable pulley mount |
JP5204637B2 (ja) * | 2008-12-16 | 2013-06-0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TW201117997A (en) | 2009-11-27 | 2011-06-01 | Kwang Yang Motor Co | Anti-turnover device for vehicle having two front wheels |
JP5528870B2 (ja) | 2010-03-23 | 2014-06-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2輪式鞍乗型車両 |
JP5478311B2 (ja) | 2010-03-23 | 2014-04-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揺動四輪車両 |
ITMI20111469A1 (it) * | 2011-08-01 | 2013-02-02 | Piaggio & C Spa | Sistema di regolazione dei proiettori anteriori di un veicolo basculante con meccanismo di rollio |
CN202414056U (zh) | 2012-01-14 | 2012-09-05 | 于金君 | 一种能够倾斜车体的倒三轮摩托车 |
JP5775560B2 (ja) * | 2013-12-06 | 2015-09-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2015113074A (ja) * | 2013-12-13 | 2015-06-22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AP2015008940A0 (en) * | 2014-01-31 | 2015-12-31 | Yamaha Motor Co Ltd | Vehicle |
JP6369217B2 (ja) * | 2014-08-20 | 2018-08-0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二輪車 |
JP6086889B2 (ja) * | 2014-09-30 | 2017-03-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後部燃料タンク |
-
2015
- 2015-01-30 CN CN201580001300.4A patent/CN10537768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1-30 TW TW104103297A patent/TWI639533B/zh active
- 2015-01-30 MX MX2015017939A patent/MX2015017939A/es unknown
- 2015-01-30 US US14/896,199 patent/US9919758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1-30 WO PCT/JP2015/000412 patent/WO201511510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1-30 EP EP15743770.8A patent/EP2982586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1-30 JP JP2015531974A patent/JP5797367B1/ja active Active
- 2015-01-30 ES ES15743770.8T patent/ES2630206T3/es active Active
- 2015-01-30 AP AP2015008938A patent/AP2015008938A0/xx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04195A1 (en) * | 1989-06-22 | 1990-12-27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Fuel tank arrangement for scooter |
CN1364707A (zh) * | 2001-01-09 | 2002-08-2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罩旋转结构 |
CN1432505A (zh) * | 2002-01-15 | 2003-07-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踏板式摩托车 |
JP2010036791A (ja) * | 2008-08-07 | 2010-02-18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CN103153769A (zh) * | 2010-07-16 | 2013-06-12 | 比亚乔公司 | 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可倾斜摩托车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28419A (zh) * | 2017-05-23 | 2018-12-04 | 睿能创意公司 | 车辆 |
TWI717635B (zh) * | 2017-09-28 | 2021-02-01 |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 傾斜車輛 |
CN108791566A (zh) * | 2018-06-08 | 2018-11-13 | 刘玉华 | 一种具有z字形曲轴的自平衡四轮车 |
CN108791566B (zh) * | 2018-06-08 | 2023-07-04 | 刘玉华 | 一种具有z字形曲轴的自平衡四轮车 |
CN114194289A (zh) * | 2020-09-17 | 2022-03-18 | 深圳市皓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轮联动机构 |
US11993336B1 (en) * | 2022-11-08 | 2024-05-28 | Ray R. Shrock |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for a motorized cy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115109A1 (ja) | 2015-08-06 |
JP5797367B1 (ja) | 2015-10-21 |
EP2982586A1 (en) | 2016-02-10 |
ES2630206T3 (es) | 2017-08-18 |
US9919758B2 (en) | 2018-03-20 |
AP2015008938A0 (en) | 2015-12-31 |
MX2015017939A (es) | 2016-04-29 |
EP2982586A4 (en) | 2016-05-11 |
JPWO2015115109A1 (ja) | 2017-03-23 |
EP2982586B1 (en) | 2017-06-21 |
CN105377683B (zh) | 2018-04-03 |
TW201532886A (zh) | 2015-09-01 |
US20160114850A1 (en) | 2016-04-28 |
TWI639533B (zh) | 2018-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77683A (zh) | 车辆 | |
CN105377682A (zh) | 车辆 | |
CN104540725A (zh) | 车辆 | |
JP5536967B1 (ja) | 車両 | |
CN104520177A (zh) | 车辆 | |
CN100594141C (zh) | 车辆动力设备支撑结构 | |
CN108136865A (zh) | 机动车辆轮悬挂装置、机动车辆组件、机动车辆前轮架及其机动车辆 | |
CN101531228B (zh) | 机动二轮车 | |
US10179623B2 (en) | Vehicle | |
TWI486278B (zh) | 跨坐型電動車輛之車體構造 | |
CN105377679A (zh) | 车辆 | |
KR102341009B1 (ko) | 경사 차량 | |
CN105377678A (zh) | 车辆 | |
CN101386314B (zh) | 跨乘型车辆 | |
CN101622172A (zh) | 骑乘式车辆 | |
WO2022208887A1 (ja) | 一人乗り電動車両 | |
OA17611A (en) | Vehicle. | |
OA17617A (en) |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