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2886A - 車輛 - Google Patents

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2886A
TW201532886A TW104103297A TW104103297A TW201532886A TW 201532886 A TW201532886 A TW 201532886A TW 104103297 A TW104103297 A TW 104103297A TW 104103297 A TW104103297 A TW 104103297A TW 201532886 A TW201532886 A TW 2015328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frame
front wheel
vehicle body
vehicl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2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9533B (zh
Inventor
Kazuhisa Takano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32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2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9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953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其具備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左前輪及右前輪、以及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後輪,且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燃料箱210採用如下構成: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配置於連桿機構140之上軸線A之延長線與連桿機構140之下軸線C之延長線之間,且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右前輪131R接地之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131L接地之左前輪接地部與後輪134接地之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F1、與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後輪接地部的中心F2之間。

Description

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於左右轉動時朝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之車體框架、於左右轉動時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之左前輪及右前輪、以及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後輪之車輛。
已知有具備於左右轉動時朝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沿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及非專利文獻1)。此種車輛係車體框架能以相對於鉛垂方向傾斜之狀態轉動之車輛。更具體而言,車體框架可於右轉動時朝車輛之右方傾斜,且於左轉動時朝車輛之左方傾斜。
專利文獻1、2及非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車輛具備連桿機構。連桿機構包含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又,連桿機構包含支持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之右端部之右側桿、及支持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之左端部之左側桿。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之中間部被支持於車體框架。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可繞沿車體框架之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線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係與車體框架之傾斜連動而相對於車體框架旋轉,從而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左前輪與右前輪之相對位置變化。於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被設置於較左前輪及右前輪更靠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
非專利文獻1中揭示之先前之車輛係將燃料箱配置於位於供騎乘 者之左右腳擱置之地板部之間的中心通道內(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之P76-P80、及專利文獻2之圖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313876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設計專利D547、242S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Catalogo parti di ricambio, MP3 300 ie LT Mod. ZAPM64102, Piaggio公司,pp.76-80
包含燃料在內之燃料箱之重量係根據燃料之剩餘量而變化。因此,駕駛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根據燃料之剩餘量而變化。
另一方面,若為了減少燃料箱之重量變化,而縮小燃料箱,則燃料箱之容量變少。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車輛,其具備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左前輪及右前輪、以及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後輪,且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駕駛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車輛(以下亦稱為態樣1之車輛)係採用如下構成,即具備:車體框架;右前輪及左前輪,其等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且可與上述車體框架一同朝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1個後輪,其可與上述車體框架一同朝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 座部,其具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右前輪支持裝置,其具有上部、及支持上述右前輪之下部;左前輪支持裝置,其具有上部、及支持上述左前輪之下部;連桿機構,其包含:右側桿,其將上述右前輪支持裝置之上部可繞沿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右軸線旋轉地支持;左側桿,其將上述左前輪支持裝置之上部可繞與上述右軸線平行之左軸線旋轉地支持;上橫向構件,其將上述右側桿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上述左側桿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將中間部可繞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以及下橫向構件,其將上述右側桿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上述左側桿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將中間部可繞與上述上軸線平行之下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動力單元,其包含收容曲柄軸之曲柄軸箱部、及收容變速機構之變速箱部,且產生上述後輪之驅動力;燃料箱,其儲存供給至上述動力單元之燃料;以及轉向軸,其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且變更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之方向;且上述連桿機構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配置於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上方,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垂直於上述上軸線及上述下軸線之假想線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小於上述轉向軸之旋轉軸線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且上述動力單元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上述曲柄軸箱部係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之上端、上述左前輪之上端及 上述後輪之上端更靠下方,且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與上述後輪之間,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上述曲柄軸箱部及上述變速箱部係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更靠上述後輪之附近;上述座部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上述乘坐面係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上述曲柄軸箱部及上述變速箱部之前端與上述後輪之後端之間;上述燃料箱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述上軸線之延長線與上述下軸線之延長線之間,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上述右前輪接地之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之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之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與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上述後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
根據本發明,具有較大重量之連桿機構、具有較大重量之動力單元、及供具有較大重量之騎乘者乘坐之座部為如上所述之配置關係。而且,就此種配置關係而言,根據燃料之剩餘量而重量發生變化之燃料箱係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軸線之延長線與下軸線之延長線之間,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與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後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於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垂直於上軸線及上述下軸線之假想線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小於上述轉向軸之旋轉軸線 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因此,可藉由將燃料箱配置於上軸線與下軸線之間,而將燃料箱配置於重心之附近。藉由此種構成,可將燃料箱配置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之附近。藉由將燃料箱配置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之附近,可提供一種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之車輛。因此,藉由本發明之構成,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之車輛。
又,本發明亦可採用以下態樣。
態樣2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採用如下構成: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左端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左端的中心更靠左方,且上述燃料箱之右端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右端的中心更靠右方。
於態樣2之車輛中,車輛之前部具有可使左前輪及右前輪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之車寬。由此,易於將橫寬較大之燃料箱搭載於車輛。進而,根據態樣2之車輛,燃料箱之左端配置於較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之左端的中心更靠左方,且燃料箱之右端配置於較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之右端的中心更靠右方。由此,燃料箱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變大。因此,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減小燃料箱之高度寬度。因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更小之車輛。
態樣3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採用如下構成: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後端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 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
根據態樣3之車輛,燃料箱係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軸線之延長線與下軸線之延長線之間,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燃料箱之後端配置於較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因此,配置於接近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之較高之位置。又,於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垂直於上軸線及下軸線之假想線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小於轉向軸之旋轉軸線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因此,伴隨車輛之傾斜之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之連桿機構之可動範圍較小。因此,將燃料箱之後端配置於較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亦可抑制燃料箱之容量變小。
由此,可提供一種能更大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之車輛。
態樣4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採用如下構成: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前端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後方。
根據態樣4之車輛,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燃料箱之後端配置於較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後方,因此可配置於接近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之較低之位置。因此,可提供一種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更小之車輛。
由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更小之車輛。
態樣5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採用如下構成: 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係以重疊於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之方式配置。
根據態樣5之車輛,燃料箱係以重疊於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之方式配置,因此更接近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並且易於較大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
由此,可提供一種可更大地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之車輛。
態樣6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採用如下構成: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述燃料箱之上端配置於較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下端更靠上方。
根據態樣6之車輛,可使燃料箱更接近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由此,可提供一種駕駛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之車輛。
態樣7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採用如下構成:具備作為電池或制動壓力控制單元之零件,且上述零件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述上軸線之延長線與上述下軸線之延長線之間,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的中心、與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上述後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
根據態樣7之車輛,可將具有較大重量之零件配置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之附近。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車輛,其具備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左前輪及右前輪、以及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後輪之車輛中,且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
100‧‧‧車輛
100A‧‧‧車輛
100B‧‧‧車輛
110‧‧‧車體框架
111‧‧‧連桿支持部
112‧‧‧下框架部
113‧‧‧底框架部
114‧‧‧後框架部
131L‧‧‧左前輪
131R‧‧‧右前輪
134‧‧‧後輪
140‧‧‧連桿機構
141‧‧‧上橫向構件
142‧‧‧下橫向構件
142a‧‧‧前下橫向構件
142b‧‧‧後下橫向構件
143‧‧‧左側桿
144‧‧‧右側桿
146‧‧‧左托架
147‧‧‧右托架
150L‧‧‧左緩衝裝置
150R‧‧‧右緩衝裝置
151‧‧‧左緩衝器
152‧‧‧左旋轉防止機構
153‧‧‧右緩衝器
154‧‧‧右旋轉防止機構
160‧‧‧把手
161‧‧‧轉向軸
162‧‧‧中央操舵臂
163‧‧‧左操舵臂
164‧‧‧右操舵臂
165‧‧‧連接桿
170‧‧‧動力單元
171‧‧‧曲柄軸箱部
172‧‧‧變速箱部
180‧‧‧座部
181‧‧‧乘坐面
201a‧‧‧前外殼部
201b‧‧‧左右一對前擋泥板
201c‧‧‧護腿板部
201d‧‧‧地板部
201e‧‧‧後外殼部
210‧‧‧燃料箱
210A‧‧‧燃料箱
210B‧‧‧燃料箱
250‧‧‧儲物箱
270‧‧‧較重零件
500‧‧‧騎乘者
501‧‧‧頭盔
A‧‧‧上軸線
AL‧‧‧左上軸線
AR‧‧‧右上軸線
B‧‧‧箭頭
C‧‧‧下軸線
CL‧‧‧左下軸線
CR‧‧‧右下軸線
D‧‧‧箭頭
E1‧‧‧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
E2‧‧‧中心線
E3‧‧‧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
F‧‧‧箭頭
F1‧‧‧假想線
F2‧‧‧假想線
FB‧‧‧箭頭
FD‧‧‧箭頭
FF‧‧‧箭頭
FL‧‧‧箭頭
FR‧‧‧箭頭
FU‧‧‧箭頭
G1‧‧‧右端位置
G2‧‧‧中心位置
G3‧‧‧左端位置
H1‧‧‧假想線
H2‧‧‧假想線
I0‧‧‧中心線
I1‧‧‧假想線
I2‧‧‧假想線
J0‧‧‧中心軸線
J1‧‧‧假想線
J2‧‧‧假想線
L‧‧‧箭頭
L1‧‧‧假想線
L2‧‧‧旋轉軸線
P1、P2、P3‧‧‧燃料箱之配置
Q1‧‧‧重心
R‧‧‧箭頭
U‧‧‧箭頭
U1‧‧‧鉛垂線
U2‧‧‧鉛垂線
V1‧‧‧水平線
V2‧‧‧水平線
Y1‧‧‧左軸線
Y2‧‧‧右軸線
θ1‧‧‧角度
θ2‧‧‧角度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車輛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將外部拆除後之狀態之車輛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將外部拆除後之狀態之車輛之側視圖。
圖4係表示左前輪、右前輪、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前視圖。
圖5係表示左前輪、右前輪、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俯視圖。
圖6係表示車輛傾斜時之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狀態之前視圖。
圖7係表示把手之方向改變時之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8係說明燃料箱之配置之側視圖。
圖9係說明燃料箱之配置之俯視圖。
圖10係表示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之側視圖。
圖11係說明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1之俯視圖。
圖12係說明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2之側視圖。
圖13係說明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3之側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關於方向之定義>
以下,圖中之箭頭F表示車輛100之前方向,箭頭B表示車輛100之後方向。箭頭U表示車輛100之上方向,箭頭D表示車輛100之下方向。箭頭R表示車輛100之右方向,箭頭L表示車輛100之左方向。再者,車輛100係使車體框架110相對於鉛垂朝車輛100之左右方向傾斜 而轉動。因此,與車輛100之方向不同地設定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方向。圖中之箭頭FF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前方向,箭頭FB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後方向。箭頭FU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上方向,箭頭FD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下方向。箭頭FR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右方向,箭頭FL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左方向。於說明書中,所謂車輛100之前後方向、車輛100之上下方向、車輛100之左右方向係指自駕駛車輛100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且為以車輛100為基準之方向。又,於說明書中,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係指自駕駛車輛100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且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方向。所謂車寬方向中央係指車輛100之左右方向之車寬之中央。換言之為車輛100之左右方向中央。又,於說明書中,所謂直立狀態係指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與鉛垂一致之狀態,且表示把手160未轉向之狀態。所謂把手160未轉向之狀態係指於俯視下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旋轉軸與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正交之狀態。所謂把手160未轉向之狀態換言之係指如圖9所示未使轉向軸161旋轉之狀態、或把手160未旋轉之狀態。於直立狀態下,車輛100之方向與車體框架110之方向一致。再者,於使車體框架110相對於鉛垂朝左右方向傾斜並轉動時,車輛100之左右方向與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不一致。又,車輛100之上下方向與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亦不一致。但是,車輛100之前後方向與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一致。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線並非僅表示與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平行之軸線,亦包含相對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軸線。沿相較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前後方向之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於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線。同樣地, 所謂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相對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軸線。沿相較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更接近上下方向之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軸線。所謂沿左右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相對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軸線。沿相較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左右方向之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於沿左右方向延伸之軸線。
又,於本說明書中,於關於車體框架110之各部分提及「沿前後方向延伸」之情形時,於延伸之方向中只要包含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之成分便可,亦包含沿上下左右傾斜之斜前後方向延伸之態樣。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車輛之立體圖。圖2係表示將外部拆除後之狀態之車輛之俯視圖。圖3係表示將外部拆除後之狀態之車輛之側視圖。於圖2及圖3中,以虛線表示車輛100之外部。於圖3中,以2點鏈線表示車輛100朝左右方向傾斜時之左前輪131L與右前輪131R。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具備左前輪131L、右前輪131R、後輪134、把手160、座部180、及車體外殼(201a、201b、201c、201d、201e)。又,如圖2及圖3所示,車輛100具備連桿機構140、車體框架110(參照圖2)、動力單元170(參照圖3)、燃料箱210、儲物箱250及作為電池或制動壓力控制單元之較重零件270(參照圖3)。
車體框架110係保持車輛100之各構成者。車體框架110具有連桿支持部111、下框架部112、底框架部113及後框架部114(參照圖2及圖3)。
連桿支持部111配置於車輛100之前部。連桿支持部111支持連桿機構140。雖然未特別限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中,採用連桿支持部111兼作為頭管之構成。作為頭管之連桿支持部111係以於車輛100之側視 下上部較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相對於鉛垂方向傾斜地配置。作為頭管之連桿支持部111係支持把手160及轉向軸161。又,轉向軸161可旋轉地插入至作為頭管之連桿支持部111。
下框架部112係自連桿支持部111向下方延伸並連接於底框架部113。底框架部113配置於車輛100之底部,且於俯視下配置於座部180之前。底框架部113係支持下述之車體外殼之地板部201d。
後框架部114係自底框架部113之後端向車輛100之後部延伸,且支持座部180、燃料箱210、儲物箱250、及動力單元170。動力單元170亦可經由擺臂而支持於後框架部114。
動力單元170產生後輪134之驅動力。動力單元170包含引擎、收容有曲柄軸之曲柄軸箱部171、及收容有變速機之變速箱部172(參照圖3)。關於動力單元170之配置係於下文進行敍述。
車體外殼具有前外殼部201a、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01b、護腿板部201c、地板部201d、及後外殼部201e。
前外殼部201a覆蓋連桿機構140之前方之至少一部分。
護腿板部201c位於連桿機構140之後方、及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至少一部分之後方。又,護腿板部201c覆蓋下框架部112之前方及後方。護腿板部201c連接於地板部201d。
地板部201d具有供乘坐於座部180之騎乘者擱置腳之地板面。地板面係於俯視下配置於座部180之前方、及護腿板部201c之後方,進而,於側視下,配置於較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上端低之位置。雖然未特別限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地板部201d具有與自左前輪131L之左端至右前輪131R之右端為止之長度大致相同之橫寬。
後外殼部201e覆蓋後框架部114之周邊。
座部180具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181。關於座部180之配置係於下文進行敍述。
儲物箱250配置於座部180之後部之下方。儲物箱250之上方係被座部180覆蓋。於將座部180打開之狀態下,儲物箱250可供存取物品。雖然未特別限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可於儲物箱250內收容頭盔501。
燃料箱210儲存動力單元170之燃料。於燃料箱210,連接有燃料軟管。燃料係自燃料箱210通過燃料軟管而供給至動力單元170。
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係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係與車體框架110一同朝左右方向傾斜。
後輪134係支持於擺臂,該擺臂可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110或動力單元170。進而,擺臂係經由懸架而連接於後框架部114。藉由懸架,擺臂之旋轉方向之移動被限制。後輪134與車體框架110一同朝左右方向傾斜。
<連桿機構>
圖4係表示左前輪、右前輪、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前視圖。圖5係表示左前輪、右前輪、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俯視圖。圖6係表示車輛傾斜時之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狀態之前視圖。圖7係表示於改變把手之方向時之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狀態之俯視圖。
連桿機構140為平行四節連桿方式(亦稱作平行四邊形連桿)之構成。
連桿機構140支持於車體框架110之連桿支持部111。連桿機構140具備上橫向構件141、下橫向構件142、左側桿143及右側桿144作為用於進行車輛100之傾斜動作之構成。
上橫向構件141之中間部支持於連桿支持部111。上橫向構件141可繞沿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軸線A(參照圖3)旋轉地被支持。詳細而言,上軸線A係與FF-FU平面平行且以箭頭FF為基準朝箭 頭FU之方向傾斜45°以內。
上橫向構件141之左端部支持於左側桿143。上橫向構件141可繞與上軸線A平行之左上軸線AL相對於左側桿143旋轉。上橫向構件141之右端部支持於右側桿144。上橫向構件141可繞與上軸線A平行之右上軸線AR相對於右側桿144旋轉。
下橫向構件142之中間部支持於連桿支持部111。下橫向構件142可繞與上軸線A平行之下軸線C(參照圖3)旋轉地被支持。下橫向構件142配置於較上橫向構件141更靠下方。下橫向構件142具有與上橫向構件141大致相同之車寬方向之長度,且配置為與上橫向構件141平行。
下橫向構件142之左端支持於左側桿143。下橫向構件142可繞與下軸線C平行之左下軸線CL相對於左側桿143旋轉。下橫向構件142之右端部支持於右側桿144。下橫向構件142可繞與下軸線C平行之右下軸線CR相對於右側桿144旋轉。
雖然無特別限制,但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桿機構140之下橫向構件142具有前下橫向構件142a及後下橫向構件142b,上述前下橫向構件142a具有位於連桿支持部111、左側桿143、右側桿144之前方之部分,上述後下橫向構件142b具有位於連桿支持部111、左側桿143、右側桿144之後方之部分(參照圖3及圖5)。
左側桿143配置於連桿支持部111之左方,且與連桿支持部111之延伸之方向平行地延伸。左側桿143配置於左前輪131L之上方。左側桿143係將下述左緩衝裝置150L能以左軸線Y1為中心旋轉地支持。左緩衝裝置150L相當於本發明之左前輪支持裝置之一例。
右側桿144配置於連桿支持部111之右方,且與連桿支持部111之延伸之方向平行地延伸。右側桿144配置於右前輪131R之上方。右側桿144將下述右緩衝裝置150R能以右軸線Y2為中心旋轉地支持。右緩 衝裝置150R相當於本發明之右前輪支持裝置之一例。
如此,上橫向構件141、下橫向構件142、左側桿143及右側桿144係以保持上橫向構件141與下橫向構件142相互平行之姿勢,且保持左側桿143與右側桿144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被支持。
如圖6所示,若車輛100朝左右方向(R-L方向)傾斜,則連桿機構140使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傾斜。進而,連桿機構140係與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之傾斜一致地,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箭頭FU、FD之方向),使左前輪131L與右前輪131R之高度相對地變化。
<操舵機構>
於把手160與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間設置有操舵機構。操舵機構具有轉向軸161、中央操舵臂162(參照圖7)、連接桿165、左操舵臂163、右操舵臂164、左緩衝裝置150L、及右緩衝裝置150R。
左緩衝裝置150L具有左緩衝器151、左托架146、及左旋轉防止機構152。左緩衝裝置150L支持於左側桿143並與左側桿143一同傾斜。
左緩衝器151係例如利用套筒構造而使來自路面之振動衰減者。左緩衝器151之上端固定於左托架146。左緩衝器之下端支持左前輪131L。藉此,左緩衝器153係緩衝左前輪131L相對於左緩衝器151之上部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之位移。再者,左緩衝器151之伸縮方向有以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為基準具有斜度之情形。於此情形時,左前輪131L相對於左緩衝器151之上部,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亦位移。此情形時,左緩衝器151亦緩衝左前輪131L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之位移。
左旋轉防止機構152配置成與左緩衝器151平行。左旋轉防止機構152具有套筒構造。左旋轉防止機構152之上端固定於左托架146。左旋轉防止機構152之下端支持左前輪131L。
以藉由左緩衝器151及左旋轉防止機構152支持左前輪131L,而使左托架146之方向與左前輪131L之方向不相對性地變化之方式,將左托架146與左前輪131L建立關聯。
右緩衝裝置150R具有右緩衝器153、右托架147、及右旋轉防止機構154。右緩衝裝置150R支持於右側桿144並與右側桿144一同傾斜。
右緩衝器153係例如利用套筒構造而使來自路面之振動衰減者。右緩衝器153之上端固定於右托架147。右緩衝器153之下端支持右前輪131R。藉此,右緩衝器153係緩衝右前輪131R相對於右緩衝器153之上部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之位移。再者,右緩衝器153之伸縮方向有以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為基準具有斜度之情形。於此情形時,右前輪131R相對於右緩衝器153之上部,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亦位移。此情形時,右緩衝器153亦緩衝右前輪131R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之位移。
右旋轉防止機構154配置成與右緩衝器153平行。右旋轉防止機構154具有套筒構造。右旋轉防止機構154之上端固定於右托架147。右旋轉防止機構154之下端支持右前輪131R。
以藉由右緩衝器153及右旋轉防止機構154支持右前輪131R,而使右托架147之方向與右前輪131R之方向不相對性地變化之方式,將右托架147與右前輪131R建立關聯。
轉向軸161係可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110,並變更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方向。
中央操舵臂162及連接桿165配置於較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更靠上方。中央操舵臂162之一端部固定於轉向軸161,且與轉向軸161一同旋轉。中央操舵臂162之另一端部支持於連接桿165。中央操舵臂162將轉向軸161之旋轉傳遞至連接桿165。
左操舵臂163固定於左托架146。
右操舵臂164固定於右托架147。
連接桿165分別支持中央操舵臂162、左操舵臂163及右操舵臂164,且將中央操舵臂162之旋轉傳遞至左操舵臂163及右操舵臂164。
藉由該等構成,如圖7所示,於操作把手160而轉向軸161及中央操舵臂162旋轉時,左托架146與右托架147以相同之角度旋轉。藉此,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相互朝相同之方向T轉向。
<連桿機構140之配置及方向>
如圖4所示,連桿機構140之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係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配置於較把手160更靠下方,且較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上端更靠上方。又,如圖5所示,連桿機構140之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係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與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重疊之位置。即,連桿機構140之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係於側視下,配置於通過右前輪131R之前端之鉛垂線與通過後端之鉛垂線之間、及通過左前輪131L之前端之鉛垂線與通過後端之鉛垂線之間。又,連桿機構140之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係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較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接地部更靠後方。
又,如圖3所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垂直於連桿機構140之上軸線A及下軸線C之假想線L1與鉛垂線(箭頭U之方向)形成之角度小於轉向軸161之旋轉軸線L2與鉛垂線(箭頭U之方向)形成之角度。於本說明書中,假想線為直線。即,假想線L1與鉛垂線U1形成之角度θ1小於旋轉軸線L2與鉛垂線U2形成之角度θ2。轉向軸161之旋轉軸線L2與左軸線Y1及右軸線Y2(參照圖4)平行。
<動力單元170之配置>
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曲柄 軸箱部171(參照圖3)配置於較右前輪131R、左前輪131L及後輪134之上端更靠下方。
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動力單元170配置於較左前輪131L、右前輪131R、及連桿機構140更靠後方。雖然無特別限制,但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動力單元170配置於較地板部201d更靠後方。
又,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曲柄軸箱部171配置於右前輪131R及左前輪131L之後端與後輪134之前端之間。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曲柄軸箱部171及變速箱部172配置於較右前輪131R及左前輪131L之後端更靠後輪134之前端之附近。換言之,曲柄軸箱部171及變速箱部172之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之中心位於較右前輪131R及左前輪131L之後端與後輪134之前端之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之中心更靠後方。
<座部180之配置>
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座部180之乘坐面181配置於連桿機構140之上橫向構件141之上端(圖8之水平線V2)與下橫向構件142之下端(圖8之水平線V1)之間。又,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乘坐面181配置於動力單元170之曲柄軸箱部171(參照圖8)之前端及變速箱部172(參照圖8)之前端中之更靠前端者與後輪134之後端之間。
<較重零件之配置>
較重零件270係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配置於由圖8之假想線F1、F2、上軸線A、及下軸線C包圍之範圍內。較重零件270之一部分配置於上軸線A之下方且配置於下軸線C之上方,較重零件270之剩餘之部分配置於下軸線C之下方。關於假想線F1、F2係於下文進行敍述。
<燃料箱210之配置>
圖8係說明燃料箱210之配置之側視圖。圖9係說明燃料箱210之配置之俯視圖。於圖8中,以2點鏈線表示車輛100朝左右方向傾斜時之左前輪131L與右前輪131R。於圖9中,以虛線表示車輛100之外部。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燃料箱之上端係指供油口之上端。又,所謂燃料箱之前端、後端、下端、左端及右端係指收容燃料之空間之前端、後端、下端、左端及右端。
如圖8所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燃料箱210配置於連桿機構140之上軸線A與下軸線C之間。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一部分配置於下軸線C之下方,燃料箱210之剩餘之部分配置於上軸線A與下軸線C之間。
進而,如圖8所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燃料箱210之上端配置於較連桿機構140之下橫向構件142之下端(水平線V1)更靠上方。
又,如圖8所示,燃料箱210係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假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前端配置於假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假想線F2之後方。
此處,假想線F1係表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E1與中心線E2之中心。中心線E2係表示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E1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E3之中心。假想線F2係表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中心線E2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E3之中心。所謂左前輪接地部係表示左前輪131L之接地部。所謂右前輪接地部係表示右前輪131R之接地部。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左前輪接地 部與右前輪接地部係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位於相等之位置。因此,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E1係左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及右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所謂後輪接地部係表示後輪134之接地部。
進而,如圖9所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1更靠右方,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2更靠左方。
此處,假想線H1係表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右端位置G1與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中心位置G2的中心。假想線H2係表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左端位置G3與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中心位置G2的中心。中心位置G2係表示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左右方向之中心。
<實施形態之效果>
圖10係表示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之側視圖。於圖10中,以2點鏈線表示車輛100朝左右方向傾斜時之左前輪131L與右前輪131R。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連桿機構140係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配置於較右前輪131R及左前輪131L更靠上方,且以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與右前輪131R及左前輪131L重疊之方式配置,且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垂直於上軸線A及下軸線C之假想線L1與鉛垂線U1形成之角度θ1小於轉向軸161之旋轉軸線L2與鉛垂線U2形成之角度θ1;動力單元170之曲柄軸箱部171係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配置於較右前輪131R之上端、左前輪 131L之上端及後輪134之上端更靠下方,且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右前輪131R及左前輪131L與後輪134之間,且動力單元170之曲柄軸箱部171及變速箱部172係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較右前輪131R及左前輪131L更靠後輪134之附近;座部180之乘坐面181係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曲柄軸箱部171及變速箱部172之前端與後輪134之後端之間;燃料箱210係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軸線A之延長線與下軸線C之延長線之間,且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右前輪131R接地之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131L接地之左前輪接地部與後輪134接地之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與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後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藉由使具有較大重量之連桿機構140、具有較大重量之動力單元170、及供具有較大重量之騎乘者乘坐之座部180成為如上所述之配置關係,可將燃料箱210配置於騎乘者500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100之重心Q1(參照圖10)之附近。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可提供一種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重心Q1之位置之變化量較小之車輛100。由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駕駛時之重心Q1之變化量較小之車輛100。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中,車輛100之前部具有可供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之車寬。或者,車輛100之前部具有連桿機構140之橫寬以上之車寬。由此,易於將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燃料箱210搭載於車輛100。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圖9之假想線H2更靠左方,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圖9之假想線H1更靠右方。由此,燃料箱210之橫 寬變大。由此,可確保燃料之容量,並且可減小燃料箱210之高度寬度。因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駕駛時之重心Q1之變化量更小之車輛100。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中,燃料箱210係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軸線之延長線與下軸線之延長線之間,且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較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因此,配置於接近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之較高之位置。又,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垂直於上軸線及下軸線之假想線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小於轉向軸161之旋轉軸線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因此,伴隨車輛100之傾斜之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上之連桿機構140之可動範圍較小。因此,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較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亦可抑制燃料箱210之容量變小。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中,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較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後方,因此,配置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接近於車輛重心之較低之位置。因此,可提供一種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更小之車輛。由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更小之車輛100。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中,燃料箱210係以重疊於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之方式配置,因此,更接近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重心,並且易於較大地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由此,可提供一種更大地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之車輛100。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燃料箱210之上端配置於較下橫向構件142之下端更靠上方,因此可使燃料箱210更接近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下之車輛100之重心Q1。由此,可提供一種駕駛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之車輛100。
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00,可藉由上述較重零件270之配置而將較重零件270配置於駕駛時之車輛100之重心Q1之附近。
<燃料箱210A之配置之變化例1>
圖11係說明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1之俯視圖。於圖11中,以虛線表示車輛100A之外部。
變化例1係變更燃料箱210A之左右方向之配置條件之例。
於變化例1中,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I1更靠右方,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I2更靠左方。
於變化例1之車輛100A中,只要使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I1稍微靠右方,且使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I2稍微靠左方便可。
此處,假想線I1係表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連桿機構140之右上軸線AR與左右方向之中心線I0之中心之位置。假想線I2係表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連桿機構140之左上軸線AL與左右方向之中心線I0之中心之位置。左右方向之中心線I0係表示左上軸線AL與右上軸線AR之中心之位置。
於變化例1中,燃料箱210A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配置條件係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
根據變化例1之車輛100A,藉由如上所述般基於右上軸線AR與左上軸線AL,規定燃料箱210A之左右方向之配置,可增大燃料箱 210A之左右方向之寬度。由此,於變化例1之車輛100A中,亦可確保燃料之容量,並且減小燃料箱210A之高度寬度。由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210A之容量,並且駕駛時之重心Q1之變化量更小之車輛100A。
<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2>
圖12係說明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2之側視圖。於圖12中,以2點鏈線表示車輛100B朝左右方向傾斜時之左前輪131L與右前輪131R。
變化例2係追加有燃料箱210B之上下方向之配置條件之例。
於變化例2中,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燃料箱210B之一部分配置於假想線J1之上方,燃料箱210B之另一部分配置於假想線J2之下方。
此處,假想線J1係表示連桿機構140之上軸線A與平行於上軸線A之中心軸線J0之中心。假想線J2係表示連桿機構140之下軸線C與平行於下軸線C之中心軸線J0之中心。中心軸線J0係表示上軸線A與下軸線C之中心之軸線。
於變化例2中,燃料箱210B之其他配置條件係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
根據變化例2之車輛100B,可使燃料箱210B更接近於駕駛時之車輛100B之重心Q1。由此,可提供一種根據燃料剩餘量之重心Q1之位置之變化量更小之車輛100B。
<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3>
圖13係說明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3之側視圖。於圖13中,以2點鏈線表示車體朝左右方向傾斜時之左前輪131L與右前輪131R。
配置P1係使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較中心線E2更靠前方之一例。
配置P2係使燃料箱210與中心線E2重疊之一例。
配置P3係使燃料箱210之前端配置於較中心線E2更靠後方之一例。
但是,配置P1~P3之各者係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至少一部分重疊於由假想線F1、F2、上軸線A、及下軸線C包圍之範圍。
於車體框架110之直立狀態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亦可配置於配置P1、P2、P3之任一者。
只要滿足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之燃料箱210之配置條件,可根據車輛類型,適當地配置燃料箱210。
再者,作為車輛類型之一例,包含無地板部201d,且動力單元170之一部分配置於較座部180之乘坐面181之前端更靠前方,且騎乘者跨過車輛而乘坐之類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車輛100、100A、100B之各部分之配置具體地表示於圖式中而進行了說明。但是,各部分之配置並不限定於圖式所示之具體之配置,只要為滿足申請專利範圍之獨立技術方案所記載之條件之配置便可。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參照圖8,說明了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一部分配置於下軸線C之下方,剩餘之部分配置於上軸線A與下軸線C之間。但是,燃料箱210只要配置成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配置於連桿機構140之上軸線A與下軸線C之間便可。即,亦可為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一部分配置於上軸線A之上方,且燃料箱210之剩餘之部分配置於上軸線A與下軸線C之間。又,亦可為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全部配置於上軸線A與下軸線C之間。又,亦可為 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一部分配置於上軸線A之上方,燃料箱210之另一部分配置於下軸線C之下方,燃料箱210之剩餘之部分配置於上軸線A與下軸線C之間。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參照圖8,說明了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前端位於假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假想線F2之後方。但是,燃料箱210只要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假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便可。即,亦可為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前端與後端配置於假想線F1、F2之間。又,亦可為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前端配置於假想線F1之前方,且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假想線F1、F2之間。又,亦可為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前端配置於假想線F1之前方,且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假想線F2之後方。
又,本發明係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具有燃料箱210之配置條件。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亦針對燃料箱210之左右方向之配置進行了說明。但是,於本發明中,燃料箱210之左右方向之大小未被限定。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針對車輛100、100A、100B之各部分之配置,參照圖式對更佳之具體例進行了說明。但是,關於更佳之各部分之配置,亦不限定於圖式所示之具體之配置,只要滿足申請專利範圍之附屬技術方案所記載之條件便可。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參照圖9,說明了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1更靠右方,且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2更靠左方。然而,燃料箱210之配置並不限定於圖9之具體之配置。亦可使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1稍微靠右方,且使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2稍微靠左方。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參照圖8,說明了較重零件270之一部 分配置於由假想線F1、F2、上軸線A、及下軸線C包圍之範圍內。然而,較重零件270之配置並不限定於圖8之具體之配置。較重零件270只要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配置於由假想線F1、F2、上軸線A、及下軸線C包圍之範圍內便可。即,亦能以使較重零件270全部包含於由假想線F1、F2、上軸線A、及下軸線C包圍之範圍內之方式配置。又,亦能以使較重零件270之一部分包含於由假想線F1、F2、上軸線A、及下軸線C包圍之範圍內之方式配置。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車輛100、100A、100B之構成及各部分之構造具體地表示於圖式中並進行了說明。然而,車輛及構成車輛之各部分之構造只要為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者便可。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以於俯視下在座部180之前方具有地板部201d之車輛10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之車輛亦可設為無地板部201d且騎乘者跨過座部而乘坐之類型。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以連桿支持部111兼作為頭管之構成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將本發明之車輛設為與連桿支持部111不同地具有頭管之構成。
又,本發明之動力單元只要具備引擎、曲柄軸箱部、及變速箱部即可。曲柄軸箱部與變速箱部無需分開地形成,曲柄軸箱部與變速箱部亦可一體地形成。又,本發明之動力單元之位置不限定於實施形態所示之位置,只要為曲柄軸箱部於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較右前輪之上端、左前輪之上端及後輪之上端更靠下方,且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右前輪及左前輪與後輪之間之位置即可,亦包含動力單元之一部分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較右前輪之上端、左前輪之上端及後輪之上端更靠下方,且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右前輪及左前輪與後輪之間以外之情形。引擎之汽缸數亦未限定。
又,關於本發明之連桿機構,上橫向構件亦可包含:前上橫向構件,其具有配置於連桿支持部111之前方之部分;以及後上橫向構件,其具有配置於連桿支持部111之後方之部分。又,下橫向構件可僅為前下橫向構件,亦可僅為後下橫向構件。本發明之連桿機構只要具備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便可,亦可具有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之間之1個或複數個橫向構件。
又,本發明之座部亦可除了具有騎乘者之乘坐面以外還具有後座騎乘者(同乘者)之乘坐面。後座騎乘者之乘坐面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制。
本發明係以多種不同之形態具體化而獲得者。本揭示應當視作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該等實施形態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本文中所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基於該瞭解,於本文中記載有多種圖示實施形態。
本文中記載有若干本發明之圖示實施形態。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本文中所記載之各種較佳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包含業者基於本揭示可辨別之包含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例如遍及各種實施形態之特徵之組合)、改良及/或變更的所有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用語而廣義地解釋,且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訴訟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此種實施形態應解釋為非排他性。例如於本揭示中,「較佳」或「良好」等用語係非排他性者,其意味著「較佳但並不限定於此」或「良好但並不限定於此」。
2014年1月31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4-017268之日本申請中所含之說明書、圖式及摘要之揭示內容全部引用於本案。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對具有與車體框架一同朝左右方向傾斜之左前輪、右前 輪及後輪之車輛較有用。
100‧‧‧車輛
111‧‧‧連桿支持部
112‧‧‧下框架部
113‧‧‧底框架部
114‧‧‧後框架部
131L‧‧‧左前輪
131R‧‧‧右前輪
134‧‧‧後輪
140‧‧‧連桿機構
141‧‧‧上橫向構件
142‧‧‧下橫向構件
142a‧‧‧前下橫向構件
142b‧‧‧後下橫向構件
143‧‧‧左側桿
146‧‧‧左托架
160‧‧‧把手
161‧‧‧轉向軸
170‧‧‧動力單元
171‧‧‧曲柄軸箱部
172‧‧‧變速箱部
181‧‧‧乘坐面
201a‧‧‧前外殼部
201b‧‧‧左右一對前擋泥板
201c‧‧‧護腿板部
201d‧‧‧地板部
201e‧‧‧後外殼部
210‧‧‧燃料箱
250‧‧‧儲物箱
270‧‧‧較重零件
501‧‧‧頭盔
A‧‧‧上軸線
AL‧‧‧左上軸線
AR‧‧‧右上軸線
B‧‧‧箭頭
C‧‧‧下軸線
CL‧‧‧左下軸線
CR‧‧‧右下軸線
D‧‧‧箭頭
E1‧‧‧左前輪接地部及右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
E2‧‧‧中心線
E3‧‧‧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
F‧‧‧箭頭
F1‧‧‧假想線
F2‧‧‧假想線
FB‧‧‧箭頭
FD‧‧‧箭頭
FF‧‧‧箭頭
FU‧‧‧箭頭
U‧‧‧箭頭
V1‧‧‧水平線
V2‧‧‧水平線

Claims (7)

  1. 一種車輛,其具備:車體框架;右前輪及左前輪,其等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且可與上述車體框架一同朝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1個後輪,其可與上述車體框架一同朝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座部,其具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右前輪支持裝置,其具有上部、及支持上述右前輪之下部;左前輪支持裝置,其具有上部、及支持上述左前輪之下部;連桿機構,其包含:右側桿,其將上述右前輪支持裝置之上部可繞沿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右軸線旋轉地支持;左側桿,其將上述左前輪支持裝置之上部可繞與上述右軸線平行之左軸線旋轉地支持;上橫向構件,其將上述右側桿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上述左側桿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將中間部可繞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以及下橫向構件,其將上述右側桿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上述左側桿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將中間部可繞與上述上軸線平行之下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動力單元,其包含收容曲柄軸之曲柄軸箱部、及收容變速機構之變速箱部,且產生上述後輪之驅動力;燃料箱,其儲存供給至上述動力單元之燃料;以及轉向軸,其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且變更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之方向;且 上述連桿機構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配置於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上方,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垂直於上述上軸線及上述下軸線之假想線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小於上述轉向軸的旋轉軸線與鉛垂線形成之角度;且上述動力單元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上述曲柄軸箱部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之上端、上述左前輪之上端及上述後輪之上端更靠下方,且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與上述後輪之間,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上述曲柄軸箱部及上述變速箱部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更靠上述後輪之附近;且上述座部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上述乘坐面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上述曲柄軸箱部及上述變速箱部之前端與上述後輪之後端之間;上述燃料箱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述上軸線之延長線與上述下軸線之延長線之間,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上述右前輪接地之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之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之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與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上述後輪接地 部的中心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左端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左端的中心更靠左方,且上述燃料箱之右端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右端的中心更靠右方。
  3.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後端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
  4.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前端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後方。
  5.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以重疊於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之方式配置。
  6.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述燃料箱之上端配置於較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下端更靠上方。
  7.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具備作為電池或制動壓力控制單元之零件,且上述零件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述上軸線之延長線與上述下軸線之延長線之間,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 向,配置於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的中心、與上述左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右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和上述後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
TW104103297A 2014-01-31 2015-01-30 車輛 TWI6395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7268 2014-01-31
JP2014-017268 2014-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2886A true TW201532886A (zh) 2015-09-01
TWI639533B TWI639533B (zh) 2018-11-01

Family

ID=53756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297A TWI639533B (zh) 2014-01-31 2015-01-30 車輛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919758B2 (zh)
EP (1) EP2982586B1 (zh)
JP (1) JP5797367B1 (zh)
CN (1) CN105377683B (zh)
AP (1) AP2015008938A0 (zh)
ES (1) ES2630206T3 (zh)
MX (1) MX2015017939A (zh)
TW (1) TWI639533B (zh)
WO (1) WO20151151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22273B (zh) * 2014-01-31 2016-02-21 Yamaha Motor Co Ltd vehicle
CA2943765C (en) * 2014-03-24 2020-01-2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with two front wheels and lockable linkage
US10086900B2 (en) * 2014-03-24 2018-10-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US9771117B2 (en) * 2014-09-29 2017-09-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ES2752764T3 (es) * 2014-09-29 2020-04-06 Yamaha Motor Co Ltd Vehículo
JP6224668B2 (ja) * 2015-09-24 2017-11-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814469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8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US11084364B2 (en) * 2017-05-23 2021-08-10 Gogoro Inc. Vehicle
JP1597383S (zh) * 2017-05-31 2018-02-13
KR102341009B1 (ko) * 2017-09-28 2021-12-20 야마하하쓰도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경사 차량
USD885984S1 (en) * 2017-11-03 2020-06-02 Zhejiang Langxiang Industrial Co., Ltd. Motorcycle
USD872656S1 (en) * 2017-11-06 2020-01-14 Quadro Vehicles S.A. Motor scooter
DE212018000343U1 (de) * 2017-11-15 2020-05-29 Sway Motorsports Llc Steuersystem für neigbares Fahrzeug
CN111629957B (zh) * 2017-12-22 2022-12-06 比亚乔公司 根据侧倾角度调节大灯发出的光束的倾斜式摩托车
CN108791566B (zh) * 2018-06-08 2023-07-04 刘玉华 一种具有z字形曲轴的自平衡四轮车
WO2020172335A1 (en) * 2019-02-19 2020-08-27 Sway Motorsports Llc Autonomous tilting delivery vehicle
US11072389B2 (en) 2019-02-22 2021-07-27 Sway Motorsports Llc Three-wheeled tilting vehicle
WO2020172685A1 (en) 2019-02-22 2020-08-27 Sway Motorsports Llc Three-wheeled tilting vehicle
TWI772115B (zh) * 2021-07-20 2022-07-2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傾斜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US11753105B2 (en) * 2021-08-30 2023-09-12 Eric Rea Three-wheel motor vehicle and control system
US11993336B1 (en) * 2022-11-08 2024-05-28 Ray R. Shrock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for a motorized 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1410A (en) * 1980-07-17 1982-09-28 Townsend Engineering Company Self-balancing wheeled vehicle
JPS59149874A (ja) 1983-02-16 1984-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前2輪後1輪の自動三輪車
JPS60163752A (ja) * 1984-02-06 1985-08-26 Yamaha Motor Co Ltd 荒地走行用車輛のブレ−キ装置
JPS60193880U (ja) * 1984-06-04 198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キヤリア装置
JPS6218378A (ja) * 1985-07-17 1987-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リヤフエンダ装置
US4787470A (en) * 1986-06-30 1988-11-2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Three wheel vehicle
JP2918116B2 (ja) * 1989-06-22 1999-07-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三輪車の燃料供給部構造
JPH0661680U (ja) 1993-02-04 1994-08-30 光雄 柳澤 低床荷台付自動自転車
ITPN20000034A1 (it) * 2000-06-02 2001-12-02 Aprilia Spa Perfezionamenti ai veicoli aventi due ruote anteriori rollanti e sterzanti e almeno una ruota motrice posteriore
US6588529B2 (en) * 2000-07-05 2003-07-08 Yamaha Hatsudoki Kabishuki Kaisha Body cover and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2002205674A (ja) * 2001-01-09 2002-07-23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カウリング廻り構造
JP3974405B2 (ja) * 2002-01-15 2007-09-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287136B2 (ja) * 2002-12-20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配置構造
ITMI20031108A1 (it) * 2003-06-03 2004-12-04 Piaggio & C Spa Veicolo rollante a tre ruote con due ruote anteriori sterzanti
CN100448736C (zh) * 2003-10-21 2009-01-07 罗德尼·伊恩·罗林森 侧向可倾式四轮车
ITMI20040171A1 (it) * 2004-02-04 2004-05-04 Piaggio & C Spa Dispositivo anti-rollio per veicoli
ITMI20040172A1 (it) * 2004-02-04 2004-05-04 Piaggio & C Spa Dispositivo di arresto corsa delle sospensioni di un veicolo
JP2006088894A (ja) * 2004-09-24 2006-04-0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US7648148B1 (en) * 2005-07-06 2010-01-1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Leaning vehicle with tilting front wheels and suspension therefor
US7591337B2 (en) * 2005-09-30 2009-09-22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Leaning suspension mechanics
JP4886319B2 (ja) * 2006-02-27 2012-02-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減速装置
USD547242S1 (en) 2006-03-02 2007-07-24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US20090107754A1 (en) * 2007-10-31 2009-04-30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Vehicle having a detachable pulley mount
JP2010036791A (ja) * 2008-08-07 2010-02-18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204637B2 (ja) * 2008-12-16 2013-06-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201117997A (en) * 2009-11-27 2011-06-01 Kwang Yang Motor Co Anti-turnover device for vehicle having two front wheels
JP5528870B2 (ja) * 2010-03-23 2014-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2輪式鞍乗型車両
JP5478311B2 (ja) 2010-03-23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揺動四輪車両
IT1401130B1 (it) 2010-07-16 2013-07-1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sospensione per motoveicoli
ITMI20111469A1 (it) * 2011-08-01 2013-02-0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regolazione dei proiettori anteriori di un veicolo basculante con meccanismo di rollio
CN202414056U (zh) * 2012-01-14 2012-09-05 于金君 一种能够倾斜车体的倒三轮摩托车
JP5775560B2 (ja) * 2013-12-06 2015-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5113074A (ja) * 2013-12-13 2015-06-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I522273B (zh) * 2014-01-31 2016-02-21 Yamaha Motor Co Ltd vehicle
JP6369217B2 (ja) * 2014-08-20 2018-08-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二輪車
JP6086889B2 (ja) * 2014-09-30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部燃料タン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9533B (zh) 2018-11-01
US9919758B2 (en) 2018-03-20
CN105377683A (zh) 2016-03-02
AP2015008938A0 (en) 2015-12-31
ES2630206T3 (es) 2017-08-18
EP2982586A1 (en) 2016-02-10
JP5797367B1 (ja) 2015-10-21
CN105377683B (zh) 2018-04-03
MX2015017939A (es) 2016-04-29
EP2982586B1 (en) 2017-06-21
US20160114850A1 (en) 2016-04-28
JPWO2015115109A1 (ja) 2017-03-23
EP2982586A4 (en) 2016-05-11
WO2015115109A1 (ja) 2015-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9533B (zh) 車輛
TWI522273B (zh) vehicle
JP5536967B1 (ja) 車両
TWI557016B (zh) 車輛
JP6134586B2 (ja) 鞍乗型車両
TW201509733A (zh) 車輛
US10179623B2 (en) Vehicle
EP3372479B1 (en) Leaning vehicle
TW202120371A (zh) 跨坐型車輛
JP625193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輪支持フレーム構造
TWI570013B (zh) vehicle
CN101386314B (zh) 跨乘型车辆
TW201914888A (zh) 傾斜車輛
JP2013129337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OA17611A (en) Vehicle.
OA17617A (en)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