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4888A - 傾斜車輛 - Google Patents

傾斜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4888A
TW201914888A TW107130919A TW107130919A TW201914888A TW 201914888 A TW201914888 A TW 201914888A TW 107130919 A TW107130919 A TW 107130919A TW 107130919 A TW107130919 A TW 107130919A TW 201914888 A TW201914888 A TW 2019148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frame
vehicle
front wheel
rider
cross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0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7635B (zh
Inventor
倉掛元仁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4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4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7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76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7/00Luggage carriers
    • B62J7/02Luggage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thereof on cycles
    • B62J7/04Luggage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thereof on cycles arranged above or behind th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4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under the sad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2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attached to the cycle as accessories
    • B62J9/23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attached to the cycle as accessories above or alongside th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抑制傾斜車輛之大型化並且使後方載置物件之載置量增加。 傾斜車輛(1)於將自座部後端(SB)至後輪車軸(414)為止之距離定義為L1,將自座部後端(SB)至軸距中央(WBC)為止之距離定義為L2,將自座部後端(SB)至載置部中央(BC)為止之距離定義為L3,將自座部後端(SB)至載置部(85)之前端為止之距離定義為L4,且將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中之乘坐面前端(SFF)至臀點(HP)為止之距離定義為L5時,式(a)、式(b)及式(c)成立。L1<L2…(a)、L3<L2…(b)、L4<L5…(c)

Description

傾斜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右前輪、左前輪及後輪之傾斜車輛。
作為先前之與傾斜車輛相關之發明,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三輪車輛。該等三輪車輛具備把手、車體框架、左前輪、右前輪及後輪。騎乘者藉由操作把手,於自上方觀察三輪車輛時使左前輪及右前輪沿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騎乘者使車體框架向三輪車輛之左方傾斜。藉此,三輪車輛向左方迴旋。又,騎乘者藉由操作把手,於自上方觀察三輪車輛時使左前輪及右前輪沿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騎乘者使車體框架向三輪車輛之右方傾斜。藉此,三輪車輛向右方迴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247303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第8814186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於將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三輪車輛用於商業或通勤等時,希望載置物件之要求變高。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於具備連桿機構之傾斜車輛中,抑制傾斜車輛之大型化並且使後方載置物件之載置量增加,該連桿機構藉由使左前輪、右前輪、後輪、及左前輪之車軸位於較右前輪之車軸更靠車體框架之上方而使車體框架向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且藉由使右前輪之車軸位於較左前輪之車軸更靠車體本體之上方而使車體本體向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後方載置物件係載置於後輪附近上之物件。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案發明者研究出:於具備左前輪、右前輪、後輪及連桿機構之傾斜車輛中,為了提高便利性,而增大設置於乘客座部之傾斜車輛之後方之載置部。但是,若單純地使載置部增大,則傾斜車輛之後部向後方延伸,或者傾斜車輛之後部於左右方向上擴大。其結果,傾斜車輛變大。
因此,本案發明者以與已提出之改良並增大傾斜車輛之載置部之技術思想不同之技術思想進行了研究。具體而言,本案發明者以優先使載置部增大而重新構建左前輪、右前輪、後輪、連桿機構、座部及載置部之佈局之技術思想進行了研究。
首先,本案發明者為了使具備左前輪、右前輪及後輪之傾斜車輛之載置部增大,而對該傾斜車輛之重量分配進行了研究。於是,發現如下情況:於具備左前輪、右前輪及後輪之傾斜車輛之重量分配中左前輪及右前輪所占之比率之合計大於在具備1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傾斜車輛之重量分配中前輪所占之比率。因此,本案發明者對如下問題進行了研究:於在重量分配中左前輪及右前輪所占之比率之合計較大之傾斜車輛中,以何種方式載置物件較佳。
於具備左前輪、右前輪及後輪之傾斜車輛中,如上所述,於重量分配中,左前輪及右前輪所占之比率之合計較大。換言之,於具備左前輪、右前輪及後輪之傾斜車輛中,於重量分配中後輪所占之比率較小。因此,本案發明者注意到亦可於後輪附近上載置物件(以下為後方載置物件)而使重量分配中後輪所占之比率增加。
然,於傾斜車輛中,存在載置有後方載置物件之狀態(載置狀態)及未載置後方載置物件之狀態(非載置狀態)。有時不希望使於重量分配中左前輪及右前輪所占之比率(以下為前重量分配)與於重量分配中後輪所占之比率(以下為後重量分配)於載置狀態及非載置狀態之間大幅度變化。於此種情形時,較理想為將後方載置物件載置於在載置狀態與非載置狀態之間前重量分配與後重量分配不大幅度變化之位置。因此,本案發明者對供後方載置物件載置之位置進行了研究。
如上所述,於傾斜車輛中,將後方載置物件載置於後輪附近上。因此,於載置狀態與非載置狀態之間,施加於後輪之重量變動。但是,本案發明者認為:藉由降低載置狀態與非載置狀態之間之施加於後輪之重量之變動率,可抑制前重量分配與後重量分配大幅度變化。因此,本案發明者認為如以下說明般,以騎乘者之重量更多地施加於後輪之方式於傾斜車輛配置座部即可。
例如,列舉具有60 kg之體重之騎乘者乘坐於傾斜車輛之座部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於第1例中,假定20 kg之重量施加於左前輪及右前輪且40 kg之重量施加於後輪之傾斜車輛。於第2例中,假定5 kg之重量施加於左前輪及右前輪且55 kg之重量施加於後輪之傾斜車輛。於第1例中,若載置20 kg之後方載置物件,則施加於後輪之重量增加50%。於第2例中,若載置20 kg之後方載置物件,則施加於後輪之重量增加36%。如此,施加於後輪之騎乘者之重量越多,則載置狀態與非載置狀態之間之施加於後輪之重量之變動率越是降低。因此,本案發明者認為:為了抑制在載置狀態與非載置狀態之間前重量分配與後重量分配大幅度變化,只要將供騎乘者乘坐之座部配置於後輪之附近即可。
本案發明者對如下方法進行了研究,即,於如上所述於載置狀態與非載置狀態之間前重量分配與後重量分配大幅度變化之情況得以抑制的傾斜車輛中,不使傾斜車輛大型化而載置更多之後方載置物件。因此,本案發明者對商業用途及通勤用途之傾斜車輛之使用態樣進行了研究。本案發明者注意到於商業用途及通勤用途之傾斜車輛中,僅騎乘者乘坐而無乘客乘坐之情況較多。因此,本案發明者想到配置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並且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方配置後方載置物件之載置部。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採用以下構成。
(1)一種傾斜車輛,其包括: 車體框架,其於左迴旋時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於右迴旋時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 左前輪,其配置於較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之中央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左方,且能夠以左前輪車軸為中心旋轉; 右前輪,其配置於較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之中央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右方,且能夠以右前輪車軸為中心旋轉; 連桿機構,其係支持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者,且藉由使上述左前輪車軸位於較上述右前輪車軸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方,而於左迴旋時使上述車體框架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藉由使上述右前輪車軸位於較上述左前輪車軸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方,而於右迴旋時使上述車體框架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 後輪,其係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後方且能夠以後輪車軸為中心旋轉者,且於左迴旋時與上述車體框架一起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於右迴旋時與上述車體框架一起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 轉向機構,其對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進行轉向; 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其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且僅供對上述轉向機構進行轉向之騎乘者乘坐;及 載置部,其配置於較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後方,且於上述載置部上載置後方載置物件;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上述後輪車軸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1,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位於上述左前輪車軸或上述右前輪車軸與上述後輪車軸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中央之軸距中央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2,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上述載置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中央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3,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上述載置部之前端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4,且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中可供上述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之前端至乘坐於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上述騎乘者之臀點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5, 於上述連桿機構使上述左前輪車軸與上述右前輪車軸位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相同位置,且上述左前輪、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後輪與地面接觸之狀態下,式(a)、式(b)及式(c)成立。 L1<L2…(a) L3<L2…(b) L4<L5…(c)
根據(1)之傾斜車輛,載置狀態與非載置狀態之間之施加於後輪之重量的變動率降低。更詳細而言,於(1)之傾斜車輛中,所謂連桿機構使左前輪車軸及右前輪車軸位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相同位置,且左前輪、右前輪及後輪與地面接觸之狀態係指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於(1)之傾斜車輛中,於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時,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後輪車軸為止的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L1短於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軸距中央為止的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L2。即,由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位於軸距之後半部分,故而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位於後輪車軸之附近。藉此,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騎乘者之重心位於後輪車軸之附近。
又,於(1)之傾斜車輛中,於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時,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載置部之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中央為止的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L3短於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軸距中央為止的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L2。即,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位於載置部之附近。藉此,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騎乘者之重心位於載置於載置部之後方載置物件之重心之附近。由於如上所述,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騎乘者之重心位於後輪車軸之附近,故而載置於載置部之後方載置物件之重心亦位於後輪車軸之附近。
如上所述,於(1)之傾斜車輛中,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騎乘者之重心及載置於載置部之後方載置物件之重心位於後輪車軸之附近。藉此,騎乘者及後方載置物件之重量之大部分施加於後輪。其結果,載置狀態與非載置狀態之間之施加於後輪之重量的變動率降低。
又,根據(1)之傾斜車輛,可抑制傾斜車輛之大型化並且使後方載置物件之載置量增加。更詳細而言,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載置部之前端為止的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L4短於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中可供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之前端至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騎乘者之臀點為止的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L5。所謂自乘坐面之前端至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騎乘者之臀點為止的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L5係相當於可供1個人乘坐之空間。因此,於(1)之傾斜車輛中,於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載置部之前端之間,不存在可供1個人乘坐之空間。藉此,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之車體框架之後方,幾乎不配置多餘之空間,而配置有載置部。其結果,於(1)之傾斜車輛中,可不使傾斜車輛大型化而載置更多之後方載置物件。
(2)如(1)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車體框架包含連桿支持部, 上述連桿機構包含:上橫向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方,且上述上橫向構件之中間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連桿支持部之上部;下橫向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下方且較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方,並且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間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連桿支持部之下部;左側構件,其中上述左側構件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上橫向構件之左部,上述左側構件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左部;及右側構件,其中上述右側構件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上橫向構件之右部,上述右側構件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右部;且 上述左前輪支持於上述左側構件, 上述右前輪支持於上述右側構件。
根據(2)之傾斜車輛,於具備平行四邊形連桿方式之連桿機構之傾斜車輛中,可不使傾斜車輛大型化而載置更多之後方載置物件。
(3)如(1)或(2)之傾斜車輛,其中 於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下方設置有收納空間,且 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可成為上述收納空間不露出於上述傾斜車輛之外部之關閉狀態、及上述收納空間露出於上述傾斜車輛之外部之打開狀態。
根據(3)之傾斜車輛,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車體框架之下方設置有收納空間,故而亦可將收納物件收納於收納空間。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長度短於自上述軸距中央至上述後輪車軸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
根據(4)之傾斜車輛,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較短,故而僅騎乘者能夠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乘客無法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傾斜車輛進而包括產生用以使上述後輪旋轉之驅動力且具有曲軸之引擎,且 於自上述車體框架之左方或右方觀察上述引擎時,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配置於上述曲軸之旋轉之中心軸之上述車體框架的上方。
根據(5)之傾斜車輛,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騎乘者之重心位於後輪車軸之附近。更詳細而言,於(5)之傾斜車輛中,於自車體框架之左方或右方觀察引擎時,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配置於作為動力單元之引擎之曲軸之旋轉之中心軸的車體框架之上方。因此,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與動力單元之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較短。動力單元配置於後輪之附近。因此,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與後輪車軸之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較短。因此,於(5)之傾斜車輛中,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騎乘者之重心位於後輪車軸之附近。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態樣及優點當根據與隨附圖式相關聯地進行之以下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詳細說明而變得更加明確。
於本說明書中使用之情形時,用語「及/或(and/or)」包含1個或複數個相關聯之所列舉之項目(items)之所有或全部之組合。
於本說明書中使用之情形時,用語「包含、包括(including)」、「包含、包括(comprising)」或「具有(having)」及其變化之使用特定出所記載之特徵、製程、操作、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等價物之存在,但可包含步驟、動作、要素、組件、及/或其等之組中之1個或複數個。
除非另有定義,否則本說明書中使用之全部用語(包括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之領域之業者通常所理解之含義相同之含義。
通常使用之辭典中定義之用語之類之用語應解釋為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示之上下文中之含義一致的含義,除非於本說明書中明確地定義,否則不以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之含義解釋。
理解為於本發明之說明中,揭示有技術及製程之數量。該等各自具有個別之利益,各自亦可與其他所揭示之技術之1個以上、或視情形與全部一併使用。因此,為了變得明確,避免該說明不必要地重複各步驟之可能之所有組合。儘管如此,應理解此種組合全部處於本發明及申請專利範圍內而解讀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
於以下說明中,出於說明之目的,敍述多個具體之詳細內容以便提供本發明之完全之理解。然而,業者應當明白可無需該等特定之詳細內容而實施本發明。本揭示應作為本發明之例示而考慮,並非意欲將本發明限定為由以下圖式或說明所表示之特定實施形態。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於包括連桿機構之傾斜車輛中,可抑制傾斜車輛之大型化並且使後方載置物件之載置量增加,該連桿機構藉由使左前輪、右前輪、後輪、及左前輪之車軸位於較右前輪之車軸更靠車體框架之上方,而使車體框架向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且藉由使右前輪之車軸位於較左前輪之車軸更靠車體本體之上方,而使車體本體向傾斜車輛右方傾斜。
[整體構成] 以下,一面參照圖1及圖2,一面對一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之整體構成進行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具有能夠傾斜之車體框架、2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三輪車輛作為傾斜車輛1之一例。圖1係自車體框架21之左方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傾斜車輛1所得之圖。圖2係自車體框架21之前方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所得之圖。於圖2中,以透過車體外殼22之狀態進行圖示。以下,將傾斜車輛1之前方稱為前方F。將傾斜車輛1之後方稱為後方B。將傾斜車輛1之左方稱為左方L。將傾斜車輛1之右方稱為右方R。將傾斜車輛1之上方稱為上方U。將傾斜車輛1之下方稱為下方D。將傾斜車輛1之前後方向稱為前後方向FB。將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稱為左右方向LR。將傾斜車輛1之上下方向稱為上下方向UD。所謂傾斜車輛1之前方係指傾斜車輛1之行進方向。所謂傾斜車輛1之後方係指傾斜車輛1之行進方向之相反方向。所謂傾斜車輛1之左方係指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左方。所謂傾斜車輛1之右方係指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右方。所謂傾斜車輛1之上方分別指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上方。所謂傾斜車輛1之下方分別指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下方。
又,於傾斜車輛1中,車體框架21可向左方L或右方R傾斜。於車體框架21向左方L或右方R傾斜之情形時,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別不與傾斜車輛1之上下方向UD及左右方向LR一致。另一方面,直立狀態之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別與傾斜車輛1之上下方向UD及左右方向LR一致。以下,將車體框架21之前方稱為前方f。將車體框架21之後方稱為後方b。將車體框架21之左方稱為左方l。將車體框架21之右方稱為右方r。將車體框架21之上方稱為上方u。將車體框架21之下方稱為下方d。將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稱為前後方向fb。將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稱為左右方向lr。將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稱為上下方向ud。
以下,所謂構成之上端係指構成之上方之端。所謂構成之下端係指構成之下方之端。所謂構成之前端係指構成之前方之端。所謂構成之後端係指構成之後方之端。所謂構成之左端係指構成之左方之端。所謂構成之右端係指構成之右方之端。所謂構成之上端部係指構成之上端及其附近。所謂構成之下端部係指構成之下端及其附近。所謂構成之前端部係指構成之前端及其附近。所謂構成之後端部係指構成之後端及其附近。所謂構成之左端部係指構成之左端及其附近。所謂構成之右端部係指構成之右端及其附近。所謂構成係指傾斜車輛1及構成傾斜車輛1之構件。
再者,於前後方向延伸之軸或構件未必僅表示與前後方向平行之軸或構件。所謂於前後方向延伸之軸或構件係指相對於前後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軸或構件。同樣地,所謂於上下方向延伸之軸或構件係指相對於上下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軸或構件。所謂於左右方向延伸之軸或構件係指相對於左右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軸或構件。又,所謂車體框架21之直立狀態係指騎乘者未乘坐且於傾斜車輛1未搭載燃料之狀態並且前輪既未轉向亦未傾斜之狀態。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1構件支持於第2構件係包含第1構件無法相對於第2構件移動地安裝(即,固定)於第2構件之情形、及第1構件可相對於第2構件移動地安裝於第2構件之情形。又,所謂第1構件支持於第2構件係包含第1構件直接安裝於第2構件之情形、及第1構件經由第3構件安裝於第2構件之情形之兩者。
如圖1所示,傾斜車輛1包括車輛本體部2、左前輪31(參照圖2)、右前輪32(參照圖2)、後輪4、連桿機構5及轉向機構7。車輛本體部2包含車體框架21、車體外殼22、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及動力單元25。
車體框架21於左迴旋時向左方L傾斜。車體框架21於右迴旋時向右方R傾斜。車體框架21包含頭管211、下框架212、底框架214及後框架215。於圖1中,以虛線表示車體框架21中隱藏於車體外殼22之部分。車體框架21支持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或動力單元25等。
頭管211配置於傾斜車輛1之前部。所謂傾斜車輛1之前部係指傾斜車輛1中位於較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前端更靠前方f之部分。所謂傾斜車輛1之後部係指傾斜車輛1中位於較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前端更靠後方b之部分。頭管211係以於自左方l或右方r觀察車體框架21時頭管211之上端部位於較頭管211之下端部更靠後方b之方式,相對於上下方向ud傾斜地配置。轉向機構7及連桿機構5配置於頭管211之周圍。轉向機構7之轉向軸60可旋轉地插入至頭管211。連桿機構5支持於頭管211。
下框架212配置於較頭管211更靠後方b。下框架212具有於上下方向ud延伸之圓筒形狀。下框架212之上端部位於頭管211之下端部之後方b。又,下框架212之上端部藉由未圖示之連接部固定於頭管211之下端部。
底框架214自下框架212之下端部向後方b且上方u延伸。後框架215自底框架214之後端向後方b且上方u延伸。
車體框架21由車體外殼22覆蓋。車體外殼22包含前外殼221、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及護腿板225。前外殼221位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前方f。前外殼221覆蓋轉向機構7及連桿機構5之至少一部分。
動力單元25包含引擎及變速器裝置等。動力單元25產生用以使下述後輪4旋轉之驅動力。引擎具有曲軸。曲軸之旋轉之中心軸係於左右方向lr延伸之中心軸Ax。
如圖2所示,左前輪31配置於較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lr之中央C0更靠左方l。左前輪31能夠以左前輪車軸314為中心旋轉。如圖2所示,右前輪32配置於較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lr之中央C0更靠右方r。右前輪32能夠以右前輪車軸324為中心旋轉。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相對於中央C0左右對稱地配置。
前擋泥板223包含左前擋泥板227及右前擋泥板228。左前擋泥板227配置於左前輪31之上方u。右前擋泥板228配置於右前輪32之上方u。
後輪4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更靠後方b。後輪4能夠以後輪車軸414為中心旋轉。後輪4藉由動力單元25所產生之驅動力而旋轉。
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於前後方向fb上配置於左前輪車軸314或右前輪車軸324與後輪車軸414之間。進而,於自左方l或右方r觀察傾斜車輛1時,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配置於中心軸Ax之上方u。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支持於車體框架21。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係僅供對下述轉向機構7進行轉向之騎乘者500乘坐之座部。因此,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前後方向fb之長度設計得較短。具體而言,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前後方向fb之長度L11短於自軸距中央WBC至後輪車軸414為止之前後方向fb之長度L12。所謂軸距中央WBC係指左前輪車軸314或右前輪車軸324與後輪車軸414之前後方向fb之中央之點。
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包含乘坐面24a及座位靠背24b。乘坐面24a係將騎乘者500之臀部向上方u推壓之區域。因此,乘坐面24a係朝向上方u之平面。但是,乘坐面24a並非完全之平面,只要實質上為平面即可。因此,乘坐面24a亦可具有略微彎曲之形狀或設置有用以防止滑動之較小之凹凸的形狀。惟,乘坐面24a之上端與乘坐面24a之下端之間的上下方向ud上之距離為5 cm以下。又,乘坐面24a之法線亦可不與上方u一致。所謂乘坐面24a之法線係指包含乘坐面24a之前端(以下為乘坐面前端SFF)及乘坐面24a之後端(以下為乘坐面後端SFB)且平行於左右方向lr之平面之法線。乘坐面24a之法線亦可於可供騎乘者500乘坐之範圍內相對於上方u傾斜。具體而言,乘坐面24a之法線亦可例如相對於上方u向前方傾斜至多10°。
此處,對乘坐面前端SFF及乘坐面後端SFB進行說明。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中乘坐面24a之前方f配置有圓弧面S1。乘坐面前端SFF設為圓弧面S1之後端。又,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中乘坐面24a之後方b配置有圓弧面S2。乘坐面後端SFB設為圓弧面S2之前端。又,座位靠背24b係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中位於較圓弧面S2之前端更靠後方b之部分。座位靠背24b自後方b支持騎乘者500之臀部。
又,將於騎乘者500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時騎乘者500之股關節所處之點稱為臀點HP。臀點HP於自左方l觀察時,位於距離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乘坐面24a之前端20 cm之後方b處。
又,僅騎乘者500乘坐於乘坐面24a。因此,乘坐面24a之前後方向fb之長度設計得較短。具體而言,乘坐面24a之前後方向fb之長度例如為20 cm以上且45 cm以下。又,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僅包含1個乘坐面24a,不包含複數個座位面。所謂複數個座位面係指於前後方向fb上排列之2個以上之平面配置於上下方向ud上之不同位置。2個以上之平面之前後方向fb之長度為10 cm以上。座位靠背24b之上表面之前後方向之長度短於10 cm。因此,座位靠背24b之上表面不包含於2個以上之平面。
如上所述,乘客無法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進而,傾斜車輛1除了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以外,不包括座部。因此,傾斜車輛1之額定乘坐人數為1名。對於傾斜車輛1之額定乘坐人數,例如,可由傾斜車輛1之手冊或檢車證等確認。
[轉向機構] 以下,一面參照圖2及圖3,一面對轉向機構7進行說明。圖3係自上方u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所得之圖。於圖3中,以透過車體外殼22之狀態進行圖示。
轉向機構7對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進行轉向。如圖2及圖3所示,轉向機構7包含轉向力傳遞機構6、左緩衝裝置33及右緩衝裝置34。
左緩衝裝置33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1於上下方向ud上移動地支持左前輪31。左緩衝裝置33包含左下部33a、左上部33b及左支持部33c。左下部33a於上下方向ud延伸。左支持部33c配置於左下部33a之下端部。左支持部33c將左前輪31可旋轉地支持。左前輪31能夠以左前輪車軸314為中心軸旋轉。左前輪車軸314自左支持部33c向左方l延伸。左上部33b於上下方向ud延伸。左上部33b以左上部33b之下端附近插入於左下部33a之狀態配置於左下部33a之上方u。左上部33b之上端部固定於下述左托架317。即,左上部33b支持於下述左側構件53。
左緩衝裝置33係所謂套筒式之緩衝裝置。左緩衝裝置33例如藉由阻尼器及彈簧之組合而構成。藉由左上部33b相對於左下部33a於左下部33a之延伸方向上相對移動,左緩衝裝置33可於該方向上伸縮。藉此,左緩衝裝置33緩衝左前輪31相對於左上部33b之於上下方向ud上之移位。
右緩衝裝置34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1於上下方向ud上移動地支持右前輪32。右緩衝裝置34包含右下部34a、右上部34b及右支持部34c。右下部34a於上下方向ud延伸。右支持部34c配置於右下部34a之下端部。右支持部34c將右前輪32可旋轉地支持。右前輪32能夠以右前輪車軸324為中心軸旋轉。右前輪車軸324自右支持部34c向右方r延伸。右上部34b於上下方向ud延伸。右上部34b以右上部34b之下端附近插入於右下部34a之狀態配置於右下部34a之上方u。右上部34b之上端部固定於下述右托架327。即,右上部34b支持於下述右側構件54。
右緩衝裝置34係所謂套筒式之緩衝裝置。右緩衝裝置34例如藉由阻尼器及彈簧之組合而構成。藉由右上部34b相對於右下部34a於右下部34a之延伸方向上相對移動,右緩衝裝置34可於該方向上伸縮。藉此,右緩衝裝置34緩衝右前輪32相對於右上部34b之於上下方向ud上之移位。
轉向力傳遞機構6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更靠上方u。轉向力傳遞機構6包含轉向構件28、連接桿67、左托架317、右托架327及中央托架337。轉向構件28係輸入騎乘者之轉向力之構件。轉向構件28包含轉向軸60及把手23。把手23連結於轉向軸60之上部。轉向軸60可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1。轉向軸60之下端部位於較轉向軸60之上端部更靠前方f。轉向軸60之一部分插入至頭管211。又,轉向軸60於上下方向ud延伸。藉此,轉向軸60能夠以於上下方向ud延伸之轉向軸60之中心軸為中心旋轉。轉向軸60伴隨著騎乘者對把手23之操作而旋轉。中央托架337固定於轉向軸60之下端部。因此,中央托架337可與轉向軸60一起以轉向軸60之中心軸為中心旋轉。
連接桿67將藉由把手23之操作產生之轉向軸60之旋轉傳遞至左緩衝裝置33及右緩衝裝置34。連接桿67於左右方向LR延伸。連接桿67之左右方向LR之中央支持於中央托架337。連接桿67之左端部支持於左托架317。連接桿67之右端部支持於右托架327。
[連桿機構] 以下,一面參照圖2及圖3,一面對連桿機構5進行說明。連桿機構5係平行四邊形連桿方式之連桿機構。連桿機構5配置於較把手23更靠下方d。連桿機構5支持於車體框架21之頭管211。
連桿機構5包含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係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1移位之複數個連桿構件。本說明書中之所謂移位係包含藉由平行移動實現之移位、藉由旋轉移動實現之移位、以及藉由平行移動及旋轉移動之組合實現之移位。
上橫向構件51於左右方向LR延伸。上橫向構件51配置於頭管211之前方f、且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更靠上方u。上橫向構件51藉由支持部C支持於頭管211。支持部C位於上橫向構件51之中間部、及頭管211之上部。所謂上橫向構件51之左部係指於將上橫向構件51在左右方向LR上三等分時位於最靠左方L之部分。所謂上橫向構件51之右部係指於將上橫向構件51在左右方向LR上三等分時位於最靠右方R之部分。所謂上橫向構件51之中間部係指於將上橫向構件51在左右方向LR上三等分時位於正中央之部分。所謂頭管211之上部係指頭管211之上半部分。所謂頭管211之下部係指頭管211之下半部分。支持部C係於前後方向fb延伸之軸。支持部C自頭管211以略微向上方u傾斜之狀態向前方f延伸。上橫向構件51能夠以支持部C為中心軸相對於頭管211旋轉。
下橫向構件52具有前下橫向構件522A及後下橫向構件522B。前下橫向構件522A於左右方向LR延伸。前下橫向構件522A配置於頭管211之前方f且較上橫向構件51更靠下方d並且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更靠上方u。前下橫向構件522A藉由支持部F支持於頭管211。支持部F位於前下橫向構件522A之中間部、及頭管211之下部。所謂前下橫向構件522A之左部係指於將前下橫向構件522A在左右方向LR上三等分時位於最靠左方L之部分。所謂前下橫向構件522A之右部係指於將前下橫向構件522A在左右方向LR上三等分時位於最靠右方R之部分。所謂前下橫向構件522A之中間部係指於將前下橫向構件522A在左右方向LR上三等分時位於正中央之部分。支持部F係於前後方向fb延伸之軸。支持部F自頭管211以略微向上方u傾斜之狀態向前方f延伸。前下橫向構件522A能夠以支持部F為中心軸相對於頭管211旋轉。
後下橫向構件522B於左右方向LR延伸。後下橫向構件522B配置於頭管211之後方b且較上橫向構件51更靠下方d並且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更靠上方u。後下橫向構件522B藉由支持部F支持於頭管211。支持部F位於後下橫向構件522B之中間部、及頭管211之下部。所謂後下橫向構件522B之左部係指於將後下橫向構件522B在左右方向LR上三等分時位於最靠左方L之部分。所謂後下橫向構件522B之右部係指於將後下橫向構件522B在左右方向LR上三等分時位於最靠右方R之部分。所謂後下橫向構件522B之中間部係指於將後下橫向構件522B在左右方向LR上三等分時位於正中央之部分。如上所述,支持部F係於前後方向fb延伸之軸。其中,支持部F自頭管211以略微向下方d傾斜之狀態亦向後方b延伸。後下橫向構件522B能夠以支持部F為中心軸相對於頭管211旋轉。
左側構件53於上下方向ud延伸。因此,左側構件53延伸之方向與頭管211延伸之方向平行。左側構件53配置於頭管211之左方l。左側構件53配置於左前輪31之上方u且左緩衝裝置33之上方u。左側構件53藉由支持部D支持於上橫向構件51。支持部D位於左側構件53之上部、及上橫向構件51之左部。於左側構件53中,所謂左側構件53之上部係指左側構件53之上半部分。所謂左側構件53之下部係指左側構件53之下半部分。支持部D係於前後方向fb延伸之軸。左側構件53能夠以支持部D為中心軸相對於上橫向構件51旋轉。
又,左側構件53藉由支持部G支持於前下橫向構件522A及後下橫向構件522B。支持部G位於左側構件53之下部、前下橫向構件522A之左部及後下橫向構件522B之左部。支持部G係於前後方向fb延伸之軸。左側構件53能夠以支持部G為中心軸相對於前下橫向構件522A及後下橫向構件522B旋轉。
左托架317支持於左側構件53之下端部。左托架317能夠以左中心軸Y1為中心軸相對於左側構件53旋轉。左中心軸Y1係左側構件53之中心軸。因此,左中心軸Y1於上下方向ud延伸。
右側構件54於上下方向ud延伸。因此,右側構件54延伸之方向與頭管211延伸之方向平行。右側構件54配置於頭管211之右方r。右側構件54配置於右前輪32之上方u且右緩衝裝置34之上方u。右側構件54藉由支持部E支持於上橫向構件51。支持部E位於右側構件54之上部、及上橫向構件51之右部。於右側構件54中,所謂右側構件54之上部係指右側構件54之上半部分。所謂右側構件54之下部係指右側構件54之下半部分。支持部E係於前後方向fb延伸之軸。右側構件54能夠以支持部E為中心軸相對於上橫向構件51旋轉。
又,右側構件54藉由支持部H支持於前下橫向構件522A及後下橫向構件522B。支持部H位於右側構件54之下部、前下橫向構件522A之右部及後下橫向構件522B之右部。支持部H係於前後方向fb延伸之軸。右側構件54能夠以支持部H為中心軸相對於前下橫向構件522A及後下橫向構件522B旋轉。
右托架327支持於右側構件54之下端部。右托架327能夠以右中心軸Y2為中心軸相對於右側構件54旋轉。右中心軸Y2係右側構件54之中心軸。因此,右中心軸Y2於上下方向ud延伸。
如上所述,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以上橫向構件51與下橫向構件52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且左側構件53與右側構件54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連結。
又,左緩衝裝置33配置於左側構件53之下方d。左緩衝裝置33支持於左托架317。具體而言,左緩衝裝置33之上端部固定於左托架317。進而,左緩衝裝置33支持左前輪31。因此,左側構件53經由左托架317及左緩衝裝置33而支持左前輪31。即,連桿機構5支持左前輪31。此種左緩衝裝置33與左側構件53一起於左右方向LR上傾斜。
又,右緩衝裝置34配置於右側構件54之下方d。右緩衝裝置34支持於右托架327。具體而言,右緩衝裝置34之上端部固定於右托架327。進而,右緩衝裝置34支持右前輪32。因此,右側構件54經由右托架327及右緩衝裝置34而支持右前輪32。即,連桿機構5支持右前輪32。此種右緩衝裝置34與右側構件54一起於左右方向LR上傾斜。
[轉向動作] 以下,一面參照圖4,一面對傾斜車輛1之轉向動作進行說明。圖4係自上方u觀察使傾斜車輛1左轉向之狀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所得的圖。
如圖4所示,若騎乘者將把手23左轉向,則於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時,轉向軸60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中央托架337由於固定於轉向軸60之下端部,故而於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時,與轉向軸60一起向逆時針方向旋轉。
連接桿67伴隨著中央托架337之旋轉而向左方l且後方b平行移動。連接桿67之左端部支持於左托架317之前端部。左托架317能夠以左中心軸Y1(參照圖2)為中心軸旋轉。因此,伴隨著連接桿67之平行移動,左托架317於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時,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又,連接桿67之右端部支持於右托架327之前端部。右托架327能夠以右中心軸Y2(參照圖2)為中心軸旋轉。因此,伴隨著連接桿67之平行移動,右托架327於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時,向逆時針方向旋轉。
左前輪31經由左緩衝裝置33連接於左托架317。因此,伴隨著左托架317之旋轉,於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時,左前輪31以左中心軸Y1(參照圖2)為中心軸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又,右前輪32經由右緩衝裝置34連接於右托架327。因此,伴隨著右托架327之旋轉,於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時,右前輪32以右中心軸Y2(參照圖2)為中心軸向逆時針方向旋轉。
再者,若騎乘者將把手23右轉向,則上述各要素向與把手23左轉向之情形時相反之方向(即,順時針方向)旋轉。各要素之動作由於僅左右相反,故而省略進一步之說明。
[傾斜動作] 以下,一面參照圖5,一面對傾斜車輛1之傾斜動作進行說明。圖5係自前方f觀察車體框架21向左方L傾斜之狀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所得的圖。
如圖5所示,連桿機構5藉由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與車體框架21以左前輪車軸314位於較右前輪車軸324更靠上方u之方式相對移位,而於左迴旋時使車體框架21向左方L傾斜。又,連桿機構5藉由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與車體框架21以右前輪車軸324位於較左前輪車軸314更靠上方u之方式相對移位,而於右迴旋時使車體框架21向右方R傾斜。以下,列舉車體框架21向左方L傾斜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藉由連桿機構5之形狀變化,直立狀態之車體框架21向左方L傾斜。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於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傾斜車輛1中,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具有長方形狀。另一方面,如圖5所示,於車體框架21向左方L傾斜之傾斜車輛1中,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具有平行四邊形狀。
若騎乘者使車體框架21向左方L傾斜,則頭管211向左方L傾斜。若頭管211向左方L傾斜,則上橫向構件51於自前方f觀察傾斜車輛1時,以支持部C為中心軸相對於頭管211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同樣地,下橫向構件52於自前方f觀察傾斜車輛1時,以支持部F為中心軸相對於頭管211向逆時針方向旋轉。藉此,上橫向構件51於自前方f觀察傾斜車輛1時,相對於下橫向構件52向左方L移動。
藉由上橫向構件51之移動,左側構件53於自前方f觀察傾斜車輛1時,以支持部D為中心軸相對於上橫向構件51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同樣地,右側構件54於自前方f觀察傾斜車輛1時,以支持部E為中心軸相對於上橫向構件51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又,藉由上橫向構件51之移動,左側構件53於自前方f觀察傾斜車輛1時,以支持部G為中心軸相對於下橫向構件52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同樣地,右側構件54於自前方f觀察傾斜車輛1時,以支持部H為中心軸相對於下橫向構件52向順時針方向旋轉。藉此,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保持與頭管211平行之狀態地向左方L傾斜。
左托架317支持於左側構件53之下端部。因此,伴隨著左側構件53向左方L傾斜,左托架317向左方L傾斜。左緩衝裝置33由於支持於左托架317,故而伴隨著左托架317向左方L傾斜而向左方L傾斜。左前輪31由於支持於左緩衝裝置33之下端部,故而伴隨著左緩衝裝置33向左方L傾斜而向左方L傾斜。
右托架327支持於右側構件54之下端部。因此,伴隨著右側構件54向左方L傾斜,右托架327向左方L傾斜。右緩衝裝置34由於支持於右托架327,故而伴隨著右托架327向左方L傾斜而向左方L傾斜。右前輪32由於支持於右緩衝裝置34之下端部,故而伴隨著右緩衝裝置34向左方L傾斜而向左方L傾斜。
後輪4支持於車體框架21。因此,後輪4與車體框架21一起向左方L傾斜。
上述與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傾斜動作相關之說明係以鉛直方向為基準。然而,於傾斜車輛1之傾斜動作時(連桿機構5之動作時),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ud與鉛直上下方向不一致。於以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ud為基準之情形時,於連桿機構5作動時,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ud上之相對位置變化。換言之,連桿機構5藉由變更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ud上之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之相對位置,而使車體框架21向左方L或右方R傾斜。
再者,於車體框架21向右方R傾斜之情形時,上述各要素與車體框架21向左方L傾斜之情形時反向地動作。各要素之動作由於僅左右相反,故而省略進一步之說明。
[載置機構部] 其次,一面參照圖1及圖6,一面對載置機構80進行說明。圖6係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所得之圖。於圖6中,未對後方載置物件90進行圖示。
傾斜車輛1進而包括載置機構80。載置機構80包含後載物架81及儲物箱82。儲物箱82係樹脂製之呈長方體狀之箱。儲物箱82配置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方b。儲物箱82支持於車體框架21。
如圖6所示,後載物架81於自上方u觀察時具有梯子形狀。後載物架81支持於車體框架21。後載物架81包含左部811、右部812、連結部813、814、815及止擋部816。左部811設置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及儲物箱82之左方l。左部811於前後方向fb延伸。其中,如圖1所示,左部811以左部811之後端位於較左部811之前端略靠上方u之方式傾斜。左部811之後端於前後方向fb上位於後輪4之後端附近。右部812設置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及儲物箱82之右方r。右部812於前後方向fb延伸。其中,右部812以右部812之後端位於較右部812之前端略靠上方u之方式傾斜。右部812之後端於前後方向fb上位於後輪4之後端附近。
如圖6所示,連結部813配置於儲物箱82之後方b。連結部813於左右方向lr延伸。連結部813之左端連接於左部811。連結部813之右端連接於右部812。
如圖6所示,連結部814配置於連結部813之後方b。連結部814於左右方向lr延伸。連結部814之左端連接於左部811。連結部814之右端連接於右部812。
如圖6所示,連結部815配置於連結部814之後方b。連結部815於左右方向lr延伸。連結部815之左端連接於左部811之後端。連結部815之右端連接於右部812之後端。
如圖6所示,於自後方b觀察止擋部816時,止擋部816具有上下反轉之U字型。於自後方b觀察止擋部816時,止擋部816自左方l、上方u及右方r之三側包圍儲物箱82。止擋部816之左端連接於左部811。止擋部816之右端連接於右部812。
載置機構80具有載置部85。載置部85配置於較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更靠後方b。如圖1所示,於載置部85上載置後方載置物件90。後方載置物件90係長方體狀之儲物箱及收納於儲物箱之物品。後方載置物件90可相對於載置機構80裝卸。載置部85係載置機構80中之後方載置物件90之底面所對向之部分。後方載置物件90之底面與後載物架81及儲物箱82接觸。儲物箱82支持後方載置物件90之底面之前端部。後載物架81之連結部815支持儲物箱82之底面之後部。所謂儲物箱82之底面之前部係指儲物箱82之底面之前半部分。所謂儲物箱82之底面之後部係指儲物箱82之底面之後半部分。又,止擋部816支持後方載置物件90之前表面。因此,如圖6所示,於自上方u觀察載置機構80時,載置部85係載置機構80中之位於較止擋部816更靠後方b之部分。
[各構成之位置關係] 其次,一面參照圖6,一面對傾斜車輛1之各構成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首先,以如下方式定義L1~L5。
L1: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端(以下為座部後端SB)至後輪車軸414為止的前後方向fb之距離 L2: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端(座部後端SB)至位於左前輪車軸314或右前輪車軸324與後輪車軸414之前後方向fb之中央之軸距中央WBC為止的前後方向fb之距離 L3: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端(座部後端SB)至載置部85之前後方向fb之中央(以下為載置部中央BC)為止的前後方向fb之距離 L4: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端(座部後端SB)至載置部85之前端為止的前後方向fb之距離 L5: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中可供騎乘者500(於圖6中未圖示)乘坐之乘坐面24a之前端(乘坐面前端SFF)至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騎乘者500之臀點HP為止的前後方向fb之距離
於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時,以下所示之式(a)、式(b)及式(c)成立。所謂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係指連桿機構5使左前輪車軸314與右前輪車軸324位於上下方向ud上之相同位置,且左前輪31、右前輪32及後輪4與水平之地面接觸之狀態。於車體框架21之直立狀態下,對左前輪31、右前輪32及後輪4僅施加傾斜車輛1之重量。因此,於傾斜車輛1,既未乘坐有騎乘者500,亦未搭載燃料,亦未載置後方載置物件90。
L1<L2…(a) L3<L2…(b) L4<L5…(c)
[收納空間] 其次,一面參照圖1及圖7,一面對收納空間110進行說明。圖7係自左方l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傾斜車輛1所得之圖。於圖7中,收納空間110露出於傾斜車輛1之外部。
如圖1所示,於傾斜車輛1,在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下方d及後方b設置有收納空間110。更詳細而言,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方b配置有儲物箱82。儲物箱82之內部為空腔。又,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部之下方d亦設置有空腔。2個空腔連結形成收納空間110。收納空間110例如為收容頭盔等之空間。
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能夠以位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前端部之軸為中心軸旋轉。如圖1所示,收納空間110未露出於傾斜車輛1之外部之狀態係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關閉狀態。於關閉狀態下,騎乘者500無法相對於收納空間110取放物件。又,若於自左方l觀察傾斜車輛1時,關閉狀態之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如圖7所示,收納空間110露出於傾斜車輛1之外部。如圖7所示,收納空間110露出於傾斜車輛1之外部之狀態係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打開狀態。於打開狀態下,騎乘者500可相對於收納空間110取放物件。
再者,將若騎乘者500不對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進行操作則無法相對於收納空間110取放之物件與後方載置物件90加以區分而稱為收納物件。後方載置物件90係騎乘者500不對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進行操作便可取放之物件。因此,後方載置物件90不包含若不對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進行操作則無法相對於收納空間110取放之收納物件。
[效果] 根據傾斜車輛1,可抑制傾斜車輛1之大型化並且增加後方載置物件90之載置量。更詳細而言,於傾斜車輛1中,當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時,自座部後端SB至後輪車軸414為止之前後方向fb之距離L1短於自座部後端SB至軸距中央WBC為止之前後方向fb之距離L2。即,座部後端SB位於軸距之後半部分,故而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位於後輪車軸414之附近。藉此,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騎乘者500之重心位於後輪車軸414之附近。
又,於傾斜車輛1中,當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時,自座部後端SB至載置部中央BC為止之前後方向fb之距離L3短於自座部後端SB至軸距中央WBC為止之前後方向fb之距離L2。即,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位於載置部85之附近。藉此,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騎乘者500之重心位於載置於載置部85之後方載置物件90之重心的附近。由於如上所述,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騎乘者500之重心位於後輪車軸414之附近,故而載置於載置部85之後方載置物件90之重心亦位於後輪車軸414之附近。
如上所述,於傾斜車輛1中,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騎乘者500之重心及載置於載置部85之後方載置物件90之重心位於後輪車軸414之附近。藉此,騎乘者500及後方載置物件90之重量之大部分施加於後輪4。其結果,載置有後方載置物件90之載置狀態與未載置後方載置物件90之非載置狀態之間的施加於後輪4之重量之變動率降低。
又,自座部後端SB至載置部85之前端為止之前後方向fb之距離L4短於自乘坐面前端SFF至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騎乘者500之臀點HP為止的前後方向fb之距離L5。所謂自乘坐面前端SFF至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騎乘者500之臀點HP為止的前後方向fb之距離L5係相當於可供1個人乘坐之空間。因此,於傾斜車輛1中,自座部後端SB至載置部85之前端之間不存在可供1個人乘坐之空間。藉此,於座部後端SB之後方幾乎不配置多餘之空間,而配置有載置部85。其結果,於傾斜車輛1中,可不使傾斜車輛1大型化而載置更多之後方載置物件90。
又,根據傾斜車輛1,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下方d設置有收納空間110。因此,亦可將收納物件收納於收納空間110。
又,於傾斜車輛1中,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前後方向fb之長度L11短於自軸距中央WBC至後輪車軸414為止之前後方向fb之長度L12。藉此,僅騎乘者500能夠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而乘客無法乘坐。
又,於傾斜車輛1中,根據以下理由,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騎乘者500之重心亦位於後輪車軸414之附近。於傾斜車輛1中,於自左方l或右方r觀察傾斜車輛1時,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下方d配置於作為動力單元25之引擎之曲軸之旋轉之中心軸Ax的上方u。因此,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與動力單元25之前後方向fb之距離較短。動力單元25配置於後輪4之附近。因此,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與後輪車軸414之前後方向fb之距離較短。因此,於傾斜車輛1中,乘坐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騎乘者500之重心位於後輪車軸414之附近。
(第1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8,一面對第1變化例之傾斜車輛1a進行說明。圖8係自左方l觀察傾斜車輛1a所得之模式圖。於圖8中,將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錯開記載以便可容易地理解傾斜車輛1a包括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又,於圖8中,將各構成簡化地記載,因此各構成之尺寸與實際之尺寸不同。
傾斜車輛1a與傾斜車輛1之不同之處在於載置機構80之構造。更詳細而言,於傾斜車輛1中,於載置機構80上載置作為儲物箱之後方載置物件90。另一方面,傾斜車輛1a之載置機構80係與車體外殼22一體化之長方體狀之儲物箱850。後方載置物件90收納於儲物箱850內。此時,後方載置物件90載置於儲物箱850之內周面之底面上。因此,於傾斜車輛1a中,載置部85係儲物箱850之內周面之底面。傾斜車輛1a之其他構成由於與傾斜車輛1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第2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9,一面對第2變化例之傾斜車輛1b進行說明。圖9係自左方l觀察傾斜車輛1b所得之模式圖。於圖9中,將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錯開記載以便可容易地理解傾斜車輛1b包括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又,於圖9中,將各構成簡化地記載,因此各構成之尺寸與實際之尺寸不同。
傾斜車輛1b與傾斜車輛1a之不同之處在於載置機構80之構造。更詳細而言,傾斜車輛1b之載置機構80包含與車體外殼22一體化之長方體狀之儲物箱850。進而,傾斜車輛1b之載置機構80包含設置於傾斜車輛1a中之儲物箱850之下方d及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下方d之車體收納部854。藉由儲物箱850之底面之前部缺損,儲物箱850內之空間與車體收納部854內之空間相連。
後方載置物件90收納於載置機構80內。此時,後方載置物件90載置於載置機構80之內周面之底面上。因此,於傾斜車輛1b中,載置部85為載置機構80之內周面之底面。即,載置部85為儲物箱850之內周面之底面及車體收納部854之內周面之底面。其中,載置部85配置於較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更靠後方b。因此,載置部85不包含載置機構80之內周面之底面(更特定而言為車體收納部854之內周面之底面)中之位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下方d的部分。傾斜車輛1b之其他構成由於與傾斜車輛1a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第3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10,一面對第3變化例之傾斜車輛1c進行說明。圖10係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c之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及載置機構80所得之模式圖。再者,於圖10中,省略除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及載置機構80以外之構成。又,於圖10中,將各構成簡化地記載,因此各構成之尺寸與實際之尺寸不同。
傾斜車輛1c與傾斜車輛1a之不同之處在於載置機構80之構造。更詳細而言,傾斜車輛1c之載置機構80除了包含儲物箱850以外,還包含左突起部851及右突起部852。左突起部851自儲物箱850之左端部向前方f突出。左突起部851配置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部之左方l。所謂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前部係指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前半部分。所謂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部係指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半部分。藉此,左突起部851抑制騎乘者500(於圖10中未圖示)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向左方l偏移。左突起部851之內部為空腔。左突起部851內之空間與儲物箱850內之空間相連。
右突起部852自儲物箱850之右端部向前方f突出。右突起部852配置於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之後部之右方r。藉此,右突起部852抑制騎乘者500(於圖10中未圖示)自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向右方r偏移。右突起部852之內部為空腔。右突起部852內之空間與儲物箱850內之空間相連。
後方載置物件90(於圖10中未圖示)收納於載置機構80內。此時,後方載置物件90載置於載置機構80之內周面之底面上。因此,於傾斜車輛1c中,載置部85為載置機構80之內周面之底面。其中,載置部85配置於較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更靠後方b。因此,載置部85包含儲物箱850之內周面之底面,不包含左突起部851之內周面之底面及右突起部852之內周面之底面。傾斜車輛1c之其他構成由於與傾斜車輛1a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其他實施形態) 形成本說明書中記載及圖示之至少一者之實施形態係用以易於理解本揭示者,而並非限定本揭示之思想者。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變更、改良。
該主旨包含業者基於本說明書中揭示之實施形態例可辨別之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例如,涵蓋各種實施形態之特徵之組合)、改良、變更。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之用語廣泛地進行解釋,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審批過程中記載之實施形態。此種實施形態應解釋為非排他性者。例如,於本說明書中,「較佳為」、「可」之類之用語係非排他性者,係指「較佳為~但並不限定於此」、「可~但並不限定於此」。
本說明書中使用之用語及表達係用於說明,而非用於限定性地進行解釋。必須認識到亦不排除本說明書中表示且敍述之特徵事項之任何均等物,且亦容許本發明之申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
本發明係能夠以多種不同之形態具體化者。本說明書應當視為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形成本說明書中記載及圖示之至少一者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係基於並非意欲將本發明限定於該實施形態之瞭解。
又,於傾斜車輛1、1a~1c中,後輪4之左右方向lr上之中央和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於左右方向lr上之中央一致。但是,後輪4之左右方向lr上之中央亦可不和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於左右方向lr上之中央一致。
又,於傾斜車輛1、1a~1c中,連桿機構5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更靠上方u。但是,連桿機構5亦可配置於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之間。即,於自左方l或右方r觀察連桿機構5時,連桿機構5與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重疊。於此情形時,左側構件53兼作左緩衝裝置33。又,右側構件54兼作右緩衝裝置34。
又,於傾斜車輛1、1a~1c中,連桿機構5係平行四邊形連桿方式之連桿機構。但是,連桿機構5亦可為雙橫臂方式之連桿機構。
又,於傾斜車輛1、1a~1c中,上橫向構件51為單一之板狀構件,下橫向構件52包含前下橫向構件522A及後下橫向構件522B。然而,上橫向構件51亦可包含前上橫向構件及後上橫向構件。又,下橫向構件52亦可為單一之板狀構件。上橫向構件51及下橫向構件52之至少一者亦可包含支持於頭管211及左側構件53之左板狀構件、及支持於頭管211及右側構件54之右板狀構件。
又,於傾斜車輛1、1a~1c中,把手23由在左右方向LR延伸之單一之構件構成。然而,把手23只要能夠輸入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旋動之轉向力,則亦可為分開設置有由騎乘者500之左手操作之左把手部及由騎乘者500之右手操作之右把手部之構成。
又,於傾斜車輛1、1a~1c中,連桿機構5支持於作為連桿支持部之一例之頭管211。然而,連桿機構5亦可支持於車體框架21中之除頭管211以外之部分。
再者,動力單元25支持於車體框架21。因此,動力單元25可直接固定於車體框架21,亦可固定於可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1之擺臂。
又,傾斜車輛1、1a~1c之動力單元25亦可並非引擎而是電動馬達及電池之組合。於此情形時,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亦可位於電動馬達之旋轉軸及電池之上方u。
再者,於傾斜車輛1、1a~1c中,於左迴旋時,左前輪31、右前輪32、車體框架21及後輪4向左方L傾斜。又,於右迴旋時,左前輪31、右前輪32、車體框架21及後輪4向右方R傾斜。如此,後輪4與車體框架21一起向左方L或右方R傾斜。因此,傾斜車輛1、1a~1c不包含在左迴旋或右迴旋時車體框架21扭轉而後輪4不傾斜之類型之車輛。
再者,自座部後端SB至載置部85之前端為止之前後方向fb之距離L4亦可為0。即,座部後端SB與載置部85亦可於前後方向fb上相接。
又,於傾斜車輛1中,後載物架81由金屬管製成。但是,後載物架81之構造並不限於圖6所示之構造。後載物架81亦可由木製板、金屬板、樹脂板等製成。
1‧‧‧傾斜車輛
1a‧‧‧傾斜車輛
1b‧‧‧傾斜車輛
1c‧‧‧傾斜車輛
2‧‧‧車輛本體部
4‧‧‧後輪
5‧‧‧連桿機構
6‧‧‧轉向力傳遞機構
7‧‧‧轉向機構
21‧‧‧車體框架
22‧‧‧車體外殼
23‧‧‧把手
24‧‧‧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
24a‧‧‧乘坐面
24b‧‧‧座位靠背
25‧‧‧動力單元
28‧‧‧轉向構件
31‧‧‧左前輪
32‧‧‧右前輪
33‧‧‧左緩衝裝置
33a‧‧‧左下部
33b‧‧‧左上部
33c‧‧‧左支持部
34‧‧‧右緩衝裝置
34a‧‧‧右下部
34b‧‧‧右上部
34c‧‧‧右支持部
51‧‧‧上橫向構件
52‧‧‧下橫向構件
53‧‧‧左側構件
54‧‧‧右側構件
60‧‧‧轉向軸
67‧‧‧連接桿
80‧‧‧載置機構
81‧‧‧後載物架
82‧‧‧儲物箱
85‧‧‧載置部
90‧‧‧後方載置物件
110‧‧‧收納空間
211‧‧‧頭管
212‧‧‧下框架
214‧‧‧底框架
215‧‧‧後框架
221‧‧‧前外殼
223‧‧‧前擋泥板
225‧‧‧護腿板
227‧‧‧左前擋泥板
228‧‧‧右前擋泥板
314‧‧‧左前輪車軸
317‧‧‧左托架
324‧‧‧右前輪車軸
327‧‧‧右托架
337‧‧‧中央托架
414‧‧‧後輪車軸
500‧‧‧騎乘者
522A‧‧‧前下橫向構件
522B‧‧‧後下橫向構件
811‧‧‧左部
812‧‧‧右部
813‧‧‧連結部
814‧‧‧連結部
815‧‧‧連結部
816‧‧‧止擋部
850‧‧‧儲物箱
851‧‧‧左突起部
852‧‧‧右突起部
854‧‧‧車體收納部
Ax‧‧‧中心軸
b‧‧‧車體框架之後方
B‧‧‧傾斜車輛之後方
BC‧‧‧載置部中央
C‧‧‧支持部
C0‧‧‧中央
d‧‧‧車體框架之下方
D‧‧‧傾斜車輛之下方
D‧‧‧支持部
E‧‧‧支持部
f‧‧‧車體框架之前方
F‧‧‧傾斜車輛之前方
F‧‧‧支持部
G‧‧‧支持部
H‧‧‧支持部
HP‧‧‧臀點
l‧‧‧車體框架之左方
L‧‧‧傾斜車輛之左方
L1‧‧‧距離
L2‧‧‧距離
L3‧‧‧距離
L4‧‧‧距離
L5‧‧‧距離
L11‧‧‧長度
L12‧‧‧長度
r‧‧‧車體框架之右方
R‧‧‧傾斜車輛之右方
S1‧‧‧圓弧面
S2‧‧‧圓弧面
SB‧‧‧座部後端
SFB‧‧‧乘坐面後端
SFF‧‧‧乘坐面前端
u‧‧‧車體框架之上方
U‧‧‧傾斜車輛之上方
WBC‧‧‧軸距中央
Y1‧‧‧左中心軸
Y2‧‧‧右中心軸
圖1係自車體框架21之左方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傾斜車輛1所得之圖。 圖2係自車體框架21之前方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所得之圖。 圖3係自上方u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所得之圖。 圖4係自上方u觀察使傾斜車輛1左轉向之狀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所得的圖。 圖5係自前方f觀察車體框架21向左方L傾斜之狀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所得的圖。 圖6係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所得之圖。 圖7係自左方l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傾斜車輛1所得之圖。 圖8係自左方l觀察傾斜車輛1a所得之模式圖。 圖9係自左方l觀察傾斜車輛1b所得之模式圖。 圖10係自上方u觀察傾斜車輛1c之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24及載置機構80所得之模式圖。

Claims (5)

  1. 一種傾斜車輛,其包括: 車體框架,其於左迴旋時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於右迴旋時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 左前輪,其配置於較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之中央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左方,且能夠以左前輪車軸為中心旋轉; 右前輪,其配置於較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之中央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右方,且能夠以右前輪車軸為中心旋轉; 連桿機構,其係支持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者,且藉由使上述左前輪車軸位於較上述右前輪車軸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方,而於左迴旋時使上述車體框架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藉由使上述右前輪車軸位於較上述左前輪車軸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方,而於右迴旋時使上述車體框架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 後輪,其係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後方且能夠以後輪車軸為中心旋轉者,且於左迴旋時與上述車體框架一起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於右迴旋時與上述車體框架一起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 轉向機構,其對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進行轉向; 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其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且僅供對上述轉向機構進行轉向之騎乘者乘坐;及 載置部,其配置於較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後方,且於上述載置部上載置後方載置物件;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上述後輪車軸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1,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位於上述左前輪車軸或上述右前輪車軸與上述後輪車軸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中央的軸距中央為止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2,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上述載置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中央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3,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後端至上述載置部之前端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4,且 將自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中可供上述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之前端至乘坐於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上述騎乘者之臀點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定義為L5, 於上述連桿機構使上述左前輪車軸與上述右前輪車軸位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相同位置,且上述左前輪、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後輪與地面接觸之狀態下,式(a)、式(b)及式(c)成立, L1<L2…(a) L3<L2…(b) L4<L5…(c)。
  2. 如請求項1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車體框架包含連桿支持部, 上述連桿機構包含:上橫向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方,且上述上橫向構件之中間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連桿支持部之上部;下橫向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下方且較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方,並且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間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連桿支持部之下部;左側構件,其中上述左側構件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上橫向構件之左部,上述左側構件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左部;及右側構件,其中上述右側構件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上橫向構件之右部,上述右側構件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右部;且 上述左前輪支持於上述左側構件, 上述右前輪支持於上述右側構件。
  3. 如請求項1或2之傾斜車輛,其中 於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下方設置有收納空間,且 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可成為上述收納空間不露出於上述傾斜車輛之外部之關閉狀態、及上述收納空間露出於上述傾斜車輛之外部之打開狀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長度短於自上述軸距中央至上述後輪車軸為止的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距離。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傾斜車輛進而包括產生用以使上述後輪旋轉之驅動力且具有曲軸之引擎,且 於自上述車體框架之左方或右方觀察上述引擎時,上述騎乘者專用單人座部配置於上述曲軸之旋轉之中心軸之上述車體框架的上方。
TW107130919A 2017-09-28 2018-09-04 傾斜車輛 TWI717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7769 2017-09-28
JP2017187769 2017-09-28
WOPCT/JP2018/027591 2018-07-24
??PCT/JP2018/027591 2018-07-24
PCT/JP2018/027591 WO2019064857A1 (ja) 2017-09-28 2018-07-24 傾斜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4888A true TW201914888A (zh) 2019-04-16
TWI717635B TWI717635B (zh) 2021-02-01

Family

ID=65902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0919A TWI717635B (zh) 2017-09-28 2018-09-04 傾斜車輛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689727B1 (zh)
KR (1) KR102341009B1 (zh)
ES (1) ES2939114T3 (zh)
PH (1) PH12020550134A1 (zh)
TW (1) TWI717635B (zh)
WO (1) WO20190648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70556B1 (ko) 2021-09-27 2023-08-24 윤경선 틸팅이 가능한 전기 삼륜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403566B (de) * 1996-01-25 1998-03-25 Geiser Friedrich Motorisiertes fahrzeug, insbesondere dreirad, mit zwei drehbar am fahrzeugramen angelenkten, gefederten schwingen
JP4132220B2 (ja) * 1998-05-21 2008-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揺動式三輪車のジョイント構造
JP4188136B2 (ja) * 2003-05-09 2008-11-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構造
ITMI20040172A1 (it) 2004-02-04 2004-05-04 Piaggio & C Spa Dispositivo di arresto corsa delle sospensioni di un veicolo
JP2007091140A (ja) * 2005-09-30 2007-04-12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2008068653A (ja) * 2006-09-12 2008-03-27 Akira Hagiwara 荷台装置
JP5122538B2 (ja) * 2009-08-20 2013-01-16 ブリヂストンサイクル株式会社 三輪車
US9187143B2 (en) * 2010-01-08 2015-11-17 Honda Motor Co., Ltd.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s that are straddled
JP5528870B2 (ja) * 2010-03-23 2014-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2輪式鞍乗型車両
TWM399077U (en) * 2010-08-31 2011-03-01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Cargo-carrying type motorcycle
KR101455515B1 (ko) * 2013-02-27 2014-10-27 현대제철 주식회사 파이프 진원도 교정용 지그
US8814186B1 (en) 2013-06-26 2014-08-26 Adiva Co., Ltd. Mechanism for causing leaning of a motorized reverse tricycle in the direction of turning
DE102013223317B4 (de) * 2013-11-15 2020-01-0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Gepäcksystem mit einer verstellbaren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Gepäckkoffer
EP2982586B1 (en) * 2014-01-31 2017-06-2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KR20150100062A (ko) * 2014-02-24 2015-09-02 최진만 틸팅형 삼륜 자전거
JP6101663B2 (ja) * 2014-09-18 2017-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リヤキャリア
ITUB20155505A1 (it) * 2015-11-12 2017-05-12 Quadro Vehicles S A Dispositivo porta valigie e/o bauletti per motoveicoli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20550134A1 (en) 2021-02-08
TWI717635B (zh) 2021-02-01
KR102341009B1 (ko) 2021-12-20
WO2019064857A1 (ja) 2019-04-04
ES2939114T3 (es) 2023-04-19
EP3689727A4 (en) 2020-11-18
KR20200033295A (ko) 2020-03-27
EP3689727B1 (en) 2023-02-15
EP3689727A1 (en) 202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82585B1 (en) Vehicle
US9919758B2 (en) Vehicle
US11203389B2 (en) Leaning vehicle
JP5536968B1 (ja) 車両
WO2013051493A1 (ja) 後二輪型電動車両
TWI717635B (zh) 傾斜車輛
US9227685B2 (en) Vehicle
WO2021039990A1 (ja) リーン車両
JP2002337780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折り畳み式車体構造
JP5890722B2 (ja) 懸架装置
WO2022208887A1 (ja) 一人乗り電動車両
WO2024058271A1 (ja) 前2輪リーン車両
US11135886B2 (en) Vehicle
OA17611A (en) Vehicle.
OA17617A (en) Vehicle
JP2017030683A (ja) 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