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1283A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1283A
CN103171283A CN2012105652873A CN201210565287A CN103171283A CN 103171283 A CN103171283 A CN 103171283A CN 2012105652873 A CN2012105652873 A CN 2012105652873A CN 201210565287 A CN201210565287 A CN 201210565287A CN 103171283 A CN103171283 A CN 1031712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ss
jet head
liquid
actuator section
head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652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关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I Prin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I Prin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I Printek Inc filed Critical SII Printek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171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2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33Structure of nozzl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07Production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609Production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41J2/162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bonding and adhe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41J2/163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photolithograph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41J2/1632Manufacturing processes machi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41J2/164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in film formation
    • B41J2/1646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in film formation thin film formation by sputt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olid state devices other than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not peculiar to a single device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31/00 - H10K99/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提供能够在与液体吐出面相反的一侧设有电极端子(10)而使连接部的高度限制缓和并利用简便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的液体喷射头(1)。本发明具备将喷嘴板(5)、致动器部(2)以及盖板(3)层叠的层叠构造,致动器部(2),具有:第一凹部(6);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设置为与第一凹部(6)隔开并夹着第一凹部(6);以及左和右通道列(9L、9R),排列有多个通道,所述通道设置于第一凹部(6)与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之间,一个端部开口于第一凹部(6),另一个端部开口于左或右第二凹部(7L、7R),左通道列(9L)和右通道列(9R)沿列方向错开通道间距的1/2。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喷嘴吐出液体而将图形或文字记录于被记录介质或形成功能性薄膜的液体喷射头、使用该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利用将墨滴吐出至记录纸等而记录文字、图形或将液体材料吐出至元件基板的表面而形成功能性薄膜的喷墨方式的液体喷射头。该方式为,将墨或液体材料从液体罐经由供给管而供给至液体喷射头,使填充至通道的墨或液体材料从与通道连通的喷嘴吐出。在墨的吐出时,使液体喷射头或记录所喷射的液体的被记录介质移动,记录文字或图形或者形成既定形状的功能性薄膜。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由压电材料构成的薄板形成有由许多槽构成的墨通道的喷墨头60。图20是专利文献1的图2所记载的喷墨头60的剖面图。喷墨头60具有基板62、压电部件65以及盖部件64的层叠构造。在基板62的中央形成有供给口81,排出口82形成为夹着供给口81。在基板62的表面粘接有压电部件65和框部件63,在其上表面粘接有盖部件64。
压电部件65将使极化方向互相对置的2块压电板73粘在一起而形成。在压电部件65磨削形成有沿副扫掠方向(与纸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多条微细的槽,形成有沿主扫掠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以等间隔并排的多个压力室74。压力室74(通道)由邻接的一对壁75划分,在一对壁75的相对的侧面和其间的底部连续地形成有电极76,还经由形成于基板62的表面的电布线77而与IC 66电连接。盖部件64经由粘接剂而将薄膜92和增强部件94贴在一起,使增强部件94成为压电部件65侧,粘接于压电部件65和框部件63。在增强部件94和薄膜92 形成有与各压力室74相对应的开口96和喷嘴72。
墨从基板62的中央的供给口81供给,流动至多个压力室74,进一步流动至墨室90,从排出口82排出。然后,如果驱动脉冲从IC 66经由电布线77而施加至夹着压力室74的一对壁75的电极76,则一对壁部75发生剪切变形而以弯曲的方式背离,接着,复位至初始位置,提高压力室74内的压力。与此相伴的是,从喷嘴72吐出墨滴。
在此,各压电部件65具有梯形形状。在梯形形状的倾斜面形成有电极,该倾斜面的电极将形成于基板62的表面的电布线77和形成于压电部件65的侧面的电极76电连接。另外,在基板62,形成有墨供给用的多个供给孔81和墨排出用的多个排出孔82。因此,基板62的表面的电布线77以回避这些供给孔81和排出孔82的方式迂回形成。在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5中也记载了大致相同构造的喷墨头。此外,在专利文献4和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2列通道列沿列方向错开半间距的喷墨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61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6583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26374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6985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6286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喷墨头60中,有必要将粘接于基板62的表面的压电部件65倾斜加工成梯形状。而且,有必要在该梯形状的倾斜面、两侧面以及基板62的表面形成导电膜,将两侧面的导电膜电分离而形成电极76,并且,对基板62上的导电膜进行构图而形成许多电布线77。可是,在基板62的表面粘接有压电部件65,存在着许多突起物。另外,应该加工的导电膜倾斜。因此,利用光刻和蚀刻法的微细加工困难。于是,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激光构图而一条一条地形成电布线77,针对每个压电部件65的倾斜面而将倾斜面上的导电膜电分离。这样,由于电极的加工是线加工,因而对位等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另外,由于在将电布线77形成于基板62上之后设置框部件63,因而框部件63的对位、粘接加工,另外,框部件63的表面94a和梯形状的压电部件65的表面的平坦化等制造工序变得极其复杂。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喷墨头60中,相对于基板62而在墨的吐出侧的表面92a的一侧形成有电布线77,搭载有IC 66。由于盖部件64与被记录介质之间接近,因而IC 66的高度受到限制。另外,必须由柔性基板等将IC 66和未图示的控制电路电连接,但在这种情况下,高度也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头,该液体喷射头,电极图案的加工容易,而且,与控制电路等之间的电连接部的高度限制得到缓和。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包括:致动器部,具备:第一凹部;左右第二凹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凹部隔开并夹着所述第一凹部;左右通道列,排列有多个通道,所述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凹部与左右所述第二凹部之间,一个端部开口于所述第一凹部,另一个端部开口于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以及左右电极端子列,由多个电极端子构成,所述电极端子设置于相比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更外周侧的表面,用于将驱动信号传递至左或右所述通道列;盖板,具备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的第一液室和与左右所述第二凹部分别连通的左右第二液室,以使左右所述电极端子列露出、覆盖左右所述通道列的方式,接合于所述致动器部;以及喷嘴板,具备由与左或右所述通道列的通道连通的喷嘴的列构成的左右喷嘴列,接合在与所述盖板相反一侧的所述致动器部,左所述通道列和右所述通道列沿列方向错开通道间距的1/2。
另外,所述致动器部,所述第一凹部与左右所述第二凹部之间由压电材料构成,相比左右所述第二凹部更外周侧由介电常数比所述压电材料更小的绝缘材料构成。
另外,所述通道由利用从所述第一凹部延伸至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的2个壁夹着的槽构成,左或右所述通道列由利用多个所述壁来划分的多个所述槽的排列构成,在所述壁的侧面设置有驱动电极。
另外,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驱动电极经由设置于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部的布线电极而电连接。
另外,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具备与所述壁连续且除去所述壁的上部而残留的突条,所述布线电极形成在所述突条的侧面和邻接的所述突条之间的底面。
另外,多个所述槽延伸设置至相比左右所述第二凹部更靠近所述致动器部的外周端侧。
另外,具备接合于所述致动器部的端部侧的表面并与左右所述电极端子列分别电连接的左右柔性基板。
另外,所述通道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通道列的列方向而正交。
另外,左所述喷嘴列和右所述喷嘴列沿列方向错开喷嘴间距的1/2。
另外,所述致动器部包括将相对于表面而沿向上方向极化的压电材料和沿向下方向极化的压电材料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
另外,所述通道经由贯通孔而与所述喷嘴连通。
另外,所述致动器部具备底板,所述贯通孔形成于所述底板。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包括:上述任一个所记载的液体喷射头;使所述液体喷射头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将液体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供给管;以及将所述液体供给至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液体罐。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包括:贯通孔形成工序,在底板形成贯通孔;致动器部形成工序,形成含有压电材料的致动器部;接合工序,将所述致动器部接合于所述底板;槽形成工序,在所述致动器部的与所述底板相反的一侧形成并列的多个槽和划分所述槽的壁,构成由并列的多个槽构成且互相隔开并沿列方向错开通道间距的1/2的左右通道列;导电膜形成工序,在所述致动器部沉积导电材料,在多个所述壁的上表面和侧面以及所述槽的底面形成导电膜;凹部形成工序,沿与所述槽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磨削多个所述壁,形成与多个所述槽连通的第一凹部,以从所述第一凹部起隔着左或右所述通道列而夹着所述第一凹部的方式形成左右第二凹部;电极形成工序,对所述导电膜进行构图,在所述壁的侧面形成驱动电极,在所述致动器部的表面形成电极端子;盖板接合工序,将具有第一液室和左右第二液室的盖板,以使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使左右所述第二液室与左右所述第二凹部分别连通、使所述电极端子露出、覆盖左右所述通道列的方式,接合于所述致动器部;磨削工序,磨削所述底板的与所述致动器部相反的一侧;以及喷嘴板接合工序,将喷嘴板接合于所述底板。
另外,所述凹部形成工序是在形成所述第一凹部时磨削至所述槽的底面且在形成左右所述第二凹部时残留所述槽的底面并磨削所述壁的上部的工序。
另外,所述致动器部形成工序是将相对于基板面而向上方极化的压电材料和向下方极化的压电材料层叠并接合的工序。
另外,所述致动器部形成工序是将由所述压电材料构成的压电体基板嵌入由介电常数比所述压电材料更小的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基板的成为左右所述通道列的区域而形成所述致动器部的工序。
另外,还包括在所述槽形成工序之前在所述致动器部的与所述底板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感光性树脂膜的感光性树脂膜设置工序,所述电极形成工序通过除去所述感光性树脂膜的剥离法而进行所述导电膜的构图。
另外,所述槽形成工序是形成为到达所述底板的深度的工序。
另外,所述槽形成工序是延长至相比左右所述第二凹部更靠近所述致动器部的外周端侧而形成的工序。
另外,还包括将柔性基板接合于所述致动器部的表面并将形成于所述柔性基板的布线电极和所述电极端子电连接的柔性基板接合工序。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具有喷嘴板、底板、致动器部以及盖板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致动器部,具备:第一凹部;左右第二凹部,设置为与第一凹部隔开并夹着第一凹部;左右通道列,排列有多个通道,所述通道设置于第一凹部与左右第二凹部之间,一个端部开口于第一凹部,另一个端部开口于左或右第二凹部;以及左右电极端子列,由多个电极端子构成,所述电极端子设置于相比左或右第二凹部更靠近外周侧的表面,用于将驱动信号传递至左或右通道列。
盖板具备与第一凹部连通的第一液室和与左右第二凹部分别连通的左右第二液室,以使左右电极端子列露出、覆盖左右通道列的方式,接合于致动器部。喷嘴板具备由与左或右通道列的通道连通的喷嘴的列构成的左右喷嘴列,接合在与所述盖板相反一侧的所述致动器部。而且,致动器部的左通道列和右通道列沿列方向错开通道间距的1/2。
由此,由于在与液体吐出面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电极端子,因而没有必要对与外部电路之间的连接设置高度的限制。另外,由于能够在形成布线电极时总括地构图,因而制造方法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示意性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除了盖板以外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追加记载左和右柔性基板的部分AA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用于说明布线电极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示意性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示意性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除了盖板以外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追加记载左和右柔性基板的部分AA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用于说明布线电极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沿着通道的长度方向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基本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的致动器部的示意性部分立体图;
图20是一直以来公知的喷墨头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液体喷射头>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1的图。图1是液体喷射头1的示意性部分分解立体图,图2是除了盖板3以外的液体喷射头1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追加记载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的部分AA的纵剖面示意图,图4是用于说明布线电极17的图,是除了盖板3以外的液体喷射头1的右端部的部分立体图。在图1和图4中,省略密封件24和柔性基板21,在图2中,省略柔性基板21。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左”和“右”夹着第一凹部6或第一液室12而指示一侧和另一侧,不限定于从特定角度观看时的左和右侧或位置。
如图1~图3所示,液体喷射头1包括:致动器部2,构成有液滴吐出用的左和右通道8L、8R;盖板3,堵塞左和右通道8L、8R的一侧的开口;以及液滴吐出用的喷嘴板5,接合于致动器部2。
致动器部2具备:第一凹部6;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与该第一凹部6隔开,设置为夹着第一凹部6;左通道列9L,排列有多个左通道8L,该左通道8L设置于第一凹部6与左第二凹部7L之间,一个端部开口于第一凹部6,另一个端部开口于左第二凹部7L;以及右通道列9R,排列有多个右通道8R,该右通道8R设置于第一凹部6与右第二凹部7R之间,一个端部开口于第一凹部6,另一个端部开口于右第二凹部7R。
如图2所示,左通道列9L和右通道列9R以通道间距作为P而沿列方向(x方向)错开半间距(P/2)。致动器部2具备:左电极端子列11L,由多个左电极端子10L构成,该左电极端子10L设置于相比左第二凹部7L更外周侧的表面H,用于将驱动信号传递至左通道列9L;和右电极端子列11R,由多个右电极端子10R构成,该右电极端子10R设置于相比右第二凹部7R更外周侧的表面H,用于将驱动信号传递至右通道列9R。
致动器部2能够使用施行过极化处理的压电材料。作为压电材料,使用例如钛酸锆酸铅(PZT)陶瓷。致动器部2能够作为将相对于表面而沿向上方向(+z方向)极化的压电材料和沿向下方向(-z方向)极化的压电材料层叠的层叠构造。左通道8L由利用从第一凹部6延伸至左第二凹部7L的2个壁19来夹着的槽18构成,左通道列9L由利用多个壁19来划分的多个槽18的排列构成。右通道8R由利用从第一凹部6延伸至右第二凹部7R的2个壁19来夹着的槽18构成,右通道列9R由利用多个壁19来划分的多个槽18的排列构成。而且,构成左右通道8L、8R的各槽18延伸设置至相比左右第二凹部7L、7R更靠近致动器部2的外周端侧。
在构成左右通道8L、8R的各壁19的侧面,设置有驱动电极16。左右第二凹部7L、7R由残留作为多个壁19的一部分的突条22而除去多个壁19的区域构成。因此,突条22的侧面和壁19的侧面以及致动器部2的外周端侧的壁19’的侧面连续。第一凹部6,除去多个壁19的全部,在其底面未残留突条22。左通道列9L的各左通道8L开口于第一凹部6和左第二凹部7L。同样地,右通道列9R的各右通道8R开口于第一凹部6和右第二凹部7R。
盖板3具备与第一凹部6连通的第一液室12、与左第二凹部7L连通的左第二液室13L以及与右第二凹部7R连通的右第二液室13R,以使左电极端子列11L和右电极端子列11R露出、覆盖左通道列9L和右通道列9R的方式,接合于致动器部2的表面H。作为盖板3,热膨胀系数优选为与致动器部2相同的程度。例如,作为盖板3,能够使用与致动器部2相同的材料的压电材料。
喷嘴板5具备由与左通道列9L的各左通道8L分别连通的多个左喷嘴14L构成的左喷嘴列15L和由与右通道列9R的各右通道8R分别连通的多个右喷嘴14R构成的右喷嘴列15R,接合于致动器部2。作为喷嘴板5,能够使用聚酰亚胺薄膜。另外,能够使用刚性比聚酰亚胺薄膜更高的陶瓷材料或玻璃材料、其他无机材料。
在致动器部2的左外周端侧的表面H设置有左柔性基板21L,形成于左柔性基板21L的左布线23L和左电极端子10L经由未图示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而电连接。同样地,在致动器部2的右外周端侧的表面H设置有右柔性基板21R,形成于右柔性基板21R的布线23R和右电极端子10R经由未图示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而电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底面G,即喷嘴板5的上表面,残留与壁19和壁19’连续的突条22。这是因为,在形成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时,以切割刀片(也称为金刚石砂轮)的外周未到达底面G的方式磨削壁19,防止沉积于底面G的导电膜的切断。如图4所示,形成在壁19’的上端面的右电极端子10R和形成在右通道8R的壁19的侧面的驱动电极16经由形成在右通道8R的槽18的底面G的布线电极17、形成在与槽18的底面G连续的右第二凹部7R的底面G和突条22的侧面的布线电极17以及形成在外周部的壁19’所构成的槽的底面和壁19’的侧面的布线电极17而电连接。在壁19’的左电极端子10L与形成在左通道8L的壁19的侧面的驱动电极16之间也同样地电连接。
而且,如图3所示,在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致动器部2的外周侧设置有密封件24,防止填充至左和右通道8L、8R和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液体泄漏至外部。此外,密封件24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盖板3的端部侧。
该液体喷射头1如下地进行动作。将液体从未图示的液体罐供给至盖板3的第一液室12。液体流入第一凹部6,从第一凹部6填充至左和右通道列9L、9R的对应的通道8。进一步,液体从左第二凹部7L和右第二凹部7R流出至左第二液室13L和右第二液室13R的各个,返回至未图示的液体罐。接着,如果将驱动信号从未图示的控制电路施加至左和右电极端子列11L、11R的各个电极端子10L、10R,则将驱动信号经由布线电极17而传递至对应的通道8的驱动电极16。根据该驱动信号,将电场施加至壁19,壁19变形,从对应的各个喷嘴14L、14R吐出液滴。
这样,由于构成为通道的构造和液体的流动左右对称,因而能够使从左喷嘴列15L吐出的液滴的吐出条件和从右喷嘴列15R吐出的液滴的吐出条件一致。另外,由于用于构成通道的槽18从致动器部2的第一凹部6笔直地形成至外周端,因而除了第一凹部6以外,能够不受切割刀片的外形形状的影响而使液体喷射头1小型化。另外,由于在与吐出液滴的一侧相反一侧的致动器部2的表面H设有左和右电极端子列11L、11R,因而没有必要对与外部电路之间的连接设置高度限制,对设置于左和右电极端子列11L、11R的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或其他元件的厚度的限制得到大幅缓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通道8L、8R的长度方向(y方向),即构成通道8的各槽18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左右通道列9L、9R的列方向(x方向)而正交。而且,左通道列9L和右通道列9R沿列方向错开半间距(P/2)。如果将喷嘴14设置于各通道8的长度方向的中间的位置,则左喷嘴列15L和右喷嘴列15R沿列方向(x方向)错开喷嘴间距P的1/2。所以,通过将液体喷射头1的扫掠方向设定为通道8的长度方向(y方向),从而能够在从左喷嘴列15L的左喷嘴14L吐出而记录的记录点的中间的位置从右喷嘴列15R的右喷嘴14R吐出而记录记录点,能够使记录密度提高至2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互相相反的方向极化的压电体材料层叠而构成致动器部2,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致动器部2的构成。作为致动器部2,能够以第一凹部6与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之间的壁19作为压电材料,以相比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更外周侧作为介电常数比上述压电材料更小的绝缘材料。如果这样地构成,则能够使高价的压电材料的使用量减少而削减制造成本。另外,由于未在压电材料上形成布线电极或电极端子列,因而电极间的电容下降,消耗电力大幅地降低。此外,作为绝缘材料,能够使用可加工陶瓷或氧化铝陶瓷、二氧化硅等低介电常数材料。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1的说明图,图5(a)是液体喷射头1的示意性部分分解立体图,图5(b)是相当于图2的AA部分的剖面示意图。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是以下这点:在构成通道8的槽18的底面或第一凹部6和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底面残留致动器部2,通道8经由形成于所残留的致动器部2的贯通孔20而与喷嘴14连通。其他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对相同的部分或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
磨削致动器部2,从而在槽18的底部残留致动器部2。然后,从背面侧磨削并减薄所残留的致动器部2,通过喷砂等而形成与通道8连通的贯通孔20。这样,通过在槽18的底部残留致动器部2,从而在形成第一和第二液体室12、13时,壁19稳定,制造变得容易。由于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因而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图6~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1的图。图6是液体喷射头1的示意性部分分解立体图,图7是除了盖板3以外的液体喷射头1的俯视示意图,图8是追加记载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的部分AA的纵剖面示意图,图9是用于说明布线电极17的图,是除了盖板3以外的液体喷射头1的右端部的部分立体图。在图6和图9中,省略密封件24和柔性基板21,在图7中,省略柔性基板21。
如图6~图8所示,液体喷射头1包括:致动器部2,构成有液滴吐出用的左和右通道8L、8R;盖板3,堵塞左和右通道8L、8R的一侧的开口;以及液滴吐出用的喷嘴板5,接合在底板4。致动器部2在与盖板3相反一侧的喷嘴板5的一侧具备底板4。(此外,底板4被包括在致动器部2中,但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以除了底板4以外的部分作为致动器部2,以致动器部2和底板4作为分体而说明)。
致动器部2具备:第一凹部6;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与该第一凹部6隔开,设置为夹着第一凹部6;左通道列9L,排列有多个左通道8L,该左通道8L设置于第一凹部6与左第二凹部7L之间,一个端部开口于第一凹部6,另一个端部开口于左第二凹部7L;以及右通道列9R,排列有多个右通道8R,该右通道8R设置于第一凹部6与右第二凹部7R之间,一个端部开口于第一凹部6,另一个端部开口于右第二凹部7R。
如图7所示,左通道列9L和右通道列9R以通道间距作为P而沿列方向(x方向)错开半间距(P/2)。致动器部2具备:左电极端子列11L,由多个左电极端子10L构成,该左电极端子10L设置于相比左第二凹部7L更外周侧的表面H,用于将驱动信号传递至左通道列9L;和右电极端子列11R,由多个右电极端子10R构成,该右电极端子10R设置于相比右第二凹部7R更外周侧的表面H,用于将驱动信号传递至右通道列9R。
致动器部2能够使用施行过极化处理的压电材料。作为压电材料,使用例如钛酸锆酸铅(PZT)陶瓷。致动器部2能够作为将相对于表面而沿向上方向(+z方向)极化的压电材料和沿向下方向(-z方向)极化的压电材料层叠的层叠构造。左通道8L由利用从第一凹部6延伸至左第二凹部7L的2个壁19来夹着的槽18构成,左通道列9L由利用多个壁19来划分的多个槽18的排列构成。右通道8R由利用从第一凹部6延伸至右第二凹部7R的2个壁19来夹着的槽18构成,右通道列9R由利用多个壁19来划分的多个槽18的排列构成。而且,构成左右通道8L、8R的各槽18延伸设置至相比左右第二凹部7L、7R更靠近致动器部2的外周端侧。
在构成左右通道8L、8R的各壁19的侧面,设置有驱动电极16。左右第二凹部7L、7R由残留作为多个壁19的一部分的突条22而除去多个壁19的区域构成。因此,突条22的侧面和壁19的侧面以及致动器部2的外周端侧的壁19’的侧面连续。第一凹部6,除去多个壁19的全部,在其底面未残留突条22。左通道列9L的各左通道8L开口于第一凹部6和左第二凹部7L。同样地,右通道列9R的各右通道8R开口于第一凹部6和右第二凹部7R。
盖板3具备与第一凹部6连通的第一液室12、与左第二凹部7L连通的左第二液室13L以及与右第二凹部7R连通的右第二液室13R,以使左电极端子列11L和右电极端子列11R露出、覆盖左通道列9L和右通道列9R的方式,接合于致动器部2的表面H。作为盖板3,热膨胀系数优选为与致动器部2相同的程度。例如,作为盖板3,能够使用与致动器部2相同的材料的压电材料。
底板4具备与左通道列9L的各左通道8L分别连通的多个贯通孔20L和与右通道列9R的各右通道8R分别连通的多个贯通孔20R,接合在与盖板3相反一侧的致动器部2。
作为底板4,能够使用可加工陶瓷、PZT陶瓷、氧化硅、氧化铝(alumina:氧化铝)、氮化铝等陶瓷材料。作为可加工陶瓷,能够使用例如Macerite(マセライト)、Macor(マコール)、Photoveel(ホトベール)、Shapal(シェイパル)(以上全都是注册商标)等。尤其是,可加工陶瓷,磨削加工容易,能够使热膨胀系数与致动器部2同等。因此,致动器部2不会相对于温度变化而翘曲或破裂,能够构成可靠性高的液体喷射头1。此外,如果使用可加工陶瓷,则由于介电常数比压电材料更小,因而能够使在邻接的通道之间发生的串扰降低。
喷嘴板5具备由经由贯通孔20L而与左通道列9L的各左通道8L分别连通的多个左喷嘴14L构成的左喷嘴列15L和由经由贯通孔20R而与右通道列9R的各右通道8R分别连通的多个右喷嘴14R构成的右喷嘴列15R,接合于底板4。作为喷嘴板5,能够使用聚酰亚胺薄膜。
在致动器部2的左外周端侧的表面H设置有左柔性基板21L,形成于左柔性基板21L的左布线23L和左电极端子10L经由未图示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而电连接。同样地,在致动器部2的右外周端侧的表面H设置有右柔性基板21R,形成于右柔性基板21R的布线23R和右电极端子10R经由未图示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而电连接。
如图6和图8所示,在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底面G,残留与壁19和壁19’连续的突条22。这是因为,在形成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时,以切割刀片(也称为金刚石砂轮)的外周未到达底面G的方式磨削壁19,防止沉积于底面G的导电膜的切断。如图9所示,形成在壁19’的上端面的右电极端子10R和形成在右通道8R的壁19的侧面的驱动电极16经由形成在右通道8R的槽18的底面G的布线电极17、形成在与槽18的底面G连续的右第二凹部7R的底面G和突条22的侧面的布线电极17以及形成在外周部的壁19’所构成的槽的底面和壁19’的侧面的布线电极17而电连接。在壁19’的左电极端子10L与形成在左通道8L的壁19的侧面的驱动电极16之间也同样地电连接。
而且,如图8所示,在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致动器部2的外周侧设置有密封件24,防止填充至左和右通道8L、8R和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液体泄漏至外部。此外,密封件24不限定于图8所示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盖板3的端部侧。由于该液体喷射头1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因而省略说明。
这样,由于构成为通道的构造和液体的流动左右对称,因而能够使从左喷嘴列15L吐出的液滴的吐出条件和从右喷嘴列15R吐出的液滴的吐出条件一致。另外,由于用于构成通道的槽18从致动器部2的第一凹部6笔直地形成至外周端,因而除了第一凹部6以外,能够不受切割刀片的外形形状的影响而使液体喷射头1小型化。另外,由于在与吐出液滴的一侧相反一侧的致动器部2的表面H设有左和右电极端子列11L、11R,因而没有必要对与外部电路之间的连接设置高度限制,对设置于左和右电极端子列11L、11R的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或其他元件的厚度的限制得到大幅缓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通道8L、8R的长度方向(y方向),即构成通道8的各槽18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左右通道列9L、9R的列方向(x方向)而正交。而且,左通道列9L和右通道列9R沿列方向错开半间距(P/2)。如果将喷嘴14设置于各通道8的长度方向的中间的位置,则左喷嘴列15L和右喷嘴列15R沿列方向(x方向)错开喷嘴间距P的1/2。所以,通过将液体喷射头1的扫掠方向设定为通道8的长度方向(y方向),从而能够在从左喷嘴列15L的左喷嘴14L吐出而记录的记录点的中间的位置从右喷嘴列15R的右喷嘴14R吐出而记录记录点,能够使记录密度提高至2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互相相反的方向极化的压电体材料层叠而构成致动器部2,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致动器部2的构成。作为致动器部2,能够以第一凹部6与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之间的壁19作为压电材料,以相比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更外周侧作为介电常数比上述压电材料更小的绝缘材料。如果这样地构成,则能够使高价的压电材料的使用量减少而削减制造成本。另外,由于未在压电材料上形成布线电极或电极端子列,因而电极间的电容下降,消耗电力大幅地降低。此外,作为绝缘材料,能够使用可加工陶瓷或氧化铝陶瓷、二氧化硅等低介电常数材料。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1的沿着通道8的长度方向的纵剖面示意图(相当于图7的部分AA)。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是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底面具有圆弧形状这点,其他点,例如左通道列9L和右通道列9R沿列方向错开通道间距P的P/2这点等,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所以,以下,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分或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
如图10所示,左第二凹部7L的底部具备与左通道8L的槽18的底面G连续的圆弧状底面和比该圆弧状底面更突出至上部的突条22。该圆弧形状用于在利用切割刀片来形成左通道8L时转印切割刀片的外形形状。右通道8R的底部也同样地具备圆弧状底面和比该圆弧状底面更突出至上部的突条22。突条22的上端,在图10中,成为平滑的圆弧,但实际上形成为阶梯状。其理由是,因为,将壁厚比左或右第二凹部7L、7R的宽度更薄的切割刀片沿与槽1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扫掠多次而磨削壁19,形成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
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底部具有沿着液体的流动逐渐变浅的倾斜。因此,与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底部为矩形形状的情况相比较,液体不滞留,从通道8向左或右第二液室13L、13R的液体的流动变得顺利。因此,液体喷射头的内部的清洁和液体的更换变得容易。另外,由于混入液体的气泡变得难以滞留于通道的附近,因而吐出特性稳定。此外,本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相比较而没有必要设置密封件24,但由于将切割刀片的外形形状转印至左和右第二液室13L、13R的底面,因而槽18方向的宽度比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更长。例如,将槽18的深度设为350μm,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槽18方向的宽度成为4mm~6mm。
(第五实施方式)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1的示意性立体图。图11(a)是液体喷射头1的整体立体图,图11(b)是液体喷射头1的内部立体图。
如图11(a)和(b)所示,液体喷射头1包括喷嘴板5、底板4、包括多个壁19’的致动器部2、盖板3以及流路部件25的层叠构造。喷嘴板5、底板4、致动器部2以及盖板3的层叠构造与第一或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喷嘴板5、底板4以及致动器部2,y方向的宽度比盖板3和流路部件25的y方向的宽度更长,盖板3以两侧的壁19’露出的方式接合于致动器部2的上表面。两侧的多个壁19’沿x方向并列地排列,在其上表面形成有由未图示的多个电极端子构成的左和右电极端子列。盖板3具备与第一凹部连通的第一液室12和与左和右第二凹部连通的左和右第二液室13L、13R。
流路部件25具备由开口于盖板3侧的表面的凹部构成的未图示的液体供给室和液体排出室,在与盖板3相反一侧的表面具备与液体供给室连通的供给接头27a和与液体排出室连通的排出接头27b。流路部件25的液体供给室与第一液室12连通,液体排出室与左和右第二液室连通。
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分别接合于两侧的壁19’的上表面。在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形成有未图示的许多布线电极,与形成于两侧的壁19’的上表面的未图示的左和右电极端子列电连接。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在其表面具备作为驱动电路的驱动器IC 28和连接连接器29。驱动器IC 28基于从连接连接器29输入的信号而生成用于驱动未图示的通道8的驱动信号,经由未图示的左和右电极端子列而供给至未图示的驱动电极。
基座30收纳喷嘴板5、底板4、致动器部2、盖板3以及流路部件25的层叠体。喷嘴板5的液体喷射面露出于基座30的下表面。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从基座30的两侧面引出至外部,固定于基座30的两外侧面。基座30在其上表面具备2个贯通孔,液体供给用的供给管31a贯通一个贯通孔并与供给接头27a连接,液体排出用的排出管31b贯通另一个贯通孔并与排出接头27b连接。
设有流路部件25,构成为从上方供给液体并向上方排出液体,并且,将驱动器IC 28安装于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将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沿z方向弯折并竖立设置。由于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接合在与液体的吐出面相反一侧的、壁19’的上表面,因而能够充分确保布线周围的空间。另外,驱动器IC 28和致动器部2在驱动时发热,热经由基座30和流路部件25而传导至流动于内部的液体。即,能够将被记录介质的记录用液体作为冷却介质而利用,将在内部产生的热效率良好地放热至外部。因此,能够防止驱动器IC 28或致动器部2的过热所导致的驱动能力的下降。另外,由于液体循环于槽内,因而即使在气泡混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气泡迅速地排出至外部,不浪费地使用液体,能够抑制记录不良所导致的被记录介质的浪费的消耗。由此,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液体喷射头1。
<液体喷射装置>
(第六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50的示意性立体图。液体喷射装置50包括:移动机构40,使液体喷射头1、1’ 往复移动;流路部35、35’,将液体供给至液体喷射头1、1’,从液体喷射头1、1’ 回收液体;液体泵33、33’,使液体循环至流路部35、35’和液体喷射头1、1’;以及液体罐34、34’。各液体喷射头1、1’具备多个吐出槽,从与各吐出槽连通的喷嘴吐出液滴。液体喷射头1、1’使用已经说明的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任一个。
液体喷射装置50包括:一对输送装置41、42,将纸等被记录介质44沿主扫掠方向输送;液体喷射头1、1’,将液体吐出至被记录介质44;滑架单元43,载置液体喷射头1、1’;液体泵33、33’,将存积于液体罐34、34’的液体按压至流路部35、35’并使液体循环;以及移动机构40,将液体喷射头1、1’沿与主扫掠方向正交的副扫掠方向扫掠。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并驱动液体喷射头1、1’、移动机构40以及输送装置41、42。
一对输送装置41、42具备沿副扫掠方向延伸且一边接触辊面一边旋转的格栅辊(grid roller)和夹送辊(pinch roller)。由未图示的电动机使格栅辊和夹送辊围绕轴而转移,将夹入辊间的被记录介质44沿主扫掠方向输送。移动机构40具备:一对导轨36、37,沿副扫掠方向延伸;滑架单元43,能够沿着一对导轨36、37滑动;无接头皮带38,联接有滑架单元43并使滑架单元43沿副扫掠方向移动;以及电动机39,使该无接头皮带38经由未图示的皮带轮而绕转。
滑架单元43载置多个液体喷射头1、1’,吐出例如黄色、品红、青色、黑色的4个种类的液滴。液体罐34、34’存积对应的颜色的液体,经由液体泵33、33’、流路部35、35’而使液体循环至液体喷射头1、1’。各液体喷射头1、1’根据驱动信号而吐出各种颜色的液滴。通过控制使液体从液体喷射头1、1’吐出的定时、驱动滑架单元43的电动机39的旋转以及被记录介质44的输送速度,从而能够将任意的图案记录于被记录介质44上。
<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1的基本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图14~图18是用于说明各工序的图。
首先,在贯通孔形成工序S1中,在底板4形成贯通孔20。贯通孔20以与喷嘴的数量相同的数量形成于设置有喷嘴的位置,即设置有左和右喷嘴列的喷嘴的位置。在底板4的一个表面形成锪孔部51,形成从另一个表面贯通至锪孔部51的底面的贯通孔20。图14(S1)是底板4的形成有贯通孔20的区域的剖面示意图。锪孔部51是为了使贯通孔20的穿孔变得容易而设置的。在作为底板4而使用陶瓷板的情况下,极其难以在该陶瓷板高精度地定位并形成许多直径为数10μm~100μm且深度为200μm以上的细孔。于是,预先准备例如0.2mm~1mm左右的厚度的陶瓷板,在与贯通孔20相对应的位置通过喷砂来使底厚残留0.1mm~0.2mm而形成锪孔部51。
作为底板4,能够使用可加工陶瓷、PZT陶瓷、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等。作为可加工陶瓷,能够使用例如Macerite、Macor、Photoveel、Shapal(以上全都是注册商标)等。
接着,在致动器部形成工序S2中,如图14(S2)所示,将相对于板面而沿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的互相相反的方向施行过极化处理的2块压电材料贴在一起而形成致动器部2。作为压电材料,能够使用PZT陶瓷。
接着,在接合工序S3中,如14(S3)所示,使用粘接剂来将致动器部2接合于底板4。由于在将致动器部2和底板4贴在一起时,多余的粘接剂从贯通孔20压出,因而贯通孔20有助于粘接剂的厚度的均匀化。
接着,在感光性树脂膜设置工序S11中(在图13中省略),如图14(S11)所示,在致动器部2的与底板4侧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感光性树脂膜53。作为感光性树脂膜53,贴附抗蚀剂薄膜,接着,通过光刻工序而进行曝光并显影而形成抗蚀剂薄膜的图案。抗蚀剂薄膜的图案是主要用于形成左和右电极端子列的图案,从形成有电极端子列的区域除去抗蚀剂薄膜。与利用激光来对图案进行线描绘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高精度的图案。此外,也可以涂敷并干燥抗蚀剂液而作为抗蚀剂薄膜,以代替贴附抗蚀剂薄膜。另外,感光性树脂膜设置工序S11只要在接合工序S3之后且在导电膜形成工序S5之前即可。
接着,在槽形成工序S4中,在致动器部2的与底板4相反一侧的表面形成并列的多个槽18和划分该槽18的壁19,构成由并列的多个槽18构成且互相隔开并错开通道间距P的1/2的左和右通道列9L、9R。图15(S4-1)是右通道列9R的列方向的纵剖面示意图,图15(S4-2)是右通道8R的长度方向的纵剖面示意图,图15(S4-3)是致动器部2的俯视图,图15(S4-4)是部分BB的纵剖面示意图。
如图15(S4-3)所示,在应该形成第一凹部6和左第二凹部7L的区域之间形成由多个左通道8L构成的左通道列9L,在应该形成第一凹部6和右第二凹部7R的区域之间形成由多个右通道8R构成的右通道列9R。此时,将右通道列9R相对于左通道列9L而沿列方向错开通道间距P的1/2,交替地利用切割刀片54来从第一凹部6磨削至致动器部2的左右端部而形成。切割刀片54具有圆盘形状。因此,如图15(S4-4)所示,在第一凹部6的区域转印有切割刀片54的外形形状。在壁19的宽度比槽18更窄的情况下,在成为第一凹部6的区域,圆弧形状的互相反向的底面交替地形成,在壁19的宽度比槽18更厚的情况下,在成为第一凹部6的区域,圆弧形状的互相反向的底面交替地形成,并且,在反向的底面之间残留薄壁。将槽18的深度设为350μm,第一凹部6的宽度成为4mm~6mm。将槽18或壁19的宽度设为50μm~100μm。
也可以以在槽18的底部残留致动器部2的材料的方式磨削,但优选将槽18的底部磨削至到达底板4的深度。在作为底板4而使用介电常数比压电材料更低的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以在槽18的底部未残留高介电常数的压电材料的方式磨削,从而能够使邻接的通道间的串扰降低。贯通孔20开口于左和右通道8L、8R的底面中央。在形成有贯通孔20的底板4,形成有锪孔部51。
此外,能够像第四实施方式那样将槽18从第一凹部6形成至成为左第二凹部7L的区域并从第一凹部6形成至成为右第二凹部7R的区域,以代替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槽18从第一凹部6超出左第二凹部7L而延伸设置至致动器部2的外周端并从第一凹部6超出右第二凹部7R而延伸设置至致动器部2的外周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将切割刀片54的外形形状转印至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因而液体喷射头1的槽18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变大。
接着,在导电膜形成工序S5中,在致动器部2沉积导电材料,在多个壁19的上部与侧面和槽18的底面形成导电膜55。在图16(S5-1)中,由于预先形成感光性树脂膜53,因而导电膜55也形成于感光性树脂膜53的上表面。导电膜55通过溅射法、蒸镀法或电镀法等而沉积铝、镍、铬、铜、金、银等金属。
图16(S5-2)是底板4和致动器部2的层叠体的示意性部分立体图,在露出表面沉积导电膜55。图16(S5-1)是使部分CC的上下反转的剖面示意图。在致动器部2形成有通道8排列而成的左和右通道列9L、9R。在致动器部2的上表面、壁19的侧面以及槽18的底面的整面沉积导电膜55。壁19的两端部的表面H,除去形成有电极端子的区域的感光性树脂膜53。该除去的区域的导电膜55与槽18的平坦的底面的导电膜55经由沉积于壁19的侧面的导电膜55而电连接。此外,在底板4的与致动器部2相反一侧的形成有贯通孔20的区域,形成有锪孔部51。
接着,在凹部形成工序S6中,沿与槽1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磨削多个壁19,形成与多个槽18连通的第一凹部6,以从第一凹部6起隔着左或右通道列9L、9R而夹着第一凹部6的方式形成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图17(S6-1)是形成第一凹部6和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之后的由致动器部2和底板4构成的层叠体的示意性部分立体图,图17(S6-2)是部分DD的纵剖面示意图。使用切割刀片来沿与槽1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扫掠并磨削。在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磨削时,以切割刀片的外周未到达底面的方式磨削壁19,从而不切断沉积于槽18的底面的导电膜55。因此,形成从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底面突出的突条22。在第一凹部6的磨削时,切割刀片的外周磨削至到达底板4的深度。由此,沉积于壁19的侧面和槽18的圆弧形状的底面的导电膜55在左右区域完全地分离。
接着,在电极形成工序S7中,如图17(S7)所示,对导电膜55进行构图而在壁19的侧面形成驱动电极16,在致动器部2的表面H形成左和右电极端子10L、10R。通过除去感光性树脂膜53而对导电膜55进行构图(称为剥离法)。即,通过除去感光性树脂膜53,从而除去沉积于感光性树脂膜53上的导电膜55,对壁19的两侧面的导电膜55和表面H的导电膜55进行构图。结果,在致动器部2的表面H形成左和右电极端子10L、10R和与壁19的两侧面电分离的驱动电极16。壁19的侧面的驱动电极16与左或右电极端子10L、10R之间经由形成于左或右第二凹部7L、7R的底面、突条22的侧面以及壁19’的侧面的布线电极17而电连接。
接着,在盖板接合工序S8中,如图17(S8)所示,将具有第一液室12和左和右第二液室13L、13R的盖板3,以使第一液室12与第一凹部6连通、使左和右第二液室13L、13R与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分别连通、使左和右电极端子10L、10R露出、覆盖未图示的左和右通道列9L、9R的方式,接合于致动器部2。盖板3优选使用具有与致动器部2相同的程度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例如,在作为致动器部2而使用PZT陶瓷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与盖板3相同的PZT陶瓷。盖板3具备将各槽18的上端开口闭塞而构成通道8的功能和将液体均等地供给至第一凹部6并从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均等地排出液体的功能。
接着,在磨削工序S9中,磨削底板4的与致动器部2相反的一侧,如图18(S9)所示,使表面平坦化。接着,在密封工序S12中(在图13中省略),利用由粘接剂构成的密封件24来将开口于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外周侧的侧面的槽18密封。由此,填充至未图示的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的液体不泄漏至外部。此外,密封件24也可以设置于盖板3的端部侧。
接着,在喷嘴板接合工序S10中,如图18(S10)所示,将喷嘴板5经由粘接剂而接合于底板4。在喷嘴板5形成有与贯通孔20连通的喷嘴14。喷嘴14也可以预先在将喷嘴板5接合于底板4之前形成,也可以在接合之后将喷嘴14形成于贯通孔20的位置。喷嘴板5能够使用聚酰亚胺薄膜。喷嘴14能够使用激光来穿孔。
接着,在柔性基板接合工序S13中(在图13中省略),如图18(S13)所示,在致动器部2的表面H接合有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将形成于左和右柔性基板21L、21R的布线电极和形成于致动器部2的左和右电极端子列11L、11R经由未图示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而电连接。
如以上所说明的,依照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1的制造方法,由于能够通过光刻法而总括地对电极端子10进行构图,因而与像现有方法那样使用激光来通过线描绘而构图的方法相比而简便,能够在短时间内制造。另外,没有必要像现有方法那样在梯形形状的压电材料的倾斜部和粘接有该压电材料的平坦部之间取得电连接,能够形成可靠性高的布线图案。另外,在现有方法中,由于在形成电极图案之后设置框部件,因而需要高精度的对位,但在本发明中,没有必要进行框部件的对位。另外,在现有方法中,在设置框部件之后需要表面的平坦化工序,但在本发明中,不需要这样的平坦化工序,具有能够简便地制造的优点。
(第八实施方式)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1的制造方法的致动器部2的示意性部分立体图。在致动器部形成工序S2中,将压电体基板56嵌入由介电常数比压电材料更小的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基板57的成为左和右通道列9L、9R的区域,平坦化,形成致动器部2。在此,压电体基板56具有将相对于基板面而向上方极化的压电体基板和向下方极化的压电体基板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
而且,在凹部形成工序S6中,在磨削并形成由虚线示出的第一凹部6和左和右第二凹部7L、7R时,除去压电体基板56和绝缘体基板57的边界面58。由此,能够使高价的压电材料的使用量减少而削减制造成本。另外,由于未在压电体基板上形成布线电极或电极端子列,因而电极间的电容下降,消耗电力大幅地降低。此外,作为绝缘体基板57,能够使用可加工陶瓷或氧化铝陶瓷、二氧化硅等低介电常数材料。
附图标记说明
1 液体喷射头;2 致动器部;3 盖板;4 底板;5 喷嘴板;6 第一凹部;7 第二凹部;7L 左第二凹部;7R 右第二凹部;8 通道;9 通道列;9L 左通道列;9R 右通道列;10 电极端子;11 电极端子列;11L 左电极端子列;11R 右电极端子列;12 第一液室;13 第二液室;13L 左第二液室;13R 右第二液室;14 喷嘴;15 喷嘴列;15L 左喷嘴列;15R 右喷嘴列;16 驱动电极;17 布线电极;18 槽;19 壁;19’ 壁;20 贯通孔;21 柔性基板;21L 左柔性基板;21R 右柔性基板;22 突条;24 密封件;G 底面;H 表面。

Claims (21)

1. 一种液体喷射头,包括:
致动器部,具备:第一凹部;左右第二凹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凹部隔开并夹着所述第一凹部;左右通道列,排列有多个通道,所述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凹部与左右所述第二凹部之间,一个端部开口于所述第一凹部,另一个端部开口于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以及左右电极端子列,由多个电极端子构成,所述电极端子设置于相比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更外周侧的表面,用于将驱动信号传递至左或右所述通道列;
盖板,具备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的第一液室和与左右所述第二凹部分别连通的左右第二液室,以使左右所述电极端子列露出、覆盖左右所述通道列的方式,接合于所述致动器部;以及
喷嘴板,具备由与左或右所述通道列的通道连通的喷嘴的列构成的左右喷嘴列,接合在与所述盖板相反一侧的所述致动器部,
左所述通道列和右所述通道列沿列方向错开通道间距的1/2。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致动器部,所述第一凹部与左右所述第二凹部之间由压电材料构成,相比左右所述第二凹部更外周侧由介电常数比所述压电材料更小的绝缘材料构成。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通道由利用从所述第一凹部延伸至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的2个壁夹着的槽构成,左或右所述通道列由利用多个所述壁来划分的多个所述槽的排列构成,在所述壁的侧面设置有驱动电极。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驱动电极经由设置于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部的布线电极而电连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左或右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具备与所述壁连续且除去所述壁的上部而残留的突条,
所述布线电极形成在所述突条的侧面和邻接的所述突条之间的底面。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多个所述槽延伸设置至相比左右所述第二凹部更靠近所述致动器部的外周端侧。
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具备接合于所述致动器部的端部侧的表面并与左右所述电极端子列分别电连接的左右柔性基板。
8.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通道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通道列的列方向而正交。
9.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左所述喷嘴列和右所述喷嘴列沿列方向错开喷嘴间距的1/2。
10.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致动器部包括将相对于表面而沿向上方向极化的压电材料和沿向下方向极化的压电材料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
11.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通道经由贯通孔而与所述喷嘴连通。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致动器部具备底板,所述贯通孔形成于所述底板。
13.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使所述液体喷射头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
将液体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供给管;以及
将所述液体供给至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液体罐。
14. 一种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包括:
贯通孔形成工序,在底板形成贯通孔;
致动器部形成工序,形成含有压电材料的致动器部;
接合工序,将所述致动器部接合于所述底板;
槽形成工序,在所述致动器部的与所述底板相反的一侧形成并列的多个槽和划分所述槽的壁,构成由并列的多个槽构成且互相隔开并沿列方向错开通道间距的1/2的左右通道列;
导电膜形成工序,在所述致动器部沉积导电材料,在多个所述壁的上表面和侧面以及所述槽的底面形成导电膜;
凹部形成工序,沿与所述槽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磨削多个所述壁,形成与多个所述槽连通的第一凹部,以从所述第一凹部起隔着左或右所述通道列而夹着所述第一凹部的方式形成左右第二凹部;
电极形成工序,对所述导电膜进行构图,在所述壁的侧面形成驱动电极,在所述致动器部的表面形成电极端子;
盖板接合工序,将具有第一液室和左右第二液室的盖板,以使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使左右所述第二液室与左右所述第二凹部分别连通、使所述电极端子露出、覆盖左右所述通道列的方式,接合于所述致动器部;
磨削工序,磨削所述底板的与所述致动器部相反的一侧;以及
喷嘴板接合工序,将喷嘴板接合于所述底板。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凹部形成工序是在形成所述第一凹部时磨削至所述槽的底面且在形成左右所述第二凹部时残留所述槽的底面并磨削所述壁的上部的工序。
16.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致动器部形成工序是将相对于基板面而向上方极化的压电材料和向下方极化的压电材料层叠并接合的工序。
17.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致动器部形成工序是将由所述压电材料构成的压电体基板嵌入由介电常数比所述压电材料更小的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基板的成为左右所述通道列的区域而形成所述致动器部的工序。
18.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包括在所述槽形成工序之前在所述致动器部的与所述底板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感光性树脂膜的感光性树脂膜设置工序,
所述电极形成工序通过除去所述感光性树脂膜的剥离法而进行所述导电膜的构图。
19.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槽形成工序是形成为到达所述底板的深度的工序。
20.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槽形成工序是延长至相比左右所述第二凹部更靠近所述致动器部的外周端侧而形成的工序。
21.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包括将柔性基板接合于所述致动器部的表面并将形成于所述柔性基板的布线电极和所述电极端子电连接的柔性基板接合工序。
CN2012105652873A 2011-12-26 2012-12-24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1712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4159 2011-12-26
JP2011284159A JP2013132810A (ja) 2011-12-26 2011-12-26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283A true CN103171283A (zh) 2013-06-26

Family

ID=47682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652873A Pending CN103171283A (zh) 2011-12-26 2012-12-24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10907B2 (zh)
JP (1) JP2013132810A (zh)
CN (1) CN103171283A (zh)
GB (1) GB2498094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0374A (zh) * 2014-03-07 2015-09-09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6079900A (zh) * 2015-04-28 2016-11-09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339850B (zh) * 2013-07-29 2017-04-19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N107020842A (zh) * 2015-11-24 2017-08-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Mems装置、喷射头、喷射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配线结构
CN107791688A (zh) * 2016-08-31 2018-03-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接合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
CN108162597A (zh) * 2018-02-11 2018-06-15 北京奥托米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内循环式喷墨头组合及其喷墨头
WO2019033926A1 (zh) * 2017-08-16 2019-02-21 君泰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制绒清洗药液扩散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91273A (ja) * 2012-11-05 2014-05-19 Sii Printek Inc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409394B2 (en) 2013-05-31 2016-08-09 Stmicro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making inkjet print heads by filling residual slotted recesses and related devices
JP6322369B2 (ja) * 2013-07-18 2018-05-09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209383B2 (ja) * 2013-07-24 2017-10-04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216626B2 (ja) * 2013-11-22 2017-10-18 株式会社東芝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6314056B2 (ja) * 2014-08-19 2018-04-18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591876B2 (ja) * 2015-11-24 2019-10-16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電圧印加方法
JP2018051981A (ja) * 2016-09-29 2018-04-05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784211B2 (ja) * 2017-03-30 2020-11-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ヘッドチップの製造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63742A (ja) 1991-01-28 1992-09-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装置
GB9710530D0 (en) * 1997-05-23 1997-07-16 Xaar Ltd Droplet deposi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JP4658324B2 (ja) * 1998-11-14 2011-03-23 ザール テクノロジー リミテッド 小滴付着装置
JP2001334664A (ja) 2000-05-25 2001-12-04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ヘッドチップ及びヘッドユニット
JP4290969B2 (ja) * 2002-04-16 2009-07-08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チ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GB0316584D0 (en) 2003-07-16 2003-08-20 Xaar Technology Ltd Droplet deposition apparatus
JP4857934B2 (ja) * 2005-08-23 2012-0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4267640B2 (ja) 2006-05-24 2009-05-2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
JP2009196122A (ja) 2008-02-19 2009-09-03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891782B2 (en) * 2008-03-18 2011-02-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injecting hea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injecting head, and liquid injecting device
JP5304021B2 (ja) 2008-05-14 2013-10-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0069855A (ja) 2008-09-22 2010-04-02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0214895A (ja) * 2009-03-18 2010-09-30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1062866A (ja) 2009-09-16 2011-03-31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5032613B2 (ja) 2010-03-02 2012-09-2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563354B2 (ja) 2010-04-01 2014-07-30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9850B (zh) * 2013-07-29 2017-04-19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N104890374A (zh) * 2014-03-07 2015-09-09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6079900A (zh) * 2015-04-28 2016-11-09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6079900B (zh) * 2015-04-28 2019-02-19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7020842A (zh) * 2015-11-24 2017-08-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Mems装置、喷射头、喷射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配线结构
CN107791688A (zh) * 2016-08-31 2018-03-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接合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
CN107791688B (zh) * 2016-08-31 2020-08-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接合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
WO2019033926A1 (zh) * 2017-08-16 2019-02-21 君泰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制绒清洗药液扩散装置
CN108162597A (zh) * 2018-02-11 2018-06-15 北京奥托米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内循环式喷墨头组合及其喷墨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32810A (ja) 2013-07-08
GB201223302D0 (en) 2013-02-06
US9010907B2 (en) 2015-04-21
US20130187986A1 (en) 2013-07-25
GB2498094A (en)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71283A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N103171285A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N102431303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N102848730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JP5827044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2529372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
CN102152631B (zh) 致动器、液滴喷射头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滴喷射装置
US8419172B2 (en)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CN103373070B (zh) 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069640B (zh) 液滴喷射头以及液滴喷射装置
CN102310638B (zh) 液滴排出头及液滴排出装置
CN102275385A (zh)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JP6209383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2649361A (zh) 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3786440A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N104723681A (zh)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EP1640164B1 (en) Liquid-je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5415887A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JP6162489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199456B2 (en) Liquid jet head, liquid je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jet head
CN103862869A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JP458160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06310803A (ja)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