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5185B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5185B
CN103125185B CN201210500281.8A CN201210500281A CN103125185B CN 103125185 B CN103125185 B CN 103125185B CN 201210500281 A CN201210500281 A CN 201210500281A CN 103125185 B CN103125185 B CN 103125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volution
functional unit
switching
transmission device
working tr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002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5185A (zh
Inventor
加藤哲
高桥学
山下英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25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5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5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5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Of Trailers, Or Other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将解除操作机构构成得紧凑从而无需大的安装空间,解除操作机构用于将因回转操作而成为断开状态的切换传动装置操作至连接状态。该作业车辆设有用于操作切换传动装置的操作部件,所述切换传动装置用于连接和断开对后轮的驱动力,还设有因转向部件的操作而操作操作部件从而对切换传动装置进行断开操作的回转联动机构,设有与转向部件的操作联动的回转联动部件,在回转联动部件的上部设有当与操作部件接触时成为回转联动状态的解除操作部件,设有对解除操作部件向操作部件侧施力的施力部件、并设有将解除操作部件操作至回转联动状态和解除状态的解除切换部件,当操作解除切换部件时切换传动装置成为连接状态。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秧苗插植装置等作业装置与行走车辆连接而成的乘用型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作业车辆,存在下述技术:控制电磁阀以对回转内侧的后轮的侧离合器间歇地进行连接和断开,间歇地向回转内侧的后轮供给驱动力来使其旋转,从而驱动左右的后轮来进行回转行走(专利文献1)。
而且,存在下述技术:在回转操作中,对切换操作踏板进行操作而使在侧离合器机构的前部设置的弹簧伸长,从而经由联接机构使处于断开状态的回转内侧的侧离合器成为连接状态,从而驱动左右的后轮来进行回转行走(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38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454141号公报
专利文献1记载的作业车辆构成为在回转中每隔预定间隔开闭电磁阀来对侧离合器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在田地端部的回转性能高,能够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然而,由于电磁阀用的送液管和电磁阀的控制用的线缆等配置复杂,因此存在着机体结构复杂化,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而且,专利文献2记载的作业车辆在对回转内侧的侧离合器进行连接操作时,由于构成为弹簧的伸长通过后部的联接机构传递到侧离合器机构,因此从弹簧到侧离合器机构为止的前后长度变长,存在着需要较大的设置空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消除了所述问题。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为一种作业车辆,在行走车体(2)设有后轮(11),该作业车辆设有用于连接和断开对所述后轮(11)的驱动力的切换传动装置(300),所述作业车辆设有用于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的切换轴(300a),并且该作业车辆设有对该切换轴(300a)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305),并且该作业车辆设有回转联动机构(A),所述回转联动机构(A)因对所述行走车体(2)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部件(34)的操作而操作所述操作部件(305),从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所述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作业车辆设有与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联动地转动的回转联动部件(306),在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以能够自如转动的方式设置解除操作部件(307),与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联动的解除操作部件(307)与操作部件(305)接触而操作该操作部件(305),形成回转联动状态,所述作业车辆在回转联动部件(306)和解除操作部件(307)的范围设有施力部件(317),所述施力部件(317)对解除操作部件(307)向与操作部件(305)接触的方向施力,所述作业车辆设置有恢复弹簧,该恢复弹簧使切换轴(300a)向对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侧转动,并且,所述作业车辆设有解除切换部件(303),所述解除切换部件(303)用于将所述解除操作部件(307)操作至回转联动状态和回转联动解除状态,所述解除切换部件(303)与解除操作部件(307)通过牵引部件(304)连接,当克服施力部件(317)的作用力对所述解除切换部件(303)进行操作、解除操作部件(307)成为解除回转联动状态时,切换轴(300a)通过恢复弹簧而转动,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为,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解除操作部件(307)的下部设有接触体(308),并且在所述操作部件(305)形成有与所述接触体(308)接触的接触部(305a)。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为,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车辆设有转动臂(311),所述转动臂(311)与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联动地在前后方向转动,用联动操作杆(314)连接所述转动臂(311)与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当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达到预定角度以上时,所述联动操作杆(314)向前方移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前方转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后方转动,由此,使所述接触体(308)与接触部(305a)接触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并且,当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不足预定角度时,所述联动操作杆(314)向后方移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后方转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前方转动,由此,使所述接触体(308)从接触部(305a)退避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为,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车辆设有电磁致动器(322),所述电磁致动器(322)与所述转向部件(34)的回转操作联动地使回转联动部件(306)在前后方向转动,所述电磁致动器(322)构成为,当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达到预定角度以上时,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前方转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后方转动,由此,使所述接触体(308)与接触部(305a)接触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并且,当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不足预定角度时,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后方转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前方转动,由此,使所述接触体(308)从接触部(305a)退避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为,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车辆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后轮(11)的转速的旋转检测部件(320),当所述旋转检测部件(320)检测到的后轮(11)的转速不足预定值时,使所述电磁致动器(322)工作以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当回转联动部件(306)与转向部件(34)的操作联动地转动时,施力部件(317)对解除操作部件(307)朝向操作部件(305)施力,因此,当对转向部件(34)进行回转操作时自动地切断了对后轮(11)的驱动力,因而,在回转操作时不必操作解除切换部件(303)来对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提高了操作性。
并且,当操作解除切换部件(303)时解除操作部件(307)被牵引部件(304)牵引而切换至回转联动解除状态,从而能够在回转中再次开始对后轮(11)的驱动,因此回转行走时间缩短,作业效率提高。
并且,在将解除操作部件(307)切换到回转联动解除状态时,解除操作部件(307)从操作部件(305)退避,由此,切换轴(300a)借助于恢复弹簧而转动,使切换传动装置(300)成为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回转操作时,也能够驱动回转内侧的后轮(11)旋转,防止回转行走被泥土妨碍。
而且,通过由施力部件(317)对解除操作部件(307)向操作部件(305)侧施力,若不进行解除切换部件(303)的操作的话则自动切换至回转联动状态,因此将解除操作部件(307)从回转联动解除状态切换到回转联动状态的操作变得容易,提高了操作性。
并且,防止了因忘记切换至回转联动状态的操作而使回转轨迹杂乱,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
如上所述,通过操作解除切换部件(303)来对切换传动装置(300)的连接和断开进行切换,从而切换对后轮(11)的驱动力的连接和断开操作,由此,设置在从回转联动部件(306)到后轮(11)之间的切换机构成为简洁的结构。
而且,通过将用于解除回转联动状态的解除操作部件(307)设置在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切换传动装置(300)的切换操作机构的前后幅度变短,因此无需大的设置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在解除操作部件(307)的下部设置有接触体(308),并且在操作部件(305)形成与接触体(308)接触的接触部(305a),由此,在解除操作部件(307)在受到施力部件(317)施力而成为联动操作状态时所接触的位置稳定,因此操作部件(305)被可靠地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当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达到预定角度以上时,联动操作杆(314)使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前方转动,使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后方转动,由此,能够使在解除操作部件(307)设置的接触体(308)可靠地与操作部件(305)的接触部(305a)接触,因此,在回转行走中,从切换传动装置(300)向后轮(11)的驱动力的传动被可靠地断开。
而且,当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不足预定角度时,联动操作杆(314)使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后方转动,使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前方转动,由此,能够使接触体(308)可靠地从接触部(305a)退避,因此,当回转行走结束时,可靠地从切换传动装置(300)向后轮(11)传递驱动力,提高了操作性。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当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达到预定角度以上时,电磁致动器(322)使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前方转动,使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后方转动,由此,能够使在解除操作部件(307)设置的接触体(308)可靠地与操作部件(305)的接触部(305a)接触,因此,在回转行走中,从切换传动装置(300)向后轮(11)的驱动力的传动被可靠地断开。
而且,当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不足预定角度时,联动操作杆(322)使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后方转动,使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前方转动,由此,能够使接触体(308)可靠地从接触部(305a)退避,因此,当回转行走结束时,可靠地从切换传动装置(300)向后轮(11)传递驱动力,提高了操作性。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为,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当旋转检测部件(320)所检测的行走装置(11)的转速不足预定值时,电磁致动器(322)工作而使回转联动部件(306)转动,由此,对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而自动切换成向后轮(11)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因此防止了回转行走中断的情况,提高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架的侧视图。
图4是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架的侧视图。
图5是各控制部件的方框图。
图6是侧离合器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7是侧离合器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图8是其他结构例的侧离合器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9是表示当在回转时检测到行走停止时解除侧离合器操作装置的回转联动断开状态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当断开动力转向装置的液压控制时向升降液压缸输送的送液量临时性地增加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1中,(a)是在把手支柱(handle post)设有回转操作限制机构的主要部分主视图,(b)是示出回转操作限制机构限制把手支柱的左右转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当持续直进行走时回转操作限制机构自动地滑动到限制位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2:行走车体;
11:后轮;
34:转向部件;
34a:转向杆;
300:切换传动装置;
300a:切换轴;
303:解除切换部件;
304:牵引部件;
305:操作部件;
305a:接触部;
306:回转联动部件;
307:解除操作部件;
308:接触体;
314:联动操作杆;
317:施力部件;
320:旋转检测部件;
322:电磁致动器;
A:回转联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中,在俯视图中,以机体的行进方向为基准将左侧称为机体左右一侧,而将右侧称为机体左右另一侧。下面,具体地记载各部分的详细内容。
图1和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一个实施例的乘用型插秧机的侧视图和俯视图。而且,图5是与本发明的各控制相关的构成部件的方框图。
该乘用型插秧机在行走车体2的后侧经由升降连杆装置3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有秧苗插植部4,在该行走车体2的后部上侧配置有施肥装置5的主体部分。并且,在该行走车体2的前部设置有变速箱12,在该变速箱12的左右侧方分别设置有前轮终端传动箱13、13,并且左右的前轮车轴14从能够改变所述左右的前轮终端传动箱13、13的转向方向的各个前轮支承部向外突出,在所述左右的前轮车轴14设有作为驱动轮的左右一对前轮10、10。
而且,在所述变速箱12的背面部固定安装机体的主框架15的前端部,以后轮滚动轴(图示省略)为支点将左右的后轮齿轮箱18、18设置成滚动自如,所述后轮滚动轴前后水平地设置在所述主框架15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并在从所述后轮齿轮箱18、18向外侧方向突出的左右的后轮车轴18a、18a分别轴安装后轮11、11。
并且,在所述主框架15的上部而且是机体的前后和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发动机20,将该发动机20的驱动力经由带传动装置21和HST(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3传递到所述变速箱12。接着,传递到所述变速箱12的旋转动力在通过内装于该变速箱12的变速器(图示省略)变速后,分离成行走动力和外部取出动力并被输出。
由此,行走驱动力的一部分被传递到所述左右的前轮终端传动箱13、13以驱动左右的前轮10、10旋转,并且余下的行走驱动力被传递到所述左右的后轮齿轮箱18、18以驱动左右的后轮11、11旋转。
而且,外部取出动力传递到在所述行走车体2的后部设置的插植离合器箱25,并从该插植离合器箱25经由插植传动轴26传递到秧苗插植部4,并且经由施肥传动机构(图示省略)传递到所述施肥装置5。
在所述主框架15的上部避开发动机20地设有覆盖该主框架15的平坦的底踏板(floor step)35,在该底踏板35上而且是发动机20的外周设有覆盖发动机20的发动机罩30。该发动机罩30构成为能够以前侧下部为转动支点转动,并且在该发动机罩30的上部装配供作业者落座的作业坐席31。
并且,在比该作业坐席31靠机体前侧而且是在底踏板35之上设有机罩32,所述机罩32内装有本申请作业车辆的各种作业机构,在该机罩32的上部设有:操作面板33,其配置有用于对各作业部的设定进行变更操作的开关类;和转向部件34,其供作业者使所述左右的前轮10、10转向。
而且,所述底踏板35中的作业坐席31左右两侧形成为格子状,为使在底踏板35上移动的作业者的脚等所附着的泥土落到田地中的结构。并且,如图2所示,在底踏板35的左右两侧设有左右的延长踏板35a、35a,通过将所述左右的延长踏板35a、35a形成为格子形状,而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到达作业坐席31之前使泥土落下,泥土不易残留在底踏板35上,减轻了作业后的清扫所需的劳力。
并且,在所述底踏板35的后部设有后踏板36,所述后踏板36兼作所述左右后轮11、11的挡泥板。所述后踏板36具有从机体前侧向后侧后仰(前低后高)倾斜姿态的部分和从该后仰倾斜姿态的终端部朝向机体后方的平坦的部分,作业者在向所述秧苗插植部4补充秧苗时,能够站在该平坦的部分进行作业,因此提高了秧苗的补充作业的效率。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中,所述底踏板35和后踏板36是由树脂材料一体形成而不可分开,不过也可以将底踏板35和后踏板36构成为能够分离。当构成为能够分离时,在维护作业时将底踏板35和后踏板36拆下时,底踏板35和后踏板36的重量轻,且不易与发动机罩30等干涉,因此容易装卸,提高了作业效率。
而且,将所述左右的延长踏板35a、35a的机体后部也构成为与所述左右的后踏板36、36相同形状的话,即使是插植行数多、秧苗插植部4的左右宽度宽的机体,由于作业者能够靠近秧苗插植部4地进行秧苗的补充作业,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
而且,在行走车体2的前部左右两侧,设置有如图1至图4所示的载置补给用的秧苗的预备秧苗架38、38,该预备秧苗架38、38设置成能够转动到比机体向侧方探出的位置以及收纳在内侧的位置。所述左右的预备秧苗架38、38具备用于载置秧苗的多个预备秧苗载置台38a、38b、38c、38d,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38a、38b、38c、38d构成为能够切换成从侧面观察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形态(第一形态)和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层叠形态(第二形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这些多个预备秧苗载置台,在展开形态下自机体前侧起称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在层叠形态下自机体上侧起称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不过,该称呼不过是作为参考所称的,并非限定预备秧苗载置台的数量。
在进行秧苗的插植作业时,通过使所述左右的预备秧苗架38、38相对于机体向侧方探出,能够在所述左右的预备秧苗架38、38与机罩32之间确保作业者从机体前侧上下到行走车体2上的空间,因此作业者能够与田地的位置对应地选择上下的位置,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提高了上下时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在作业结束、将本申请作业车辆收纳到轻型卡车等运输车辆、仓库等收纳场所时,通过使所述左右的预备秧苗架38、38转动而将其收到行走车体2的左右宽度以内,能够使左右宽度紧凑,不会占据多余的收纳空间。
对于所述预备秧苗架38的结构用图3和图4进行说明。
在行走车体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支柱381,在该支柱381的上部设置主支承框架381a,并且在比该主支承框架381a靠后侧的位置设置在侧视图中呈L字形的副支承框架381b。并且,将主连杆臂383经由转动中心轴384以能够转动自如的方式装配在该主支承框架381a的上端部,将后侧的副连杆臂386b经由副转动轴385以能够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副支承框架381b的上端部。
而且,在所述主连杆臂383和副连杆臂386b处于层叠状态时的下端部设有第四安装框架387d,所述第四安装框架387d用于安装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38d,在比所述转动中心轴384和副转动轴385靠上方的位置设有第三安装框架387c,所述第三安装框架387c用于安装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38c。并且,将第二安装框架387b的后部侧安装在所述主连杆臂383的上端部,所述第二安装框架387b用于安装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38b,将前侧的副连杆臂386a的上端部安装在该第二安装框架387b的前部侧,并且将该前侧的副连杆臂386a的下端部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框架387c的前部侧。
并且,将转动齿轮388轴安装于所述转动中心轴384,使安装于电动马达390的驱动齿轮389与该转动齿轮388啮合,将该转动齿轮388和电动马达390装配于秧苗架传动箱391内。
并且,在所述第二安装框架387b的上部而且是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安装支柱393,在该安装支柱393的上端部安装第一安装框架387a,所述第一安装框架387a用于安装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38a。所述安装支柱393的长度形成为:使得层叠形态时,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38a与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38b的上下间隔大于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38b与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38c的上下间隔以及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38c与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38d的上下间隔。而且,当将所述预备秧苗架38切换为展开形态时,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38a与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38b一起向前侧移动。
另外,构成为在第一安装框架387a的前后方向各设有一个所述安装支柱393的话,支承强度提高,耐久性提高。
根据上文所述,当使所述电动马达390工作而使驱动齿轮389旋转,使转动齿轮388旋转时,使主连杆臂383和前侧以及后侧的副连杆臂386a、386b向成为层叠形态的方向和成为展开形态的方向转动,因此,当作业者使预备秧苗架38切换成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时,不必以手动作业使主连杆臂383等转动,减轻了作业者的劳力。
而且,如图2所示,将用于对所述电动马达390的动作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的秧苗架操作开关392设置在机罩32的上部而且是落座于作业坐席31的作业者触手可及的位置的话,作业者不必从作业坐席31下来就能够进行预备秧苗架38的形态的切换操作,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
并且,当将预备秧苗架38切换为展开形态时,第二、第三、第四预备秧苗架38b、38c、38d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由此,在对装载于第二预备秧苗架38b的秧苗进行推动时,能够移动到后侧的第三或第四预备秧苗架38c、38d,因此提高了秧苗的装载作业效率。
并且,通过使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38a位于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38b的上方,作业者能够将秧苗装载至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38a,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防止了成为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架38向前方过度突出,在秧苗的装载作业中预备秧苗架38不会挠曲,防止了秧苗被甩下的情况。
而且,通过使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38a与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38b的上下间隔比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38b、38c以及第三、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38c、38d的上下间隔大,在将预备秧苗架38切换为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时,能够防止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38a和第一安装框架387a与主连杆臂383的转动轨迹干涉。
另外,在电动马达390内装有随温度变化而屈曲的双金属或者在受到容许量以上的负载时立即切断通电的通电切断部件,当在主连杆臂383、前侧和后侧的副连杆臂386a、386b成为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而无法进一步转动时对电动马达390施加负载时,自动地停止电动马达390的通电,这样的话,无需在预备秧苗架38成为层叠状态或展开形态的同时使电动马达390停止的开关等停止控制部件,因此预备秧苗架38的切换操作机构简单化。
接着,对秧苗插植部4等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升降连杆装置3为由上部连杆臂40与左右一对下部连杆臂41、41构成的平行连杆,将该上部连杆臂40和下部连杆臂41、41的一侧端部安装在连杆底座框架42,所述连杆底座框架42从后面观察呈门形并竖立设置于所述主框架15的后部侧。而且,将所述上部连杆臂40和下部连杆臂41、41的另一侧端部安装在秧苗插植部4侧的上下连杆臂43。在该上下连杆臂43的后部设有用于与使秧苗插植部4上下转动的滚动轴44。
并且,在固定安装于所述主框架15的支承部件与一体形成于上部连杆臂40的摆动臂(图示省略)的末端部之间能够自如伸缩地设有升降液压缸46,通过以液压使该升降液压缸46伸缩,所述上部连杆臂40上下转动,秧苗插植部4保持大致固定的姿态地升降。
根据上文所述,能够使秧苗插植部4以大致相同姿态上下移动,在田地端部的回转时等使秧苗插植部4上升,在回转结束后使秧苗插植部4下降的话即回到插植姿态,因此无需细致的调节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中,所述秧苗插植部4构成为八行插植,通过将各自装载有一行的量的秧苗的多个(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八个)秧苗载置台51a…沿左右方向连接起来,从而构成秧苗容器51。并且,在该秧苗容器51的下方设置兼作秧苗插植部4的框架的秧苗插植传动箱50,通过该秧苗插植传动箱50的驱动力使秧苗容器51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而且,沿左右方向隔开等间隔地装配有多个(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四个)用于从所述秧苗插植传动箱50输出驱动力的秧苗栽植传动箱54…,在所述秧苗栽植传动箱54…的左右两侧分别装配左右的插植装置52、52,所述插植装置52、52在描绘出椭圆轨迹地旋转驱动的同时取得秧苗并插植于田地。
并且,在所述秧苗容器51的下端部设有从侧面观察呈L字形的秧苗托板51c,所述秧苗托板51c在左右方向上比秧苗容器51的左右宽度长,用于对装载于秧苗容器51的秧苗进行承托,在该秧苗托板51c切开形成有多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八处)秧苗取出口51d…,各插植装置52、52…在扒取各秧苗载置台51a…装载的秧苗时通过该秧苗取出口51d…。而且,在所述秧苗容器51的上下方向的下部侧,在各行设有左右一对秧苗输送带51b、51b,所述秧苗输送带51b、51b每隔预定间隔使秧苗向秧苗托板51c侧(秧苗插植装置4的下部侧)移动,在每行的所述左右的秧苗输送带51b、51b的左右之间各设有一个秧苗补充检测体140…,所述秧苗补充检测体140…用于对装载的秧苗的量变得不足预定量的情况进行检测。
该秧苗补充检测体140…为,当被投入各秧苗载置台51…的秧苗从上方以重量按压时识别出有秧苗的开关式,或者由秧苗覆盖上方时识别出有秧苗的传感器式。当向左右的秧苗输送带51b、51b…输送秧苗、左右的插植装置52、52将秧苗插植于田地而消耗掉时,载置于秧苗载置台51a…的秧苗逐渐减少。并且,当秧苗的剩余量比秧苗补充检测体140…的设置位置靠下方时,检测到秧苗的减少,使蜂鸣器141a或指示灯141b等告知装置141工作,向作业者告知需要秧苗的补充作业。
根据上文所述,能够防止作业者未发现秧苗用尽而出现未插植秧苗的区间的情况,因此提高了秧苗的插植作业效率。
而且,无需作业者通过手动作业向未插植有秧苗的地方插植秧苗的作业,因此减轻了作业者的劳力。
在所述秧苗插植部4的下部,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有中央浮体55,在该中央浮体5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中间浮体57、57和侧浮体56、56。该中央浮体55、侧浮体56、56和中间浮体57、57在使秧苗插植部4下降来进行秧苗的插植作业时,与田地的泥面(田地的表层土面)接触,当使机体行进时,中央浮体55、侧浮体56、56和中间浮体57、57一边对泥面进行平整一边进行滑行。将所述秧苗栽植传动箱54…的前后长度和秧苗插植装置52…的插植轨迹设定成使得所述秧苗插植装置52…将秧苗插植于该平整过后的地方。
并且,所述中央浮体55、侧浮体56、56和中间浮体57、57以前端侧与田地的表层土面的凹凸对应地上下移动的结构被安装成能够转动自如。特别地,在所述中央浮体55的安装基部设有仰角传感器(电位计)331,所述仰角传感器(电位计)331用于检测该中央浮体55的前部的上下移动的角度,与该仰角传感器331检测到的角度对应地对用于控制所述升降液压缸46的伸缩的比例液压阀161的开度进行改变,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由此,维持秧苗的插植深度固定。
根据上文所述,能够将秧苗植于由中央浮体55、侧浮体56、56和中间浮体57、57平整过的地方,因此秧苗周围的土的高度不易发生偏差,秧苗的生长稳定,作物的品质提高。
并且,通过与仰角传感器235检测出的中央浮体55的上下角度对应地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能够使秧苗的插植深度稳定,因此防止了秧苗的插植深度过浅而被流过田地的水流将秧苗冲走、或者被强风将秧苗吹走,提高了作物的收获量。
而且,能够防止秧苗的插植深度过深而因日照不足或水分过多而使作物的生长紊乱,因此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并且能够防止在插植作业后秧苗枯萎。
所述施肥装置5构成为,将储存在肥料斗60的粒状的肥料从多行(在本申请中为八行)的送出部61…每次送出一定量,用多行(在本申请中为八行)的施肥软管62…将所述肥料引导到在所述中央浮体55、侧浮体56、56、中间浮体57、57左右两侧安装的施肥引导件(图示省略),使所述肥料落到施肥槽内,所述施肥槽利用在该施肥引导件…的前侧设置的成槽体(图示省略)…形成在秧苗插植行的侧部附近。
而且,用鼓风机用电动马达53驱动的鼓风机58所产生的风经过左右方向较长的空气腔体59吹入所述施肥软管62…,以风压强制性地运送该施肥软管62…内的肥料。
根据上文所述,由于能够将粒状的肥料送至在各行的秧苗的插植位置用成槽体形成的槽中,因此防止了肥料因水流或风而移动到远离秧苗的位置,不会有秧苗因肥料不足而发生生长不良的情况,作物的生长稳定。
而且,防止了肥料集中于一处而由于养分过多发生生长不良,以及仅一部分作物急速生长而导致收获时间紊乱的情况,因此作物的品质稳定。
在所述秧苗插植部4设有作为平整装置的一例的中央回转器27a和左右一对的侧回转器27b、27b。而且,所述秧苗容器51…构成为,以矩形的支承框体65的支承辊65a作为轨道沿左右方向滑动,所述支承框体65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幅度足够大以支承秧苗插植部4整体。
该中央回转器27a和左右侧回转器27b、27b由支承结构部支承,所述支承结构部由下述部件构成:梁部件,其上端被能够转动自如地支承于秧苗容器51…的所述支承框体65的两侧边部件65b;支承臂,其固定安装于该梁部件的两端;和回转器支承框架,其能够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支承臂。在该回转器支承框架的下端安装有中央回转器27a和侧回转器27b、27b各自的驱动轴70a、70b。
并且,将中央回转器27a配置在所述中央浮体55的前方,该中央回转器27a配置得比侧回转器27b、27b靠前方,侧回转器27b、27b配置在所述侧浮体56、56和中间浮体57、57的前方。并且,将所述左右一侧、在本申请中为机体左侧的所述后轮齿轮箱18与左侧的侧回转器27b的回转器输入箱(图示省略)用回转器传动杆27c连接起来,从而向中央回转器27a和左右的侧回转器27b、27b传递驱动力。
另外,从左侧的后轮齿轮箱18经由回转器传动杆27c输入到回转器输入箱的驱动轴使左侧的侧回转器27b的驱动轴70b旋转,经由将左右的侧回转器27b、27b与中央回转器27a连接起来的左右的平整传动箱73、73中左侧的平整传动箱73,使中央回转器27a的驱动轴70a旋转。并且,从该驱动轴70a经由右侧的平整传动箱73使左侧的侧回转器27b的旋转轴70b旋转。
所述秧苗插植部4以通过升降连杆装置3能够升降自如的方式装配于行走车体2的主框架15,对用于升降的结构和秧苗插植部4的结构进行说明。
将基部侧能够转动自如地设于所述行走车体2的升降液压缸46的活塞上端部与升降连杆装置3连接起来,利用在所述行走车体2设置的比例液压阀161对升降液压缸46供给和排出工作液(工作油),使升降液压缸46的活塞伸长和收缩,从而使与升降连杆装置3连接的秧苗插植部4上下移动。
如图6和图7所示,将左右的离合器操作臂301、301的上端部以从机体后侧朝向前侧前高后低的倾斜姿态能够转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机罩32的内部,在所述左右的离合器操作臂301、301的下端部,将左右的踏板302、302分别安装在机罩32的外侧,作业者将脚放在所述左右踏板302、302上来操作所述左右踏板302、302,并且形成有操作左右的切换传动装置300、300的左右的解除切换部件303、303,所述左右的切换传动装置300、300用于切换对所述左右的后轮11、11的驱动力的传递。并且,在所述左右的离合器操作臂301、301的上端部侧安装左右的牵引部件304、304的一侧端部。
而且,在所述左右的切换传动装置300、300的切换轴300a、300a经由方轴305b、305b装配左右的操作部件305、305,在所述左右的操作部件305、305的侧方而且是在左右的切换轴300a、300a装配左右的转动凸部306c、306c,所述左右的转动凸部306c、306c在一侧部(机体右侧)焊接有左右的下侧联接臂306a、306a,所述左右的下侧联接臂306a、306a与所述转向部件34的回转操作联动地转动。并且,在所述左右的转动凸部306c、306c的另一侧部(机体左侧)焊接左右的上侧联接臂306b、306b而构成左右的回转联动部件306、306。
并且,在所述左右的上侧联接臂306b、306b的上端部能够转动自如地设有左右的解除操作部件307、307,所述左右的解除操作部件307、307使左右的操作部件305、305上下转动来使所述左右的切换传动装置300、300连接和断开。所述左右的解除操作部件307、307的转动支点307a、307a设置在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
另外,左右的切换轴300a、300a在借助在左右的切换传动装置300、300内安装的恢复弹簧(图示省略)的力而成为对左右的操作部件305、305不施加负载的状态时,左右的操作部件305、305稍稍向上方转动。
在所述左右的操作部件305、305的后部侧而且是上表面分别形成有平坦部305a,在所述左右的解除操作部件307、307的下端部分别设有接触体308、308,所述接触体308、308与所述左右的接触部305a、305a接触而使左右的操作部件305、305在上下方向转动。而且,在所述左右的解除操作部件307、307的上端部连接所述左右的牵引部件304、304的另一侧端部。
并且,在所述左右的接触体308、308的旋转轴307b、307b的端部装配左右的施力部件317、317的一侧端部(后端部),并且将所述左右的施力部件317、317的另一侧端部(前端部)装配于钩挂突起306d、306d,所述钩挂突起306d、306d形成于所述左右的上侧联接臂306b、306b的下端部。
另外,所述左右的施力部件317、317具有将左右的解除操作部件307、307向机体前侧牵拉的作用力。
并且,设有通过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而向左右方向旋转的转向杆34a,在该转向杆34a的下端部设有动力转向装置309,该动力转向装置309用于减轻转向部件34的操作所需的力,在该动力转向装置309的下方设有回转操作机构310,所述回转操作机构310与所述转向部件34向左回转方向或右回转方向的操作联动地转动。并且,在所述回转操作机构310的左右两侧下部设有左右的转动臂311、311,所述左右的转动臂311、311与转向部件34的操作联动地在前后方向转动,通过将所述左右的转动臂311、311的后侧下部与所述左右的下侧联接臂306a、306a的下端部用左右的联动操作杆314、314连接起来,从而构成左右的侧离合器操作装置316、316。
另外,将所述左右的回转联动部件306、306、左右的转动臂311、311和左右的施力部件317、317作为回转联动机构A。
所述左右的侧离合器操作装置316、316如下所述地工作,对左右的切换传动装置300、300中位于回转内侧的一侧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
当对所述转向部件34向左回转方向或右回转方向操作预定角度以上时,回转内侧的转动臂311向前方转动,联动操作杆314向机体前方移动,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端部侧(下侧联接臂306a侧)向前方转动,并且当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端部侧向前方转动时上端部侧向后方转动。这样,施力部件317利用自身的作用力对解除操作部件307的下部侧向机体前侧牵拉,解除操作部件307转动,设于解除操作部件307的下部侧的接触体308与在操作部件305的后侧的上部形成的接触部305a接触。
由此,该操作部件305被接触体308压下,切换轴300a向断开操作侧转动,切换传动装置300成为断开状态,对回转内侧的后轮11的驱动力被切断。在左回转时,左侧的各部件进行上述动作,左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被进行断开操作,在右回转时,右侧的各部件进行上述动作,右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被进行断开操作。
而且,当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达到回转结束(直进行走)角度时,转动臂311向后方转动,联动操作杆314向机体后方移动,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端部侧(下侧联接臂306a侧)向后方转动。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端部侧向后方转动时其上端部侧(上侧联接臂306b侧)向前方转动,解除操作部件307和接触体308向上方移动而从操作部件305退开,因此将操作部件305向下方按压的力消失,切换轴300a受到恢复弹簧(图示省略)的力而向连接操作侧转动,切换传动装置300成为连接状态,向回转内侧的后轮11供给驱动力。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能够与回转时的转向部件34的操作联动地自动对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因此不必对与旋转方向对应的一侧的解除切换部件303进行持续操作,操作变得简洁,提高了操作性。
而且,能够防止错误操作解除切换部件303而重新回转或者在回转轨迹杂乱的状态下继续作业的情况,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回转前后的插植位置容易对齐,提高了秧苗的插植精度。
并且,防止了当回转轨迹杂乱时践踏到已插植于田地的秧苗,因此不必重新栽植秧苗,减少了秧苗的用量,并且减轻了作业者重新插植作业所需的时间和劳力。
根据上文所述,能够实现能够提高回转时的操作性和回转前后的插植精度的秧苗移植机,不过在田地的土的粘性强或者从表面到耕底层的深度较深时,存在泥土妨碍前轮10、10和后轮11、11的旋转而妨碍回转移动、或在田地端部形成较深的回转痕迹的情况。
为了消除该问题,存在具备下述功能的秧苗移植机:导入电子控制机构,该电子控制机构在操作转向部件34时间歇性地使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连接和断开,通过使切换传动装置300间歇性地连接和断开来驱动左右的后轮来进行回转。然而,使用电子控制机构的话结构变得复杂,而且存在成本上升的问题。
如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的发明构成为,在构成左右的解除切换部件303、303的左右的离合器操作臂301、301的上端部侧,安装左右的牵引部件304、304的一侧端部,并将所述左右的牵引部件304、304的另一侧端部安装在左右的解除操作部件307、307的上端部。
由此,当在回转中需要回转内侧的后轮11的驱动力时,在以能够将所述施力部件317对解除操作部件307的下端部侧施加的力克服的力对回转内侧的解除切换部件303进行踩踏操作时,施力部件317伸长,解除操作部件307的上端部侧以转动支点307a为中心向前方转动,并且其设有接触体308的下端部侧向后方转动,由此,接触体308从操作部件305的接触部305a向上方离开,切换轴300a切换到连接操作侧。由此,能够在对转向部件34进行了左回转操作或右回转操作的状态下使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成为连接状态,使回转内侧的后轮11驱动。
该切换传动装置300的连接操作仅在对解除切换部件303进行踩踏操作的期间持续,当停止解除切换部件303的操作时,通过施力部件317的作用力将解除操作部件307的下端部侧拉回到机体前侧,接触体308将操作部件305压下,对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回转时对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了断开操作,当以能够克服施力部件317的作用力的力操作解除切换部件303时,由于能够使解除操作部件307从操作部件退开,因此即使是在回转操作时也能够驱动后轮11旋转,回转行走所需的时间缩短,提高了作业效率。
而且,仅在操作解除切换部件303的期间解除操作部件307退开且切换传动装置300的断开操作机构处于断开状态,通过对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能够在停止解除切换部件303的操作的同时对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因此防止了以下情况:在忘记对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的状态下进行回转操作,导致回转轨迹杂乱、对准下一次的插植开始位置的操作麻烦,由此,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提高了秧苗的插植精度。
并且,通过在解除操作部件307和回转联动部件306的范围设置施力部件317,能够将侧离合器操作机构316的前后长度构成得短,因此抑制了侧离合器操作机构316的设置空间,实现了机体的轻量化和部件数量的削减。
并且,通过使施力部件317与侧离合器操作机构316的动作直接联动地进行作用,到操作解除切换部件303、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被进行连接操作为止基本不会产生时滞。由此,回转内侧的后轮11在必要时立即驱动旋转,因此提高了回转性和作业效率。
另外,上述结构是利用了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联接机构的结构,需要作业者判断对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或“断开”操作的时机。在回转时,作业者集中于回转行走,因此有时忘记切换传动装置300的“连接”操作直到因泥土的阻力而使得行走完全停止。
为了防止该情况,如图8和图9所示,在所述转向杆34a设有转向电位计318、发动机旋转传感器319以及旋转检测部件320、320,所述转向电位计318用于检测转向部件34的操作方向和操作角度,所述发动机旋转传感器319用于检测所述发动机20的转速,所述旋转检测部件320、320用于检测所述左右的后轮11、11的转速。所述旋转检测部件320、320配置在左右的驱动轴12a、12a的后端部侧,用于检测所述驱动轴12a、12a的转速,所述左右的驱动轴12a、12a用于从变速箱12向左右的后轮齿轮箱18、18传递驱动力。
另外,回转内侧的后轮11通过与机体的回转行走相伴的驱动反作用力而稍稍旋转,因此回转内侧的旋转检测部件320得到微小的检测值。该检测值可以记录在设于机罩32内的控制器321,也可以构成为下述控制结构:在控制器321设定下限值,当该检测值不足下限值时看作“0”。
而且,将所述联动操作杆314分为前后的分割杆314a、314b,将所述前后的分割杆314a、314b用电磁致动器322连接起来。形成下述配置结构:当所述电磁致动器322处于“断开”状态时,联动操作杆314与转向部件34的左右回转动作或者解除切换部件303的操作联动地前后移动,而当所述电磁致动器322成为“连接”状态时,使后分割杆314b向后方移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端部侧向后方转动,通过上述联动结构,对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
在回转时操作转向部件34,当转向电位计318检测到能够判断为回转的操作角度时,发动机旋转传感器319计量发动机20的转速,并且左右的旋转检测部件320、320计量左右的驱动轴12a、12a的转速。接着,当回转外侧的转速S1比回转内侧的转速S2大,且大的量在预定值以上时,将电磁致动器322维持在“断开”状态,继续回转行走。
另一方面,在回转外侧的转速S1比回转内侧的转速S2仅大出不到预定值的量,或者回转外侧的转速S1与回转内侧的转速S2大致相同时,由于泥土的阻力,回转行走难以进行,因此通过自动或者作业者的节气门操作来增大发动机20的转速。当通过该节气门操作使回转外侧的转速S1比回转内侧的转速S2大出预定值以上的量时,看作是克服了泥土的阻力而再次开始回转行走,回转行走继续。
然而,在即使在节气门操作后发动机旋转传感器319检测的发动机20的转速有所增加,但回转外侧的转速S1仍仅比回转内侧的转速S2大出不到预定值的量、或者回转外侧的转速S1与回转内侧的转速S2大致相同时,判断为处于即使发动机转速上升也无法得到超过泥土阻力的力的状况,控制器321发出对电磁致动器322进行“连接”操作的信号。
由此,该电磁致动器322使后分割杆314b向后方移动,通过该后分割杆314b,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端部侧向后方转动。并且,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端部侧向前方转动,解除操作部件307的上端部侧向前方转动且下端部侧向后方转动,接触体308从操作部件305的平坦部305a向上方离开。
由此,操作部件305向上方转动,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被进行“连接”操作,后轮11被驱动旋转,因此,能够产生可克服泥土阻力的力,回转行走不会被中断,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秧苗的插植精度。
另外,在左右的旋转检测部件320、320中回转外侧的转速S1比回转内侧的转速S2大出预定值以上的量时,电磁致动器322收到来自控制器321的信号而被进行“断开”操作,对回转内侧的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
而且,也可以形成为下述控制结构:在对解除切换部件303操作时,对电磁致动器322进行“连接”操作。
如图6、图7所示,在所述转向杆34a的下部设有动力转向装置309,所述动力转向装置309用于使转向部件34的操作时施加于作业者的负荷减轻。该动力转向装置309可以考虑为使用比例液压阀161的液压方式或使用电动马达309a的电动方式。
图10所示的为这样的直进行走辅助的例子,在使用比例液压阀161的液压方式下,当所述握柄电位计318在预定时间以上的期间持续检测出能够看作是直进行走的范围内的角度时,比例液压阀161切断对动力转向装置309的工作液的供给,形成以较轻的力无法使转向部件34动作的状态。
此时,由于不再供给到动力转向装置309的工作液存在剩余,因此构成为控制器321增加从比例液压阀161向所述升降液压缸46输送的送液量直到作业者操作转向部件34,或者经过预定时间后自动再次开始向动力转向装置309供给工作液为止的控制结构时,能够更高速地进行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因此在与田地的凹凸对应地自动升降时,秧苗插植部4能够迅速地移动至适当的作业高度,秧苗的插植深度合适,秧苗的插植精度和生长良好。而且,即使装载多个秧苗而使秧苗插植部4的重量增加,通过向升降液压缸46供给足够的工作液,特别是在上升时能够使秧苗插植部4可靠地上升,因此秧苗的插植深度更加稳定。
上述直进辅助控制构成为,在所述左右的旋转检测部件320、320向倒退方向旋转,即反向旋转时,或者操作杆电位计16a检测到倒退操作时即使满足条件也不工作,所述操作杆电位计16a设置在行走操作杆16的基部,所述行走操作杆16改变HST23的耳轴23a的开度来操作机体的前进倒退和行走速度。由于在倒退时操作转向部件34的机会多,因此当使动力转向装置309停止时,操作反而难以进行,导致操作性和作业效率降低,不过通过如上所述地在检测出倒退操作时不受到直进辅助控制,能够防止操作性和作业效率的降低。
上述结构是使用动力转向装置309来进行直进辅助控制的,不过如图11的(a)(b)、图12所示,在所述转向杆34a中转向部件34的下方而且是转向杆34a的上部侧设置有限制销327,并且在所述转向杆34a的外周以上下能够滑动自如的方式装配有限制凸部328。该限制凸部328为圆筒形,但在从正面看的左右中央部形成有上下高度短的最短部328a,该限制凸部328形成为从该最短部328a起越靠左右两侧则上下长度越长的形状,并且形成左右的圆周倾斜面328b、328b。
即,该限制凸部328中圆周的一半是上下长度相同的,另外一半构成为从正面观察从左右中央部起越靠左右两侧则上下高度越长。当使转向部件34对准中立位置时,所述限制销327位于该上下长度最短的部分的上部。
而且,在所述限制凸部328的后部、即最短部328a的背面侧位置沿上下方向设有齿条齿轮329a,将滑动马达330配置在转向杆34a的后方,所述滑动马达330使小齿轮329b旋转驱动,所述小齿轮329b与所述齿条齿轮329a啮合并使限制凸部328上下滑动。
接着,控制器321根据所述左右的旋转检测部件320、320的旋转次数检测出行走车体2的行走速度,当算出该行走速度在预定速度以上时,控制器321使滑动马达330工作,使限制凸部328向上方滑动,使最短部328a与限制销327接近。此时,限制销327不与最短部328a接触。
在所述限制凸部328的左右两侧设有左右的导轨330b、330b,所述左右的导轨330b、330b使所述限制凸部328在预定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滑动,在限制凸部328的左右侧面设有与所述左右的导轨330b、330b接触的左右的引导销330a、330a。
根据上述,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当作业者操作操作部件34,或者左右的前轮10、10的角度因与地面的接触阻力而能够改变时,接触销327与在限制凸部328形成的左右的圆周倾斜面328b、328b接触并施加载荷,因此操作部件34受到较小的力则不会转动,因此维持直进行走。
由此,不必进行比例液压阀161或动力转向装置309等的控制就能够进行直进辅助控制。而且,并非约束转向杆34a、比例液压阀161、升降液压缸46等的动作,增加了转向杆34a的转动所需的载荷来进行直进辅助,由此,在各部件不易产生负荷,提高了耐久性。
并且,当由左右的后轮旋转传感器320、320算出的行走速度不到预定速度时,控制器321使滑动马达330工作,使限制凸部328向下方滑动,使最短部328a和左右的圆周倾斜面328b、328b从限制销327离开。
根据上述结构,在低速行走时,在转向杆34a左右转动时不存在施加载荷的部件,因此作业者在操作操作部件34时能够与操作量对应地使左右的前轮10、10转动来进行回转,提高了操作性。
而且,通过以行走速度为基准使限制凸部328沿左右的导轨330b、330b上下滑动,能够进行与行走速度对应的握柄操作,因此提高了作业适应性,提高了作业效率。

Claims (5)

1.一种作业车辆,在行走车体(2)设有后轮(11),该作业车辆设有用于连接和断开对所述后轮(11)的驱动力的切换传动装置(300),所述作业车辆设有用于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的切换轴(300a),并且该作业车辆设有对该切换轴(300a)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305),并且该作业车辆设有回转联动机构(A),所述回转联动机构(A)因对所述行走车体(2)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部件(34)的操作而操作所述操作部件(305),从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所述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设有与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联动地转动的回转联动部件(306),在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以能够自如转动的方式设置解除操作部件(307),与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联动的解除操作部件(307)与操作部件(305)接触而操作该操作部件(305),形成回转联动状态,所述作业车辆在回转联动部件(306)和解除操作部件(307)的范围设有施力部件(317),所述施力部件(317)对解除操作部件(307)向与操作部件(305)接触的方向施力,所述作业车辆设置有恢复弹簧,该恢复弹簧使切换轴(300a)向对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侧转动,
并且,所述作业车辆设有解除切换部件(303),所述解除切换部件(303)用于将所述解除操作部件(307)操作至回转联动状态和回转联动解除状态,所述解除切换部件(303)与解除操作部件(307)通过牵引部件(304)连接,
当克服施力部件(317)的作用力对所述解除切换部件(303)进行操作、解除操作部件(307)成为解除回转联动状态时,切换轴(300a)通过恢复弹簧而转动,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解除操作部件(307)的下部设有接触体(308),并且在所述操作部件(305)形成有与所述接触体(308)接触的接触部(305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设有转动臂(311),所述转动臂(311)与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联动地在前后方向转动,用联动操作杆(314)连接所述转动臂(311)与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
当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达到预定角度以上时,所述联动操作杆(314)向前方移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前方转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后方转动,由此,使所述接触体(308)与接触部(305a)接触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并且,
当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不足预定角度时,所述联动操作杆(314)向后方移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后方转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前方转动,由此,使所述接触体(308)从接触部(305a)退避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设有电磁致动器(322),所述电磁致动器(322)与所述转向部件(34)的回转操作联动地使回转联动部件(306)在前后方向转动,
所述电磁致动器(322)构成为,当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达到预定角度以上时,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前方转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后方转动,由此,使所述接触体(308)与接触部(305a)接触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断开操作,并且,
当所述转向部件(34)的操作角度不足预定角度时,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下部向后方转动,使所述回转联动部件(306)的上部向前方转动,由此,使所述接触体(308)从接触部(305a)退避而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后轮(11)的转速的旋转检测部件(320),当所述旋转检测部件(320)检测到的后轮(11)的转速不足预定值时,使所述电磁致动器(322)工作以对所述切换传动装置(300)进行连接操作。
CN201210500281.8A 2011-11-30 2012-11-29 作业车辆 Active CN103125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2321 2011-11-30
JP2011262321A JP5655766B2 (ja) 2011-11-30 2011-11-30 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5185A CN103125185A (zh) 2013-06-05
CN103125185B true CN103125185B (zh) 2015-07-08

Family

ID=48486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00281.8A Active CN103125185B (zh) 2011-11-30 2012-11-29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55766B2 (zh)
CN (1) CN1031251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4425B2 (ja) * 2014-01-27 2017-07-1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5888352B2 (ja) * 2014-02-10 2016-03-2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CN108770439A (zh) * 2018-05-15 2018-11-09 江苏大学 一种秧箱秧苗剩余量的低成本监测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990451A (zh) * 2018-09-29 2018-12-14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耕机手把旋转限位结构及微耕机
CN109302872B (zh) * 2018-12-18 2023-09-26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多用途移栽机栽植深度调节装置及方法
CN109863865B (zh) * 2019-03-26 2023-10-2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椭圆—组合式凹凸共轭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
CN111034400B (zh) * 2019-12-23 2022-06-03 塔里木大学 一种圆盘钩齿耙式起膜装置
CN114776458B (zh) * 2022-03-23 2024-03-1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车辆发动机修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464A (zh) * 1992-06-29 1994-06-08 株式会社久保田 行走式水田作业机的离合器操作结构
CN201938075U (zh) * 2010-02-26 2011-08-24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4141B2 (ja) * 2000-11-27 2010-04-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2002187568A (ja) * 2000-12-21 2002-07-02 Kubota Corp 田植機の操向装置
JP4454170B2 (ja) * 2001-03-08 2010-04-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の操向装置
JP3894757B2 (ja) * 2001-09-07 2007-03-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草刈り機
JP2004106594A (ja) * 2002-09-13 2004-04-08 Kubota Corp 乗用農作業機の操向構造
JP2004122811A (ja) * 2002-09-30 2004-04-22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機
JP5063569B2 (ja) * 2008-11-28 2012-10-31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5218268B2 (ja) * 2009-05-13 2013-06-2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機
JP5293720B2 (ja) * 2010-10-04 2013-09-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型田植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464A (zh) * 1992-06-29 1994-06-08 株式会社久保田 行走式水田作业机的离合器操作结构
CN201938075U (zh) * 2010-02-26 2011-08-24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55766B2 (ja) 2015-01-21
JP2013112277A (ja) 2013-06-10
CN103125185A (zh) 2013-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5185B (zh) 作业车辆
KR20220020852A (ko) 작업 차
CN102630414B (zh) 移植方法和移植机
JP5853928B2 (ja) 移植機
JP2013112277A5 (zh)
JP2007236249A (ja) 作業機の操作構造
CN101637078B (zh) 植苗机
CN102197731B (zh) 秧苗移植机
KR20130025796A (ko) 작업차의 통지 제어 구조
JP2007037440A (ja) 施肥装置付き乗用田植機
KR20190075806A (ko) 수전 작업기
JP2011067135A (ja) 苗植機
JP2008253231A (ja) 走行車体
CN103988623A (zh) 苗移植机
JP2014155462A5 (zh)
CN205430994U (zh) 作业车辆
CN205213375U (zh) 水田作业机
JP5504642B2 (ja) 農作業機
CN110301199B (zh) 乘用型插秧机及秧苗栽植装置
JP6485113B2 (ja) 作業機
JP7227077B2 (ja) 作業車両
JP2013102735A (ja) 苗移植機
JP2010268747A (ja) 苗移植機
JP2016049036A (ja) 苗移植機
JP2016123305A (ja) 苗移植機の旋回連動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