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13375U - 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13375U
CN205213375U CN201521011186.7U CN201521011186U CN205213375U CN 205213375 U CN205213375 U CN 205213375U CN 201521011186 U CN201521011186 U CN 201521011186U CN 205213375 U CN205213375 U CN 205213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ake
gearbox
fertilising
axle
paddy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1118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西哲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13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13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Fertilizing (AREA)

Abstract

水田作业机具备与变速箱(3)另行设置的施肥驱动箱(80),在变速箱(3)的外表面形成有凸台部(31),凸台部(31)支撑从变速箱(3)延出的动力输出轴(28)、(74),在凸台部(31)一体形成有用于连结施肥驱动箱(80)的安装座部(32)。

Description

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田作业机,该水田作业机在能够行驶于农田的行驶机体上具备作业装置,该作业装置例如是对地面进行插植秧苗的秧苗插植装置,或者是对地面进行播洒稻种的直播装置等。
背景技术
具备秧苗插植装置或直播装置等直播系作业装置的水田作业机具有施肥动力的输出结构,该施肥动力的输出结构将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发动机动力也供给至施肥装置。
作为具有上述结构的水田作业机可以具有例如下述[1]~[3]所述结构。
[1]在从变速箱向机体后方延伸的的行驶传动轴的中途配备施肥驱动箱,从而能够使驱动力从行驶传动轴的中途朝向施肥装置进行分配式传动。施肥驱动箱位于偏离变速箱的机体后方侧,并且安装于机体框架(参照日本专利第4059799号公报(JP4059799B2)(第0029段、图1、图3、图5)、或者参照与此对应的日本专利特开第2004-305144号公报(JP2004305144A))。
[2]在变速箱内具备用于对行驶机体进行止动的刹车装置,横跨在左右两侧的主框架设置有能够对用于操作该刹车装置的刹车踏板进行自由摆动式地枢轴支承的刹车操作轴(日本专利特开2012161249号公报(JP2012161249A)(参照第0024段、第0025段、图13))。
[3]在变速箱内具备差速锁定机构,通过对一端侧插入于变速箱内的差速锁定销进行回转操作,从而能够从变速箱外部操作该差速锁定机构。(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4070653号公报(JP2014070653A)(第0046段、图3、图5))。
实用新型内容
日本专利第4059799号公报(JP2004305144A)所记载的水田作业机具备与变速箱另行设置的施肥驱动箱。因此,与施肥驱动机构也组装于变速箱内的情形相比,有利于避免变速箱变大。此外,对于不具备施肥装置的水田作业机,可以拆掉施肥驱动箱,仅在具备施肥装置的水田作业机装配施肥驱动箱来实现其装配,这样有利于容易获得适于水田作业机设计的结构。
然而,对于该结构而言,由于施肥驱动箱在远离变速箱的机体后方侧支撑于机体框架,因此作为机体框架,需要有容易支撑施肥驱动箱的结构,或者有必要装配用于支撑施肥驱动箱的专用安装部件。由此,设计上的自由度受限,因专用部件的增加会导致的结构复杂化。这一问题有待改善。
在JP2012161249A记载的水田作业机,由于以取代左右两侧的主框架而设置的刹车操作轴支撑刹车踏板,因此有利于对刹车踏板以较长的幅度进行牢固的支撑。
然而,在该结构中,为了使刹车操作轴在左右方向上的安装位置保持稳定,需要某种支撑结构,从而由于需要该支撑结构会导致结构上的复杂化。这一问题有待改善。
在JP2014070653A记载的水田作业机的优点在于,通过对差速锁定销的操作能够容易地从外部切换差速锁定状态。然而,在该结构中,由于在插拔差动锁定销时,需要分解变速箱,从变速箱的内部侧对差动锁定销进行安装与拆卸,因此在进行维护时需要花费工序。这一问题有待改善。此外,当变速箱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等而导致差动锁定销的位置变化时,该差动锁定销的位置与差动锁定踏板的存在位置相对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若改变差动锁定踏板的位置,则踏板的操作感觉也可能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并不被期待,有待改善。
此外,在施肥驱动箱的内部封入有润滑油的结构的情况下,将施肥驱动箱从动力输出轴卸下且该驱动轴自变速箱延出时,会有封入于施肥驱动箱内部的润滑油泄漏,以及不易对施肥驱动箱进行安装与拆卸的情形。这些问题也有待改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变速箱的大型化使用独立的施肥驱动箱,并且有效利用变速箱作为该施肥驱动箱的安装对象,从而使安装结构得到简化。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对横跨左右两侧主框架的刹车操作轴进行合理地配设,从而使整体结构变得紧凑,并且实现结构的简化。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对于变速箱进行安装及拆卸施肥驱动箱的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容易实施维修作业。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容易地将差动锁定踏板的操作感觉保持在规定范围。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容易从外部实施差动锁定销的安装与拆卸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水田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行驶驱动装置;作业装置,由秧苗插植装置或者直播装置构成;变速箱,内装有行驶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以及施肥驱动箱,与所述变速箱另行设置且内装有传递动力至施肥装置的传动机构,在所述变速箱的外表面形成有凸台部,所述凸台部支撑从所述变速箱延出的动力输出轴,在所述凸台部一体形成有用于连结所述施肥驱动箱的安装座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具备与变速箱另行设置的施肥驱动箱,且该施肥驱动箱内装有向施肥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变速箱自身的大型化,并且由于将变速箱作为施肥驱动箱的安装部件使用,因此能够使施肥驱动箱的安装结构得到简化。
此外,由于在对从变速箱延出的动力输出轴进行支撑的凸台部,一体形成有用于连结施肥驱动箱的安装座部,因此与使该安装座部从凸台部分离而单独从变速箱外表面突设的情形相比,具有能够使安装座部的强度得到提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动力输出轴是向所述作业装置传递驱动力的作业用动力输出轴。
通过具有本结构,能够以相对于支撑有作业用动力输出轴的凸台部非常接近的状态,对施肥驱动箱进行安装。因此,与在离作业用动力输出轴较远的位置进行施肥驱动箱的安装的情形相比,能够使施肥驱动箱的一部分从变速箱的外轮廓凸出较多的情形得到避免,并且能够容易地将施肥驱动箱较紧凑地安装于变速箱。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动力输出轴是向所述行驶驱动装置传递驱动力的行驶用动力输出轴。
通过具备该结构,能够将施肥驱动箱连结在安装座部,该安装座部一体地形成在支撑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的凸台部。从而,对行驶用动力输出轴与施肥驱动箱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准确规定,这里,该行驶用动力输出轴为向施肥驱动箱的输入轴,在能够顺畅传递动力的状态下,容易地实施变速箱与施肥驱动箱的组装。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动力输出轴由向所述作业装置传递驱动力的作业用动力输出轴以及向所述行驶驱动装置传递驱动力的行驶用动力输出轴构成,所述凸台部由支撑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的第一凸台部以及支撑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的第二凸台部构成。
通过具备该结构,能够在相对于支撑作业用动力输出轴的凸台部非常接近的状态下对施肥驱动箱进行安装,此外,还能够将施肥驱动箱连结于一体形成在凸台部的安装座部,该凸台部支撑行驶动力输出轴。
由此,容易将施肥驱动箱较紧凑地安装于变速箱,并且对行驶用动力输出轴与施肥驱动箱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准确规定,该行驶用动力输出轴为向施肥驱动箱的输入轴,在动力传递顺畅的状态下,容易对变速箱与施肥驱动箱进行组装。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第一凸台部和所述第二凸台部以相互连接的状态形成为一体。
通过具备该结构,对作业用动力输出轴进行支撑的第一凸台部与对行驶用动力输出轴进行支撑的第二凸台部相互连接,从而能够得到更加牢固的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和配置在所述施肥驱动箱的施肥动力输出轴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同一方侧的不同位置,配设在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不同高度的位置,在所述施肥驱动箱设置的施肥动力输出轴以及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配设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所述安装座部具备:第一安装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的中间,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的一方侧;第二安装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而言离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或所述施肥动力输出轴近的位置,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与所述施肥动力输出轴之间;以及第三安装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或所述施肥动力输出轴而言离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近的位置,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的另一方侧,连结上述三个部位的安装座部的线段配置为从前后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形状。
通过具备该结构,连接3个部位的安装座部之间的线段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形,从而施肥驱动箱对于变速箱的安装部位能够以可靠的相贴合的状态进行牢固的连结。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配设在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而言偏靠上方的位置。
通过具备该结构,使行驶用动力输出轴位于较低的位置,从而在离位于低位的驱动车轮较近的位置处的动力传递变得容易。
此外,通过在比行驶用动力输出轴偏靠上方的位置设置作业用动力输出轴,从而越过驱动车轮位置向后方侧的动力传递变得容易。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行驶机体具备:行驶驱动装置;作业装置,由秧苗插植装置或者直播装置构成;变速箱,内装有行驶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以及施肥驱动箱,与上述变速箱另行设置且内装有传递动力至施肥装置的传动机构,从所述变速箱延出的行驶用动力输出轴导入至所述施肥驱动箱的输入部,从而进行从所述变速箱向所述施肥驱动箱的动力传递,在所述变速箱的外表面与所述施肥驱动箱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轴穿插用空间,所述轴穿插用空间在所述行驶机体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在该轴穿插用空间配备有在所述行驶机体左右方向上跨设的刹车操作轴。
通过具备该结构,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配设横跨行驶机体左右方向的刹车操作轴,而不会因变速箱及施肥驱动箱的存在而受到遮挡。
此外,通过使刹车操作轴穿过变速箱的外表面与施肥驱动箱的外表面之间,从而能够使刹车操作轴以尽量接近变速箱外表面的状态装配。由此,对于以刹车操作轴为摆动支点的刹车踏板的踩踏面与摆动支点之间的距离不需设置不必要的长度,从而能够得到以合适的距离容易操作的刹车踏板。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刹车操作轴配设在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而言偏靠上方侧。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与将刹车操作轴配设在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相比偏靠下方侧的情形相比,由于摆动支点的位置变高,因此向踩踏面下方侧的踩踏操作能够变得容易。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刹车操作轴以向所述作业装置传递动力的方式配设在相对于从所述变速箱延出的作业动力输出轴而言偏靠下方侧。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能够在使作业用动力输出轴配置在相对于地面尽可能高的位置的状态下,将刹车操作轴作为刹车踏板的摆动支点配置在具有适当高度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配置在,与左右一对主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相对应的高度位置,所述左右一对主框架沿着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方向配设。
通过具备该结构特征,将作业用动力输出轴配置在具有相当于主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内的高度之处,从而该作业用动力输出轴能够以尽量高并且避免与其他物体接触的状态进行配设。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具备:行驶驱动装置;作业装置,由秧苗插植装置或者直播装置构成;变速箱,内装有行驶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以及施肥驱动箱,与所述变速箱另行设置且内装有传递至施肥装置的动力传动机构,所述施肥驱动箱外嵌于从所述变速箱延出的行驶用动力输出轴,所述施肥驱动箱具备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一体式回转的筒状输入轴以及对所述筒状输入轴进行枢轴支撑的轴承毂部,在所述筒状输入轴的外周面与所述轴承毂部的内周面之间夹装有用于密封所述施肥驱动箱内部的密封部件。
通过具备该结构,由于在施肥驱动箱的轴承毂部与内嵌于该筒状凸台部的筒状输入轴的外周面之间用密封部件进行密封,因此即使将施肥驱动箱从行驶用动力输出轴拆下,润滑油从施肥驱动箱内的泄漏可以得到抑制,维护操作变得容易。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具备沿着行驶机体前后方向配设的左右一对主框架,在所述主框架中的一方的主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配设有刹车踏板,在另一方的主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配设有制动操作检测装置,横跨左右两侧的所述主框架之间架设有旋转操作轴,通过所述旋转操作轴,所述刹车踏板与所述制动操作检测装置以与所述刹车踏板的踩踏动作相连动从而所述制动操作检测装置的操作体使所述制动操作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开关动作的方式相连接,所述旋转操作轴具备位于所述主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一方的横外侧的刹车操作臂;以及位于所述主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方的横外侧的所述操作体,通过所述刹车操作臂与所述操作体夹有所述主框架,对所述旋转操作轴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通过具备该结构,得到利用在旋转操作轴设置的刹车操作臂与操作体,从横外方侧对左右两侧的主框架进行夹持的状态,对旋转操作轴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对旋转操作轴进行位置限定,而不需要对旋转操作轴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专用部件。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在所述主框架与所述刹车操作臂之间,以及在所述主框架与所述操作体之间装设有外嵌于所述旋转操作轴的垫圈。
通过具备该结构,能够顺畅地实施相对于主框架侧的旋转操作轴的旋转操作。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垫圈焊接固定于所述主框架。
通过具备该结构,由于垫圈焊接固定于主框架,因此即使因旋转操作轴回转而会产生摩擦,也能够使朝向横外侧的主框架一侧的磨损得到避免,容易保持外观良好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具备:行驶驱动装置;作业装置,由秧苗插植装置或者直播装置构成;变速箱,内装有行驶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差动锁定踏板,配设在行驶机体上的操纵部;差动锁定销,能够从所述变速箱的箱外方侧对装设于所述变速箱内的差动机构进行差动锁定操作以及差动锁定解除操作;以及操作杆,连接所述差动锁定踏板与所述差动锁定销,配置在所述差动锁定销的回转操作用操作体与所述操作杆的连结部位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差动锁定踏板与所述操作杆的连接部位而言偏靠行驶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
通过具备该结构,即使因变速箱的内部结构的变化等差动锁定销的位置发生变化,通过使操作杆与该差动锁定销的操作体以及差动锁定踏板相连接的位置发生变化,能够使在操纵部的差动锁定踏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而通过在操纵部的差动锁定踏板的踩踏操作,对差动锁定销进行操作。
因此,能够改变差动锁定销的位置等增大设计上的自由度,而不使差动锁定踏板的操作感觉发生改变。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差动锁定销以相对于在所述变速箱的箱壁部形成的筒状凸台部分,其一端侧向所述变速箱的箱内方侧插入的状态被枢轴支撑,在所述差动锁定销中的与向所述箱内方侧插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防脱用垫圈,所述防脱用垫圈外嵌于所述差动锁定销且用于对所述差动锁定销向脱拔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在与所述防脱用线圈相比偏靠所述箱外方侧装配有孔用止动环,所述孔用止动环卡入在所述筒状凸台部分的内周面形成的环形槽。
通过具备该结构,能够将差动锁定销从变速箱的外部侧拔出,而不需要进行对变速箱的分解操作,从而维护操作变得容易。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在相对于所述孔用止动环而言的所述箱外方侧的所述差动锁定销的外周面与所述筒状凸台部分的内周面之间装设有密封部件。
通过具备该结构,能够从变速箱的外部侧进行插拔的差动锁定销的插拔操作的部位不受泥土及尘埃的侵扰,使能够切实地进行插拔操作的状态得到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是乘用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从变速箱至后车轴箱的机体下部的右视图。
图3是从变速箱至后车轴的机体下部的左视图。
图4是示出变速箱及施肥驱动箱部分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变速箱及施肥驱动箱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变速箱及施肥驱动箱与刹车操作轴之间关系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变速箱及施肥驱动箱与刹车操作轴之间关系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动力传递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施肥驱动箱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刹车操作轴的支撑结构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差动离合器销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行驶机体;2:秧苗插植装置(作业装置);3:变速箱;4:施肥装置;10A、10A:主框架;11F、11R:行驶驱动装置;28:插植输出轴(动力输出轴、作业用动力输出轴);30A:筒状凸台部分;31:凸台部;31A:第一凸台部;31B:第二凸台部;32:安装座部;32A:第一安装座部;32B:第二安装座部;32C:第三安装座部;50:刹车踏板;50e:刹车操作臂;51:刹车操作轴(旋转操作轴);56:制动操作检测装置;57:操作体;58:传感器开关;59:垫圈;72:差动机构;74:行驶输出轴(动力输出轴、行驶用动力输出轴);80:施肥驱动箱;81:筒状输入轴;82:轴承毂部;85:施肥动力输出轴(施肥用动力输出轴);98:密封部件;100:差动操作机构;101:差动锁定销;102:操作体;103:差动锁定踏板;104:操作杆;106:防脱用垫圈;107:孔用止动环;108:密封部件;S1:穿插轴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规定如下。即,适用有本实用新型的乘用型插秧机等的行驶机体1在进行作业行驶时,其前进侧的行进方向(如图1及图6的箭头F所示)为“前”,后退侧的行进方向(如图1及图6的箭头B所示)为“后”,其前后方向上的朝前的姿势为基准时的右侧的方向(如图6的箭头R所示)为“右”,以此类推左侧的方向(如图6的箭头L所示)为“左”。
[整体结构]
图1示出,作为具备对地面进行插秧的秧苗插植装置或者对地面进行播种的直播装置等的作业装置(插播系作业装置)的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左侧面。
该乘用型插秧机在机体框架10的下方具备作为行驶驱动装置的左右一对控制方向及能够自由驱动的前轮11F以及左右一对能够自由驱动的后轮11R,还具备有接受从搭载于机体框架10的发动机E发出的动力,所述前轮11F与后轮11R被驱动的自动行走式的行驶机体1。
在行驶机体1,内装有发动机E的动力部13设置在驾驶部地面14上且位于机体前部。在动力部13的后方侧且在行驶机体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驾驶部地面14上,设置有搭乘驾驶部,搭乘驾驶部具有控向操作前轮11F的方向盘15以及驾驶座席12。
在驾驶座席12的后部搭载有施肥装置4。
施肥装置4将存留于肥料箱40的肥料,从未图示的送出装置以规定量送出,经过未图示的供给通路送入至在秧苗插植装置2配设的开沟器41,并供给农田。
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的动力部13的左右两侧,以能够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配置预备苗载苗台17。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通过具有升降操作用的液压缸26的连杆机构25,能够自由升降地支撑秧苗插植装置2。
这样构成的乘用型插秧机通过秧苗插植装置2对农田进行水稻等秧苗的插植作业。
秧苗插植装置2构成为6行插植式,具备:传动箱21、能够自由旋转驱动地支撑于该传动箱21的后部的右横侧部与左横侧部的插植箱22、在插植箱22的两端设置的一对插植臂23(插植爪驱动机构)、接地浮体24以及载置秧苗的载秧台20等。随着栽秧台20驱动为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往返式横向移送,插植箱22旋转驱动,插植臂23从载秧台20的下部交替式地取出秧苗插植于农田。
在行驶机体1的机体框架10的前部,连结固定有对前轮11F进行轴支撑的变速箱3,在机体框架10的后部支撑有后车轴箱19,后车轴箱19在左右方向上装配有后轮11R。从变速箱3向前方延出有前框架10F,在该前框架10F横向搭载有发动机E。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在变速箱3的左右两侧,前车轴箱3A向左右两外侧延出,设置有左右两侧的前轮11F、11F。在该方向操作轴15a的上端设置有方向盘15。在方向盘15的横侧部,配设有主变速手柄16,对后述的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61进行操作来改变车速;以及副变速手柄18,对变速箱3内的后述的副变速机构进行操作。
后车轴箱19通过如下所述构成的已知的5连杆式旋臂机构,支撑于机体框架10。
如图2至图4所示,机体框架10的左右一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朝向框架10A、10A的下侧,且在变速箱3的后端附近,以朝下的姿势固定有第一支撑托架10B。此外,在变速箱3与后车轴箱19之间的中间位置,且在前后朝向框架10A、10A的下侧,以朝下的姿势固定有比第一支撑托架10B短的第二支撑托架10C。
在后车轴箱19的前部,连结用托架19A与后车轴箱19固定为一体。该连结用托架19A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托架10B的下端部通过下部连杆35(相当于下连杆)相连结,连结用托架19A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托架10C通过较短的上部连杆36(相当于上连杆)相连结。
左右两侧的连结用托架19A在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框架10A、10A之间,分别在左右两侧通过悬架弹簧37能够上下运动地弹性支撑。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后车轴箱19的后方侧中间部位通过横向杆38连结于一方的前后朝向框架10A的下部,允许后车轴箱19上下移动并且对整体的横向移动进行限制。
由此,通过左右两侧的较短的上部连杆36以及较长的下部连杆35,后车轴箱19以围绕第一支撑托架10B的下端部的摆动支点x1与在第二支撑托架10设置的摆动支点x2这2个摆动支点x1、x2进行上下摆动的方式进行连结。
[动力传递系统]
发动机E的动力输入至变速箱3,在变速箱3内分割式输出至用于驱动前轮11F和后轮11R等的行驶驱动系统、以及用于驱动作为作业装置的秧苗插植装置2或者播种装置(未图示)的作业装置驱动系统。
[行驶驱动系统]
首先,对行驶驱动系统的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及图8所示,在变速箱3的左右两横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前车轴箱3A。
在前车轴箱3A,上述前轮11F以围绕上下方向上的轴心进行回转且能够自由操控方向的方式进行支撑。
在变速箱3,以位于变速箱3的箱本体30上部侧的左横侧部的状态,连结有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61(相当于主变速装置)。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61具有中立停止位置,能够从中立停止位置向前进侧及后退侧进行无级式自由变速。
如图8所示,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带传动机构61c,传递至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61的变速输入轴61a。变速输入轴61a的带传动机构61c的相反侧的部分与变速输出轴61b,配置为进入至箱本体30的内部。
在变速箱3的箱本体30的右横侧部连结有液压泵62。液压泵62的泵输入轴62a配置为进入至箱本体30的内部。泵输入轴62a配置为与变速输入轴61a为同轴心状,花键连结为通过延长输入轴61d与变速输入轴61a一体式的回转。由此,发动机E的动力,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61的变速输入轴61a传递至液压泵62,从而驱动液压泵62。
在变速输出轴61b花键连结有第一传动轴63,第一传动轴63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撑于变速箱3的内部。在第一传动轴63,通过花键结构能够一体旋转且移动自由地外嵌有第一移位齿轮64。在第一移位齿轮64一体地设置有第一高速齿轮64a与比第一高速齿轮64a的口径大的第一低速齿轮64b。
在第一传动轴63的传动下游侧,与第一传动轴63平行的第二传动轴65设置并支撑于变速箱3内。在第二传动轴65,固定设置有大口径齿轮65a以及比大口径齿轮65a的口径小的中口径齿轮65b。通过对第一移位齿轮64进行移位操作,在第一高速齿轮64a与大口径齿轮65a的咬合以及第一低速齿轮64b与中径齿轮65b的咬合中选择其一,从而能够对从第一传动轴63向第二传动轴65变速的动力进行传递。换言之,由第一移位齿轮64与第二传动轴65的大口径齿轮65a以及中口径齿轮65b构成了第一副变速机构60A(相当于副变速机构)。此外,在第二传动轴65固定有比中口径齿轮65b口径小的小口径齿轮65c。
在第二传动轴65的传动下游侧,与第二传动轴65平行的第三传动轴67设置并支撑于变速箱3内。在第三传动轴67通过花键结构外嵌有第二移位齿轮68,第二移位齿轮68与第三传动轴67一体地旋转,并且相对于第三传动轴67能够自由地滑行移动。在第二移位齿轮68一体设置有第二高速齿轮68a以及比第二高速齿轮68a口径大的第二低速齿轮68b。
通过对第二移位齿轮68进行移位操作,在中口径齿轮65b与第二高速齿轮68a的咬合以及小口径齿轮65c与第二低速齿轮68b的咬合之间选择其一,从而能够使动力从第二传动轴65传递至第三传动轴67。换言之,由第二移位齿轮68以及第二传动轴65的中口径齿轮65b和小口径齿轮65c构成第二副变速机构60B(相当于副变速机构)。此外,在第三传动轴67固定有传动齿轮69。在第三传动轴67固定有第一伞齿轮70。
在第三传动轴67的传动下游侧配置有一对前轮驱动轴71,该一对前轮驱动轴71配置为从左右两侧相互对接的状态,且与第三传动轴67平行。左右一对前轮驱动轴71之间设置有差动机构72。差动机构72的差动箱72a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变速箱3的内部。在第三传动轴67固定的传动齿轮69与固定于传动箱72a的被传动齿轮72b相咬合。
在一对前轮驱动轴71中的一方前轮驱动轴71外嵌有差动锁定体72c,该差动锁定体72c通过键式结构能够一体式旋转且自由滑行移动。差动锁定体72c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差动箱72a的卡合得到解除的能够差动状态(差动锁定解除状态)以及在相对于差动箱72a进行卡合的不能差动状态(差动锁定状态)之间进行转换。
如图3、图4及图8所示,在变速箱3的后部设置有从变速箱3的后端部向后凸出的行驶输出轴74(相当于动力输出轴以及行驶用动力输出轴)。在行驶输出轴74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二伞齿轮75。第二伞齿轮75与固定于第三传动轴67的第一伞齿轮70相咬合,由此,动力从第三传动轴67传递向行驶输出轴74。
在变速箱3的后部内装有刹车部件78,刹车部件78赋予行驶输出轴74以阻力,能够对行驶机体1进行制动。该刹车部件78构成为,能够通过后述的刹车操作机构进行人为操作。
在对左右一对后轮11R进行支撑的后车轴箱19,设置有将驱动力分配至左右两侧的后轮11R的后轮传动轴76以及将动力传递至该后轮传动轴76的行驶输入轴76a。横跨在所述行驶输出轴74与后车轴箱19的行驶输入轴76之间,连动式连结有后方传动轴77。传递至后轮传动轴76的动力通过侧旁离合器73分别传递至左右两侧的后轮11R。
由此,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61b的变速输出轴61b、第一传动轴63、第二传动轴65、第三传动轴67、差动机构72、前轮驱动轴71,传递至左右一对的前轮11F,通过差动机构72的差动箱72a、行驶输出轴74、后轮传动轴76,传递至左右一对的后轮11R。
[作业装置驱动系统]
与上述行驶驱动系统不同,传递至变速箱3的发动机E的动力,分支传递至对作为作业装置的秧苗插植装置2传递动力的插植装置驱动系统,以及对作为作业装置的施肥装置4传递驱动力的施肥装置驱动系统。
其中,向秧苗插植装置2传递驱动力的分支通过在第二传动轴65设置的作业用输出齿轮27(参照图8)得以实施。传递至作业用输出齿轮27的动力,通过在变速箱3设置的适当的传动机构(未图示)从插植输出轴28(相当于动力输出轴以及作业用动力输出轴,参照图3、4)导出向变速箱3之外,通过插植动力传递轴29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2。
在作业装置驱动系统中的对施肥装置4传递动力的施肥装置驱动系统构成如下。
如图4及图8所示,在变速箱3的后部侧设置有施肥驱动箱80,施肥驱动箱80不同于变速箱3。
在该施肥驱动箱80穿插有所述行驶输出轴74,行驶输出轴74的动力传递至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相当于施肥动力输出轴)。
换言之,如图8及图9所示,在施肥驱动箱80,花键嵌合于行驶输出轴74的筒状输入轴81装配于凸台部82,凸台部82设置在施肥驱动箱80的下部。在筒状输入轴81的外周部,形成有分支齿轮81a(相当于传动齿轮),并且设置有中间轴83,中间轴83具备与该分支齿轮81相咬合的中间齿轮83a(相当于传动齿轮);以及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具备与中间齿轮83a相咬合的输出齿轮84(相当于传动齿轮)。在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连结有向施肥装置4进行传动的传动轴42,对施肥装置4的送出装置(未图示)进行驱动。
施肥驱动箱80,如后文所述,通过安装螺栓等连结固定于变速箱3的后部侧。
如图4所示,从变速箱3以及施肥驱动箱80向后方延出的用于动力输出的各种轴中,行驶输出轴74位于最下方,配设为位于机体框架10的下方侧且比下部连杆35偏靠上方侧。设置有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其从该行驶输出轴74通过中间轴83向施肥装置4输出驱动力。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配设在比上部连杆36的摆动支点x2高的位置并且在机体框架10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此外,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位于相对于行驶输出轴74而言偏离向左右方向上的右横侧方。设置在与上部连杆36的摆动支点x2偏低的位置的中间轴83位于比行驶输出轴74偏靠上侧比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偏靠下方侧,并且在对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的轴心与行驶输出轴74的轴心进行连接的线段L1的下方侧。
由此,中间轴83在对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的轴心与行驶输出轴74的轴心进行连接的线段L1的下方侧的偏靠右横方向的位置,对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的轴心与中间轴83的轴心与行驶输出轴74的轴心相连接的线段(未图示)的弯曲的配置关系为向右下凸出。
于是,由于施肥驱动箱80的向左上方侧的凸出变少,因此有效利用其左上方侧的区域,插植输出轴28紧凑地配设在机体框架10的下方侧且比下部连杆35偏靠上方侧的部位。换言之,从变速箱3延出的插植输出轴28设置在位于比上部连杆36的摆动支点x2高的位置,且在机体框架10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之内。
[施肥驱动箱的结构]
如图5及图9所示,施肥驱动箱80通过前侧箱部分80A以及后侧箱部分80B的在前后方向上分割的箱部分的组合来构成。该前侧箱部分80A与后侧箱部分80B通过连结螺栓80C互相连结,连结螺栓80C设置在施肥驱动箱80的外周缘附近的周缘凸缘部80Aa、80Ba的多个部位。
在后侧箱部分80B的上部,后侧箱部分80B的箱壁的一部分向后方侧筒状式延伸,形成用于内装施肥离合器90的膨出部86。此外,在膨出部86的下部,用于对施肥离合器90的离合操作轴93进行枢轴支撑的轴保持部87与后侧箱部分80B一体地形成。
筒状输入轴81花键嵌合于所述行驶输出轴74并且能够一体式回转,中间齿轮83a花键嵌合于所述中间轴83并且能够一体式回转。此外,与中间齿轮83a相咬合的输出齿轮84能够自由相对回转式地安装于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对于输出齿轮84而言,在与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的外周面相嵌合的内周侧,形成有能够与后述的施肥离合器90的咬合齿91a相卡合的卡合齿部84a。
施肥离合器90具备筒状的离合器部件91和把该离合器部件91向输出齿轮84侧施力按压的按压弹簧92。离合器部件91,花键嵌合于形成在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的外周部的花键部85a且相对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在相对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的轴线方向上滑行移动。
能够脱离和卡合的啮合齿91a,以相对形成在输出齿轮84的一部分的卡合齿部84a进退的状态,形成在离合器部件91的与所述按压弹簧92相对侧的相反侧的端部。
在离合器部件91的与形成有所述咬合齿91a侧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91b。该凸缘部91b设置为与操作凸片93a相卡合,操作凸片93a形成在离合器操作轴93中的施肥驱动箱80的内方侧的端部。由此,通过对离合器操作轴93围绕该轴心y1进行旋转操作,能够在使离合器部件91相对于输出齿轮84进行一体旋转的离合器开启状态与解除离合器部件91与输出齿轮84的一体旋转状态的离合器关闭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操作。
换言之,当离合器操作轴93围绕轴心y1朝向单方向旋转操作时,在偏离该轴心y1的部位凸设的操作凸片93a,能够使离合器部件91的凸缘部91b,从如图9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抵抗按压弹簧92的弹力转换至如图中左侧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离合器关闭状态。对离合器操作轴93围绕轴心y1进行相反方向的旋转操作时,从如图9的虚线所示的状态,通过按压弹簧92的弹力,回复操作至如图中右侧的实线所示的离合器开启的状态。
离合器操作轴93受到在后侧箱部分80B的箱壁所形成的轴保持部87的枢轴支撑。此外,离合器操作轴93中的与所述操作凸片93a所设置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相对于轴保持部87向施肥驱动箱80的外方侧的下方侧凸出。这样,在相对于与轴保持部87而言向施肥驱动箱80的外方侧凸出的离合器操作轴93的凸出轴部分93b,安装有离合器臂94,离合器臂94用于使该离合器操作轴93围绕所述轴心y1进行旋转操作。
如图2所示,离合器臂94,通过以适当的操作杆以及连杆部件而构成的联动机构95,连结于在驾驶座席12的横侧方配置的施肥转换手柄96。于是,对施肥转换手柄96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从而通过连动机构95使离合器臂94围绕离合器操作轴93的轴心y1回转,进而对施肥离合器90实施开启闭合的操作。
在施肥驱动箱80的下部设置的凸台部82支撑的筒状输入轴81,具有与轴承毂部82在前后方向上的全长相同或更长的长度。该筒状输入轴81,在与该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相比稍微偏靠变速箱3侧的位置,通过在与轴承毂部8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的轴承97能够自由回转地枢轴支撑。在相对于该轴承97而言偏离变速箱3侧所设置的分支齿轮81a,与中间轴83的中间齿轮83a相咬合。换言之,轴承97与分支齿轮81a,以在筒状输入轴8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前后位置处分离开的状态配置。
此外,相对于所述轴承97及分支齿轮81a的所在部位而言,在靠近轴承毂部82的前后两个方向上的端部侧的部位,装设有密封部件98,作为筒状输入轴81的外周侧对施肥驱动箱80的内部空间进行密封的部件使用。换言之,在筒状输入轴81的外周面与轴承毂部82的内周面之间,插装有用于密封施肥驱动箱80内部的密封部件98。
因此,即使在从筒状输入轴81抽拔行驶输出轴74的状态下,也可以使封入施肥驱动箱80内部的润滑油向外部泄漏的情形得到避免。
[施肥驱动箱的安装结构]
如图5及图9所示,施肥驱动箱80除了具备用于连结前侧箱部分80A与后侧箱部分80B的连结螺栓80C,还具备将该施肥驱动箱80自身固定连结于变速箱3的安装螺栓80D的安装部88。
安装部88设置在,靠近变速箱3的前侧箱部分80A的外周部形成的周缘凸缘部80Aa中的3个部位,后侧箱部分80B的周缘凸缘部80Ba形成在除了与该安装部所在部位相对部位之外的部位。
安装部88具备:前侧箱部分80A的周缘凸缘部80Aa中的位于除了后侧箱部分80B的周缘凸缘部80Ba的部位且露出在外方侧的部位;以及在该部位从周缘凸缘部80Aa的前面侧(离变速箱3近的一面侧)向前方侧延伸的支撑脚部89。
在支撑脚部89的内部,形成有螺栓穿插孔(未图示),在该螺栓穿插孔(未图示)插入有安装螺栓80D,该安装螺栓80D能够拧接在形成于变速箱3的后面侧的安装座部32的螺纹孔33。因此,通过在安装座部32的螺纹孔33拧接有安装螺栓80D,能够使施肥驱动箱80连结固定于变速箱3。
如图5所示,以在变速箱3的后面侧从箱本体30向后方侧凸出的状态而形成的安装座部32与凸台部31一体地构成,凸台部31由对从该变速箱3向后方侧延出的行驶输出轴74进行支撑的第一凸台部31A和对插植输出轴28进行支撑的第二凸台部31B构成。换言之,安装座部32位于与施肥驱动箱80的3个部位的安装部88相对应的位置,且位于所述凸台部31附近的3个部位。此外,该安装座部32与凸台部31一体地形成,凸台部31设置为在变速箱3的后面侧从箱本体30向后方侧凸出的状态。
安装座部32中的与支撑行驶输出轴74的第一凸台部31A一体地构成的第一安装座部32A设置为,位于上下方向上的插植输出轴28与行驶输出轴74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且位于左右方向上的行驶输出轴74的一方侧(图5中的左侧)。
与支撑插植输出轴28的第二凸台部31B一体地构成的第二安装座部32B设置为,位于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于行驶输出轴74而言偏靠插植输出轴28的位置,并且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插植输出轴28与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之间的位置。
如图4所示,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插植输出轴28略高的位置,并且相对于行驶输出轴74而言,其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插植输出轴28的位置改变侧相同的一方侧(上方侧)的状态。
安装座部32中的第三安装座部32C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插植输出轴28或施肥用动力输出轴85而言,偏靠行驶输出轴74的位置,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第一安装座部32A所处位置的行驶输出轴74的上述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图5中右侧)。
该第三安装座部32C通过加强筋部分34与第一凸台部31A一体地形成,该加强筋部分34从支撑有行驶输出轴74的第一凸台部31A向右下方延伸。
如上述构成的第一安装座部32A、第二安装座部32B以及第三安装座部32C三个部位的安装座部32,如图5所示,用于连结该三个部位的安装座部的虚线(未图示)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形状。
[刹车操作机构]
用于对内装于变速箱3的刹车部件78进行操作的刹车操作机构5构成如下。
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刹车操作机构5具备:刹车踏板50、对刹车踏板50能够自由摆动地支撑的山车操作周51(相当于旋转操作轴)、刹车轴52,以及用于对所述刹车操作轴51以及刹车轴52进行连动式连接的连动机构53。
刹车踏板50具备能够用脚踩踏操作的踩踏面50a。该踩踏面50a与刹车操作轴51a通过从刹车操作轴51至踩踏面50a的前支撑杆50b、从刹车操作轴51向与前支撑杆50b相反侧延出的后支撑杆50c、外嵌于刹车操作轴51的筒状部50d、以及一体形成于筒状部50d的机体内方侧的端部且向后方侧延出的刹车操作臂50e相连结。筒状部50用未图示的连结销与刹车操作轴51能够一体回转式地连结。
此外,将前支撑杆50b与后支撑杆50c固定于筒状部50d,通过对支撑杆50c的端部与刹车操作臂50e的延出端侧进行连结,在具有对刹车踏板50能够自由摆动地枢轴支撑的摆动轴心x3的刹车操作轴51的周围部,构成有框装的安装部,使刹车踏板50的安装强度变大。
在将前支撑杆50b与后支撑杆50c固定于筒状部50d的部位,插设有扁平板状的连接板50f。换言之,刹车踏板50的一部分的前支撑杆50b以及后支撑杆50c,由其截面具有圆弧状圆周面的管状部件构成,外嵌于刹车操作轴51的筒状部50d也有其截面具有圆弧状圆周面的管状部件构成。
此外,前支撑杆50b以及后支撑杆50c的轴线方向与外嵌于刹车操作轴51的筒状部50的轴线方向互相交叉为几乎垂直。因此,在前支撑杆50b及后支撑杆50c的圆弧状周面与筒状50d的圆弧状周面的交叉部位的接触状态为以接近点接触的状态。
在该接触部位,由于焊接接合时的焊接费用非常低,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所述连接板50f由相互接触的部位夹持的状态而插设,从而前支撑杆50b、后支撑杆50c与连接板50f之间为几乎线接触的状态,筒状部50d与连接板50f之间也几乎为线接触的状态。由此,在前支撑杆50b、后支撑杆50c的长度方向以及筒状部50d的长度方向上,能够确保得到足够的焊接长度,从而容易确保得到需要的连接强度。
如图3所示,在对刹车踏板50能够自由摆动地支撑的刹车操作轴51,在与设置有刹车踏板50的机体右横侧方相反侧的端部,从侧面观察时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操作体57与刹车操作轴51能够一体回转地设置。
该操作体57的后端侧作为接触部57a使用,该接触部57a对用于检测刹车踏板50处于被踩踏的状态的传感器开关58发挥功用。换言之,刹车踏板50被踩踏操作时,回转刹车操作轴51,操作体57的接触部57a按下传感器开关58,从而检测得知刹车踏板50被实施踩踏操作。
该操作体57及传感器开关58构成对伴随刹车踏板50的踩踏操作的刹车操作轴51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制动操作检测装置56,对刹车踏板50是否为踩踏状态进行进行电子式检测。
此外,操作体57的前端侧用于以下情形,即:当刹车踏板50的踩踏操作被解除时,使向踩踏接触侧回复施力的刹车踏板50停止在规定的踩踏解除位置。换言之,在用回复弹簧55向回复侧施力的刹车操作轴51所固定的操作体57的前端侧,在规定的位置与由第一支撑托架10B的前壁构成的止动部10Ba相抵接,该规定位置设定为刹车踏板50的规定的踩踏接触位置。
像这样,一个操作体57的不同的部位使用作为与止动部10Ba相抵接的部位以及与传感器58相抵接的部位,从而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并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如图3至图5所示,对刹车踏板50进行枢轴支撑的刹车操作轴51,能够自由回转地安装在构成机体框架10的左右一对前后朝向的框架10A、10A之间。
如图3至图5及图10所示,在刹车操作轴51,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向上地立设有与刹车操作轴51一体回转的腕杆51a。该腕杆51a的自由端部与在前后朝向的框架10A、10A之间固定的卡止片10Aa之间,绷紧设置有所述回复弹簧55,实施刹车踏板50的踩踏后的返回施力。
如图2及图4至图6所示,刹车轴52的一端侧以插入的状态支撑于变速箱3的箱体30的后部所设置的支撑孔(未图示),在从该支撑孔露出的另一端侧一体地焊接固定有连接用臂部52a。
在刹车轴52的插入至所述支撑孔的一端侧,具备对刹车部78的摩擦板进行按压的按压操作部,随着刹车轴52的回转操作按压操作部进行工作,对行驶输出轴74进行制动。
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在刹车轴52的另一端侧设置的连接用臂部52a的自由端部,通过在中间具备套筒螺母54a的连接杆54,与从刹车踏板50的筒状部50d向后方侧延出的刹车操作臂50e相连结。
由此,当踩踏刹车踏板50时,后支撑杆50c向上方侧提拉操作刹车操作臂50e,使刹车操作臂50e围绕刹车操作轴51的摆动轴心x3进行回转。随着上述动作,连接杆54向上方侧提拉操作连接用臂部52a的自由端,使连接用臂部52a的自由端围绕刹车轴52的轴心进行回转。
这种情况下,在刹车轴52所设置的按压操作部,按压操作部对刹车部78的摩擦板进行按压,对装设有摩擦板的行驶输出轴74赋予制动力。
当解除了对刹车踏板50的踩踏时,回复弹簧55使刹车踏板50摆动回复至回复侧,与连接杆54相连接的刹车轴52也朝向按压操作部离开刹车部78的摩擦板侧反向旋转,从而解除对行驶输出轴74的制动。
通过具备:上述的刹车踏板50的从筒状部50d延出的刹车操作臂50e、在刹车轴52的另一端侧设置的连接用臂部52a以及对该刹车操作臂50e以及连接用臂部52a进行连结的连接杆54,构成了连接机构53。
如图5、图6、图9以及图10所示,在变速箱3的外侧面的箱本体30的背面与施肥驱动箱80的前面之间,设置有轴穿插用空间S1,该轴穿插空间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的规定的间隔。
该轴穿插用空间S1具有:与在箱本体30的背面与施肥驱动箱80的前面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以及变速箱3侧的在第一凸台部31A支撑的行驶输出轴74与在第二凸台部31B支撑的插植输出轴28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相对应的大小,通过该空间内部穿插有所述刹车操作轴51。
所述刹车操作轴51,以位于比行驶输出轴偏靠上方侧,相对于插植输出轴28而言偏靠下方侧的状态,配设在构成左右一对主框架的部位的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的框架10A、10A之间的范围内。更具体地说,刹车操作轴51穿过各第一支撑托架10B、10B,延设为其两端侧为向横外侧凸出的状态,第一支撑托架10B、10B分别从前后朝向框架10A、10A的下面侧向下方延出。该第一支撑托架10B、10B也是构成主框架的结构之一。
此外,在相对于各第一支撑托架10B、10B向横外侧凸出的刹车操作轴51的两轴端部中的右横外侧的轴端部,装设有刹车踏板50的筒状部50d以及刹车操作臂50e,在左横外侧的轴端部,装设有制动操作检测装置56的操作体57。
这样,通过在相对于各第一支撑托架10B、10B而言向横外侧凸出的刹车操作轴51的各轴端部分别设置的筒状部50d以及刹车操作臂50e、操作体57,各第一支撑托架10B、10B为受到从横外侧夹持的状态。由此,刹车操作轴51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受到各第一支撑托架10B、10B的横外侧面与筒状部50d及刹车操作臂50e的抵接,以及与操作体57的抵接的制约。
在上述的各第一支撑托架10B、10B的横外侧面与该横外侧面相对的筒状部50d以及刹车操作臂50e的横内侧面之间,以及与所述横外侧面先对的操作体57的横内侧面之间,装设有外嵌于所述刹车操作轴51的垫圈59(参照图10)。此外,该垫圈59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构成主框架部位的第一支撑托架10B、10B的横外侧面。
因此,筒状部50d以及刹车操作臂50e的横内侧面,以及操作体57的横内侧面不是相对于第一支撑托架10B、10B的横外侧面的整体进行滑动接触,仅在与垫圈59相抵接的部位进行滑动接触。
刹车操作轴51以存在于插植输出轴28下方侧的方式设置在比插植输出轴28低的位置,插植输出轴28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相当于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的框架10A、10A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内的高度。
[差动机构(differentialmechanism)的关系]
如图4所示,在变速箱3的后部设置有差动操作机构100,该差动操作机构100能够对在箱本体30内设置的差动机构72从变速箱3的外部进行操作。
该差动操作机构100,具备用于对象本题30内的差动机构72进行操作的差动锁定销101以及用于回转操作该差动锁定销101的操作体102,此外,还具备用于对位于驾驶部地面14的差动锁定踏板103以及所述操作体102进行连接的操作杆104。
该差动锁定销101的一端侧以向箱本体30的内方侧插入的状态设置在箱本体30的背面侧,在该差动锁定销101的向箱本体30外凸出的凸出端侧设置有所述操作体102。
在差动锁定踏板103连结有上端部的操作杆104弯曲形成为,下方侧从该上下方向上的中途位置的弯曲部位朝向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
因此,操作杆104中的从与差动锁定踏板103相连接的部位到所述弯曲部位的范围的操作杆104的上部侧为朝向正下方垂下的姿势。此外,从所述弯曲部位到与在差动锁定销101设置的操作体102相连结的部位的范围的操作杆104的下部侧为,越偏靠下端越向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倾斜。
其结果是,在差动锁定销101设置的操作体102与操作杆104相连结的部位位于,相对于差动锁定踏板103与操作连杆104的连接部位而言偏靠行驶机体的左右方向上横外侧。
因此,没有必要使差动锁定踏板103与操作杆104的连接部位位于差动锁定销101所具备的操作体102与操作杆104的连结部位的正上方位置。于是,容易将差动锁定踏板103配置在容易操作的位置。
差动锁定销101以穿通于在箱本体30的背面侧形成的筒状凸台部分30A的方式枢轴支撑。如图11所示,该差动锁定销101不是在箱本体30的内侧,而是在外侧具备防脱机构105。
防脱机构105构成如下。
即,差动锁定销101中的与向箱本体30的内方侧插入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形成在,比枢轴支撑于筒状凸台部分30A的部位口径小的轴部分,在该小口径的轴部分外嵌有防脱用垫圈106。此外,相对于防脱用垫圈106而言,在差动锁定销101的所述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部位,在所述筒状凸台部分30A的内周面形成有周槽30Aa,在该周槽30Aa安装有孔用止动环107。
具有上述结构的防脱机构105的防脱用垫圈106,对差动锁定销101从箱本体30的筒状凸台部分30A的脱拔进行限制,该防脱用垫圈106向差动锁定销101的箱本体30的外方侧的端部侧的移动,通过孔用止动环107受到限制。
此外,相对于孔用止动环107而言偏靠箱本体30外方侧的差动锁定销101的外周面与铜状凸台部分30A的内周面之间装设有密封部件108。
以具有上述结构的防脱机构105进行位置保持的差动锁定销101能够通过从箱本体30的外部的操作进行拆卸与安装。
具体而言,首先在去掉最外侧的密封部件108之后,使孔用止动用轮107的口径变小,从筒状凸台部分30A的周槽30Aa取出,从而,与防脱用垫圈106一同,能够将差动锁定销101从筒状凸台部分30A拔出。
[其他实施方式之一]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对一体形成有安装座部32的动力输出轴进行支撑的凸台部31,示出了,具备支撑行驶输出轴74的第一凸台部31A以及对作为作业用动力输出轴的插植输出轴28进行支撑的第二凸台部31B两者结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仅在第一凸台部31A或者第二凸台部31B中的某一方一体形成安装座部32,此外,还可以是将仅在第一凸台部31A或者第二凸台部31B的任意一方形成的安装座部32与,没有与第一凸台部31A或第二凸台部31B一体形成而是形成为用于连结施肥驱动箱80的专用的安装座部32进行组合而构成。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安装座部32示出了,在第一安装座部32A、第二安装座部32B、第三安装座部32C的三个部位,对安装座部32进行三角形配置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安装座部32安装在4个部位以上,不采用三角形配置。
其他的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出了从变速箱3延出的动力输出轴中的行驶输出轴74在下方,插植输出轴28在上方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例如,行驶输出轴74在上方,插植输出轴28在下方的结构。
此外,不限于插植输出轴28,也可以是具备向秧苗插植装置2之外的作业装置传递动力的作业用动力输出轴,该作业用动力输出轴位于行驶输出轴74的下方。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四]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与刹车踏板50的踩踏动作连动对制动操作检测装置56的操作体57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轴,利用了成为刹车踏板50的摆动支点的刹车操作轴51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与刹车操作轴51不同的轴,将刹车踏板50的踩踏动作传递至操作体57。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装备有秧苗插植装置的乘用型插秧机,还可以适用于装备有直播装置的乘用型直播机。

Claims (18)

1.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行驶驱动装置;
作业装置,由秧苗插植装置或者直播装置构成;
变速箱,内装有行驶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以及
施肥驱动箱,与所述变速箱另行设置且内装有传递动力至施肥装置的传动机构,
在所述变速箱的外表面形成有凸台部,所述凸台部支撑从所述变速箱延出的动力输出轴,在所述凸台部一体形成有用于连结所述施肥驱动箱的安装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输出轴是向所述作业装置传递驱动力的作业用动力输出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输出轴是向所述行驶驱动装置传递驱动力的行驶用动力输出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输出轴由向所述作业装置传递驱动力的作业用动力输出轴以及向所述行驶驱动装置传递驱动力的行驶用动力输出轴构成,
所述凸台部由支撑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的第一凸台部以及支撑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的第二凸台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台部和所述第二凸台部以相互连接的状态形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和配置在所述施肥驱动箱的施肥动力输出轴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同一方侧的不同位置,配设在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不同高度的位置,
在所述施肥驱动箱设置的施肥动力输出轴以及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配设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所述安装座部具备:
第一安装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的中间,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的一方侧;
第二安装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而言离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或所述施肥动力输出轴近的位置,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与所述施肥动力输出轴之间;以及
第三安装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或所述施肥动力输出轴而言离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近的位置,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的另一方侧,
连结上述三个部位的安装座部的线段配置为从前后方向上观察时为三角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配设在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而言偏靠上方的位置。
8.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行驶机体具备:
行驶驱动装置;
作业装置,由秧苗插植装置或者直播装置构成;
变速箱,内装有行驶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以及
施肥驱动箱,与上述变速箱另行设置且内装有传递动力至施肥装置的传动机构,
从所述变速箱延出的行驶用动力输出轴导入至所述施肥驱动箱的输入部,从而进行从所述变速箱向所述施肥驱动箱的动力传递,
在所述变速箱的外表面与所述施肥驱动箱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轴穿插用空间,所述轴穿插用空间在所述行驶机体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在该轴穿插用空间配备有在所述行驶机体左右方向上跨设的刹车操作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操作轴配设在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而言偏靠上方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刹车操作轴以向所述作业装置传递动力的方式配设在相对于从所述变速箱延出的作业动力输出轴而言偏靠下方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用动力输出轴配置在,与左右一对主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范围相对应的高度位置,所述左右一对主框架沿着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方向配设。
12.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行驶驱动装置;
作业装置,由秧苗插植装置或者直播装置构成;
变速箱,内装有行驶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以及
施肥驱动箱,与所述变速箱另行设置且内装有传递至施肥装置的动力传动机构,
所述施肥驱动箱外嵌于从所述变速箱延出的行驶用动力输出轴,所述施肥驱动箱具备与所述行驶用动力输出轴一体式回转的筒状输入轴以及对所述筒状输入轴进行枢轴支撑的轴承毂部,
在所述筒状输入轴的外周面与所述轴承毂部的内周面之间夹装有用于密封所述施肥驱动箱内部的密封部件。
13.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着行驶机体前后方向配设的左右一对主框架,
在所述主框架中的一方的主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配设有刹车踏板,在另一方的主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配设有制动操作检测装置,
横跨左右两侧的所述主框架之间架设有旋转操作轴,通过所述旋转操作轴,所述刹车踏板与所述制动操作检测装置以与所述刹车踏板的踩踏动作相连动从而所述制动操作检测装置的操作体使所述制动操作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开关动作的方式相连接,
所述旋转操作轴具备位于所述主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一方的横外侧的刹车操作臂;以及位于所述主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方的横外侧的所述操作体,通过所述刹车操作臂与所述操作体夹有所述主框架,对所述旋转操作轴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框架与所述刹车操作臂之间,以及在所述主框架与所述操作体之间,装设有外嵌于所述旋转操作轴的垫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圈焊接固定于所述主框架。
16.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行驶驱动装置;
作业装置,由秧苗插植装置或者直播装置构成;
变速箱,内装有行驶驱动系统的变速机构;
差动锁定踏板,配设在行驶机体上的操纵部;
差动锁定销,能够从所述变速箱的箱外方侧对装设于所述变速箱内的差动机构进行差动锁定操作以及差动锁定解除操作;以及
操作杆,连接所述差动锁定踏板与所述差动锁定销,
配置在所述差动锁定销的回转操作用操作体与所述操作杆的连结部位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差动锁定踏板与所述操作杆的连接部位而言偏靠行驶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动锁定销以相对于在所述变速箱的箱壁部形成的筒状凸台部分,其一端侧向所述变速箱的箱内方侧插入的状态被枢轴支撑,
在所述差动锁定销中的与向所述箱内方侧插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防脱用垫圈,所述防脱用垫圈外嵌于所述差动锁定销且用于对所述差动锁定销向脱拔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在与所述防脱用线圈相比偏靠所述箱外方侧装配有孔用止动环,所述孔用止动环卡入在所述筒状凸台部分的内周面形成的环形槽。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孔用止动环而言的所述箱外方侧的所述差动锁定销的外周面与所述筒状凸台部分的内周面之间装设有密封部件。
CN201521011186.7U 2015-07-15 2015-12-08 水田作业机 Active CN2052133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1491 2015-07-15
JP2015141491A JP6504948B2 (ja) 2015-07-15 2015-07-15 水田作業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13375U true CN205213375U (zh) 2016-05-11

Family

ID=55888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11186.7U Active CN205213375U (zh) 2015-07-15 2015-12-08 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04948B2 (zh)
CN (1) CN20521337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4515B (zh) * 2018-12-22 2024-07-23 大可精密齿轮(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入力轴拆装的减速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52270A (en) * 1942-08-01 1944-06-27 Int Harvester Co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JPS59154909A (ja) * 1983-02-22 1984-09-04 株式会社 鈴江農機製作所 歩行形農耕車における耕うん部の装着装置
JP3717437B2 (ja) * 2001-09-28 2005-11-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水田作業機
JP2004113075A (ja) * 2002-09-25 2004-04-15 Seirei Ind Co Ltd 野菜移植機
JP4022118B2 (ja) * 2002-09-27 2007-12-12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JP4405885B2 (ja) * 2004-09-24 2010-01-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車
JP4605657B2 (ja) * 2005-09-26 2011-01-05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田植機
JP2007263246A (ja) * 2006-03-29 2007-10-11 Jtekt Corp 超音波センサ、センサ装置およびセンサ付き転がり軸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23001A (ja) 2017-02-02
JP6504948B2 (ja) 2019-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5185B (zh) 作业车辆
CN205213375U (zh) 水田作业机
CN102197731B (zh) 秧苗移植机
JP2007089417A (ja) 乗用水田作業機
CN104070996A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2009179255A (ja) 乗用水田作業機
CN105309094B (zh) 作业机
JP4223048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5207787B2 (ja) 作業車両
JP3847110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3960879B2 (ja) 水田作業機
CN105815018A (zh) 插秧机或直播机
JP2626884B2 (ja) 乗用型作業機の車輪操向装置
JP4219261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JP2003274716A (ja) 作業車両
JP4100977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4052962B2 (ja) 水田作業機
JP2011062118A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4263083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JP3880464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2537137B2 (ja) 乗用型農機における車輪操向装置
CN204907031U (zh) 作业车辆
JP4523189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機構
JP4643046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フロントアクスル部構造
CN204733571U (zh) 插播系作业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