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9094B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9094B
CN105309094B CN201510148689.7A CN201510148689A CN105309094B CN 105309094 B CN105309094 B CN 105309094B CN 201510148689 A CN201510148689 A CN 201510148689A CN 105309094 B CN105309094 B CN 1053090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transmission
joint
universal joint
flexibl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86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09094A (zh
Inventor
大西哲平
岸冈雄介
儿岛祥之
谷口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2536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18314B/zh
Priority to CN202310413353.3A priority patent/CN11617169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09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90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090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90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抑制泥水等进入接头罩壳内而实现润滑脂注入作业的简便化的作业机。在动力传递轴(74)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120),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120)的接头罩壳(121),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万向接头(120)的润滑脂嘴(123)以其注入口露出到接头罩壳(121)的外部的状态安装。

Description

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机,其具有可在田地中行进移动的行进机体、以及将对地面进行苗栽种或播种稻种用的植播系列作业装置等的作业装置,或该作业机构成为可安装的。
另外,本发明提到的所谓植播系列作业装置,是指像苗栽种装置或播种装置那样的、用于对植物的苗进行栽种或播种稻种的装置,所谓植播系列作业机是具有该植播系列作业装置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如上所述,作为具有作业装置的或构成为可安装的作业机,例如有一种下述[1]~[6]所记载的构造。
[1]是这样的构造:在行进机体上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中途具有万向接头,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罩壳,且具有用于将润滑脂注入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参照专利文献1)。
[2]是这样的构造: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是使用电位计对踏下角度进行运算而进行检测(参照专利文献2)
[3]是这样的构造:使从变速箱对后轮驱动箱进行动力传递的传动轴、以及将动力传递到机体后方侧的作业装置系统的传动箱的传动轴延伸,从作业装置系统的传动箱将动力传动到苗栽种装置侧和施肥装置侧(参照专利文献3)。
[4]是这样的构造:在变速箱内具有与传动上游侧的锥齿轮啮合的锥齿轮并向动力输出轴进行动力传递,从锥齿轮拔出动力输出轴而进行维护保养(参照专利文献4)。
[5]是这样的构造:具有离合器操作机构,该离合器操作机构从变速箱的外部通过对操作轴的推拉操作而可对设在变速箱内的作业离合器进行操作(参照专利文献5)。
[6]是这样的构造:变速箱内具有多个副变速机构,使对其中的一方副变速机构进行操作的副变速杆从设在操纵箱下部的开口向驾驶座席侧突出(参照专利文献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1609号公报(参照段落编号“0027”、图3、图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87721号公报(参照段落编号“0031”、图4)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8-252009号公报(参照段落编号“0011”、“0017”、“0018”、图1)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70653号公报(参照段落编号“0038”、图4、图6)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4-70653号公报(参照段落编号“0038”、图4、图6)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4-70653号公报(参照段落编号“0045”、图1、图3)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机中,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在由接头罩壳覆盖的万向接头设有润滑脂嘴,在接头罩壳上形成有用于将润滑脂枪的喷管容易插入所述润滑脂嘴的开口。但是,在这种构造中,尽管不取下罩壳就可从外部注入润滑脂,但存在泥水等可能从开口进入的问题,且必须寻找接头内部的润滑脂嘴的位置来进行润滑脂注入,在操作性方面有改进的余地。
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作业机中,是一种用电位计对踏板进行踏下检测的结构,存在成本方面的问题,这方面有改进的余地。
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作业机中,由于利用共同的来自传动箱的动力来驱动苗栽种装置和施肥装置,因此,当进行株距变速时,有可能施肥量相对于行进速度产生变化,这方面具有应改进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作业机中,是一种从锥齿轮拔出动力输出轴而能够轻松进行维护保养作业的结构,这方面是有用的,但是,通过拔出动力输出轴,则要从所期望的安装位置卸下锥齿轮,再次进行装配时的手续容易变得繁杂,这方面有改进的余地。
在上述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作业机中,使用了用于对操作轴进行推拉操作的曲柄状的部件,但由于其是一种模铸件,因此,成本容易变高,另外,有产生开裂等问题,这方面有改进的余地。
在上述专利文献6所记载的作业机中,做成这样的构造:使副变速杆从设在操纵箱下部的开口向驾驶座席侧突出,由此,容易将副变速杆配置到机体上有富余的部位,这方面是有用的,但是,当尽量将手握部做高、而将副变速杆从变速箱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长度做长时,则在副变速的操作时会产生变形,另外,在对从变速箱突出的突出部分进行密封件更换等时有可能难以进行作业,这方面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可抑制泥水等进入接头罩壳内,并可使润滑脂注入作业简便化。
另外,本发明中,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且低成本来检测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
另外,本发明中,即使在苗栽种装置侧进行株距变速,也不会影响到施肥装置侧的肥料供给量的增减。
另外,本发明中,当从锥齿轮拔出动力输出轴而进行维护保养作业时,将轴拔出后的锥齿轮的位置维持成不产生大的变化的状态,可使再次插入轴等装配简略化。
另外,本发明中,利用板金加工等而使用于对操作轴进行推拉操作的部件低成本化。
另外,本发明中,可使得副变速杆的维护保养作业简单化,以及提高耐久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解决手段1]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作业机的技术方案是,在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固定有变速箱,后车轴箱能够通过前端部被枢支于所述机体框架侧的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且通过横杆而与所述机体框架连接,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所述接头罩壳由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而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具有无所述峰部和谷部的平坦部,该平坦部用于固定呈内外贯通所述可挠管的状态的润滑脂嘴,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安装于该平坦部,所述平坦部遍及所述可挠管的全周地形成为圆筒状,所述万向接头及所述接头罩壳设在所述变速箱的输出轴与所述后车轴箱的输入轴之间的、所述输出轴和所述输入轴与传动轴连接的连接部位,该传动轴连结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
[解决手段1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是一种通过设置接头罩壳而可靠地抑制泥水等进入万向接头所存在的罩壳内空间的结构,且润滑脂嘴安装成其注入口露出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从与内部的万向接头的需要部位相对的外部进行润滑脂注入。
另外,由于接头罩壳由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是一种容易适合于万向接头部分的屈曲变形的结构,且因具有平坦部而容易以确保安装部位的密闭性的状态而将润滑脂嘴安装于接头罩壳。
另外,通过遍及可挠管的全周地将平坦部形成为圆筒状,而具有容易形成平坦部的优点。
由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在变速箱与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于机体框架的后车轴箱之间,可获得适于与连接其输出轴和输入轴的传动轴的连接部位的轴传动系统的构造。
[解决手段2]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所述接头罩壳由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且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具有用于以内外贯通所述可挠管的状态固定润滑脂嘴的无所述峰部和谷部的平坦部,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安装于该平坦部,所述平坦部遍及所述可挠管的全周地形成为圆筒状,在设于行进机体的变速箱的输出轴与后车轴箱的输入轴之间,所述万向接头及所述接头罩壳设在与连接该输出轴与输入轴的传动轴连接的连接部位。
[解决手段2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2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是一种通过设置接头罩壳而可靠地抑制泥水等进入万向接头所存在的罩壳内空间的结构,且润滑脂嘴安装成其注入口露出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从与内部的万向接头的需要部位相对的外部进行润滑脂注入。
另外,由于接头罩壳由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是一种容易适合于万向接头部分的屈曲变形的结构,且因具有平坦部而容易以确保安装部位的密闭性的状态而将润滑脂嘴安装于接头罩壳。
另外,通过遍及可挠管的全周地将平坦部形成为圆筒状,因此具有容易形成平坦部的优点。
由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在变速箱与后车轴箱之间,可获得适于与连接其输出轴和输入轴的传动轴的连接部位的轴传动系统的构造。
[解决手段3]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所述接头罩壳由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而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具有无所述峰部和谷部的平坦部,该平坦部用于固定呈内外贯通所述可挠管的状态的润滑脂嘴,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安装于该平坦部,所述平坦部遍及所述可挠管的全周地形成为圆筒状,所述万向接头及所述接头罩壳设于轴传动系统,该轴传动系统设置在行进机体所具有的变速箱与后车轴箱之间。
[解决手段3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3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是一种通过设置接头罩壳而可靠地抑制泥水等进入万向接头所存在的罩壳内空间的结构,且润滑脂嘴安装成其注入口露出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从与内部的万向接头的需要部位相对的外部进行润滑脂注入。
另外,由于接头罩壳由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是一种容易适合于万向接头部分的屈曲变形的结构,且因具有平坦部而容易以确保安装部位的密闭性的状态而将润滑脂嘴安装于接头罩壳。
另外,因遍及可挠管的全周地将平坦部形成为圆筒状,因此具有容易形成平坦部的优点。
由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获得适于设置在变速箱与后车轴箱之间的轴传动系统的构造。
[解决手段4]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所述接头罩壳由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而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具有无所述峰部和谷部的平坦部,该平坦部用于固定呈内外贯通所述可挠管的状态的润滑脂嘴,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而安装于该平坦部,所述平坦部遍及所述可挠管的全周地形成为圆筒状。
[解决手段4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4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是一种通过设置接头罩壳而可靠地抑制泥水等进入万向接头所存在的罩壳内空间的结构,且润滑脂嘴安装成其注入口露出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从与内部的万向接头的需要部位相对的外部进行润滑脂注入。
另外,由于接头罩壳由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是一种容易适合于万向接头部分的屈曲变形的结构,且因具有平坦部而容易以确保安装部位的密闭性的状态而将润滑脂嘴安装于接头罩壳。
另外,因遍及可挠管的全周地将平坦部形成为圆筒状,因此具有容易形成平坦部的优点。
[解决手段5]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所述接头罩壳由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而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具有无所述峰部和谷部的平坦部,该平坦部用于固定呈内外贯通所述可挠管的状态的润滑脂嘴,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安装于该平坦部。
[解决手段5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5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是一种通过设置接头罩壳而可靠地抑制泥水等进入万向接头所存在的罩壳内空间的结构,且润滑脂嘴安装成其注入口露出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从与内部的万向接头的需要部位相对的外部进行润滑脂注入。
另外,由于接头罩壳由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是一种容易适合于万向接头部分的屈曲变形的结构,且因具有平坦部而容易以确保安装部位的密闭性的状态而将润滑脂嘴安装于接头罩壳。
[解决手段6]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接头罩壳。
[解决手段6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6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是一种通过设置接头罩壳而可靠地抑制泥水等进入万向接头所存在的罩壳内空间的结构,且润滑脂嘴安装成其注入口露出到接头罩壳外部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从与内部的万向接头的需要部位相对的外部进行润滑脂注入。
[解决手段7]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连接所述机体框架侧和所述后车轴箱侧的连杆部件,在所述机体框架上连续设置有对该连杆部件的前端部进行支撑的支撑托架,所述作业机具有:设在行进机体的驾驶部地板上的制动器踏板;对所述制动器踏板处于踏下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安全开关;以及与所述制动器踏板的支撑轴联动、并通过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解除位置与止动部抵接而将所述制动器踏板定位在规定位置的操作体,所述支撑托架具有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解除状态与所述操作体抵接的止动部,所述安全开关构成为,通过随着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操作所产生的与所述操作体的抵接而对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进行检测,在所述操作体上,与所述止动部抵接的部位、以及与所述安全开关抵接的部位形成在不同的部位,所述制动器踏板具有长条的踏板支撑杆,该踏板支撑杆的轴心方向沿着与操作制动器的支撑轴正交的方向,并且在离开所述支撑轴的位置具有踏面,遍及所述支撑轴的外表面和所述踏板支撑杆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处于与所述支撑轴交叉的方向、且沿所述踏板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板状的加强板,通过形成于所述行进机体的驾驶部地板的插通用开口而插通有制动器踏板的踏板支撑杆,并且,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前方侧的所述驾驶部地板上,设有锁定杆,该锁定杆与被踏下操作的所述制动器踏板卡合、从而能够阻止受力而要返回到踏下解除侧的所述制动器踏板向返回侧动作,所述锁定杆配置成,通过形成于所述驾驶部地板的所述插通用开口而从所述驾驶部地板的下表面侧向上表面侧突出,在所述插通用开口的前端的前方侧、且所述驾驶部地板的下表面侧具有摆动支点,并且屈曲形成有中间部以使与制动器踏板卡合的卡合部位于所述插通用开口的前端的前方侧,所述锁定杆构成为绕所述摆动支点进行摆动动作,从而能够摆动操作到与所述制动器踏板卡合的一侧、及卡合被解除的一侧。
[解决手段7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7的本发明的结构,利用对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并能够通过安全开关对该操作体向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动作进行检测。
即,由于不是通过操作体离开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来检测制动器被踏下,而是通过操作体与安全开关抵接来检测制动器的踏下,因此,容易进行误动作少的检测,而且,作为该检测单元,不用高价的电位计而用开关就能够检测,且利用对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因此,具有还可获得低成本化的优点。
另外,由于操作体的、与止动部抵接的部位以及与安全开关抵接的部位形成在各不相同的部位,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将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和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判别位置设定在任意的适当位置。
此外,具有这样的优点:作为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于机体框架的后车轴箱的作业机所使用的制动器踏板的检测单元,还可有效使用安装连杆部件用的支撑托架和操作体,并可构成为简单的构造。
并且,具有这样的优点:遍及支撑轴的外表面和踏板支撑杆的下表面,具有处于与支撑轴交叉的方向、且沿踏板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板状的加强板,因此可提高踏板支撑杆的强度。
由于具有能够以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进行锁定的锁定杆,因此,能够将制动器踏板维持成规定的踏下状态。
并且,具有这样的优点:由于该锁定杆在驾驶部地板的下表面侧具有摆动支点,且通过形成于所述驾驶部地板的踏板支撑杆的插通用开口而向上表面侧突出,且屈曲形成有中间部以使与制动器踏板的卡合部位于插通用开口的前端的前方侧,因此,可减小形成于驾驶部地板的插通用开口的前后方向宽度,容易宽大地确保驾驶部地板的上表面侧的面积。
[解决手段8]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连接所述机体框架侧和所述后车轴箱侧的连杆部件,在所述机体框架上连续设置有对该连杆部件的前端部进行支撑的支撑托架,所述作业机具有:设在行进机体的驾驶部地板上的制动器踏板;对所述制动器踏板处于踏下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安全开关;以及与所述制动器踏板的支撑轴联动、并通过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解除位置与止动部抵接而将所述制动器踏板定位在规定位置的操作体,所述支撑托架具有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解除状态与所述操作体抵接的止动部,所述安全开关构成为,通过随着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操作所产生的与所述操作体的抵接而对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进行检测,在所述操作体上,与所述止动部抵接的部位、以及与所述安全开关抵接的部位形成在不同的部位,所述制动器踏板具有长条的踏板支撑杆,该踏板支撑杆的轴心方向沿着与操作制动器的支撑轴正交的方向,并且在离开所述支撑轴的位置具有踏面,遍及所述支撑轴的外表面和所述踏板支撑杆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处于与所述支撑轴交叉的方向、且沿所述踏板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板状的加强板。
[解决手段8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8的本发明的结构,利用对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并能够通过安全开关对该操作体向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动作进行检测。
即,由于不是通过操作体离开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来检测制动器被踏下的情况,而是通过操作体与安全开关抵接来检测制动器的踏下情况,因此,容易进行误动作少的检测,而且,作为该检测单元,不用高价的电位计而用开关就可检测,且使用对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因此,具有还可获得低成本化的优点。
另外,由于操作体的、与止动部抵接的部位以及与安全开关抵接的部位形成在各不相同的部位,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将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和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判别位置设定在任意的适当位置。
此外,具有这样的优点:作为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于机体框架的后车轴箱的作业机所使用的制动器踏板的检测单元,还可有效使用安装连杆部件用的支撑托架和操作体,并可构成为简单的构造。
并且,具有这样的优点:遍及支撑轴的外表面和踏板支撑杆的下表面,具有处于与支撑轴交叉的方向、且沿踏板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板状的加强板,因此可提高踏板支撑杆的强度。
[解决手段9]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连接所述机体框架侧和所述后车轴箱侧的连杆部件,在所述机体框架上连续设置有对该连杆部件的前端部进行支撑的支撑托架,所述作业机具有:设在行进机体的驾驶部地板上的制动器踏板;对所述制动器踏板处于踏下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安全开关;以及与所述制动器踏板的支撑轴联动、并通过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解除位置与止动部抵接而将所述制动器踏板定位在规定位置的操作体,所述支撑托架具有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解除状态与所述操作体抵接的止动部,所述安全开关构成为,通过随着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操作所产生的与所述操作体的抵接而对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进行检测,在所述操作体上,与所述止动部抵接的部位、以及与所述安全开关抵接的部位形成在不同的部位。
[解决手段9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9的本发明的结构,利用对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并能够通过安全开关对该操作体向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动作进行检测。
即,由于不是通过操作体离开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来检测制动器被踏下,而是通过操作体与安全开关抵接来检测制动器的踏下,因此,容易进行误动作少的检测,而且,作为该检测单元,不用高价的电位计而用开关就可检测,且使用对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因此,具有还可获得低成本化的优点。
另外,由于操作体的、与止动部抵接的部位以及与安全开关抵接的部位形成在各不相同的部位,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将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和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判别位置设定在任意的适当位置。
此外,具有这样的优点:作为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于机体框架的后车轴箱的作业机所使用的制动器踏板的检测单元,还可有效使用安装连杆部件用的支撑托架和操作体,并可构成为简单的构造。
[解决手段10]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具有:设在行进机体的驾驶部地板上的制动器踏板;对所述制动器踏板处于踏下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安全开关;以及与所述制动器踏板的支撑轴联动、并通过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解除位置与止动部抵接而将所述制动器踏板定位在规定位置的操作体,所述安全开关构成为,利用随着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操作所产生的与所述操作体的抵接而对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进行检测,在所述操作体上,与所述止动部抵接的部位、以及与所述安全开关抵接的部位形成在不同的部位。
[解决手段10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0的本发明的结构,利用对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并能够通过安全开关对该操作体向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动作进行检测。
即,由于不是通过操作体离开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来检测制动器被踏下,而是通过操作体与安全开关抵接来检测制动器的踏下,因此,容易进行误动作少的检测,而且,作为该检测单元,不用高价的电位计而用开关就可检测,且使用对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因此,具有还可获得低成本化的优点。
另外,由于操作体的、与止动部抵接的部位以及与安全开关抵接的部位形成在各不相同的部位,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将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和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判别位置设定在任意的适当位置。
[解决手段11]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具有:设在行进机体的驾驶部地板上的制动器踏板;对所述制动器踏板处于踏下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安全开关;以及与所述制动器踏板的支撑轴联动、并通过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解除位置与止动部抵接而将所述制动器踏板定位在规定位置的操作体,所述安全开关构成为,利用随着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操作所产生的与所述操作体的抵接而对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踏下状态进行检测。
[解决手段11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1的本发明的结构,利用对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并能够通过安全开关对该操作体向制动器踏板的踏下侧的动作进行检测。
即,由于不是通过操作体离开制动器踏板的返回位置来检测制动器被踏下,而是通过操作体与安全开关抵接来检测制动器的踏下,因此,容易进行误动作少的检测,而且,作为该检测单元,不用高价的电位计而用开关就可检测,且使用对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用的操作体,因此,具有还可获得低成本化的优点。
[解决手段12]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固定有变速箱,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所述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上连杆,该上连杆在接近所述机体框架的高度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以及下连杆,该下连杆在离开所述机体框架的下方侧且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位置,在所述变速箱上设有将驱动力向所述后车轴箱传递的传动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且设有通过中间轴而将驱动力从该传动轴向施肥装置输出的施肥用PTO轴,且所述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所述施肥用PTO轴离开地位于传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左右方向的横向一侧方,设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的中间轴位于转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上侧且位于所述施肥用PTO轴的下方侧,并位于连接所述施肥用PTO轴的轴心和转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轴心的假想线的下方侧,在所述变速箱上具有设在所述行进机体后部的、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苗栽种或播种用的植播系列作业装置的植播作业系统PTO轴,该植播作业系统PTO轴设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作为从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分支的传动系统的所述中间轴及所述施肥用PTO轴设于与所述变速箱不同的施肥动力输出箱。
[解决手段12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2的本发明的结构,在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在机体框架上的后车轴箱的行进机体中,由于在机体框架的下侧确保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配置用空间,且从该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经由中间轴而设置施肥用PTO轴,因此,可将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及动力用作为施肥装置的驱动系统,可获得构造的简单化。
另外,由于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也可将机体框架自身、和位于机体框架下侧的连杆机构等用作为施肥用PTO轴的保护构件。
此外,具有这样的优点:通过将中间轴设在比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并位于连接施肥用PTO轴的轴心和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轴心的假想线的下方侧,从而可在中间轴的上侧形成其它装置配置用的空间。
进一步,由于中间轴及所述施肥用PTO轴设于与变速箱不同的施肥动力输出箱,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使变速箱小型化,且施肥动力输出箱的配置部位的自由度增加。
并且,由于将驱动力传递到苗栽种或播种用的植播系列作业装置用的植播作业系统PTO轴设在比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因此,植播作业系统PTO轴具有这样的优点:也可将位于机体框架下侧的连杆机构和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等用作为保护构件。
[解决手段13]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固定有变速箱,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所述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上连杆,该上连杆在接近所述机体框架的高度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以及下连杆,该下连杆在离开所述机体框架的下方侧且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位置,在所述变速箱上设有将驱动力向所述后车轴箱传递的传动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且设有通过中间轴而将驱动力从该传动轴向施肥装置输出的施肥用PTO轴,且所述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所述施肥用PTO轴离开地位于传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左右方向的横向一侧方,设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的中间轴位于转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上侧且位于所述施肥用PTO轴的下方侧,并位于连接所述施肥用PTO轴的轴心和转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轴心的假想线的下方侧,在所述变速箱上具有设在所述行进机体后部的、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苗栽种或播种用的植播系列作业装置的植播作业系统PTO轴,该植播作业系统PTO轴设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作为从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分支的传动系统的所述中间轴及所述施肥用PTO轴设于与所述变速箱不同的施肥动力输出箱。
[解决手段13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3的本发明的结构,在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在机体框架上的后车轴箱的行进机体中,由于在机体框架的下侧确保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配置用空间,且从该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经由中间轴而设置施肥用PTO轴,因此,可将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及动力用作为施肥装置的驱动系统,可获得构造的简单化。
另外,由于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也可将机体框架自身、和位于机体框架下侧的连杆机构等用作为施肥用PTO轴的保护构件。
此外,具有这样的优点:通过将中间轴设在比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并位于连接施肥用PTO轴的轴心和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轴心的假想线的下方侧,从而可在中间轴的上侧形成其它装置配置用的空间。
进一步,由于中间轴及所述施肥用PTO轴设于与变速箱不同的施肥动力输出箱,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使变速箱小型化,且施肥动力输出箱的配置部位的自由度增加。
并且,由于将驱动力传递到苗栽种或播种用的植播系列装置用的植播作业系统PTO轴设在比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因此,植播作业系统PTO轴具有这样的优点:也可将位于机体框架下侧的连杆机构等用作为保护构件。
[解决手段14]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固定有变速箱,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所述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上连杆,该上连杆在接近所述机体框架的高度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以及下连杆,该下连杆在离开所述机体框架的下方侧且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位置,在所述变速箱上设有将驱动力向所述后车轴箱传递的传动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且设有通过中间轴而将驱动力从该传动轴向施肥装置输出的施肥用PTO轴,且所述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所述施肥用PTO轴离开地位于传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左右方向的横向一侧方,设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的中间轴位于转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上侧且位于所述施肥用PTO轴的下方侧,并位于连接所述施肥用PTO轴的轴心和转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轴心的假想线的下方侧,作为从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分支的传动系统的所述中间轴及所述施肥用PTO轴设于与所述变速箱不同的施肥动力输出箱。
[解决手段14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4的本发明的结构,在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在机体框架上的后车轴箱的行进机体中,由于在机体框架的下侧确保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配置用空间,且从该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经由中间轴而设置施肥用PTO轴,因此,可将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及动力用作为施肥装置的驱动系统,可获得构造的简单化。
另外,由于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也可将机体框架自身、和位于机体框架下侧的连杆机构等用作为施肥用PTO轴的保护构件。
此外,具有这样的优点:通过将中间轴设在比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并位于连接施肥用PTO轴的轴心和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轴心的假想线的下方侧,从而可在中间轴的上侧形成其它装置配置用的空间。
进一步,由于中间轴及所述施肥用PTO轴设于与变速箱不同的施肥动力输出箱,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使变速箱小型化,且施肥动力输出箱的配置部位的自由度增加。
[解决手段15]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固定有变速箱,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所述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上连杆,该上连杆在接近所述机体框架的高度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以及下连杆,该下连杆在离开所述机体框架的下方侧且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位置,在所述变速箱上设有将驱动力向所述后车轴箱传递的传动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且设有通过中间轴而将驱动力从该传动轴向施肥装置输出的施肥用PTO轴,且所述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所述施肥用PTO轴离开地位于传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左右方向的横向一侧方,设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的中间轴位于转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上侧且位于所述施肥用PTO轴的下方侧,并位于连接所述施肥用PTO轴的轴心和转动至所述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轴心的假想线的下方侧。
[解决手段15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5的本发明的结构,在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在机体框架上的后车轴箱的行进机体中,由于在机体框架的下侧确保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配置用空间,且从该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经由中间轴而设置施肥用PTO轴,因此,可将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及动力用作为施肥装置的驱动系统,可获得构造的简单化。
另外,由于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也可将机体框架自身、和位于机体框架下侧的连杆机构等用作为施肥用PTO轴的保护构件。
此外,具有这样的优点:通过将中间轴设在比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并位于连接施肥用PTO轴的轴心和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轴心的假想线的下方侧,从而可在中间轴的上侧形成其它装置配置用的空间。
[解决手段16]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固定有变速箱,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所述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上连杆,该上连杆在接近所述机体框架的高度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以及下连杆,该下连杆在离开所述机体框架的下方侧且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位置,在所述变速箱上设有将驱动力向所述后车轴箱传递的传动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且设有通过中间轴而将驱动力从该传动轴向施肥装置输出的施肥用PTO轴,且所述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所述中间轴设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
[解决手段16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6的本发明的结构,在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在机体框架上的后车轴箱的行进机体中,由于在机体框架的下侧确保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配置用空间,且从该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经由中间轴而设置施肥用PTO轴,因此,可将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及动力用作为施肥装置的驱动系统,可获得构造的简单化。
另外,由于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也可将机体框架自身、和位于机体框架下侧的连杆机构等用作为施肥用PTO轴的保护构件。
此外,具有这样的优点:通过将中间轴设在比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也可在中间轴的上侧形成其它装置配置用的空间。
[解决手段17]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固定有变速箱,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所述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上连杆,该上连杆在接近所述机体框架的高度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以及下连杆,该下连杆在离开所述机体框架的下方侧且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位置,在所述变速箱上设有将驱动力向所述后车轴箱传递的传动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且设有通过中间轴而将驱动力从该传动轴向施肥装置输出的施肥用PTO轴,且所述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
[解决手段17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7的本发明的结构,在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在机体框架上的后车轴箱的行进机体中,由于在机体框架的下侧确保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配置用空间,且从该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经由中间轴而设置施肥用PTO轴,因此,可将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及动力用作为施肥装置的驱动系统,可获得构造的简单化。
另外,由于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机体框架的上下方向宽度内,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也可将机体框架自身、和位于机体框架下侧的连杆机构等用作为施肥用PTO轴的保护构件。
[解决手段18]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固定有变速箱,后车轴箱能够通过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所述机体框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上连杆,该上连杆在接近所述机体框架的高度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以及下连杆,该下连杆在离开所述机体框架的下方侧且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低的位置具有摆动支点位置,在所述变速箱上设有将驱动力向所述后车轴箱传递的传动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且设有通过中间轴而将驱动力从该传动轴向施肥装置输出的施肥用PTO轴,且所述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
[解决手段18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8的本发明的结构,在具有用连杆机构和横杆等支撑在机体框架上的后车轴箱的行进机体中,由于在机体框架的下侧确保至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配置用空间,且从该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经由中间轴而设置施肥用PTO轴,因此,可将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及动力用作为施肥装置的驱动系统,可获得构造的简单化。
另外,由于施肥用PTO轴配置在比所述上连杆的摆动支点高的位置,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也可将位于机体框架下侧的连杆机构等用作为施肥用PTO轴的保护构件。
[解决手段19]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配备于变速箱的、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苗栽种或播种用的植播系列作业装置的植播作业系统PTO轴或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能够装拆地装备有与传动上游侧的锥齿轮啮合的输出用锥齿轮,且在所述输出用锥齿轮的下方位置,设有隔开稍微的间隙并位于该输出用锥齿轮下方侧的承受部件,该承受部件与所述输出用锥齿轮之间的所述间隙设定成如下的程度:在所述输出用锥齿轮安装在所述植播作业系统PTO轴或行进系统的传动轴上的状态下维持成为所述输出用锥齿轮离开所述承受部件的状态,在从所述输出用锥齿轮拔出所述植播作业系统PTO轴或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状态下所述承受部件从下方承受所述输出用锥齿轮,并维持所述输出用锥齿轮与所述传动上游侧的锥齿轮啮合的啮合状态,所述承受部件由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构成,该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用于对装备在所述变速箱内的副变速机构进行操作。
[解决手段19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19的本发明的结构,在从输出用锥齿轮拔出植播作业系统PTO轴或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状态下,能够形成从下方承受输出用锥齿轮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可在再次装配时实现便利性,容易进行维护保养。
另外,由于利用对副变速机构进行操作的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作为用于从下方承受输出用锥齿轮的构件,因此,具有可获得构造简单化的优点。
[解决手段20]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配备于变速箱的、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苗栽种或播种用的植播系列作业装置的植播作业系统PTO轴或行进系统的传动轴,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能够装拆地装备有与传动上游侧的锥齿轮啮合的输出用锥齿轮,且在所述输出用锥齿轮的下方位置,设有隔开稍微的间隙并位于该输出用锥齿轮下方侧的承受部件,该承受部件与所述输出用锥齿轮之间的所述间隙设定成如下的程度:在所述输出用锥齿轮安装在所述植播作业系统PTO轴或行进系统的传动轴上的状态下维持成为所述输出用锥齿轮离开所述承受部件的状态,在从所述输出用锥齿轮拔出所述植播作业系统PTO轴或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状态下所述承受部件从下方承受所述输出用锥齿轮,并维持所述输出用锥齿轮与所述传动上游侧的锥齿轮啮合的啮合状态。
[解决手段20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20的本发明的结构,在从输出用锥齿轮拔出植播作业系统PTO轴或行进系统的传动轴的状态下,能够形成从下方承受输出用锥齿轮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可在再次装配时实现便利性,容易进行维护保养。
[解决手段21]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具有:用于对变速箱内的操作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轴;以及用于从变速箱的外部对所述操作轴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由被折弯加工成从两侧夹入所述操作轴的外部突出部分的状态的板金材料构成,且该操作部件在夹入所述操作轴的部位附近将位于所述操作轴的两侧的板状部分彼此销连接,且所述操作轴是对于苗栽种或播种用的植播系列作业装置而将驱动力断开或接通用的植播作业离合器的操作轴。
[解决手段21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21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用被折弯加工成从两侧夹入操作轴的外部突出部分的状态的板金材料来构成操作部件,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可以低成本获得强度也优异的操作部件。
另外,在用板金材料构成操作部件时,由于将板状部分之间销连接,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还可获得制作加工方面的简单化。
[解决手段22]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具有:用于对变速箱内的操作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轴;以及用于从变速箱的外部对所述操作轴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由被折弯加工成从两侧夹入所述操作轴的外部突出部分的状态的板金材料构成,且该操作部件在夹入所述操作轴的部位附近将位于所述操作轴的两侧的板状部分彼此连接。
[解决手段22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22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用被折弯加工成从两侧夹入操作轴的外部突出部分的状态的板金材料来构成操作部件,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可以低成本获得强度也优异的操作部件。
[解决手段23]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变速箱的上侧设有具有操纵手柄的操纵箱,在该操纵箱的后方侧设有驾驶座席,在所述变速箱上设有由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构成的主变速装置、以及由齿轮变速装置构成的多个副变速机构,使用于对所述副变速机构中的一个副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的副变速杆突出到所述变速箱的外侧上方,并突入到所述操纵箱内的空间,且在使方向盘支柱承受该副变速杆的上部的状态下,使所述副变速杆的手握部从设于所述操纵箱的下部的开口朝向所述驾驶座席侧突出,并且,所述副变速杆在所述操纵箱的内部构成为能够上下分割。
[解决手段23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23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能够形成为使方向盘支柱承受副变速杆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即使在对副变速杆进行操作时施加推入力、或作用使其向左右横向移动的外力,也能与此抗衡而稳定良好地容易保持在所期望的位置。
另外,由于副变速杆能够上下分割,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容易进行从变速箱立设的下部侧的密封件的更换等维护保养。
[解决手段24]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变速箱的上侧设有具有操纵手柄的操纵箱,在该操纵箱的后方侧设有驾驶座席,在所述变速箱上设有由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构成的主变速装置、以及由齿轮变速装置构成的多个副变速机构,使用于对所述副变速机构中的一个副变速机构进行变速操作的副变速杆突出到所述变速箱的外侧上方,并突入到所述操纵箱内的空间,且在使方向盘支柱承受该副变速杆的上部的状态下,使所述副变速杆的手握部从设于所述操纵箱的下部的开口朝向所述驾驶座席侧突出。
[解决手段24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24的本发明的结构,由于能够形成为使方向盘支柱承受副变速杆的状态,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即使在对副变速杆进行操作时施加推入力、或作用使其向左右横向移动的外力,也能与此抗衡而稳定良好地容易保持在所期望的位置。
[解决手段25]
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具有苗栽种或播种用的植播系列作业装置,构成植播系列作业机。
[解决手段25的发明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上述解决手段25的本发明的结构,具有这样的优点:可提供一种适合作为具有苗栽种或播种用的植播系列作业装置的植播系列作业机的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式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乘坐式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从变速箱至后车轴箱的机体下部的左视图。
图4是从变速箱至后车轴箱的机体下部的右视图。
图5是从变速箱至后车轴箱的机体中间位置的左右方向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从变速箱至后车轴箱的机体下部的俯视图。
图7是在从变速箱至后车轴箱的机体下部将栽种作业系统传动轴部分予以去除后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行进传动系统中的万向接头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变速箱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变速箱周围的俯视图。
图11是变速箱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驾驶部台阶的上侧的制动器踏板与锁定操作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至行进装置的动力传递系统的线图。
图14是表示至苗栽种装置的动力传递系统的线图。
图15是变速箱的前后方向纵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变速箱内的行进系统传动轴与旋转轴的位置关系的展开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变速箱内的栽种传动系统的栽种离合器及其操作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8表示栽种离合器操作用的曲柄部件,图18(a)是展开成平板状的俯视图,图18(b)是折弯装配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制动器踏板与锁定操作件的立体图。
图20表示制动器踏板与锁定操作件的动作方式,图20(a)表示锁定解除状态的侧视图,图20(b)是表示锁定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另外实施方式的接头罩壳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2 苗栽种装置(植播系列作业装置)
3 变速箱
4 扭矩发生器
10 机体框架
10B 第1支撑托架
10C 第2支撑托架
12 驾驶座席
13 动力部
14 驾驶部地板
15 方向盘
16 主变速杆
18 副变速杆
19 后车轴箱
35 下连杆
36 上连杆
37 悬挂式弹簧
38 横杆
50 制动器踏板
50a 踏面
59 锁定杆
74 行进输出轴(动力传递轴)
101 施肥动力输出箱
103 中间轴
104 施肥用PTO轴
110 操作体
111 安全开关
120 万向接头
121 接头罩壳
123 润滑脂嘴
130 施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说明书附图的记载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子。
[整体结构]
图1表示作为植播系列作业机一例子的乘坐式插秧机的右视图。
该乘坐式插秧机在机体框架10的下方具有左右一对转向操作及驱动自如的前轮11F、以及左右一对驱动自如的后轮11R,且具有接受来自搭载于机体框架10的发动机E的动力而驱动所述前轮11F和后轮11R的自走式行进机体1。
在行进机体1的机体前部,在驾驶部地板14上具有内置有发动机E的动力部13,且在行进机体1的左右两侧配备有预备苗载放台29。在动力部13的后方侧且行进机体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驾驶部地板14上设有搭乘驾驶部,该搭乘驾驶部具有对前轮11F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15及驾驶座席12。
在驾驶座席12的后部搭载有施肥装置130。施肥装置130构成为,从未图示的送出装置每规定量地送出储存于肥料箱131内的肥料,并经未图示的供给路径而送入装备于苗栽种装置2的开槽器132,供给到田地中。在行进机体1的后方侧,经由具有升降动作用的液压缸28的连杆机构25而将苗栽种装置2支撑为升降自如。
如此构成的乘坐式插秧机利用苗栽种装置2而进行将稻等苗栽种到田地中的栽种作业。
在行进机体1的机体前部,在驾驶部地板14上具有内置有发动机E的动力部13,且在行进机体1的左右两侧配备有预备苗载放台29。在动力部13的后方侧且行进机体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驾驶部地板14上设有搭乘驾驶部,该搭乘驾驶部具有对前轮11F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15及驾驶座席12。在行进机体1的后部,经由具有升降动作用的液压缸28的连杆机构25而将苗栽种装置2支撑为升降自如。
如此构成的乘坐式插秧机利用苗栽种装置2而进行将稻等苗栽种到田地中的栽种作业。
如图2所示,苗栽种装置2构成为六行栽培型式,具有:三个传动箱21;旋转驱动自如地支撑于传动箱21后部的右横侧部及左横侧部的栽种箱22;设于栽种箱22两端的一对栽种臂23(栽种爪驱动机构);接地镘刀24;以及载放苗的放苗台20等。由此,随着放苗台20在左右方向上被往复横向进给驱动,栽种箱22被旋转驱动,且栽种臂23从放苗台20的下部交替地取出苗并将所述苗栽种到田面中。
在行进机体1的机体框架10的前部,连接固定有对前轮11F进行轴支撑的变速箱3,并且在机体框架10的后部,支撑有将后轮11R装备在左右的后车轴箱19。前框架10F从变速箱3向前方延伸,发动机E横向搭载在该前框架10F上。
如图3、图9及图10所示,在变速箱3的左右两侧,前车轴箱3A向左右两外侧延伸,且设有左右前轮11F、11F。在变速箱3的上侧设有扭矩发生器4(相当于动力转向装置),在从该扭矩发生器4向上方立设的转向操作轴15a的上端设有方向盘15。在方向盘15的横侧部,配置有对后述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1进行操作而变更车速的主变速杆16。
后车轴箱19通过如下构成的公知的五连杆式悬架机构而被支撑于机体框架10。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机体框架10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长的前后方框架10A、10A的下侧,在变速箱3的后端附近固定有向下垂下姿势的第1支撑托架10B。另外,在变速箱3和后车轴箱19的中间位置,在前后方框架10A、10A的下侧,固定有向下垂下姿势的比第1支撑托架10B短的第2支撑托架10C。
在后车轴箱19的前部,与后车轴箱19一体地固定有连接用托架19A。该连接用托架19A的下端部和所述第1支撑托架10B的下端部通过下部连杆35(相当于下连杆(及连杆部件)而连接,连接用托架19A的上端部和所述第2支撑托架10C通过短的上部连杆36(相当于上连杆(及连杆部件)而连接。
左右的连接用托架19A,在与左右的朝向前后方的框架10A、10A之间通过悬挂式弹簧37而左右分别被弹性支撑成可上下移动。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后车轴箱19的后方侧中间部位,通过横杆38而与一方的前后方框架10A的下部连接,允许后车轴箱19的上下移动,限制其整体横向移动。
由此,后车轴箱19被左右的短的上部连杆36及长的下部连杆35连接成,绕第1支撑托架10B下端部的摆动支点x1、以及第2支撑托架10C所具有的摆动支点x2这二个摆动支点x1、x2进行上下摆动。
[动力传递系统]
发动机E的动力被输入变速箱3,且在变速箱3内被分支地传递到如下两个系统:对行进驱动系统的前轮11F及后轮11R等进行驱动用的行进驱动系统;以及对作为植播系列作业装置的苗栽种装置2等进行驱动用的植播系列作业驱动系统。
[关于行进驱动系统]
如图6、图7及图10所示,在变速箱3的左右两横侧,具有左右一对前车轴箱3A。上述前轮11F绕沿上下方向的轴心转动并转向自如地支撑于前车轴箱3A。
如图10及图13所示,在变速箱3上,以位于变速箱3的上部侧的左横侧部的状态连接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1(相当于主变速装置)。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1具有中间停止位置,且构成为从中间停止位置无级地自如地变速到前进侧及后退侧。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1具有向外部延伸的变速输入轴61a及变速输出轴61b。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带传动机构61c而传递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1的变速输入轴61a。配置成,变速输入轴61a的位于与带传动机构61c相反侧的部分、和变速输出轴61b进入变速箱3的内部。
在变速箱3的右横侧连接有液压泵62。液压泵62的泵输入轴62a配置成进入变速箱3的内部的状态。泵输入轴62a配置成与变速输入轴61a同芯状的状态,且被花键连接成利用延长输入轴61d而与变速输入轴61a一体旋转。由此,发动机E的动力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1的变速输入轴61a传递到液压泵62,液压泵62被驱动。
在变速输出轴61b上,通过花键方式连接有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变速箱3内部的第一传动轴63。在第一传动轴63上,利用花键构造而外嵌有与第一传动轴63一体旋转、且相对于第一传动轴63滑动移动自如的第一换档齿轮64。在第一换档齿轮64上,一体地具有第一高速齿轮64a、以及直径比第一高速齿轮64a的直径大的第一低速齿轮64b。
在第一传动轴63的传动下游侧,具有被支撑在变速箱3内的与第一传动轴63平行的第二传动轴65。在第二传动轴65上,固定有大径齿轮65a、和直径比大径齿轮65a的直径小的中径齿轮65b。通过对第一换档齿轮64进行换档操作,从而选择第一高速齿轮64a与大径齿轮65a的啮合、和第一低速齿轮64b与中径齿轮65b的啮合中的任一种啮合,可传递从第一传动轴63变速到第二传动轴65的动力。即,由第一换档齿轮64、第二传动轴65的大径齿轮65a及中径齿轮65b构成第1副变速机构60A。并且,在第二传动轴65上固定有直径比中径齿轮65b的直径小的小径齿轮65c。
在第二传动轴65的传动下游侧,具有被支撑在变速箱3内的与第二传动轴65平行的第三传动轴67。在第三传动轴67上,利用花键构造而外嵌有与第三传动轴67一体旋转、且相对于第三传动轴67而滑动移动自如的第二换档齿轮68。在第二换档齿轮68上,一体地具有第二高速齿轮68a、以及直径比第二高速齿轮68a的直径大的第二低速齿轮68b。通过对第二换档齿轮68进行换档操作,从而选择中径齿轮65b与第二高速齿轮68a的啮合、和小径齿轮65c与第二低速齿轮68b的啮合中的任一种啮合,可传递从第二传动轴65变速到第三传动轴67的动力。
即,由第二换档齿轮68、第二传动轴65的中径齿轮65b及小径齿轮65c构成第2副变速机构60B。并且,在第三传动轴67上固定有传动齿轮69。另外,在第三传动轴67上固定有第一锥齿轮70。
在第三传动轴67的传动下游侧,对接配置有与第三传动轴67平行的一对前侧传动轴71。在一对前侧传动轴71之间具有差动机构72。差动机构72的差动箱72a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变速箱3的内部。固定于第三传动轴67的差动齿轮69与固定于差动箱72a的被传动齿轮72b啮合。
在一对前侧传动轴71中的一方的前侧传动轴71上,利用键构造而外嵌有一体旋转和滑动移动自如的差动锁定体72c。差动锁定体72c可切换成如下两种状态:相对于差动箱72a而解除卡合的可差动状态(差动锁定解除状态);以及相对于差动箱72a而卡合的不可差动状态(差动锁定状态)。
如图3、图5及图13所示,在变速箱3的后部,具有从变速箱3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行进输出轴74。在行进输出轴74的前端部具有第二锥齿轮75。第二锥齿轮75与固定于第三传动轴67的第一锥齿轮70啮合,由此,动力从第三传动轴67被传递至行进输出轴74。
具有对上述左右一对后轮11R进行支撑的后车轴箱19,后方传动轴77与行进输出轴74和后车轴箱19的后侧传动轴76联动连接。传递到后侧传动轴76的动力通过侧向离合器73而分别被传递到左右的后轮11R。
由此,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1的变速输出轴61b、第一传动轴63、第二传动轴65、第三传动轴67、差动机构72和前侧传动轴71而被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11F,且通过差动机构72的差动箱72a、行进输出轴74和后侧传动轴76而被传递到左右一对后轮11R。
另外,行进输出轴74被插通在与变速箱3不同的施肥动力输出箱101内。
该施肥动力输出箱101具有:设于行进输出轴74的分支齿轮102;具有与该分支齿轮102啮合的中间齿轮103a的中间轴103;以及具有与中间齿轮103a啮合的施肥用PTO轴104。
施肥用PTO轴104连接有至施肥装置130的传动轴105。
施肥动力输出箱101通过未图示的安装螺栓等而与变速箱3的后部侧连接固定。
如图5所示,上述各轴中,行进输出轴74位于最下方,且配置成在机体框架10的下方侧位于下部连杆35的上方侧。设有施肥用PTO轴104,该施肥用PTO轴104将驱动力从行进输出轴74通过中间轴103而输出到施肥装置130,且施肥用PTO轴104配置在比上部连杆36的摆动支点x2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机体框架10的上下方向宽度内。
并且,施肥用PTO轴104离开地位于行进输出轴74的左右方向的右横侧方,设在比上部连杆36的摆动支点x2低的位置的中间轴103位于行进输出轴74的施肥用PTO轴104的下方侧,并位于将施肥用PTO轴104的轴心和行进输出轴74的轴心连接起来的假想线L2的下方侧。
如此,中间轴103处于将施肥用PTO轴104的轴心和行进输出轴74的轴心连接起来的假想线L2下方侧的偏向右横向的位置,将施肥用PTO轴104的轴心和行进输出轴74的轴心与中间轴103的轴心连接起来的线段,处于朝向右下凸出的屈曲的配置关系。
因此,由于施肥动力输出箱101向左上方侧的伸出较小,因此栽种输出轴92(相当于植播作业系统PTO轴)有效利用其左上方侧的区域而紧凑地配置在机体框架10的下方侧且下部连杆35的上方侧的部位。即,从变速箱3延伸的栽种输出轴92设在比上部连杆36的摆动支点x2高的位置、且设在机体框架10的上下方向宽度内。
[关于作业装置驱动系统]
下面,说明作业装置的至苗栽种装置2的传动构造。
如图14所示,在第二传动轴65的传动下游侧,具有被支撑在变速箱3内的与第二传动轴65平行的第四传动轴80。在第二传动轴65上,设有通过后述的后离合器100而进行动力传递的作业用输出齿轮81。第二传动轴65的动力从作业用输出齿轮81通过扭矩限制器T而传递到第四传动轴80。
在第四传动轴80上,利用花键构造而外嵌有与第四传动轴80一体旋转、且相对于第四传动轴80而滑动移动自如的栽种用换档齿轮84。在栽种用换档齿轮84上,一体地具有第一栽种用低速齿轮84a、和直径比第一栽种用低速齿轮84a的直径小的第一栽种用高速齿轮84b。
在第一传动轴63上,具有相对于第一传动轴63而被支撑成相对转动自如的第一滑动嵌合齿轮85a、第二滑动嵌合齿轮85b、第三滑动嵌合齿轮85c、第四滑动嵌合齿轮85d和第五滑动嵌合齿轮85e。第一滑动嵌合齿轮85a、第二滑动嵌合齿轮85b、第三滑动嵌合齿轮85c、第四滑动嵌合齿轮85d和第五滑动嵌合齿轮85e互相固定成一体旋转,齿轮的直径按如下顺序变大:第一滑动嵌合齿轮85a、第二滑动嵌合齿轮85b、第三滑动嵌合齿轮85c、第四滑动嵌合齿轮85d和第五滑动嵌合齿轮85e。
栽种用换档齿轮84通过对第二变速操作杆27进行滑动移动操作,从而可选择第一栽种用低速齿轮84a与第一滑动嵌合齿轮85a的啮合、和第一栽种用高速齿轮84b与第五滑动嵌合齿轮85e的嵌合中的任一种嵌合。由此,可将从栽种用换档齿轮84传递到传动下游侧的动力变速成两级。如此,利用栽种用换档齿轮84、第二变速操作杆27、第一滑动嵌合齿轮85a、第五滑动嵌合齿轮85e等,构成配置在变速箱3内的第二变速机构S2。即,第二变速机构S2通过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变速成两级(“多级”的一例子),从而使“作业装置”即苗栽种装置2进行的作为“对地作业”的苗栽种作业的间隔(株距)变化成两个阶段。
在第四传动轴80及第一传动轴63的传动下游侧,具有支撑在变速箱3内且与第一传动轴63平行的第五传动轴86。在第五传动轴86上,具有支撑成相对转动自如的第一传递齿轮87a、第二传递齿轮87b、第三传递齿轮87c和第四传递齿轮87d,齿轮的直径按如下顺序变小:第一传递齿轮87a、第二传递齿轮87b、第三传递齿轮87c和第四传递齿轮87d。在第一滑动嵌合齿轮85a上始终啮合有第一传递齿轮87a,在第二滑动嵌合齿轮85b上始终啮合有第二传递齿轮87b,在第三滑动嵌合齿轮85c上始终啮合有第三传递齿轮87c,在第四滑动嵌合齿轮85d上始终啮合有第四传递齿轮87d。并且,在第五传动轴86上固定有第三锥齿轮88。
对插入到第五传动轴86的中心的第一变速操作杆26进行沿轴心方向的滑动移动操作,并利用设于第一变速操作杆26的一端侧的大径凸轮部26a而使卡合支撑于第五传动轴86的传动滚珠(未图示)挤压变位到径向外方。通过使传动滚珠卡合在第一传递齿轮87a、第二传递齿轮87b、第三传递齿轮87c和第四传递齿轮87d中的任一个中心孔内,从而仅选择四组常啮齿轮对中的一组而进行啮合传动,可将传递到从动侧的第五传动轴86的动力变速成四级。如此,利用第一传递齿轮87a、第二传递齿轮87b、第三传递齿轮87c、第四传递齿轮87d、第一变速操作杆26和传动滚珠等,构成配置在变速箱3内的第一变速机构S1。即,第一变速机构S1通过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变速成四级(“多级”的一例子),从而使“作业装置”即苗栽种装置2进行的作为“对地作业”的苗栽种作业的间隔(株距)变化成四阶段。
如此,栽种系统的动力构成为:利用由第一变速操作杆26操作进行的四级变速、和由第二变速操作杆27操作进行的二级变速的组合,而能够进行共计八级的变速。
在变速箱3的后部侧,具有被支撑成相对于变速箱3而相对转动自如的筒体90。筒体90具有第四锥齿轮91(相当于输出用锥齿轮)。第四锥齿轮91与固定于第五传动轴86的第三锥齿轮88啮合。
在变速箱3的后部具有栽种输出轴92(相当于植播作业系统PTO轴),该栽种输出轴92从变速箱3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且与筒体90同心状地位于筒体90的内侧。在栽种输出轴92上,利用花键构造而外嵌有栽种离合器93,该栽种离合器93与栽种输出轴92一体旋转,且相对于栽种输出轴92而滑动移动自如。栽种离合器93可切换成与筒体90卡合状态、和不与筒体90卡合的卡合解除状态。当将栽种离合器93设为卡合状态时,第五传动轴86的动力经由第三锥齿轮88、第四锥齿轮91、筒体90和栽种离合器93而传递到栽种输出轴92。另一方面,当将栽种离合器93设为卡合解除状态时,可切断从第五传动轴86至栽种输出轴92的动力传递。栽种离合器93通过被施力到成为卡合状态的一侧、将支撑于套筒95的操作轴94退出,从而进行卡合状态和卡合解除状态的切换。
如图14所示,栽种输出轴92的动力通过旋转传动轴96而传递到供料箱97的输入轴98。利用输入于输到输入轴98的动力来进行栽种臂23的驱动、以及进行与栽种臂23的苗栽种动作联动的放苗台20的往复运动。由此,与机体的行进速度对应地利用由第一变速机构S1和第二变速机构S2变速后的栽种速度来进行将苗栽种到田地中的栽种。由此,可利用第一变速机构S1及第二变速机构S2的操作,而以所需的栽种间隔(株距)进行插秧。
在将动力从配备在变速箱3内的第二传动轴65传递到苗栽种装置2的传递路径上设有后离合器100。对于该后离合器100,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连接机构而传递设于方向盘15横侧部的主变速杆16向后退变速位置R侧的摆动操作。
该后离合器100构成为,利用轴线方向上的远近移动,而可与相对自如地设在第二传动轴65的传动下游侧的作业用输出齿轮81进行卡合脱离,当接近作业用输出齿轮81时进行卡合而成为离合器接入状态,将动力传递给苗栽种装置2。当向离开作业用输出齿轮81的方向移动时解除卡合而成为离合器断开状态,解除对苗栽种装置2的动力传递。
由此,可在行进机体1后退时解除对苗栽种装置2的动力传递。
[变速箱的构造]
图10~图15表示上述变速箱3的构造。
变速箱3通过箱状箱主体部30和盖状箱部31的分割箱体的组合而构成,该箱主体部30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该盖状箱部31设成将所述开口部封闭。该箱主体部30和盖状箱部31是铝铸件制成,通过与箱主体部30的开口部相对地螺栓连接盖状箱部31而被一体化。
如图15所示,箱主体部30具有:构成箱状的变速箱3的机体行进方向的前表面的前壁30f;构成变速箱3的后表面的后壁30r;构成变速箱3的上表面的上壁30t;构成变速箱3的底面的底壁30b;以及构成变速箱3的左侧面的横壁30s。并且,所述盖状箱部31构成变速箱3的右侧面,变速箱3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箱状。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变速箱3的上表面,在箱主体部30的上壁30t的前部位置,以略微后倾的姿势搭载设置有作为动力转向装置的液压式扭矩发生器4。所述转向操作轴15a从该扭矩发生器4向斜后上方延伸。与转向操作轴15a同轴心状且朝下的输出轴4a配备成,从扭矩发生器4的下侧突入到变速箱3内。在输出轴4a的下端侧,连接有与转向操作轴15a同轴心状的转向旋转轴41。
如图4至图6所示,在变速箱3的箱主体部30底壁30b侧的前部位置,形成有方向盘41的插入拔出用的底部开口32。
该底部开口32形成为,可将转向旋转轴41从变速箱3的下方侧予以插入拔出,且还用作为对转向旋转轴41的下端侧进行枢支用的下部轴承43d的安装部。
转向旋转轴41在与上端部41a相反一侧的下端附近一体形成有小齿轮42,下部轴承43d外嵌在朝向转向旋转轴41的小齿轮42所存在的部位的下方侧延伸的轴部分上,并嵌装在所述底部开口32上。
在变速箱3的箱主体部30的底壁30b,在相比于形成有转向旋转轴41的插入拔出用的底部开口32的部位而靠近后方侧地离开的部位,形成有另外的底部开口33,该另外的底部开口33用于安装与转向摇臂44一体转动的臂支轴45。该另外的底部开口33还用作为对所述臂支轴45进行枢支用的下部轴承48d的安装部。
在臂支轴45的枢支于所述下部轴承48d的部位的上方侧的外周面,形成有与形成在扇形齿轮46的内周侧的花键相卡合的花键,扇形齿轮46安装成相对于臂支轴45可插入拔出,且进行一体转动。
上述的扇形齿轮46与转向旋转轴41的小齿轮42啮合,扇形齿轮46随着转向旋转轴41的转动而被转动操作。转向摇臂44随着扇形齿轮46的转动并通过臂支轴45而在规定角度范围内进行摆动动作。
与转向摇臂44的自由端连接的转向横拉杆47与未图示的关节臂联动连接,左右的前轮11F、11F根据转向摇臂44的摆动动作量而被转向操作。
所述转向旋转轴41不仅在朝向小齿轮42所存在的部位的向下方侧延伸的轴部分,而且在小齿轮42的上方侧也由上部轴承43u枢支。另外,臂支轴45在扇形齿轮46所存在的部位的上方侧也由上部轴承48u枢支。
如图9、图11及图13至图15所示,从变速箱3的后壁30r向后方延伸有行进输出轴74、和栽种输出轴92。
在对将驱动力传递到行进输出轴74的输入用的第二锥齿轮75的第一锥齿轮70进行支撑的第三传动轴67上,花键嵌合有构成第2副变速机构60B的第二换档齿轮68。如图16所示,该第二换档齿轮68利用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79而被换档操作。即,通过操作杆79所具有的换档器79a与第二换档齿轮68卡合并沿轴线方向进行推拉操作,从而第2副变速机构60B可高低变速。
并且,该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79在图16中展开表示,但实际的位置关系如图15所示,与安装于栽种输出轴92的输入侧的端部的第四锥齿轮91的正下方接近配置。
该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79与第四锥齿轮91的间隔是,在该第四锥齿轮91安装在栽种输出轴92上的状态下,第四锥齿轮91被维持成离开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79的状态,在将栽种输出轴92从第四锥齿轮91拔出的状态下,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79从下方承受第四锥齿轮91,并被设定成能维持与传动上游侧的第三锥齿轮88啮合状态的程度的稍微的间隙。
由此,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79起到在拔出栽种输出轴92时承受第四锥齿轮91的作为承受部件的作用。
如图9及图17、图18所示,用于将所述栽种离合器93切换操作成卡合状态和卡合解除状态的操作轴94构成为,利用曲柄状的操作部件99而被推拉操作,该曲柄状的操作部件99绕上下轴心y1而摆动自如地装备于变速箱3的盖状箱部31。
如图18(a)所示,该操作部件99通过对平板材料的冲压件进行折弯加工、并用连接销99a连接,从而如图18(b)所示,在俯视时形成为曲柄状。该曲柄状的一端侧与操作轴94卡合,且另一端侧与未图示的装备于驾驶座席12附近的栽种离合器杆连接,用栽种离合器杆的接入断开操作对操作轴94进行推拉操作,进行栽种离合器93的接入断开操作。
[制动器操作系统的构造]
如图13及图16所示,将旋转阻力施加行进输出轴74而可对行进机体1进行制动的制动器78内置在变速箱3的后部。通过人为操作将制动力施加给该制动器78的制动器操作机构5装备于变速箱3、以及配置有变速箱3的机体框架10的右侧部。
如图4、图5及图10所示,制动器操作机构5具有:制动器踏板50;将制动器踏板50支撑成摆动自如的支撑轴51;制动器操作轴52;以及用于使所述支撑轴51和制动器操作轴52联动动作的连接机构53。
如图4、图5及图10所示,制动器踏板50具有可用脚进行踏下操作的踏面50a。在该踏面50a与支撑轴51的连接部位,具有:从支撑轴51至踏面50a的前支撑杆50b(相当于踏板支撑杆);从支撑轴51向前支撑杆50b的相反侧延伸的后支撑杆50c(相当于踏板支撑杆);外嵌在支撑轴51上的筒状部50d;以及一体地形成在筒状部50d的机体内方侧的端部并向后方侧延伸的操作臂50e。
并且,通过将前支撑杆50b和后支撑杆50c固定于筒状部50d、将后支撑杆50c的端部和操作臂50e的延伸端侧予以连接,从而在将制动器踏板50枢支成摆动自如的具有摆动轴心x3的支撑轴51的周边部,构成构架状的安装部,提高制动器踏板50的安装强度。
在将前支撑杆50b和后支撑杆50c固定于筒状部50d的部位,设有扁平板状的连接板50f。
即,制动器踏板50的一部分即前支撑杆50b及后支撑杆50c由截面具有圆弧状周面的管状部件构成,外嵌在支撑轴51上的筒状部50d也由截面具有圆弧状周面的管状部件构成。
并且,前支撑杆50b和后支撑杆50c的轴线方向、与外嵌在支撑轴51上的筒状部50d的轴线方向,以互相大致正交的方向交叉。因此,在前支撑杆50b和后支撑杆50c的圆弧状周面、与筒状部50d的圆弧状周面交叉的部位,成为接近大致点接触状态的接触状态。
在这种接触部位,由于焊接接合时的焊接余量极小,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所述连接板50f设置成由彼此的接触部位夹持的状态,从而前支撑杆50b和后支撑杆50c与连接板50f之间大致成为线接触状态,筒状部50d与连接板50f之间也大致成为线接触状态。由此,可确保沿前支撑杆50b和后支撑杆50c的长度方向、以及筒状部50d的长度方向的足够的焊接长度,容易确保所需的连接强度。
如图10及图19所示,制动器踏板50遍及前支撑杆50b的下表面与筒状部50d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地焊接固定有平板状的加强板50g。
另外,如图12、图19及图20所示,制动器踏板50通过形成于驾驶部地板14的插通用开口14a,而使踏面50a在驾驶部地板14上突出。并且,该制动器踏板50在驾驶部地板14的下侧具有摆动支点x4,利用设成手握部59a及卡合部59b处于驾驶部地板14上侧的状态的锁定杆59,而使制动器踏板50的姿势维持成被踏下操作的制动姿势。
即,如图20(a)所示,在制动器踏板50未被踏下操作的状态下,踏面50a的高度相比于锁定杆59的卡合部59b的高度而处于足够高的位置,即使绕摆动支点x4对锁定杆59进行摆动操作,也不会与制动器踏板50的钩环50h卡合。
当制动器踏板50被踏下操作时,如图20(b)所示,由于钩环50h下降到与锁定杆59的卡合部59b的移动轨迹一致的高度,因此,在该踏下状态下,若使锁定杆59克服复位弹簧59c而拉到跟前侧,则可维持将锁定杆59的卡合部59b钩挂在制动器踏板50的钩环50h上的状态,可维持成制动器踏板50被踏下的状态。要从该状态解除锁定,则只要再少许踏下制动器踏板50,则在弹簧59c的作用下,锁定杆59的卡合部59b向离开制动器踏板50的钩环50h的移动轨迹r的一侧移动,因此成为锁定解除状态。
此时,锁定杆59的相当于驾驶部地板14向插通用开口14a插通的插通部位的中间部59d向后方侧屈曲形成。这是因为,在沿连接器摆动支点x4和手握部59a的直线L1而形成锁定杆59的情况下,避免插通用开口14a在前后方向变长,以形成该直线状的锁定杆59的摆动范围。
另外,如图10及图12所示,锁定杆59,以所述中间部59d的手握部59a位于机体的右横向外方侧的状态也在左右方向上屈曲形成。这有利于将插通用开口14a形成在动力部13的背部侧,制动器踏板50和锁定杆59的大部分被隐藏在动力部13的后侧,确保前方侧的外观的良好状态。
对于将制动器踏板50支撑成摆动自如的支撑轴51,如图3及图5所示,在设有制动器50的机体右横侧方的相反侧的端部,设有用于将所述制动器踏板50定位在规定的踏下解除位置的操作体110。
如图3所示,该操作体110在侧面看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通过操作体110的前端侧与由第1支撑托架10B的前壁构成的止动部10Ba抵接,从而所述制动器踏板50被定位在规定的踏下解除位置。
即,固定在因复位弹簧56而被向返回侧施力的支撑轴51上的操作体110的前端侧与由第1支撑托架10B的前壁构成的止动部10Ba抵接的位置被定位成制动器踏板50的规定的踏下解除位置。
另外,操作体110的后端侧用作为对制动器踏板50处于踏下状态进行检测用的相对于安全开关111的接触部110a。即,当制动器踏板50被踏下操作时,操作体110的接触部110a就压下安全开关111,可检测到制动器踏板50被踏下操作。
如此,一个操作体110的各个部位被用于与止动部10Ba抵接的部位、和与安全开关111抵接的部位,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和装置的小型化。
如图3至图5所示,对制动器踏板50进行枢支的支撑轴51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构成机体框架10的左右一对的朝向前后方的框架10A、10A。在该支撑轴51的右外端部外嵌有所述筒状部50d,并用未图示的连接支撑连接成一体转动。
如图3至图5及图10所示,在支撑轴51上,在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立朝向地设有与支撑轴51一体转动的臂杆51a。该臂杆51a的自由端与固定于朝向前后方的框架10A、10A的卡止片10d之间挂设有复位弹簧56,在制动器踏板50的踏下后进行复位施力。
如图5及图16所示,制动器操作轴52的一端侧以插入状态支撑在变速箱3的后部所具有的支撑孔39内,在从支撑孔39露出的另一端侧一体地焊接固定有连接用臂部52a。
在插入于制动器操作轴52的所述支撑孔39的一端侧,形成有推压操作部54,该推压操作部54通过与制动器78的圆盘状的推压体78a接触、并将该推压体78a推压到摩擦板78侧,从而将制动施加给行进输出轴74。
如图16所示,该推压操作部54构成为,将圆棒状的制动器操作轴52的外周部以相当于大致1/4周的范围而切成L字状,在制动器操作轴52的外周部,设置被切成沿轴线方向、且具有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两个面54a、54b的状态的凹槽状部分。
由此,具有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两个面54a、54b的凹槽状部分的一个面54b处于与制动器78的圆盘状的推压体78a后表面侧接触的状态,通过使制动器52旋转,凹槽状部分的一个面54b将推压体78a的后表面侧推压到前方侧,而发挥制动作用。
上述的推压操作部54是通过将圆棒状的制动器操作轴52的外周部切去后而形成的。因此,形成推压操作部54的部位中的制动器操作轴52的截面直径在制动器操作轴52的圆棒部分外径的范围内。即,在制动器操作轴52的轴心方向看时,推压操作部54存在于该制动器操作轴52贯通变速箱3的箱壁的部位中的轴截面积的范围内。
因此,当使制动器操作轴52向相对于支撑孔39的插入拔出方向移动时,不必对行进输出轴74和制动器78进行拆解操作等就可插入拔出。
如图4、图5及图10所示,设在制动器操作轴52另一端侧的连接用臂部52a的自由端经由在中间具有松紧螺丝扣55a的连接杆55而与操作臂50e连接,该操作臂50e从制动器踏板50的筒状部50d向后方侧延伸。
由此,当踏下制动器踏板50时,后支撑杆50c使操作臂50e绕支撑轴51的摆动轴心x3转动而将其向上方侧进行提起操作。相伴于此,连接杆55使连接用臂部52a的自由端绕制动器操作轴52的轴心转动而将其向上方侧进行提起操作。此时,在制动器操作轴52的推压操作部54中,与制动器78的推压体78a后表面侧接触的凹槽状部分的一个面54b以将推压体78a向存在摩擦板78b的一侧推压的方式转动,对制动器78的摩擦板78b进行推压,制动力被施加给行进输出轴74。当将制动器踏板50的踏下解除时,复位弹簧56就使制动器踏板50摆动复位到返回侧,与连接杆55连接的制动器操作轴52也向推压操作部54的所述一个面54b从制动器78的推压体78a的后面侧离开的一侧反向旋转,行进输出轴74的制动被解除。
连接机构53由如下部分构成:从上述的制动器踏板50的筒状部50d延伸的操作臂50e;设在制动器操作轴52的另一端侧的连接用臂部52a;以及将该操作臂50e和连接用臂部52a连接起来的连接杆55。
[万向接头罩壳]
如图3、图4及图7、图8所示,行进输出轴74和后车轴箱19的输入轴19a被连接成,经由后方传动轴77而传递驱动力。并且,行进输出轴74和后方传动轴77、以及后方传动轴77和后车轴箱19的输入轴19a各自通过万向接头120而连接。
各自的万向接头120具有接头罩壳121,且万向接头120整体由接头罩壳121覆盖。
各接头罩壳121由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可挠管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但也可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形成平坦部122,润滑脂嘴123可固定成向内外贯通平坦部122的状态。
即,在接头罩壳121上,作为平坦部122,在可挠管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沿周向的全周具有无褶皱的峰部和谷部的部分,形成局部的圆筒状部分,且以内外贯通该圆筒状部分的状态而固定润滑脂嘴123。
在润滑脂嘴123通过拧紧而安装于万向接头120的构造中,如图8所示,在将前方侧将行进输出轴74和后方传动轴77连接起来的部位,将垫圈124以夹入在润滑脂嘴123与接头罩壳121的平坦部122之间的状态进行固定。
在将后方侧的后方传动轴77和后车轴箱19的输入轴19a连接起来的部位,以使具有润滑脂嘴123的注入口的头部从形成于接头罩壳121的平坦部122的小孔122a露出的状态进行安装。
[其它]
如图9及图12所示,在驾驶座席12的前方侧的驾驶部地板14的上侧,在动力部13的后方侧的动力部罩壳13a上形成有开口13b,副变速杆18从该开口13b向机体后方延伸。
该副变速杆18是对第1副变速机构60A的第一换档齿轮64进行高低变速用的操作杆,如图9所示,在设于转向操作轴15a的支撑板15b的缺口部,转动自如地支撑有具有手握部的上部操作轴18a的上部侧。并且,具有从变速箱3的内部朝上突出的下部操作轴18b,并通过所述上部操作轴18a的下端部所具有的接头部件18c,而将上部操作轴18a和下部操作轴18b构成为连接及连接解除自如。
因此,在进行下部操作轴18b的从变速箱3突出的突出部分的密封件更换的情况下等,预先设为将上部操作轴18a和接头部件18c取下的状态,从而容易进行密封件更换等维护保养作业。
另外,该第1副变速机构60A需要在田地为极深的情况下等、尤其在需要输出大扭矩输出的情况下进行操作,但其使用频度极少,因此,该第1副变速机构60A被配置在操作性方面略差但难以成为妨碍的动力部13的后方下部位置。
[另外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动力传递轴的行进输出轴74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120,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120的接头罩壳121,但是,也可对设有管接头127的连接部位使用接头罩壳125,该管接头127将没有万向接头120的动力传递轴彼此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1所示,只要在设成褶皱状的可挠管的圆筒状的平坦部126上安装润滑脂嘴123即可。
这种构造,不是实施方式中所示那样的、经由下部连杆35和上部连杆36及横杆38而将后车轴箱19与机体框架10连接、且使用悬挂式弹簧37并通过五连杆悬架形式的可上下及旋转的支撑构造来支撑,而是适于相对于机体框架10而绕前后方向上的轴心仅可旋转动作的支撑构造。
其它结构也可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另外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接头罩壳121上形成有圆筒状平坦部122的构造,但不限于此。
例如,平坦部122不限于遍及周向的全周的范围,也可以仅设在周向的一部分上以足以安装润滑脂嘴123和垫圈等。
另外,平坦部122虽然包含完全的平坦面,但不是仅指完全的平坦面,也可是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圆筒那样的单曲面、或平缓的球面等复曲面所构成的面,重要的是,平坦成如下的程度即可:当安装润滑脂嘴123和垫圈等时,避免使接头罩壳121的表面形状变形而在润滑脂嘴123和垫圈等的夹入部位产生间隙。
其它结构也可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另外实施方式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拔出栽种输出轴92的状态下,作为将安装于该栽种输出轴92的第四锥齿轮91的姿势维持成维持与传动上游侧的第三锥齿轮88的啮合状态的程度用的手段,使用了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79,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不是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79,而是用配置在变速箱3内的另外的轴构成,或是也可以设置承受专用的轴。
另外,也可在变速箱3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承受第四锥齿轮91的专用的承受部。
[另外实施方式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分体构成制动器支撑轴51和制动器操作轴52的构造,但也可做成用一个轴体来兼作制动器支撑轴51和制动器操作轴52的结构。
其它结构也可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工业实用性]
作为本发明所应用的作业机,不限于乘坐式插秧机,也可是乘坐式直播机,另外,不限于在水田中进行作业的作业机,也可是拖拉机等的各种农机和割草机等。

Claims (4)

1.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固定有变速箱,后车轴箱能够通过前端部被枢支于所述机体框架侧的连杆机构而上下摆动,且通过横杆而与所述机体框架连接,
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
所述接头罩壳由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而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
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具有无所述峰部和谷部的平坦部,该平坦部用于固定呈内外贯通所述可挠管的状态的润滑脂嘴,
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安装于该平坦部,
所述平坦部遍及所述可挠管的全周地形成为圆筒状,
所述万向接头及所述接头罩壳设在所述变速箱的输出轴与所述后车轴箱的输入轴之间的、所述输出轴和所述输入轴与传动轴连接的连接部位,该传动轴连结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
2.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
所述接头罩壳由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而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
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具有无所述峰部和谷部的平坦部,该平坦部用于固定呈内外贯通所述可挠管的状态的润滑脂嘴,
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安装于该平坦部,
所述平坦部遍及所述可挠管的全周地形成为圆筒状,
所述万向接头及所述接头罩壳设在行进机体所具有的变速箱的输出轴与后车轴箱的输入轴之间的、所述输出轴和所述输入轴与传动轴连接的连接部位,该传动轴连结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
3.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
所述接头罩壳由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而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
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具有无所述峰部和谷部的平坦部,该平坦部用于固定呈内外贯通所述可挠管的状态的润滑脂嘴,
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安装于该平坦部,
所述平坦部遍及所述可挠管的全周地形成为圆筒状,
所述万向接头及所述接头罩壳设于轴传动系统,该轴传动系统设置在行进机体所具有的变速箱与后车轴箱之间。
4.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动力传递轴的中途设有万向接头,并具有覆盖该万向接头的接头罩壳,
所述接头罩壳由在筒状的周部具有峰部和谷部而形成为褶皱状的可挠管构成,
在该可挠管的一部分上,具有无所述峰部和谷部的平坦部,该平坦部用于固定呈内外贯通所述可挠管的状态的润滑脂嘴,
能够将润滑脂注入到罩壳内部的所述万向接头的润滑脂嘴以该润滑脂嘴的注入口露出到所述接头罩壳的外部的状态而安装于该平坦部,
所述平坦部遍及所述可挠管的全周地形成为圆筒状。
CN201510148689.7A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Active CN1053090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3657.4A CN111418314B (zh)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CN202310413353.3A CN116171697A (zh)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9579 2014-05-27
JP2014109579A JP2015223110A (ja) 2014-05-27 2014-05-27 作業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3657.4A Division CN111418314B (zh)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CN202310413353.3A Division CN116171697A (zh)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9094A CN105309094A (zh) 2016-02-10
CN105309094B true CN105309094B (zh) 2020-05-01

Family

ID=5484040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8689.7A Active CN105309094B (zh)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CN202310413353.3A Pending CN116171697A (zh)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CN202010253657.4A Active CN111418314B (zh)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13353.3A Pending CN116171697A (zh)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CN202010253657.4A Active CN111418314B (zh) 2014-05-27 2015-03-31 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223110A (zh)
CN (3) CN1053090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00089A (ja) * 2016-06-30 2018-01-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の伝動装置
KR102467198B1 (ko) 2016-06-30 2022-11-16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작업기의 전동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04042A1 (de) * 1973-01-27 1974-08-01 Volkswagenwerk Ag Faltenbalg
US5660589A (en) * 1995-12-26 1997-08-26 Dana Corporation Lubricant retaining valve for universal joint
CN1930938A (zh) * 2005-09-12 2007-03-21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JP2007239878A (ja) * 2006-03-08 2007-09-20 Ntn Corp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用ブーツ
CN201170267Y (zh) * 2008-04-02 2008-12-24 宁波宏祥驱动轴有限公司 密封罩
JP2012211609A (ja) * 2011-03-30 2012-11-01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前輪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14979Y1 (zh) * 1970-09-24 1973-04-25
JPS5222018Y2 (zh) * 1971-05-29 1977-05-20
JPS53120033U (zh) * 1977-03-03 1978-09-25
JPS593209Y2 (ja) * 1979-11-27 1984-01-28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ガス赤外線バ−ナ
GB2238844B (en) * 1989-12-07 1994-02-23 Draftex Ind Ltd Protecting bellows for transmission shaft
CN1056657A (zh) * 1990-05-18 1991-12-04 戴宇宙 汽车停车防滑系统
JP3117654B2 (ja) * 1997-01-21 2000-12-18 松井ワルターシャイド株式会社 安全カバー付き駆動軸
KR100305041B1 (ko) * 1997-12-26 2001-11-22 미쯔이 고오헤이 수전작업차
JP2004329103A (ja) * 2003-05-07 2004-11-2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水田作業車における制動装置
JP4106549B2 (ja) * 2003-05-13 2008-06-25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ペダル支持構造
KR100561127B1 (ko) * 2003-07-18 2006-03-17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작업차
JP2005348654A (ja) * 2004-06-10 2005-12-22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車
JP4405885B2 (ja) * 2004-09-24 2010-01-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車
CN101115647A (zh) * 2005-02-08 2008-01-30 大陆-特韦斯贸易合伙股份公司及两合公司 用于操作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操作单元
JP4956171B2 (ja) * 2006-12-15 2012-06-20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の制御装置
JP4612005B2 (ja) * 2007-01-31 2011-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ットブレーキ構造
JP4436452B2 (ja) * 2007-03-16 2010-03-24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荷重センサ付き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および荷重センサ付き操作装置
CN101367375A (zh) * 2008-05-07 2009-02-1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动踏板装置及其安全保护方法
CN102822020B (zh) * 2010-02-04 2015-04-01 Ksr智财控股公司 用于电子制动系统的踏板组件
JP2012064152A (ja) * 2010-09-17 2012-03-29 Kubota Corp 作業車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04042A1 (de) * 1973-01-27 1974-08-01 Volkswagenwerk Ag Faltenbalg
US5660589A (en) * 1995-12-26 1997-08-26 Dana Corporation Lubricant retaining valve for universal joint
CN1930938A (zh) * 2005-09-12 2007-03-21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JP2007239878A (ja) * 2006-03-08 2007-09-20 Ntn Corp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用ブーツ
CN201170267Y (zh) * 2008-04-02 2008-12-24 宁波宏祥驱动轴有限公司 密封罩
JP2012211609A (ja) * 2011-03-30 2012-11-01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前輪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23110A (ja) 2015-12-14
CN116171697A (zh) 2023-05-30
CN111418314B (zh) 2023-06-16
CN105309094A (zh) 2016-02-10
CN111418314A (zh) 2020-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16469B2 (ja) 作業車
CN105309094B (zh) 作业机
US20140076073A1 (en) Work Vehicle
JP6210802B2 (ja) 水田作業機
JP3960879B2 (ja) 水田作業機
JP3722081B2 (ja) 作業車両
JP5207787B2 (ja) 作業車両
JP4100977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6504948B2 (ja) 水田作業機
US10011172B2 (en) Work vehicle
JP6611507B2 (ja) 水田作業機
JP2016136901A (ja) 田植機又は直播機
JP2009220595A (ja) 移動農機
JP4454141B2 (ja) 作業車
JP7433151B2 (ja) 水田作業機
JP6132756B2 (ja) 作業車
JP7126390B2 (ja) 作業車
JPH0763250B2 (ja) 水田用農作業機
JP4052962B2 (ja) 水田作業機
JP4662296B2 (ja) 農作業機
JP4263083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JP2005170200A (ja) 乗用田植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CN105984493B (zh) 乘坐式插秧机或乘坐式直播机
JP4117972B2 (ja) 農作業車の走行装置
JP3989391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