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0996A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0996A
CN104070996A CN201410120450.4A CN201410120450A CN104070996A CN 104070996 A CN104070996 A CN 104070996A CN 201410120450 A CN201410120450 A CN 201410120450A CN 104070996 A CN104070996 A CN 104070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jaw clutch
clutch parts
transmission shaf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204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0996B (zh
Inventor
福永智章
青山健一
柴原伊左男
山本真史
玉置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705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9367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705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087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705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015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0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0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power take-of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5/00Auxiliary drives
    • B60K25/06Auxiliary drives from the transmission power take-of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16H2057/0216Intermediate shaft supports, e.g. by using a partition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04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omprising a power take off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谋求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的简化及小型化。第一连动轴(202)具有:经由第一轴承(211)支承于第一轴支承部(212)的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第二连动轴(203)具有:经由第二轴承(213)支承于第二轴支承部(214)的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将棒状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插入筒状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内部、在径向上在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之间夹着第三轴承(215)并相互支承的状态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第一连动轴和第二连动轴的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第一连动轴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连动轴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二连动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作业车辆的PTO传动构造,在向用于导出动力的PTO轴进行传动的PTO传动系统中具备允许从动侧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本发明还涉及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具备支承部件和连接机构,所述支承部件竖立设置在壳体框架的前部,使操作杆向上方侧突出地对其进行支承,所述连接机构将操作杆和配置在壳体框架的后部侧的输入部连接,以便将由操作杆产生的操作力输入到所述输入部。
背景技术
上述那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配置于向用于导出动力的PTO轴进行传动的PTO传动系统中,经由第一连动轴和第二连动轴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PTO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以与接收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轴平行的方式配置作为第一连动轴的传动轴,在该传动轴的后端部通过联轴节等连结有PTO轴。而且,作为第一连动轴的传动轴的前端部及中间部分别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公开了如下构造:在传动轴的后端部连动地连结中继传动轴,将该中继传动轴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在中继传动轴的后端部通过联轴节等连结PTO轴。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具备作为第一连动轴的PTO变速轴和作为第二连动轴的输出传动轴,PTO变速轴和输出传动轴以使其旋转中心一致并在轴心方向上邻接的方式配置。PTO变速轴通过第一连动部接收来自与发动机直接连结的主轴的动力并旋转驱动,输出传递轴通过第二连动部接收来自PTO变速轴的动力并旋转驱动,最终将该旋转驱动力传递到PTO轴。而且,PTO变速轴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输出传动轴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也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在PTO变速轴和输出传动轴之间具备PTO液压离合器装置,通过该PTO液压离合器装置,自由地切换到PTO变速轴的动力被传递到输出传动轴而使得PTO轴被旋转驱动的接合状态或PTO变速轴的动力向输出传动轴的传递被切断的分离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26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61-249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第一连动轴成为在轴心方向隔着间隔地经由轴承被轴支承部支承的双支承状态。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第一连动轴和第二连动轴也成为其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经由轴承被轴支承部支承的双支承状态。这样,以往,作为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构成在轴心方向隔着间隔的两个部位经由轴承被轴支承部支承的双支承状态。
因此,除在第一连动轴的轴心方向隔着间隔的两个部位之外,还需要在第二连动轴的轴心方向隔着间隔的两个部位共计四个部位具备轴承及轴支承部等支承构造,导致支承构造变得复杂。另外,也需要与具备该支承构造相应的空间。因此,有可能导致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的复杂化及大型化。
另外,作为上述那样的作业车辆的PTO传动构造,将驱动轴和从动轴以使其旋转中心一致的状态前后靠近地配备,并设置与驱动轴的后端部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的一个爪体、与从动轴的前端部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的另一个爪体、以及对一个爪体施力以使其与另一个爪体啮合的弹簧,并且,将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的操作杆与另一个爪体连接,从而构成允许从动轴相对于驱动轴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而且,通过该单向离合器的作用,例如,在一边行驶一边通过从PTO轴导出的动力来驱动作业装置的作业行驶中,在由油门踏板进行了减速操作等的情况下,尽管进行了该减速操作等,但根据作业装置的惯性,驱动轴和与PTO轴连动的从动轴一同以逆驱动状态进行旋转,因这种情形而使得车速不降低,因此,存在如下的作业车辆的PTO传动构造,其构成为避免有可能如上所述产生车速不降低等不良情况并且构成为将单向离合器兼用作PTO离合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297978号公报
在上述结构中,以横跨前后靠近地配备的驱动轴和从动轴的方式构成允许从动轴相对于驱动轴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因此,为了使单向离合器的断续工作顺畅,需要进行使驱动轴的旋转中心和从动轴的旋转中心一致的定心作业。并且,在驱动轴上,为了允许爪体的滑动并能够进行弹簧的嵌合装备,需要增长从支承驱动轴的轴支承部朝向从动轴延伸的后端部的延伸长度,而且,在从动轴上,为了允许爪体的滑动,需要增长从支承从动轴的轴支承部朝向驱动轴延伸的前端部的延伸长度。因此,难以长期且稳定性好地支承横跨驱动轴的后端部和从动轴的前端部而装备的单向离合器,在长期且稳定地实现因兼用作PTO离合器而使得使用频率增高的单向离合器的顺畅的断续工作这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上述那样的作业车辆的一例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4中。在专利文献4所示的作业车辆中,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竖立设置在壳体框架的前部并且使操作杆(在专利文献4中为“前进后退切换杆”)向上方侧突出地对其进行支承。而且,作业车辆具备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操作杆和配置在壳体框架的后部侧的输入部连接,以便将由操作杆产生的操作力输入到所述输入部。
专利文献4中的连接机构具备:与操作杆连结并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延伸的下方延伸部(在专利文献4中为“摆动支承轴”)、以及与下方延伸部连结并向设置在壳体框架后部的侧面上的切换操作用连杆部件连接的其他延伸部。其他延伸部构成为,使下方延伸部的下端部呈L字形弯曲地穿过支承部件的侧面并延伸到支承部件的外部,进而通过支承部件及壳体框架的横向侧并延伸到后方侧,以在外部露出的状态与输入部连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31646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作业车辆中,在支承部件或壳体框架的外侧例如配设有踏板、离合器壳的凸起、离合器踏板等其他部件。因此,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连接机构被要求配设成从支承部件的侧面延伸到了外部的部分和以在外部露出的状态延伸到了后方侧的部分不与上述其他部件干涉。因此,在配设连接机构时,需要追加用于避免干涉的结构等,导致用于配设连接机构的结构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用于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到行驶系统;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切换到前进用的动力或后退用的动力;PTO轴,所述PTO轴导出作业用的动力;作业用传动系统,所述作业用传动系统向所述PTO轴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离合器部,所述离合器部将从发动机向PTO轴的动力的传递接合或分离;变速箱具有:收纳所述变速装置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的后方并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二收纳空间;所述离合器被收纳于所述第一空间。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为,所述离合器部兼用作允许从动侧的部件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及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施力以使其从相对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另一方的啮合解除位置返回到啮合位置,能够对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进行位置切换并将其保持在能够与另一方的爪式离合器部件啮合的接合位置或阻止与所述另一方的爪式离合器部件啮合的分离位置,在传动轴上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有筒轴,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配备在所述传动轴上,另一方配备在所述筒轴上,从而在单一的所述传动轴上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为,在所述筒轴上,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设置有用于导出作业动力的传动齿轮。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并且,所述筒轴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筒轴上,并且,所述传动齿轮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筒轴上,所述施力部件是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以位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之间的状态外嵌在所述筒轴上,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便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并且,所述筒轴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在所述筒轴上一体形成有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所述施力部件是压缩弹簧,将所述压缩弹簧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的隔着所述筒轴与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不论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在所述啮合位置和所述啮合解除位置之间的滑动如何,所述传动齿轮都维持传动状态。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并且,所述筒轴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筒轴上,并且,在所述筒轴上一体形成有所述传动齿轮,所述施力部件是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以位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之间的状态外嵌在所述筒轴上,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便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不论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在所述接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的滑动如何,所述传动齿轮都维持传动状态。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为,所述作业用传动系统具备: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一连动部的第一连动轴、以及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二连动部的第二连动轴,所述第一连动轴和所述第二连动轴配置成旋转中心一致,所述第一连动轴具有:经由第一轴承支承于第一轴支承部的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所述第二连动轴具有:经由第二轴承支承于第二轴支承部的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所述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将棒状的所述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插入筒状的所述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内部、在径向上在所述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之间夹着第三轴承并相互支承的状态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为,具备与所述第一连动轴及所述第二连动轴平行地配置的第三连动轴,该第三连动轴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经由第四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三轴支承部,在所述第三连动轴上具备:与所述第一连动轴上的作为所述第一连动部的第一连动齿轮啮合自如的第三连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连动轴上的作为所述第二连动部的第二连动齿轮啮合自如的第四连动齿轮。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连动轴及所述第二连动轴被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在所述第一连动轴上设置有所述离合器部。
具体来讲,本发明期待提供一种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可以谋求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的简化及小型化。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第一连动轴和第二连动轴,所述第一连动轴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连动轴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二连动部,所述第一连动轴和所述第二连动轴配置成旋转中心一致,所述第一连动轴具有:经由第一轴承支承于第一轴支承部的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所述第二连动轴具有:经由第二轴承支承于第二轴支承部的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所述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将棒状的所述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插入筒状的所述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内部、在径向上在所述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之间夹着第三轴承并相互支承的状态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
根据该特征结构,在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连动轴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时,将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插入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内部、在径向上在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之间夹着第三轴承即可。第一连动轴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经由第三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二连动轴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第二连动轴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经由第三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这样,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可以相对旋转自如地相互支承。因此,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支承构造,可以在兼用作用于支承第一连动轴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支承构造和用于支承第二连动轴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支承构造的同时,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从而可以谋求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的简化及小型化。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与所述第一连动轴及所述第二连动轴平行配置的第三连动轴,该第三连动轴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经由第四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三轴支承部,在所述第三连动轴上具备:与所述第一连动轴上的作为所述第一连动部的第一连动齿轮啮合自如的第三连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连动轴上的作为所述第二连动部的第二连动齿轮啮合自如的第四连动齿轮。
根据该特征结构,第三连动轴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经由第四轴承支承于第三轴心部,因此,能够以双支承状态支承第三连动轴。第二连动轴的第二连动齿轮与双支承状态的第三连动轴的第三连动齿轮啮合,因此,通过该啮合,能够使力进行作用以便将第二连动轴压在径向内侧。因此,可以将在径向上位于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外侧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压在径向内侧,从而容易稳定地支承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另外,第三连动轴的第三连动齿轮与第一连动轴的第一连动齿轮啮合,因此,例如可以按照第一连动轴、第三连动轴、第二连动轴顺序传递动力。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所述第一连动轴及所述第二连动轴配置于向用于导出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PTO轴进行传动的PTO传动系统中。
根据该特征结构,在PTO传动系统中可以谋求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的简化及小型化,从而可以谋求PTO传动系统的构造的简化及小型化。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在变速箱的内部,在前后形成收纳变速装置的第一收纳空间和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第二收纳空间,所述第一连动轴及所述第二连动轴被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
根据该特征结构,并非在第二收纳空间收纳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而在第一收纳空间收纳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该第二收纳空间收纳因具备后退用的传动轴而导致轴数量比变速装置的轴数量多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由此,可以实现变速箱的小型化、提高PTO传动系统的组装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不需要传动轴的定心作业,并且,可以长期且稳定地实现单向离合器的顺畅的断续工作。
本发明的解决课题的方案如下:在向用于导出动力的PTO轴进行传动的PTO传动系统中具备允许从动侧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由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及施力构件构成,所述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及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施力以使其从相对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及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另一方的啮合解除位置返回到啮合位置,能够对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进行位置切换并将其保持在能够与另一方的爪式离合器部件啮合的接合位置或阻止与所述另一方的爪式离合器部件啮合的分离位置,在传动轴上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筒轴,将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配备在所述传动轴上,将另一方配备在所述筒轴上,从而在单一的所述传动轴上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
根据该方案,可以在将单向离合器兼用作PTO离合器的同时在单一的传动轴上以稳定的状态构成单向离合器。
由此,可以削减PTO传动系统中的部件数量。而且,例如,与以横跨前后靠近地配备的前后的传动轴的方式构成单向离合器的情况相比,不需要使前后的传动轴的旋转中心一致的定心作业等,并且,能够长期以稳定的状态顺畅地进行因将单向离合器兼用作PTO离合器而使得使用频率增高的单向离合器的断续操作。
因此,通过将单向离合器兼用作PTO离合器,可以通过削减部件数量来实现结构的简化、组装性的提高等,可以将单向离合器构成为能够长期以稳定的状态顺畅地进行其断续操作的可靠性高的单向离合器。
作为本发明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在所述筒轴上,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具备用于导出作业动力的传动齿轮。
根据该方案,可以将传动轴以配备在与PTO轴相同的轴心上的状态与PTO轴连动地连结,而且,也可以将传动轴兼用作PTO轴。
即,例如,当在传动轴上以与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具备用于导出作业动力的传动齿轮时,需要构成为经由以与他们一体旋转的状态具备的中继齿轮等来进行从外嵌在传动轴上的筒轴向PTO轴的传动,但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以不需要中继齿轮等。
因此,可以通过削减PTO传动系统中的部件数量来进一步实现结构的简化、组装性的提高等。
作为本发明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在所述传动轴上,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并且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所述筒轴,在所述筒轴上,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并且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所述传动齿轮,作为所述施力构件而采用压缩弹簧,并且,将所述压缩弹簧以位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之间的状态外嵌在所述筒轴上,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便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
根据该方案,通过在筒轴上外嵌传动齿轮、压缩弹簧及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可以在将它们作为PTO传动系统的驱动侧传动部进行了单元化的状态下外嵌在传动轴上。
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PTO传动系统的组装性。
另外,在该方案中,由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及压缩弹簧构成允许传动轴(从动侧)相对于筒轴(驱动侧)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由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使从筒轴(驱动侧)向传动轴(从动侧)的传动断续的PTO离合器。
作为本发明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在所述传动轴上,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并且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所述筒轴,在所述筒轴上一体形成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作为所述施力构件而采用压缩弹簧,并且,将所述压缩弹簧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的与隔着所述筒轴的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便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不论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在所述啮合位置和所述啮合解除位置之间的滑动如何,所述传动齿轮都维持传动状态。
根据该方案,通过在筒轴上一体形成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传动齿轮,可以进一步削减PTO传动系统中的部件数量,由此,可以进一步实现结构的简化、组装性的提高等。
而且,可以防止伴随着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向啮合解除位置的滑动而导致传动齿轮解除与驱动侧的传动齿轮的啮合,由此,可以避免因传动齿轮解除与驱动侧的传动齿轮的啮合而有可能导致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难以进行从啮合解除位置向啮合位置的滑动。
另外,在该方案中,由筒轴、传动齿轮、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及压缩弹簧构成允许传动轴(从动侧)相对于筒轴(驱动侧)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由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使从筒轴(驱动侧)向传动轴(从动侧)的传动断续的PTO离合器。
作为本发明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在所述传动轴上,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并且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所述筒轴,在所述筒轴上,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并且一体形成所述传动齿轮,作为所述施力构件而采用压缩弹簧,并且,将所述压缩弹簧以位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之间的状态外嵌在所述筒轴上,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便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不论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在所述接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的滑动如何,所述传动齿轮都维持传动状态。
根据该方案,通过在筒轴上一体形成传动齿轮,可以进一步削减PTO传动系统中的部件数量,而且,通过在该筒轴上外嵌压缩弹簧和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可以在将它们作为PTO传动系统的驱动侧传动部进行了单元化的状态下外嵌在传动轴上。
而且,可以防止伴随着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向分离位置的滑动而导致传动齿轮解除与驱动侧的传动齿轮的啮合,由此,可以避免因传动齿轮解除与驱动侧的传动齿轮的啮合而有可能导致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难以进行从分离位置向接合位置的滑动。
因此,可以进一步削减PTO传动系统中的部件数量、实现由单元化带来的结构的简化、组装性的提高等。
另外,在该方案中,由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及压缩弹簧构成允许传动轴(从动侧)相对于筒轴(驱动侧)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由筒轴、传动齿轮、压缩弹簧、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及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使从筒轴(驱动侧)向传动轴(从动侧)的传动断续的PTO离合器。
作为本发明的更优选的方案之一,在变速箱的内部,在前后形成收纳变速装置的第一收纳空间和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第二收纳空间,在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收纳所述单向离合器。
根据该方案,与在收纳因具备后退用的传动轴而导致轴数量比变速装置的轴数量多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配备单向离合器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变速箱的小型化、提高PTO传动系统的组装性等。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可以适当地配置将操作杆和输入部连接的连接机构以免与其他部件干涉。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竖立设置在壳体框架的前部,使操作杆向上方侧突出地对其进行支承;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将所述操作杆和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后方的输入部连接,以便将由所述操作杆产生的操作力输入到所述输入部;以及罩,所述罩覆盖所述壳体框架的上部及两侧部,所述连接机构具备:与所述操作杆连结并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延伸的下方延伸部、以及与该下方延伸部的下端部连结并从所述壳体框架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的后方延伸部,所述下方延伸部配设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内部,所述后方延伸部以被所述罩覆盖的方式沿着所述壳体框架的上部或侧部配设。
根据本发明,操作杆和配置在壳体框架的后部侧的输入部由连接机构连接,使得由操作杆产生的操作力被输入到所述输入部。连接机构中的下方延伸部与操作杆连结并在支承部件的内部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延伸地配设。并且,连接机构中的后方延伸部与下方延伸部的下端部连结并从壳体框架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并且被罩覆盖地沿着壳体框架的上部或侧部配设。因此,连接机构的周围被支承部件及罩覆盖,所以,为了避免与配设在壳体框架或支承部件的外侧的其他部件干涉,也可以不配设连接机构。另外,通过覆盖连接机构的周围,从而也可以进行连接机构自身的保护。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所述支承部件形成为使其后方侧敞开的形状,所述后方延伸部穿过所述支承部件的敞开部从所述支承部件的内部延伸到外部。
根据该结构,连接机构的后方延伸部穿过支承部件后方侧的敞开部从支承部件的内部延伸到外部,因此,可以利用支承部件后方侧的敞开部,从而不需要在支承部件上形成供连接机构穿插的穿插孔等的加工。另外,与以往那样穿过支承部件的侧面的情况相比,连接机构的后方延伸部的配设所需的宽度空间减小,可以紧凑地配置连接机构。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所述后方延伸部绕过配置在所述壳体框架的上部或侧部的壳体框架用部件,沿着所述壳体框架的上部或侧部配设。
根据该结构,可以在防止连接机构的后方延伸部干涉壳体框架用部件的同时使其沿着壳体框架的上部或侧部,连接机构不会较大地伸出到壳体框架的外侧,可以更紧凑地配设连接机构。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具备区别于所述后方延伸部地从所述壳体框架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的另外的延伸设置部件,所述另外的延伸设置部件以被所述罩覆盖的方式沿着所述壳体框架的上部或侧部配设。
根据该结构,在配设有连接机构的后方延伸部的壳体框架和罩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还可以配设连接机构以外的另外的延伸设置部件,从而可以有效利用在壳体框架和罩之间形成的空间。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所述输入部配置在所述壳体框架的侧部,所述后方延伸部中的前方侧部位沿着所述壳体框架的上部配设,在所述后方延伸部中的比所述前方侧部位更靠后方侧的后方侧部位,具有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并朝向所述输入部延伸的倾斜部位。
根据该结构,连接机构沿着壳体框架的上部配设在后方延伸部中的前方侧部位,在比前方侧部位更靠后方侧的后方侧部位具有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并朝向输入部延伸的倾斜部位。由此,与在连接机构上不设置倾斜部位而将连接机构的各部分大致正交地连接的情况相比,可以缩短连接机构的全长,并可以降低连接机构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拖拉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3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的纵剖后视图。
图5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变速箱内的前半侧的传动结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表示变速箱内的后半侧的传动结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8是在图6中表示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等的放大图。
图9是拖拉机的左视图。
图10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等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11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等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等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13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等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变速箱内的前半侧的传动结构等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15是表示变速箱内的后半侧的传动结构等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16是表示单向离合器等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1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4〕中记载的单向离合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1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5〕中记载的单向离合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1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6〕中记载的单向离合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20是拖拉机的左视图。
图21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等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22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等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等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24是表示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等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拖拉机的传动机构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PTO传动系统
12:变速箱
14:发动机
25:PTO轴
65:主离合器收纳空间
66: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第一收纳空间)
67: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第二收纳空间)
202:第一连动轴
202a: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
202b: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
203:第二连动轴
203a: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
203b: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
204:第三连动轴
206:第一输入齿轮(第一连动部)
207:第一输出齿轮(第一连动部、第一连动齿轮)
208:第三连动齿轮
209:第四连动齿轮
210:第二输入齿轮(第二连动部)
211:第一轴承
212:第一轴支承部
213:第二轴承
214:第二轴支承部
215:第三轴承
215a:大径轴承
215b:小径轴承
217:第四轴承
218:第三轴支承部
5’:PTO传动系统
12’:变速箱
19’:变速装置
20’:前进后退切换装置
25’:PTO轴
66’:第一收纳空间
67’:第二收纳空间
105’:传动齿轮
106’:筒轴
107’:传动轴
108’:单向离合器
111’: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
112’: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
113’:施力构件(压缩弹簧)
13’’:壳体框架
35’’:操作轴(输入部)
38’’:支承部件
38B’’:空间部(敞开部)
39’’:前进后退切换杆(操作杆)
42’’:杆支承部(壳体框架用部件)
43’’:中央踏板部(罩)
46’’:连接机构
49’’:第一连接杆(下方延伸部)
50’’:第二连接杆(后方延伸部)
52’’:前侧部分(前方侧部位)
53’’:后侧部分(后方侧部位)
54’’:中间部分(倾斜部位、后方侧部位)
55’’:操作臂(后方延伸部)
59’’:束线(另外的延伸设置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一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应用于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的拖拉机中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拖拉机在车架11的前半部配备水冷式发动机14等,在车架11的后半部形成搭乘驾驶部29。而且,在发动机14的左右配备作为能够驱动的转向轮的前轮27,在搭乘驾驶部29的左右配备作为能够制动的驱动轮的后轮24,从而构成为4轮驱动型。
车架11在发动机14的下部以从发动机14的下部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连结前框架部件26,在发动机14的后下部以从发动机14的后下部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连结壳体框架13而构成。在前框架部件26上能够摇摆地装备有前车轴壳28,该前车轴壳28经由前车轴(未图示)等能够驱动且能够转向地支承左右的前轮27。
如图1~5所示,搭乘驾驶部29配备金属板制的搭乘踏板23、能够调节位置的驾驶座位30、前轮转向用的方向盘32及发动机转速调节用的油门踏板64等而构成。方向盘32经由转向轴36及动力转向机构等与左右的前轮27连接。即,由方向盘32、转向轴36及动力转向机构等构成前轮转向用的操作构件33。转向轴36穿插在以后倾姿势配置在搭乘驾驶部29的前端部位的动力柱31中。动力柱31竖立设置在从前后方向看呈大致门型的支承部件38的上端,该支承部件38以后倾姿势竖立设置在车架1上。
如图1、图6及图7所示,壳体框架13构成为能够分割为前箱体部15、中间箱体部16以及后箱体部17这三部分构造。而且,由它们中的中间箱体部16和后箱体部17构成变速器箱体(以下称为变速箱)12。在后箱体部17装备有:能够使与拖拉机的后部连结的旋转式耕耘装置或犁等作业装置(未图示)进行升降操作的左右一对提升臂2、驱动左右的提升臂2在上下方向摆动的液压式提升缸3、以及在将旋转式耕耘装置等驱动型作业装置与拖拉机的后部连结的情况下能够向作业装置导出作业用动力的PTO轴25等。
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经过由干式离合器构成的主离合器18之后,分配供给到行驶传动系统4和PTO传动系统5。接着,将经过行驶传动系统4的行驶用的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前轮27及左右的后轮24。而且,将经过PTO传动系统5的作业用的动力传递到PTO轴25。
对行驶传动系统4进行说明。
行驶传动系统4具备:构成为能够对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进行4级变速的滑动啮合式主变速装置19;构成为能够将由主变速装置19进行变速后的动力切换到前进用或后退用的同步啮合式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构成为能够将由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进行前进后退切换后的动力进行高低2级变速的滑动啮合式副变速装置21;允许左右的后轮24的差动的同时将由副变速装置21进行变速后的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后轮24的后轮用差动装置6;从由副变速装置21进行变速后的动力导出前轮驱动用的动力的齿轮单元7;以及允许左右的前轮27的差动的同时将来自齿轮单元7的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前轮27的前轮用差动装置8等。
主离合器18构成为,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29的左脚底部位的离合器踏板45(参照图2~图5)的踩踏操作及踩踏解除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向行驶传动系统4及PTO传动系统5进行动力传递的接合状态或切断行驶传动系统4及PTO传动系统5的动力传递的分离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行驶传动系统4中的第一传动轴70和PTO传动系统5中的第一传动筒轴201采用了如下的双重轴构造:使第一传动轴70位于内侧并使第一传动筒轴201位于外侧。而且,采用如下的双离合器方式:通过将离合器踏板45踩踏至设定量,将行驶传动系统4的传动切断,通过将离合器踏板45踩踏设定量以上,将PTO传动系统5的传动切断。即,主离合器18构成为,通过将离合器踏板45踩踏操作至设定量,从将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传递到行驶传动系统4中的第一传动轴70的接合状态,被切换到将该传递切断的分离状态,而且,通过将离合器踏板45踩踏操作设定量以上,从将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传递到PTO传动系统5中的第一传动筒轴201的接合状态,被切换到将该传递切断的分离状态。另外,该主离合器18构成为,通过将离合器踏板45的踩踏量返回至设定量,向PTO传动系统5中的第一传动筒轴201的动力传递从分离状态被切换到接合状态,通过解除离合器踏板45的踩踏操作,向行驶传动系统4中的第一传动轴70的动力传递从分离状态被切换到接合状态。
如图6所示,主变速装置19具备:兼用作其输入轴的第一传动轴70、一体形成在第一传动轴70的后端部的第一驱动齿轮71、一体形成在第一传动轴70上的第一驱动齿轮71的前方部位的第二驱动齿轮72、与第一传动轴70上的第二驱动齿轮72的前方部位花键嵌合的第三驱动齿轮73、与第一传动轴70上的第三驱动齿轮73的前方部位花键嵌合的第四驱动齿轮74、与第一传动轴70平行地配置在第一传动轴70的上方的第二传动轴75、与第二传动轴75花键嵌合的扩径用的筒轴76、在与第一驱动齿轮71啮合的状态下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第二传动轴75上的第一从动齿轮77、与筒轴76的后半部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的第二从动齿轮78、与筒轴76的前半部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的第三从动齿轮79、以及在与第四驱动齿轮74啮合的状态下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第二传动轴75上的第四从动齿轮80等。
第二从动齿轮78滑动到与第一从动齿轮77花键嵌合的1挡位置或与第二驱动齿轮72啮合的2挡位置。第三从动齿轮79滑动到与第三驱动齿轮73啮合的3挡位置或与第四从动齿轮80花键嵌合的4挡位置。第二从动齿轮78及第三从动齿轮79与搭乘驾驶部29处的配备在动力柱31后方部位的主变速杆41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第二从动齿轮78与主变速杆41连接的第一连接状态或第三从动齿轮79与主变速杆41连接的第二连接状态。而且,在第一连接状态下,第二从动齿轮78与主变速杆41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滑动到1挡位置或2挡位置。在第二连接状态下,第三从动齿轮79与主变速杆41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滑动到3挡位置或4挡位置。
即,主变速装置19构成为与主变速杆41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传递到了第一传动轴70的动力,经由第一驱动齿轮71、第一从动齿轮77、第二从动齿轮78和筒轴76传递到第二传动轴75的第一变速状态;将传递到了第一传动轴70的动力,经由第二驱动齿轮72、第二从动齿轮78和筒轴76传递到第二传动轴75的第二变速状态;将传递到了第一传动轴70的动力,经由第三驱动齿轮73、第三从动齿轮79和筒轴76传递到第二传动轴75的第三变速状态;或者,将传递到了第一传动轴70的动力,经由第四驱动齿轮74、第四从动齿轮80、第三从动齿轮79和筒轴76传递到第二传动轴75的第四变速状态。
如图6及图7所示,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具备:兼用作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输入轴的第三传动轴81、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第三传动轴81的前部侧的后退用驱动齿轮82、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第三传动轴81的后部侧的前进用驱动齿轮83、夹设在第三传动轴81上的后退用驱动齿轮82和前进用驱动齿轮83之间的同步啮合式换挡机构84、与第三传动轴81平行地配置在第三传动轴81的上方的第四传动轴85、与后退用驱动齿轮82邻接地一体形成在第四传动轴85的前部侧的后退用从动齿轮86、与前进用驱动齿轮83啮合地一体形成在第四传动轴85的后部侧的前进用从动齿轮87、与第三传动轴81平行地配置在第三传动轴81的下方的后退用中继轴88、以及与后退用驱动齿轮82和后退用从动齿轮86啮合地一体形成在后退用中继轴88上的后退齿轮89等。
第三传动轴81经由一对中继齿轮90、91与兼用作主变速装置19的输出轴的第二传动轴75连动地连结。换挡机构84构成为,与搭乘驾驶部29处的配备在动力柱31左方部位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第三传动轴81与后退用驱动齿轮82连动地连结的状态或与前进用驱动齿轮83连动地连结的状态。
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构成为,与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传递到了第三传动轴81的动力,经由后退用驱动齿轮82、后退齿轮89和后退用从动齿轮86传递到第四传动轴85的后退传动状态;或者,将传递到了第三传动轴81的动力,经由前进用驱动齿轮83及前进用从动齿轮87传递到第四传动轴85的前进传动状态。
如图7所示,副变速装置21具备:兼用作副变速装置21的输入轴的第五传动轴92、一体形成在第五传动轴92的前部侧的低速驱动齿轮93、一体形成在第五传动轴92的后部侧的高速驱动齿轮94、与第五传动轴92平行地配置在第五传动轴92的下方的第六传动轴95、能够滑动地外嵌在第六传动轴95上的换挡部件96、与低速驱动齿轮93能够啮合地一体形成在换挡部件96的前端部的低速从动齿轮97、以及与高速驱动齿轮94能够啮合地一体形成在换挡部件96的后端部的高速从动齿轮98等。
第五传动轴92经由联轴节99与兼用作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输出轴的第四传动轴85连动地连结。换挡部件96构成为,与搭乘驾驶部29处的配备在驾驶座位30左方部位的副变速杆104(参照图3)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低速从动齿轮97与低速驱动齿轮93啮合的状态或将高速从动齿轮98与高速驱动齿轮94啮合的状态。
即,副变速装置21构成为,与副变速杆104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传递到了第五传动轴92的动力,经由低速驱动齿轮93和低速从动齿轮97传递到第六传动轴95的低速传动状态;或者,将传递到了第五传动轴92的动力,经由高速驱动齿轮94和高速从动齿轮98传递到第六传动轴95的高速传动状态。
如图6及图7所示,壳体框架13在其内部的跨过前箱体部15和中间箱体部16前端部分的前端部位,形成有收纳主离合器18的主离合器收纳空间65。而且,在壳体框架13内部的成为主离合器收纳空间65后方部位的中间箱体部16的前半部分,形成有收纳主变速装置19的作为第一收纳空间的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并且,在壳体框架13内部的成为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后方部位的中间箱体部16的后半部分,形成有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作为第二收纳空间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67。而且,在壳体框架13内部的成为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67后方部位的后箱体部17的前半部分,形成有收纳副变速装置21的副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8,并且,在壳体框架13内部的成为副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8后方部位的后箱体部17的后半部分,形成有收纳后轮用差动装置6的后轮用差动装置收纳空间69。
在中间箱体部16的上部,通过螺栓能够装卸地连结有可以使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敞开的盖部件9。在盖部件9的左前端部的左右中央部位,能够摆动地支承主变速杆41的杆支承部42朝向上方鼓出而形成。
如图2~4所示,搭乘踏板23由金属板制的中央踏板部43和金属板制的左右的侧踏板部44构成,该中央踏板部43兼用作从上方覆盖变速箱12的中间箱体部16的罩,该左右的侧踏板部44从该中央踏板部43向左右延伸。中央踏板部43在具有从上方覆盖中间箱体部16中的比杆支承部42更靠后侧的部分的前后长度的状态下,以该中央踏板部43的左右宽度比中间箱体部16的左右宽度更宽广的方式弯曲形成为倒U字形。而且,在中央踏板部43的左下端部分的内面,焊接有用于在其与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之间确保空间的圆筒状的前后一对垫块57。而且,在中央踏板部43的右侧面,焊接有弯曲形成为横向U字形的金属板制的杆导向件61。左侧的侧踏板部44以位于中间箱体部16的上下中间部的方式利用前后的垫块57与中央踏板部43一同通过螺栓连结在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壁上。右侧的侧踏板部44以位于中间箱体部16的上下中间部的方式与中央踏板部43一同通过螺栓连结在中间箱体部16的右侧壁上。而且,在将中央踏板部43及左右的侧踏板部44通过螺栓与中间箱体部16连结的状态下,可以在中间箱体部16的顶面与中央踏板部43之间以及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与中央踏板部43之间分别确保规定的空间,而且,左右的侧踏板部44以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方式构成。在中央踏板部43中的顶板部分的右后端部位形成有切口部58,该切口部58允许配置在中间箱体部16右后端上部的油量计(未图示)的插入、拔出。
支承方向盘32等的大致门型的支承部件38形成为使其后方侧敞开的形状,通过螺栓与中间箱体部16中的比盖部件9更靠前侧的前端部分连结。支承部件38竖立设置在壳体框架13的前部,除支承方向盘32之外,使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上方侧突出地对其进行支承。在支承部件38中的左侧壁部38A的内面侧,固定装备有筒状的轴支承部48,使得该轴支承部48以大致沿着支承部件38的后倾姿势位于左侧壁部38A和动力转向机构的控制单元37之间。而且,在左侧壁部38A的上端部,通过螺栓连结有兼用作前进后退切换杆39的杆导向件的轴支承部件47。
前进后退切换杆39经由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与从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壁的后侧部位向左方突出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操作轴35连接。这样,操作轴35配置在比支承部件38更靠后方侧的壳体框架13的侧部。而且,连接机构46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和操作轴35连接,以便将由被支承部件38支承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9产生的操作力输入到在支承部件38后方配置的操作轴35。连接机构46具备:弯曲形成为L字形的第一连接杆49、以能够调节长度的松紧螺旋扣式弯曲形成为曲柄状的第二连接杆50、以及以位于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的方式固定装备在操作轴35的突出端部的操作臂55等。
第一连接杆49将其纵轴部56的下部侧能够旋转地内嵌在支承部件38的轴支承部48中并且不能滑动地进行销固定。另外,将纵轴部56的上部侧穿插在形成于支承部件38及轴支承部件47的穿插孔中,并且,经由轴承部件62能够旋转且不能滑动地与轴支承部件47连结。而且,在纵轴部56的上端部分,以从该上端部分向左方延伸的状态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有前进后退切换杆39。另外,在从纵轴部56的下端部分朝向支承部件38的右侧壁部38C延伸的臂部51的延伸端,枢支连结有第二连接杆50的前端部。即,第一连接杆49在支承部件38的内部与前进后退切换杆39连结并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延伸,在其下端部与第二连接杆50连结。
第二连接杆50以与第一连接杆49正交的后下方倾斜姿势架设于第一连接杆49的臂部51和操作臂55。而且,在该架设状态下构成为:该第二连接杆50的前后方向的前侧部分52,从支承部件38中的左右的侧壁部38A、38C之间的后方侧的空间部38B穿过中间箱体部16上方的杆支承部42的右侧方,倾斜方向的中间部分54穿过中间箱体部16的顶面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前后方向的后侧部分53穿过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这样,第二连接杆50以被中央踏板部43覆盖的方式沿着壳体框架13的上部及侧部配设。而且,第二连接杆50以不在支承部件38上进行孔部等的加工的方式穿过支承部件38后方侧的空间部38B延伸设置,第一连接杆49和第二连接杆50的连结部位于壳体框架13中的上部右侧部分,因此,容易绕过位于壳体框架13中的上部左侧部分的杆支承部42地配设第二连接杆50。另外,由于第二连接杆50具备:前后方向的前侧部分52、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的中间部分54、以及前后方向的后侧部分53,因此,可以具有很多形状简单的前后方向的部分,并可以缩短从第一连接杆49到操作轴35的连接杆的布置距离。
即,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构成为,利用在大致门型的支承部件38中的左右的侧壁部38A、38C之间确保的空间以及在中间箱体部16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确保的空间,跨设于前进后退切换杆39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操作轴35。
前进后退切换杆39具备卡入到导向孔47A中的导向杆40,该导向孔47A在轴支承部件47形成为以第一连接杆49的纵轴部56为中心的圆弧状。在轴支承部件47上,以与导向孔的前后中间部位连通的状态形成有凹部47B,该凹部47B通过与导向杆40的卡合而能够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在中立位置卡止保持。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具备对导向杆40施力以便与凹部47B卡合的扭簧63。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扭簧63的作用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卡合于凹部47B,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卡合保持在中立位置,由此,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维持在中立状态,可以切断从主变速装置19向左右的前轮27及左右的后轮24的传动。从该状态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抵抗扭簧63的作用的方向(上方)摆动操作而解除导向杆40与凹部47B的卡合,从而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进后退切换方向(前后方向)进行摆动操作。而且,通过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进后退切换方向进行摆动操作,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切换到前进传动状态或后退传动状态,从而可以将行驶状态切换到前进状态或后退状态。
即,由前进后退切换杆39及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构成能够从搭乘驾驶部29进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用的操作构件34。
如图2、5所示,束线59与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的第二连接杆50一同穿过中间箱体部16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的空间,该束线59将能够对拖拉机所具备的、例如检测发动机转速的转速传感器(未图示)等各种检测器(未图示)、搭乘驾驶部29所具备的显示面板10和各种设定器(未图示)、以及搭载于拖拉机的控制单元(未图示)等进行通信地连接的信号线等捆在一起而形成。即,束线59区别于第二连接杆50地从壳体框架13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配置。束线59以被中央踏板部43覆盖的方式沿着壳体框架13的上部配设。这样,将中间箱体部16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的空间有效用于对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和束线59等进行布置的布置空间。
如图1~5所示,在中间箱体部16中的左侧壁的前后中间部位,装备有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离合器踏板45且朝向左右方向的支承轴100。离合器踏板45在安装在支承轴100上的状态下,弯曲形成为横向V字形,以使该离合器踏板45的摆动始端侧成为穿过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下方并朝向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前方的状态,该离合器踏板45的自由端侧成为从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前方朝向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前端部上方的状态。而且,将在该离合器踏板45的摆动支点部一体地装备的连接臂101,经由以位于左侧的侧踏板部44下方的方式固定装备在操作轴102的突出端部的操作臂(未图示)和以位于左侧的侧踏板部44下方的状态架设于连接臂101和操作臂的连接杆103,与从中间箱体部16中的左侧壁的前端部位向左方突出的主离合器18的操作轴102连接。
对PTO传动系统5进行说明。
如图6及图7所示,PTO传动系统5构成为从其传动方向的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第一传动筒轴201、第一连动轴202、第三连动轴204、第二连动轴203、传动轴107、中继轴109等,将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传递到PTO轴25。PTO传动系统5具备连动轴连结装置300,该连动轴连结装置300具有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第一连动轴202、第二连动轴203、传动轴107、中继轴109配置成其旋转中心一致,在上述多根轴202、203、107、109的上方侧平行地配置有第一传动筒轴201,在上述多根轴202、203、107、109的下方侧平行地配置有第三连动轴204。
第一传动筒轴201成为与第一传动轴70相对旋转自如的双重轴构造,并作为接收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的输入轴而构成。在第一连动轴202上,一体旋转自如地花键嵌合有第一输入齿轮206(相当于第一连动部)和第一输出齿轮207(相当于第一连动部及第一连动齿轮)。第一输入齿轮206与第一传动筒轴201的输出齿轮205啮合,第一连动轴202与第一传动筒轴201连动地连结。在第三连动轴204上一体形成有第三连动齿轮208和第四连动齿轮209。第三连动齿轮208与第一连动轴202的第一输出齿轮207自由地啮合,第三连动轴204与第一连动轴202自由地连动连结。在第二连动轴203上一体形成有第二输入齿轮210(相当于第二连动部及第二连动齿轮)。第二输入齿轮210与第三连动轴204的第四连动齿轮209啮合,第二连动轴203与第三连动轴204连动地连结。传动轴107与第二连动轴203花键嵌合并与第二连动轴203连动地连结。中继轴109经由联轴节110与传动轴107连动地连结,PTO轴25经由联轴节110与中继轴109连动地连结。
对第一连动轴202、第二连动轴203及第三连动轴204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第一连动轴202形成为棒状并具有:经由第一轴承211支承于第一轴支承部212的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202a、以及与该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202a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第一输入齿轮206在第一连动轴202的轴心方向上配置在靠近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202a的位置,经由第一轴承211对第一连动轴202上的与来自第一输入齿轮206的反作用力加载的部位靠近的位置进行轴支承。第二连动轴203形成为筒状并具有:经由第二轴承213支承于第二轴支承部214的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203a、以及与该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203a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
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以将棒状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插入筒状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的内部、在径向上在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之间夹着第三轴承215并相互支承的状态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即,第三轴承215外嵌于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并内嵌于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从径向内侧支承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并且,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从径向外侧支承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从而成为相互支承的状态。
第三轴承215构成为,在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的轴心方向上的轴承宽度H3,比第一轴承211的轴承宽度H1及第二轴承213的轴承宽度H2大。由此,使第三轴承215的轴承宽度H3更大,从而可以稳定地进行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相互的支承。作为第三轴承215,具备外径大的大径轴承215a和外径比该大径轴承215a小的小径轴承215b。第二连动轴203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具备:供外嵌在第一连动轴202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的小径轴承215b嵌合的第一嵌合部216a、以及供外嵌在第一连动轴202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的大径轴承215a嵌合的第二嵌合部216b这两个内径不同的嵌合部。大径轴承215a和小径轴承215b配置成在大径轴承215a位于更靠近第一连动轴202侧的状态下沿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的轴心方向邻接地排列。
第二连动轴203的第二输入齿轮210配置与在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的轴心方向与小径轴承215b重叠的位置。由此,可以在第二连动轴203的轴心方向缩短第二连动轴203来谋求紧凑化,并且通过在小径轴承215b的径向外侧配置第二输入齿轮210,第二输入齿轮210可以在径向上获得足够厚度,与此同时可以增大第三轴承215在轴心方向上的轴承宽度H3。
在第一连动轴202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具备移动限制部220,该移动限制部220通过与大径轴承215a抵接,从而限制大径轴承215a及小径轴承215b在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的轴心方向上向靠近第一连动轴202侧移动。顺便说一下,通过小径轴承215b与第一嵌合部216a的轴心方向上的壁部的抵接,来限制大径轴承215a及小径轴承215b在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的轴心方向上向靠近第二连动轴203侧移动。
在第二连动轴203上从由第二轴承213支承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203a的支承位置起直至由第三轴承215支承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的支承位置为止的长度构成为,比在第一连动轴202上从由第一轴承211支承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202a的支承位置起直至由第三轴承215支承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的支承位置为止的长度短。即,第二连动轴203构成为比第一连动轴202短。
第三连动轴204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经由第四轴承21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三轴支承部218。为了支承该第三连动轴204而具备支承体219,该支承体219具有第三轴支承部218并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三连动轴204,该支承体219构成为自如地安装在中间箱体部16上或从中间箱体部16拆卸,以便对收纳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的中间箱体部16的开口进行开闭。支承体219通过螺栓221的联结,自如地安装在中间箱体部16上,其联结方向为与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的轴心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可以安装支承体219,以便能够适当地进行第一连动轴202的第一输出齿轮207与第三连动轴204的第三连动齿轮208的啮合、以及第二连动轴203的第二输入齿轮210与第三连动轴204的第四连动齿轮209的啮合。
第一连动轴202的第一输出齿轮207在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202a和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之间的中间部位,以自如地滑动到与第三连动齿轮208啮合的啮合位置(图8中实线所示的位置)或解除与第三连动齿轮208的啮合的啮合解除位置(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的方式外嵌在第一连动轴202上。而且,第一输出齿轮207构成为,通过PTO杆60的摆动操作,滑动到啮合位置或啮合解除位置。
如图1~5所示,在搭乘驾驶部29处的脚底部位的左右中央侧,前后能够摆动地配备有PTO杆60。PTO杆60构成为,通过与中央踏板部43的杆导向件61的卡合而能够在接合位置或分离位置处进行位置保持。而且,经由PTO动力断续用的连接机构(未图示)与第一连动轴202的第一输出齿轮207连接。第一输出齿轮207与PTO杆60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滑动到与第三连动齿轮208啮合的啮合位置或解除与第三连动齿轮208的啮合的啮合解除位置。
虽省略图示,但PTO动力断续用的连接机构构成为,将在PTO杆60的摆动支点部一体地装备的连接臂,经由在从中间箱体部16的右侧壁的下侧部位向右方突出的换挡叉的操作轴上固定装备的操作臂和架设于连接臂和操作臂的连接杆,与卡合于第一输出齿轮207的换挡叉连接。
即,第一输出齿轮207构成为,通过PTO杆60的操作而能够进行啮合位置(图8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和啮合解除位置(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的位置切换及保持。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输出齿轮207作为如下的PTO离合器起作用:通过PTO杆60的操作而能够将第一输出齿轮207切换到从发动机14向PTO轴25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或切断从发动机14向PTO轴25的传动的切断状态。
第一连动轴202的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202a经由第一轴承21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作为第一隔壁的第一轴支承部212,该第一轴支承部212在变速箱12内划分主离合器收纳空间65和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另外,第二连动轴203的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203a经由第二轴承21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作为第二隔壁的第二轴支承部214,该第二轴支承部214在变速箱12内划分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67。这样,在变速箱12内,在前后形成收纳主变速装置19的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相当于第一收纳空间)和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67(相当于第二收纳空间),具有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的连动轴连结装置300被收纳于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动轴202的整体呈棒状,第二连动轴203的整体呈筒状,由此,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呈棒状,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呈筒状。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构成为,在第一连动轴202上仅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2b呈棒状,在第二连动轴203上仅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203b呈筒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三轴承215而具备大径轴承215a和小径轴承215b。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构成为,作为第三轴承215,具备外径相同的两个轴承。另外,对于作为第三轴承215的轴承的数量而言,并不限于两个,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之外还具备第三连动轴204,但也可以不具备该第三连动轴204地进行实施。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第一连动轴202、第三连动轴204、第二连动轴203顺序传递动力。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构成为,相反地以按照第二连动轴203、第三连动轴204、第一连动轴202的顺序传递动力的方式进行实施。另外,如上述(3)所记载的那样,在不具备第三连动轴204的情况下,也可以分别具备由第一连动轴202进行动力传递的动力传递系统和由第二连动轴203进行动力传递的动力传递系统。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PTO传动系统5具备第一连动轴202及第二连动轴203。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构成为,例如行驶传动系统4具备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哪个动力传动系统具备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这种结构可以适当变更。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业车辆并不限于拖拉机,例如也可以是乘坐式割草机、乘坐式插秧机、轮式装载机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各种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一连动轴和第二连动轴,该第一连动轴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一连动部,该第二连动轴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二连动部,第一连动轴和所述第二连动轴配置成旋转中心一致,该动力传递装置能够谋求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的简化及小型化。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一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PTO传动构造应用于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的拖拉机中的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拖拉机在车架11’的前半部配备水冷式发动机14’等,在车架11’的后半部形成搭乘驾驶部29’。而且,在发动机14’的左右配备作为能够驱动的转向轮的前轮27’,在搭乘驾驶部29’的左右配备作为能够制动的驱动轮的后轮24’,从而构成为4’轮驱动型。
车架11’在发动机14’的下部以从发动机14’的下部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连结前框架部件26’,在发动机14’的后下部以从发动机14’的后下部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连结壳体框架13’而构成。在前框架部件26’上能够摇摆地装备有前车轴壳28’,该前车轴壳28’经由前车轴(未图示)等能够驱动且能够转向地支承左右的前轮27’。
如图9~13所示,搭乘驾驶部29’配备金属板制的搭乘踏板23’、能够调节位置的驾驶座位30’、前轮转向用的方向盘32’及发动机转速调节用的油门踏板64’等而构成。方向盘32’经由转向轴36’及动力转向机构等与左右的前轮27’连接。即,由方向盘32’、转向轴36’及动力转向机构等构成前轮转向用的操作构件33’。转向轴36’穿插在以后倾姿势配置在搭乘驾驶部29’的前端部位的动力柱31’中。动力柱31’竖立设置在从前后方向看呈大致门型的支承部件38’的上端,该支承部件38’以后倾姿势竖立设置在车架1’上。
如图9、图14及图15所示,壳体框架13’构成为能够分割为前箱体部15’、中间箱体部16’以及后箱体部17’这三部分构造。而且,由它们中的中间箱体部16’和后箱体部17’构成变速器箱体(以下称为变速箱)12’。在后箱体部17’装备有:能够使与拖拉机的后部连结的旋转式耕耘装置或犁等作业装置(未图示)进行升降操作的左右一对提升臂2’、驱动左右的提升臂2’在上下方向摆动的液压式提升缸3’、以及在将旋转式耕耘装置等驱动型作业装置与拖拉机的后部连结的情况下能够向作业装置导出作业用动力的PTO轴25’等。
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经过由干式单片离合器构成的主离合器18’之后,分配供给到行驶传动系统4’和PTO传动系统5’。接着,将经过行驶传动系统4’的行驶用的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前轮27’及左右的后轮24’。而且,将经过PTO传动系统5’的作业用的动力传递到PTO轴25’。
行驶传动系统4’具备:构成为能够对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进行4’级变速的滑动啮合式主变速装置19’;构成为能够将由主变速装置19’进行变速后的动力切换到前进用或后退用的同步啮合式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构成为能够将由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进行前进后退切换后的动力进行高低2级变速的滑动啮合式副变速装置21’;允许左右的后轮24’的差动的同时将由副变速装置21’进行变速后的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后轮24’的后轮用差动装置6’;从由副变速装置21’进行变速后的动力导出前轮驱动用的动力的齿轮单元7’;以及允许左右的前轮27’的差动的同时将来自齿轮单元7’的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前轮27’的前轮用差动装置8’等。
如图9~15所示,主离合器18’构成为,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29’的左脚底部位的离合器踏板45’的踩踏操作连动地从将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传递到第一传动轴70’的接合状态被切换到将该传动切断的分离状态,而且与离合器踏板45’的踩踏解除操作连动地从分离状态被切换到接合状态。
主变速装置19’具备:兼用作其输入轴的第一传动轴70’、一体形成在第一传动轴70’的后端部的第一驱动齿轮71’、一体形成在第一传动轴70’上的第一驱动齿轮71’的前方部位的第二驱动齿轮72’、与第一传动轴70’上的第二驱动齿轮72’的前方部位花键嵌合的第三驱动齿轮73’、与第一传动轴70’上的第三驱动齿轮73’的前方部位花键嵌合的第四驱动齿轮74’、与第一传动轴70’平行地配置在第一传动轴70’的上方的第二传动轴75’、与第二传动轴75’花键嵌合的扩径用的筒轴76’、在与第一驱动齿轮71’啮合的状态下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第二传动轴75’上的第一从动齿轮77’、与筒轴76’的后半部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的第二从动齿轮78’、与筒轴76’的前半部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的第三从动齿轮79’、以及在与第四驱动齿轮74’啮合的状态下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第二传动轴75’上的第四从动齿轮80’等。
第二从动齿轮78’滑动到与第一从动齿轮77’花键嵌合的1挡位置或与第二驱动齿轮72’啮合的2挡位置。第三从动齿轮79’滑动到与第三驱动齿轮73’啮合的3挡位置或与第四从动齿轮80’花键嵌合的4挡位置。第二从动齿轮78’及第三从动齿轮79’与搭乘驾驶部29’处的配备在动力柱31’后方部位的主变速杆41’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第二从动齿轮78’与主变速杆41’连接的第一连接状态或第三从动齿轮79’与主变速杆41’连接的第二连接状态。而且,在第一连接状态下,第二从动齿轮78’与主变速杆41’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滑动到1挡位置或2挡位置。在第二连接状态下,第三从动齿轮79’与主变速杆41’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滑动到3挡位置或4挡位置。
即,主变速装置19’与主变速杆41’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传递到了第一传动轴70’的动力,经由第一驱动齿轮71’、第一从动齿轮77’、第二从动齿轮78’和筒轴76’传递到第二传动轴75’的第一变速状态;将传递到了第一传动轴70’的动力,经由第二驱动齿轮72’、第二从动齿轮78’和筒轴76’传递到第二传动轴75’的第二变速状态;将传递到了第一传动轴70’的动力,经由第三驱动齿轮73’、第三从动齿轮79’和筒轴76’传递到第二传动轴75’的第三变速状态;或者将传递到了第一传动轴70’的动力,经由第四驱动齿轮74’、第四从动齿轮80’、第三从动齿轮79’和筒轴76’传递到第二传动轴75的第四变速状态。
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具备:兼用作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输入轴的第三传动轴81’、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第三传动轴81’的前部侧的后退用驱动齿轮82’、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第三传动轴81’的后部侧的前进用驱动齿轮83’、夹设在第三传动轴81’上的后退用驱动齿轮82’和前进用驱动齿轮83’之间的同步啮合式换挡机构84’、与第三传动轴81’平行地配置在第三传动轴81’的上方的第四传动轴85’、与后退用驱动齿轮82’邻接地一体形成在第四传动轴85’的前部侧的后退用从动齿轮86’、与前进用驱动齿轮83’啮合地一体形成在第四传动轴85’的后部侧的前进用从动齿轮87’、与第三传动轴81’平行地配置在第三传动轴81’的下方的后退用中继轴88’、以及与后退用驱动齿轮82’和后退用从动齿轮86’啮合地一体形成在后退用中继轴88’上的后退齿轮89’等。
第三传动轴81’经由一对中继齿轮90’、91’与兼用作主变速装置19’的输出轴的第二传动轴75’连动地连结。换挡机构84’构成为,与搭乘驾驶部29’处的配备在动力柱31’左方部位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第三传动轴81’与后退用驱动齿轮82’连动地连结的状态或与前进用驱动齿轮83连动地连结的状态。
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构成为,与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传递到了第三传动轴81的动力,经由后退用驱动齿轮82’、后退齿轮89’和后退用从动齿轮86’传递到第四传动轴85’的后退传动状态;或者将传递到了第三传动轴81’的动力,经由前进用驱动齿轮83’和前进用从动齿轮87’传递到第四传动轴85’的前进传动状态。
副变速装置21’具备:兼用作副变速装置21’的输入轴的第五传动轴92’、一体形成在第五传动轴92’的前部侧的低速驱动齿轮93’、一体形成在第五传动轴92’的后部侧的高速驱动齿轮94’、与第五传动轴92’平行地配置在第五传动轴92’的下方的第六传动轴95’、能够滑动地外嵌在第六传动轴95’上的换挡部件96’、与低速驱动齿轮93’能够啮合地一体形成在换挡部件96’的前端部的低速从动齿轮97’、以及与高速驱动齿轮94’能够啮合地一体形成在换挡部件96’的后端部的高速从动齿轮98’等。
第五传动轴92’经由联轴节99’与兼用作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输出轴的第四传动轴85’连动地连结。换挡部件96’构成为,与搭乘驾驶部29’处的配备在驾驶座位30’左方部位的副变速杆104’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低速从动齿轮97’与低速驱动齿轮93’啮合的状态或将高速从动齿轮98’与高速驱动齿轮94’啮合的状态。
即,副变速装置21’构成为,与副变速杆104’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将传递到了第五传动轴92’的动力,经由低速驱动齿轮93’和低速从动齿轮97’传递到第六传动轴95’的低速传动状态;或者将传递到了第五传动轴92’的动力,经由高速驱动齿轮94’和高速从动齿轮98’传递到第六传动轴95’的高速传动状态。
如图14及图15所示,壳体框架13’在其内部的跨过前箱体部15’和中间箱体部16’前端部分的前端部位,形成有收纳主离合器18’的主离合器收纳空间65’。而且,在壳体框架13’内部的成为主离合器收纳空间65’后方部位的中间箱体部16’的前半部分,形成有收纳主变速装置19’的作为第一收纳空间的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并且,在壳体框架13’内部的成为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后方部位的中间箱体部16’的后半部分,形成有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作为第二收纳空间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67’。而且,在壳体框架13’内部的成为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67’后方部位的后箱体部17’的前半部分,形成有收纳副变速装置21’的副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8’,并且,在壳体框架13’内部的成为副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8’后方部位的后箱体部17’的后半部分,形成有收纳后轮用差动装置6’的后轮用差动装置收纳空间69’。
如图9~15所示,在中间箱体部16’的上部,通过螺栓能够装卸地连结有可以使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敞开的盖部件9’。在盖部件9’的左前端部的左右中央部位,能够摆动地支承主变速杆41’的杆支承部42’朝向上方鼓出而形成。
如图9~13所示,搭乘踏板23’搭乘踏板23’由金属板制的中央踏板部43’和金属板制的左右的侧踏板部44’构成,该中央踏板部43’兼用作从上方覆盖变速箱12’的中间箱体部16’的罩,该左右的侧踏板部44’从该中央踏板部43’向左右延伸。中央踏板部43’在具有从上方覆盖中间箱体部16’中的比杆支承部42’更靠后侧的部分的前后长度的状态下,以该中央踏板部43’的左右宽度比中间箱体部16’的左右宽度更宽广的方式弯曲形成为倒U字形。而且,在中央踏板部43’的左下端部分的内面,焊接有用于在其与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之间确保空间的圆筒状的前后一对垫块57’。而且,在中央踏板部43’的右侧面,焊接有弯曲形成为横向U字形的金属板制的杆导向件61’。左侧的侧踏板部44’以位于中间箱体部16’的上下中间部的方式利用前后的垫块57’与中央踏板部43’一同通过螺栓连结在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壁上。右侧的侧踏板部44’以位于中间箱体部16’的上下中间部的方式与中央踏板部43’一同通过螺栓连结在中间箱体部16’的右侧壁上。而且,在将中央踏板部43’及左右的侧踏板部44’通过螺栓与中间箱体部16’连结的状态下,可以在中间箱体部16’的顶面与中央踏板部43’之间以及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与中央踏板部43’之间分别确保规定的空间,而且,左右的侧踏板部44’以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方式构成。在中央踏板部43’中的顶板部分的右后端部位形成有切口部58’,该切口部58’允许配置在中间箱体部16’右后端上部的油量计(未图示)的插入、拔出。
支承方向盘32’等的大致门型的支承部件38’形成为使其后方侧敞开的形状,通过螺栓与中间箱体部16’中的比盖部件9’更靠前侧的前端部分连结。支承部件38’竖立设置在壳体框架13’的前部,除支承方向盘32’之外,使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上方侧突出地对其进行支承。在支承部件38’中的左侧壁部38A’的内面侧,固定装备有筒状的轴支承部48’,使得该轴支承部48’以大致沿着支承部件38’的后倾姿势位于左侧壁部38A’和动力转向机构的控制单元37’之间。而且,在左侧壁部38A’的上端部,通过螺栓连结有兼用作前进后退切换杆39’的杆导向件的轴支承部件47’。
前进后退切换杆39’经由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与从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壁的后侧部位向左方突出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操作轴35’连接。这样,操作轴35’配置在比支承部件38’更靠后方侧的壳体框架13’的侧部。而且,连接机构46’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和操作轴35’连接,以便将由被支承部件38’支承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9’产生的操作力输入到在支承部件38’后方配置的操作轴35’。连接机构46’具备:弯曲形成为L字形的第一连接杆49’、以能够调节长度的松紧螺旋扣式弯曲形成为曲柄状的第二连接杆50’、以及以位于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的方式固定装备在操作轴35’的突出端部的操作臂55’等。
第一连接杆49’将其纵轴部56’的下部侧能够旋转地内嵌在支承部件38的轴支承部48’中并且不能滑动地进行销固定。另外,将纵轴部56’的上部侧穿插在形成于支承部件38’及轴支承部件47’的穿插孔中,并且,经由轴承部件62’能够旋转且不能滑动地与轴支承部件47’连结。而且,在纵轴部56’的上端部分,以从该上端部分向左方延伸的状态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有前进后退切换杆39’。另外,在从纵轴部56’的下端部分朝向支承部件38’的右侧壁部38C’延伸的臂部51’的延伸端,枢支连结有第二连接杆50’的前端部。即,第一连接杆49’在支承部件38’的内部与前进后退切换杆39’连结并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延伸,在其下端部与第二连接杆50’连结。
第二连接杆50’以与第一连接杆49’正交的后下方倾斜姿势架设于第一连接杆49’的臂部51’和操作臂55’。而且,在该架设状态下构成为:该第二连接杆50’的前后方向的前侧部分52’,从支承部件38’中的左右的侧壁部38A’、38C’之间的后方侧的空间部38B’穿过中间箱体部16’上方的杆支承部42’的右侧方,倾斜方向的中间部分54’穿过中间箱体部16’的顶面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前后方向的后侧部分53’穿过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这样,第二连接杆50’以被中央踏板部43’覆盖的方式沿着壳体框架13’的上部及侧部配设。而且,第二连接杆50’以不在支承部件38上进行孔部等的加工的方式穿过支承部件38’后方侧的空间部38B’延伸设置,第一连接杆49’和第二连接杆50’的连结部位于壳体框架13’中的上部右侧部分,因此,容易绕过位于壳体框架13’中的上部左侧部分的杆支承部42’地配设第二连接杆50’。另外,由于第二连接杆50’具备:前后方向的前侧部分52’、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的中间部分54’、以及前后方向的后侧部分53’,因此,可以具有很多形状简单的前后方向的部分,并可以缩短从第一连接杆49’到操作轴35’的连接杆的布置距离。
即,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构成为,利用在大致门型的支承部件38’中的左右的侧壁部38A’、38C’之间确保的空间以及在中间箱体部16’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确保的空间,跨设于前进后退切换杆39’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操作轴35’。
前进后退切换杆39’具备卡入到导向孔47A’中的导向杆40’,该导向孔47A’在轴支承部件47’形成为以第一连接杆49’的纵轴部56’为中心的圆弧状。在轴支承部件47’上,以与导向孔的前后中间部位连通的状态形成有凹部47B’,该凹部47B’通过与导向杆40’的卡合而能够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在中立位置卡止保持。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具备对导向杆40’施力以便与凹部47B’卡合的扭簧63’。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扭簧63’的作用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卡合于凹部47B’,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卡合保持在中立位置,由此,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维持在中立状态,可以切断从主变速装置19’向左右的前轮27’及左右的后轮24’的传动。从该状态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抵抗扭簧63’的作用的方向(上方)摆动操作而解除导向杆40’与凹部47B’的卡合,从而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进后退切换方向(前后方向)进行摆动操作。而且,通过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进后退切换方向进行摆动操作,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切换到前进传动状态或后退传动状态,从而可以将行驶状态切换到前进状态或后退状态。
即,由前进后退切换杆39’及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构成能够从搭乘驾驶部29’进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用的操作构件34。
如图9~11及图13所示,束线59’与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的第二连接杆50’一同穿过中间箱体部16’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的空间,该束线59’将能够对拖拉机所具备的、例如检测发动机转速的转速传感器(未图示)等各种检测器(未图示)、搭乘驾驶部29’所具备的显示面板10’和各种设定器(未图示)、以及搭载于拖拉机的控制单元(未图示)等进行通信地连接的信号线等捆在一起而形成。即,束线59’区别于第二连接杆50’地从壳体框架13’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配置。束线59’以被中央踏板部43’覆盖的方式沿着壳体框架13’的上部配设。这样,将中间箱体部16’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的空间有效用于对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和束线59’等进行布置的布置空间。
如图9~14所示,在中间箱体部16’中的左侧壁的前后中间部位,装备有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离合器踏板45’且朝向左右方向的支承轴100’。离合器踏板45’在安装在支承轴100’上的状态下,弯曲形成为横向V字形,以使该离合器踏板45’的摆动始端侧成为穿过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下方并朝向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前方的状态,该离合器踏板45’的自由端侧成为从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前方朝向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前端部上方的状态。而且,将在该离合器踏板45’的摆动支点部一体地装备的连接臂101’,经由以位于左侧的侧踏板部44’下方的方式固定装备在操作轴102’的突出端部的操作臂(未图示)和以位于左侧的侧踏板部44’下方的状态架设于连接臂101’和操作臂的连接杆103’,与从中间箱体部16’中的左侧壁的前端部位向左方突出的主离合器18’的操作轴102’连接。
如图9及图14~16所示,PTO传动系统5’具备:与第一传动轴70’的第一驱动齿轮71’啮合的用于导出作业动力的传动齿轮105’;与传动齿轮105’花键嵌合的筒轴106’;以能够相对旋转且不能滑动地支承筒轴106’的状态外嵌装备了该筒轴106’的传动轴107’;以允许传动轴107’相对于筒轴106’先行旋转的状态将筒轴106’和传动轴107’连动地连结的单向离合器108’;以及将传动轴107’与PTO轴25’连动地连结的中继轴109’和一对联轴节110’等。
单向离合器108’具备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以及作为施力构件的压缩弹簧113’等而构成,该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与筒轴106’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与传动轴107’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该压缩弹簧113’对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进行施力以使其从解除与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的啮合的啮合解除位置返回到与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啮合的啮合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筒轴106’上外嵌传动齿轮105’、压缩弹簧113’及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能够在将它们作为PTO传动系统5’的驱动侧传动部进行了单元化的状态下外嵌在传动轴107’上,从而可以提高PTO传动系统5’的组装性。
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及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构成为如下的爬升凸轮式:在因作业行驶中的减速操作等而由作业装置的惯性产生了逆驱动状态的情况下,在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的各啮合爪116’上形成的爬升面117’爬升到在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的各啮合爪114’上形成的爬升引导面115’上,从而抵抗压缩弹簧113’的作用地使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从啮合位置滑动位移到啮合解除位置,允许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相对于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的先行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在一边行驶一边通过从PTO轴25’导出的动力来驱动作业装置的作业行驶中,在由油门踏板64’进行了减速操作等的情况下,尽管进行了该减速操作等,但根据作业装置的惯性,筒轴106’及第一传动轴70’与PTO轴25’及传动轴107’等一同以逆驱动状态旋转,因上述情形而使得车速不降低,因此构成为避免有可能如上所述产生车速不降低等不良情况。
如图9~13所示,在搭乘驾驶部29’处的脚底部位的左右中央侧,前后能够摆动地配备有PTO杆60’。PTO杆60’构成为,通过与中央踏板部43’的杆导向件61’的卡合而能够在接合位置或分离位置处进行位置保持。而且,经由PTO动力断续用的连接机构(未图示)与单向离合器108’的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连接。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与PTO杆60’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滑动到能够使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与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啮合的接合位置或阻止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与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的啮合的分离位置。
虽省略图示,但PTO动力断续用的连接机构构成为,将在PTO杆60’的摆动支点部一体地装备的连接臂,经由在从中间箱体部16’的右侧壁的下侧部位向右方突出的换挡叉的操作轴上固定装备的操作臂和架设于连接臂和操作臂的连接杆,与卡合于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的换挡叉连接。
即,单向离合器的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构成为,通过PTO杆60’的操作而能够进行接合位置(图16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和分离位置(图16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的位置切换及保持。其结果是,能够使单向离合器作为如下的PTO离合器起作用:通过PTO杆60’的操作而能够将单向离合器切换到从发动机14’向PTO轴25’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或切断从发动机14’向PTO轴25’的传动的切断状态。由此,与具备专用的PTO离合器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PTO传动系统5’的结构,并可以提高PTO传动系统5’的组装性、实现变速箱12’的小型化等。
如图14及图16所示,PTO传动系统5’的传动轴107’在变速箱12’内经由轴承12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一隔壁118’及第二隔壁119’,该第一隔壁118’划分主离合器收纳空间65’和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该第二隔壁119’划分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67’。而且,在该传动轴107’上,在位于第一隔壁118’和第二隔壁119’之间的双支承部121’上外嵌筒轴106’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并在筒轴106’上外嵌传动齿轮105’、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及压缩弹簧113’,从而在传动轴107’的双支承部121’的轴上构成单向离合器108’。此外,单向离合器108’配备在主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6’中的第二驱动齿轮72’及第三驱动齿轮73’下方的区域。
即,在单一的传动轴107’的、位于支承该传动轴107’的第一隔壁118’和第二隔壁119’之间的双支承部121’的轴上装备有单向离合器108’,因此,例如,与以横跨前后靠近地配备的前后的传动轴的方式构成单向离合器108’的情况相比,不需要使前后的传动轴的旋转中心一致的定心作业等,并且可以长期以稳定的状态顺畅地进行单向离合器108’的断续操作。而且,与在收纳轴数量比主变速装置19’的轴数量多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收纳空间67’配置单向离合器108’的情况、以及在直径比第二驱动齿轮72’及第三驱动齿轮73’大的第四驱动齿轮74’的下方位置配备单向离合器108’的情况下相比,可以实现变速箱12’的小型化、提高PTO传动系统5’的组装性等。
〔其他实施方式〕
〔1〕作为作业车辆,也可以是乘坐式割草机、乘坐式插秧机、轮式装载机等。
〔2〕作为PTO传动系统5’,也可以构成为PTO轴25’与车速(由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后的动力)连动。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与发动机转速连动的PTO轴25’和与车速连动的PTO轴25’。
〔3〕作为单向离合器108’,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液压或电动来进行作为PTO离合器的工作状态的切换。
〔4〕如图17所示,作为单向离合器108’,在传动轴107’上能够相对滑动地花键嵌合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并且能够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筒轴106’。而且,在筒轴106’上一体形成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和传动齿轮105’,将压缩弹簧113’外嵌在传动轴107’上的筒轴106’后侧(与隔着筒轴106’的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将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与PTO杆60’连接,利用压缩弹簧113’对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施力以使其返回到啮合位置,并且,通过PTO杆60’的操作而能够进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的接合位置和分离位置的位置切换及保持。另外,在该结构中,宽广地形成传动齿轮105’,使得不论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在啮合位置和啮合解除位置之间的滑动位移如何,传动齿轮105’都维持传动状态。
〔5〕如图18所示,作为单向离合器108’,在传动轴107’上不能相对滑动地花键嵌合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并且能够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筒轴106’。而且,在筒轴106’上能够相对滑动地花键嵌合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并且一体形成传动齿轮105’,将压缩弹簧113’以位于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和传动齿轮105’之间的状态外嵌在筒轴106’上。而且,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将筒轴106’与PTO杆60’连接,利用压缩弹簧113’对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施力以使其返回到啮合位置,并且,通过PTO杆60’的操作而能够进行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的接合位置和分离位置的位置切换及保持。另外,在该结构中,宽广地形成传动齿轮105’,使得不论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在啮合位置和啮合解除位置之间的滑动位移如何,传动齿轮105’都维持传动状态。
〔6〕如图19所示,作为单向离合器108’,在传动轴107’上,能够相对旋转且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第一筒轴(筒轴106’)并且能够相对滑动地花键嵌合第二筒轴122,在上述第一筒轴(筒轴106’)上一体形成有传动齿轮105’及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111’。而且,在第二筒轴122’上,能够相对滑动地花键嵌合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并且,将压缩弹簧113’以位于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和第二筒轴122’的前端部之间的状态外嵌在第二筒轴122’上。而且,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将第二筒轴122’与PTO杆60’连接,利用压缩弹簧113’对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施力以使其返回到啮合位置,并且,通过PTO杆60’的操作而能够进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112’的接合位置和分离位置的位置切换及保持。
〔7〕也可以构成为将单向离合器配备在副变速装置收纳空间68’内。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PTO传动构造只要在向用于导出动力的PTO轴进行传动的PTO传动系统中具备允许从动侧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即可,可以应用于拖拉机、乘坐式割草机、乘坐式插秧机、轮式装载机等。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拖拉机(“作业车辆”的一例)在车架11’’的前半部配备水冷式发动机14’’等,在车架11’’的后半部形成搭乘驾驶部29’’。而且,在发动机14’’的左右配备作为能够驱动的转向轮的前轮27’’,在搭乘驾驶部29’’的左右配备作为能够制动的驱动轮的后轮24’’,从而构成为4’’轮驱动型。
车架11’’在发动机14’’的下部以从发动机14’’的下部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连结前框架部件26’’,在发动机14’’的后下部以从发动机14’’的后下部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连结壳体框架13’’而构成。在前框架部件26’’上能够摇摆地装备有前车轴壳28’’,该前车轴壳28’’经由前车轴(未图示)等能够驱动且能够转向地支承左右的前轮27’’。
如图20~24所示,搭乘驾驶部29’’配备金属板制的搭乘踏板23’’、能够调节位置的驾驶座位30’’、前轮转向用的方向盘32’’及发动机转速调节用的油门踏板等而构成。方向盘32’’经由转向轴36’’及动力转向机构等与左右的前轮27’’连接。即,由方向盘32’’、转向轴36’’及动力转向机构等构成前轮转向用的操作构件33’’。转向轴36’’穿插在以后倾姿势配置在搭乘驾驶部29’’的前端部位的动力柱31’’中。动力柱31’’竖立设置在从前后方向看呈大致门型的支承部件38’’的上端,该支承部件38’’以后倾姿势竖立设置在车架1’’上。
如图20所示,壳体框架13’’构成为能够分割为前箱体部15’’、中间箱体部16’’以及后箱体部17’’这三部分构造。而且,由它们中的中间箱体部16’’和后箱体部17’’构成变速器箱体(以下称为变速箱)12’’。在后箱体部17’’装备有:能够使与拖拉机的后部连结的旋转式耕耘装置或犁等作业装置(未图示)进行升降操作的左右一对提升臂2’’、驱动左右的提升臂2’’在上下方向摆动的液压式提升缸3’’、以及在将旋转式耕耘装置等驱动型作业装置与拖拉机的后部连结的情况下能够向作业装置导出作业用动力的PTO轴25’’等。
如图25所示,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经过由干式单片离合器构成的主离合器18’’之后,分配供给到行驶传动系统4’’和PTO传动系统5’’。接着,将经过行驶传动系统4’’的行驶用的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前轮27’’及左右的后轮24’’。而且,将经过PTO传动系统5’’的作业用的动力传递到PTO轴25’’。
如图25所示,行驶传动系统4’’具备:构成为能够对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进行4’’级变速的滑动啮合式主变速装置19’’;构成为能够将由主变速装置19’’进行变速后的动力切换到前进用或后退用的同步啮合式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构成为能够将由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进行前进后退切换后的动力进行高低2’’级变速的滑动啮合式副变速装置21’’;允许左右的后轮24’’的差动的同时将由副变速装置21’’进行变速后的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后轮24’’的后轮用差动装置6’’;从由副变速装置21’’进行变速后的动力导出前轮驱动用的动力的齿轮单元7’’;以及允许左右的前轮27’’的差动的同时将来自齿轮单元7’’的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前轮27’’的前轮用差动装置8’’等。
如图20、图21所示,主离合器18’’构成为,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29’’的左脚底部位的离合器踏板45’’的踩踏操作连动地从将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传递到行驶传动系统4’’的接合状态被切换到将该传动切断的分离状态,而且与离合器踏板45’’的踩踏解除操作连动地从分离状态被切换到接合状态。
壳体框架13’’在其内部的前箱体部15’’收纳主离合器18’’,在中间箱体部16’’,从前方侧按照主变速装置19’’、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顺序排列地收纳主变速装置19’’、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在后箱体部17’’,从前方侧按照副变速装置21’’、后轮用差动装置6’’的顺序排列地收纳副变速装置21’’、后轮用差动装置6’’。如图22、图25所示,副变速装置21’’构成为与位于驾驶座位30’’侧方的副变速杆104’’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动地被切换到低速传动状态或高速传动状态。而且,如图21所示,在中间箱体部16’’的上部,通过螺栓能够装卸地连结有可以使中间箱体部16’’的上部敞开的盖部件9’’。在盖部件9’’的左前端部的左右中央部位,能够摆动地支承用于操作主变速装置19’’的主变速杆41’’的杆支承部42’’(“壳体框架用部件”的一例)朝向上方鼓出而形成。
如图20~24所示,搭乘踏板23’’由金属板制的中央踏板部43’’(相当于“罩”)和金属板制的左右的侧踏板部44’’构成,该中央踏板部43’’兼用作从上方覆盖变速箱12’’的中间箱体部16’’的罩,该左右的侧踏板部44’’从该中央踏板部43’’向左右延伸。中央踏板部43’’在具有从上方覆盖中间箱体部16’’中的比杆支承部42’’更靠后侧的部分的前后长度的状态下,以该中央踏板部43’’的左右宽度比中间箱体部16’’的左右宽度更宽广的方式弯曲形成为倒U字形。这样,中央踏板部43’’构成为覆盖壳体框架13’’的上部及两侧部。而且,在中央踏板部43’’的左下端部分的内面,焊接有用于在其与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之间确保空间的圆筒状的前后一对垫块57’’。而且,在中央踏板部43’’的右侧面,焊接有弯曲形成为横向U字形的金属板制的杆导向件61’’。左侧的侧踏板部44’’以位于中间箱体部16’’的上下中间部的方式利用前后的垫块57’’与中央踏板部43’’一同通过螺栓连结在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壁上。右侧的侧踏板部44’’以位于中间箱体部16’’的上下中间部的方式与中央踏板部43’’一同通过螺栓连结在中间箱体部16’’的右侧壁上。而且,在将中央踏板部43’’及左右的侧踏板部44’’通过螺栓与中间箱体部16’’连结的状态下,可以在中间箱体部16’’的顶面与中央踏板部43’’之间以及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与中央踏板部43’’之间分别确保规定的空间,而且,左右的侧踏板部44’’以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方式构成。在中央踏板部43’’中的顶板部分的右后端部位形成有切口部58’’,该切口部58’’允许配置在中间箱体部16’’右后端上部的油量计(未图示)的插入、拔出。
如图23、图24所示,支承方向盘32’’等的大致门型的支承部件38’’形成为使其后方侧敞开的形状,通过螺栓与中间箱体部16’’中的比盖部件9’’更靠前侧的前端部分连结。支承部件38’’竖立设置在壳体框架13’’的前部,除支承方向盘32’’之外,使前进后退切换杆39’’(“操作杆”的一例)向上方侧突出地对其进行支承。在支承部件38’’中的左侧壁部38A’’的内面侧,固定装备有筒状的轴支承部48’’,使得该轴支承部48’’以大致沿着支承部件38’’的后倾姿势位于左侧壁部38A’’和动力转向机构的控制单元37’’之间。而且,在左侧壁部38A’’的上端部,通过螺栓连结有兼用作前进后退切换杆39’’的杆导向件的轴支承部件47’’。
如图20~25所示,前进后退切换杆39’’经由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与从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壁的后侧部位向左方突出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操作轴35’’(相当于“输入部”)连接。这样,操作轴35’’配置在比支承部件38’’更靠后方侧的壳体框架13’’的侧部,连接机构46’’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和操作轴35’’连接,以便将由被支承部件38’’支承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9’’产生的操作力输入到在支承部件38’’后方配置的操作轴35’’。连接机构46’’具备:弯曲形成为L字形的第一连接杆49’’(相当于“下方延伸部”)、以能够调节长度的松紧螺旋扣式弯曲形成为曲柄状的第二连接杆50’’(相当于“后方延伸部”)、以及以位于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的方式固定装备在操作轴35’’的突出端部的操作臂55’’(相当于“后方延伸部”)等。
如图20~25所示,第一连接杆49’’将其纵轴部56’’的下部侧能够旋转地内嵌在支承部件38’’的轴支承部48’’中并且不能滑动地进行销固定。另外,将纵轴部56’’的上部侧穿插在形成于支承部件38’’及轴支承部件47’’的穿插孔中,并且,经由轴承部件能够旋转且不能滑动地与轴支承部件47’’连结。而且,在纵轴部56’’的上端部分,以从该上端部分向左方延伸的状态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有前进后退切换杆39’’。另外,在从纵轴部56’’的下端部分朝向支承部件38’’的右侧壁部38C’’延伸的臂部51’’的延伸端,枢支连结有第二连接杆50’’的前端部。即,第一连接杆49’’在支承部件38’’的内部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延伸,在其下端部与第二连接杆50’’连结。
如图20~25所示,第二连接杆50’’以与第一连接杆49’’正交的后下方倾斜姿势架设于第一连接杆49’’的臂部51’’和操作臂55’’。而且,在该架设状态下构成为:该第二连接杆50’’的前后方向的前侧部分52’’(相当于“前方侧部位”),从支承部件38’’中的左右的侧壁部38A’’、38C’’之间的后方侧的空间部38B’’(相当于“敞开部”)穿过中间箱体部16’’上方的杆支承部42’’的右侧方,倾斜方向的中间部分54’’(相当于“倾斜部位”、“后方侧部位”)穿过中间箱体部16’’的顶面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前后方向的后侧部分53’’(相当于“后方侧部位”)穿过中间箱体部16’’的左侧面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这样,这样,第二连接杆50’’以被中央踏板部43’’覆盖的方式沿着壳体框架13’’的上部及侧部配设。而且,第二连接杆50’’以不在支承部件38’’上进行孔部等的加工的方式穿过支承部件38’’后方侧的空间部38B’’延伸设置,第一连接杆49’’和第二连接杆50’’的连结部位于壳体框架13’’中的上部右侧部分,因此,容易绕过位于壳体框架13’’中的上部左侧部分的杆支承部42’’地配设第二连接杆50’’。另外,由于第二连接杆50’’具备:前后方向的前侧部分52’’、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的中间部分54’’、以及前后方向的后侧部分53’’,因此,可以具有很多形状简单的前后方向的部分,并可以缩短从第一连接杆49’’到操作轴35’’的连接杆的布置距离。
即,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构成为,利用在大致门型的支承部件38’’中的左右的侧壁部38A’’、38C’’之间确保的空间以及在中间箱体部16’’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确保的空间,跨设于前进后退切换杆39’’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操作轴35’’。
如图23所示,前进后退切换杆39’’具备卡入到导向孔47A’’中的导向杆40’’,该导向孔47A’’在轴支承部件47’’形成为以第一连接杆49’’的纵轴部56’’为中心的圆弧状。在轴支承部件47’’上,以与导向孔的前后中间部位连通的状态形成有凹部47B’’,该凹部47B’’通过与导向杆40’’的卡合而能够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在中立位置卡止保持。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具备对导向杆40’’施力以便与凹部47B’’卡合的扭簧63’’。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扭簧63’’的作用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卡合于凹部47B’’,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卡合保持在中立位置,由此,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维持在中立状态,可以切断从主变速装置19’’向左右的前轮27’’及左右的后轮24’’的传动。从该状态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抵抗扭簧63’’的作用的方向(上方)摆动操作而解除导向杆40’’与凹部47B’’的卡合,从而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进后退切换方向(前后方向)进行摆动操作。而且,通过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9’’向前进后退切换方向进行摆动操作,可以将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切换到前进传动状态或后退传动状态,从而可以将行驶状态切换到前进状态或后退状态。
即,由前进后退切换杆39’’及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构成能够从搭乘驾驶部29’’进行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的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用的操作构件34’’。
如图21、图22及图24所示,束线59’’(“另外的延伸设置部件”的一例)与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的第二连接杆50’’一同穿过中间箱体部16’’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的空间,该束线59’’将能够对拖拉机所具备的、例如检测发动机转速的转速传感器(未图示)等各种检测器(未图示)、搭乘驾驶部29’’所具备的显示面板10’’和各种设定器(未图示)、以及搭载于拖拉机的控制单元(未图示)等进行通信地连接的信号线等捆在一起而形成。即,束线59’’区别于第二连接杆50’’地从壳体框架13’’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配置。束线59’’以被中央踏板部43’’覆盖的方式沿着壳体框架13’’的上部配设。这样,将中间箱体部16’’和中央踏板部43’’之间的空间有效用于对前进后退切换用的连接机构46’’和束线59’’等进行布置的布置空间。
如图20~24所示,在中间箱体部16’’中的左侧壁的前后中间部位,装备有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离合器踏板45’’且朝向左右方向的支承轴100’’。离合器踏板45’’在安装在支承轴100’’上的状态下,弯曲形成为横向V字形,以使该离合器踏板45’’的摆动始端侧成为穿过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下方并朝向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前方的状态,该离合器踏板45’’的自由端侧成为从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前方朝向左侧的侧踏板部44’’的前端部上方的状态。而且,将在该离合器踏板45’’的摆动支点部一体地装备的连接臂101’’,经由以位于左侧的侧踏板部44’’下方的方式固定装备在操作轴102’’的突出端部的操作臂(未图示)和以位于左侧的侧踏板部44’’下方的状态架设于连接臂101’’和操作臂的连接杆103’’,与从中间箱体部16’’中的左侧壁的前端部位向左方突出的主离合器18’’的操作轴连接。
另外,在搭乘驾驶部29’’中的脚底部位的左右中央侧,能够前后摆动地配备PTO杆60’’。PTO杆60’’用于对PTO传动系统5’’中的PTO离合器进行操作,通过与中央踏板部43’’的杆导向件61’’的卡合而能够在接合位置或分离位置处进行位置保持。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操作杆的一例,例示了前进后退切换杆39,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主变速杆或其他的副变速杆等其他的操作杆。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中央踏板部43’’在正面剖视时形成为朝下敞开的U字形且中央踏板部43’’的整个顶面相比连接机构46的第一连接杆49’’位于上方的一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形成为仅使位于连接机构的可动范围的上方的部位向上方鼓出这种形状的罩。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壳体框架用部件配置在壳体框架13’’的上部的一例,但并不限于此,壳体框架用部件也可以配置在壳体框架13’’的侧部。另外,作为壳体框架用部件的一例,例示了支承主变速杆41’’的杆支承部42’’,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壳体框架13’’的顶面向上方突出的部件、从侧面向外侧方突出的部件等其他的壳体框架用部件。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另外的延伸设置部件,列举了束线59’’以被中央踏板部43’’覆盖的方式沿着壳体框架13’’的上部配设的一例,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另外的延伸设置部件的一例的束线59’’也能够以被中央踏板部43’’覆盖的方式沿着壳体框架13’’的左右横向一侧的侧部的侧面配设。另外,作为另外的延伸设置部件的一例,列举了束线59’’,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线材、杆、软管等其他的延伸设置部件。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例示了拖拉机,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乘坐式割草机、乘坐式插秧机、轮式装载机等其他的作业车辆。

Claims (9)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用于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到行驶系统;
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切换到前进用的动力或后退用的动力;
PTO轴,所述PTO轴导出作业用的动力;
作业用传动系统,所述作业用传动系统向所述PTO轴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
离合器部,所述离合器部将从发动机向PTO轴的动力的传递接合或分离;
变速箱具有:
收纳所述变速装置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以及
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的后方并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二收纳空间;
所述离合器被收纳于所述第一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器部兼用作允许从动侧的部件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
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及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施力以使其从相对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另一方的啮合解除位置返回到啮合位置,
能够对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进行位置切换并将其保持在能够与另一方的爪式离合器部件啮合的接合位置或阻止与所述另一方的爪式离合器部件啮合的分离位置,
在传动轴上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有筒轴,
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配备在所述传动轴上,另一方配备在所述筒轴上,从而在单一的所述传动轴上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轴上,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设置有用于导出作业动力的传动齿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并且,所述筒轴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
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筒轴上,并且,所述传动齿轮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筒轴上,
所述施力部件是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以位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之间的状态外嵌在所述筒轴上,
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便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并且,所述筒轴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
在所述筒轴上一体形成有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
所述施力部件是压缩弹簧,将所述压缩弹簧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的隔着所述筒轴与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
不论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在所述啮合位置和所述啮合解除位置之间的滑动如何,所述传动齿轮都维持传动状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并且,所述筒轴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
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筒轴上,并且,在所述筒轴上一体形成有所述传动齿轮,
所述施力部件是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以位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之间的状态外嵌在所述筒轴上,
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便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
不论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在所述接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的滑动如何,所述传动齿轮都维持传动状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用传动系统具备: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一连动部的第一连动轴、以及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二连动部的第二连动轴,
所述第一连动轴和所述第二连动轴配置成旋转中心一致,
所述第一连动轴具有:经由第一轴承支承于第一轴支承部的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
所述第二连动轴具有:经由第二轴承支承于第二轴支承部的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
所述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将棒状的所述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插入筒状的所述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内部、在径向上在所述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之间夹着第三轴承并相互支承的状态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连动轴及所述第二连动轴平行地配置的第三连动轴,该第三连动轴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经由第四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三轴支承部,
在所述第三连动轴上具备:与所述第一连动轴上的作为所述第一连动部的第一连动齿轮啮合自如的第三连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连动轴上的作为所述第二连动部的第二连动齿轮啮合自如的第四连动齿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动轴及所述第二连动轴被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在所述第一连动轴上设置有所述离合器部。
CN201410120450.4A 2013-03-28 2014-03-27 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104070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0590 2013-03-28
JP2013070589A JP2014193671A (ja) 2013-03-28 2013-03-28 作業車のpto伝動構造
JP2013-070589 2013-03-28
JP2013-070588 2013-03-28
JP2013070588A JP6008778B2 (ja) 2013-03-28 2013-03-28 作業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13070590A JP5901562B2 (ja) 2013-03-28 2013-03-28 作業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996A true CN104070996A (zh) 2014-10-01
CN104070996B CN104070996B (zh) 2016-07-20

Family

ID=51592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0450.4A Active CN104070996B (zh) 2013-03-28 2014-03-27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79491B2 (zh)
KR (2) KR101471788B1 (zh)
CN (1) CN1040709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4493A (zh) * 2015-01-28 2016-10-05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9333A1 (de) * 2013-08-28 2015-03-0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JP6346037B2 (ja) * 2014-09-09 2018-06-2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N108547945B (zh) * 2018-05-22 2019-10-29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拖拉机双动力输入实现可控多向动力输出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29385A (en) * 1982-11-04 1984-05-16 Kubota Ltd A vehicle drive apparatus
US4648040A (en) * 1984-02-21 1987-03-03 J. I. Case Company Engine monitor/control microprocessor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power train
JPH06297978A (ja) * 1993-04-19 1994-10-25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動力取り出し用伝動構造
KR100467510B1 (ko) * 2001-08-09 2005-01-24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전후진하면서 작업을 행하는 작업차를 위한 변속장치
CN1672972A (zh) * 2004-03-22 2005-09-28 株式会社久保田 拖拉机的传动系统
JP2006082645A (ja) * 2004-09-15 2006-03-30 Kubota Corp コンスタントメッシュ式の伝動切換装置
EP1295750B1 (en) * 2001-09-25 2008-07-16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or a working vehicle
US20100242637A1 (en) * 2009-03-30 2010-09-30 Kubota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Work Vehicle
CN101865286A (zh) * 2005-09-26 2010-10-20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的负载控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9U (ja) 1992-06-09 1994-01-11 文惠 浅野 傘の柄に盗難防止用部品を取り付けた傘
US6457546B1 (en) * 1998-06-05 2002-10-01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vehicle with HST and pressure oil feeding device for the mechanism
JP3883403B2 (ja) 2001-08-09 2007-02-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変速操作装置
JP4194066B2 (ja) 2001-08-09 2008-12-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変速装置
JP2003054275A (ja) 2001-08-09 2003-02-26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変速装置
US6986295B2 (en) * 2003-05-21 2006-01-17 Kubota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for work vehicle having PTO function
JP2004345568A (ja) * 2003-05-23 2004-12-09 Yanmar Co Ltd トラクタ
US7421917B2 (en) * 2004-06-25 2008-09-09 Kubota Corporation Tractor with a PTO apparatus
JP5123260B2 (ja) * 2009-06-29 2013-01-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の油圧ポンプ装置
JP5313861B2 (ja) 2009-12-22 2013-10-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5672344B2 (ja) * 2012-09-14 2015-02-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29385A (en) * 1982-11-04 1984-05-16 Kubota Ltd A vehicle drive apparatus
US4648040A (en) * 1984-02-21 1987-03-03 J. I. Case Company Engine monitor/control microprocessor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power train
JPH06297978A (ja) * 1993-04-19 1994-10-25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動力取り出し用伝動構造
KR100467510B1 (ko) * 2001-08-09 2005-01-24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전후진하면서 작업을 행하는 작업차를 위한 변속장치
EP1295750B1 (en) * 2001-09-25 2008-07-16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or a working vehicle
CN1672972A (zh) * 2004-03-22 2005-09-28 株式会社久保田 拖拉机的传动系统
JP2006082645A (ja) * 2004-09-15 2006-03-30 Kubota Corp コンスタントメッシュ式の伝動切換装置
CN101865286A (zh) * 2005-09-26 2010-10-20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的负载控制结构
US20100242637A1 (en) * 2009-03-30 2010-09-30 Kubota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Work Vehi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4493A (zh) * 2015-01-28 2016-10-05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996B (zh) 2016-07-20
KR20140135939A (ko) 2014-11-27
KR101503223B1 (ko) 2015-03-16
KR20140118673A (ko) 2014-10-08
KR101471788B1 (ko) 2014-12-10
US9079491B2 (en) 2015-07-14
US20140290399A1 (en) 2014-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0996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5283339B (zh) 收割机用的传动装置
JP6008778B2 (ja) 作業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JP6120640B2 (ja) 田植機
CN105309094B (zh) 作业机
CN210461466U (zh) 农业机械及其自动离合装置
JP4223048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3960879B2 (ja) 水田作業機
CN205213375U (zh) 水田作业机
JP4219261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KR100526734B1 (ko) 승용형 무논 작업기
JP3945273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4616705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4263083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JP4263080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JP2004067019A5 (zh)
JP4083133B2 (ja) 四輪駆動型作業車の操向構造
JP2006345764A (ja) 乗用型田植機
CN210461660U (zh) 农业机械及其自动换挡装置
JP4100977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KR102317483B1 (ko) 승용형 이앙기 사이드 클러치 작동구조
CN106793755A (zh) 收割机
JP5043596B2 (ja) 田植機
JPH053378Y2 (zh)
JP6541536B2 (ja) 乗用作業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