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8358A - 通过发酵制造玉米黄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过发酵制造玉米黄质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8358A
CN103038358A CN2011800271578A CN201180027157A CN103038358A CN 103038358 A CN103038358 A CN 103038358A CN 2011800271578 A CN2011800271578 A CN 2011800271578A CN 201180027157 A CN201180027157 A CN 201180027157A CN 103038358 A CN103038358 A CN 1030383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eaxanthin
bacterium
carotenoid
nutrient solution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71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8358B (zh
Inventor
平泽和明
佐藤博
米田久
矢田哲久
东光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xtg Energy Corp
Eneo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X Nippon Oil and Ener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X Nippon Oil and Energy Corp filed Critical JX Nippon Oil and Ener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38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8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3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23/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yclohexene ring having an unsaturated side chain containing at least ten carbon atoms bound by conjugated double bonds, e.g. carote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20/00Accessory food factors for 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20/10Organic substances
    • A23K20/179Colouring agents, e.g. pigmenting or dyeing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05Plant extracts, their artificial duplicates or their deriva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5/00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Food or foodstuffs obtained thereby; Materials therefor
    • A23L5/40Colouring or decolouring of foods
    • A23L5/42Addition of dyes or pigment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optical brighteners
    • A23L5/43Addition of dyes or pigment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optical brighteners using naturally occurring organic dyes or pigments, their artificial duplicates or their derivatives
    • A23L5/44Addition of dyes or pigment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optical brighteners using naturally occurring organic dyes or pigments, their artificial duplicates or their derivatives using carotenoids or xanthophy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18Antioxidants, e.g. antiradic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senses
    • A61P27/02Ophthalm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9/00General protective or antinoxious agents
    • A61P39/06Free radical scavengers or antioxid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5Bacterial iso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1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using 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Myc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抑制葡糖酸的生产、同时高浓度且低成本地微生物学制造玉米黄质的方法,具体来说,涉及制造含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生产含有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细菌在含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的步骤,与不含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比较,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葡糖酸的生产浓度低,且玉米黄质生产浓度高。

Description

通过发酵制造玉米黄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微生物发酵制造含有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类胡萝卜素是可用作饲料添加物、食品添加物、药物等的天然色素。类胡萝卜素例如包含:玉米黄质、β-胡萝卜素、β-隐黄素、虾青素、角黄素、番茄红素、芬尼黄质(phoenicoxanthin)、金盏花黄质(adonixanthin)、海胆酮、asteroidenone和3-羟基海胆酮等。
类胡萝卜素中,已知玉米黄质作为在玉米等各种植物中含有的天然的黄色色素,添加于饲料中改善鸡等家禽类的卵黄、肉、表皮色调的用途以及作为食品的着色剂的用途。还有报道指出:玉米黄质具有强力的抗氧化作用(非专利文献1)和抗肿瘤效果(非专利文献2)。并且还已知玉米黄质与叶黄素一起存在于视网膜和水晶体中,与保持眼的健康有关(非专利文献3)。基于这些生理学效果,玉米黄质可用作健康食品原材料、化妆品原材料和药物原材料。
β-隐黄素含于柑橘类中,已知具有抗肿瘤效果(非专利文献2),还报道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效果(非专利文献4),还有作为健康食品原材料和饲料配合剂的用途。
β-胡萝卜素具有前维生素A作用和抗氧化作用,作为饲料添加物、食品添加物、天然着色剂等广泛应用。
玉米黄质、β-隐黄素或β-胡萝卜素添加于鸡等家禽类的饲料中、将该饲料给予家禽类,则会蓄积在卵黄中。由于具有上述的有效的生理作用,因此,蓄积了这些类胡萝卜素的卵黄可用作功能性卵。
另一方面,玉米黄质的制造方法例如已知有:使用由氧代异佛尔酮的不对称还原得到的光学活性的羟基酮作为原料的化学合成法(非专利文献5)、以及由玉米种子提取的方法。还已知由万寿菊提取玉米黄质的方法(专利文献1),来自万寿菊的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成分为叶黄素,玉米黄质的含量低。
生产玉米黄质的微生物的例子已知有:螺旋藻类(专利文献2)、微绿球藻属(Nannochloris)微藻类(专利文献3)、屈挠杆菌属(Flexibacter)细菌(专利文献4)、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细菌(专利文献5)、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细菌以及细菌橙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aurantiacum) (非专利文献6)。另外,在作为类胡萝卜素生产菌而已知的副球菌属(Paracoccus)细菌中,例如已知产玉米黄质副球菌(Paracoccus zeaxanthinifaciens) ATCC 21588株(非专利文献7)、细菌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Paracoccus carotinifaciens) E-396株的变异菌株(专利文献6)、副球菌属细菌A-581-1株的变异菌株(专利文献6)以及副球菌属细菌的变异菌株(专利文献7)生产玉米黄质。
但是,上述玉米黄质化学合成法使用有机溶剂,因此在安全性以及近年来的天然物趋势方面存在问题。另外,通过藻类培养生产玉米黄质时,生产率低,因此并不实用。并且由植物提取玉米黄质时,由于玉米黄质的含量低,成本过大,并且受到气候的左右,因此具有难以稳定供给的缺点。
另一方面,副球菌属细菌虽然具有增殖速度快、生产率高、提取容易等有点,但是在培养液中大量生产葡糖酸,致碳源被浪费使用,并且蓄积的葡糖酸抑制玉米黄质的生产,在制造成本方面无法累积生产足够浓度的玉米黄质。因此,人们需求以以往的玉米黄质的低成本可稳定供给的、安全性高的制造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92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554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5955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5-32897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5-4949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87097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7-15147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Nobuyoshi Shidzu等人, “Fisheries Science”, 1996年, 第62卷, 第1号, 134-137页
非专利文献2:Tsushima M.等人, “Biol. Pharm. Bull.”, 1995年, 第18卷, 第2号,227-233页
非专利文献3:“FOOD Style 21”, 1999年, 第3卷, 第3号, 50-53页
非专利文献4:Yamaguchi M等人, “ACS Symp Ser(Am Chem Soc)”, 2008年, 第993号, 408-418页
非专利文献5:Paust J等人, “Pure Appl. Chem.”, 1991年, 第63卷, 第1号, 45-58页
非专利文献6:Akihiro Yokoyama和Wataru Miki,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95年, 第128卷,139-144页
非专利文献7:Alan Berry等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3年, 第53卷, 231-238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抑制葡糖酸的生产、微生物学制造高浓度且低成本的玉米黄质的方法。
本发明人为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各种研究,结果发现:在产生玉米黄质的细菌的培养中,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生物素,可保持低的葡糖酸的生产浓度,同时可生产高浓度的玉米黄质,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包含以下内容。
(1)制造含有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生产含有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细菌在含有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的步骤,与在不含有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比较,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葡糖酸生产浓度低,且玉米黄质生产浓度高。
(2)(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葡糖酸生产浓度为80g/L以下。
(3)(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葡糖酸生产量消耗了碳源的30%(w/w)以下。
(4)(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的类胡萝卜素含有β-隐黄素。
(5)(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的类胡萝卜素含有β-胡萝卜素。
(6)(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单位培养基的生物素的浓度为0.001mg/L-50mg/L。
(7)(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单位干燥菌体的玉米黄质含量为2mg/g以上。
(8)(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单位干燥细胞的聚-β-羟基丁酸(PHB)含量为30%(w/w)以下。
(9)(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为属于副球菌属(Paracoccus)的细菌。
(10)(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是将产生虾青素的副球菌属细菌进行变异处理、使其产生玉米黄质的变异菌株。
(1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与亲代菌株比较,是使葡糖酸生产能力降低的变异菌株。
(12)(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与亲代菌株比较,是使PHB生产能力降低的变异菌株。
(13)(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是对应于16S核糖体RNA的DNA的碱基序列与SEQ ID NO: 1的碱基序列实质上同源的细菌。
(14)(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是来自E-396株(FERM BP-4283)或A-581-1株(FERM BP-4671)的变异菌株。
(15)类胡萝卜素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按照(1)的方法制造的含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单位干燥细胞的PHB含量为30%(w/w)以下。
(16)含有含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干燥菌体组合物,该组合物通过将按照(1)的方法得到的培养液干燥来制造,其特征在于:单位该组合物的玉米黄质含量为2mg/g以上。
本说明书包含作为本申请的优先权基础的日本国特许出愿2010-079415号说明书所载的内容。
根据本发明,在微生物学生产中,可以将葡糖酸的浓度抑制为低浓度,同时以低成本制造高浓度的玉米黄质。本发明制造的含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可用作饲料用和食品用的原材料。
实施发明的方案
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说明,对于以下例举之外,在不损害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也可适当变更后实施。
本发明涉及在含有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生产含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细菌(以下有时称为“类胡萝卜素产生细菌”或“玉米黄质产生细菌”),来制造含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方法(以下称为“本方法”)。本方法中,与在不含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结束后的同样的类胡萝卜素产生细菌的培养液相比,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葡糖酸生产浓度低,并且玉米黄质生产浓度高。本方法中,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生物素,可抑制葡糖酸的生产浓度,同时可以以低成本制造高浓度的玉米黄质。
本方法中使用的细菌只要是产生玉米黄质的细菌即可,没有任何限定,优选使用属于副球菌属的细菌。在属于副球菌属的细菌中,优选使用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Paracoccus haeundaensis、产玉米黄质副球菌,特别优选使用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属于副球菌属的细菌的具体菌株的例子可举出: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E-396株(FERM BP-4283)和副球菌属细菌A-581-1株(FERM BP-4671),另外,使这些菌株变异、与亲代菌株比较、优先产生玉米黄质的变异菌株也在本方法中优选使用。作为其它的玉米黄质产生细菌的具体菌株的例子,还可举出产玉米黄质副球菌ATCC21588株(非专利文献7)。
作为玉米黄质产生细菌,优选使用对应于16S核糖体RNA的DNA的碱基序列与SEQ ID NO: 1的E-396株的碱基序列实质上同源的细菌。这里,“实质上同源”是指考虑了DNA碱基序列确定时的错误频率等,碱基序列优选95%以上、更优选96%以上、进一步优选97%以上、特别优选98%以上、最优选99%以上同源。同源性例如可通过基因分析软件Clustal W来确定。
“对应于16S核糖体RNA的DNA的碱基序列”是指将16S核糖体RNA的碱基序列中的U(尿嘧啶)置换为T(胸腺嘧啶)的碱基序列。
该基于16S核糖体RNA的碱基序列同源性的微生物分类法近年成为主流。以往的微生物分类法是基于以往的运动性、营养要求性、糖的同化性等的微生物学性质,因此,在发生自然突变导致的性状变化等时,可能将微生物误分类。与此相对,16S核糖体RNA的碱基序列在遗传上极为稳定,因此,基于其同源性的分类法与以往的分类法相比,分类的可靠度显著提高。
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E-396株的16S核糖体RNA的碱基序列,与其它类胡萝卜素产生细菌马氏副球菌DSM11574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98), 48,543-548)、副球菌属细菌N-81106株(日本特开2007-244205号公报)、Paracoccus haeundaensis BC 74171株(Jae Hyung Lee等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04年,第54卷,第1699-1702页)、副球菌属细菌A-581-1株、产玉米黄质副球菌 ATCC21588株和副球菌属种PC-1株(国际公开第2005/118812号小册子)的16S核糖体RNA的碱基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7%、99.7%、99.6%、99.4%、95.7%和95.4%,可知它们是在分类学上极为近缘的菌株。因此可以说,这些菌株作为产生类胡萝卜素的细菌,形成了一个群。
本方法中,也可以使用将虾青素生产细菌进行变异处理,使得与亲代菌株比较,优先产生玉米黄质的变异菌株。上述变异菌株例如可举出:专利文献6公开的变异菌株、专利文献7公开的变异菌株等。
将虾青素产生细菌进行变异处理以获得优先产生玉米黄质的变异菌株的方法如以下所例示。
变异的亲代菌株只要是生产虾青素的细菌即可,可以是任何细菌,优选使用属于副球菌属的细菌。产生虾青素的属于副球菌属的细菌中,优选使用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haeundaensis,特别优选使用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属于副球菌属的细菌的具体的菌株例子可举出: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E-396株(FERM BP-4283)和副球菌属细菌A-581-1株(FERM BP-4671),将这些菌株变异而虾青素生产率提高的变异菌株也作为亲代菌株优选使用。另外,作为变异的亲代菌株使用的虾青素产生细菌,优选使用对应于16S核糖体RNA的DNA的碱基序列与SEQ ID NO: 1的E-396株的碱基序列实质上同源的细菌。这里,“实质上同源”是指:考虑了DNA的碱基序列确定时的错误频率等,碱基序列优选95%以上、更优选96%以上、进一步优选97%以上、特别优选98%以上、最优选99%以上同源。
将虾青素生产细菌进行变异处理的方法只要是诱发突变的方法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利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和甲磺酸乙酯(EMS)等诱变剂的化学方法、紫外线照射和X射线照射等的物理方法、利用基因重组以及转座子等的生物学方法等。或者也可以是自然发生的自发性突变。该变异处理可以进行1次,还可以是例如通过该突变处理获得高生产虾青素的变异体、再将其进一步进行突变处理的2次以上的变异处理。本发明中,变异处理后,使其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可随机挑取菌落,但为了提高筛选效率,与亲代菌株的红色-红橙色的菌落相比,可以选择呈现黄色-橙色的菌落。
从将虾青素生产细菌进行变异处理得到的变异菌株中筛选所生产的玉米黄质相对于总类胡萝卜素量的比例特别高的变异菌株的方法可通过培养变异菌株、对所得培养液中的类胡萝卜素化合物进行分析来实现。该培养方法例如如下所示。即,在含有生产菌的生长所必需的成分、生成类胡萝卜素化合物的成分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养方法可以是试管、烧瓶等中的振荡培养、通气搅拌培养等任意方法。类胡萝卜素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只要是可以分离检出类胡萝卜素化合物的方法即可,可以是任何方法,例如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纸色谱等。本发明中,玉米黄质生产细菌的获得是通过筛选玉米黄质相对于总类胡萝卜素量的比例高的变异菌株来进行。这里所述的总类胡萝卜素量表示虾青素、角黄素、金盏花黄质、β-胡萝卜素、海胆酮、玉米黄质、β-隐黄素、3-羟基海胆酮、asteroidenone、金盏花红素(Adonirubin)等的类胡萝卜素化合物的总量。作为其筛选基准的玉米黄质的比例比变异前的亲代菌株的玉米黄质生产比例高,这是最低限的条件,相对于所生产的总类胡萝卜素量,可筛选玉米黄质显示优选为20%(w/w)以上、更优选40%(w/w)以上、进一步优选60%(w/w)以上的玉米黄质比例的变异菌株。
本方法中,也可以将玉米黄质产生细菌进行变异处理,选择与亲代菌株比较、玉米黄质的生产率提高的变异菌株,使用该变异菌株。玉米黄质生产率提高的变异菌株的具体获得方法可举出以下方法:在进行了与上述同样的变异处理后,例如在琼脂培养基上选择呈现深橙色的菌落,将各个变异菌株在试管、烧瓶等中培养,对玉米黄质进行定量,筛选玉米黄质产生浓度高的变异菌株。
本方法中可使用与亲代菌株比较、PHB(聚-β-羟基丁酸)的生产能力降低的变异菌株。例如,可以由上述的属于副球菌属的细菌诱导该变异菌株。已知生产玉米黄质的细菌在细胞内蓄积PHB作为储存碳源。如果蓄积了PHB,则相应部分的培养基碳源被浪费,因此,为了降低制造成本,要使其尽量不蓄积PHB。因此,通过变异处理以及筛选来获得PHB蓄积少或者完全不蓄积的变异菌株,这是有效的。获得PHB低生产株的具体方法可举出以下方法: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变异处理,然后例如将各个变异菌株在试管、烧瓶、琼脂培养基等中培养,对PHB进行定量,筛选PHB生成量少的变异菌株。
本方法中也可以使用与亲代菌株比较、葡糖酸生产能力降低的变异菌株。例如可由上述属于副球菌属的细菌诱导该变异菌株。如果生成葡糖酸,则相应部分的培养基碳源被浪费,另外,如果蓄积显著量的葡糖酸,则会抑制生长或类胡萝卜素的生产。因此,尽量减少葡糖酸的生成,这对于类胡萝卜素的生产有效。获得葡糖酸低生产株的具体方法可举出以下方法: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变异处理,然后例如将各个变异菌株在试管、烧瓶等中培养,测定培养液的pH,筛选pH降低少的变异菌株,然后进一步测定培养液的葡糖酸,筛选葡糖酸生成量少的变异菌株。
上述的玉米黄质生产率得到改良的变异菌株、PHB的生产能力降低的变异菌株、葡糖酸的生产能力降低的变异菌株等的被赋予优选的性质的变异菌株可以分别获得,也可以反复进行变异处理和筛选,使同时具有这些中2种以上的性质。还可以进行1次变异处理,组合2种以上的筛选,获得同时被赋予2种以上的性质的变异菌株。本方法中可使用具有这些中2种以上的优选性质的变异菌株。
作为本方法中使用的类胡萝卜素产生细菌的例子所举出的E-396株如下国际保藏于独立行政法人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特许生物寄托中心。
国际保藏单位:独立行政法人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特许生物寄托中心
(旧名称: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生命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
〒305-8566
日本国茨城县筑波市东1丁目1番地1中央第6
识别标记:E-396
保藏号:FERM BP-4283
原保藏日:平成5年(1993年)4月27日
作为本方法中使用的类胡萝卜素生产细菌的其它例子举出的A-581-1株如下国际保藏于独立行政法人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特许生物寄托中心。
国际保藏单位:独立行政法人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特许生物寄托中心
(旧名称: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生命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
〒305-8566
日本国茨城县筑波市东1丁目1番地1中央第6
识别标记:A-581-1
保藏号:FERM BP-4671
原保藏日:平成6年(1994年)5月20日
需要说明的是,除玉米黄质以外,由本方法产生的类胡萝卜素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β-胡萝卜素、β-隐黄素、虾青素、角黄素、金盏花黄质、芬尼黄质、海胆酮、asteroidenone、3-羟基海胆酮和番茄红素,优选举出β-胡萝卜素和β-隐黄素。由本方法制造的类胡萝卜素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的组合。
以下说明本方法中培养上述细菌的方法。
本方法中,用于培养的玉米黄质生产用培养基只要是添加了生物素的培养基、且使玉米黄质产生细菌生长、生产玉米黄质即可,可以是任何培养基,优选使用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类以及根据需要含有维生素类等的培养基。即,本方法中,生物素添加于可使玉米黄质产生细菌生长、产生玉米黄质的培养基中。
碳源例如可举出:葡萄糖、蔗糖、乳糖、果糖、海藻糖、甘露糖、甘露糖醇和麦芽糖等糖类,乙酸、富马酸、柠檬酸、丙酸、苹果酸、丙二酸和丙酮酸等有机酸,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异丁醇和甘油等醇类,豆油、米糠油、橄榄油、玉米油、芝麻油和亚麻籽油等油脂类等,其中优选使用葡萄糖或蔗糖。这些碳源中,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添加于培养前的培养基(起始培养基)中的碳源的量根据碳源种类而不同,适当调节即可满足,通常1L培养基为1-100g,优选2-50g。另外,碳源不仅添加于起始培养基中,也优选在培养期间依次或连续追加供给。
无机氮源例如可举出: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磷酸铵等铵盐类,硝酸钾等硝酸盐类,氨和尿素等,其中可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添加量根据氮源的种类而不同,适当调整即可满足,通常相对于1L培养基为0.1g-20g,优选0.2-10g。
有机氮源例如可举出:玉米浆(包含过滤处理物)、Pharmamedia、豆粕、豆粉、花生粕、谷氨酸钠、烧酒糟残液和干燥酵母等,其中可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添加浓度根据氮源的种类而不同,适当调整即可满足,通常在培养基中为0-80g/L,优选0-30g/L。
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通常添加于起始培养基中,也优选依次或连续追加供给。
无机盐类例如可举出: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磷酸氢二钠等磷酸盐类,硫酸镁、氯化镁等镁盐类,硫酸铁、氯化铁等铁盐类,氯化钙、碳酸钙等钙盐类,碳酸钠、氯化钠等钠盐类,硫酸锰等锰盐类,氯化钴等钴盐类,硫酸铜等铜盐类,硫酸锌等锌盐类,钼酸钠等钼盐类,硫酸镍等镍盐类,硒酸钠等硒盐类,硼酸和碘化钾等,其中可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添加量根据无机盐的种类而不同,适当调整即可满足,通常相对于1L培养基为0.0001-15g。对于磷酸盐类、镁盐类、钙盐类、钠盐类和铁盐类,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优选为0.02-15g/L,加入锰盐类、钴盐类、铜盐类、锌盐类、钼盐类、镍盐类、硒盐类、硼酸、碘化钾等时,优选0.1-15mg/L的浓度。无机盐类通常添加于起始培养基中,也可以依次或连续追加供给。
生物素以外的维生素类例如可使用维生素B12、核黄素、泛酸、吡哆醇、硫胺、抗坏血酸、叶酸、烟酸、对氨基苯甲酸、肌醇、胆碱等。添加比例根据维生素类的种类而不同,适当调整即可满足,通常相对于1L培养基为0.001-1000mg,优选0.01-100mg。维生素类通常添加于起始培养基中,也可以依次或连续追加供给。
本方法的特征是:在添加了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玉米黄质产生细菌。通过在添加了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玉米黄质产生细菌,可以将葡糖酸浓度抑制为低浓度,同时可高浓度制造玉米黄质。
本方法中使用的生物素可以是DL构型也可以是D构型,优选使用D构型。生物素通常添加于起始培养基中,也可以在培养期间间歇或连续添加,还可以在添加于起始培养基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培养期间间歇或连续追加添加。生物素可以与主培养基混合后杀菌,也可以另行杀菌后添加。生物素的杀菌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加热杀菌也可以是过滤灭菌。
单位培养基中添加的生物素的浓度没有特别下限,优选0.001mg/L以上,更优选0.005mg/L以上,进一步优选0.01mg/L以上,特别优选0.02mg/L以上。另外,生物素的添加浓度也没有特别上限,优选50mg/L以下,更优选20mg/L以下,进一步优选10mg/L以下,特别优选5mg/L以下,最优选2mg/L以下。
本方法中,为了抑制培养液的发泡,优选使用消泡剂。消泡剂的种类只要是可以抑制泡沫发生或者具有消除所产生的泡沫的作用,且对于生产菌的抑制作用小即可,可以是任何一种。例如可例举:醇类消泡剂、聚醚类消泡剂、酯类消泡剂、脂肪酸类消泡剂、硅酮类消泡剂、磺酸类消泡剂等。消泡剂的添加量根据消泡剂的种类而不同,适当调整即可满足,通常相对于1L培养基为0.01g-10g。
消泡剂通常是添加于杀菌前的起始培养基中。也可以进一步在培养期间连续或间歇追加添加消泡剂。在培养期间添加消泡剂的方法例如可举出:通过传感器感知泡沫,自动添加的方法;通过程序定时器,每间隔一定时间添加的方法;与生长速度关联、与添加用碳源、氮源或pH调节剂等混合添加的方法等。添加于起始培养基中的消泡剂和在培养期间添加到培养液中的消泡剂可以是同一种,也可以结合其作用使用不同的种类。
本方法中,培养开始时的培养基的pH可调节为2-12,优选6-9,更优选6.5-8.0。优选培养中也保持上述范围的pH。保持pH的方法优选用设置于发酵槽内的pH电极在线测定培养液的pH、自动供给碱的方法。pH调节剂例如可举出: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钾水溶液、碳酸钠水溶液、氨水、氨气、硫酸水溶液或它们的混合物。
本方法中,培养基是在杀菌处理后用于细菌的培养。杀菌处理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进行。例如可以是通过高压釜将适当容器中的培养基加热灭菌。或者通过灭菌滤器过滤灭菌。或者通过加热套加热以及吹入水蒸汽进行灭菌。葡萄糖等碳源如果与其它培养基成分一起加热杀菌则发生褐变,因此可以另行杀菌。维生素类或微量的金属类可以与主培养基一起加热杀菌,但为防止失活或沉淀,可以另行杀菌。
本方法中,玉米黄质产生细菌是将其接种到上述制备的添加了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在规定的条件下培养。接种可通过使用试管、烧瓶或发酵槽等的种菌培养,使菌株适当增加,将所得培养液加入到玉米黄质生产用的添加了生物素的培养基中进行。种菌培养所使用的培养基可以是添加了生物素的培养基,也可以是未加添加生物素的培养基,只要是可以使玉米黄质产生细菌良好增殖的培养基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培养可在适当的培养容器中进行。培养容器可根据培养容量适当选择,例如可举出:试管、烧瓶、发酵槽等。
培养温度例如为15-40℃,优选20-35℃,更优选25℃-32℃。培养时间通常为1天-20天,优选2-12天,更优选3-9天,特别优选4-7天,可在好氧条件下培养。
好氧条件例如可举出振荡培养或通气搅拌培养等,如果氧不足,则对于玉米黄质产生细菌的生长或类胡萝卜素生产有不良影响,因此,优选连续通过溶解氧电极监测溶解氧浓度。优选控制溶解氧浓度,使氧不枯竭。溶解氧浓度的控制例如可通过改变搅拌转数、通气量、内压、通气气体中的氧浓度等进行。
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优选控制为0.5ppm以上,更优选1ppm以上,进一步优选1.5ppm以上。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浓度的控制范围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8ppm以下,更优选7ppm以下,进一步优选6ppm以下,特别优选5ppm以下。
本方法中使用的细菌在培养液中生成葡糖酸。如果生成葡糖酸,则浪费了相应部分的培养基碳源,另外,如果蓄积显著量的葡糖酸,则抑制生长或类胡萝卜素生产。因此,尽量减少葡糖酸的生成,这对于类胡萝卜素的生产有效。本方法中,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生物素,可以减少葡糖酸的生成量。最终得到的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葡糖酸生产浓度优选为80g/L以下,更优选60g/L以下,进一步优选40g/L以下,特别优选20g/L以下,非常优选10g/L以下,下限为0g/L。培养结束后,消耗单位碳源带来的葡糖酸生产量优选为30%(w/w)以下,更优选20%(w/w)以下,进一步优选10%(w/w)以下,特别优选5%(w/w)以下,没有下限。
本方法中,在培养基中添加生物素,则可以抑制PHB(聚-β-羟基丁酸)的生成。最终得到的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单位干燥细胞的PHB的含量优选为30%(w/w)以下,更优选20%(w/w)以下,进一步优选10%(w/w)以下,特别优选5%(w/w)以下,下限为0%(w/w)。特别是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单位干燥细胞的PHB的含量为30%(w/w)以下的培养液适合用作饲料添加用。
本方法中,培养玉米黄质产生细菌得到的培养液中的类胡萝卜素、或者由培养液中收集的类胡萝卜素的定量例如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
如上所述,培养玉米黄质产生细菌得到的培养液可以直接作为类胡萝卜素使用,或者也可以从培养液中制备例如培养上清、菌体浓缩物(菌体浓缩液)、湿菌体、干燥菌体、菌体溶解物等,使用这些制备物。还可进一步通过提取、纯化等,由这些培养液或制备物中收集类胡萝卜素。
培养上清可以是将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或过滤处理,从培养液中除去菌体来制备。菌体浓缩物(菌体浓缩液)可通过将培养液离心、膜过滤浓缩或倾析获得。湿菌体可通过将培养液离心或过滤获得。干燥菌体可按照常规干燥方法将培养液、湿菌体或菌体浓缩物(菌体浓缩液)干燥获得。
在获得菌体浓缩物的步骤中,培养液的pH没有特别限定,为了使类胡萝卜素容易沉淀,可以使培养液为酸性。酸性条件只要是在酸性区域即可,可以是任何pH,优选pH6.5以下,更优选pH5.5以下,进一步优选pH5.0以下。
菌体浓缩物相对于培养液的浓缩率没有特别限定,优选1.5倍-10倍,进一步优选2倍-6倍。这里的浓缩率,例如浓缩率为2倍是指菌体浓缩物的体积为培养液体积的二分之一。在浓缩步骤中,为了提高不需要的成分的除去效果,还优选用水将培养液稀释,然后进行浓缩。还可以在离心、过滤分离或倾析等浓缩操作期间加入水。也可以在浓缩后加入水,再次浓缩。为了稀释而加入的水量没有限定,优选为培养液体积的0-10倍,更优选0.2-6倍,进一步优选0.3-3倍。
离心所使用的离心机可以是连续式也可以是间歇式,优选使用连续式。离心机的类型例如举出:筐式、多室式、倾析式、碟片式(喷嘴式、排渣式)、管式、转子式的离心机。
过滤分离中使用的膜过滤装置可以是静态式也可以是交叉流动式,优选使用容易防止堵塞的交叉流动式。膜的材质例如可例举:滤纸、滤布、化学纤维、陶瓷等。
干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喷雾干燥、流化干燥、喷雾流化制粒干燥、转鼓干燥、冷冻干燥等。干燥后为了制成微粉末,优选将干燥菌体进行粉碎。粉碎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打浆磨、锤磨机、球磨机、珠磨机等。
这样得到的含类胡萝卜素的干燥菌体组合物可以直接作为饲料用或食品用的添加物使用。
单位干燥菌体组合物的玉米黄质含量优选2mg/g以上,更优选4mg/g以上,进一步优选6mg/g以上。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50mg/g以下,更优选40mg/g以下,进一步优选30mg/g以下。
本方法中,从上述培养液或制备物中收集类胡萝卜素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可稳定、高效率回收类胡萝卜素的任意方法。这些方法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从公知的提取或纯化技术中适当选择进行。
另外,进行提取之前,可以将培养液或制备物进行下述处理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处理:使用碱试剂或表面活性剂等的化学处理;使用溶菌酶、脂质分解酶和蛋白质分解酶等的生物化学处理;或者超声波或粉碎等物理性处理。
例如,从培养液或制备物中提取类胡萝卜素时,提取和洗涤所使用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甲醇、乙醇、异丙醇等低级醇类,丙酮、四氢呋喃、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二氯甲烷、氯仿、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
在希望尽量防止提取操作中类胡萝卜素的氧化的情况下,可以在氮气等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处理。还可以选择在药物或食品中使用的抗氧化剂,加入到适当的提取容剂中。或者将这些处理组合进行。
为了尽量防止光导致的类胡萝卜素的分解,可以在无光照的条件下进行提取。
这样得到的提取物可以作为类胡萝卜素直接使用,也可以进一步纯化后使用。
从提取操作后的提取液等的提取物中分离细菌等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膜过滤、离心、倾析等。
从提取物中获得类胡萝卜素沉淀物的方法通常可举出加热和/或减压浓缩或结晶。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低温下类胡萝卜素色素的析出、利用酸·碱试剂或各种盐类的析出,而不浓缩类胡萝卜素色素地进行分离。工业应用时优选结晶。
为了洗涤所得类胡萝卜素沉淀物,可根据需要使用少量的低级醇类等溶剂,悬浮搅拌。
洗涤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实际应用中优选的方法例如可举出:悬浮搅拌后滤取的方法,或者从沉淀物上方通入液体的方法等。
上述得到的培养液、制备物、提取物或纯化物可分别作为类胡萝卜素单独使用,或者可将它们以任意比例混合使用。
实施例
以下给出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为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中的类胡萝卜素类的定量可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如下进行。
柱是将2根Inertsil SIL-100A,5μm(φ4.6×250mm)(GL Sciences制造)连接使用。洗脱是在室温附近一定的温度下、以每分钟流动1.0mL作为流动相的正己烷/四氢呋喃/甲醇混合液(40:20:1)进行。测定中,将样品用四氢呋喃溶解,用流动相稀释100倍,将20μL稀释的液体作为注入量,柱洗脱液的检测在波长470nm下进行。定量用的标准品是使用EXTRASYNTHESE公司制造的玉米黄质(Cat.No.0307 S)。标准液玉米黄质浓度的设定是在标准液的453nm的吸光度(A)以及上述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时,测定玉米黄质峰的面积百分率%(B),然后采用下式进行。
玉米黄质的浓度(mg/L)=A÷2327×B×100
[实施例1]
将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 E-396株(FERM BP-4283)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进行变异处理,选择黄色-橙色的菌落。测定所选择的菌株的培养液中的类胡萝卜素浓度,选择玉米黄质生产能力高的变异菌株ZX-3株。
将100m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30g/L蔗糖、30g/L玉米浆、1.5g/L磷酸二氢钾、3.8g/L磷酸氢二钠12水合物、5.0g/L氯化钙2水合物、0.7g/L硫酸镁7水合物、0.3g/L硫酸铁7水合物,pH7.2)加入到500ml容量的具棉塞的三角烧瓶中,在121℃下高压釜杀菌20分钟,制备7支种菌用烧瓶培养基。
接着,将2.0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20g/L葡萄糖、30g/L玉米浆、0.5g/L硫酸铵、2.25g/L硫酸二氢钾、5.7g/L磷酸氢二钠12水合物、0.1g/L氯化钙2水合物、0.5g/L硫酸镁7水合物、5g/L硫酸铁7水合物、0.5g/L醇类消泡剂)加入到5L容量的发酵槽中,准备7个。在该发酵槽中分别添加D-生物素,使其浓度分别为0、0.001、0.01、0.1、1.0、10和50mg/L,在121℃下高压釜杀菌40分钟。
在上述种菌用烧瓶培养基中接种一铂环上述副球菌属玉米黄质产生细菌ZX-3株,在29℃下、以100rpm旋转振荡培养2天,然后将80ml该培养液接种于上述各发酵槽中。在29℃下进行120小时通气量1vvm的好氧培养。用15%氨水连续地进行pH控制,使培养中的pH保持7.1。连续添加葡萄糖,使其不枯竭。另外,使搅拌转数变化,最低搅拌转数为100rpm,使培养中期(微生物耗氧最活跃时期)的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浓度保持2ppm。通过气泡传感器感知发泡,自动添加醇类消泡剂,抑制发泡。
测定培养结束时培养液的类胡萝卜素浓度、葡糖酸浓度以及单位干燥细胞的PHB含量,结果如表1所示。在添加了0.001-50mg/L生物素的试验区中,与未添加生物素的区比较,可知玉米黄质浓度高,葡糖酸浓度低。表1中的“葡糖酸相对于糖的收率%(w/w)”是指培养结束时的葡糖酸生成量相对于消耗的葡萄糖总量的比例。
[表1]
Figure 247540DEST_PATH_IMAGE002
[实施例2]
将副球菌属细菌A-581-1株(FERM BP-4671)用甲磺酸乙酯进行变异处理,选择黄色的菌落。对所选择的菌株的培养液中的类胡萝卜素进行分析,选择产生玉米黄质的变异菌株ZX-5株。
将100m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30g/L蔗糖、30g/L玉米浆、1.5g/L磷酸二氢钾、3.8g/L磷酸氢二钠12水合物、5.0g/L氯化钙2水合物、0.7g/L硫酸镁7水合物、0.3g/L硫酸铁7水合物,pH7.2)加入到500ml容量具棉塞的三角烧瓶中,在121℃下高压釜杀菌20分钟,制备2支种菌用烧瓶培养基。
接着,将2.0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40g/L蔗糖、30g/L玉米浆、0.5g/L硫酸铵、2.25g/L磷酸二氢钾、5.7g/L磷酸氢二钠12水合物、0.1g/L氯化钙2水合物、0.5g/L硫酸镁7水合物、5g/L硫酸铁7水合物、0.5g/L醇类消泡剂)加入到5L容量的发酵槽中,准备2个。在该发酵槽中分别添加D-生物素,浓度分别为0和1.0mg/L,在121℃下高压釜杀菌30分钟。
在上述种菌用烧瓶培养基中接种一铂环上述副球菌属玉米黄质产生菌株ZX-5株,在28℃下、以100rpm旋转振荡培养2天,然后将80ml该培养液接种于上述各发酵槽中。在28℃下进行140小时通气量1vvm的好氧培养。连续用15%氨水控制pH,使培养中的pH保持7.2。依次添加蔗糖,使其不枯竭。还使搅拌转数变化,使最低搅拌转数为200rpm,使培养中期的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浓度保持1ppm。通过气泡传感器感知发泡,自动添加硅酮类消泡剂,抑制发泡。
测定培养结束时培养液的类胡萝卜素浓度、葡糖酸浓度以及单位干燥细胞的PHB含量,结果如表2所示。添加生物素与未添加相比,显示高的玉米黄质浓度,葡糖酸浓度低。表2中的“葡糖酸相对于糖的收率%(w/w)”是指培养结束时的葡糖酸生成量相对于所消耗的蔗糖总量的比例。
[表2]
Figure 99434DEST_PATH_IMAGE004
[实施例3]
将100m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30g/L蔗糖、30g/L玉米浆、1.5g/L磷酸二氢钾、3.8g/L磷酸氢二钠12水合物、5.0g/L氯化钙2水合物、0.7g/L硫酸镁7水合物、0.3g/L硫酸铁7水合物,pH7.2)加入到500ml容量具棉塞的三角烧瓶中,在121℃下高压釜杀菌20分钟,制备种菌用烧瓶培养基。
接着,将2.0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30g/L葡萄糖、30g/L玉米浆、0.5g/L硫酸铵、2.25g/L磷酸二氢钾、5.7g/L磷酸氢二钠12水合物、0.1g/L氯化钙2水合物、0.5g/L硫酸镁7水合物、5g/L硫酸铁7水合物、6g/L L-谷氨酸钠1水合物、0.5g/L醇类消泡剂)加入到5L容量的发酵槽中,准备2个。在该发酵槽中分别添加D-生物素,浓度分别为0和1.0mg/L,在121℃下高压釜杀菌30分钟。
在上述种菌用烧瓶培养基中接种一铂环产玉米黄质副球菌 ATCC 21588株,在27℃下、以100rpm旋转振荡培养2天,然后将80ml该培养液接种于上述各发酵槽中。在27℃下进行120小时通气量1vvm的好氧培养。连续用15%氨水控制pH,使培养中的pH保持7.2。连续供给葡萄糖,使其不枯竭。还使搅拌转数变化,使最低搅拌转数为100rpm,使培养中期的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浓度保持3ppm。通过气泡传感器感知发泡,自动添加醇类消泡剂,抑制发泡。
测定培养结束时培养液的类胡萝卜素浓度、葡糖酸浓度以及单位干燥细胞的PHB含量,结果如表3所示。添加生物素与未添加相比,显示高的玉米黄质浓度、低的葡糖酸浓度。表3中的“葡糖酸相对于糖的收率%(w/w)”是指培养结束时的葡糖酸生成量相对于所消耗的葡萄糖总量的比例。
[表3]
Figure 879171DEST_PATH_IMAGE006
[实施例4]
通过紫外线照射对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 E-396株(FERM BP-4283)进行变异处理,选择黄色-橙色的菌落。将所选择的菌株在试管中培养,筛选培养液的pH降低少的变异菌株。测定所筛选的变异菌株的试管培养液中的葡糖酸浓度和类胡萝卜素浓度,选择葡糖酸生产能力低、且玉米黄质生产能力高的变异菌株ZX-6株。
将100m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30g/L蔗糖、10g/L Pharmamedia、0.8g/L磷酸二氢钾、4.2g/L磷酸氢二钾、1g/L氯化钙2水合物、12g/L硫酸镁7水合物、1g/L硫酸铁7水合物,pH7.2)加入到500ml容量具棉塞的三角烧瓶中,在121℃下高压釜杀菌20分钟,制备种菌用烧瓶培养基。
接着,将2.0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30g/L蔗糖、20g/L Pharmamedia、1.5g/L硫酸铵、1.5g/L磷酸二氢钾、3.8g/L磷酸氢二钠12水合物、0.1g/L氯化钙2水合物、4.5g/L硫酸镁7水合物、5g/L硫酸铁7水合物、6g/L L-谷氨酸钠1水合物、1g/L硅酮类消泡剂)加入到5L容量的发酵槽中,准备2个。在该发酵槽中分别添加D-生物素,浓度分别为0和5mg/L,在121℃下高压釜杀菌30分钟。
在上述种菌用烧瓶培养基中接种一铂环上述筛选的副球菌属的、产生玉米黄质且生成低葡糖酸的细菌 ZX-6株,在28℃下、以100rpm旋转振荡培养3天,然后将80ml该培养液接种于上述各发酵槽中。在28℃下进行120小时通气量1vvm的好氧培养。连续用25%氨水控制pH,使培养中的pH保持7.2。连续供给蔗糖,使其不枯竭。此外,使最低搅拌转数为100rpm,通过使搅拌转数变化,使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浓度控制为4ppm。以一定的间隔自动添加一定量的脂肪酸类消泡剂,由此抑制气泡的发生。
在上述2个条件下进行培养,测定培养结束时(120小时)的类胡萝卜素浓度、葡糖酸浓度以及单位干燥细胞的PHB含量。结果如表4所示。添加生物素与未添加相比,显示高的玉米黄质浓度和低的葡糖酸浓度。表4中的“葡糖酸相对于糖的收率%(w/w)”是指培养结束时的葡糖酸生成量相对于所消耗的蔗糖总量的比例。
[表4]
Figure 212063DEST_PATH_IMAGE008
[实施例5]
将产类胡萝卜素副球菌 E-396株(FERM BP-4283)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进行变异处理,选择红色深的菌落。将所选择的菌株在试管中培养,测定PH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浓度,选择PHB生产能力低、且虾青素生产能力高的变异菌株LP-26株。接着,将LP-26株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进行变异处理,选择黄色-橙色的菌落。将所选择的菌株在试管中培养,测定PH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浓度,选择PHB生产能力低、且玉米黄质生产能力高的变异菌株ZXA-7株。
将100m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20g/L蔗糖、5g/L玉米浆、0.54g/L磷酸二氢钾、2.78g/L磷酸氢二钾、5g/L氯化钙2水合物、0.7g/L硫酸镁7水合物、3g/L硫酸铁7水合物,pH7.2)加入到500ml容量具棉塞的三角烧瓶中,在121℃下高压釜杀菌20分钟,制备种菌用烧瓶培养基。
接着,将2.0L以下组成的培养基(40g/L葡萄糖、30g/L玉米浆、0.5g/L硫酸铵、2.25g/L磷酸二氢钾、5.7g/L磷酸氢二钠12水合物、0.1g/L氯化钙2水合物、0.5g/L硫酸镁7水合物、5g/L硫酸铁7水合物、6g/L L-谷氨酸钠1水合物、0.5g/L醇类消泡剂)加入到5L容量的发酵槽中,准备这样的发酵槽。在前述发酵槽中分别添加D-生物素,浓度分别为0和0.5mg/L,在121℃下高压釜杀菌20分钟。
在上述种菌用烧瓶培养基中接种一铂环上述的低生产PHB 且高生产玉米黄质的副球菌属细菌ZXA-7株,在27℃下、以150rpm旋转振荡培养2天,然后将80ml该培养液接种于上述发酵槽中。在27℃下进行120小时通气量1vvm的好氧培养。连续用15%氨水控制pH,使培养中的pH保持7.1。连续供给葡萄糖,使其不枯竭。还使搅拌转数变化,使最低搅拌转数为200rpm,使培养中期的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浓度控制为6ppm。通过气泡传感器感知发泡,自动添加酯类消泡剂,抑制发泡。
测定培养结束时的类胡萝卜素浓度、葡糖酸浓度以及单位干燥细胞的PHB含量,结果如表5所示。添加生物素的情况与未添加的情况相比,显示高的玉米黄质生产率。表5中的“葡糖酸相对于糖的收率%(w/w)”是指培养结束时的葡糖酸生成量相对于所消耗的葡萄糖总量的比例。
[表5]
Figure 26435DEST_PATH_IMAGE010
[实施例6]
使用实施例1中获得的玉米黄质生产变异菌株ZX-3株,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使D-生物素的添加浓度为1mg/L,在5L发酵槽中培养120小时。
将所得培养液用硫酸调节成pH4.5,并进行离心,在所得浓缩物中加入水,使其与浓缩前的培养液为相同体积,进行悬浮,然后再次进行离心。接着,将浓缩物冷冻干燥,获得菌体干燥物。
所得单位菌体干燥物的玉米黄质含量为4.1mg/g。为了进行比较,不添加生物素,同样地进行培养和干燥,所得单位菌体干燥物的玉米黄质含量为1.3mg/g。
[实施例7]
使用实施例2中获得的玉米黄质生产变异菌株ZX-5株,使D-生物素的添加浓度为1mg/L,在与实施例2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在5L发酵槽中培养。
将所得培养液用MICROZA精密过滤膜(旭化成化学制造)浓缩至4倍,加入与浓缩液等量的水,进一步过滤浓缩。将所得浓缩物用转鼓干燥器干燥,获得菌体干燥物。
所得单位菌体干燥物的玉米黄质含量为2.0mg/g。
[实施例8]
将在实施例4中D-生物素添加浓度为5mg/L,在5L容量发酵槽中培养所得的培养液在80℃下杀菌处理30分钟。接着,在培养液中加入硫酸,将pH调节为4.6,并加入与培养液等量的水,然后进行离心,浓缩至6倍。
将浓缩物用喷雾干燥器干燥,得到的单位菌体干燥物的玉米黄质含量为6.6mg/g。
[实施例9]
将实施例5中添加D-生物素使其浓度为0.5mg/L所得的培养液,用交叉流动式陶瓷过滤器过滤浓缩至2.2倍,加入与浓缩物等量的水,然后再次过滤,获得浓缩液。
将该浓缩液进行转鼓干燥,所得单位菌体干燥物的玉米黄质含量为24mg/g。
本说明书中引用的所有出版物、专利以及专利申请均全文作为参考结合到本说明书中。
Figure IDA00002504185400011
Figure IDA00002504185400021

Claims (16)

1. 制造含有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生产含有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细菌在含有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的步骤,与在不含有生物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比较,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葡糖酸生产浓度低,且玉米黄质生产浓度高。
2.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葡糖酸生产浓度为80g/L以下。
3.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葡糖酸生产量消耗了碳源的30%(w/w)以下。
4.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的类胡萝卜素含有β-隐黄素。
5.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的类胡萝卜素含有β-胡萝卜素。
6.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单位培养基的生物素的浓度为0.001mg/L-50mg/L。
7.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单位干燥菌体的玉米黄质含量为2mg/g以上。
8.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单位干燥细胞的聚-β-羟基丁酸(PHB)含量为30%(w/w)以下。
9.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为属于副球菌属(Paracoccus)的细菌。
10.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是将产生虾青素的副球菌属细菌进行变异处理、使其产生玉米黄质的变异菌株。
11.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与亲代菌株比较,是使葡糖酸生产能力降低的变异菌株。
12.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与亲代菌株比较,是使PHB生产能力降低的变异菌株。
13.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是对应于16S核糖体RNA的DNA的碱基序列与SEQ ID NO: 1的碱基序列实质上同源的细菌。
14.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菌是来自E-396株(FERM BP-4283)或A-581-1株(FERM BP-4671)的变异菌株。
15. 类胡萝卜素组合物,其含有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制造的含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其特征在于:培养结束后的培养液中,单位干燥细胞的PHB含量为30%(w/w)以下。
16. 含有含玉米黄质的类胡萝卜素的干燥菌体组合物,其通过将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得到的培养液干燥来制造,其特征在于:单位所述组合物的玉米黄质含量为2mg/g以上。
CN201180027157.8A 2010-03-30 2011-03-29 通过发酵制造玉米黄质的方法 Active CN1030383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9415 2010-03-30
JP2010-079415 2010-03-30
PCT/JP2011/057794 WO2011122616A1 (ja) 2010-03-30 2011-03-29 発酵によるゼアキサンチンの製造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8358A true CN103038358A (zh) 2013-04-10
CN103038358B CN103038358B (zh) 2016-01-20

Family

ID=44712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7157.8A Active CN103038358B (zh) 2010-03-30 2011-03-29 通过发酵制造玉米黄质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883443B2 (zh)
EP (1) EP2554675B1 (zh)
JP (1) JP5851392B2 (zh)
KR (1) KR101848426B1 (zh)
CN (1) CN103038358B (zh)
AU (1) AU2011235718B2 (zh)
CA (1) CA2794882A1 (zh)
RU (1) RU2012145469A (zh)
WO (1) WO201112261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4712A (zh) * 2014-06-30 2017-02-15 捷客斯能源株式会社 含有类胡萝卜素的干燥菌体粉末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57457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ゼアキサンチンの製造方法及び細菌の培養方法
JP6291631B2 (ja) * 2015-12-28 2018-03-14 Jxtg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コバルト含有培地によるカロテノイド産生細菌によるカロテノイドの発酵製造方法
KR102323664B1 (ko) * 2019-04-25 2021-11-08 부경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파라코커스 속 균주를 이용한 사료첨가제
KR20230169930A (ko) 2021-04-13 2023-12-18 에네오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카로테노이드를 생산하는 미생물
KR102414136B1 (ko) 2021-10-26 2022-06-27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제아잔틴을 생산하는 재조합 야로위아 리폴리티카 및 제아잔틴 생산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8830A (zh) * 2000-06-12 2003-01-01 日石三菱株式会社 类胡萝卜素色素的制备方法
CN101203616A (zh) * 2005-05-07 2008-06-18 艾克沃制药生物发明有限公司 玉米黄质的生物生产和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控制
CN101321859A (zh) * 2005-12-06 2008-12-10 东曹株式会社 新微生物和使用该微生物生产类胡萝卜素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1504A (en) * 1970-07-31 1975-06-24 Hoffmann La Roche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zeaxanthin
BE790289A (fr) 1971-10-27 1973-02-15 Nestle Sa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zeaxanthine
JPH0223888A (ja) 1988-07-11 1990-01-26 Kyowa Medetsukusu Kk リゾチーム活性の定量法
ES2104608T3 (es) 1989-08-30 1997-10-16 Applied Food Biotech Inc Procedimiento para la produccion de una composicion que contiene zeaxantina utilizando un microorganismo de la especie flavobacterium multivorum.
JP3007453B2 (ja) 1991-08-23 2000-02-07 株式会社海洋バイオテクノロジー研究所 ゼアキサンチンの製造法
JP3176433B2 (ja) 1992-06-01 2001-06-18 株式会社海洋バイオテクノロジー研究所 ゼアキサンチンの製造法及びこれに用いる新規フレキシバクター属微生物
JPH0759558A (ja) 1993-08-26 1995-03-07 Kaiyo Bio Technol Kenkyusho:Kk 新規微細藻類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色素生産方法
US5382714A (en) 1994-03-17 1995-01-17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ocess for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lutein from saponified marigold oleoresin and uses thereof
ATE262590T1 (de) 1995-06-09 2004-04-15 Dsm Ip Assets Bv Fermentative herstellung von carotenoiden
JPH10155430A (ja) 1996-11-27 1998-06-16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高濃度ゼアキサンチン含有家禽卵
US7691406B2 (en) * 2000-10-27 2010-04-06 ZeaVision LLC. Zeaxanthin formulations for human ingestion
JP4557244B2 (ja) * 2003-09-17 2010-10-06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ゼアキサンチンの製造方法
EP1676925B1 (en) * 2003-09-17 2012-05-09 JX Nippon Oil & Energy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zeaxanthin and beta-cryptoxanthin
EP1780281B1 (en) 2004-06-04 2013-12-11 Kirin Holdings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producing astaxanthin or metabolic product thereof by using carotenoid ketolase and carotenoid hydroxylase genes
JP2007151475A (ja) 2005-12-06 2007-06-21 Tosoh Corp 新規微生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ゼアキサンチンの製造方法
JP2007244205A (ja) 2006-03-13 2007-09-27 Tosoh Corp カロテノイド類の製造方法
JP4723458B2 (ja) * 2006-11-07 2011-07-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マルチキャスト中継方法
JP4872994B2 (ja) 2008-09-24 2012-0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印刷要求装置および印刷制限プログラム
KR101392066B1 (ko) * 2008-10-17 2014-05-07 제이엑스 닛코닛세키에너지주식회사 카로테노이드의 발효법
JP5155898B2 (ja) * 2009-01-30 2013-03-06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カロテノイドの分離法
JP5149837B2 (ja) * 2009-02-27 2013-02-20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カロテノイドの製造方法
JP5762691B2 (ja) * 2010-03-15 2015-08-12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発酵によるアスタキサンチン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8830A (zh) * 2000-06-12 2003-01-01 日石三菱株式会社 类胡萝卜素色素的制备方法
CN101203616A (zh) * 2005-05-07 2008-06-18 艾克沃制药生物发明有限公司 玉米黄质的生物生产和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控制
CN101321859A (zh) * 2005-12-06 2008-12-10 东曹株式会社 新微生物和使用该微生物生产类胡萝卜素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4712A (zh) * 2014-06-30 2017-02-15 捷客斯能源株式会社 含有类胡萝卜素的干燥菌体粉末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14712B (zh) * 2014-06-30 2021-04-02 捷客斯能源株式会社 含有类胡萝卜素的干燥菌体粉末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848426B1 (ko) 2018-04-12
CA2794882A1 (en) 2011-10-06
US20130030218A1 (en) 2013-01-31
KR20130040823A (ko) 2013-04-24
JPWO2011122616A1 (ja) 2013-07-08
EP2554675B1 (en) 2019-05-01
US8883443B2 (en) 2014-11-11
EP2554675A1 (en) 2013-02-06
JP5851392B2 (ja) 2016-02-03
WO2011122616A1 (ja) 2011-10-06
CN103038358B (zh) 2016-01-20
EP2554675A4 (en) 2016-01-13
AU2011235718B2 (en) 2014-06-05
RU2012145469A (ru) 201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3718B (zh) 通过发酵来制备虾青素的方法
CN101918535B (zh) 由粗甘油制备营养性、治疗性或感官性产品的方法
CN102186984A (zh) 类胡萝卜素的发酵法
CN103038358B (zh) 通过发酵制造玉米黄质的方法
JPH02504101A (ja) アスタキサンチン生産性酵母細胞,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使用
CN102300998B (zh) 类胡萝卜素的分离方法
JPH04228064A (ja) ファフィア・ロドジーマによるアスタキサンチン製造方法
CA2539069C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carotenoid compound
NL7905979A (nl) Streptomyces- metaboliet.
JPH0457318B2 (zh)
CN109810916A (zh) 一株解淀粉芽胞杆菌、其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RU2785792C1 (ru) Способ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питательной среды для культивирования дрожжей xanthophyllomyces dendrorhous (phaffia rhodozyma) на основе соевой мелассы и дрожжевого экстракта
EP4328317A1 (en) Microbe that produces carotenoid
KR102397966B1 (ko) 아스타잔틴 분비능을 갖는 플라노코쿠스 속 균주 및 이의 용도
CN108699508A (zh) 利用基于含钴培养基的产类胡萝卜素细菌进行的类胡萝卜素的发酵制造方法
DK168542B1 (da) Astaxanthin-producerende Phaffia rhodozyma gærceller, fremgangsmåde til deres fremstilling og deres anvendel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X NIPPON OIL & ENERGY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X NIPPON OIL & ENERGY Corp.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Yinnengshi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XTG Energy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XTG Energy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X NIPPON OIL & ENERGY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