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2641B - 帘式气囊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帘式气囊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2641B
CN102892641B CN201180024112.5A CN201180024112A CN102892641B CN 102892641 B CN102892641 B CN 102892641B CN 201180024112 A CN201180024112 A CN 201180024112A CN 102892641 B CN102892641 B CN 1028926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tain type
type gas
gas bag
main part
fo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41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2641A (zh
Inventor
杉森荣
中村健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nsheng Security Systems Japan Contract Society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92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2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2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2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帘式气囊装置,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不仅受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膨胀力而且受到气体导入部的膨胀产生的作用力,将车顶衬层向车厢侧推开而在车厢内膨胀展开。气体导入部(1b)被折叠到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车顶边缘部(10)侧的侧面上。当车辆发生侧碰或侧倾时,充气机(3)进行喷气工作,将气体向帘式气囊(1)供给,帘式气囊(1)开始膨胀。此时,来自充气机(3)的气体首先流入到气体导入部(1b)而使气体导入部(1b)膨胀。由此,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膨胀力与气体导入部(1b)的膨胀压力重叠地向车厢内侧推压车顶边缘装饰(11)的下缘。

Description

帘式气囊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汽车的侧面碰撞或侧倾时等情况下沿着侧门的窗等使帘式气囊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装置及具备该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尤其是涉及帘式气囊以越过支柱装饰的上部而在车厢内展开的方式构成的帘式气囊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限制汽车乘员头部的气囊,有如下的帘式气囊:配置在汽车的室内的顶棚部与侧面部的交叉角部附近,利用从气体导入口导入的气体而沿着侧门的窗等进行膨胀。
在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汽车中,在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或侧倾时等情况下,该帘式气囊沿着车辆室内的侧面(例如门或支柱等)朝向车身下方膨胀,对乘员的头部进行限制,并且在窗打开时防止乘员被抛出到车外。
作为这种帘式气囊装置,已知有在上边梁与车顶衬层的侧边部之间的空间内配置帘式气囊的折叠体,并使该车顶衬层的侧边部的下缘与支柱装饰的上端卡合的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9721)。
在专利文献1的帘式气囊装置中,当充气机工作时,从设置于帘式气囊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上缘的气体导入部将气体导入至帘式气囊内,帘式气囊膨胀展开。该帘式气囊将车顶衬层的侧边部向车厢内侧推开而在车厢内膨胀展开。
为了避免要向该车厢内侧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与支柱装饰的上端发生干扰,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帘式气囊的主体部的上缘部将小袋部安装成鼓出状的内容。在帘式气囊折叠体发生膨胀时,该小袋部(在专利文献1中称为“上缘侧袋部”)发生膨胀而向室内侧推压帘式气囊主体部。由此,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向室内侧移动而越过支柱装饰的上端,在车厢内展开。
在日本特开2000-52907(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情况:用于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向帘式气囊的各膨胀部引导的气体导入通路沿着该帘式气囊的上缘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折叠帘式气囊时,在将该帘式气囊中的比气体导入通路更靠近下端侧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设成细长的折叠体之后,将气体导入通路折叠到该折叠体的室外侧的面上。
在专利文献2中,当充气机进行喷气工作时,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首先流入气体导入通路而该气体导入通路发生膨胀,由此,比该气体导入通路更靠近气囊下端侧部分的折叠体由该膨胀的气体导入通路向室内侧推压。其结果是,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向室内侧移动而越过支柱装饰的上端,在车厢内展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972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52907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将小袋部缝合在帘式气囊主体部,因此帘式气囊的制造比较麻烦。而且,由于分别制作小袋部,因此成本高。
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将首先导入来自充气机的气体的气体导入通路配置在比其更靠近气囊下端侧部分的折叠体的室外侧,该气体导入通路首先膨胀,由此将帘式气囊折叠体向室内侧推压,因此不用另外设置气囊推压用的小袋部。
然而,该气体导入通路内的气体流通量基于向帘式气囊的各膨胀部的必要气体供给量等而确定,因此为了调整例如膨胀的气体导入通路产生的帘式气囊折叠体的向室内侧的推压力或向室内侧的移动量,当要调整该气体导入通路内的气体流通量或支柱部附近的流路直径等时,可能会影响帘式气囊整体的展开(例如帘式气囊整体难以均匀膨胀等)。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可能难以调整膨胀的气体导入通路产生的帘式气囊折叠体的向室内侧的推压力或向室内侧的移动量。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从帘式气囊的充气机连接口到距该充气机连接口最远的膨胀部,该气体导入通路沿着该帘式气囊的上缘部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得较长,因此在折叠帘式气囊时,仅保留气体导入通路而将帘式气囊沿着前后方向细长地折叠,然后,为了将剩余的气体导入通路的整体折叠到该折叠体的室外侧的面上,需要精致的制造管理。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帘式气囊装置,其构成为,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不仅受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膨胀力而且受到气体导入部的膨胀产生的作用力,将车顶衬层向车厢侧推开而在车厢内膨胀展开,并且容易调整膨胀的气体导入部产生的帘式气囊折叠体的向室内侧的推压力和向室内侧的移动量,还能够容易地进行帘式气囊的折叠作业。
第1形态的帘式气囊装置具备:设置在车身构件与车顶衬层的侧边部之间的空间内的帘式气囊的折叠体;和用于使该帘式气囊膨胀的充气机;该帘式气囊在位于支柱装饰的上方的部分具备从帘式气囊主体部向上方伸出的气体导入部,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从该气体导入部向帘式气囊主体部导入,上述帘式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该帘式气囊被折叠的状态下,该气体导入部重叠于该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车身构件侧的侧面上。
第2形态的帘式气囊装置以第1形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气体导入部在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该侧面的下部折回,由此成为折叠成至少两层的状态而沿着帘式气囊主体部的该侧面配置。
第3形态的帘式气囊装置以第1或第2形态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和气体导入部由捆束件进行捆束。
第4形态的车辆中,将第1至第3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帘式气囊装置的帘式气囊折叠体配置在车身构件与车顶衬层的侧边部之间的空间内,上述气体导入部配置在支柱装饰的上方部分。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及车辆中,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不仅受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膨胀力,而且受到气体导入部的膨胀产生的作用力的辅助,将车顶衬层向车厢侧推开而向车厢内膨胀展开。
即,在本发明的帘式气囊装置中,当充气机工作时,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从气体导入部被导入到帘式气囊主体部内。在帘式气囊折叠的状态下,该气体导入部配置在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与车身构件之间,因此当气体导入部发生膨胀时,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被向室内侧推压而进行移动。这样一来,帘式气囊主体部的膨胀力与气体导入部向车厢内侧推压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推压力重叠地作用于车顶衬层的侧边部,车顶衬层的侧边部被向车厢内侧推开,帘式气囊在车厢内膨胀展开。
在本发明中,在将帘式气囊折叠时,将从帘式气囊主体部向上方伸出的气体导入部折叠到该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室外侧,因此与如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使沿着帘式气囊主体部的上缘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得较长的气体导入通路折叠到比其更靠近气囊下端侧的部分的折叠体的室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帘式气囊的折叠作业。
在本发明中,来自充气机的气体通过该气体导入部流入到帘式气囊主体部内,并通过该帘式气囊主体部内的气体导入通路而向各膨胀部供给。在本发明中,该气体导入部在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与车身构件之间发生膨胀,由此将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向室内侧推压,因此通过调整该气体导入部的气体流通量、粗细、长度等,能够调整膨胀的气体导入部产生的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向室内侧的推压力或向室内侧的移动量。因此,为了调整该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向室内侧的推压力或向室内侧的移动量,无需调整帘式气囊主体部内的气体导入通路的气体流通量或支柱部附近的流路直径等。由此,能够容易且不会影响帘式气囊整体的展开地调整膨胀的气体导入部产生的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向室内侧的推压力或向室内侧的移动量。
在第2形态的帘式气囊装置中,气体导入部折回成两层或更多层,因此在气体导入部发生膨胀时,将帘式气囊主体部向室内侧推压的力增大。
在第3形态的帘式气囊装置中,保持为将气体导入部折叠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侧面上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4是具备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剖视图。
图5是帘式气囊的气体导入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6是具备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帘式气囊装置的工作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帘式气囊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帘式气囊的另一折叠方法的剖视图。
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方式。图1a、1b、1c、1d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例的帘式气囊装置的图,图1a是折叠的帘式气囊的侧视图,图1b是膨胀展开的帘式气囊的侧视图,图1c、1d是沿着图1b的C-C线、D-D线的剖视图。图2a是沿着图1a的IIa-IIa线的剖视图,图2b是沿着图1a的IIb-IIb线的剖视图,图3是帘式气囊折叠体的局部的立体图,图4a、4b是具备该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右侧B支柱上部附近的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纵向剖视图,图4a表示帘式气囊的膨胀前的状态,图4b表示帘式气囊的膨胀后的状态。此外,图4a、4b表示将帘式气囊的折叠体沿着车辆的右侧的车顶边缘部配置的形态。图5是该帘式气囊的气体导入部附近的侧视图。图6表示将帘式气囊的折叠体沿着车辆的左侧的车顶边缘部配置的形态,是车辆的左侧B支柱上部附近的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纵向剖视图。以下,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与设置该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身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一致。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帘式气囊1沿着前后方向细长地折叠的状态下利用捆束件2捆束而保持形状,并沿着汽车的车身的车顶边缘部10配置。该帘式气囊1在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或侧倾时等情况下借助来自充气机3的气体而鼓出,沿着门或各支柱等的车厢内的侧面而朝向车身下方膨胀展开。在该帘式气囊1的前端部及上缘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耳部1a作为帘式气囊1的向车身的安装部,该耳部1a固定在车顶边缘部10。此外,最前端侧的耳部1a固定在A支柱上。
在帘式气囊1的主体部1A的上边缘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向上方且向斜后方伸出的短筒状的气体导入部1b,该气体导入部1b的顶端成为气体导入口1c。充气机3的前端插入到该气体导入口1c内,利用束带3a进行捆束。该充气机3借助安装部件(图示省略)而固定于车顶边缘部10。
如图4a那样,在车顶边缘部10的车辆室内侧设有车顶边缘装饰11,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及充气机3由该车顶边缘装饰11覆盖。
如图1b、1c、1d那样,该帘式气囊1构成如下,使大致同一形状的两张片5、5叠合,并通过线状结合部6及环状结合部7将上述片5、5彼此结合,由此形成膨胀部8及非膨胀部9,其中,上述两张片5、5构成分别面对该车厢侧面和车厢内的两面。
各线状结合部6及各环状结合部7通过将片5、5彼此气密地结合并且即使帘式气囊1的内压上升至设计上限压力也能避免片5、5彼此分离的牢固的结合机构(例如,利用强度高的缝线进行缝合、利用粘接力高的粘接剂进行粘接或熔敷)而形成。
线状结合部6以大致包围帘式气囊1的方式延伸,并且一部分线状结合部6以将膨胀部8内划分成多个小室状部的方式延伸。环状结合部7设置在线状结合部6的端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隔着非膨胀部9而在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前部侧设置前侧膨胀部8A,在后部侧设置后侧膨胀部8B。而且,沿着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上缘,在上述膨胀部8A、8B分别设有用于引导来自充气机3的气体的气体导入通路8C。该气体导入通路8C从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上缘的前端附近到后端附近延伸设置。在该气体导入通路8C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途部连通有上述气体导入部1b的基端(下端)侧。
该帘式气囊1以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细长地折叠。如图2a、2b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帘式气囊1的主体部1A(即气体导入部1b以外的部分)中的下部进行卷状折叠,将主体部1A的上部进行蛇腹状折叠。在折叠帘式气囊1时,优选为,首先对主体部1A的下部进行卷状折叠,之后,在其上侧对上部进行蛇腹状折叠而重合。
在对帘式气囊主体部1A进行卷状折叠时,在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沿着车厢的右侧的侧面配置的情况和沿着左侧的侧面配置的情况下,优选使卷状部的朝向相反。尤其是在本发明中,在对帘式气囊主体部1A进行卷状折叠的情况下,该帘式气囊主体部1A中,优选以展开完毕时面向车厢侧面的面(车外侧的面)为卷状部的中心侧,将该帘式气囊主体部1A从其下端侧朝向上端侧(直至与蛇腹状折叠部分的边界部)进行卷状折叠。具体而言,如以下所述。
在该实施方式中,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如图4a那样,沿着车辆的右侧的车顶边缘部10配置。此时,在将帘式气囊1进行折叠时,优选为,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下部如图2a、2b及图4a那样,沿着从车辆前方侧观察下的顺时针方向进行卷状折叠。在如此折叠的情况下,帘式气囊1发生膨胀,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卷状折叠部分在车厢内展开时,该卷状折叠部分以接近车厢的右侧面的方式滚动并同时向下方展开,因此帘式气囊主体部1A不会从其附近的车厢侧面过度地分离,而会沿着该车厢侧面向下方展开。与此相反,在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沿着车辆的左侧的车顶边缘部10配置的情况下,如图6那样,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下部优选沿着从车辆前方侧观察下的逆时针方向进行卷状折叠。此外,图6的结构除了与图4a左右颠倒之外,与图4a相同。
如上述那样在将主体部1A形成为细长的折叠体之后,将气体导入部1b折叠到该折叠体的车身构件(车顶边缘部10)侧的侧面上。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a及图3那样,从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上缘使气体导入部1b顺着该折叠体的侧面下垂,接着在折叠体的该侧面的下缘附近将气体导入部1b向上方折回而使其再次沿着折叠体侧面直接向上方伸出。因此,气体导入部1b以折叠成两层的状态重叠于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侧面上。这样一来,通过将气体导入部1b折叠到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车身构件侧的侧面上,在帘式气囊1发生膨胀时,在从充气机3向气体导入部1b导入气体而该气体导入部1b发生膨胀之后,主体部1A的折叠体被该膨胀的气体导入部1b推压而向车厢内侧移动。
通过调整从主体部1A的上缘到气体导入部1b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L(图5),能够调整该膨胀的气体导入部1b将主体部1A的折叠体向车厢内侧推压的推压力(或主体部1A的折叠体被该膨胀的气体导入部1b推压而移动的移动距离)。例如,可以使气体导入部1b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L比图1b长,并将该气体导入部1b折叠成两层以上的四层、六层等偶数层。由此,借助膨胀的气体导入部1b,更强力地将主体部1A的折叠体向车厢内侧推压,并且该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向车厢内侧的移动量也增大。
利用捆束件2对如此折叠后的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进行捆束,以保持形状。该捆束件2具有在帘式气囊1发生膨胀时断裂或解除捆束的强度。捆束件2沿着折叠体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多个部位。如图3那样,在气体导入部1b的部分也缠绕有捆束件2,以保持主体部1A的折叠体与气体导入部1b重叠的状态。
搭载有该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车身具有A支柱(图示省略)、作为中心支柱的B支柱12、C支柱(图示省略)及车顶边缘部10等。如图4a、4b那样,在B支柱12上安装有B支柱装饰13。沿着车身顶棚设有构成车顶衬层的一部分的车顶边缘装饰11。车顶边缘装饰11的下缘与B支柱装饰13的上端卡合。在B支柱装饰13的上端部的背侧设有用于封闭B支柱装饰13与B支柱12之间的空间的盖状罩13a。
接下来说明如此构成的帘式气囊装置1的工作。
在车辆发生侧碰或侧倾时,充气机3进行喷气工作,将气体向帘式气囊1供给,帘式气囊1开始膨胀。此时,来自充气机3的气体首先流入到气体导入部1b而使气体导入部1b膨胀。由此,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其自身的膨胀力与气体导入部1b的膨胀压力重叠地向车厢内侧推压车顶边缘装饰11的下缘。并且,车顶边缘装饰11的下缘如图4b的箭头B那样向车厢内侧打开,帘式气囊1沿着B支柱装饰13或侧门玻璃如箭头A那样向下方膨胀展开。此外,图4b概略地表示展开途中的帘式气囊1,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痕(图4a所示那样的表示蛇腹状折叠的锯齿状的线或表示卷状折叠的涡旋状的线)省略了图示。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帘式气囊1的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侧面存在两层气体导入部1b,因此主体部1A的折叠体向室内侧被推压移动与一层的气体导入部1b的膨胀厚度的约两倍相当的距离,车顶边缘装饰11的下缘被推开得较大。然后,帘式气囊1中的膨胀部8的整体膨胀而向下方膨胀展开至将车门的窗部的整体覆盖的位置。
在该帘式气囊装置中,在折叠帘式气囊1时,将从帘式气囊主体部1A向上方伸出的气体导入部1b折叠到该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室外侧,因此,与如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使沿着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上缘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得较长的气体导入通路8C折叠到比其更靠近气囊下端侧的部分的折叠体的室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帘式气囊1的折叠作业。
在该帘式气囊装置中,来自充气机3的气体通过该气体导入部1b流入到帘式气囊主体部1A内,并通过该帘式气囊主体部1A内的气体导入通路8C而向各膨胀部8A、8B供给。在该帘式气囊装置中,该气体导入部1b在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与车顶边缘部10之间发生膨胀,由此将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向室内侧推压,因此通过调整该气体导入部1b的气体流通量、粗细、长度等,能够调整膨胀的气体导入部1b产生的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向室内侧的推压力或向室内侧的移动量。因此,为了调整该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向室内侧的推压力或向室内侧的移动量,无需调整帘式气囊主体部1A内的气体导入通路8C的气体流通量或支柱部附近的流路直径等。由此,能够容易且不会影响帘式气囊1整体的展开地调整膨胀的气体导入部1b产生的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向室内侧的推压力或向室内侧的移动量。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并未限定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下部进行卷状折叠,对上部进行蛇腹状折叠,但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折叠方法。但是,在对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下部进行卷状折叠而对上部进行蛇腹状折叠的情况下,对于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膨胀时的展开速度,蛇腹状折叠快于卷状折叠,因此,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由气体导入部1b向室内侧推压移动,在此相互作用下,能够使帘式气囊主体部1A迅速地在车厢内展开。而且,即使假设从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的设置位置到B支柱装饰13的上端的距离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调整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上部的蛇腹状折叠部分的长度而使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下部的卷状折叠部分迅速地越过B支柱装饰13的上端而在车厢内展开。
关于这种情况,参照图7a、7b进行详细说明。图7a、7b分别是与图4a、4b相同的部分的剖视图,图7a表示帘式气囊1的膨胀前的状态,图7b表示帘式气囊1发生膨胀且主体部1A的上部的蛇腹状折叠部分展开之后的状态。
在对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下部进行卷状折叠并对上部进行蛇腹状折叠的情况下,优选将该主体部1A中的从其上端到帘式气囊1膨胀完成的状态下与B支柱装饰13的上端为相同高度或比其略低的高度的部分为止进行蛇腹状折叠。即,优选为,对应于从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到B支柱装饰13的上端为止的距离的长度,来调整主体部1A的上部的蛇腹状折叠部分的长度。
例如,在图7a中,B支柱装饰13的高度比图4a低,车顶边缘部10的侧缘部延伸至比图4a更靠近下方而与B支柱装饰13的上端卡合。即,在图7a中,从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到B支柱装饰13的上端为止的距离比图4a长。此时,将主体部1A中的进行蛇腹状折叠的部分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设成比图4a长,且长出等于或略大于图4a的B支柱装饰13的上端与图7a的B支柱装饰13的上端的高度之差的长度。
在帘式气囊1膨胀且该主体部1A的上部的蛇腹状折叠部分1J(图7a)展开时,该蛇腹状折叠部分1J以朝向下端侧而向一方向伸出的方式展开。在本发明中,由于利用膨胀的气体导入部1b将主体部1A向车厢内侧推压,因此该主体部1A的蛇腹状折叠部分1J开始展开,因此该蛇腹状折叠部分1J如图7a的箭头A那样,与B支柱装饰13的上端相比朝向车厢内侧展开。该蛇腹状折叠部分1J的展开后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或略长于从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到B支柱装饰13的上端为止的距离,因此该蛇腹状折叠部分1J的展开如图7b那样,其下端(该蛇腹状折叠部分1J与卷状折叠部分1R的边界部)到达与B支柱装饰13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或比其更低的位置,卷状折叠部分1R充分地越过B支柱装饰13的上端而持续至被压出到车厢内。由此,当卷状折叠部分1R继该蛇腹状折叠部分1J之后展开时,能够使该卷状折叠部分1R与B支柱装饰13完全不会相互摩擦地展开,或者能够缩短该卷状折叠部分1R一边与B支柱装饰13相互摩擦一边展开的时间,因此能够缩短帘式气囊1整体展开所需的时间,能够使帘式气囊1的展开提前。
此外,假设主体部1A的蛇腹状折叠部分1J的展开后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从帘式气囊1的折叠体到B支柱装饰13的上端的距离短时,在卷状折叠部分1R充分地越过B支柱装饰13的上端而被压出到车厢内之前,蛇腹状折叠部分1J的展开结束,该卷状折叠部分1R的展开开始。因此,该卷状折叠部分1R一边与B支柱装饰13相互摩擦一边向车厢内展开,由于该卷状折叠部分1R与B支柱装饰13之间的摩擦阻力,该卷状折叠部分1R的展开可能变慢。其结果是,帘式气囊1整体展开所需的时间变长,帘式气囊1的展开可能变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气体导入部1b配置在B支柱的上方,但气体导入部1b的配置并未限定于此。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帘式气囊主体部1A上仅连接有一个气体导入部1b,但气体导入部1b的个数也并未限定于此。例如,如图8a的帘式气囊1’那样,也可以在C支柱的上方部配置气体导入部1b。如图8b的帘式气囊1”那样,也可以在A支柱上方部配置气体导入部1b。此外,在图8b中,气体导入部1b从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上边缘部向上方且向斜前方伸出,但也可以与此相反地,从该主体部1A的上边缘部向上方且向斜后方伸出。即使在气体导入部1b配置在B支柱上方部、C支柱上方部等其他的支柱的上方部的情况下,气体导入部1b也可以从主体部1A的上边缘部向上方且向斜前方伸出。如图8c的帘式气囊1’”那样,气体导入部1b也可以设置在B支柱的上方部和C支柱的上方部等多个支柱的上方部。上述帘式气囊1’、1”、1’”的其他的结构与图1a、1b、1c的帘式气囊1相同,在图8a、8b、8c中,与图1a、1b、1c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分。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A支柱上方部和另一支柱的上方部设置气体导入部1b。也可以在三个以上支柱的上方部设置气体导入部1b。气体导入部1b也可以根据车身的结构而配置在上述以外的支柱的上方。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气体导入部1b仅被折叠到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车身构件侧的侧面上,但帘式气囊1折叠的状态下的气体导入部1b的配置并未限定于此。例如图9所示,不仅可以将气体导入部1b折叠到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车身构件侧的侧面上,而且也可以折叠到下表面上。此外,图9是与帘式气囊1的图2a相同的部分的剖视图。在图9中,在将主体部1A形成为细长的折叠体之后,从该折叠体的车身构件侧的侧面的上缘使气体导入部1b沿着该侧面下垂,接着,使气体导入部1b从该侧面向折叠体的下侧绕入而沿着该折叠体的下表面延伸,接着,在折叠体的下表面的室内侧的端缘附近使气体导入部1b向车身构件侧折回而再次沿着折叠体的下表面及车身构件侧的侧面延伸,直接向上方伸出。通过这样地从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车身构件侧的侧面直到下表面地对气体导入部1b进行折叠,当帘式气囊1膨胀时,在从充气机3向气体导入部1b导入气体而使该气体导入部1b发生膨胀之后,膨胀的该气体导入部1b更强有力地向车厢内侧推压主体部1A的折叠体。此外,在图9中,在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车身构件侧的侧面及下表面上连续地将气体导入部1b折叠成两层,但也可以折叠成四层、六层等比两层多的偶数层。虽未图示,但例如也可以将气体导入部1b折叠到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上表面侧。
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1B的膨胀展开完毕时的侧视图。
在该帘式气囊1B中,与上述的图1a、1b、1c的帘式气囊1同样地,气体导入部1b也配置在B支柱12的上方部。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0那样,在该气体导入部1b的基端(下端)侧设有前后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以下相同。)上的宽度W比顶端(上端)侧增大的大幅部1d。该大幅部1d的下端侧在前后方向的整个宽度上与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上缘的气体导入通路8C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途部连通。
该大幅部1d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比安装于B支柱12的B支柱装饰13(未图示)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该大幅部1d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优选为B支柱装饰13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1.0~3.0倍,尤其是约1.5~2.5倍。而且,该大幅部1d在帘式气囊1B设置于车辆的状态下优选配置成,前端侧比B支柱装饰13的上端部的前缘向前方侧突出0~150mm,尤其是约20~100mm,后端侧比B支柱装饰13的上端部的后缘向后方侧突出0~150mm,尤其是约20~100mm。该大幅部1d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优选为气体导入部1b的整体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L(参照图5)的20~70%,尤其是约30~50%。
该帘式气囊1B的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的图1a、1b、1c的帘式气囊1相同,在图10中,与图1a、1b、1c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帘式气囊1B将帘式气囊主体部1A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为细长的折叠体之后,将气体导入部1b折叠到该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室外侧的面上,并由捆束用的束带2捆束。此时,气体导入部1b沿着与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上缘大致相同高度的前后方向上的折线F(图10)从大幅部1b的下端向室外侧折回。由此,该大幅部1d与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室外侧的面重合。
该帘式气囊1B的另一折叠方法以及具备该帘式气囊1B的折叠体的帘式气囊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具备该帘式气囊1B的折叠体的帘式气囊装置中,当车辆发生侧碰或侧倾时,充气机3进行喷气工作,将气体向帘式气囊1B供给,帘式气囊1B开始膨胀。此时,来自充气机3的气体首先流入到气体导入部1b而使气体导入部1b膨胀。由此,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自身的膨胀力与气体导入部1b的膨胀压力重叠地向车厢内侧推压车顶边缘装饰11的下缘。并且,车顶边缘装饰11的下缘向车厢内侧打开,帘式气囊1B越过B支柱装饰13的上端部而向车厢内展开。
此时,在气体导入部1b的基端侧,与支柱装饰13的上端部相比,大幅部1d沿着前后方向膨胀得较宽,因此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中,不仅支柱装饰13的正上方部分,而且,该正上方部分的前方侧部分及后方侧部分也被该膨胀的大幅部1b向室内侧推压。由此,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的支柱装饰13上方部分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富余度地向室内侧移动,因此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更切实地越过支柱装饰13的上端部而向车厢内展开。
另外,通过这样地在气体导入部1b设置大幅部1d,当气体导入部1b发生膨胀时,能够进行调整,使得以更大的力将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向室内侧推压。
此外,通过在气体导入部1b设置大幅部1d,还能够应对将帘式气囊1B的折叠体安装于车辆时的安装误差。即,在将帘式气囊1B的折叠体安装于车辆时,即使该折叠体的安装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略有偏差,也能够在B支柱12的上方将该大幅部1d配置在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与车身构件之间。由此,即使帘式气囊1B的折叠体的安装位置存在少量误差,当该帘式气囊1B发生膨胀时,也能够通过膨胀的气体导入部1b(大幅部1d)切实地将帘式气囊主体部1A的折叠体向室内侧推压。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将帘式气囊1B的折叠体安装于车辆时的要求安装精度。
此外,该实施方式示出了在配置于B支柱12的上方部的气体导入部1b的基端侧设置有大幅部1d的例子,但如上述的图8a、8b、8c那样,即使在将气体导入部1b设置在另一支柱的上方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气体导入部1b设置大幅部1d。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体导入部1b的基端侧设置大幅部1d,但大幅部1d的配置并未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气体导入部1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部设置大幅部1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充气机与气体导入部直接连接,但也可以经由管道将充气机与气体导入部连接。
使用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不脱离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言自明。
此外,本申请基于2010年5月1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0-114316),并通过引用而援引其整体。

Claims (9)

1.一种帘式气囊装置,
具备:设置在车身构件与车顶衬层的侧边部之间的空间内的帘式气囊的折叠体;和用于使该帘式气囊膨胀的充气机;
所述帘式气囊在位于支柱装饰的上方的部分具备从帘式气囊主体部向上方伸出的气体导入部,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从所述气体导入部向帘式气囊主体部导入,
所述帘式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气囊被折叠的状态下,所述气体导入部重叠于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车身构件侧的侧面上,
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中,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展开完毕时的下部侧进行卷状折叠,上部侧进行蛇腹状折叠,所述上部侧的蛇腹状折叠部分重叠于所述下部侧的卷状折叠部分上,
所述气体导入部绕入至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导入部在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的所述侧面的下部折回,由此成为折叠成至少两层的状态而沿着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所述侧面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和气体导入部由捆束件进行捆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帘式气囊主体部的折叠体和气体导入部由捆束件进行捆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中的、从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展开完毕时的上端到位于与所述支柱装饰的上端相同的高度的部分为止进行蛇腹状折叠,比所述高度靠下的下部侧进行卷状折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下部侧进行卷状折叠时,以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展开完毕时面向车厢侧面的面为卷状部的中心侧,对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从其下端到该卷状折叠部分与所述蛇腹状折叠部分的边界部为止进行卷状折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下部侧进行卷状折叠时,以在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展开完毕时面向车厢侧面的面为卷状部的中心侧,对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从其下端到该卷状折叠部分与所述蛇腹状折叠部分的边界部为止进行卷状折叠。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体导入口的基端侧设有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气体导入口的顶端侧增大的大幅部,
所述气体导入口的基端与所述大幅部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途连通,所述大幅部的下部在该车辆前后方向的整个宽度上与所述帘式气囊主体部的上部连通。
9.一种车辆,将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的帘式气囊折叠体配置在车身构件与车顶衬层的侧边部之间的空间内,所述气体导入部配置在支柱装饰的上方部分。
CN201180024112.5A 2010-05-18 2011-04-01 帘式气囊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102892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4316A JP5556356B2 (ja) 2010-05-18 2010-05-18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2010-114316 2010-05-18
PCT/JP2011/058386 WO2011145398A1 (ja) 2010-05-18 2011-04-01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2641A CN102892641A (zh) 2013-01-23
CN102892641B true CN102892641B (zh) 2015-09-16

Family

ID=44991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4112.5A Active CN102892641B (zh) 2010-05-18 2011-04-01 帘式气囊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01030B2 (zh)
EP (1) EP2572944B1 (zh)
JP (1) JP5556356B2 (zh)
CN (1) CN102892641B (zh)
WO (1) WO20111453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0213B2 (ja) * 2012-04-23 2015-1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12938B2 (ja) * 2012-07-06 2016-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12014001992B4 (de) * 2013-04-16 2017-08-17 Tk Holdings Inc. Airbagvorrichtung
JP6272678B2 (ja) * 2013-11-11 2018-01-31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US9409543B2 (en) 2014-07-10 2016-08-09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ariable trajectory side curtain airbags
KR102605170B1 (ko) * 2016-06-22 2023-11-27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KR102658537B1 (ko) * 2016-11-16 2024-04-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US10836342B2 (en) * 2017-10-31 2020-11-17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for head protection
KR20200120218A (ko) * 2019-04-12 2020-10-2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JP2021109554A (ja) * 2020-01-10 2021-08-0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580397B1 (ko) * 2021-04-27 2023-09-2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에어백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21586A (ja) * 2001-04-26 2002-11-05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792682A (zh) * 2004-12-21 2006-06-2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2007069721A (ja) * 2005-09-06 2007-03-22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1512B1 (en) 1998-08-03 2002-04-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irbag apparatus for head-protecting
JP3329277B2 (ja) 1998-08-03 2002-09-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30262B2 (en) 2002-07-11 2004-12-14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deployment guide
JP4051259B2 (ja) 2002-10-22 2008-02-2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70777B2 (ja) 2007-04-12 2011-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21586A (ja) * 2001-04-26 2002-11-05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792682A (zh) * 2004-12-21 2006-06-2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2007069721A (ja) * 2005-09-06 2007-03-22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72944A1 (en) 2013-03-27
CN102892641A (zh) 2013-01-23
US8801030B2 (en) 2014-08-12
JP5556356B2 (ja) 2014-07-23
JP2011240809A (ja) 2011-12-01
EP2572944B1 (en) 2016-01-27
EP2572944A4 (en) 2013-10-02
WO2011145398A1 (ja) 2011-11-24
US20130056965A1 (en) 201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2641B (zh) 帘式气囊装置及车辆
CN101890928B (zh) 侧气囊装置
CN102007020B (zh) 安全气囊装置
CN100506610C (zh) 乘客座位安全气囊的折叠方法
US9669793B2 (en) Airbag for knee airbag apparatus
JP580898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612110B1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JP2008056116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300158B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CN105026219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CN102145680A (zh) 具有膨胀管状内部结构的安全气囊系统
US7654560B2 (en) Air bag for vehicle
US20100007121A1 (en) Side curtain airbag
US20030132621A1 (en) Airba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 integrated in an inner trim piece
WO2014042040A1 (ja)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取り付け構造
CN101712307A (zh) 用于汽车座椅的气囊装置以及带有气囊装置的汽车座椅
WO2002100689A3 (en) Lateral window air bag system and method of mouting the same
CN105829170A (zh) 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
CN103935315B (zh) 车辆侧车顶纵梁气囊
WO2009027796A3 (en) Road vehicle front airbag
CN105209301A (zh) 可充气气帘及用于将可充气气帘布置在存储状态中的方法
CN101108606A (zh)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气袋及折叠方法
US8439397B1 (en) Airbags comprising hingedly affixed non-inflatable support members
US20060012153A1 (en) Airba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 integrated in an inner trim piece
RU2680464C2 (ru) Покры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крытия стойки внутр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одержащее такое покры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ариант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kat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5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Junsheng Security Systems Japan Contract Societ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