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7664A - 薄片的消色装置以及薄片的消色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片的消色装置以及薄片的消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7664A
CN102857664A CN2012102126927A CN201210212692A CN102857664A CN 102857664 A CN102857664 A CN 102857664A CN 2012102126927 A CN2012102126927 A CN 2012102126927A CN 201210212692 A CN201210212692 A CN 201210212692A CN 102857664 A CN102857664 A CN 102857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heater block
colour killing
heating plate
rotat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126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7664B (zh
Inventor
川口贵弘
杉崎芳晃
泷裕之
八幡伊佐雄
井口健
水谷企久夫
土桥宏行
饭塚千秋
横地秀俊
大城敏明
波津裕之
山口阳一
杉山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57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7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7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76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G03G15/6585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by using non-standard toners, e.g. transparent toner, gloss add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4Arrangements for exposing and producing an image
    • G03G2215/0426Editing of the image, e.g. adding or dele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薄片的消色装置以及薄片的消色方法。该薄片的消色装置包括:传送路径,传送由色材形成有图像的薄片,通过加热可消去上述色材;第一消色部,位于上述传送路径的上游侧,包括设置在上述薄片的一个面侧的第一加热部以及与上述第一加热部相对设置的第一旋转辊;以及第二消色部,在上述第一消色部的下游侧,包括设置在上述薄片的另一面侧的第二加热部以及与上述第二加热部件相对设置的第二旋转辊。

Description

薄片的消色装置以及薄片的消色方法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1年6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502,227、于2011年6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502,247以及于2011年8月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521,352的优先权,并将其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消去由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薄片的图像的消色装置以及薄片的消色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等图像形成装置在薄片(sheet)上形成图像。而且,为了能够消去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后再利用,正在进行使用含有隐色染料的墨水等消色性色材在薄片上印刷图像。通过施加较高的温度可消去消色性的色材。
因此,在再利用薄片时,使用消色装置对薄片加热,进而消去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如上所述,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消去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称为“消色”。
在消色装置中,隔着薄片的传送路径相对配置压纸辊与热源,在压纸辊与热源之间传送薄片,由此加热薄片,并消去消色性的色材。
而且,在对薄片的两面进行消色时,为了对正面和反面进行消色,在薄片的加热中,将会消耗额外的工作电能。另外,在薄片到达压纸辊的位置之前的期间,不能对薄片充分地预热,消色不充分,或者需要施加更高的热量。
并且,在消色装置中,由于传送曾经使用过一次的薄片,因而薄片的前端部分弯曲或者折断的可能性大。因此,很难在稳定的状态下将薄片的前端引导至压送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薄片的消色装置,该薄片的消色装置包括:传送路径,传送由色材形成有图像的薄片,通过加热可消去所述色材;第一消色部,位于所述传送路径的上游侧,所述第一消色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薄片的一个面侧的第一加热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加热部相对设置的第一旋转辊,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辊的旋转,在所述第一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辊之间夹持并加热所述薄片的同时传送所述薄片;以及第二消色部,在所述第一消色部的下游侧,所述第二消色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薄片的另一面侧的第二加热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相对设置的第二旋转辊,其中,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辊的旋转,在所述第二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辊之间夹持并加热所述薄片的同时传送所述薄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薄片的消色装置的内部构成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消色部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消色部的变型例的侧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中从底面看加热部的立体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中加热部的正面图;
图6是示出一实施方式中加热板、按压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一实施方式中加热板和加热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消色部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9是放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消色部的加热部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消色部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消色部的构成侧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加热部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打开图12的上部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消色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以及
图1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中热源的温度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消色装置(消色装置)。此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消色装置的内部的构成图。消色装置10包括具有操作按钮和显示部的操作面板11、供纸部12、作为读取部的扫描器13以及消色部(消去部)20。并且,消色装置10包括第一传送部141、第二传送部142、第三传送部143、第四传送部144、第五传送部145、第一排纸盘15、第二排纸盘(废纸盒)16。
各传送路径141~145具有用于传送薄片的多个传送辊17,并具有驱动多个传送辊17的多个电动机18。而且,为了在各传送路径141~145上准确地传送薄片,设置有多个门(gate)19。
第一传送部141将薄片S从供纸部12传送至扫描器13。第二传送部142沿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将薄片从扫描器13传送至消色部20。第三传送部143将薄片从消色部20再次传送至扫描器13。第四传送部144将薄片从扫描器13传送至第一排纸盘15。第五传送部145将薄片从扫描器13传送至废纸盒16。
第一排纸盘15回收例如将图像进行消色处理之后可再利用的薄片。废纸盒(rejectbox)16回收不可再利用且通常废弃而再循环的薄片。
图1的消色装置10大致进行以下(1)~(5)的动作:
(1)由扫描器13读取由第一传送部141从供纸部12供给的薄片S。扫描器13包括第一扫描器131和第二扫描器132,读取薄片的两面。扫描器13例如在对薄片的图像消色之前读取图像数据。而且,读取薄片的印刷状况。
(2)进行由扫描器13读取的图像数据的保存等。而且,根据由扫描器13读取到的印刷状况,在薄片具有破损或者褶皱时,向第五传送部145引导薄片,传送至废纸盒16。没有破损或者褶皱的薄片由第二传送部142传送至消色部20。
(3)被传送至消色部20的薄片在通过消色部20时被加热,利用热将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消色。消色部20以例如180~200℃的较高的温度对薄片加热加压,使由消色性的色材形成的薄片图像消色。关于消色部20的具体构成将在后面说明。
(4)通过了消色部20的薄片由第三传送部143再次传送至扫描器13。为了确认由消色性的色材形成在图像区域上的图像是否已被可靠地消色,扫描器13再次读取印刷状况。
(5)再利用的薄片由第四传送部144传送至第一排纸盘15。而且,根据由扫描器13读取的印刷状况,在图像区域上残留有由非消色性色材形成的图像或者手写的图像时,并且产生破损或者褶皱的薄片由第五传送部145传送至废纸盒16。
接下来,将说明消色部20的具体构成。
图2是示出消色部20的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而且,图3是示出消色部20的变型例侧视图。首先,说明图2的消色部20。
在图2中,消色部20包括第一消色部201与第二消色部202。第一消色部201包括加热部211与压纸辊301,第二消色部202包括加热部212与压纸辊302。而且,第一消色部201与第二消色部202的构成相同,但上下翻转。压纸辊301和压纸辊302分别是以旋转轴303、304为中心旋转的旋转辊,形成沿薄片S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状。
下面,说明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部211。薄片S从箭头A方向被传送至第二传送路径142上。箭头A的方向相当于图1的箭头A的方向。
加热部211具有截面呈U字状并且具有与薄片S接触的平坦面的加热板22和按压部件23,在加热板22与按压部件23之间具有平面状的加热器24(参照图7)。加热板22、按压部件23以及加热器24构成加热部件。
加热器24例如是一种由被夹持在作为绝缘材料的聚酰亚胺(PI)之间的金属箔(SUS 304)构成的面状加热器。加热器24具有薄且柔软性优异的构造上的特性,并且由薄壁材料构成,加热时温度上升速度极快。加热板22是热传导性优异的材料,使用例如铝合金(A5052P-H34)。
按压部件23由盖25覆盖。在盖25内,设置有加压用的弹簧26。在盖25的上部配置有支撑部件27。支撑部件27以与薄片的传送路径平行的方式支撑加热器24,通过弹簧26向传送路径142的方向按压包括加热器24的加热部件。弹簧26被安装在轴28的周围,轴28贯通盖25与支撑部件27,通过螺栓·螺母29将轴28固定在支撑部件27上。此外,支撑部件27被固定在消色装置10内。
而且,在盖25的薄片传入侧的侧面安装有引导板31,在盖25的薄片传出侧的侧面安装有引导板32。引导板31与引导板33一起引导薄片S的传入。引导板33与引导板31对置并被固定在消色装置10内。而且,引导板32与引导板34一起引导薄片S的传出。引导板34与引导板32对置并被固定在消色装置10内。而且,引导板32、34成为将薄片传入第二消色部202时的引导。压纸辊301、302使用例如在表面上缠绕有PFA管的辊。
此外,关于第二消色部202的加热部212,将标以与加热部211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具体构成的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加热部211的加热板22,作为加热板221来说明,对于加热部212的加热板22,作为加热板222来说明。
图4是从底面看图2的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部211的立体图,图5是加热部211的正面图。
如图4、图5所示,加热板221与从箭头A方向传送的薄片的一个面接触。而且,加热板221等被支撑部件27所支撑。此外,为了易于理解盖25和支撑部件27的构成,仅示出引导板31、32与薄片S接触的面。
支撑部件27具有多个脚271,通过螺丝35将脚271固定在盖25上。在图5中,省略螺丝35,而示出安装螺丝35的螺孔351。螺丝35也可以用于将引导板31、32安装在盖25上。而且,在盖25内,为了防止加热器24异常过热,安装有恒温器等安全元件36。通过螺丝37将安全元件36安装在盖25上。
图6是示出构成加热部件的加热板221与按压部件23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加热板221与加热器24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加热板221的截面为U字状,在底面上安装有加热器24。加热器24是由被夹持在作为绝缘材料的聚酰亚胺之间的金属箔(SUS304)构成的面状加热器,经由电缆241、242供给电源。
而且,如在图6中所示,由按压部件23按压加热器24的上部,平面状的加热器24被夹持在加热板221与按压部件23之间。
而且,在按压部件23上安装有热敏电阻381、382。热敏电阻381、382的前端以检测加热器24的温度的方式进行安装。设有两个热敏电阻381、382是为了根据薄片的尺寸检测薄片的中心与侧边的位置的温度。
返回图2,压纸辊301、302是与加热板221、222的长度方向接触的圆筒状的旋转辊,以旋转轴303、304为中心进行旋转。向加热板221、222的方向对旋转轴303、304加力,由此,由加热板221与压纸辊301夹持薄片S,并且被加热板222与压纸辊302夹持,在被加热的同时被传送。
在第一消色部201中,用F1表示对压纸辊301向加热板221的方向加力的压力(过盈压力),在第二消色部202中,用F2表示对压纸辊302向加热板222的方向加力的压力(过盈压力)。过盈压力F1与过盈压力F2之比为例如3∶2。
为了提供过盈压力F1,例如,利用弹簧将旋转轴303向加热板221侧拉引。而且,为了施加过盈压力F2,例如,利用弹簧向加热板222侧拉引旋转轴304。
参照图2说明通过加热部211、212和压纸辊301、302进行薄片S的消色处理。薄片S经由第二传送路径142被引导板31与33引导,然后被传送到消色装置20。而且,通过使第一消色部201的压纸辊301沿逆时针旋转,使第二消色部202的压纸辊302沿顺时针旋转,以预先设定的速度传送薄片S。
在位于传送路径的上游侧的第一消色部201中,通过过盈压力F1使压纸辊301对加热板221加压并接触。压纸辊301与加热板221的接触点(点划线X01)形成向薄片S传递热量的夹持区域,通过使薄片通过夹持区域X01,薄片面被加热,形成在薄片S的一个面(在图2中为上面)上的图像被消色。
在薄片S上使用可消色的色材形成图像时,由于达到既定的温度,色材被消色。加热板221由平面状的加热器24均匀地加热,并被维持在可消色的温度。由热敏电阻381、382检测加热板221的温度,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加热板221的温度维持在适当的温度。
从第一消色部201排出的薄片S由引导板32与34引导,并被送入第二消色部202。在位于传送路径的下游侧的第二消色部202中,压纸辊302和加热部212的上下关系与第一消色部210相反,通过过盈压力F2将压纸辊302压向加热板222并使其接触。
压纸辊302与加热板222的接触点(点划线X02)形成向薄片S传递热量的夹持区域。通过使薄片通过夹持区域X02,从而加热薄片面,在薄片S的另一个面(在图2中为下表面)上形成的图像被消色。双面被消色后的薄片S沿引导板34被排出,并被传送至第三传送路径143(图1)。
对于第一消色部201与第二消色部202,其结构相同,但上下倒置,因而薄片S的一个面由第一消色部201消色,另一个面由第二消色部202消色。因此,能够高效地将薄片S的两面消色。
而且,在第一消色部201和第二消色部202中对薄片S进行消色时,需要通过传送路径的上游侧的第一消色部201高效地加热而使薄片的温度上升。因此,提高第一消色部201的压纸辊301的过盈压力F1。通过提高过盈压力F1而能够有效地加热薄片S。另一方面,在薄片S到达下游侧的第二消色部202时,由于通过了第一消色部201,因而还能够使背面的温度上升。因此,相对于表面消色的加热量,能够降低背面消色的加热量,减少能耗。
而且,能够使压纸辊302的过盈压力F2小于过盈压力F1。与压纸辊301的过盈压力F1相比,由于压纸辊302的过盈压力F2减小,因此,能够降低机械负载,减少工作能耗。
图3是示出第一、第二消色部201、202的变型例的侧视图。在图3中,作为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部,使用加热辊213,作为第二消色部202的加热部,使用加热辊214。加热辊213、214是圆筒状,在内部分别具有卤素灯等热源241、242。加热辊213与压纸辊310接触,加热辊214与压纸辊302接触,分别沿传送薄片S的方向旋转。
在图3的结构中,也是薄片S的一个面(表面)由第一消色部201消色,薄片S的另一个面(背面)由第二消色部202消色。而且,能够使压纸辊302的过盈压力F2小于压纸辊301的过盈压力F1。而且,相对于用于对表面进行消色的加热量,能够降低用于对背面进行消色的加热量。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消色装置10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8、图9进行说明。在图8中,为方便起见,仅在主要的构成上标注符号。而且,在图9中,放大示出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部211。
在图8中,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板221与压纸辊301接触的夹持区域X1位于偏移到加热板221的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点划线X2)的下游侧的位置。而且,第二消色部202的加热板222与压纸辊302接触的夹持区域X3位于偏移至加热板222的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点划线X4)的下游侧的位置。
通过将夹持区域从加热板221、222的中心部偏移至下游侧,能够延长从加热板221、222的传入侧的端部到夹持区域的距离。因此,在薄片移动至夹持区域的期间,能够由加热板221、222对薄片面进行预热。
而且,薄片滑过平面状的加热板221、222的表面,同时进行移动,并被引导至夹持区域,因此,能够抑制薄片前端的抖动,在排整齐的状态下向夹持区域引导。
消色装置10通过加热用户使用过几次的薄片而将记录面的图像进行消色。因此,与白纸不同,为了传送使用过一次的薄片,在稳定的状态下向夹持区域引导薄片是极其重要的。
将夹持区域X1、X3配置于偏移到加热板221、222的中心部(X2、X4)的薄片S的传送路径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薄片S在到达夹持区域之前被预备加热,提高了薄片S与加热板221、222的密合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薄片表面在夹持区域中的加热,使由加热器24产生的热有效地传递至薄片S。
而且,如图9的虚线所示,如果使压纸辊301位于加热板221的中心部(X2),则夹持区域移动至传送路径的上游侧。如果夹持区域移动至上游侧,则通过加热薄片S而熔融的残留色材在薄片表面与加热板221之间被研磨的同时被传送,色材的废气可能积存在加热板221的下游侧端部(由图9的圆P表示)。因此,通过极力使夹持区域X1接近于加热板221的下游侧的端部,能够减少色材气体的积存。
而且,在第一消色部201和第二消色部202中对薄片S进行消色时,需要由传送路径的上游侧的第一消色部201高效地加热,并使薄片的温度上升。因此,使第一消色部201的压纸辊301的过盈压力F1提高。通过提高过盈压力F1,能够有效地加热薄片S。另一方面,在薄片S到达下游侧的第二消色部202时,由于通过了第一消色部201,因而也能够使背面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降低对背面进行消色的加热量,并且使压纸辊302的过盈压力F2小于过盈压力F1。
与压纸辊301的过盈压力F1相比,使压纸辊302的过盈压力F2减小,因此,能够减小机械负载,因而能够减少工作能耗。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说明消色装置10的第三实施方式。在图10中,为方便起见,仅对主要的构成上标注符号。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消色部201与第二消色部202的结构的侧视图。在图10中,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板221与压纸辊301的夹持区域X1位于偏移到加热板221的中心部(点划线X2)的薄片S的传送路径下游侧的位置上。而且,第二消色部202的加热板222与压纸辊302的夹持区域位于偏移到加热板222的中心部(点划线X4)的薄片S的传送路径的上游侧的位置(点划线X5)上。
即、通过了传送路径的上游的第一消色部201的薄片的温度理所当然地上升。一直由压纸辊301传送的薄片S到达下游的第二消色部202时,在通过第一消色部201之后温度下降,但仍具有热量。另一方面,在第二消色部202中,由于压纸辊302与加热面板222的夹持区域(X5)配置在加热板222的中心部(X4)的上游侧,因而能够在第一消色部201中被加热过的薄片S的热在冷却之前立即由第二消色部202加热薄片S,进而能够将薄片S的图像进行消色。
因此,与第一消色部201相比,也能够减少由第二消色部202对背面进行消色的热量,进而能够减少热源(加热器24)的能耗。而且,在通过夹持区域X5之后,由于加热板222也会在薄片S上残留余热,因而能够避免薄片S的温度急剧变化,减轻薄片卷曲。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1说明消色装置10的第四实施方式。在图11中,为方便起见,仅对主要的结构标注符号。
图11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消色部201与第二消色部202的结构的侧视图。在图11中,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板221与压纸辊301接触的夹持区域X1位于偏移到加热板221的中心部(点划线X2)的薄片S的传送路径的下游侧的位置上。而且,第二消色部202的加热板222与压纸辊302的夹持区域位于加热板222的中心部(点划线X4)的位置。
即、通过传送路径的上游的第一消色部201后的薄片,其温度上升,并一直由压纸辊301传送。薄片S在到达下游的第二消色部202时,虽然温度多少有些下降,但还是具有热量,在被预热的状态下被传送至第二消色部202。
另一方面,在第二消色部202中,将压纸辊302配置在加热板222的热最强的中心部。因此,在第二消色部202中,即使削减热源(加热器24)的能耗,也能够以消色所需要的温度加热薄片S,高效地进行消色。
(第五实施方式)
图12和图13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具有容纳第一消色部与第二消色部的可开闭的壳体40。壳体40具有上部单元41与下部单元42,在上部单元41中安装有第一加热部211与压纸辊302,在壳体40的下部单元42上安装有第二加热部212与压纸辊301。
上部单元41能够以旋转轴43为中心转动,将旋转轴43固定在例如位于薄片S的传入侧的固定部件44上。固定部件44的底面45与引导板33一起成为薄片S的传入口侧的引导件。
上部单元41的开放端通过锁紧机构46而与下部单元42的上部结合。当上部单元41与下部单元42结合时,压纸辊301与加热部211的加热板221接触,压纸辊302与加热部212的加热板222接触。薄片S被加热板221与压纸辊301夹持,而且,被加热板222与压纸辊302夹持,被加热的同时被传送。
而且,在上部单元41的开放端设置有开闭用的柄47,能够沿箭头C方向拉动并提起柄47打开锁紧机构46的锁定,进而打开上部单元41。
图13示出上部单元41打开后的状态。通过打开上部单元41,抬起第一加热部211与压纸辊302。而且,由于加热部211与压纸辊301分离,因而,通过弹簧26的作用,第一加热部211的包括加热板221、按压部件23、加热器24的加热部件向箭头D方向突出。
同样,由于加热部212与压纸辊302分离,因而,通过弹簧26的作用,第二加热部212的包括加热板222、按压部件23、加热器24的加热部件向箭头E方向突出。因此,易于进行作为加热面的加热板221、222的清洁或者维护的操作。
通过将图5所示的螺孔351形成为长孔,加热部件的箭头D方向和箭头E方向的突出量能够被限制在长孔的长度范围内。
图14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消色装置10的控制系统方框图。消色装置10包括控制部100。控制部100包括例如作为CPU的处理器101、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02以及只读储存器(ROM)103等。
处理器101执行ROM 103存储的控制程序。RAM 102是作为工作存储器而起作用的主存储器。ROM 103存储管理消色装置10的动作的控制程序以及控制数据等。
而且,控制部100根据来自操作面板11的指示控制供纸部12、扫描器13、排纸部15、排纸部16、电动机18、门19。操作面板11例如包括消色开始按钮,并进行消色的指示。供纸部12将形成有图像的薄片逐张供给消色装置10。扫描器13读取并保存被提供的薄片的图像。而且,读取薄片的印刷状态,扫描器13判断通过了消色部20的薄片是否已被消色。
而且,控制部100通过控制电动机18驱动第一~第五传送路径141~145的传送辊17,进而控制薄片的传送。并且,通过控制门19而将薄片传送至所选择的传送路径。然后,按如下方式控制,即、将已被消色的薄片排出至排纸部15,将未被消色的薄片或者产生破损、褶皱的薄片排出至排纸部16。
并且,控制部100控制第一热源51、第二热源52的开/关。而且,根据第一温度检测部53、第二温度检测部54的温度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热源51、第二热源52的温度。而且,控制部100控制用于旋转驱动压纸辊301、302的传送电动机55。
第一热源51对应于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器24(或者加热辊213的热源241),第二热源52对应于第二消色部202的加热器24(或者加热辊214的热源242)。而且,第一温度检测部对应于第一消色部201的热敏电阻381、382,第二温度检测部对应于第二消色部202的热敏电阻381、382。而且,当第一消色部201或第二消色部202的安全元件36检测出加热器24异常过热时,控制部100停止向加热器24通电,以谋求安全。
图15是示出由控制部100进行的热源51、52的温度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在图15中,动作A1(Act.A1)表示开始,在动作A2、A3中,分别使第一热源51与第二热源52接通(向加热器24通电)。
在动作A4中,判断第一热源51的温度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T1。在尚未达到温度T1时,在动作A5中,维持第一热源51的接通。而且,在动作A4的判断中,当第一热源51超过了温度T1时,则转移到动作A6,并使第一热源51断开。
此外,在动作A4中,利用第一加热部221的热敏电阻381、382的温度检测结果来判断第一热源51的温度是否达到温度T1,当任意一个热敏电阻达到温度T1时,则使第一热源断开。
在动作A7中,判断第二热源52的温度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T2。当尚未达到温度T2时,则在动作A8中保持第二热源52的接通。而且,在动作A7的判断中,当第二热源52超过了温度T2时,则转移到动作A9,并使第二热源52断开。
此外,在动作A7中,利用第二加热部222的热敏电阻381、382的温度检测结果来判断第二热源52的温度是否达到温度T2,当任意一个热敏电阻达到温度T2时,则断开第二热源52。然后,当第一热源51与第二热源52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温度T1、T2时,则将薄片S传送至消色部20。
在动作A10中,判断薄片S是否已经通过消色部20,当没有通过时,返回至动作A4,重复A5~A10的动作;当判断为已经通过时,则转移至动作A11。当所要消色的薄片为多张时,在动作A10中判断所有的薄片都已经通过之后再转移至动作A11。在动作A11中,使第一热源51断开,在动作A12中,使第二热源52断开,然后,在动作A13中结束。
在动作A4、动作A7中,根据在第一、第二温度检测部53、54中检测的温度检测结果,分别控制热源51、52的温度。而且,在动作A4、A7中的设定温度T1、T2为T1>T2。即、由于在第一消色部201中被加热的薄片在被送入第二消色部202的阶段中已经被预备加热,因而能够使设定温度T2小于T1。
根据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将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部211与压纸辊301的配置和第二消色部202的加热部与压纸辊302的配置相对于传送路径142进行倒置,因而能够可靠地对薄片S的两面进行消色。
而且,使第一消色部201的加热板221与压纸辊301接触的夹持区域X1移动至加热面的中心部的下游侧的位置,因而能够将薄片S预热之后导入夹持区域X1,容易使夹持区域中薄片S的升温。而且,能够在抑制薄片S的前端部抖动并稳定的状态下将薄片S的前端引导至夹持区域。而且,由于薄片没有被急剧地冷却,因而能够抑制薄片产生卷曲。
另一方面,薄片S已经由第一消色部201加热,因而在传送路径的下游侧的第二消色部202中,能够较低地设定加热板222的加热温度,由此能够进行节能。并且,与第一消色部201中的压纸辊301的过盈压力F1相比,能够减小第二消色部202中的压纸辊302的过盈压力F2,从而能够减小机械负载。
如上所述,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给出,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事实上,本文所说明的新颖的装置和方法可以体现在其他各种形式上。而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能够对本文所说明的装置和方法在形式上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所附要求保护的范围及其等同形式涵盖这些方式或者修改,并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之内。

Claims (20)

1.一种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路径,传送由色材形成有图像的薄片,通过加热可使所述色材消色;
第一消色部,位于所述传送路径的上游侧,所述第一消色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薄片的一个面侧的第一加热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相对设置的第一旋转辊,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辊的旋转,在所述第一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辊之间夹持并加热所述薄片的同时传送所述薄片;以及
第二消色部,在所述第一消色部的下游侧,所述第二消色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薄片的另一面侧的第二加热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相对设置的第二旋转辊,其中,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辊的旋转,在所述第二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辊之间夹持并加热所述薄片的同时传送所述薄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色部使所述第一旋转辊以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接触,所述第二消色部使所述第二旋转辊以小于所述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消色部和所述第二消色部包括:温度检测元件,分别检测所述第一、第二加热部件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第一、第二加热部件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将由所述第二消色部加热所述薄片的温度设定得低于由所述第一消色部加热所述薄片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的消色装置还包括:
弹簧,用于将所述第一、第二加热部件向所述第一、第二旋转辊侧按压,
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加热部件分别包括:加热板,具有与所述薄片接触的平坦面;平面状的加热器,安装于所述加热板的与所述薄片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用于加热所述加热板;以及按压部件,将所述加热器按压到所述加热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由与所述第一旋转辊接触、并沿传送所述薄片的方向旋转的第一加热辊构成;
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由与所述第二旋转辊接触、并沿传送所述薄片的方向旋转的第二加热辊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包括具有与所述薄片接触的平坦面的第一加热板,
使所述第一加热板与所述第一旋转辊接触的夹持区域偏移至所述第一加热板的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的下游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包括具有与所述薄片接触的平坦面的第二加热板,
使所述第二加热板与所述第二旋转辊接触的夹持区域偏移至所述第二加热板的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的下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包括具有与所述薄片接触的平坦面的第二加热板,
使所述第二加热板与所述第二旋转辊接触的夹持区域偏移至所述第二加热板的所述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的上游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包括具有与所述薄片接触的平坦面的第二加热板,
将所述第二加热板与所述第二旋转辊接触的夹持区域设定于所述第二加热板的所述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的消色装置还包括能够开闭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上部单元与下部单元,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消色部和所述第二消色部,
在所述上部单元中安装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转辊,在所述下部单元中安装所述第一旋转辊和所述第二加热部件,
在关闭所述上部单元和所述下部单元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辊接触,且所述第二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辊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的消色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打开所述上部单元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的薄片加热面向所述传送路径侧突出预先设定的距离,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的薄片加热面向所述传送路径侧突出预先设定的距离。
13.一种薄片的消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传送路径传送由色材形成有图像的薄片,通过加热使所述色材消色;
在所述传送路径的上游侧,在所述薄片的一个面侧设置第一加热部件,并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相对设置第一旋转辊;
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辊的旋转,在所述第一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辊之间夹持并加热所述薄片的同时传送所述薄片,由此进行所述薄片的第一次消色;
在所述第一消色部的下游侧,在所述薄片的另一面侧设置第二加热部件,并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相对设置第二旋转辊;以及
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辊的旋转,在所述第二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辊之间夹持并加热所述薄片的同时传送所述薄片,由此进行所述薄片的第二次消色并排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片的消色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一旋转辊以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接触,使所述第二旋转辊以小于所述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件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片的消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的消色方法还包括,在进行所述第一次和所述第二次消色时,分别检测所述第一、第二加热部件的温度,根据所述温度检测结果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第一、第二加热部件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温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薄片的消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在进行所述第二次消色时加热所述薄片的温度设定得低于在进行所述第一次消色时加热所述薄片的温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片的消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包括具有与所述薄片接触的平坦面的第一加热板,使所述第一加热板与所述第一旋转辊接触的夹持区域偏移至所述第一加热板的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的下游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薄片的消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包括具有与所述薄片接触的平坦面的第二加热板,并使所述第二加热板与所述第二旋转辊接触的夹持区域偏移至所述第二加热板的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的下游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薄片的消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包括具有与所述薄片接触的平坦面的第二加热板,并使所述第二加热板与所述第二旋转辊接触的夹持区域偏移至所述第二加热板的所述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的上游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薄片的消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包括具有与所述薄片接触的平坦面的第二加热板,并将所述第二旋转辊与所述第二加热板接触的夹持区域设定在所述第二加热板的所述薄片传送方向的中心部。
CN201210212692.7A 2011-06-28 2012-06-21 薄片的消色装置以及薄片的消色方法 Active CN1028576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502247P 2011-06-28 2011-06-28
US201161502227P 2011-06-28 2011-06-28
US61/502,227 2011-06-28
US61/502,247 2011-06-28
US201161521352P 2011-08-08 2011-08-08
US61/521,352 2011-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7664A true CN102857664A (zh) 2013-01-02
CN102857664B CN102857664B (zh) 2015-06-24

Family

ID=47390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12692.7A Active CN102857664B (zh) 2011-06-28 2012-06-21 薄片的消色装置以及薄片的消色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78884B2 (zh)
JP (1) JP5571739B2 (zh)
CN (1) CN10285766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7427A (zh) * 2016-09-02 2018-03-13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65574A1 (en) * 2009-09-15 2011-03-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decoloring apparatus, image decoloring method, and sheet transfer apparatus
US20130278700A1 (en) * 2012-03-16 2013-10-2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erasing and recording medium heating apparatus
US8711192B2 (en) * 2012-03-16 2014-04-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decolorizing device
US9081350B2 (en) * 2012-03-16 2015-07-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decolorizing device with movable contact parts, and related method
US8817057B2 (en) * 2012-03-16 2014-08-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erasing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US8885004B2 (en) * 2012-04-10 2014-11-1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ra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erasing
JP5659249B2 (ja) 2013-01-31 2015-01-28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5755264B2 (ja) * 2013-01-31 2015-07-29 株式会社東芝 消去装置
JP5830640B2 (ja) * 2013-02-14 2015-12-09 株式会社東芝 消色装置
JP5571214B1 (ja) * 2013-02-27 2014-08-13 株式会社東芝 消色装置
JP5793528B2 (ja) * 2013-04-26 2015-10-14 株式会社東芝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消色装置
JP5785994B2 (ja) * 2013-06-26 2015-09-30 株式会社東芝 消色装置及び消色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139032B2 (en) 2014-01-14 2015-09-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djustable heating device for use in an erasing apparatus
JP2015169785A (ja) 2014-03-06 2015-09-28 株式会社東芝 消色装置および熱源ユニット
US9261827B2 (en) 2014-06-19 2016-02-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t source unit
JP6276666B2 (ja) 2014-08-21 2018-02-07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9452628B2 (en) * 2015-02-03 2016-09-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decoloring apparatus
US9665811B2 (en) * 2015-04-07 2017-05-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US20170221879A1 (en) * 2016-01-29 2017-08-03 Mediatek Inc.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circuit with leakage current reduction and associat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method
US10551784B2 (en) * 2017-02-03 2020-02-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ressing member that presses sheets against a tray
JP6996015B2 (ja) * 2021-03-01 2022-01-17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4359A (ja) * 1995-03-08 1996-09-24 Toshiba Corp 可視像消去方法、可視像消去装置および可視像記録装置
JP2002049258A (ja) * 2000-08-01 2002-02-15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18361A1 (en) * 2008-11-07 2010-05-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elimination apparatus, image eliminat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315475A1 (en) * 2009-06-15 2010-12-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erasing apparatus for erasing image on sheet while carrying she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2013A (ja) 1992-03-24 1993-10-12 Toshiba Corp 記録装置
JPH0732624A (ja) 1993-07-16 1995-02-03 Toshiba Corp 画像消去装置
JPH07256978A (ja) 1994-03-25 1995-10-09 Sato:Kk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3214992B2 (ja) * 1994-10-20 2001-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像保持体からの像形成物質除去装置
JPH09305074A (ja) * 1996-05-14 1997-11-28 Fujitsu Isotec Ltd 印字消色装置
JPH1078718A (ja) * 1996-09-04 1998-03-24 Konic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497344B2 (ja) 1997-03-10 2004-0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被記録材の再生装置
US20010019115A1 (en) * 2000-03-01 2001-09-06 Kenji Tajima Radiation image information reading apparatus
JP2002296934A (ja) 2001-03-29 2002-10-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7900A (ja) 2005-08-25 2007-03-08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
US20090073507A1 (en) * 2007-09-18 2009-03-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ocument reading apparatus and document reading system
JP5091201B2 (ja) 2008-11-07 2012-12-05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消去装置、画像消去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91726B2 (ja) * 2009-02-25 2014-01-15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消色機能付き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07720B (zh) * 2010-03-29 2014-07-02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消除装置以及图像消除装置中的金属异物判断方法
CN102205731B (zh) * 2010-03-29 2013-10-30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消除装置及图像消除装置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4359A (ja) * 1995-03-08 1996-09-24 Toshiba Corp 可視像消去方法、可視像消去装置および可視像記録装置
JP2002049258A (ja) * 2000-08-01 2002-02-15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18361A1 (en) * 2008-11-07 2010-05-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elimination apparatus, image eliminat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315475A1 (en) * 2009-06-15 2010-12-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erasing apparatus for erasing image on sheet while carrying shee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7427A (zh) * 2016-09-02 2018-03-13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7797427B (zh) * 2016-09-02 2021-08-20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02782A1 (en) 2013-01-03
US8878884B2 (en) 2014-11-04
CN102857664B (zh) 2015-06-24
JP5571739B2 (ja) 2014-08-13
JP2013011886A (ja) 201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7664A (zh) 薄片的消色装置以及薄片的消色方法
US8670012B2 (en) Erasing apparatus and erasing method
JP2013068772A (ja) 画像加熱装置
US8260188B2 (en) Image era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erasing method
JP2008032903A (ja) 画像加熱装置
CN106256552A (zh) 转印装置
CN104007642A (zh) 转印装置和转印方法
JP2006133250A5 (zh)
JP2007187816A (ja) 定着装置
JP201406953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052031A (ja) 定着装置
US9555643B2 (en) Transfer device
JP5612631B2 (ja) 消色装置及び消色方法
US7176954B2 (en) Thermal activation device
JPS62167054A (ja)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JP4518323B2 (ja) 熱活性化装置、プリンタ、熱活性化方法、および粘着ラベル製造方法
CN210211738U (zh) 便携式打价器
JP6815754B2 (ja) 定着装置
JPS62149455A (ja)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US20120121301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386746B1 (en) Apparatus for printing, erasing, and rewriting visible images on thermochromic recording material
CN203254782U (zh) 消去装置
TWI403409B (zh) 具有即時熱度控制功能之薄片熱疊合裝置
JP20020727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11466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