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2408A -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 Google Patents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2408A
CN102802408A CN200980160848.8A CN200980160848A CN102802408A CN 102802408 A CN102802408 A CN 102802408A CN 200980160848 A CN200980160848 A CN 200980160848A CN 102802408 A CN102802408 A CN 102802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regnated material
pre impregnated
material band
reinforcing fiber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08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02408B (zh
Inventor
岩成朋纪
岩田壮司
谷口一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488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67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619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2299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802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2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02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2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56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 B29C53/58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0Agricultural usage or equipment
    • B29L2031/7002Agricultural usage or equipment for fish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通过对预浸渍材料带的配置方向进行研究,提供提高了扭转刚性等的钓竿用竿体。将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42)拉齐配置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52)形成的主图样,以强化纤维(42)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而形成内侧层(23)。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42)而成的窄幅的预浸渍材料带(70),以该预浸渍材料带(70)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外侧层(25)。以预浸渍材料片(52)的强化纤维(42)和预浸渍材料带(70)的强化纤维(42)从径向观察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构成。

Description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缠绕预浸渍材料而形成的内侧层和缠绕预浸渍材料而形成的外侧层的钓竿用竿体及具有钓竿用竿体的钓竿。
背景技术
在这种钓竿用竿体中,使用将预浸渍材料以带状成形的部件或将预浸渍材料以片状成形的部件。预浸渍材料带呈窄幅的细长状,强化纤维沿长度方向被配向。
预浸渍材料片呈大致梯形,具有与钓竿用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和为形成筒状体所需的宽度。
使用该预浸渍材料带形成内侧层和外侧层时,是在沿竿轴线方向将预浸渍材料带紧密贴合在心轴的状态下以螺旋状缠绕而形成的。
对于内侧层和外侧层采用预浸渍材料带,但以螺旋状缠绕的方向都是相同方向。也就是说,如公报中的图3及图5所示,预浸渍材料带的缠绕方向是右缠绕,设定成与内外层相同的方向。
这样,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成为与沿预浸渍材料带的方向一致的方向,从而朝向相同方向配置,在受到沿着右缠绕的方向的扭转力的情况下,强化纤维发挥拉伸抵抗力而具有充分的扭转刚性,但在受到沿着左缠绕的方向的扭转力的情况下,强化纤维不能发挥拉伸抵抗力,扭转刚性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3819号公报
对于上述结构,将预浸渍材料带以夹着中间层的预浸渍材料片的方式配置构成在内外。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63-32631号公报
在该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缠绕与钓竿用竿体的全长相当的长度的预浸渍材料片而形成中间层,在位于中间层内侧的内侧层中,沿着竿轴线方向以比预浸渍材料带的宽度大的间距以螺旋状缠绕窄幅的预浸渍材料带而构成内侧层。另一方面,在位于中间层外侧的外侧层中,沿着竿轴线方向以比预浸渍材料带的宽度大的间距以螺旋状缠绕窄幅的预浸渍材料带而构成外侧层。而且,将形成该外侧层的预浸渍材料带的缠绕方向设定成与形成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带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但是,如上所述,即使将位于内外的预浸渍材料带的缠绕方向设定成相反方向,由于仅以大的间距缠绕,所以内侧层和外侧层只不过仅对中间层进行加强,不能发挥充分的扭转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对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的配置方向进行研究而提高了扭转刚性等的钓竿用竿体。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以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和外侧层的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缠绕所述预浸渍材料片和所述预浸渍材料带,所以,即使作用来自左右任意方向的扭转力,任意的强化纤维都能够抵抗该扭转力,因此,能够实现不依赖扭转方向的扭转刚性高的钓竿用竿体。
而且,预浸渍材料带是以该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缠绕而成,所以,不仅对于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片进行加强,还成为构成钓竿用竿体的外侧层的要素,能够提高相对于扭转的强度。
因此,对于上钩的鱼的横向移动,钓鱼人将竿横倒来应对鱼的动作时,使钓竿追随的同时使鱼浮出水面的操作变得容易。
而且,由于作为内侧层缠绕了预浸渍材料片,所以与将预浸渍材料带作为内侧层缠绕的情况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也就是说,缠绕预浸渍材料带时,需要在沿窄幅方向相邻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缠绕,对于该操作存在作业困难的问题。而采用预浸渍材料片,在沿窄幅方向相邻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进行缠绕方面不需要留意,就能够形成强度高的内侧层。
而且,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以相对于竿轴线方向倾斜的状态缠绕。由此,具有如下优点。也就是说,鱼上钩而竿向下弯曲的情况下,在各钓竿用竿体上的与竿轴线相比更靠上方侧的表面上,作用有大的牵引力,但在该情况下,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的沿竿轴线方向的分量能够发挥抵抗力来抵抗鱼的牵引力。另一方面,鱼上钩而竿向下弯曲的情况下,作用有使各钓竿用竿体的截面以横长的椭圆状变形的力,但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的沿周向的分量能够发挥抵抗力来抵抗该变形力。
这样,通过将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沿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方向拉齐配置,能够以单一的预浸渍材料片实现具有如下两方面功能的弯曲刚性高的预浸渍材料片,即,将相对于沿竿轴线方向的牵引力发挥抵抗力的强化纤维沿竿轴线配置的状态、和将相对于使截面以横长椭圆变形的力强力的强化纤维沿周向配置的状态这两方面功能。
由于内侧配置预浸渍材料片且外侧配置预浸渍材料带,所以在缠绕预浸渍材料带时,预浸渍材料带成为窄幅的结构,与缠绕预浸渍材料片的情况相比,卷入空气的情况少,产生缺陷的情况少。
而且,如上所述,关于以使沿窄幅方向相邻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进行缠绕这点,从先缠绕在心轴上的预浸渍材料片上再缠绕该预浸渍材料带,所以,与将预浸渍材料带直接缠绕在心轴上的情况相比,以使沿窄幅方向相邻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缠绕的情况,更加注意且慎重地进行作业的必要性不高,并能够得到较良好的缠绕状态。
如上所述,能够提供如下钓竿用竿体,即,能够进行与鱼的动作相应的竿操作,并且,不论在制造方面还是在强度方面都能够发挥充分的功能。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除了发挥与第一技术方案相应地记载的作用效果以外,还能够发挥以下作用效果。在该外侧层的更外侧形成有最外侧层。最外侧层的结构是,内侧部分为预浸渍材料带,外侧部分为预浸渍材料片,恰好以第一技术方案中的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带为外侧部分,以第一技术方案中的外侧层的预浸渍材料带为内侧部分,重合地构成。
这样,设置有最外侧层的第二技术方案的钓竿用竿体能够提高相对于扭转力的抵抗力,尤其能够适用于垂钓大型鱼的大型钓竿等。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以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将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从径向观察交叉的方式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且以反向螺旋状进行缠绕,所以,即使作用来自左右任意方向的扭转力,也能够使任意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对抗该扭转力,能够得到强力地应对扭转的竿体。
而且,由于预浸渍材料带是以该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缠绕的,所以不仅对于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片进行加强,还成为构成钓竿用竿体的单独层的要素,能够提高相对于扭转的强度。
因此,对于上钩的鱼的横向移动,钓鱼人将竿横倒来应对鱼的动作时,使钓竿追随的同时使鱼浮出水面的操作变得容易,能够提供容易控制鱼的动作的钓竿用竿体。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以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将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从径向观察交叉的方式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以反向螺旋状进行缠绕,从而即使作用有来自左右任意方向的扭转力,也能够使任意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抵抗该扭转力,能够得到强力地应对扭转的竿体。
而且,由于预浸渍材料带以该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缠绕,所以不仅对于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片进行加强,还成为构成钓竿用竿体的单独层的要素,能够提高相对于扭转的强度。
因此,对于上钩的鱼的横向移动,钓鱼人将竿横倒来应对鱼的动作时,使钓竿追随的同时使鱼浮出水面的操作变得容易,能够提供容易控制鱼的动作的钓竿用竿体。
而且,在以螺旋状缠绕窄幅的预浸渍材料带形成的内侧层、和同样地以螺旋状缠绕窄幅的预浸渍材料带形成的外侧层之间设置中间层,该中间层是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的预浸渍材料片,从而窄幅的预浸渍材料带通过中间层的预浸渍材料片被连结结合,强化内侧层及外侧层自身的结合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内侧层和中间层的结合力、以及中间层和外侧层的结合力。由此,能够抑制在内侧层及外侧层内的剥离、内侧层和中间层之间的层间剥离、以及中间层和外侧层之间的层间剥离,从而能够提供不易引起损伤的钓竿。
另外,鱼上钩的情况下,竿体产生使竿稍侧向下的弯曲。该情况下,在与竿体的竿轴线相比更靠上侧的截面上作用有牵引力。在中间层中,拉齐配置有沿竿轴线方向的强化纤维,从而相对于使竿体弯曲的力的抵抗力高。也就是说,能够提供弯曲刚性高的竿体。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在内侧层中,以所述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和所述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以从径向观察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以反向螺旋状进行缠绕,从而仅在内侧层中如技术方案3的作用效果所记载的那样能够提高扭转刚性,这方面对于外侧层来说也是相同的。
而且,在内侧层和外侧层中,分别沿内外方向使预浸渍材料带彼此重合,从而在缠绕一个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下发生散乱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发生散乱地缠绕另一个预浸渍材料带,由此能够抑制所述一个预浸渍材料带的缠绕状态下的散乱的影响,能够抑制刚性的波动。
这样,由于内侧层和外侧层都是使预浸渍材料带彼此重合地形成,所以在形成作用有大的扭转力和弯曲力的接尾竿和尾竿等大径竿体的情况下,与由单一的预浸渍材料带形成内侧层和外侧层的情况相比,扭转刚性和弯曲刚性更大,能够提供具有与大径竿体相应的强度的钓竿。
而且,由于中间层是以重合的状态缠绕第一主图样的预浸渍材料片和第二主图样的预浸渍材料片而形成的,所以与由单一的预浸渍材料片构成中间层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中间层的扭转刚性和弯曲刚性更大。
由于能够任意地选择组合第一主图样的预浸渍材料片和第二主图样的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的拉齐方向,所以能够采用如下组合方法,即,要提高扭转刚性的情况下,将强化纤维的拉齐方向设定成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方向,要提高弯曲刚性的情况下,将强化纤维的拉齐方向设定成沿竿轴线的方向,要同时满足扭转刚性和弯曲刚性的情况下,将两预浸渍材料片中的一方的强化纤维设定成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方向,将另一方的强化纤维的拉齐方向设定成沿竿轴线的方向。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通过适当组合如上所述的扭转刚性及弯曲刚性高的竿体,作为整体,在鱼横向移动等的情况下,能够在保持竿的同时抑制鱼的动作而容易使鱼浮到水面。
而且,能够提供一种钓竿,即,在鱼上钩而钓竿产生大的弯曲的情况下,在鱼从该状态进一步向下潜入的情况下,钓竿能够进一步变形而追随鱼的动作,并且,为捞起鱼,以纵向姿势提竿的情况下,钓竿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而兼有向纵向的直线姿势恢复的力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钓竿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向右缠绕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从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上向左缠绕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缠绕第一口端缠绕加强图样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向右缠绕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缠绕预浸渍材料片(主图样)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向左缠绕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缠绕第二口端缠绕加强图样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向右缠绕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将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相对于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以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相互反向地缠绕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缠绕预浸渍材料片(第一主图样)及预浸渍材料片(第二主图样)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向左缠绕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将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与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交叉的方式缠绕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前半工序的图,是表示缠绕位于内侧的预浸渍材料片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将预浸渍材料片缠绕在心轴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从预浸渍材料片上向左缠绕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后半工序,是表示从预浸渍材料带上向右缠绕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从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上缠绕外侧预浸渍材料片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测定竿体的扭转力的测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通过测定竿体的扭转力的装置测定的右扭转状态的数值的折线图。
图21是表示通过测定竿体的扭转力的装置测定的左扭转状态的数值的折线图。
图22是表示验证鱼上浮难易度的现场测试结果的条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一发明相应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以鲇竿和溪流竿等为代表的钓竿27由作为钓竿用竿体21的连结了钓线80的尖稍竿1、第二节竿2、第三节竿3、接尾竿4和具有握持部22的尾竿5构成。
对适用于从尖稍竿1至第二节竿2等的较小径的钓竿用竿体2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由内侧层23和外侧层25构成,内侧层23采用预浸渍材料片,外侧层25采用重叠的一片预浸渍材料带,对这种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对内侧层23进行说明。如图14及15所示,内侧层23是将主图样52缠绕在心轴6上而作成的。主图样52是将在以相对于竿轴线41倾斜的状态拉齐的强化纤维42中含浸了热固化树脂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裁截成具有与钓竿用竿体21的长度相当的长度50和与心轴6的周长(数周长)相当的宽度51的大致梯形形状而形成的。以使主图样52的与心轴6相对的侧面53成为与心轴6的轴线49平行的姿势的状态缠绕这样裁截出的主图样52,由此形成内侧层23。
强化纤维42相对于竿轴线41倾斜的角度为10°~80°,优选为30°~60°。
对外侧层25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使作为基质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树脂含浸在沿长度方向拉齐的碳纤维等强化纤维42中从而形成窄幅的预浸渍材料带70。从内侧层23上沿竿轴线41方向以螺旋状缠绕该预浸渍材料带70。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在该预浸渍材料带70的窄幅方向上相邻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这样,通过将预浸渍材料带70以螺旋状缠绕而形成外侧层25。
如图16所示,内侧层23的预浸渍材料片52的强化纤维42和外侧层25的预浸渍材料带70的强化纤维42从径向观察时交叉、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缠绕。
交叉的角度为10度至75度的范围,优选为20度至60度。但是,原则上,预浸渍材料带70的强化纤维42要相对于预浸渍材料片52的强化纤维42隔着竿轴线41对称地配置。
这样,使内侧层23的预浸渍材料片52和外侧层25的预浸渍材料带70的强化纤维42从径向观察时交叉且相互向相反方向缠绕,由此,如与第一发明相应的作用效果项记载的那样,能够确保高的扭转刚性功能。
作为强化纤维42,除了碳纤维以外还可以使用玻璃纤维及硼纤维等,作为热固化树脂可以使用酚醛树脂等。作为含浸的树脂还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另外,作为这些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42,在碳纤维的情况下主图样使用拉伸弹性模量为20~60吨/mm2的材料。
在外侧层25的外周面形成装饰层(未图示)。装饰层是通过刷涂或喷涂方法涂布树脂涂料,并通过物理蒸镀或化学蒸镀以薄膜状涂布装饰原料而形成的。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使作为内侧层23的预浸渍材料片52的强化纤维42的朝向为向右缠绕方向缠绕,但也可以向左缠绕方向缠绕。因此,使作为外侧层25的预浸渍材料带70的强化纤维42的朝向为向右缠绕方向缠绕。
(2)在内侧层23和外侧层25之间作为中间层也可以配置沿竿轴线方向拉齐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这样,通过配置沿竿轴线方向拉齐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在鱼上钩而钓竿27向下弯曲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各钓竿用竿21的与竿轴线41相比更靠上侧部分的相对于牵引力的抵抗力。
使用如上所述地作成的钓竿用竿体21进行扭转强度测试,对其结果进行说明。
强度测试中使用的钓竿用竿体21是本申请发明的本发明产品和背景技术中说明的以往产品。本发明产品是该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钓竿用竿体21。另一方面,以往产品的内侧层23和外侧层25都使用预浸渍材料带、且使用在这些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42相对于竿轴线41倾斜的状态下从径向观察时沿同一方向缠绕的预浸渍材料带。
作为测定装置60采用以下装置。如图19所示,通过以间隔S(图中为61)配置在左右的固定盘59和转盘56来夹入并支承钓竿用竿体21。在转盘56的外周面形成环状槽57,将测定用的金属线58安装在环状槽57中,将测定金属线58的一端固定在转盘56上,使另一端随着转盘56一起旋转而被牵引。
通过该牵引量(扭转量)和牵引力(扭转力)来评估本发明产品和以往产品的扭转刚性。
作为与扭转刚性GIP相关联的强度有单位长度扭转角θ/S,该单位长度扭转角由下式表示。
单位长度扭转角:
(θ/S)=(360度/2∏)×(T/IPG)...(Ⅰ)
T:扭矩,IP:极惯性矩,G:横弹性模量
θ:扭转角(图中为63),S:固定盘59和转盘56的间隔(图中为61)。
扭矩T:
T=P×R  ...(Ⅱ)
P:扭转力(牵引力),R:转盘半径(图中为62)。
扭转量H:
H≒R×θ...(Ⅲ)
H:扭转量。
将数学式(Ⅱ)、(Ⅲ)代入上述数学式(Ⅰ),得到扭转刚性GIP的公式。
GIP≒(2∏/360度)×(SR2)×(P/H)≒(常数)×(P/H)
扭转刚性GIP作为所述的扭转力P和扭转量H的关系式的斜率表示。
而且,这里基于上述数学式,在施加扭转力P的情况下,转盘56旋转并测定出测定金属线58的牵引长度(扭转量:H),能够间接地评估扭转刚性GIP
这里使用的测定装置60的数值是S=340mm、R=150mm。
在图20中,是施加了右扭转时的本发明产品和以往产品的测试结果。该情况下,本发明产品也显示出比以往产品稍良好的数值,扭转力超过12N(牛顿)的数值的情况下,呈现出测定金属线58被拉出25mm左右的扭转状态。
因此,以往产品的强化纤维42的缠绕方向与扭转方向一致时,对于本发明产品和以往产品的扭转刚性来说,可以说差异小。
如图21所示,在施加相反方向的扭转(左扭转)时,本发明产品和以往产品的状况不同。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产品中,与右扭转的情况同样地,扭转力接近14N时,呈现出测定金属线58拉出25mm左右的扭转状态。
但是,在以往产品的情况下,在扭转力小于8N的状态下,就呈现出测定金属线58拉出25mm左右的扭转状态,是扭转刚性低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以往产品中,作用有相反方向的扭转力的情况下,可知扭转刚性大幅度降低。
这样,强化纤维42的缠绕方向为扭转方向的相反方向时,如图21所示,在以往产品中,扭转刚性大幅度降低。而本发明产品由于具有强化纤维42的缠绕方向对应于左扭转的结构以及对应于右扭转的结构,所以,很少出现如以往产品那样扭转刚性因扭转的方向而不同的情况。
另外,在作用效果方面提到了使横向运动的鱼容易上浮这一点,但关于该上浮难易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在该现场测试中,对于以往产品和本发明产品,分别准备两种钓竿27,实施两人的现场测试。两种钓竿27是钓鱼组件(仕掛)为钓竿27的一半长度的所谓进行提灯钓的提灯钓用钓竿27和钓鱼组件比钓竿27长的长钓鱼组件钓竿27。
两人的现场测试73、74中,分别用两种钓竿27钓起12条鱼,计量钓起的鱼的重量和使鱼上浮所需的时间,时间除以重量并去掉最大及最小值,对剩余的数值取平均值,根据钓竿27的强化纤维42的缠绕状态,验证哪种钓竿27容易使鱼上浮。
其结果如图22所示。由此,根据提灯钓用钓竿27和长钓鱼组件钓竿27的钓鱼组件长度的不同,使鱼上浮也存在差异,但总之可以说本发明产品更容易使鱼上浮。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二发明相应的实施方式)
对于与第二发明相应的钓竿用竿体21的制作工序进行说明。对于第三节竿3至尾竿5等的较大径的钓竿用竿体21或适于垂钓更大型鱼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对下述工序进行说明,即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装饰层之前的钓竿用竿体21,缠绕下述的最外侧层81,形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用竿体21不同的钓竿用竿体21。也就是说,从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用竿体21的外侧层25上再形成最外侧层81而形成新的钓竿用竿体21。
最外侧层81通过对形成内侧部分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和形成外侧部分的外侧主图样72进行缠绕而由此形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钓竿用竿体21不同的钓竿用竿体21。
如图17所示,作为最外侧层81的内侧部分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是使作为基质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树脂含浸在沿长度方向拉齐而成的碳纤维等的强化纤维42中而作为窄幅的带形成。从作为外侧层25的预浸渍材料带70上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缠绕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的窄幅方向上相邻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这样,通过以螺旋状向右缠绕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位于内侧的预浸渍材料带70的强化纤维42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的强化纤维42从径向观察时交叉且相互向相反方向缠绕,从而相对于扭转力的抵抗力高。
但是,原则上,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的强化纤维42要相对于预浸渍材料带70的强化纤维42隔着竿轴线41对称地配置。
如图18所示,在作为最外侧层81的内侧部分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的外侧缠绕作为最外侧层81的外侧部分的外侧主图样72。外侧主图样72是将外侧预浸渍材料片裁截成具有与钓竿用竿体21的长度相当的长度53和与心轴6的周长(数周长)相当的宽度54的大致梯形形状的图样,其中,外侧预浸渍材料片是使热固化树脂含浸在以相对于竿轴线41倾斜的状态被拉齐而成的强化纤维42中而形成的。以外侧主图样72的与心轴6相对的侧面55成为与心轴6的轴线49平行的姿势的状态缠绕这样裁截出的外侧主图样72而形成。
强化纤维42相对于竿轴线41倾斜的角度为10°~80°,优选为30°~60°。
如图18所示,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的强化纤维42和外侧主图样72的强化纤维42以从径向观察时相互交叉的状态且反向地被缠绕。交叉的角度为10度至75度的范围,优选为20度至60度。但是,原则上,外侧预浸渍材料片10的强化纤维42要相对于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的强化纤维42隔着竿轴线41对称地配置。
如上所述,两个预浸渍材料带70、71和两个预浸渍材料片52、72被重合地缠绕,但各强化纤维42的缠绕方向相互反向。
另外,交叉的角度为10度至75度的范围,优选为20度至60度。这是为了确保相对于扭矩的强度。
这里,记载了两个预浸渍材料带70、71和两个预浸渍材料片52、72的强化纤维42的缠绕方向上的组合。为得到钓竿用竿体21的所期望的硬度,这些组合能够自由选择。
如下地表现沿竿轴线41方向以螺旋状缠绕强化纤维42的状态。表现图14~18所示的缠绕方向时,如下所述。
(1)预浸渍材料片52的强化纤维42是“右缠绕方向”,预浸渍材料带70的强化纤维42是“左缠绕方向”,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的强化纤维42是“右缠绕方向”,外侧预浸渍材料片72是“左缠绕方向”。
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是如下的缠绕方向的组合。
(2)预浸渍材料片52是“左缠绕方向”,预浸渍材料带70是“右缠绕方向”,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是“右缠绕方向”,外侧预浸渍材料片72是“左缠绕方向”。
(3)预浸渍材料片52是“右缠绕方向”,预浸渍材料带70是“左缠绕方向”,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是“左缠绕方向”,外侧预浸渍材料片72是“右缠绕方向”。
(4)预浸渍材料片52是“左缠绕方向”,预浸渍材料带70是“右缠绕方向”,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是“左缠绕方向”,外侧预浸渍材料片72是“右缠绕方向”。
(5)上述的预浸渍材料片52、预浸渍材料带70、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外侧预浸渍材料片72的缠绕方向能够适当采用钓竿用竿体21的扭转刚性或弯曲刚性的程度以及与它们相关联的竿条件所需的方式。
在如上所述地缠绕的外侧预浸渍材料片72的外侧形成装饰层(未图示),从而形成钓竿用竿体21。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在外侧层25的预浸渍材料带70和最外侧层81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之间,或者,在最外侧层81的内侧部分即外侧预浸渍材料带71和最外侧层81的外侧部分即外侧预浸渍材料片72之间,配置沿竿轴线方向拉齐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作为该预浸渍材料片也可以多张重叠。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三发明相应的实施方式)
对于钓竿用竿体21的制作工序进行说明。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是适用于尖稍竿1至第二节竿2等的较小径的钓竿用竿体21,所以由内侧层23和外侧层25构成,在内侧层23和外侧层25上分别使用预浸渍材料带,对该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对内侧层23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使作为基质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树脂含浸在沿长度方向拉齐的碳纤维等强化纤维42中从而形成窄幅的内侧预浸渍材料带8。将该内侧预浸渍材料带8相对于心轴6沿竿轴线方向以右缠绕螺旋状缠绕。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缠绕在心轴6上的该内侧预浸渍材料带8的窄幅方向上的相邻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这样,通过以螺旋状缠绕内侧预浸渍材料带8而形成内侧层23。
对外侧层25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将作为基质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树脂含浸在沿长度方向拉齐的碳纤维等强化纤维42中从而形成窄幅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9。将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9从内侧层23上沿竿轴线方向以左缠绕螺旋状缠绕。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9的窄幅方向上相邻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这样,通过以螺旋状缠绕外侧预浸渍材料带9而形成外侧层25。
如图3所示,内侧层23的内侧预浸渍材料带8和外侧层25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9是从径向观察时相互交叉的状态且反向地缠绕。由此,沿各预浸渍材料带8、9的长度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42也是从径向观察时相互交叉的状态且反向地缠绕。
交叉的角度为10度至75度的范围,优选为20度至60度。
这样,通过将内侧预浸渍材料带8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9配置成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状态且反向地缠绕的状态,如与第一发明相应的作用效果项记载的那样,能够确保相对于扭矩等的强度。
作为强化纤维42,除了碳纤维以外,还可以使用玻璃纤维及硼纤维等,作为热固化树脂还可以使用酚醛树脂等。作为含浸的树脂还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另外,作为这些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42,在碳纤维的情况下主图样使用拉伸弹性模量为20~60吨/mm2的材料。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未图示,还可以在将内侧预浸渍材料带8缠绕在心轴6上之前,预先缠绕预浸渍材料片制的主图样,从该主图样上缠绕内侧预浸渍材料带8。此处,所谓主图样是指将预浸渍材料片裁截成具有与钓竿用竿体21的长度相当的长度和与心轴6的周长(数周长)相当的宽度的尺寸。
第四实施方式(与第四发明相应的实施方式)
对钓竿用竿体21的制作工序进行说明。对于适用于第三节竿3至尾竿5等的较大径的钓竿用竿体2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由内侧层23、中间层24和外侧层25构成,内侧层23和外侧层25分别采用预浸渍材料带,中间层24采用预浸渍材料片,对该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对心轴6实施第一口端缠绕加强图样7。第一口端缠绕加强图样7是使上侧预浸渍材料31和下侧预浸渍材料31重合而成的偏置式重合体,所述上侧预浸渍材料31是将作为基质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树脂含浸在相对于竿轴线41仅以第一倾斜角28倾斜并拉齐的碳纤维等强化纤维42中而形成的,所述下侧预浸渍材料31是将强化纤维42的拉齐方向配置成与上侧预浸渍材料31的强化纤维42一起隔着竿轴线41对称地配置而形成的。
对内侧层23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将作为基质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树脂含浸在沿长度方向拉齐的碳纤维等强化纤维42中形成窄幅的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3。将该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3相对于实施了第一口端缠绕加强图样7的心轴6沿竿轴线方向以右缠绕螺旋状缠绕。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缠绕在心轴6上的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3的窄幅方向上相邻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这样,通过以螺旋状缠绕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3而形成内侧层23。
对中间层24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主图样11是将在沿竿轴线41拉齐的强化纤维42中含浸了热固化树脂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裁截成具有与钓竿用竿体21的长度相当的长度43和与心轴6的周长(数周长)相当的宽度44的规定形状的图样。通过将主图样11缠绕在心轴6上而构成中间层24。
对外侧层25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将作为基质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树脂含浸在沿长度方向拉齐的碳纤维等强化纤维42中而形成窄幅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4。将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4从中间层24上沿竿轴线方向以左缠绕螺旋状缠绕。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缠绕在中间层24上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4的窄幅方向上相邻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这样,通过以螺旋状缠绕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4而形成外侧层25。
内侧层23的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3和外侧层25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4从径向观察时以相互交叉的方式相互反向地缠绕,关于沿各预浸渍材料带13、14的长度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42,也是从径向观察时以交叉的方式相互反向地缠绕。
交叉的角度为10度至75度的范围,优选为20度至60度。这是为了确保相对于扭矩的强度。
缠绕了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4之后,缠绕第一竿尾加强图样10。第一竿尾加强图样10是使上侧预浸渍材料32和下侧预浸渍材料32重合而成的偏置式重合体。上侧预浸渍材料32是将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树脂含浸在相对于竿轴线41仅以第二倾斜角29倾斜地拉齐的碳纤维等强化纤维42中而形成的。下侧预浸渍材料32是将强化纤维42的拉齐方向配置成与上侧预浸渍材料32的强化纤维42一起隔着竿轴线41对称地配置。
这样,通过实施偏置式的第一竿尾加强图样10,在使尾竿4的竿尾侧端部的外周面压接在尾竿5的竿稍侧端部的内周面并将振出竿保持成伸长状态的情况下,由于隔着竿轴线41对称地配置强化纤维42,所以这些强化纤维42不仅对于沿竿轴线41的荷重及与竿轴线41正交的荷重,还对于相对于竿轴线41倾斜的荷重发挥抵抗力,来强化对接部位的对剪切力。
作为强化纤维42,除了碳纤维以外,还可以使用玻璃纤维及硼纤维等,作为热固化树脂还可以使用酚醛树脂等。作为含浸的树脂还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另外,作为这些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42,在碳纤维的情况下主图样使用拉伸弹性模量为20~60吨/mm2的材料,加强图样使用拉伸弹性模量为10~40吨/mm2的材料。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作为主图样11还可以使用沿周向拉齐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
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五发明相应的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与第三节竿3至尾竿5相应的大径的钓竿用竿体21进行说明。这里,由内侧层23、中间层24和外侧层25构成,内侧层23和外侧层25分别使两张预浸渍材料带重合地进行使用,中间层24使两张预浸渍材料片重合地进行使用,对该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对心轴6实施第二口端缠绕加强图样12。第二口端缠绕加强图样12是使上侧预浸渍材料33和下侧预浸渍材料33重合而成的偏置式的加强预浸渍材料。被用于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42的朝向被设定为相对于竿轴线41以倾斜角47倾斜。
关于第二口端缠绕加强图样12,构成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42、强化纤维42相对于竿轴线41的倾斜方向、和基质树脂等可以设定成与第一口端缠绕加强图样12中的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
然后,形成内侧层23。如图9所示,从第二口端缠绕加强图样12上沿竿轴线方向以右缠绕螺旋状缠绕窄幅的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被缠绕的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的窄幅方向上相邻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
而且,如图10所示,从被缠绕在心轴6上的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上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缠绕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的相邻的部分彼此的侧端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
内侧层23由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和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构成,但它们的缠绕状态如下所述。
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和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从径向观察时以交叉的方式相互反向缠绕,关于沿各预浸渍材料带17、18的长度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42,也是从径向观察时以交叉的方式相互反向缠绕的状态。
交叉的角度为10度至75度的范围,优选为20度至60度。这是为了确保相对于扭矩的强度。
对中间层24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通过将第一主图样15及第二主图样16缠绕在心轴6上而构成中间层24。第一主图样15及第二主图样16是将在沿竿轴线41拉齐的强化纤维42中含浸了热固化树脂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裁截成具有与钓竿用竿体21的长度相当的长度45和与心轴6的周长(数周长)相当的宽度46的规定形状的图样。
作为第一主图样15及第二主图样16,可以将构成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42、和基质树脂等设定成与主图样11中的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
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将第一主图样15及第二主图样16的强化纤维42的拉齐方向配置成沿竿轴线方向的状态。
这样,在鱼上钩而钓竿27大幅度弯曲的情况下,在竿体的截面上的位于竿轴线41上方侧的部分上作用有大的拉伸力,但由于强化纤维42对于该拉伸力发挥抵抗力,所以能够提高相对于钓竿27弯曲的弯曲强度。
因此,由于能够通过双方的预浸渍材料片15、16提高对于钓竿27弯曲的强度,所以能够构成弯曲刚性高的钓竿27。
作为第一主图样15和第二主图样16的组合,也可以是将一个主图样的强化纤维42沿着竿轴线41方向配置、且将另一个主图样的强化纤维42沿着周向配置。
或者,两者的强化纤维42也可以形成为从径向观察时以交叉的方式相互反向地倾斜的缠绕状态。
另外,从提高扭转刚性方面进行了说明,但尝试改变观点时,能够通过适当选择强化纤维42的拉伸弹性模量和主图样的重叠张数来调整钓竿用竿体21的挠曲难易度。也就是说,采用硬的钓竿用竿体21时,选择拉伸弹性模量大的强化纤维42,如图所示,能够通过使第一主图样15和第二主图样16重合使用来实现。另一方面,采用软的钓竿用竿体21时,能够选择拉伸弹性模量小的强化纤维42,采用仅缠绕第一主图样15的结构。
然后,形成外侧层25。如图12所示,从中间层24上沿竿轴线方向以左缠绕螺旋状缠绕窄幅的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被缠绕的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的窄幅方向上相邻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
而且,如图13所示,从缠绕在中间层24上的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上沿竿轴线方向以右缠绕螺旋状缠绕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以螺旋状缠绕的状态是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的窄幅方向上相邻的端部彼此接触的紧密接触状态。
缠绕了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之后,缠绕第二竿尾加强图样21。也就是说,第二竿尾加强图样21是使上侧预浸渍材料26和下侧预浸渍材料26重合而成的偏置式重合体。上侧预浸渍材料26是将环氧树脂等的热固化树脂含浸在相对于竿轴线41仅以第四倾斜角48倾斜而拉齐的碳纤维等强化纤维42中而形成的。下侧预浸渍材料26是将强化纤维42的拉齐方向配置成与上侧预浸渍材料26的强化纤维42一起隔着竿轴线41对称地配置。
外侧层25由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和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构成,但它们的缠绕状态如下所述。
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和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从径向观察时以交叉的方式相互反向缠绕。关于沿各预浸渍材料带19、20的长度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42,也从径向观察时以交叉的方式相互反向缠绕。
交叉的角度为10度至75度的范围,优选为20度至60度。这是为了确保相对于扭矩的强度。
对内侧层23的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和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以及外侧层25的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和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的关系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上所述,在内侧层23中,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和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从径向观察时以相互交叉的状态缠绕,关于沿各预浸渍材料带17、18的长度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42,也从径向观察时以相互交叉的状态缠绕。
如上所述,在外侧层25中,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和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从径向观察时以相互交叉的状态缠绕,关于沿各预浸渍材料带19、20的长度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42,也从径向观察时以交叉的方式相互反向缠绕。
这里,对于四个预浸渍材料带17、18、19、20的螺旋缠绕方向中的组合进行了记载。为得到钓竿用竿体21的所期望的硬度,这些组合能够自由选择。
沿竿轴线41方向以螺旋状缠绕预浸渍材料带17、18、19、20的状态如下所述地表现。
表现图9及图10所示的缠绕方向时,如下所述。
(1)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是“右缠绕方向”,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是“左缠绕方向”,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是“左缠绕方向”,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是“右缠绕方向”。
除了上述以外,还能够采用如下的缠绕方向的组合。
(2)还可以为,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是“右缠绕方向”,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是“左缠绕方向”,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是“右缠绕方向”,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是“左缠绕方向”。
(3)还可以为,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是“左缠绕方向”,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是“右缠绕方向”,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是“左缠绕方向”,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是“右缠绕方向”。
(4)还可以为,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7是“左缠绕方向”,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18是“右缠绕方向”,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19是“右缠绕方向”,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20是“左缠绕方向”。
(5)如上所述的预浸渍材料带17~20的缠绕方向能够适当采用钓竿用竿体21的扭转刚性和弯曲刚性的程度以及与它们相关联的竿条件所需的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也可以与第一口端缠绕加强图样7一起在竿尾侧端的相当位置设置未图示的竿尾侧加强图样。
(2)在不需要谋求竿稍端部及竿尾端部的加强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与第一口端缠绕加强图样7一起设置竿尾侧加强图样。
以上,说明了五个实施方式,但在这里,由于对它们进行了包含了实施方式的钓竿用竿体21的强度测试,所以在这里还记载了该测试结果。准备五根测试品。
No1是内侧层23及外侧层25都由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形成的主图样构成的钓竿用竿体21。在下述的表1、2中,最内层及最外层都表示成周向S。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S表示片。
No2是内侧层23由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形成的主图样构成、且外侧层25使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带沿向右缠绕(正方向)的方向而缠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钓竿用竿体21。在下述的表1、2中,最内层表示成周向S,最外层表示成右缠绕T。在最内层,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S表示片。另外,最外层示出了将预浸渍材料带沿向右缠绕方向缠绕的状态。
No3是内侧层23及外侧层25都使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带沿向右缠绕(正方向)的方向而缠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钓竿用竿体21。在下述的表1、2中,最内层表示成周向S,最外层表示成右螺旋T。最内层及最外层都示出了将预浸渍材料带沿向右缠绕方向缠绕的状态。
No4是内侧层23使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带沿向左缠绕(反方向)的方向缠绕成螺旋状而构成、且外侧层25使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带沿向右缠绕(正方向)的方向缠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钓竿用竿体21。在下述的表1、2中,最内层表示成左缠绕T,最外层表示成右缠绕T。最内层示出了预浸渍材料带沿向左缠绕方向缠绕的状态,最外层示出了预浸渍材料带沿向右缠绕方向缠绕的状态。
No5是内侧层23由以相对于周向稍倾斜的状态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形成的主图样构成、且外侧层25使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带沿向右缠绕(正方向)的方向而缠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钓竿用竿体21。在下述的表1、2中,最内层表示成倾斜S,最外层表示成右缠绕T。在最内层,配置有相对于周向稍倾斜地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S表示片。另外,最外层示出了向右缠绕方向缠绕预浸渍材料带的状态。
通过下表说明这些测试结果。
在表1中,测定了对钓竿用竿体21施加了右扭转的状态下的破坏强度等。
[表1]
Figure BPA00001508520100231
在表2中,测定了对钓竿用竿体21施加了左扭转的状态下的破坏强度等。
[表2]
Figure BPA00001508520100241
对上述测定结果进行评估,在该测定结果中,应注意的数据是相对于扭转的刚性Nm/rad。与最内层23及最外层25都由沿周向配置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形成的以往产品(No1)相比,最内层23由配置了周向的强化纤维42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构成、且最外层25以向右缠绕(正方向)的螺旋状缠绕预浸渍材料带而构成的改良产品(No2)示出了0.22(左右扭转方向值的平均)/0.16这样高的数值,可见有约41%的刚性值的提高。
而与改良产品(No2)相比,本发明的产品(No4)示出了0.31(左右扭转方向值的平均)/0.22这样更高的数值,可见有约34%的提高。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结构还能够适用于竿体的外周面安装有钓线导环的矶竿、船竿等,也能够适用于钓线导环被设置在竿体内的中通竿。另外,不仅能够适用于振出竿,还能够适用于并继竿及印笼继竿。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钓竿用竿体,是具有内侧层、中间层和外侧层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将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拉齐配置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主图样,以所述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内侧层,
并且,作为所述中间层,配置沿竿轴线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预浸渍材料带,以该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外侧层,
以所述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和所述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且所述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的旋转方向和所述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的旋转方向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以反向螺旋状进行缠绕的方式,缠绕所述预浸渍材料片和所述预浸渍材料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层的更外侧设置有最外侧层,所述最外侧层由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重合地形成,所述内侧部分是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沿竿轴线方向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的,所述外侧部分是将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拉齐配置而成的外侧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外侧主图样,以所述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而形成的,
以所述最外侧层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和所述最外侧层的外侧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缠绕所述最外侧层的外侧预浸渍材料片和所述最外侧层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
3.(修改后)一种钓竿用竿体,是具有内侧层、中间层和外侧层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以该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内侧层,
并且,作为所述中间层,配置沿竿轴线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外侧层,
以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且所述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的旋转方向和所述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的旋转方向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且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缠绕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
4.(修改后)一种钓竿用竿体,是具有内侧层、中间层和外侧层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该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内侧层,
将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拉齐配置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主图样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中间层,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外侧层,
以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且所述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的旋转方向和所述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的旋转方向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且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将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进行缠绕。
5.(修改后)一种钓竿用竿体,是具有内侧层、中间层和外侧层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以沿竿轴线方向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并且以与所述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重合的方式,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沿竿轴线方向以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内侧层,
将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拉齐配置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第一主图样、和在所述第一主图样之上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拉齐配置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第二主图样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中间层,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沿竿轴线方向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并且在所述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外侧,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沿竿轴线方向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外侧层,
将所述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这些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相互交叉、且所述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缠绕的旋转方向和所述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缠绕的旋转方向反向地缠绕的方式进行缠绕,并且,将所述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这些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相互交叉、且所述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缠绕的旋转方向和所述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缠绕的旋转方向反向地缠绕的方式进行缠绕。
6.一种钓竿,具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竿用竿体。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基于PCT条约第19条的说明书
使权利要求1明确了以下内容:作为在内侧层和外侧层上设置有中间层的竿体,使缠绕内侧层预浸渍材料片的旋转方向与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旋转方向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缠绕成螺旋状。预浸渍材料由于具有粘缠性,所以,通过因从外侧层的缠绕而产生的反方向周方向力而在内侧层上作用直径扩张的方向的力,与来自外侧层的压缩力相配合,成为内侧层、中间层及外侧层牢固地紧密贴合的竿体,发挥了本申请详细的说明所示的、以往所没有的显著效果。
权利要求3是将权利要求1的内侧层的预浸渍材料片置换成预浸渍材料带的技术方案,作用效果与权利要求1相同。
权利要求3、4是就原权利要求3、4,与权利要求1同样地明确了“缠绕内侧层预浸渍材料片的旋转方向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旋转方向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地缠绕成螺旋状”的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2及6在表现上没有变更。

Claims (6)

1.一种钓竿用竿体,是具有内侧层和外侧层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将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齐配配置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主图样,以所述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内侧层,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预浸渍材料带,以该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外侧层,
以所述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和所述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且朝向相互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缠绕所述预浸渍材料片和所述预浸渍材料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层的更外侧设置有最外侧层,所述最外侧层由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重合地形成,所述内侧部分是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沿竿轴线方向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的,所述外侧部分是将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拉齐配置而成的外侧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外侧主图样,以所述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而形成的,
以所述最外侧层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和所述最外侧层的外侧预浸渍材料片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缠绕所述最外侧层的外侧预浸渍材料片和所述最外侧层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
3.一种钓竿用竿体,是具有内侧层和外侧层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该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内侧层,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外侧层,
以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将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进行缠绕。
4.一种钓竿用竿体,是具有内侧层、中间层和外侧层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该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内侧层,
将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拉齐配置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主图样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中间层,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该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窄幅方向的端部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沿竿轴线方向以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外侧层,
以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缠绕的方式,将所述内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从径向观察时交叉的方式相互朝向相反方向以反向螺旋状进行缠绕。
5.一种钓竿用竿体,是具有内侧层、中间层和外侧层的钓竿用竿体,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以沿竿轴线方向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并且以与所述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重合的方式,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沿竿轴线方向以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内侧层,
将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拉齐配置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第一主图样、和在所述第一主图样之上由具有与竿体的长度相当的长度且使强化纤维拉齐配置而成的预浸渍材料片所形成的第二主图样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中间层,
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沿竿轴线方向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并且在所述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的外侧,将沿长度方向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窄幅的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沿竿轴线方向紧密接触的状态以螺旋状进行缠绕,而形成所述外侧层,
将所述第一内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第二内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这些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相互交叉且反向缠绕的方式进行缠绕,并且,将所述第一外侧预浸渍材料带和所述第二外侧预浸渍材料带,以这些预浸渍材料带的强化纤维从径向观察时相互交叉且反向缠绕的方式进行缠绕。
6.一种钓竿,具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竿用竿体。
CN200980160848.8A 2009-06-23 2009-09-17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Active CN1028024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8838A JP5626747B2 (ja) 2009-06-23 2009-06-23 釣り竿用竿体及び釣り竿
JP2009-148838 2009-06-23
JP2009161953A JP5522990B2 (ja) 2009-07-08 2009-07-08 釣り竿用竿体及び釣り竿用竿体を備えた釣り竿
JP2009-161953 2009-07-08
PCT/JP2009/066309 WO2010150421A1 (ja) 2009-06-23 2009-09-17 釣り竿用竿体及び釣り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2408A true CN102802408A (zh) 2012-11-28
CN102802408B CN102802408B (zh) 2014-12-03

Family

ID=43386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0848.8A Active CN102802408B (zh) 2009-06-23 2009-09-17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10014B2 (zh)
KR (1) KR101275358B1 (zh)
CN (1) CN102802408B (zh)
WO (1) WO201015042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4114A (zh) * 2018-09-21 2020-03-31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及竿体
CN110934115A (zh) * 2018-09-21 2020-03-31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及竿体
CN112823622A (zh) * 2019-11-20 2021-05-2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鱼用品用的弯曲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2223B2 (ja) * 2011-10-05 2015-12-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竿
JP6164835B2 (ja) * 2012-12-25 2017-07-19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用竿体とそれを備えた釣竿並びに釣竿用竿体の製造方法
KR101606859B1 (ko) 2014-07-16 2016-03-28 주식회사 은성사 보강 프리프레그 시트를 이용한 문양 형성 낚싯대용 장대
JP6616582B2 (ja) * 2015-03-31 2019-12-04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装飾層を備える管状体および管状体に装飾層を形成する方法
CN105034401A (zh) * 2015-06-11 2015-11-11 东阳市富士碳素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碳纤维无缝钓竿及其制造方法
EP4023062B1 (en) * 2018-06-28 2024-08-07 Globeride, Inc. Fishing rod including rod body having fitting mounted thereon
CN113660859A (zh) * 2019-02-19 2021-11-16 钱伯斯技术有限公司 钓鱼竿
JP7198727B2 (ja) * 2019-06-04 2023-01-04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
EP4175469A4 (en) * 2020-07-02 2024-07-31 Robert Penicka FISHING ROD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LINE GUIDES, TIP COVERS AND ACCESSORIES TO A ROD BLANK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8886A (zh) * 1973-10-20 1975-06-09
JPH029621A (ja) * 1988-06-29 1990-01-12 Shimano Ind Co Ltd 釣竿の製造法
CN1111087A (zh) * 1994-01-12 1995-11-08 株式会社圆多 管状鱼杆及其制造方法
JP2000198154A (ja) * 1999-01-06 2000-07-18 Shimano Inc 管状体
JP2000217472A (ja) * 1999-01-28 2000-08-08 Daiwa Seiko Inc 中実竿杆を使用した継式釣竿
CN1418544A (zh) * 2001-11-13 2003-05-21 株式会社岛野 竿体的制造方法
CN1846483A (zh) * 2005-04-14 2006-10-18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864481A (zh) * 2005-05-18 2006-11-22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
CN1899033A (zh) * 2005-07-19 2007-01-24 株式会社岛野 梢尖竿
CN101411322A (zh) * 2007-10-18 2009-04-22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以及钓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2570B2 (ja) * 1975-09-25 1983-07-14 トクノウ トモトシ キヨウカプラスチツクツリザオノ セイゾウホウ
JP2807970B2 (ja) * 1994-08-10 1998-10-08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中通し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09924A (ja) 1999-06-25 2001-01-16 Shimano Inc 管状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2001190185A (ja) * 2000-01-07 2001-07-17 Ryobi Ltd 釣竿の穂先
TWI266607B (en) * 2002-05-01 2006-11-21 Shimano Kk Fishing rod
ITBO20040474A1 (it) * 2004-07-27 2004-10-27 Luca Pirazzini Elemento tubolare in materiale composito a base di fibra di carbonio
JP4784968B2 (ja) 2005-03-11 2011-10-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竿用の竿体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8886A (zh) * 1973-10-20 1975-06-09
JPH029621A (ja) * 1988-06-29 1990-01-12 Shimano Ind Co Ltd 釣竿の製造法
CN1111087A (zh) * 1994-01-12 1995-11-08 株式会社圆多 管状鱼杆及其制造方法
JP2000198154A (ja) * 1999-01-06 2000-07-18 Shimano Inc 管状体
JP2000217472A (ja) * 1999-01-28 2000-08-08 Daiwa Seiko Inc 中実竿杆を使用した継式釣竿
CN1418544A (zh) * 2001-11-13 2003-05-21 株式会社岛野 竿体的制造方法
CN1846483A (zh) * 2005-04-14 2006-10-18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864481A (zh) * 2005-05-18 2006-11-22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
CN1899033A (zh) * 2005-07-19 2007-01-24 株式会社岛野 梢尖竿
CN101411322A (zh) * 2007-10-18 2009-04-22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以及钓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4114A (zh) * 2018-09-21 2020-03-31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及竿体
CN110934115A (zh) * 2018-09-21 2020-03-31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及竿体
CN112823622A (zh) * 2019-11-20 2021-05-2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鱼用品用的弯曲体
CN112823622B (zh) * 2019-11-20 2023-08-15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旋压式卷线器用的手柄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74467A1 (en) 2012-07-12
WO2010150421A1 (ja) 2010-12-29
US9010014B2 (en) 2015-04-21
KR101275358B1 (ko) 2013-06-17
KR20120023822A (ko) 2012-03-13
CN102802408B (zh) 2014-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2408A (zh)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BR112018004968B1 (pt) Tubo de alta pressão e método para produção de um tubo de alta pressão
US8057617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tubular body made of fiber reinforced resin and tubular body produced by method
JPS62149929A (ja) 可塑物補強用スチ−ルコ−ド
MA34873B1 (fr) Barre de renforcement et son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JP2022544424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06507414A (ja) 扁平つる巻きタイヤコード
CN1864481B (zh) 钓竿用竿体
HU225934B1 (hu) Nagynyomású, több rétegben erõsítõbetéteket tartalmazó tömlõ
JP4097004B2 (ja) 繊維ロープ
US7401459B2 (en) Fishing line
EP0701774B1 (en) Intra-line fishing rod
CN1846483B (zh) 钓竿用竿体及其制造方法
JP5522990B2 (ja) 釣り竿用竿体及び釣り竿用竿体を備えた釣り竿
US3818688A (en) Composite integrated rake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JP5422421B2 (ja) 管状体
JP2005070770A5 (zh)
JPS623025Y2 (zh)
JPS6332631Y2 (zh)
KR100230698B1 (ko) 중통형낚싯대
CN210008427U (zh) 一种新型钓鱼线组
JP3727386B2 (ja) 釣竿の穂先
CN110725146B (zh) 一种镀锌钢丝绳
JPS591790A (ja) スチ−ルコ−ド
JP2017140095A (ja) 管状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