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4481A - 钓竿用竿体 - Google Patents

钓竿用竿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4481A
CN1864481A CNA2005101232420A CN200510123242A CN1864481A CN 1864481 A CN1864481 A CN 1864481A CN A2005101232420 A CNA2005101232420 A CN A2005101232420A CN 200510123242 A CN200510123242 A CN 200510123242A CN 1864481 A CN1864481 A CN 18644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mentioned
pre impregnated
length
reinforcing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232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64481B (zh
Inventor
谷川尚太郎
德田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864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4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64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44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2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 A01K87/025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telescop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28Shaping operations therefor
    • B29C70/30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8Impreg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1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of different layers, e.g.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being parallel or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0Agricultural usage or equipment
    • B29L2031/7002Agricultural usage or equipment for fish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60Fishing; Aquaculture; Aquafa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00Fishing, trapping, and vermin destroy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一种钓竿用竿体,所述钓竿用竿体是将预浸渍材料在不产生褶皱和弯曲的情况下缠绕在竿芯上而形成的,并且在烧结后可抑制产生空隙。将沿圆周方向配置了强化纤维(c)的预浸渍材料剪断成窄幅的带状形成狭长带(1),将所形成的狭长带(1)横跨竿体的全长缠绕成螺旋状,由此构成内侧层,并且,在比内侧层靠内的内侧且在竿稍端部上配置了缠口用加强片(5),在比外侧层靠外的外侧且在竿尾端部上配置了竿尾加强片(6)。这些加强片(5)、(6)是通过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而构成的。

Description

钓竿用竿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竿用竿体,所述钓竿用竿体是通过缠绕预浸渍材料而形成为筒状体的竿体。
背景技术
钓竿用竿体的一般制造方法为,将碳纤维等强化纤维拉齐,使该已拉齐的强化纤维浸含于环氧等树脂后形成预浸渍片材,将所形成的此预浸渍片材缠绕于呈规定的锥形的竿芯上,并对该缠绕后的筒状物进行烧结,从而形成钓竿用竿体。
相对于这样利用预浸渍材料片材形成竿体的方法而言,还有如下的竿体形成方法,即,将强化纤维沿圆周方向拉齐,使已拉齐的强化纤维浸含于热固性树脂形成预浸渍材料,然后将其剪断成较窄宽度的带状作成狭长带,将此狭长带在横跨竿体的全长的范围内缠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竿体(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98154号第0020段,及图1、图2)。
在上述的以往结构中,有一种以内侧层、中间层、外侧层构成钓竿的结构,其中,内侧层由第1主片(pattern)缠绕而成,所述第1主片是将强化纤维沿竿的圆周方向拉齐形成预浸渍材料,然后将所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剪断而构成的;中间层由3片主片缠绕而成,所述3片主片是将强化纤维沿竿的轴线方向拉齐形成预浸渍材料,然后将所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剪断而构成的;外侧层是将狭长带呈螺旋状地缠绕在相当于竿体的全长的长度范围内而形成的,所述狭长带是将强化纤维沿圆周方向拉齐形成预浸渍材料,然后将所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剪断成带状而构成的。
但是,由于在这种竿体中强化纤维的方向仅被配置在轴线方向或圆周方向上,所以在将这些竿体形成了抽出式钓竿时,存在着在结合部产生强度不足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抽出式钓竿中,所采用的结构为,在将竿稍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拉出的状态下,使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部的外周面压接于竿尾侧竿体的竿稍端部的内周面上,以维持竿稍侧竿体的伸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将处于相互压接状态下的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部外周面、和竿尾侧竿体的竿稍端部的内周面称为结合部。
此处,当被配置在该结合部分上的强化纤维是由仅被配置在轴线方向或圆周方向上的预浸渍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对于从倾斜于竿的轴线方向的方向作用的剪力,结合部有时不能发挥足够大的强度,所以有时会看到在结合部中产生树脂的分离、裂纹、以及龟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上述缺点并且竿体的外周面可呈规定的圆锥状的钓竿。
技术方案1所述的钓竿用竿体的特征结构在于,预浸渍材料制的狭长带横跨相当于竿体的全长的长度呈螺旋状地缠绕在竿芯上,分别构成内侧层和外侧层,其中,所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被沿竿的圆周方向拉齐,位于上述内侧层与上述外侧层之间的中间层由主片构成,所述主片是通过将预浸渍材料剪断成相当于竿体的全长的长度而形成的,其中,所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被沿竿的轴线方向拉齐,
在比上述内侧层的竿稍端部更靠内的内侧配置缠口用加强片,上述缠口用加强片通过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来构成,这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第四倾斜角拉齐配置的预浸渍材料,和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拉齐配置为相对于上述竿轴线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群处于对称状态的预浸渍材料,
竿尾加强片配置在上述外侧层的竿尾端部的外侧上,上述竿尾加强片通过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来构成,这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第三倾斜角拉齐配置的预浸渍材料,和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拉齐配置为相对于上述竿轴线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群处于对称状态的预浸渍材料。这种结构的作用效果如下:
也就是说,在竿体的竿稍端部和竿尾端部配置缠口加强片和竿尾加强片,所述缠口加强片和竿尾加强片均由两片预浸渍材料重叠构成,其中,一片预浸渍材料沿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主片的长度短,且其强化纤维群被拉齐配置为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状态;另一片预浸渍材料沿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且其强化纤维群被拉齐配置为相对于上述竿轴线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群处于对称的状态,由于上述原因,所以两片加强片可在将竿稍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拉出的状态下发挥抵抗力的作用,以抵抗在倾斜于竿轴线的状态下进行作用的剪力,从而可以抑制结合部中的树脂分离现象等。
此外,由于本发明中以狭长带作为内、外侧层来实施,所述狭长带是将强化纤维群沿圆周方向配置的,其在竿轴线方向上的宽度窄,所以可对此狭长带赋予充分大的张紧力而将该狭长带缠绕在竿芯上,并且,由于可将构成狭长带的强化纤维作成从竿体的竿稍端到竿尾端连续缠绕成螺旋状的结构,所以纤维的强度得以充分地发挥。另外,由于带本身宽度窄,所以与缠绕预浸渍材料片的情况相比,在缠绕时可以使皱褶较少。
而且,由于将纤维沿着此圆周方向进行配置,所以,沿圆周方向被拉齐的强化纤维可以对使竿体的剖面向横向扩展成椭圆状进行变形的力发挥抵抗力的作用,良好地保持竿体剖面的形状。
另一方面,作为中间层,是将由沿着竿轴线拉齐强化纤维的预浸材料构成的主片在上述的狭长带之上进行缠绕的,所以可提高对沿着竿轴线方向的拉力等的抵抗力,避免因弯曲而使竿折断等。其中,所述抵抗力起因于弯曲力矩,该弯曲力矩是因作用在竿稍上的向下的载荷而作用于竿上的。
如上所述,由于使狭长带沿竿的轴线方向的宽度短,所以不难将其像片材状的预浸渍材料那样均匀地缠绕在竿体的全长范围内,利用所述那样的狭长带特性来构成内侧层。
其结果,可制成所希望的圆锥状的钓竿,成功地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产生空隙和树脂分离的钓竿。
技术方案2所述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上述中间层由处于相互重叠状态下的第一主片和第二主片来构成,所述第一主片是通过将沿竿的轴线方向拉齐强化纤维的预浸渍材料剪断成相当于竿体的全长的长度而形成的,所述第二主片是通过将沿竿的轴线方向拉齐强化纤维的预浸渍材料剪断成相当于竿体的全长的长度而形成的。其作用效果如下:
可以起到技术方案1中的发明的作用效果,并且,还可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也就是说,由于作为中间层配置了两片重叠的主片,该主片的强化纤维的拉齐方向为沿竿轴线方向配置,所以在鱼咬住钓钩时,因作用于钓竿上的弯曲力矩而产生沿竿轴线方向的拉力。对于上述的拉力,依靠已配置在上述的竿轴线方向上的强化纤维发挥抵抗力以阻止竿的折损等,由于这时可以由两片预浸渍材料来分担抵抗力,所以,可以增大抵抗力,并且可以增大相对于弯曲力矩的断面惯性矩,使抵抗弯曲的强度也得以提高。
技术方案3中所述发明的特征构成在于,在上述中间层与上述外侧层之间且在上述中间层的竿尾端部的外侧,配置中间竿尾加强片,上述中间竿尾加强片通过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来构成,这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第二倾斜角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并且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拉齐配置为相对于上述竿轴线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群处于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群、并且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的预浸渍材料。其作用效果如下:
也就是说,由于在外侧层的内侧也配置了中间竿尾加强片,所以该中间竿尾加强片中的沿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方向被拉齐的强化纤维,可对从外侧层的竿尾端部传递的剪力发挥抵抗力的作用,因而可阻止强化纤维的分离以及树脂的疲劳等。
技术方案4中所述发明的特征构成在于,内侧竿尾加强片配置在上述内侧层的竿尾端部的内侧,上述内侧竿尾加强片通过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来构成,这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第一倾斜角拉齐配置的预浸渍材料,和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拉齐配置为相对于上述竿轴线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群处于对称状态的预浸渍材料。其作用效果如下:
由于在竿体的竿尾端部位置上且在比内侧层更靠内的内侧也设置了内侧竿尾加强片,所以在竿体的竿尾端部位置上配置有内侧竿尾加强片、中间竿尾加强片、和外侧竿尾加强片。因此,不仅在与相对一侧的压接面相接触的外侧面上设置了加强片,而且在每个层上都设置了加强片,所以可提高对剪力的抵抗力,有效地防止竿的变形等。
附图说明
图1中,(a)是立体图,表示缠绕缠口加强片前的状态;(b)是立体图,表示正在缠绕第1狭长带的状态;(c)是立体图,表示缠绕第1、第2主片前的状态;(d)是立体图,表示正在缠绕第2狭长带的状态。
图2是纵剖侧视图,表示在竿尾端部施加竿尾加强片后,已将小口径一侧的竿体拉出来的状态。
图3中,(a)是立体图,表示缠绕缠口加强片和第1竿尾加强片前的状态;(b)是立体图,表示正在缠绕第1狭长带的状态;(c)是立体图,表示缠绕第1、第2主片和第2竿尾加强片前的状态;(d)是立体图,表示正在缠绕第2狭长带的状态。
图4是纵剖侧视图,表示在竿尾端部施加树脂突起后,已将小口径侧的竿体拉出来的状态。
图5中,(a)是放大剖视图,表示辅助片的交叉组合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的交叉组合状态;(b)是(a)的纵向剖视图;(c)是立体图,表示缠绕辅助片前的状态。
图6是纵向剖视图,表示在竿尾端部添加辅助片后,已将小口径一侧的竿体拉出来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此,对构成钓竿的竿体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钓竿用竿体A由3层结构构成,这3层结构是指所配置的内侧层Aa、中间层Ab、和外侧层Ac,它们分别由预浸渍材料缠绕而成。
以下,对竿体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第1阶段,将缠口加强片5缠绕在竿芯4上,并且在缠绕在竿芯4上的缠口加强片5之上,缠绕作为内侧层Aa的第1狭长带1。作为第2阶段,在缠绕了第1狭长带1之上重叠缠绕作为中间层Ab的第1主片2A和第2主片2B,进而,作为3阶段,在第2主片2B之上缠绕作为外侧层Ac的第2狭长带3,并在第2狭长带3之上缠绕竿尾加强片6。
将竿尾加强片6缠绕完成后,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是这样的制造过程:将玻璃纸带等成形带呈螺旋状地缠绕在竿体的全长范围内并缠紧,之后进行烧结,然后剥离成形带,将竿体剪断成规定长度而形成圆锥台状的竿坯料,以无心研磨机等对上述竿坯料实施精加工,使其外周面成为规定的锥形,将结合部加工成规定的尺寸,从而制成竿体。
上述被用作主片和辅助片的预浸渍材料是如下那样构成的。对于预浸渍材料,使用碳纤维作为强化纤维c,使用环氧树脂作为使强化纤维c浸含的热固性树脂。不过,对于强化纤维c,也可以使用玻璃纤维和硼纤维等;对于热固性树脂,也可以使用酚树脂等。对于用于浸含的树脂,也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另外,作为这些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c,在碳纤维中应选用弹性率为20~60吨/mm2的碳纤维制成主片,选用弹性率为10~20吨/mm2的碳纤维制成辅助片。
以下,对缠口加强片5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3所示,缠口加强片5是将两片预浸渍材料重叠,并将所重叠的预浸渍材料剪断成与竿体的竿稍端部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相当的长度而构成的,其中的一片预浸渍材料是使沿相对于竿轴线X成第4倾斜角θ4的方向拉齐配置的碳纤维等强化纤维c群浸含于环氧等热固性树脂而形成的,另一片预浸渍材料是使已拉齐配置在相对于上述竿轴线X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处于对称状态下的强化纤维c群浸含于环氧等热固性树脂而形成的。
以下,对作为内侧层Aa的第1狭长带1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3所示,第1狭长带1是将预浸渍材料的沿着竿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剪断成窄幅(大约5mm~10mm)后将其连接成带状而成的,其中,所述预浸渍材料是通过将碳纤维等强化纤维c沿圆周方向拉齐、并将已拉齐的强化纤维浸含于环氧等热固性树脂而形成的。通过将该第1狭长带1呈螺旋状地缠绕在已缠绕了缠口加强片5的竿芯4上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即形成内侧层Aa。
以下,对中间层Ab进行说明。构成中间层Ab的第1主片2A和第2主片2B,是通过将预浸渍材料剪断成具有与竿体的全长大致相当的长度和相当于缠绕1层至2层的宽度的形状而形成的。其中,所述预浸渍材料是将强化纤维c沿轴线方向拉齐而形成的。通过将这两片主片2A、2B依次缠绕在第1狭长带1上即形成中间层Ab。
以下,对于作为外侧层Ac的第2狭长带3进行说明。如图1(d)所示,第2狭长带3是通过将预浸渍材料的沿竿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剪断成窄幅(大约5mm~10mm)后将其连接而形成的。其中,所述预浸渍材料是使通过将碳纤维等强化纤维c沿圆周方向拉齐、并将已拉齐的强化纤维浸含于环氧等热固性树脂而形成的。将该第2狭长带3呈螺旋状地缠绕在已缠有第2主片2B的竿芯4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即形成外侧层Ac。
以下,对作为竿尾加强片的第3竿尾加强片6进行说明。第3竿尾加强片6是通过将两片预浸渍材料重叠后将所重叠的预浸渍材料剪断成与竿体的竿尾端部的轴线方向长度相当的长度而构成的。其中的一片预浸渍材料是由沿相对于竿轴线X成第3倾斜角θ3的方向拉齐配置的碳纤维等构成的强化纤维c群浸含于环氧等热固性树脂而形成的;另一片预浸渍材料是通过使相对于竿轴线X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c群处于对称状态下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c群浸含于环氧等热固性树脂而形成的。
如上所述,通过将各片依次缠绕在竿芯4上即构成竿体A。另外,各加强片上的强化纤维的倾斜角θ可在0°~90°的范围内设定,但最好将其设定在45°~80°的范围内。另外,既可将第1倾斜角θ1~第4倾斜角θ4设定为相同的角度,也可将各倾斜角设定为不同的角度。
[第2实施方式]
在此,对竿体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过程未进行图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第2阶段表示了重叠缠绕第1、第2主片2A、2B的情况,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中间层Ab可以仅缠绕第1主片2A。除此之外,内侧层Aa、外侧层Ac、缠口加强片5、竿尾加强片6的缠绕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
也就是说,在此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中间层Ab仅设置了第1主片2A。因此,虽然中间层Ab对拉力的抵抗力将下降,但可实现竿的轻量化。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竿相比,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竿,可用于以较小的鱼为对象的较小的抽出式的竿。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竿体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作为第1阶段,将缠口加强片5和第1竿尾加强片7缠绕在竿芯4上,并在已缠绕在竿芯4上的缠口加强片5和第1竿尾加强片7之上,缠绕作为内侧层Aa的第1狭长带1。作为第2阶段,在缠绕了第1狭长带1之上重叠缠绕作为中间层Ab的第1主片2A和第2主片2B。之后,在第2主片2B之上缠绕第2竿尾加强片8。进而,作为第3阶段,在第2主片2B和第2竿尾加强片8之上缠绕作为外侧层的第2狭长带3,并在第2狭长带3之上缠绕第3竿尾加强片6。
也就是说,本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竿尾加强片,将第1竿尾加强片7配置在第1狭长带1的内侧,并且将第2竿尾加强片8配置在第2主片2B的外侧。
这样,由于本实施方式中在每层上都设置竿尾加强片,所以不仅可以在与相对一侧压接面相接触的外侧面上设置加强片,而且可以在每个层上都设置加强片,因而可提高对剪力的抵抗力,并可有效地阻止竿的变形等。因此,作为采用此第3实施方式的钓竿,与第2实施方式中的钓竿相比,可以在钓较大的鱼时使用,即使有较大的载荷作用时,在结合部B中也可由3张竿尾加强片对剪力发挥抵抗力的作用,抑制结合部B中的变形等。
另外,在此第3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第2竿尾加强片8设置在第2主片2B之上的方式,但是,作为设置第2竿尾加强片8的位置,也可以是第1主片2A与第2主片2B之间,还可以是第1主片2A的内侧。另外,还可以设在以下的3个部位上,即,上述的第1主片2A的内侧、第1主片2A与第2主片2B之间、第2主片2B的外侧。
[其他实施方式]
(1)第3竿尾加强片6的结构也可为如下的结构。也就是说,作为上述第3竿尾加强片6使用了重合体6A,所述重合体6A是通过重叠预浸渍材料,使所重叠的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c群处于相互交叉的状态下而形成的。其中,每层浸渍材料是通过使强化纤维c群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而形成的。
对此,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以下的结构,即,如图4所示,在缠绕了上述的重合体6A以后,在该重合体6A上设置多个树脂制的突起9。虽然对形成这种树脂制的突起9的方法未进行图示,但这种方法是:在用来形成树脂制的突起9的重合体6A的表面上,覆盖已形成多个贯穿孔的罩部件,通过从此罩部件的上方以喷涂的方法喷射用于形成突起的涂料,使涂料通过罩部件的通孔附着在重合体6A的表面上,由此形成突起9。由于在将竿稍端竿体从竿尾端竿体拉出的状态下,突起9的形成部位是形成在竿尾端竿体的未突出于其竿稍端的内侧,因此不影响竿体的美观。
这样,通过形成突起9,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部的表面就不会与竿尾侧竿体的竿稍端部的内周面全面地贴紧,通过在各突起9彼此之间形成空隙,可将水分保留在这些空隙部分中。
因此,正如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部的表面与竿尾侧竿体的竿稍端部的内周面全面贴紧时的那样,因水分进入该贴紧部位后,所述水分夹在该贴紧部位使贴紧度增强,引起卡死现象。由于产生此卡死现象,所以成为不能将一度拉出的竿稍侧竿体返回到竿尾侧竿体内的状态。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此处形成了突起9,所以只有突起9与竿尾侧竿体的竿稍端部的内周面抵接,这样,就未成为全面贴紧的状态,而水分也将夹在相邻的突起9之间,在提高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部的表面与竿尾侧竿体的竿稍端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贴紧度的方向上没有作用力。
另外,也可以不用竿尾加强片6,而单独地形成突起9。
(2)第3竿尾加强片6的结构也可为如下的结构。也就是说,作为上述的第3竿尾加强片6使用了重合体6A,所述重合体6A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的,即,使强化纤维c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而形成预浸渍材料,然后使所形成的不同预浸渍材料彼此重叠,以使其强化纤维c群处于相互交叉的状态下。在使用此重合体6A的同时,还可以使用通过使如下的加强片6B重叠而形成的重合体。
也就是说,如图5(c)所示,辅助片6B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并缠绕在重合体6A之上,即,使预浸渍材料6a重叠预浸渍材料6b、并使预浸渍材料6a处于内侧。其中,所述预浸渍材料6a是通过将碳纤维等强化纤维c沿圆周方向拉齐、并将已拉齐的强化纤维浸含于环氧等热固性树脂而形成的,所述预浸渍材料6b是通过将尼龙或聚酯等柔性较高的纤维c进行交叉组合,然后使上述纤维组合浸含于环氧等热固性树脂而形成的。
如图6所示,辅助片6B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重合体6A短,在缠绕辅助片6B时,使其位于重合体6A的竿前侧。
在此,对重合体6A和辅助片6B之间的配置状态进行说明。也就是说,以与结合部B的长度相当的长度来配置位于内侧的重合体6A。与此相对,辅助片6B比重合体6A的长度短,而且被配置在靠近竿稍一侧的位置上。这样,由于即使以与结合部B相当的长度来设置重合体6A,其也会在缠绕辅助片6B后变得比结合部B的长度短,所以在将竿稍侧竿体1从竿尾侧竿体2中拉出时,重合体6A和辅助片6B的竿稍端不会从竿尾侧竿体2的竿稍端突出出来,因此可实现提高美观感的目的。
而且,由于将重合体6A设置在结合部B的竿稍侧的肩的部分上,因此可提高这个部分的强度,并可避免在竿稍侧竿体1上的结合部B中靠近竿稍侧一端附近发生的被称作“边缘折弯”的竿的折损。
以下,对辅助片6B上的位于竿体的外侧的预浸渍材料6b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在预浸渍材料6b中,柔性较高的纤维c被编成交叉网后呈龟甲状配置。如图5(b)所示,由于使纤维c浸含的树脂被施以研磨加工并进行了切削,所以成为只有纤维显露在表面上的状态,形成了龟甲状的凹部。作为在此所使用的柔性较高的纤维,是尼龙、聚酯等树脂纤维。
这样,因为此预浸渍材料6b位于结合部B的表面,所以即使其与构成其相对一侧的结合部B的预浸渍材料成为相互压接的状态,因为存在龟甲状的凹部,所以即使夹有水分,水分也只积存在龟甲状的凹部内,不会在强化压接状态的方向产生作用,因而结合部的卡死状态得以缓和。
(3)本发明的结构,不仅适用于抽出式钓竿的溪流竿、香鱼竿等,也可适用于插接式、套接式钓竿。

Claims (4)

1.一种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预浸渍材料制的狭长带横跨相当于竿体的全长的长度呈螺旋状地缠绕在竿芯上,分别构成内侧层和外侧层,其中,所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被沿竿的圆周方向拉齐,位于上述内侧层与上述外侧层之间的中间层由主片构成,所述主片是通过将预浸渍材料剪断成相当于竿体的全长的长度而形成的,其中,所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被沿竿的轴线方向拉齐,
在比上述内侧层的竿稍端部更靠内的内侧配置缠口用加强片,上述缠口用加强片通过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来构成,这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第四倾斜角拉齐配置的预浸渍材料,和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拉齐配置为相对于上述竿轴线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群处于对称状态的预浸渍材料,
竿尾加强片配置在上述外侧层的竿尾端部的外侧上,上述竿尾加强片通过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来构成,这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第三倾斜角拉齐配置的预浸渍材料,和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拉齐配置为相对于上述竿轴线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群处于对称状态的预浸渍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层由处于相互重叠状态下的第一主片和第二主片构成,所述第一主片是通过将沿竿的轴线方向拉齐强化纤维的预浸渍材料剪断成相当于竿体的全长的长度而形成的,所述第二主片是通过将沿竿的轴线方向拉齐强化纤维的预浸渍材料剪断成相当于竿体的全长的长度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间层与上述外侧层之间且在上述中间层的竿尾端部的外侧,配置中间竿尾加强片,上述中间竿尾加强片通过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来构成,这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第二倾斜角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并且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为相对于上述竿轴线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群处于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群、并且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的预浸渍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竿用竿体,其特征在于:内侧竿尾加强片配置在上述内侧层的竿尾端部的内侧,上述内侧竿尾加强片通过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来构成,这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第一倾斜角拉齐配置的预浸渍材料,和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片的长度短、而且将强化纤维群拉齐配置为相对于上述竿轴线而言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群处于对称状态的预浸渍材料。
CN2005101232420A 2005-05-18 2005-11-15 钓竿用竿体 Active CN1864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45589A JP4614277B2 (ja) 2005-05-18 2005-05-18 振出竿
JP145589/2005 2005-05-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4481A true CN1864481A (zh) 2006-11-22
CN1864481B CN1864481B (zh) 2011-09-28

Family

ID=37423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232420A Active CN1864481B (zh) 2005-05-18 2005-11-15 钓竿用竿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614277B2 (zh)
KR (1) KR101232812B1 (zh)
CN (1) CN1864481B (zh)
TW (1) TW20064036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2408A (zh) * 2009-06-23 2012-11-28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CN103027014A (zh) * 2011-09-30 2013-04-10 株式会社岛野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3437B2 (ja) * 2007-04-18 2011-08-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竿用の竿体
KR100967654B1 (ko) * 2008-03-19 2010-07-07 주식회사은성사 낚싯대
JP5626747B2 (ja) * 2009-06-23 2014-11-19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竿用竿体及び釣り竿
JP5522990B2 (ja) * 2009-07-08 2014-06-18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竿用竿体及び釣り竿用竿体を備えた釣り竿
JP6095309B2 (ja) * 2012-09-26 2017-03-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並継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8573A (ja) * 2000-02-29 2001-09-04 Daiwa Seiko Inc 釣 竿
JP2001352862A (ja) * 2000-06-12 2001-12-25 Shimano Inc 竿 体
JP2003009722A (ja) * 2001-06-29 2003-01-14 Shimano Inc 竿体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2408A (zh) * 2009-06-23 2012-11-28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CN102802408B (zh) * 2009-06-23 2014-12-03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CN103027014A (zh) * 2011-09-30 2013-04-10 株式会社岛野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27014B (zh) * 2011-09-30 2016-08-31 株式会社岛野 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43783B (zh) 2011-06-21
TW200640362A (en) 2006-12-01
JP4614277B2 (ja) 2011-01-19
CN1864481B (zh) 2011-09-28
KR101232812B1 (ko) 2013-02-13
JP2006320235A (ja) 2006-11-30
KR20060119679A (ko) 2006-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64481A (zh) 钓竿用竿体
EP2573257B1 (en) Hybrid rop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CN1830246A (zh) 钓鱼竿用竿体
US9986726B2 (en) Fishing line of core-sheath structure comprising short fiber
CN1386155A (zh) 复合多用电杆及其生产方法
JP2022544424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CN108779269A (zh) 纤维增强树脂成型品及其压缩成型方法
CN102802408A (zh) 钓竿用竿体及钓竿
CN108625005B (zh) 碳纳米管纤维复合包芯纱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784961A (zh) 钓竿用竿体
CN1942798A (zh) 光纤带单元以及光缆
CN1111087A (zh) 管状鱼杆及其制造方法
CN1267326C (zh) 柔性集装袋
CN1899032A (zh) 梢竿
CN103906866A (zh) 用于制造人造草皮纤维的方法
KR200475026Y1 (ko) 선박용 계류 로우프
CN201778231U (zh) 一种渔用聚乙烯四股包芯绳索
CN1297193C (zh) 钓竿
FR2836490A1 (fr) Mat de fibres naturelles et de verre
CN1221167C (zh) 梢竿
CN207047586U (zh) 一种圆形捆草绳
DE69635536T2 (de) Angelrute mit Schnurinnenführung
CN1297192C (zh) 竿体的制造方法
JP2004121402A (ja)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CN1273014C (zh) 钓线可插通钓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