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6497A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6497A
CN102736497A CN2012100774060A CN201210077406A CN102736497A CN 102736497 A CN102736497 A CN 102736497A CN 2012100774060 A CN2012100774060 A CN 2012100774060A CN 201210077406 A CN201210077406 A CN 201210077406A CN 102736497 A CN102736497 A CN 102736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hotographic fixing
fixing band
fixing device
rotary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74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6497B (zh
Inventor
长谷川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6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64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6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64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定影装置在用于形成夹持部的加压方向按以下顺序配列设置:由热源(84)加热且回转的加热辊(78);与加热辊的外周表面局部滑动接触的固定部件(74);架设在加热辊及固定部件上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77);加压辊(72),通过定影带与固定部件加压接触形成夹持部,通过驱动回转使定影带从动回转。夹持部压力由通过定影带及固定部件的、加热辊和加压辊间的加压力赋与,在加热辊的轴向,与定影带和加热辊的接触宽度(A)相比,固定部件和加热辊的接触宽度(B)狭,在该接触宽度(B)的外侧部分,设有防止定影带和加热辊打滑的滑动防止手段(70)。提供不加大固定部件能得到宽度宽、高面压的夹持部且对于加压回转体驱动能确实使定影带及加热回转体从动回转的定影装置。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适合能高速印刷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显影装置使得形成在像载置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将该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也称为纸,被定影材料,记录材料)上,通过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形成图像。
作为该定影装置,提出了各种各样方式,例如,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为人们所公知。辊定影方式例如图1所示,由定影辊91R和加压辊92R构成,在各自金属管93R,94R的表层设置橡胶层95R,96R,在内侧设有卤素加热器97R,98R。在这种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9R中,橡胶层成为热阻抗,因此,若控制使得表面为一定温度,则金属管和橡胶层的分界面温度变高,超过橡胶的耐热温度。因此,需要使得橡胶层薄(0.5=2mm左右)。但是,从薄橡胶层的定影辊和加压辊得到的夹持部宽度小,对于需要宽度宽的夹持部的高速机来说,用辊定影方式不能对应。在图1中,C1表示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
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图2所示那样的由加热回转体8R、定影部件(回转体)4R、以加热回转体8R及定影部件4R架设的定影带7R、通过定影带7R对定影部件4R加压接触的加压回转体2R构成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10R。该定影装置10R的定影部件4R和加压回转体2R被加压,加热回转体8R一边与定影带7R密接一边从动回转。在图2中,C2表示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
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与辊定影方式比较,能增厚定影辊的橡胶层,得到宽度宽的夹持部N。但是,在例如50ppm(“page perminute”的略记)以上的高速机中,为了得到宽度宽的夹持部宽度,辊径需要成为直径50mm以上。这种大径辊曲率小(弯曲程度平缓),因此,在夹持部出口部的纸卷绕在辊上(不能自然分离)。因此,需要通过与夹持部出口部的带表面接触的分离爪3R强制分离,但是,存在因与带表面接触的分离爪3R引起的磨耗损伤转印在图像上的不良状况的问题。
又,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定影装置:在带定影方式中,将定影部件作为固定部件,在固定部件追加辅助滚子的结构。该定影装置的定影部件(固定部件)和加压回转体被加压,加热回转体一边与定影带密接一边从动回转。
根据专利文献2记载的定影装置,将定影部件作为固定部件,节省空间,容易得到宽度宽的夹持部宽度。这时,虽然担心定影带和固定部件滑动,但是,通过追加辅助滚子,实现减少滑动。又,通过固定部件的形状,增大夹持部出口部曲率(弯曲状态厉害),改善纸分离性(能自然分离)。但是,由于固定部件小,不能耐高的压力。即,发生挠曲,存在不能确保均一的夹持部的课题。
又,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带定影方式中,将定影部件作为固定部件和回转体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的定影部件(固定部件和回转体)以及加压回转体被加压,加热回转体一边与定影带密接一边从动回转。
根据专利文献3记载的定影装置,将定影部件作为固定部件和回转体,节省空间,容易得到宽度宽的夹持部宽度。这时,虽然有定影带和固定部件滑动的缺点,但是,通过回转部件,实现减少滑动。又,定影部件的回转体为小径,因此,增大夹持部出口部曲率,改善纸分离性(能自然分离)。但是,与上述专利文献2相同,由于固定部件小,存在不能耐高压力的课题。
又,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由固定的圆筒形的加热部件、定影带、以及通过定影带与加热部件加压接触的加压回转体构成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的加热部件和加压回转体被加压,加热部件被固定,定影带与加热部件接触,或一边保持微小间隙一边滑动回转。
根据专利文献4记载的定影装置,与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相比,能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但是,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技术中,定影带和加热部件滑动。在此,为了提高从加热部件向定影带的热传递性能,需要使得加热部件和定影带的间隙接近0,增大接触面积,但是,滑动阻力增加。又,为了保持定影带的移动性,需要扩大加热部件和定影带之间的间隙,减少滑动阻力,但是,降低热传递性能。又,产生间隙的部分通过对流或辐射进行热传递,因此,加热部件侧与定影带侧相比,成为高温,存在加热部件的热膨胀或热变形、热劣化的问题。
近年,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化、高画质化、高速化得到发展。为了以高画质对彩色图像进行定影,记录纸与夹持部接触的时间(以下,简记为“夹持时间”)需要40-60msec,在夹持部的压力需要7N/cm2以上。尤其,在50PPM(A4尺寸)以上的高速机中,记录纸的运送速度快,因此,为了确保上述夹持时间,夹持部宽度需要增加到10mm以上,并且,需要7N/cm2以上的面压。又,在高速机中利用多的涂布纸(涂布树脂的纸)在通过夹持部中,易因水蒸气引起调色剂图像紊乱,因此,需要更高的面压(12N/cm2以上)。
又,为了实现高画质,在夹持部出口,记录纸需要自然分离,需要对夹持部的形状或夹持部出口部的辊曲率、导向部件下功夫。也有使得分离爪等与辊相接强制分离记录纸的方法,但是,辊的磨耗损伤转印在图像上,存在使得图像劣化的危险。
在这种高速图像形成装置中,大多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易确保夹持部宽度的带定影装置。但是,为了得到10mm以上的宽的夹持部宽度以及高的面压,需要在定影辊和加压辊之间施加高的加压力,为了在该加压力下不挠曲,轴向得到均一的夹持部宽度,需要强度高的直径50mm以上的大径辊。
又,大径辊的带定影装置存在装置本身大型化、零部件成本也增大的问题。又,夹持部出口的辊曲率变小,记录纸难以自然分离,因此,例如,产生因熔融的调色剂的粘接力使得记录纸卷绕在定影带等不良状况。又,若通过分离爪强制分离,则存在图像劣化的危险。
又,在将定影部件作为固定部件的上述专利文献2、3那样的定影装置中,通过将定影部件作为固定部件,定影带和固定部件滑动,因此,由于滑动阻力,定影带移动性恶化,或产生各自部件磨耗劣化等问题。对此,在专利文献2、3中,在固定部件设有滚子,降低滑动阻力,或对各自部件的材质或润滑脂等下功夫,但是,固定部件与大径辊比较很小,强度不足。因此,不能得到高的面压,存在难以提高画质的问题。
又,在专利文献4的定影装置中,通过使得加热部件大径化,加大增强部件,能与高面压对应,通过夹持部的形状,能得到宽度宽的夹持部,但是,若使得加热部件大径化,与专利文献1的带定影装置相同,夹持部出口的辊曲率变小,因此,记录纸难以自然分离,存在因熔融的调色剂的粘接力使得记录纸卷绕在定影带的问题。又,难以在热传递性能以及带移动性二方面都很理想,难以在高速图像形成装置采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508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523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98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3342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不仅固定部件而且也利用加热回转体承受夹持部的压力,不加大固定部件,能得到宽度宽、高面压的夹持部,通过缩短定影带周长,能实现小型化。
再有,在上述构成中,恐怕发生定影带及/或加热回转体的滑移。在此,若定影带滑移,则有时纸不能正确地运送,又,若加热回转体滑移,则加热回转体的热量难以传热到定影带,且有时成为定影带的滑动阻力,成为定影带滑移的原因。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不仅固定部件而且也利用加热回转体承受夹持部的压力,不加大固定部件,能得到宽度宽、高面压的夹持部,通过缩短定影带周长,能实现小型化,且相对加压回转体的驱动,能确实使得定影带及加热回转体从动回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形成夹持部的加压方向按以下顺序配列设置:
加热回转体,由热源加热且回转;
固定部件,与上述加热回转体外周面局部滑动接触;
定影带,具有可挠性,架设在上述加热回转体和上述固定部件上;以及
加压回转体,通过上述定影带与上述固定部件加压接触,形成夹持部,通过驱动回转,使得上述定影带从动回转;
上述夹持部的压力由通过上述定影带及上述固定部件的、上述加热回转体和上述加压回转体之间的加压力赋与;
在上述加热回转体的轴向,与上述定影带和上述加热回转体的接触宽度A相比,上述固定部件和上述加热回转体的接触宽度B狭,在该接触宽度B的外侧部分,设有防止上述定影带和上述加热回转体打滑的滑动防止手段。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防止手段是设在上述定影带外周面侧的推压辊,通过该推压辊,将上述定影带朝着上述加热回转体侧推压。
(3)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热回转体的周向,设有多个上述推压辊。
(4)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防止手段系将上述定影带内周面和/或上述加热回转体的外周面以比各部件的其它部分高的摩擦系数部件形成。
(5)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防止手段为设在上述定影带内周面侧及上述加热回转体的外周面侧的嵌合部。
(6)在上述技术方案(5)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嵌合部由突起部和孔构成。
(7)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源为配置在中空管形状的加热回转体内部的红外线加热器。
(8)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源为设在上述加热回转体内部或外部的感应加热装置。
(9)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回转体和上述固定部件通过设在上述固定部件的回转体接触。
(10)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夹持部入口和/或出口,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固定部件通过设在上述固定部件的回转体接触。
(11)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件具有与加热回转体接触的多个半球状突起部。
(12)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件在入口辊和出口辊之间具有与定影带接触的耐热弹性部。
(13)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回转体包括脱模层和基层。
(14)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带包括脱模层和基层。
(15)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热辊的两端部,通过喷砂器加工形成粗糙面加工部。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上述技术方案(1)-(15)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不加大固定部件,能得到宽度宽、高面压的夹持部,通过缩短定影带周长,能实现小型化,且对于加压回转体的驱动,能确实使得定影带及加热回转体从动回转。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往的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以往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5是定影装置的侧面截面图一例。
图6是具有滚子的固定部件的模式图。
图7是具有突起形状的固定部件的模式图。
图8(a)~(d)表示固定手段的形状。
图9是将轴向外侧部分设为高摩擦系数部件的加压辊模式图。
图10是将轴向外侧部分设为高摩擦系数部件的定影带模式图。
图11是施以粗糙面加工的加热辊的模式图。
图12是具有嵌合形状的加热辊和定影带的模式图。
图13是表示使用感应加热手段作为热源的定影装置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3至图13所示实施形态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结构。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图像形成装置]
图3表示设有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一实施形态的彩色复印机的整体概略构成。图中符号100表示复印机本体。在复印机本体100的中央,设有环状带的中间转印体10,在图示例中,该中间转印体10架设在驱动辊14、第一从动辊15、第二从动辊16上,能按图示顺时钟方向R1回转运送。当然,也可以另外设置用于调整中间转印体10的偏移的辊,中间转印体10也架设在该辊上,成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辊支承架设中间转印体10。中间转印体10在图示例中大致水平配置,但是,也可以不是水平,而是配置为斜向倾斜。
在该图示例中,虽然图示省略,但设有带清洁装置,其接近第二从动辊16,在图像转印后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残留调色剂。
又,在架设在驱动辊14和第二从动辊16之间的中间转印体10上,沿着其运送方向,设有串列式成像装置20,横向排列配置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四个单色成像手段18。在串列式成像装置20上,进一步设有曝光装置21。
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体10的架设区域下方,设有使用辊的二次转印装置22。二次转印装置22与第一从动辊15压接,将中间转印体10上的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在二次转印装置22的横向,在图示例中,在二个辊23之间,架设环状带的运送带24。在运送带24的横向,设有定影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图像的定影装置25。
在上述二次转印装置22也具有运送转印图像后的记录介质P的介质运送功能。当然,作为二次转印装置22,也可以配置非接触的充电器,这种场合,难以具有该介质运送功能。
在上述二次转印装置22、运送带24、以及定影装置25下方,设有收纳纸或OHP薄膜等记录介质P的介质收纳盒28。
使用该彩色复印机复印时,将原稿G设置在扫描部200的原稿台上,用没有图示的原稿推压件推压原稿。接着,若按压没有图示的开始按钮,则能驱动扫描部200读取原稿内容。即,用卤素灯等光源31照射原稿G,将其反射光在反光镜32反射,透过透镜33,激光进入CCD34,将图像变换成电气信号。
又,若按压没有图示的开始按钮,同时,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电机驱动上述驱动辊14回转,使得从动辊15、16从动回转,使得中间转印体10回转运送。同时,在各单色成像手段18使得其像载置体40回转,在各像载置体40上分别形成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的单色图像。接着,随着中间转印体10运送,顺序叠合一次转印上述单色图像,在中间转印体10上形成合成彩色图像。
另一方面,若按压没有图示的开始按钮,则使得供纸辊35回转,从介质收纳盒28输出记录介质P,进入供纸通道36,与定位辊37碰接而停止。
接着,与中间转印体10上的合成彩色图像时间一致地使得定位辊37回转,将记录介质P送入中间转印体10和二次转印装置22之间,在二次转印装置22将中间转印体10上的合成彩色图像一下子进行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彩色图像。
转印图像后的记录介质P用运送带24运送,送入定影装置25,在定影装置25施加热和压力对转印图像进行定影后,码放在排纸盘38上。
另一方面,转印图像后的中间转印体10通过没有图示的带清洁装置除去转印图像后残留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残留调色剂,备作串列成像装置20再次形成图像。
在上述串列成像装置20中,详细地说,各单色成像手段18在鼓状像载置体40周围,设有充电装置41,显影装置42,一次转印装置43,清洁装置44,没有图示的消电装置等。
也可以例如构成上述单色成像手段18的全部或一部分形成处理卡盒(图示省略),相对复印机本体100一体装卸自如,提高维修保养性。
构成上述单色成像手段18的充电装置41在图示例中使用充电辊,与像载置体40接触,施加电压,对该像载置体40进行充电。
显影装置42在图示例中使用由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
一次转印装置43设为辊状,夹着中间转印体10与像载置体40压接。但是,并不局限于辊状,也可以为刷状或非接触的充电器。
清洁装置44与像载置体40接触,设有清洁刮板或清洁刷等清洁部件,用该清洁部件除去像载置体40上的残留调色剂。
没有图示的消电装置由例如消电灯构成,照射光,使得像载置体40表面电位初始化。
并且,随着像载置体40回转,首先,在充电装置41使得像载置体40表面均一带电,接着,根据扫描部200的读取内容,在上述曝光装置21通过激光或LED等发出写入光,在多面镜47反射,进而在反光镜48反射,照射在像载置体40,在像载置体40上形成静电潜像。
此后,通过显影装置42附着调色剂,使得该静电潜像可视化,在一次转印装置43将该可视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0上,转印图像后的像载置体40的表面由清洁装置44除去残留调色剂,进行清扫,在消电装置进行消电,备作再次形成图像。
[定影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在用于形成夹持部的加压方向顺序配列:通过热源(热源84)进行加热且回转的加热回转体(加热辊78),与加热回转体外周表面局部滑动接触的固定部件(固定部件74),架设在加热回转体和固定部件上的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定影带77),以及通过定影带与固定部件加压接触形成夹持部的加压回转体(加压辊72),夹持部的压力由通过定影带及固定部件的、加热回转体和加压回转体之间的加压力赋与,在加热回转体的轴向,与定影带和加热回转体的接触宽度A相比,固定部件和加热回转体的接触宽度B狭,在该接触宽度B的外侧部分,设有防止定影带和加热回转体滑动的滑移防止手段(推压辊70等)。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周向”是指加热回转体的回转方向,所谓“轴向”是指加热回转体的回转轴方向。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一例的概略构成图(正面图)。图5表示图4所示定影装置的右侧面图(截面图)。
定影装置25由可回转地支承在框架上的加热辊78、与加热辊78的外周部滑动接触、固定为仅仅沿着图示上下方向能移动的固定部件74、椭圆状地卷绕在加热辊78及固定部件74的外侧的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77、以及加压辊72构成,通过定影带77相对固定部件74使得加压辊72压接,形成夹持部(指定影带77和加压辊72的接触部)。在图4中,S表示视点,D1表示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N表示定影夹持部,R2表示加热辊78的回转方向,R3表示加压辊72的回转方向,T表示调色剂像。
在图5中,D2表示加压方向,E表示(A-B)后的两端宽度,CA表示定影带77和加热辊78的接触面,CB表示固定部件74和定影带77的接触面,CB’表示固定部件74和加热辊78的接触面,CC表示记录介质P和定影带77的接触面,CD表示加压辊72和定影带77的接触面,P表示记录介质。
定影带77相对固定部件74因加压辊72密接,又,在定影带77产生欲回复到圆形的力(张力),因此,与加热辊78密接。
图示朝上方向的加压力赋与加压辊72,该加压力传递到定影带77,固定部件74及加热辊78。因此,在定影夹持部、固定部件74和定影带77的接触部、固定部件74和加热辊78的接触部,产生压力。
在定影带77的定影夹持部的出口侧,设置辅助分离纸P和定影带77的分离板83,使得其前端部与定影带77不接触。在此,分离板83在运送方向下游侧具有回转支点,用弹簧部件等将分离板前端附近的定位部(从轴向看,位于纸宽的外侧)向着定影带77赋能,使得分离板前端部和定影带77成为微小的间隙。因此,在定影夹持部的出口侧自然分离的纸P由该分离板83导向,不会卷绕到定影带77。
加热辊78内部设有热源84。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各热源可以是例如卤素加热器,红外线加热器等,也可以使用感应加热手段、热电阻等。进一步说,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二个热源84设置在加热辊78内部。或者单个热源可以设置在加热辊78的内部或外部。
热电元件851检测架设在加热辊78的定影带77的在卷绕结束后的位置的表面温度。热电元件85-1配置为与定影带77非接触,沿着轴向,设在纸宽度范围内。如图5所示,设在虚线部分相当位置(定影带表面)。
又,设有热电元件85-2(图3中没有图示),检测架设在加热辊78的定影带77的在卷绕部分的表面温度。热电元件85-2配置为与定影带77接触,沿着轴向,设在纸宽度范围外侧,与后述的滑移防止手段不同的位置。
并且,定影带停止中,根据热电元件85-2的检测温度,定影带移动中,根据热电元件85-1的检测温度,通过控制器1,控制热源84接通/断开,使得加热辊78保持在所定温度。
加压辊72也同样,在内部设有例如卤素加热器等的热源86,热敏元件87同样与周面压接。并且,根据热敏元件87的检测温度,通过控制器1,控制热源86接通/断开,使得加压辊72也同样保持在所定温度。加压辊72不一定非要设置热源86。
在定影装置25的入口侧,设有入口导向件88,将纸P导向定影夹持部。
与定影带77表面接触的部件为热电元件85-2、分离板83的碰接部,都配置在纸宽度范围外侧,因此,在纸宽度范围内的定影带77不会产生磨耗损伤,不会产生因磨耗损伤转印在纸P的调色剂图像上引起的图像劣化。
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加压辊72,使用以下构成:在钢等金属管上设有厚度2mm的硅酮橡胶层,再在其表面设置厚度30μm的氟树脂管作为脱模层,直径50mm,两端的轴部60缩小到直径25mm。在两端的轴部60设有轴承61,通过可回转地设在框架81的加压杆82及弹簧62,对轴承61向着加热辊78方向加压(加压机构部)。并且,来自没有图示的驱动手段的驱动输入设在加压辊端部的齿轮63,使加压辊72朝着逆时钟方向回转。通过这样构成的加压辊72回转,定影夹持部的定影带77因摩擦力从动回转。
作为加热辊78,使用例如热传导率良好的厚度为0.5~3mm的铝制管(中空管形状),直径50mm。加热辊78通过卷绕在加热辊78的定影带77因摩擦力从动回转。加热辊78的表面被施以后述处理。又,在内面施以耐热黑涂饰,易吸收来自热源84的热。
又,加热辊78的两端部通过轴承64可回转地固定支承在框架81上。这样构成的加热辊78一边随着定影带77的回转从动回转,一边加热定影带77。加热辊78具有即使受到来自加压辊72的压接力也几乎不挠曲的刚性。
固定部件74使其上面与加热辊78滑动接触,使其下面与定影带77滑动接触。图示(图4)左右方向尺寸比加热辊78外径小,且设为比定影夹持部宽的宽度。又,图示(图4)上下方向设为定影带77宽松地架设在加热辊78和固定部件74双方那样的尺寸。
作为固定部件74的材质,优选使用耐热性及滑动性良好、从加热辊78的热转移少的耐热树脂。例如,可以使用PPS(聚苯撑硫化物)、PAI(聚酰胺-酰亚胺)、PI(聚酰亚胺)等。
又,与定影带77的对向面一部分设为硅酮橡胶等的耐热弹性体74-2,提高定影带77和纸P的密接性,能实现高画质化。又,较好的是,在固定部件74的滑动面,涂布氟树脂或通过氟树脂片材,以减少滑动阻力。
又,与加热辊78的对向面,在周向二处的接触部74-1与加热辊78滑动接触。加热辊对向面较好的是设为与加热辊78的滑动阻力小、且难以热转移的构成。例如,如图6所示,用滚子等回转体构成接触部74-1,或如图7所示,在与加热辊78的接触面上形成多个半圆状的突起形状74-5,通过减少接触面积,减少滑动阻力,能防止热转移。
又,与定影带77的对向面以与加压辊72外形面相同方向的曲面形成定影夹持部。以这种朝着固定部件侧为凸形状的夹持部形状,纸P沿着加压辊侧排出,因此,纸P难以卷绕在定影带77上。夹持部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将与定影带77的对向面设为平面,设为平面的夹持部形状。平面的定影夹持部形状对于纸P的运送性良好,难以产生褶皱等纸运送不良。
又,位于与定影带77的对向面左右的定影带进入部(入口部)74-3以及/或出口部74-4设为与加热辊外形面相同方向的小R形状。定影带77架设其上,与该二处的R部分接触。在直径50mm辊对的定影夹持部中,出口部的曲率小(R=25mm),存在纸难以自然分离的缺点,但是,在本构成中,出口部的曲率大(R=8mm),具有纸易自然分离的特征。
又,定影带进入部74-3以及出口部74-4与定影带77滑动接触,因此,较好的是,设为滑动阻力小的构成。例如,如图6所示,用滚子等回转体构成接触部,能减少滑动阻力。
或者,固定部件74可以构成为其它形状,例如,图8(a)-(d)表示固定部件74的四种形状。
图8(a)是定影装置25A的纵向截面图,其包括一固定部件74A,作为第一变形例。图8(b)是定影装置25B的纵向截面图,其包括一固定部件74B,作为第二变形例。图8(c)是定影装置25C的纵向截面图,其包括一固定部件74C,作为第三变形例。图8(d)是定影装置25D的纵向截面图,其包括一固定部件74D,作为第四变形例。
如图8(a)所示,与参照图4说明的固定部件74不同,该固定部件74A不包括耐热弹性体74-2。
如图8(b)所示,与参照图4说明的固定部件74不同,该固定部件74B不包括进入部74-3以及出口部74-4。但是,该固定部件74B包括弯曲的接触部74-1,其具有与加热辊78的曲率相对应的曲率,且在记录介质运送方向D1,在定影夹持部N的上游区域外侧以及下游区域外侧,与加热辊78接触。该固定部件74B进一步包括耐热弹性体74-2,其在定影夹持部N与定影带77接触。因此,该固定部件74B不会因沿着旋转方向R3回转的加压辊72所施加的外力弯曲成弓状。
另外,固定部件74B与加热辊78以被减少的区域相接触,即,在接触部74-1,减少固定部件74B和加热辊78之间的滑动摩擦阻力,同时,减少了从加热辊78向固定部件74B的热传导。或者,固定部件74B也可以设置如图6所示的接触部74-1,或如图7所示的突起形状74-5。
如图8(c)所示,固定部件74C具有一大致矩形横截面。该固定部件74C也可以设置如图6所示的接触部74-1,或如图7所示的突起形状74-5,或如图6所示的耐热弹性体74-2,进入部74-3,以及出口部74-4。
如图8(d)所示,固定部件74D包括弯曲的接触部74-1,其具有与加热辊78的曲率相对应的曲率,且在记录介质运送方向D1,在定影夹持部N的上游区域外侧以及下游区域外侧,与加热辊78接触。该固定部件74D进一步包括耐热弹性体74-2,其在定影夹持部N与定影带77接触。因此,该固定部件74D不会因沿着旋转方向R3回转的加压辊72所施加的外力弯曲成弓状。
另外,固定部件74D与加热辊78以被减少的区域相接触,即,在接触部74-1,减少固定部件74D和加热辊78之间的滑动摩擦阻力,同时,减少了从加热辊78向固定部件74D的热传导。固定部件74D也可以设置如图6所示的接触部74-1,或如图7所示的突起形状74-5。
定影带77为例如直径58mm的带,在耐热性高的厚度为0.05~0.2mm聚酰亚胺树脂的表层涂布脱模层。在此,脱模层由例如硅酮橡胶(内侧)和氟树脂(表面侧)的双层结构。因硅酮橡胶层的弹性,定影带表面能追随纸上调色剂的凹凸,能使得调色剂均一定影。又,在背面施以后述处理。作为定影带77的基材,并不局限于树脂,也可以使用例如不锈钢、镍、铜等金属,或使用橡胶等。
在定影带77的表面侧,设有作为滑移防止手段的推压辊70,推压辊70通过弹簧71将定影带77朝着加热辊78方向加压。关于滑移防止手段将在后文说明。
[各接触面]
下面,参照图5说明构成定影装置25的各部件的接触面的构成。接触面的摩擦力F用下式(1)表示:
F=摩擦系数μ×垂直阻力N    (1)
因此,为了控制摩擦力F,必须着眼于摩擦系数μ和垂直阻力N。
如图5所示,接触宽度A系指定影带77背面(内周面)和加热辊78的接触部的轴向宽度,接触宽度B系指定影带77背面和固定部件74的接触部(也是加热辊78和固定部件74的接触部)。又,接触宽度C系指纸的通纸范围,接触宽度D是加压辊72和定影带77表面(外周面)的接触部。以下详细说明。
在定影装置25中,加压辊72的主体部的轴向长度比定影带77的轴向长度短。因此,加压辊72和定影带77的表面的接触部(接触宽度D)和加压辊72的主体部的轴向长度相同。
又,加压辊72朝着图示上方向被加压,这时的加压力通过固定部件74的某范围(接触宽度B)施加到加热辊78。因此,接触宽度D设为与接触宽度B相同宽度。
在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25中,若驱动加压辊72回转,则因该接触部的摩擦力,定影带77从动回转。
在此,在加压辊72和定影带77表面的接触部(接触宽度D),加压辊72的加压力成为垂直阻力N,即使在定影带77背面和固定部件74的接触部(接触宽度B)也产生相同垂直阻力N。
因此,为了使得定影带77随着驱动加压辊72回转而从动回转,若将加压辊72和定影带77的表面的接触部(接触宽度D)的摩擦系数设为μ1,定影带77背面和固定部件74的接触部(接触宽度B)的摩擦系数设为μ2,则必须满足下式(2):
μ1>μ2    (2)
又,在加压辊72表面及定影带77表面,如上所述,设有防止附着纸上调色剂或纸粉的脱模层。脱模层使用的氟树脂是低摩擦部件,因此,加压辊72和定影带77的表面的接触部(接触宽度D)的摩擦系数μ1小。
与此相反,若将不需要脱模层的通纸范围C的外侧部分(与通纸范围C一接触宽度D相当的部分)设为高摩擦系数部件,则能增大加压辊72和定影带77的表面的接触部(接触宽度D)的摩擦系数μ1。
即,例如图9所示,关于与加压辊72的通纸范围C的外侧部分相当的部分,不设置氟树脂层90,基材的硅酮橡胶91露出在加压辊72的表面。在本实施形态中,加压辊72的接触宽度D与通纸范围C相比,单侧各长15mm,高摩擦部件部(硅酮橡胶91)设为加压辊72’两端各10mm,使得与通纸范围C不干涉。
又,例如,图10所示,关于与定影带77的通纸范围C的外侧部分相当的部分,至少与加压辊72滑接的部分,不设置氟树脂层90,基材的硅酮橡胶91露出在加压辊72的表面。
硅酮橡胶与氟树脂相比,为高摩擦系数部件,通过设为如图9或图10那样,能提高加压辊72和定影带77的表面的接触部(接触宽度D)的摩擦系数μ1,能使得定影带77随着驱动加压辊72回转确实从动回转。
固定部件74配置为与通纸范围C相比,在轴向两端各长15mm(即,B的长度份)。固定部件74在其下面侧与定影带77接触,在其上面侧与加热辊78接触。如图6和图7所示,较好的是,加热辊面侧接触部在接触宽度B内设为散在状构成。
在固定部件74的轴向两端侧,设有不厚形状的承受部74-6,使得在接触宽度B以外的区域中,与定影带77及加热辊78不接触,两侧的承受部74-6由挡块支承。挡块79设为仅仅在图5所示上下方向能往复移动所定量(数mm程度),固定部件74也设为仅仅在图5所示上下方向能往复移动所定量。又,固定部件74受加压辊72加压,朝着加热辊78侧被加压。
又,挡块79支承固定部件74,同时还限制定影带77朝轴向移动(防止定影带偏靠)。又,定影带77端面相接的部分涂布润滑脂,使得不成为定影带77的回转阻力。
又,在定影装置25中,在定影带77背面和固定部件74的接触部以及加热辊78和固定部件74的接触部,优选易滑动结构。
为此,固定部件74和定影带77的背面的接触面如上所述设为低摩擦构成。又,在定影带77的背面涂布摩擦系数低的氟树脂。再有,优选涂布氟润滑脂等润滑材料。又,关于加热辊78和固定部件74的接触部也如上所述设为低摩擦那样的构成。再有,在加热辊78的表面涂布摩擦系数低的氟树脂。再有,在接触宽度B的范围,优选涂布氟润滑脂等润滑材料。
在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25中,因加压辊72而从动回转的定影带77进而使得加热辊78从动回转。在此,定影带77驱动加热辊78的摩擦力F1可以用下式(3)表示:
F1=(定影带背面和加热辊的摩擦系数)×定影带张力  (3)
又,加热辊78和固定部件74滑动,因此,滑动阻力F2可以用下式(4)表示:
F2=(定影带背面和固定部件的摩擦系数)×加压辊加压力  (4)
因此,为了使得加热辊78从动回转,必须满足F1>F2。在此,定影带张力比加压辊加压力小,因此,需要使得(定影带背面和加热辊的摩擦系数)大。
但是,如上所述,在接触宽度B的范围内,定影带77背面和加热辊78的摩擦系数变小,因此,与使得(定影带背面和加热辊的摩擦系数)大矛盾。
[滑动防止手段]
于是,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25使得接触宽度A相对接触宽度B长所定量(在图5例中,单侧各30mm),在其两侧的接触宽度A-接触宽度B的范围,设置滑动防止手段,伴随定影带77回转,不使得加热辊78滑动。下面,说明该滑动防止手段的多个构成例。
[滑动防止手段(1)]
滑动防止手段的第一构成例是通过定影带张力辅助垂直阻力。即,如图4及图5所示,在架设在加热辊78的定影带77的表面侧,设有推压辊70,该推压辊70通过弹簧71将定影带77朝着加热辊78加压。在图5所示例中,在定影带77的轴向两侧(接触宽度A-接触宽度B的范围),在周向各一处设有推压辊70,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周向在多处设置更好。
这样,在固定部件74的轴向外侧部分,从定影带77的外周面侧通过推压辊70给与外力,可以使得定影带77和加热辊78的摩擦力增加,能确实通过定影带77使得加热辊78从动回转。
推压辊70在接触宽度A不管什么范围都可以设置,但是,在接触宽度B区域中,定影带77的背面和加热辊78的摩擦系数小,因此,即使设置推压辊70辅助垂直阻力,其效果还是小。且在通纸范围C中,因通纸,调色剂或纸粉污脏附着在推压辊70,或定影带的热量沿推压辊70移动,产生纸的加热效率降低等不良状况的担忧,因此,不合适。如上所述,推压辊70的轴向设置位置优选接触宽度A-接触宽度B的范围。
[滑动防止手段(2)]
滑动防止手段的第二构成例是在接触宽度B的外侧(接触宽度A-接触宽度B)的范围,将加热辊78的表面和/或定影带77背面设为高摩擦系数部件。由此,可以使得定影带77和加热辊78的摩擦力增加,能确实通过定影带77使得加热辊78从动回转。
在图11(a)所示例中,将加热辊78’的两端部25mm通过喷砂器等加工成粗糙面加工部92,设为高摩擦系数。在此,粗糙面加工部92的范围具有余量,使其不涉及到需要滑动性的接触宽度B的范围。
又,也可以如图11(b)所示,对定影带77”的背面施以同样的粗糙面加工,以代替(或两者都设有)图11(a)所示的粗糙面加工部92。又,也可以通过涂布橡胶等方法,使得定影带77”成为高摩擦系数。
[滑动防止手段(3)]
在滑动防止手段的第三构成例中,通过定影带77驱动加热辊78不是通过摩擦驱动,而是定影带77和加热辊78分别设有用于使其嵌合的形状(嵌合部),将通过定影带77驱动加热辊78设为嵌合驱动。由此,定影带77和加热辊78成为嵌合驱动,能通过定影带77确实驱动加热辊78从动回转。
使得定影带77嵌合到加热辊78的形状并不作特别限定,可以例如图12所示,在加热辊78上沿着圆周方向设有多个半球型的突起部93,在定影带77上沿着圆周方向设有多个嵌合到突起部93的圆孔94。通过使得该突起部93和圆孔94的间距相同,定影带77和加热辊78之间不会产生滑动,能确实进行驱动。关于上述滑动防止手段的各构成例,较好的是,各自组合实施。由此,不会产生定影带77和加热辊78的滑动,能确实通过定影带77驱动加热辊78回转。
这样构成的定影带77卷绕在加热辊78上加热,在定影夹持部对纸加热加压,使得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不仅固定部件而且还利用加热回转体承受夹持部压力,因此,不增大固定部件(增加强度),能得到宽度宽、高面压的夹持部,能对应高速、高画质图像。又,固定部件小,且与加热回转体接触,因此,能缩短定影带周长,能使得装置小型化。又,能通过固定部件形状增大夹持部出口的定影带曲率,分离性能良好,能自然分离。又,加热回转体一边回转一边与定影带相接,因此,从加热回转体向定影带的热传递效率也良好。
再有,设为定影带驱动加热回转体的结构,定影带内周面及加热回转体外周面为了减小与固定部件的滑动阻力,设为低摩擦系数,又,定影带和加热回转体的接触压力也小,难以得到定影带用于驱动加热回转体的摩擦力,对于上述课题,如上所述,构成定影带、加热回转体、固定部件、加压回转体的各接触面,通过在加热回转体(定影带)的轴向外侧部分设置滑动防止手段,不会增大固定部件和定影带、固定部件和加热回转体的滑动阻力,能确实通过定影带驱动加热回转体回转,对于驱动加压回转体回转,能确实使得定影带及加热辊从动回转。
通过图像形成装置(图1)设有上述构成的定影装置25,能构成具有上述功能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例如,通过设定固定部件74的形状,使得固定部件74不是与加热辊78的与夹持宽度相当的下部接触,而是与倾斜部分接触。这样,通过在倾斜部分接触,即使在固定部件74产生左右方向的力,接触面74-1也能在倾斜部件承受该力,抑制发生挠曲。
例如,作为热源,也可以如图13所示使用感应加热手段89。感应加热手段89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在定影带外面侧,加热设在定影带77层内的发热层。也可以将感应加热手段89配置在加热辊内面侧,加热上述加热辊78,间接加热定影带77。
通过在定影带外面侧以非接触状态使用感应加热手段89,在加热辊78内部没有必要设置热源。于是,在加热辊78内面侧设置例如图13所示的肋68,增加强度,能与更高面压对应。

Claims (16)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形成夹持部的加压方向按以下顺序配列设置:
加热回转体,由热源加热且回转;
固定部件,与上述加热回转体外周面局部滑动接触;
定影带,具有可挠性,架设在上述加热回转体和上述固定部件上;以及
加压回转体,通过上述定影带与上述固定部件加压接触,形成夹持部,通过驱动回转,使得上述定影带从动回转;
上述夹持部的压力由通过上述定影带及上述固定部件的、上述加热回转体和上述加压回转体之间的加压力赋与;
在上述加热回转体的轴向,与上述定影带和上述加热回转体的接触宽度A相比,上述固定部件和上述加热回转体的接触宽度B狭,在该接触宽度B的外侧部分,设有防止上述定影带和上述加热回转体打滑的滑动防止手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防止手段是设在上述定影带外周面侧的推压辊,通过该推压辊,将上述定影带朝着上述加热回转体侧推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热回转体的周向,设有多个上述推压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防止手段系将上述定影带内周面和/或上述加热回转体的外周面以比各部件的其它部分高的摩擦系数部件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防止手段为设在上述定影带内周面侧及上述加热回转体的外周面侧的嵌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嵌合部由突起部和孔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源为配置在中空管形状的加热回转体内部的红外线加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源为设在上述加热回转体内部或外部的感应加热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回转体和上述固定部件通过设在上述固定部件的回转体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夹持部入口和/或出口,上述定影部件和上述固定部件通过设在上述固定部件的回转体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件具有与加热回转体接触的多个半球状突起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件在入口辊和出口辊之间具有与定影带接触的耐热弹性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回转体包括脱模层和基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带包括脱模层和基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热辊的两端部,通过喷砂器加工形成粗糙面加工部。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权利要求1-1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CN201210077406.0A 2011-04-04 2012-03-22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364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2385 2011-04-04
JP2011082385A JP5760610B2 (ja) 2011-04-04 2011-04-04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6497A true CN102736497A (zh) 2012-10-17
CN102736497B CN102736497B (zh) 2015-04-29

Family

ID=46992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740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36497B (zh) 2011-04-04 2012-03-22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60610B2 (zh)
CN (1) CN10273649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0671A (zh) * 2013-10-18 2015-04-2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932230A (zh) * 2014-03-18 2015-09-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用于定影装置的构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1773B2 (ja) 2012-10-29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9824B2 (ja) * 2013-02-01 2017-10-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41092A (ja) * 2013-08-23 2015-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24753A (ja) * 2018-01-12 2019-07-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8695A (ja) * 2002-12-18 2004-07-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1531A (ja) * 2004-09-24 2006-04-0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ベルト管状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87853A (zh) * 2007-09-12 2009-03-1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带状定影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CN101989060A (zh) * 2009-07-29 2011-03-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08143A (ja) * 1991-04-03 1992-10-30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05216357A (ja) * 1992-02-05 1993-08-27 Hitachi Ltd 熱定着器と熱定着器を備えた電子写真装置
JPH10310212A (ja) * 1997-05-08 1998-11-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の駆動装置
JP2001100560A (ja) * 1999-09-28 2001-04-13 Seiko Epson Corp ベルト定着器
JP5089083B2 (ja) * 2005-06-21 201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4652903B2 (ja) * 2005-06-27 2011-03-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7086099A (ja) * 2005-09-20 2007-04-0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1380A (ja) * 2009-02-20 2010-09-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8695A (ja) * 2002-12-18 2004-07-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1531A (ja) * 2004-09-24 2006-04-0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ベルト管状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87853A (zh) * 2007-09-12 2009-03-1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带状定影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CN101989060A (zh) * 2009-07-29 2011-03-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0671A (zh) * 2013-10-18 2015-04-2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570671B (zh) * 2013-10-18 2017-06-1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932230A (zh) * 2014-03-18 2015-09-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用于定影装置的构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4932230B (zh) * 2014-03-18 2018-10-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用于定影装置的构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60610B2 (ja) 2015-08-12
JP2012220503A (ja) 2012-11-12
CN102736497B (zh) 2015-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440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97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51532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fixing device
CN101458485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05177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46417B (zh) 轮带移动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03447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167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53349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3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US20110052278A1 (en) Fus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71653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52814A (ja) クリーニングウェブ圧接用ローラ、ウェブ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291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13504B2 (ja) 剥離補助部材および剥離補助部材を備えた定着装置
JP201613622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8695A (ja) 画像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3211A (ja) 定着装置、ロール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4518A (ja) 加熱装置、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220938A (zh) 带驱动装置、装备它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867434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81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51887A (ja) ウェブシートを用いた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1617697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761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