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6903A - 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6903A
CN102686903A CN201080056287XA CN201080056287A CN102686903A CN 102686903 A CN102686903 A CN 102686903A CN 201080056287X A CN201080056287X A CN 201080056287XA CN 201080056287 A CN201080056287 A CN 201080056287A CN 102686903 A CN102686903 A CN 102686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damping device
bypass path
piston
working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62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6903B (zh
Inventor
寺冈崇志
稻满和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812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384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027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0347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yab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86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69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6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69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16F9/5126Piston, or piston-like valv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滑动自如地收装在缸体中、将缸体内划分成第1工作室和第2工作室的活塞。与流量相应地使产生阻尼力增大的阻尼力产生部件其用于将第1工作室和第2工作室连通。利用自由活塞,被划分成第1压力室和第2压力室的压力室与活塞一体形成。第1连通通路将第1工作室和第1压力室连通,第2连通通路将第2工作室和第2压力室连通。通过设置安全阀,无论活塞的振动频率如何都能够抑制活塞高速工作时产生阻尼力的增大,该安全阀在第1工作室与第2工作室之间的压力差大于安全压力时容许流体从第1工作室向第2工作室流动,该安全阀的与流量增大相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大量小于阻尼力产生部件的与流量增大相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大量。

Description

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装置的阻尼(日文:減衰)力产生构件的方案。
背景技术
日本国专利局在2006年发行的JP2006-336816A和在2007年发行的JP2007-078004A公开了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由收装在缸体内的活塞划分出的作为工作室的上室和下室、用于贯穿活塞而在规定的流通阻力下连通上室和下室的第1通路、形成于活塞的压力室、用于将压力室划分成连通于上室的上压力室和连通于下室的下压力室的自由活塞、及用于弹性支承自由活塞的螺旋弹簧。
虽然压力室不直接连通上室和下室,但通过自由活塞的移位,上压力室和下压力室的容积比变化。即,工作流体在上室与上压力室之间和下室与下压力室之间移动。结果,压力室实质上起到连通上室和下室的第2通路的功能。
将因该缓冲装置的伸缩而产生的上室与下室之间的压力差设为P,从上室流出的流量设为Q时,压力差P相对于流量Q的传递函数G(s)能利用下式(1)求出。
式1
G ( s ) = C 1 · { 1 + A 2 · ( C 2 + C 3 ) s K } 1 + A 2 ( C 1 + C 2 + C 3 ) s K - - - ( 1 )
其中,Q1=第1通路的流量;
C1=表示压力差P与流量Q1的关系的系数;
P1=上压力室的压力;
P2=下压力室的压力;
Q2=从上室向上压力室流入的流入流量;
=从下压力室向下室流出的流出流量;
C2=表示压力差P和压力P1之差与流量Q2的关系的系数;
C3=表示压力P2与流量Q2的关系的系数;
A=自由活塞的受压面积;
K=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
s=拉普拉斯算子。
向式(1)的拉普拉斯算子s中代入j ω,求出频率传递函数G(jω)的绝对值,得到式(2)。
式2
| G ( jω ) | =
C 1 [ K 4 + K 2 · A 4 { 2 · ( C 2 + C 3 ) · ( C 1 + C 2 + C 3 ) + C 1 2 } · ω 2 + A 8 · ( C 2 + C 3 ) 2 · ( C 1 + C 2 + C 3 ) 2 · ω 4 ] 1 2 K 2 + A 4 · ( C 1 + C 2 + C 3 ) 2 · ω 3
( 2 )
根据式(1)和式(2)可理解,压力差P相对于流量Q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具有下式(3)所表示的拐点频率(日文:折れ点周波数)Fa和下式(4)所表示的拐点频率Fb。
式3
Fa = K { 2 · π · A 2 · ( C 1 + C 2 + C 3 ) } - - - ( 3 )
式4
Fb = K { 2 · π · A 2 · ( C 2 + C 3 ) } - - - ( 4 )
参照图21,在频率F<Fa的区域中传递增益与C1大致相等,在Fa≤F≤Fb的区域中传递增益从C1到C1·(C2+C3)/(C1+C2+C3)地逐渐减小,在F>Fb的区域中恒定。即,压力差P相对于流量Q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为,在低频带中传递增益较大,在高频带中传递增益较小。
参照图22,该缓冲装置相对于低频的振动输入产生较大的阻尼力,相对于高频的振动输入产生较小的阻尼力。该特性有助于车辆用缓冲装置实现理想的乘坐舒适性。其原因在于,像在车辆转弯过程中作用的离心力那样,低频的振动输入利用较大的阻尼力吸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的凹凸所带来的那样的高频的振动输入利用较小的阻尼力阻尼振动。
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为了相对于低频振动产生较大的阻尼力,相对于高频振动产生较小的阻尼力,在第2通路中设置节流孔。节流孔具有流量增大时使流通阻力飞跃性地增大的流量特性。例如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路面的凹凸而活塞以非常高的速度移位,在节流孔的通路阻力远远大于第1通路的通路阻力时,有可能无法实现相对于高频振动产生较小的阻尼力这样的期望的特性。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向活塞输入的输入振动频率如何都能够抑制活塞高速工作时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大的缓冲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缓冲装置包括:缸体;活塞,其滑动自如地收装在缸体中,将缸体内划分成被工作流体充满的第1工作室和第2工作室;阻尼力产生部件,其用于将第1工作室和第2工作室连通;中空部,其被自由活塞划分成第1压力室和第2压力室;第1连通通路,其用于将第1工作室和第1压力室连通;第2连通通路,其用于将第2工作室和第2压力室连通;旁路通路,其用于将第1连通通路和第2压力室连通;安全阀,其设置于旁路通路,在第1工作室与第2工作室之间的压力差大于安全压力时,其容许流体从第1工作室向第2工作室流动。
本发明的详细内容及其他特征、优点在说明书的以下记载中说明,并表示在附图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缓冲装置的、压力差相对于工作油流量的频率传递函数的增益特性的图表。
图3是表示缓冲装置的、产生阻尼力相对于输入振动频率的特性的图表。
图4是说明在高速区的活塞速度下、振动频率与缓冲装置的产生阻尼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说明在恒定的振动频率下、活塞速度与缓冲装置的产生阻尼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表示缓冲装置的详细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阻尼特性的图表。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详细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中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缓冲装置的、产生阻尼力相对于输入振动频率的特性的图表。
图11与图9类似,其表示与安全阀单元的构造相关的变化。
图12与图9类似,其表示与安全阀单元的构造相关的另一种变化。
图13是图12中的缓冲装置的安全阀的叶片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2中的缓冲装置的安全阀的另一个叶片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7与图16类似,其表示与安全阀单元和压力室单元的构造相关的变化。
图18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9与图18类似,其表示与安全阀单元的构造相关的变化。
图20与图18类似,其表示与安全阀单元的构造相关的另一种变化。
图21是表示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的、压力差相对于工作油流量的频率传递函数的增益特性的图表。
图22是表示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的、产生阻尼力相对于输入振动频率的特性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中的图1,安装在车辆的车体与车轴之间的缓冲装置D1包括缸体1和在轴向上滑动自如地插入到缸体1内的活塞2。利用活塞2,在缸体1内划分出作为第1工作室的上室R1和作为第2工作室的下室R2。上室R1和下室R2利用贯穿活塞2的通路3相连接。在通路3上设有用于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部件14。阻尼力产生部件14具有与流量的增大相应地使产生阻尼力增大的流量依赖型的阻尼特性。在此,阻尼力产生部件14由并联配置有节流孔23和叶片阀V1、V2的公知的阻尼机构构成。作为阻尼力产生部件14,也可以采用节流口和叶片阀的组合。并且,也可以由流量依赖型的其他阻尼力产生部件构成阻尼力产生部件14。
在活塞2上形成有突出到下室R2内的突出部15。在突出部15内形成有在缸体1的轴向上呈圆筒状的中空部R3。在中空部R3中收装有自由活塞9。中空部R 3被自由活塞9划分成作为第1压力室的上压力室7和作为第2压力室的下压力室8。
上压力室7经由作为第1连通通路的连通通路6连接于上室R 1。并且,在突出部15内设有从连通通路6的中段分支而到达下室R2的旁路通路11。在旁路通路11上设有安全阀12。
下压力室8经由作为第2连通通路的连通通路5连接于下室R2。在连通通路5中设有节流孔5a。
自由活塞9利用弹簧10弹性支承。
在缸体1的下室R2的下方,借助自由活塞13划分出气体室G。
在自由活塞13上方的缸体1内填充有工作油等流体。作为流体,除工作油之外,例如还可以应用水、水溶液。
活塞2结合于从轴向滑动自如地插入到缸体1中的活塞杆4的顶端。密封构件介于活塞杆4与缸体1之间。由此,相对于活塞杆4的滑动,缸体1保持液密状态。
缓冲装置D1是所谓的单杆型,随着缓冲装置D1的伸缩、即活塞杆4相对于缸体1的进入和退出而产生的缸体1内的容积变动通过自由活塞13与气体室G内的气体膨胀和收缩相应地在缸体1内滑动来吸收。
也可以替代在缸体1内设置自由活塞13和气体室G,而在缸体1的外侧设置封入有气体和工作油的贮存器,利用贮存器内的气体膨胀和收缩来吸收缸体1的容积随着缓冲装置D1的伸缩而产生的变化。并且,也可以将缓冲装置D1构成为两杆型而省略贮存器、气体室G。
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缓冲装置D1中,在不对活塞杆4与缸体1之间施加伸缩方向的载荷的中性状态下,自由活塞9利用中空部R3内的弹簧10保持在中空部R3内的中立位置。中立位置未必需要是中空部R3的轴向上的中间点。
在该缓冲装置D1中,自由活塞9的滑动方向与活塞2的移位方向相反。即,在缓冲装置D1收缩时,活塞2在缸体1内朝向图中的下方移位。此时,收缩的下室R2中的工作油流入到下压力室8中,结果,自由活塞9相对于活塞2向图中的上方相对移位。在缓冲装置D1伸长时,活塞2在缸体1内朝向图中的上方移位。此时,收缩的上室R1的工作油流入到上压力室7中,结果,自由活塞9相对于活塞2向图中的下方相对移位。
另外,在整个缓冲装置D1向图中的上下方向移位时,有可能在自由活塞9中激发上下方向的振动。在欲排除该可能性的情况下,将自由活塞9相对于中空部R3的滑动方向设定为与缓冲装置D1的伸缩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图中的左右方向即可。具体地讲,将中空部R3形成为在图中的左右方向上具有中心轴线的圆筒形状,在收装于中空部R3的自由活塞9的左右形成第1压力室8和第2压力室7。
在缓冲装置D1伸缩时,若缸体1和活塞2的相对移位速度为高速,则上室R1与下室R2之间的压力差变大,连通通路5的流量增大。随之,节流孔5a给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流通阻力显著增大。另外,欲从下压力室8向下室R2、或者从下室R2向下压力室8移动的工作油的流量也增大。随之,节流孔5a所带来的流通阻力显著增大。其原因在于,通常,节流孔具有相对于流量的增大而使流通阻力加速增大的倾向。
在该缓冲装置D1中,设置于旁路通路11的安全阀12在缓冲装置D1的伸长行程中抑制缸体1和活塞2的相对移位速度成为高速的情况下阻尼力的增大。
安全阀12包括用于向关闭旁路通路11的方向对阀芯施力的弹簧12b、及用于克服弹簧12b的施力而使连通通路6的压力作用于阀芯的先导(pilot)通路12c。连通通路6的压力与上室R1的压力相等。随着缓冲装置D1伸长时活塞2相对于缸体1的相对移位速度成为高速,连通通路6与下室R2之间的压力差增大。在该压力差大于弹簧12b的施力时,安全阀12使阀芯克服弹簧12b的施力而提升,打开旁路通路11,使工作油从连通通路6流入到下室R1。安全阀12具有在开阀之后与流量的增加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加量较小的、非流量依赖型的阻尼特性。换言之,与阻尼力产生部件14相比,安全阀12的与流量的增加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加量较小。
也可以将安全阀12做成不依赖于连通通路6与下室R2之间的压力差、而仅依赖于连通通路6的压力来开闭的构造。
接着,说明缓冲装置D1的伸长行程中的产生阻尼力。
首先,对活塞2相对于缸体1的移动速度较低、安全阀12关闭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活塞2相对于缸体1向图中的上下方向移位时,在活塞2的作用下上室R1和下室R2中的一个收缩,上室R1和下室R2中的另一个扩大。收缩侧的室的压力升高,扩大侧的室的压力降低,从而在两者之间产生压力差,收缩侧的室的工作油向扩大侧的室移动。该工作油通过由通路3、连通通路6、上压力室7、下压力室8和连通通路5构成的通路移动。
说明在缓冲装置D1的伸长行程中活塞速度为高速且恒定的情况下的产生阻尼力。
在活塞速度恒定的情况下,振动越是低频振动,振动的振幅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每1个振动周期中,从上室R1流入到下室R2的工作油的油量变大。自由活塞9的移位与该油量大致成正比地变大。由于自由活塞9被弹簧10施力,因此,在自由活塞9的移位变大时,自由活塞9所承受的弹簧10的弹簧载荷也增大。下压力室8的压力比上压力室7的压力低与该弹簧载荷相当的量。在下压力室8的压力变低时,下压力室8与下室R2之间的压力差变小,从下压力室8经由节流孔5a向下室R2流出的流量减少。由于通过节流孔5a的流量的减少量成为通路3的流量增加量,因此,缓冲装置D1的产生阻尼力维持得较大。
另一方面,在活塞速度恒定的情况下,振动越是高频振动,振动的振幅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在每1个振动周期中,从上室R1移动到下室R2的工作油的油量较少。自由活塞9的移位与该油量大致成正比地变小。在自由活塞9的移位较小时,自由活塞9所承受的弹簧10的弹簧载荷也变小。结果,下压力室8的压力与上压力室7的压力大致相等。结果,下压力室8与下室R2之间的压力差维持得较大,节流孔5a的通过流量与低频振动时相比变大。由于通路3的通过流量减少相应的量,因此,缓冲装置D1的产生阻尼力也减少。
参照图2,在该缓冲装置D1中,活塞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的、压力差相对于流量的频率传递函数的增益特性与以往技术相同,显示出式(2)所示的特性。
参照图3,在该缓冲装置D1中,与输入振动频率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在低频带的振动时较大,在高频带的振动时较小。这样,缓冲装置D1能够使产生阻尼力依赖于输入振动频率变化。
在缓冲装置D1的收缩行程中,也与上述伸长行程同样,相对于低频带的振动产生较大的阻尼力,相对于高频带的振动减少阻尼力。即,该缓冲装置D1使产生阻尼力依赖于输入振动频率变化。
以上的特性与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相同。
接着,参照图5说明活塞速度与缓冲装置D1的产生阻尼力的关系。
在缓冲装置D1中,在活塞2为极低速的情况下,阻尼力在设置于通路3中的阻尼力产生部件14的节流孔23和连通通路5的节流孔5a处产生。由于节流孔所固有的流量特性,产生阻尼力如图中从A部到B部的区间所示那样与活塞速度一同急剧地增大。在活塞速度达到图中B部时,阻尼力产生部件14的叶片阀开放。在活塞速度进一步上升而达到图中C部时,安全阀12开放。
没有安全阀12的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如图中虚线所示,在比图中B部高速的活塞速度区中,遵照具有流量依赖型的阻尼特性的叶片阀的阻尼特性,使产生阻尼力增加。
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路面的凹凸的情况那样,在剧烈且大振幅的振动输入到缓冲装置D1中的情况下,无论输入振动频率如何,活塞2相对于缸体1的移动速度都成为高速。在这种情况下,从上室R1流向下室R2的流量增大,节流孔5a对工作油的流动付与的流通阻力大幅度地超过通路3对于工作油流动的流通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在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中,工作油欲仅经由通路3从上室R1移动到下室R2。即,遵照阻尼力产生部件14的叶片阀的特性,缓冲装置的产生阻尼力如图中虚线所示那样与活塞速度一同增大。
另一方面,在缓冲装置D1中,在活塞2以高速进行伸长工作的情况下,成为高压的上室R1内的压力经由连通通路6推开安全阀12,使工作油从上室R1通过旁路通路11流出到下室R2。
即,由于工作油不仅经由通路3、也经由连通通路6和旁路通路11从上室R1移动到下室R2,因此,缓冲装置D1的伸长侧产生阻尼力如图中实线所示那样被抑制得较小。
参照图4,通过设置安全阀12,缓冲装置D1在活塞2的高速工作区中如图中实线所示那样不论输入振动频率如何都产生始终小于图中虚线所示的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的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
另外,采用缓冲装置D1,能够减小与活塞速度的上升相对应的阻尼力的增大梯度。因而,与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降低活塞2以高速移动的情况下的产生阻尼力。
因而,采用该缓冲装置D1,能够可靠地消除像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那样在活塞2高速工作时产生阻尼力居高而丧失阻断从车轴向车体传递振动的功能的不良情况。因此,该缓冲装置D1对于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带来理想的效果。
另外,在缓冲装置D1中,优选将图3中的拐点频率Fa的值设定为车辆的弹簧上共振频率的值以上且车辆的弹簧下共振频率以下,将拐点频率Fb设定为车辆的弹簧下共振频率以下。
利用该设定,缓冲装置D1相对于弹簧上共振频率的振动输入产生较高的阻尼力。较高的阻尼力在使车辆的姿态稳定、车辆转弯时不会使搭乘人员感到不安的方面较为理想。另一方面,缓冲装置D1相对于弹簧下共振频率的振动输入产生较低的阻尼力。较低的阻尼力在杜绝车轴向车体传递高频振动、使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的方面较为理想。
作为抑制活塞2的高速工作区中的产生阻尼力的部件,也考虑减小阻尼力产生部件14的流通阻力,以替代设置安全阀12。但是,在减小阻尼力产生部件14的流通阻力时,活塞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的、与低频带的振动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也会变小。结果,有可能发生阻尼力不足而在车辆转弯时使搭乘人员感到不安。
由于该缓冲装置D1不减小阻尼力产生部件14的流通阻力,就能够降低活塞2的高速工作区中的产生阻尼力,因此,不会导致与低频带的振动相对应的阻尼力不足。
在该缓冲装置D1中,由于旁路通路11相对于后述的通路独立,因此,也能够在活塞2的除突出部15之外的部位形成旁路通路11;前述的通路由中空部R3及用于使阻尼力与缓冲装置D1的振动频率相应地升高或降低的节流孔5a构成。因此,不会导致突出部15的构造复杂化、变大就能够设置旁路通路11。其在防止缓冲装置变大、制造成本增加的方面较为理想。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安全阀12的动作,将活塞2的速度分为低速和高速这样的区域。这些区域的边界能够任意地设定,但优选将安全阀12开阀时的活塞速度、即分开低速和高速的活塞速度设定为阻尼力的频率依赖性消失的活塞速度或者比阻尼力的频率依赖性消失的活塞速度更高一些。
具体地讲,通过实验等把握阻尼力的频率依赖性消失的活塞速度,设定安全阀12的开阀压力,使在活塞2以已把握的活塞速度相对于缸体1移位时的连通通路6的压力下安全阀12开放。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节流孔5a设置于连通通路5,在将连通通路6和下室R2连通的旁路通路11设置安全阀12,降低缓冲装置D 1以高速伸长时的产生阻尼力。相对于此,也可以将节流孔5a设置于连通通路6,旁路通路11以将上室R1、节流孔5a和下压力室8之间的连通通路5连接起来的方式构成,将在下压力室8的压力下开放的安全阀12设置于旁路通路11。利用该构造,能够降低缓冲装置D1以高速收缩时的产生阻尼力。
只要在这样连接旁路通路11的基础之上,使设置于旁路通路11中的安全阀12的朝向反向,就能够降低缓冲装置以高速伸长时的产生阻尼力。
并且,通过相对于将连通通路6和下室R2连通的旁路通路11另外设置将连通通路5和上室R1连接的第2旁路通路,在第2旁路通路中也设置安全阀,能够在缓冲装置D1的伸长行程和收缩行程这两个行程中降低活塞2以高速工作时的产生阻尼力。也可以替代设置第2旁路通路,而在旁路通路11上并联设置两台反向的安全阀。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将中空部R3形成在活塞2的突出部15内。但是,也可以将中空部R3例如设置在缸体1的外侧。
参照图6对以上说明的缓冲装置D1的更具体的构造进行说明。相对于表示基本构造的图1中的缓冲装置D1来说,将表示具体构造的图6中的缓冲装置称作缓冲装置D11。在图1和图6中,即使形状不同,标注有相同参照附图标记的构件是同一的构件。
在缓冲装置D11中,活塞2由活塞主体2A、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构成。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构成图1中的突出部15。活塞2固定在活塞杆4上。
活塞杆4在其下端具有小径部4a。在小径部4a的顶端外周形成有外螺纹4b。
在活塞杆4中形成有在小径部4a的顶端和活塞杆4的面向上室R1的外周分别具有开口部的轴向的连通通路6。也可以在连通通路6中设置节流阀。
活塞主体2A包括盘部21和活塞裙22,活塞主体2A的外周与缸体1的内周滑动接触。活塞杆4的小径部4a在轴向上贯穿活塞主体2A的中心部。通过小径部4a进一步贯穿安全阀单元2B,并将其顶端外周的外螺纹4b螺纹连接于压力室单元2C,来将活塞2固定于活塞杆4。
在活塞主体2A中形成有纵贯盘部21而将上室R1和下室R2连通的通路3。通路3由多个通路3A和通路3B构成。通路3A向上室R1的开口部被层叠叶片阀V1堵塞。通路3B向下室R2的开口部被层叠叶片阀V2堵塞。
层叠叶片阀V1和层叠叶片阀V2均构成为在中心贯穿有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圆形的多个叶片的层叠体。层叠叶片阀V1隔着盘状的阀挡33位于盘部21和活塞杆4之间。层叠叶片阀V2位于盘部21和安全阀单元2B之间。
活塞主体2A的活塞裙22自盘部21与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平行地朝向下室R2突出。在活塞裙22上形成有用于与缸体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支承件(bearing)。层叠叶片阀V2和安全阀单元2B的一部分以从下方进入到活塞裙22的内侧的状态位于盘部21和活塞杆4之间。通过这样在活塞裙22的内侧收容层叠叶片阀V2和安全阀单元2B的一部分,能够在确保活塞2的行程长度的同时,缩短压力室单元2C与活塞主体2A的距离。压力室单元2C与活塞主体2A的距离较短的方式在确保缓冲装置D11的行程距离的方面较为理想。另外,利用活塞裙22使缸体1和活塞主体2A相接触的长度变长的方式在抑制活塞2相对于缸体1的晃动的方面较为理想。
层叠叶片阀V1和层叠叶片阀V2分别通过落位在形成于盘部21的阀座上来堵塞通路3。图1所示的节流孔23在缓冲装置D1中由形成于层叠叶片阀V1和层叠叶片阀V2的小缺口、或者形成于层叠叶片阀V1和层叠叶片阀V2的阀座的微小的凹部构成。这些节流孔即使在层叠叶片阀V1和层叠叶片阀V2落位在阀座上的状态下,也与上室R1和下室R2之间的压力差相应地使少量的工作油流通。
层叠叶片阀V1的挠曲量被阀挡33限制。层叠叶片阀V2的挠曲量被阀盘40限制。
层叠叶片阀V1在缓冲装置D11收缩时利用下室R2和上室R1之间的压力差来开阀,使工作油从下室R2经由通路3A流通到上室R1。层叠叶片阀V2在缓冲装置D11伸长时利用上室R1和下室R2之间的压力差来开阀,使工作油从上室R1经由通路3B流通到下室R2。
层叠叶片阀V1和形成于层叠叶片阀V1的阀座的节流孔相当于缓冲装置D11收缩工作时的阻尼力产生部件14。另外,层叠叶片阀V2和形成于层叠叶片阀V2的阀座的节流孔相当于缓冲装置D11伸长工作时的阻尼力产生部件14。节流孔本质上具有相对于流量增加使流通阻力急剧增加的特性。另外,层叠叶片阀V1和层叠叶片阀V2利用叶片的层叠构造,具有相对于流量增加使流通阻力线性增大的特性。结果,阻尼力产生部件14具有使产生阻尼力随着流量增加而增大的流量依赖型的阻尼特性。
安全阀单元2B包括阀盘40和安全阀12。在阀盘40的内侧形成有旁路通路11。在活塞杆4的小径部4a中,在径向上形成有开口于阀盘40的内侧而将连通通路6和旁路通路11连通的通孔4c。
安全阀12设置在旁路通路11的通向下室R2的开口部。在此,安全阀12构成为多个叶片的层叠体。但是,该发明并不依赖于安全阀12的构造。安全阀12也可以应用其他形式的阀。
安全阀12通过使其外周部落位在形成于阀盘40的阀座上来堵塞旁路通路11。通过在初始状态下使安全阀12的外周朝向图中的下方挠曲,并使阀盘40抵接于安全阀12,能够对安全阀12付与初始载荷。由于该初始载荷,安全阀12的开阀压力被设定得比层叠叶片阀V2的开阀压力高一些。
在由多个层叠的叶片构成安全阀12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在叶片之间夹持环,使位于环下侧的叶片预先与环的厚度相应地挠曲来设定安全阀12的初始载荷。环的直径小于正下方的叶片的直径,且大于该正下方的叶片之下的叶片的直径。
压力室单元2C包括形成有凸缘35的内筒34、及有底筒状的外筒36。
在内筒34的内周形成有内螺纹34a,该内螺纹34a用于与形成在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外螺纹4b螺纹连接。内筒34的上端34b从图中的下方抵接于安全阀12的中央部,从下方支承安全阀12的中央部。
在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外周按阀挡33、层叠叶片阀V1、盘部21、层叠叶片阀V2、阀盘40、安全阀12这样的顺序层叠有阀挡33、层叠叶片阀V1、盘部21、层叠叶片阀V2、阀盘40、安全阀12,通过使小径部4a的外螺纹4b与内筒34的内螺纹34a螺纹连接,在层叠状态下将它们固定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即,压力室单元2C不仅具有划分中空部R3的作用,也具有将活塞主体2A和安全阀单元2B固定于活塞杆4的活塞螺母的作用。另外,将外筒36的外周做成除正圆之外的截面形状、例如正圆的一部分被切削而成的形状、六边形等形状,从而将压力室单元2C紧固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作业变容易。另外,通过将安全阀12不配置在阀盘40的靠活塞主体2A侧、而配置在压力室单元2C侧,在缓冲装置D11的组装过程中能够容易地目测识别安全阀12是否正确地放置。
外筒36通过利用铆接加工将朝上的开口部固定于凸缘35的外周而一体化,在其内侧形成中空部R3。内筒34和外筒36的一体化并不限定于利用铆接加工,也能够利用焊接等方法来实现。凸缘35形成在不妨碍安全阀12因提升而变形的位置。在外筒36的内周形成有台阶部36b。
自由活塞9形成有底的筒状,其在轴向上滑动自如地收装于外筒36的内侧。利用自由活塞9在外筒36的内侧划分出上压力室7和下压力室8。自由活塞9利用配置在上压力室7中的螺旋弹簧10b、及配置在下压力室8中的螺旋弹簧10a弹性支承在中立位置。图1所示的弹簧10在缓冲装置D1中由螺旋弹簧10a和螺旋弹簧10b构成。螺旋弹簧10a和螺旋弹簧10b对自由活塞9向与移位相反的朝向施加与自由活塞9自外筒36内的中立位置的移位量相应的弹性力。通过这样利用螺旋弹簧10a和螺旋弹簧10b从两侧弹性支承自由活塞9,对自由活塞9施加始终朝向中立位置的按压力。其在稳定地产生依赖于输入频率的阻尼力的方面较为理想。
螺旋弹簧10b的下端沿着自由活塞9的内周配置,在自由活塞9的内侧抵接于自由活塞9的底部9a。螺旋弹簧10a的上端嵌合于从自由活塞9的底部9a向轴向突出设置的突起9b的外周,并从与螺旋弹簧10b相反的方向抵接于自由活塞9的底部9a。利用抵接于自由活塞9的以上的抵接构造,螺旋弹簧10a和螺旋弹簧10b限制相对于自由活塞9的径向的错位。
自由活塞9上端的开口部形成为比底部的内径大一些。其目的在于,通过螺旋弹簧10b收缩,绕线直径扩大,防止螺旋弹簧10b与自由活塞9的内壁面摩擦而导致工作油的污染。
也可以替代螺旋弹簧10a和螺旋弹簧10b而由碟形弹簧等构成弹簧10。或者,也可以由将一端卡定于自由活塞9、另一端卡定于内筒34或者外筒36的单一的螺旋弹簧构成弹簧10。
自由活塞9通过将其顶端开口部、及图中的上端抵接于凸缘35来阻止向图中的上方移位。另外,通过使底部9a抵接于外筒36的台阶部36b来阻止向图中的下方移位。
在自由活塞9的外周形成有环状槽9d及将环状槽9d和下压力室8连通的通孔9e。
在外筒36的侧面,与环状槽9d对峙的节流孔38和节流孔39开口在自由活塞9的中立位置。在自由活塞9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节流孔38和节流孔39经由环状槽9d和通孔9e将下室R2和下压力室8连通。在自由活塞9从中立位置移位到上方或者下方时,节流孔38和节流孔39在移位的同时缩小开口面积。节流孔38和节流孔39在自由活塞9抵接于凸缘35或者台阶部36b的行程终点被完全地堵塞。与自由活塞9的移位相应地改变开口面积的节流孔38和节流孔39具有这样的作用,即,为了在自由活塞9到达了行程终点之后,层叠叶片阀V1或者层叠叶片阀V2开放时产生阻尼力不会阶段性地急剧增加,随着在层叠叶片阀V1或者层叠叶片阀V2开放之前自由活塞9靠近行程终点而使缓冲装置D11的产生阻尼力增大。节流孔38和节流孔39仅在图6中有所表示,在图1中省略图示。
在外筒36的底部形成有将下室R2和下压力室8连通的节流孔5a。
采用缓冲装置D11,由于包括旁路通路11和安全阀12的安全阀单元2B相对于压力室单元2C独立地构成,因此,压力室单元2C的构造简单。另外,能够与不包括旁路通路11和安全阀12的上述以往技术的缓冲装置共用活塞主体2A、压力室单元2C。
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2在连通通路6与下室R2之间包括与流动方向相应的安全阀12和安全阀17这两台安全阀这一点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因此,缓冲装置D2包括与旁路通路11并联且将连通通路6和下室R2连接起来的旁路通路16,在旁路通路16上设置安全阀17。旁路通路11和安全阀12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在下室R2的压力大于连通通路6的压力,压力差达到安全压力时,安全阀17打开旁路通路16,使下室R2的工作油经由连通通路6流出到上室R1。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旁路通路11称作第1旁路通路,旁路通路16称作第2旁路通路,安全阀12称作第1安全阀,安全阀17称作第2安全阀。
缓冲装置D2的其他构造与图1中的缓冲装置D1相同。
参照图8,采用缓冲装置D2,在伸长和收缩的任一个行程中,也能够如图中实线所示那样抑制与活塞速度上升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大。图中的虚线相当于未设置安全阀12、17的情况。
图中的点A相当于缓冲装置D2的伸长行程中的第1安全阀12的开阀时机。图中的点B相当于缓冲装置D2的收缩行程中的第2安全阀17的开阀时机。
第1安全阀12的开阀时机根据第1安全阀12的开阀压力来设定。第2安全阀17的开阀时机根据第2安全阀17的开阀压力来设定。第1安全阀12开阀之后的与缓冲装置D2的活塞速度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大特性依赖于第1旁路通路11的流通阻力。第2安全阀17开阀之后的与缓冲装置D2的活塞速度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大特性依赖于第2旁路通路16的流通阻力。这些特性能够根据设计者的意图自由地设定。
采用该实施方式,与缓冲装置D2的收缩行程中的活塞速度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大梯度变小。因而,车轮轧上路面突起时的冲击负荷降低效果较高。另外,与伸长行程中的活塞速度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大梯度也变小。由此,能够缓和由沉入的车体的余震引起的冲击。采用该缓冲装置D2,由于能够在伸缩两个行程中独立地自由设定与活塞速度相对应的阻尼力特性,因此,能够在车辆转弯时牢固地支承车体的同时、降低车辆所承受的冲击负荷,从而能够实现柔软且牢固的车辆的行走部分。
参照图9对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2的更具体的构造进行说明。相对于表示基本构造的图7中的缓冲装置D2而言,将表示具体构造的该图中的缓冲装置称作缓冲装置D21。即使在图7和图9中形状不同,标注有相同参照附图标记的构件也是相同的构件。
在该缓冲装置D21中,与图6中的缓冲装置D11同样,活塞2由活塞主体2A、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构成。
活塞主体2A的构造包含作为阻尼力产生部件的层叠叶片阀V1和层叠叶片阀V2在内与图6中的缓冲装置D11相同。
在缓冲装置D21中,安全阀单元2B包括贯穿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隔离件43、第1安全阀12、阀盘42、第2安全阀17、带缺口的隔离件44和阀体41。安全阀单元2B在使隔离件43抵接于层叠叶片阀V2、使阀体41抵接于压力室单元2C的内筒34的上端34b的状态下位于活塞主体2A和压力室单元2C之间。
阀盘42是盘状的构件,其固定于有底筒状的阀体41的开口部,在阀体41的内侧形成密闭的空间45。第2安全阀17和带缺口的隔离件44收装在空间45的内侧。根据需要在阀盘42与阀体41之间安装有O型密封圈、方形密封圈、及环状密封件等密封构件。
在阀盘42中形成有在斜向上贯穿阀盘42而连通于空间45的斜孔42a和斜孔42b。斜孔42a和斜孔42b由随着从阀盘42的图中上方朝向下方而远离活塞杆4的中心的斜孔42a、及随着从阀盘42的图中上方朝向下方而靠近活塞杆4的中心的斜孔42b构成。斜孔42a的入口形成在阀盘42的下端,其出口形成在阀盘42的上端。斜孔42b的入口形成在阀盘42的上端,其出口形成在阀盘42的下端。
斜孔42a的出口设置在形成于阀盘42上端的环状槽的内侧。斜孔42b的入口位于阀盘42上端的环状槽的外侧。斜孔42b的出口设置在形成于阀盘42下端的环状槽的内侧。斜孔42a的入口位于阀盘42下端的环状槽的外侧。
带缺口的隔离件44形成为倒立的有底筒状,使其底面接触于第2安全阀17,使其开口部接触于阀体41的底部。在带缺口的隔离件44中形成有将空间45和通孔4c连通的缺口44a。
第1安全阀12由多个层叠的叶片构成。隔离件43安装在层叠叶片阀V2与第1安全阀12之间。第1安全阀12和层叠叶片阀V2被隔离件43分别限制开阀移位的挠曲量。第1安全阀12配置在阀体41的外侧,通过使其外周从图中上方落位于阀盘42,来封闭阀盘42上端的环状槽。由此,斜孔42a的出口被封闭,而开口于环状槽外侧的斜孔42b的入口未被封闭。
第2安全阀17与第1安全阀12同样地由多个层叠的叶片构成。第2安全阀17被带缺口的隔离件44的底面限制了开阀时的挠曲量。第2安全阀17通过使其外周从图中下方落位于阀盘42,来封闭阀盘42下端的环状槽。由此,斜孔42b的出口被封闭,而开口于环状槽外侧的斜孔42a的入口未被封闭。
安全阀12的开阀压力能够根据各叶片的初始挠曲任意地设定。与第1安全阀12的活塞速度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加特性基本上依赖于第1旁路通路11的流通阻力,但并不限定于第1旁路通路11的流通阻力,也可以根据第1安全阀12的叶片的层叠数来设定。第2安全阀17也同样。不言而喻,能够将安全阀12和安全阀17的开阀压力和阻尼力特性互相独立地任意设定。
空间45经由缺口44a和通孔4c始终连通于连通通路6。利用以上的构造,斜孔42a构成图7所示的第1旁路通路11,斜孔42b构成图7所示的第2旁路通路16。
压力室单元2C与图6中的缓冲装置D11的压力室单元2C的构造基本上相同。作为唯一的不同,在缓冲装置D21中,在自由活塞9的外周形成环状槽9c,在环状槽9c中收装摩擦构件48。
摩擦构件48与外筒36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对自由活塞9相对于外筒36的移位带来与振动频率相对应的阻力。即,在缓冲装置D21的振幅较大的情况下,即,在自由活塞9的移位较大的低频带的振动中,摩擦构件48相对于外筒36的内周面滑动,利用摩擦力抑制自由活塞9相对于外筒36的移位。在缓冲装置D21的振幅较小的情况下,即,在自由活塞9的移位较小的高频带的振动中,摩擦构件48弹性变形,从而不会抑制自由活塞9相对于外筒36的移位。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摩擦构件48安装于自由活塞9,但也可以在形成于外筒36的环状的收容槽中收装摩擦构件。
参照图10,在不设置摩擦构件48的情况下,通过自由活塞9相对于低频带的振动移位所需以上程度,如图中虚线所示,特别是有可能相对于低频带的振动而产生阻尼力降低。在设置摩擦构件48时,如图中实线所示,能够将与低频带的振动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维持在较大的状态。通过这样地使用摩擦构件48,能够相对于像车辆在凹凸路面上行驶时的振动那样输入振动频率较高的振动,将产生阻尼力保持在较小的状态,相对于车辆在转弯过程中施加的离心力那样的低频的振动输入,将产生阻尼力保持在较大的状态。
并且,只要由O型密封圈、方形密封圈这样的密封构件构成摩擦构件48,自由活塞9和外筒36的滑动间隙就被密封,从而能够阻止上压力室7与下压力室8之间的工作油的泄漏。因而,由密封构件构成摩擦构件48的方式在使缓冲装置D21可靠地发挥设定那样的阻尼力特性的方面较为理想。
带缺口的隔离件44的缺口44a既可以切削有底筒状的带缺口的隔离件44的筒部一部分而形成,也可以做成贯穿筒部的孔而形成。只要满足具有划分空间45的功能、及不妨碍第2安全阀17的动作这样的条件,阀体41的形状就不限定于圆筒状。也可以将阀体41与阀盘42一体化,或者将阀体41与压力室单元2C一体化。在将阀体41与压力室单元2C一体化的情况下,在阀盘42的外周卡定外筒36、或者将阀体41设置在内筒34或者外筒36中即可。只要这样构成阀体41,就不必将阀体41直接固定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另外,只要这样构成阀体41,就能够防止空间45内的工作油经由阀体41与阀盘40的间隙或者经由阀体41与内筒34的间隙泄漏到下室R2中。
参照图11说明与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阀单元2B的构造相关的变化。
在图11所示的缓冲装置D22中,第1旁路通路11由在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贯穿阀盘42的直孔52a构成,第2旁路通路16由在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贯穿阀盘42的直孔52b构成。
直孔52a的入口和直孔52b的出口位于同一个圆周上。直孔52a的出口和直孔52b的入口也位于同一个圆周上。
因此,为了使第1安全阀12落位,形成在阀盘42上端的阀座42c包围直孔52a的出口,形成为避开直孔52b的入口的花瓣形的俯视形状。同样,为了使第2安全阀17落位,形成在阀盘42下端的阀座42d包围直孔52b的出口,形成为避开直孔52a的入口的花瓣形的俯视形状。
缓冲装置D22的其他构造与图9中的缓冲装置D21相同。
通过这样由直孔52a和直孔52b构成旁路通路11和旁路通路16,对阀盘42进行的穿孔作业变得容易。
参照图12~图14说明与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阀单元2B的构造相关的另一种变化。
在图12所示的缓冲装置D23中,第1旁路通路11由在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贯穿阀盘42的直孔62a构成,第2旁路通路16由在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贯穿阀盘42的直孔62b构成。直孔62a在以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形成有多个。直孔62b在以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直径比形成直孔62a的圆的直径小的圆周上形成有多个。
直孔62a开口于形成在阀盘42上端的环状槽63a。直孔62b开口于形成在阀盘42下端的环状槽63b。在第1安全阀12中形成有通向直孔62b的入口的多个孔部64。第1安全阀12通过落位于阀盘42的上端来封闭环状槽63a。
在由多个叶片的层叠体构成第1安全阀12的情况下,需要在覆盖直孔62b的入口的所有叶片中形成孔部64。
参照图14,在构成第1安全阀12的多个叶片中的、在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距阀盘42最远的叶片12e中形成多个通孔65。
参照图13,在另一个叶片12f中形成多个拱形(arch)的通孔66。通孔65和通孔66形成在同一个圆周上。通过通孔65重叠于通孔66,形成有贯穿第1安全阀12的孔部64。
缓冲装置D23的其他构造与图9中的缓冲装置D21相同。
通过如图13和图14所示那样形成孔部64,即使在层叠叶片12e和叶片12f时不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定位,也能够确保通孔65和通孔66的部分重叠(overlap)。因而,孔部64的流通截面积不会根据叶片12e与叶片12f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置而变化,第1安全阀12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另一方面,形成在阀盘42下端的环状槽63b通过第2安全阀17落位于阀盘42的下端而被封闭。由于直孔62a的入口位于第2安全阀17的外侧,因此,与第2安全阀17的开闭无关地始终保持开放状态。
另外,在将直孔62b配置于直孔62a的外侧的情况下,在第2安全阀17中形成孔部64,始终使直孔62a的入口经由孔部64连通于空间45。
参照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该图中的缓冲装置D3使用单一的安全阀12,在活塞2的伸长行程和收缩行程这两个行程中改变与活塞速度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特性。因此,在缓冲装置D3中使用与图6所示的缓冲装置D11不同构造的安全阀12。
具体地讲,在该缓冲装置D3中,安全阀12由在中心贯穿有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扁平环状的单体叶片构成。也可以由层叠的叶片构成安全阀12。安全阀12的外周落位于设置在阀盘40上的环状的阀座40a,安全阀12的内周落位于内筒34的图中的上端34b。安全阀12用于对形成在阀盘42中的旁路通路11的通向下室R2的开口部开闭。
在引导到连通通路6的上室R1的压力大于下室R2的压力而压力差达到第1安全压力以上时,将内周支承于内筒34的上端34b的安全阀12使其外周向图中下方挠曲而自阀座40a提起,打开旁路通路11,使上室R1的工作油经由连通通路6流入到下室R2中。
在下室R2的压力大于引导到连通通路6的上室R1的压力而压力差达到第2安全压力以上时,外周支承于阀盘42的阀座40a的安全阀12使其内周向图中上方挠曲而自内筒34的上端34b提起,打开旁路通路11,使下室R2的工作油经由连通通路6流入到上室R2中。
即,阀座40a对于从第1工作室R1向第2工作室R2的流动起到安全阀12的阀座的功能,并且,对于反向的流动起到安全阀12的支承构件的功能。内筒34的上端34b对于从第2工作室R2向第1工作室R1的流动起到安全阀12的阀座的功能,并且,对于反向的流动起到安全阀12的支承构件的功能。即,安全阀12利用不同的支承构件从反向分别支承内周和外周。
利用以上构造,安全阀12对于旁路通路11的两个方向的流动发挥安全功能。缓冲装置D3的其他构造与图6所示的缓冲装置D11相同。
在缓冲装置D3的伸长行程中活塞速度成为高速的情况下,利用导入到连通通路6的上室R1的压力打开旁路通路11,防止缓冲装置D3伸长时的产生阻尼力过大。另外,在缓冲装置D3的收缩行程中活塞速度成为高速的情况下,利用下室R2的压力打开旁路通路11,防止缓冲装置D3收缩时的产生阻尼力过大。这样,在活塞速度成为高速的情况下,不论活塞2的行程方向如何,都能够抑制产生阻尼力增大。在该缓冲装置D3中,并不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地设置旁路通路11和旁路通路16这两条旁路通路以及安全阀12和安全阀17这两个安全阀,而使用单一的旁路通路11和单一的安全阀12,就能够在伸缩两个行程中抑制与活塞速度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增大。
参照图16和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41和缓冲装置D42在旁路通路11和旁路通路16经由上室R1和上压力室7连通于下室R2这一点上与第2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在图16所示的缓冲装置D41中,安全阀单元2B的阀体41包括分别与阀盘42的外周和压力室单元2C的内筒34的上端34b的外周嵌合的筒体77。在筒体77与阀盘42的外周之间安装有密封环76。密封环76用于防止空间45与下室R2之间的工作油的泄漏,并吸收筒体77与阀盘42的径向的晃动。
在阀盘42中形成有与图9中的缓冲装置D21同样的多个斜孔42a和斜孔42b。斜孔42a相当于第1旁路通路11,斜孔42b相当于第2旁路通路16。
在阀盘42的上端形成有连通于斜孔42a的出口的环状槽71a。第1安全阀12由多个叶片的层叠体构成,封闭环状槽71a。斜孔42b的入口沿着径向在第1安全阀12的外侧开口于阀盘42的上端。
在阀盘42的下端形成有连通于斜孔42b的出口的环状槽71b。第2安全阀17由多个叶片的层叠体构成,封闭环状槽71b。斜孔42a的入口沿着径向在第2安全阀17的外侧开口于阀盘42的下端。
在内筒34中,连通于阀体41内的空间45的多个贯通孔72形成在以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因此,内筒34形成为比图6中的缓冲装置D11大的直径。但是,内筒34的上端34b与筒体77的嵌合部借助台阶34c形成为小径一些。另一方面,筒体77的与内筒34的上端34b的嵌合部77a形成为厚壁一些。在这些嵌合部之间夹持有密封环73。密封环73用于防止空间45与下室R2之间的工作油的泄漏,并吸收筒体77与内筒34的径向的晃动。
与图9中的缓冲装置D21不同,在缓冲装置D41中,第2安全阀17隔着板74和隔离件75直接支承在内筒34的上端34b上。
隔离件75嵌合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外周,具有确保用于供第2安全阀17的叶片挠曲的空间。
板74由嵌合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外周的、直径比内筒34的上端34b的端面的直径大的圆形板构成。板74与台阶34c夹持筒体77的嵌合部77a,该板74具有阻止嵌合部77a自内筒34的上端34b脱落的作用。为了不妨碍贯通孔72与空间45之间的工作油流通,在板74的与贯通孔72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孔部74a。
在该缓冲装置D41中,上室R1始终经由连通通路6、上压力室7、贯通孔72连通于阀体41内的空间45。
空间45的工作油能够经由斜孔42a和第1安全阀12流出到下室R2中,下室R2的工作油能够经由斜孔42b和第2安全阀17流出到空间45中。
在该缓冲装置D41中,活塞速度成为高速时,在伸长行程中第1安全阀12开放,容许工作油从上室R1向下室R2流通,在收缩行程中第2安全阀17开放,容许工作油从下室R2向上室R1流通。因而,利用该该缓冲装置D41,与第2及第3实施方式同样,在伸缩两个方向的行程中,能够将与活塞速度的上升相对应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加率抑制得较小。
该缓冲装置D41替代第2实施方式的带缺口的隔离件44,而使用确保用于供第2安全阀17挠曲的空间的隔离件75。因而,阀盘42与内筒34的距离变短,能够相对于缓冲装置D 41的整体长度加长可能的行程距离。
参照图17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变化。
该图中的缓冲装置D42与图16中的缓冲装置D41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即,在缓冲装置D42中,替代由外筒36和内筒34构成压力室单元2C,而由圆筒形状的外壳81和封闭外壳81的下端开口部的盖82构成压力室单元2C。另外,省略安全阀单元2B的阀体41,而将安全阀单元2B的阀盘42和第2安全阀17收装在外壳81中。
外壳81由作为第1延伸部的上部81a、隔离壁部81b、及作为第2延伸部的下部81c构成。
上部81a呈圆筒状,自隔离壁部81b朝向安全阀单元2B延伸。上部81a的顶端安装在阀盘42的外周上。在由上部81a和阀盘42划分出的空间45中收容有第2安全阀17和隔离件75。在图16的缓冲装置D41中使用的板74在此省略,第2安全阀17隔着隔离件75支承在隔离壁部81b上。
隔离壁部81b具有分隔上部81a和下部81c的功能,在其中心形成有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顶端的外螺纹4b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孔83。
下部81c呈圆筒状,自隔离壁部81b在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向与安全阀单元2B相反的方向延伸。
盖82通过铆接固定在下部81c的下端。在盖82的外周形成有用于促进由铆接引起的下部81c下端的塑性变形的倒角82a。盖82包括突出到下压力室8内的凸部82c。在凸部82c中形成有节流孔5a。凸部82c在缓冲装置D42组装时容易识别盖82的表背。另外,凸部82c有助于螺旋弹簧10a的径向上的定位。也可以省略凸部82c。
在外壳81的下部81c下端的外周形成有可用紧固工具把持的把持部81d。把持部81d的外形与紧固工具的形状相结合地预先设定,例如可应用用平行线切割圆形而成的形状、六边形状这样的除正圆形之外的形状。把持部81d具有可供紧固工具从外壳81的外侧触及、可供紧固工具嵌合的轴向长度。
通过借助被紧固工具把持的把持部81d将外壳81的螺纹连接孔83紧固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外螺纹4b,来将外壳81安装于活塞杆4。在将外壳81固定于活塞杆4之前,通过铆接将盖82固定在外壳81的下部81c的下端。在将螺纹连接孔83紧固于外螺纹4b时,盖82与外壳81一体旋转,因此,紧固转矩不作用于盖82。外壳81相对于活塞杆4的该固定构造在防止盖82和外壳81的晃动的方面较为理想。
在下部81c的内侧形成有收装着自由活塞9的中空部R3。在中空部R 3中,为了朝向下方地扩大直径而形成有台阶部81f。其原因在于,通过中空部R3自内径最小的隔离壁部81b朝向下方阶段性地扩大内径,使外壳81的加工容易。对应地,自由活塞9在使其底部9a朝上的状态下收装在中空部R3中。自由活塞9通过将其朝上的底部9a抵接于台阶部81f而被阻止向上方移位,通过将其朝下的顶端部抵接于盖82而被阻止向下方移位。
中空部R3被自由活塞9划分为上压力室7和下压力室8。自由活塞9利用收装于上压力室7的螺旋弹簧10b和收装于下压力室8的螺旋弹簧10a弹性支承在中空部R3内的中立位置。
在隔离壁部81b中形成有贯通孔72,该贯通孔72用于将形成在上部81a的内侧的空间45和下部81c的上压力室7连通。贯通孔72在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贯穿隔离壁部81b。为了使贯通孔72向上压力室7的开口部不被螺旋弹簧10b堵塞,在贯通孔72向上压力室7的开口部设置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的拱形的多个缺口72a。
在自由活塞9的外周形成有环状槽9d、及用于将环状槽9d和下压力室8连通的通孔9e。在外壳81中形成有在自由活塞9的中立位置与环状槽9d对峙的节流孔38和节流孔39。
在自由活塞9中形成有与图16中的缓冲装置D41同样的环状槽9c,在环状槽9c中收装有摩擦构件48。环状槽9c的轴向位置在环状槽9d与自由活塞9的朝下的顶端部之间。自由活塞9在环状槽9c中安装有摩擦构件48的状态下插入到外壳81中。由于环状槽9c形成在比环状槽9d靠图中下侧的位置,因此,在将自由活塞9插入到外壳81中时,摩擦构件48不会与节流孔38、39干涉。因而,这样设定环状槽9c的位置的方式在防止摩擦构件48损伤的方面较为理想。
缓冲装置D42的其他构造与图16中的缓冲装置D41相同。
采用该缓冲装置D42,与图16中的缓冲装置D41相比,不需要安全阀单元2B的阀体41、压力室单元2C的内筒34。
在缓冲装置D41和缓冲装置D42中,也可以替代在阀盘42中形成斜孔42a和斜孔42b,而形成图11中的缓冲装置D22的直孔52a和直孔52b、图12中的缓冲装置D23的直孔62a和直孔62b。
参照图18~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51、D52、D53在安全阀单元2B包括阀盘91和阀盘92这两个阀盘这一点上与第2实施方式有所不同。活塞主体2A与压力室单元2C的构造与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21、D22和D23相同。
在图18所示的缓冲装置D51中,安全阀单元2B包括阀盘91、第2安全阀17、隔离件94、阀盘92和第1安全阀12。活塞杆4的小径部4a贯穿这些构件。这些构件位于螺纹连接于小径部4a的压力室单元2C的内筒34和活塞主体2A的层叠叶片阀V2之间。
在阀盘91中形成有嵌合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朝向活塞主体2A向轴向突出的筒状的隔离件91c。阀盘92形成为有底的筒状,将其顶端开口部嵌合于阀盘91的外周。阀盘91和阀盘92构成在内侧的空间93中收装有第2安全阀17和隔离件94的阀体41。也优选在阀盘92与阀盘91的嵌合部安装密封环。另外,也可以将阀盘91形成为顶端朝向下方的有底的筒状,使阀盘91的顶端开口部嵌合于阀盘92的外周。
在阀盘91中,在轴向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91a。贯通孔91a的上端开口于下室R2。贯通孔91a的下端与形成在阀盘91的下端的环状槽91d连通。收装在阀体41内的第2安全阀17由层叠的多个叶片构成,其通过落位于阀盘91的下端而自空间93隔断环状槽91d。隔离件94安装在第2安全阀17与阀盘92的底面之间,支承第2安全阀17的中央部。
与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21、D22和D23同样,在活塞杆4中形成有贯穿小径部4a而将上室R1和上压力室7连通的连通通路6、及连通于连通通路6并开口于小径部4a的外周面的通孔4c。
在阀盘92的底部的面向小径部4a的内周面上,在与通孔4c正对的位置形成有环状槽95。在阀盘92的底部还形成有用于将环状槽95连通于空间93的口96、用于将环状槽95引导向被形成在阀盘92下端的环状槽92a的口97。
第1安全阀12由层叠的多个叶片构成,其将中央部支承在内筒34的上端34b上,通过落位于阀盘92的下端而自下室R2隔断环状槽92a。
在缓冲装置D51进行伸长行程时,第1安全阀12与经由连通通路6、通孔4c、环状槽95和口97作用的上室R1的压力相应地开放,使上室R1的工作油流出到下室R2中。在缓冲装置D51进行收缩行程时,第2安全阀17与经由贯通孔91a作用的下室R2的压力相应地开放,使下室R2的工作油经由贯通孔91a、空间93、口96、环状槽95、通孔4c和连通通路6流出到上室R1中。
在该缓冲装置D51中,因而,口97构成第1旁路通路11,贯通孔91a构成第2旁路通路16。
在该缓冲装置D51中,设有安全阀12的旁路通路11和设有安全阀17的旁路通路16不经由中空部R3就将上室R1和下室R2连通。因而,安全阀12和安全阀17的开闭不会对中空部R3内的压力产生影响,在活塞速度为低速区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地产生依赖于对缓冲装置D51输入的输入振动频率的阻尼力。
在该缓冲装置D51中,与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21、D22和D23有所不同,安全阀12和安全阀17均被阀盘91自层叠叶片阀V2隔开。因此,即使利用缓冲装置D51的剧烈的伸长行程自层叠叶片阀V2喷出工作油,喷流也不会冲撞于安全阀12、安全阀17,不会对安全阀12、安全阀17的开闭产生影响。因而,安全阀12和安全阀17稳定地动作,缓冲装置D51在伸缩两个行程中产生稳定的阻尼力。
在该缓冲装置D51中,通过将活塞主体2A的活塞裙22的内径设定得比阀盘92的外径大,能够使阀盘92进入到活塞裙22的内侧。该构造在确保缓冲装置D51的行程长度的方面较为理想。并且,通过在活塞裙22的内径与阀盘92的外径之间设置充分的差异,能够将活塞裙22和阀盘92所形成的环状间隙对工作油的流动付与的流通阻力抑制得较小。其在相对于活塞速度、输入振动频率得到设定的阻尼特性的方面较为理想。
参照图19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变化。
缓冲装置D52在安全阀单元2B中的阀盘91、第2安全阀17、隔离件94、阀盘92和第1安全阀12的配置上与图18中的缓冲装置D51有所不同。下面说明不同点。
在缓冲装置D52中,将供第1安全阀12落位的阀盘92配置在供第2安全阀17落位的阀盘91的活塞主体2A侧、即阀盘91的图中上方。
活塞杆4的小径部4a在层叠叶片阀V2的下方贯穿隔离件43、第1安全阀12、阀盘92、隔离件101、第2安全阀17和阀盘91。这些构件位于螺纹连接于小径部4a的压力室单元2C的内筒34和活塞主体2A的层叠叶片阀V2之间。
阀盘92具有嵌合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外周的底部92b、及自底部朝向图中下方突出的顶端部92c。第1安全阀12将其中央部支承在隔离件43上,落位于阀盘92的上端。
在阀盘92的底部92b中形成有沿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方向形成的贯通孔92d、与形成于活塞杆4的小径部4a的通孔4c面对的大径部92f、及用于将大径部92f和贯通孔92d连通的缺口92e。
阀盘92的顶端部92c嵌合于阀盘91的外周。阀盘91和阀盘92构成在内侧的空间93中收装有隔离件101和第2安全阀17的阀体41。隔离件93连通于缺口92e。
阀盘91抵接于压力室单元2C的内筒34的上端34b。在阀盘91中,在活塞杆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形成有贯通孔91a。贯通孔91a在阀盘91的下端朝向下室R2开口。第2安全阀17将其中央部支承在隔离件101上,通过落位于阀盘91的上端而自空间93隔断贯通孔91a。
在缓冲装置D 52进行伸长行程时,第1安全阀12与经由连通通路6、通孔4c、大径部92f、缺口92e和贯通孔92d作用的上室R1的压力相应地开放,使上室R1的工作油流出到下室R2中。
在缓冲装置D52进行收缩行程时,第2安全阀17与经由贯通孔91a作用的下室R2的压力相应地开放,使下室R2的工作油通过贯通孔91a、空间93、缺口92e、大径部92f、通孔4c和连通通路6流出到上室R1中。
在该缓冲装置D52中,贯通孔92d构成第1旁路通路11,贯通孔91a构成第2旁路通路16。
参照图20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变化。
缓冲装置D53的安全阀单元2B的构造与图18中的缓冲装置D51所有不同。下面说明不同点。
在缓冲装置D53中,替代将安全阀单元2B的阀盘92形成为有底的筒状,通过嵌合于阀盘91和阀盘92的外周的筒体112将阀盘91和阀盘92一体化。在阀盘91和阀盘92的外周形成有抵接于筒体112的端部的凸缘。
由阀盘91、阀盘92和筒体112构成在内侧的空间93中收装有带缺口的隔离件111和第2安全阀17的阀体41。带缺口的隔离件111位于阀盘91和阀盘92之间。
在阀盘91中,与缓冲装置D51同样地形成有贯通孔91a和环状槽91d。贯通孔91a始终连通于下室R2。第2安全阀17支承在带缺口的隔离件111上,通过落位于阀盘91的下端来封闭环状槽91d。
在活塞杆4中形成有连通通路6和通孔4c。在带缺口的隔离件111中形成有用于将通孔4c和空间93连通的缺口111a。
在阀盘92中形成有贯通孔92h。在阀盘92的下端形成有环状槽92g。贯通孔92h的一端开口于空间93,其另一端开口于环状槽92g。第1安全阀12由层叠的多个叶片构成,其将中央部支承在内筒34的上端34b上,通过落位于阀盘92的下端而自下室R2隔断环状槽92g。
在缓冲装置D 53进行伸长行程时,第1安全阀12与经由连通通路6、通孔4c、缺口111a、空间93和贯通孔92h作用的上室R1的压力相应地开放,使上室R1的工作油流出到下室R2中。
在缓冲装置D53进行收缩行程时,第2安全阀17与经由贯通孔91a作用的下室R2的压力相应地开放,使下室R2的工作油经由贯通孔91a、空间93、缺口111a、通孔4c和连通通路6流出到上室R1中。
在该缓冲装置D53中,贯通孔92h构成第1旁路通路11,贯通孔91a构成第2旁路通路16。
缓冲装置D51、D52、D53不依赖于压力室单元2C的构造。在与安全阀单元2B不干涉的范围内,压力室单元2C能够应用各种构造。
关于以上的说明,通过在此引用将2009年12月11日作为申请日的日本国的特愿2009-281220号、及将2010年9月10日作为申请日的日本国的特愿2010-201718号的内容而合并。
以上,通过几个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这些实施方式施加各种修改或者变更。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配置在下室R2内。但是,也可以将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配置在上室R 1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缓冲装置能够与活塞的振动频率无关地抑制活塞高速工作时的产生阻尼力的增大,因此,适合车辆减振用的缓冲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包含的排他的性质或者特长如权利要求书那样主张权利。

Claims (33)

1.一种缓冲装置(D1、D11、D2、D21、D22、D23、D3、D41、D42、D51、D52、D53),其中,该缓冲装置包括:
缸体(1);
活塞(2),其滑动自如地收装在缸体(1)中,将缸体(1)内划分成被工作流体充满的第1工作室(R1)和第2工作室(R2);
阻尼力产生部件(14),其用于将第1工作室(R1)和第2工作室(R2)连通;
中空部(R3),其被自由活塞(9)划分成第1压力室(7)和第2压力室(8);
第1连通通路(6),其用于将第1工作室(R1)和第1压力室(7)之间连通;
第2连通通路(5),其用于将第2工作室(R2)和第2压力室(8)之间连通;
旁路通路(11),其用于将第1连通通路(6)和第2压力室(R2)之间连通;
安全阀(12),其设置于旁路通路(11),在第1工作室(R1)与第2工作室(R2)之间的压力差大于安全压力时,其容许流体从第1工作室(R1)向第2工作室(R2)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D1、D11、D21、D22、D23、D3、D41、D42、D51、D52、D53),其中,
阻尼力产生部件(14)由叶片阀(V1)和节流孔(23)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装置(D1、D11、D21、D22、D23、D3、D41、D42、D51、D52、D53),其中,
将阻尼力产生部件(14)、中空部(R3)和安全阀(12)与活塞(2)一体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D1、D11、D21、D22、D23、D3、D41、D42、D51、D52、D53),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第2旁路通路(16),其用于连接第1连通通路(6)和第2工作室(R2);
第2安全阀(17),其设置于第2旁路通路(16),在第2工作室(R2)与第1工作室(R1)之间的压力差大于安全压力时,其容许流体从第2工作室(R2)向第1工作室(R1)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D1、D11、D21、D22、D23、D3、D41、D42、D51、D52、D53),其中,
活塞(2)由活塞主体(2A)、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构成;
上述活塞主体(2A)与缸体(1)滑动接触,包括阻尼力产生部件(14);
上述安全阀单元(2B)邻接于活塞主体(2A)的第2工作室(R2)侧,包括第1旁路通路(11)、第2旁路通路(16)、第1安全阀(12)和第2安全阀(17);
上述压力室单元(2C)邻接于安全阀单元(2B)的与活塞主体(2A)相反的侧,在其内部形成有中空部(R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装置(D1、D11、D21、D22、D23、D3、D41、D42、D51、D52、D53),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活塞杆(4),该活塞杆(4)通过贯穿活塞主体(2A)和安全阀单元(2B)并螺纹连接于压力室单元(2C),来将活塞主体(2A)、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一体化。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D1、D11、D21、D22、D23、D3、D41、D42、D51、D52、D53),其中,
该缓冲装置在第2连通通路(5)中包括节流孔(5a)。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D1、D11、D21、D22、D23、D3、D41、D42、D51、D52、D53),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用于弹性支承自由活塞(9)的弹簧(10、10a、10b)。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装置(D1、D11、D21、D22、D23、D3、D51、D52、D53),其中,
第1连通通路(6)形成在活塞杆(4)的内侧,活塞杆(4)具有连通于第1连通通路(6)并开口于活塞杆(4)的外周的通孔(4c),安全阀单元(2B)包括阀盘(42),该阀盘(42)嵌合于活塞杆(4)的外周,形成有连通于通孔(4c)并具有通向第2工作室(R2)的出口的第1旁路通路(11),将第1安全阀(12)设置在第1旁路通路(11)的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9所述的缓冲装置(D1、D11、D21、D22、D23、D3、D41、D51、D52、D53),其中,
压力室单元(2C)包括螺纹连接于活塞杆(4)的内筒(34)、及固定在内筒(34)的外周的外筒(36)。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装置(D42),其中,
压力室单元(2C)和安全阀单元(2B)包括螺纹连接于活塞杆(4)的共用的外壳(81)。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D3),其中,
该缓冲装置包括用于将第1工作室(R1)和第2工作室(R2)之间连通的单一的旁路通路(11),将安全阀(12)设置于旁路通路(11),并且,安全阀(12)由这样的阀构成,即,在第1工作室(R1)的压力大于第2工作室(R2)的压力,且第1工作室(R1)与第2工作室(R2)之间的压力差达到第1安全压力以上的情况下,容许旁路通路(11)的流体从第1工作室(R1)向第2工作室(R2)流动,并且,在第2工作室(R2)的压力大于第1工作室(R1)的压力,且第2工作室(R2)与第1工作室(R1)之间的压力差达到第2安全压力以上的情况下,容许旁路通路(11)的流体从第2工作室(R2)向第1工作室(R1)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缓冲装置(D3),其中,
安全阀(11)包括环状的叶片、用于相对于旁路通路(11)的一个方向的流动支承叶片外周的支承构件(40a)、及用于相对于旁路通路(11)的相反方向的流动支承叶片内周的另一个支承构件(34b)。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D21、D22、D23、D41、D42、D51、D52、D53),其中,
利用第1旁路通路(11)和第2旁路通路(16)将第1工作室(R1)和第2工作室(R2)并联连接;
上述第1旁路通路(11)包括在第1安全压力下容许工作油从第1工作室(R1)向第2工作室(R2)流通的第1安全阀(12);
上述第2旁路通路(16)包括在第2安全压力下容许工作油从第2工作室(R2)向第1工作室(R1)流通的第2安全阀(17)。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缓冲装置(D21、D22、D23、D41、D42),其中,
活塞(2)由活塞主体(2A)、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构成;
上述活塞主体(2A)与缸体(1)滑动接触,包括阻尼力产生部件(14);
上述安全阀单元(2B)邻接于活塞主体(2A)的第2工作室(R2)侧;
上述压力室单元(2C)邻接于安全阀单元(2B)的与活塞主体(2A)相反的侧,在其内部形成有中空部(R3);
缓冲装置(D21、D22、D23、D41、D42)还包括活塞杆(4),该活塞杆(4)通过贯穿活塞主体(2A)和安全阀单元(2B)并螺纹连接于压力室单元(2C),来将活塞主体(2A)、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一体化,将第1连通通路(6)形成在活塞杆(4)的内侧,安全阀单元(2B)包括贯穿第1旁路通路(11)和第2旁路通路(12)的阀盘(42),将第1旁路通路(11)的入口和第2旁路通路(16)的出口连接于第1连通通路(6),将第1旁路通路(11)的出口和第2旁路通路(16)的入口连接于第2工作室(R2),将第1安全阀(12)设置在第1旁路通路(11)的出口,将第2安全阀(17)设置在第2旁路通路(12)的出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缓冲装置(D21、D22、D23),其中,
活塞杆(4)具有连通于第1连通通路(6)并开口于活塞杆(4)的外周的通孔(4c),安全阀单元(2B)还包括包围通孔(4c)地安装在阀盘(42)的外周的阀体(41),第2安全阀(17)由层叠的叶片构成,将第2安全阀(17)和支承第2安全阀(17)的、具有缺口(44a)的圆筒形状的带缺口的隔离件(44)收装在阀体(41)的内侧,将第1旁路通路(11)的入口和第2旁路通路(16)的出口经由缺口(44a)连接于通孔(4c)。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缓冲装置(D21),其中,
以第1旁路通路(11)的出口位于比第1旁路通路的入口靠近活塞杆(4)的位置、第2旁路通路(16)的出口位于比第2旁路通路(16)的入口靠近活塞杆(4)的位置的方式,第1旁路通路(11)和第2旁路通路(16)倾斜地贯穿阀盘(42)。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缓冲装置(D22),其中,
将第1旁路通路(11)和第2旁路通路(16)形成在以活塞杆(4)为中心的同心圆上,为了使第1安全阀(12)的阀座(42c)包围第1旁路通路(11)的出口且避开第2旁路通路(16)的入口,将该阀座(42c)形成为角度和直径均变化的花瓣形,为了使第2安全阀(17)的阀座(42d)避开第1旁路通路(11)的入口且包围第2旁路通路(16)的出口,将该阀座(42d)形成为角度和直径均变化的花瓣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缓冲装置(D23),其中,
第1旁路通路(11)形成于在径向上比第2旁路通路(16)远离活塞杆(4)的位置,第1安全阀(12)在相当于第2旁路通路(16)的入口的部位具有孔部(64)。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缓冲装置(D23),其中,
第1安全阀(12)包括覆盖第2安全阀(17)的入口的、层叠有多个的叶片(12e、12f),在多个叶片中的、除了在活塞杆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距第2安全阀(17)的入口最远的叶片(12e)之外的叶片(12f)中形成有拱形的孔部(66)。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缓冲装置(D41、D42),其中,
第1连通通路(6)形成在活塞杆(4)的内侧,开口于第1压力室(7),安全阀单元(2B)具有由安装在阀盘(42)的外周的阀体(41)或者外壳(81)划分成的、通向第1旁路通路(11)的入口和第2旁路通路(16)的出口的空间(45),压力室单元(2C)还包括用于将第1压力室(7)和空间(45)连通的贯通孔(72)。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缓冲装置(D41),其中,
压力室单元(2C)包括螺纹连接于活塞杆(4)的内筒(34)、及固定在内筒(34)的外周的外筒(36),安全阀单元(2B)包括阀体(41),该阀体(41)具有安装在阀盘(42)的外周和内筒(34)的外周的筒体(77),贯通孔(72)贯穿内筒(34)地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缓冲装置(D41),其中,
筒体(77)具有嵌合于内筒(34)的外周的嵌合部(77a),安全阀单元(2B)还包括板(74),该板(74)为了阻止嵌合部(77a)自内筒(34)的外周脱离而固定在内筒(34)的端面,并形成有用于将贯通孔(72)连通于空间(45)的孔部(74a),该板(74)的直径比内筒(34)的端面的直径大。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缓冲装置(D42),其中,
压力室单元(2C)包括外壳(81),该外壳(81)包括螺纹连接于活塞杆(4)的隔离壁部(81b)、自隔离壁部(81b)朝向安全阀单元(2B)延伸且安装在阀盘(42)的外周的第1延伸部(81a)、自隔离壁部(81b)向与安全阀单元(2B)相反的方向延伸且在内侧形成有中空部(R3)的第2延伸部(81c),并且该外壳(81)由第1延伸部(81a)构成,贯通孔(72)贯穿隔离壁部(81b)地形成。
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缓冲装置(D51、D52、D53),其中,
活塞(2)由活塞主体(2A)、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构成;
上述活塞主体(2A)与缸体(1)滑动接触,包括阻尼力产生部件(14);
上述安全阀单元(2B)邻接于活塞主体(2A)的第2工作室(R2)侧;
上述压力室单元(2C)邻接于安全阀单元(2B)的与活塞主体(2A)相反的侧,在其内部形成有中空部(R3);
缓冲装置(D51、D52、D53)还包括活塞杆(4),该活塞杆(4)通过贯穿活塞主体(2A)和安全阀单元(2B)并螺纹连接于压力室单元(2C),来将活塞主体(2A)、安全阀单元(2B)和压力室单元(2C)一体化,将第1连通通路(6)形成在活塞杆(4)的内侧,安全阀单元(2B)包括形成有第1旁路通路(11)的第1阀盘(92)、形成有第2旁路通路(16)的第2阀盘(91),并且,将第1旁路通路(11)的入口和第2旁路通路(16)的出口连接于第1连通通路(6),将第1旁路通路(11)的出口和第2旁路通路(16)的入口连接于第2工作室(R2),将第1安全阀(12)设置在第1旁路通路(11)的出口,将第2安全阀(17)设置在第2旁路通路(11)的出口。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缓冲装置(D51、D52、D53),其中,
活塞杆(4)具有连通于第1连通通路(6)并开口于活塞杆(4)的外周的通孔(4c),安全阀单元(2B)还包括阀体(41),该阀体(41)由第1阀盘(92)和第2阀盘(91)构成,在其内侧划分有连通于通孔(4c)的空间(93)。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缓冲装置(D51、D52、D53),其中,
第2安全阀(17)收容在阀体(41)的内侧,将第2旁路通路(16)连接于空间(93),并将第1安全阀(12)配置在阀体(41)的外侧。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缓冲装置(D53),其中,
将第1安全阀(12)配置在第1阀盘(92)与压力室单元(2C)之间,将第2安全通路(16)的入口朝向活塞主体(2A)地开口于第2工作室(R2)。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缓冲装置(D52),其中,
将第1安全阀(12)配置在第1阀盘(92)与活塞主体(2A)之间,将第2安全通路(16)的入口朝向压力室单元(2C)地开口于第2工作室(R2)。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缓冲装置(D52),其中,
第1阀盘(92)具有用于将通孔(4c)连通于空间(102)的缺口(92e)。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缓冲装置(D51),其中,
在第1阀盘(92)的内侧形成通向通孔的环状槽(95),使通孔(4c)经由环状槽(95)连通于空间(93)。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缓冲装置(D53),其中,
该缓冲装置在阀体(41)的内侧包括用于支承第2安全阀(17)的、具有缺口(111a)的圆筒形状的带缺口的隔离件(111),使通孔(4c)经由缺口(111a)连通于空间(93)。
33.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缓冲装置(D42),其中,
在第2延伸部(81c)的外周形成有供工具把持的把持部(81d)。
CN201080056287.XA 2009-12-11 2010-12-09 缓冲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86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1220 2009-12-11
JP2009281220A JP5438487B2 (ja) 2009-12-11 2009-12-11 緩衝装置
JP2010202718A JP5503473B2 (ja) 2010-09-10 2010-09-10 緩衝装置
JP2010-202718 2010-09-10
PCT/JP2010/072156 WO2011071120A1 (ja) 2009-12-11 2010-12-09 緩衝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6903A true CN102686903A (zh) 2012-09-19
CN102686903B CN102686903B (zh) 2014-09-17

Family

ID=44145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628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86903B (zh) 2009-12-11 2010-12-09 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35394B2 (zh)
EP (1) EP2511563A4 (zh)
KR (1) KR101383380B1 (zh)
CN (1) CN102686903B (zh)
WO (1) WO2011071120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44237A (zh) * 2013-11-19 2014-03-19 苏州蓝王机床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整式液压缓冲器
CN104006108A (zh) * 2013-02-25 2014-08-2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以及使用其的车辆
CN104662324A (zh) * 2012-09-27 2015-05-27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5556163A (zh) * 2013-09-20 2016-05-04 Kyb株式会社 缓冲装置
CN106368994A (zh) * 2016-11-22 2017-02-01 天津修洁科技有限公司 电液控制压力机械
CN113063009A (zh) * 2021-06-04 2021-07-02 山东钛融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防爆控制柜的防爆排气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PI20110052A1 (it) * 2011-05-03 2012-11-04 Giorgio Cuce Struttura di smorzatore idraulico
NL2007530C2 (nl) * 2011-10-04 2013-04-08 Koni Bv Frequentie-afhankelijke demper.
JP5831977B2 (ja) * 2011-11-25 2015-12-16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5878841B2 (ja) * 2012-08-06 2016-03-08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KR101594211B1 (ko) * 2012-08-14 2016-02-15 주식회사 만도 쇽 업소버의 밸브 조립체
JP5936128B2 (ja) * 2012-12-26 2016-06-15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961129B2 (ja) * 2013-03-22 2016-08-02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6108550B2 (ja) * 2013-09-19 2017-04-05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6274798B2 (ja) * 2013-09-20 2018-02-07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6285693B2 (ja) * 2013-11-08 2018-02-28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KR101798555B1 (ko) * 2013-11-27 2017-11-16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
CN103671676A (zh) * 2013-12-24 2014-03-26 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粘滞阻尼器
DE102014210702A1 (de) * 2014-06-05 2015-12-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Frequenzabhängige Dämpfventilanordnung
JP6487784B2 (ja) * 2015-06-10 2019-03-20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ITUB20151830A1 (it) * 2015-07-02 2017-01-02 Sistemi Sospensioni Spa Tampone idraulico in compressione per ammortizzatore idraulico per sospensione di veicolo, con dispositivo limitatore di pressione.
US9963181B2 (en) 2015-10-19 2018-05-08 Fox Factory, Inc. Infinite adjust seat post with pressure relief valve
DE102015220707B4 (de) 2015-10-23 2022-06-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Steueranordnung für eine frequenzabhängige Dämpfventileinrichtung eines Schwingungsdämpfers, sowie Verfahren zur plastischen Verformung des Topfbodens der Steueranordnung.
WO2020137207A1 (ja) * 2018-12-25 2020-07-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EP4040009A4 (en) * 2021-03-30 2023-01-11 Ningbo Fenghua Ris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BI-DIRECTIONAL SELF-LOCKING SHOCK ABSORB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92041A (ja) * 2005-04-08 2006-10-26 Nissan Motor Co Ltd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880792A (zh) * 2005-06-06 2006-12-20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减震器
EP1906047A1 (en) * 2006-09-28 2008-04-02 Kayaba Industry Co., Ltd. Damping force generating mechanism for shock absorber
CN101305204A (zh) * 2005-11-09 2008-11-12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50080B (en) * 1990-10-19 1994-08-17 Toki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H06147252A (ja) * 1992-09-18 1994-05-27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2596845Y2 (ja) * 1993-02-26 1999-06-21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JPH0777233A (ja) * 1993-09-09 1995-03-20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3626259B2 (ja) * 1994-09-12 2005-03-0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JP3678830B2 (ja) * 1996-01-22 2005-08-03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JPH11173364A (ja) * 1997-12-11 1999-06-29 Toyota Motor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2001027274A (ja) * 1999-07-15 2001-01-30 Toyota Motor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における減衰力可変装置
US6318523B1 (en) * 2000-02-25 2001-11-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lexible monotube valve with digressive performance and independent low speed orifice
JP4644572B2 (ja) * 2005-09-12 2011-03-0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4987460B2 (ja) * 2006-12-26 2012-07-25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92041A (ja) * 2005-04-08 2006-10-26 Nissan Motor Co Ltd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880792A (zh) * 2005-06-06 2006-12-20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减震器
CN101305204A (zh) * 2005-11-09 2008-11-12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器
EP1906047A1 (en) * 2006-09-28 2008-04-02 Kayaba Industry Co., Ltd. Damping force generating mechanism for shock absorber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卫华等: "液压缸的一种缓冲装置", 《液压与气动》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62324A (zh) * 2012-09-27 2015-05-27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4006108A (zh) * 2013-02-25 2014-08-2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以及使用其的车辆
CN104006108B (zh) * 2013-02-25 2018-09-2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以及使用其的车辆
CN105556163A (zh) * 2013-09-20 2016-05-04 Kyb株式会社 缓冲装置
CN103644237A (zh) * 2013-11-19 2014-03-19 苏州蓝王机床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整式液压缓冲器
CN106368994A (zh) * 2016-11-22 2017-02-01 天津修洁科技有限公司 电液控制压力机械
CN113063009A (zh) * 2021-06-04 2021-07-02 山东钛融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防爆控制柜的防爆排气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6903B (zh) 2014-09-17
KR20120095462A (ko) 2012-08-28
KR101383380B1 (ko) 2014-04-17
US9435394B2 (en) 2016-09-06
EP2511563A4 (en) 2017-12-13
EP2511563A1 (en) 2012-10-17
WO2011071120A1 (ja) 2011-06-16
US20120234639A1 (en) 201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6903A (zh) 缓冲装置
CN102016347B (zh) 缓冲装置
US20080061527A1 (en) Front wheel supporting structure
CN102803783B (zh) 隔振装置
RU2622517C2 (ru) Амортизатор
JP6188257B1 (ja) 油圧緩衝器
KR20110098630A (ko) 완충기
US20210115998A1 (en) Hydraulic Vibration Damper Having a Rebound Stop and a Compression Stop
CN102401068B (zh) 阻尼阀
JP5798813B2 (ja) 緩衝器
JP7083320B2 (ja) 振動ダンパー
JP2007092926A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WO2008018848A2 (fr) Amortisseur autoréglable à écoulement de fluide unidirectionnel et à réglage externe de la force de résistance
JP2013155840A (ja) 油圧緩衝器及び衝撃吸収材
JP2003156093A (ja) 油圧緩衝器のフリクション付与構造
JP2014231880A (ja) 緩衝器
KR20070049795A (ko) 쇽업소버의 밸브
CN204852152U (zh) 液压阻尼器
JP2011094691A (ja) 緩衝器
JP2014231854A (ja) 緩衝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
KR101263476B1 (ko) 쇽업소버
KR102494288B1 (ko) 주파수 감응형 쇽업소버
KR102108804B1 (ko) 유량 감응형 쇽업소버 피스톤
JP6621352B2 (ja) 圧力緩衝装置
JP2009243591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KAYABA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