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6163A - 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56163A
CN105556163A CN201480051564.6A CN201480051564A CN105556163A CN 105556163 A CN105556163 A CN 105556163A CN 201480051564 A CN201480051564 A CN 201480051564A CN 105556163 A CN105556163 A CN 105556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ongate sides
room
piston
damping device
compresse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15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56163B (zh
Inventor
寺冈崇志
政村辰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yab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56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6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56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61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6Characteristics of dampers, e.g. mechanical dampers
    • B60G17/08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5/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 B60G15/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 B60G15/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 B60G15/061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with a coil spring being mounted inside the damp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16F9/187Bitubular units with uni-directional flow of damping fluid through th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16F9/5126Piston, or piston-like valv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缓冲装置包括伸长侧感应部和压缩侧感应部中的至少一者,伸长侧感应部包括:伸长侧工作室(E),其与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连通;伸长侧自由活塞(15),其将伸长侧工作室内划分为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和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以及伸长侧弹簧元件(16),其用于向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的方向对伸长侧自由活塞施力,压缩侧感应部包括:压缩侧工作室,其与压缩侧室和贮存器(R)连通;压缩侧自由活塞(24),其将压缩侧工作室内划分为压缩侧第一压力室和压缩侧第二压力室;以及压缩侧弹簧元件(25),其用于向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的方向对压缩侧自由活塞施力。

Description

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调节阻尼力的缓冲装置,已知有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构成为包括: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活塞杆,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并连结于活塞;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其在缸体内由活塞划分出来;中间筒,其以覆盖缸体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该中间筒与缸体之间形成排出通路;外筒,其以覆盖中间筒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该外筒与中间筒之间形成用于贮存工作油的贮存器;吸入通路,其仅容许工作油自贮存器向压缩侧室流动;整流通路,其设于活塞,仅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向伸长侧室流动;以及阻尼力可变阀,其设在排出通路与贮存器之间。
所述缓冲装置无论在伸长时还是在收缩时均通过整流通路和吸入通路这两者的作用使工作油自缸体内经由排出通路向贮存器流出。并且,通过利用阻尼力可变阀调节对工作油的流动施加的阻力,能够调节缓冲装置所发挥的阻尼力(参照例如JP2009-222136A)。
像这样,在所述缓冲装置的情况下,能够调节阻尼力,因此能够发挥最适于车身振动的阻尼力,从而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并且,在所述缓冲装置的情况下,阻尼力可变阀设在缸体外侧,因此不会牺牲缓冲装置的行程长度,与阻尼力可变阀设于活塞的类型的缓冲装置相比,还具有不会损害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这样的非常大的优点。
发明内容
在所述缓冲装置的情况下,通过调节螺线管对用于控制阻尼力可变阀的开阀压力的先导阀芯施加的推力,来调节阻尼力可变阀对工作油的流动施加的阻力。
另外,为了利用所述缓冲装置产生最适于抑制车辆振动的阻尼力,利用ECU(ElectronicControlUnit)根据由各种传感器检测到的车辆车身的振动信息算出最合适的阻尼力,以使缓冲装置发挥最合适的阻尼力的方式向用于驱动螺线管的驱动器(日文:ドライバ)发送控制指令。
因此,通过所述缓冲装置调整阻尼力而能够进行减振的车身振动频率的上限因阻尼力可变阀的响应性和ECU的运算处理速度而被限制为数Hz左右,难以抑制更高频率的振动。
但是,影响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的车身振动频率是比所述能够进行减振的频带高的高频。在所述缓冲装置的情况下,无法抑制这样的高频的振动,因此期望进一步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的缓冲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缸体内,将所述缸体内划分为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活塞杆,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所述缸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连结;贮存器,其用于贮存工作液;吸入通路,其仅容许工作液自所述贮存器向所述压缩侧室流动;整流通路,其仅容许工作液自所述压缩侧室向所述伸长侧室流动;阻尼力调整部,其仅容许工作液自所述伸长侧室向所述贮存器流动并且能够改变对该工作液的流动施加的阻力;以及在所述缓冲装置伸长时工作的伸长侧感应部和在所述缓冲装置收缩时工作的压缩侧感应部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伸长侧感应部包括:伸长侧工作室,其与所述伸长侧室和所述压缩侧室连通;伸长侧自由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所述伸长侧工作室内,将所述伸长侧工作室内划分为通到所述伸长侧室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和通到所述压缩侧室的伸长侧第二压力室;以及伸长侧弹簧元件,其用于向压缩所述伸长侧第一压力室的方向对所述伸长侧自由活塞施力,所述压缩侧感应部包括:压缩侧工作室,其与所述压缩侧室和所述贮存器连通;压缩侧自由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压缩侧工作室内,将所述压缩侧工作室内划分为通到所述压缩侧室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和通到所述贮存器的压缩侧第二压力室;以及压缩侧弹簧元件,其用于向压缩所述压缩侧第一压力室的方向对所述压缩侧自由活塞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阻尼力特性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伸长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伸长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压缩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8是设有伸长侧缓冲机构的伸长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9是包括设有伸长侧缓冲弹簧的伸长侧感应机构和设有压缩侧缓冲弹簧的压缩侧感应机构的缓冲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设有伸长侧液压缓冲机构的伸长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11是设有压缩侧液压缓冲机构的伸长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12是使用伸长侧阀的伸长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13是使用压缩侧阀的压缩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14是在伸长侧第一通路设有伸长侧阀的伸长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设有压缩侧缓冲机构的压缩侧感应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S1。
如图1所示,缓冲装置S1包括:缸体1;活塞2,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1内,将缸体1内划分为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活塞杆14,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缸体1内,并且与活塞2连结;贮存器R,其用于贮存作为工作液的工作油;吸入通路3,其仅容许工作油自贮存器R向压缩侧室R2流动;整流通路4,其仅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流动;阻尼力可变阀V,其为阻尼力调整部,仅容许工作油自伸长侧室R1向贮存器R流动,并且能够改变对该工作油的流动施加的阻力。
并且,缓冲装置S1还包括伸长侧感应机构RME和压缩侧感应机构RMC,该伸长侧感应机构RME为伸长侧感应部,包括:伸长侧工作室E,其与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连通;伸长侧自由活塞15,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伸长侧工作室E内,将伸长侧工作室E内划分为通到伸长侧室R1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和通到压缩侧室R2的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以及伸长侧弹簧元件16,其用于向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方向对伸长侧自由活塞15施力,该压缩侧感应机构RMC为压缩侧感应部,包括:压缩侧工作室C,其与压缩侧室R2和贮存器R连通;压缩侧自由活塞24,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压缩侧工作室C内,将压缩侧工作室C内划分为通到压缩侧室R2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和通到贮存器R的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以及压缩侧弹簧元件25,其用于向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方向对压缩侧自由活塞24施力。
而且,缓冲装置S1还包括:中间筒9,其以覆盖缸体1的方式设置并且在中间筒9与缸体1之间形成用于使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连通的排出通路7;以及外筒10,其为有底筒状,以覆盖中间筒9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外筒10与中间筒9之间形成有贮存器R。阻尼力可变阀V设在排出通路7与贮存器R之间。
活塞杆14的一端14a连结于活塞2,另一端由密封缸体1的环状的杆导引件8轴支承为滑动自如并且向外侧突出。
例如,将活塞杆14的图1中的上端安装于车辆的车身,将外筒10的图1中的下端安装于车辆的用于支承车轮的车轴等,从而将缓冲装置S1安装在车身与车轮之间,该缓冲装置S1发挥阻尼力而抑制车身和车轮的振动。另外,当然也能够将活塞杆14安装于车辆的车轴,将外筒10安装于车辆的车身。
在本实施方式中,伸长侧工作室E设于与活塞杆14连结的活塞2,但也可以设于活塞杆14。并且,也能够不直接设于活塞2和活塞杆14,而是设于与活塞杆14连结的另一构件。并且,也能够设在缸体1外。
缸体1和中间筒9的图1中的下端由阀壳11密封。在阀壳11设有压缩侧工作室C和吸入通路3。压缩侧工作室C也能够不直接设于阀壳11,而是设于与阀壳11连结的其他构件。并且,也能够设在缸体1外。
在伸长侧室R1、压缩侧室R2、伸长侧工作室E和压缩侧工作室C内充满工作油。并且,在贮存器R内除贮存有工作油之外还填充有气体。其中,作为工作液,除工作油以外,还能够使用例如水、水溶液等液体。
以下,详细地说明缓冲装置S1的各部。
活塞2连结于活塞杆14的一端14a。活塞杆14与杆导引件8之间由密封构件12密封,缸体1内被保持为液密状态。
杆导引件8的外径逐级增大,外周嵌合于中间筒9和外筒10。由此,杆导引件8将缸体1、中间筒9和外筒10的图1中的上端堵塞。
阀壳11嵌合于缸体1的图1中的下端。阀壳11包括:小径部11a,其插入到缸体1内;中径部11b,其外径大于小径部11a的外径,并且嵌合于缸体1内;大径部11c,其设在中径部11b的图1中的下端侧,外径大于中径部11b的外径,并且嵌合于中间筒9内;筒部11d,其设于大径部11c的图1中的下端侧;以及多个缺口11e,其设于筒部11d。
在外筒10内收纳有阀壳11、缸体1、中间筒9、杆导引件8以及密封构件12,若将外筒10的图1中的上端压紧,则阀壳11、缸体1、中间筒9和杆导引件8被外筒10的压紧部10a和外筒10的底部10b夹持而被固定于外筒10。
另外,也可以代替压紧外筒10的开口端,而是在外筒10的开口端旋装盖,利用盖和底部10b夹持阀壳11、缸体1、中间筒9和杆导引件8。
具体而言,吸入通路3包括:吸入口3a,其设于阀壳11,使贮存器R与压缩侧室R2连通;以及止回阀3b,其设于吸入口3a。
吸入口3a在阀壳11的中径部11b的图1中的上端和大径部11c的图1中的下端开口。并且,经由缺口11e通到贮存器R。止回阀3b仅在工作油自贮存器R向压缩侧室R2流动的情况下开阀。即,止回阀3b被设定为仅容许工作油自贮存器R向压缩侧室R2流动而阻止反方向的流动的单向通行。像这样,由吸入口3a和止回阀3b构成吸入通路3。
在活塞2设有整流通路4,该整流通路4仅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流动。具体而言,整流通路4包括:通路4a,其设于活塞2,使压缩侧室R2与伸长侧室R1连通;以及止回阀4b,其设于通路4a。
止回阀4b仅在工作油在通路4a内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流动的情况下开阀。即,止回阀4b被设定为仅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流动而阻止反方向的流动的单向通行。像这样,由通路4a和止回阀4b构成整流通路4。
在缸体1的图1中的上端附近设有面向伸长侧室R1的透孔1a。由此,伸长侧室R1与形成在缸体1与中间筒9之间的环状间隙连通。缸体1与中间筒9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用于使伸长侧室R1与贮存器R连通的排出通路7。
阻尼力可变阀V设于阀体13,该阀体13以架设在外筒10与中间筒9之间的方式固定于外筒10和中间筒9。阻尼力可变阀V包括:流路13a,其用于将中间筒9内的排出通路7与贮存器R连接起来;阀芯13b,其设于流路13a的中途;先导通路13c,其使比阀芯13b靠上游侧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作用于阀芯13b,以向开阀方向推压该阀芯13b;以及推压装置13d,其用于发挥向闭阀方向推压阀芯13b的推压力并且使该推压力可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推压装置13d利用螺线管控制向闭阀方向推压阀芯13b的压力。因此,推压装置13d能够与自外部向螺线管供给的电流供给量相应地使向闭阀方向推压阀芯13b的压力变化。
对于推压装置13d,除所述以外,也可以是仅通过螺线管等致动器推压阀芯13b的装置,在除所述以外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与供给来的电流量、电压力相应地使推压力变化的装置。
另外,在工作液为磁粘滞性流体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阻尼力可变阀V而使阻尼力调整部为能够使磁场作用于使排出通路7与贮存器R连通的流路的部件、例如线圈等,根据自外部供给来的电流量调整磁场的大小,改变对经过流路的磁粘滞性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
此外,在工作液为电粘滞性流体的情况下,也可以使阻尼力调整部为能够使电场作用于使排出通路7与贮存器R连通的流路的部件,根据自外部供给来的电压调整电场的大小,改变对在流路内流动的电粘滞性流体施加的阻力。
在缓冲装置S1进行收缩动作时,活塞2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压缩侧室R2被压缩,压缩侧室R2内的工作油经由整流通路4向伸长侧室R1移动。并且,在收缩动作时,活塞杆14进入到缸体1内,因此在缸体1内与杆进入到缸体1内的体积相当的量的工作油过剩,过剩量的工作油被自缸体1挤出而经由排出通路7向贮存器R排出。缓冲装置S1通过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对经过排出通路7向贮存器R移动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从而使缸体1内的压力上升,而发挥压缩侧阻尼力。
在缓冲装置S1进行伸长动作时,活塞2向图1中的上方移动,伸长侧室R1被压缩,伸长侧室R1内的工作油经由排出通路7向贮存器R移动。并且,在伸长动作时,活塞2向图1中的上方移动而压缩侧室R2的容积扩大,与压缩侧室R2的容积扩大量相当的量的工作油被自贮存器R经由吸入通路3供给过来。缓冲装置S1通过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对经过排出通路7向贮存器R移动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从而使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上升,而发挥伸长侧阻尼力。
像这样,在缓冲装置S1进行伸缩动作时,一定会自缸体1内经由排出通路7向贮存器R排出工作油,该缓冲装置S1是工作油按照压缩侧室R2、伸长侧室R1、贮存器R的顺序以单向通行的方式循环的单向流动式缓冲装置。由此,缓冲装置S1通过单一的阻尼力可变阀V产生伸长侧和压缩侧这两侧的阻尼力。
对于缓冲装置S1,将活塞杆21的截面积设定为活塞2的截面积的二分之一,从而若是振幅相同,则能够将从缸体1内排出的工作油的量设定为在伸长侧和压缩侧这两侧相等。因而,也能够通过使阻尼力可变阀V对流动施加的阻力相同而使伸长侧和压缩侧这两侧的阻尼力相等。
伸长侧感应机构RME包括:伸长侧工作室E,其与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连通;伸长侧自由活塞15,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伸长侧工作室E内,将伸长侧工作室E内划分为通到伸长侧室R1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和通到压缩侧室R2的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以及伸长侧弹簧元件16,其用于向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方向对伸长侧自由活塞15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伸长侧工作室E由设于活塞2的中空部形成。伸长侧工作室E经由伸长侧第一通路17与伸长侧室R1连通,并且经由伸长侧第二通路18与压缩侧室R2连通。
伸长侧自由活塞15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伸长侧工作室E内。伸长侧自由活塞15将伸长侧工作室E内划分为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和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因而,当伸长侧自由活塞15在伸长侧工作室E内移动时,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和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中的任意一者扩大并且另一者缩小。
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经由伸长侧第一通路17与伸长侧室R1连通,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经由伸长侧第二通路18与压缩侧室R2连通。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和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被伸长侧自由活塞15分隔开,因此不直接连通。但是,当伸长侧自由活塞15在伸长侧工作室E内移动时,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和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中的一者的容积扩大,与扩大的容积相应地,另一者的容积减小,因此伸长侧第一通路17、伸长侧工作室E和伸长侧第二通路18作为形式上的使伸长侧室R1与压缩侧室R2连通的通路发挥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伸长侧第二通路18的中途设有伸长侧阀元件19,该伸长侧阀元件19用于对经过伸长侧第二通路18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伸长侧阀元件19包括薄壁孔(orifice)、细长孔(choke)等节流件。伸长侧阀元件19容许工作油自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向压缩侧室R2流动并且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流动,对这些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其中,伸长侧阀元件19也可以不设于伸长侧第二通路18而设于伸长侧第一通路17,或者设于伸长侧第二通路18而且还设于伸长侧第一通路17。
此外,在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内收纳有螺旋弹簧等伸长侧弹簧元件16。伸长侧弹簧元件16以压缩状态收纳在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内,向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方向对伸长侧自由活塞15施力。其中,伸长侧弹簧元件16只要能够发挥对伸长侧自由活塞15施力的作用力即可,因此也可以采用除螺旋弹簧以外的元件。例如,也可以利用碟形弹簧、橡胶等弹性体对伸长侧自由活塞15施力。
压缩侧感应机构RMC包括:压缩侧工作室C,其与压缩侧室R2和贮存器R连通;压缩侧自由活塞24,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压缩侧工作室C内,将压缩侧工作室C内划分为通到压缩侧室R2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和通到贮存器R的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以及压缩侧弹簧元件25,其用于向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方向对压缩侧自由活塞24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侧工作室C由设于阀壳11的中空部形成。压缩侧工作室C经由压缩侧第一通路26与压缩侧室R2连通,并且经由压缩侧第二通路27与贮存器R连通。
压缩侧自由活塞24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压缩侧工作室C内。压缩侧自由活塞24将压缩侧工作室C内划分为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和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因而,当压缩侧自由活塞24在压缩侧工作室C内移动时,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和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中的任意一者扩大并且另一者缩小。
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经由压缩侧第一通路26与压缩侧室R2连通,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经由压缩侧第二通路27与贮存器R连通。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和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被压缩侧自由活塞24分隔开,因此不直接连通。但是,当压缩侧自由活塞24在压缩侧工作室C内移动时,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和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中的一者的容积扩大,与扩大的容积相应地,另一者的容积减小,因此压缩侧第一通路26、压缩侧工作室C以及压缩侧第二通路27作为形式上的使压缩侧室R2与贮存器R连通的通路发挥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缩侧第一通路26的中途设有压缩侧阀元件28,该压缩侧阀元件28用于对经过压缩侧第一通路26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压缩侧阀元件28包括薄壁孔、细长孔等节流件。压缩侧阀元件28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向压缩侧室R2流动并且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流动,对这些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其中,压缩侧阀元件28也可以不设于压缩侧第一通路26而是设于压缩侧第二通路27,或者设于压缩侧第一通路26而且还设于压缩侧第二通路27。
此外,在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内收纳有螺旋弹簧等压缩侧弹簧元件25。压缩侧弹簧元件25以压缩状态收纳在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内,向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方向对压缩侧自由活塞24施力。其中,作为压缩侧弹簧元件25,只要能够发挥对压缩侧自由活塞24施力的作用力即可,因此也可以采用除螺旋弹簧以外的元件。例如,也可以利用碟形弹簧、橡胶等弹性体对压缩侧自由活塞24施力。
缓冲装置S1构成为以上那样,在缓冲装置S1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活塞2向图1中的上方移动。因此,工作油自被压缩的伸长侧室R1经由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排出。并且,自贮存器R经由吸入通路3向扩大的压缩侧室R2供给工作油。因此,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上升,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与贮存器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
伸长侧工作室E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经由伸长侧第一通路17与伸长侧室R1连通,因此,在缓冲装置S1伸长动作时,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压力为与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同等的压力。另外,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经由伸长侧第二通路18与压缩侧室R2连通,因此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内的压力低于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压力。因此,伸长侧自由活塞15压缩伸长侧弹簧元件16,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由此,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扩大,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缩小。另外,此时伸长侧阀元件19对经过伸长侧第二通路18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因此能够抑制伸长侧自由活塞15急剧位移。
另外,压缩侧工作室C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经由压缩侧第一通路26与压缩侧室R2连通,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经由压缩侧第二通路27与贮存器R连通。并且,在缓冲装置S1伸长动作时,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为与贮存器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因此,在缓冲装置S1伸长动作时,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内的压力和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内的压力均与贮存器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因此压缩侧自由活塞24被压缩侧弹簧元件25施力而不会自被定位的位置移动。因此,在缓冲装置S1伸长动作时,压缩侧自由活塞24不工作。
因而,在缓冲装置S1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压缩侧感应机构RMC不工作,仅伸长侧感应机构RME工作,与伸长侧自由活塞15的移动量相应地,伸长侧工作室E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由此,工作油自伸长侧室R1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压缩侧室R2移动。
在缓冲装置S1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活塞2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因此被压缩的压缩侧室R2和被扩大的伸长侧室R1成为利用整流通路4连通的状态,工作油自缸体1内经由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排出。因此,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和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并且上升。
压缩侧工作室C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经由压缩侧第一通路26与压缩侧室R2连通,因此,在缓冲装置S1收缩动作时,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压力为与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同等的压力。另外,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经由压缩侧第二通路27与贮存器R连通,因此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内的压力低于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内的压力。因此,压缩侧自由活塞24压缩压缩侧弹簧元件25,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由此,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扩大,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缩小。另外,此时压缩侧阀元件28对经过压缩侧第一通路26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因此能够抑制压缩侧自由活塞24急剧位移。
另外,伸长侧工作室E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经由伸长侧第一通路17与伸长侧室R1连通,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经由伸长侧第二通路18与压缩侧室R2连通。并且,在缓冲装置S1收缩动作时,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为与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大致相等的压力。因此,在缓冲装置S1收缩动作时,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压力与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因此伸长侧自由活塞15被伸长侧弹簧元件16施力而不会自被定位的位置移动。因此,在缓冲装置S1收缩动作时,伸长侧自由活塞15不工作。
因而,在缓冲装置S1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伸长侧感应机构RME不工作,仅压缩侧感应机构RMC工作,与压缩侧自由活塞24的移动量相应地,压缩侧工作室C作为形式上的流路发挥作用。由此,工作油自缸体1内绕过阻尼力可变阀V向贮存器R移动。
在此,以在向缓冲装置S1输入的振动频率较低的情况和较高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活塞速度相同这样的条件进行研究讨论。
在向缓冲装置S1输入的输入频率较低的情况下,输入的振动的振幅较大。因此,若是在伸长动作时,则伸长侧自由活塞15的振幅较大,伸长侧自由活塞15自伸长侧弹簧元件16受到的作用力较大。另一方面,压缩侧自由活塞24不工作。另外,若是在收缩动作时,则压缩侧自由活塞24的振幅较大,压缩侧自由活塞24自压缩侧弹簧元件25受到的作用力较大。另一方面,伸长侧自由活塞15不工作。
在缓冲装置S1以较低的振动频率伸长的情况下,行程量较大,因此自缸体1向贮存器R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较多。并且,伸长侧自由活塞15的振幅较大,伸长侧弹簧元件16的作用力较大。因此,相对于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压力而言,与伸长侧弹簧元件16的作用力相应地,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内的压力降低,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与压缩侧室R2之间的压力差减小。由此,经过伸长侧第二通路18的工作油的流量减小,伸长侧室R1与压缩侧室R2之间经由作为形式上的通路发挥作用的伸长侧工作室E进行的工作油的往来减少。因而,与此相应地,经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工作油的流量增多,缓冲装置S1所产生的阻尼力能够维持在较高的状态。
在缓冲装置S1以较低的振动频率收缩的情况下,行程量较大,因此自缸体1向贮存器R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较多。并且,压缩侧自由活塞24的振幅较大,压缩侧弹簧元件25的作用力较大。因此,相对于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内的压力而言,与压缩侧弹簧元件25的作用力相应地,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内的压力降低,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内与贮存器R之间的压力差减小。由此,经过压缩侧第二通路27的工作油的流量减小,缸体1与贮存器R之间经由作为形式上的通路发挥作用的压缩侧工作室C进行的工作油的往来减少。因而,与此相应地,经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工作油的流量增多,缓冲装置S1所产生的阻尼力能够维持在较高的状态。
即,缓冲装置S1在以较低的振动频率伸缩的情况下发挥较高的阻尼力。
在向缓冲装置S1输入的输入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输入的振动的振幅较小,因此活塞2的振幅较小,自缸体1向贮存器R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较少。
在缓冲装置S1伸长动作时,伸长侧自由活塞15的振幅较小,伸长侧自由活塞15自伸长侧弹簧元件16受到的作用力较小。在缓冲装置S1收缩动作时,压缩侧自由活塞24的振幅较小,压缩侧自由活塞24自压缩侧弹簧元件25受到的作用力较小。
因此,在向缓冲装置S1输入的输入频率较高的情况下,无论缓冲装置S1处于伸长行程还是处于收缩行程,经过形式上的流路的流量相对于经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流量的比例均比在低频振动时高,因此缓冲装置S1所产生的阻尼力减小、降低。
另外,在缓冲装置S1的伸缩速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伸长侧阀元件19和压缩侧阀元件28对工作油的流动施加较大的阻力。在该情况下,伸长侧自由活塞15和压缩侧自由活塞24难以动作,因此几乎不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因而,缓冲装置S1的阻尼力特性如图2所示那样推移。
图2中的各实线表示利用作为阻尼力调整部的阻尼力可变阀V使缓冲装置S1的伸长侧和压缩侧这两侧的阻尼力分别为较弱、中等、较强的情况下的阻尼力特性。各虚线表示在使阻尼力为较弱、中等、较强的各情况下向缓冲装置S1输入高频振动而阻尼力降低的情况下的阻尼力特性。
如图2所示,对于缓冲装置S1,能够使阻尼力的变化依赖于输入振动频率。由此,针对车辆的弹簧上构件的共振频带、即低频振动的输入,产生较高的阻尼力,从而能够使车身(弹簧上构件)的姿势稳定,而防止在车辆转弯时让乘坐人员感到不安。并且,针对车辆的弹簧下构件的共振频带、即高频振动的输入,产生较低的阻尼力,从而能够阻断车轮侧(弹簧下构件侧)的振动向车身侧(弹簧上构件侧)传递,而使车辆的乘坐舒适度良好。
另外,如所述那样,缓冲装置S1能够通过调整阻尼力可变阀V对工作油的流动施加的阻力来调节阻尼力。也就是说,缓冲装置S1能够利用阻尼力可变阀V进行阻尼力调整,并且还能够针对高频的振动降低阻尼力。
因而,采用缓冲装置S1,对于比较低的频带的振动,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来调整阻尼力,从而能够对车身振动进行减振。另外,对于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无法抑制的高频振动,能够机械式地发挥低阻尼力,能够阻断来自车轮侧的振动而有效地抑制车身振动。因而,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通过设置伸长侧感应机构RME和压缩侧感应机构RMC中的至少一者,从而即使是单向流动式的缓冲装置S1也能够针对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无法抑制的高频振动发挥低阻尼力。
通过设置伸长侧感应机构RME和压缩侧感应机构RMC这两者,能够在缓冲装置S1的伸长侧和压缩侧分别设定具有阻尼力降低效果的特性。在向缓冲装置S1输入高频振动而该缓冲装置S1进行伸长动作的情况下,伸长侧感应机构RME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在向缓冲装置S1输入高频振动而该缓冲装置S1进行收缩动作的情况下,压缩侧感应机构RMC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因而,当然也能够是,在想要仅在伸长动作时得到阻尼力降低效果的情况下,仅设置伸长侧感应机构RME,在想要仅在收缩动作时得到阻尼力降低效果的情况下,仅设置压缩侧感应机构RMC。
降低伸长动作时的阻尼力的频带能够通过设定伸长侧自由活塞15的受压面积、伸长侧弹簧元件16的弹簧常数以及伸长侧阀元件19的流路阻力而任意地决定。降低收缩动作时的阻尼力的频带能够通过设定压缩侧自由活塞24的受压面积、压缩侧弹簧元件25的弹簧常数以及压缩侧阀元件28的流路阻力来任意地决定。其中,伸长侧阀元件19和压缩侧阀元件28也能够根据降低阻尼力的频带的设定情况而省略。
在缓冲装置S1收缩动作时,伸长侧自由活塞15被伸长侧弹簧元件16施力为定位于最大程度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位置。在缓冲装置S1收缩动作时,伸长侧自由活塞15向中立位置返回,因此能够抑制发生如下情况,即:伸长侧自由活塞15在行程末端停止,在向缓冲装置S1输入高频振动而该缓冲装置S1进行伸长动作时无法顺利地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
在缓冲装置S1伸长动作时,压缩侧自由活塞24被压缩侧弹簧元件25施力为定位于最大程度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位置。在缓冲装置S1伸长动作时,压缩侧自由活塞24向中立位置返回,因此能够抑制发生如下情况,即:压缩侧自由活塞24在行程末端停止,在向缓冲装置S1输入高频振动而该缓冲装置S1进行收缩动作时无法顺利地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
伸长侧感应机构RME和压缩侧感应机构RMC彼此独立地设置,因此能够较大地取得伸长侧自由活塞15和压缩侧自由活塞24的可位移量。因而,即使成为流入伸长侧工作室E和压缩侧工作室C的工作油的流量较大的情况,也能够继续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
伸长侧感应机构RME的伸长侧工作室E例如能够如图3所示那样设于被安装于活塞杆30的伸长侧壳体31。伸长侧壳体31安装于活塞杆30的一端30a,负责将活塞32固定于活塞杆30。
活塞32为环状,安装于活塞杆30的一端30a的外周,并且设有用于使压缩侧室R2与伸长侧室R1连通的口32a。口32a利用环状的止回阀33开闭,该止回阀33层叠在活塞32的图3中的上方并且安装于活塞杆30的一端30a的外周。
止回阀33固定于活塞杆30,外周侧能够挠曲。对于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的流动,止回阀33开阀,容许工作油通过口32a,对于工作油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止回阀33关闭口32a,不容许工作油通过。
伸长侧壳体31包括:壳构件35,其为筒状,内侧供伸长侧自由活塞34插入;以及盖构件36,其堵塞壳构件35的图3中的下端、即开口端。
壳构件35包括:螺纹部35a,其图3中的上方侧的直径较小,与活塞杆30的一端30a的下端外周螺纹结合;以及自由活塞收纳部35b,其直径大于螺纹部35a的直径,以伸长侧自由活塞34滑动自如的方式收纳该伸长侧自由活塞34。并且,壳构件35的下端被盖构件36堵塞,而形成有伸长侧工作室E。
在盖构件36设有薄壁孔36a。由此,伸长侧工作室E与压缩侧室R2连通。并且,薄壁孔36a既作为伸长侧阀元件19发挥作用,又作为伸长侧第二通路18发挥作用。在活塞杆30设有伸长侧第一通路30b,该伸长侧第一通路30b自一端30a的下端开口,通到伸长侧室R1。由此,伸长侧工作室E与伸长侧室R1连通。
伸长侧自由活塞34呈有底筒状,外周与壳构件35的自由活塞收纳部35b的内周滑动接触。伸长侧自由活塞34将伸长侧壳体31内划分为经由伸长侧第一通路30b与伸长侧室R1连通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以及经由薄壁孔36a与压缩侧室R2连通的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
伸长侧自由活塞34被安装在底部与盖构件36之间的作为伸长侧弹簧元件16的螺旋弹簧37向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方向施力。
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伸长侧感应机构RME,能够顺利地将伸长侧感应机构RME组装于缓冲装置S1,能够具体地实现缓冲装置S1。
另外,压缩侧感应机构RMC的压缩侧工作室C例如能够如图4所示那样设于被安装于阀壳40的压缩侧壳体41。阀壳40嵌合于缸体1的图1中的下端。压缩侧壳体41安装于供阀壳40组装的中心杆42的顶端,负责将层叠于阀壳40的止回阀44固定于中心杆42。
阀壳40为有底筒状,在外周具有:小径部40a,其嵌合于缸体1的下端;中径部40b,其外径大于小径部40a的外径,并且嵌合于中间筒9内;以及大径部40c,其设在中径部40b的在图4中的下端侧,并且外径大于中径部40b的外径。在阀壳40的底部设有容许中心杆42贯穿的贯穿孔40d。在大径部40c的图4中的下端设有多个缺口40e。阀壳40由外筒10和缸体1夹持而收纳并固定在外筒10内。
中心杆42具有:轴部42a,其顶端具有螺纹部;以及头部42b,其设于轴部42a的基端。将中心杆42的轴部42a从阀壳40的下方插入到贯穿孔40d,从而将阀壳40组装于中心杆42。
在阀壳40的底部设有用于使压缩侧室R2与贮存器R连通的吸入口40f。吸入口40f利用环状的止回阀44开闭,该止回阀44层叠在阀壳40的图4中的上方并且安装于中心杆42的外周。
止回阀44固定于中心杆42,外周侧能够挠曲。对于工作油自贮存器R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止回阀44开阀,容许工作油通过吸入口40f,对于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贮存器R的流动,止回阀44关闭吸入口40f,不容许工作油通过。
压缩侧壳体41包括:壳构件46,其为筒状,内侧供压缩侧自由活塞45插入;以及盖构件47,其用于将壳构件46的图4中的上端、即开口端堵塞。
壳构件46包括:螺纹部46a,其图4中的下方侧的直径较小,并且与中心杆42的上端外周螺纹结合;以及自由活塞收纳部46b,其直径大于螺纹部46a的直径,并且以压缩侧自由活塞45滑动自如的方式收纳该压缩侧自由活塞45。并且,壳构件46的上端被盖构件47堵塞,而形成有压缩侧工作室C。
在盖构件47设有薄壁孔47a。由此,压缩侧工作室C与压缩侧室R2连通。并且,薄壁孔47a既作为压缩侧阀元件28发挥作用,又作为压缩侧第一通路26发挥作用。在中心杆42设有压缩侧第二通路42c,该压缩侧第二通路42c自轴部42a的顶端开口,通到头部42b的下端。由此,压缩侧工作室C与贮存器R连通。
压缩侧自由活塞45呈有底筒状,外周与壳构件46的自由活塞收纳部46b的内周滑动接触。压缩侧自由活塞45将压缩侧壳体41内划分为经由薄壁孔47a与压缩侧室R2连通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以及经由压缩侧第二通路42c与贮存器R连通的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
压缩侧自由活塞45被安装在底部与形成在壳构件46的内周的台阶部46c之间的作为压缩侧弹簧元件25的螺旋弹簧48向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方向施力。
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压缩侧感应机构RMC,能够顺利地将压缩侧感应机构RMC组装于缓冲装置S1,能够具体地实现缓冲装置S1。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S2。
如图5所示,在缓冲装置S2中,止回阀50与伸长侧阀元件19并列地设置,该止回阀50仅容许工作油沿着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的方向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伸长侧阀元件19设于伸长侧第二通路18,因此只要将止回阀50设为如下这样即可,即:仅容许工作油沿着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的方向、即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流动。
由此,在缓冲装置S2进行伸长动作而在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的作用下伸长侧自由活塞15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移动之后,若缓冲装置S2转换为进行收缩动作,则止回阀50开阀,能够使成为高压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压力迅速地向被减压的伸长侧室R1转移。因而,能够利用伸长侧弹簧元件16的作用力向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方向压回伸长侧自由活塞15。
由此,在连续地向缓冲装置S2输入振动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在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残余压力的作用下,伸长侧自由活塞15偏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侧,伸长侧自由活塞15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位移的位移余量减少。
像这样,在缓冲装置S2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伸长侧自由活塞15偏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侧,因此不会导致发生如下情况,即:在伸长动作时,伸长侧自由活塞15的位移余量消失,无法得到阻尼力降低效果。
在伸长侧阀元件19设于伸长侧第一通路17的情况下,只要将止回阀50设为如下这样即可,即:与伸长侧阀元件19并列,且仅容许工作油自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向伸长侧室R1流动。
并且,在缓冲装置S2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压缩侧阀元件28并列地设置止回阀51,该止回阀51仅容许工作油沿着自贮存器R向压缩侧室R2的方向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侧阀元件28设于压缩侧第一通路26,因此只要将止回阀51设为如下这样即可,即:仅容许工作油沿着自贮存器R向压缩侧室R2的方向、即自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向压缩侧室R2的方向流动。
由此,在缓冲装置S2进行收缩动作而在来自压缩侧室R2的压力的作用下压缩侧自由活塞24向压缩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的方向移动之后,若缓冲装置S2转换为进行伸长动作,则止回阀51开阀,能够使成为高压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内的压力迅速地向被减压的压缩侧室R2转移。因而,能够利用压缩侧弹簧元件25的作用力向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方向压回压缩侧自由活塞24。
由此,在连续地向缓冲装置S2输入振动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在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内的残余压力的作用下,压缩侧自由活塞24偏向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侧,压缩侧自由活塞24向压缩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的方向位移的位移余量减少。
像这样,在缓冲装置S2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压缩侧自由活塞24偏向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侧,因此不会导致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在收缩动作时,压缩侧自由活塞24的位移余量消失,无法得到阻尼力降低效果。
在压缩侧阀元件28设于压缩侧第二通路27的情况下,只要将止回阀51设为如下这样即可,即:与压缩侧阀元件28并列,且仅容许工作油自贮存器R向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流动。
在将止回阀50具体地应用于缓冲装置S2时,例如,只要将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S1的伸长侧壳体31的盖构件36变更为图6所示那样即可。
图6所示的缓冲装置S2的盖构件52将壳构件35的开口端堵塞,并且具有使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与压缩侧室R2连通的口52a。并且,在盖构件52层叠有环板状的止回阀50,该止回阀50将口52a的靠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侧的开口端堵塞。止回阀50安装于贯穿盖构件52的中心杆53的外周。中心杆53与被压紧并固定于顶端的环54配合地将止回阀50固定于盖构件52。止回阀50的内周侧被中心杆53固定于盖构件52,止回阀50的外周侧能够挠曲。
对于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流动,止回阀50挠曲而将口52a打开,对于工作油自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止回阀50将口52a关闭,阻止该反方向的流动。
另外,在止回阀50设有由缺口形成的薄壁孔55。在止回阀50闭阀而关闭口52a时,薄壁孔55作为对自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朝向压缩侧室R2去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的伸长侧阀元件19和伸长侧第二通路18发挥作用。
通过做成这样,能够将止回阀50和作为伸长侧阀元件19和伸长侧第二通路18发挥作用的薄壁孔55顺利且节省空间地设于缓冲装置S2。
在将止回阀51具体地应用于缓冲装置S2时,例如,只要将图4所示的缓冲装置S1的压缩侧壳体41的盖构件47变更为图7所示的那样即可。
图7所示的缓冲装置S2的盖构件56将壳构件46的开口端堵塞,并且具有使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与压缩侧室R2连通的口56a。并且,在盖构件56层叠有环板状的止回阀51,该止回阀51将口56a的靠压缩侧室R2侧的开口端堵塞。止回阀51安装于贯穿盖构件56的中心杆57的外周。中心杆57与被压紧并固定于顶端的环58配合地将止回阀51固定于盖构件56。止回阀51的内周侧被中心杆57固定于盖构件56,止回阀51的外周侧能够挠曲。
对于工作油自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止回阀51挠曲而将口56a打开,对于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的流动,止回阀51将口56a关闭,阻止该反方向的流动。
另外,在止回阀51设有由缺口形成的薄壁孔59。在止回阀51闭阀而关闭口56a时,薄壁孔59作为对自压缩侧室R2朝向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去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的压缩侧阀元件28和压缩侧第一通路26发挥作用。
通过做成这样,能够将止回阀51和作为压缩侧阀元件28和压缩侧第一通路26发挥作用的薄壁孔59顺利且节省空间地设于缓冲装置S2。
在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S1的情况下,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最大程度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情况下,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筒部的下端与盖构件36抵接,而限制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进一步移动。
此时,若伸长侧自由活塞34与盖构件36猛烈地碰撞,则会产生击打声,让车厢内的乘坐人员感觉到异常噪声。并且,在由于螺旋弹簧37的作用而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最大程度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位置返回时,若伸长侧自由活塞34与壳构件35猛烈地碰撞,则会产生击打声,让车厢内的乘坐人员感觉到异常噪声。
因此,为了降低击打声的音量,如图8所示,设置伸长侧缓冲机构较好,该伸长侧缓冲机构为伸长侧缓冲部,包括:缓冲件60,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位移至行程末端时该缓冲件60与伸长侧自由活塞34触碰而阻止伸长侧自由活塞34与盖构件36之间发生碰撞;以及缓冲件61,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最大程度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位置返回时该缓冲件61与伸长侧自由活塞34触碰而阻止伸长侧自由活塞34与壳构件35之间发生碰撞。
缓冲件60、61既可以为环状,也可以将多个缓冲件60、61设在盖构件36和壳构件35的与伸长侧自由活塞34碰撞的位置。而且,也可以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设置缓冲件,使缓冲件与盖构件36和壳构件35触碰。缓冲件除能够利用橡胶、合成树脂之外还能够利用防松垫圈、碟形弹簧等这样的弹性体。
缓冲件当然也能够应用于压缩侧感应机构RMC。例如,只要是设于图4所示的压缩侧感应机构RMC,则如图15所示那样在壳构件46和盖构件47分别安装缓冲件71、72而设为作为压缩侧缓冲部的压缩侧缓冲机构,阻止压缩侧自由活塞45与压缩侧壳体41直接碰撞即可。并且,也可以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设置缓冲件。
通过做成这样,能够降低伸长侧自由活塞34与伸长侧壳体31碰撞时的击打声的音量以及压缩侧自由活塞45与压缩侧壳体41碰撞时的击打声的音量,能够防止带给车辆乘坐人员违和感、不愉快感。这样的伸长侧缓冲机构和压缩侧缓冲机构当然也能够应用于缓冲装置S2。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缓冲件而是如图9所示的缓冲装置S3那样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与壳构件35之间设置能发挥对抗螺旋弹簧37的作用力的作为伸长侧缓冲弹簧元件的伸长侧缓冲弹簧62,而对伸长侧自由活塞34进行浮动支承,并且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与盖构件47之间设置能发挥对抗螺旋弹簧48的作用力的作为压缩侧缓冲弹簧元件的压缩侧缓冲弹簧63,而对压缩侧自由活塞45进行浮动支承。
伸长侧自由活塞34在底部设有凹部34a,伸长侧缓冲弹簧62插入到凹部34a内。并且,在伸长侧壳体31的自由活塞收纳部35b内收纳有带孔的环状的弹簧支架64,在弹簧支架64与凹部34a的底部之间安装有伸长侧缓冲弹簧62。
螺旋弹簧37插入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凹部34a与筒部之间。通过做成这样,能够确保螺旋弹簧37和伸长侧缓冲弹簧61的行程长度,并且能够缩短伸长侧感应机构RME的全长。
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方向位移时,与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位移量相应地,伸长侧缓冲弹簧62抑制伸长侧自由活塞34位移的作用力增大。因此,能够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碰撞到壳构件35之前使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速度减速。因此,能够降低伸长侧自由活塞34与伸长侧壳体31碰撞时产生的击打声的音量,能够防止带给车辆乘坐人员违和感、不愉快感。
同样地,压缩侧自由活塞45设有凹部45a,压缩侧缓冲弹簧63插入到凹部45a内。螺旋弹簧48插入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的凹部45a与筒部之间。通过做成这样,能够确保螺旋弹簧48和压缩侧缓冲弹簧63的行程长度,并且能够缩短压缩侧感应机构RMC的全长。
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向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方向位移时,与压缩侧自由活塞45的位移量相应地,压缩侧缓冲弹簧63抑制压缩侧自由活塞45位移的作用力增大。因此,能够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碰撞到压缩侧壳体41之前使压缩侧自由活塞45的速度减速。因此,能够降低压缩侧自由活塞45与压缩侧壳体41碰撞时产生的击打声的音量,能够防止带给车辆乘坐人员违和感、不愉快感。
另外,为了防止伸长侧自由活塞34与盖构件36猛烈地碰撞,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缓冲装置S4那样在缓冲装置S1的构造的基础上增设伸长侧液压缓冲机构,该伸长侧液压缓冲机构为伸长侧液压缓冲部,用于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要位移至行程末端时使伸长侧第二通路18的流路面积减小而防止伸长侧自由活塞34猛烈地与伸长侧壳体31碰撞。
伸长侧液压缓冲机构包括:薄壁孔65,其自壳构件35的自由活塞收纳部35b的外侧开口,通到自由活塞收纳部35b的内部;环状槽66,其沿周向形成于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筒部的外周;以及通路67,其设于伸长侧自由活塞34,使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与环状槽66连通。
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位于最大程度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位置的状态下,环状槽66与薄壁孔65相对。在该状态下,压缩侧室R2与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经由薄壁孔65、环状槽66以及通路67而连通起来。并且,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还经由设于盖构件36的薄壁孔36a与压缩侧室R2连通,因此薄壁孔65、环状槽66以及通路67连同薄壁孔36a一起形成伸长侧第二通路18。
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压缩螺旋弹簧37而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位移时,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到达行程末端之前,薄壁孔65不与环状槽66相对。并且,薄壁孔65被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外周逐渐堵塞,伸长侧第二通路18的流路面积减少至薄壁孔36a的截面积。
像这样,在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位移至行程末端附近时,伸长侧第二通路18的流路面积逐渐减小。于是,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内的压力上升,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移动被阻碍。由此,能够使伸长侧自由活塞34减速。
因而,能够防止伸长侧自由活塞34与伸长侧壳体31猛烈地碰撞。因此,能够降低两者接触时产生的击打声的音量,能够防止带给车辆乘坐人员违和感、不愉快感。
另外,伸长侧液压缓冲机构也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根据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的位移,使伸长侧第一通路17的流路面积减小。并且,也可以设置液压锁定室,该液压锁定室根据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的位移进行关闭,利用内部压力使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移动停止。
液压缓冲机构当然也能够应用于压缩侧感应机构RMC。如果设于压缩侧感应机构RMC,则例如如图11所示的缓冲装置S5那样在壳构件46设置薄壁孔68并且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设置环状槽69和使环状槽69与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连通的通路70从而构成作为压缩侧液压缓冲部的压缩侧液压缓冲机构即可。
在该情况下,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位于最大程度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位置的状态下,环状槽69与薄壁孔68相对。在该状态下,压缩侧室R2与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经由薄壁孔68、环状槽69以及通路70而连通起来。并且,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还经由设于盖构件47的薄壁孔47a与压缩侧室R2连通,因此薄壁孔68、环状槽69以及通路70连同薄壁孔47a一起形成压缩侧第一通路26。
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压缩螺旋弹簧48而向压缩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的方向位移时,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到达行程末端之前,薄壁孔68不与环状槽69相对。并且,薄壁孔68被压缩侧自由活塞45的外周逐渐堵塞,压缩侧第一通路26的流路面积减少至薄壁孔47a的截面积。
像这样,在压缩侧自由活塞45向压缩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的方向位移至行程末端附近时,压缩侧第一通路26的流路面积逐渐减小。于是,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内的压力上升,压缩侧自由活塞45的移动被妨碍。由此,能够使压缩侧自由活塞45减速。
因而,能够防止压缩侧自由活塞45与压缩侧壳体41猛烈地碰撞。因此,能够降低两者接触时产生的击打声的音量,能够防止带给车辆乘坐人员违和感、不愉快感。
另外,压缩侧液压缓冲机构也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根据压缩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的方向的位移,使压缩侧第二通路27的流路面积减小。并且,也可以设置液压锁定室,该液压锁定室根据压缩侧自由活塞45向压缩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的方向的位移进行关闭,利用内部压力使压缩侧自由活塞45的移动停止。
另外,也能够如图12所示的缓冲装置S6的伸长侧感应机构RME那样代替使用薄壁孔、细长孔而是使用具有阀芯的阀作为伸长侧阀元件19。
缓冲装置S6在图3中的缓冲装置S1的构造的基础上还应用了伸长侧阀80。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将伸长侧壳体31的壳构件35的开口端堵塞的盖构件81层叠伸长侧阀80,利用伸长侧阀80开闭被设于盖构件81的口81a。
盖构件81具有使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与压缩侧室R2连通的口81a、81b。伸长侧阀80为环板状的叶片阀,层叠于盖构件81的压缩侧室R2侧并且安装于贯穿盖构件81的中心杆82的外周,伸长侧阀80的内周侧固定于盖构件81。
当在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内的压力的作用下伸长侧阀80的外周挠曲时,该伸长侧阀80将口81a打开,容许工作油自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向压缩侧室R2通过并且对该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相反地,对于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流动,该伸长侧阀80将口81a关闭而阻止工作油流动,从而该伸长侧阀80作为止回阀发挥作用。
口81b利用环板状的止回阀84开闭。止回阀84层叠于盖构件81的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侧并且安装于中心杆82的外周。
当在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的作用下止回阀84的外周挠曲时,该止回阀84将口81b打开,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通过。相反地,对于工作油自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该止回阀84将口81b关闭而阻止工作油流动。
在缓冲装置S6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对伸长侧自由活塞34施力的螺旋弹簧37与止回阀84相干涉,而在壳构件35的内周设有环状的弹簧支架85。如果不存在该干涉问题,则也可以废除弹簧支架85而利用盖构件81支承螺旋弹簧37。
如此构成的缓冲装置S6与缓冲装置S1同样地,对于比较低的频带的振动,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来调整阻尼力,从而能够对车身振动进行减振。另外,对于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无法抑制的高频振动,能够机械式地发挥低阻尼力,能够阻断来自车轮侧的振动而有效地抑制车身振动。因而,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而且,在缓冲装置S6的情况下,在伸长速度变高而自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朝向压缩侧室R2去的工作油的流量增大时,伸长侧阀80会与流量相应地将口81a打开得较大。因此,即使缓冲装置S6的伸长速度达到高速区域,也能够正常地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
在缓冲装置S6的情况下,止回阀84与伸长侧阀80并列地设置。因此,在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的作用下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移动之后,若缓冲装置S6转换为进行收缩动作,则止回阀84开阀,能够使成为高压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压力迅速地向被减压的伸长侧室R1转移。因而,能够利用螺旋弹簧37的作用力向压缩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方向压回伸长侧自由活塞34。
由此,在连续地向缓冲装置S6输入振动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在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残余压力的作用下,伸长侧自由活塞34偏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侧,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位移的位移余量减少。
像这样,在缓冲装置S6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伸长侧自由活塞34偏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侧,因此不会导致发生如下情况,即:在伸长动作时,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位移余量消失,无法得到阻尼力降低效果。
另外,也能够如图13所示的缓冲装置S7的压缩侧感应机构RMC那样代替使用薄壁孔、细长孔而是使用具有阀芯的阀作为压缩侧阀元件28。
缓冲装置S7在图4中的缓冲装置S1的构造的基础上还应用了压缩侧阀86。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在将压缩侧壳体41的壳构件46的开口端堵塞的盖构件87层叠压缩侧阀86,利用压缩侧阀86开闭设于盖构件87的口87a。
盖构件87具有使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与压缩侧室R2连通的口87a、87b。压缩侧阀86为环板状的叶片阀,层叠于盖构件87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侧并且安装于贯穿盖构件87的中心杆88的外周,压缩侧阀86的内周侧固定于盖构件87。
当在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的作用下压缩侧阀86的外周挠曲时,该压缩侧阀86将口87a打开,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通过并且对该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相反地,对于工作油自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向压缩侧室R2的流动,该压缩侧阀86将口87a关闭而阻止工作油流动,从而该压缩侧阀86作为止回阀发挥作用。
口87b利用环板状的止回阀89开闭。止回阀89层叠于盖构件87的压缩侧室R2侧并且安装于中心杆88的外周。
当在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内的压力的作用下止回阀89的外周挠曲时,该止回阀89将口87b打开,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向压缩侧室R2通过。相反地,对于工作油自压缩侧室R2向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流动,该止回阀89将口87b关闭而阻止工作油流动。
如此构成的缓冲装置S7与缓冲装置S1同样地,对于比较低的频带的振动,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来调整阻尼力,从而能够对车身振动进行减振。另外,对于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无法抑制的高频振动,能够机械式地发挥低阻尼力,能够阻断来自车轮侧的振动而有效地抑制车身振动。因而,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而且,在缓冲装置S7的情况下,在收缩速度变高而自压缩侧室R2朝向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去的工作油的流量增大时,压缩侧阀86会与流量相应地将口87a打开得较大。因此,即使缓冲装置S7的收缩速度达到高速区域,也能够正常地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
在缓冲装置S7的情况下,止回阀89与压缩侧阀86并列地设置。因此,在来自压缩侧室R2的压力的作用下压缩侧自由活塞45向压缩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的方向移动之后,若缓冲装置S7转换为进行伸长动作,则止回阀89开阀,能够使成为高压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内的压力迅速地向被减压的压缩侧室R2转移。因而,能够利用螺旋弹簧48的作用力向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的方向压回压缩侧自由活塞45。
由此,在连续地向缓冲装置S7输入振动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在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内的残余压力的作用下,压缩侧自由活塞45偏向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侧,压缩侧自由活塞45向压缩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的方向位移的位移余量减少。
像这样,在缓冲装置S7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压缩侧自由活塞45偏向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侧,因此不会导致发生如下情况,即:在收缩动作时,压缩侧自由活塞45的位移余量消失,无法得到阻尼力降低效果。
当然,也可以采用缓冲装置S6的伸长侧感应机构RME和缓冲装置S7的压缩侧感应机构RMC这两者。
另外,在缓冲装置S6中,在伸长侧第二通路18设有伸长侧阀80,但也能够如图14所示的缓冲装置S8那样在伸长侧第一通路17设置伸长侧阀90。
缓冲装置S8在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S1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包括:阀盘91,其设在活塞杆30的外周且是比活塞32靠伸长侧室R1侧的位置;盖92,其安装于活塞杆30的外周并且嵌合于阀盘91的外周;隔离件93,其为筒状,安装在阀盘91与盖92之间;伸长侧阀90,其层叠于阀盘91的在图14中的下方;以及止回阀94,其为环板状,层叠于阀盘91的在图14中的上方。
阀盘91为环状,安装于活塞杆30的外周。阀盘91具有自上端通到下端的口91a、91b。
盖92为有底筒状,在底部具有容许活塞杆30贯穿的孔92a。盖92通过底部安装于活塞杆30的外周。并且,筒部嵌合于阀盘91的外周,与阀盘91配合而在伸长侧室R1内划分有空间A。
隔离件93为筒状,安装在盖92的底部与阀盘91之间并且设于活塞杆30的外周。在活塞杆30设有与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连通的伸长侧第一通路30b。伸长侧第一通路30b在活塞杆30的外周的与隔离件93相对的位置开口。
隔离件93具有缺口93a。伸长侧第一通路30b与空间A经由隔离件93的缺口93a而连通。空间A经由口91a、91b与伸长侧室R1连通。因此,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经由空间A和口91a、91b与伸长侧室R1连通。
伸长侧阀90为环状的叶片阀,层叠于阀盘91的在图14中的下方并且安装于活塞杆30的外周。伸长侧阀90的外周侧能够挠曲,能开闭口91a的下端。
因而,对于工作油自伸长侧室R1向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流动,伸长侧阀90将口91a打开,对通过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对于工作油自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向伸长侧室R1的流动,伸长侧阀90将口91a堵塞而阻止工作油通过。
止回阀94为环板状,层叠于阀盘91的图14中的上方并且安装于活塞杆30的外周。止回阀94的外周侧能够挠曲,能开闭口91b的上端。
因而,对于工作油自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向伸长侧室R1的流动,止回阀94将口91b打开,容许工作油通过,对于工作油自伸长侧室R1向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的流动,止回阀94将口91b堵塞而阻止工作油通过。
另外,注意使伸长侧阀90不会堵塞口91b的下端,并且注意使止回阀94不会堵塞口91a的上端。
像这样,在缓冲装置的构造上的死区、即比活塞32靠伸长侧室R1侧的区域配置伸长侧阀90、阀盘91、盖92、隔离件93以及止回阀94,从而能够使设在比活塞32靠图14中的下方侧的伸长侧壳体31的全长缩短。因而,能够在不牺牲行程长度的前提下设置伸长侧阀90。
如此构成的缓冲装置S8与缓冲装置S1同样地,对于比较低的频带的振动,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来调整阻尼力,从而能够对车身振动进行减振。另外,对于通过阻尼力可变阀V的控制无法抑制的高频振动,能够机械式地发挥低阻尼力,能够阻断来自车轮侧的振动而有效地抑制车身振动。因而,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而且,在缓冲装置S8的情况下,在伸长速度变高而自伸长侧室R1朝向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去的工作油的流量增大时,伸长侧阀90会与流量相应地将口91a打开得较大。因此,即使缓冲装置S8的伸长速度达到高速区域,也能够正常地发挥阻尼力降低效果。
在缓冲装置S8的情况下,止回阀94与伸长侧阀90并列地设置。因此,在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的作用下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移动之后,若缓冲装置S8转换为进行收缩动作,则止回阀94开阀,能够使成为高压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压力迅速地向被减压的伸长侧室R1转移。因而,能够利用螺旋弹簧37的作用力向压缩压缩侧第一压力室E1的方向压回伸长侧自由活塞34。
由此,在连续地向缓冲装置S8输入振动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在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内的残余压力的作用下,伸长侧自由活塞34偏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侧,伸长侧自由活塞34向压缩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的方向位移的位移余量减少。
像这样,在缓冲装置S8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伸长侧自由活塞34偏向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侧,因此不会导致发生如下情况,即:在伸长动作时,伸长侧自由活塞34的位移余量消失,无法得到阻尼力降低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所述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为所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3年9月2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194869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引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15)

1.一种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包括:
缸体;
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缸体内,将所述缸体内划分为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
活塞杆,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所述缸体内,并与所述活塞连结;
贮存器,其用于贮存工作液;
吸入通路,其仅容许工作液自所述贮存器向所述压缩侧室流动;
整流通路,其仅容许工作液自所述压缩侧室向所述伸长侧室流动;
阻尼力调整部,其仅容许工作液自所述伸长侧室向所述贮存器流动并且能够改变对该工作液的流动施加的阻力;以及
在所述缓冲装置伸长时工作的伸长侧感应部和在所述缓冲装置收缩时工作的压缩侧感应部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伸长侧感应部包括:
伸长侧工作室,其与所述伸长侧室和所述压缩侧室连通;
伸长侧自由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所述伸长侧工作室内,将所述伸长侧工作室内划分为通到所述伸长侧室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和通到所述压缩侧室的伸长侧第二压力室;以及
伸长侧弹簧元件,其用于向压缩所述伸长侧第一压力室的方向对所述伸长侧自由活塞施力,
所述压缩侧感应部包括:
压缩侧工作室,其与所述压缩侧室和所述贮存器连通;
压缩侧自由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压缩侧工作室内,将所述压缩侧工作室内划分为通到所述压缩侧室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和通到所述贮存器的压缩侧第二压力室;以及
压缩侧弹簧元件,其用于向压缩所述压缩侧第一压力室的方向对所述压缩侧自由活塞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伸长侧第一通路,其用于使所述伸长侧第一压力室与所述伸长侧室连通;
伸长侧第二通路,其用于使所述伸长侧第二压力室与所述压缩侧室连通;以及
伸长侧阀元件,其设于所述伸长侧第一通路和所述伸长侧第二通路中的至少一者,用于对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施加阻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伸长侧阀元件是伸长侧阀,仅容许工作液沿着自所述伸长侧室朝向所述压缩侧室的方向流动并且对该工作液的流动施加阻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止回阀,该止回阀与所述伸长侧阀元件并列地设置,仅容许工作液沿着自所述压缩侧室朝向所述伸长侧室的方向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压缩侧第一通路,其用于使所述压缩侧第一压力室与所述压缩侧室连通;
压缩侧第二通路,其用于使所述压缩侧第二压力室与所述贮存器连通;以及
压缩侧阀元件,其设于所述压缩侧第一通路和所述压缩侧第二通路中的至少一者,用于对通过的工作液的流动施加阻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侧阀元件是压缩侧阀,仅容许工作液沿着自所述压缩侧室朝向所述贮存器的方向流动并且对该工作液的流动施加阻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止回阀,该止回阀与所述压缩侧阀元件并列地设置,仅容许工作液沿着自所述贮存器朝向所述压缩侧室的方向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伸长侧壳体,其用于形成所述伸长侧工作室;以及
伸长侧缓冲部,其用于防止所述伸长侧壳体与所述伸长侧自由活塞之间发生碰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压缩侧壳体,其用于形成所述压缩侧工作室;以及
压缩侧缓冲部,其用于防止所述压缩侧壳体与所述压缩侧自由活塞之间发生碰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伸长侧壳体,其用于形成所述伸长侧工作室;以及
伸长侧液压缓冲部,其用于防止所述伸长侧壳体与所述伸长侧自由活塞之间发生碰撞。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压缩侧壳体,其用于形成所述压缩侧工作室;以及
压缩侧液压缓冲部,其用于防止所述压缩侧壳体与所述压缩侧自由活塞之间发生碰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伸长侧壳体,其用于形成所述伸长侧工作室;以及
伸长侧缓冲弹簧元件,其以对抗所述伸长侧弹簧元件的方式向压缩所述伸长侧第二压力室的方向对所述伸长侧自由活塞施力,而防止所述伸长侧壳体与所述伸长侧自由活塞之间发生碰撞。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压缩侧壳体,其用于形成所述压缩侧工作室;以及
压缩侧缓冲弹簧元件,其以对抗所述压缩侧弹簧元件的方式向压缩所述压缩侧第二压力室的方向对所述压缩侧自由活塞施力,而防止所述压缩侧壳体与所述压缩侧自由活塞之间发生碰撞。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伸长侧壳体,该伸长侧壳体用于形成所述伸长侧工作室并且作为用于将所述活塞连结于所述活塞杆的活塞螺母发挥作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
该缓冲装置还包括:
压缩侧壳体,其用于形成所述压缩侧工作室;
阀壳,其嵌合于所述缸体的端部,具有用于使所述贮存器与所述压缩侧室连通的吸入口;以及
止回阀,其层叠于所述阀壳,用于开闭所述吸入口,
所述吸入通路由所述吸入口和所述止回阀形成,
通过将所述压缩侧壳体连结于所述阀壳,而将所述止回阀固定于所述阀壳。
CN201480051564.6A 2013-09-20 2014-09-19 缓冲装置 Active CN105556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4869 2013-09-20
JP2013194869A JP6243173B2 (ja) 2013-09-20 2013-09-20 緩衝装置
PCT/JP2014/074778 WO2015041309A1 (ja) 2013-09-20 2014-09-19 緩衝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56163A true CN105556163A (zh) 2016-05-04
CN105556163B CN105556163B (zh) 2018-04-20

Family

ID=52688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1564.6A Active CN105556163B (zh) 2013-09-20 2014-09-19 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76468B2 (zh)
EP (1) EP3048328B1 (zh)
JP (1) JP6243173B2 (zh)
KR (1) KR101772832B1 (zh)
CN (1) CN105556163B (zh)
WO (1) WO201504130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8109A (zh) * 2020-03-25 2020-06-16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减震活塞组件
CN114962514A (zh) * 2022-04-29 2022-08-30 北京交通大学 单球磁性液体碰撞阻尼减振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07783A1 (de) * 2015-05-18 2016-11-24 Inventus Engineering Gmbh Prothesen- oder Exoskelettkomponente, Prothesen- oder Exoskelett und Verfahren
KR102084639B1 (ko) * 2015-06-22 2020-03-04 알프스 알파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입력 장치 및 입력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JP6514608B2 (ja) * 2015-09-02 2019-05-15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US11001119B2 (en) * 2018-08-09 2021-05-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hock absorber
DE102018220630B4 (de) 2018-11-29 2024-01-11 Thyssenkrupp Ag Einstellbarer Schwingungsdämpfer und Fahrzeug mit einem solchen Schwingungsdämpfer
US10876591B2 (en) 2019-02-13 2020-12-29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hydraulic compression stop cup
WO2020231972A1 (en) 2019-05-13 2020-11-19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Hydraulic compression stop with biased piston
US11181161B2 (en) 2019-09-23 2021-11-23 DRiV Automotive Inc. Shock absorber base valve assembly
KR102504588B1 (ko) 2020-12-31 2023-02-27 동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Mr 유체를 이용한 자동 제동 장치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22136A (ja) * 2008-03-17 2009-10-01 Kayaba Ind Co Ltd 減衰弁
CN102261419A (zh) * 2010-05-28 2011-11-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JP2012031900A (ja) * 2010-07-29 2012-02-16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CN102686903A (zh) * 2009-12-11 2012-09-19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装置
US20130056317A1 (en) * 2011-09-02 2013-03-07 Tae Ju Kim Frequency/pressure sensitive shock absorber
JP2013053681A (ja) * 2011-09-05 2013-03-21 Kyb Co Ltd 緩衝装置
JP2013113307A (ja) * 2011-11-25 2013-06-10 Kyb Co Ltd 緩衝装置
JP2013185628A (ja) * 2012-03-07 2013-09-19 Kyb Co Ltd 緩衝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58981B2 (en) * 2005-06-06 2011-06-14 Kayaba Industry Co., Ltd. Shock absorber
DE102005055801B3 (de) * 2005-11-21 2007-02-15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amplitudenselektiver Dämpfungseinrichtung
EP2128484B1 (en) * 2008-05-28 2012-04-18 BWI Company Limited S.A. A hydraulic damper with an additional chamber assembly and a method of adjusting a damping characteristic of such a damper
JP5132590B2 (ja) * 2009-01-23 2013-01-3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5503473B2 (ja) * 2010-09-10 2014-05-28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KR101288612B1 (ko) * 2011-07-21 2013-07-22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JP5961129B2 (ja) * 2013-03-22 2016-08-02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CN105051404B (zh) * 2013-03-22 2016-11-02 Kyb株式会社 缓冲装置
JP6274798B2 (ja) * 2013-09-20 2018-02-07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22136A (ja) * 2008-03-17 2009-10-01 Kayaba Ind Co Ltd 減衰弁
CN102686903A (zh) * 2009-12-11 2012-09-19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装置
CN102261419A (zh) * 2010-05-28 2011-11-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JP2011247371A (ja) * 2010-05-28 2011-12-0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JP2012031900A (ja) * 2010-07-29 2012-02-16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US20130056317A1 (en) * 2011-09-02 2013-03-07 Tae Ju Kim Frequency/pressure sensitive shock absorber
JP2013053681A (ja) * 2011-09-05 2013-03-21 Kyb Co Ltd 緩衝装置
JP2013113307A (ja) * 2011-11-25 2013-06-10 Kyb Co Ltd 緩衝装置
JP2013185628A (ja) * 2012-03-07 2013-09-19 Kyb Co Ltd 緩衝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8109A (zh) * 2020-03-25 2020-06-16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减震活塞组件
CN114962514A (zh) * 2022-04-29 2022-08-30 北京交通大学 单球磁性液体碰撞阻尼减振器
CN114962514B (zh) * 2022-04-29 2023-05-12 北京交通大学 单球磁性液体碰撞阻尼减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8328B1 (en) 2019-06-05
CN105556163B (zh) 2018-04-20
EP3048328A1 (en) 2016-07-27
US20160229255A1 (en) 2016-08-11
KR20160045112A (ko) 2016-04-26
US9776468B2 (en) 2017-10-03
WO2015041309A1 (ja) 2015-03-26
JP2015059640A (ja) 2015-03-30
EP3048328A4 (en) 2017-07-12
JP6243173B2 (ja) 2017-12-06
KR101772832B1 (ko) 2017-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56162A (zh) 缓冲装置
CN105556163A (zh) 缓冲装置
CN105051404B (zh) 缓冲装置
CN105074266B (zh) 缓冲装置
KR20160060709A (ko) 완충 장치
CN106104066A (zh) 作动缸装置
KR101740202B1 (ko) 완충기
KR101162307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KR20090131479A (ko) 엠알댐퍼
KR100854598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KR20110001283A (ko) 쇽업소버의 피스톤 밸브 조립체
CN109642684A (zh) 阻尼阀和汽缸装置
CN104154163A (zh) 具有安装在杆导向件的附加阀的阻尼力可变震动吸收装置
KR101937470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JP5878807B2 (ja) 緩衝装置
KR102627181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KR20150142907A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KR100854597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KR101239914B1 (ko) 쇽업소버의 선회 감응밸브 조립체
KR101337857B1 (ko) 쇽업소버의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
JP2015021602A (ja) 緩衝装置
JP6182006B2 (ja) 緩衝装置
KR101019969B1 (ko) 압축과 신축의 감쇠력이 별도로 조절가능한 쇼크 업소버
JP2014074443A (ja) 緩衝装置
JP2013204627A (ja) 緩衝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