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8333A - 旋转电机用电枢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用电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8333A
CN102668333A CN2011800050113A CN201180005011A CN102668333A CN 102668333 A CN102668333 A CN 102668333A CN 2011800050113 A CN2011800050113 A CN 2011800050113A CN 201180005011 A CN201180005011 A CN 201180005011A CN 102668333 A CN102668333 A CN 102668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xtension
side engagement
another layer
engagement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50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篠原敬一
高林拓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68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83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旋转电机用电枢,相对于电枢铁芯(2)而在轴向(L)外侧具有通过接合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而构成的异层间接合部(30),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作为从分别配置于相互邻接的层的不同的插槽(3)的导体边部(22)延伸的接合延伸部(23),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及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至少一个具有偏移弯曲部,该偏移弯曲部用于向接近相互成为对的接合延伸部(23)的一侧并向径向(R)偏移,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各自的接合面彼此在周向对置地接合。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用电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电枢铁芯与线圈的旋转电机用电枢,该电枢铁芯构成为多个沿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的轴向延伸的插槽在该铁芯基准面的周向分散配置,该线圈通过接合多个弓形(segment)导体而构成且卷装于上述电枢铁芯。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技术,即,为了提高在旋转电机用电枢中线圈的占空因数,将多个成形为U字形的弓形导体的导体边部规则地配置于电枢铁芯的插槽内,并将相对于电枢铁芯沿轴向延伸的不同的弓形导体的接合延伸部彼此接合,来形成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具备这样的线圈的构成中,如专利文献1的图7所示,多个通过接合弓形导体的接合延伸部彼此而构成的接合部在电枢铁芯的轴向外侧配置。因此,这样的构成中,难以确保邻接的接合部彼此间的电绝缘性。关于这方面,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如下技术,即,将利用接合部接合的一对接合延伸部的长度之比设为与1不同,并且,径向邻接的接合部间将该比设为不同的值,由此,当从径向一侧观察时邻接的接合部彼此不重合,而能够确保邻接的接合部间的距离。另外,下述的专利文献3中公开如下技术,即,通过交替配置从电枢铁芯的轴向一侧插入的弓形导体与从电枢铁芯的轴向另一侧插入的弓形导体,使弓形导体彼此的接合部向电枢铁芯的轴向两侧分散,从而能够确保邻接的接合部间的距离。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96738号公报(图7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6615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78269号公报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构成中,需要将利用接合部接合的一对接合延伸部的长度之比设为与1不同,并且,需要在径向邻接的接合部间将该比设为不同的值。因此,当制造旋转电机用电枢时,需要严格管理弓形导体的朝向、种类,从而担心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大。另外,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构成中,弓形导体彼此的接合部向电枢铁芯的轴向两侧分散,从而担心导致旋转电机用电枢的轴向的较大、制造工序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实现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轴向的大型化的旋转电机用电枢。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用电枢具有电枢铁芯与线圈,该电枢铁芯构成为多个沿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的轴向延伸的插槽在该铁芯基准面的周向分散配置,该线圈通过接合多个弓形导体而构成,并卷装于上述电枢铁芯,其特征构成在于,上述弓形导体具有在上述插槽内沿轴向配置的导体边部、以及从上述导体边部的至少一个端部相对于上述电枢铁芯沿轴向延伸的接合延伸部,上述线圈构成为在上述各插槽内沿径向排列有n个(n:2以上的整数)上述导体边部的n层绕组构造,并且相对于上述电枢铁芯而在轴向外侧具有异层间接合部,该异层间接合部通过将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接合来构成,该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是从以成为相互邻接的层的方式而分别配置于不同的上述插槽的上述导体边部延伸的上述接合延伸部,在上述异层间接合部接合的一对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以及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中的至少一个具备偏移弯曲部,该偏移弯曲部用于使具备该偏移弯曲部的接合延伸部在径向上朝接近相互成对的上述接合延伸部的一侧偏移,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各自的接合面彼此在周向对置地接合。
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在异层间接合部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用于使具备该偏移弯曲部的接合延伸部在径向上朝接近相互成对的上述接合延伸部的一侧偏移的偏移弯曲部,因此,异层间接合部所占的径向宽度能够通过偏移弯曲部而被抑制为比导体边部一侧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二者所占的径向宽度小。因而,在多个异层间接合部在径向并列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适当确保径向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容易确保异层间接合部彼此间的电绝缘性,并能够提高线圈整体的电绝缘性。
另外,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不需要将在接合部接合的一对接合延伸部的长度之比设为在径向邻接的接合部间不同的值,例如,相对于径向邻接的接合部双方,也可以将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对接合延伸部的长度之比近似设为1。因而,能够减少在制造旋转电机用电枢时所要求的对于弓形导体的朝向、种类的管理的严格性,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
并且,即使在多个异层间接合部在径向排列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确保径向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间的距离,因此,不需要使作为弓形导体彼此的接合部的异层间接合部在电枢铁芯的轴向两侧分散。因而,能够容易构成为将弓形导体彼此的接合部仅配置于电枢铁芯的轴向一侧,从而能够抑制旋转电机用电枢的轴向的大型化、制造工序的复杂化。
此处,优选构成为,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相对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位于周向一侧,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具备作为上述接合面的朝向周向一侧的面,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具备作为上述接合面的朝向周向另一侧的面。
根据该构成,从径向一侧观察时,能够使在异层间接合部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不交叉地配置。因而,在将预先弯曲成形的弓形导体插入插槽来制造旋转电机用电枢的情况下,能够减轻与弓形导体的插入顺序有关的限制而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另外,在对插入插槽的状态下的弓形导体进行折弯等加工来制造旋转电机用电枢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与加工顺序有关的限制而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
另外,亦优选构成为,从径向一侧观察时,在上述异层间接合部接合的一对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交叉地配置,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相对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位于周向一侧,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具备作为上述接合面的朝向周向一侧的面,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具备作为上述接合面的朝向周向另一侧的面。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将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各自的设有接合面的部分彼此钩住来进行定位。而且,若为这样的构成,则即使在双方的接合延伸部的形状存在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进行接合面彼此的定位,而能够提高异层间接合部的形成位置的精度。另外,能够容易构成在双方的接合延伸部所具备的接合面彼此抵接的状态下进行接合,从而也能够提高异层间接合部的接合的可靠性。
上述的各构成的旋转电机用电枢中,优选构成为,具有多个通过在径向排列多个上述异层间接合部而构成的径向排列部,上述异层间接合部共用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所配置的上述插槽、与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所配置的上述插槽双方,对于构成一个上述径向排列部的多个上述异层间接合部而言,相互之间的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径向的位置关系相同,并且,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上述接合延伸部所具备的上述偏移弯曲部的形态相同。
根据该构成,相对于构成径向排列部的全部的异层间接合部能够适当确保径向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间的距离。因而,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异层间接合部彼此间的电绝缘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异层间接合部附近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线圈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异层间接合部附近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异层间接合部附近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异层间接合部附近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用电枢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以将本发明用于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具有如下特征,即,在作为构成线圈20的弓形导体21的前端部彼此的接合部的异层间接合部30中,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的前端部彼此在周向C邻接地配置。由此,能够适当确保在径向R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30间的距离,而能够提高异层间接合部30彼此间的电绝缘性。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轴向L”、“周向C”、“径向R”以后述的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的轴心为基准来定义。另外,以下的说明中,“轴向一侧L1”表示图1的向轴向L的上侧,“轴向另一侧L2”表示图1的向轴向L的下侧。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周向一侧C1”表示从轴向一侧L1观察定子1(定子铁芯2)的情况下的逆时针方向侧,“周向另一侧C2”表示从轴向一侧L1观察定子1(定子铁芯2)的情况下的顺时针方向侧。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线圈20、构成线圈20的弓形导体21的各方向作为线圈20、弓形导体21安装于定子铁芯2的状态下的方向来规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以及定子铁芯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用电枢”以及“电枢铁芯”。
1.定子的整体构成
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定子1具备定子铁芯2以及线圈20,作为旋转电机用的电枢来构成。此外,本说明书中,“旋转电机”作为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而实现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中的任一个的概念来使用。
定子铁芯2使用磁性材料来形成,为了能够卷装线圈20,通过将多个(本例中为48个)沿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的轴向L延伸的插槽3在该铁芯基准面的周向C分散配置来形成定子铁芯2。此处,“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指的是与插槽3的配置、构成有关而成为基准的假定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铁芯内周面可以定义为包括位于在周向C相互邻接的插槽3间的齿5的径向内侧R1的端面的假定的圆筒状的面,而该圆筒状的铁芯内周面可以设为本发明的“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另外,与圆筒状的铁芯内周面同心,且轴向L观察(从轴向L观察的情况)时的剖面形状处于与该铁芯内周面的轴向L观察时的剖面形状相似的关系的圆筒状的面(包括假定面),也将成为本发明的“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S”。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定子铁芯2形成为圆筒状,因此也可以将除安装用的突出部之外的定子铁芯2的外周面设为“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
定子铁芯2具有在上述的圆筒状的铁芯内周面沿周向C分散配置的多个插槽3。多个插槽3以规定的周向间隔来配置,并设置为沿轴向L延伸。而且,各插槽3的与轴向L正交的面的剖面形状(本例中为矩形)形成为彼此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是在由三相交流(U相、V相、W相)来驱动的旋转电机中使用的定子。因此,在定子铁芯2上,以沿周向C反复出现的方式配置有U相用、V相用以及W相用的插槽3。本例中,在定子铁芯2上,U相用的相互邻接的两个插槽3、V相用的相互邻接的两个插槽3、以及W相用的相互邻接的两个插槽3形成为按记载的顺序沿周向C反复出现,使得每极每相的插槽数为“2”。而且,线圈20也由三相构成(U相、V相、W相)形成,详细如后述,但线圈20为波形绕组且卷装于定子铁芯2。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所具备的各相的线圈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的说明中,除了需要的情况,不区分各相用的线圈地进行说明。
而且,虽图示省略,但在定子1(定子铁芯2)的径向内侧R1,作为具有永久磁石或电磁石的励磁装置的转子配置为可相对于定子1相对旋转。而且,利用由定子1产生的旋转磁场来使转子旋转。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作为内转子型且旋转励磁型旋转电机用的定子。
此外,上述的定子铁芯2例如能够由层叠多张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的层叠构造体来形成,或者以通过对作为磁性材料的粉末的磁性材料进行加压成形而构成的压粉材料为主要的构成要素来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铁芯2上,以每极每相的插槽数形成为“2”的方式形成多个插槽3,但是,当然能够适当变更每极每相的插槽数。例如,可以将每极每相的插槽数设为“1”或“3”。另外,驱动旋转电机的交流电源的相数也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可以设为“1”、“2”、“4”等。
2.线圈的构成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线圈2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线圈20通过依次接合U字形的多个弓形导体21来构成,并形成为在各插槽3内在径向R排列有n个后述的导体边部22的n层绕组构造。此处,n为2以上的整数(例如,2以上10以下的整数等。尤其优选为2以上的偶数。),根据旋转电机要求的转矩、允许的反电动热的大小等来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形成为10层绕组构造,在各插槽3内,10个导体边部22以在径向R层叠的方式排列配置为一列。本说明书中,对于各插槽3内的导体边部22的位置,从径向外侧R2朝向径向内侧R1,赋予1至n的层编号来进行说明。此外,图1中,为了简便,仅表示在径向外侧R2的4层(第一层至第四层)配置有导体边部22的弓形导体21。另外,图1中,为了简便,省略匝间的接合部、用于形成中性点的接合部、以及用于与电源连接的端子的连接部,以及用于形成这些的异形弓形导体、弯曲部等。
如图1所示,弓形导体21由与延伸方向(与通电方向相同)正交的面的剖面形状呈矩形的线状导体构成。构成该线状导体的材料例如可以为铜、铝等。另外,除了不同部件间的电连接位置(后述的异层间接合部30的形成位置等),线状导体的表面被由树脂等(例如聚酰亚胺等)构成的绝缘皮膜覆盖。此外,使用这样的U字形的多个弓形导体来构成线圈的结构本身是公知的(例如,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3等),此处,以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异层间接合部30以及与之相关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尤其是不说明的方面,能够适当应用公知的技术。
图2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20(弓形导体21)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2(a)与从轴向一侧L1观察将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的两个弓形导体21在周向C(平面状)展开的状态对应,图2(b)与从径向外侧R2观察该展开的状态对应。此外,图2中,为了明确本发明的概念,使各部件的纵横比、不同部件间的大小关系与图1不同。
如图2所示,弓形导体21具有:一对导体边部22,它们在周向C位置不同的一对插槽3内沿轴向L配置;固有过渡部27,其在定子铁芯2的轴向外侧将该一对导体边部22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及一对接合延伸部23(23a、23b),它们从该一对导体边部22的各自的另一端向定子铁芯2的轴向外侧延伸。此外,弓形导体21由一个连续的导体形成,因此,固有过渡部27是连续地连接一对导体边部22的一端彼此的连续过渡部。如图1所示,对于导体边部22而言,线状导体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短的边部以沿径向R的方式配置于插槽3内。另外,如图1所示,在插槽3的内部插入绝缘板4,以使绝缘板4的一部分从定子铁芯2的轴向端部突出,从而确保线圈20与定子铁芯2之间的电绝缘性。
此处,各弓形导体21根据相对于定子铁芯2的径向R的配置位置不同而周向C的宽度(一对导体边部22间的间隔)不同,但是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图2虽未图示,但图2的周向另一侧C2的弓形导体21的周向另一侧C2的接合延伸部23具有与图2的周向一侧C1的弓形导体21的周向另一侧C2的接合延伸部23相同的构成。
而且,如图1所示,在弓形导体21安装于定子铁芯2的状态下,固有过渡部27相对于定子铁芯2位于轴向另一侧L2,接合延伸部23相对于定子铁芯2位于轴向一侧L1。此外,图1、图2所示的例中,固有过渡部27具有V字形的形状,但固有过渡部27的形状可以采用任意形状。
如图2所示,分别在弓形导体21所具备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上,形成有第一弯曲部28以及第二弯曲部29。第一弯曲部28是用于使弓形导体21所具备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在周向C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另外,第二弯曲部29是用于使在第一弯曲部28弯曲后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在周向C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曲、而使该一对接合延伸部23的前端侧部分(形成有后述的接合面25的部分)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的弯曲部。本例中,第二弯曲部29以使接合延伸部23的前端侧部分的延伸方向与轴向L平行的方式形成。通过具备这样的第一弯曲部28以及第二弯曲部29,如图2所示,一对接合延伸部23分别具有从径向外侧R2观察时弯曲角平缓的曲柄状的形状,并且,在第一弯曲部28与第二弯曲部29之间,具有沿周向C延伸的部分。此处,所谓“沿周向延伸”,不是必须沿周向C延伸的意思,包括延伸方向具有周向C的成分的概念。因而,该“沿周向C延伸的部分”的从轴向L任一侧观察的形状,例如可以为沿周向C的圆弧状,也可以为连接周向C的起点(第一弯曲部28的周向C位置)与终点(第二弯曲部29的周向C位置)的直线状。
此外,对于这样的弓形导体21而言,例如,可以从轴向另一侧L2安装于定子铁芯2,也可以从径向内侧R1安装于定子铁芯2。另外,上述的第一弯曲部28、第二弯曲部29能够在将弓形导体21安装于定子铁芯2后形成。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定子铁芯2上,U相用的相互邻接的两个插槽3、V相用的相互邻接的两个插槽3、W相用的相互邻接的两个插槽3形成为按记载的顺序沿周向C反复出现。与这样的插槽3的配置构成相应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弓形导体21所具备的一对导体边部22分别配置于一对插槽3,该一对插槽3以相当于插槽3的配设间距的6倍的距离相互在周向C分离。换言之,各弓形导体21所具备的一对导体边部22分别配置于相互以相当于1个磁极间距(电气角π)的距离在周向C分离的一对插槽3。
并且,如图2(a)所示,弓形导体21所具备的一对导体边部22以成为相互邻接的层的方式分别配置于在周向C分离的一对插槽3。更具体而言,对于弓形导体21所具备的一对导体边部22而言,周向一侧C1的导体边部22相对于周向另一侧C2的导体边部22以向径向内侧R1偏移1个层大小的方式进行配置。这样,通过错开弓形导体21所具备的一对导体边部22的径向R位置,能够相对于定子铁芯2而在轴向另一侧L2规则地配置固有过渡部27。此外,图1中,相对于定子铁芯2在轴向另一侧L2的线圈端部的形状(固有过渡部27的配置构成)省略,而该线圈端部的形状可以采用任意形状。
而且,构成相同的匝的多个(本例中为4个)弓形导体21沿周向分散配置。本例中,构成相同的匝的4个弓形导体21以每隔相当于两个磁极间距(磁极间距的2倍)的周向C间隔的方式配置。此外,图2表示其中的两个弓形导体21。而且,如图2所示,通过在周向C以一个循环的方式依次接合相互邻接的弓形导体21的接合延伸部23的前端部彼此,来使1匝(一个循环大小)的波形绕组线圈部整体形成为圆筒状。
图2中虽省略,但由图1可明确,定子铁芯2也具备如下图2所示的波形绕组线圈部,即,该波形绕组线圈部在周向C的任一侧以插槽3的配设间距的m倍(m=1、2、……、11)大小错开。而且,通过相互以相当于1个磁极间距的距离在周向C错开而配置于通用的插槽3的波形绕组线圈部的组、以及使该波形绕组线圈部的组在周向C以1个插槽大小错开配置的波形绕组线圈部的组,来形成1相大小的线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以分布式绕组而卷装于定子铁芯2。此外,构成同相的线圈的波形绕组线圈部彼此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邻接的两个插槽3成为相同的相,通过在邻接的两个层(例如,第一层以及第二层)以及邻接的两个插槽3上配置的弓形导体21,来形成4匝(四个循环大小)的波形绕组线圈部,三相合计而形成12匝的波形绕组线圈部。如上述那样,图1中,仅表示径向外侧R2的4层大小(第一层至第四层)的线圈20。因而,图1中示出每相8匝的波形绕组线圈部,三相合计示出24匝的波形绕组线圈部。此外,虽图示省略,但剩余的层也同样,从轴向一侧L1观察时的形状与径向R位置相应地整体缩径,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形状,从而插入10层大小的线圈20,能够形成每相合计20匝(20个循环大小)的波形绕组线圈部。
而且,如图1、图2所示,位于周向另一侧C2的弓形导体21的周向一侧C1的接合延伸部23的前端部与位于周向一侧C1的弓形导体21的周向另一侧C2的接合延伸部23的前端部接合。因而,由图2(a)可明确,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的各自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分别在相互以相当于1个磁极间距的距离在周向C分离的两个插槽3中,配置于相互邻接的层。这样,本例中,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两个接合延伸部23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配置于相互邻接的层,因此在本申请中,将这样的两个接合延伸部23的前端部彼此的接合部称作“异层间接合部”。此外,接合延伸部23的前端部彼此的接合例如利用TIG焊接等的电弧焊接、电子束焊接、激光束焊接、电阻焊接、钎焊、锡焊等来进行。
如图1所示,异层间接合部30相对于定子铁芯2而配置于轴向L外侧(本例中,轴向一侧L1的外侧)。换言之,线圈20相对于定子铁芯2而在轴向L外侧具有异层间接合部30,该异层间接合部30通过接合一对接合延伸部23(后述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以及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而构成,该一对接合延伸部23从以成为相互邻接的层的方式而配置于不同的插槽3的导体边部22延伸。此外,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全部形成于相同的轴向L位置。
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而言,将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相对于相互成对的接合延伸部23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位于周向一侧C1的延伸部分称作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相对于相互成对的接合延伸部23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位于周向另一侧C2的延伸部分称作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即,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相对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而位于周向一侧C1。因而,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在从导体边部22向轴向一侧L1延伸之后,朝向异层间接合部30地向周向另一侧C2延伸,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在从导体边部22向轴向一侧L1延伸之后,朝向异层间接合部30地向周向一侧C1延伸。此外,以下,在不需要特别区别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情况下,以及在不明确为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中的哪一个接合延伸部的情况下,仅称作接合延伸部2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所具备的第二弯曲部29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所具备的第二弯曲部29从径向一侧观察时形成于相互重叠的位置,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前端部(形成有后述的接合面25的部分)相对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前端部(形成有后述的接合面25的部分)而位于周向另一侧C2。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从径向一侧观察时交叉地配置。
而且,异层间接合部30中,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各自的接合面25彼此在周向C对置地接合。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具备作为朝向周向一侧C1的接合面25的一层侧接合面25a,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具备作为朝向周向另一侧C2的接合面25的另一层侧接合面25b,这些一层侧接合面25a与另一层侧接合面25b相互在周向C对置地接合。以下,在不需要特别区别一层侧接合面25a与另一层侧接合面25b的情况下,以及在不明确为一层侧接合面25a与另一层侧接合面25b中的哪一个接合面的情况下,仅称作接合面25。此外,图3(a)是异层间接合部30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3(b)是从轴向一侧L1观察异层间接合部30附近的图。这些图中,为了简便,第二弯曲部29的弯曲角表示为直角,但实际的弯曲角如图1、图2所示地形成为比直角大的角度。另外,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发明,以周向C为直线状的形态而示出。
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接合面25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接合面25,能够通过将设有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分别的接合面25的部分彼此钩住来进行定位。由此,即使在双方的接合延伸部23的形状存在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进行接合面25彼此的定位,并且,能够提高异层间接合部30的形成位置的精度。另外,也容易构成为在双方的接合延伸部23所具备的接合面25彼此抵接的状态下进行接合,通过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提高异层间接合部30的接合的可靠性。
另外,如上述那样,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分别在周向C位置不同的插槽3中,配置于相互邻接的层。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以下所说明的偏移弯曲部24,在异层间接合部30中,能够在周向C排列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前端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前端部。以下,对该偏移弯曲部24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移弯曲部24在由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以及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双方形成。该偏移弯曲部24是用于向接近相互成对的接合延伸部23一侧而向径向R偏移的弯曲部。本例中,偏移弯曲部24在比第二弯曲部29靠异层间接合部30侧形成。以下的说明中,将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称作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将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称作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此外,在不特别区别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与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的情况下,以及在不明确为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与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中的哪一个偏移弯曲部的情况下,仅称作偏移弯曲部24。
如图3所示,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是用于使比该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靠异层间接合部30侧的部分(换言之,形成有一层侧接合面25a的部分)相对于比该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靠导体边部22侧的部分而向径向内侧R1偏移的弯曲部。换言之,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是用于使比该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靠异层间接合部30侧的部分的中心线的位置相对于比该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靠导体边部22侧的中心线的位置而向径向内侧R1偏移的弯曲部。此处,所谓“中心线”,是沿延伸方向连续将形成弓形导体21的线状导体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中心点连接的线。本例中,从周向C的任一侧观察时,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a形成为弯曲角平缓的曲柄状,作为沿径向R的方向的偏移宽度的一层侧偏移宽度d1设为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的一半的值。
另一方面,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是用于使比该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靠异层间接合部30侧的部分(换言之,形成有另一层侧接合面25b的部分)相对于比该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靠导体边部22侧的部分而向径向外侧R2偏移的弯曲部。换言之,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是用于使比该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靠异层间接合部30侧的部分的中心线的位置相对于比该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靠导体边部22侧的中心线的位置而向径向外侧R2偏移的弯曲部。本例中,从周向C的任一侧观察时,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形成为弯曲角平缓的曲柄状,作为沿径向R的方向的偏移宽度的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设为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的一半的值。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层侧偏移宽度d1与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设定为相互相等,并且,一层侧偏移宽度d1与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的和与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一致。
通过具备以上的构成,如图2(a)所示,与比偏移弯曲部24靠导体边部22侧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二者所占的径向R宽度相比,能够将异层间接合部30所占的径向R宽度抑制较小。具体而言,如上述那样,一层侧偏移宽度d1与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的和与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一致。因此,若不考虑由于接合引起的形状的变化,则异层间接合部30所占的径向R宽度成为比偏移弯曲部24靠导体边部22侧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二者所占的径向R宽度的一半左右。
图4是表示与图2对应的比较例的图,表示不具备偏移弯曲部24的情况下的线圈20的配置状态。此外,图4不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图4中,赋予与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本段落中的涉及图4的说明中,使用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由图4可明确,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双方不具备偏移弯曲部,因此在异层间接合部30中,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构成为,各自的接合面25彼此在径向R对置地接合。因而,该比较例中,异层间接合部30所占的径向R宽度和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二者所占的径向R宽度大体相等。即,该比较例中,异层间接合部30的径向R宽度为本实施方式的异层间接合部30的径向R宽度的2倍左右。
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具有多个径向排列部31,该径向排列部31通过在径向排列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来构成。本例中,形成有与插槽3数目相同的48个径向排列部31,具体而言,一个径向排列部31通过在径向排列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来构成,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共用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所配置的插槽3与成为接合的对象的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所配置的插槽3双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线圈20为10层绕组构造,因此,一个径向排列部31由在径向排列的5个异层间接合部30来构成,如上述那样,图1仅表示4层大小(第一层至第四层)的线圈,图1中仅表示5个异层间接合部30中的两个。
而且,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本例中为5个)的异层间接合部30构成为,相互间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径向R的位置关系相同。并且,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本例中为5个)的异层间接合部30构成为,相互间成为接合的对象的接合延伸部23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的形态相同。此处,所谓“偏移弯曲部24的形态”,不仅为偏移弯曲部24的形状(偏移方向以及偏移宽度),也包括形成有偏移弯曲部24的接合延伸部23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分类(仅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仅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以及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双方中的任一个分类)。因而,所谓“成为接合的对象的接合延伸部23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的形态相同”,指的是:是否在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形成有偏移弯曲部24,是否在成为接合的对象的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形成有偏移弯曲部24,在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形成有偏移弯曲部24的情况下该偏移弯曲部24的偏移方向以及偏移宽度、以及在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形成有偏移弯曲部24的情况下该偏移弯曲部24的偏移方向以及偏移宽度全部一致。由此,相对于构成径向排列部31的全部的异层间接合部30而能够适当确保在径向R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30间的距离,并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异层间接合部30彼此间的电绝缘性。以下对该方面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对于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的各异层间接合部而言,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更加正确为,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配置于奇数层,并且,成为接合的对象的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更加正确为,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配置于偶数层。并且,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相对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而向径向外侧R2偏移1个层大小,而配置于在径向外侧R2邻接的层。此外,虽图示省略,未图示的剩余3个异层间接合部30也同样地形成。这样,对于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本例中为5个)异层间接合部30而言,相互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的径向R的位置关系相同。
另外,如图2所示,对于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的各异层间接合部而言,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向径向内侧R1偏移,并且,成为接合的对象的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向径向外侧R2偏移。并且,各自的偏移宽度(一层侧偏移宽度d1以及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相互相等。此外,虽图示省略,但未图示的剩余3个异层间接合部30也同样地形成。这样,对于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本例中为5个)异层间接合部30而言,相互间成为接合的对象的接合延伸部23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的形态相同。
而且,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层侧偏移宽度d1与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的和与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一致,因此,异层间接合部30所占的径向R宽度为比偏移弯曲部24靠导体边部22侧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二者所占的径向R宽度的一半左右。因此,如图2(a)所示,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异层间接合部30彼此的沿径向R的分离距离t为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左右的值。而且,如上述那样,对于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而言,相互间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径向R的位置关系相同,并且,成为接合的对象的接合延伸部23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的形态相同。因此,虽图示省略,对于全部的异层间接合部30,能够将径向R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30之间的沿径向的分离距离t设为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左右的值。与此相对,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在径向R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30彼此在径向R接近地配置,因此难以适当地确保在径向R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30间的距离。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异层间接合部30彼此间的电绝缘性,并且能够提高线圈20整体的电绝缘性。
另外,为了使接合延伸部23彼此的接合工序简单,并且提高接合的可靠性,优选构成为,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各自的前端部配置于相同的轴向L位置。关于这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弓形导体21所具备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双方形成偏移弯曲部24,从而即使该一对接合延伸部23的长度相互相同,也能够使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前端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前端部位于相互相同或者几乎相同的轴向L位置。因而,能够减少对在制造定子1时所要求的弓形导体21的朝向、种类进行管理的严格性,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并且,为了更加可靠地确保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30彼此间的电绝缘性,考虑如下方法,即,在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30间配置绝缘部件,或者用绝缘材料(树脂等)来覆盖异层间接合部30的表面。关于这方面,根据本发明,能够适当确保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30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变大绝缘部件的厚度,并且能够以抑制缺陷(空隙、针孔等)的产生的形态覆盖异层间接合部30的表面来形成绝缘材料,当实施这样的对策时也成为优选的构成。此外,在作用于定子1的线圈20的电压较小的情况下,仅确保异层间接合部30间的距离就能够确保充分的绝缘性,从而可以去掉绝缘部件或者绝缘材料。
3.其它的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特征不仅能够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只要不产生矛盾,也能够用于其它的实施方式。
(1)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一层侧偏移宽度d1与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双方设为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的一半的值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一层侧偏移宽度d1以及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适当变更。此时,优选使一层侧偏移宽度d1与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的和与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一致。此外,也能够将一层侧偏移宽度d1与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中的任一个设为零。即,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以及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中的一个能够构成为具备偏移弯曲部24,该偏移弯曲部24向相互成对的上述接合延伸部23接近的一侧而向径向偏移。图5表示如下构成:将一层侧偏移宽度d1设为零,将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设为与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相同的值,在该情况下,即,仅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具备偏移弯曲部24(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
(2)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从径向R一侧观察时,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交叉地配置,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具备作为接合面25的朝向周向一侧C1的面,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具备作为接合面25的朝向周向另一侧C2的面。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如图6所示,从径向R一侧观察时,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不交叉,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具备作为接合面25的朝向周向另一侧C2的面,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具备作为接合面25的朝向周向一侧C1的面,上述构成亦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此外,图6所示的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一层侧偏移宽度d1与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双方设为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的一半的值。而且,这样的构成中,一层侧偏移宽度d1以及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适当变更。此时,优选使一层侧偏移宽度d1与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的和与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一致。图7表示如下构成,即,在图6的将一层侧偏移宽度d1设为零、将另一层侧偏移宽度d2设为与导体边部22的线状导体的径向R宽度相同的值的情况,即,仅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具备偏移弯曲部24(另一层侧偏移弯曲部24b)。
(3)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以及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双方具备第一弯曲部28以及第二弯曲部29,并均具有沿周向C延伸的部分。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在异层间接合部30接合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以及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中的一个不具备第一弯曲部28及第二弯曲部29双方,从径向R的任一侧观察时,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直线状,上述构成亦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4)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偏移弯曲部24形成为比第二弯曲部29靠接合面25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变更偏移弯曲部24的形成位置。例如,也能够在相同的位置形成偏移弯曲部24与第二弯曲部29。
(5)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线圈20通过波形绕组而卷装于定子铁芯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线圈20通过重叠绕组或同心绕组而卷装于定子铁芯2,线圈20也可以具有通过波形绕组进行卷装的波形绕组部、与通过重叠绕组或同心绕组进行卷装的非波形绕组部双方。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线圈20通过分布式绕组而卷装于定子铁芯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构成为,线圈20通过集中式绕组而卷装于定子铁芯2。
(6)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弓形导体21所具备的一对导体边部22在周向C位置不同的插槽3内配置于相互邻接的层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线圈20具有在周向C位置不同的插槽3内的相互相同的层分别配置一对导体边部22的弓形导体21、以及在周向C位置不同的插槽3内的相互间由两层以上的不同的层分别配置一对导体边部22的弓形导体21。这样的构成中,通过使在异层间接合部30连接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形成为分别从在周向C位置不同的插槽3内配置于相互邻接的层的导体边部22延伸的接合延伸部23,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构成为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分别的接合面25彼此在周向C对置地接合。
(7)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相互间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径向R的位置关系相同,并且,成为接合的对象的接合延伸部23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的形态相同。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使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的至少一部分的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径向R的位置关系、与构成相同的径向排列部31的其它的异层间接合部30的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径向R的位置关系不同。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使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的至少一部分的成为接合的对象的接合延伸部23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的形态、与构成相同的径向排列部31的其它的异层间接合部30的成为接合的对象的接合延伸部23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的形态不同。任一个情况下,优选构成为,在一个径向排列部31所占的径向范围内,以使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在径向R均等或者大致均等地配置的方式,来设计成为连接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径向R的位置关系、以及成为连接的对象的接合延伸部23所具备的偏移弯曲部24的形态。另外,对于位于径向排列部31的径向最内侧、径向最外侧的异层间接合部30而言,能够与构成相同的径向排列部31的其它的异层间接合部30的形态没有关系地在离开径向R邻接的异层间接合部30的一侧设定偏移方向。
(8)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径向排列部31在径向排列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该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共用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所配置的插槽3、及成为接合的对象的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所配置的插槽3双方。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构成为,对于构成一个径向排列部31的多个异层间接合部30的至少一部分而言,供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a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配置的插槽3、供成为接合的对象的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的延伸源的导体边部22配置的插槽3中的至少一个,不与构成相同的径向排列部31的其它的异层间接合部30的对应的插槽3共用。
(9)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弓形导体21具有一对导体边部22、将该一对导体边部22的一端彼此连接的固有过渡部27、以及分别从该一对导体边部22的另一端延伸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对于构成线圈20的弓形导体21的至少一部分而言,具有在插槽3内沿轴向L配置的导体边部22、以及从导体边部22双方的端部相对于定子铁芯2而沿轴向L延伸的一对接合延伸部23而构成的弓形导体,即,不具有固有过渡部27的弓形导体(例如,I字形的弓形导体、预先弯曲加工一个接合延伸部23而形成L字形的弓形导体等),上述构成亦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
(10)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构成弓形导体21的线状导体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剖面形状呈矩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该剖面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线状导体。
(11)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用电枢用于内转子型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用于外转子型旋转电机用的定子。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用电枢用于固定励磁型旋转电机用的转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很好地用于具有电枢铁芯与线圈的旋转电机用电枢,该电枢铁芯构成为多个沿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的轴向延伸的插槽在该铁芯基准面的周向分散配置,该线圈通过接合多个弓形导体构成而卷装于电枢铁芯。
附图文字说明:
1…定子(旋转电机用电枢);2…定子铁芯(电枢铁芯);3…插槽;20…线圈;21…弓形导体;22…导体边部;23…接合延伸部;23a…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3b…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24…偏移弯曲部;25…接合面;30…异层间接合部;31…径向排列部;L…轴向L;C…周向;R…径向。

Claims (4)

1.一种旋转电机用电枢,
其具有电枢铁芯与线圈,该电枢铁芯构成为多个沿圆筒状的铁芯基准面的轴向延伸的插槽在该铁芯基准面的周向分散配置,该线圈通过接合多个弓形导体而构成,并卷装于上述电枢铁芯,其中,
上述弓形导体具有在上述插槽内沿轴向配置的导体边部、以及从上述导体边部的至少一个端部相对于上述电枢铁芯沿轴向延伸的接合延伸部,
上述线圈构成为在上述各插槽内沿径向排列有n个(n:2以上的整数)上述导体边部的n层绕组构造,并且相对于上述电枢铁芯而在轴向外侧具有异层间接合部,该异层间接合部通过将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接合来构成,该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是从以成为相互邻接的层的方式而分别配置于不同的上述插槽的上述导体边部延伸的上述接合延伸部,
在上述异层间接合部接合的一对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以及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中的至少一个具备偏移弯曲部,该偏移弯曲部用于使具备该偏移弯曲部的接合延伸部在径向上朝接近相互成对的上述接合延伸部的一侧偏移,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各自的接合面彼此在周向对置地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用电枢,其中,
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相对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位于周向一侧,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具备作为上述接合面的朝向周向一侧的面,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具备作为上述接合面的朝向周向另一侧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用电枢,其中,
从径向一侧观察时,在上述异层间接合部接合的一对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交叉地配置,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相对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位于周向一侧,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具备作为上述接合面的朝向周向一侧的面,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具备作为上述接合面的朝向周向另一侧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用电枢,其中,
具有多个通过在径向排列多个上述异层间接合部而构成的径向排列部,上述异层间接合部共用:配置有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的上述插槽、与配置有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延伸源的上述导体边部的上述插槽双方,
对于构成一个上述径向排列部的多个上述异层间接合部而言,相互之间的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上述一层侧接合延伸部与上述另一层侧接合延伸部的径向的位置关系相同,并且,成为接合的对象的上述接合延伸部所具备的上述偏移弯曲部的形态相同。
CN2011800050113A 2010-02-18 2011-01-05 旋转电机用电枢 Pending CN1026683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3943 2010-02-18
JP2010033943 2010-02-18
PCT/JP2011/050052 WO2011102150A1 (ja) 2010-02-18 2011-01-05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8333A true CN102668333A (zh) 2012-09-12

Family

ID=4436916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50113A Pending CN102668333A (zh) 2010-02-18 2011-01-05 旋转电机用电枢
CN2011800049879A Pending CN102656775A (zh) 2010-02-18 2011-01-31 旋转电机用电枢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49879A Pending CN102656775A (zh) 2010-02-18 2011-01-31 旋转电机用电枢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120228984A1 (zh)
JP (2) JPWO2011102150A1 (zh)
CN (2) CN102668333A (zh)
DE (2) DE112011100077T5 (zh)
WO (2) WO2011102150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6304A (zh) * 2013-08-29 2015-03-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04426257A (zh) * 2013-08-23 2015-03-18 瑞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机的分布式级联绕组
CN104767300A (zh) * 2015-03-25 2015-07-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电机和压缩机
CN105814775A (zh) * 2014-03-27 2016-07-2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定子以及具有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CN109167453A (zh) * 2014-09-19 2019-01-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WO2019062918A1 (zh) * 2017-09-29 2019-04-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和电机
CN110546861A (zh) * 2017-04-19 2019-12-06 Lg电子株式会社 旋转电子设备的定子
CN111162618A (zh) * 2018-11-08 2020-05-15 重庆宗申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相绕组
CN112335159A (zh) * 2018-07-31 2021-02-0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电枢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14067B2 (ja) * 2016-08-24 2019-12-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02668333A (zh) * 2010-02-18 2012-09-1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用电枢
JP5637301B2 (ja) 2011-04-05 2014-1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JP5833885B2 (ja) * 2011-10-25 2015-1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固定子
US9755469B2 (en) 2011-10-27 2017-09-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egment coil, stator including segment coi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gment coil
JP5984592B2 (ja) * 2012-01-16 2016-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を用いてなるステータ及びセグメント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6356394B2 (ja) * 2013-08-07 2018-07-11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CN105432000B (zh) * 2013-08-26 2018-06-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EP3048704B1 (en) * 2013-09-18 2022-01-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stator
JP2015073386A (ja) * 2013-10-03 2015-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2015109734A (ja) * 2013-12-04 2015-06-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6253994B2 (ja) * 2014-01-15 2017-12-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ステータコイル、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763730B2 (en) * 2015-08-10 2020-09-01 Aisin Aw Co., Ltd. Insulating resin coating method and stator
JP6113247B1 (ja) * 2015-10-22 2017-04-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6499064B2 (ja) * 2015-11-27 2019-04-1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用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6598736B2 (ja) * 2016-06-10 2019-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6609596B2 (ja) * 2017-07-10 2019-1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N107332379B (zh) * 2017-08-24 2019-04-26 上海上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蛙形绕组的制造方法
JP6835240B2 (ja) * 2017-09-28 2021-02-2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コイル
CN109586462B (zh) * 2017-09-29 2020-11-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
CN109586456B (zh) 2017-09-29 2021-06-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组件及其线圈绕线方法
WO2019082827A1 (ja) * 2017-10-26 2019-05-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固定子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6974206B2 (ja) * 2018-02-13 2021-1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曲げ加工装置
WO2019230057A1 (ja) * 2018-05-30 2019-12-0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電機子
CN110556937B (zh) 2018-05-31 2021-12-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以及电机
JP7184085B2 (ja) * 2018-07-31 2022-12-06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電機子
JP7495883B2 (ja) * 2018-11-09 2024-06-05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205721A (ja) * 2019-06-19 2020-1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およびこの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JP2021175215A (ja) 2020-04-20 2021-11-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CN113595346B (zh) * 2020-04-30 2023-03-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的绕组绕线方法、定子组件以及电机
JP6953608B1 (ja) * 2020-12-22 2021-10-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電機、電動ホイールおよび車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8190A (zh) * 2003-01-27 2004-08-04 ������������ʽ���� 回转电机的定子
JP2007037344A (ja) * 2005-07-28 2007-02-08 Denso Corp 固定子を含む回転電機
US20090200888A1 (en) * 2008-02-13 2009-08-13 Hitachi, Ltd. Rotating Electr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Stator Coil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96738A (ja) 1989-12-26 1991-08-28 Fujitsu Ltd 転送先局主導型着信転送方式
JP3285534B2 (ja) * 1998-04-08 2002-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固定子
JP3508650B2 (ja) * 1998-11-25 2004-03-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3407675B2 (ja) 1998-11-26 2003-05-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2001231203A (ja) * 2000-02-10 2001-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2001286082A (ja) * 2000-04-03 2001-10-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交流発電機の固定子
JP4187914B2 (ja) 2000-08-29 2008-11-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3964116B2 (ja) * 2000-09-12 2007-08-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US7839047B2 (en) * 2001-05-24 2010-11-23 Arjuna Indraeswaran Rajasingham Axial gap electrical machine
JP3854138B2 (ja) * 2001-12-10 2006-12-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3551378B2 (ja) * 2001-12-26 2004-08-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930426B2 (en) * 2003-11-26 2005-08-16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lternator stator having a multiple filar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convective cooling
JP3736754B2 (ja) * 2002-03-01 2006-01-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固定子
DE10342755B4 (de) * 2002-09-17 2018-06-14 Denso Corporation Rotierende Hochspannungselektromaschine
JP4000516B2 (ja) * 2002-10-10 2007-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端部の並行曲げ装置および並行曲げ方法
US7343662B2 (en) * 2003-09-18 2008-03-18 Denso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tator coil composed of conductor segments
JP3738772B2 (ja) * 2003-11-04 2006-0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4437671B2 (ja) * 2004-01-29 2010-03-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交流発電機
JP4319961B2 (ja) * 2004-09-30 2009-08-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電機及び電機巻線
JP2006149049A (ja) * 2004-11-18 2006-06-08 Denso Corp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4919059B2 (ja) * 2007-06-27 2012-04-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66802A (ja) * 2008-12-15 2010-07-29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5200950B2 (ja) * 2009-01-16 2013-06-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ペン収納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JP5070248B2 (ja) * 2009-06-30 2012-11-0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471867B2 (ja) * 2009-07-17 2014-04-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02282745B (zh) * 2009-09-30 2013-1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68333A (zh) * 2010-02-18 2012-09-1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用电枢
US8395295B2 (en) * 2010-10-08 2013-03-12 The Boeing Company Laminated sheet winding
US9755469B2 (en) * 2011-10-27 2017-09-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egment coil, stator including segment coi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gment coil
JP5850878B2 (ja) * 2013-05-16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セグメントコンダクタ型の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8190A (zh) * 2003-01-27 2004-08-04 ������������ʽ���� 回转电机的定子
JP2007037344A (ja) * 2005-07-28 2007-02-08 Denso Corp 固定子を含む回転電機
US20090200888A1 (en) * 2008-02-13 2009-08-13 Hitachi, Ltd. Rotating Electr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Stator Coils Thereof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38391B2 (en) 2013-08-23 2021-06-15 Borgwarner Inc. Distributed cascaded winding for electric machines
CN104426257B (zh) * 2013-08-23 2019-05-28 瑞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机的分布式级联绕组
US10110078B2 (en) 2013-08-23 2018-10-23 Borgwarner Inc. Distributed cascaded winding for electric machines
CN104426257A (zh) * 2013-08-23 2015-03-18 瑞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机的分布式级联绕组
CN104426304B (zh) * 2013-08-29 2018-07-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04426304A (zh) * 2013-08-29 2015-03-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05814775A (zh) * 2014-03-27 2016-07-2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定子以及具有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CN109167453A (zh) * 2014-09-19 2019-01-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04767300A (zh) * 2015-03-25 2015-07-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电机和压缩机
CN110546861A (zh) * 2017-04-19 2019-12-06 Lg电子株式会社 旋转电子设备的定子
CN110546861B (zh) * 2017-04-19 2021-10-26 Lg麦格纳电子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旋转电子设备的定子
US11183897B2 (en) 2017-04-19 2021-11-23 Lg Magna E-Powertrain Co., Ltd.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 apparatus
WO2019062918A1 (zh) * 2017-09-29 2019-04-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和电机
CN112335159A (zh) * 2018-07-31 2021-02-0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电枢
CN112335159B (zh) * 2018-07-31 2023-09-12 株式会社爱信 电枢
CN111162618A (zh) * 2018-11-08 2020-05-15 重庆宗申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相绕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6775A (zh) 2012-09-05
WO2011102150A1 (ja) 2011-08-25
WO2011102210A1 (ja) 2011-08-25
DE112011100076T5 (de) 2012-10-31
DE112011100077T5 (de) 2012-10-31
US20120228984A1 (en) 2012-09-13
JPWO2011102210A1 (ja) 2013-06-17
US20110198953A1 (en) 2011-08-18
US8581460B2 (en) 2013-11-12
JPWO2011102150A1 (ja) 2013-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8333A (zh) 旋转电机用电枢
US8704420B2 (en) Stator for electric machine
WO2015052773A1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5948850B2 (ja) 回転電機の波巻き巻線
JP5619046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11418070B2 (en) Stat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8659201B2 (en)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JP6293576B2 (ja) 回転電機用のステータ
JP2012055074A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US20210391116A1 (en) Electric motor,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inding for an electric motor
KR20140121928A (ko)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 회전 장치
JP2013128362A (ja) 3相回転電機の波巻き巻線
KR20210072719A (ko) 전기 기계용 핀을 갖춘 고정자
JP2010068590A (ja) ステータ
WO2012011352A1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JP6725296B2 (ja) ステータ
CN115149672A (zh) 马达
CN116195172A (zh) 定子和电动机
KR20210080236A (ko) 전기 기계용 오프셋 핀을 갖춘 고정자
US9013085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tator winding of an electric machine, in particular an alternator
WO2014157621A1 (ja) ステータの構造
JP2011182524A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JP2012029444A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US20230163649A1 (en) Stator and rotary electr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JP2016123249A (ja) コイ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