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5159B - 电枢 - Google Patents

电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5159B
CN112335159B CN201980040039.7A CN201980040039A CN112335159B CN 112335159 B CN112335159 B CN 112335159B CN 201980040039 A CN201980040039 A CN 201980040039A CN 112335159 B CN112335159 B CN 1123351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joint
leg
armature
insul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00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5159A (zh
Inventor
古贺清隆
小渊隆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35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5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5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5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枢。在该电枢(100)中,接合部(90)通过包含覆盖接合部(90)的对置面(90a)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和覆盖接合部(90)的周向面(90b)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的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21)而绝缘。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21b)而连结。

Description

电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枢。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设置有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插槽的电枢铁芯的电枢。这样的电枢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141076号公报中被公开。
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141076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设置有沿中心轴线方向(轴向)延伸的多个插槽的定子铁芯的旋转电机定子(以下称为“定子”)。在该定子的插槽配置有线圈。线圈被分为三部分。具体而言,线圈由一个直线形状的直线部导体段、和两个近似U字形状(或者近似V字形状)的线圈端部导体段构成。
另外,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141076号公报中,在多个插槽的各个配置有绝缘体。绝缘体由树脂形成。另外,在绝缘体设置有供直线部导体段插入的插入孔。插入孔在一个绝缘体上设置有多个。而且,在绝缘体的插入孔的内部,接合直线部导体段与线圈端部导体段。另外,向多个插入孔的各个插入直线部导体段,由此直线部导体段彼此(以及直线部导体段与线圈端部导体段的接合部彼此)被绝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4107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141076号公报的电枢中,用于绝缘直线部导体段与线圈端部导体段的接合部彼此的绝缘体由树脂形成,所以存在较难形成绝缘体(绝缘部件)这样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可以容易地形成的绝缘部件来绝缘接合部彼此的电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枢具备:电枢铁芯,其设置有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插槽;线圈部,其包含:配置于电枢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多个第一分段导体;以及在电枢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且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分段导体对置配置的多个第二分段导体,该线圈部在一个插槽内或者一个插槽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外侧,通过将多个第一分段导体与多个第二分段导体接合而形成;以及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其将接合部彼此绝缘,该接合部在一个插槽中将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间的第一分段导体与第二分段导体接合,接合部绝缘部件包含: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的对置面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对置面绝缘部分;以及从对置面绝缘部分的周向的两端部连续,并且将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的周向面中的任一个至少覆盖沿着径向的规定距离大小的周向面绝缘部分,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而连结。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枢中,如上述那样,将接合部彼此绝缘的接合部绝缘部件是片状的,所以通过将片状的绝缘部件折弯,而能够容易地形成接合部绝缘部件。其结果是,能够通过可以容易地形成的接合部绝缘部件而将接合部彼此绝缘。此外,接合部绝缘部件包含: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的对置面的对置面绝缘部分;以及从对置面绝缘部分的周向的两端部连续,并且将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的周向面中的任一个至少覆盖规定距离大小的周向面绝缘部分,所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被接合部绝缘部件绝缘。另外,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而连结,所以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在周向双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连结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使接合部绝缘部件沿径向伸缩。另外,接合部绝缘部件是厚度比较薄的片状,所以能够提高插槽内的线圈部的占空系数。此外,接合部不仅是经由接合剂而接合的部分,还是包含不经由接合剂而仅接触的部分的广义含义。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电枢具备:电枢铁芯,其设置有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插槽;线圈部,其包含:配置于电枢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多个第一分段导体;以及在电枢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且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分段导体对置配置的多个第二分段导体,该线圈部在一个插槽内或者一个插槽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外侧,通过将多个第一分段导体与多个第二分段导体接合而形成;以及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其将接合部彼此绝缘,该接合部在一个插槽中将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间的第一分段导体与第二分段导体接合,接合部绝缘部件包含: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的对置面的对置面绝缘部分;以及从对置面绝缘部分的周向的两端部连续,并且将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的周向面中的任一个至少覆盖绝缘距离大小的周向面绝缘部分,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而连结。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电枢中,如上述那样,将接合部彼此绝缘的接合部绝缘部件是片状的,所以将片状的绝缘部件折弯,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接合部绝缘部件。其结果是,能够通过可以容易地形成的接合部绝缘部件将接合部彼此绝缘。此外,接合部绝缘部件包含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的对置面的对置面绝缘部分;以及从对置面绝缘部分的周向的两端部连续,并且将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的周向面中的任一个至少覆盖绝缘距离大小的周向面绝缘部分,所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被接合部绝缘部件绝缘。另外,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而连结,所以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在周向双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而连结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使接合部绝缘部件沿径向伸缩。另外,接合部绝缘部件是厚度比较薄的片状,所以能够提高插槽内的线圈部的占空系数。
根据本发明,如上述那样,能够通过可以容易地形成的绝缘部件来绝缘接合部彼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旋转电机)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绝缘部件以及第二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的接线结构的电路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线圈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分段导体的结构的横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分段导体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分段导体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分段导体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径侧中性点导体的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径侧中性点导体的结构的图。
图14是沿着图1的1000-1000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绝缘部件的配置位置与第二绝缘部件的配置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包含发泡前的固定层的第一绝缘部件以及第二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包含发泡后的固定层的第一绝缘部件与第二绝缘部件的边界附近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绝缘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绝缘部件的厚度以及第二绝缘部件的厚度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段导体的结构的横剖视图。(图24A是腿部的横剖视图。图24B是线圈端部的横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分段导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5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第一分段导体的立体图。图25B是从径向内侧观察第一分段导体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分段导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6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第二分段导体的立体图。图26B是从径向内侧观察第二分段导体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插槽内的沿着径向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图27的接触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2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部绝缘部分的绝缘层以及固定层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铁芯腿部绝缘部分的绝缘层以及固定层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插槽内的沿着径向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接触部绝缘部分的绝缘层以及固定层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铁芯腿部绝缘部分的绝缘层以及固定层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8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二绝缘部件的剖视图。
图39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二绝缘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定子的构造]
参照图1~图2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定子100具有以中心轴线C1为中心的圆环形状。此外,定子100是技术方案的“电枢”的一个例子。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如图1所示,“轴向(中心轴线方向、轴线方向)”是指沿着定子100的中心轴线C1(转子10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Z方向)。另外,“周向”是指定子100的周向(A1方向、A2方向)。另外,“径向”是指定子100的径向(R方向)。另外,“径向内侧”是指沿着径向并朝向定子100的中心轴线C1的方向(R1方向)。另外,“径向外侧”是指沿着径向并朝向定子100的外侧的方向(R2方向)。
定子100与转子101一起构成旋转电机102的一部分。旋转电机102例如构成为马达、发电机或者马达兼发电机。如图1所示,定子100配置于设置有永久磁铁(未图示)的转子101的径向外侧。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100构成为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102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定子100具备定子铁芯10、第一绝缘部件20以及线圈部30。另外,如图3所示,线圈部30包含第一线圈组件30a(导线相反侧线圈)和第二线圈组件30b(导线侧线圈)。另外,如图3所示,线圈部30由多个分段导体40构成。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100具备与第一绝缘部件20分开设置的第二绝缘部件21。此外,定子铁芯10是技术方案的“电枢铁芯”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一绝缘部件20是技术方案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二绝缘部件21是技术方案的“接合部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
(定子铁芯的构造)
定子铁芯10具有以中心轴线C1(参照图1)为中心轴的圆筒形状。另外,定子铁芯10例如通过在轴向上层叠多张电磁钢板(例如硅钢板)而形成。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10层叠具有热膨胀系数K1的多个硅钢板而形成。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10设置有沿轴向观察具有圆环状的背轭11、和设置于背轭11的径向内侧并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插槽12。而且,定子铁芯10在插槽12的周向两侧设置有多个齿13。
插槽12是设置于径向外侧的背轭11的壁部11a、与两个齿13的周向侧面13a围起的部分。而且,在插槽12设置有在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部12a。另外,插槽12分别在轴向两侧开口。齿13以从背轭11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径向内侧的前端部形成有构成插槽12的开口部12a的凸部13b。
开口部12a在周向具有开口宽度W1。这里,开口宽度W1与齿13的凸部13b的前端部彼此的距离对应。另外,配置插槽12的线圈部30的部分的宽度W2比开口宽度W1宽。即、插槽12构成为半开放型的插槽。这里,宽度W2与配置于插槽12的周向两侧的齿13的周向侧面13a彼此的距离对应。另外,插槽12的宽度W2遍及径向而大致恒定。
(线圈部的构造)
如图5所示,线圈部30由扁平导线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线圈部30由具有比定子铁芯10的热膨胀系数K1(线膨胀系数)大的热膨胀系数K2的材料构成。例如,线圈部30(导体主体40c)由具有比热膨胀系数K1大的热膨胀系数K2的铜或者铝构成。
另外,线圈部30如图2以及图3所示,将设置于轴向一侧(箭头Z2方向侧)的第一线圈组件30a、和设置于轴向另一侧(箭头Z1方向侧)的第二线圈组件30b沿轴向组合并接合而形成。第一线圈组件30a以及第二线圈组件30b分别形成为以与定子铁芯10相同的中心轴线C1(参照图1)为中心的圆环状。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线圈部30将多个分段导体40的后述的第一腿部71与第二腿部81在接合部90中接合而形成。
线圈部30例如构成为波形卷绕线圈。另外,线圈部30构成为八匝的线圈。即、线圈部30在插槽12内沿径向并列配置八个分段导体40而构成。
〈线圈部的接线的结构〉
如图6所示,在线圈部30中,构成为从电源部(未图示)供给三相交流的电力,由此产生磁通。具体而言,线圈部30通过三相的Y接线而连接(接线)。即、线圈部30包含U相线圈部30U、V相线圈部30V以及W相线圈部30W。而且,在线圈部30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中性点N。详细而言,线圈部30被四并联连接(星形连接)。即、在U相线圈部30U设置有四个中性点连接端部NtU、和四个动力线连接端部PtU。在V相线圈部30V设置有四个中性点连接端部NtV、四个动力线连接端部PtV。在W相线圈部30W设置有四个中性点连接端部NtW、和四个动力线连接端部PtW。此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关于中性点连接端部以及动力线连接端部,在没有特别区分U相、V相以及W相的情况下,仅记载为“中性点连接端部Nt”以及“动力线连接端部Pt”。
〈线圈组件的构造〉
如图3所示,第一线圈组件30a由作为分段导体40的多个第一分段导体70(以下作为“第一导体70”)构成。优选第一线圈组件30a仅组合多个第一导体70而构成。
如图7所示,第二线圈组件30b包含:作为分段导体40的多个(例如三个)动力分段导体50(以下作为“动力导体50”);作为分段导体40的多个(例如两个)中性点分段导体60(以下作为“中性点导体60”);以及多个分段导体40中的与动力导体50以及中性点导体60不同的导体(一般的分段导体40),且构成线圈部30的第二分段导体80(以下作为“第二导体80”)。即、设置于定子100的动力导体50以及中性点导体60的全部设置于第二线圈组件30b。此外,动力导体50以及中性点导体60是技术方案的“第二分段导体”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一导体70是技术方案的“第一分段导体”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二导体80是技术方案的“第二分段导体”的一个例子。
(分段导体的构造)
如图8所示,分段导体40构成为横剖面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扁平导线。而且,在分段导体40的导体表面40b设置有具有厚度t1的绝缘覆膜40a。绝缘覆膜40a的厚度t1例如设定为能够确保相间绝缘性能(第一线圈端部72彼此的绝缘,第二线圈端部82彼此的绝缘{参照图2})的程度。此外,在图8中,为了说明虽强调地图示了厚度等的大小关系,但并不限于该图示的例子。
〈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的构造〉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多个分段导体40包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侧(Z2方向侧)的多个第一导体70;以及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另一侧(Z1方向侧),且相对于第一导体70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对置配置的多个第二导体80。即、线圈部30将沿轴向分割为两部分的第一导体70和第二导体80接合而形成。这里,第二导体80是构成第二线圈组件30b的分段导体40中的动力导体50以及中性点导体60以外的分段导体40。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70包含具有轴向的第一长度L1的第一腿部71。另外,第二导体80包含配置于第一腿部71的Z1方向侧,具有在轴向上比第一长度L1长的第二长度L2的第二腿部81。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多个第一导体70分别通过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插槽12的一对第一腿部71相互连接,而形成为沿径向观察时具有U字形(近似U字形)。第一导体70的线圈节距是6。即、一对第一腿部71配置于六个插槽12大小的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即、在供一对第一腿部71中的一方的第一腿部71配置的插槽12、与供另一方的第一腿部71配置的插槽12之间设置有五个插槽12。具体而言,第一导体70包含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插槽12,分别沿轴向形成为直线状的一对第一腿部71;以及第一线圈端部72。第一腿部71是指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参照图2)的轴向位置配置于插槽12内的部分,第一线圈端部72是指与第一腿部71连续地形成,配置于比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靠轴向外侧的部分。另外,第一线圈端部72具有沿轴向折弯的弯曲形状。另外,第一线圈端部72具有从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在径向上以一根分段导体40的宽度呈阶梯状弯曲的曲柄状的第一曲柄部分73。即、第一曲柄部分73的径向的宽度是一根分段导体40的宽度的2倍。
另外,一对第一腿部71的轴向长度L1相互大致相同。此外,第一腿部71的轴向长度L1是从第一腿部71的最前端到与第一线圈端部72连接的弯曲部分的长度。另外,轴向长度L1比定子铁芯10的轴向长度L3(参照图2)短。此外,定子铁芯10的轴向长度L3是指轴向的端面10a与端面10b的距离(间隔)。
同样,如图10所示,第二导体80包含配置于插槽12的一对第二腿部81、和第二线圈端部82。另外,第二线圈端部82具有第二曲柄部分8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导体80通过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插槽12的一对第二腿部81相互连接,形成为具有U字形。另外,第二导体80的一对第二腿部81的轴向长度L2相互大致相同。另外,第二导体80的一对第二腿部81的轴向长度L2比第一导体70的一对第一腿部71的轴向长度L1长(L2>L1)。此外,第二腿部81的轴向长度L2是指从第二腿部81的最前端到与第二线圈端部82连接的弯曲部分的长度。
〈动力导体的结构〉
如图11所示,在动力导体50中,同相的多个(例如是四个)动力线连接端部Pt彼此电连接,并且被连接的多个动力线连接端部Pt与一个动力端子部件51电连接。动力导体50接合与一对第一腿部71中的一方接合(参照图14)的第二腿部81、与动力端子部件51。而且,动力导体50具有将电力从电源部(未图示)向线圈部30导入的功能。
详细而言,动力导体50包含配置于插槽12(参照图1)的径向外侧,具有动力线连接端部Pt的外径侧动力导体52;以及配置于比外径侧动力导体52靠径向内侧并且轴向外侧,具有动力线连接端部Pt的内径侧动力导体53。换言之,动力导体50形成为两股状。
另外,外径侧动力导体52与动力端子部件51通过引出线54电连接。另外,内径侧动力导体53与动力端子部件51通过引出线54电连接。外径侧动力导体52与内径侧动力导体53经由动力端子部件51以及引出线54而电连接。另外,引出线54例如由绞线(导体)形成,并在外周配置有绝缘管51a。
在外径侧动力导体52以及内径侧动力导体53分别设置有第二腿部81,而没有设置第一线圈端部72或者第二线圈端部82。另外,在外径侧动力导体52以及内径侧动力导体53中,引出线54与第二腿部81经由导体板55而接合。例如,该接合通过钎焊或者焊接(例如电阻焊接、电弧焊接、激光焊接或者高能量束焊接中的任一个)来实施。
〈中性点导体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中性点导体60包含外径侧中性点导体61和内径侧中性点导体62。如图6所示,外径侧中性点导体61以及内径侧中性点导体62分别包含中性点N,是U相线圈部30U的中性点连接端部NtU、V相线圈部30V的中性点连接端部NtV以及W相线圈部30W的中性点连接端部NtW被电连接的部分。
如图12所示,外径侧中性点导体61包含两个U相W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1a、和两个V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1b。U相W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1a包含与三相交流中的U相第一导体70的第一腿部71连接的U相用的第二腿部81、与W相第一腿部71连接的W相用的第二腿部81、以及连接U相用的第二腿部81与W相用的第二腿部81的两个中性点线圈端部61c。中性点线圈端部61c与U相用的第二腿部81连续地形成,并且与W相用的第二腿部81连续地形成。
U相W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1a从径向内侧观察时,形成为近似U字(近似コ字)形状。V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1b从径向内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直线状。
如图1所示,中性点线圈端部61c在第二导体80的第二线圈端部82的径向外侧,沿着周向而形成。而且,中性点线圈端部61c从箭头Z2方向观察时,形成为近似圆弧状。两个U相W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1a中的一方配置于另一方的轴向外侧(箭头Z1方向侧)。
如图12所示,V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1b包含与V相第一导体70连接的V相用的第二腿部81、和中性点线圈端部61d。中性点线圈端部61d形成为从第二腿部81向轴向外侧(箭头Z1方向)突出。而且,两个中性点线圈端部61d分别与两个中性点线圈端部61c双方接合,由此被电接合。
如图13所示,内径侧中性点导体62包含两个U相W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2a、和两个V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2b。U相W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2a包含与三相交流中的U相第一导体70的第一腿部71连接的U相用的第二腿部81、与W相第一导体70连接的W相用的第二腿部81、以及连接U相用的第二腿部81与W相用的第二腿部81的中性点线圈端部62c。中性点线圈端部62c与U相用的第二腿部81连续地形成,并且与W相用的第二腿部81连续地形成。由此,U相W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2a从径向内侧观察时,形成为近似U字(近似コ字)形状。V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2b从径向内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直线状。
如图14所示,中性点线圈端部62c比第二导体80的第二线圈端部82更向轴向外侧突出地形成。而且,中性点线圈端部62c与第二导体80的第二线圈端部82的轴向外侧接近配置,并且从轴向观察时,沿着周向而形成。而且,两个U相W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2a中的一方配置于另一方的径向外侧。
V相中性点分段导体62b包含与V相第一导体70的第一腿部71连接的V相用的第二腿部81、和中性点线圈端部62d。中性点线圈端部62d形成为从第二腿部81向轴向外侧(箭头Z1方向)突出。而且,两个中性点线圈端部62d分别与两个中性点线圈端部62c双方接合,由此而被电接合。
(接合部的结构)
如图14所示,在一个插槽12内,多个第一导体70与多个第二导体80接合。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导体80的一对第二腿部81的轴向长度L2比第一导体70的一对第一腿部71的轴向长度L1长(L2>L1),由此接合第一导体70与第二导体80的接合部90在插槽12内,配置于比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中心靠一方的端部侧(端面10a附近)。另外,在定子铁芯10所有的插槽12中,接合部90设置于轴向的一侧的端面10a的附近。这里,端面10a的附近例如包含在轴向上,在比轴向中心C2靠Z2方向侧且与端面10a相同的位置,以及在Z1方向或者Z2方向与端面10a相距大致绝缘爬电距离的范围内。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腿部71在一个插槽12内,与定子铁芯10的径向相邻地设置有多个。即、多个第一腿部71以及多个第二腿部81的接合部90彼此在一个插槽12内,在径向上相邻地配置。
〈倾斜面的结构〉
如图15所示,多个分段导体40中的第一导体70在第一腿部71的前端部设置有相对于与轴向正交的平面倾斜的第一对置面74。另外,第二导体80在第二腿部81的前端部设置有相对于与轴向正交的平面倾斜的第二对置面84。而且,接合部90通过在轴向上相向的第一导体70以及第二导体80的在径向上相向的第一对置面74与第二对置面84接合而形成。即、接合部90是指接合第一导体70与第二导体80的部分。
详细而言,第一腿部71包含朝向径向内侧(箭头R1方向侧),并且与第二腿部81对置的第一对置面74。另外,第二腿部81包含朝向径向外侧(箭头R2方向侧),并且与第一对置面74对置的第二对置面84。而且,接合第一腿部71的第一对置面74、与第二腿部81的第二对置面84,由此接合第一导体70与第二导体80。
另外,第一腿部71的第一对置面74、与第二腿部81的第二对置面84例如通过接合材料(未图示)而接合。接合材料使第一对置面74与第二对置面84接合并电连接。具体而言,接合材料包含银或者铜等导电性材料。优选接合材料是在溶剂中作为导电性粒子包含将银微细化至纳米等级的金属粒子的糊状的接合材料(银纳米焊膏)。另外,接合材料包含在加热时挥发的部件(树脂部件),并具有挥发的部件被加热由此接合材料的体积减少而使第一对置面74与第二对置面84接近的功能。
如图1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接合第一导体70与第二导体80的接合部90构成为在从径向观察时,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重叠。具体而言,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多个(全部的)接合部90构成为在从径向观察时重叠。即、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所有接合部90以沿着水平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换言之,在一个插槽12内,轴向上的多个接合部90的各个位置相互大致相同。此外,接合部90是在从径向观察时,将第一腿部71的第一对置面74与第二腿部81的第二对置面84接合(重叠)了的部分。
(第一绝缘部件的构造)
如图5所示,第一绝缘部件20配置于壁部11a以及齿13、与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分段导体40)之间。如图16所示,第一绝缘部件20具有三层构造。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部件20包含在插槽12内,设置于背轭11的壁部11a以及齿13的周向侧面13a(参照图5)、与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之间,并将壁部11a以及周向侧面13a、与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绝缘的绝缘层20a;以及与绝缘层20a中的不同于与接合部90对应的轴向的位置P1的位置(区域)(P2)的部分20b重叠地设置,将定子铁芯10与第二腿部81固定的固定层20c。固定层20c优选构成为包含粘合剂的粘合层。另外,位置P2例如在轴向上,包含除去轴向的位置P1的部分的插槽12内的整个区域、和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b的附近部分(包含比插槽12靠轴向外侧的部分)。
而且,第一绝缘部件20配置为从箭头Z2方向观察时,一体地覆盖沿径向并列配置的多个第二腿部81的周围。换言之,沿径向并列配置的多个第二腿部81的周向两侧以及径向两侧被第一绝缘部件20覆盖。由此,能够通过第一绝缘部件20,确保接合部90与定子铁芯10的绝缘。
绝缘层20a例如由聚苯硫醚树脂(PPS:Poly Phenylene Sulfide Resin)构成。另外,绝缘层20a也可以形成为芳纶纸等无纺布状。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绝缘层20a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面10a遍及另一侧的端面10b而设置。即、绝缘层20a配置为在各插槽内,覆盖壁部11a以及周向侧面13a。此外,“覆盖”不仅是指覆盖壁部11a以及周向侧面13a的所有部分,如图5所示,还是指包含周向侧面13a的径向内侧部分(前端间隙部分)露出的情况的广义概念。
如图16所示,固定层20c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包含通过热而发泡的发泡剂20d(膨胀剂)。具体而言,固定层20c例如在热固化性树脂20e中配合作为发泡剂20d的多个胶囊体而形成。发泡剂20d构成为通过加热到发泡温度T1以上,而胶囊体的体积膨胀。固定层20c例如在定子100的制造工序中,进行加热,由此厚度从t2(参照图17)增加到t3(参照图18)。由此,固定层20c在被加热时,通过发泡剂20d发泡(膨胀),而将第二腿部81与壁部11a以及周向侧面13a之间填满。
另外,热固化性树脂20e构成为加热到比发泡温度T1高的温度亦即固化温度T2以上,由此而固化。构成固定层20c的热固化性树脂20e例如是环氧树脂。而且,固定层20c构成为在被加热时,热固化性树脂20e固化,由此将第二腿部81与壁部11a以及周向侧面13a粘合并固定。
如图14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包含发泡了的状态的发泡剂20d的固定层20c,在不同于与接合部90对应的轴向的位置P1的位置P2上,填满第二腿部81的至少一部、与构成插槽12的壁部11a以及周向侧面13a之间。详细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固定层20c与绝缘层20a中的比与接合部90对应的轴向的位置P1靠轴向的另一侧(Z1方向侧)的部分20b重叠地设置。换言之,固定层20c与绝缘层20a中的比轴向的一侧(Z2方向侧)的端面10a的附近靠轴向的另一侧的部分20b重叠地设置。另外,固定层20c在插槽12内,与绝缘层20a中的配置于第二腿部81与定子铁芯10之间的部分20b重叠地设置。例如,如图16所示,固定层20c以夹持绝缘层20a的方式重叠地设置在绝缘层20a中的与对应于接合部90的轴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部分20b上。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设置有设置于插槽12与线圈部30之间的第一绝缘部件20、和与第一绝缘部件20分开设置的第二绝缘部件21。而且,如图19所示,在一个插槽12中将径向邻接的线圈间的第一导体70与第二导体80接合的接合部90彼此通过与第一绝缘部件20分开设置的片状的第二绝缘部件21而绝缘。此外,“径向邻接的线圈”是指线圈部30中的、配置于将第一导体70与第二导体80接合后的插槽12内的直线状的部分。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第二绝缘部件21例如通过折叠诺梅克斯(Nomex)等一张片状的绝缘部件而形成。而且,第二绝缘部件21包含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的对置面90a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以及从对置面绝缘部分21a的周向的两端部连续,并且至少以绝缘距离大小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的周向面90b中的任一方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此外,接合部90的对置面90a是指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的相互对置的径向外侧的面以及径向内侧的面。另外,绝缘距离是指周向面绝缘部分21b的沿着径向的长度,并且是指为了将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彼此绝缘而足够的距离(爬电距离)。另外,周向面90b是指接合部90中的、与周向交叉的面。换言之,周向面90b是指沿径向以及轴向延伸的面。此外,绝缘距离是技术方案的“规定距离”的一个例子。
此外,如图20所示,第二绝缘部件21包含覆盖配置于径向最外侧的接合部9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21c、以及覆盖配置于径向最内侧的接合部90的径向内侧的部分21d。
另外,在第二绝缘部件21中,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21b连结。具体而言,形成为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21a中的径向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设置于周向的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21a中的径向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以及设置于周向的另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连续。即、接合部90的A1方向侧的周向面90b、与接合部90的A2方向侧的周向面90b交替地由周向面绝缘部分21b覆盖。换言之,第二绝缘部件21构成为没有连续地覆盖以沿着径向相邻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接合部90的周向面90b。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绝缘部件21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设置为在从径向观察时,与接合部90的对置面90a的整个面重叠。即、对置面绝缘部分21a的周向的长度L4(参照图19)比对置面90a的周向的长度L5(参照图19)长。
另外,第二绝缘部件21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设置为从周向观察时,与接合部90的周向面90b重叠。具体而言,周向面绝缘部分21b设置为从周向观察时,与接合部90的周向面90b的整个面重叠。详细而言,周向面绝缘部分21b的径向的长度L6(参照图19)比周向面90b的径向的长度L7(参照图19)长。
这样,第二绝缘部件21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具有蜿蜒形状(波纹形状)。另外,通过一个第二绝缘部件21,绝缘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所有接合部90彼此。由此,与分别通过绝缘部件覆盖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多个接合部9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配置第二绝缘部件21的工序数。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第二绝缘部件21构成为能够沿着径向伸缩。第二绝缘部件21由具有柔软性的片状的绝缘部件构成,并且构成为不连续覆盖以沿着径向相邻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接合部90的周向面90b。由此,在第一腿部71与第二腿部81的接合时,即使沿着径向或者轴向按压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第二绝缘部件21也能够随着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的移动而变形。
另外,如图15所示,第二绝缘部件21配置为轴向的一侧的边缘部从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10a向外侧突出。具体而言,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第二绝缘部件21的Z2方向侧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向外侧突出,Z1方向侧配置于插槽12内。
另外,如图15所示,第一绝缘部件20也与第二绝缘部件21一起配置为从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10a向外侧突出。而且,第二绝缘部件21的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高度位置h1、与第一绝缘部件20的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高度位置h2大致相同。另外,第一绝缘部件20以及第二绝缘部件21的、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突出的突出量调整为不会与第一绝缘部件20以及第二绝缘部件21与第二分段导体80的第二线圈端部82接触而折弯的程度。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第二绝缘部件21的长度L12比第一绝缘部件20的长度L11短。具体而言,第一绝缘部件20的长度L11比中心轴线方向的定子铁芯10的长度L3长。另外,第二绝缘部件21的长度L12比定子铁芯10的长度L3短。另外,第二绝缘部件21设置为覆盖接合部90,并且从接合部90向Z1方向侧和Z2方向侧延伸。第二绝缘部件21的长度L12基于施加于线圈部30的电压的大小等(基于需要的爬电距离)而调整。
另外,第二绝缘部件21的长度L12比第一绝缘部件20的长度L11短,所以如图21所示,第一绝缘部件20包含在从径向观察时,与第二绝缘部件21重叠的部分20f、和不与第二绝缘部件21重叠的部分20b。具体而言,在插槽12内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部(端面10a)附近,第一绝缘部件20与第二绝缘部件21重叠。而且,第一绝缘部件20的与第二绝缘部件21重叠的部分20f的厚度t11比第一绝缘部件20的不与第二绝缘部件21重叠的部分20b的厚度t12薄。
另外,第二绝缘部件21的厚度t13比厚度t11薄。另外,厚度t12是在厚度t11上加上两张固定层20c的厚度t3(t3×2)后的厚度。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绝缘部件21构成为配置于比第一绝缘部件20的固定层20c靠轴向的一侧(Z2方向侧),并且配置于接合部90彼此的径向之间,将接合部90彼此绝缘。具体而言,固定层20c与绝缘层20a中的沿径向观察时不与第二绝缘部件21重叠的部分20b重叠地设置。另外,绝缘层20a配置于在从径向观察时与第二绝缘部件21重叠的部分20f。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4以及图22~图3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200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200中,与具备相互个别地设置的第一绝缘部件20和第二绝缘部件21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0不同,设置有一体地形成的绝缘部件(121、122)。此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并图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说明。
[定子的构造]
参照图4以及图22~图3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200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定子200是技术方案的“电枢”的一个例子。
如图22所示,定子200具备片状的绝缘部件121、和线圈部130。另外,线圈部130包含第一线圈组件130a(导线相反侧线圈)和第二线圈组件130b(导线侧线圈)。另外,线圈部130由多个分段导体140(参照图24A以及图24B)构成。此外,绝缘部件121是技术方案的“接合部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
另外,如图23所示,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绝缘部件121(后述的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以及后述的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的各个具有相同的长度L22。长度L22比中心轴线方向的定子铁芯10的长度L3长。此外,在图23中,为了简化省略了第一导体70以及第二导体80的图示。另外,在图23中,简要地图示出了绝缘部件121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各自的形状。
(分段导体的构造)
如图24A以及图24B所示,分段导体140构成为横剖面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扁平导线。而且,分段导体140中的、后述的第一腿部171(第二腿部181)未被绝缘覆膜覆盖而导体表面140b露出(参照图24A)。另一方面,在分段导体140中的、后述的第一线圈端部172(第二线圈端部182)的导体表面140b设置有具有厚度t21的绝缘覆膜140a(参照图24B)。绝缘覆膜140a的厚度t21例如设定为能够确保相间绝缘性能(第一线圈端部172彼此的绝缘,第二线圈端部182彼此的绝缘{参照图25A以及图25B、图26A以及图26B})的程度。此外,在图24A以及B中,为了说明虽强调地图示了厚度等的大小关系,但并不限于该图示的例子。另外,在图24A以及图24B中,仅图示了后述的第一导体170,关于第二导体180由于是同样的所以省略了图示。此外,导体表面140b是技术方案的“金属表面”的一个例子。
〈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的构造〉
如图25A、图25B以及图26A、图26B所示,多个分段导体140包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侧(Z2方向侧)的多个第一导体170、和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另一侧(Z1方向侧)的多个第二导体180。第一导体170与第二导体180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相互对置地配置。另外,第一导体170包含具有轴向的长度L31的第一腿部171。第一腿部171向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Z1方向侧)延伸。另外,第二导体180包含在轴向上具有长度L32的第二腿部181。第二腿部181向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Z2方向侧)延伸。此外,第一腿部171的长度L31与第二腿部181的长度L32大致相同。另外,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分别被插入插槽12。此外,第一导体170以及第二导体180分别是技术方案的“第一分段导体”以及“第二分段导体”的一个例子。
如图25A以及图25B所示,多个第一导体170通过分别将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插槽12的一对第一腿部171相互连接,而形成为在从径向观察时具有U字形状(近似U字形状)。第一导体170的线圈节距是6。即、一对第一腿部171配置于六个插槽12大小的周向不同的位置。即、在一对第一腿部171中的供一方的第一腿部171配置的插槽12、与供另一方的第一腿部171配置的插槽12之间设置有五个插槽12。具体而言,第一导体170包含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插槽12,分别沿轴向形成为直线状的一对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一线圈端部172。第一腿部171是指从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10a(参照图2)的轴向位置向插槽12的内部配置的部分,第一线圈端部172是指与第一腿部171连续地形成,配置于比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靠轴向外侧的部分。另外,第一线圈端部172具有向轴向折弯的弯曲形状。另外,第一线圈端部172具有从轴向观察时,沿径向以一根分段导体140的宽度呈阶梯状弯曲的曲柄状的第一曲柄部分173。即、第一曲柄部分173的径向的宽度是一根分段导体140的宽度的2倍。
另外,一对第一腿部171的轴向长度L31相互大致相同。此外,轴向长度L31是指第一导体170中的在插槽12内沿中心轴线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的长度。另外,轴向长度L31比定子铁芯10(插槽12)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L3(参照图23)短。
同样,如图26A以及图26B所示,第二导体180包含配置于插槽12的一对第二腿部181、和第二线圈端部182。另外,第二线圈端部182具有第二曲柄部分183。另外,第二导体180通过将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插槽12的一对第二腿部181相互连接,而形成为具有U字形状。另外,第二导体180的一对第二腿部181的轴向长度L32相互大致相同。此外,轴向长度L32是指第二导体180中的在插槽12内沿中心轴线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的长度。
如图27所示,第一腿部171在多个插槽12的各个中,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地设置有多个。另外,第二腿部181在多个插槽12的各个中,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邻地设置有多个。
另外,在一个插槽12内,设置于第一腿部171的第一面171a以及设置于第二腿部181的第二面181a沿着径向交替地排列有多个。第一面171a设置于第一腿部171的前端部171b侧。另外,第二面181a设置于第二腿部181的前端部181b侧。此外,如后所述第一面171a以及第二面181a设置为相互接触,相互接触的第一面171a与第二面181a配置为在径向上对置。
另外,定子200具备在多个插槽12的各个中,以夹在线圈部130与插槽12的开口部12a(凸部13b)之间的方式设置的弹簧部件210。即、弹簧部件210设置在设置于插槽12内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间隙12b。
弹簧部件210构成为以第一导体170的第一腿部171的第一面171a、与第二导体180的第二腿部181的第二面181a接触的方式,从径向内侧按压线圈部130。第一腿部171的第一面171a与第二腿部181的第二面181a接触,由此形成了接触部190。此外,接触部190是技术方案的“接合部”的一个例子。
在第一面171a与第二面181a之间没有经由接合剂而利用弹簧部件210按压,由此使第一面171a与第二面181a相互接触。即、第一面171a与第二面181a没有被接合,第一面171a与第二面181a的接触状态通过弹簧部件210的按压力而被维持。
另外,在一个插槽12内设置有多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八组)相互接触的第一面171a与第二面181a。即、在一个插槽12内设置有多个接触部190。多个接触部190彼此在一个插槽12内,在径向上相邻地配置。
具体而言,多个接触部190配置为从径向观察时,相互重叠。即、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所有接触部190以沿着水平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换言之,在一个插槽12内,中心轴线方向的多个接触部190各自的位置相互大致相同。
这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多个接触部190的各个,在插槽12内,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另外,弹簧部件210也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具体而言,弹簧部件210设置为在从径向观察时,与多个接触部190的各个重叠。
另外,第一面171a以及第二面181a的各个被进行了电镀处理。即、使电镀处理后的面彼此(第一面171a以及第二面181a)接触。
另外,在电镀处理中,例如能够使用Ni、Ag、Au以及Sn等金属。此外,也可以使用上述金属中的多个金属(例如Ni和Ag)来进行电镀处理。
如图28所示,第一腿部171包含形成了第一面171a的第一面形成部171c。第一面形成部171c(第一面171a)设置为沿着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另外,第一腿部171包含从第一面形成部171c连续地设置于第一面形成部171c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Z2方向侧)的第一腿部主体部171d。第一面形成部171c具有径向的厚度t31。另外,第一腿部主体部171d具有径向的厚度t32。第一腿部主体部171d的径向的厚度t32比第一面形成部171c的径向的厚度t31厚。
另外,第一腿部171包含设置于第一面形成部171c与第一腿部主体部171d之间的第一台阶部171e。在第一台阶部171e与第二腿部181的前端部181b之间设置有间隙部171f。
第二腿部181包含形成了第二面181a的第二面形成部181c。第二面形成部181c(第二面181a)设置为沿着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另外,第二腿部181包含从第二面形成部181c连续地设置于第二面形成部181c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Z1方向侧)的第二腿部主体部181d。第二面形成部181c具有径向的厚度t33。另外,第二腿部主体部181d具有径向的厚度t34。第二腿部主体部181d的径向的厚度t34比第二面形成部181c的径向的厚度t33厚。
另外,第二腿部181包含设置于第二面形成部181c与第二腿部主体部181d之间的第二台阶部181e。在第二台阶部181e与第一腿部171的前端部171b之间设置有间隙部181f。
此外,第一面形成部171c的径向的厚度t31、与第二面形成部181c的径向的厚度t33大致相同。另外,第一腿部主体部171d的径向的厚度t32、与第二腿部主体部181d的径向的厚度t34大致相同。此外,在图28中,为了强调地图示绝缘部件121,以具有比实际大的厚度的方式进行了图示。
这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片状的绝缘部件121设置为将在一个插槽12中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间的、导体表面140b露出的第一腿部171与导体表面140b(参照图24A以及图24B)露出的第二腿部181没有经由接合剂而接触的接触部190彼此绝缘。具体而言,绝缘部件121设置于在插槽12内沿径向排列的多个(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八个)线圈(相互接触的第一腿部171与第二腿部181的组)彼此的各个间。
详细而言,绝缘部件121例如折弯Nomex等一张片状的绝缘部件而形成。而且,绝缘部件121包含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触部190的对置面190a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以及从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的周向的两端部连续,并且至少以绝缘距离大小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触部190的周向面190b中的任一方的周向面绝缘部分121b。此外,接触部190的对置面190a是指在径向上相邻的接触部190的相互对置的径向外侧的面以及径向内侧的面。另外,绝缘距离是指周向面绝缘部分121b的沿着径向的长度,并且是指为了将在径向上相邻的接触部190彼此绝缘而足够的距离(爬电距离)。另外,周向面190b是指接触部190中的、与周向交叉的面。换言之,周向面190b是指沿径向以及轴向延伸的面。
另外,绝缘部件121包含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该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中的径向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设置于周向的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121b、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中的径向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以及设置于周向的另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121b连续的方式形成。此外,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是技术方案的“接合部绝缘部分”的一个例子。
这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定子200具备设置于插槽12与线圈部130之间,与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一体地形成的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即、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与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相同是片状的,并且由与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相同的材质形成。另外,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与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具有相同大小的厚度(未图示)。另外,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与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长度L22(参照图27)。
具体而言,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具有与径向最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连续,并且在插槽12的周向的一侧(在图29中为左侧),设置于插槽12(周向侧面13a)与线圈部130(周向面190b)之间的一侧绝缘部分122a。另外,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具有与径向最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连续,并且在插槽12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29中为右侧),设置于插槽12(周向侧面13a)与线圈部130(周向面190b)之间的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
详细而言,对于一侧绝缘部分122a(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而言,被插槽12的周向侧面13a与线圈部130的周向面190b夹持的部分、与被插槽12的周向侧面13a与覆盖线圈部130的周向面190b的周向面绝缘部分121b夹持的部分沿着径向交替地存在。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一侧绝缘部分122a从插槽12内的线圈部13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230a延伸至径向内侧的端部230b(遍及端部230b)。另外,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从插槽12内的线圈部13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230b延伸至径向外侧的端部230a(遍及端部230a)。即、插槽12内的线圈部130设置为由径向最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径向最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一侧绝缘部分122a以及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包围。
另外,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包含与一侧绝缘部分122a连续,并且设置为从径向内侧覆盖径向最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的径向内侧绝缘部分122c。另外,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具有与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连续,并且设置为从径向外侧覆盖径向最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的径向外侧绝缘部分122d。
具体而言,径向内侧绝缘部分122c设置为被径向最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与弹簧部件210夹持。即、线圈部130与弹簧部件210通过径向最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与径向内侧绝缘部分122c而绝缘。另外,径向外侧绝缘部分122d设置为被径向最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与插槽12的壁部11a夹持。即、线圈部130与插槽12的壁部11a(定子铁芯10)通过径向最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和径向外侧绝缘部分122d而绝缘。
另外,径向内侧绝缘部分122c在周向上具有长度L41。另外,径向外侧绝缘部分122d在周向上具有长度L42。径向内侧绝缘部分122c的长度L41以及径向外侧绝缘部分122d的长度L42的各个,例如比插槽12的宽度W2(参照图4)的1/2长。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参照图29)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参照图29)各自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L22比插槽12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L62长。此外,插槽12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L62与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L3(参照图22)相同。另外,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的各个配置为,中心轴线方向的两侧的边缘部从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10a、10b)向外侧突出。由此,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的各个,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遍及插槽12的整体设置。
另外,如图30所示,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包含:绝缘层123a;以及包含通过热而发泡的发泡剂123c,通过发泡剂123c发泡而膨胀由此使线圈(相互接触的第一腿部171与第二腿部181的组)至少沿中心轴线方向固定于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的固定层123b。固定层123b设置于绝缘层123a的两面。固定层123b在被加热时,热固化性树脂123d固化。由此,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的固定层123b将邻接的线圈彼此粘合并固定。另外,在图30中,为了简化省略了定子铁芯10等的图示。此外,绝缘层123a以及固定层123b分别是技术方案的“第四绝缘层”以及“第四固定层”的一个例子。另外,发泡剂123c是技术方案的“第四发泡层”的一个例子。
另外,如图31所示,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包含:绝缘层124a;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发泡剂124c,通过发泡剂124c发泡而膨胀由此使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的各个至少沿中心轴线方向固定于定子铁芯10的固定层124b。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的固定层124b构成为将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的各个与定子铁芯10粘合并固定。由此,为了固定第一腿部171与第二腿部181的各个而不需要使用清漆等。另外,在图30以及图31中,为了强调地图示绝缘部件121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以具有比实际大的厚度进行了图示。此外,绝缘层123a(124a)以及固定层123b(124b)分别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层20a以及固定层20c相同的结构(材料),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绝缘层124a以及固定层124b分别是技术方案的“第三绝缘层”以及“第三固定层”的一个例子。另外,发泡剂124c是技术方案的“第三发泡层”的一个例子。
这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固定层124b(固定层123b)与绝缘层124a(绝缘层123a)的整个面重叠地设置。具体而言,固定层124b(固定层123b)在与接触部190对应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位置、以及腿部(171、181)中的与接触部190以外的部分对应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位置的各个,与绝缘层124a(绝缘层123a)重叠地设置。
(定子的制造工序)
接下来,参照图32对定子20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32所示,首先,在步骤S1中,将绝缘部件121(接触部绝缘部分121c)与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一体地插入(配置)到插槽12内。
接下来,在步骤S2中,从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Z1方向侧),将第二导体180的第二腿部181(参照图27)向插槽12内插入。
接下来,在步骤S3中,从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Z2方向侧),将第一导体170的第一腿部171(参照图27)向插槽12内插入。此时,以第一腿部171的第一面171a与第二腿部181的第二面181a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一腿部171。
接下来,在步骤S4中,将弹簧部件210(参照图27)经由插槽12的开口部12a,从径向内侧向插槽12内插入。
而且,在步骤S5中,将定子铁芯10加热并且将固定层123b加热,由此发泡剂123c发泡并且固定层123b膨胀。由此,将线圈部130至少沿中心轴线方向固定于插槽12。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3~图37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300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300中,与将固定层123b设置于绝缘层123a的整个面的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将固定层223b局部地设置于绝缘层223a。此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并图示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定子的构造]
参照图33~图37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300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定子300是技术方案的“电枢”的一个例子。
如图33以及图34所示,定子300具备片状的绝缘部件221、和线圈部130。此外,绝缘部件221是技术方案的“接合部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35所示,绝缘部件221包含: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221a中的径向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21a;设置于周向的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21b;以及以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221a中的径向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21a、与设置于周向的另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21b连续的方式形成接触部绝缘部分221c。此外,接触部绝缘部分221c是技术方案的“接合部绝缘部分”的一个例子。
另外,定子300具备设置于插槽12与线圈部130之间,并与接触部绝缘部分221c一体地形成的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
具体而言,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具有与径向最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21a连续,并且在插槽12的周向的一侧(在图35中为左侧),设置于插槽12(周向侧面13a)与线圈部130(周向面190b)之间的一侧绝缘部分222a。另外,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具有与径向最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21a连续,并且在插槽12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35中为右侧),设置于插槽12(周向侧面13a)与线圈部130(周向面190b)之间的另一侧绝缘部分222b。
另外,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包含与一侧绝缘部分222a连续,并且以从径向内侧覆盖径向最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21a的方式设置的径向内侧绝缘部分222c。另外,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具有与另一侧绝缘部分222b连续,并且以从径向外侧覆盖径向最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21a的方式设置的径向外侧绝缘部分222d。
另外,如图36所示,接触部绝缘部分221c包含:绝缘层223a;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发泡剂223c,通过发泡剂223c发泡而膨胀由此将线圈固定于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的固定层223b。固定层223b设置于绝缘层223a的两面。固定层223b在被加热时,热固化性树脂223d固化。由此,接触部绝缘部分221c的固定层223b将邻接的线圈彼此粘合并固定。此外,在图36中,为了简化省略了定子铁芯10等的图示。另外,绝缘层223a以及固定层223b分别是技术方案的“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二固定层”的一个例子。另外,发泡剂223c是技术方案的“第二发泡层”的一个例子。
另外,如图37所示,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包含:绝缘层224a;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发泡剂224c,通过发泡剂224c发泡而膨胀由此将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的各个至少沿中心轴线方向固定于定子铁芯10的固定层224b。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的固定层224b构成为将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的各个与定子铁芯10粘合并固定。此外,在图36以及图37中,为了强调地图示绝缘部件221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以具有比实际大的厚度进行了图示。另外,绝缘层224a以及固定层224b分别是技术方案的“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一固定层”的一个例子。另外,发泡剂224c是技术方案的“第一发泡层”的一个例子。
这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固定层224b(固定层223b)重叠地设置在绝缘层224a(绝缘层223a)的与对应于接触部19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部分上。换言之,在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接触部绝缘部分221c),在与接触部190对应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位置只设置有绝缘层224a(绝缘层223a)。具体而言,固定层224b(固定层223b)分离地设置在比第一台阶部171e(参照图36)靠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Z2方向侧)的部分、和比第二台阶部181e(参照图36)靠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Z1方向侧)的部分这两个部分。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一~第三实施方式效果]
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将接合部(90、190)彼此绝缘的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是片状,所以将片状的绝缘部件折弯,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其结果是,通过能够容易地形成的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能够将接合部(90、190)彼此绝缘。此外,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包含: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190)的对置面(90a、190a)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以及从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的周向的两端部连续,并且将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190)的周向面(90b、190b)中的任一个至少覆盖沿着径向的规定距离大小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所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190)被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绝缘。另外,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而连结,所以与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在周向双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而连结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使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沿径向伸缩。另外,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是厚度比较薄的片状,所以能够提高插槽(12)内的线圈部(30、130)的占空系数。此外,接合部(90、190)不仅是经由接合剂而接合的部分,还是包含不经由接合剂而仅接触的部分的广义含义。
另外,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形成为,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中的径向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设置于周向的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中的径向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以及设置于周向的另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连续。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在一次的工序中将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以及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一体地配置于插槽内,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配置于插槽。
另外,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折叠一张片状的绝缘部件而形成。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构成为能够使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沿着径向伸缩。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将第一分段导体(70)与第二分段导体(80)接合的接合部(90)在插槽(12)内,配置于比电枢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中心靠一方的端部侧,多个接合部(90)构成为在从径向观察时重叠。若这样构成,则多个第一分段导体(70)的第一腿部(71)的长度(L1)相互大致相同,并且多个第二分段导体(80)的第二腿部(81)的长度(L2)相互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分段导体(70)以及第二分段导体(80)。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件(21)配置为,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的边缘部从电枢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10a)向外侧突出。若这样构成,则即使在插槽(12)内将接合部(90)配置于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电枢铁芯(10)的端面(10a)与接合部(90)之间的爬电距离。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件(21)和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都配置为,从电枢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10a)向外侧突出。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接合部绝缘部件(21)与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双方将电枢铁芯(10)的端面(10a)与接合部(90)之间绝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中心轴线方向上,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长度(L12)比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的长度(L11)短。若这样构成,则能够使形成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材料减少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长度(L12)变小的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的与接合部绝缘部件(21)重叠的部分(20f)的厚度(t11)比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的不与接合部绝缘部件(21)重叠的部分(20b)的厚度(t12)薄。若这样构成,则即使在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与接合部绝缘部件(21)以重叠的方式重叠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与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合计的厚度变厚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防止配置于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与接合部绝缘部件(21)重叠的部分(20f)的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相对于配置于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与接合部绝缘部件(21)没有重叠的部分(20b)的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弯曲(向径向内侧弯曲)的情况。
另外,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多个第一分段导体(170)的各个包含:向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并且被向插槽(12)插入,没有被绝缘覆膜覆盖而金属表面(140b)露出的第一腿部(171)。另外,多个第二分段导体(180)的各个包含:向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并且被向插槽(12)插入,没有被绝缘覆膜覆盖而金属表面(140b)露出的第二腿部(181)。另外,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121、221)设置为,将接合部(190)彼此绝缘,该接合部(190)使在一个插槽(12)中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间的、金属表面(140b)露出的第一腿部(171)与金属表面(140b)露出的第二腿部(181)没有经由接合剂而接触。若这样构成,则线圈端部(172、182)彼此被绝缘覆膜(140a)绝缘,并且腿部(171、181)彼此(接合部(190)彼此)被接合部绝缘部件(121、221)绝缘,所以能够通过不同的部件使彼此绝缘。由此,能够分别调整线圈端部(172、182)的绝缘覆膜(140a)以及接合部绝缘部件(121、221)各自的厚度。其结果是,即使在线圈端部(172、182)以及腿部(171、181)中施加的电压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调整绝缘覆膜(140a)以及接合部绝缘部件(121、221)各自的厚度,由此能够使它们适当地绝缘。
另外,接合部绝缘部件(121、221)是片状的,与刚体相比是具有柔软性,所以在通过从径向内侧按压而使第一腿部(171)与第二腿部(181)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来自径向内侧的按压力向在径向上排列的多个接合部(190)整体传递。
另外,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件(121、221)包含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该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按照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221a)中的径向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221a)、设置于周向的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121b、221b)、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221a)中的径向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221a)、以及设置于周向的另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121b、221b)连续的方式形成。另外,电枢(200、300)具备设置于插槽(12)与线圈部(130)之间,与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一体地形成的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在一次的工序中将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一体地配置于插槽(12)内,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配置于插槽(12)。
另外,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具有:与径向最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221a)连续,并且在插槽(12)的周向的一侧,设置于插槽(12)与线圈部(130)之间的一侧绝缘部分(122a、222a)。另外,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具有:与径向最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221a)连续,并且在插槽(12)的周向的另一侧,设置于插槽(12)与线圈部(130)之间的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222b)。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一侧绝缘部分(122a、222a)以及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222b)的各个,防止插槽(12)(电枢铁芯(10))与线圈部(130)在周向上的导通。另外,一侧绝缘部分(122a、222a)以及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222b)的各个与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连续,所以能够将一侧绝缘部分(122a、222a)以及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222b)的各个与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同时地配置于插槽(12)。
另外,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一侧绝缘部分(122a、222a)从插槽(12)内的线圈部(13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230a)延伸至径向内侧的端部(230b),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222b)从插槽(12)内的线圈部(13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230b)延伸至径向外侧的端部(230a)。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一侧绝缘部分(122a、222a)以及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222b)的各个,更可靠地防止插槽(12)(电枢铁芯(10))与线圈部(130)在周向上导通的情况。
另外,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具有:与一侧绝缘部分(122a、222a)连续,并且以从径向内侧覆盖径向最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221a)的方式设置的径向内侧绝缘部分(122c、222c);以及与另一侧绝缘部分(122b、222b)连续,并且以从径向外侧覆盖径向最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121a、221a)的方式设置的径向外侧绝缘部分(122d、222d)。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径向内侧绝缘部分(122c、222c)以及径向外侧绝缘部分(122d、222d),更可靠地防止线圈部(130)经由线圈部(130)的径向两侧的端部(230a、230b)而与插槽(12)(电枢铁芯(10))等导通的情况。
另外,利用径向内侧绝缘部分(122c、222c)和径向外侧绝缘部分(122d、222d)沿径向夹持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由此能够防止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向径向扩展时变形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使将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向插槽(12)内插入的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各自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L22)比插槽(12)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L62)长。另外,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的各个配置为,中心轴线方向的两侧的边缘部从电枢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10a、10b)向外侧突出。若这样构成,则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的各个在中心轴线方向上设置于插槽(12)的整体,所以能够通过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221c)更可靠地将腿部(171、181)彼此(接合部(190)彼此)绝缘,并且能够通过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222)更可靠地将腿部(171、181)与插槽(12)(电枢铁芯(10))绝缘。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铁芯腿部绝缘部分(222)包含:第一绝缘层(224a);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第一发泡剂(224c),通过第一发泡剂(224c)发泡而膨胀由此将电枢铁芯(10)与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的各个沿中心轴线方向固定的第一固定层(224b)。另外,第一固定层(224b)重叠地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24a)的与对应于接合部(19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部分。若这样构成,则第一固定层(224b)膨胀,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固定层(224b)进入第一腿部(171)与第二腿部(181)之间的情况。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分(221c)包含:第二绝缘层(223a);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第二发泡剂(223c),通过第二发泡剂(223c)发泡而膨胀由此将线圈至少沿中心轴线方向固定于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的第二固定层(223b)。另外,第二固定层(223b)重叠地设置于第二绝缘层(223a)的与对应于接合部(19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部分。若这样构成,则第二固定层(223b)膨胀,由此能够防止第二固定层(223b)进入接合部(190)(例如,间隙部(171f、181f))的情况。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铁芯腿部绝缘部分(122)包含:第三绝缘层(124a);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第三发泡剂(124c),通过第三发泡剂(124c)发泡而膨胀由此将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的各个至少沿中心轴线方向固定于电枢铁芯(10)的第三固定层(124b)。另外,第三固定层(124b)与第三绝缘层(124a)的整个面重叠地设置。若这样构成,则与第三固定层(124b)仅与第三绝缘层(124a)的一部分重叠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第三固定层(124b),更稳定地将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的各个固定于电枢铁芯(10)。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分(121c)包含:第四绝缘层(123a);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第四发泡剂(123c),通过第四发泡剂(123c)发泡而膨胀由此将线圈固定于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的第四固定层(123b)。另外,第四固定层(123b)与第四绝缘层(123a)的整个面重叠地设置。若这样构成,则与第四固定层(123b)仅与第四绝缘层(123a)的一部分重叠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第四固定层(123b),更稳定地固定相互邻接的线圈彼此。
另外,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多个接合部(190)的各个,在插槽(12)内,配置于电枢铁芯(10)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中央部。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防止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中的任一个与另一方相比变得过重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中的任一个变重为无法利用固定层(124b、224b)固定的程度。
另外,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设置为将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190)的周向面(190b)中的任一个至少覆盖作为沿着径向的规定距离的绝缘距离大小。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更可靠地绝缘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190)彼此。
另外,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设置为,在从径向观察时,与接合部(90、190)的对置面(190a)的整个面重叠。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对置面绝缘部分(21a、121a、221a),进一步更可靠地绝缘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190)彼此。
另外,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接合部绝缘部件(21、121、221)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设置为,从周向观察时,与接合部(90、190)的周向面(190b)重叠。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21b、121b、221b),更可靠地将接合部(90、190)的周向面(190b)与插槽(12)(电枢铁芯(10))绝缘。
[变形例]
此外,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应认为在所有方面仅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由技术方案示出,而且包含与技术方案等同的含义以及在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对置面绝缘部分,在周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而连结(即、第二绝缘部件一体地形成)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38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二绝缘部件321那样,对置面绝缘部分321a彼此,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周向面绝缘部分321b连结,在周向的另一方(或者一方),与沿R1方向(或者R2方向)延伸绝缘距离L21的周向面绝缘部分321c连结。在该情况下,在一个插槽12内设置有多个第二绝缘部件321。此外,第二绝缘部件321是技术方案的“接合部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121、221)也可以是相同的形状。
另外,也可以如图39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二绝缘部件421那样,对置面绝缘部分421a彼此,在周向的一方,与周向面绝缘部分421b连结,在周向的另一方,与沿R2方向延伸绝缘距离L21的周向面绝缘部分421c连结。在该情况下,在一个插槽12内设置有多个第二绝缘部件421。此外,第二绝缘部件421是技术方案的“接合部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121、221)也可以是相同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将第一分段导体与第二分段导体接合的接合部在插槽内,配置于Z2方向侧的端部附近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接合部也可以在插槽内,配置于中心轴线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或者配置于Z1方向侧的端部附近。另外,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也可以在插槽内,配置于Z1方向侧或者Z2方向侧的端部附近。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配置于一个插槽的所有接合部(接触部)构成为在从径向观察时重叠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只要构成为在从径向观察时,至少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接触部)重叠即可。例如,也可以在一个插槽内,配置于径向最内侧的接合部(接触部)与配置于径向最外侧的接合部(接触部)从径向观察时不重叠。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二绝缘部件配置为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向外侧突出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二绝缘部件也可以配置为不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向外侧突出。另外,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的边缘部也可以不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向突出。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一绝缘部件的与第二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的厚度比第一绝缘部件的不与第二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的厚度薄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绝缘部件的与第二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的厚度、也可以与第一绝缘部件的不与第二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的厚度大致相同。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一分段导体与第二分段导体在插槽内接合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分段导体与第二分段导体也可以在插槽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外侧接合。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二绝缘部件覆盖配置于径向最外侧的接合部的径向外侧、和配置于径向最内侧的接合部的径向内侧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二绝缘部件也可以不覆盖配置于径向最外侧的接合部的径向外侧、和配置于径向最内侧的接合部的径向内侧中的一方(或者两方)。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分别设置第一绝缘部件与第二绝缘部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一体地设置第一绝缘部件与第二绝缘部件。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使用包含作为粘合层构成的固定层的第一绝缘部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包含与粘合层不同的膨胀材(膨胀层)的第一绝缘部件,不粘合而通过使壁部以及周向侧面与第二腿部相互按压(按压力)来固定。另外,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同样,固定层也可以不具有粘合力。
另外,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接触部绝缘部分与铁芯腿部绝缘部分一体地形成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分离(个别)地设置接触部绝缘部分与铁芯腿部绝缘部分。
另外,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一侧绝缘部分与径向内侧绝缘部分连续,并且另一侧绝缘部分与径向外侧绝缘部分连续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分离(个别)地设置一侧绝缘部分与径向内侧绝缘部分、以及另一侧绝缘部分与径向外侧绝缘部分中的至少一方。
另外,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将固定层设置到绝缘层的边缘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将固定层设置在收纳于插槽内的绝缘层的部分。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定子铁芯(电枢铁芯)
10a、10b…端面
12…插槽
20…第一绝缘部件(铁芯腿部绝缘部件)
20f…(与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
20b…(不与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
21、321、421…第二绝缘部件(接合部绝缘部件)
21a、121a、221a…对置面绝缘部分
21b、121b、221b…周向面绝缘部分
30、130…线圈部
40、140…分段导体
70、170…第一导体(第一分段导体)
80、180…第二导体(第二分段导体)
90…接合部
90a、190a…对置面
90b、190b…周向面
100、200、300…定子(电枢)
121、221…绝缘部件(接合部绝缘部件)
121c、221c…接触部绝缘部分(接合部绝缘部分)
122、222…铁芯腿部绝缘部分
122a、222a…一侧绝缘部分
122b、222b…另一侧绝缘部分
122c、222c…径向内侧绝缘部分
122d、222d…径向外侧绝缘部分
123a…绝缘层(第四绝缘层)
123b…固定层(第四固定层)
123c…发泡层(第四发泡层)
124a…绝缘层(第三绝缘层)
124b…固定层(第三固定层)
124c…发泡层(第三发泡层)
140b…导体表面(金属表面)
171…第一腿部
181…第二腿部
190…接触部(接合部)
223a…绝缘层(第二绝缘层)
223b…固定层(第二固定层)
223c…发泡剂(第二发泡剂)
224a…绝缘层(第一绝缘层)
224b…固定层(第一固定层)
224c…发泡剂(第一发泡剂)
230a…端部(线圈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
230b…端部(线圈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
L22…长度(接合部绝缘部分以及铁芯腿部绝缘部分的长度)
L62…长度(插槽的长度)。

Claims (22)

1.一种电枢,其具备:
电枢铁芯,其设置有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插槽;
线圈部,其包含:配置于上述电枢铁芯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多个第一分段导体;以及在上述电枢铁芯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且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一分段导体对置配置的多个第二分段导体,
该线圈部在一个上述插槽内或者一个上述插槽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外侧,通过将多个上述第一分段导体与多个上述第二分段导体接合而形成;以及
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其将在一个上述插槽中将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间的上述第一分段导体与上述第二分段导体接合的接合部彼此绝缘,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包含: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的对置面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对置面绝缘部分;以及从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的周向的两端部连续,并且将在径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的周向面中的任一个至少覆盖沿着径向的绝缘距离大小的周向面绝缘部分,在径向上相邻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上述周向面绝缘部分而连结,
上述电枢还具备:设置于上述插槽与上述线圈部之间的片状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包含在从径向观察时,与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以及不与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
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的与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的厚度比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的不与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的厚度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形成为,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中的径向外侧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设置于周向的一侧的上述周向面绝缘部分、一对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中的径向内侧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以及设置于周向的另一侧的上述周向面绝缘部分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将一张片状的绝缘部件折叠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中,
将上述第一分段导体与上述第二分段导体接合的上述接合部,在上述插槽内,配置于比上述电枢铁芯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中心靠一方的端部侧,
上述多个接合部构成为在从径向观察时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配置为,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的边缘部从上述电枢铁芯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向外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与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都配置为,从上述电枢铁芯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上述端面向外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枢,其中,
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的长度比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的长度短。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多个第一分段导体的各个包含:向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并且向上述插槽插入,没有被绝缘覆膜覆盖而金属表面露出的第一腿部,
上述多个第二分段导体的各个包含:向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并且向上述插槽插入,没有被绝缘覆膜覆盖而金属表面露出的第二腿部,
片状的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设置为,将在一个上述插槽中不经由接合剂而使在径向上邻接的上述线圈间的、上述金属表面露出的上述第一腿部与上述金属表面露出的上述第二腿部接触的上述接合部彼此绝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包含接合部绝缘部分,该接合部绝缘部分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中的径向外侧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设置于周向的一侧的上述周向面绝缘部分、一对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中的径向内侧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以及设置于周向的另一侧的上述周向面绝缘部分连续的方式形成,
还具备:设置于上述插槽与上述线圈部之间,与上述接合部绝缘部分一体地形成的铁芯腿部绝缘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分具有:与径向最外侧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连续,并且在上述插槽的周向的一侧,设置于上述插槽与上述线圈部之间的一侧绝缘部分;以及与径向最内侧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连续,并且在上述插槽的周向的另一侧,设置于上述插槽与上述线圈部之间的另一侧绝缘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一侧绝缘部分从上述插槽内的上述线圈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延伸至径向内侧的端部,
上述另一侧绝缘部分从上述插槽内的上述线圈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延伸至径向外侧的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分还具有:与上述一侧绝缘部分连续,并且以从径向内侧覆盖径向最内侧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的方式设置的径向内侧绝缘部分;以及与上述另一侧绝缘部分连续,并且以从径向外侧覆盖径向最外侧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的方式设置的径向外侧绝缘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分以及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分各自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插槽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长,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分以及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分的各个配置为,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两侧的边缘部从上述电枢铁芯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向外侧突出。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分包含:第一绝缘层;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第一发泡剂,通过上述第一发泡剂发泡而膨胀由此将上述第一腿部以及上述第二腿部的各个至少沿上述中心轴线方向固定于上述电枢铁芯的第一固定层,
上述第一固定层重叠地设置在上述第一绝缘层的与对应于上述接合部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分包含:第二绝缘层;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第二发泡剂,通过上述第二发泡剂发泡而膨胀由此将上述线圈至少沿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相对于在径向上邻接的上述线圈固定的第二固定层,
上述第二固定层重叠地设置在上述第二绝缘层的与对应于上述接合部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分包含:第三绝缘层;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第三发泡剂,通过上述第三发泡剂发泡而膨胀由此沿上述中心轴线方向固定上述电枢铁芯与上述第一腿部以及上述第二腿部的各个的第三固定层,
上述第三固定层重叠地设置于上述第三绝缘层的整个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分包含:第四绝缘层;以及包含利用热而发泡的第四发泡剂,通过上述第四发泡剂发泡而膨胀由此将上述线圈至少沿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相对于在径向上邻接的上述线圈固定的第四固定层,
上述第四固定层重叠地设置于上述第四绝缘层的整个面。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多个接合部的各个,在上述插槽内,配置于上述电枢铁芯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中央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周向面绝缘部分设置为,将在径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的上述周向面中的任一个、至少覆盖作为沿着径向的上述绝缘距离的绝缘距离大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设置为,在从径向观察时与上述接合部的上述对置面的整个面重叠。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的上述周向面绝缘部分设置为,在从周向观察时与上述接合部的上述周向面重叠。
22.一种电枢,其具备:
电枢铁芯,其设置有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插槽;
线圈部,其包含:配置于上述电枢铁芯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多个第一分段导体;以及在上述电枢铁芯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且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一分段导体对置配置的多个第二分段导体,
该线圈部在一个上述插槽内或者一个上述插槽的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外侧,通过将多个上述第一分段导体与多个上述第二分段导体接合而形成;以及
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其将接合部彼此绝缘,该接合部在一个上述插槽中将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间的上述第一分段导体与上述第二分段导体接合,
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包含: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的对置面的对置面绝缘部分;以及从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的周向的两端部连续,并且将在径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的周向面中的任一个至少覆盖绝缘距离大小的周向面绝缘部分,在径向上相邻的上述对置面绝缘部分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通过上述周向面绝缘部分而连结,
上述电枢还具备:设置于上述插槽与上述线圈部之间的片状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包含在从径向观察时,与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以及不与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
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的与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的厚度比上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的不与上述接合部绝缘部件重叠的部分的厚度小。
CN201980040039.7A 2018-07-31 2019-06-28 电枢 Active CN1123351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4296 2018-07-31
JP2018144296 2018-07-31
PCT/JP2019/025938 WO2020026668A1 (ja) 2018-07-31 2019-06-28 電機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5159A CN112335159A (zh) 2021-02-05
CN112335159B true CN112335159B (zh) 2023-09-12

Family

ID=69231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0039.7A Active CN112335159B (zh) 2018-07-31 2019-06-28 电枢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5857B2 (zh)
EP (1) EP3817198B1 (zh)
JP (1) JP7151771B2 (zh)
CN (1) CN112335159B (zh)
WO (1) WO20200266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28784A (ko) * 2020-08-31 2022-03-0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코일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모터
KR20220142626A (ko) * 2021-04-15 2022-10-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보빈 구조
CN117394567A (zh) * 2023-12-11 2024-01-12 豪森润博智能装备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绕组结构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5971A (ja) * 2003-07-24 2005-02-17 Denso Corp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JP2006141076A (ja) * 2004-11-10 2006-06-01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ータ構造
JP2009195009A (ja) * 2008-02-14 2009-08-27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
CN102668333A (zh) * 2010-02-18 2012-09-1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用电枢
CN102823115A (zh) * 2010-04-06 2012-12-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和旋转电机
CN106451870A (zh) * 2015-08-06 2017-02-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导线端部接合方法和导线端部接合结构
CN106537732A (zh) * 2014-04-29 2017-03-22 蓝天公司 设有优化线圈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8134467A (zh) * 2016-12-01 2018-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线圈的绝缘体
JP2018102027A (ja) * 2016-12-19 2018-06-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18117402A (ja) * 2017-01-16 2018-07-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絶縁部材、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8336847A (zh) * 2017-01-19 2018-07-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槽绝缘纸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7253U (zh) 1975-09-09 1977-03-16
JPS56161955U (zh) * 1980-05-02 1981-12-02
JP2006158044A (ja) 2004-11-26 2006-06-15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ータ構造
US8446061B2 (en) * 2010-02-19 2013-05-21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stator core with slot insulation encircling first and second coils
JP5833844B2 (ja) 2011-06-24 2015-1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用絶縁部材、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5962607B2 (ja) * 2013-07-23 2016-08-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263578A1 (en) * 2014-03-11 2015-09-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ntegral slot liner for multi-layer electric machines
TWI622249B (zh) * 2016-11-25 2018-04-2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5971A (ja) * 2003-07-24 2005-02-17 Denso Corp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JP2006141076A (ja) * 2004-11-10 2006-06-01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ータ構造
JP2009195009A (ja) * 2008-02-14 2009-08-27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
CN102668333A (zh) * 2010-02-18 2012-09-1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用电枢
CN102823115A (zh) * 2010-04-06 2012-12-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和旋转电机
CN106537732A (zh) * 2014-04-29 2017-03-22 蓝天公司 设有优化线圈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6451870A (zh) * 2015-08-06 2017-02-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导线端部接合方法和导线端部接合结构
CN108134467A (zh) * 2016-12-01 2018-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线圈的绝缘体
JP2018102027A (ja) * 2016-12-19 2018-06-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18117402A (ja) * 2017-01-16 2018-07-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絶縁部材、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8336847A (zh) * 2017-01-19 2018-07-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槽绝缘纸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67657A1 (en) 2021-06-03
EP3817198B1 (en) 2024-01-17
WO2020026668A1 (ja) 2020-02-06
EP3817198A4 (en) 2021-08-25
CN112335159A (zh) 2021-02-05
JPWO2020026668A1 (ja) 2021-07-01
EP3817198A1 (en) 2021-05-05
US11955857B2 (en) 2024-04-09
JP7151771B2 (ja) 2022-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52369B (zh) 电枢
CN112335159B (zh) 电枢
CN111837318B (zh) 旋转电机用定子以及旋转电机用定子的制造方法
JP7495883B2 (ja)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US11996749B2 (en) Armature
EP3836358B1 (en) Armature and armature production method
JP2019129658A (ja)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18107921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2020048274A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7067344B2 (ja) 電機子
JP2020036457A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078202A (ja)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036401A (ja) 電機子
JP2019140708A (ja)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21083153A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048277A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機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7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AW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