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7646B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7646B
CN102597646B CN201080049664.7A CN201080049664A CN102597646B CN 102597646 B CN102597646 B CN 102597646B CN 201080049664 A CN201080049664 A CN 201080049664A CN 102597646 B CN102597646 B CN 1025976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irection
outlet
blow
direction adjusting
adjus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96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7646A (zh
Inventor
野内义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97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7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7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76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2013/221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 e.g. de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不使用新的零件就能抑制结露,且能减少来自多个吹出口中的任意吹出口的吹出风量。在用于固定在天花板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4)中,室内机壳体(31)具有吸入口(35)及多个长边吹出口(51~54)。多个翼主体(80)分别设于多个长边吹出口(51~54)。翼主体(80)通过转动能调节从长边吹出口(51~54)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控制部(7)能分别独立地调节多个翼主体(80)的转动状态。控制部(7)使多个翼主体(80)中的至少任一个翼主体整体位于对应的长边吹出口(51~54)的内侧,从而减少调节空气的通过风量。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作为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例如像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49892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存在一种设有多个吹出口的室内机。根据这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能利用从多个吹出口中的各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来调节对象空间的大范围。
不过,根据该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49892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在来自规定吹出口的调节空气的吹出对象区域位于室内侧壁附近的情况、有讨厌吹风感的用户存在的情况等情形下,为了将该吹出口的吹出程度抑制得较低或使该吹出口关闭,需要另设封闭构件等。
对此,在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285652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通过使对调节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的水平翼转动来堵住整个出风口,从而使从特定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量减少。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不过,根据上述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285652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不易利用水平翼完全堵住吹出口,在水平翼的和调节空气接触的面与和室内侧的没有经过温度调节的空气接触的面之间,容易产生温度差。这样,当在水平翼的一个面与相反一侧的面之间产生温度差时,在水平翼的表面上容易产生结露。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不使用新的零件就能抑制结露,且能减少来自多个吹出口中的任意吹出口的吹出风量。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用于固定在天花板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风向调节板及风向调节控制部。室内机壳体具有吸入口及多个吹出口。多个风向调节板分别设于多个吹出口。风向调节板通过转动能调节从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风向调节控制部能分别独立地调节多个风向调节板的转动状态。风向调节控制部使多个风向调节板中的至少任一个风向调节板整体位于对应的吹出口的内侧,从而形成使吹出口处的调节空气的通过风量减少的风量减少状态,或者形成抑制调节空气从吹出口朝向与吸入口侧相反一侧流动的抑制状态。
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不使用新的零件就能抑制结露,且能减少来自多个吹出口中的任意吹出口的吹出风量。
第二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在第一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还包括臂构件。风向调节板与转动的转轴相隔配置。臂构件从风向调节板延伸至转轴。
在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由于风向调节板与转轴相隔配置,因此能通过转动来改变在吹出口的调节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位置。
第三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风向调节板具有结露抑制面,该结露抑制面通过形成有槽状部或进行植毛而具备结露抑制功能。风向调节板的结露抑制面的背面呈比结露抑制面平坦的形状。
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能利用风向调节板的结露抑制面来抑制结露的产生。此外,由于结露抑制面的背面呈平坦的形状,因此通过形成使该面朝向室内侧的状态,能提高美观性。因此,仅通过改变风向调节板的转动状态就能同时实现抑制风向调节板的结露和提高从室内侧观察时的美观性。
第四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在第三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风向调节板的结露抑制面侧呈凹形状,结露抑制面的背面侧呈凸形状。
在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当利用风向调节板调节风向时,能将通过吹出口的调节空气缓慢地朝行进方向引导,当减少吹出口的风量时,能抑制调节空气在行进方向上的乱流的程度。
第五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至少包括四组由风向调节板和上述吹出口组成的组。风向调节控制部仅能使四组中的一组或两组同时成为风量减少状态。
在上述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当由吹出口和风向调节板组成的四组中有三组以上同时处于风量减少状态时,通过剩下的由吹出口和风向调节板组成的组的部分的风量会变得过大。
对此,在该第五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将能同时成为风量减少状态的组限制在两组以下,因此能抑制从不处于风量减少状态的部分吹出的吹出风量过度增大。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不使用新的零件就能抑制结露,且能减少来自多个吹出口中的任意吹出口的吹出风量。
根据第二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能通过转动来改变在吹出口的调节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第三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仅通过改变风向调节板的转动状态就能同时实现抑制风向调节板的结露和提高从室内侧观察时的美观性。
根据第四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能选择地进行将通过吹出口的调节空气平静且缓慢地朝行进方向引导或一边抑制调节空气在行进方向上的乱流的程度一边减少风量。
根据第五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能抑制从不处于风量减少状态的部分吹出的吹出风量过度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状态的制冷剂回路示意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俯视示意剖视图。
图4是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图3中的A-O-A截面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底板的仰视外观结构图。
图6是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仰视外观结构图。
图7是内框装饰面板的仰视外观结构图。
图8是外框装饰面板的仰视外观结构图。
图9是风向调节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10是风向调节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第一长边吹出口附近的仰视局部放大外观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B-B截面中的第一长边吹出口附近的、风向调节部在独立风向控制时或联动风向控制时的姿势状态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1的C-C截面中的第一长边吹出口附近的、风向调节部在独立风向控制时或联动风向控制时的姿势状态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风量抑制控制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图11的B-B截面中的第一长边吹出口附近的、风向调节部在风量抑制控制时的姿势状态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1中的B-B截面的第一长边吹出口附近的、风向调节部的姿势状态的比较例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1>空调装置1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采用的是埋设于天花板进行设置的形式,其具有八个吹出口,并能按每一个风向调节板独立地对设于其中四个吹出口的风向调节板的倾斜角度进行转动控制。该空调装置1是分体式的空调装置,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连接在一起的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和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以及控制部7,从而构成了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
<1-1>室外单元2
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等,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液体侧截止阀25、气体侧截止阀26及室外风扇27。
压缩机21是用于在将低压气体制冷剂吸入、压缩而成为高压气体制冷剂后排出该高压气体制冷剂的压缩机。
四通切换阀22是用于在切换制冷和制热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向的阀。四通切换阀22能在制冷时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在一起,并将气体侧截止阀26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一起(参照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实线)。另外,四通切换阀22能在制热时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侧截止阀26连接在一起,并将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一起(参照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虚线)。
室外热交换器23是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并在制热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与膨胀阀24连接,气体侧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膨胀阀24是以下电动膨胀阀:在制冷时,能在将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后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后述)前,对该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在制热时,能在将室内热交换器42中被冷凝后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前,对该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
液体侧截止阀25及气体侧截止阀26是设于与外部的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的连接口的阀。液体侧截止阀25与膨胀阀24连接。气体侧截止阀26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室外风扇27配置于室外单元2的内部,形成以下气流:吸入室外空气,并在将室外空气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23之后排出至单元外。因此,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将室外空气作为冷却源或加热源以使制冷剂冷凝或蒸发的功能。
<1-2>室内单元4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4是被称为天花板埋入型的形式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具有室内机壳体31、室内风扇41、室内热交换器42、泄水盘40及喇叭口41c等。
在图2中,示出了室内单元4的外观立体图。在图3中,示出了表示室内单元4的将顶板33a卸下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图4是室内单元4的示意侧视剖视图,相当于图3中以A-O-A表示的截面的剖视图。
室内机壳体31由壳体主体31a、装饰面板32及风向调节部70等构成。
如图3及图4所示,壳体主体31a被配置成插入空调室的形成于天花板U的开口,该壳体主体31a在俯视观察时呈长边与短边交替形成的大致八边形的箱状体,并且下表面开口。该壳体主体31a具有:长边与短边交替连续形成的大致八边形的顶板33a;从顶板33a的周缘部朝下方延伸的侧板34;以及从下方对顶板33a和侧板34进行支承的底板33b。侧板34由对应于顶板33a的长边的侧板34a、34b、34c、34d和对应于顶板33a的短边的侧板34e、34f、34g、34h构成。用于将室内热交换器42与制冷剂连通管5、6连接在一起的液体侧连接管5a及气体侧连接管6a贯穿侧板34h。如作为未安装装饰面板32等的状态下的仰视图的图5所示,底板33b在中央设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并在周围设有多个开口,底板33b构成壳体主体31a的下表面。如图3所示,该底板33b是扩大至比顶板33a及侧板34更靠外侧的位置而形成的,在下表面侧(室内侧)安装有装饰面板32。
如图4、图5及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31a内设有:用于将空气从吸入口35吸入至壳体主体31a内部的吸入流路35a;以及被配置成将吸入流路35a的外侧围住并呈朝大致铅垂方向延伸的形状,用于将调节空气吹出至室内的各吹出流路51a、52a、53a、54a、61a、62a、63a、64a。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装饰面板32被配置成嵌入天花板U的开口,且俯视呈大致四边形的板状体,该装饰面板32主要通过从室内侧安装于壳体主体31a的底板33b而被固定在壳体主体31a的下端部。如作为室内单元4的仰视图的图6所示,装饰面板32由吸入格栅32a、内框装饰面板37及外框装饰面板38构成,并具有吸入口35及吹出口36。在室内单元4的设置状态下,内框装饰面板37的下端被配置成位于比外框装饰面板38的下端稍靠下方的位置。
吸入格栅32a是配置于壳体主体31a的下表面中央处的大致四边形的面板。如作为从室内侧观察到的仰视图的图7所示,内框装饰面板37是大致四边形的框构件,其配置于吸入口35与吹出口36之间。内框装饰面板37的内侧边缘37i呈大致四边形,角部分呈带有圆角的形状。内框装饰面板37的外侧边缘由内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7a、内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7b及开口内侧外突部37c等构成。内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7a是设于和内侧边缘37i的四条边中的每一条边的中心附近相对应的外侧位置、并与内侧边缘37i的边大致平行地直线延伸的部分。内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7b形成为:越靠近内框装饰面板37的角部,边缘就越靠外侧,该内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7b呈朝内侧平缓地凹陷的凹形状。开口内侧外突部37c构成内框装饰面板37的角部附近的外缘,各角部呈以带有圆角的形状朝外侧外突的形状。外框装饰面板38被配置成将壳体主体31a的下表面的外缘覆盖,并配置于吹出口36的外侧。如作为从室内侧观察到的仰视图的图8所示,外框装饰面板36的外侧边缘38j呈大致四边形,并呈沿着壳体主体31a的底板33b的边缘的形状,角部带有圆角。外框装饰面板38的内侧边缘由外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8d、外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8e等构成。外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8d是设于和外侧边缘38j的四条边中的每一条边的中心附近相对应的内侧位置、并与外侧边缘38j的边大致平行地直线延伸的部分。外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8e形成为:越靠近外框装饰面板38的角部,边缘就越靠内侧,该外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8e呈朝外侧平缓地隆起的凸形状。其中,外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8d的直线部分比内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7a的直线部分短,内框中的外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8e的比率变大,因此,仰视观察时,外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8d及外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8e呈与圆相近的形状。
吸入口35是设于吸入格栅32a的大致中央处的大致四边形的开口。在该吸入口35中设有用于将从吸入口35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去除的过滤器39。在吸入口35的壳体主体31a内部侧连接有上述吸入流路35a。
吹出口36位于内框装饰面板37与外框装饰面板38之间,并被设成将吸入口35的周围围住,该吹出口36由长边吹出口50及短边吹出口60构成。长边吹出口50由设于和吸入口35的大致四边形的各条边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一长边吹出口51、第二长边吹出口52、第三长边吹出口53及第四长边吹出口54这四个吹出口构成。该长边吹出口50不具有朝开口的内侧凹陷的边缘部分。由于长边吹出口50在长度方向与和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之差比现有吹出口的长度之差小(长度的长宽比比现有吹出口的长宽比小),因此能使从长边吹出口50的中央附近吹出的气流的初速度提高。短边吹出口60由设于和吸入口35的大致四边形的角部分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一短边吹出口61、第二短边吹出口62、第三短边吹出口63及第四短边吹出口64这四个吹出口构成。吹出口36将长边吹出口50与短边吹出口50交替地排列,并被配置成大致环状。在第一长边吹出口51、第二长边吹出口52、第三长边吹出口53及第四长边吹出口54处分别连接有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第二长边吹出流路52a、第三长边吹出流路53a、第四长边吹出流路54a。另外,在第一短边吹出口61、第二短边吹出口62、第三短边吹出口63及第四短边吹出口64处分别连接有第一短边吹出流路61a、第二短边吹出流路62a、第三短边吹出流路63a、第四短边吹出流路64a。
一边调节吹出风向,一边从第一长边吹出口51、第二长边吹出口52、第三长边吹出口53、第四长边吹出口54、第一短边吹出口61、第二短边吹出口62、第三短边吹出口63及第四短边吹出口64中分别吹出在室内单元4内被调节后的气流F51、F52、F53、F54、F61、F62、F63、F64。
如作为轴向剖视图的图9及作为与主要朝向室内侧的面相关的外观立体图的图10所示,风向调节部70呈在转轴方向上较长的形状,起到对吹出至空调室内的调节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的风向调节板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节部70并不配置于吹出口36中的短边吹出口60,而仅配置于长边吹出口50。该风向调节部70设有第一风向调节部71、第二风向调节部72、第三风向调节部73及第四风向调节部74,其中,上述第一风向调节部71对从第一长边吹出口51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上述第二风向调节部72对从第二长边吹出口52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上述第三风向调节部73对从第三长边吹出口53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上述第四风向调节部74对从第四长边吹出口54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
如图9所示,风向调节部70具有翼主体80和包含转轴90x的臂90。
翼主体80是在与转轴90x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而形成的板状构件,与安装有臂90的一侧的面即背面80y相反侧的面即表面80x呈朝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这样,由于翼主体80形成平缓弯曲的形状,因此能将通过长边吹出口50的调节空气朝行进方向缓缓地引导。翼主体80的外缘不具有朝内侧凹陷的形状部分。如图9所示,在表面80x主要朝向室内侧(吹出气流下游侧)的状态下,随着靠近室内侧,翼主体80与转轴90x间的距离变短,随着远离室内侧(靠向吹出气流上游侧),翼主体80与转轴90x间的距离变长。藉此,在风向调节部70旋转的情况下,翼主体80的一端和另一端便会形成不同的轨迹。如图9所示,在翼主体80的表面80x上,在表面80x主要朝向吹出气流下游侧的状态下的外侧端部附近部分,以在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有凹凸形状部80xa。翼主体80的表面80x中,设有该凹凸形状部80xa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由平滑的大致平面构成。另外,在翼主体80的背面80y上粘附有绒头长度不同的短纤维的混合物被均一植入的植毛片80ya。该植毛片80ya是当在翼主体80的表面80x主要朝向吹出气流下游侧的状态下调节吹出风向时来自壳体主体31a内部的调节空气所撞上的部分,其能抑制在翼主体80上产生结露。如图9所示,该植毛片80ya在表面80x主要朝向吹出气流下游侧的状态下设于稍靠内侧的位置,植毛片80ya与凹凸形状部80xa在翼主体80的板厚方向上重叠的部分较少。
另外,如作为从表面80x侧观察到的外观立体图的图10所示,翼主体80的外缘形状由翼内侧直线部80a、翼内侧弯曲部80b、翼长度方向端部80c、翼外侧直线部80d及翼外侧弯曲部80e等构成。翼内侧直线部80a在翼主体80的表面80x朝向室内侧的状态下位于翼主体80的内侧,是与转轴90x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直线形状部分的边缘。该翼内侧直线部80a设于翼主体80在转轴90x的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占有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50%左右的部分。翼内侧弯曲部80b是从翼内侧直线部80a的两端平缓地连接各翼长度方向端部80c的边缘,其呈朝翼主体80的外侧平缓地隆起的形状。该翼内侧弯曲部80b占有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从端部开始的25%左右的部分。翼长度方向端部80c配置于在与转轴90x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即在与翼内侧直线部80a和翼外侧直线部80d中的任一个直线部正交的方向上靠翼外侧直线部80d侧的位置。换言之,在从翼主体80的表面80x侧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翼长度方向端部80c与翼内侧直线部80a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比翼长度方向端部80c与翼外侧直线部80d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长。翼外侧直线部80d在翼主体80的表面80x朝向室内侧的状态下位于翼主体80的外侧,是与转轴90x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直线形状部分的边缘。虽然翼外侧直线部80d也设于翼主体80的转轴90x的中心附近,但其长度形成得比翼内侧直线部80a的长度短。翼外侧弯曲部80e是从翼外侧直线部80d的两端以比翼内侧弯曲部80b急剧的方式连接各翼长度方向端部80c的边缘,其呈朝外侧平缓地隆起的形状。
如图9所示,臂90在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附近朝向远离翼主体80的背面80y的方向延伸至超过转轴90x的部分。即,如图9所示,该臂90的长度形成得比从翼主体80的背面80y到转轴90x为止的距离D长。在仰视观察壳体主体31a时能看到翼主体80的表面80x的大部分的状态下,臂90以比翼主体80的板厚方向稍许朝外框装饰面板38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如图8所示,在臂90的与翼主体80侧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附近设有以沿着转轴90x的方式延伸的轴构件90a。臂90在翼主体80的表面80x朝向室内侧的状态下从翼主体80的背面80y的稍下方部分延伸出,并具有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中央附近的宽度的30%左右的宽度。
上述长边吹出口50与风向调节部70的配置关系将在后面加以说明。
室内风扇41是配置于壳体主体31a内部的离心送风机。室内风扇41形成以下气流:将室内的空气经由装饰面板32的吸入口35吸入至壳体主体31a内,并经由装饰面板32的吹出口36朝壳体主体31a外吹出。室内风扇41具有:设于壳体主体31a的顶板33a的中央处的风扇电动机41a;以及与风扇电动机41a连接并被驱动旋转的叶轮41b。叶轮41b是具有涡轮叶片的叶轮,能从下方朝叶轮41b的内部吸入空气,并将空气朝俯视观察时的叶轮41b的外周侧吹出。
室内热交换器42是以将俯视观察时的室内风扇41的周围围住的方式弯曲、并配置于壳体主体31a内部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更具体而言,室内热交换器42是具有隔着规定间隔配置的许多传热翅片和在沿板厚方向贯穿这些传热翅片的状态下设置的多根传热管的被称为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如上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经由液体侧连接管5a而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a而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2在制冷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在制热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藉此,室内热交换器42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在制冷时冷却空气,在制热时加热空气。
泄水盘40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下侧,以承接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冷凝而产生的泄水。该泄水盘40安装于壳体主体31a的下部。在泄水盘40上形成有吹出孔40a、吸入孔40b、泄水承接槽40c。吹出孔40a以与装饰面板32的吹出口36连通的方式形成于各处。吸入孔40b与装饰面板32的吸入口35连通。泄水承接槽40c形成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下侧。
喇叭口41c被配置成与泄水盘40的吸入孔40b的内侧相对应,以将从吸入口35吸入的空气朝室内风扇的叶轮41b引导。
<1-3>控制部7
如图1所示,控制部7具有:对室外单元2的各种构成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外控制部7a;对室内单元4的各种构成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内控制部7b;以及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设定输入的控制器7c。
控制部7进行独立风向控制和联动风向控制,其中,在上述独立风向控制中,通过进行使第一风向调节部71、第二风向调节部72、第三风向调节部73及第四风向调节部74按各风向调节部70独立地改变旋转状态的控制,来分别独立地调节从上述吹出口36中的第一长边吹出口51、第二长边吹出口52、第三长边吹出口53及第四长边吹出口54这四个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在上述联动风向控制中,通过进行控制使第一风向调节部71、第二风向调节部72、第三风向调节部73及第四风向调节部74全部联动而形成相同的转动状态的姿势,来联动地调节上述调节空气的风向。此处,控制器7c具有输入按钮等,能从用户那里接收进行独立风向控制或进行联动风向控制的指示。此外,控制部7可根据控制器7c所接收到的独立风向控制或联动风向控制的指示来进行上述独立风向控制或联动风向控制。
除了上述独立风向控制及联动风向控制以外,对于上述吹出口36中的第一长边吹出口51、第二长边吹出口52、第三长边吹出口53及第四长边吹出口54这四个吹出口,控制部7还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在该个别风量抑制控制中,通过个别地独立调节第一风向调节部71、第二风向调节部72、第三风向调节部73及第四风向调节部74的各风向调节部70的转动状态来改变其姿势,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从特定长边吹出口51~54吹出的吹出风量。此处,控制器7c能与上述相同地从用户那里接收表示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这一意思的指示以及对为了抑制长边吹出口50中的吹出口风量而被选择的特定长边吹出口50的指定。另外,在控制器7c接收到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指示的情况下,控制部7通过使配置于特定长边吹出口50的位置的风向调节部70转动来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以形成从上述特定长边吹出口50吹出的吹出风量被最大限度地降低的状态。此处,能同时通过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来形成吹出风量被抑制的状态的长边吹出口50的数量为两个以下,对三个以上的长边吹出口50同时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被控制部7禁止。具体而言,控制部7使第一个及第二个接收到的针对特定长边吹出口50的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持续,并忽略随后控制器7c所接收到的针对特定长边吹出口50的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设定输入。在用户利用控制器7c解除了针对特定长边吹出口50的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情况下,能针对又一个长边吹出口50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
<2>基本动作
接着,对空调装置1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的动作进行说明。
<2-1>制冷动作
在制冷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切换阀22处于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另外,液体侧截止阀25、气体侧截止阀26处于打开状态,膨胀阀24进行开度调节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中,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中,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压缩机21中排出。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而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输送至膨胀阀24,并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5、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液体侧连接管5a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a、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气体侧截止阀26及四通切换阀22而被再次输送至压缩机21。
<2-2>制热动作
接着,在制热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切换阀22处于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另外,液体侧截止阀25、气体侧截止阀26处于打开状态,膨胀阀24进行开度调节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中,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中,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压缩机21中排出。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气体侧截止阀26、气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气体侧连接管6a而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接管5a、液体制冷剂连通管5及液体侧截止阀25而被输送至膨胀阀24,并在膨胀阀24中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而被再次输送至压缩机21。
<3>长边吹出口50与风向调节部70的配置关系。
此处,对第一长边吹出口51附近的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配置进行说明。由于第二长边吹出口52附近、第三长边吹出口53附近及第四长边吹出口54附近与第一长边吹出口51附近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3-1>仰视观察时的配置关系
在图11中,示出了第一长边吹出口51附近的仰视局部放大外观图。
当仰视观察室内单元4时,在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内侧配置有第一风向调节部71及风向调节驱动部95。
风向调节驱动部95设于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内侧,且设于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外侧。该风向调节驱动部95经由从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臂90以沿着转轴90x的方式延伸的轴构件90a而与第一风向调节部71连接,以施加用于使第一风向调节部71转动的驱动力。具体而言,风向调节驱动部95和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轴构件90a构成未图示的凸轮机构,控制部7通过对该风向调节驱动部95输送用于控制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驱动状态的控制信号来进行经由凸轮机构的驱动控制。
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外侧边缘由外框装饰面板38构成,内侧边缘由内框装饰面板37构成,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由风向调节驱动部95的内侧侧面构成。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风向调节驱动部95的内侧侧面)的宽度为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宽度的60%左右。具体而言,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外侧边缘由外框装饰面板38的外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8d及外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8e等构成。另外,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内侧边缘由内框装饰面板37的内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7a及内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7b等构成。藉此,在仰视观察时,第一长边吹出口51呈一边朝外侧稍许隆起一边朝内侧大幅隆起的形状。第一长边吹出口51朝内侧的隆起比朝外侧的隆起大。
外框装饰面板38的外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8d位于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外框装饰面板38的外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8e位于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附近,且位于风向调节驱动部95的外侧附近。
内框装饰面板37的内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7a位于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内框装饰面板37的内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7b位于比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稍靠内侧的位置,且位于风向调节驱动部95内侧的、风向调节驱动部95与第一风向调节部71之间位置的附近。
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构成翼主体80的外侧边缘的翼内侧直线部80a、翼内侧弯曲部80b、翼长度方向端部80c等与构成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外侧边缘的外框装饰面板38的外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8d、外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8e等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沿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长度方向全都为大致相等的宽度(约2cm)。
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构成翼主体80的内侧边缘的翼外侧直线部80d、翼外侧弯曲部80e等与构成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内侧边缘的外框装饰面板38的内框吹出口侧直线部37a、内框吹出口侧弯曲部37b等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沿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长度方向全都为大致相等的宽度(约1cm),彼此的边缘走向相同。
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翼主体80的内侧边缘与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内侧边缘之间的宽度为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翼主体80的外侧边缘与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外侧边缘之间的宽度的一半以下。
<3-2>风向调节部70的中央附近的配置关系
在图12中,示出了第一长边吹出口51附近的图11中B-B截面的示意剖视图。图12所示的风向调节部70的姿势也是翼主体80在进行上述独立风向控制或联动风向控制的情况下的姿势的一例。
如图12所示,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从第一长边吹出口51朝气流上游侧延伸。第一长边吹出口51附近的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内侧壁面由壳体主体31a的底板33b构成。在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该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内侧壁面如图12所示呈以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转轴90x侧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并随着靠近第一长边吹出口51而靠向外侧。在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该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外侧壁面如图12所示呈以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和转轴90x侧相反一侧、且保持内侧壁面的间隔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并随着靠近第一长边吹出口51而靠向外侧。在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中央附近,内侧壁面及外侧壁面在吹出方向端部的第一长边吹出口51部分的倾斜角度θ1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40度左右,从而能进一步朝外侧引导吹出空气。
转轴90x位于比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端部处的第一长边吹出口51更靠气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另外,该转轴90x配置于与离开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内侧壁面的距离相比离开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外侧壁面的距离要近的位置。
即便处于第一风向调节部71的旋转状态中的最靠近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旋转状态,臂90也位于和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端部处的第一长边吹出口51大致重叠的位置,或位于该位置的气流上游侧。
如图12所示,翼主体80的中央附近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被设成使角度θ1为135度左右,该角度θ1由将转轴90x与翼主体8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连接在一起的线和将转轴90x与翼主体8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连接在一起的线构成。
当进行独立风向控制或联动风向控制时,风向调节部70的翼主体80以表面80x中的中央附近部分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度为30度左右的状态(相当于图12)作为基准,在正30度左右及负30度左右的范围内被风向调节驱动部95驱动而摆动运转。
<3-3>风向调节部70的端部附近的配置关系
在图13中,示出了第一长边吹出口51附近的图11中C-C截面的示意剖视图。
在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附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内侧壁面如图13所示呈以随着靠近第一长边吹出口51而靠向外侧的方式形成的平面形状,与上述中央附近的弯曲形状不同。另外,在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附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外侧壁面与内侧壁面相同,如图13所示呈以随着靠近第一长边吹出口51而靠向外侧的方式形成的平面形状,与上述中央附近的弯曲形状不同。该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内侧壁面及外侧壁面的形状形成为: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形状和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附近的形状根据翼主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逐渐变化。在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端部附近,内侧壁面及外侧壁面在吹出方向端部的第一长边吹出口51部分的倾斜角度θ2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55度左右,从而能将吹出空气进一步朝下方引导。
如图13所示,翼主体80的端部附近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被设成使角度θ2为75度左右,该角度θ2由将转轴90x与翼主体8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连接在一起的线和将转轴90x与翼主体8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连接在一起的线构成。换言之,翼主体80的端部附近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翼主体80的中央附近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40%左右。
<4>长边吹出口50与风向调节部70在运转停止时的配置关系
当控制器7c接收到来自用户的运转停止(不进行制冷动作、制热动作等的状态)的指示时,控制部7朝上述风向调节驱动部95输送控制信号,通过使全部风向调节部70、即第一风向调节部71、第二风向调节部72、第三风向调节部73及第四风向调节部74中的任一个风向调节部都转动来进行调节,以使表面80x的中心朝向大致铅垂下方。
藉此,在停止时,当仰视观察室内单元4时,能观察到长边吹出口50内部被风向调节部70最大程度覆盖,从而能提高装饰面板32与风向调节部70的一体感。藉此,能提高室内单元4在运转停止时的美观性,并且用户能容易地把握处于运转停止状态这一点。
<5>长边吹出口50与风向调节部70在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配置关系
在图14中,示出了风量抑制控制的示意图。
当控制器7c从用户那里接收到表示对从特定长边吹出口50吹出的风量进行抑制这一意思的指示时,控制部7朝上述风向调节驱动部95中的风向调节驱动部95输送控制信号,该风向调节驱动部95是对设于与用户所指示的特定长边吹出口50相对应的位置的风向调节部70的转动状态进行控制的风向调节驱动部。藉此,接收到控制信号的风向调节驱动部95便使自己控制转动状态的风向调节部70转动,以调节至对从用户特别指定的长边吹出口50吹出的空气量进行限制的姿势。例如,如图14所示,在室内单元4配置于室内的壁面W附近且配置于用户P1及用户P2附近的情况下,当控制器7c接收到表示对吹出至用户P2侧的空气量进行抑制这一意思的指示时,控制部7通过进行上述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来降低朝向壁面W侧的从第三长边吹出口53吹出的气流F53的量,并降低朝向用户P2侧的从第二长边吹出口52吹出的气流F52的量。藉此,能减少白白地朝用户不存在的壁面W侧提供的调节空气,从而能实现用户P2所期望的风量。例如,用户P2的指示包括期望吹风感降低的情况、因制冷或制热而感到过冷或感到过热的情况等。
在图15中,示出了表示风向调节部70在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倾斜状态一例的相当于图11中的B-B截面的剖视图。
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翼主体80被风向调节驱动部95调节成表面80x朝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气流上游侧的状态。具体而言,被风向调节驱动部95调节成表面80x中的中央附近部分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度θ3(内侧的角度)处于110度左右的状态(相当于图15)。另外,在上述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翼主体80的姿势被风向调节驱动部95驱动而转动,但在从进行独立风向控制或联动风向控制时的图12所示的姿势转动动作至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图15所示的姿势期间,翼主体80与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壁面处于不接触的配置关系。另外,翼主体8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在进行独立风向控制时或联动风向控制时被风向调节驱动部95驱动而摆动的情况下,均暂时位于比图15中所示的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面51s靠气流下游侧的位置。
藉此,能降低从进行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后的长边吹出口50吹出的吹出空气量。该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倾斜角度从该110度左右的角度在正5度左右及负5度左右的范围内被微调。
在该进行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状态下,可在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外框装饰面板38侧的壁面与翼主体80的上方侧的端部之间(图15中S1所示的部分)确保5mm~10mm左右的间隙,以使吹出空气稍许流动。
另外,在该进行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状态下,翼主体80的下方侧的端部(图15中S2所示的部分)位于比第一长边吹出口51更靠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气流上游侧的位置。藉此,翼主体80能利用在室内单元4内部经过温度调节后的调节空气将整个周围大致覆盖,从而能使未经过温度调节的室内侧的空气不易与翼主体80接触。因此,即便在通过个别风量抑制控制降低了从长边吹出口50吹出的吹出空气量的状态下,也能使未经过温度调节的室内空气不易到达翼主体,从而能抑制在翼主体80上产生结露。
<6>本实施方式的特征
(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4中,位于在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所特别指定的长边吹出口50处的翼主体80的风向调节驱动部95对风向调节部70的旋转状态进行调节,从而能大幅度地抑制从特别指定的长边吹出口50吹出的吹出风量。藉此,无需使用翼主体80等以外的构件来堵住特定的长边吹出口50,或者大幅度改变风向,就能抑制朝特定方向吹出的吹出风量。
此外,在上述个别风量抑制控制中,用户仅需指定多个长边吹出口51~54中的特定的长边吹出口50并将其输入控制器7c,控制部7就能自动开始动作,因此能通过简易的动作来提高特定用户的舒适性。
(2)
例如,在个别风量抑制控制中堵住第一长边吹出口51时,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如图16的比较例所示,若翼主体80的表面80x的长度方向中央附近的面形成与第一长边吹出口51的面51s平行程度的转动状态,则来自室内单元4内部的经温度调节后的空气不易接触翼主体80的表面80x侧,而室内侧的没有经过温度调节的空气R51容易流入翼主体80的表面80x侧。另一方面,翼主体80的背面80y侧容易与来自室内单元4内部的经温度调节后的空气接触。因此,即便看起来使第一长边吹出口51关闭,但在翼主体80的表面80x与背面80y之间容易产生温度差,从而容易在翼主体80表面产生结露。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4中,如图15所示,利用风向调节驱动部95进行姿势调节以使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翼主体80的表面80x朝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等的上游侧,并利用风向调节驱动部95进行调节以形成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外侧壁面与翼主体80的一端不接触的位置关系(参照图15的S1)。因此,在翼主体80的表面80x侧和背面80y侧均有经温度调节后的空气流过。
此外,通过使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翼主体80的转动状态形成图15所示的倾斜角度的状态,能有效地抑制从第一长边吹出口51流向外侧的气流,也能一定程度地抑制在表面80x侧和背面80y侧流动的调节空气的量的比例之差。
此外,如图15所示对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翼主体80的转动状态进行调节,使翼主体80的突出的表面80x侧朝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上游侧,使翼主体80的凹陷的背面80y侧朝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下游侧。因此,与如图16所示的翼主体80的突出的表面80x侧朝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下游侧、翼主体80的凹陷的背面80y侧朝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上游侧的姿势相比,不易产生翼主体80的表面80x侧与背面80y侧的温度差。此外,还能抑制调节空气在行进方向上的乱流的程度。
除此之外,风向调节驱动部95对风向调节部70的旋转状态进行调节,使得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翼主体80不存在较长边吹出口50靠气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藉此,室内侧的没有经过温度调节的空气不易到达翼主体80。
此外,尽管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翼主体80处于表面80x侧比背面80y侧更易于与经温度调节后的空气接触的姿势,但由于在翼主体80的背面80y侧设有抑制结露产生的植毛片80ya,因此即便没有经过温度调节的室内空气稍许流入该翼主体80的背面80y侧,也不易产生结露。
藉此,对于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翼主体80,能使经温度调节后的空气不仅沿着表面80x流动,还沿着背面80y流动。因此,能将翼主体80的表面80x与背面80y之间的温度差抑制得较小,从而能更有效地抑制结露的产生。另外,尤其是在进行制冷动作的状态下,能抑制在翼主体80上产生结露。
(3)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4中,如上所述,通过利用臂90将转轴90x和配置在与之相隔的位置上的翼主体80连接在一起能实现以下结构:翼主体80在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中的气流方向上的位置在独立风向控制时或联动风向控制时位于下游侧,而在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移动至上游侧。
这样,通过采用使翼主体80与转轴90x相隔配置并利用臂90将转轴90x与翼主体80连接在一起的结构,仅通过转动就能容易地使翼主体80移动到各种控制时所期望的位置。
(4)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4中,由于在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长边吹出口50处的通过风速降低,因此空气容易沿天花板U的面对流。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4中,如图15所示,进行姿势调节以使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翼主体80的表面80x朝向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等的上游侧,并使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的外侧壁面与翼主体80之间的距离变窄(参照图15的S1)。因此,能减少从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长边吹出口50流出而滞留在天花板U附近的空气的量,从而能抑制污染天花板。
(5)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单元4中,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的翼主体80处于设有植毛片80ya的背面80y侧朝向室内侧的状态,没有使平坦形状的表面80x侧朝向室内侧。不过,在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翼主体80并没有位于第一长边吹出流路51a等的出口,而是位于稍靠里侧的位置,因此不易看到翼主体80的背面80y,而且由于采用不易看到室内单元4内部的配置,因此能提高美观性。
<7>其它实施方式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对接收到来自用户的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指示时特别指定的长边吹出口50吹出的吹出风量进行抑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不仅对接收到来自用户的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指示时特别指定的长边吹出口50吹出的吹出风量进行抑制,还同时以与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长边吹出口50的数量大致成反比的方式进行使室内风扇41的风量减少的控制。
藉此,可防止在减少朝特定用户供给的风量的情况下朝其它用户供给的风量不经意地增大的情况。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独立风向控制中各风向调节驱动部95使各风向调节部70转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独立风向控制中,在有来自用户的经由控制器7c的输入的情况、进行规定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可根据由各风向调节驱动部95控制转动的风向调节部70中的各个风向调节部,使摆动角度的上限值及下限值不同。
藉此,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时不会形成使来自长边吹出口50的吹出空气几乎全部停止的状态,能避开讨厌吹风感的用户所处的部分而进行摆动,也能维持讨厌这种吹风感的用户周围的其它用户的舒适性。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对来自接收到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指示的长边吹出口50的吹出空气量进行大幅度抑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对于接收到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指示的长边吹出口50的翼主体80的姿势,控制部7可在利用风向调节驱动部95将其姿势调整到抑制规定时间的间风量的姿势后,还进行其它的规定时间内的通常的摆动运转等、以适当的时间间隔间歇地解除抑制风量的姿势的控制。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能同时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长边吹出口50的数量设为两个以下并利用控制部7进行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利用控制部7进行控制,使得能同时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长边吹出口50仅为一个。
此外,在配置有能调节风向的翼的吹出口多于四个时,可使能同时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吹出口的数量达到50%,个别情况下也可使能同时进行个别风量抑制控制的吹出口的数量达到25%。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朝八个方向吹出调节空气的室内单元4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未设有短边吹出口60的、吹出方向仅为四个长边吹出口50的结构。另外,还可采用吹出口为两个的结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不使用新的零件就能抑制结露,且能减少来自多个吹出口中的任意吹出口的吹出风量,因此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尤其有用。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4 室内单元(室内机)
7 控制部(风向调节控制部)
7b 室内控制部(风向调节控制部)
35 吸入口
50 长边吹出口(吹出口)
51~54 第一长边吹出口~第四长边吹出口(吹出口)
70 风向调节部
71~74 第一风向调节部~第四风向调节部(风向调节板)
80 翼主体(风向调节板)
80x 表面(结露抑制面的背面)
80y 背面
80ya 植毛片(结露抑制面)
90 臂(臂构件)
90a 轴构件
90x 转轴
U 天花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498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285652号公报

Claims (7)

1.一种用于固定在天花板(U)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4),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壳体(31),该室内机壳体具有吸入口(35)及多个吹出口(50);
多个风向调节板(80),这些风向调节板分别设于所述多个吹出口(50),通过转动能调节从所述吹出口(50)吹出的调节空气的风向;以及
风向调节控制部(7),该风向调节控制部能分别独立地调节所述多个风向调节板(80)的转动状态,
所述风向调节控制部(7)使所述多个风向调节板(80)中的至少一个风向调节板整体位于对应的所述吹出口(50)的内侧,从而形成使所述吹出口(50)处的所述调节空气的通过风量减少的风量减少状态,或者形成抑制所述调节空气从所述吹出口(50)朝向与所述吸入口(35)侧相反一侧流动的抑制状态,
所述室内机至少包括四组由所述风向调节板(80)和所述吹出口(50)组成的组,
所述风向调节控制部(7、7b)仅能使所述四组中的一组或两组同时成为所述风量减少状态或所述抑制状态,
所述风向调节板(80)与所述转动的转轴(90x)相隔配置,
所述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4)还包括从所述转轴(90x)延伸至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臂构件(90),
所述风向调节控制部(7)使所述多个风向调节板(80)中的至少一个风向调节板整体位于对应的所述吹出口(50)的内侧,使得所述臂构件(90)处于相对于流过所述吹出口(50)的气流从转轴朝向上游侧的状态下而不存在从对应的所述吹出口(50)朝外侧突出的部分,且使得所述风向调节板(80)与构成所述吹出口(50)的壁面不接触,藉此,在制冷运转时,形成在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两面上产生所述气流的状态,且将所述风向调节板(80)配置成:和构成所述吹出口(50)的壁面中的内侧壁面与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靠所述吸入口(35)侧的一端之间的距离相比,构成所述吹出口(50)的壁面中的外侧壁面与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另一端之间的距离要窄,从而形成下述抑制状态:和扩大所述外侧壁面与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另一端之间的距离的情形相比,所述吹出口(50)处的所述调节空气的通过风量减少的状态,即,和扩大所述外侧壁面与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另一端之间的距离的情形相比,从所述吹出口(50)朝向所述吸入口(35)侧相反一侧的所述调节空气的流动被抑制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4),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调节板(80)具有结露抑制面(80ya),该结露抑制面通过形成有槽状部或进行植毛而具备结露抑制功能,
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所述结露抑制面的背面(80x)呈比所述结露抑制面(80ya)平坦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4),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所述结露抑制面(80ya)侧呈凹形状,所述结露抑制面的背面(80x)侧呈凸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4),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风向调节板(80)分别具有凸形状的面(80x),
所述风向调节控制部(7)使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所述凸形状的面(80x)处于朝向流过所述吹出口(50)的气流的上游侧的状态,从而形成所述抑制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4),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抑制状态下,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所述凸形状的面(80x)的中央附近部分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中内侧的角度为110度左右。
6.如权利要求1、4、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4),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抑制状态下,所述外侧壁面与所述风向调节板(80)的上方侧的端部之间的间隙为5mm~10mm。
7.如权利要求1、4、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4),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调节板(80)配置于在独立风向控制时或联动风向控制时,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于从对应的所述吹出口(50)的面朝着流过该吹出口的气流的下游侧突出的状态下的位置。
CN201080049664.7A 2009-11-05 2010-10-28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Active CN1025976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4309 2009-11-05
JP2009254309A JP4952775B2 (ja) 2009-11-05 2009-11-05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PCT/JP2010/069168 WO2011055677A1 (ja) 2009-11-05 2010-10-28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7646A CN102597646A (zh) 2012-07-18
CN102597646B true CN102597646B (zh) 2015-04-15

Family

ID=43969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9664.7A Active CN102597646B (zh) 2009-11-05 2010-10-28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897335B2 (zh)
EP (1) EP2498019B1 (zh)
JP (1) JP4952775B2 (zh)
KR (1) KR101385804B1 (zh)
CN (1) CN102597646B (zh)
AU (1) AU2010316385B2 (zh)
BR (1) BR112012010785B1 (zh)
ES (1) ES2715175T3 (zh)
WO (1) WO20110556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616982T3 (es) 2007-03-28 2017-06-15 Patheon Holdings I B.V. Columna de lecho expandido y cromatografía desechable
JP5403084B2 (ja) * 2012-02-10 2014-0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JP5678952B2 (ja) *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6268586B2 (ja) * 2013-02-14 2018-01-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2053223B1 (ko) * 2013-07-02 2020-01-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바람 가리개 및 이를 포함한 공기 조화기
US20150276246A1 (en) * 2013-09-17 2015-10-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WO2015104791A1 (ja) * 2014-01-07 2017-03-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987882B2 (ja) * 2014-09-30 2016-09-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5967166B2 (ja) * 2014-10-22 2016-08-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GB2537105A (en) * 2015-03-30 2016-10-12 Mcgowan Gregor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6229741B2 (ja) * 2015-09-29 2017-11-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213539B2 (ja) * 2015-09-29 2017-10-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135734B2 (ja) * 2015-09-29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EP3236164A4 (en) * 2015-10-23 2018-10-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KR102032192B1 (ko) 2015-10-23 2019-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508221B1 (ko) * 2015-11-20 2023-03-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EP3176516B1 (en) * 2015-12-01 2018-03-21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776531B2 (ja) * 2015-12-22 2020-10-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828249B2 (ja) * 2016-03-02 2021-02-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KR102629023B1 (ko) * 2017-02-01 2024-0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CN107228412A (zh) * 2017-07-24 2017-10-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KR102167891B1 (ko) * 2018-06-01 2020-10-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EP3842703A4 (en) * 2018-08-21 2022-03-30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JP6730688B2 (ja) * 2018-08-24 2020-07-2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7194657B2 (ja) * 2019-09-09 2022-12-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のベゼル、及び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897739B2 (ja) * 2019-09-30 2021-07-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空気調和装置
JP7194661B2 (ja) * 2019-09-30 2022-12-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空気調和装置
KR102542494B1 (ko) * 2022-10-04 2023-06-14 오텍캐리어 주식회사 수납형 측면토출구 도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5882A (zh) * 2001-12-13 2003-06-25 Lg电子株式会社 顶棚式空气调节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1118071A (zh) * 2006-08-03 2008-02-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1377332A (zh) * 2007-08-28 2009-03-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35810A (en) * 1936-05-09 1938-11-08 Barber Colman Co Register
US3942419A (en) * 1974-02-21 1976-03-09 Donald Bramston Beach Barrel type air diffuser
JP2516786Y2 (ja) * 1991-03-08 1996-1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JP3240854B2 (ja) * 1994-09-26 2001-1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吹出口
JP3279490B2 (ja) * 1996-11-20 2002-04-30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天井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装置
JPH10246502A (ja) * 1997-03-03 1998-09-14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水平羽根
JP3408983B2 (ja) * 1999-01-25 2003-05-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US6598413B2 (en) * 1999-01-25 2003-07-2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eiling embedded-type air conditioner
JP2001147041A (ja) * 1999-11-19 2001-05-29 Fujitsu General Ltd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JP3829168B2 (ja) 2001-05-22 2006-10-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用の天井埋込型室内機
JP2003194385A (ja) * 2001-12-28 2003-07-0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3700718B2 (ja) * 2003-11-27 2005-09-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972894B2 (ja) * 2003-11-27 2007-09-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311212B2 (ja) * 2004-01-26 2009-08-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678837B2 (ja) * 2005-06-01 2011-04-2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001172B1 (ja) * 2006-04-17 2007-10-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107333B2 (ja) * 2006-04-19 2008-06-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装置
JP4107334B2 (ja) * 2006-04-21 2008-06-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583831B (zh) * 2007-01-17 2011-12-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控制系统
JP2008232470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室内機
EP2031320B1 (en) * 2007-08-28 2012-10-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5359458B2 (ja) * 2009-03-27 2013-12-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ケーシング、および化粧パネル
JP4495778B1 (ja) * 2009-10-08 2010-07-07 デンショー株式会社 天井埋め込み型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ラ
JP4924697B2 (ja) * 2009-11-05 2012-04-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BR112012018541B1 (pt) * 2010-01-26 2020-12-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unidade interna montada no teto para um aparelho de ar condicionado
WO2014068654A1 (ja) * 2012-10-30 2014-05-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2053223B1 (ko) * 2013-07-02 2020-01-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바람 가리개 및 이를 포함한 공기 조화기
KR102134611B1 (ko) * 2013-07-16 2020-07-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157339B2 (ja) * 2013-12-13 2017-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5882A (zh) * 2001-12-13 2003-06-25 Lg电子株式会社 顶棚式空气调节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1118071A (zh) * 2006-08-03 2008-02-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1377332A (zh) * 2007-08-28 2009-03-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91278A (ko) 2012-08-17
CN102597646A (zh) 2012-07-18
BR112012010785B1 (pt) 2020-09-29
US9897335B2 (en) 2018-02-20
EP2498019A1 (en) 2012-09-12
EP2498019B1 (en) 2018-12-12
BR112012010785A2 (pt) 2016-03-29
AU2010316385B2 (en) 2013-06-06
JP2011099613A (ja) 2011-05-19
US20120225618A1 (en) 2012-09-06
AU2010316385A1 (en) 2012-05-24
WO2011055677A1 (ja) 2011-05-12
KR101385804B1 (ko) 2014-04-24
JP4952775B2 (ja) 2012-06-13
ES2715175T3 (es) 2019-06-03
EP2498019A4 (en)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7646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102575869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109891155B (zh) 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EP3399248A2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air conditioner
AU2012279635B2 (en)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WO2013094082A1 (ja) 室外機及びこの室外機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090116522A (ko) 스탠드형 공기조화기
US11029058B2 (en) Air conditioner
KR20180121211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1630327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6541881B2 (ja)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9445499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4402169A (zh) 送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WO2022195834A1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158593B2 (ja) 吹出グリ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109964041A (zh) 空气调节机
WO2020240620A1 (ja) 吹出グリル、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KR20080065201A (ko) 다면 흡입 및 토출형 에어컨
CN116518532A (zh) 空调器
JP2006097913A (ja) 換気ユニット及び天吊型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