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45499U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45499U
CN209445499U CN201790000539.4U CN201790000539U CN209445499U CN 209445499 U CN209445499 U CN 209445499U CN 201790000539 U CN201790000539 U CN 201790000539U CN 209445499 U CN209445499 U CN 209445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ind path
shell
blow
blow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053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完户岳浩
生田目祥吾
吉田贵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45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45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且背面安装于室内的墙面;热交换器以及送风机,它们配置于壳体内,并配置于从吸入口至吹出口的风路;吹出风路,其从送风机到所述吹出口;左右风向板,其设置于吹出风路,将通过吹出风路的吹出风的吹出方向向左右改变;上下风向板,其将吹出风的吹出方向向上下改变。上下风向板形成为在壳体的左右方向上比吹出风路的宽度尺寸大,且开闭自如地构成吹出口,并具备从前方观察时壳体的不与吹出风路重叠的部分亦即风向板扩大部。吹出风路在壳体的背面侧具备后侧风路壁。后侧风路壁具备引导板,该引导板向吹出风路内突出,在壳体的左右方向上将吹出风向吹出口的外侧引导。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特别是涉及吹出风路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配置于从吸入口至吹出口的空气流路的送风风扇、配置于送风风扇周围的热交换器、以及能够转动地配置于吹出口附近的风向板等。而且,从吹出口吹出的调节空气,其上下方向的朝向被上下风向板改变,左右方向的朝向被左右风向板改变。在这样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上下风向板开闭自如地构成吹出口,相对于配置有左右风向板的吹出风路而言,上下风向板构成为宽幅。而且在相对于上下风向板的吹出风路而构成为宽幅的宽幅部设置有两条突起部,它们将空气朝向吹出口的左右方向外侧引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41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上下风向板的下侧面与吹出风路之间存在间隙,吹出风也在该间隙通过。上下风向板的上表面侧,因左右风向板而在位于比吹出风路靠外侧的宽幅部也通过有吹出风。然而,上下风向板的下表面侧供在左右风向板与吹出风路的背面侧的壁之间通过的吹出风通过。因此,通过上下风向板的下表面侧的吹出风不受左右风向板的影响,朝向室内机的前表面侧前进,上下风向板的宽幅部的下表面侧成为吹出风难以通过的结构。因此,在制冷时上下风向板的宽幅部的上表面侧供冷却后的吹出风接触,下表面侧供温热的室内空气接触,因而存在在下表面侧产生结露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上下风向板结露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并且背面安装于室内的墙面;
热交换器以及送风机,它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并配置于从所述吸入口至所述吹出口的风路;吹出风路,其从所述送风机到所述吹出口;左右风向板,其设置于所述吹出风路,将通过所述吹出风路的吹出风的吹出方向向左右改变;以及上下风向板,其将所述吹出风的吹出方向向上下改变,所述上下风向板形成为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吹出风路的宽度尺寸大,且开闭自如地构成所述吹出口,所述上下风向板具备风向板扩大部,该风向板扩大部是从前方观察时所述壳体的不与所述吹出风路重叠的部分,所述吹出风路在所述壳体的背面侧具备后侧风路壁,所述后侧风路壁具备引导板,该引导板向所述吹出风路内突出,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将所述吹出风向所述吹出口的外侧引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将在后侧风路壁与左右风向板之间流动的吹出风向吹出口的左右方向外侧引导,由此吹出风通过上下风向板的风向板扩大部的下侧面。因此,抑制温热的室内空气与风向板扩大部的下侧面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在风向板扩大部产生结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简略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后侧风路壁的吹出口周边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6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吹出口开口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7是图3的后侧风路壁的下游侧端部的放大图。
图8是从正面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引导板的图。
图9是表示图7的引导板的剖面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图7的引导板的剖面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简略图。如图1所示,空调机1具备室内机2和室外机3。室内机2具备室内热交换器4和送风机5等。室外机3具备室外热交换器6、室外送风机7、压缩机8、四通切换阀9以及膨胀阀10等。而且,室内机2与室外机3通过气体侧连接配管11以及液体侧连接配管12相互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3。
空调机1通过切换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来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图1表示空调机1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另一方面,图1的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室内机2具有:壳体20、和配置于壳体20内的室内热交换器4与送风机5,该室内机2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在图2中,将位于室内机2的墙面K侧的面设为背面、将其对面设为前表面、将位于顶棚T侧的面设为顶面、将顶面的对面设为下表面、将图1右侧的侧面设为右侧面、将右侧面的对面设为左侧面,来进行以下说明。另外,对室内机2的内部也进行同样的说明。另外,对于风向而言,将顶面侧设为上方向、将下表面侧设为下方向、将前表面侧设为正面方向、将背面侧设为后方向、将左侧面侧设为左方向、将右侧面侧设为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壳体20的前表面主要被前表面面板23覆盖,左右侧面被侧面面板24覆盖,顶面被顶面面板25覆盖,背面被背面面板26覆盖,下表面被背面面板26以及下表面面板27覆盖。如图3所示,前表面面板23的下部(以下称为前表面面板下部23a)向背面侧弯曲,剖面具有大致L字形状。另外,如图3所示,下表面面板27越靠近壳体20的前表面侧、越向上方倾斜。
另外,壳体20在上部具有吸入口21,在下部具有吹出口22,将吸入口21与吹出口22连接的风路形成于壳体20的内部。吸入口21由设置于壳体20的顶面面板25的格子状的开口构成,吹出口22从下表面面板27形成至前表面面板23。如图2所示,吹出口22由上下风向板50以及上下辅助风向板51开闭自如地构成。例如在空调机运转停止时,如图2所示关闭吹出口22。
室内热交换器4配置于从吸入口21至吹出口22的风路,在制冷剂回路13循环的制冷剂与从吸入口21吸入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送风机5从吸入口21获取空气,使之通过配置于周围的室内热交换器4并从吹出口22吹出。送风机5例如由横流风扇等构成,并被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风路的上游设置有除去空气中的灰尘的过滤器29,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下方配置有对来自室内热交换器4的冷凝水进行回收的接水盘30。另外,图3中所示的箭头表示空调机的室内机2的空气的流动。
从送风机5至吹出口22的风路成为供从送风机5送出的被室内热交换器4调节后的空气通过的吹出风路40。吹出风路40在壳体20的前表面侧具备前侧风路壁31,在壳体20的背面侧具备后侧风路壁32。前侧风路壁31从送风机5的下方朝向壳体20的前表面侧延伸,后侧风路壁32从送风机5的背面侧朝向壳体20的下表面延伸。
如图3所示,室内机2具备风向调整机构,该风向调整机构对被室内热交换器4调节后的室内空气(以下称为调节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整。如图3所示,风向调整机构例如由上下风向板50、上下辅助风向板51以及左右风向板43等构成。
上下风向板50以及上下辅助风向板51沿着吹出口22的长度方向即壳体20的左右方向延伸,对从吹出口22吹出的调节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改变,并且进行吹出口22的开闭。上下风向板50在吹出口22被未图示的上下风向板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绕上下风向板旋转轴转动。上下辅助风向板51也在吹出口22被未图示的上下辅助风向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绕上下辅助风向板旋转轴转动。上下风向板50以及上下辅助风向板51被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马达的驱动被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另外,上下风向板50以及上下辅助风向板51在吹出口22关闭时分别构成室内机2的外观面的一部分。
左右风向板43由沿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叶片44构成,对从吹出口22吹出的调节空气的左右方向的风向进行改变。多个叶片44分别左右转动自如地设置于吹出风路40的前侧风路壁31,并被连结棒相互连结。左右风向板43被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马达的驱动被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
接下来,对空调机1处于运转过程中时的室内机2内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由送风机5从吸入口21吸入的室内空气,由过滤器29除去灰尘,并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时,在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制冷运转时被冷却,制热运转时被加热而成为调节空气,并到达送风机5。调节空气通过送风机5的内部或送风机5与后侧风路壁32的间隙,由风向调整机构调整吹出方向,并从吹出口22吹出至空调对象空间。
从送风机5至吹出口22的吹出风路40设置有左右风向板43,因此在此吹出风的风向被向壳体20的左右方向改变。而且,吹出风被分成由上下辅助风向板51的上表面与前侧风路壁31形成的第一风路61、由上下辅助风向板51的下表面与上下风向板50的上表面形成的第二风路62、以及由上下风向板50的下表面与后侧风路壁32的端部形成的第三风路而吹出。从第一风路61、第二风路62以及第三风路63吹出的吹出风的方向,根据上下辅助风向板51以及上下风向板50的角度而向上下方向改变。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的后侧风路壁32的吹出口22周边的放大图。后侧风路壁32的吹出风的下游侧的端部由扩大吹出风路40的曲面形成。换言之,后侧风路壁32越接近吹出口22越向背面侧弯曲。即,后侧风路壁32的下游侧的端部成为扩压段风路34,在扩压段风路34上流动的吹出风转换速度能量而速度降低且压力升高。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的示意图。吹出口22比吹出风路40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宽。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中,朝向壳体20在右侧的侧面的内部设置有机械室80。在机械室80内置有电气部件、驱动送风机5的马达、驱动风向调整机构的马达等。因此送风机5以及吹出风路40以朝向壳体20偏向左侧的方式配置。然而,上下风向板50形成为吹出口22关闭后的外观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成为对称形状。因此,吹出风路40在吹出口22附近向外侧扩展,吹出风路40的形成壳体20的侧面侧的面的风路侧壁36a,在到达吹出口22之前形成有阶梯差,在比风路侧壁36a靠壳体20的侧面侧的位置设置有吹出口侧壁38。风路侧壁36a与吹出口侧壁38之间成为风路扩大部64。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吹出风路40的左侧的风路侧壁36b连续至吹出口22。如图2所示,风路扩大部64在上下风向板50关闭吹出口22后被上下风向板50覆盖。因此空调机的室内机2在运转停止时,外观成为左右对称,美观性提高。
上下风向板50具备:宽幅部50d,其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宽;窄幅部50c,其形成为收纳于吹出口22的宽度。如图5所示,朝向室内机2,在右侧的吹出风向朝向壳体2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向吹出的情况下,在上下风向板50的上表面通过有被左右风向板43改变了方向的吹出风。然而如图3所示,第三风路63供通过左右风向板43的叶片44的前端44a与后侧风路壁32之间的吹出风通过,因而不受左右风向板43的影响而供朝向壳体20的正面前进的前进气流通过。于是,上下风向板50的下表面存在吹出风不流动或吹出风流动的量较少的部分。特别是图5中用斜线所示的、从吹出风路4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凸出的上下风向板50的风向板扩大部54,上表面侧供吹出风通过,但下表面侧吹出风难以通过。在这样的情况下,风向板扩大部54的上表面侧被冷却后的吹出风冷却,风向板扩大部54的下表面侧由于温热的室内的空气接触,因而容易产生结露。
图6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的吹出口22开口的方向观察的图。图7是图3的后侧风路壁32的下游侧端部的放大图。图8是从正面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的引导板35的图。在吹出风路40的后侧风路壁32设置有向吹出风路40内突出的引导板35。引导板35设置于后侧风路壁32的下游侧的端部亦即扩压段风路34上。引导板35设置为将沿扩压段风路34流动的吹出风向壳体20的左右方向外侧引导。具体而言,引导板35的下游侧端部35a位于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比上游侧端部35b靠外侧的位置。另外,引导板3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最接近风路侧壁36a的左右风向板43的叶片44与风路侧壁36a之间。
通过这样构成,在左右风向板43的叶片44的前端44a与后侧风路壁32之间流动的吹出风中与引导板35抵接的吹出风,被从吹出风路40朝向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引导。因此,在上下风向板50的风向板扩大部54的下表面侧也流动有冷却后的吹出风,因而风向板扩大部54的上下表面均流动有吹出风,能够抑制结露的产生。
另外,在扩压段风路34中吹出风的速度能量被转换为静压,因而吹出风的速度降低,能够减小吹出风与引导板35抵接时的动压损失。吹出风的动压损失与速度的平方成比例地增加,因而引导板35优选设置于吹出风的速度稍低的位置。通过使动压损失降低,进而能够抑制送风机5的运转效率的降低。
图9以及图10是表示图7的引导板35的剖面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以及图10表示与沿着引导板35的吹出风的流动垂直的剖面。如图9所示,引导板35也可以从扩压段风路34的面朝向垂直方向立设。另外,如图10所示,对于引导板35而言,引导板前端部35d也可以相对于引导板根部35c位于壳体20的左右方向外侧。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沿着后侧风路壁32流动的吹出风与引导板35碰撞后越过引导板35。因此,能够将吹出风大量地向吹出风路40的左右方向外侧引导。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引导板35沿壳体20的左右方向排列有两个,但也可以设置为排列更多的引导板35,也可以设置一个引导板35。但是,若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引导规定的范围的吹出风的情况下,对引导板35仅设置有一个的结构与引导板35设置有两个的结构进行比较,则引导板35仅设置有一个的结构需要比引导板35设置有两个的结构向吹出风路40的上游侧伸长引导板35。于是,设置为向扩压段风路34外伸长引导板35,吹出风在吹出风路40的上游侧与引导板35碰撞,由此动压损失增大,送风机5的运转效率也降低。因此,引导板35优选在因扩压段风路34导致吹出风的速度降低的下游侧设置有多个,通过设置有多个,能够既减少动压损失又改变较宽的范围的吹出风的方向。
(实施方式1的效果)
(1)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具备:壳体20,其形成有吸入口21与吹出口22,背面安装于室内的墙面K;室内热交换器4及送风机5,它们配置于壳体20内,并配置于从吸入口21至吹出口22为止的风路;吹出风路40,其从送风机到达吹出口22;左右风向板43,其设置于吹出风路40,将通过吹出风路40的吹出风的吹出方向改变为左右;上下风向板50,其将吹出风的吹出方向改变为上下。上下风向板50形成为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大于吹出风路40的宽度尺寸,构成为能够开闭吹出口22,并具备在从前方观察时壳体20的不与吹出风路40重叠的部分亦即风向板扩大部54。吹出风路40在壳体20的背面侧具备后侧风路壁32,在壳体20的侧面侧具备风路侧壁36a、36b。后侧风路壁32具备引导板35,该引导板35向吹出风路40内突出,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向吹出口22的外侧引导吹出风。
通过这样构成,在上下风向板50的风向板扩大部54的上下表面两者流动有冷却风,因而温热的室内空气难以与下表面接触,能够抑制结露的产生。
(2)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吹出风路40在壳体20的侧面侧具备风路侧壁36a、36b。吹出口22具备形成吹出口22的壳体20左右方向的侧面的吹出口侧壁38。吹出口侧壁38位于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比风路侧壁36a更靠外侧的位置。
(3)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在吹出口侧壁38与风路侧壁36a之间的吹出口22形成有风路扩大部64。风向板扩大部54在吹出口22关闭后的状态下关闭风路扩大部64。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既获得上述(1)的效果,又在壳体20的内部确保成为机械室的空间,对于壳体20的外观而言,左右对称地设置吹出口22。另外,能够将吹出口22设置为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较大,因而吹出风的方向也能够在左右较宽的范围改变。
(4)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左右风向板43具备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的叶片44。引导板3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最接近风路侧壁36a的叶片44与风路侧壁36a之间。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沿吹出风路40的后侧风路壁32流动的吹出风中的向风路侧壁36a侧流动的吹出风高效地引导至风向板扩大部54。
(5)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后侧风路壁32具备朝向吹出风的下游在吹出风路40扩大的方向上扩展的面。
通过这样构成,沿后侧风路壁32流动的吹出风的速度能量被转换为静压。吹出风的速度变慢,因而能够抑制与引导板35碰撞后的动压损失。进而能够使送风机5的运转效率提高。
(6)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引导板35的下游侧端部35a位于比上游侧端部35b更靠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沿吹出风路40的后侧风路壁32流动的吹出风中的向风路侧壁36a侧流动的吹出风高效地引导至风向板扩大部54。
(7)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引导板35的前端部35d位于比位于后侧风路壁32侧的根部35c更靠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沿后侧风路壁32流动的吹出风超过引导板35流动,因而能够更高效地将吹出风引导至风向板扩大部54。
(8)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引导板35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通过这样构成,将引导板35设置于后侧风路壁32的下游侧的端部就能够将更宽的范围的吹出风引导至风向板扩大部54。不需要将引导板35设置于吹出风路40内的上游侧,特别地能够通过设置于供扩压段风路34设置的部分的引导板35改变吹出风的方向,因而能够抑制吹出风的动压损失,进而能够使送风机5的运转效率提高。
附图标记说明:1…空调机;2…室内机;3…室外机;4…室内热交换器;5…送风机;6…室外热交换器;7…室外送风机;8…压缩机;9…四通切换阀;10…膨胀阀;11…气体侧连接配管;12…液体侧连接配管;13…制冷剂回路;20…壳体;21…吸入口;22…吹出口;23…前表面面板;23a…前表面面板下部;24…侧面面板;25…顶面面板;26…背面面板;27…下表面面板;29…过滤器;30…接水盘;31…前侧风路壁;32…后侧风路壁;34…扩压段风路;35…引导板;35a…下游侧端部;35b…上游侧端部;35c…(引导板)根部;35d…(引导板)前端部;36a…风路侧壁;36b…风路侧壁;38…吹出口侧壁;40…吹出风路;43…左右风向板;44…叶片;44a…前端;50…上下风向板;50c…窄幅部;50d…宽幅部;51…上下辅助风向板;54…风向板扩大部;61…第一风路;62…第二风路;63…第三风路;64…风路扩大部;80…机械室;K…墙面;T…顶棚;k…墙面。

Claims (14)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
壳体,其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并且背面安装于室内的墙面;
热交换器以及送风机,它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并配置于从所述吸入口至所述吹出口的风路,
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吹出风路,其从所述送风机到所述吹出口;
左右风向板,其设置于所述吹出风路,将通过所述吹出风路的吹出风的吹出方向向左右改变;以及
上下风向板,其将所述吹出风的吹出方向向上下改变,
所述上下风向板形成为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吹出风路的宽度尺寸大,且开闭自如地构成所述吹出口,
所述上下风向板具备风向板扩大部,该风向板扩大部是从前方观察时所述壳体的不与所述吹出风路重叠的部分,
所述吹出风路在所述壳体的背面侧具备后侧风路壁,
所述后侧风路壁具备引导板,该引导板向所述吹出风路内突出,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将所述吹出风向所述吹出口的外侧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风路在所述壳体的侧面侧具备风路侧壁,
所述吹出口具备吹出口侧壁,该吹出口侧壁形成所述吹出口的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侧面,
所述吹出口侧壁位于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比所述风路侧壁靠外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在所述吹出口侧壁与所述风路侧壁之间的所述吹出口形成有风路扩大部,
所述风向板扩大部在所述吹出口关闭的状态下,关闭所述风路扩大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风向板具备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叶片,
所述引导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最接近所述风路侧壁的所述叶片与所述风路侧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风向板具备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叶片,
所述引导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最接近所述风路侧壁的所述叶片与所述风路侧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风路壁具备朝向所述吹出风的下游并向所述吹出风路扩大的方向扩展的面。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的下游侧端部位于比上游侧端部靠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的下游侧端部位于比上游侧端部靠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的前端部与位于所述后侧风路壁侧的根部相比,位于靠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的前端部与位于所述后侧风路壁侧的根部相比,位于靠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的前端部与位于所述后侧风路壁侧的根部相比,位于靠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在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CN201790000539.4U 2017-08-08 2017-08-08 空调机的室内机 Active CN2094454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8771 WO2019030824A1 (ja) 2017-08-08 2017-08-08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45499U true CN209445499U (zh) 2019-09-27

Family

ID=65270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0539.4U Active CN209445499U (zh) 2017-08-08 2017-08-08 空调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56794B2 (zh)
CN (1) CN209445499U (zh)
WO (1) WO20190308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40759A1 (ja) * 2019-05-30 2020-1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104Y2 (zh) * 1986-08-12 1992-04-10
JP2898361B2 (ja) * 1990-06-22 1999-05-31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02106944A (ja) * 2000-09-29 2002-04-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整流板一体成形吹出グリル
JP2005308273A (ja) * 2004-04-20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6002984A (ja) * 2004-06-16 2006-01-05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5471954B2 (ja) * 2010-08-06 2014-04-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JP6213853B2 (ja) * 2016-05-27 2017-10-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30824A1 (ja) 2019-02-14
JPWO2019030824A1 (ja) 2020-04-23
JP6956794B2 (ja)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7646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TWI706114B (zh) 室內機及空調裝置
KR102445160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4947227B1 (ja) 空気調和機
JP5120482B1 (ja) 空調室内機
US11029058B2 (en) Air conditioner
EP3225932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er
US20180363927A1 (en) Indoor unit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2117742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6063596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9445499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6020797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1630327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0392806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4487779A (zh) 空调室内机
JP5834208B2 (ja) 空気調和機
JP4947224B1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4017190A1 (ja) 空調室内機
KR20130049120A (ko) 토출블레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JP2012117743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912374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6391097A (zh)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N207146616U (zh) 空调柜机
JP702273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21570669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