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91097A -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91097A CN116391097A CN202080107104.6A CN202080107104A CN116391097A CN 116391097 A CN116391097 A CN 116391097A CN 202080107104 A CN202080107104 A CN 202080107104A CN 116391097 A CN116391097 A CN 1163910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blower
- indoor unit
- space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室内机具备:主体,其在空调对象空间侧形成有开口部,且安装于被安装部;面板,其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并覆盖主体的开口部;送风机,其设置于主体,形成从面板的吸入口吸入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喇叭口,其在主体中设置于送风机的上游侧,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送风机侧;以及电气部件箱,其在主体中以在与喇叭口之间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的方式设置于喇叭口的上游侧,收纳对送风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备送风机、喇叭口及电气部件箱的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顶棚嵌入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已知有具备送风机、喇叭口及电气部件箱的室内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送风机、喇叭口及电装箱的四向盒式室内机。在专利文献1中,电装箱被设置成堵塞喇叭口的开口的一部分,在喇叭口与电装箱之间设置有支承电装箱的电装箱支承用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25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室内机中,由于在喇叭口与电装箱之间设置有电装箱支承用肋,因此在空气的流动中的电装箱的下游侧产生死水区域。空气朝向作为低压部的死水区域,从电装箱的上游流入的空气以及从电装箱附近的喇叭口流入的空气这样的周围空气彼此碰撞,成为空气紊乱的湍流。若湍流流入送风机内部,则产生噪音。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室内机中,假设欲使电装箱的一部分以及设置在电装箱内的电子基板的一部分以沿着喇叭口的开口的方式凹陷而消除死水区域,则制造成本会相应地升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抑制制造成本升高且抑制噪音的产生的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室内机具备:主体,其在空调对象空间侧形成有开口部,且安装于被安装部;面板,其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并覆盖主体的开口部;送风机,其设置于主体,形成从面板的吸入口吸入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喇叭口,其在主体中设置于送风机的上游侧,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送风机侧;以及电气部件箱,其在主体中以在与喇叭口之间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的方式设置于喇叭口的上游侧,收纳对送风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电气部件箱与喇叭口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从电气部件箱的上游流入的空气在通过电气部件箱之后流入空间。这样,由于在电气部件箱的下游不会产生死水区域,因此能够抑制从电气部件箱的上游流入的空气以及从电气部件箱附近的喇叭口流入的空气这样的周围空气彼此碰撞。因此,空气的流动不会成为湍流,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此外,由于不需要电气部件箱等的加工,因此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升高的同时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侧面透视图。
图3是示出比较例的室内机的侧面透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侧面透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的仰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的侧面透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际不同的情况。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公开而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但这用于说明本公开,这些用语并不限定本公开。作为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可举出“上”、“下”、“右”、“左”、“前”或“后”等。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的侧面透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室内机200例如是四向盒式室内机200。室内机200具备主体20、面板25、风向板13、热交换器3、排水盘16、送风机18、喇叭口14以及电气部件箱30。
(主体20)
主体20安装于顶棚面等被安装部15,是有底方筒状的壳体。主体20具有配置于被安装部15的里侧的长方形状的主体顶板5和从主体顶板5的四边向空调对象空间17侧延伸的4个主体侧板4,与主体顶板5对置的一侧成为开口部20a。这样,本实施方式1例示了主体20被嵌入被安装部15的里侧的顶棚嵌入型的制冷循环装置1000(参照图9)的室内机200。
(面板25)
面板25覆盖主体20的开口部20a,具有装饰面板6和吸入面板7。面板25例如可以是金属板,也可以是树脂板。装饰面板6例如是拆装自如地安装于主体20的矩形框状的部件,覆盖主体20的开口部20a中的缘部。在装饰面板6的长边侧的两端部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孔。此外,装饰面板6位于与被安装部15大致相同的面。吸入面板7是配置于例如框状的装饰面板6的内部且拆装自如地安装于装饰面板6的矩形框状的部件,覆盖主体20的开口部20a中的中央。吸入面板7的空调对象空间17侧的面为大致水平面。
在吸入面板7形成有吸入空调对象空间17的空气的吸入口21。吸入口21形成于主体20的中央侧。而且,主体20的开口部20a中的沿着装饰面板6的长边侧的缘部的孔成为吹出口9,吹出口9是吹出从吸入口21吸入的空气的开口。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吹出口9作为沿着装饰面板6的四边的缘部的孔为4个的情况,但吹出口9也可以是1个~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
(风向板13)
风向板13设置于各吹出口9,角度变化而调整从吹出口9吹出的空气的方向。
(热交换器3)
热交换器3设置于在送风机18的径向外侧连接吸入口21与吹出口9的风路,使从吸入口21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3例如是具有多个翅片(未图示)和多个传热管(未图示)的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多个翅片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多个传热管贯通多个翅片。传热管通过气体配管300以及液体配管400与室外机100(参照图9)连接。由此,从室外机100将被冷却后的制冷剂或被加热后的制冷剂供给到热交换器3。排水盘16设置在热交换器3的下方,接受在热交换器3中空调对象空间17的空气被冷却而产生的结露水。
(过滤器8)
过滤器8设置在吸入面板7与送风机18之间,对从吸入口21吸入的空气进行除尘。过滤器8的外形为与吸入面板7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大小。
(送风机18)
送风机18设置在主体20的内部的中央,形成从吸入口21吸入并从吹出口9吹出的空气的流动。送风机18具有风扇马达2、轴2a以及离心风扇1。风扇马达2支承于主体顶板5的下表面,对离心风扇1进行旋转驱动。轴2a是从风扇马达2向下方延伸的旋转轴。离心风扇1例如是涡轮风扇,具有:主板10,其具有作为与轴2a进行固定的固定部的轮毂;多片叶片12;以及侧板11,其形成风路。叶片12通过风扇马达2的旋转驱动而旋转。在离心风扇1形成有吸入空气的风扇吸入口18a和吹出空气的风扇吹出口18b。离心风扇1从吸入口21向主体20的内部吸入空气,使吸入的空气从吹出口9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17的室内吹出。
(喇叭口14)
喇叭口14设置在送风机18的离心风扇1与吸入面板7之间,是从输送至送风机18的空气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缩径的曲面筒状的部件。喇叭口14是筒状的部件,空出喇叭口开口14a。喇叭口14引导向送风机18流入的空气。喇叭口14被设置成分隔位于室内机200的吸入口21与送风机18的风扇吸入口18a之间的上游侧空间和位于送风机18的风扇吹出口18b与室内机200的吹出口9之间的下游侧空间。
(电气部件箱30)
电气部件箱30是收纳对送风机18等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未图示)的箱状的部件。电气部件箱30在主体20中设置于喇叭口14的上游侧。如图1所示,电气部件箱30配置于主体20的开口部20a的四边的缘部中的一边,堵塞开口部20a的一部分。
(空间40)
在电气部件箱30与喇叭口14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40。即,在电气部件箱30与喇叭口14之间空出规定的距离。这样,电气部件箱30在主体20中以在与喇叭口14之间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40的方式设置于喇叭口14的上游侧。
(空气50的流动)
接着,对室内机200中的空气50的流动进行说明。若离心风扇1旋转,则空调对象空间17的空气50被吸入吸入口21。并且,在过滤器8中被除尘后的空气50被喇叭口14引导而被吸入离心风扇1。在离心风扇1中,从下方朝向上方吸入的空气50向水平方向且径向的外侧吹出。吹出的空气50通过热交换器3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且被调整湿度。然后,空气50向下方变更朝向,通过吹出口9而吹出到空调对象空间17。
(空间40的作用)
在过滤器8中被除尘后的空气50中的通过电气部件箱30附近的空气50在电气部件箱30的下游暂时流入空间40。流入到空间40的空气50在滞留于空间40之后,从空间40流出而流入喇叭口14的内部。这样,送风机18以从吸入口21吹入的空气50的一部分在通过空间40之后流向喇叭口14侧的方式形成空气50的流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电气部件箱30与喇叭口14之间形成有空间40。因此,从电气部件箱30的上游流入的空气在通过电气部件箱30后流入空间40。这样,由于在电气部件箱30的下游不会产生死水区域,因此抑制了从电气部件箱30的上游流入的空气以及从电气部件箱30附近的喇叭口14流入的空气这样的周围空气彼此碰撞。因此,空气的流动不会成为湍流,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此外,由于不需要电气部件箱30等的加工,因此也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升高。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能够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抑制噪音的产生。此外,由于空气通过空间40,因此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分布在周向上被均匀化。这样,通过使吸入分布均匀化,抑制了流入送风机18的空气的流动成为湍流,因此降低了送风机18的消耗电力,降低了噪音的产生。
图3是示出比较例的室内机200e的侧面透视图。接着,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的作用,对比较例的室内机200e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比较例的室内机200e在电气部件箱30与喇叭口14之间未形成空间40。因此,在空气的流动中的电气部件箱30的下游侧产生死水区域60。
空气朝向作为低压部的死水区域60,从电气部件箱30的上游流入的空气以及从电气部件箱30附近的喇叭口14流入的空气这样的周围空气彼此碰撞,成为空气紊乱的湍流。若湍流流入送风机18的内部,则产生噪音。另外,在比较例的室内机200e中,假设欲使电气部件箱30的一部分以及设置在电气部件箱30内的控制部的一部分以沿着喇叭口开口14a的方式凹陷而消除死水区域60,则制造成本会相应地升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电气部件箱30与喇叭口14之间形成有空间40,因此从电气部件箱30的上游流入的空气在通过电气部件箱30之后流入空间40。因此,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升高的同时抑制噪音的产生。
实施方式2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200a的侧面透视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200a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2在室内机200a具备整流引导件41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整流引导件41设置于空间40,将流入空间40的空气引导至喇叭口14侧。整流引导件41在电气部件箱30与喇叭口14之间的空间40中,将流入到空间40的空气的朝向转向至送风机18的风扇吸入口18a侧。整流引导件41的上端部与喇叭口14连接,下端部与电气部件箱30连接,整流引导件41被设置成分隔喇叭口14与电气部件箱30之间的空间40。在本实施方式2中,整流引导件41设置在电气部件箱30的中央附近。整流引导件41的内周端位于比喇叭口开口14a靠外周侧的位置。另外,整流引导件41也可以构成为与喇叭口14一体的部件。
整流引导件41的数量在空间40中的以送风机18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是单一的。即,整流引导件41在以送风机18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配置在1处。由此,不会产生如下问题:整流引导件41设置在2处以上,空气不在整流引导件41彼此之间流动而难以改善噪音的产生。
根据本实施方式2,室内机200a还具备设置于空间40且将流入空间40的空气向喇叭口14侧引导的整流引导件41。由此,从电气部件箱30的侧方流入的空气被整流引导件41向送风机18侧转向,因此,抑制了因空气的碰撞而产生的气流的紊乱,也降低了噪音。
此外,整流引导件41的数量在空间40中的以送风机18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是单一的。由此,不会产生如下问题:整流引导件41设置在2处以上,空气不在整流引导件41彼此之间流动而难以改善噪音的产生。因此,通过使整流引导件41的数量为单一的,空气容易流入电气部件箱30与喇叭口14之间的空间40的整个区域。
实施方式3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200b的仰视图。在本实施方式3中,设置有整流引导件41的位置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与实施方式1以及2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以及2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整流引导件41设置于空间40中的以送风机18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3中,例示了整流引导件41设置在与送风机18的旋转方向R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情况,但整流引导件41也可以设置在送风机18的旋转方向R上的端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3,整流引导件41设置于空间40中的以送风机18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的端部。因此,被整流引导件41分隔为2个的空间40中的一方成为较大的空间40,另一方成为较小的空间40。由此,流入电气部件箱30与喇叭口14之间的空间40的空气主要从电气部件箱30的一侧流入。因此,进一步抑制了由空气的碰撞引起的紊乱,降低了噪音。
实施方式4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200c的仰视图。本实施方式4在整流引导件41具有一对侧面42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2和3不同。在本实施方式4中,对与实施方式1至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至3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整流引导件41具有在以送风机18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彼此对置的一对侧面42,一对侧面42之间的距离朝向送风机18的旋转轴而缩小。而且,整流引导件41的一对侧面42向彼此对置的方向突出。即,侧面42相对于整流引导件41的外侧成为凹面。另外,整流引导件41的被侧面42包围的部分也可以是中空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4,整流引导件41具有在以送风机18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彼此对置的一对侧面42,一对侧面42之间的距离朝向送风机18的旋转轴而缩小。由此,从整流引导件41的侧方流入而与整流引导件41碰撞的空气朝向喇叭口14顺畅地流动。此外,整流引导件41的一对侧面42向彼此对置的方向突出。由此,空气沿着凹面流动,因此与侧面42平坦相比,空气的流动更顺畅。而且,在整流引导件41的被侧面42包围的部分为中空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整流引导件41的材料成本,实现轻量化。
实施方式5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200d的侧面透视图。在本实施方式5中,电气部件箱30的形状与实施方式2至4不同。在本实施方式5中,对与实施方式1至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至4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电气部件箱30中的送风机18侧的侧面42的上游侧端部31及下游侧端部32呈曲面。而且,上游侧端部31的曲率半径比下游侧端部32的曲率半径大。另外,上游侧端部31的曲面形状的范围J优选为电气部件箱30的高度H的1/3以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5,电气部件箱30中的送风机18侧的侧面42的上游侧端部31及下游侧端部32呈曲面,上游侧端部31的曲率半径比下游侧端部32的曲率半径大。由此,空气容易沿着电气部件箱30流入电气部件箱30与喇叭口14之间的空间40。因此,送风机18的吸入分布被均匀化,噪音降低。一般而言,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流速比下游侧的流速快。因此,在本实施方式5中,使电气部件箱30中的上游侧端部31的曲率半径比下游侧端部32的曲率半径大,使上游侧的空气的流动更加顺畅。此外,上游侧端部31的曲面形状的范围为电气部件箱30的高度的1/3以上,由此空气容易沿着电气部件箱30的形状,空气的流动进一步顺畅。
实施方式6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1000的回路图。在本实施方式6中,对具有实施方式1至5的室内机200的制冷循环装置1000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00例如是调整空调对象空间17的空气的空调机,具备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通过供气体制冷剂流动的气体配管300以及供液体制冷剂或者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动的液体配管400连接。在室外机100设置有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室外送风机104以及膨胀部105。在室内机200设置有热交换器3以及送风机18。
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膨胀部105及热交换器3通过连接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压缩机101吸入低温且低压的状态的制冷剂,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而成为高温且高压的状态的制冷剂并排出。压缩机101例如具备变频装置等,通过使运转频率任意地变化,使压缩机101的容量细微地变化。在此,压缩机101的容量是每单位时间的送出制冷剂的量。流路切换装置102根据来自控制部(未图示)的指示,切换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方向,例如是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103例如在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室外送风机104是向室外热交换器103输送室外空气的设备。室外送风机104例如也可以为与送风机18同样的离心风扇1等。室外送风机104也可以通过变频装置等任意地改变马达的运转频率而使离心风扇1的旋转速度细微地变化。膨胀部105是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的减压阀或膨胀阀。膨胀部105例如是开度被调整的电子式膨胀阀。热交换器3例如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3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送风机18是向热交换器3输送室内空气的设备。送风机18的运转速度例如由用户设定。
(运转模式、制冷运转)
接着,对制冷循环装置1000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在制冷运转中,被吸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压缩而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排出。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02而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室外热交换器103中与由室外送风机104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冷凝后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部105,在膨胀部105中膨胀及减压而成为低温且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3,在热交换器3中与由送风机18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此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在室内实施制冷。蒸发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02而被吸入压缩机101。
(运转模式、制热运转)
接着,对制热运转进行说明。在制热运转中,被吸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压缩而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排出。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02而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3,在热交换器3中与由送风机18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此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在室内实施制热。冷凝后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部105,在膨胀部105中膨胀及减压而成为低温且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室外热交换器103中与由室外送风机104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蒸发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02而被吸入压缩机101。
另外,室内机200也可以是作为不具备热交换器3的送风装置的室内机200。这样,室内机200能够应用于设置送风机18的各种装置或设备等。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送风机18为涡轮风扇的情况,但也可以是西洛克风扇、螺旋桨式风扇、贯流风扇等其他送风机。
标号说明
1:离心风扇;2:风扇马达;2a:轴;3:热交换器;4:主体侧板;5:主体顶板;6:装饰面板;7:吸入面板;8:过滤器;9:吹出口;10:主板;11:侧板;12:叶片;13:风向板;14:喇叭口;14a:喇叭口开口;15:被安装部;16:排水盘;17:空调对象空间;18:送风机;18a:风扇吸入口;18b:风扇吹出口;20:主体;20a:开口部;21:吸入口;25:面板;30:电气部件箱;31:上游侧端部;32:下游侧端部;40:空间;41:整流引导件;42:侧面;50:空气;60:死水区域;100:室外机;101:压缩机;102:流路切换装置;103:室外热交换器;104:室外送风机;105:膨胀部;200、200a、200b、200c、200d、200e:室内机;300:气体配管;400:液体配管;1000:制冷循环装置。
Claims (9)
1.一种室内机,其具备:
主体,其在空调对象空间侧形成有开口部,且安装于被安装部;
面板,其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并覆盖所述主体的所述开口部;
送风机,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形成从所述面板的所述吸入口吸入并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
喇叭口,其在所述主体中设置于所述送风机的上游侧,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所述送风机侧;以及
电气部件箱,其在所述主体中以在与所述喇叭口之间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喇叭口的上游侧,收纳对所述送风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送风机以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在通过所述空间之后流向所述喇叭口侧的方式形成空气的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室内机还具备整流引导件,该整流引导件设置于所述空间,将流入所述空间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喇叭口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整流引导件的数量在所述空间中的以所述送风机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是单一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整流引导件设置于所述空间中的以所述送风机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整流引导件具有在以所述送风机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周向上彼此对置的一对侧面,
一对所述侧面之间的距离朝向所述送风机的旋转轴而缩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整流引导件的一对所述侧面向彼此对置的方向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电气部件箱的所述送风机侧的侧面的上游侧端部及下游侧端部呈曲面,所述上游侧端部的曲率半径比所述下游侧端部的曲率半径大。
9.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0/042812 WO2022107209A1 (ja) | 2020-11-17 | 2020-11-17 | 室内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91097A true CN116391097A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1708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107104.6A Pending CN116391097A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58417A1 (zh) |
EP (1) | EP4249821A4 (zh) |
JP (1) | JPWO2022107209A1 (zh) |
CN (1) | CN116391097A (zh) |
WO (1) | WO202210720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41684B (zh) * | 2024-06-14 | 2024-09-03 | 山东青州微粉有限公司 | 一种气流分级筛选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63437A (ja) * | 1988-04-15 | 1989-10-19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6130137B2 (ja) * | 2012-12-26 | 2017-05-1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ユニット |
JP6653441B2 (ja) | 2016-01-06 | 2020-02-2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天井埋込型室内ユニット |
JP6758992B2 (ja) * | 2016-08-10 | 2020-09-23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2020
- 2020-11-17 CN CN202080107104.6A patent/CN116391097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1-17 EP EP20962373.5A patent/EP4249821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11-17 WO PCT/JP2020/042812 patent/WO2022107209A1/ja unknown
- 2020-11-17 JP JP2022563276A patent/JPWO2022107209A1/ja active Pending
- 2020-11-17 US US18/027,235 patent/US20230358417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07209A1 (ja) | 2022-05-27 |
EP4249821A1 (en) | 2023-09-27 |
US20230358417A1 (en) | 2023-11-09 |
EP4249821A4 (en) | 2024-01-03 |
JPWO2022107209A1 (zh) | 2022-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91155B (zh) | 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 |
JP5805214B2 (ja) | 室外機及びこの室外機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09247023B (zh) |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
JP5295321B2 (ja) |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210772705U (zh) |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 |
CN116391097A (zh) |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 |
CN111630327B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AU2019448451B2 (en) |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JP6430032B2 (ja) | 遠心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5558449B2 (ja) |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7097973B2 (ja) | 室内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WO2019123743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7038839B2 (ja) |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6056471B2 (ja) | 冷凍空調装置 | |
WO2019198150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22069998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113841015A (zh) | 吹出格栅、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