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7641A - 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7641A
CN102597641A CN2010800488443A CN201080048844A CN102597641A CN 102597641 A CN102597641 A CN 102597641A CN 2010800488443 A CN2010800488443 A CN 2010800488443A CN 201080048844 A CN201080048844 A CN 201080048844A CN 102597641 A CN102597641 A CN 102597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plate
blow
aircondition
temperatur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88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7641B (zh
Inventor
隈元玄
桥本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234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0457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673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9666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440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818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97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7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7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7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riable-flow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控制空调装置的摆动动作并提高室内舒适性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4)是对使空调装置(1)的挡板(22a~22d)上下摆动的摆动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4),其具备:运转模式判定部(41a)、摆动方式存储区域(42)和控制指令生成部(41e)。运转模式判定部(41a)至少判定作为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制热运转模式。摆动方式存储区域(42)存储作为与摆动动作相关的信息的多个摆动方式。控制指令生成部(41e)根据多个摆动方式中的、与运转模式判定部(41a)所判定出的结果对应的摆动方式,生成空调装置(1)的控制指令。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通过控制配置在吹出口的挡板来变更从吹出口供给的风的方向的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控制空调装置的摆动动作的控制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6435号公报))。控制装置对空调装置发送使挡板的斜度变动的控制指令。由此,使从空调装置吹出的空气流向上下摇摆,搅拌室内的空气,消除空调对象空间在上下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尤其时,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6435号公报)中,根据吹出的温度来调整吹出口的宽度而控制吹出的风速。具体而言,控制为在吹出温度低时风速小、在吹出温度高时风速大。由此,可防止在吹出温度低时使用者直接吹到强风的情况,减少给使用者造成由气流(draft)引起的不舒适感的情况。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6435号公报)中,进行风向调整的摆动动作本身是单调的上下动作,仅伴随着吹出温度的变化而变更风速。因此,即使风速小也有可能使温度低的风直接吹到使用者,很可能给使用者造成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另外,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6435号公报)中,关于这种摆动动作控制仅针对制暖运转进行了记载,而没有特别记载针对制冷运转中的摆动动作控制。
另外,在作为实际产品出售的空调装置中,没有设置在水平吹出或下吹出的状态下固定挡板的时间,挡板从水平吹出变化至下吹出或从下吹出变化至水平吹出有时要花费12秒。即,该空调装置以24秒为周期重复水平吹出和下吹出。在这样的空调装置中,尽管挡板的水平吹出与下吹出的间隔短而在消除室内空间的温度不均匀方面有效果,但难以调节到空间的各个角落。
在与该空调装置不同的空调装置中,在下吹出的状态下固定挡板60秒。这样的空调装置由于下吹出60秒的时间较长所以有可能给使用者造成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控制空调装置的摆动动作并提高室内舒适性的控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第1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对使空调装置的挡板上下摆动的摆动动作进行控制,其中,该控制装置具备:运转模式判定部、摆动方式存储区域和控制指令生成部。运转模式判定部至少判定作为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制热运转模式。摆动方式存储区域存储作为与摆动动作相关的信息的多个摆动方式。控制指令生成部根据多个摆动方式中的、与运转模式判定部所判定出的结果对应的摆动方式,生成空调装置的控制指令。
一般情况下,冷空气容易下降,暖空气容易上升。并且,使用者基本存在于空间的下部。因此,例如在吊顶型空调装置进行空调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中,一般情况下通过吹向水平方向来令风不直接吹到使用者,但在制暖运转中,一般情况下通过向下方向进行吹出来令风直接吹到使用者。
另外,当进行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后经过片刻后,分为冷空气层和暖空气层,冷空气层停滞于空间的下部,暖空气层停滞于空间的上部。这样,当空间的空气相对于垂直方向产生温度分布的偏差时,空调的效率降低且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感。因此,为了消除该温度分布的偏差,考虑定期地进行挡板的与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一般情况不同的摆动动作。
但是,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当使用者直接遇到从吹出口供给的风时,有可能给使用者造成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另外,当将摆动动作设为单调的固定方式时,使用者感到的舒适度缓缓降低。并且,在制暖运转的情况下,由于向水平方向(天花板侧)吹出从吹出口供给的空气,所以促进了温度分布的偏差。
在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中,使两个运转模式(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制暖运转模式)与多个摆动方式相关联地存储到摆动方式存储区域内。控制指令生成部选择与运转模式判定部所判定的运转模式相对应的摆动方式。然后,控制指令生成部根据选择的摆动方式来生成空调装置的挡板摆动动作所涉及的控制指令。即,本发明的控制装置在空调装置中根据此时进行的运转模式来执行考虑到设置有空调装置的空间的舒适性(例如,不舒适指数等)的摆动方式。
因此,可执行制冷运转中的摆动方式与制暖运转中的摆动方式不同的摆动方式,使得制冷运转以及制暖运转分别成为最优。因此,能够消除在空调对象空间中产生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并且能够降低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能够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本发明第2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是第1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其还具备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根据多个摆动方式来决定第1反复时间间隔和第2反复时间间隔。第1反复时间间隔是挡板的斜度从第1姿势变化到第2姿势再变化到第1姿势的时间间隔。第2反复时间间隔是挡板的斜度从第2姿势变化到第1姿势再变化到第2姿势的时间间隔。多个摆动方式与运转模式相关联。摆动动作是反复第1姿势与第2姿势的动作。在第1姿势中,挡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第1角度,从空调装置吹出的空气向接近于水平方向的方向流动。在第2姿势中,挡板相对于所述水平面倾斜第2角度,从空调装置吹出的空气向接近于垂直方向的方向流动。
在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中,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根据多个摆动方式,将从挡板的第1姿势到下个第1姿势的时间间隔决定为第1反复时间间隔。同样,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根据多个摆动方式,将从挡板的第2姿势到下一第2姿势的时间间隔决定为第2反复时间间隔。
由此,可根据至少2个以上的运转模式(包含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制暖运转模式)来变更摆动动作的频度。因此,可根据运转模式,执行不同的摆动方式以使此时的运转模式最优。因此,能够消除在空调对象空间中产生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并且能够降低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能够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本发明第3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是第2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至少在制冷运转模式中决定多个第1反复时间间隔。
至少在制冷运转模式中,为了不对使用者造成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不希望向下方向吹出冷风。但是,在空间的空气针对垂直方向产生了温度分布的偏差时,空调的效率降低,而且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感。这样,当由于温度分布的偏差而导致不舒适感变大时,需要忽视由于气流而引起的不舒适感而消除温度分布的偏差。但是在此情况下,即使定期地仅进行挡板的摆动动作,也会给使用者带来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
这样,在制冷运转模式中容易给使用者带来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因此,本发明的控制装置至少在制冷运转模式中,由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决定多个第1反复时间间隔。
因此,能够使对使用者直接吹到的风的方式变得不规则。另外,能够消除空间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偏差,并且尽量不给使用者带来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
本发明第4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是第2观点或第3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其还具备温度值取得部和摆动方式选择部。温度值取得部取得在设置有空调装置的室内的预定温度值。摆动方式选择部根据运转模式判定部所判定的结果和温度值取得部所取得的预定温度值,从多个摆动方式中选择预定的摆动方式。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根据摆动方式选择部所选择的预定摆动方式来决定第1反复时间间隔以及第2反复时间间隔。控制指令生成部生成与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所决定的第1反复时间间隔以及第2反复时间间隔相应的控制指令。
在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中,取得设置有空调装置的室内的预定温度值。根据运转模式判定部所判定的结果和预定温度值,来选择多个摆动方式中的预定摆动方式。并且,根据选择出的摆动方式来决定反复时间间隔。根据反复时间间隔来生成控制指令。此外,这里所说的“预定温度值”例如就是吹出温度、吸入温度、地板温度等的值。另外,这里所说的“预定的摆动方式”是指与预定温度值对应的摆动方式。
因此,选择出的摆动方式不仅仅是运转模式不同,还可以根据室内温度分布等的空调状态而进行变更。因此,能够消除空间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并且尽量不给使用者带来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
本发明第5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是第4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其还具备阶段判定部。阶段判定部判定从空调装置启动时到空调装置充分进行了室内的空调控制的状态即稳定时为止的各个阶段。摆动方式选择部根据阶段判定部所判定的阶段来选择摆动方式。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根据摆动方式选择部所选择的摆动方式,在制冷运转模式下,从启动期向稳定期使反复时间间隔变长,在制热运转模式下,从启动期向稳定期使反复时间间隔缩短。
在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中,利用阶段判定部来判定从空调装置的启动期到空调装置充分进行室内空调控制的状态即稳定期为止的各个阶段。然后,根据所判定的阶段利用摆动方式选择部来选择摆动方式。这里,在空调装置从启动期到稳定期的状态中包含室内存在温度不均匀的状态即中间时期等。另外,根据所选择的摆动方式,在制冷运转模式下,从稳定期到启动期频繁吹出与垂直方向接近的方向的空气,在制暖运转模式下,从启动期到稳定期频繁吹出与垂直方向接近的方向的空气。
因此,所选择的摆动方式不仅仅是运转模式不同,还可以根据室内温度分布等的空调状态即阶段而进行变更。因此,能够消除空间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并且尽量不给使用者带来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
本发明第6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是第1观点~第5观点中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空调装置是具有四个吹出口的空调装置。并且,摆动方式存储区域存储与在四个吹出口上分别设置的挡板相对的多个摆动方式。
在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中,摆动方式存储区域存储有与空调装置具有的四个挡板分别关联的多个摆动方式。因此,可利用独立且不同的摆动方式来分别控制四方吹出的空调装置的挡板。
本发明第7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是第6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四个吹出口由第1吹出口、第3吹出口、第2吹出口和第4吹出口构成。第3吹出口相对于第1吹出口对称地进行配置。第2吹出口从第1吹出口的一端侧附近向第3吹出口的一端侧附近延伸,并与第1吹出口以及第3吹出口相邻。第4吹出口从第1吹出口的另一端侧附近向第3吹出口的另一端侧附近延伸并相对于第2吹出口对称地进行配置,与第1吹出口以及第3吹出口相邻。本发明的控制装置还具备ID存储区域和对设定部。ID存储区域存储与四个吹出口对应的ID。对设定部根据在ID存储区域中存储的ID来设定由在相邻的两个吹出口设置的两个挡板构成的两组对。然后,控制指令生成部生成使属于同一对的两个挡板同步的控制指令。
在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中,将与四个吹出口对应的ID存储至ID存储区域。然后,根据所存储的ID利用对设定部来决定在相邻的两个吹出口设置的二组挡板对。设定为同一对的挡板根据控制指令生成部所生成的控制指令使该摆动方式同步。
当使在相邻的两个吹出口设置的两个挡板的摆动方式同步、从这些吹出口吹出的风向的上下动作对应时,相对于空间的垂直方向容易引起旋转流。因此,在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中,能够产生空气在纵方向的旋转流。
本发明第8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是第7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控制指令生成部使两组对按照不同的定时执行同一摆动方式。
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使在四个吹出口设置的四个挡板中的各个对按照不同的定时来执行同一摆动方式。即,同一对的两个挡板(设为第1对)和与第1对不同的两个挡板(第2对)执行不同定时的摆动方式,此时第1对与第2对所执行的摆动方式相同。
由此,可搅拌室内的空气。
本发明第9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是第7观点或第8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对设定部根据预定的条件来变更对。
在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中,根据预定的条件来变更对。即,将属于不同对的两个挡板决定为对。此外这里,所谓预定的条件例如是指预定的时间间隔或室内的空调环境等。
由此,能够适当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
本发明第10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是第4观点~第9观点中任意一个所涉及的控制装置,温度取得部取得安装在室内机上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值。
本发明的控制装置取得安装在室内机上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值,决定摆动方式。此外,安装在室内机上的温度传感器包含例如吸入温度传感器、吹出温度传感器以及地板温度传感器等。
由此,可根据室内温度等的室内环境及吹出温度等的室内机状况来决定摆动方式。
本发明第11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第1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吹出部和挡板。在吹出部形成吹出口。在吹出口附近配置挡板。另外,挡板变更从吹出口吹向室内的空气的上下方向。控制装置具有判断部、接收部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判断部判断室内是否处于温度不均匀状态。所谓温度不均匀状态是指在室内产生温度不均匀的状态。接收部接收来自用户的挡板摆动动作开始指示。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在判断部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或者接收部接收到摆动动作开始指示时,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控制挡板的驱动,使挡板的摆动动作开始,当满足预定条件时使挡板的摆动动作停止。另外,预定条件是第1条件、第2条件或者第3条件。所谓第1条件是指在摆动动作开始之后经过预先设定的第1预定时间这样的条件。所谓第2条件是指在摆动动作开始之后经过学习之前的实际运转所决定的学习运转时间这样的条件。所谓第3条件是指判断部判断为不是温度不均匀状态这样的条件。
本发明第11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当开始挡板的摆动动作之后满足预定条件时,停止挡板的摆动动作。
而且,本发明人获得了如下这样的见解:使挡板进行摆动动作时的功耗比使挡板不进行摆动动作而持续采取预定姿势时的功耗大。
因此,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在开始挡板摆动动作之后满足预定条件时停止挡板的摆动动作,即使没有来自用户的指示也能够自动停止为了消除室内温度不均匀而开始的挡板摆动动作。
由此,能够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而且抑制功耗。
本发明第12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1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还具备风扇。风扇通过驱动来生成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另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控制风扇的驱动,使风扇的风量最大。该空调装置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控制风扇的驱动,使风扇的风量最大,所以例如与风扇的风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
本发明第13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1观点或第12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在制暖运转时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的情况下,在停止挡板的摆动动作之后控制挡板的驱动,使挡板采取向吹出口的下方吹出空气的下吹出姿势。因此,在制暖运转时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的情况下,在利用挡板的摆动动作消除了室内的温度不均匀之后,能够从吹出口向下方吹出空气。因此,可以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暖空气难以聚集到室内的上部。
本发明第14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1观点~第13观点中任意一个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具有学习部。学习部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另外,学习部利用持续thermo-on状态的时间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在此空调装置中,学习部利用持续thermo-on状态的时间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所以能够决定与设置有空调装置的室内环境相应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的摆动动作的持续时间。
此外,所谓thermo-on状态是指通过驱动压缩机来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充分热交换的状态。通常,为了将室内温度保持在目标温度等附近,当室内温度由目标温度偏离预定温度以上时,空调装置采取thermo-on状态。另外,所谓thermo-off状态是指在制冷剂不流向制冷剂回路内或几乎不流向制冷剂回路内时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没有实质进行热交换的状态。
本发明第15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4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学习部在进行了试运转的情况下、从thermo-on状态切换至thermo-off状态的次数为预定次数以上的情况下、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或者从上次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后经过了第2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因此,该空调装置可按照预定的定时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本发明第16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1观点~第15观点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还具备第1温度传感器和第2温度传感器。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的地板表面附近的温度。第2温度传感器检测吹出部附近的温度。另外,判断部根据第1温度传感器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是温度不均匀状态。因此例如,当吹出部配置在天花板附近时,可根据室内空间的上部与下部的温差来判断在室内是否产生温度不均匀。因此例如,与根据室内空间的上部温度来推测是否在室内产生温度不均匀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正确地判断温度不均匀的产生。
本发明第17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1观点~第16观点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将吹出部设置在室内的天花板附近。因此,在该空调装置中可在天花板附近设置吹出部。
本发明的第18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第1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吹出部和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吹出部配置在空调室的天花板附近。另外,吹出部上形成吹出口。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设置在吹出口。另外,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可分别独立地变更上下方向的风向角度。控制装置具有控制部。控制部执行初始制冷控制。所谓初始制冷控制是指在初始期间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的摆动动作的控制。另外,所谓初始期间是指从开始制冷运转到经过预定时间的期间。
本发明第18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从开始制冷运转到经过预定时间的初始期间内,执行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摆动动作的初始制冷控制。
但是,发明人获得了如下这样的见解:在具备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的空调装置中,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各不相同的摆动动作的情况与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持续采取从吹出口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空气这样的姿势的情况相比,在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因此,在制冷运转开始时进行的初始制冷控制中,通过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各不相同的摆动动作,与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采取从吹出口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空气这样的姿势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在制冷运转开始之后使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所需的时间。
由此,能够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本发明第19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8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控制部在初始制冷控制中,按照各不相同的定时来开始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的摆动动作。该空调装置在初始制冷控制中,按照各不相同的定时来开始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的摆动动作,由此能够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的摆动动作。
本发明第20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9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吹出口具有沿着4边形的4个边分别配置的细长形状的第1吹出口、第2吹出口、第3吹出口以及第4吹出口。第1挡板是互相对置且配置在第1吹出口以及第3吹出口上的两个挡板。第2挡板是互相对置且配置在第2吹出口以及第4吹出口上的两个挡板。
在本发明第20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执行使互相对置的两个挡板中的第1挡板和互相对置的两个挡板中的第2挡板进行不同摆动动作的初始制冷控制。
而且,发明人获得了如下这样的见解:在具备4个挡板的空调装置中,使全部挡板持续采取从吹出口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空气这样的姿势的情况与使全部挡板按照相同的定时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在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另外,发明人还获得了如下这样的见解:在具备4个挡板的空调装置中,由互相对置的两个挡板构成的第1挡板和第2挡板按照彼此不相同的定时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与使全部挡板持续采取从吹出口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空气这样的姿势的情况相比,在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因此,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通过使互相对置的两个挡板中的第1挡板和互相对置的两个挡板中的第2挡板按照彼此不相同的定时进行摆动动作,与使全部挡板采取从吹出口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空气这样的姿势的情况或者使全部挡板按照相同定时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在制冷运转开始之后可缩短使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所需的时间。
本发明的第21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8观点~第20观点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还具备通过进行驱动来生成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的风扇。另外,控制部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驱动风扇使风扇的风量成为最大。在该空调装置中,当执行初始制冷控制时使风扇的风量成为最大,所以例如与风扇的风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本发明的第22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8观点~第21观点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预先设定初始期间的长度。因此,该空调装置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可预先设定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摆动动作的时间。
本发明第23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8观点~第21观点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控制部具有通过学习以前的实际运转来决定初始期间的长度的学习部。在该空调装置中,可利用之前的实际运转来决定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摆动动作的时间,所以能够决定与空调室内的环境对应的摆动动作的执行时间。
本发明第24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8观点~第21观点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还具备检测天花板附近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另外,控制部具有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决定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的决定部。在该空调装置中,可根据天花板附近的温度来决定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即,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摆动动作的时间,所以可决定与空调室内的环境相应的摆动动作的执行时间。
本发明第25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在第18观点~第21观点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初始期间包含第1期间和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另外,控制部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在第1期间内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的摆动动作。另外,控制部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在第2期间内,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采取从吹出口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空气的姿势。在该空调装置中,执行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采取预定姿势的初始制冷控制,使得在开始制冷运转时,首先,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的摆动动作,然后,空气从吹出口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由此,开始制冷运转,在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之后,冷空气难以聚集在空调室内的地板表面附近。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第1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可执行制冷运转中的摆动方式与制暖运转中的摆动方式不同的摆动方式,使得制冷运转以及制暖运转分别成为最优。因此,能够消除在空调对象空间中产生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并且能够降低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能够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第2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可根据至少2个以上的运转模式(包含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制暖运转模式),来变更摆动动作的频度。因此,可根据运转模式来执行不同的摆动方式,使得此时的运转模式成为最优。因此,能够消除在空调对象空间中产生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并且能够降低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能够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第3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能够使直接吹到使用者的风的方式成为不规则。另外,可消除空间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并且尽量不给使用者带来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
在本发明第4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所选择的摆动方式不仅仅是运转模式的不同,还可以根据室内温度分布等的空调状态而变更。因此,能够消除空间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并且尽量不给使用者带来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
在本发明第5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所选择的摆动方式不仅仅是运转模式不同,还能够根据室内温度分布等的空调状态即阶段进行变更。因此,可消除空间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并且尽量不给使用者带来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
在本发明第6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可利用独立不同的摆动方式来分别控制四方吹出的空调装置的挡板。
在本发明第7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可通过在空调装置中进行使相邻两个挡板的摆动同步的控制,来生成空气在纵方向的旋转流。
在本发明第8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可搅拌室内空气。
在本发明第9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可适当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
在本发明第10观点所涉及的控制装置中,可根据室内温度等的室内环境及吹出温度等的室内机的状况来决定摆动方式。
在本发明第11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而且能够抑制功耗。
在本发明第12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
在本发明第13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暖空气难以聚集到室内的上部。
在本发明第14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决定与室内环境对应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的摆动动作的持续时间。
在本发明第15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按照预定的定时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在本发明第16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更正确地判断温度不均匀的产生。
在本发明第17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在天花板附近设置吹出部。
在本发明第18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第19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通过按照各不相同的定时开始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的摆动动作,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的摆动动作。
在本发明第20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缩短在开始制冷运转之后使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所需的时间。
在本发明第21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在本发明第22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可预先设定使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进行不同摆动动作的时间。
在本发明第23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决定与空调室内的环境对应的摆动动作的执行时间。
在本发明第24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可决定与空调室内的环境对应的摆动动作的执行时间。
在本发明第25观点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在开始制冷运转并使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之后,能够使冷空气难以聚集在空调室内的地板表面附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
图2(a)是吹出口的放大剖视图,是示出挡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第1角度的位置(水平吹出)的图。(b)是吹出口的放大剖视图,是示出挡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第2角度的位置(下吹出)的图。
图3是示出空调控制部、各种传感器以及各种设备之间的关系的框图。
图4是表示持续时间表的图。
图5是表示条件表的图。
图6是表示摆动方式表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方式1中的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8是用于说明方式2中的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9是用于说明方式3中的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方式4中的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方式5中的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方式6中的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方式7中的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4是示出判定阶段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判定阶段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判定阶段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判定阶段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8)的方式中的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20是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21是从室内侧观察室内单元的平面图。
图22是室内单元的概括纵剖视图。
图23是示出挡板的可变更范围的图。
图24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所具备的控制部的控制框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的控制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26是示出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吹出固定状态下使空调装置进行制暖运转时与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摆动状态下使空调装置进行制暖运转时的各自功耗的图。
图27是示出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吹出固定状态下使空调装置进行制暖运转时与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摆动状态使空调装置进行制暖运转时的各自功耗的变化的图。
图28是示出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摆动状态下使空调装置进行制暖运转时与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一并采用摆动状态和下吹出固定状态而使空调装置进行制暖运转时的各自的功耗的图。
图29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所具备的控制部的控制框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的控制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31是示出基于学习部决定学习运转时间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B的空调装置中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3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所具备的控制部的控制框图。
图34是示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5是示出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下开始了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全同步摆动状态下开始了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或者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对面摆动状态下开始了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平均室温到达设定温度为止的时间以及功耗的图。
图36是示出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下开始了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全同步摆动状态下开始了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为对面摆动状态下开始了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或者在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一并使用对面摆动状态和水平吹出固定状态而开始了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各自的功耗的图。
图37是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控制框图。
图38是用于说明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39是示出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0是用于说明变形例5A的各个挡板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41是示出初始制冷控制中的初始期间的图,(a)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中的初始期间以及初始期间后的期间中的挡板状态以及室内风扇的风量的图,(b)是示出变形例5C的初始期间以及初始期间后的期间中的挡板状态以及室内风扇的风量的图。
图42是示出变形例5C的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3是变形例5D的空调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控制框图。
图44是示出变形例5D的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5是示出变形例5D的基于学习部的学习运转时间决定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6是示出在变形例5E中使设置在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具有的挡板设为对面摆动状态而使空调装置进行制冷运转时的温度变化的变迁的图。
图47是变形例5E的空调装置具备的控制部的控制框图。
图48是示出变形例5E的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1的第1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1的结构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1的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
空调装置1是通过配置在使用者使用的建筑物的室内的室内机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台)进行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的空调控制的系统,主要由具有室内机2和室外机3的空调装置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是可向4个方向吹出空气的天花板设置型的室内机。室内机2与室外机3经由制冷剂连接管道10而连接,形成制冷剂回路(未图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1台室内机2与1台室外单元连接。21室外机3作为处理室内机2的热负载的热源单元发挥功能。室内机2作为利用单元发挥功能,进行室内空间的空气调节(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等)。室外机3在内部具有空调控制部4。空调控制部4是进行空调装置2的各种运转控制的装置。
另外,如图1所示,室内机2具有主体21以及挡板22a、22b、22c、22d。主体21具有箱状的形状,在下表面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正方形状的吸入口23,形成有4个吹出口21a、21b、21c、21d(图1以及图2)。在吸入口23的外侧,4个吹出口21a~21d以沿着吸入口15的4条边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状。对各个吹出口21a~21d分配吹出口ID1~4,作为用于识别各吹出口21a~21d的信息。
并且,挡板22a~22d分别设置在主体21的各吹出口21a~21d附近。挡板22a~22d是用于将从各吹出口21a~21d吹出的空调空气向上下方向引导的风向调整板,其与各吹出口21a~21d的形状同样地形成为细长的矩形状。挡板22a~22d如图2(a)所示可通过相对于主体21上下转动来打开关闭各吹出口21a~21d。
此外,图2(a)示出挡板22a~22d相对于水平面H倾斜第1角度α的位置(水平吹出),图2(b)示出挡板22a~22d相对于水平面H倾斜第2角度β的位置(向下吹出)。如图2所示,与水平面H相对的第2角度β大于第1角度α。并且,当将挡板22a~22d的斜度从水平面H调整到第1角度α的位置时,从吹出口21a~21d吹出的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朝着沿天花板接近于水平方向的方向即主体21的外侧流动。另外,当将挡板22a~22d的斜度从水平面H调整到第2角度β的位置时,从吹出口21a~21d吹出的空调空气的流动方向朝着接近于垂直方向的方向即下方向流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机2具有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内风扇24,该送风风扇用于在使主体21内部吸入室内空气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未图示)中使该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作为供给空气提供给室内。室内风扇24是能够改变提供给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风扇24是利用由DC风扇电动机等构成的电动机24m进行驱动的离心风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机2具有检测从吹出口21a吹出的供给空气的温度的吹出温度传感器25;检测在吸入口23中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吸入温度传感器26;以及通过检测来自地板的红外线的量来检测地板温度的非接触式的地板温度传感器27。此外,吹出温度传感器25以及吸入温度传感器26由热敏电阻构成,地板温度传感器27由热电堆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25仅配置在4个吹出口21a~21d中的吹出口21a,但不限于此,只要设置在吹出口21a~21d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既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温度传感器27是不直接配置在地板上的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地板上配置能够直接检测地板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即,热敏电阻),并利用通信线或以无线(ZigBee等)方式将其与空调控制部4连接,由此来取得检测到的温度值。
如图3所示,空调控制部4具有数据处理部41、存储器42、控制部43以及通信部44,以进行室内机2的运转控制。通信部44经由通信线N与室内风扇24、各种温度传感器25~27以及遥控器5等连接,从室内风扇24、各种温度传感器25~27以及遥控器5等接收各种运转数据,或者向室内风扇24、各种温度传感器25~27以及遥控器5等发送控制信号等。
数据处理部41根据存储器42所存储的运算程序对从存储器42或通信部44等中获得的运转数据处理、显示处理等各种信息进行运算处理,导出预定的信息,并将该信息发送至存储器42以及通信部44。另外,数据处理部41具备阶段判定部41a、方式选择部41b、持续时间决定部41c、对设定部41d以及方式指令生成部41e。
这里,阶段判定部41a进行后述的阶段的判定。此外,阶段判定部41a还可以进行运转模式的判定。方式选择部41b根据阶段判定部41a所判定的阶段来选择最优的摆动方式。持续时间决定部41c根据后述的持续时间表以及摆动方式表来决定保持挡板22a~22d的时间即持续时间(参照后述)。对设定部41d将相邻的挡板的挡板22a和挡板22d设定成对,将剩余的相邻的挡板的挡板22b和挡板22c设定成对。此外,对设定部41d也可以根据条件来变更对。例如,也可以变更为将挡板22a和挡板22b设定成对,将挡板22c和挡板22d设定成对。方式指令生成部41e根据持续时间决定部41c所决定的持续时间,生成针对由对设定部41d设定的挡板22a~22d的控制指令。
存储器42中存储有控制空调装置1所需的各种控制表(未图示)、空调装置1的通信所需的位置数据等与各个空调装置1相关的信息及各种运算程序等。另外,存储器42中存储有定义了持续时间(参照后述)的持续时间表、将后述的阶段、用于判定阶段的条件和摆动方式关联起来的条件表、以及将吹出口ID和与各吹出口21a~21d对应的挡板22a~22d的摆动方式关联起来的摆动方式表。
如图4所示,在持续时间表中针对持续时间编号定义了持续时间为多少。此外,这里所说的持续时间是挡板22a~22d保持水平吹出的位置或下吹出的位置的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持续时间为t0~t5这6种,从0秒至50秒分别以10秒为单位进行定义。此外,持续时间不限于t0~t5这6种。另外,持续时间不限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定义的时间(秒)。
如图5所示,在条件表中,将制冷运转模式及制暖运转模式等运转模式、启动期及稳定期等各运转模式中的制冷运转模式的启动期、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1(没有温度不均匀)、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2(存在温度不均匀)、制暖运转模式的启动期、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1、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2以及制暖运转模式的稳定期这7个阶段和与各阶段对应的摆动方式关联起来。此外,这里所说的“制冷运转模式的启动期”是指判定为吹出温度高于设定温度的情况,假定为紧接在制冷运转模式的启动之后。另外,这里所说的“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1”以及“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2”是指吹出温度低于从设定温度减去10K所得的温度的状态持续了10分钟的情况,假定为在制冷运转模式中室内空间的温度稳定的状态。并且,“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1”是指在室内空间的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没有波动(即,没有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2”是指在室内空间的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具有波动(即,有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另外,这里所说的“制暖运转模式的启动期”是指判定为吹出温度低于设定温度的情况,假定为紧接在制暖运转模式的启动之后。另外,这里所说的“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1”是指判定为吹出温度在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假定为在制暖运转模式中室内空间的温度处于稳定的稳定期之前(中间期)的第1阶段。另外,这里所说的“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2”是指吹出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加上5K后得到的温度的状态持续了3分钟的情况,假定为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的第2阶段。另外,这里所说的“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2”是指吹出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加上10K后得到的温度的状态持续了10分钟的情况,假定为在制暖运转模式中室内空间的温度是稳定的状态。
关于摆动方式表,如图6所示,将与上述7个阶段关联的7个摆动方式和进行动作的挡板22a~22d的挡板ID、初始位置、初始动作以及持续时间方式关联起来。此外,这里所说的“初始位置”是指各个挡板22a~22d在其摆动方式中的最初位置,该位置有上述的作为挡板22a~22d的位置的水平吹出和下吹出这2种。另外,这里所说的“初始动作”是指各个挡板22a~22d在其摆动方式中的最初动作,该动作有摆动、保持以及保持10s这3种。所谓“摆动”是指各个挡板22a~22d从水平吹出的位置向下吹出的位置移动其姿势或者各个挡板22a~22d从下吹出的位置向水平吹出的位置移动其姿势,根据进行摆动之前的各个挡板的位置来决定是哪一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1次摆动所花费的时间固定为20秒,但不仅限于此也可以进行变更。所谓“保持”是指在此位置保持了预定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由后述的持续时间方式来确定。所谓“保持10s”是指保持在该位置10秒而与预定的持续时间无关,仅限于初始动作。另外,所谓“持续时间方式”是指将各个挡板22a~22d保持该位置的时间即持续时间的多个种类多次排列而构成的方式(具体而言,参照下述的摆动方式控制)。各个挡板22a~22d在进行了摆动之后必定在该位置上保持预定的持续时间,当保持结束后进行摆动。因此,摆动和保持交替进行,根据对应于该保持的时间的方式而依次定义的方式就是持续时间方式。
控制部43根据存储器42中记录的运算程序或方式指令生成部41e所生成的控制指令等来进行空调装置1的控制。
另外,在空调装置1中,具有输入部51的遥控器5与通信线N连接,并可以经由输入部51输入各种数据。具体而言,在该遥控器5中,使用者可与室内机2的控制对应地切换制冷运转模式、制暖运转模式等运转模式,输入各种运转模式的设定温度,并操作基于时间设定的接通/断开的设定(计时器设定)等。此外,遥控器5虽然假定为与室内机2对应的无线遥控器或有线遥控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能够管理设置在建筑物的多台空调装置的集中遥控器或能够管理建筑物的所有设备的运转状况的管理装置等。此外,这里所说的“设定温度”是指室内的温度(室内温度)最终接近的目标温度。即,通过在空调装置1中设定设定温度来调节室内的空气,使室内温度接近于其设定温度。
(2)摆动方式控制
在空调装置1中,判断上述阶段,根据该阶段来变更摆动方式,以减轻使用者的不舒适感。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采用上述的系统结构根据7个阶段来变更摆动方式。
以下,根据图7~13来具体说明7个阶段中的摆动方式(方式1~7)。在图7~13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4个挡板22a~22d的方向,是表示各个挡板22a~22d的方向随时间经过的变迁。此外,针对横轴标记的1刻度是10秒。另外,各个挡板22a~22d根据其方向吹出口21a~21d的开口比例变化。即,在水平吹出的情况下为微开状态,在下吹出的情况下为全开状态。并且,4个挡板22a~22d为了分别单独控制微开状态和全开状态,根据其开度使从吹出口21a~21d吹出的风量的比例发生变化。例如,在两个挡板是微开状态且两个挡板是全开状态时,整体风量的10%左右风量的风分别从微开状态的挡板所保持的吹出口吹出,整体风量的40%左右风量的风分别从全开状态的挡板所保持的吹出口吹出。从各吹出口吹出的风量相对于整体风量的比例被记载于各图7~13中各个挡板的时间曲线图的下部。此外,该数值的单位是%。另外,在风量例如小于10%时风速变快,此时的气流的到达距离变长。与此相反,在风量例如大于40%时风速变慢,气流的到达距离变短。
另外,4个挡板22a~22d可分别独立地进行摆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4个挡板22a~22d的摆动方式,针对至少1个挡板设定的摆动方式与针对其它挡板设定的摆动方式这两者的相位存在偏差,或者为相同的相位。因此,在各摆动方式的说明中,以挡板22a的摆动方式为代表进行说明。
(2-1)方式1
在制冷运转的启动期,由于从空调装置吹出的吹出温度不足够低、且仅仅水平吹出制冷效果不佳,因此大多成为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感的原因。另外,当下吹出的时间过多时会导致使用者吹到微暖的风,这也可以认为是产生不舒适感的原因。在方式1中,设定为在制冷运转的启动期内进行的方式,设定为在制冷运转开始后的风量可产生波动这样的摆动方式以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
具体而言,根据图6的摆动方式表与图7的方式1中的表示挡板方向的时间曲线图来说明方式1。
方式1中的挡板22a(挡板ID1)的初始位置是下吹出,初始动作是摆动。在方式1中,2种持续时间(tk0以及tk1)分4次(1st~4th)排列,在初始动作的摆动之后保持第1次(1st)的持续时间。然后进行摆动并保持第2次(2nd)的持续时间。并且,在第4次(4th)之前重复紧进行摆动和保持,当第4次(4th)的保持结束时,经过摆动而返回至第1次(1st)的保持。由此,交替地进行摆动和保持。
在方式1中,挡板22a和挡板22d为进行同一步调的摆动动作的摆动方式,挡板22b和挡板22c为进行同一步调的摆动动作的摆动方式。关于挡板22b和挡板22c的持续时间方式,当以第3次(3rd)为起始按照以下第4次(4th)、第1次(1st)、第2次(2nd)的顺序排列时,与挡板22a以及挡板22d的摆动方式的持续时间方式相同。但是,即使这样进行排列,在方式1中,在挡板22a以及挡板22d的情况下,初始位置(向第1次的持续时间中的保持位置摆动之前的位置)为下吹出,与此相对,在挡板22b以及挡板22c中,当如上述这样进行排列时,初始位置(向第3次的持续时间中的保持位置摆动之前的位置)为水平吹出,与初始位置相当的位置成为完全相反的位置。
通过如上述这样进行控制,关于方式1开始20秒后从各吹出口21a~21d吹出的风量,从吹出口21a、21d分别吹出10%的风量,从吹出口21b、21c分别吹出40%的风量。然后,方式1开始50秒之后从各吹出口21a~21d吹出17~33%的风量,过10秒之后从各吹出口21a~21d吹出25%的风量。再过10秒之后从各吹出口21a~21d吹出17~33%的风量。这样在制冷运转的启动期中,从各吹出口21a~21d吹出10~40%之间的多种(至少2种以上的)风量。在考虑两个挡板同一步调地进行摆动时,多数时候从1个吹出口吹出40%的风量的情况可称为风量相对较大。相反,在吹出10%的情况下可称为较小。
在方式1中,持续时间方式的持续时间为tk0(0秒)和tk1(10秒)这两种,因为最长也短于10秒钟,所以几乎没有持续从1个吹出口吹出同一比例风量的情况。即,通过将持续时间设定为最长10秒的短时间,可在10~40%之间随机设定从各吹出口吹出的风量。而且,因为各个挡板22a~22d进行摆动所以能够积极地搅拌室内空间的空气,也能够起到可消除室内空间的温度不均匀这样的效果。
另外,仅限于风量为40%的情况是各个挡板22a~22d的位置是下吹出的情况,风量为10%的情况是各个挡板22a~22d的位置水平吹出的情况。因此,当风量大时向下方向(即,使用者侧)送出风速缓的风,因此即便是下吹出,也能够以几乎不给使用者带来气流感的方式促进对空间内垂直方向的搅拌。另外,在风量小时向水平方向送出风速快的风,所以能够引起大范围的循环气流,从而能够迅速进行冷却。另外,下吹出的频度是每1周期(在方式1中为100秒)2次,每10秒中0.2次,与其它方式(参照后述)相比较频繁,下吹出的次数变多。这是由于吹出温度不是充分低,所以即便使用者被直接吹到,也能够视为几乎没有不舒适感。
(2-2)方式2以及方式3(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
制冷运转的稳定期是从制冷运转开始经过了充足的时间之后的状态,是判定为从空调装置吹出的吹出温度变得足够低的状态。并且,制冷运转的稳定期可分为室内空间冷的空气层和暖的空气层。这样,当空间的空气相对于垂直方向产生了温度分布的偏差时,空调的效率低下且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感。其中,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当从吹出口供给的风直接吹到使用者时,有可能给使用者造成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另外,当摆动动作为单调的固定方式时,会导致使用者所感到的舒适度缓缓降低。因此,在制冷运转的稳定期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分为在温度分布中产生偏差的情况(存在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和不产生偏差的情况(没有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并分别应用最优的摆动方式。
以下,说明作为存在温度不均匀时应用的摆动方式的方式2和作为没有温度不均匀时应用的摆动方式的方式3。
具体而言,根据图6的摆动方式表和图8的方式2中的表示挡板方向的时间曲线图来说明方式2。
方式2中的挡板22a(挡板ID1)的初始位置是水平吹出,初始动作是摆动。在方式2中,3种持续时间(tk0、tk2以及tk4)分8次(1st~8th)排列,在初始动作的摆动之后保持第1次(1st)的持续时间。然后进行摆动,保持第2次(2nd)的持续时间。并且,在第4次(4th)之前反复进行摆动和保持,当第8次(8th)的保持结束后经过摆动而返回至第1次(1st)。这样,交替地进行摆动和保持。
在方式2中,挡板22a和挡板22d为同一步调的摆动方式,挡板22b和挡板22c为同一步调的摆动方式。关于挡板22b和挡板22c的持续时间方式,在以第5次(5rd)为起始按照以下第6次(6th)、第7次(7th)、第8次(8th)、第1次(1st)、第2次(2nd)、第3次(3rd)、第4次(4th)的顺序排列时,与挡板22a以及挡板22d的摆动方式中的持续时间方式相同。
通过如上述这样进行控制,关于方式2开始20秒后从各吹出口21a~21d吹出的风量,从各吹出口21a~21d分别吹出25%的风量。然后,方式2开始80秒后从吹出口21a、21d吹出10%的风量,从吹出口21b、21c吹出40%的风量,再过20秒之后从吹出口21a、21d吹出40%的风量,从吹出口21b、21c吹出10%的风量。在方式2开始140秒之后,方式2的前一半的140秒钟间的摆动方式结束。方式2的后一半与前一半大致相同,与前一半不同的地方是,从后一半开始80秒后和100秒后吹出口21a、21d的风量与吹出口21b、21c的风量相反。此外,虽然将方式2分成前一半和后一半来进行说明,但仅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定义为前一半和后一半,实际上并没有特别地区分为前一半和后一半。
在方式2中,在该1周期中的前一半以及后一半开始20秒之后,从4个吹出口21a~21d分别一齐吹出25%的风量。因此,可利用缓和的风来搅拌室内空间内的空气。另外,在从前一半以及后一半开始80~100秒之后,吹出口21a、21d和吹出口21b、21c交替地吹出40%风量的风与10%风量的风。如上所述,在风量大时向下方向(即,使用者侧)送出风速缓的风,所以即便是下吹出也能够以几乎不给使用者带来气流感的方式促进对空间垂直方向的搅拌。另外,在风量小的水平吹出风量为10%的情况下,向水平方向送出风速快的风,因此能够引起广范围的循环气流从而能够迅速冷却。即,使40%风量的风和10%风量的风组合,且在较短期间的20秒钟的期间内进行该组合,由此能够将空气搅拌空间的各个角落,从而能够起到消除温度不均匀的效果。另外,下吹出的频度是每1周期(在方式2中为240秒)4次,每10秒中0.14次,比方式1少。
方式3是与方式2类似的摆动方式。方式3与方式2不同的部分是持续时间方式的持续时间。方式3的持续时间为,将方式2的持续时间的tk2(20秒)置换为tk4(40秒),将方式2中的持续时间的tk4(40秒)置换为tk5(80秒)。即,方式3与方式2相比,预定的持续时间(2nd、4th、6th、8th)延长2倍。这意味着从方式3的下吹出开始至下一次下吹出为止的时间间隔变为2倍。因为方式3是在制冷运转的稳定期即没有温度不均匀的情况下进行的摆动方式,所以与如方式2那样存在温度不均匀的情况相比,下吹出的频度小于每10秒0.1次。
此外,方式2也可以为使水平吹出保持的持续时间例如缩短了10秒的方式。在此情况下,下吹出的频度多于方式2,因此能够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
另外,在制冷运转的稳定期中,可将设定温度设定为+T℃(例如1℃)。由此,能够减轻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且能够抑制耗能地进行运转。
(2-3)方式4(制暖运转模式的启动期)
在制暖运转的启动期中,从空调装置吹出的吹出温度不够高,且仅仅进行下吹出会将冷风直接吹到使用者,给使用者带来了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另外,在保持水平吹出的状态下无法向使用者所处的室内空间的下部送出暖风。因此,需要以适当的频度进行下吹出。方式4是在这种制暖运转的启动期中进行的方式,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减少制暖运转开始之后的下吹出频度。
具体而言,根据图6的摆动方式表与图10的方式4中表示挡板方向的时间曲线图来说明方式4。
方式4中的挡板22a(挡板ID1)的初始位置是水平方向,初始动作是摆动。在方式4中,两种持续时间(tk0以及tk4)分2次(1st,2nd)排列,在初始动作的摆动之后保持第1次(1st)的持续时间。然后进行摆动,保持第2次(2nd)的持续时间。并且,当第2次(2nd)持续时间的保持结束后,经过摆动而返回至第1次(1st)持续时间的保持。这样,可交替地进行摆动和保持。
在方式4中,挡板22a和挡板22d为进行同一步调的摆动动作的摆动方式,挡板22b和挡板22c为进行同一步调的摆动动作的摆动方式。挡板22b、22c的摆动方式与挡板22a、22d相反,其持续时间方式按照第2次(2nd)、第1次(1st)的顺序排列。另外,挡板22b、22c的摆动方式与初始动作为保持的情况不同。即,在方式4的挡板22b、22c的摆动方式中,首先保持第1次(1st)的持续时间,然后进行摆动,保持第2次(2nd)的持续时间。并且,在第2次(2nd)的保持结束后进行最后的摆动而返回至基于第1次(1st)持续时间的保持。这样,即使在初始动作是保持的情况下,也能够交替地进行摆动和保持。
通过如上述这样进行控制,在挡板22a、22d为下吹出的状态时,挡板22b、22c成为经过了水平吹出的保持中的正好一半的持续时间的状态,挡板22a、22d和挡板22b、22c交替地进行摆动。在方式4中,挡板22a~22d进行1次摆动花费20秒钟,在方式4中下吹出的持续时间是0秒。并且,挡板22a~22d在水平吹出状态下保持的持续时间是40秒。因此,在一对进行摆动时,另一对进行水平吹出状态中的保持。然后,在一对为下吹出状态使,从该对所处的吹出口分别吹出40%的风量,从另一对所处的吹出口分别吹出10%的风量。
因为方式4是在制暖运转中进行的摆动方式,所以下吹出的持续时间为0秒钟。因为方式4还是制暖运转的启动期,所以所吹出的风未充分变暖,因此将变为下吹出之前的期间(即,水平吹出的持续时间)设为较长的40秒钟。因此,能够使不太暖和状态的风尽量不吹到使用者,并且能够减轻气流感。另外,因为不仅仅进行水平吹出还定期进行下吹出,所以即使是没有充分变暖的风也送出至空间下部,因此能够减轻在室内空间的垂直方向上产生温度不均匀。另外,下吹出的频度是每1周期(在方式4中为80秒)1次,每10秒中0.13次,与其它方式(参照后述)相比较少。
(2-4)方式5以及方式6(制暖运转的中间期)
所谓制暖运转的中间期是指虽然吹出温度比制暖运转的启动期高但还未充分变暖的状态。即,制暖运转的中间期是在从制暖运转的启动期到吹出温度充分变暖且室内温度也变暖的状态的制暖运转的稳定期之间阶段性定义的状态。并且,制暖运转的中间期还阶段性地分为2个。在制暖运转的中间期,因为吹出温度比启动期高,所以即使与启动期相比频繁地吹出也几乎不可能给使用者造成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方式5以及方式6是在这样的制暖运转的中间期进行的摆动方式,与制暖运转的启动期相比下吹出的频度变多。
方式5是与方式4类似的摆动方式。方式5与方式4不同的部分是持续时间方式的持续时间。方式5的持续时间是将方式4的持续时间的tk4(40秒)置换为tk3(30秒)。即,方式5与方式4相比,预定的持续时间(水平吹出的持续时间)缩短为3/4。方式5是制暖运转的中间期1(中间期的第1阶段),吹出温度比启动期高比中间期2(中间期的第2阶段)低。因此,下吹出的频度比方式4高,为每10秒0.14次。
方式6也和方式5同样是与方式4类似的摆动方式。方式6与方式4不同的部分是持续时间方式的持续时间。方式6的持续时间是将方式4的持续时间的tk4(40秒)置换为tk2(20秒)。即,方式6与方式4相比,预定的持续时间(水平吹出的持续时间)缩短为1/2。方式6是制暖运转的中间期2,比制暖运转的中间期1高比制暖运转的稳定期低。因此,下吹出的频度比方式5高,为每10秒0.17次。
(2-5)方式7(制暖运转的稳定期)
所谓制暖运转的稳定期是指吹出温度充分高且室内充分变暖的状态。在制暖运转的稳定期中,因为吹出温度比中间期高,所以即使比启动期频繁地吹出也几乎不可能给使用者造成由气流而引起的不舒适感。方式7是在这样的制暖运转的稳定期中进行的摆动方式,与制暖运转的中间期相比,吹出的频度进一步增加。
方式7是与方式4类似的摆动方式。方式7与方式4不同的部分是持续时间方式的持续时间。方式7的持续时间是将方式4的持续时间的tk4(40秒)置换为tk1(10秒)。即,方式7与方式4相比,预定的持续时间(水平吹出的持续时间)缩短为1/4。方式7是制暖运转的稳定期,吹出温度高于中间期2。因此,下吹出的频度比方式6高,为每10秒0.2次。
(3)摆动方式的选择控制
在空调装置1中,监视吹出温度、室内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吸入温度)以及设定温度等,进行上述7个阶段的判定。图14~17是示出判定各个阶段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以下,根据图14~17来说明阶段的判定方法。
首先,在步骤S1中,判定是执行摆动还是解除摆动。根据使用者利用遥控器5等输入单元进行的设定来进行该判定。具体而言,当使用者利用遥控器5等输入单元进行摆动接通的设定时,判定为执行摆动,当使用者进行摆动断开的设定时判定为解除摆动。在步骤S1中,在进行摆动接通的设定的情况下向下一步骤S2转移,在进行摆动断开的设定的情况下停止摆动动作。
在步骤S2中,判定是否存在自动摆动请求。由此,仅在进行了自动摆动的设定时进行本实施方式的摆动方式控制。在步骤S2中,当判定为存在自动摆动请求时转移至下一步骤S3,当判定为没有自动摆动请求时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3中,判定运转模式是制冷运转模式或制暖运转模式。在步骤S3中,当判定为是制冷运转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4(参照图15),当判定为是制暖运转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13(参照图16、17)。
(3-1)制冷运转模式的阶段判定
接着在步骤S3中,根据图15来说明判定为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步骤S4~步骤S12)。
在步骤S4中,判定吹出温度是否低于从设定温度减去T1(K)(例如10K)后得到的温度。当判定为吹出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减去T1(K)后得到的温度时向步骤S5转移,当没有判定为吹出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减去T1(K)所得的温度时向步骤S8转移。
在步骤S5中,判定第1时间标志是否是1。这里,根据第1时间标志来判定是否在步骤S4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时间测量。在步骤S5中,当第1时间标志是1时判定为在步骤S4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时间测量,并向步骤S6转移,当第1时间标志不是1时(为0的情况)判定为在步骤S4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不进行时间测量,并向步骤S7转移。
在步骤S6中,开始时间测量,将第1时间标志设为1。这里,可通过将第1时间标志设为1来判定是在步骤S4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时间测量的状态。当步骤S6结束时,向步骤S7转移。
在步骤S5的条件成立时(即,在步骤S4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时间测量时)进行步骤S7。在步骤S7中,判定开始时间测量之后是否经过了10分钟。在步骤S6中,在开始时间测量之后经过了10分钟的情况下向步骤S10转移,在开始时间测量之后没有经过10分钟的情况下向步骤S9转移。
在步骤S4的条件不成立时进行步骤S8。在步骤S8中,在进行时间测量的情况下停止时间测量,将第1时间标志设为0,然后向步骤S9转移。在没有进行时间测量的情况下,直接向步骤S9转移。
在步骤S9中,从摆动方式表中选择方式1的摆动方式。并且,执行方式1的摆动方式,然后返回至步骤S1。
在步骤S10中,判定在室内内部的空间(室内空间)的垂直方向上是否存在温度不均匀。关于这里进行的判定,具体而言,当判定为在吸入温度传感器26所检测到的吸入温度与地板温度传感器27所检测到的地板温度之差是Δt(K)(例如4K)以上时,判定为在室内空间的垂直方向上存在温度不均匀。在步骤S10中,当判定为在室内空间的垂直方向上存在温度不均匀时向步骤S11转移,当判定为在室内空间的垂直方向上没有温度不均匀时向步骤S12转移。
在步骤S11中,从摆动方式表中选择方式2的摆动方式。并且,执行方式2的摆动方式,然后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12中,从摆动方式表中选择方式3的摆动方式。并且,执行方式3的摆动方式,然后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4~步骤S8中,判定是制冷运转模式的启动期还是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这里,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是指吹出温度比设定温度减去T1(K)(例如10K)后得到的温度低的状态持续t1(分钟)(例如10分钟)以上的情况。另外,所谓“制冷运转模式的启动期”是指“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以外的情况。即,经过步骤S4~步骤S8转移到了步骤S9的情况可视为是制冷运转模式的启动期,转移到了步骤S10的情况可视为是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并且,在步骤S10中,将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进一步分为存在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和没有温度不均匀的情况。
这样,在步骤S4~步骤S8以及步骤S10中,判别制冷运转模式中的3个阶段,执行与各个阶段对应的摆动方式。即,在制冷运转模式的启动期中执行方式1的摆动方式,在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存在温度不均匀)中执行方式2的摆动方式,在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没有温度不均匀)中执行方式3的摆动方式。
(3-2)制暖运转模式的阶段判定
接着,在步骤S3中,根据图16、17来说明判定为是制暖运转模式的情况(步骤S13~步骤S27)。
在步骤S13中,判定吹出温度是否低于设定温度。当判定为吹出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向步骤S14转移,当没有判定为吹出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向步骤S15转移。
在步骤S14中,从摆动方式表中选择方式4的摆动方式。并且,执行方式4的摆动方式,然后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15中,判定吹出温度是否高于设定温度加上T3(K)(例如10K)后得到的温度。当判定为吹出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加上T3(K)后得到的温度时向步骤S16转移,当没有判定为吹出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加上T3(K)后得到的温度时向步骤S20转移。
在步骤S16中,判定第3时间标志是否是1。这里,根据第3时间标志来判定在步骤S15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是否进行了时间测量。在步骤S16中,当第3时间标志是1时,判定为在步骤S15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了时间测量并向步骤S18转移,在第3时间标志不是1(0的情况下)时,判定为在步骤S15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没有进行时间测量并向步骤S17转移。
在步骤S17中,开始时间测量,将第3时间标志设为1。这里,可通过将第3时间标志设为1,来判定在步骤S15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了时间测量的状态。当步骤S17结束时,向步骤S18转移。
在步骤S16的条件成立时(即,在步骤S15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了时间测量时)进行步骤S18。在步骤S18中判定开始时间测量后是否经过了10分钟。在步骤S18中,当开始时间测量后经过了10分钟时向步骤S19转移,当开始时间测量后没有经过10分钟时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19中,从摆动方式表中选择方式7的摆动方式。并且,执行方式7的摆动方式,然后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15的条件不成立时进行步骤S20。在步骤S20中,在进行时间测量的情况下停止时间测量,将第3时间标志设为0,然后,返回步骤S1。在没有进行时间测量时,直接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21中,判定吹出温度是否高于设定温度加上T2(K)(例如5K)所得到的温度。当判定为吹出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加上T2(K)所得到的温度时向步骤S22转移,当没有判定为吹出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加上T2(K)所得的温度时向步骤S27转移。
在步骤S22中,判定第2时间标志是否是1。这里,根据第2时间标志来判定在步骤S21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是否进行了时间测量。在步骤S22中,当第2时间标志是1时判定为在步骤S21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了时间测量并向步骤S24转移,在第1时间标志不是1时(是0的情况下)判定为在步骤S21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没有进行时间测量并向步骤S23转移。
在步骤S23中,开始时间测量,将第2时间标志设为1。这里,可通过将第2时间标志设为1,来判定是在步骤S21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时间测量的状态。当步骤S23结束时,向步骤S24转移。
当步骤S22的条件成立时(即,在步骤S21的条件成立的状态下进行了时间测量时)进行步骤S24。在步骤S23中,判定开始时间测量之后是否经过了3分钟。在步骤S24中,当开始时间测量之后经过了3分钟时向步骤S25转移,当在开始时间测量之后没有经过3分钟时向步骤S27转移。
在步骤S25中,从摆动方式表中选择方式6的摆动方式。并且,进行方式6的摆动方式,然后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21的条件不成立时进行步骤S26。在步骤S27中,在进行时间测量的情况下停止时间测量,在将第2时间标志设为0之后,向步骤S27转移。当没有进行时间测量时,直接向步骤S27转移。
在步骤S27中,从摆动方式表中选择方式5的摆动方式。并且,执行方式5的摆动方式,然后返回步骤S1。
关于步骤S13~步骤S27,在步骤S13中,判定是否制暖运转模式的启动期。此外,“制暖运转模式的启动期”是如步骤S13所判定的那样吹出温度低于设定温度的情况。并且,利用步骤S15~步骤S27将不是制暖运转模式的启动期的情况按照阶段分为3个阶段,执行与各个阶段对应的摆动方式。具体而言,将不是制暖运转模式的启动期的情况如上所述地分类为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1、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2、制暖运转模式的稳定期这3个阶段。此外,“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1”是吹出温度为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是后述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2以及制暖运转模式的稳定期以外的情况。另外,“制暖运转模式的中间期2”是吹出温度比设定温度加上T2(K)所得到的温度高的状态持续3分钟的情况。另外,“制暖运转模式的稳定期”是吹出温度比设定温度加上T3(K)所得到的温度高的状态持续10分钟的情况。
这样,在步骤S13~步骤S27中,判别制暖运转模式中的4个阶段,并执行与各个阶段对应的摆动方式。即,在制暖运转模式的启动期中执行方式4的摆动方式,在制冷运转模式的中间期1中执行方式5的摆动方式,在制冷运转模式的中间期2中执行方式6的摆动方式,在制冷运转模式的稳定期中执行方式7的摆动方式。
此外,在上述各个阶段的判定中进行的流程图中,将t1~t3的单位设为(分钟),但不限于此。另外,关于t1~t3,例如在上面举出了具体的数值,但并不限于该数值。
(4)特征
(4-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进一步利用该条件(启动期、稳定期、中间期)将两个运转模式(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制暖运转模式)细分而成的7个阶段(在制冷运转中为3个,在制暖运转中为4个)与7个摆动方式相关联地存储到存储器42中。方式选择部41b选择与阶段判定部41a判定出的7个阶段对应的摆动方式。利用阶段判定部41a来判定从空调装置1的启动期到充分进行了基于空调装置1的室内的空调控制的状态即稳定期的各个阶段。然后,方式指令生成部41e根据选择出的摆动方式来生成与空调装置的挡板的摆动动作有关的控制指令。即,空调装置1根据在空调装置中利用此时的条件判定出的阶段,进行考虑了设置有空调装置的空间舒适性(例如,不舒适指数等)的摆动方式。另外在空调装置1中,当摆动方式处理部41b执行摆动方式时,持续时间决定部41c根据多个摆动方式,将挡板保持预定姿势的时间设定为持续时间,向数据处理部41传递所决定的持续时间。这里,从空调装置的启动期到稳定期为止的状态中,包含室内存在温度不均匀的状态即中间期等。另外,利用所选择的摆动方式,在制冷运转模式中,相比于稳定期,在启动期频繁吹出与垂直方向接近的方向的空气,在制暖运转模式中,相比于启动期,在稳定期频繁吹出与垂直方向接近的方向的空气。
因此,针对不同条件的7个阶段,可在该阶段执行最优的摆动方式。另外,在执行摆动方式时,可变更摆动动作的频度。因此,既能够消除在空调对象空间内产生的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又能够降低由气流引起的不舒适感,能够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4-2)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检测吹出温度、吸入温度以及地板温度,阶段判定部41a根据检测到的温度和此时的运转模式来进行7个阶段的判定。
这样,根据阶段判定部室内的温度条件是哪个状态来判定7个阶段,所以可选择最适合此时的温度条件的摆动方式。
(4-3)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存储器42存储与空调装置所具有的4个挡板22a~22d分别关联的多个摆动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将与4个吹出口21a~21d对应的ID存储到存储器42中。并且,根据所存储的ID,利用对设定部41d决定设置于作为相邻的两个吹出口的吹出口21a、21d以及吹出口21b、21c的二组挡板对。设定在同一对上的各个挡板22a~22d根据摆动方式处理部生成的控制指令使其摆动方式同步。另外,在空调装置1中,设置于4个吹出口21a~21d的4个挡板中的各个对按照不同的定时执行同一摆动方式。即,同一对的两个挡板(设为第1对)和与第1对不同的两个挡板(第2对)执行不同定时的摆动方式,此时第1对与第2对所执行的摆动方式相同。
当使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吹出口的两个挡板的摆动方式同步、使从这些吹出口吹出的风向的上下动作一致时,针对空间的垂直方向容易引起旋转流。因此,在本发明的控制装置中,能够产生空气在纵方向上的旋转流。另外,因为各个对按照不同的定时执行同一摆动方式,所以可在空间内产生不规则的气流。因此,能够尽量防止使用者由于习惯了单调的摆动方式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5)变形例
(5-1)变形例1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作为例子举出了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2是可向4个方向吹出空气的天花板设置型室内机的情况,但不仅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是能向2个方向吹出空气的天花板设置型的室内机,或者可以是向1个方向吹出空气的天花板设置型或挂壁型的室内机。
此外,所谓向2个方向吹出空气的室内机(以下为双流程型室内机)是指平行配置有2个细长的矩形状的吹出口的室内机。在双流程型室内机中,水平吹出是向与室内机的中心方向相反侧(即室内机的外侧)的水平方向吹出,下吹出是向室内机的下侧吹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4个挡板分为两对来进行该摆动动作的控制,但在双流程型中控制为2个某挡板中的一个挡板对应于向4方吹出的一对,另一个挡板对应于另一对。
另外,所谓向1个方向吹出空气的室内机(以下为单流程型室内机)是指配置有1个细长的矩形状吹出口的室内机。单流程型室内机具有天花板设置型和挂壁型(室内空调(room-air conditioner))。在单流程型室内机中,因为吹出口是1个,所以与其对应的挡板也是1个。并且关于该摆动动作的控制,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1个挡板(例如,挡板22a)的摆动方式对应的控制。
通过如以上这样进行控制,在双流程型或单流程型的室内机中也能够取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效果。
(5-2)变形例1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空调控制部4安装在室外机3上,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集中遥控器、空调控制器、中央监视装置等不内置于空调装置1而以单体的方式发挥功能的装置。另外在此情况下,空调控制部4与空调装置1通过通信线连接,进行各种信息的收发。
(5-3)变形例1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是1台室内机2与1台室外机3对应的成对式的空调装置,但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多台室内机2与1台室外机3对应的多式空调装置。
另外在此情况下,关于制冷运转的温度不均匀判定,当使多个室内机2联动而在多个室内机2中判定为全部台数的X%(例如50%)存在温度不均匀时,判定为存在温度不均匀。
(5-4)变形例1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吹出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制冷运转的阶段的判定及制暖运转的阶段的判定,但不仅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在室内温度减去设定温度所得到的温度的绝对值小于T11(K)时判定为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稳定期。另外,也可以检测地板温度,当设定温度减去地板温度所得到的温度的绝对值小于T12(K)时判定为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稳定期。另外,也可以在从预定时间以前的室内温度(或地板温度)中减去当前的室内温度(或地板温度)所得到的温度的绝对值小于T13(K)时判定为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稳定期。
(5-5)变形例1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制冷运转中执行自动判定温度不均匀而消除温度不均匀的摆动方式(方式2),但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执行当使用者感到温度不均匀时消除温度不均匀的摆动方式。
(5-6)变形例1F
在上述实施方式内,没有进行制暖运转中的温度不均匀的判定,但也可以与制冷运转中的温度不均匀判定(参照步骤S10)同样地进行温度不均匀的判定。
另外在此情况下,当判定为存在温度不均匀时,选择下吹出频度大的摆动方式来消除温度不均匀。
(5-7)变形例1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吸入温度传感器26取得的温度值作为室内温度,但不仅限于此,还可以根据检测出的吸入温度和地板温度来估计使用者所处的高度附近的室内温度,或者还可以设置能取得室内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例如使用者所处的高度),将该温度传感器所取得的温度值用作室内温度。此外,在设置室内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可通过通信线与空调控制部4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ZigBee等)方式连接。
(5-8)变形例1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制冷运转以及制暖运转均不给使用者造成气流感这样的气流避免的观点,提出了有效的摆动方式,但在制暖运转时(尤其是制暖运转的稳定期)不仅限于此。在制暖运转的稳定期中,因为吹出温度足够高,所以可根据使用者的希望(例如使用者利用遥控器进行操作等),选择既避免气流感又使身旁变暖的摆动方式(参照图18)。
<第2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10。空调装置110具备在设定于室外的室外单元120和设置在室内的室内单元130,并能够执行制冷运转及制暖运转等各种运转。
(1)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120具有:压缩机121、与压缩机121的吐出侧连接的四路切换阀122、与四路切换阀122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123、以及与室外热交换器123连接的膨胀阀124(参照图19)。
压缩机121是如下机构:吸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将其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吐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四路切换阀122是用于在制冷运转与制暖运转的切换时切换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阀。四路切换阀122在制冷运转时连接压缩机121的吐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气体侧并且连接后述的室内热交换器133与压缩机121的吸入侧。另外,四路切换阀122在制暖运转时,连接压缩机121的吐出侧与室内热交换器133并且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23的气体侧与压缩机121的吸入侧。室外热交换器123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发挥功能、在制暖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膨胀阀124在制冷运转时,在将室外热交换器123中放热的高压液制冷剂发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33之前进行减压。另外,膨胀阀124在制暖运转时,在将室内热交换器133中放热的高压液制冷剂发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之前进行减压。此外,在室外单元120内设置有室外风扇125。室外风扇125是用于取入室外空气并将室外热交换器123的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到室外单元120外的螺旋桨风扇。
(2)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130是被称为天花板埋入型形式的天花板设置型室内单元,其被设置在室内的天花板附近。室内单元130具有:在内部收纳各种构成设备的壳体131、室内风扇132、室内热交换器133、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吸入温度传感器T1、地板温度传感器T2和遥控器180(参照图19、图20、图21、图22、图23以及图24)。
(2-1)壳体
壳体131由壳体主体135和配置在壳体主体135下侧的装饰面板136构成。将壳体主体135配置为插入形成于天花板U的开口O。另外,将装饰面板136配置为嵌入天花板U的开口O。
壳体主体135是俯视时长边与短边交替地形成的近似8边形状的箱状部件,其下表面开口。另外,在壳体主体135的内部收纳有室内风扇132及室内热交换器133等。
装饰面板136是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状的板状部件。在装饰面板136上形成有吹出口137和吸入口136a。吹出口137是用于向室内吹出空气的开口,俯视时位于沿着装饰面板136的周缘部的位置。吸入口136a是用于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开口,俯视时位于包围装饰面板136的大致中央即吹出口137的位置。具体而言,吸入口136a是近似4边形状的开口,吹出口137是近似4边环状的开口。
(2-2)室内风扇
室内风扇132是可通过驱动生成空气流的离心风机。具体而言,室内风扇132经由吸入口136a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主体135内并且经由吹出口137从壳体主体135内吹出由室内热交换器133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空气。另外,室内风扇132具有可利用变频装置(未图示)来变更转速的风扇电动机132a。通过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可进行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控制。
(2-3)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133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暖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133进行被吸入壳体主体135内的室内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在制冷运转时,可冷却室内空气,在制暖运转时可加热室内空气。
(2-4)挡板
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位于与装饰面板136的4边形的各边对应的位置,并且设置为可在吹出口137转动。挡板134a、134b、134c、134d可变更从吹出口137吹向室内的空调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具体而言,挡板134a、134b、134c、134d是沿着吹出口137的4边形的各边延伸的细长的板状部件。另外,利用按照封闭吹出口137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的1对支持部139a、139b,以可围绕长边方向的轴转动的方式在装饰面板136上支撑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此外,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经由设置在支持部139a、139b上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而被驱动。由此,挡板134a、134b、134c、134d可分别独立地变更上下方向的风向角度,并能够进行相对于吹出口137沿上下方向往复转动的摆动动作。
此外,吹出口137根据支持部139a、139b可区分为与装饰面板136的4边形的各边对应的吹出口137a、吹出口137b、吹出口137c以及吹出口137d和与装饰面板136的4边形的各个角部对应的吹出口137e、吹出口137f、吹出口137g、吹出口137g。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为了覆盖吹出口137a而配置了挡板134a,为了覆盖吹出口137b而配置了挡板134b,为了覆盖吹出口137c而配置了挡板134c,为了覆盖吹出口137d而配置了挡板134d。
(2-5)吸入温度传感器
吸入温度传感器T1是检测经由吸入口136a被吸入壳体主体135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吸入空气温度(以下,称为吸入温度Tr)的温度传感器。吸入温度传感器T1如图22所示被设置在吸入口136a。另外,吸入温度传感器T1将检测到的吸入温度Tr发送至后述的控制部160。
(2-6)地板温度传感器
地板温度传感器T2是检测室内的地板表面的温度(以下,称为地板温度Tf)的红外线传感器。地板温度传感器T2配置在装饰面板136的下部。另外,地板温度传感器T2根据从物体放射出的红外线放射能量来检测室内的地板的表面温度。地板温度传感器T2将检测到的地板温度Tf发送至后述的控制部160。
(2-7)遥控器
遥控器180是用于用户对空调装置110进行远程操作的装置。遥控器180将用户进行的针对空调装置110各种指示发送至后述的控制部160。另外,在遥控器180上设置有运转开始/停止开关184、风向调整开关181、风量调整开关182以及手动/自动选择开关183等操作开关(参照图24)。
运转开始/停止开关184是用户在进行空调装置110的运转开始指示或停止指示时操作的开关。用户可通过操作运转开始/停止开关184,来使空调装置110的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等各种运转开始或停止。
风向调整开关181是用户在进行风向设定指示时操作的开关。用户可通过操作风向调整开关181,来将从吹出口137a、137b、137c、137d吹出的空气风向调整为期望的风向。具体而言,用户通过按压风向调整开关181驱动挡板134a、134b、134c、134d,以使风向固定为图23所示的风向P0或风向P1或者自动变更风向。
风量调整开关182是用户在进行风量设定指示时操作的开关。用户可通过操作风量调整开关182来将从吹出口137吹出的空气的风量调整为期望的风量。具体而言,用户通过按压风量调整开关182,将室内风扇132所生成的风量切换为后述第1风量H、第2风量M以及第3风量L。
手动/自动选择开关183是用户在进行制暖运转的模式设定指示时操作的开关。用户可通过操作手动/自动选择开关183来将模式设定为手动控制模式或自动控制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在设定为手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空调装置110的各种设备,以成为用户所设定的设定温度Trs、设定风量以及设定风向。另外,在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当成为室内温度分布产生偏差的状态即在室内的上部和下部存在温度差的状态(以下,称为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控制空调装置110的各种设备,以自动消除温度不均匀状态。此外,即使在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当室内没有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控制空调装置110的各种设备,以成为用户所设定的设定温度Trs、设定风量以及设定风向。
(3)控制部
控制部160是由CPU以及存储器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室内单元130以及室外单元120所具有的各种设备的动作。具体而言,如图24所示,控制部160与地板温度传感器T2、吸入温度传感器T1、风扇电动机132a、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压缩机121、四路切换阀122以及膨胀阀124等各种设备电连接。然后,控制部160根据吸入温度传感器T1以及地板温度传感器T2的检测结果或根据用户经由遥控器180进行的各种指示来进行压缩机121等各种设备的驱动控制。
另外,控制部160在使空调装置110进行制暖运转的情况下,切换四路切换阀122的状态且驱动压缩机121,以使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制冷剂蒸发器发挥功能、使室内热交换器133作为制冷剂放热器发挥功能。另外,在制暖运转中,控制部160控制各种设备,以使吸入温度Tr成为设定温度Trs。即,在制暖运转中,当吸入温度Tr低于设定温度Trs时,通过驱动压缩机121来进行在制冷剂回路内使制冷剂循环的上述运转控制(以下,将进行该运转控制的状态称作制暖thermo-on状态)。并且,当吸入温度Tr到达设定温度Trs时,进行如下控制:停止压缩机121,以不进行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循环,而且停止室内风扇132的旋转,以不从吹出口137a、137b、137c、137d吹出空气(以下,将进行此控制的状态称作制暖thermo-off状态)。
此外,控制部160具备接收部161、风量控制部162和风向控制部163。接收部161接收从遥控器180发送的各种指示。具体而言,接收部161可接收用户经由遥控器180进行的制冷运转及制暖运转的开始指示或者接收风量设定指示以及风向设定指示等。另外,接收部161将基于用户进行的各种指示的信号发送到后述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
风量控制部162在空调装置110进行制暖运转或制冷运转时,根据从遥控器180发送的风量设定指示或吸入温度传感器T1以及地板温度传感器T2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风量控制部162可通过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来变更室内风扇132的风量。另外,通过变更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在转速最大的第1风量H、转速小于第1风量H的中等程度的第2风量M、转速进一步小于第2风量M的第3风量L之间变更室内风扇132的风量。
风向控制部163在空调装置110进行制暖运转或者制冷运转时,根据从遥控器180发送的风向设定指示或吸入温度传感器T1以及地板温度传感器T2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风向控制部163可通过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来变更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姿势及动作。通过变更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姿势,来变更从吹出口137a、137b、137c、137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
另外,关于风向,如图23所示,包含作为空气向近似水平方向吹出的风向的风向P0、以及相比于风向P0吹向下方向的风向P1。此外,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动作包含固定动作和摆动动作。所谓固定动作是指通过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来保持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姿势的动作。另外,所谓摆动动作是指通过对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进行驱动来在可变更范围内(这里是风向P0与风向P1之间)反复地上下变更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姿势的动作。此外,风向控制部163可对各个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分别进行风向或动作的控制,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为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同步驱动。
另外,在空调装置110没有进行制暖运转或制冷运转等各种运转时,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关闭吹出口137a、137b、137c、137d的姿势。此外,当空调装置110进行制暖运转或制冷运转等各种运转时,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打开吹出口137a、137b、137c、137d的姿势。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所采取的使得风向成为风向P1姿势称作下吹出姿势。
此外,控制部160具备判断部164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判断部164在空调装置110正在运转的情况下,判断室内的温度分布是否产生偏差。具体而言,判断部164根据从吸入温度传感器T1发送的吸入温度Tr和从地板温度传感器T2发送的地板温度Tf来判断室内是否处于温度不均匀状态。更具体而言,判断部164在吸入温度Tr与地板温度Tf之差是预定温度(例如,6℃)以上时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另外,判断部164在吸入温度Tr与地板温度Tf之差小于预定温度(例如,6℃)时,判断为不是温度不均匀状态。
在被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且在空调装置110中进行制暖运转时,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另外,在从接收部161发送了基于风向设定指示中的摆动动作开始指示的信号(以下,称作摆动动作指示信号)时或者由判断部164判断为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首先向风向控制部163以及风量控制部16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摆动动作,而且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接着,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在开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后经过预先实验获得的摆动动作的执行持续时间(以下,称为最优时间)时,向风向控制部163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并且,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当在开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后判定为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为制暖thermo-off状态时,向风量控制部16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返回到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由此来结束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称作摆动状态,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的状态称作下吹出固定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最优时间设为13分钟30秒。
(4)制暖运转时的基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接着,采用图25来说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进行的控制动作。此外如上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仅在制暖运转时且由用户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即,即使是制冷运转时或者制暖运转时,在用户设定为手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也不执行基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在已接收到从接收部161发送的摆动动作指示信号时(步骤S101)或者由判断部164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步骤S102),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具体而言,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接收从接收部161发送的摆动动作指示信号,该接收部161接收了由发觉室内产生了温度不均匀的用户进行的摆动动作开始指示,由此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另外,即使没有从接收部161发送摆动动作指示信号,当判断部164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将摆动动作开始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163,并且将风量变更信号发送至风量控制部162(步骤S103)。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发送了摆动动作开始信号的风向控制部1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摆动状态。另外,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发送了风量变更信号的风量控制部162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变更为第1风量H。
然后,当在步骤S103中发送摆动动作开始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之后经过最优时间时(步骤S104),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向风向控制部163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步骤S105)。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的风向控制部1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下吹出固定状态。由此,将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自动变更风向的摆动状态切换为风向保持为风向P1的下吹出固定状态。此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从发送摆动动作开始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到经过最优时间之前,没有向风向控制部163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
在步骤S105中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之后,当判定为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至制暖thermo-off状态时(步骤S106),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向风量控制部1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107)。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发送了风量变更解除信号的风量控制部162通过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来将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更为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前的风量即设定风量。由此,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进行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结束。此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在步骤S105中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之后,判定为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至制暖thermo-off状态之前,不向风量控制部1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
这里,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采用表示评价试验结果的图26、图27以及图28来说明进行控制使得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按照摆动状态、下吹出固定状态的顺序切换的理由。
图26示出在将设置在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是为下吹出固定状态而使空调装置110进行制暖运转时或者将设置在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摆动状态而使空调装置110进行制暖运转时,从为了消除温度不均匀状态而开始运转到首次成为制暖thermo-off状态(以下,称作温度不均匀消除期)为止空调装置110整体消耗的功耗、与平均室温(在试验室内的空间中以格状配置的多个温度检测传感器的平均值,即在试验室内的所有位置测量出温度的平均值)到达设定温度Trs为止空调装置110整体消耗的功耗。
图27示出在将设置在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下吹出固定状态而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暖运转时或者将设置在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摆动状态而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暖运转时,为了消除温度不均匀状态而开始运转后的功耗的变迁。
图28示出在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摆动状态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暖运转时、或者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在经过最优时间之前设为摆动状态在经过最优时间之后设为下吹出固定状态而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暖运转时,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空调装置110整体所消耗的功耗。
此外,图26、图27以及图28是在制暖条件下、在按照使试验室内的上部与下部的温差为6℃以上的方式强制性地产生了温度不均匀的环境下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另外,图26、图27以及图28是将设定温度Trs设定为20℃、将设定风量设定为第1风量H来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同步驱动的结果。一直以来,已知当室内的上部与下部的温差是6℃以上时,不满意率(PPD;表示室内人员有百分之几左右对该环境感到不满意)超过50%。另外,作为设定温度的20℃时基于制暖运转时的JIS标准,也是WARM BIZ的推荐温度。由此,该评价试验可称为具有一般性以及有用性。
当在为摆动状态的情况和为下吹出固定状态的情况下比较温度不均匀消除期所消耗的功耗时,如图26所示,关于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所消耗的功耗,摆动状态比下吹出固定状态少1成多一点。另外,关于从为了消除试验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而开始运转到平均室温到达设定温度Trs为止所需的功耗,摆动状态比下吹出固定状态大约少5成。
另外,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是摆动状态的情况与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是下吹出固定状态的情况相比,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所消耗的功耗大约多0.5成,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后的稳定期所消耗的功耗大约多1成(参照图27)。
此外,在摆动状态的情况下和下吹出固定状态的情况下比较了试验室内温度分布的结果是,第1基准点(与主体相距4m的位置、与地板表面相距的高度是30cm的位置)与第2基准点(在垂直方向上通过第1基准点的线上、与地板表面相距的高度是60cm的位置)的温差在下吹出固定状态下为最大5℃,但在摆动状态下是2℃左右。另外,摆动状态与下吹出固定状态相比能够在短时间(约一半的时间)内生产均匀的温度分布。因此,在制暖运转时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了摆动动作的情况与在制暖运转时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了固定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大约一半的时间内消除温度不均匀,所以可知,在制暖运转时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了摆动动作的情况与在制暖运转时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了固定动作的情况相比,温度不均匀消除效果提高。
根据这些结果可知,在制暖运转时,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内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在稳定期内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由此与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以及稳定期内连续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进行固定动作的情况相比,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所需的时间变短且功耗减小。此外还可知,在制暖运转时,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内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在稳定期内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由此与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以及稳定期内连续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所消耗的功率减小(参照图28)。
因此,本发明人获得如下这样的见解:在室内是温度不均匀状态的情况下,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摆动动作,在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摆动动后经过了预定时间(最优时间),停止摆动动作,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上述步骤是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且减小功耗的控制。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10中利用这样的见解,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采用控制挡板134a、134b、134c、134d使得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按照摆动状态、下吹出固定状态的顺序切换的控制方法。
另外,根据试验室内的温度分布的测定结果可知,在摆动状态中,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的中途存在平均室温到达设定温度Trs的时刻。此外在本评价试验中,上述时刻是为了消除温度不均匀而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摆动动作后的13分钟30秒的时刻。因此,可消除温度不均匀且减小功耗的摆动动作的执行持续时间(最优时间)优选为从为了消除温度不均匀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摆动动作后的13分钟30秒前后。此外,当将最优时间设为13分钟30秒前后时,作为其前提条件,必需满足空调装置110的能力基本适合设置有空调装置110的房间的空调负载(既不是能力过多也不是能力不足的状态)这样的条件以及同步驱动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这样的条件。
由此,与从为了消除温度不均匀状态而开始运转到首次成为制暖thermo-off状态为止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持续进行摆动动作这样的空调装置110相比,能够抑制功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的最优时间设为13分钟30秒,所以能够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并能够抑制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消耗的电量。
(5)特征
(5-1)
当进行空调装置110的制暖运转时,在天花板附近聚集有暖空气,在地板表面附近聚集有冷空气,由此成为在室内的上部和下部可产生温差的温度不均匀状态,所以有可能给处于室内的用户带来不舒适感。本发明人还获得了如下这样的见解:为了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来搅拌室内的空气是有效的,但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来使空调装置110运转的情况与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来使空调装置110运转的情况相比,功耗变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满足开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后经过了预先实验得到的最优时间这样的条件(相当于第1条件)时,停止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摆动动作。因此,即使没有来自用户的指示也能够利用经过最优时间自动停止为了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而开始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摆动动作。
由此,可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且抑制功耗。
(5-2)
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向风量控制部162发送风量变更信号,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因此,在进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期间,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室内风扇132的最大风量即第1风量H。因此例如,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与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小于第1风量H的第3风量L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
(5-3)
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当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执行之后经过了最优时间时,向风向控制部163发送控制信号,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因此,将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自动变更风向的摆动状态切换为风向保持为风向P1的下吹出固定状态。因此,在制暖运转时,在消除了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之后,从吹出口137a、137b、137c、137d向下方向吹出空气,所以暖空气难以聚集在室内的上部。
另外,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摆动动作之后经过最优时间则停止摆动动作,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由此与在最优时间经过后成为制暖thermo-off状态之前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持续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功耗。
(5-4)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检测吸入温度Tr的吸入温度传感器T1配置在吸入口136a附近。另外,吸入口136a形成在设置于天花板附近的装饰面板136上。因此,判断部164可根据室内空间上部的温度即吸入温度Tr与室内空间下部的温度即地板温度Tf的温差来判断室内是否是不均匀状态。因此例如,与根据室内空间上部的空气温度来估计室内是否是温度不均匀状态这样的空调装置相比,能够更正确地判断是否是温度不均匀状态。
(6)变形例
(6-1)变形例2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同步驱动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不过,取而代之也可以单独驱动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
另外,在单独驱动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情况下,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可驱动挡板134a、134b、134c、134d,以使位于对面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彼此同步地进行摆动动作,或者可驱动挡板134a、134b、134c、134d,以使位于对角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彼此同步地进行摆动动作。
另外,发明人针对在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同步被驱动而进行摆动动作(以下,称为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下、使位于对角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彼此同步被驱动而进行摆动动作(以下,称为对角摆动动作)的情况下、使位于对面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彼此同步被驱动而进行摆动动作(以下,称为对面摆动动作)的情况下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效果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是得到了以下这样的见解。
可知,进行对角摆动动作或者对面摆动动作的情况与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在短时间内生成均匀的温度分布。另外,当在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与进行对角摆动动作的情况下比较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所消耗的功耗时,进行对角摆动动作的情况与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其功耗大约小3成。另外,当在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与进行对面摆动动作的情况下比较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期所消耗的功耗时,进行对面摆动动作的情况与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功耗约小4成少一点。由此可获得如下这样的见解: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时的摆动动作中,使位于对角或对面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彼此同步被驱动的情况与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同步被驱动的情况相比,温度不均匀消除效果高。此外,在进行评价试验的试验室中,按照同步驱动对面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对角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全部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顺序,温度不均匀消除效果提高。
因此,位于对角或对面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彼此间同步地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与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同步地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期待更高的节能效果。另外,可根据设置有室内单元130的室内的尺寸及形状或者处于设置有室内单元130的室内的障碍物的位置,按照使对面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对角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全部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同步驱动的顺序,期待室内空气的搅拌效果。
(6-2)变形例2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判断部164通过比较从吸入温度传感器T1发送的吸入温度Tr与从地板温度传感器T2发送的地板温度Tf来判断室内是否处于温度不均匀状态。
取而代之,判断部164可根据吸入温度Tr来估计室内是否是温度不均匀状态。例如,可根据与吸入温度Tr和户外空气温度之差有关的信息、与空调装置110的运转时间(例如,在启动之后或稳定之后经过预定时间等)相关的信息、组合了空调装置110的运转模式与风向以及风量的信息(例如,当以预定风量以及预定风向进行预定时间制暖运转时产生温度不均匀这样的信息)等,由判断部164来估计室内是否是温度不均匀状态。在此情况下,可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省略地板温度传感器T2。
(6-3)变形例2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10所具备的室内单元130是天花板埋入型的室内单元,但不仅限于此,室内单元还可以是从天花板吊挂而设置有壳体的天花板吊下型的室内单元或设置在室内的墙面上的室内单元。
<第3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之前,首先说明构成本发明重要基础的本发明人的见解。
本发明人根据上述评价试验的结果发现了作为摆动动作的执行持续时间(最优时间)的13分钟30秒与在下吹出固定状态下将温度不均匀消除期所需的时间3等分后的时间大致一致(参照图27)。因此,本发明人通过着眼于这点可获得如下的见解:可根据在下吹出固定状态下温度不均匀消除期所需的时间来决定与设置有室内单元130的房间相对应的摆动动作的执行持续时间。
以下,根据上述见解来说明本发明人完成的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控制部260以外的结构是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这里,仅对(3)控制部260进行说明,对控制部260以外的结构即(1)室外单元120以及(2)室内单元130省略说明。
(3)控制部
控制部260是由CPU以及存储器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室内单元130以及室外单元120具有的各种设备的动作。另外,控制部260如图29所示具备接收部261、风量控制部262、风向控制部263、判断部264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此外,因为接收部261、风量控制部262、风向控制部263以及判断部264的结构是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且在空调装置中进行制暖运转时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另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具有通过学习之前的实际运转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的学习部266。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从接收部261发送了摆动动作指示信号的情况下或者利用判断部264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时,判定是否需要学习部266进行学习。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从学习部266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时开始累计,当切换制暖thermo-on状态和制暖thermo-off状态的次数为预定次数(例如,30次)以上时,判定为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即,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从学习部266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时开始累计,当切换thermo-on状态和thermo-off状态的次数小于预定次数时,判定为不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并且,当判定为不需要基于学习部266的学习时,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首先,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向风向控制部263以及风量控制部262发送控制信号,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摆动动作,而且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接着,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开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后经过了学习部266所决定的学习运转时间时,向风向控制部263发送控制信号,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然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开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后判定为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至制暖thermo-off状态时,向风量控制部262发送控制信号,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返回到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由此结束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学习部266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判断为需要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时,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此外,每当由学习部266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时,就上传保存到存储部(未图示)中。
另外,学习部266利用预先测量出的制暖thermo-on状态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具体而言,学习部266在室内是温度不均匀状态时将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下吹出固定状态而进行制暖运转的情况下,测量制暖thermo-on状态持续的时间、即从上述制暖运转开始到成为制暖thermo-off状态之前的制暖thermo-on持续时间,将根据所测量的制暖thermo-on持续时间算出的时间决定为学习运转时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学习部266将所测量的制暖thermo-on持续时间的1/3时间决定为学习运转时间。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学习部266将所测量的制暖thermo-on持续时间的1/3时间决定为学习运转时间,但不仅限于此,可以将所测量的制暖thermo-on持续时间的1/2~1/4范围内的时间决定为学习运转时间。
(4)制暖运转时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接着,采用图30以及图31来说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的控制动作。此外如上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仅在制暖运转时且由用户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即,即使在制冷运转时或者制暖运转时,如果用户设定为手动控制模式,则也不执行基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从接收部261接收到摆动动作指示信号时(步骤S201)或者由判断部264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步骤S202),判定是否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步骤S203)。具体而言,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接收从接收部261发送的摆动动作指示信号,该接收部261接收到感到室内产生温度不均匀的用户进行的摆动动作开始指示,由此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判定是否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另外,即使没有从接收部261发送摆动动作指示信号,当判断部264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也判定是否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然后,当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判定为需要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时,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步骤S220)。具体而言,学习部266向风向控制部263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并且将风量变更信号发送至风量控制部262(步骤S221)。另外,学习部266在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的同时启动计时器的计数(步骤S222)。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的风向控制部2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下吹出固定状态。另外,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发送了风量变更信号的风量控制部262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用户设定的设定风量变更为第1风量H。然后,学习部266在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之后,当判定为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为制暖thermo-off状态时(步骤S223),利用计时器所测量出的制暖thermo-on持续时间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并且向风量控制部2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224)。由此,利用学习部266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另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步骤S203中判定为不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时,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具体而言,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将摆动动作开始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263,并且将风量变更信号发送至风量控制部262(步骤S204)。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发送了摆动动作开始信号的风向控制部2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摆动状态。另外,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发送了风量变更信号的风量控制部262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变更为第1风量H。
然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当在步骤S204中发送摆动动作开始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之后经过了学习运转时间时(步骤S205),向风向控制部263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步骤S206)。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的风向控制部2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下吹出固定状态。由此,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自动变更风向的摆动状态切换为风向保持为风向P1的下吹出固定状态。此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从发送摆动动作开始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到经过学习运转时间之前,不向风向控制部263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步骤S206中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之后,当判定为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至制暖thermo-off状态时(步骤S207),向风量控制部2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208)。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发送了风量变更解除信号的风量控制部262通过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来将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更为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前的风量即设定风量。由此,结束基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此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步骤S206中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之后、判定为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为制暖thermo-off状态之前,不向风量控制部2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
(5)特征
(5-1)
当进行空调装置110的制暖运转时,由于暖空气聚集在天花板附近,冷空气聚集在地板表面附近,因此成为在室内的上部与下部形成温差的温度不均匀状态,所以有可能给处于室内的用户带来不舒适感。发明人获得了以下见解:为了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而搅拌室内的空气是有效的,但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而使空调装置110运转的情况与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而使空调装置110的情况相比,功耗变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满足开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后经过了利用预先测量出的制暖thermo-on状态持续的时间来决定的学习运转时间这样的条件(相当于第2条件)时,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摆动动作停止。因此,即使没有来自用户的指示也能够利用经过学习运转时间来自动停止为了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而开始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摆动动作。
由此,能够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且抑制功耗。
另外,学习部266利用预先测量出的制暖thermo-on状态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因此,例如,与预先设定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的摆动动作的执行持续时间的情况相比,可决定与设置有空调装置的室内环境对应的摆动动作的持续时间。
(5-2)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判断为需要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时,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另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从学习部266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时开始进行累计,当制暖thermo-on状态与制暖thermo-off状态切换的次数为预定次数以上时,判定为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因此,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可决定与户外空气温度等外因的变化对应的学习运转时间。
(6)变形例
(6-1)变形例3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从学习部266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的时刻开始进行累计,当thermo-on状态与thermo-off状态切换的次数为预定次数(例如,30次)以上时,判定为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取而代之,也可以是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从学习部266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的时刻起经过预定时间(例如,12小时)的情况下,判定为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学习部266也能够决定与户外空气温度等外因对应的学习运转时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学习部266在1日之间多次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因此,取代上述实施方式,当超过预先设定的时刻(例如,12:00)时,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可判定为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另外,可仅在将室内单元130设置于室内时进行的试运转时刻,利用学习部266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6-2)变形例3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采用学习部266所决定的学习运转时间。
取而代之,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也可以是,用户可设定是采用学习部266所决定的学习运转时间或者采用第2实施方式中记载的预先实验获得的摆动动作的执行持续时间(最优时间)。
图32是示出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当可由用户设定采用学习运转时间或者最优时间中的任意一个时间时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进行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此外,在图32中,除了步骤S230、步骤S231以及步骤S232以外都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并且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标号。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步骤S203中判定为不需要基于学习部2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时,进一步判定是否进行了用户采用学习运转时间这样的设定(步骤S230)。然后,当进行了采用学习运转时间这样的设定时,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经过学习运转时间之前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具体而言,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将摆动动作开始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263(步骤S204),当发送摆动动作开始信号之后经过了学习运转时间时(步骤S205),向风向控制部263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步骤S206)。
另外,在步骤S230中,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当判定为没有进行采用学习运转时间这样的设定时,在经过最优时间之前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具体而言,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将摆动动作开始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263(步骤S231),当发送摆动动作开始信号之后经过了最优时间时(步骤S232),向风向控制部263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步骤S206)。
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265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用户可以设定是否采用学习运转时间,所以可进行与用户的喜好对应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第4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之前,首先说明构成本发明重要基础的本发明人的见解。
本发明人根据上述评价试验的结果发现:在摆动状态下开始了用于消除室内温度不均匀的运转之后经过13分钟30秒时,平均室温超过设定温度Trs。因此,本发明人通过着眼于这点而获得了如下这样的见解:通过使平均室温超过设定温度Trs来成为消除了室内温度不均匀的状态。
以下,根据上述见解来说明本发明人完成的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除了控制部360以外的结构是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所以这里仅对(3)控制部360进行说明,针对控制部360以外的结构即(1)室外单元120以及(2)室内单元130则省略说明。
(3)控制部
控制部360是由CPU以及存储器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室内单元130以及室外单元120具有的各种设备的动作。另外,控制部360如图33所示具备接收部361、风量控制部362、风向控制部363、判断部364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此外,因为接收部361、风量控制部362、风向控制部363的结构是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判断部364在空调装置运转时,判断是否在室内的温度分布中产生偏差。具体而言,判断部364根据从吸入温度传感器T1发送的吸入温度Tr与从地板温度传感器T2发送的地板温度Tf来判断室内是否处于温度不均匀状态。更具体而言,在吸入温度Tr与地板温度Tf之差是预定温度(例如,6℃)以上时,判断部364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另外,判断部364在吸入温度Tr与地板温度Tf之差小于预定温度(例如,6℃)时,判断为不是温度不均匀状态。
另外,判断部364在判断为不是温度不均匀状态时,采用吸入温度Tr与地板温度Tf的平均值来作为平均室温(与天花板面相距的距离和与地板表面相距的距离大致相等的位置的墙面附近的温度)的代替值,根据上述平均值和用户所设定的设定温度Trs来进一步判断是否已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具体而言,当使吸入温度Tr与地板温度Tf之和的1/2的温度值是根据设定温度Trs获得的设定温度值以上时((Tr+Tf)/2≥Trs),判断部364判断为消除了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另外,在温度值小于设定温度值时((Tr+Tf)/2<Trs),判断部364判断为没有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此外,基于判断部364的是否消除了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的判断在判断为消除了温度不均匀状态之前进行。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在被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而且在空调装置中进行制暖运转时,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另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首先,向风向控制部363以及风量控制部36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摆动动作,而且,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接着,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在开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后由判断部364判断为消除了温度不均匀状态时,向风向控制部363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
然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在开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后当判定为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至制暖thermo-off状态时,向风量控制部36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返回到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由此结束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4)制暖运转时中的基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接着,采用图34来说明基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的控制动作。此外如上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仅在是制暖运转时且由用户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即,即使是制冷运转时或者制暖运转时,如果由用户设定为手动控制模式,也不执行基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在从接收部361发送了摆动动作指示信号时(步骤S301)或者由判断部364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步骤S302),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具体而言,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接收从接收部361发送的摆动动作指示信号,该接收部361接收了由感到室内产生温度不均匀的用户进行的摆动动作开始指示,由此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另外,即使没有从接收部361发送摆动动作指示信号,在判断部364判断为是温度不均匀状态的情况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开始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在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将摆动动作开始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363,并且将风量变更信号发送至风量控制部362(步骤S303)。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发送了摆动动作开始信号的风向控制部3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摆动状态。另外,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发送了风量变更信号的风量控制部362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变更为第1风量H。
并且,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在步骤S303中发送摆动动作开始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之后由判断部364判断为消除了温度不均匀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304),向风向控制部363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步骤S305)。另外,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的风向控制部3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下吹出固定状态。由此,将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自动变更风向的摆动状态切换为风向保持为风向P1的下吹出固定状态。此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从发送摆动动作开始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到判断部364判断为已消除温度不均匀状态之前,不向风向控制部363发送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在步骤S305中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之后,当判断为已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为制暖thermo-off状态时(步骤S306),向风量控制部3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307)。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发送了风量变更解除信号的风量控制部362通过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来将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更为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前的风量即设定风量。由此,基于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的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结束。此外,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365在步骤S305中发送了下吹出固定动作信号之后,判定为已从制暖thermo-on状态切换为制暖thermo-off状态之前,不向风量控制部3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
(5)特征
(5-1)
当进行空调装置110的制暖运转时,暖空气聚集在天花板附近,冷空气聚集在地板表面附近,由此成为在室内的上部与下部形成温差的温度不均匀状态,所以有可能给处于室内的用户带来不舒适感。发明人得到了这样的见解:为了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状态,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来搅拌室内空气是有效的,但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摆动动作来运转空调装置110的情况与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下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来运转空调装置110的情况相比,功耗变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满足在开始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之后由判断部364判断为已消除温度不均匀状态这样的条件即由判断部364判断为不处于温度不均匀状态这样的条件(相当于第3条件)时,停止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摆动动作。因此,即使没有来自用户的指示,也能够通过判断部364判断为已消除温度不均匀状态,由此来自动停止为了消除室内温度不均匀状态而开始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摆动动作。
由此,能够消除室内的温度不均匀而且抑制功耗。
<第5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之前,首先说明构成本发明重要基础的本发明人的见解。
本发明人认为,在开始制冷运转之后,可通过缩短使室内(相当于空调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所需的时间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因此,为了研究能够在制冷运转开始时的短时间内使室内温度分布均匀的挡板动作,进行了以下的评价试验。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同步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即,通过同时开始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摆动动作使全部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相同姿势并且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称为全同步摆动状态。
图35示出在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而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冷运转的情况、在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全同步摆动状态而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冷运转的情况、或者在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对面摆动状态而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开始制冷运转之后平均室温(在试验室内空间内格状配置的多个温度检测传感器的平均值、即,在试验室内的所有位置测量出的温度平均值)到达设定温度Trs之前(以下,称为温度分布均匀期)的时间以及空调装置110整体消耗的功耗。
图36示出在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而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冷运转的情况、在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全同步摆动状态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冷运转的情况、在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对面摆动状态使空调装置110进行了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或者在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所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从运转开始到经过16分40秒为止设为对面摆动状态、在经过16分40秒之后设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使空调装置11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时到经过1小时的期间空调装置110整体消耗的功耗。
此外,图35以及图36是以JIS的制冷标准条件(户外空气温度DB:35℃,WB:30℃)在充分时间内适应了试验室内的环境之后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另外,图35以及图36是将设定温度Trs设定为27℃、将设定风量设定为第1风量H的结果。
根据室内温度分布的测定结果,关于从开始制冷运转到平均室温到达设定温度Trs所需的时间、即关于温度分布均匀期的长度,水平吹出固定状态比全同步摆动状态短,对面摆动状态比水平吹出固定状态短(参照图35)。由此,已判明在制冷运转开始时,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与全同步摆动状态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均匀的温度分布,对面摆动状态与水平吹出固定状态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均匀的温度分布。即,已经判明了按照对面摆动状态、水平吹出固定状态、全同步摆动状态的顺序,制冷运转开始时的室内温度分布均匀化效果提高。
另外,如图35所示,关于从开始制冷运转到平均室温到达设定温度Trs为止所消耗的功耗、即温度分布均匀期所消耗的功耗,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与全同步摆动状态相比约小5成,对面摆动状态与水平吹出固定状态相比小3成多一点。
此外,如图36所示,关于从开始制冷运转到经过1小时为止所消耗的功耗,全同步摆动状态与水平吹出固定状态相比大2成少一点,对面摆动状态与水平吹出固定状态相比大3成多一点。
根据这些结果,在从开始制冷运转到平均室温到达设定温度Trs为止即温度分布均匀期中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对面摆动动作并在平均室温到达设定温度Trs之后即温度分布均匀期之后的期间(以下,称为稳定期)内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的情况与在温度分布均匀期以及稳定期内连续使全部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进行固定动作的情况相比可知,在开始制冷运转之后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所需的时间变短且功耗变小。另外,在温度分布均匀期内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对面摆动动作并在稳定期内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的情况与在温度分布均匀期以及稳定期内连续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对面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可知,在开始制冷运转之后使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所需的功耗变小(参照图36)。
因此,本发明人可获得如下这样的见解:在制冷运转开始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室内温度分布均匀且功耗小的控制是在制冷运转开始的同时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对面摆动动作,在从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对面摆动动作起经过预定时间(最优时间)之后使对面摆动动作停止,然后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10利用这样的见解,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采用如下的控制手法,即控制挡板134a、134b、134c、134d,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按照对面摆动状态、水平吹出固定状态的顺序进行切换。
另外,在本评价试验中,当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为对面摆动状态时,在制冷运转开始之后经过16分40秒的时刻,室内的温度分布变为均匀。因此,在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之后能够使室内温度分部均匀且功耗减小的对面摆动动作的执行持续时间(最优时间)优选为从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16分40秒前后。此外,在将最优时间设为16分40秒前后的情况下,作为其前提条件,必需满足空调装置110的能力基本适合设置有空调装置110的房间的空调负载(既不是能力过多也不是能力不足的状态)这样的条件以及同步驱动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中互相相对配置的两个挡板这样的条件。
通过采用上述这样的控制作为初始制冷控制,在制冷运转开始时,与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或者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全同步摆动状态这样的空调装置110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制冷运转开始时的室内温度分布的均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使初始制冷控制中的最优时间成为16分40秒,所以能够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而且能够抑制在初始制冷控制中消耗的电量。
以下,根据上述评价试验的结果来说明本发明人完成的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遥控器480以及控制部460以外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这里仅对(2)室内单元130的遥控器480以及(3)控制部460进行说明,关于控制部460以外的结构的(1)室外单元120以及(2)室内单元130的遥控器480以外的结构省略说明。
(2-7)遥控器
遥控器480是用户用于远程操作空调装置110的装置。另外,在遥控器480中设置有运转开始/停止开关484、风向调整开关481、风量调整开关482以及手动/自动选择开关483等操作开关。此外,运转开始/停止开关484、风向调整开关481以及风量调整开关482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手动/自动选择开关483是用户在制冷运转时进行模式设定指示的情况下操作的开关。用户可通过操作手动/自动选择开关483来对手动控制模式或自动控制模式中的任意一个进行模式设定。在设定为手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从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时起控制空调装置110的各种设备,以使成为用户所设定的设定温度Trs、设定风量以及设定风向。另外,在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在从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到经过预定时间的期间即初始期间中,根据后述初始制冷控制的控制内容来控制空调装置110的各种设备。
(3)控制部
控制部460是由CPU以及存储器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其控制室内单元130以及室外单元120所具有的各种设备的动作。具体而言,如图37所示,控制部460与吸入温度传感器T1、风扇电动机132a、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压缩机121,四路切换阀122以及膨胀阀124等各种设备电连接。并且,控制部460根据吸入温度传感器T1的检测结果或用户经由遥控器480进行的各种指示,进行压缩机121等各种设备的驱动控制。
另外,控制部460在使空调装置11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切换四路切换阀122的状态且驱动压缩机121,以使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制冷剂放热器发挥功能、使室内热交换器133作为制冷剂蒸发器发挥功能。另外,在制冷运转中,控制部460控制各种设备,以使吸入温度Tr成为设定温度Trs。即,在制冷运转中,当吸入温度Tr高于设定温度Trs时,进行压缩机121进行驱动而使得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上述运转控制(以下,将进行该运转控制的状态称为制冷thermo-on状态)。并且,在吸入温度Tr到达设定温度Trs时,执行以下控制:停止压缩机121以不进行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循环,而且停止室内风扇132的旋转以不从吹出口137吹出空气(以下,将进行该控制的状态称为制冷thermo-off状态)。
此外,控制部460具备接收部461、风量控制部462和风向控制部463。此外,接收部461、风量控制部462以及风向控制部463的功能除了接收部461可以向后述的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基于用户进行的各种指示的信号这一点以外都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关闭吹出口137a(相当于第1吹出口)、137b(相当于第2吹出口)、137c(相当于第3吹出口)、137d(相当于第4吹出口)的姿势时的风向角度表示为风向P0c(图参照38)。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为了使风向成为风向P0而采取的姿势称为水平吹出姿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户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在执行后述的初始制冷控制时刻以外的时刻,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缺省设定的水平吹出姿势。
此外,控制部460具备在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时执行初始制冷控制的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时,执行初始制冷控制。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首先在从开始制冷运转时到经过预先实验获得的预定时间(以下,称为最优时间)时的初始期间中,向风向控制部463发送控制信号,使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中互相相对配置的两个挡板采取相同姿势并且进行摆动动作(以下,称为对面摆动动作),并且向风量控制部462发送控制信号,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然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从开始制冷运转起经过了最优时间的时刻即初始期间结束时,向风向控制部463发送控制信号,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对面摆动动作停止且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并且开始固定动作,并且向风量控制部46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为由用户设定的设定风量,从而结束初始制冷控制。
另外,风向控制部463在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了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控制信号时,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中的两个挡板(例如,挡板134a、134c;相当于第1挡板)与其它挡板(例如,挡板134b、134d;相当于第2挡板)相互反向地进行摆动动作。另外,此时,风向控制部463在两个挡板(例如,挡板134a、134c)的转动方向变化的定时中,进行使其它挡板(例如,挡板134b、134d)的转动方向变化的控制。此外,风向控制部463通过使两个挡板(例如,挡板134a、134c)与其它挡板(例如,挡板134b、134d)中的任意一方的摆动动作最先开始,来使两个挡板(例如,挡板134a、134c)与其它挡板(例如,挡板134b、134d)进行不同的摆动动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同的摆动动作是指按照不同定时进行同一摆动方式的摆动动作的动作,但不仅限于此,不同的摆动动作也可以是例如不同摆动方式的摆动动作。
以下,采用图38来说明挡板134a、134b、134c、134d通过初始制冷控制而采用的姿势。此外,在图38中,挡板134a以及挡板134c比挡板134b以及挡板134d先开始转动,但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挡板134b以及挡板134d比挡板134a以及挡板134c先开始转动。
风向控制部463首先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c的驱动,由此挡板134a、134c一起从关闭吹出口137a、137c的状态(风向P0c)经由风向P0转动至风向P1的方向即下方向以相同的转动速度进行转动。因此,挡板134a以及挡板134c的风向角度在相同的定时从风向P0到达风向P1。在挡板134a、134c到达风向P1之后,挡板134a、134c的转动方向从下方向向上方向变化,但在该定时中,其它挡板134b、134d一起从关闭吹出口137b、137d的状态(风向P0c)向风向P1开始转动(即,向下方向转动)。然后,挡板134a、134c向上方向以相同的转动速度进行转动,另一方面,挡板134b、134d向下方向以相同的转动速度进行转动。此时,挡板134b、134d的转动速度与挡板134a、134c的转动速度相等。
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动作,在挡板134a、134c一起向下方向转动时,挡板134b、134d都向上方向转动,在挡板134a、134c的风向角度同时成为风向P1的定时中,挡板134b、134d的风向角度同时成为风向P0。相反,在挡板134a、134c都向上方向转动时,挡板134b、134d都向下方向转动,在挡板134a、134c的风向角度同时成为风向P0的定时中,挡板134b、134d的风向角度同时成为风向P1。
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将同步驱动挡板134a、134c或者挡板134b、134d并且进行上述的摆动动作(对面摆动动作)的状态称为对面摆动状态,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的状态称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最优时间设为16分40秒。
(4)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接着,采用图39来说明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的控制动作。此外如上所述,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仅在制冷运转开始时且由用户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执行初始制冷控制。即,即使是制暖运转开始时或者制冷运转开始时,在由用户设定为手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也不执行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的初始制冷控制。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接收到从接收部461发送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信号时(步骤S401),开始初始制冷控制的执行。具体而言,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接收从接收部461发送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信号,该接收部461已接收到由处于室内的用户进行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由此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开始执行初始制冷控制。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首先,将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463,并且将风量变更信号发送至风量控制部462(步骤S402)。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了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的风向控制部4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对面摆动状态。另外,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了风量变更信号的风量控制部462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而不是由用户设定的设定风量。
然后,当在步骤S402中发送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之后经过了最优时间时(步骤S403),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将风向变更解除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463,并且向风量控制部4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404)。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了风向变更解除信号的风向控制部4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另外,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了风向变更解除信号的风量控制部462通过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来将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更为由用户设定的设定风量。由此,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的初始制冷控制结束。此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从发送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后到经过最优时间之前,不发送风向变更解除信号以及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403)。
(5)特征
(5-1)
在制冷运转时要提高用户舒适性的情况下,考虑在开始制冷运转之后以尽量短的时间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然后,发明人获得了如下见解:在具有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空调装置110的室内单元130中,与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在相同的定时进行摆动动作相比,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并且进行固定动作在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此外,发明人还获得了如下这样的见解:与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并且进行固定动作相比,使在挡板134a、134b、134c、134d中互相相对配置的两个挡板(例如,挡板134a、134c)和互相相对配置的两个挡板(例如,挡板134b、134d)进行不同的摆动动作在制冷运转开始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因此,本实施方式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在初始期间内,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挡板134a、134c与挡板134b、134d按照不同的定时开始摆动动作的对面摆动动作。因此,与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并且进行固定动作的情况或者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相同的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在开始制冷运转之后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所需的时间。
由此,能够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5-2)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向风量控制部462发送风向变更信号,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由此,在进行初始制冷控制期间,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室内风扇132的最大风量即第1风量H。因此例如与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小于第1风量H的第3风量L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5-3)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预先实验获得的最优时间,作为初始制冷控制的初始期间长度,即在初始制冷控制中执行对面摆动动作的时间。因此,在空调装置110中可预先设定初始期间的长度。
(5-4)
本实施方式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将风量设为第1风量H,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对面摆动动作,然后,停止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对面摆动动作,将风量设为设定风量,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而进行固定动作。因此,例如,与开始制冷运转时将风量设为设定风量(例如,第3风量L)并控制为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且进行固定动作的空调装置相比,能够缩短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所需的时间,且能够实现节能。
(6)变形例
(6-1)变形例5A
上述实施方式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同步驱动为使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中位于对面的两个挡板采取相同姿势并且进行摆动。
取而代之,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可同步驱动为,使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中配置在相邻位置的两个挡板采取相同姿势并且进行摆动。
例如,当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控制信号时,风向控制部463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中的两个挡板134a、134b与其它挡板134c、134d彼此逆向地进行摆动。另外,此时,风向控制部463在两个挡板134a、134b的转动方向变化的定时中进行使其它挡板134c、134d的转动方向变化的控制。
以下,采用图40来说明挡板134a、134b、134c、134d通过本变形例中的初始制冷控制而采取的姿势。此外,在图40中,作为1例示出隔着装饰面板136的吹出口137f而相邻的挡板134a和挡板134b在同一定时采用相同姿势进行摆动动作、隔着吹出口137h而相邻的挡板134c和挡板134d在同一定采用相同姿势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但是,在同一定时采取相同姿势进行摆动动作的两个挡板的组合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同步驱动隔着吹出口137g而相邻的挡板134b和挡板134c、同步驱动隔着吹出口137e而相邻的挡板134d和挡板134a。另外,这里,挡板134a以及挡板134b比挡板134c以及挡板134d先开始转动,但不仅限于此,挡板134c以及挡板134d也可以比挡板134a以及挡板134b先开始转动。
风向控制部463首先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的驱动,由此挡板134a、134b一起从关闭吹出口137a、137b的状态(风向P0c)经由风向P0转动至风向P1的方向即下方向,以相同的转动速度进行转动。因此,挡板134a以及挡板134b的风向角度在相同的定时从风向P0到达风向P1。在挡板134a、134b到达了风向P1之后,挡板134a、134b的转动方向从下方向向上方向变化,而在此定时中,其它挡板134c、134d一起从关闭吹出口137c、137d的状态(风向P0c)开始向风向P1转动(即,向下方向转动)。然后,挡板134a、134b向上方向以相同的转动速度进行转动,另一方面挡板134c、134d向下方向以相同的转动速度进行转动。此时,挡板134c、134d的转动速度与挡板134a、134b的转动速度相等。
通过反复这样的动作,在挡板134a、134b一起向下方向转动时,挡板134c、134d都向上方向转动,在挡板134a、134b的风向角度同时成为风向P1的定时中,挡板134c、134d的风向角度同时成为风向P0。相反,在挡板134a、134b一起向上方向转动时,挡板134c、134d都向下方向转动,在挡板134a、134b的风向角度同时成为风向P0的定时中,挡板134c、134d的风向角度同时成为风向P1。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挡板134a、134b或者挡板134c、134d被同步驱动且进行上述摆动动作的状态称为对角摆动状态。
在制暖运转中,发明人针对同步驱动全部挡板而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即全同步摆动状态的情况下、以及同步驱动上述彼此相邻的两个挡板而进行摆动动作的状态即对角摆动状态的情况下的室内温度分布均匀化效果进行了评价试验,根据其试验结果获得了以下这样的见解。
可知的是,进行对角摆动动作或者对面摆动动作的情况与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均匀的温度分布。另外,关于从为了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而开始制暖运转到首次成为制暖thermo-off状态(制暖运转时通过吸入温度Tr到达设定温度Trs而进行停止压缩机121且停止室内风扇132的旋转的控制的状态)为止空调装置110整体消耗的功耗,当比较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与进行对角摆动动作的情况时,进行对角摆动动作的情况与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其功耗约小3成。另外,关于从为了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而开始制暖运转到首次成为制暖thermo-off状态为止空调装置110整体消耗的功耗,当比较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与进行对面摆动动作的情况时,进行对面摆动动作的情况比进行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的功耗约小4成少一点。因此可获得如下这样的见解:作为为了使室内温度分布均匀的摆动动作,使位于对角或者对面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彼此间同步驱动的一方与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同步驱动相比,功耗更小且温度分布均匀的效果更高。
因此,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配置在相互相邻位置的挡板执行在同一定时采取相同姿势并且进行摆动动作的对角摆动动作的情况与全部挡板同步地执行进行摆动动作的全同步摆动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而且能够期待更高的节能效果。
(6-2)变形例5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10所具备的室内单元130是天花板埋入型的室内单元,但不仅限于此,室内单元可以是壳体从天花板吊挂设置的天花板吊下型的室内单元。
(6-3)变形例5C
上述实施方式在初始制冷控制中,为了在开始制冷运转之后在尽量短的时间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对面摆动动作,而且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然后,在初始制冷控制结束时,停止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对面摆动动作,控制为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并且进行固定动作,同时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成为设定风量。
取而代之,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在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之后,也可以进行效率高的控制以进一步稳定室内的温度。
这里,发明人在与上述评价试验同样的条件下,比较从制冷运转开始到平均室温到达了设定温度Trs之后即在稳定期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设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使风量成为第1风量H而进行制冷运转时所消耗的功耗、与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设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使风量成为第2风量M而进行制冷运转时所消耗的功耗,根据其结果可发现第1风量H的功耗小于第2风量M的功耗。考虑到这是因为在稳定期中作为室内风扇132的风量,第1风量H比第2风量M的热交换效率高。发明人通过着眼于这点而发现了如下这样的见解:在初始制冷控制中,从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由对面摆动状态切换至水平吹出固定状态时到经过预定时间之前将风量设为第1风量H的情况、与当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对面摆动状态切换至水平吹出固定状态时将风量设为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例如,第2风量M)的情况相比,可使室内的温度稳定,而且能够抑制功耗。
以下,采用图41以及图42来说明在制冷运转开始时在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对面摆动状态切换至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之后经过预定时间之前执行保持第1风量H的初始制冷控制的空调装置110。此外,图41(a)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初始期间以及初始期间后的期间中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以及室内风扇132的风量的图,图41(b)是示出本变形例的初始期间以及初始期间后的期间中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以及室内风扇132的风量的图。另外,在图41(b)中为了便于说明,将执行初始制冷控制的初始期间分为由挡板134a、134b、134c、134d进行对面摆动动作的第1期间和进行固定动作的第2期间。另外,所谓第1期间是指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初始期间的期间,是从开始制冷运转时到经过预先实验所得的最优时间时的期间。另外,所谓第2期间是指第1期间之后的期间,是在经过了最优时间之后制冷thermo-on状态与制冷thermo-off状态切换的次数超过预定次数(例如,2次或者3次)之前的期间。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假设由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进行是否从制冷thermo-on状态切换至制冷thermo-off状态的判定。
接着,说明本变形例中的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的控制动作。(参照图42)。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接收到从接收部461发送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信号时(步骤S411),开始执行初始制冷控制。具体而言,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接收从接收部461发送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信号,该接收部461已接收到由处于室内的用户进行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由此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开始初始制冷控制的执行。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首先将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463,并且将风量变更信号发送至风量控制部462(步骤S412)。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了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的风向控制部4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对面摆动状态。另外,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了风量变更信号的风量控制部462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而不是由用户设定的设定风量。
然后,当在步骤S412中发送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之后经过最优时间时(步骤S413),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将与水平吹出姿势的固定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463(步骤S414)。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了与水平吹出姿势的固定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的风向控制部4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全部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由此,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自动变更风向的摆动状态切换为保持风向为风向P0的水平吹出固定状态。此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从发送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到经过最优时间之前,不向风向控制部463发送与水平吹出姿势的固定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
在步骤S414中发送了与水平吹出姿势的固定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之后,当判定为从制冷thermo-on状态向制冷thermo-off状态切换了预定次数(例如,2次)以上的状态时(步骤S415),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向风量控制部4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416)。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发送了风量变更解除信号的风量控制部462通过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将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更为由用户设定的设定风量。由此,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的初始制冷控制结束。此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465在步骤S415中发送了与水平吹出姿势的固定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之后,判定为从制冷thermo-on状态向制冷thermo-off状态已切换超过了预定次数(例如,2次)的状态之前,不向风量控制部4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
这样,可通过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对面摆动状态切换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在开始制冷运转而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之后,冷空气难以聚集在室内的地板表面附近。另外,在初始制冷控制中,从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由对面摆动状态切换至水平吹出固定状态时到经过预定时间之前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使风量成为第1风量H的情况、与例如在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对面摆动状态切换至水平吹出固定状态的同时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使风量成为第2风量M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空调装置110中消耗的电力。
(6-4)变形例5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初始制冷控制执行的期间即初始期间的长度被设定为预先实验获得的最优时间。
取而代之,可根据设置有室内单元130的室内环境来决定初始期间的长度。例如,可通过学习之前的实际运转,来决定初始期间的长度。
这里,本发明人根据上述评价试验的结果而发现了如下的情况:在对面摆动状态下开始制冷运转之后经过16分40秒的时刻、与在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下开始制冷运转之后首次从制冷thermo-on状态切换至制冷thermo-off状态的时刻几乎一致。因此,本发明人获得了如下的见解:根据从在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下开始制冷运转到由制冷thermo-on状态切换至制冷thermo-off状态之前所需的时间,可决定与设置有室内单元130的房间相对应的对面摆动动作的执行持续时间即初始期间的长度。
以下,说明在初始制冷控制中根据之前的实际运转来决定初始期间的长度即执行对面摆动动作的时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最优时间的时间)的空调装置110。此外,在本变形例中,除了控制部560以外的结构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所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标号来说明控制部560以外的结构。
控制部560是由CPU以及存储器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室内单元130以及室外单元120具有的各种设备的动作。另外,控制部560如图43所示具备接收部561、风量控制部562、风向控制部563和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此外,接收部561、风量控制部562以及风向控制部563的结构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在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时执行初始制冷控制。另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在由用户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执行初始制冷控制。此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具有学习部566,该学习部566通过学习之前的实际运转来决定初始制冷控制中的对面摆动动作的执行时间(初始期间的长度)即学习运转时间。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在从接收部561发送了制冷运转开始指示信号时,判定是否需要基于学习部566的学习。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从学习部566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的时刻开始累计,在制冷thermo-on状态与制冷thermo-off状态切换的次数超过预定次数(例如,30次)时,判定为需要基于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即,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从学习部566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时开始累计,在制冷thermo-on状态与制冷thermo-off状态切换的次数小于预定次数时,判定为不需要基于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然后,在判定为不需要基于学习部566的学习时,开始初始制冷控制。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首先向风向控制部563以及风量控制部56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对面摆动动作,而且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接着,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在开始制冷运转之后经过了学习部566所决定的学习运转时间时,向风向控制部563发送控制信号,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对面摆动动作停止,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并且开始固定动作,并且向风量控制部562发送控制信号,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为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由此结束初始制冷控制。
此外,当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发送控制信号时,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风向控制部563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中的两个挡板(例如,挡板134a、134c)与其它挡板(例如,34b,34d)彼此反向地进行摆动。
学习部566在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判定为需要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时,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此外,每次由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时都保存到存储部(未图示)中。
另外,学习部566在将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设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而进行制冷运转时,测量制冷thermo-on状态持续的时间即从制冷运转开始到成为制冷thermo-off状态为止的制冷thermo-on持续时间,利用所测量的制冷thermo-on持续时间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此外,这里,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判定是否需要基于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根据上述判定由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但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仅在室内设置了室内单元130时进行的试运转的时刻由学习部566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另外,例如,也可以在预先设定的时刻(例如,13:00),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判定为需要基于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此外例如,也可以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在从上次利用学习部566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时起经过预定时间(例如,24小时)时,判定为需要基于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接着,采用图44以及图45来说明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的控制动作。此外如上所述,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仅在是制冷运转开始时且由用户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时,执行初始制冷控制。也就是说,即使是制暖运转开始时或者制冷运转开始时,在由用户设定为手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也不执行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的初始制冷控制。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在接收到从接收部561发送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信号时(步骤S501),判定是否需要基于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步骤S502)。具体而言,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接收从接收部561发送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信号,该接收部561已接收到由处于室内的用户进行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由此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判定是否需要基于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然后,在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判定为需要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时,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步骤S520)。具体而言,学习部566将与水平吹出姿势的固定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563,并且将风量变更信号发送至风量控制部562(步骤S521)。另外,学习部566在发送与水平吹出姿势的固定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的同时启动计时器(未图示)的计数(步骤S522)。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发送了与水平吹出姿势的固定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的风向控制部5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各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另外,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发送了风量变更信号的风量控制部562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而不是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并且,学习部566在发送了与水平吹出姿势的固定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之后,在判定为从制冷thermo-on状态切换至制冷thermo-off状态时(步骤S523),比较计时器所测量的制冷thermo-on持续时间与预先设定为最优时间的时间(例如,16分40秒)(步骤S524)。当在步骤S524中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与最优时间的比较结果是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短于最优时间时,学习部566将所测量的时间决定为学习运转时间(步骤S525)。另外,当在步骤S524中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与最优时间的比较结果是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长于最优时间时,学习部566将预先设定的最优时间决定为学习运转时间(步骤S526)。由此,利用学习部566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另外,学习部566在决定了学习运转时间之后,向风量控制部5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527)。
另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在步骤S502中判定为不需要基于学习部566决定学习运转时间时,开始初始制冷控制。具体而言,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将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563,并且将风量变更信号发送至风量控制部562(步骤S503)。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发送了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的风向控制部5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对面摆动状态。另外,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发送了风量变更信号的风量控制部562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而不是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
并且,在步骤S503中发送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之后经过学习部566所决定的学习运转时间时(步骤S504),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将风向变更解除信号发送至风向控制部563,并且向风量控制部5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505)。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发送了风向变更解除信号的风向控制部5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另外,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发送了风向变更解除信号的风量控制部562通过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将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更为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由此,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的初始制冷控制结束。此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565从发送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到经过学习运转时间之前,不发送风向变更解除信号以及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504)。
这样,因为利用预先测量出的时间(计时器所测量的制冷thermo-on状态的持续时间)来决定初始期间的长度即学习运转时间,所以例如与预先设定初始期间长度的情况相比,可决定与设置有室内单元130的室内环境相对应的对面摆动动作的执行时间。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学习部566对计时器所测量的制冷thermo-on持续时间与预先设定为最优时间的时间(例如,16分40秒)进行比较,将任意一方的时间决定为学习运转时间,但为了决定学习运转时间而与最优时间比较的对象不仅限于此。
这里,本发明人根据上述评价试验的结果发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面摆动动作的执行持续时间(最优时间)的16分40秒与从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下开始制冷运转到平均室温到达设定温度Trs之前所需的时间(温度分布均匀期)的约60%的时间几乎一致。因此,本发明人通过着眼于这点,而获得了如下这样见解:可将为了决定学习运转时间而与预先设定为最优时间的时间比较的对象设为计时器所测量的制冷thermo-on持续时间的60%以上(60%~100%)的时间。例如,在本变形例的步骤S524中,对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乘以0.6所得的时间(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0.6)与最优时间进行比较,其结果是,在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乘以0.6所得到的时间短于最优时间时,学习部566将测量的时间乘以0.6所得的时间决定为学习运转时间。另外,在步骤S524中,当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乘以0.6所得的时间与最优时间的比较结果是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乘以0.6所得的时间长于最优时间时,学习部566将预先设定的最优时间决定为学习运转时间。这样,可由学习部566来决定学习运转时间。
(6-5)变形例5E
图46示出将设置于试验室内的室内单元130具有的挡板134a、134b、134c、134d作为对面摆动状态使空调装置110进行制冷运转时的温度变化的变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执行初始制冷控制的期间即初始期间结束的时刻设定为从开始制冷运转之后经过预先实验获得的最优时间的时刻。
但是,本发明人在与上述评价试验同样的条件下,根据以对面摆动状态开始制冷运转时由吸入温度传感器T1检测的吸入温度Tr的结果,发现:在对面摆动状态下开始制冷运转之后经过16分40秒的时刻与吸入温度Tr低于比设定温度Trs低1度的温度(Trs-1)的时刻几乎一致(参照图46)。发明人通过着眼于这点获得了如下这样的见解:作为用于决定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的代替手段可利用基于吸入温度Tr的检测结果。
以下,说明在初始制冷控制中根据吸入温度Tr以及设定温度Trs来决定执行对面摆动动作的时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最优时间的时间)的空调装置110。此外在本变形例中,除控制部660以外的结构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所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标号来说明控制部660以外的结构。
控制部660是由CPU以及存储器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室内单元130以及室外单元120具有的各种设备的动作。另外,控制部660如图47所示具备接收部661、风量控制部662、风向控制部663和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此外,接收部661、风量控制部662、风向控制部663的结构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在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时执行初始制冷控制。另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在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时,执行初始制冷控制。此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具有在初始制冷控制中决定停止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对面摆动动作的定时的决定部666。
决定部666根据从吸入温度传感器T1发送的吸入温度Tr和用户所预先设定的设定温度Trs来决定使初始制冷控制中的对面摆动动作停止的定时。具体而言,决定部666在吸入温度Tr小于等于从设定温度Trs减去1度所得的值(Tr≤Trs-1)时,判断为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并且,决定部666将判断为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的时刻决定为停止对面摆动动作的时刻即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另外,决定部666在吸入温度Tr高于从设定温度Trs减去1度所得的值时(Tr>Trs-1),判断为室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此外,在从开始制冷运转到决定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之前即判断为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之前,按照预定时间(例如,20秒)由决定部666来判断室内的温度分布是否均匀。
另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首先向风向控制部663以及风量控制部66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开始对面摆动动作,而且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并且,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在从制冷运转开始到决定部666判断为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时,向风向控制部663发送控制信号,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对面摆动动作停止,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采取水平吹出姿势并且开始固定动作,并且向风量控制部66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为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由此来结束初始制冷控制。
此外,当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发送控制信号时,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风向控制部663控制各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使4个挡板134a、134b、134c、134d中的两个挡板(例如,挡板134a、134c)与其它挡板(例如,挡板134b、134d)相互逆向地进行摆动。
接着,采用图48来说明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的控制动作。此外如上所述,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仅在是制冷运转开始时而且由用户设定为自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执行初始制冷控制。即,即使是制暖运转开始时或者制冷运转开始时,在由用户设定为手动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也不执行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的初始制冷控制。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在接收到从接收部661发送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信号时(步骤S601),开始执行初始制冷控制。具体而言,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接收从接收部661发送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信号,该接收部661已接收到由处于室内的用户进行的制冷运转开始指示,由此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开始执行初始制冷控制。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在初始制冷控制中,首先向风向控制部663发送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并且向风量控制部662发送风量变更信号(步骤S602)。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发送了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的风向控制部6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对面摆动状态。另外,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发送了风量变更信号的风量控制部662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的转速,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成为第1风量H而不是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
并且,在步骤S602中,发送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之后由决定部666判断为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时(步骤S603),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向风向控制部663发送风向变更解除信号,并且向风量控制部662发送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604)。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发送了风向变更解除信号的风向控制部663控制驱动电动机138a、138b、138c、138d,以使全部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另外,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发送了风向变更解除信号的风量控制部662通过控制风扇电动机132a,将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更为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由此,基于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的初始制冷控制结束。此外,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665从发送与对面摆动动作相关的风向变更信号以及风量变更信号到决定部666判断为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之前,不发送风向变更解除信号以及风量变更解除信号(步骤S603)。
这样,可根据吸入温度Tr的检测结果来决定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由此能够执行与室内环境相应的初始制冷控制。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将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决定为决定部666判断为室内温度分布均匀的时刻,但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将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决定为比经过预先设定的最优时间的时刻或者由决定部666判断为室内温度分布均匀的时刻都早的时刻。另外,还可以组合变形例5D与本变形例,将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决定为比变形例5D的学习运转时间的结束时刻或者本变形例的判断为室内温度分布均匀的时刻都早的时刻。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中,当初始制冷控制结束时,向风向控制部663发送控制信号,以使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成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并且向风量控制部662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室内风扇132的风量从第1风量H变为用户所设定的设定风量。取而代之,也可以如变形例5C那样,在将挡板134a、134b、134c、134d的状态从对面摆动状态切换为水平吹出固定状态之后,从制冷thermo-on状态向制冷thermo-off状态切换预定次数(例如,2次)以上之前,执行保持第1风量H的初始制冷控制。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中,当吸入温度Tr是从设定温度Trs减去1度所得的值以下时,由决定部666判断为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但判断室内温度分布均匀的方法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室内单元130的决定部666与检测室内多个场所的温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来判断为室内温度分布均匀。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在空调装置110具备可检测设置有室内单元130的室内地板表面温度的地板温传感器的情况下,当吸入温度传感器T1所检测出的吸入温度Tr与地板温传感器所检测出的地板表面温度近似相同(例如,±0.5℃)时,由决定部666判断为室内温度分布均匀。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控制装置起到能够提高室内舒适性这样的效果,作为可通过控制配置在吹出口上的挡板来变更从吹出口供给的风向的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等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4      空调控制部(控制装置)
21a~21d 吹出口
22a~22d 挡板
26     吸入温度传感器(温度取得部)
27     地板温度传感器(温度取得部)
41a    阶段判定部(运转模式判定部、阶段判定部)
41b    方式选择部(摆动方式选择部)
41c    持续时间决定部(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
41d    对设定部
41e    方式指令生成部(控制指令生成部)
42     存储器(摆动方式存储区域、ID存储区域)
110    空调装置
132    室内风扇(风扇)
134a   挡板(第1挡板/挡板)
134b    挡板(第2挡板/挡板)
134c    挡板(第1挡板/挡板)
134d    挡板(第2挡板/挡板)
136     装饰面板(吹出部)
137     吹出口
137a    吹出口(第1吹出口)
137b    吹出口(第2吹出口)
137c    吹出口(第3吹出口)
137d    吹出口(第4吹出口)
666     决定部
266,566 学习部
161,261,361 接收部
164,264,364 判断部
165,265,365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
465,565,665 初始制冷动作控制部(控制部)
H    水平面
T1 吸入温度传感器(第2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
T2 地板温度传感器(第1温度传感器)
α    第1角度
β    第2角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6435号公报

Claims (25)

1.一种控制装置(4),其对使空调装置(1)的挡板(22a~22d)上下摆动的摆动动作进行控制,其中,该控制装置(4)具备:
运转模式判定部(41a),其至少判定作为所述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的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制热运转模式;
摆动方式存储区域(42),其存储作为与所述摆动动作相关的信息的多个摆动方式;以及
控制指令生成部(41e),其根据所述多个摆动方式中的、与所述运转模式判定部所判定出的结果对应的摆动方式,生成所述空调装置的控制指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4),其中,
该控制装置(4)还具备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41c),该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41c)根据所述多个摆动方式决定第1反复时间间隔和第2反复时间间隔,所述第1反复时间间隔是所述挡板(22a~22d)的斜度从第1姿势变化到第2姿势再变化到所述第1姿势的时间间隔,所述第2反复时间间隔是所述挡板的斜度从所述第2姿势变化到所述第1姿势再变化到所述第2姿势的时间间隔,
所述多个摆动方式与所述运转模式相关联,
所述摆动动作是反复所述第1姿势和所述第2姿势的动作,
在所述第1姿势中,所述挡板(22a~22d)相对于水平面(H)倾斜第1角度(α),从所述空调装置(1)吹出的空气向接近于水平方向的方向流动,
在所述第2姿势中,所述挡板(22a~22d)相对于所述水平面(H)倾斜第2角度(β),从所述空调装置(1)吹出的空气向接近于垂直方向的方向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4),其中,
所述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41c)至少在所述制冷运转模式中决定多个所述第1反复时间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装置(4),其中,该控制装置(4)还具备:
温度值取得部(26、27),其取得设置有所述空调装置(1)的室内的预定温度值;以及
摆动方式选择部(41b),其根据所述运转模式判定部判定出的结果和所述温度值取得部(26、27)所取得的所述预定温度值,从所述多个摆动方式中选择预定的摆动方式,
所述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41c)根据所述摆动方式选择部(41b)选择出的所述预定的摆动方式,决定所述第1反复时间间隔以及第2反复时间间隔,
所述控制指令生成部(41e)生成与所述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所决定的所述第1反复时间间隔以及第2反复时间间隔对应的所述控制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4),其中,
该控制装置(4)还具备阶段判定部(41a),该阶段判定部(41a)判定从所述空调装置(1)启动时到所述空调装置(1)充分进行了所述室内的空调控制的状态即稳定时为止的各个阶段,
所述摆动方式选择部(41b)根据所述阶段判定部(41a)所判定出的阶段选择所述摆动方式,
所述反复时间间隔决定部(41c)根据所述摆动方式选择部(41b)选择出的摆动方式,在所述制冷运转模式下,从所述启动时向所述稳定时使所述反复时间间隔变长,在所述制热运转模式下,从所述启动时向所述稳定时使所述反复时间间隔缩短。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4),其中,
所述空调装置(1)是具有四个吹出口(21a~21d)的空调装置(1),
所述摆动方式存储区域(42)存储与分别设置在所述四个吹出口(21a~21d)上的所述挡板(22a~22d)相对的所述多个摆动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4),其中,
所述四个吹出口(21a~21d)由以下构成:第1吹出口(21a);第3吹出口(21c),其相对于所述第1吹出口(21a)对称配置;第2吹出口(21b),其从所述第1吹出口(21a)的一端侧附近向所述第3吹出口(21c)的一端侧附近延伸,并与所述第1吹出口(21a)以及所述第3吹出口(21c)相邻;和第4吹出口(21d),其从所述第1吹出口(21a)的另一端侧附近向所述第3吹出口(21c)的另一端侧附近延伸而相对于所述第2吹出口(21b)对称配置,并与所述第1吹出口(21a)以及所述第3吹出口(21c)相邻,
该控制装置(4)还具备:
ID存储区域(42),其存储与所述四个吹出口(21a~21d)对应的ID,
对设定部(41d),其根据存储在所述ID存储区域中的所述ID,设定由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吹出口处的两个挡板构成的二组对,
所述控制指令生成部(41e)生成使属于同一对的两个挡板同步的控制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装置(4),其中,
所述控制指令生成部(41e)使所述两组对按不同的定时执行相同的摆动方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控制装置(4),其中,
所述对设定部(41d)按照预定的条件变更所述对。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4),其中,
所述温度取得部(26、27)取得由安装在所述室内机中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值。
11.一种空调装置(110),其中,该空调装置(110)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
吹出部(136),其形成有吹出口(137a、137b、137c、137d);以及
挡板(134a、134b、134c、134d),它们被配置在所述吹出口附近,并且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向室内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朝向,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判断部(164、264、364),其判断是否是在所述室内产生了温度不均匀的状态即温度不均匀状态;
接收部(161、261、361),其接收来自用户的所述挡板的摆动动作开始指示;以及
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265、365),在所述判断部判断为是所述温度不均匀状态时或者所述接收部接收到所述摆动动作开始指示时,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165、265、365)执行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
在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控制所述挡板的驱动,使得所述挡板的摆动动作开始并在满足预定条件时使所述挡板的所述摆动动作停止,
所述预定条件是如下这样的条件:第1条件,从所述摆动动作开始后经过了预定的第1预定时间;第2条件,从所述摆动动作开始后经过了学习过去的运转实际情况而决定的学习运转时间;或者第3条件,所述判断部判断为不是所述温度不均匀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该空调装置还具备风扇(132),该风扇(132)通过驱动来生成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
在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中,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控制所述风扇的驱动,使得所述风扇的风量最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在制热运转时执行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挡板的驱动,使得在使所述挡板的所述摆动动作停止之后所述挡板采取向所述吹出口的下方吹出空气的下吹出姿势。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温度不均匀消除控制部具有决定所述学习运转时间的学习部(266),
所述学习部利用thermo-on状态的持续时间决定所述学习运转时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学习部在进行了试运转的情况下、从thermo-on状态切换至thermo-off状态的次数为预定次数以上的情况下、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预定时刻的情况下、或者从上次决定所述学习运转时间后经过了第2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决定所述学习运转时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该空调装置还具备:
第1温度传感器(T2),其检测所述室内的地面附近的温度;以及
第2温度传感器(T1),其检测所述吹出部附近的温度,
所述判断部根据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是所述温度不均匀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吹出部设置在所述室内的天花板附近。
18.一种空调装置(110),其中,该空调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
吹出部(136),其配置在空调室的天花板附近,形成有吹出口(137);和
第1挡板以及第2挡板(134a、134b、134c、134d),它们设置在所述吹出口处,能分别独立地变更上下方向的风向角度,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控制部(465、565、665),它们在从制冷运转开始起经过预定时间为止的初始期间内执行使所述第1挡板以及所述第2挡板进行不同摆动动作的初始制冷控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所述初始制冷控制中,所述控制部按彼此不同的定时开始所述第1挡板以及所述第2挡板的所述摆动动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吹出口具有沿着4边形的4条边分别配置的细长形状的第1吹出口(137a)、第2吹出口(137b)、第3吹出口(137c)以及第4吹出口(137d),
所述第1挡板(134a、134c)是相互对置且配置在所述第1吹出口以及所述第3吹出口处的两个挡板,
所述第2挡板(134b、134d)是相互对置且配置在所述第2吹出口以及所述第4吹出口处的两个挡板。
21.根据权利要求18~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该空调装置还具备风扇(132),该风扇(132)通过驱动生成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
在所述初始制冷控制中,所述控制部驱动所述风扇,使得所述风扇的风量最大。
22.根据权利要求18~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初始期间的长度是预先设定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8~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具有学习部(566),该学习部(566)通过学习过去的运转实际情况来决定所述初始期间的长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8~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空调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天花板附近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T1),
所述控制部具有决定部(666),该决定部(666)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决定所述初始期间的结束时刻。
25.根据权利要求18~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初始期间包含第1期间和晚于所述第1期间的第2期间,
在所述初始制冷控制中,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1期间使所述第1挡板以及所述第2挡板进行所述不同的摆动动作,在所述第2期间使所述第1挡板以及所述第2挡板采取从所述吹出口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空气的姿势。
CN201080048844.3A 2009-09-28 2010-09-17 控制装置 Active CN102597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3486 2009-09-28
JP2009223486A JP5304574B2 (ja) 2009-09-28 2009-09-28 制御装置
JP2010067381A JP2011196666A (ja) 2010-03-24 2010-03-24 空気調和機
JP2010-067381 2010-03-24
JP2010-144018 2010-06-24
JP2010144018A JP5581845B2 (ja) 2010-06-24 2010-06-24 空調室内機
PCT/JP2010/066239 WO2011037095A1 (ja) 2009-09-28 2010-09-17 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7641A true CN102597641A (zh) 2012-07-18
CN102597641B CN102597641B (zh) 2014-11-12

Family

ID=43795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8844.3A Active CN102597641B (zh) 2009-09-28 2010-09-17 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9297547B2 (zh)
EP (1) EP2484986B1 (zh)
KR (1) KR20120079119A (zh)
CN (1) CN102597641B (zh)
AU (1) AU2010299201B2 (zh)
BR (1) BR112012007600A2 (zh)
ES (1) ES2822108T3 (zh)
WO (1) WO201103709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1227A (zh) * 2015-01-28 2016-08-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顶棚嵌入型室内单元
CN106765940A (zh) * 2016-12-16 2017-05-31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制冷时防热出风的控制方法
CN109564021A (zh) * 2016-08-09 2019-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6939B2 (ja) * 2010-09-17 2014-05-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方法
JP5403125B2 (ja) * 2011-10-31 2014-0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US9339691B2 (en) 2012-01-05 2016-05-17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xercise device
JP5835465B2 (ja) * 2012-03-30 2015-1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408318B1 (ja) * 2012-09-13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408319B1 (ja) * 2012-09-18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6079866B2 (ja) * 2013-03-04 2017-0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US9254409B2 (en) 2013-03-14 2016-02-09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Strength training apparatus with flywheel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4214887B (zh) * 2013-06-04 2017-03-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导风板的控制方法
JP6008993B2 (ja) * 2013-09-17 2016-10-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157339B2 (ja) * 2013-12-13 2017-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EP3623020B1 (en) 2013-12-26 2024-05-01 iFIT Inc. Magne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a cable machine
KR102317725B1 (ko) * 2014-02-28 2021-10-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운전방법
US10433612B2 (en) 2014-03-10 2019-10-08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Pressure sensor to quantify work
CN106470739B (zh) 2014-06-09 2019-06-21 爱康保健健身有限公司 并入跑步机的缆索系统
WO2015195965A1 (en) 2014-06-20 2015-12-23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Post workout massage device
JP6242300B2 (ja) * 2014-06-25 2017-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987882B2 (ja) * 2014-09-30 2016-09-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US10391361B2 (en) 2015-02-27 2019-08-27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Simulating real-world terrain on an exercise device
JP6767688B2 (ja) * 2015-05-20 2020-10-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室内空調システム
JP6213539B2 (ja) * 2015-09-29 2017-10-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135734B2 (ja) * 2015-09-29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229741B2 (ja) * 2015-09-29 2017-11-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658107B2 (ja) * 2016-03-02 2020-03-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US10272317B2 (en) 2016-03-18 2019-04-30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Lighted pace feature in a treadmill
US10625137B2 (en) 2016-03-18 2020-04-21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Coordinated displays in an exercise device
US10493349B2 (en) 2016-03-18 2019-12-03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Display on exercise device
JP6723799B2 (ja) * 2016-04-08 2020-07-15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空調吹き出し温度推定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25210B2 (ja) * 2016-05-27 2019-1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装置
US10671705B2 (en) 2016-09-28 2020-06-02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Customizing recipe recommendations
JP6361718B2 (ja) * 2016-10-28 2018-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06545922A (zh) * 2016-10-31 2017-03-29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121621B (zh) * 2017-12-05 2021-04-27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的室内机
KR102488347B1 (ko) 2018-01-10 2023-0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에어 컨디셔닝 시스템에서 에어 컨디셔너를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102026020B1 (ko) 2018-04-10 2019-1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인공지능을 이용한 파라미터 학습에 기반한 공기조화기, 클라우드 서버, 공기조화기의 구동 및 제어 방법
KR102168704B1 (ko) 2018-05-15 2020-10-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168705B1 (ko) * 2018-05-15 2020-10-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KR102167891B1 (ko) * 2018-06-01 2020-10-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639774B1 (ko) * 2018-12-18 2024-02-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KR20200075504A (ko) * 2018-12-18 2020-06-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JP7025672B2 (ja) * 2019-09-17 2022-0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14391080A (zh) * 2019-09-17 2022-04-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1151A (ja) * 1987-10-22 1989-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装置
JPH07158933A (ja) * 1993-12-02 1995-06-2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装置
CN1151500A (zh) * 1995-08-21 1997-06-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的风向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JP2001116324A (ja) * 1999-10-12 2001-04-27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133019A (ja) * 1999-11-01 2001-05-1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397774A (zh) * 2001-07-16 2003-02-19 Lg电子株式会社 控制装在天花板上的空调器的叶片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400432A (zh) * 2001-07-30 2003-03-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叶片的控制装置与方法
CN1708661A (zh) * 2002-08-12 2005-12-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JP2006336925A (ja) * 2005-06-01 2006-12-14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5958Y2 (zh) * 1984-09-03 1991-04-05
JPH0744758B2 (ja) * 1986-08-19 1995-05-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音声信号減衰装置
JPH01153441U (zh) * 1988-04-13 1989-10-23
US5039008A (en) * 1989-05-10 1991-08-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JPH0911694A (ja) 1995-06-30 1997-01-14 Graphtec Corp 回路基板欠陥補修装置
JP3671493B2 (ja) 1996-01-24 2005-07-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594421B2 (ja) * 1996-10-02 2004-12-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311152B2 (ja) * 2003-10-03 2009-08-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イングルーバ制御装置
JP4311212B2 (ja) * 2004-01-26 2009-08-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0640801B1 (ko) * 2005-05-10 2006-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에어컨의 베인 제어방법
JP2007024453A (ja) 2005-07-21 2007-02-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4581906B2 (ja) 2005-08-18 2010-11-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875376B2 (ja) 2006-02-20 2012-02-1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気流制御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1151A (ja) * 1987-10-22 1989-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装置
JPH07158933A (ja) * 1993-12-02 1995-06-2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装置
CN1151500A (zh) * 1995-08-21 1997-06-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的风向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JP2001116324A (ja) * 1999-10-12 2001-04-27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133019A (ja) * 1999-11-01 2001-05-1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397774A (zh) * 2001-07-16 2003-02-19 Lg电子株式会社 控制装在天花板上的空调器的叶片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400432A (zh) * 2001-07-30 2003-03-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叶片的控制装置与方法
CN1708661A (zh) * 2002-08-12 2005-12-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JP2006336925A (ja) * 2005-06-01 2006-12-14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1227A (zh) * 2015-01-28 2016-08-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顶棚嵌入型室内单元
CN105841227B (zh) * 2015-01-28 2020-06-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顶棚嵌入型室内单元
CN109564021A (zh) * 2016-08-09 2019-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10837670B2 (en) 2016-08-09 2020-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6765940A (zh) * 2016-12-16 2017-05-31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制冷时防热出风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84986B1 (en) 2020-08-05
WO2011037095A1 (ja) 2011-03-31
CN102597641B (zh) 2014-11-12
US9581351B2 (en) 2017-02-28
AU2010299201B2 (en) 2013-07-25
BR112012007600A2 (pt) 2016-08-23
US20160231015A1 (en) 2016-08-11
US20120174608A1 (en) 2012-07-12
EP2484986A1 (en) 2012-08-08
KR20120079119A (ko) 2012-07-11
US9297547B2 (en) 2016-03-29
EP2484986A4 (en) 2017-09-06
AU2010299201A1 (en) 2012-05-03
ES2822108T3 (es) 2021-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7641B (zh) 控制装置
CN103629839B (zh) 空调机
CN102706069B (zh) 一种冰箱及其变温室的控制方法
JP5304574B2 (ja) 制御装置
JP5373532B2 (ja) 空調操作装置および空調操作方法
CN203771631U (zh) 空调系统
CN101631994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69570A (zh) 空调机及其操作方法
CN104422086A (zh) 空气调节机
CN107525217A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JP6855152B1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管理装置
JP5240005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5021719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2245974B (zh) 控制空调的方法
KR101573363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11069592A (ja) 制御装置
JP6537726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502619B2 (ja) 表示装置
JP2013053845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KR101365167B1 (ko) 냉난방기 제어 모듈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080079482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KR100765165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공기조화기
KR20070039326A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과 루버제어방법
JP2008133979A (ja) エアコン連動床暖房コントローラ
JP6065898B2 (ja) 温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