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4089A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4089A
CN102544089A CN2010105778529A CN201010577852A CN102544089A CN 102544089 A CN102544089 A CN 102544089A CN 2010105778529 A CN2010105778529 A CN 2010105778529A CN 201010577852 A CN201010577852 A CN 201010577852A CN 102544089 A CN102544089 A CN 102544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s
isolation s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epitaxially grown
metal silic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78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4089B (zh
Inventor
罗军
赵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01057785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440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44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4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40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40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MOSFET器件及其实现方法,包括,衬底;栅极堆叠结构,位于沟道上;隔离侧墙位于栅极堆叠结构两侧;源漏区,位于隔离侧墙两侧的衬底区;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位于源漏区上;其特征在于:隔离侧墙是减薄的或细长的,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直接与该减薄的或细长的隔离侧墙下的沟道区接触,从而消除了传统的厚隔离侧墙下面的高阻区。依照本发明的MOSFET,大大减小了寄生电阻电容,从而降低了RC延迟,使得MOSFET器件开关性能达到大幅提升。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有效减小RC延迟并因此提高器件性能的新型半导体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IC集成度不断增大需要器件尺寸持续按比例缩小,然而电器工作电压有时维持不变,使得实际MOS器件内电场强度不断增大。高电场带来一系列可靠性问题,使得器件性能退化。
例如栅氧化层不断减薄时,电场强度过大会引起氧化层击穿,形成栅极氧化层漏电,破坏栅介电层的绝缘性。为了减小栅极泄漏,采用高k栅介电材料来替代SiO2作为栅极介电层。但是,高k栅介电材料与多晶硅栅极工艺不兼容,因此栅极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MOSFET源漏区之间的寄生串联电阻会使得等效工作电压下降。为了减小接触电阻率以及源漏串联电阻,深亚微米小尺寸MOSFET常采用硅化物自对准结构(Salicide)来配合LDD工艺,例如对于TiSi2的Salicide工艺,接触电阻率甚至可降低至10-9Ω/cm2以下。
此外,电场强度增大还可能产生能量显著高于平衡时平均动能的热电子,引起器件阈值漂移、跨导退化,造成器件中非正常电流。尺寸缩小后的MOSFET具有短沟道效应,进一步加剧了热电子效应。常用轻掺杂漏(LDD)结构来降低沟道中最大电场强度,从而抑制热电子效应。
考虑了以上问题的一种典型的小尺寸MOSFET结构,公开在美国专利申请US 2007/0141798 A中。如附图1所示,衬底的p阱10中(或是在衬底中浅沟槽隔离(STI)之间)形成有源漏区11,源漏区之间的沟道区12上方形成有高k栅介电栅极13和金属栅极14构成的栅极结构,栅极结构周围形成有隔离侧墙15,整个结构上覆盖有层间介质层16,在层间介质层16中对应于源漏区11位置刻蚀形成接触孔,沉积并退火形成镍硅化物17,在镍硅化物17上沉积金属的接触部18。这种器件结构中,接触孔和隔离侧墙之间有一定间距,也即镍硅化物17和隔离侧墙15之间有一定距离,并且源漏区11延伸超过隔离侧墙15,也即隔离侧墙15乃至栅极结构13/14下方至少具有部分延伸的源漏区11,或者如附图1中虚线所示为LDD结构。
由于接触孔和隔离侧墙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在该间距中未形成能降低寄生串联电阻的金属硅化物,并且在隔离侧墙下也没有金属硅化物,因此在这些区域内会存在很大的寄生电阻。由于沟道电阻随着器件尺寸的变小会逐渐变小,该寄生电阻在整个MOSFET等效电路的总电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金属栅极和源漏之间存在隔离侧墙,也会带来寄生电容。MOSFET结构中这些寄生的电阻电容会使得器件的RC延迟时间增大,降低器件开关速度,大大影响性能。因此,降低寄生电阻和栅极与源漏之间的寄生电容是减小RC延迟的关键。
一种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尽可能地对源漏重掺杂,以减小电阻率从而减小寄生电阻。但是,由于固溶度极限以及抑制短沟道效应所需的浅掺杂结构,提高源漏掺杂浓度变得不再实际。
同时,栅极和源漏之间的电容虽然也可以通过减小隔离侧墙厚度大幅减小甚至于消除,但是当前的Salicide工艺需要隔离侧墙作为掩模形成金属硅化物,隔离侧墙必须具有相当的厚度,故寄生电容的减小是有局限的。
因此,传统的MOSFET由于隔离侧墙较厚且与接触孔之间的间距过大而使得寄生电阻、电容很大,从而导致极大的RC延迟,器件性能大幅下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小源漏串联电阻以及栅极和源漏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有效降低RC延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栅极堆叠结构,位于衬底上;隔离侧墙,位于栅极堆叠结构周围;源漏区,位于隔离侧墙的两侧且嵌入衬底中;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位于源漏区上;其特征在于: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直接与隔离侧墙下的沟道区接触。
其中,源漏区为轻掺杂源漏结构。减薄的或细长的隔离侧墙的厚度为1至20nm。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的厚度为1至15nm,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的材质是NiSi2-y、Ni1-xPtxSi2-y、CoSi2-y或Ni1-xCoxSi2-y,其中x均大于0小于1,y均大于等于0小于1。还包括层间介质层与金属接触结构,层间介质层位于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上以及隔离侧墙周围,金属接触结构位于层间介质层中且与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电连接,金属接触结构包括接触沟槽埋层以及填充金属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的虚拟栅极两侧形成减薄或细长的第一隔离侧墙;
在减薄或细长的第一隔离侧墙两侧形成第二牺牲隔离侧墙;
在第一隔离侧墙和第二牺牲隔离侧墙两侧形成源漏区;
去除第二牺牲隔离侧墙;
在源漏区上形成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直接与第一隔离侧墙下的沟道区接触;
去除所述虚拟栅极;
形成栅极堆叠结构。
其中,第一隔离侧墙的厚度为1至20nm。虚拟栅极为多晶硅、非晶硅或者氧化硅以及这些材料的组合,第一隔离侧墙为氮化硅,第二牺牲隔离侧墙为二氧化硅、锗或锗化硅以及这些材质的组合。通过湿法刻蚀去除第二牺牲隔离侧墙,湿法刻蚀的刻蚀液仅刻蚀第二牺牲隔离侧墙而不刻蚀虚拟栅极、第一隔离侧墙以及硅衬底。
形成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的步骤包括,在衬底、源漏区、虚拟栅极以及第一隔离侧墙上沉积金属薄层,进行第一退火形成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并剥除未反应的金属薄层,第一退火温度为500到850℃。金属薄层的材质包括钴、镍、镍铂合金、镍钴合金或者镍铂钴三元合金,其厚度小于等于5nm。得到的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材质是NiSi2-y、Ni1-xPtxSi2-y、CoSi2-y或Ni1-xCoxSi2-y,其中x均大于0小于1,y均大于等于0小于1,厚度为1至15nm。
其中,通过离子注入形成轻掺杂源漏结构的源漏区。
形成栅极堆叠结构的步骤包括,沉积高k栅介电材料层,进行第二退火,所述第二退火温度为600到850℃,再沉积栅极金属层。
还包括,去除虚拟栅极之前在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上形成层间介质层,以及形成栅极堆叠结构之后形成金属接触,其中,层间介质层位于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上以及第一隔离侧墙周围,金属接触结构位于层间介质层中且与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电连接。金属接触结构包括接触沟槽埋层以及填充金属层。接触沟槽埋层的材质包括TiN、Ti、TaN或Ta中的任一种或组合,填充金属层的材质包括W、Cu、TiAl或A1中的任一种或组合。
其中,使用四甲基氢氧化铵或者氢氟酸等来湿法刻蚀去除虚拟栅极。
依照本发明制造的新型MOSFET,栅极堆叠结构周围仅有极薄的隔离侧墙,因而大大减小了栅极与源漏之间的寄生电容,并且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与栅极控制下的沟道区紧密接触,因此减小了寄生电阻,减小的寄生电阻电容大大降低了RC延迟,使得MOSFET器件开关性能得到大幅提升。此外,由于合理选择金属薄层的材质厚度以及第一退火温度,使得生成的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经受为了提高高k栅材料性能进行的高温第二退火,进一步提升了器件的性能。
本发明所述目的,以及在此未列出的其他目的,在本申请独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得以满足。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定在独立权利要求中,具体特征限定在其从属权利要求中。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其中:
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的小尺寸MOSFET的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2至10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减薄了隔离侧墙的MOSFET的制作方法的各步骤的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11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减薄了隔离侧墙的MOSFET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结合示意性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特征及其技术效果,公开了可有效减小RC延迟的新型半导体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结构,本申请中所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上”、“下”等等可用于修饰各种器件结构。这些修饰除非特别说明并非暗示所修饰器件结构的空间、次序或层级关系。
首先,形成带有减薄的第一侧墙的基础结构。如图2所示为基础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在具有浅沟槽隔离(STI)101的衬底100上沉积垫氧化层102,其中衬底100可以是体硅、绝缘体上硅(SOI)或者是其他化合物半导体衬底,例如GaAs、SiGe、SiC等等,以及这些物质的组合;垫氧化层102例如是氧化硅,特别是二氧化硅(SiO2)。在垫氧化层102上沉积虚拟栅极层103,虚拟栅极层103的材质可为多晶硅(poly Si)、非晶硅(α-Si)甚至是氧化物例如是氧化硅特别是二氧化硅,也可以是这些物质组合的叠层或混合物。在虚拟栅极层103上沉积盖层104,其材质通常是氮化物,例如氮化硅(SiN),用于稍后刻蚀的掩模层。采用常用的光刻掩模刻蚀工艺形成由垫氧化层102、虚拟栅极层103以及盖层104重叠构成的虚拟栅极堆叠结构。随后沉积一层第一绝缘隔离层,采用常用的刻蚀工艺在虚拟栅极堆叠结构两侧形成减薄的第一隔离侧墙105,所谓减薄是相对于传统的栅极隔离侧墙以及稍后要形成的第二牺牲隔离侧墙而言,第一隔离侧墙的厚度比这两者都要小。减薄的第一隔离侧墙105厚度为1至20nm,其材质可为氮化物例如氮化硅(SiN),也可为氧化物,例如掺有C或H的SiGeO。当第一绝缘隔离层材质为掺有C或H的SiGeO时,采用热磷酸来刻蚀形成第一隔离侧墙105。
其次,形成带有第二牺牲隔离侧墙的LDD结构。如图3所示,利用第一隔离侧墙105以及虚拟栅极堆叠结构作为掩模,进行第一离子注入,在衬底100中第一隔离侧墙105两侧形成掺杂浓度较低的源漏区。在整个结构上沉积额外的第二牺牲绝缘隔离层,该第二牺牲绝缘隔离层的材质可以是二氧化硅(SiO2)、锗(Ge)或锗化硅(SiGe)以及这些材质的组合,其中优选为SiO2。此外,特别地,第二牺牲侧墙可以采用含Si、Ge和O的薄膜,优选地掺有C、H、N之一或组合,这种材料的牺牲侧墙可以在较传统氮化物的侧墙短的时间内被热磷酸刻蚀且难被硫酸/过氧化氢混合液侵蚀,从而不会使得后续工艺中形成的金属硅化物因为长时间刻蚀而也被部分地侵蚀,从而进一步消除了可能的电阻增大的问题。采用常用工艺刻蚀该第二牺牲绝缘隔离层,在第一隔离侧墙105的两侧(外侧)形成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的厚度可以大于减薄的第一隔离侧墙105,但其高度可以小于第一隔离侧墙105,如图3所示,第一隔离侧墙105与通常的较厚的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相比显得细长,因此也可以将减薄的第一隔离侧墙105称为细长隔离侧墙。利用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作为掩模进行第二牺牲离子注入,在衬底100中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的两侧形成掺杂浓度较高的源漏区。退火以激活掺杂离子,最终形成LDD结构的源漏区107,其中,第一隔离侧墙和第二牺牲隔离侧墙下方的源漏区107中掺杂浓度较低,而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外侧的源漏区107中掺杂浓度较高。
再次,去除第二牺牲隔离侧墙。如图4所示,采用湿法刻蚀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留下第一隔离侧墙105以及虚拟栅极堆叠结构。湿法刻蚀的刻蚀液可以是任何能刻蚀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但是不会刻蚀第一隔离侧墙105或者衬底100的化学试剂。例如当第一隔离侧墙105为氮化硅且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为二氧化硅时,湿法刻蚀的刻蚀液可以为氢氟酸(HF)或氢氧化钾(KOH),HF刻蚀液中还可以加入氟化氨作为缓冲剂,此外,还可以采用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来刻蚀二氧化硅的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若第一隔离侧墙105是含C或H的SiGeO薄膜,且第二牺牲隔离侧墙采用二氧化硅,湿法刻蚀的刻蚀液采用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特别地,刻蚀液也能刻蚀第一隔离侧墙,例如当第一隔离侧墙105是氮化硅,而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是含C或H的SiGeO薄膜时,采用热磷酸不仅能快速去除第二牺牲隔离侧墙106,还能进一步减薄第一隔离侧墙105,从而使得寄生电阻、电容进一步减小,只是此时需要较严格控制刻蚀时间以及刻蚀液浓度。
然后,沉积金属薄层。如图5所示,在整个结构也即衬底100、STI101、LDD 107、第一隔离侧墙105以及虚拟栅极堆叠结构上沉积用于形成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的金属薄层108。金属薄层108的材质可以是钴(Co)、镍(Ni)、镍铂合金(Ni-Pt,其中Pt含量小于等于8%)、镍钴合金(Ni-Co,其中Co含量小于等于10%)或镍铂钴三元合金,厚度可以小于5nm并优选地小于等于4nm。具体地,金属薄层108可以是厚度小于5nm的Co、厚度小于等于4nm的Ni、厚度小于等于4nm的Ni-Pt或厚度小于等于4nm的Ni-Co。
接着,退火形成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并剥除未反应的金属薄层。如图6所示,在500至850℃下进行第一退火,沉积的金属薄层108与LDD 107中的硅反应而外延生成相应的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剥除未反应的金属薄层108的那部分,在LDD 107上第一隔离侧墙105两侧留下超薄的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由图中可知,超薄金属硅化物109与减薄的或细长的第一隔离侧墙105下的沟道区接触,具体地也即金属硅化物109与沟道区的界面与第一隔离侧墙105的侧面平行,优选地为共面。外延生成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依照金属薄层108材质不同而相应的可以是NiSi2-y、Ni1-xPtxSi2-y、CoSi2-y或Ni1-xCoxSi2-y,其中x均大于0小于1,y均大于等于0小于1。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厚度为1至15nm。
值得注意的是,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的过程中进行的较高温的第一退火,除了促使金属薄层108与LDD 107中的Si反应之外,还消除了LDD 107表面层中缺陷导致的非本征表面态,因此抑制了自对准镍基硅化物工艺通常具有的钉扎效应(piping effect)。此外,由于合理控制了金属薄层108的材质以及厚度,并采用了较高温的第一退火,因此形成的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可以经受后续工艺中为了提高高k栅介电性能而进行的高温第二退火。
接着,沉积并平坦化层间介质层110。如图7所示,采用常用工艺沉积厚的介质材料层,材料优选为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硅。采用化学机械抛光(CMP)对介质材料层进行平坦化,直至露出虚拟栅极层103,最终形成层间介质层110。
随后,去除虚拟栅极层103以及垫氧化层102。如图8所示,采用常用的湿法刻蚀工艺,去除虚拟栅极层103以及垫氧化层102,在层间介质层110中留下栅极孔111。其中,当虚拟栅极层103材质为多晶硅或非晶硅时,可以采用强碱来刻蚀硅,优选为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不含金属杂质离子从而不会污染CMOS器件,腐蚀速度和选择比高,腐蚀表面效果好,TMAH不会腐蚀二氧化硅和氮化硅,从而不会造成氮化硅的第一隔离侧墙105和氧化硅的层间介质层110受到腐蚀。当垫氧化层102的材质为氧化硅时,采用浓度为5%的HF刻蚀液。
然后,形成栅极堆叠结构。如图9所示,在栅极孔111中以及层间介质层110上沉积高k栅介电材料层112并在600至850℃温度下进行第二退火,以修复高k栅介电材料中的缺陷从而改善可靠性。在高k栅介电材料层112上沉积栅极金属层113。高k栅介电材料层112和栅极金属层113构成栅极堆叠结构,其中高k栅介电材料层112不仅位于栅极金属层113下方,还位于其侧面周围。
接着,平坦化栅极堆叠结构。如图10所示,采用CMP平坦化栅极堆叠结构,直至露出层间介质层110。
最后,形成源漏接触孔。如图11所示,在层间介质层110中光刻并刻蚀后形成接触孔直达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在接触孔中以及层间介质层109上依次填充薄的接触沟槽埋层114(未示出)以及厚的填充金属层115,CMP平坦化接触沟槽埋层114以及填充金属层115直至露出层间介质层110和栅极金属层113。接触沟槽埋层114的材质可为TiN、Ti、TaN或Ta及其组合,其作用是增强填充金属层115与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之间的粘合力并阻挡杂质扩散。填充金属层115的材质可为W、Cu、TiAl或Al及其组合,材质选择依照整体电路连线布局的需要,优先选用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
依照本发明的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形成的新型MOSFET器件结构如图11所示。衬底100中具有浅沟槽隔离(STI)101;衬底100中STI 101之间的有源区内形成有LDD的源漏区107;衬底100上形成的栅极堆叠结构位于LDD 107之间,栅极堆叠结构包括高k栅介电材料层112和栅极金属层113,其中高k栅介电材料层112不仅位于栅极金属层113下方,还位于其侧面周围;高k栅介电材料层112两侧具有减薄细长的第一隔离侧墙105;LDD 107上具有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与减薄的第一隔离侧墙105下的沟道区接触,第一隔离侧墙105厚度为1至20nm;由图中可知,超薄金属硅化物109与减薄的或细长的第一隔离侧墙105下的沟道区接触,具体地也即金属硅化物109与沟道区的界面与第一隔离侧墙105的侧面平行,优选地为共面;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材质可以是NiSi2-y、Ni1-xPtxSi2-y、CoSi2-y或Ni1-xCoxSi2-y,其中x均大于0小于1,y均大于等于0小于1;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上以及第一隔离侧墙105周围具有层间介质层110;金属接触结构贯穿层间介质层110,与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109电连接,包括接触沟槽埋层114以及填充金属层115,接触沟槽埋层114的材质可为TiN、Ti、TaN或Ta及其组合,填充金属层115的材质可为W、Cu、TiAl或Al及其组合。
依照本发明制造的新型MOSFET,栅极堆叠结构周围仅有极薄的隔离侧墙,因而大大减小了栅极与源漏之间的寄生电容,并且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与栅极控制下的沟道区紧密接触,因此减小了寄生电阻,减小的寄生电阻电容大大降低了RC延迟,使得MOSFET器件开关性能得到大幅提升。此外,由于合理选择金属薄层的材质厚度以及第一退火温度,使得生成的外延生长的超薄金属硅化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经受为了提高高k栅介电材料性能进行的高温第二退火,进一步提升了器件的性能。
尽管已参照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无需脱离本发明范围而对器件结构做出各种合适的改变和等价方式。此外,由所公开的教导可做出许多可能适于特定情形或材料的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不在于限定在作为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而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所公开的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将包括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Claims (19)

1.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
衬底;
栅极堆叠结构,位于所述衬底上;
隔离侧墙,位于所述栅极堆叠结构两侧;
源漏区,位于所述隔离侧墙的两侧且嵌入所述衬底中;
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位于所述源漏区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直接与所述隔离侧墙下的沟道区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源漏区为轻掺杂源漏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隔离侧墙的厚度为1至20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的厚度为1至15nm,所述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的材质是NiSi2-y、Ni1-xPtxSi2-y、CoSi2-y或Ni1-xCoxSi2-y,其中x均大于0小于1,y均大于等于0小于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还包括层间介质层与金属接触结构,所述层间介质层位于所述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上以及所述隔离侧墙周围,所述金属接触结构位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中且与所述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电连接,所述金属接触结构包括接触沟槽埋层以及填充金属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接触沟槽埋层的材质包括TiN、Ti、TaN或Ta中的任一种或组合,所述填充金属层的材质包括W、Cu、TiAl或Al中的任一种或组合。
7.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的虚拟栅极两侧形成第一隔离侧墙;
在所述第一隔离侧墙两侧形成第二牺牲隔离侧墙;
在所述第一隔离侧墙和第二牺牲隔离侧墙两侧形成源漏区;
去除所述第二牺牲隔离侧墙;
在所述源漏区上形成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所述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直接与所述第一隔离侧墙下的沟道区接触;
去除所述虚拟栅极;
形成栅极堆叠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隔离侧墙的厚度为1至20n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虚拟栅极为多晶硅、非晶硅或者氧化硅以及这些材料的组合,所述第一隔离侧墙为氮化硅,所述第二牺牲隔离侧墙为二氧化硅、锗或锗化硅以及这些材质的组合。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湿法刻蚀去除所述第二牺牲隔离侧墙,所述湿法刻蚀的刻蚀液仅刻蚀第二牺牲隔离侧墙而不刻蚀虚拟栅极、第一隔离侧墙和硅衬底。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形成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的步骤包括,在所述衬底、所述源漏区、所述虚拟栅极以及所述第一隔离侧墙上沉积金属薄层,进行第一退火形成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并剥除未反应的所述金属薄层,所述第一退火温度为500到850℃。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金属薄层的材质包括钴、镍、镍铂合金、镍钴合金或者镍铂钴三元合金,其厚度小于等于5nm。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材质是NiSi2-y、Ni1-xPtxSi2-y、CoSi2-y或Ni1-xCoxSi2-y,其中x均大于0小于1,y均大于等于0小于1,厚度为1至15nm。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离子注入形成轻掺杂源漏结构的源漏区。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形成栅极堆叠结构的步骤包括,沉积高k栅介电材料层,进行第二退火,所述第二退火温度为600到850℃,再沉积栅极金属层。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去除所述虚拟栅极之前在所述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上形成层间介质层,以及形成所述栅极堆叠结构之后形成金属接触,其中,所述层间介质层位于所述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上以及所述第一隔离侧墙周围,所述金属接触结构位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中且与所述外延生长的金属硅化物电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金属接触结构包括接触沟槽埋层以及填充金属层。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接触沟槽埋层的材质包括TiN、Ti、TaN或Ta中的任一种或组合,所述填充金属层的材质包括W、Cu、TiAl或Al中的任一种或组合。
1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四甲基氢氧化铵或者氢氟酸来湿法刻蚀去除所述虚拟栅极。
CN201010577852.9A 2010-12-08 2010-12-08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5440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77852.9A CN102544089B (zh) 2010-12-08 2010-12-08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77852.9A CN102544089B (zh) 2010-12-08 2010-12-08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4089A true CN102544089A (zh) 2012-07-04
CN102544089B CN102544089B (zh) 2015-06-17

Family

ID=46350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7852.9A Active CN102544089B (zh) 2010-12-08 2010-12-08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44089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0762A (zh) * 2011-04-25 2012-10-3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4086053A1 (zh) * 2012-12-03 2014-06-12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后栅工艺假栅的制造方法和后栅工艺假栅
CN104051265A (zh) * 2013-03-13 2014-09-1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US9111863B2 (en) 2012-12-03 2015-08-18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and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US9419095B2 (en) 2012-12-03 2016-08-16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and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CN107818947A (zh) * 2017-09-26 2018-03-20 杰华特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27586A (zh) * 2017-09-01 2019-03-05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94098A (zh) * 2021-07-30 2021-11-02 福建省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7231A (en) * 1999-08-05 2000-07-11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Fabrication of dual gates of field transistors with prevention of reaction between the gate electrode and the gate dielectric with a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US6812106B1 (en) * 2003-01-14 2004-11-02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Reduced dopant deactivation of source/drain extensions using laser thermal annealing
US20050164460A1 (en) * 2004-01-23 2005-07-28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alicide process for metal gate CMOS devices
US20070141798A1 (en) * 2005-12-20 2007-06-21 Intel Corporation Silicide layers in contacts for high-k/metal gate transistors
JP2009152342A (ja) * 2007-12-20 2009-07-09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090181504A1 (en) * 2008-01-14 2009-07-16 Chien-Ting Li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mos device having dual metal gate
US20100237435A1 (en) * 2009-03-17 2010-09-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gate height scaling with high-k/metal gate technology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7231A (en) * 1999-08-05 2000-07-11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Fabrication of dual gates of field transistors with prevention of reaction between the gate electrode and the gate dielectric with a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US6812106B1 (en) * 2003-01-14 2004-11-02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Reduced dopant deactivation of source/drain extensions using laser thermal annealing
US20050164460A1 (en) * 2004-01-23 2005-07-28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alicide process for metal gate CMOS devices
US20070141798A1 (en) * 2005-12-20 2007-06-21 Intel Corporation Silicide layers in contacts for high-k/metal gate transistors
JP2009152342A (ja) * 2007-12-20 2009-07-09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090181504A1 (en) * 2008-01-14 2009-07-16 Chien-Ting Li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mos device having dual metal gate
US20100237435A1 (en) * 2009-03-17 2010-09-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gate height scaling with high-k/metal gate technology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0762A (zh) * 2011-04-25 2012-10-3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60762B (zh) * 2011-04-25 2015-05-06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4086053A1 (zh) * 2012-12-03 2014-06-12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后栅工艺假栅的制造方法和后栅工艺假栅
US9111863B2 (en) 2012-12-03 2015-08-18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and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US9202890B2 (en) 2012-12-03 2015-12-01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and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US9419095B2 (en) 2012-12-03 2016-08-16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and dummy gate in gate-last process
CN104051265A (zh) * 2013-03-13 2014-09-1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N104051265B (zh) * 2013-03-13 2017-06-16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N109427586A (zh) * 2017-09-01 2019-03-05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18947A (zh) * 2017-09-26 2018-03-20 杰华特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94098A (zh) * 2021-07-30 2021-11-02 福建省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94098B (zh) * 2021-07-30 2023-11-17 福建省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4089B (zh) 2015-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7085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93000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00228B (zh) 半导体装置
CN102544089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72177B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US8120073B2 (en) Trigate transistor having extended metal gate electrode
CN103000675B (zh) 低源漏接触电阻mosfets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37488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1482200B1 (ko) 트랜지스터에서의 개선된 실리사이드 형성과 결합되는 리세스된 드레인 및 소스 영역
CN103035712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140625A1 (e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KR20080056666A (ko) 불휘발성 반도체 기억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760652A (zh)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CN102983163A (zh) 低源漏接触电阻MOSFETs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65457A (zh)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US8501610B2 (en) Non-volatile memori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thereof
CN103377948A (zh)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CN102315265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77586B (zh) 一种混合结型源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48730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3377943A (zh)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CN103377944A (zh)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CN102938416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11294B (zh)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60762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