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0825A - 带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0825A
CN102540825A CN2011104120653A CN201110412065A CN102540825A CN 102540825 A CN102540825 A CN 102540825A CN 2011104120653 A CN2011104120653 A CN 2011104120653A CN 201110412065 A CN201110412065 A CN 201110412065A CN 102540825 A CN102540825 A CN 102540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osture
tape
unloading
lo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120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0825B (zh
Inventor
加藤勉
渡边阳平
加藤雄司
渡边善久
寺地一
吉浦有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744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0443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744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9693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40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0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0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08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带单元以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配设在中间转印带(61)的环内的多个带支承辊之中,第一辅助辊(65)配设在与一次转印辊(62Y)邻接,第二辅助辊(66)配设在与一次转印辊(62K)邻接,使得上述第一辅助辊(65)以及第二辅助辊(66)从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独立,保持为可移动,通过上述第一辅助辊(65)以及第二辅助辊(66)的移动,在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附近,将中间转印带(61)的带开口推压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的位置。在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附近不设置用于推压中间转印带(61)的带开口的专用部件,能比以往技术提高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的维修保养性。

Description

带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得配设在带环内侧的由多个带架设部件支承的环状带部件作环状移动的带单元以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为人们所公知。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分别个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调色剂像的四个感光体,以及作为带单元的转印单元等。并且,通过公知的电子照相处理在Y、M、C、K用的感光体上形成Y、M、C、K调色剂像,通过将该Y、M、C、K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在转印单元的中间转印带表面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单元可以将环状的中间转印带的架设姿势至少切换为环状移动用姿势,以及单元取出用姿势。环状移动用姿势为一边使得中间转印带与感光体相接一边环状移动形成图像时的带架设姿势。单元取出用姿势为使得中间转印带与四个感光体全部离开,能从图像形成装置框体内拉出转印单元的姿势。从环状移动用姿势向单元取出用姿势的姿势变化由以下结构实现。即,在中间转印带环圈配设多个带支承辊,卷绕带在所述带支承辊表面局部进行支承。上述带支承辊之中,有Y、M、C、K用的一次转印辊,其与Y、M、C、K用的感光体之间夹着带,用于形成Y、M、C、K用一次转印夹持部,这些Y、M、C、K用的一次转印辊与其他带支承辊不同,由另一副框架保持。并且,通过该副框架的移动,使得Y、M、C、K用的一次转印辊朝着离开Y、M、C、K用的感光体的方向移动,使得迄今为止与Y、M、C、K用感光体相接的中间转印带离开各感光体。通过设为这种单元取出时姿势,能很容易从框体内拉出转印单元,进行维修保养。
但是,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没有充分考虑从框体内拉出的转印单元的一次转印辊的维修保养性。具体地说,为了实行配设在环状中间转印带的环圈内的Y、M、C、K用的一次转印辊的维修保养,必须将上述Y、M、C、K用的一次转印辊从带的环内取出到环外。并且,为此,在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两端,需要将手分别伸入大大打开口的带开口中。但是,一般,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支承多个带支承辊的侧板,遮覆上述带开口。在这种状态下,用肉眼确认带圈内的一次转印辊非常困难,且将手伸入带圈内也很困难,因此,不能取出Y、M、C、K用的一次转印辊。因此,取出Y、M、C、K用的一次转印辊前,从转印单元卸下中间转印带,以便容易地对Y、M、C、K用的一次转印辊进行必要作业,是非常费事的作业。
进一步说,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没有充分考虑从框体内拉出的转印单元的内部零件的维修保养性。具体地说,在转印单元中,在环状中间转印带的环圈内,配设用于架设带的带支承辊等多个内部零件。为了进行上述内部零件的维修保养,必须将内部零件从中间转印带的环内取出。并且,为此,在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两端,需要将手分别伸入大大打开口的带开口中。但是,一般,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支承多个带支承辊的侧板,遮覆上述带开口。在这种状态下,用肉眼确认带圈内的一次转印辊非常困难,且将手伸入带圈内也很困难,因此,不能取出内部零件。因此,取出内部零件前,从转印单元卸下中间转印带,以便容易地对内部零件进行必要作业,是非常费事的作业。
于是,本发明人开发下面那样的新颖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在转印单元的Y、M、C、K用的一次转印辊的附近,使得支承中间转印带的四个带上推用滚子分别从一次转印辊独立,分别能移动。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希望进行例如Y用一次转印辊的维修保养场合,作业者进行以下操作。即,首先,在从框体内拉出的转印单元中,使得张力辊滑动移动等,使得中间转印带的张力松弛。接着,四个带上推用滚子之中,使得配设在Y用的一次转印辊附近的带上推用滚子从带圈内向着圈外移动。由此,在Y用的一次转印辊附近,从圈内向着圈外将带开口上推到不隐藏在侧板的位置。这样,通过上推的带开口处,能容易地对Y用的一次转印辊进行必要作业。说明对Y用的一次转印辊进行维修保养场合,对其他色的一次转印辊进行维修保养场合,也同样使得配设在各一次转印辊附近的带上推用滚子移动。由此,能容易地分别对各色一次转印辊进行维修保养。
但是,在上述构成中,通过设置带上推用滚子这样的带上推用的专用部件,存在引起成本上升的缺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60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转印辊附近不设置用于上推带开口的专用部件、能比以往技术提高配设在带部件的环内的转印辊的维修保养性的带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比以往技术提高配设在带部件的环内的内部零件的维修保养性的带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带单元,包括:
环状带部件;以及
保持手段,在上述带部件的环内侧,保持支承上述带部件的多个带支承部件;
上述多个带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是转印辊,为了将载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像载置体表面载置的调色剂像转印在上述带部件表面或保持在该表面的记录材料上,对上述带部件的背面施加转印偏压,且上述保持手段保持上述转印辊,使其可移动,通过使得上述转印辊移动,以作为使得上述带部件环状移动时的带架设姿势的环状移动用姿势,以及作为用于从收纳带单元的壳体内取出带单元的带架设姿势的单元取出用姿势,使得带架设姿势变化;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带支承部件之中,配设在与上述转印辊邻接的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使得该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上述转印辊独立,保持为可移动,构成上述保持手段,在上述转印辊附近,将分别存在于上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带开口上推到不隐藏在上述保持手段的侧板的位置。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的移动,将上述带开口上推到不隐藏在上述侧板的位置时的带架设姿势是用于装卸上述转印辊的转印辊装卸用姿势,与上述带移动用姿势或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相比,提高上述转印辊相对上述带部件的环内的装卸性。
(3)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张力辊在上述带部件的环外侧与上述带部件的表面相接,对上述带部件赋予张力,设置为上述张力辊可相对带单元本体装卸;
上述转印辊装卸用姿势是从上述带单元本体卸下上述张力辊,在张力松弛状态下,将上述带部件的周向一部分由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环内向着环外推压,提高环内的上述转印辊的视认性,以及向着上述转印辊手伸入环内的进入性。
(4)在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手段使得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上述转印辊独立,保持为可移动,使得带架设姿势除了变化为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上述转印辊装卸用姿势之外,还可以变化为带装卸用姿势;
上述带装卸用姿势与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上述转印辊装卸用姿势相比,提高上述带部件相对上述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
(5)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手段使得上述多个转印邻设支承部件分别从上述转印辊独立,保持为可移动;
上述带装卸用姿势是从上述带单元本体卸下上述张力辊,在张力松弛状态下,将上述带部件的周向多处分别由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环内向着环外推压,提高上述带部件相对上述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
(6)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手段保持使得至少一个带支承部件能移动,通过上述多个带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移动,以作为使得上述带部件环状移动时的带架设姿势的环状移动用姿势,以及作为用于从收纳带单元的壳体内取出带单元的带架设姿势的单元取出用姿势,使得带架设姿势变化;
上述保持手段保持使得至少一个带支承部件能移动,使得带架设姿势除了变化为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之外,还变化为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
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为用于进行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的带架设姿势,与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相比,提高内部零件相对上述带部件的环内的装卸性。
(7)在上述技术方案(6)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提高环内的内部零件的视认性,以及手向环内伸入的进入性。
(8)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张力辊在上述带部件的环外侧与上述带部件的表面相接,对上述带部件赋予张力,设置为上述张力辊可相对带单元本体装卸;
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是从上述带单元本体卸下上述张力辊,在张力松弛状态下,将上述带部件的周向一部分由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环内向着环外推压,提高上述视认性以及上述进入性。
(9)在上述技术方案(8)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手段使得至少一个带支承部件保持为可移动,使得带架设姿势除了变化为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之外,还可以变化为带装卸用姿势;
上述带装卸用姿势与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相比,提高上述带部件相对上述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
(10)在上述技术方案(9)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装卸用姿势是从上述带单元本体卸下上述张力辊,在张力松弛状态下,将上述带部件的周向多处分别从环内向着环外推压,提高上述带部件相对上述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
(11)在上述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一个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设有滑动支承手段,在上述框体的内外之间,可滑移地支承上述带单元。
(12)在上述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一个所述的带单元中,其特征在于:
设有偏靠修正手段,使得上述多个带支承部件之中,与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不同的一个带支承部件,相对其他带支承部件倾斜,修正上述带部件的偏靠。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成像手段,用于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带单元,一边使得环状带部件环状移动,一边运送保持在上述带部件表面的上述记录片材;其特征在于:
使用上述技术方案(1)至(12)中任一个所述的带单元,作为上述带单元。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多个带支承部件之中,配设在与转印辊邻接的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使得该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上述转印辊独立,保持为可移动,构成上述保持手段,在上述转印辊附近,将分别存在于上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带开口上推到不隐藏在上述保持手段的侧板的位置,兼用作带推压用部件。由此,在转印辊附近不设置用于上推带开口的专用部件,能比以往技术提高配设在带部件的环内的转印辊的维修保养性。
按照本发明,保持手段保持使得至少一个带支承部件能移动,使得带架设姿势变化为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提高内部零件相对带部件的环内的装卸性。由此,不从带单元本体卸下带部件,能将内部零件相对带部件环内装卸,与装卸内部零件前需要卸下带部件的以往技术相比,能提高内部部件的维修保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该打印机的转印单元的正面图。
图3是表示将第一副框架移动到比较高的位置的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4是表示该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左半部分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5是表示将第二副框架移动到比较高的位置的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6是表示该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右半部分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7是表示将第一副框架移动到比较低的位置的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8是表示该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左半部分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9是表示将第二副框架移动到比较低的位置的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10是表示该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右半部分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11是表示对于中间转印带取单元取出用姿势的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正面图。
图12是表示该状态且卸下带清洁装置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正面图。
图13是表示对于中间转印取张力松弛姿势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正面图。
图14是局部表示该转印单元的第一副框架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局部表示第一副框架的局部正面图。
图16是局部表示使得第一臂在与图15不同的摆动位置卡合状态的该第一副框架的局部正面图。
图17是局部表示使得第一臂在与图15及图16不同的摆动位置卡合状态的该第一副框架的局部正面图。
图18是表示对于中间转印取第一装卸用姿势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19是表示该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正面图。
图20是与一次转印辊一起表示回转自如地支承Y用一次转印辊的Y用一次转印辊支架截面的截面图。
图21是与一次转印辊一起表示使得滑动轴承移动到与盖部的相接位置状态的该一次转印辊支架截面的截面图。
图22是与一次转印辊一起表示卸下盖部状态的该一次转印辊支架截面的截面图。
图23是与一次转印辊一起表示使得滑动轴承从支架本体内抽出状态的该一次转印辊支架截面的截面图。
图24是表示对于中间转印带取第二装卸用姿势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25是表示该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正面图。
图26是表示对于中间转印带取第三装卸用姿势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27是表示该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正面图。
图28是表示对于中间转印带取第四装卸用姿势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29是表示该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正面图。
图30是表示对于中间转印带取带装卸用姿势状态的该转印单元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31是表示配设在中间转印带的环内侧的转向辊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的图像形成装置,说明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的打印机的实施形态。
首先,说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基本构成。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该打印机包括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调色剂像的四个成像单元2Y、2M、2C、2K。还设有供纸通道30,转印前运送通道31,手工供纸通道32,手工供纸盘33,定位辊对34,运送带单元35,定影装置40,运送切换装置50,排纸通道51,排纸辊对52,排纸盘53,第一供纸盒101,第二供纸盒102,再送装置等。还设有二个光写入单元1YM,1CK。成像单元2Y、2M、2C、2K包括作为潜像载置体的鼓状的感光体3Y、3M、3C、3K。
第一供纸盒101以及第二供纸盒102分别在内部收纳记录纸P。并且,通过供纸辊101a,102a的驱动回转,将纸束的最上面的记录纸P向着供纸通道30送出。转印前运送通道31与该供纸通道30连续,上述转印前运送通道31用于运送记录纸P直到紧靠后述的二次转印夹持部。从第一供纸盒101以及第二供纸盒102送出的作为记录部件的记录纸P经该供纸通道30进入转印前运送通道31。
在打印机壳体的侧面,配设手工供纸盘33,其可相对壳体开闭,在相对壳体打开状态下,将纸手工放置到盘上面。手工插入的纸的最上面的记录纸P由手工供纸盘33的送出辊向着转印前运送通道31送出。
二个光写入单元1YM,1CK分别包括激光器二极管,多面镜,各种透镜等,根据由打印机外部的扫描器读取的图像信息或者从计算机送来的图像信息,驱动激光二器极管。接着,对成像单元2Y、2M、2C、2K的感光体3Y、3M、3C、3K进行光扫描。具体地说,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手段,驱动使得成像单元2Y、2M、2C、2K的感光体3Y、3M、3C、3K分别按图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光写入单元1YM对驱动中的感光体3Y、3M一边使得激光分别沿着回转轴线方向偏转一边照射,进行光扫描处理。由此,在感光体3Y、3M形成基于Y、M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光写入单元1CK对驱动中的感光体3C、3K一边使得激光分别沿着回转轴线方向偏转一边照射,进行光扫描处理。由此,在感光体3C、3K形成基于C、K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成像单元2Y、2M、2C、2K分别将作为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以及配置在其周围的各种机器作为一个单元支承在共用支承体上,能相对打印部本体装卸。并且,除了互相使用的调色剂的色不同,其他构成相同。以Y用的成像单元2Y为例,其包括感光体3Y,以及显影装置4Y,其用于使得形成在感光体3Y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另外,还设有充电装置5Y以及鼓清洁装置6Y等,上述充电装置5Y对回转的感光体3Y的表面施以充电处理,使其均一带电,上述鼓清洁装置6Y清洁通过Y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后残留在感光体3Y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图示打印机使得四个成像单元2Y、2M、2C、2K相对中间转印带61沿着环形移动方向排列,构成所谓串列型构成。
作为感光体3Y使用鼓状,可以在铝等管材上涂布具有感光性的有机感光材料,形成感光层。但是,并不局限于鼓状,也可以使用环状。
显影装置4Y使用含有没有图示的磁性载体和非磁性的Y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以下,简记为“显影剂”),使得潜像显影。作为显影装置4Y,也可以使用由不包含磁性载体的单组分显影剂代替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显影的方式。通过没有图示的Y调色剂补给装置向显影装置4Y适当补给Y调色剂瓶103Y内的Y调色剂。
作为鼓清洁装置6Y,使用使得聚氨酯甲酸乙酯橡胶制的清洁刮板与感光体3Y压接的方式,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以提高清洁性为目的,在本打印机中,采用使得回转自如的毛刷与感光体3Y相接的方式。该毛刷也兼有从没有图示的固形润滑剂刮取润滑剂,使其成为微粉末涂布在感光体3Y表面上的作用。
在感光体3Y上方,配设没有图示的消电灯,该消电灯也成为成像单元2Y的一部分。消电灯用光照射通过鼓清洁装置6Y之后的感光体3Y表面进行消电。被消电的感光体3Y的表面由充电装置5Y使其均一带电后,由上述光写入单元1YM施以光扫描。充电装置5Y一边从没有图示的电源接受供给的充电偏压,一边被驱动回转。也可以采用对感光体3Y以非接触进行充电处理的栅控式电晕器充电方式,代替上述方式。
说明Y用成像单元2Y,M、C、K用成像单元2M、2C、2K也与成像单元2Y构成相同。
在四个成像单元2Y、2M、2C、2K的下方,配设作为带单元的转印单元60。中间转印带61作为带部件由作为带支承部件的多个带支承辊支承架设,该转印单元60使得上述中间转印带61与感光体3Y、3M、3C、3K相接,通过驱动某一辊回转,使得中间转印带61按顺时钟方向环状移动。由此,形成感光体3Y、3M、3C、3K和中间转印带61相接的Y、M、C、K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
在Y、M、C、K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的附近,配设在带环内侧的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将中间转印带61向着感光体3Y、3M、3C、3K推压。由没有图示的电源对上述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在Y、M、C、K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形成一次转印电场,使得感光体3Y、3M、3C、3K上的调色剂像向着中间转印带61静电移动。
伴随顺时钟方向的环状移动,在顺序通过Y、M、C、K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的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在各一次转印夹持部顺序叠合调色剂像进行一次转印。通过该叠合的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形成四色叠合的调色剂像(以下,称为“四色调色剂像”)。
在中间转印带61的图示下方,配设二次转印辊72,在中间转印带61的相对二次转印背撑辊68卷绕处,带表面与该二次转印辊72相接,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由此,形成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和二次转印辊72相接的二次转印夹持部。
由没有图示的电源对上述二次转印辊72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另一方面,带环内的二次转印背撑辊68接地。由此,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内,形成二次转印电场。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图示右侧方,配设上述定位辊对34,将夹入辊间的记录纸P在能使得与中间转印带61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同步的时间,向二次转印夹持部送出。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内,受二次转印电场和夹持部压力影响,中间转印带61上的四色调色剂像一下子二次转印在记录纸上,和记录纸的白色协同成为彩色图像。
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附着在二次转印夹持部没有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该转印残留调色剂由与中间转印带61相接的带清洁装置75清洁除去。
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P脱离中间转印带61,交接到运送带单元35。该运送带单元35由驱动辊37及从动辊38架设环状运送带36,通过驱动上述驱动辊37回转,使其沿逆时钟方向环状移动。接着,将从二次转印夹持部接受的记录纸P保持在带上部架设面,伴随带的环状移动运送,交接到定影装置40。
定影装置40包括定影辊41,定影带42,弹性驱动辊43,加热辊44等。环状定影带42在卷绕在弹性驱动辊43以及内包卤素灯等热源的加热辊44的状态下,伴随弹性驱动辊43的顺时钟方向的回转,按图示顺时钟方向环状移动。并且,在相对加热辊44的卷绕位置,由加热辊44加热。对加热辊44的热源的供给电源的接通/断开由没有图示的定影温度控制部控制。该定影温度控制部控制上述热源的供给电源的接通/断开,使得由没有图示的用于检测定影带42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结果成为所定值。
在环状移动的定影带42的相对弹性驱动辊43的卷绕处,内包卤素灯等热源的定影辊41相接形成定影夹持部,朝着图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对定影辊41的热源的供给电源的接通/断开也由定影温度控制部控制。定影温度控制部控制上述供给电源的接通/断开,使得由没有图示的用于检测定影辊41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结果成为所定值。
上述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P送向定影装置40内,夹入定影夹持部。接着,通过加压及加热等作用,施以调色剂像定影处理。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在第一面转印调色剂像,且在定影装置40,调色剂像定影在该第一面上的记录纸P向着运送切换装置50送出。
在本打印机中,通过运送切换装置50,再送通道54,转向通道55,转向后运送通道56等构成再送手段。具体地说,运送切换装置50从定影装置40接受记录纸P,将此后的运送目标切换为排纸通道51或再送通道54。具体地说,当实行仅对记录纸P第一面形成图像的单面模式的打印作业时,将运送目标设定为排纸通道51。由此,将仅在第一面形成图像的记录纸P经由排纸通道51送向排纸辊对52,排纸到机外的排纸盘53上。当实行对记录纸P两面分别形成图像的双面模式的打印作业时,当从定影装置40接受在两面分别定影有图像的记录纸P时,也将运送目标设定为排纸通道51。由此,在两面形成图像的记录纸P排纸到机外的排纸盘53上。另一方面,当实行双面模式的打印作业时,当从定影装置40接受仅在第一面图像得到定影的记录纸P时,将运送目标设定为再送通道54。
转向通道55与再送通道54相连,送到再送通道54的记录纸P进入该转向通道55。接着,若记录纸P的运送方向全区域进入转向通道55,记录纸P的运送方向逆转,记录纸P转向。转向通道55除了与再送通道54,还与转向后运送通道56相连,转向的记录纸P进入该转向后运送通道56。这时,记录纸P的上下翻转。接着,上下翻转的记录纸P经由转向后运送通道56以及上述供纸通道30,再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在第二面转印调色剂像,记录纸P经由定影装置40使得调色剂像定影在第二面上后,经由运送切换装置50,排纸通道51,以及排纸辊对52,排纸到排纸盘53上。
在带环内侧,作为支承中间转印带61的带支承部件,转印单元60包括四个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从动辊63,转向辊64,第一辅助辊65,第二辅助辊66,驱动辊67,二次转印背撑辊68,第一清洁背撑辊69,以及第二清洁背撑辊70。
驱动辊67由没有图示的驱动手段驱动朝图示顺时钟方向回转,使得中间转印带61朝着图示顺时钟方向环状移动。从动辊63随着该环状移动的中间转印带61环状移动。第一清洁背撑辊69和第二清洁背撑辊70将中间转印带61夹入带清洁装置75的清洁刷及清洁刮板之间,支撑带。关于转向辊64,第一辅助辊65,第二辅助辊66的作用,将在后文说明。
在带清洁装置75的上方,配设张力辊71。该张力辊71从带环外侧向着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赋能,将张力赋予中间转印带61。在图1中,从正面侧表示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
图2是表示转印单元60的正面图。转印单元60配设为使得中间转印带61的宽度方向沿着复印机的前后方向的姿势。并且,设在转印单元60的各种辊配设为使得回转轴线方向沿着带宽度方向(=复印机的前后方向)的姿势。上述辊架设在转印单元60的前侧板76和隐藏在前侧板76里侧、没有图示的后侧板之间。带在中间转印带61的宽度方向一端开口,带开口被前侧板76遮覆。在中间转印带61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开口被后侧板遮覆。前侧板76和后侧板除了支承各种辊,还支承带清洁装置75等。
在转印单元60的单元框架的左端,右端分别回转自如地安装滑轮87,上述滑轮87分别与固定在打印机框体的导轨86嵌合。该导轨86沿着与纸面垂直相交方向,即打印机的前后方向延伸,转印单元60能沿着导轨86滑动移动。在上述构成中,导轨86及滑轮87起着作为滑动支承手段的功能,可滑动移动地支承作为带单元地转印单元60。
配设在中间转印带61的环内侧的多个带支承辊之中,第一辅助辊65,Y用的一次转印辊62Y,M用的一次转印辊62M,C用的一次转印辊62C保持在配设在前侧板76和后侧板之间的第一副框架77上。K用的一次转印辊62K以及第二辅助辊66保持在配设在前侧板76和后侧板之间的第二副框架78上。第一副框架77和第二副框架78分别通过没有图示的上下移动机构能个别地上下移动。
在该图中,表示使得中间转印带61取作为环状移动用姿势的彩色打印用姿势状态的转印单元60。在该彩色打印用姿势中,如图3所示,由升降机构使得第一副框架77移动到比较高的位置,使得第一辅助辊65的上端以及Y用的一次转印辊62Y的上端分别位于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高的位置。这时,如图4所示,与Y用一次转印辊62Y一起保持在第一副框架77的M用一次转印辊62M的上端也位于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高的位置。没有图示的C用一次转印辊62C(参照图2)的上端也位于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高的位置。由此,如图1所示,Y用一次转印辊62Y,M用一次转印辊62M,C用一次转印辊62C和感光体3Y、3M、3C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61,形成Y、M、C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
在图4中,在M用一次转印辊62M的周边,中间转印带61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姿势伸展着。在Y用一次转印辊62Y的周边,中间转印带61也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姿势伸展着。因此,在上述二个一次转印夹持部,中间转印带61大致实行相同动作。
在该图中,Y用一次转印辊62Y的上端位于比从动辊63上端高的位置。并且,第一辅助辊65在Y用一次转印辊62Y和从动辊63之间,位于与一次转印辊62Y相同高度位置。当不存在该第一辅助辊65场合,在Y用一次转印辊62Y和从动辊63之间,中间转印带61从Y用一次转印辊62Y侧向着从动辊63侧逐渐下降的斜的姿势延伸。在这种斜姿势下,与沿水平方向延伸姿势相比,相对Y用一次转印辊62Y的带卷绕角变大。于是,在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M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中间转印带61取不同的动作,因此,在二个一次转印夹持部的转印条件产生差异。于是,在本打印机中,在Y用一次转印辊62Y和从动辊63之间,将第一辅助辊65设为与一次转印辊62Y相同高度水平。由此,在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周边,使得中间转印带61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能与M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及没有图示的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得到相同水平的动作。
在彩色打印用姿势中,如图5及图6所示,由升降机构使得第二副框架78移动到比较高的位置,使得K用一次转印辊62K的上端以及第二辅助辊66的上端分别位于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高的位置。由此,如图1所示,K用一次转印辊62K和感光体3K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61,形成K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在图6中,第二辅助辊66承担使得K用一次转印夹持部的带动作与Y、M、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的带动作相同的作用。
这样,在彩色用打印姿势中,使得中间转印带61分别与感光体3Y、3M、3C、3K相接,在分别形成Y、M、C、K用一次转印夹持部的状态下,使得中间转印带61环状移动。
转印单元60作为环状移动用姿势,除了上述彩色打印用姿势,还有使得中间转印带61取黑白打印用姿势。在黑白打印用姿势中,如图7所示,由升降机构使得第一副框架77移动到比较低的位置,使得第一辅助辊65的上端以及Y用的一次转印辊62Y的上端分别位于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低的位置。这时,如图8所示,M用一次转印辊62M的上端也位于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低的位置。保持在第一副框架77的没有图示的C用一次转印辊62C(参照图2)的上端也位于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低的位置。由此,Y用一次转印辊62Y,M用一次转印辊62M,C用一次转印辊62C从图1所示的感光体3Y、3M、3C脱离。另一方面,第二副框架78没有移动到图6所示高度水平,因此,维持中间转印带61和K用感光体相接的状态。这样,在黑白打印用姿势中,感光体3Y、3M、3C、3K之中,仅仅感光体3K与中间转印带61相接,仅仅形成K用一次转印夹持部状态,使其环状移动,形成黑白图像。
转印单元60除了上述彩色打印用姿势以及黑白打印用姿势,还有使得中间转印带61取单元取出用姿势。在单元取出用姿势中,与黑白打印用姿势相同,由升降机构使得第一副框架77移动到比较低的位置。如图9及图10所示,通过没有图示的升降机构使得第二副框架78下降到比较低的高度水平。由此,保持在第二副框架78的K用一次转印辊62K的上端以及第二辅助辊66的上端水平位于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低的位置。并且,如图11所示,中间转印带61的上部架设面的水平也位于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低的位置,中间转印带61与感光体3Y、3M、3C、3K全部脱离。
在打印壳体的没有图示的前侧板,设有可开闭的开闭门。作业者通过开启该开闭门,能使得收纳在打印机壳体内的转印单元60的前侧向着壳体外部露出。并且,在图11所示单元取出用姿势状态中,通过将转印单元60朝前侧拉引,将转印单元60沿着导轨86朝前侧拉出到壳体外。作业者在该状态下对转印单元60进行各种各样的维修保养。
在上述构成的转印单元60中,前侧板76,后侧板,第一副框架77,第二副框架78,第一臂79,第二臂80等组合起着作为保持手段的功能,保持作为带支承部件的各种带支承辊。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特征构成。
在该图中,中间转印带61成为以下状态:沿与纸面垂直方向,位于前侧的带开口由前侧板76遮覆,位于里侧的带开口由后侧板遮覆。因此,作业者难以对中间转印带61的环内侧进行作业。但是,对于位于中间转印带61环外侧的零件,比较容易进行作业。例如,带清洁装置75及张力辊71都位于带环外侧,支承在前侧板76和后侧板上。没有覆盖带清洁装置75的图示左侧面及张力辊71的图示左侧,因此,作业者对其能很容易地进行作业。
当作业者对于配设在从打印机壳体内拉出的转印单元60的环内的零件的维修保养场合,首先,如图12所示,从转印单元60的前侧板76以及后侧板卸下带清洁装置75。接着,如图13所示,从转印单元60的前侧板76以及后侧板卸下张力辊71。于是,中间转印带61的张力大大缓和,至今为止因张力辊71向着带环内侧压入的带下部架设处如图所示,向着下方大大地垂下。由此,带开口的一部分没有被前侧板76及后侧板覆盖,露出到外部。下面,将这种中间转印带61的架设姿势称为张力松弛姿势。作业者通过因张力松弛姿势而露出的带开口处,配设在带环内的各种零件之中,能对二次转印背撑辊68,第一清洁背撑辊69,第二清洁背撑辊70,从动辊63进行作业。但是,即使在这种状态下,对于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第一辅助辊65,第二辅助辊66等的作业非常困难。为了对上述各辊作业,需要从第一副框架77及第二副框架78的下方将伸入框架内的手伸到框架上方,在上述副框架下部,设有图14所示那样的梁77a,因此,不能将手从下方伸到框架内。
于是,作业者将中间转印带61的架设姿势变化为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提高向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的作业性。例如,进行一次转印辊62Y的维修保养场合,作业者将带架设姿势从张力松弛姿势变化为作为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的后述第一装卸用姿势。
图15是局部表示转印单元60的第一副框架77的局部正面图。在该图中,第一辅助辊65起着作为邻设在作为转印辊的Y用一次转印辊62Y以及M用一次转印辊62M的转印邻设部件的功能,由第一臂79回转自如地支承。在该第一臂79中,在回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辅助辊65的相反侧的端部,使得摆动轴79a贯通,该摆动轴79a固定在第一副框架77。由此,第一臂79由第一副框架77支承,使得第一臂79以摆动轴79a为中心摆动。当中间转印带61取上述张力松弛姿势时,如图所示,在第一副框架77的上端部设有切口部,因第一辅助辊65的重量,在第一辅助辊65的轴部件卡在上述切口部的位置,第一臂79摆动被卡住。在该状态下,作业者可以一边抓住突出到前侧板76前侧的第一辅助辊65轴部件提升,一边使得第一臂79如图16或图17所示那样回转。由此,第一辅助辊65从各色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独立,从带环内向着环外移动。在第一臂79设有多个定位孔79b。上述定位孔79b用于与没有图示的定位用工夹具嵌合。作业者一边使得没有图示的定位用工夹具与定位孔79b嵌合,一边固定在第一副框架77上,能在所希望的位置卡住第一臂79的以摆动轴79a为中心的回转。
当作业者将带架设姿势从上述张力松弛姿势变化为作为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的第一装卸用姿势时,在图16所示位置卡住第一臂79的以摆动轴79a为中心的回转。系使得第一辅助辊65移动到Y用一次转印辊62Y正上方的位置。于是,如图18及图19所示,位于第一辅助辊65附近的带因第一辅助辊65提升到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高的位置。由此,在Y用一次转印辊62Y的附近,带开口被上推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位置,对于Y用一次转印辊62Y容易作业。作业者通过移动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位置的带开口处,能容易视认或容易握持第一辅助辊65及Y用一次转印辊62Y。这样,若将中间转印带61设为第一装卸用姿势,则能提高相对第一辅助辊65及Y用一次转印辊62Y的装卸性,因此,能容易地维修保养上述辊。
图20是与Y用一次转印辊62Y一起表示回转自如地支承Y用一次转印辊62Y的Y用一次转印辊支架90Y截面的截面图。Y用一次转印辊62Y通过图示的一次转印辊支架90Y支承在第一副框架77上。在该图中,一次转印辊支架90Y包括支架本体91Y,盖部件92Y,滑动轴承93Y,赋能螺旋弹簧94Y。在支架本体91Y,设有铅垂方向从上端向着下方延伸的切口。滑动轴承93Y接受Y用一次转印辊62Y的轴部件,使其能回转自如,该滑动轴承93Y保持在所述切口内,能沿着铅垂方向滑移。在支架本体91Y的上端部,可装卸地嵌合着盖部件92Y。由此,堵塞支架本体91Y的切口。赋能螺旋弹簧94Y固定在切口的底壁,该赋能螺旋弹簧94Y对于在切口内保持能滑移的滑动轴承93Y,向着盖部件92Y赋能。由此,回转自如地支承在滑动轴承93Y的Y用一次转印辊62Y向着没有图示的Y用感光体被赋能。当使得没有图示的第一副框架77移动到图4所示比较高的位置,对于中间转印带61取彩色打印用姿势时,如图20所示,赋能螺旋弹簧94Y对于滑动轴承93Y向着盖部件92Y赋能,在滑动轴承93Y与盖部件92Y相接前,由滑动轴承93Y支承的一次转印辊62Y通过没有图示的中间转印带与没有图示的Y用感光体相接。因此,滑动轴承93Y位于比与盖部件92Y相接位置低的高度水平。
若使得第一副框架77移动到图8所示比较低的高度水平,则Y用一次转印辊62Y不会通过中间转印带61与没有图示的Y用感光体相接。于是,如图21所示,由赋能螺旋弹簧94赋能的滑动轴承93Y移动直到与盖部件92Y相接的位置。在对于中间转印带61取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将转印单元60从打印机框体内拉出状态下,如该图所示,滑动轴承93Y移动到与盖部件92Y相接位置。
若使得从打印机框体拉出的转印单元60对于中间转印带61取图19所示第一装卸用姿势,则能容易地对图21所示Y用一次转印辊支架90Y进行作业。作业者在该状态下,如图22所示,从支架本体91Y卸下盖部件92Y,使得支架本体91Y内的滑动轴承93Y露出到外部。接着,如图23所示,从支架本体91Y内拉出滑动轴承93Y。由此,能从滑动轴承93Y卸下Y用一次转印辊62Y,对Y用一次转印辊62Y进行维修保养或更换。上面对Y用一次转印辊62Y进行详细说明,但是,其他色用的一次转印辊62M、62C、62K也与Y用一次转印辊62Y相同,由一次转印辊支架支承,使得一次转印辊62M、62C、62K回转自如。
当作业者进行第一辅助辊65以及M用一次转印辊62M的维修保养场合,将带架设姿势从张力松弛姿势变化为作为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的后述第二装卸用姿势。
图24是表示将中间转印带61的架设姿势变化为第二装卸用姿势状态的转印单元60的左侧端部的局部正面图。图25是表示该状态的转印单元60的正面图。在对于中间转印带61取张力松弛姿势的状态下,作业者一边抓住突出到前侧板76前侧的第一辅助辊65轴部件提升,一边使得第一臂79按图示箭头那样朝顺时钟方向回转所定角度。接着,在使得第一辅助辊65移动到M用一次转印辊62M正上方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没有图示的工夹具,将第一臂79卡住在图示位置。于是,位于第一辅助辊65附近的带在M用一次转印辊62M的正上方,因第一辅助辊65提升到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高的位置。由此,在M用一次转印辊62M的附近,使得带开口移动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位置,对于M用一次转印辊62M容易作业。作业者通过移动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位置的带开口处,能容易视认或容易握持第一辅助辊65及M用一次转印辊62M。这样,若将中间转印带61设为第二装卸用姿势,则能提高相对第一辅助辊65及M用一次转印辊62M的装卸性,因此,能容易地维修保养上述辊。
当作业者进行第二辅助辊66以及K用一次转印辊62K的维修保养场合,将带架设姿势从张力松弛姿势变化为作为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的后述第三装卸用姿势。
图26是表示将中间转印带61的架设姿势变化为第三装卸用姿势状态的转印单元60的右侧端部的局部正面图。图27是表示该状态的转印单元60的正面图。在上述图中,第二辅助辊66由第二臂80支承。在该第二臂80中,在回转自如地支承第二辅助辊66的相反侧的端部,使得摆动轴80a贯通,该摆动轴80a固定在第二副框架78。由此,第二臂80由第二副框架78支承,使得第二臂80以摆动轴80a为中心摆动。当中间转印带61取张力松弛姿势时,如图所示,在第二副框架78的上端部设有切口部,因第二辅助辊66的重量,在第二辅助辊66的轴部件卡在上述切口部的位置,第二臂80摆动被卡住。在该状态下,作业者可以一边抓住突出到前侧板76前侧的第二辅助辊66轴部件提升,一边使得第二臂80如图中箭头所示那样朝逆时钟方向回转所定角度。接着,在使得第二辅助辊66移动到K用一次转印辊62K的正上方的状态下,通过没有图示的工夹具将第二臂80卡住在图示位置。于是,位于第二辅助辊66附近的带因第二辅助辊66提升到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高的位置。由此,在K用一次转印辊62K的附近,使得带开口移动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位置,对于K用一次转印辊62K容易作业。作业者通过移动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位置的带开口处,能容易视认或容易握持第二辅助辊66及K用一次转印辊62K。这样,若将中间转印带61设为第三装卸用姿势,则能提高相对第二辅助辊66及K用一次转印辊62K的装卸性,因此,能容易地维修保养上述辊。
当作业者进行第二辅助辊66以及C用一次转印辊62C的维修保养场合,将带架设姿势从张力松弛姿势变化为后述第四装卸用姿势。
图28是表示将中间转印带61的架设姿势变化为第四装卸用姿势状态的转印单元60的右侧端部的局部正面图。图29是表示该状态的转印单元60的正面图。在对于中间转印带61取张力松弛姿势的状态下,作业者一边抓住突出到前侧板76前侧的第二辅助辊66轴部件提升,一边使得第二臂80如图中箭头所示那样朝逆时钟方向回转所定角度。接着,在使得第二辅助辊66移动到C用一次转印辊62C的正上方的状态下,通过没有图示的工夹具将第二臂80卡住在图示位置。于是,位于第二辅助辊66附近的带在C用一次转印辊62C的正上方,因第二辅助辊66提升到比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上端高的位置。由此,在C用一次转印辊62C的附近,使得带开口移动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位置,对于C用一次转印辊62C容易作业。作业者通过移动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位置的带开口处,能容易视认或容易握持第二辅助辊66及C用一次转印辊62C。这样,若将中间转印带61设为第四装卸用姿势,则能提高相对第二辅助辊66及C用一次转印辊62C的装卸性,因此,能容易地维修保养上述辊。
在转印单元60中,也需要更换中间转印带61,或卸下中间转印带61进行必要的维修保养。这种场合,如图13所示,使得中间转印带61取张力松弛姿势,将该中间转印带61从转印单元60的侧板及框体朝图示前侧拉出。但是,如图所示,中间转印带61周向全区域之中,沿着顺时钟方向,自从动辊63至驱动辊67的区域,在各一次转印辊之间的架设区域,因自重垂下,位于比前侧板76上端低的高度水平,且比前侧板的下端高的位置。若在该状态下欲将中间转印带61朝图示前侧拉出,则中间转印带61的上述区域被前侧板76挂住。因此,当拉出中间转印带61时,必须用手提升自从动辊63至驱动辊67的带区域,使其不会挂住前侧板76。但是,一边提升上述带区域一边从前侧板76拉出中间转印带61整体的作业非常困难。尤其,在与大量打印对应的业务用大型打印机中,中间转印带61周长超过1m的并不少见,一人进行上述作业几乎不可能。
于是,在本发明的打印机中,由前侧板76等构成的保持手段可移动地保持作为带支承部件的第一辅助辊65及第二辅助辊66,能使得迄今为止说明的带架设姿势变化为带装卸用姿势。
当对于中间转印带61取带装卸用姿势时,如图30所示,作业者使得可摆动地支承在第一副框架77的第一臂79稍稍朝着顺时钟方向回转,使得第一辅助辊65移动到Y用一次转印辊62Y的图示左斜上方。在该状态下,通过没有图示的工夹具将第一臂79卡住在图示位置。使得可摆动地支承在第二副框架78的第二臂80稍稍朝着逆时钟方向回转,使得第二辅助辊66移动到K用一次转印辊62K的图示右斜上方。在该状态下,通过没有图示的工夹具将第二臂80卡住在图示位置。这样,对于中间转印带61取图示那样的带装卸姿势。
在上述带装卸姿势中,在图示顺时钟方向,自从动辊63至驱动辊67的带区域几乎全部如图所示,位于前侧板76的上方,不会挂在前侧板76。在带全周中,挂在前侧板76的区域仅仅只有图示符号A1所示从动辊63附近区域,以及图示符号A2所示驱动辊67附近区域。作业者按以下方法很容易从前侧板76拉出取这种带装卸姿势的中间转印带61。即,首先,中间转印带61全部区域之中,一边用手抓住图示符号A1所示从动辊63附近区域,使其移动到不挂住前侧板76的位置,一边朝前侧拉引。并且,使得中间转印带61的图示左半部分区域的前侧端部移动到前侧板76的前侧。接着,中间转印带61全部区域之中,一边用手抓住图示符号A2所示驱动辊67附近区域,使其移动到不挂住前侧板76的位置,一边朝前侧拉引。并且,使得中间转印带61的图示右半部分区域的前侧端部移动到前侧板76的前侧。由此,使得中间转印带61前侧端部全周移动到前侧板76的前侧。此后,若一边抓住中间转印带61的图示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一边拉伸,则能容易地从前侧板76拉出。
在转印单元60中,因各种带支承辊的平行度偏差,偏心,在长度方向两端部的直径偏差等,易引起环状移动的中间转印带61产生靠向宽度方向一方,即所谓“带偏移”现象。为了避免上述“带偏移”现象,以往,在带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设有用于偏移防止凸缘,这为人们所公知。若带靠向单侧移动,则设在宽度方向端部的偏移防止凸缘与带支承辊的辊部端面碰接,避免带偏靠。设有这种偏移防止凸缘的中间转印带因偏移防止凸缘和辊部端面碰接,被赋予大的负载,与不设置偏移防止凸缘的中间转印带相比,存在寿命短的缺点。
另一方面,当带偏靠移动时,使得配设在带环内侧的转向辊倾动,赋予向相反侧偏靠的力,避免带偏靠移动的图像形成装置也为人们所公知。在上述构成中,在中间转印带不设置偏移防止凸缘,能避免发生带偏靠。即使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中,也通过转向辊倾动,修正中间转印带61的带偏靠。
图31是表示配设在中间转印带的环内侧的转向辊64的立体图。在该图中,从转向辊64的辊部的回转轴线方向两端分别突出的轴部件分别回转自如地由转向臂81支承。在该转向臂81上安装回转轴82,由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回转。通过使得回转轴82回转,由转向臂81支承的转向辊64倾动,修正带偏靠。
在上述构成中,作为中间转印带61,可以使用不设置偏移防止凸缘,因此,与设置偏移防止凸缘的中间转印带61场合相比,中间转印带61的更换周期变长。并且,不更换中间转印带61,仅仅更换带环内的内部零件的维修保养要求频度更高。因此,尤其能有效发挥不卸下中间转印带61、能容易地进行内部零件的维修保养的本发明效果。而且,作为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为了发挥所希望的电阻,一般使用以导电性树脂材料构成辊部,上述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随着时间劣化,电阻出现变化,是寿命比较短的零件。因此,在内部零件中成为寿命最短的零件。为了提高上述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的更换性,在本打印机中,通过移动与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邻设的辅助辊65,66,使得中间转印带61取第一装卸用姿势至第四装卸用姿势,为了姿势变化,不设置专用部件,能提高寿命最短的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的更换作业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中,通过移动作为转印邻设支承部件的第一辅助辊65或第二辅助辊66,将带开口上推到不隐藏在前侧板76及后侧板的位置,作为这时的带架设姿势,与彩色打印用姿势、黑白打印用姿势、单元取出用姿势相比,提高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相对中间转印带61环内的装卸性,采用作为转印辊装卸用姿势的第一装卸用姿势至第四装卸用姿势,用于装卸一次转印辊。在上述构成中,通过设为上述装卸用姿势,能确实提高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的装卸性。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中,在中间转印带61的环外侧,与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相接,设有张力辊71,对中间转印带61赋予张力,使得该张力辊71能相对作为转印单元60本体的前侧板76及后侧板装卸。并且,作为转印辊装卸用姿势的第一装卸用姿势、第二装卸用姿势、第三装卸用姿势、第四装卸用姿势,通过卸下张力辊71,使得中间转印带61处于张力松弛状态,将中间转印带61的周向一部分从环内向着环外上推,采用提高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的视认性以及朝着一次转印辊手向环内的进入性的带架设姿势。在上述构成中,通过上推带周向一部分的简单结构,对于中间转印带61能使其取第一装卸用姿势、第二装卸用姿势、第三装卸用姿势、第四装卸用姿势。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中,由前侧板76、后侧板、第一副框架77、第二副框架78、第一臂79、第二臂80等构成保持手段,该保持手段保持使得作为转印邻设部件的第一辅助辊65及第二辅助辊66能移动,以便使得带架设姿势除了变化为作为环状移动用姿势的彩色用打印姿势、作为环状移动用姿势的黑白用打印姿势、单元取出用姿势、转印辊装卸用姿势(第一装卸用姿势、第二装卸用姿势、第三装卸用姿势、第四装卸用姿势)之外,还能变化为带装卸用姿势。并且,与彩色用打印姿势、黑白用打印姿势、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第一装卸用姿势、第二装卸用姿势、第三装卸用姿势、第四装卸用姿势)相比,带装卸用姿势提高中间转印带61相对由前侧板76等构成的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在上述构成中,中间转印带61难以挂在前侧板76,能抑制因装卸时挂住等发生中间转印带61损伤。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中,在中间转印带61的环外侧,与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相接,设有张力辊71,对中间转印带61赋予张力,使得该张力辊71能相对作为转印单元60本体的前侧板76及后侧板装卸。并且,作为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的第一装卸用姿势、第二装卸用姿势、第三装卸用姿势、第四装卸用姿势,通过卸下张力辊71,使得中间转印带61处于张力松弛状态,将中间转印带61的周向一部分从环内向着环外推压,采用提高作为内部零件的一次转印辊62Y、62M、62C、62K的视认性以及朝着一次转印辊手向环内的进入性的带架设姿势。在上述构成中,通过上推带周向一部分的简单结构,对于中间转印带61能使其取第一装卸用姿势、第二装卸用姿势、第三装卸用姿势、第四装卸用姿势。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中,由前侧板76、后侧板、第一副框架77、第二副框架78、第一臂79、第二臂80等构成保持手段,该保持手段保持使得作为带支承部件的第一辅助辊65及第二辅助辊66能移动,以便使得带架设姿势除了变化为作为环状移动用姿势的彩色用打印姿势、作为环状移动用姿势的黑白用打印姿势、单元取出用姿势、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第一装卸用姿势、第二装卸用姿势、第三装卸用姿势、第四装卸用姿势)之外,还能变化为带装卸用姿势。并且,与彩色用打印姿势、黑白用打印姿势、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第一装卸用姿势、第二装卸用姿势、第三装卸用姿势、第四装卸用姿势)相比,带装卸用姿势提高中间转印带61相对由前侧板76等构成的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在上述构成中,中间转印带61难以挂在前侧板76,能抑制因装卸时挂住等发生中间转印带61损伤。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中,从前侧板76及后侧板卸下张力辊71,使得张力松弛,在该状态下,将中间转印带61的周向多处分别从环内向着环外上推,提高中间转印带61相对由前侧板76等构成的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在上述构成中,在带装卸用姿势中,通过将中间转印带61的周向多处分别上推,与仅仅推压一处场合相比,能沿着带周向均等地松弛张力,使得带位于前侧板76面方向外缘的外侧,能提高带装卸性。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中,由导轨86和滑轮87等构成滑动支承手段,将转印单元60可滑移地支承在打印机框体的内外之间,因此,一个人也能容易地将转印单元60拉出到打印机框体外,能实行转印单元60的维修保养准备。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中,设置由转向臂81、回转轴82等构成的偏靠修正手段,多个带支承辊之中,使得转向辊64相对其他带支承辊倾斜,修正中间转印带61的偏靠。在上述构成中,如上所述,尤其能有效发挥能容易地维修保养环内部零件的效果。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带单元,包括:
环状带部件;以及
保持手段,在上述带部件的环内侧,保持支承上述带部件的多个带支承部件;
上述多个带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是转印辊,为了将载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像载置体表面载置的调色剂像转印在上述带部件表面或保持在该表面的记录材料上,对上述带部件的背面施加转印偏压,且上述保持手段保持上述转印辊,使其可移动,通过使得上述转印辊移动,以作为使得上述带部件环状移动时的带架设姿势的环状移动用姿势,以及作为用于从收纳带单元的壳体内取出带单元的带架设姿势的单元取出用姿势,使得带架设姿势变化;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带支承部件之中,配设在与上述转印辊邻接的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使得该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上述转印辊独立,保持为可移动,构成上述保持手段,在上述转印辊附近,将分别存在于上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带开口上推到不隐藏在上述保持手段的侧板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的移动,将上述带开口上推到不隐藏在上述侧板的位置时的带架设姿势是用于装卸上述转印辊的转印辊装卸用姿势,与上述带移动用姿势或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相比,提高上述转印辊相对上述带部件的环内的装卸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张力辊在上述带部件的环外侧与上述带部件的表面相接,对上述带部件赋予张力,设置为上述张力辊可相对带单元本体装卸;
上述转印辊装卸用姿势是从上述带单元本体卸下上述张力辊,在张力松弛状态下,将上述带部件的周向一部分由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环内向着环外推压,提高环内的上述转印辊的视认性,以及向着上述转印辊手伸入环内的进入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手段使得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上述转印辊独立,保持为可移动,使得带架设姿势除了变化为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上述转印辊装卸用姿势之外,还可以变化为带装卸用姿势;
上述带装卸用姿势与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上述转印辊装卸用姿势相比,提高上述带部件相对上述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手段使得上述多个转印邻设支承部件分别从上述转印辊独立,保持为可移动;
上述带装卸用姿势是从上述带单元本体卸下上述张力辊,在张力松弛状态下,将上述带部件的周向多处分别由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环内向着环外推压,提高上述带部件相对上述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手段保持使得至少一个带支承部件能移动,通过上述多个带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移动,以作为使得上述带部件环状移动时的带架设姿势的环状移动用姿势,以及作为用于从收纳带单元的壳体内取出带单元的带架设姿势的单元取出用姿势,使得带架设姿势变化;
上述保持手段保持使得至少一个带支承部件能移动,使得带架设姿势除了变化为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之外,还变化为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
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为用于进行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的带架设姿势,与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相比,提高内部零件相对上述带部件的环内的装卸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提高环内的内部零件的视认性,以及手向环内伸入的进入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张力辊在上述带部件的环外侧与上述带部件的表面相接,对上述带部件赋予张力,设置为上述张力辊可相对带单元本体装卸;
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是从上述带单元本体卸下上述张力辊,在张力松弛状态下,将上述带部件的周向一部分由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从环内向着环外推压,提高上述视认性以及上述进入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手段使得至少一个带支承部件保持为可移动,使得带架设姿势除了变化为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之外,还可以变化为带装卸用姿势;
上述带装卸用姿势与上述环状移动用姿势、上述单元取出用姿势、上述内部零件装卸用姿势相比,提高上述带部件相对上述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装卸用姿势是从上述带单元本体卸下上述张力辊,在张力松弛状态下,将上述带部件的周向多处分别从环内向着环外推压,提高上述带部件相对上述带单元本体的装卸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个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设有滑动支承手段,在上述框体的内外之间,可滑移地支承上述带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个所述的带单元,其特征在于:
设有偏靠修正手段,使得上述多个带支承部件之中,与上述转印邻设支承部件不同的一个带支承部件,相对其他带支承部件倾斜,修正上述带部件的偏靠。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成像手段,用于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带单元,一边使得环状带部件环状移动,一边运送保持在上述带部件表面的上述记录片材;其特征在于:
使用上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个所述的带单元,作为上述带单元。
CN201110412065.3A 2010-12-09 2011-12-07 带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0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0-274441 2010-12-09
JP2010-274444 2010-12-09
JP2010274444A JP5704437B2 (ja) 2010-12-09 2010-12-09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JP2010-274444 2010-12-09
JP2010274441A JP5696930B2 (ja) 2010-12-09 2010-12-09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74441 2010-12-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0825A true CN102540825A (zh) 2012-07-04
CN102540825B CN102540825B (zh) 2015-10-14

Family

ID=46199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1206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0825B (zh) 2010-12-09 2011-12-07 带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929774B2 (zh)
CN (1) CN1025408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37042B2 (en) 2012-03-19 2015-05-19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19965B2 (ja) 2012-09-10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49433B2 (ja) * 2012-10-22 2016-07-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87857B2 (ja) 2013-02-14 2017-08-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60907B2 (ja) 2013-04-17 2017-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27353A (ja) 2013-08-22 2016-0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9089047B2 (en) * 2013-09-20 2015-07-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Grounded belt and movable drawer apparatus
US9535374B1 (en) * 2015-10-20 2017-01-0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ositioning mechanism for a roller of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odule
US10890864B2 (en) 2019-01-25 2021-01-12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belt regula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1028663A (ja) 2019-08-09 2021-0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押圧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4760A (zh) * 2005-07-26 2007-01-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20080175619A1 (en) * 2006-11-21 2008-07-24 Tsutomu Katoh Transf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20090110436A1 (en) * 2007-10-26 2009-04-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4126B2 (ja) 1995-09-07 1998-03-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
JPH09236993A (ja) 1996-02-28 1997-09-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033512U (ja) 1996-06-28 1997-01-28 大光チップ作業株式会社 コンベアベルト押上用治具
US5950062A (en) 1997-01-14 1999-09-07 Ricoh Co., Ltd. Toner sorting device for separating reusable toner from used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device
JP2002108045A (ja) 2000-09-27 2002-04-10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6001A (ja) 2002-01-24 2003-07-30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着脱ユニット、及び無端ベルトの張架方法
JP4184132B2 (ja) 2003-04-01 2008-11-1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158730B2 (en) 2003-08-07 2007-01-0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develop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906251B2 (ja) 2003-08-29 2012-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664A (ja) 2003-12-26 2005-07-14 Ricoh Co Ltd 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98565B2 (ja) 2004-03-31 2009-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ユニット支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72008A (ja) 2004-09-02 2006-03-16 Ricoh Co Ltd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992704B2 (ja) 2004-09-28 2007-10-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15340B2 (ja) 2005-03-17 2011-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が挿脱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9430A (ja) 2005-03-18 2006-09-28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3575A (ja) 2005-06-21 2007-01-11 Ricoh Co Ltd 除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27677A (ja) 2005-10-31 2007-05-24 Ricoh Co Ltd ガイド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1984B2 (ja) 2005-12-07 2011-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627268B2 (en) 2005-12-07 2009-12-01 Ricoh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providing a stable belt movement in a belt unit
JP4405964B2 (ja) 2005-12-13 2010-0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19419A (ja) * 2006-02-20 2007-08-30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2904A (ja) 2006-04-24 2007-11-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0305B2 (ja) 2006-05-15 2011-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33855A (ja) 2006-06-13 2007-12-27 Ricoh Co Ltd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転写ユニット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6453A (ja) 2006-07-19 2008-02-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ベルト支持ユニット
JP2008139798A (ja) 2006-12-05 2008-06-19 Ricoh Co Ltd 潤滑剤塗布装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151868A (ja) 2006-12-14 2008-07-03 Ricoh Co Ltd 表面移動体駆動装置、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2491B2 (ja) 2007-06-21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33521B2 (ja) 2007-07-11 201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58723B2 (ja) 2007-09-04 201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2806A (ja) 2007-10-05 2009-04-3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604104B2 (ja) 2008-04-02 2010-1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9736A (ja) 2008-05-09 2009-11-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370838B2 (ja) 2008-08-13 2013-1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1965B2 (ja) 2008-09-11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7430A (ja) 2009-03-16 2010-09-30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7528A (ja) 2009-03-17 2010-09-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348544B2 (ja) 2009-05-29 2013-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565A (ja) 2010-03-15 2011-09-29 Ricoh Co Ltd 潤滑剤塗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18644B2 (ja) * 2010-06-15 2014-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4760A (zh) * 2005-07-26 2007-01-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20080175619A1 (en) * 2006-11-21 2008-07-24 Tsutomu Katoh Transf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20090110436A1 (en) * 2007-10-26 2009-04-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29774B2 (en) 2015-01-06
CN102540825B (zh) 2015-10-14
US20120148300A1 (en) 201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0825A (zh) 带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6484003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ack having detachable units
JP61842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443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21637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21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023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12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0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49262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搬送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31145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mixing of scattered toner between adjacent developing units
JP46722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08894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6352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829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75686A (ja) 無端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25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723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ユニット
JPH041028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89437A (ja) 記録体送出方法、記録体送出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0267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8779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236141B2 (ja) 両面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6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7130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14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