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1097B -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1097B
CN102471097B CN2010800329964A CN201080032996A CN102471097B CN 102471097 B CN102471097 B CN 102471097B CN 2010800329964 A CN2010800329964 A CN 2010800329964A CN 201080032996 A CN201080032996 A CN 201080032996A CN 102471097 B CN102471097 B CN 1024710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ipe
separator tank
oil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29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1097A (zh
Inventor
久保彻夫
阿部一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ISHIN TECHN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ISHIN TECHN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ISHIN TECHNO Ltd filed Critical EISHIN TECHN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1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1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1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10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7/00Separation of liquid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by thermal diffusion
    • B01D17/02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 B01D17/0208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 B01D17/0214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with removal of one of the pha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0Devices for separating or removing fatty or oily substances or similar floa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7/00Separation of liquid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by thermal diffusion
    • B01D17/02Separation of non-miscible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9/00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1/00Separation of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s from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 B01D21/24Feed or discharge mechanisms for settling tanks
    • B01D21/2433Discharge mechanisms for floating partic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6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addition of specified substances, e.g. trace elements, for ameliorating potable water
    • C02F1/68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addition of specified substances, e.g. trace elements, for ameliorating potable water by addi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or removing an oily layer on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egassing, i.e. liberation of dissolved gas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10Devices for removing the material from the surface
    • E02B15/106Overflow skimmers with suction heads; suction hea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6236Tank with movable or adjustable outlet or overflow pipe
    • Y10T137/86252Float-supported outle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将使水的混入量大幅减少的浮油回收的浮油回收装置。浮油回收装置具备: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具有一端部为向上方开口的吸入口侧端部、并且另一端部连结在泵的吸入口上的吸入管、使上述吸入口侧端部追随于储存箱液中的液面附近的浮子、和上下移动自如地松插在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吸入口侧端部上、并且上端开口边缘部为吸入口的调整管;分离槽,使上述储存箱内的油水混合液流入,分离为油和水;泵,用来将上述油水混合液从储存箱吸起、向上述分离槽送入;脱气装置,将从上述储存箱吸起的油水混合液中的空气从液中去除。

Description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在例如加工液(水溶性冷却剂)、清洗液、冷却液等水与油混合的油水混合液的液面上浮起的动作油、润滑油等的油分吸引而回收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浮油回收装置从油水混合液分离油和水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在这样的浮油回收装置中,将储存在机床冷却剂箱或清洗液箱等储存箱中的油水混合液用泵吸起,经由流入管送入到分离槽内,在该分离槽内利用比重的差异将水和油上下分离。将分离出的油经由排出软管回收到回收容器中。将回收的油作为废液适当处置。将除去了油的剩下的液(水)从分离槽送回到储存箱中而再利用。
此外,以往,也已知有将泵的吸引用软管的前端(吸引口)在储存箱内用浮子装置支承、一边总是使吸引口浮起一边吸引、以使其追随于该储存箱内的油水混合液的液面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4-305847号公报
专利文献1:特开2006-618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将浮起到油水混合液的液面上的油吸引的情况下,如果吸引口从液面离开过多则将水分大量吸引,此外,如果过于接近于液面则将空气大量吸引,在哪种情况下,浮油的回收效率都变差。即,为了提高油的回收效率,需要将吸引口保持在液面下的最适当的位置上。但是,在仅通过浮子装置的液面追随中,根据浮油的性质或厚度、此外根据油水的温度,吸入口的距液面的距离变化。
由此,为了提高回收效率,需要对应于浮油的性质、厚度、及油水的温度等的变化,将吸引口调整到液面下的最适当的位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吸引口无调整地保持在液面下的最适当位置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此外,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上述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能够迅速地回收大幅减少了水的混入量的浮油的浮油回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有关本发明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吸入管,一端部为向上方开口的吸入口侧端部,并且在另一端部上连结连通到泵的吸入口的吸入用软管;保持部件,固定在上述吸入管上,并且具有向外方延伸的突出部;浮子主体,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件的突出部上,使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吸入口侧端部追随于液中的液面附近;调整管,经由间隙上下移动自如地松插在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吸入口侧端部上、并且使上端开口边缘部为吸入口;液体从上述调整管的下端流入到调整管与吸入管的上述间隙中,上述液体在间隙中升流而被吸入到吸入管中,并且上述液体被从上述调整管的上端面吸入到吸入管内。
这样,在有关本发明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中,通过在吸入管的吸入口侧端部上上下移动自如地配设调整管,能够将调整管的吸入口相对于液面总是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所以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浮油的回收,并且能够大幅地减少包含在回收的浮油中的水的混入量。
这里,优选的是,在上述保持部件的、对置于上述调整管的下侧端面的位置上,配设有载置上述调整管的垫板,以使得不将上述吸入管与上述调整管之间的间隙堵塞。由此,能够平顺地进行泵刚工作之后的调整管的到适当位置的移动。
此外,优选的是,具备一端部固定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并且另一端部相对于上述调整管的外侧端面隔开规定间隔对置配置、防止上述调整管的落下的带状的止动件。通过该止动件,能够防止调整管的离开间隔丢失。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调整管是由比重比1大的树脂成形的管体,具有比上述吸入端管的上述上端部的外径大的内径。这样,通过将调整管用比重比1大的树脂成形,在液吸入时能够将调整管的吸入口相对于液面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有关本发明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吸入管,上下起立而配置,并且在上端上连结连通在泵的吸入口上的吸入用软管;保持部件,固定在上述吸入管上,并且具有向外方延伸的突出部;浮子主体,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突出部上,使上述吸入管的下端部追随于液中的液面附近;承接盘,相对于上述吸入管的下端部隔开适当间隔配置;调整管,经由间隙上下移动自如地松插在上述承接盘的外周上,并且上端开边缘部为吸入口;液体从上述调整管的下端流入到调整管与上述承接盘的上述间隙中,在该间隙中升流而被吸入到吸入管中,并且被从上述调整管的上端面吸入到吸入管内。
这样,有关本发明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通过在吸入管的吸入口侧端部上下移动自如地配设调整管,将调整管的吸入口相对于液面总是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所以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浮油的回收,并且能够大幅地减少包含在回收的浮油中的水的混入量。此外,由于吸入管的下端部的开口朝下设置,所以即使液面高度较低也能够进行液的吸入。
这里,优选的是,上述承接盘配置为,在液中对置于上述吸入管的下端部,并且周缘框包围上述吸入管的下端部。
这样,通过将吸入管的下端部用承接盘及调整管的各周缘框包围,在吸引油水混合液时,液在承接盘及调整管的各周缘框的上线迂回而流动,所以从液面附近的浮油起先被吸入,浮油的抽取效率较好。
此外,优选的是,具备相对于上述承接盘的底面隔开规定间隔对置配置的、防止上述调整管的落下的平板状的止动件。通过该止动件能够防止调整管的离开间隔丢失。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调整管是由比重比1大的树脂成形的管体,具有比上述承接盘的外径大的内径。
通过这样将调整管由比重比1大的树脂成形,在液吸入时能够将调整管的吸入口相对于液面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
此外,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具备有关本发明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分离槽,使储存箱内的油水混合液流入,通过比重差分离为油和水;吸入用软管,一端部连结在上述泵的吸入口上,另一端部连结在上述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吸入管上;导管,在上述分离槽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朝向而配设,上端封闭,并且下端开口;流入管,一端部连结在上述泵的送出口上,另一端部连结在上述导管的、从上述分离槽的上表面突出的部分上;开口部,设在上述导管上,使包含在上述油水混合液中的空气向外部流出。
在这样具备有关本发明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中,通过做成通过导管使油水混合液从分离槽的上部朝下流入的结构,对于存储在分离槽内的油水混合液几乎没有脉动带来的影响,不会发生上下振动的现象。
因而,不会发生分离后的油和水通过上下振动再次混合的现象,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浮油的回收,并且能够大幅减少包含在回收的浮油中的水的混入量。包含在流入的油水混合液中的空气被从导管经由开口部向上部空间排出,几乎不流入到分离槽中。由此,气泡几乎不会上升到分离槽的液面上,不会发生分离后的油和水因气泡的存在而再次混合的现象。因而,能够大幅地减少回收的浮油中的水的混入量。
这里,优选的是,上述导管朝向上下方向配设在上述分离槽的上部,并且固定在上述分离槽的内壁上;上述流入管朝向上下方向配设在上述分离槽的外侧,从下方接合在与上述导管接合的连结管上,经由上述连结管连结在上述导管上;配设有从对置于上述连结管与上述导管的连结部的上述导管的对置壁面朝向上述连结部向上方倾斜的板;在上述向上方倾斜的板的前端部与上述连结管之间设有空隙;在上述导管的、与上述连结管的连结部的上方设有上述开口部;上述导管的下部构成为,使其朝向前端部而截面积逐渐变小。
这样,通过在流入管、导管上接合连结管,能够降低油水混合液的移动速度,油水混合液的向分离槽的流入速度变低,并且在液面的狭小的范围中平稳地流入,抑制气泡的发生,能够大幅地减少回收的浮油中的水的混入量。
此外,优选的是,具备:箱体A,设在上述分离槽内,上表面开口,上述导管侧的侧面的上端部位于比上述分离槽的上端部靠下方,另一侧面的上端部处于与上述分离槽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从导管侧观察的左右的侧面接合在分离槽的内壁上,使浮起在上述分离槽中的浮油从上述导管侧端面流入;箱体B,上表面开口,上端部处于与上述分离槽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导管侧的侧面接合在上述箱体A的相对于导管的相反侧侧面上,另一侧面接合在上述分离槽的内壁上;中空的管,将上述箱体B的底面上下贯通而直立地接合,由在上方外表面上被进行了螺纹槽加工的上述分离槽分离的水流入;液面调整管,能够拧入到上述中空管的上方外表面的螺纹槽中,在内侧实施了螺纹加工;排出口,设在上述箱体A的侧面上,使上述箱体A内的浮油排出;排出用软管,连结在上述排出口上,将上述箱体A内的浮油导引到回收容器中;流出口,设在上述箱体B的侧面上,使从上述中空管流入的水流出;流出用软管,连结在上述流出口上,将上述分离的水向任意部位导引。
通过该液面调整管,能够调整向上述箱体A的油分的流入量,能够有效地进行油水分离。用于运转的动力仅是泵,用于处理的能量较少就可以。由于将分离机械地进行而不使用药品,所以能够将分离的水原样回收再利用。
此外,优选的是,除了上述分离槽以外,还在比上述分离槽的排出口及流出口的下端面靠下方具备第2分离槽;具备:排出管,配设在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方,使浮油流入到上述第2分离槽中,连接在上述箱体A的排出口上;箱体C,设在上述第2分离槽内,上表面开口,上述排出管侧的侧面的上端部位于比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端部靠下方,另一侧面的上端部处于与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从排出管侧观察的左右的侧面接合在上述第2分离槽的内壁上,使浮起在上述第2分离槽中的浮油从上述排出管侧侧面排出;箱体D,上表面开口,上端部处于与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上述排出管侧的侧面接合在上述箱体C的相对于上述排出管的相反侧侧面上,另一侧面接合在上述第2分离槽的内壁上;流出管,构成在上述箱体D的上方,使从箱体B流出的水流入到箱体D中;中空的管,将上述箱体D的底面上下贯通而直立地接合,由在上方外表面上被进行了螺纹槽加工的上述第2分离槽分离的水流入;液面调整管,能够拧入到上述中空管的上方外表面的螺纹槽中,在内侧实施了螺纹加工;排出口,设在上述箱体C的侧面上,使上述箱体C内的浮油排出;排出用软管,连结在上述排出口上,将上述箱体C内的浮油导引到回收容器中;流出口,设在上述箱体D的侧面上,使从上述中空管流入的水流出;流出用软管,连结在上述流出口上,将上述分离的水向任意部位导引。
这样,通过具备两个分离槽而进行两次油水分离,能够从通过用1个分离槽仅进行1次的油水分离难以进行有效的分离的、大量含有气泡的油水混合液中效率良好地回收油。
此外,优选的是,在连接在上述分离槽的箱体A的排出口上的排出管的排出口附近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排气用的开口。
这样,由于在排出管的排出口附近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排气用的开口,所以不使由第1个分离槽产生的空气流出到第2个分离槽中,由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油水分离。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将吸引口无调整地保持在液面下的最适当位置处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此外,能够得到具备上述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能够将大幅减少了水的混入量的浮油迅速地回收的浮油回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其主视图。
图3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1的保持部件的图,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平面图,图3(c)是主视图。
图4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1的止动件的图,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平面图。
图5是表示将有关本发明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用在浮油回收装置中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6是该实施例1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图,图7(a)是立体图,图7(b)是主视图。
图8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2的保持部件的图,图8(a)是立体图,图8(b)是平面图,图8(c)是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图,图9(a)是立体图,图9(b)是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3的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3的其他零件的图,图11(a)是立体图,图11(b)是平面图,图11(c)是主视图,图11(d)是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3的止动件的图,图12(a)是平面图,图12(b)是主视图。
图13是该实施例3的动作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图,图14(a)是立体图,图14(b)是主视图。
图15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浮油回收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该实施例5的零件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浮油回收装置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浮油回收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该实施例6的零件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该实施例6的零件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该实施例6的零件的侧视图。
图22是该实施例6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其主视图,图3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1的保持部件22的图,图3(a)是从上方观察的的立体图,图3(b)是平面图,图3(c)是主视图,图4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1的止动件32的图,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后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具备吸入管18、固定在吸入管18上的保持部件22、分别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件22的3个突出部20上的3个浮子主体26、和上下移动自如地松插在吸入管18上的调整管30。
吸入管18如图2所示,呈几乎不带有圆度而以直角弯曲的L型,一端部为向上方开口的吸入口侧端部18a,并且在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的工作时,在吸入口侧端部18a的另一端部上连结吸入用软管16(参照图5),连通到泵的吸入口。
通过使用呈L型的吸入管18,与使用平滑地较大地弯曲的弯曲型的吸入管的情况相比,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整体的高度变低,所以适合于吸引液面25较低的油水混合液。
保持部件22如图3所示,设有用来插入吸入管18的中心孔2la,此外,设有以中心孔2la为中心以放射状伸出的3个突出部20。在3个突出部20上分别保持有3个球面状的浮子主体26。附图标记2lb表示用来安装后述的止动件32的安装孔,附图标记21c表示用来安装浮子主体26的安装孔。
在保持部件22的中心部的下表面上固接着筒状保持器23的一端面。保持部件22的中心孔2la与筒状保持器23的贯通孔一致。将吸入管18插入到保持部件22的中心孔21a和筒状保持器23中,虽然在图1~图3中没有图示,但通过将拧入在穿设于筒状保持器23的侧面上的安装孔23a中的蝶形螺栓24拧紧而固定在保持部件22上(参照图9)。
浮子主体26如图2所示,是安装在保持部件22的突出部20上、使吸入管18的吸入口侧端部18a在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的工作时、如图6所示那样在后述的储存箱44内的油水混合液46中追随于液面25的附近的部件。浮子主体26使用已有的浮子,但并不限定于球面状。
调整管30其内径比吸入管18的外径大、上下移动自如地插入在吸入口侧端部18a上。例如,吸入管18的外径为12mm,相对于此,调整管30的内径为12.7mm。
通过将调整管30上下移动自如地松插在吸入管18的端部上,如图6所示,在调整管30与吸入管18之间形成间隙34。间隙34在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的工作时为液的流通路。
调整管30是由比重比1大的树脂成形的管体。作为比重比1大的树脂,例如有比重为1.39~1.44的ポリペンコPET(商品名)、此外比重为1.32~1.51的ポリペンコPEEK(商品名)。另外,“ポリペンコ”是注册商标。
通过将调整管30用比重比1大的树脂成形,在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的工作时能够将调整管30的上端开口边缘部28相对于液面25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参照图6(c))。
在调整管30的上方配设有防止调整管30的脱落的带状的止动件32。止动件32如图4所示,呈两端被向相互相反方向弯折的形状。在一端部上,设有用来将止动件32安装到保持部件22上的安装孔32a。
止动件32如图2、图3所示,一端部被插入在保持部件22的安装孔21b中的安装螺纹件33固定,另一端部相对于调整管30的外侧端面隔开规定间隔对置配置。止动件32防止调整管30从吸入管18脱落而丢失。
在保持部件22的与调整管30的下侧端面对置的位置上,如图1、2所示,配设有垫板36。垫板36是当不使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工作时、即处于图2所示的位置时、载置调整管30以便不堵塞露出在调整管30的下端面上的间隙34、即吸入管18与调整管30之间的间隙34(参照图6)的部件。
作为垫板36,例如使用扭转垫圈。通过有垫板36,如图2所示,能够使调整管30的下端面成为从保持部件22的上表面浮起的状态(离开的状态)而在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的工作时的泵的驱动之后紧接着使调整管30平顺地移动到适当位置。
图5是表示将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用在浮油回收装置42中的状况的立体图。
浮油回收装置42具备将机床冷却剂箱或清洗液箱等储存箱44内的油水混合液46分离为油和水的分离槽48、将油水混合液46使用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和吸入用软管16从储存箱44吸起而送入到分离槽48中的泵P(泵P收容在壳体内,没有具体图示)、和将由分离槽48分离的浮油回收的回收容器52。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在吸入管18上连结连通到泵的吸入用软管16而设置在储存箱44内。
上述泵P配设在搭载有分离槽48的架台55上的壳体内部,在其吸入口上连结着吸入用软管16,在吐出口上连结着用来将从吸入用软管16送出的液向分离槽48送出的流入管(未图示)。
吸入管18被3个球面状的浮子主体26保持,浮起在储存箱44的液面上,吸入口侧端部18a在储存箱44内的液面附近开口,以使其总是能够吸引储存箱44内的最上液(浮油)。
图6是在将实施例1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设置在储存箱44内后驱动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42的泵的状态下的动作说明图,图6(a)是表示泵的刚驱动后的状态的图,图6(b)是表示然后的经过状态的图,图6(c)是表示泵带来的吸引稳定进行的状态的图。图6(d)是在调整管30的内周面上设有螺旋槽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
如果开始泵的驱动,则从图6(a)所示的状态瞬间经过图6(b)所示的状态成为图6(c)所示的状态。即,在图6(a)所示的状态下,调整管30为其下端面通过垫板36(未图示)从保持部件22的上表面浮起的状态。
因此,如果发生通过泵驱动带来的从吸入管18的吸引力,则最初如图6(a)所示,将储存箱44内的油水混合液46从调整管30的上端面吸入到吸入管18内。同时,从调整管30的下端面朝向调整管30与吸入管18之间的间隙34流动,发生由箭头56表示的液流。该液流如由箭头57所示,在间隙34内升流而被吸入到吸入管18内。
当油水混合液46在间隙34中升流时,通过油水混合液46的粘性等,将油水混合液46内的调整管30推起而成为图6(c)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调整管30的上端面位于液面25的附近,将油水混合液46的浮油有效地吸引。
调整管30被碰到调整管30的下端面上而向上流动的油水混合液46、和在上述间隙34内升流的油水混合液46的粘性推起,但在泵的工作中,调整管30的上端面不会从液面25突出,位于液面25内的正下方。这是因为,由在调整管30的上端面上如由箭头58所示那样流动的油水混合液46的重量及比重比1大的调整管30的重量等带来的推下力相对于由在间隙34内升流的油水混合液46及碰到调整管30的下端面上而向上流动的油水混合液46的粘性和对调整管30施加的浮力等带来的推起力平衡。
另外,如图6(d)所示,在调整管30的内周面上设有螺旋槽84的情况下,通过在间隙34中升流的油水混合液46对调整管30施加旋转力。通过调整管30旋转,在从调整管30的上端面流到吸入管18内的液中发生涡流,起到提高油水混合液46的排出效率的效果。
通过在吸入管18的吸入口侧端部18a上上下移动自如地配设调整管30,即使发生基于油水混合液46的成分的随时间变化或液面25附近的浮油的深度的随时间变化等的对于浮子主体26的浮力的变动,也将调整管30的吸入口相对于液面25总是自动地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浮油的回收,并且能够使包含在回收的浮油中的水的混入量大幅减少。
实施例 2 
图7是表示实施例2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2的图,图7(a)是立体图,图7(b)是主视图,图8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2的保持部件的图,图8(a)是立体图,图8(b)是平面图,图8(c)是主视图。在这些图中,对于与图1~图4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2是使用两个浮子主体26的例子,除了设有两根保持部件22的突出部20以外是与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相同结构,能够得到相同效果。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2的整体结构与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相比较为紧凑,所以适合在开口面较窄的储存箱44中使用。
实施例 3 
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3的图,图9(a)是立体图,图9(b)是主视图,图10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3的保持部件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3的其他零件的图,图11(a)是立体图,图11(b)是平面图,图11(c)是主视图,图11(d)是侧视图,图12是表示构成该实施例3的止动件的图,图12(a)是平面图,图12(b)是主视图。在这些图中,对于与图1~图4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3在吸入管18的吸入口侧端部相对于液面25朝下构成这一点与上述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基本上不同。
即,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3具备上下起立而配置、并且在上端上连结着连通到泵的吸入口的吸入用软管16的吸入管18、吸入管18被插入固定、并且具有向外方延伸的突出部20的保持部件22、安装在保持部件22的突出部20上、使吸入管18的下端部追随于液中的液面25附近的浮子主体26、相对于吸入管18的下端部隔开适当间隔配置的承接盘38、和上下移动自如地插入在承接盘38的外周上、并且上端开口边缘部为吸入口的调整管64。
如图10所示,在保持部件22的中心部的上表面上固接着筒状保持器23的一端面。将吸入管18插入在保持部件22的中心孔与筒状保持器23中,通过将拧入在穿设于筒状保持器23的侧面上的安装孔23a中的蝶形螺栓24拧紧而固定在保持部件22上。
在吸入管18上松插着用来保持承接盘38的筒状保持器80。筒状保持器80通过将拧入在穿设在其侧面上的安装孔66中的蝶形螺栓24拧紧而固定在吸入管18上(参照图9、图14)。
承接盘38如图11所示,经由两个连结部件39连结在筒状保持器80上。在承接盘38的底面中心部上配设有螺母68。承接盘38是成形为有底筒型的结构,如图13所示那样配置为,对置于吸入管18的下端部、并且周缘框包围吸入管18的下端部。
配设有相对于承接盘38的底面隔开规定间隔对置配置、防止调整管64的脱落的平圆板状的止动件40。在止动件40的上表面的中心部,如图12所示那样固接着螺栓70。通过将螺栓70螺合到配设在承接盘38的底面上的螺母68中,将止动件40连结在承接盘38的底面上。
调整管64是由比重比1大的树脂成形的管体,是具有比承接盘38的外径大的内径的结构。
图13是实施例3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3的动作说明图。图13表示在将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3设置在储存箱44内之后驱动浮油回收装置42的泵的状态。
如果开始泵的驱动,则通过从吸入管18的吸引力,由于最初调整管64载置在平圆板状的止动件40上,所以储存箱44内的油水混合液46被从承接盘38的上端面吸入到吸入管18内。同时,将油水混合液46也从调整管64与承接盘38之间的间隙34如由箭头72、74所示那样升流而吸入到吸入管18内。
油水混合液46在间隙34中升流时通过粘性等将油水混合液46内的调整管64推起而成为图13所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调整管64的上端面位于液面25的附近,将油水混合液46的浮油60有效地吸引。
调整管64被在调整管64的下端面及间隙34中流动的油水混合液46的粘性推起,但上端面不会从液面25浮起,总是位于液面25的正下方。这与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的情况同样,在调整管64的上端面上如由箭头76所示那样流动的油水混合液46的重量及比重比1大的调整管64的重量等相对于由在调整管64的下端面及间隙34中升流的油水混合液46的粘性带来的推起力平衡。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3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由于吸入管18的下端部的开口朝下设置,所以即使液面25的高度较低,也能够进行液的吸入。
实施例 4 
图14是表示实施例4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4的图,图14(a)是立体图,图14(b)是主视图。在图14中,对于与图1~图4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4是使用两个浮子主体26的例子,除了设有两条保持部件22的突出部20以外,是与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3相同的结构,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4的整体结构与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3相比较为紧凑,所以适合在开口面较窄的储存箱44中使用。
实施例 5 
图15是表示实施例5的浮油回收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该实施例的零件的立体图,图17是本发明的浮油回收装置的概略图。如这些图所示,浮油回收装置42具备将机床冷却剂箱或清洗液箱等储存箱44内的油水混合液46分离为油和水的分离槽48、将油水混合液使用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10和吸入用软管16从储存箱44吸起而经由流入用软管90、流入管91送入到分离槽48中的泵P、和将由分离槽48分离出的浮油经由排出用软管50回收的回收容器52。将回收的油作为废液适当处置。将除去了油的剩下的液(水)从分离槽送回到储存箱中而再利用。
如图17所示,从泵P经由流入用软管90流入到流入管91中的油水混合液经由连结管92的对置面降低速度被导引到导管93中。导管93在分离槽48上部、固定在分离槽的内壁上,以使其朝向上下方向。将连结管92接合以使其从导管93的侧面朝向分离槽48的外侧突出,流入管91接合在连结管92的下表面上,经由流入用软管90与泵P连结。流入管91、连结管92、导管93通过焊接等而成为一体。此外,导管93能够将向分离槽48的安装位置上下调整而构成。
另外,上述导管的向上述分离槽48的内壁的固定方法如通过螺栓和螺母的方法那样能够容易地安装、拆卸,并且构成为,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多个安装孔而能够选择多个上下方向的安装位置。
如图17所示,在导管93上部上设有用于脱气的开口部94,油水混合液中的空气从上部的开口部94流出。在导管93内,配设朝向连结管92向上方倾斜的挡板95,在挡板95的前端与连结管的内壁上有间隙。通过该挡板95,防止油水混合液从开口部94向外部飞散。导管93的下方前端朝向下方缓缓地截面积变小,使油水混合液集中在较窄的范围中向分离槽48流出。
如图17所示,箱体A97和箱体B98收纳在分离槽48上部中。
该箱体A97设在上述分离槽48内,上表面开口,上述导管93侧的侧面的上端部位于比上述分离槽的上端部靠下方,另一侧面的上端部处于与上述分离槽48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从导管93侧观察的左右的侧面接合在分离槽的内壁上,构成为,使在上述分离槽中浮起的浮油从上述导管侧端面流入。
此外,该箱体B98上表面开口,上端部处于与上述分离槽48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导管93侧的侧面接合在上述箱体A的相对于导管93的相反侧侧面上,另一侧面接合在上述分离槽的内壁上。
油水混合液从导管93流入到分离槽48中。通过比重的差,分离为油分和水分,分离出的油分浮起在液面上。
如图17所示,水分在与油分分离后,经由箱体B的流出口向分离槽48的外部流出。
箱体A97是上表面开放的形状。浮起在分离槽48的液面上的油分如图的箭头125那样流入到箱体A97中。储存在箱体A97中的油分从配设在箱体A97的侧面上的排油口103经由排出用软管50被导引到回收容器52中。
箱体B98是上表面开放的形状。箱体B98与箱体A97相邻。
如图17所示,将箱体B98的底面上下直立地贯通,水分经由接合在底面上的箱体B中空管99从分离槽48(箱体A97的下方)流入到箱体B98中。在箱体B98的与箱体A97相反侧的侧面上设有回水口101,水分经由回水用软管102回到储存箱44中。在箱体B中空管99的上部切出有阳螺纹,在液面调整管100侧切出有阴螺纹,通过将液面调整管100拧入,能够简单地调整箱体B98的液面高度。
即,具备将上述箱体B98的底面上下贯通而直立地接合、由在上方外表面上被进行螺纹槽加工的上述分离槽分离的水流入的中空的管99、和能够拧入到上述中空管99的上方外表面的螺纹槽中的、在内侧实施了螺纹加工的液面调整管100,能够调整箱体B98的液面高度而构成。
分离槽48和箱体B98经由箱体B中空管99和液面调整管100形成一个流体空间。因此,分离槽48的液面和箱体B98的液面的高度变化以使其总是相同。通过用箱体B98的液面调整管100进行箱体B98的液面调整,能够调整分离槽48的液面。油分浮起在分离槽48液面上,越过与箱体A97接触的侧面壁流入到箱体A97中。根据油的种类的差异,油膜的厚度不同,所以能够比对侧面壁的上端调整液面的高低、设为对应于油膜的厚度的最适当的液面高度。
但是,如果分离槽48的液面不稳定、如波那样摇摆,则不论怎样调整液面,都不仅是浮起的油分、其下方的水分也容易流入到箱体A97中。通过使用隔膜泵,在油水混合液中包含空气。此外,如果油水混合液的流入速度较快,则油水混合液如瀑布那样流入到分离槽48中,发生气泡,并且液面不稳定。为了它们的对策,设有在连结管内使油水混合液的速度衰减、再使空气从开口部94流出的脱气机构。由此,油水混合液从导管93平稳地流入到分离槽48中,使液面不会起波纹。
实施例 6 
图18是表示实施例6的浮油回收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该实施例6的零件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该实施例6的零件的俯视图,图21是表示该实施例6的零件的侧视图,图22是该实施例6浮油回收装置的概略图。在实施例5中,根据油分及液的性质,在储存在箱体A97中的油分的上部发生大量的泡。泡较多地含有水分,如果经过时间而泡消失,则水分增加。不能通过在实施例5中说明的液面调整或抑制液面的起波纹来对应。将实施了泡对策的浮油回收装置在实施例6中表示。
如图22所示,实施了泡对策的浮油回收装置与通常的浮油回收装置不同的点是准备两个分离槽而连结。
如图18到图21所示,分离槽A104配置在比分离槽B114高的位置上,以使油水混合液平顺地流动。如图22所示,至少使分离槽A排油口112的下端比分离槽B114的上端高。
即,除了上述分离槽A104以外,还在比上述分离槽A104的排出口112及流出口110的下端面靠下方具备第2分离槽B114。
此外,具备配设在上述第2分离槽B114的上方的、使浮油流入到上述第2分离槽中的、连接在上述箱体A的排出口上的排出管113。
进而,具备设在上述第2分离槽B114内的、上表面开口、上述排出管侧的侧面的上端部位于比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端部靠下方、另一侧面的上端部处于与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从排出管侧观察的左右的侧面接合在上述第2分离槽的内壁上的、将在上述第2分离槽中浮起的浮油从排出管侧侧面排出的箱体C116。
此外,具备上表面开口、上端部处于与上述第2分离槽B114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上述排出管侧的侧面接合在上述箱体C的相对于上述排出管的相反侧侧面上、另一侧面接合在上述第2分离槽的内壁上的箱体D。
此外,具备构成在上述箱体D的上方、使从箱体B流出的水流入到箱体D中的流出管111、将上述箱体D的底面上下贯通而直立地接合、由在上方外表面上进行了螺纹槽加工的上述第2分离槽分离的水流入的中空的管118、和能够拧入在上述中空管的上方外表面的螺纹槽中的、在内侧实施了螺纹加工的液面调整管(未图示)。
此外,具备设在上述箱体C的侧面上、使上述箱体C内的浮油排出的排出口122、连结在上述排出口122上、将上述箱体C内的浮油导引到回收容器中的排出用软管123、设在上述箱体D的侧面上、使从上述中空管流入的水流出的流出口120、和连结在上述流出口上、将上述分离的水向任意部位导引的流出用软管121。
由分离槽A104进行通常的油水分离。在储存在分离槽A的箱体A106中的油分的上表面上浮着大量的泡的状态的情况下,上述的泡从分离槽A排油口112流入到分离槽A排油管113中,在分离槽A排油管113内流动,流入到分离槽B114中。在分离槽B114中再次进行油水分离。由于直到泡流入到分离槽B箱体C116中为止追加这些时间,所以能够充分确保泡裂开而回到水分中的时间。由此,泡几乎不流入到分离槽B箱体C116中而仅油分储存,最终仅将油分回收。
第一分离槽排油管113与到此为止的排出用软管不同,在配管的中途的上部设置分离槽A排油管开口部124。通过开口,使泡容易消失。以分离槽A排油管开口部124为上部是为了使得流体不会溢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一种将在加工液或清洗液等油水混合液的液面上浮起的油回收的装置,通过具备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脱气装置、分离槽和泵,能够将大幅地减少了水的混入量的油回收。
附图标记说明 
10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实施例1)
12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实施例2)
13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实施例3)
14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实施例4)
16 吸入用软管
18 吸入管
18a 吸入口侧端部
20 突出部
21a 中心孔
21b 安装孔
21c 安装孔
22 保持部件
23 筒状保持器
24 蝶形螺栓
25 液面
26 浮子主体
28 上端开口边缘部
30 调整管
32 带状的止动件
32a 安装孔
33 安装螺纹件
34 间隙
36 垫板
38 承接盘
39 连结部件
40 平板状的止动件
42 浮油回收装置
44 储存箱
46 油水混合液
48 分离槽
50 排出用软管
52 回收容器
53 脚轮
54 流出用软管
55 架台
56 箭头
57 箭头
58 箭头
60 浮油
62 水
64 调整管
66 安装孔
68 螺母
70 螺栓
72 箭头
74 箭头
76 箭头
80 筒状保持器
82 蝶形螺栓
84 螺旋槽
90 流入用软管
91 流入管
92 导引管
93 导管
94 开口部
95 挡板
97 箱体A
98 箱体B
99 箱体B中空管
100 液面调整管
101 回水口
102 回水用软管
103 排油口
104 分离槽A
106 分离槽A箱体A
107 分离槽A箱体B
108 分离槽A箱体B中空管
109 分离槽A液面调整管
110 分离槽A回水口
111 分离槽A回水用软管
112 分离槽A排油口
113 分离槽A排油管
114 分离槽B
116 分离槽B箱体C
117 分离槽B箱体D
118 分离槽B箱体D中空管
119 分离槽B液面调整管
120 分离槽B回水口
121 分离槽B回水用软管
122 分离槽B排油口
123 分离槽B排出用软管
124 分离槽A排油管开口部。

Claims (11)

1.一种将在油水混合液的液面上浮起的油分吸引而回收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入管,一端部为向上方开口的吸入口侧端部,并且在另一端部上连结连通到泵的吸入口的吸入用软管;保持部件,固定在上述吸入管上,并且具有向外方延伸的突出部;浮子主体,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件的突出部上,使上述吸入管的上述吸入口侧端部追随于液中的液面附近;调整管,是由比重比1大的树脂成形的管体,具有比上述吸入口侧端部的外径大的内径,上下移动自如地松插在上述吸入口侧端部的外周上、并且使上端开口边缘部为吸入口;间隙,形成在上述吸入口侧端部的外周与上述调整管的内周之间,成为液体的流通路;
利用上述泵的吸引动作,液体从上述调整管的下端流入到调整管与吸入管的上述间隙中,上述液体在间隙中升流并且使上述调整管向上方移动,使得上述液体被吸入到吸入管中,并且上述液体被从上述调整管的上端面吸入到吸入管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保持部件的、对置于上述调整管的下侧端面的位置上,配设有载置上述调整管的垫板,以使得不将上述吸入管与上述调整管之间的间隙堵塞。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端部固定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并且另一端部相对于上述调整管的外侧端面隔开规定间隔对置配置、防止上述调整管的落下的带状的止动件。
4.一种将在油水混合液的液面上浮起的油分吸引而回收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入管,上下起立而配置,并且在上端上连结连通在泵的吸入口上的吸入用软管;保持部件,固定在上述吸入管上,并且具有向外方延伸的突出部;浮子主体,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突出部上,使上述吸入管的下端部追随于液中的液面附近;承接盘,相对于上述吸入管的下端部隔开适当间隔配置;调整管,是由比重比1大的树脂成形的管体,具有比上述承接盘的外径大的内径,上下移动自如地松插在上述承接盘的外周上,并且上端开口边缘部为吸入口;间隙,形成在上述承接盘的外周与上述调整管的内周之间,成为液体的流通路;
利用上述泵的吸引动作,液体从上述调整管的下端流入到调整管与上述承接盘的上述间隙中,在该间隙中升流并且使上述调整管向上方移动,使得上述液体被吸入到吸入管中,并且被从上述调整管的上端面吸入到吸入管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承接盘配置为,在液中对置于上述吸入管的下端部,并且周缘框包围上述吸入管的下端部。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相对于上述承接盘的底面隔开规定间隔对置配置的、防止上述调整管的落下的平板状的止动件。
7.一种浮油回收装置,是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分离槽,使储存箱内的油水混合液流入,通过比重差分离为油和水;
吸入用软管,一端部连结在上述泵的吸入口上,另一端部连结在上述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的吸入管上;
导管,在上述分离槽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朝向而配设,上端封闭,并且下端开口;
流入管,一端部连结在上述泵的送出口上,另一端部连结在上述导管的、从上述分离槽的上表面突出的部分上;
开口部,连结在上述导管的、从上述分离槽的上表面突出的上部上,使包含在上述油水混合液中的、浮起在上述导管内的上部的空气流出到上述分离槽上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浮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管朝向上下方向配设在上述分离槽的上部,并且固定在上述分离槽的内壁上;
上述流入管朝向上下方向配设在上述分离槽的外侧,从下方接合在与上述导管接合的连结管上,经由上述连结管连结在上述导管上;
配设有从对置于上述连结管与上述导管的连结部的上述导管的对置壁面朝向上述连结部向上方倾斜的板;
在上述向上方倾斜的板的前端部与上述连结管之间设有空隙;
在上述导管的、与上述连结管的连结部的上方设有上述开口部;
上述导管的下部构成为,使其朝向前端部而截面积逐渐变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浮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箱体A,设在上述分离槽内,上表面开口,上述导管侧的侧面的上端部位于比上述分离槽的上端部靠下方,另一侧面的上端部处于与上述分离槽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从导管侧观察的左右的侧面接合在分离槽的内壁上,使浮起在上述分离槽中的浮油从上述导管侧端面流入;
箱体B,上表面开口,上端部处于与上述分离槽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导管侧的侧面接合在上述箱体A的相对于导管的相反侧侧面上,另一侧面接合在上述分离槽的内壁上;
中空的管,将上述箱体B的底面上下贯通而直立地接合,由在上方外表面上被进行了螺纹槽加工的上述分离槽分离的水流入;
液面调整管,能够拧入到上述中空管的上方外表面的螺纹槽中,在内侧实施了螺纹加工;
排出口,设在上述箱体A的侧面上,使上述箱体A内的浮油排出;
排出用软管,连结在上述排出口上,将上述箱体A内的浮油导引到回收容器中;
流出口,设在上述箱体B的侧面上,使从上述中空管流入的水流出;
流出用软管,连结在上述流出口上,将上述分离的水向任意部位导引。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浮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除了上述分离槽以外,还在比上述分离槽的排出口及流出口的下端面靠下方具备第2分离槽;
具备:
排出管,配设在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方,使浮油流入到上述第2分离槽中,连接在上述箱体A的排出口上;
箱体C,设在上述第2分离槽内,上表面开口,上述排出管侧的侧面的上端部位于比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端部靠下方,另一侧面的上端部处于与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从排出管侧观察的左右的侧面接合在上述第2分离槽的内壁上,使浮起在上述第2分离槽中的浮油从排出管侧侧面排出;
箱体D,上表面开口,上端部处于与上述第2分离槽的上端部相同的面上,上述排出管侧的侧面接合在上述箱体C的相对于上述排出管的相反侧侧面上,另一侧面接合在上述第2分离槽的内壁上;
流出管,构成在上述箱体D的上方,使从箱体B流出的水流入到箱体D中;
中空的管,将上述箱体D的底面上下贯通而直立地接合,由在上方外表面上被进行了螺纹槽加工的上述第2分离槽分离的水流入;
液面调整管,能够拧入到上述中空管的上方外表面的螺纹槽中,在内侧实施了螺纹加工;
排出口,设在上述箱体C的侧面上,使上述箱体C内的浮油排出;
排出用软管,连结在上述排出口上,将上述箱体C内的浮油导引到回收容器中;
流出口,设在上述箱体D的侧面上,使从上述中空管流入的水流出;
流出用软管,连结在上述流出口上,将上述分离的水向任意部位导引。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浮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在上述分离槽的箱体A的排出口上的排出管的排出口附近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排气用的开口。
CN2010800329964A 2009-07-28 2010-04-26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10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4960 2009-07-28
JP2009174960 2009-07-28
JP2009-234188 2009-10-08
JP2009234188 2009-10-08
PCT/JP2010/057369 WO2011013422A1 (ja) 2009-07-28 2010-04-26 液面追従式吸引装置を有する浮上油回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1097A CN102471097A (zh) 2012-05-23
CN102471097B true CN102471097B (zh) 2013-10-16

Family

ID=43529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299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1097B (zh) 2009-07-28 2010-04-26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11618B2 (zh)
JP (2) JP4837803B2 (zh)
KR (1) KR101334572B1 (zh)
CN (1) CN102471097B (zh)
WO (1) WO20110134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PD20120073U1 (it) * 2012-09-26 2014-03-27 Metal Art S A S Di Zurlo Emilio E C Sistema per separare olio lubrificante e emulsione acquosa di lavorazione in macchine utensili
CN103894002A (zh) * 2012-12-28 2014-07-02 赫菲斯热处理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热处理生产线用油水分离器
CN103894001A (zh) * 2012-12-28 2014-07-02 赫菲斯热处理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油水分离器用浮动式吸油装置
CN104274995A (zh) * 2013-07-09 2015-01-14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油水分离装置
JP5575311B1 (ja) * 2013-08-19 2014-08-20 株式会社ワールドケミカル 液面浮遊物回収装置
JP5552611B1 (ja) * 2013-09-13 2014-07-16 産機テクノス株式会社 浮上油吸引装置及び分離槽
CN103801453A (zh) * 2013-11-01 2014-05-21 昆山威胜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静电净油机
JP6376814B2 (ja) * 2014-04-07 2018-08-22 産機テクノス株式会社 吸引装置及び異物回収装置
JP6284155B2 (ja) * 2014-07-23 2018-02-28 谷口商会株式会社 浮遊物回収装置及び浮遊物回収方法
CN105983253B (zh) * 2015-03-06 2019-01-22 苏州市和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池底物清除装置
CN105003244A (zh) * 2015-07-11 2015-10-28 徐正伟 石油过滤净油器
CN106442005B (zh) * 2016-09-07 2023-04-25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分层液体抽取设备
JP6833641B2 (ja) * 2017-07-28 2021-02-24 株式会社鶴見製作所 浮遊物除去装置
CN107817828A (zh) * 2017-12-18 2018-03-20 新龙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液位调节装置
CN111450575B (zh) * 2020-04-16 2021-12-14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组合式海洋溢油处理结构及其作业清理方法
JP6912630B1 (ja) * 2020-06-25 2021-08-04 株式会社スギノマシン 液処理装置および液処理方法
CN112374452B (zh) * 2020-10-30 2024-03-12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排液系统
CN112370827A (zh) * 2020-11-12 2021-02-19 山东省十里香芝麻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芝麻香油智能加工设备
JP7062121B1 (ja) * 2021-06-30 2022-05-02 株式会社スギノマシン 液処理装置
CN114538638B (zh) * 2022-01-06 2023-12-22 深圳市国科华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待清理原油伴生废水混合物处理净化装置及工艺
CN117582773A (zh) * 2023-12-11 2024-02-23 江苏思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二甲酯生产用辅助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50545A (en) * 1920-04-13 1923-04-03 Oscar E Hans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liquid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JPH0228328B2 (ja) * 1982-02-27 1990-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Yokusonoakatorisochi
JPS62183825A (ja) * 1986-02-10 1987-08-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浴槽水浄化装置
JPH0749084B2 (ja) * 1986-06-23 1995-05-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浴槽水浄化装置
JPH0645078B2 (ja) 1986-12-06 1994-06-15 大同特殊鋼株式会社 溶接用ワイヤ
JPS63144894U (zh) * 1987-03-11 1988-09-22
JP3338964B2 (ja) * 1991-10-05 2002-10-28 ドムニック ハンター リミテッド オイル/水混合物からオイルを分離する装置
KR940007470Y1 (ko) 1992-04-07 1994-10-22 김학수 호수 및 저수지의 부유물 수거 장치
JP3144626B2 (ja) * 1996-07-18 2001-03-12 株式会社ワールドケミカル 油水の分離装置
KR20010019491A (ko) 1999-08-27 2001-03-15 이창우 수면에 유출된 기름 수거장치
JP2001252653A (ja) * 2000-03-13 2001-09-18 Aisin Seiki Co Ltd 汚濁水浄化装置
JP2001327965A (ja) * 2000-05-25 2001-11-27 Toshio Mukai 油回収装置および油回収装置用油吸引手段
JP2003225658A (ja) * 2002-02-01 2003-08-12 Homei Denshi Kogyo Kk 油脂分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被処理水貯留タンク
JP2004305847A (ja) 2003-04-03 2004-11-04 Rix Corp 浮上油回収装置
JP4214251B2 (ja) 2004-08-27 2009-01-28 株式会社フクハラ 浮上油の回収方法および回収装置
JP2006110452A (ja) * 2004-10-14 2006-04-27 Katsumi Otsuka 油分回収システム及びこのシステムを用いた油分回収方法
CN101104119A (zh) * 2007-07-23 2008-01-16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水自动分离装置及其分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55381A (ja) 2011-12-22
CN102471097A (zh) 2012-05-23
WO2011013422A1 (ja) 2011-02-03
JP4837803B2 (ja) 2011-12-14
KR101334572B1 (ko) 2013-11-28
JPWO2011013422A1 (ja) 2013-01-07
US8911618B2 (en) 2014-12-16
KR20120024802A (ko) 2012-03-14
US20120111779A1 (en) 201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1097B (zh) 液面追随式吸引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浮油回收装置
CN102120103B (zh) 气油水三相分离器
KR101751424B1 (ko) 진공 흡입식 해양생물 포집장치
PT1128885E (pt) Dispositivo, do tipo com três camadas, para purificação de líquidos
CN102010021B (zh) 动态气浮油水分离装置和方法
JP5247919B1 (ja) 浮上油分離回収装置
CN113830913A (zh) 一种微动力浮选分离设备
WO2013150901A1 (ja) 浮上油、浮上スラッジの回収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04587710A (zh) 油水分离器
CN201873554U (zh) 一种气提式油水分离装置
JP5430790B1 (ja) 流路式浮上油回収装置
JP2006118342A (ja) 油水分離装置
KR100230914B1 (ko) 수면접촉식 유수분리장치
CN202006043U (zh) 气油水三相分离器
KR0119390B1 (ko) 이피에스(eps) 유수분리기
CN206621830U (zh) 一种切削液油水分离装置
CN2719375Y (zh) 一种冶炼业萃取除油专用系统
CN106745509B (zh) 一种真空油水分离机
CN102863039A (zh) 一种加压溶气气浮的多重气泡混合系统
US7357860B1 (en) Skimmer system
CN105036243A (zh) 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及其方法
JPH04180802A (ja) 油水分離方法とその装置
CN209815810U (zh) 一种环保高效固液分离及油水分离装置
CN212050865U (zh) 含油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02751843U (zh) 一种溢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