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7002A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67002A CN102467002A CN2011101592703A CN201110159270A CN102467002A CN 102467002 A CN102467002 A CN 102467002A CN 2011101592703 A CN2011101592703 A CN 2011101592703A CN 201110159270 A CN201110159270 A CN 201110159270A CN 102467002 A CN102467002 A CN 1024670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developer
- air
- bearing part
- process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其设置有开口,开口与承载并传送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部件相对;收集部件,其沿着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传送方向的下游端,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沿所述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收集部件能够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或者分离;密封部件,其沿着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吸气部件,其从开口吸入空气;吸气路径,其设置在开口与吸气部件之间;开闭单元,其设置在吸气路径中,开闭单元打开或关闭吸气路径;以及控制器,其控制开闭单元,以便在收集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前的时间并且在收集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的时间之后的预定时间段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吸气路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吸气来收集未转印残余色调剂的清洁装置(参见例如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8-95458)。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能够在收集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时抑制已从显影剂承载部件清除的显影剂的分散。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其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承载并传送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部件相对;收集部件,其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传送方向的下游端,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沿所述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所述收集部件能够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或者与分离;密封部件,其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吸气部件,其从开口吸入空气;吸气路径,其设置在所述开口与所述吸气部件之间;开闭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吸气路径中,所述开闭单元打开或关闭所述吸气路径;以及控制器,其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前的时间以及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的时间之后的预定时间段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根据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显影剂传送单元,其传送收集在所述壳体内的显影剂,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停止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之后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根据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后的时间关闭处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根据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显影剂是色调剂。
根据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是中间转印带。
根据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收集部件是清洁位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的清洁刮板。
根据第七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过滤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开口与所述吸气路径之间。
根据第八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显影剂图像被多次转印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
根据第九方面,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其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承载并传送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部件相对;收集部件,其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传送方向的下游端,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沿所述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所述收集部件能够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或者分离;密封部件,其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吸气部件,其至少将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清除的显影剂吸入所述壳体内;吸气路径,其设置在所述开口与所述吸气部件之间;以及开闭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吸气路径中,所述开闭单元打开或关闭所述吸气路径,所述方法包括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前的时间以及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的时间之后的预定时间段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根据第十方面,根据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开闭元件,以便在停止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之后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传送收集在所述壳体内的显影剂。
根据第十一方面,根据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后的时间关闭处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通过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控制开闭单元以在收集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前的时间并且在收集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的时间之后的预定时间段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吸气路径的结构相比,在收集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时,可以抑制已从显影剂承载部件上清除的显影剂的分散。
通过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控制开闭单元以在停止显影剂传送单元之后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吸气路径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吸入的显影剂的量。
通过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能够减少吸入的显影剂的量。
通过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能够抑制色调剂的分散。
通过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能够抑制从中间转印带上清除的显影剂的分散。
通过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能够从显影剂承载部件上清除残留在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
通过本发明的七方面,能够抑制显影剂的分散。
通过本发明的八方面,能够在执行多次转印的装置中抑制的显影剂的分散。
通过本发明的九方面,与未控制开闭单元以在收集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前的时间并且在收集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的时间之后的预定时间段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吸气路径的方法相比,在收集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时,可以抑制已从显影剂承载部件上清除的显影剂的分散。
通过本发明的第十方面,能够减少吸入的显影剂的量。
通过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能够抑制色调剂的分散。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2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
图3A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与清洁装置接触时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3B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与清洁装置接触时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A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从清洁装置分离时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4B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从清洁装置分离时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的透视图;
图6是包含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中的退回机构的透视图;
图7是包含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中的第一通道的透视图;
图8是包含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中的第一通道和开关机构的透视图;
图9是为充电装置而设置的第四通道的透视图;
图10是与第二通道相连的第三通道以及风扇单元的透视图;
图11是设置在清洁装置的第一管道上的处于闭合状态的开关机构的透视图;
图12是设置在清洁装置的第一管道上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开关机构的透视图;
图13A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处于接触状态时收集残余色调剂的方式的剖视图;
图13B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处于非接触状态时收集残余色调剂的方式的剖视图;以及
图14是示出设定清洁刮板处于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旋转传送螺旋推运器、以及在二次转印处理之后打开或关闭开关机构的计时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图1中,将箭头V所示的方向定义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向上方向(竖直方向),并将箭头H所示的方向定义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向右方向(水平方向)。另外,将图1中可见的一侧定义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记录纸张P用作记录介质的实例。在下述说明中,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有时将分别简称为“上游侧”和“下游侧”。
参考图1,图像形成装置10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片材存储单元12,其储存记录纸张P;图像形成单元14,其位于片材存储单元12的上方并且在从片材存储单元12供应的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以及原稿读取单元16,其位于图像形成单元14的上方并且读取原稿G。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20,其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中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每个部分的操作。
片材存储单元12包括储存有不同尺寸的记录纸张P的第一存储单元22、第二存储单元24和第三存储单元26。第一存储单元22、第二存储单元24和第三存储单元26均设置有将储存的记录纸张P供应到图像形成装置10的传送路径28中的送纸辊32。沿着传送路径28,在每个送纸辊32的下游的区域中设置有一次传送一页记录纸张P的成对的传送辊34和36。
另外,在第三存储单元26附近的传送辊36的下游设置有一对传送辊50。传送辊50设置为将已从翻转传送路径29(将在后文进行说明)传送来的记录纸张P引导入传送路径28。在传送辊50的下游设置有一对定位辊38。定位辊38临时停止每页记录纸张P,并且在预定定时将纸张P向第二转印位置(在后面进行说明)供应。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传送路径28的位于传送辊50上游的一部分沿直线竖直地延伸。传送路径28的包括定位辊38的下游部分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侧延伸至右侧。更具体地说,传送路径28的下游部分大致沿着直线延伸至设置在装置主体10A的右侧的纸张输出单元15。翻转传送路径29位于传送路径28的包括定位辊38的下游部分的下方,所述翻转传送路径用于翻转记录纸张P和传送记录纸张P。
翻转传送路径29包括:第一引导部件31,其将记录纸张P从传送路径28引导至翻转传送路径29;翻转单元33,其沿着直线竖直地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下区域延伸到片材存储单元12的右下区域的;第二引导部件35,其将已由翻转单元33传送的记录纸张P从翻转单元33引导至传送单元37(将在后面进行说明);以及传送单元37,其传送被第二引导部件35引导的记录纸张P。
在靠近第三存储单元26的传送辊36与传送辊50之间的区域,传送单元37的下游部分与传送路径28汇合。翻转单元33设置有多对以预定间隔排列的传送辊42,并且传送单元37设置有多对以预定间隔排列的传送辊44。
第一引导部件31在正视图中具有基本呈三角形的形状,并且第一引导部件31的尖端部由驱动单元(未示出)移动至传送路径28与翻转传送路径29中的一者。从而,每页记录纸张P沿着传送路径28与翻转传送路径29中的一者而被引导。类似地,第二引导部件35在正视图中具有基本呈三角形的形状,并且第二引导部件35的尖端部由驱动单元(未示出)移动至翻转单元33与传送单元37中的一者。从而,每页记录纸张P沿着翻转单元33与传送单元37中的一者而被引导。
在装置主体10A的左侧设置有可折叠的手动送纸单元46。当从手动送纸单元46供应记录纸张P时,纸张P被传送辊48传送并且被插入到传送路径28的位于传送辊50的下游与定位辊38的上游之间的位置。
原稿读取单元16包括:文档传送装置52,其一次一页地自动传送原稿G;台板玻璃54,其位于传送装置52的下方并且原稿G一次一页地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以及原稿读取装置56,其在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纸张或者将纸张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时扫描每一页原稿G。
文档传送装置52包括自动传送路径55,多对传送辊53沿着该自动传送路径55而设置。自动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设置为使每一页原稿G沿着所述台板玻璃54的顶面而移动。当原稿读取装置56静止在台板玻璃54的左缘时,该稿读取装置56扫描文档传送装置52所传送的每一页原稿G。作为选择,当原稿读取装置56向右移动时,该稿读取装置56扫描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每一页原稿G。
图像形成单元14包括作为潜像承载部件的实例的圆筒形感光体62。感光体62位于装置主体10A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感光体62的轴向沿装置主体10A的前-后方向而延伸。由驱动单元(未示出)使感光体62沿箭头+R所示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感光体62承载通过光照而形成的静电潜像。另外,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的电晕管充电部件64设置在感光体62的上方并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
曝光装置66设置为在充电部件64的沿着感光体62旋转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处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曝光装置66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曝光装置66基于与每种色调剂颜色相对应的图像信号对已由充电部件64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进行光照(曝光)。从而,形成了静电潜像。
曝光装置66不限于包含LED的曝光装置。例如,曝光装置66可以构造为通过多棱镜并利用激光束扫描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曝光装置66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位置的下游设置有作为显影单元的实例的旋转切换式显影装置70。显影装置70通过用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使感光体62外周表面的静电潜像可视化。下面对显影装置70进行说明。
在显影装置70的沿感光体62旋转方向的下游、感光体62的下方设置有中间转印单元60(参见图2)。在一次转印处理中,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单元60上。中间转印单元60包括作为显影剂承载部件的实例的环状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68。中间转印带68沿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
中间转印带68分别缠绕在:驱动辊61,其通过控制器20旋转;张力施加辊63,其向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多个传送辊65,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周表面(背面)接触并且被旋转驱动;以及辅助辊69(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其与中间转印带68的位于二次转印位置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被旋转驱动。
一次转印辊67隔着中间转印带68与感光体62相对。一次转印辊67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正面)上。
一次转印辊67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周表面接触,沿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位于感光体62与中间转印带68的接触位置的下游。一次转印辊67从电源(未示出)接收电力,从而在一次转印辊67与接地的感光体62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执行将感光体62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一次转印处理。
作为转印单元的实例的二次转印辊71隔着中间转印带68与辅助辊69相对。二次转印辊71执行将在一次转印处理中已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处理。二次转印辊71与辅助辊69之间的位置用作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71设置有允许二次转印辊朝向或背离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移动(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或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的退回机构(未示出)。
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直到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一次转印处理中全部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为止。当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全部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之后,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然后,二次转印辊71从电源(未示出)接收电力,从而在二次转印辊71与接地的辅助辊69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执行将中间转印带68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处理。
作为显影剂收集装置的实例的清洁装置100隔着中间转印带68与驱动辊61相对。清洁装置100收集二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T(参见图13A和图13B)。下面对清洁装置100进行详细说明。
位置检测传感器83在位于中间转印带68的外侧的位置与张力施加辊63相对。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检测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预定的参考位置。位置检测传感器83输出用作开始图像形成处理的参考时间的位置检测信号。
清洁装置73沿着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清洁装置73清除残留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等,以免残余色调剂等在一次转印处理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
如图2所示,清洁装置73利用均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接触的清洁刮板86和刷辊88来收集残余色调剂等。放电装置75沿着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上游和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放电装置75通过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来去除电荷。
在清洁装置73收集残余色调剂等之前,放电装置75通过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来去除电荷。相应地,施加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等上的静电附着力减小,并且残余色调剂等的收集率提高。沿着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和充电部件64的上游可以设置有附加放电装置,以在收集残余色调剂等之后去除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电荷。
如图1所示,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位于传送路径28的中间位置。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在传送路径28的位于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的位置设置有定影装置80。定影装置80对已通过二次转印辊71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
定影装置80包括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加热辊82包括通电时产生热量的加热源,并且加热辊82设置在记录纸张P的形成色调剂图像的一侧(上侧)。加压辊84设置在加热辊82的下方,并且加压辊84将记录纸张P压向加热辊82的外周表面。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在传送路径28上的定影装置80的下游的位置设置有传送辊39,该传送辊将记录纸张P传送至纸张输出单元15或翻转单元33。
在原稿读取装置56的下方、显影装置70的上方的区域内,以可更换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布置有分别收纳黄色(Y)色调剂、品红色(M)色调剂、蓝绿色(C)色调剂、黑色(K)色调剂、第一特定颜色(E)色调剂和第二特定颜色(F)色调剂的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
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可以选自除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以外的特定颜色(包括透明)。作为选择,可以不选用第一特定颜色和第二特定颜色。当选用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时,显影装置70使用Y、M、C、K、E和F六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当不选用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时,显影装置70使用Y、M、C、和K四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以使用Y、M、C和K四种颜色而不使用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作为实例进行说明。然而,作为另一个实例,可以使用Y、M、C、K,以及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中的一种颜色这五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
下面对显影装置7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70包括分别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各种颜色相对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以该顺序沿着周向(逆时针方向)而设置。用作旋转驱动源的马达(未示出)使显影装置70每步旋转60°。相应地,可以选择待执行显影处理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的一个显影单元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
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仅对显影单元72Y进行说明,并将省略对其他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的说明。
显影单元72Y包括用作基体的壳体部件76。该壳体部件76内填充有包含色调剂和载体的显影剂(未示出)。显影剂是从色调剂盒78Y(参见图1)通过色调剂供应通道(未示出)而供应的。
壳体部件76具有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的矩形开口76A。显影辊74设置在开口76A内,并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在壳体部件76的接近开口76A的位置沿着开口76A的纵向设置有调节显影剂层的厚度的板状调节部件79。
显影辊74包括可旋转的圆筒形显影套管74A和固定在显影套管74A的内表面上并包含有多个磁极的磁性单元74B。随着显影套管74A的旋转,形成了由显影剂(载体)构成的磁刷,并且由调节部件79来调节磁刷的厚度。从而,在显影套管74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了显影剂层。显影套管74A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移向显影套管74A面向感光体62的位置。相应地,色调剂附着到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潜像(静电潜像)上。从而,潜像得以显影。
在壳体部件76内以可旋转的方式彼此平行地排列着两个螺旋状的传送螺旋推运器77。两个传送螺旋推运器77旋转,以便使收容在壳体部件76内的显影剂沿显影辊74的轴向(显影单元72Y的纵向)而循环。
六个显影辊74分别设置在在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内,并且显影辊74沿着周向设置,从而相对于中心角而言彼此间隔60°。当显影单元切换时,使得新选择的显影单元72中的显影辊74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
下面对清洁装置100进行说明。
参考图3A至图4B,清洁装置100包括壳体102、作为收集部件的实例的清洁刮板106、以及密封部件108。壳体102具有与中间转印带68相对的矩形开口104。清洁刮板106设置在开口104的上侧,并且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以收集残余色调剂T。密封部件108设置在与清洁刮板106相对的一侧(开口104的下侧),并且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以密封壳体102与中间转印带68之间的间隙。
清洁装置100还包括:吸气单元110(参见例如图10),其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余色调剂T等吸入壳体102;过滤器112,其设置在壳体102中以收集包含残余色调剂T的灰尘;以及退回机构130的作为移动单元的实例的一部分。退回机构130使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在它们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的位置与它们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
在对壳体102中的每个部件的下述说明中,将壳体102和开口104的纵向定义为Z向,将与Z向垂直并沿着壳体102的底壁102A(参见图3B和图4B)所在的平面延伸的方向定义为X向,并将与X向和Z向垂直的壳体102的高度方向定义为Y向。Z向在正视图(参见图1)中沿着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3A至图5所示,壳体102的形状为在Z向上的两端敞开,并且当沿着Z向观察时,其顶壁的左端和左侧壁的顶端敞开。侧板114由螺丝安装在壳体102的沿Z向的端部。由金属板制成的在X-Y平面内呈L形的第一可移动部件116设置在壳体102的上部区域,使得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纵向沿着Z向延伸。
图3A和图3B示出了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状态,而图4A和图4B示出了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的状态。
第一可移动部件116设置为在X-Y平面内呈倒V形并且包括倾斜部分116A(朝图3A至图4B中的左下方向延伸的部分)。支撑轴118固定在倾斜部分116A的背面(面向吸气路径115的表面并将在后面进行说明),使得支撑轴118的轴向沿Z向延伸。支撑轴118由设置在侧板114的端部的轴承(未示出)以可旋转方式支撑。
由金属板制成的在X-Y平面内呈L形的支撑板119通过螺丝安装在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倾斜部分116A的前表面上。清洁刮板106的沿其短侧方向的端部(沿传送方向的下游端)通过粘接剂固定在支撑板119的底端。清洁刮板106设置为沿着倾斜部分116A的倾斜方向而延伸。
清洁刮板106是由树脂制成的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板,清洁刮板106安装在支撑板119上,使得清洁刮板106的纵向沿着开口104的纵向而延伸。从而,清洁刮板106沿着开口104的沿中间转印带68的传送方向(箭头-R所示的方向)的下游端处的边缘而设置。
当退回机构13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被设定为接触状态时,清洁刮板106设置为其自由端(未固定在支撑板119上的一端)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在这种状态下,清洁刮板106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余色调剂T收集到壳体102内。
由L形金属板制成的第二可移动部件120在X-Y平面内设置在壳体102的下部区域,使得第二可移动部件120的纵向沿着Z向延伸。第二可移动部件120设置为在X-Y平面内呈倒V形并且在其上部区域中包括倾斜部分120A(朝图3A至图4B中的左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可旋转的支撑轴(未示出)安装在倾斜部分120A的背面上,使得该支撑轴的轴向沿着Z向而延伸。
从而,第二可移动部件120被可旋转地支撑。通过退回机构130使第二可移动部件120随着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移动而转动(移动)。密封部件108的沿其短侧方向的端部(沿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固定在第二可移动部件120的倾斜部分120A的顶部。
密封部件108例如是在平面图中呈矩形形状的透明膜,并且密封部件108安装在第二可移动部件120上,使得密封部件108沿着开口104的沿中间转印带68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处的边缘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
当退回机构130被设定为接触状态并且清洁刮板106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时,密封部件108设置为使密封部件108的自由端(未安装在第二可移动部件120上的一端)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密封部件108密封壳体102与中间转印带68之间的间隙。
密封部件108设置在清洁刮板106的下方,并且密封部件108的端部沿着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指向下游。因此,密封部件108不会从中间转印带68上清除残余色调剂T。
第一可移动部件116、支撑轴118、支撑板119和第二可移动部件120形成壳体102的一部分。开口104是形成在壳体102中并且从支撑板119的底端延伸到第二可移动部件120的顶端的敞开区域。
过滤器112设置在壳体102中。过滤器112是纤维束并且形成长度方向为沿壳体102的纵向(Z向)的矩形形状。过滤器112接合在与壳体102相连的附接部件113上。
附接部件113是通过在矩形板上沿着板的纵向形成多个矩形通孔的开口113A而得到的框架部件。附接部件113设置在支撑轴118的下方,从而在X-Y平面内,附接部件113的下部分比上部分更远离中间转印带68和开口104。
在图3B和图4B中,附接部件113分隔壳体102,使得在X-Y平面内具有倒三角形状的吸气路径115设置在壳体102的右侧。吸气路径115沿壳体102的纵向而延伸。吸气路径115形成吸气单元110的一部分。在底壁102A上设置有一对分隔壁117A和117B,并且在侧视图(X-Y平面)中,分隔壁117A和117B直立在壳体102的开口104与第一过滤器112之间的区域中。
传送螺旋推运器121设置在壳体102的下部区域内并位于一对分隔壁117A和117B之间的空间中。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包括:旋转轴125,其轴向沿Z向而延伸;以及螺旋叶片127,其形成在旋转轴125的外周表面上。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从而将收集在壳体102内的残余色调剂T沿轴向(壳体102的纵向)传送到其一端。
包括驱动马达的驱动单元(未示出)沿Z向设置在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后端。控制器20(参见图1)控制驱动单元以使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或停止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旋转。
如图5所示,在壳体102的沿Z向的后端设置有圆筒形的收集路径123。由传送螺旋推运器121传送来的残余色调剂T通过收集路径123被引导到收集罐(未示出)中。
如图5至图8所示,退回机构130包括沿Z向设置在前侧的第一机械单元130A和沿Z向设置在后侧的第二机械单元130B。侧板131A和131B沿Z向(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前侧和后侧并位于中间转印带68的端部附近的位置。
如图6所示,第一机械单元130A包括由驱动马达(与使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的驱动马达相同的马达)旋转的偏心凸轮132A以及设置在清洁装置100的侧板114中的一个侧板上的连杆部件134。连杆部件134根据偏心凸轮132A的旋转使第一可移动部件116和第二可移动部件120移动。
轴部件133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侧板131A和131B上(参见图7和图8),并且偏心凸轮132A安装在轴部件133的从侧板131A伸出的第一端(沿Z向的前端)上。轴部件133可以由上述驱动马达进行旋转。弹簧135的一端连接在侧板131A上,而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偏离于轴部件133的偏心凸轮132A的偏心部分上。
连杆部件134在平面图中基本呈V形,并且包括尺寸相同的两个板,两个板形成为一体并且彼此之间具有间隙。更具体地说,连杆部件134包括:基体部分134A,其具有倒三角形的形状;第一臂134B,其在正视图中从基体部分134A的左上部朝左上方延伸;以及第二臂134C,其在正视图中从基体部分134A的右上部朝右上方延伸。
另外,在基体部分134A的下端(顶点处)形成有固定着支撑轴122的弧形的切口部分134D。辊136A和136B以可旋转方式分别设置在第一臂134B和第二臂134C的顶端。支撑轴122的两端由设置在侧板114和侧板131B上的轴承(未示出)以可旋转方式支撑。
连杆部件134可以围绕支撑轴122沿+R方向(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和-R方向(图6中逆时针方向)移动(转动)。相应地,第一臂134B和第二臂134C可以沿+R方向和-R方向移动(旋转)。
弹簧137的一端连接在连杆部件134的基体部分134A的设置有第二臂134C的一侧上。弹簧137的另一端连接在侧板114的底部上。从而,当偏心凸轮132A未与连杆部件134接触时,连杆部件134受到沿+R方向的旋转力。
弹簧139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可移动部件116上,并且弹簧139的另一端连接在侧板114的底部。从而,第一可移动部件116受到沿+R方向的旋转力。辊136B与接触部分116B接触,接触部分116B是设置在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前端的平坦表面。
辊136A在偏心凸轮132A沿+R方向旋转时与偏心凸轮132A接触,并且在偏心凸轮132A沿-R方向旋转时背离偏心凸轮132A移动。当偏心凸轮132A与辊136A接触并且沿+R方向移动连杆部件134时,辊136B推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接触部分116B并且沿-R方向使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移动。然后,当偏心凸轮132A背离辊136A移动时,第一可移动部件116沿+R方向移动。
参考图7和图8,第二机械单元130B包括偏心凸轮132B和连杆部件138。偏心凸轮132B设置在侧板131B的外侧,并且连接在由上述驱动马达旋转的轴部件133的第二端(沿Z方向的后端)上。连杆部件138也设置在侧板131B的外侧并且根据偏心凸轮132B的旋转而移动,以便使第一可移动部件116和第二可移动部件120移动(参见图3A至图4B)。
连杆部件138具有与连杆部件134相类似的结构(参见图6)。连杆部件138绕着从侧板131B的后端伸出的支撑轴122沿+R方向或-R方向旋转。相应地,第一臂138B和第二臂138C沿+R方向或-R方向移动。
与连杆部件134类似,当偏心凸轮132B未与连杆部件138接触时,连杆部件138受到沿+R方向的旋转力。另外,当连杆部件138未处于接触状态时,第一可移动部件116受到沿+R方向的旋转力。辊136B与接触部分116C接触,接触部分116C是设置在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后端的平坦表面。
辊136A在偏心凸轮132B沿+R方向旋转时与偏心凸轮132B接触,并且在偏心凸轮132B沿-R方向旋转时背离偏心凸轮132B移动。当偏心凸轮132B与辊136A接触并且沿+R方向使连杆部件138移动时,辊136B推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接触部分116C并且沿-R方向使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移动。然后,当偏心凸轮132B背离辊136A移动时,第一可移动部件116沿+R方向移动。
参考图14,当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电源开启时,上述用于旋转轴部件133的驱动马达连续地旋转。当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接合(打开)时,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轴部件133。然后,在偏心凸轮132A和132B克服弹簧135的推力旋转180°之后,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脱开(关闭)。结果,偏心凸轮132A和132B保持在旋转位置。
以这种方式,从一次转印处理开始到二次转印处理结束期间,保持连杆部件134和138由偏心凸轮132A和132B的偏心部分分别推动的状态。换句话说,如图4A和图4B所示,保持了清洁刮板106的端部和密封部件108的端部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的退回状态。在这一时期,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螺旋推运器旋转/停止离合器脱开(关闭),使得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停止。
在二次转印处理结束之后,控制器20使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再次接合(打开)。然后,在偏心凸轮132A和132B旋转180°之后,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脱开(关闭)。结果,偏心凸轮132A和132B借助弹簧135的恢复力返回到初始位置。
以这种方式,从二次转印处理结束到下一页纸的一次转印处理(下一页纸的图像形成处理)开始期间,保持连杆部件134和138未由偏心凸轮132A和132B的偏心部分分别推动的状态。换句话说,如图3A和图3B所示,保持了清洁刮板106的端部和密封部件108的端部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未被转印并且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T被清洁刮板106清除并收集到壳体102内。此时,用于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螺旋推运器旋转/停止离合器接合(打开),使得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然而,在由开关机构15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打开第一通道126之前,螺旋推运器旋转/停止离合器脱开(关闭)以停止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旋转。
当下一页纸的一次转印处理(下一页纸的图像形成处理)开始时,控制器20使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再次接合(打开)。然后,在偏心凸轮132A和132B克服弹簧135的推力旋转180°之后,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脱开(关闭)。结果,偏心凸轮132A和132B再次保持在旋转位置。
相应地,从下一页纸的一次转印处理(下一页纸的图像形成处理)开始到二次转印处理结束期间,再次保持连杆部件134和138由偏心凸轮132A和132B的偏心部分分别推动的状态。换句话说,再次保持清洁刮板106的端部和密封部件108的端部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的退回状态。
参考图7至图10,吸气单元110包括:吸气路径115,其设置在壳体102内;第一通道126,其具有第一端,该第一端与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后侧的吸气路径115的沿Z向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通道144,其与第一通道126的第二端(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开口128)连接;第三通道146,其与第二通道144的底端连接;以及作为吸气部件的实例的吸气扇单元148,其与第三通道146连接。
参考图7,在吸气路径115沿Z向的第一端的底部形成有矩形开口124。第一通道126的第一端与矩形开口124连接。由于开口124形成在吸气路径115的底部,因此空气在低于分隔壁117A的顶缘的位置被吸出吸气路径。
参考图8,第一通道126具有管状的形状,并且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后侧,中间转印带68的后面。与第二通道144连接的开口128设置在第一通道126的第二端。
参考图9,第二通道144是管状的,并且在正视图中整体呈L形。第二通道144包括在正视图中长度方向为沿箭头H所示的方向的水平部分144A,以及在正视图中长度方向为沿箭头V所示的方向并且从水平部分144A的左端向下延伸的竖直部分144B。在竖直部分144B的底端设置有与第三通道146(参见图10)连接的开口144C。最后一个过滤器(未示出)安装在开口144C上。
第四通道142在正视图中连接在水平部分144A的右端并位于中间转印带68上方的位置,第四通道142的纵向沿中间转印带68的宽度方向延伸。第四通道142具有长方体的形状,并且在第四通道142的沿箭头H所示方向的侧壁的下部沿着纵向形成多个开口143。第四通道142设置在充电部件64(参见图2)附近,并且在利用充电部件64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操作期间所产生的臭氧等被吸入第四通道142。
参考图10,第三通道146与第二通道144的底部连接。在第三通道146的底端设置有排气口149,并且当设置在风扇单元148中的风扇(未示出)旋转时,气体通过排气口149被排出。控制器20(参见图1)控制风扇单元148以使设置在风扇单元148中的风扇旋转或停止其旋转。如图14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电源开启时,风扇连续旋转。
排气149在正视图中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后侧,并且在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台阶部分的底面敞开,所述台阶部分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与片材存储单元12之间。在吸气单元110中,吸气路径115、第一通道126、第二通道144、第三通道146和第四通道142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通过风扇单元148的操作而产生的负压将空气从每个部分中吸出,并且通过排气口149将空气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部。
如图8至图12所示,在第一通道126的开口128处设置有作为开闭单元的实例的开关机构150。更具体地说,参考图11和图12,开关机构150包括:开闭板152,其能够将开口128设定为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以及旋转驱动单元154,其使开闭板152旋转大致90°。
开闭板152具有与开口128的横截面基本相同的矩形形状,从而第一通道126的开口可以由开闭板152堵塞。更具体地说,在开闭板152堵塞开口128的状态下,开闭板152具有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矩形形状。旋转轴153固定在开闭板152的一侧并且与开闭板152形成为一体,其中该旋转轴的轴向沿开闭板152的纵向延伸。旋转轴153在与开闭板152的纵向相垂直的方向(在开口128被堵塞的状态下的竖直方向)上设置在开闭板152的大致中心位置。
固定在开闭板152上的旋转轴153的第一端从第一通道126向外伸出。旋转驱动单元154包括:旋转部分156,其固定在旋转轴153的第一端上;臂158,其第一端与旋转部分156连接;螺线管单元160,其与臂158的第二端连接;以及作为推压部件的实例的扭转弹簧164(参见图12),其持续地推压旋转部分156从而将旋转部分156保持在图11所示的闭合位置。
旋转部分156可以围绕旋转轴153沿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臂158也可以围绕旋转轴157沿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螺线管单元160包括杆162,当螺线管单元160通电时杆162向下伸出。臂158的第二端与杆162连接。
如图11所示,当螺线管单元160未通电时,杆162向上缩回。旋转部分156和臂158相对于开闭板152的初始位置设置为当杆162向上缩回时,开闭板152因受扭转弹簧164的推压力而将第一通道126的开口128关闭。
如图12所示,当螺线管单元160通电时,杆162向下伸出。相应地,臂158围绕旋转轴157沿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旋转部分156围绕旋转轴153沿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
固定在开闭板152上的旋转轴153的第一端固定在旋转部分156上。因此,当旋转部分156旋转时,开闭板152也旋转。更具体地说,开闭板152旋转大致90°,使得开闭板152的上部朝第一通道126的排气方向的上游侧移动,并且开闭板152的下部朝第一通道126的排气方向的下游侧移动。从而,第一通道126的开口128打开。
控制器20输出旋转开关机构150的开闭板152以打开开口128的信号的时间,即螺线管单元160通电的时间以如下方式设定。即,如图14所示,上述时间被设定为在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之前,并且在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停止之后的若干秒。相应地,在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的时候,开口128打开。
在分离之前的若干秒的时间(包括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停止的时间)是从已经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的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完全接触起经过预定的时间段S1(参见图14)之后的时间。时间段S1是基于与中间转印带68的一周回转相对应的长度而确定的。
更具体地说,上述时间是在弹簧135的推力将偏心凸轮132A和132B保持在初始位置的时间之后,从预定时间段S0(包括S0=0)的时刻(如图14中的黑色倒三角所示)起经过预定时间段S1之后的时间。当控制器20使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接合(打开)并使偏心凸轮132A和132B旋转180°再使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脱开(关闭)时,偏心凸轮132A和132B返回初始位置。
然后,紧接在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以再次开始一次转印处理的时间之后(例如0.1秒之后),控制器20输出停止对螺线管单元160通电的信号。相应地,旋转部分156通过扭转弹簧164的推力而旋转,并且开闭板152旋转以闭合开口128。因此,停止将空气吸入壳体102的操作。
下面对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进行说明。首先,对由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进行说明。
参考图1,当图像形成装置10启动时,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的各色图像数据从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或者外部装置被依次输出至曝光装置66。此时,显影装置70被保持为使例如显影单元72Y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参见图2)。
如图4A、图4B和图14所示,清洁装置100中的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通过退回机构130的操作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直到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处理)然后被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处理)为止。
曝光装置66根据图像数据发射光,并且已由充电部件64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暴露在所发射的光中。相应地,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与黄色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72Y显影为黄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然后,参考图2,显影装置70沿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60°,使得显影单元72M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面对。然后,执行充电处理、曝光处理和显影处理,从而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品红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品红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上。类似地,依次将蓝绿色(C)和黑色(K)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并且根据颜色设定将第一特定颜色(E)和第二特定颜色(F)的色调剂图像多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从片材存储部分12供给记录纸张P,并且记录纸张P沿着传送路径28进行传送。然后,在以叠加的方式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同时,定位辊38将纸张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然后,执行二次转印处理,其中,由二次转印辊71将已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已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张P上。
在二次转印处理之后,如图3A、图3B和图14所示,清洁装置100中的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通过退回机构130的操作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于是,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T被清洁刮板106清除,并且被收集到壳体102内(参见图13A)。
将其上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在图1中向右)朝向定影装置80进行传送。定影装置80通过利用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向记录纸张P施加热量和压力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将其上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排出至例如纸张排出单元15。
当要将图像形成在记录纸张P的两侧时,执行下述处理。即,在通过定影装置80将记录纸张P的正面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之后,将纸张P沿箭头-V所示的方向传送至翻转单元33。然后,沿箭头+V所示的方向传送记录纸张P,使得记录纸张P的前边缘和后边缘颠倒。然后,将记录纸张P沿着翻转传送路径29在箭头B所示的方向(图1中的左向)上进行传送,并将记录纸张P插入到传送路径28中。然后,对记录纸张P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和定影处理,在图像形成处理中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被设定为退回状态。
在定影处理之后,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通过退回机构130的操作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相应地,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T被清洁刮板106清除,并被收集到壳体102内。
下面对清洁装置100和吸气单元110的操作(开关机构150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处理之后,未被转印的残余色调剂T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于是,如图14所示,控制器20将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接合(打开)以使偏心凸轮132A和132B旋转180°,然后将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脱开(关闭),从而使偏心凸轮132A和132B通过弹簧135的推力返回初始位置。
因此,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通过中间转印带68沿箭头-R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将残余色调剂T传送至清洁装置100。然后,如图13A所示,清洁刮板106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清除残余色调剂T,并被收集到壳体102内。
此时,密封部件108也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从而密封壳体102与密封部件108之间的间隙。相应地,防止收集在壳体102内的残余色调剂T泄露到壳体102的外部。由于密封部件108的端部指向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的下游,因此密封部件108不会从中间转印带68上清除残余色调剂T。
由控制器20输出的用于使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接合(打开)的信号用作使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螺旋推运器旋转/停止离合器接合(打开)的触发信号,以使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在清洁刮板106刚刚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之后(例如0.1秒之后)旋转。相应地,通过传送螺旋推运器121传送被清洁刮板106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清除并收集到壳体102内的残余色调剂T。
然后,如图13B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开始下一页纸的图像形成处理时,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在分离之前,操作开关机构150以打开第一通道126。
更具体地说,如图14所示,控制器20使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再次接合(打开),使偏心凸轮132A和132B克服弹簧135的推力而旋转180°,从而使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这里,在分离之前的若干秒使螺线管单元160通电以旋转开闭板152。
在以下时间操作开关机构150:在已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的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完全接触的时间之后,又从预定时间段S0的时间起(更具体地说,从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脱开起)经过预定时间段S1之后的时间。时间段S1是基于与中间转印带68的一周回转相对应的长度而确定的。
如图14所示,吸气单元110中的风扇单元148始终运行。因此,当开关机构150的开闭板152旋转以打开第一通道126的开口128时,吸气路径115和壳体102的内部空间中的压力被设定为负压,并且空气被从壳体102吸入吸气路径115中。相应地,沿着箭头N所示的方向(在X-Y平面内朝右下的方向)产生从开口104到过滤器112的空气流(气流)。过滤器112的长度方向为壳体102的纵向,并且过滤器112以倾斜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02内。
因此,由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清除的残余色调剂T被气流所携带并被过滤器112所捕获。作为选择,残余色调剂T落入过滤器112和分隔壁117A之间的间间并被收集到壳体102内。因此,可以减少残余色调剂T分散并再次粘附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的风险。
如图14所示,控制器20使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螺旋推运器旋转/停止离合器脱开(关闭),从而就在操作开关机构150之前停止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旋转。从而,控制器20在经过时间段S1之前的若干秒停止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相应地,降低了由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所传送的残余色调剂T被过滤器112捕获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延长过滤器112的寿命。
当将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移开以开始对下一页纸的图像形成处理时,控制器20停止对螺线管单元160供电。相应地,扭转弹簧164的推力使开闭板152旋转以关闭第一通道126的开口128。因此,吸气操作的时间不会被过度延长,从而抑制了过滤器112的网眼堵塞。另外,可以降低将不必被清洁装置100吸入(收集)的色调剂(不分散的色调剂)吸入的风险。
如上文所述,在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离之前的若干秒操作开关机构150(打开开闭板152)。参考表1,分离之前的提前时间S2(参见图14)可以约为1.5秒。在表1中,过滤器寿命是设置在开口144C处的最后一个过滤器的寿命。表1中的数值是在10℃的温度和15%的湿度的环境中得到的,在该环境中残余色调剂T相对容易分散。如果结果值为5或更大,则过滤器寿命评价为“好”,如果结果值大于等于3并且小于5,则评价为“一般”,如果结果值小于3,则评价为“差”。如果结果值为0.5或更小,则点状色调剂污点评价为“好”,如果结果值小于等于1且大于0.5,则评价为“一般”,如果结果值大于1则评价为“差”。
表1
尽管在上文中参考附图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附图中所示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0,并且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内作出各种设计的改变。
例如,用于确定操作开闭机构150的时间的参考不限于刮板接触/分离离合器的脱开。另外,设置开关机构150的位置不限于图中所示的位置。开关机构150可以设置在位于过滤器112的沿排气方向的下游的壳体102的吸气路径115与第一通道126的开口128之间。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旋转或停止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时间确定操作开关机构150的时间(打开或关闭开闭板152的时间)。然而,可以不考虑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或停止的时间而确定操作开关机构150的时间。
当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时,开关机构150关闭第一通道126的开口128,并且在壳体102内不产生朝向过滤器112的气流。因此,存在被清洁刮板106清除的残余色调剂T分散并再次附着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风险。然而,由于此时清洁刮板106与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可以由清洁刮板106再次清除残余色调剂T。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本发明并非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壳体,其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承载并传送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部件相对;
收集部件,其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传送方向的下游端,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沿所述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所述收集部件能够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或者分离;
密封部件,其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端;
吸气部件,其从所述开口吸入空气;
吸气路径,其设置在所述开口与所述吸气部件之间;
开闭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吸气路径中,所述开闭单元打开或关闭所述吸气路径;以及
控制器,其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前的时间以及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的时间之后的预定时间段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显影剂传送单元,其传送收集在所述壳体内的显影剂,
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停止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之后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后的时间关闭处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显影剂是色调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是中间转印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收集部件是清洁位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的外周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的清洁刮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过滤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开口与所述吸气路径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显影剂图像被多次转印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
9.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壳体,其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承载并传送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部件相对;
收集部件,其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传送方向的下游端,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沿所述传送方向传送显影剂,所述收集部件能够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或者与分离;
密封部件,其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在开口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端;
吸气部件,其至少将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清除的显影剂吸入所述壳体内;
吸气路径,其设置在所述开口与所述吸气部件之间;以及
开闭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吸气路径中,所述开闭单元打开或关闭所述吸气路径,
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前的时间以及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的时间之后的预定时间段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开闭元件,以便在停止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之后打开处于闭合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传送收集在所述壳体内的显影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开闭单元,以便在所述收集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分离之后的时间关闭处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吸气路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50092 | 2010-11-08 | ||
JP2010250092A JP5691414B2 (ja) | 2010-11-08 | 2010-11-08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7002A true CN102467002A (zh) | 2012-05-23 |
CN102467002B CN102467002B (zh) | 2015-12-02 |
Family
ID=46019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5927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7002B (zh) | 2010-11-08 | 2011-06-09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98495B2 (zh) |
JP (1) | JP5691414B2 (zh) |
CN (1) | CN10246700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84274B2 (ja) * | 2013-09-25 | 2017-08-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87864B2 (ja) * | 2014-06-03 | 2016-09-07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0619551B2 (en) | 2017-06-09 | 2020-04-14 | Clinton J. Angelle | Boat hull cooling and marine-drive system |
US10947890B2 (en) | 2018-06-09 | 2021-03-16 | Clint Angelle | Boat hull cooling and marine-drive system with auxiliary raw water cooling reservoir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78312A (ja) * | 2001-03-16 | 2002-09-27 | Fuji Xerox Co Ltd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CN1763660A (zh) * | 2004-10-19 | 2006-04-26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生成装置的废显影剂回收容器 |
JP2007101746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US20070189802A1 (en) * | 2005-09-30 | 2007-08-1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070230989A1 (en) * | 2005-10-06 | 2007-10-0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54380A (en) * | 1974-02-22 | 1977-10-18 | Xerox Corporation | Control system for high speed copier/duplicators |
JPS5975272A (ja) * | 1982-10-22 | 1984-04-27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ブレ−ド式クリ−ニング装置 |
JPS63137286A (ja) * | 1986-11-28 | 1988-06-09 | Konica Corp | クリ−ニング装置 |
JPH03174181A (ja) * | 1989-12-01 | 1991-07-29 | Sharp Corp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H0413975U (zh) * | 1990-05-25 | 1992-02-04 | ||
JPH0895458A (ja) * | 1994-09-26 | 1996-04-12 | Ricoh Co Ltd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US6760554B2 (en) * | 2002-08-05 | 2004-07-06 | Xerox Corporation | Drop seal actuator |
US7251448B2 (en) * | 2005-08-31 | 2007-07-31 | Xerox Corporation | Cleaning blade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7319841B2 (en) * | 2005-09-22 | 2008-01-15 | Infoprint Solutions Company, Ll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leaning residual toner with a scraper blade periodically held in contact with a toner transfer surface |
JP2007108494A (ja) * | 2005-10-14 | 2007-04-26 | Fuji Xerox Co Ltd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58706A (ja) * | 2006-08-31 | 2008-03-13 | Fuji Xerox Co Ltd | 像保持体清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6299B2 (ja) * | 2010-03-26 | 2014-07-2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剤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761B2 (ja) * | 2010-11-02 | 2014-11-1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剤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03346A (ja) * | 2010-11-08 | 2012-05-31 | Fuji Xerox Co Ltd | 現像剤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03362A (ja) * | 2010-11-08 | 2012-05-31 | Fuji Xerox Co Ltd | 現像剤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71954B2 (ja) * | 2010-11-08 | 2015-02-1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剤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91415B2 (ja) * | 2010-11-09 | 2015-04-0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11-08 JP JP2010250092A patent/JP5691414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4-22 US US13/092,660 patent/US879849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6-09 CN CN201110159270.3A patent/CN10246700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78312A (ja) * | 2001-03-16 | 2002-09-27 | Fuji Xerox Co Ltd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CN1763660A (zh) * | 2004-10-19 | 2006-04-26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生成装置的废显影剂回收容器 |
JP2007101746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US20070189802A1 (en) * | 2005-09-30 | 2007-08-1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070230989A1 (en) * | 2005-10-06 | 2007-10-0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7002B (zh) | 2015-12-02 |
JP5691414B2 (ja) | 2015-04-01 |
US8798495B2 (en) | 2014-08-05 |
US20120114368A1 (en) | 2012-05-10 |
JP2012103364A (ja) | 2012-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91183A (zh) | 调色剂容器及成像设备 | |
CN10246700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
US830105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user contact prevention | |
JP6929692B2 (ja) | 後処理装置 | |
JP488713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200750B (zh) | 显影剂回收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9101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467066B (zh) | 显影剂收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EP2103998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751206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44391B2 (ja) | 電気接続構造、画像形成装置 | |
US8682221B2 (en) | Discharg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467065B (zh) | 显影剂收集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US863056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8070405A (ja) | 廃トナー回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809404A (zh) | 具有开闭门的设备 | |
JP576850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7817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9696813B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20071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203594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05947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203507A (ja) | 現像剤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155943A (ja) | 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18488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