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2050B - 滑动构造、支承装置及免震构造物 - Google Patents

滑动构造、支承装置及免震构造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2050B
CN102422050B CN201080018002.3A CN201080018002A CN102422050B CN 102422050 B CN102422050 B CN 102422050B CN 201080018002 A CN201080018002 A CN 201080018002A CN 102422050 B CN102422050 B CN 1024220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sliding
sliding face
face
sl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80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2050A (zh
Inventor
中田安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22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2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0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20Sliding surface consisting mainly of plastics
    • F16C33/201Composition of the plast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00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adjustable for aligning or positioning
    • F16C23/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23/04Sliding-contact bearings self-adjusting
    • F16C23/043Sliding-contact bearings self-adjusting with spherical surfaces, e.g. spherical plain bearings
    • F16C23/045Sliding-contact bearings self-adjusting with spherical surfaces, e.g. spherical plain bearing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e.g. radial spherical plain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6Sliding surface mainly made of metal
    • F16C33/10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 F16C33/1025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e.g. oil, as lubricant
    • F16C33/103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e.g. oil, as lubricant retained in or near the bea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025Superposed movable attached layers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滑动构造、支承装置以及免震构造物中,由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主体(24)构成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在对方部件(22)的第二滑接面(28)上采用杨氏模量为第一滑接面(25)的2倍以上的合成树脂形成被膜(27),在该被膜(27)表面上形成最大高度Rz为3μm以上的微细凹凸,从而在该凹凸的凹部保持润滑剂,防止润滑剂流出,能够维持稳定的低摩擦状态。

Description

滑动构造、支承装置及免震构造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构造、支承装置以及免震构造物。
本申请基于2009年4月27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09-107618号并享受其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免震构造物等的滑动支承装置,已知具有相互面对设置的滑动部件(第一部件)和对方部件(第二部件)的装置。在该滑动支承装置中,滑动部件能够沿着面积形成为足够大的对方部件的表面滑动,且能够从滑动部件及对方部件的一方向另一方传递载荷。在这种滑动支承装置中,在免震性能上重要的是,尽量减小滑动部件及对方部件在滑动面上的摩擦系数。为了得到摩擦系数为0.1以下的低摩擦系数,通常在滑动面上涂敷润滑脂(grease)或油等胶状或液体状等的流体类润滑剂。但是,在滑动部件与对方部件反复滑动、即交替滑动时,这些流体类润滑剂会随着滑动逐渐从滑动面排出,从而导致滑动面的摩擦系数增大。为了防止这种润滑剂流出,以更少的维护频度维持良好的低摩擦系数状态,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各种支承装置。
在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一种支承装置,用自润滑性树脂形成滑动部件,并在其表面实施凹加工,填充润滑剂,作为对方部件,采用对表面进行了平滑处理的平滑部件,从而维持彼此在滑动面上的润滑性。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在低摩擦系数的固体滑动部件上设置凹部,该凹部中封入胶状润滑剂,在凹部周边也涂敷胶状润滑剂。另一方面,对方部件由不锈钢板构成,或采用将粘贴了四氟乙烯的树脂板的表面形成为平滑面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在由四氟乙烯树脂构成的滑动部件的表面上形成与表面相互连通且在外缘没有开放端的凹部,并涂敷由氟膏形成的润滑剂。另一方面,对方部件为采用了表面平滑的平滑板的结构。在该平滑板的表面粗度中,由JISB0601-2001(ISO4287)规定的最大高度Rz被设定为0.05~0.50μm(优选为0.10~0.20μm)的范围。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采用具有较高强度的合成树脂构成滑动部件,并对其表面实施凹加工,填充润滑剂。另一方面,对方部件由具有较薄的合成树脂面的板构成,合成树脂面的表面弹性模量(杨氏模量)为与滑动部件同等程度以下。在该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要确保对方部件强度的支承装置。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滑动部件由压缩强度为50~120MPa的合成树脂(聚甲醛、聚酰胺、聚苯醚、苯酚、含有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等)构成,对方部件构成为具有合成树脂被膜,合成树脂被膜由具有自润滑性的、混合有四氟乙烯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或环氧树脂形成。该对方部件的合成树脂被膜的膜厚被设定为100μm以下(优选为20~40μm),在滑动部件与对方部件的滑动面上能够实现0.02~0.04的低摩擦系数(μ)。
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如下的支承装置,采用特殊制法形成空穴并在空穴中含浸流体润滑剂的四氟乙烯树脂(自润滑性树脂)构成滑动部件,用采用相同制法形成的树脂覆盖对方部件的表面。像这样,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防止润滑剂流出而维持摩擦系数状态的支承装置。
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支承装置,成对的滑动部件和对方部件的至少一方由具有多个孔隙(void)的多孔性结构的成形体构成,该多孔性结构的成形体由含有以四氟乙烯树脂为主要成分的芳香族聚酯的组合物形成。而且,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支承装置中,在该孔隙中含浸聚硅氧烷(硅)润滑剂,从而防止润滑剂流出。
在专利文献5、6中提出了一种支承装置,由自润滑性树脂构成滑动部件,且采用含氟聚合物和硅油化学结合的树脂膜包覆对方部件的滑动面,从而防止润滑剂流出。
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支承装置,由具有自润滑性的合成树脂构成滑动部件的滑动面。另一方面,在对方部件的滑动面上形成有固化组合物的被着膜,固化组合物包含环氧树脂和在侧链具有环氧基的环氧当量为1000以下的反应性硅油。而且,在固化组合物中,通过180℃烧制处理,使反应性硅油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能够防止硅油流出。
专利文献6中记载的支承装置,采用以四氟乙烯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形成滑动部件的滑动面,采用表面具有被覆膜的金属板形成对方部件。该被覆膜由末端具有官能团的含氟聚合物或有机硅氧烷单独形成,或由其混合物形成,其膜厚形成为0.01~5μm左右。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1-1221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206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3275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8254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12459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1-146042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各种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技术中,需要将对方部件的滑动面研磨加工成平滑,或者在滑动面上配置具有自润滑性的合成树脂。具体地讲,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中,在表示表面粗度的最大高度Rz大于0.5μm的情况下,滑动部件的摩耗特性受损,导致摩擦系数μ增大。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中,为了抑制由滑动部件的凹部加工引起的、滑动部件与对方部件的接触面的减少,作为滑动部件,需要使用压缩强度为50~100MPa的材料。此外,在对方部件中,为了确保耐载荷性能,需要使包覆该表面的合成树脂被膜的厚度较薄,为了形成被膜,需要高精度的加工技术。
另外,在专利文献4~6中记载的技术中,需要用于在对方部件的滑动面上形成特殊的具有自润滑性的树脂膜的特殊混合材料,或者需要进行加热处理等复杂的制造工序、或需要特殊的制造设备,导致制造成本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承装置及免震构造物,无需复杂的制造工序和设备,能够比较容易且廉价地制造,能够确实地维持低摩擦状态。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手段
本发明的滑动构造,具备相对设置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构成为能够沿着该第二部件的表面滑动。在所述第一部件中,与所述第二部件滑接的第一滑接面由具有规定的杨氏模量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在所述第二部件中,与所述第一滑接面滑接的第二滑接面由具有所述第一滑接面的杨氏模量的2倍以上的杨氏模量的弹性体构成。并且,所述第二滑接面具有最大高度(Rz)为3μm以上的凹凸,涂敷有润滑剂。
在此,最大高度(Rz)是指在JISB0601-2001(基于ISO4287,GeometricalProductSpecifications(GPS)-Surfacetexture:Profilemethod-Terms,definitionsandsurfacetextureparameters)中规定的最大高度Rz,优选所述第二滑接面的凹凸(也称为粗糙面或粗糙形状)中的、最大高度(Rz)为70μm以下。
最大高度(Rz)表示基准长度(lr)上的轮廓曲线的峰高度(Zp)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和谷深度(Zv)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之和。在此,基准长度(lr)表示粗面的轮廓曲线在X轴向上的长度。峰高度(Zp)表示当沿着X轴(平均线)将所述轮廓曲线切断时的、平均线上侧的峰的、从X轴到峰顶的高度的绝对值。另一方面,谷深度表示(Zv)沿着X轴(平均线)将轮廓曲线切断时的、平均线下侧的谷的、从X轴到谷底的深度的绝对值。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采用具有第一滑接面的杨氏模量的2倍以上的杨氏模量的弹性体构成第二滑接面,在该第二滑接面上形成最大高度(Rz)为3μm以上的凹凸。因此,杨氏模量比第二滑接面小的第一滑接面模仿第二滑接面的凹凸进行变形,通过该变形将第二滑接面的凹凸吸收,能够使滑接面彼此低摩擦滑接。此外,通过将第二滑接面的杨氏模量设定为较大,从而即使构成该第二滑接面的弹性体的厚度尺寸较大,其变形也能够被抑制。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第二滑接面的凹凸,能够简化形成弹性体的制造工序,制造设备不会大型化,能够实现低成本化。而且,涂敷到第二滑接面上的润滑剂被保持在凹凸的凹部,从而能够防止润滑剂流出,能够维持滑接面彼此的低摩擦系数状态(例如,动摩擦系数μ≤0.1或μ≤0.03的状态)。动摩擦系数越低越好,其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在此,润滑剂可以是胶状的润滑剂,也可以是液体状的润滑剂。因此,第二部件的弹性体无需使用具有自润滑性的特殊的合成树脂材料,所以本发明的滑动构造能够减少材料成本,以较低的价格制造。
此时,在本发明的滑动构造中,优选所述第一滑接面由具有自润滑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通过将面积比第二滑接面小的第一滑接面采用具有自润滑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从而能够在抑制材料成本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滑接面彼此的摩擦系数。
此外,本发明的滑动构造中,优选所述第二滑接面由厚度为40μm以上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根据这种结构,将形成第二滑接面的合成树脂材料的厚度设为40μm以上,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第二滑接面的凹凸。例如,能够使用喷射合成树脂等简单的形成方法形成第二滑接面的凹凸,能够促进制造设备的简化及地成本化。
另外,本发明的支承装置是具备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构造的支承装置,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滑接面及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滑接面分别形成为平面。
另外,本发明的支承装置是具备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构造的支承装置,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滑接面构成为具有凸状的曲率的曲面,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滑接面构成为具有凹状的曲率的曲面。
此外,本发明的支承装置是具备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构造的支承装置,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滑接面构成为具有凹状的曲率的曲面,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滑接面构成为具有凸状的曲率的曲面。
根据这种支承装置,与上述的滑动构造相同,能够实现如下的支承装置,使第一滑接面及第二滑接面以低摩擦状态滑接,并能够防止润滑剂流出,维持低摩擦状态。
此时,在本发明的支承装置中,也可以与所述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串联连结有层积橡胶装置。
根据这种结构,滑动支承部分的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和层积橡胶装置串联连结,从而实现具有与设计条件对应的适当的滑动方向初始弹性刚性及衰减性能的支承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免震构造物,其特征在于,由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承装置来支承来自上部结构的载荷。
根据这种免震构造物,与上述的支承装置相同,能够维持低摩擦状态。即,根据本发明的免震构造物,在构造物的长期使用期间,即使受到多次外部干扰(地震、风、机械振动等反复载荷),也能够防止支承装置的性能下降,并且能够减轻或省略在此期间的润滑剂补充等维护作业。
发明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滑动构造、具备该滑动构造的支承装置以及免震构造物,由杨氏模量为第一滑接面的2倍以上的弹性体形成第二滑接面,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其表面的凹凸,所以无需复杂的制造工序或设备,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此外,第一滑接面模仿第二滑接面进行变形,并且润滑剂被保持在第二滑接面的凹凸的凹部,能够防止流出,从而能够确实地保持滑接面彼此的低摩擦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免震构造物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支承装置的载荷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2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支承装置的载荷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3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支承装置的载荷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3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支承装置的载荷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4是图1的免震构造物的滑动构造部的放大剖视图的一个例子。
图5是图1的免震构造物的滑动构造部的放大剖视图的一个例子。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免震构造物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免震构造物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在图1中,本发明的免震构造物在底座F与上部结构S之间具备作为支承装置的免震装置1,上部结构S的载荷经由免震装置1传递给底座F。另外,在地震等的水平力作用到本发明的免震构造物的情况下,免震装置1水平变形,从而能够减少水平力向上部结构S的输入。免震装置1通过将设置在底座F一侧的滑动支承部2和设置在上部结构S一侧的层积橡胶支承部(层积橡胶装置)3上下串联连结而成。
层积橡胶支承部3构成为具有上下的凸缘31、32、及在这些凸缘31、32之间交替层积橡胶板和铁板而形成的层积橡胶部33。上侧的凸缘31被固定在上部结构S上,下侧的凸缘32与滑动支承部2固定。层积橡胶部33通过铁板来限制橡胶板的铅垂变形(伸缩),但不限制橡胶板的剪切变形,从而层积橡胶部33能够在支持上部结构S的载荷的同时,沿前后左右进行剪切变形。通过这种层积橡胶部33的剪切变形,难以向上部结构S传递致使滑动支承部2滑动的来自底座F的水平力。
滑动支承部2具备:被固定在层积橡胶支承部3的下侧的凸缘32上的(即上部结构S侧的)第一部件21(下面称为滑动部件21);被固定在底座F上的第二部件22(下面称为对方部件22);以及被设置在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润滑剂101。在本发明的滑动支承部2中,这些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彼此上下相对设置,并且滑动部件21沿着对方部件22的上表面前后左右滑动,从而来自底座F的水平力难以被传递到层积橡胶支承部3及上部结构S。
滑动部件21构成为具有钢制的保持部23和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主体24,保持部23被固定在凸缘32上,滑动部件主体24被保持在该保持部23的下侧。保持部23形成为具有整体呈平坦的圆盘状且向下方开口的凹状截面,在该凹状部分上通过粘合固定有滑动部件主体24。滑动部件主体24采用四氟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等具有自润滑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及其混合物等形成为整体圆盘状。在滑动部件主体24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对方部件22滑接的第一滑接面25。第一滑接面25是滑动部件21的与对方部件22滑接的面。第一滑接面25的杨氏模量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一般为400MPa~800MPa左右。
另一方面,对方部件22构成为具有由钢板构成的对方部件主体26和作为弹性体的合成树脂制的被膜27,对方部件主体26被埋入固定在底座F中,被膜27形成在该对方部件主体26的上表面。被膜27通过环氧树脂类或聚氨酯类的厚膜涂装形成为例如厚度尺寸在50μm以上。而且,由被膜27的表面构成与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滑接的第二滑接面28。第二滑接面28是对方部件22的、与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滑接的面。
图4和图5示出第一滑接面25和第二滑接面28的放大图。
在该第二滑接面28上形成有微细的凹凸,该凹凸为JISB0601-2001(ISO4287)规定的最大高度Rz为3μm以上且70μm以下。最大高度Rz优选为3μm以上且40μm以下。另外,在第二滑接面28上,任意位置的凹凸形状类似。另外,构成被膜27的合成树脂采用杨氏模量为构成滑动部件主体24的合成树脂的2倍以上的树脂材料。即,对方部件22的第二滑接面28的杨氏模量为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的杨氏模量的2倍以上。
另外,作为对方部件22的被膜27的形成方法,例如,如果是环氧树脂类涂装的话,可以通过在常温下进行无气喷涂等简单的方法形成具有凹凸的被膜27。另外,作为被膜27的膜厚,只要在50μm以上,就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方法形成凹凸,如果膜厚达到200μm或500μm左右,则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形成被膜27及凹凸。另外,还可以在被膜27的表面上一并进行降低氟类树脂涂膜等被膜面自身的摩擦系数的表面处理。另外,在采用氟树脂涂覆被膜的情况下,该涂层的厚度为10nm~30nm左右,不会给对方部件22的第二滑接面28上的凹凸(粗度)及弹性模量带来影响。
另外,如图5所示,对方部件22也可以仅由钢板、即对方部件主体26形成。此时,也可以通过蚀刻等在对方部件22的表面、即第二滑接面28上形成粗糙面。蚀刻剂可以使用氯化铁、盐酸、硫酸等。
在对方部件22只由钢板等对方部件主体26形成的情况下,对方部件22的第二滑接面28的杨氏模量为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的300~400倍左右。
设置在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润滑剂101可以是由矿油类或合成油类(硅油、氟油等)等润滑脂类(包括含添加剂)构成的胶类润滑剂,也可以是由合成油(硅油、氟油、脂肪油等)或矿油等形成的液体状的润滑剂。此外,也可以在润滑剂中混合二硫化钼等固体润滑剂。作为具体的润滑剂,可以适用硅润滑脂、氟润滑脂、矿油类润滑脂、硅油、氟油、矿油等。
【实施例】
(第一实验例)
对于上述的滑动支承部2,制作按照下面的表1所示设定1滑动部件21、对方部件22以及润滑剂的条件的试验体(实施例1~4),并制作对方部件22的表面的条件不同的试验体(比较例1,2),实施等速交替循环载荷试验。
在此,在实施例1~4及比较例1、2的各个试验体中,滑动部件21是加入了充填材料的四氟乙烯树脂制,具有形成为直径尺寸φ为100mm、厚度尺寸为4mm的圆盘状的滑动部件主体24,滑动部件主体24的杨氏模量为600MPa。另外,在实施例1~4的试验体中,对方部件22通过在由钢板构成的对方部件主体26的表面上喷涂环氧树脂类涂料而形成被膜27来构成,该被膜27的涂膜厚为250μm,被膜27的杨氏模量为5GPa。而且,对被膜27表面(第二滑接面28)的最大高度Rz(JISB0601-2001/ISO4287)进行测定的结果,当基准长度为0.8mm时,Rz为4.86μm,当基准长度为2.5mm时,Rz为9.7μm,当基准长度为8mm时,Rz为30.8μm。
【表1】
如表1所示,各个实施例1~4中的、载荷试验上的参数如下。
在实施例1中,作为润滑剂,使用粘稠度(基于JISK2220/ISO2137、ISO2176、以及ISO11009)为约260的硅润滑脂,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面压为10MPa。
在实施例2中,作为润滑剂,使用粘稠度(基于JISK2220/ISO2137、ISO2176、以及ISO11009)为约260的硅润滑脂,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面压为20MPa。
在实施例3中,作为润滑剂,使用粘稠度(基于JISK2220/ISO2137、ISO2176、以及ISO11009)为约260的硅润滑脂,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面压为40MPa。
在实施例4中,作为润滑剂,使用动粘度为1000cSt(25℃)的硅油,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面压为20MPa。
粘稠度是指,在25℃下将安装在粘稠度计上的圆锥插入到装满了试料(润滑剂)的容器中,使圆锥落下,测定5秒钟后进入的深度,单位为mm。
动粘度是指,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时的阻抗的大小。在本发明中,动粘度是将在25℃下的液体粘度(cP)除以密度(g/mm3)的值,其单位为cSt(或者mm2/s)。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对方部件的表面为SUS抛光面,该表面的最大高度Rz为1.1μm。此外,在比较例1中,作为润滑剂,使用粘稠度(基于JISK2220、ISO2137、ISO2176、以及ISO11009)为约260的硅润滑脂,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面压为20MPa。
另外,在比较例2中,在对方部件的表面上形成膜厚为30μm的四氟乙烯烧制被膜,该表面的最大高度Rz为24μm。此外,在比较例2中,作为润滑剂,使用粘稠度(基于JISK2220/ISO2137、ISO2176、以及ISO11009)为约260的硅润滑脂,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面压为20MPa。
在上面的各个试验体中,等速交替循环载荷试验在试验速度为10mm/s、振幅为±100mm的条件下实施。
等速交替循环载荷试验是指,施加载荷以使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面压达到表1所示的各个面压值之后,进行交替载荷,以达到速度10mm/s、振幅±100mm、时间-移位关系为预定循环次数的峰型波的试验。
在上述的各个条件下实施了载荷试验的结果,作为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摩擦系数,在实施例1~4中为0.007~0.011,在比较例1中为0.009,在比较例2中为0.013。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4中均确认到得到与作为现有技术的比较例1、2相同程度的低摩擦系数。
另外,图2A和图2B示出实施例2中的水平移位量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在图2A所示的第一次循环的履历回路(loop)和图2B所示的第二50次循环目的履历回路上,水平移位量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未见差异。也就是说,直到交替循环次数达到250次循环,均确认到未发生润滑剂流出,维持了稳定的低摩擦状态。
【表2】
表2示出实施例2的对方部件22的被膜27的表面上的凸凹(粗糙面或者粗糙形状(roughness))的状态。在被膜27的表面上,任意位置的凹凸形状类似。即,在整个面上设置有凹凸(粗糙形状),求出如表2所示的、一定的基准长度(lr)下的算术平均高度(Rz)。尤其,如表2所示,在具有最大高度(Rz)为3μm以上的凹凸的表面中,能够在整个面上设置能够充分保持润滑剂的凹凸(粗糙形状)。
在此,算术平均高度(Ra)表示基准长度(lr)下的、轮廓曲线的高度(纵坐标值(Zx))的绝对值的平均。
(第二实验例)
在第二实验例中,作为滑动部件21的滑动部件主体24,与第一实验例相同,使用了杨氏模量为600MPa的加入了充填材料的四氟乙烯树脂制的、直径尺寸φ为600mm、厚度尺寸为4mm的圆盘状的滑动部件主体24。另外,作为对方部件22,与第一实验例相同,使用在钢板表面上喷涂环氧树脂类材料而形成了被膜27的部件,该被膜27的涂膜厚度为250μm,被膜27的杨氏模量为5GPa。而且,对被膜27表面(第二滑接面28)的最大高度Rz(JISB0601-2001/ISO4287)进行测定的结果,如表3所示,在基准长度为0.8mm的情况下,Rz为10.2μm;在基准长度为2.5mm的情况下,Rz为18.5μm;在基准长度为8mm的情况下,Rz为39.2μm。另外,作为润滑剂,使用粘稠度(基于JISK2220/ISO2137、ISO2176、以及ISO11009)为约260的硅润滑脂。另外,各个实施例5~7中的、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面压分别为5MPa、20MPa、40MPa这3种。而且,载荷试验以正弦波交替循环载荷进行,在试验最大速度为400mm/s、振幅为±200mm的条件下实施。
基于正弦波交替循环载荷的载荷试验是指,在施加载荷以使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面压达到表2所示的各个面压值之后,进行交替载荷,以达到最大速度为400mm/s、时间-移位关系为预定循环次数的正弦波的试验。
【表3】
以上述的条件实施了载荷试验的结果,实施例5~7的滑动部件21与对方部件22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005~0.015,能够确认到得到与第一实验例中的各个实施例同样低的摩擦系数。
另外,图3A和图3B示出面压为20MPa的情况(实施例6)下的水平移位量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在图3A所示的第一次循环的履历回路和图3B所示的第50次循环的履历回路上,水平移位量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未见差异。也就是说,即使在试验速度较高的情况下,直到交替循环次数达到50次循环,均确认到未发生润滑剂流出,而维持了稳定的低摩擦状态。
【表4】
表4示出实施例6的对方部件22的被膜27的表面上的凸凹(粗糙面或者粗糙形状)的状态。在被膜27的表面上,任意位置的凹凸形状类似。即,在整个面上设置有凹凸(粗糙形状),求出如表4所示的、一定的基准长度(lr)下的算术平均高度(Rz)。尤其,如表4所示,在具有最大高度(Rz)为3μm以上的凹凸的表面中,能够在整个面上设置能够充分保持润滑剂的凹凸(粗糙形状)。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由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主体24构成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在对方部件22的第二滑接面28上采用杨氏模量为第一滑接面25的2倍以上的合成树脂形成被膜27。同时,在本发明中,在该被膜27表面上形成最大高度Rz为3μm以上的微细凹凸。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在该凹凸的凹处保持有润滑剂,能够防止润滑剂流出,能够维持动摩擦系数μ为0.03左右以下的稳定的低摩擦状态。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其他结构等,下面所示的变形等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例如,滑动部件主体24为大致方形等圆盘状以外的形状的情况;滑动部件主体24直接通过粘合固定在不具有凹部的平板状的保持部23上;或者,滑动部件主体24通过粘合之外的方法、例如嵌合等机械接合或熔接固定在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凹部的保持部23上的情况;等等。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方部件主体26为钢制,然而也可以采用钢材以外的金属或树脂类。
另外,例如,在图1中示出的上述实施方式及图6的免震装置1中,对方部件主体26被埋入到底座F的表面,然而也可以在底座F之上或表面设置钢材等平板状的承受部件,使用螺栓、焊接等方法固定在该承受部件的上表面。或者,如图7的免震装置1所示,可以将对方部件26直接设置在底座F的上表面,用螺栓等固定。
另外,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滑动部件21设置在上部结构S侧、即上侧,将对方部件22设置在底座F侧、即下侧,然而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将滑动部件21设置在下侧,将对方部件22设置在上侧,使它们相互对置地进行配置。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滑动部件21的上部串联连结了层积橡胶支承部3的免震装置1,然而作为免震装置,也可以在对方部件26的下部串联配置层积橡胶支承部3。另外,也可以省略层积橡胶支承部3。即,如图6及7所示,滑动支承部2直接与上部结构S连接,底座F、滑动支承部2及底座F沿上下串联连结。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及对方部件22的第二滑接面28分别构成为平面的滑动支承部2,然而面的形状可以不做限定。
例如,在本发明的免震装置1中,也可以如图6所示,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由具有凸状曲率的曲面构成,对方部件22的第二滑接面28由具有凹状曲率的曲面构成。另外,例如,在本发明的免震装置1中,也可以如图7所示,滑动部件21的第一滑接面25由具有凹状曲率的曲面形成,对方部件22的第二滑接面28由具有凸状曲率的曲面形成。
另外,由本发明的支承装置支承的对象物不限于建筑物等免震构造物,也可以是土木构造物、工作物、机械底座等,只要能够由支承装置实现振动输入的降低,不特别限定对象。
另外,本装置的配置方向不限于水平,只要滑动方向相对于想要降低的振动方向基本平行即可。也就是说,例如能够举出在机械振动的铅垂余震中使用的情况等。
除此之外,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结构、方法等如上述记载所公开,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本发明主要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了特别示出、并进行了说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目的范围脱离的情况下,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形状、材质、数量、其他详细结构的变形。
因此,上面公开的限定了形状、材质等的记载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例示性记载,并不是要限定本发明,所以除去了这些形状、材质等限定的一部分或全部限定的部件的名称的记载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附图标记说明
1…免震装置(支承装置)、2…滑动支承部、3…层积橡胶支承部(层积橡胶装置)、21…滑动部件(第一部件)、22…对方部件(第二部件)、25…第一滑接面、27…被膜(弹性体)、F…底座、S…上部结构。

Claims (8)

1.一种滑动构造,设置在底座与上部结构之间,具备相对设置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部件被固定在设置于所述上部结构的层积橡胶支承部的下侧的凸缘上,第一部件构成为能够沿着所述第二部件的表面滑动,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为具有固定于所述层积橡胶支承部的下侧的凸缘的保持部和被保持在所述保持部的下侧的滑动部件主体,
所述保持部形成为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凹状截面,在该凹状部分上固定有滑动部件主体,
在所述第一部件中,与所述第二部件滑接的、形成于所述滑动部件主体的下表面的第一滑接面由具有规定的杨氏模量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在所述第二部件中,与所述第一滑接面滑接的第二滑接面由具有所述第一滑接面的杨氏模量的2倍以上的杨氏模量的弹性体构成,并且形成为具有在基准长度Ir=0.8mm、2.5mm、或者8mm时的最大高度(Rz)为3μm以上且70μm以下的凹凸,在该第二滑接面上涂覆有胶状或者是液体状的润滑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滑接面由具有自润滑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构造,其中,
所述第二滑接面由厚度为40μm以上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4.一种支承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滑接面及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滑接面分别由平面构成。
5.一种支承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滑接面由具有凸状的曲率的曲面构成,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滑接面由具有凹状的曲率的曲面构成。
6.一种支承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滑接面由具有凹状的曲率的曲面构成,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滑接面由具有凸状的曲率的曲面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4~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承装置,其中,
与所述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串联连结有层积橡胶装置。
8.一种免震构造物,
由权利要求4~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承装置来支承来自上部结构的载荷。
CN201080018002.3A 2009-04-27 2010-04-22 滑动构造、支承装置及免震构造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220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7618 2009-04-27
JP2009-107618 2009-04-27
PCT/JP2010/002919 WO2010125775A1 (ja) 2009-04-27 2010-04-22 滑り構造、支承装置および免震構造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2050A CN102422050A (zh) 2012-04-18
CN102422050B true CN102422050B (zh) 2016-02-24

Family

ID=43031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800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22050B (zh) 2009-04-27 2010-04-22 滑动构造、支承装置及免震构造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73887B2 (zh)
JP (1) JP5352667B2 (zh)
CN (1) CN102422050B (zh)
TW (1) TWI506211B (zh)
WO (1) WO20101257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92873A (ja) * 2010-10-26 2012-05-17 Ryozo Yoneda 物体の耐震支持装置
IT1404858B1 (it) * 2011-02-21 2013-12-09 Milano Politecnico Supporto anti-sismico.
DE102011088921B4 (de) * 2011-12-16 2015-01-08 Blg Logistics Solutions Gmbh & Co. Kg Lagerbock für Offshore-Gründungsstrukturen, insbesondere Tripoden
ES2615427T3 (es) * 2013-04-10 2017-06-06 Atlas Copco Rock Drills Ab Cojinete de deslizamiento para plumas telescópicas, de forma específica, para manipuladores o robots para hormigón proyectado
JP5521096B1 (ja) * 2013-07-25 2014-06-11 新日鉄住金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滑り免震装置
JP6434266B2 (ja) * 2013-12-17 2018-12-05 富士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ラッピング用樹脂定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ラッピング方法
JP6456647B2 (ja) * 2014-10-02 2019-01-23 株式会社フジタ 積層ゴム免震装置とすべり支承免震装置とを併用した構造物の免震構造
DE102015221864A1 (de) * 2015-11-06 2017-05-11 Maurer Söhne Engineering GmbH & Co. KG Bauwerkslager
US20200196758A1 (en) * 2016-03-25 2020-06-25 Paul J. Segas Seismic base isolation system for barrel racks
JP6723855B2 (ja) * 2016-07-22 2020-07-15 キヤノン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摺動面構造
JP6173639B1 (ja) * 2017-05-10 2017-08-02 新日鉄住金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滑り免震装置
US10480569B2 (en) * 2017-06-15 2019-11-19 Schaublin Sa Hybrid lined trunnion bearing for aircraft landing gear
US10724575B2 (en) * 2017-06-15 2020-07-28 Schaublin Sa Metallic lined trunnion bearing for aircraft landing gear
TWI802579B (zh) * 2017-07-04 2023-05-21 日商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 抗震滑動支撐裝置
EP3587846B1 (en) * 2018-06-22 2021-04-14 Schaublin SA Metallic lined trunnion bearing for aircraft landing gear
FR3084884B1 (fr) * 2018-08-10 2023-06-16 Saint Gobain Isover Installation de fabrication de laine de verre et systeme de projection de produits sur des fibres equipant une telle installation
JP7090246B2 (ja) * 2018-10-18 2022-06-24 株式会社関ヶ原製作所 スライダ、ステージ装置、産業機械、及びスライダの反り抑制方法
WO2020210354A1 (en) * 2019-04-08 2020-10-15 EQX Global LLC Height adjusted seismic base isolation system
JP7284684B2 (ja) * 2019-10-17 2023-05-31 日立Geニュークリア・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免震システム
CN113586598B (zh) * 2021-07-26 2022-06-28 福建省德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塑自润滑关节轴承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7534A (en) * 1991-11-15 1996-01-30 Kajima Corporation Laminated rubber vibr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structures
JP2000170828A (ja) * 1998-12-02 2000-06-23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すべり免震装置および免震構造
JP2001132757A (ja) * 1999-11-01 2001-05-18 Oiles Ind Co Ltd 二つの摺動部材を組合せた摺動構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すべり支承装置。
CN1135259C (zh) * 1998-04-22 2004-01-21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润滑涂料、滑动结构和使用了该结构的滑动支承装置
JP2004092817A (ja) * 2002-09-02 2004-03-25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弾性滑り支承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N145684B (zh) * 1975-07-01 1979-04-21 Spie Batignolles
DE2829309B2 (de) * 1978-07-04 1980-08-07 Glacier Gmbh Deva Werke Verfahren zum Auskleiden der Konkav gewölbten Oberseite der Unterplatte eines Kippbewegungen eines Brückenüberbaus o.dgl. ermöglichenden Lagers und nach diesem Verfahren ausgekleidetes Lager
US4731966A (en) * 1985-06-19 1988-03-22 Takafumi Fujita Vibration energy absorber device
JPH01122102A (ja) 1987-11-05 1989-05-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機器の鉄心の製造方法
JP2629011B2 (ja) 1987-12-01 1997-07-09 エヌティエヌ株式会社 免震すべり装置
JP2529454B2 (ja) 1990-09-14 1996-08-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
JPH05222863A (ja) * 1992-02-14 1993-08-31 Kajima Corp 構造物の振動制御装置
JP3007482B2 (ja) 1992-07-24 2000-02-07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の制御装置
JP3529096B2 (ja) 1993-09-17 2004-05-24 ラ・ミナ・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ツド アッセイ装置
JP3580577B2 (ja) 1994-07-29 2004-10-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セラミック製動圧軸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23585B2 (ja) 1997-08-13 2008-07-23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摺動部材と相手部材との組合わせ構造
JP2000320611A (ja) 1999-05-12 2000-11-24 Ntn Corp すべり免震装置
JP3563669B2 (ja) 1999-07-09 2004-09-08 日本ピラー工業株式会社 免震滑り支承
US6554542B2 (en) * 2000-04-10 2003-04-29 Shimizu Construction Co., Ltd. Stress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he same
DE112006002049B4 (de) * 2005-08-03 2013-09-19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u messendes Material für eine Stressanalyse, beschichtende Flüssigkeit zum Bilden einer Filmschicht auf dem zu messenden Material und stress-induziert lumineszierende Struktur
TWM298036U (en) * 2006-04-18 2006-09-21 Guo-Rung Juang Vibration isolating support cushion
US8484911B2 (en) * 2006-05-12 2013-07-16 Earthquake Protection Systems, Inc. Sliding pendulum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JP2008261490A (ja) * 2007-03-16 2008-10-30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滑り式積層板支承、構造物及び滑り式積層板支承の調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7534A (en) * 1991-11-15 1996-01-30 Kajima Corporation Laminated rubber vibr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structures
CN1135259C (zh) * 1998-04-22 2004-01-21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润滑涂料、滑动结构和使用了该结构的滑动支承装置
JP2000170828A (ja) * 1998-12-02 2000-06-23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すべり免震装置および免震構造
JP2001132757A (ja) * 1999-11-01 2001-05-18 Oiles Ind Co Ltd 二つの摺動部材を組合せた摺動構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すべり支承装置。
JP2004092817A (ja) * 2002-09-02 2004-03-25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弾性滑り支承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42179A (en) 2010-12-01
TWI506211B (zh) 2015-11-01
US8973887B2 (en) 2015-03-10
US20120037786A1 (en) 2012-02-16
CN102422050A (zh) 2012-04-18
JP5352667B2 (ja) 2013-11-27
JPWO2010125775A1 (ja) 2012-10-25
WO2010125775A1 (ja) 2010-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2050B (zh) 滑动构造、支承装置及免震构造物
JP2001132757A (ja) 二つの摺動部材を組合せた摺動構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すべり支承装置。
Bongaerts et al. Soft-tribology: Lubrication in a compliant PDMS–PDMS contact
JPS5918500B2 (ja) 構造物を強い動的水平応力の作用から保護する装置
JP4911213B2 (ja) 二つの摺動部材を組み合わせた摺動構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すべり支承装置
JP6898861B2 (ja) 滑り支承装置
JP2008261490A (ja) 滑り式積層板支承、構造物及び滑り式積層板支承の調整方法
JP6173639B1 (ja) 滑り免震装置
JP2016023672A (ja) 滑り材及び支承装置
Hwang et al. Performance predictions of gas foil journal bearing with shim foils
Orndorff Jr New UHMWPE/rubber bearing alloy
US6616336B1 (en) Lubrication system
Guo et al. Occurrence of a noncentral dimple in squeezing EHL contacts
JP2013515624A (ja) 層状複合材料
CN203082027U (zh) 一种轴瓦基体表面带有微坑油包的分布式滑动轴承
Mouassa et al. Steady-state behavior of finite compliant journal bearing using a piezoviscous polar fluid as lubricant
Javorova et al. 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rigid rotor on elastohydrodynamic turbulent journal bearings
Jin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of a circular point contact for a compliant layered surface bonded to a rigid substrate Part 2: Numerical results
JP4164915B2 (ja) 二つの摺動部材を組み合わせた摺動構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すべり支承装置
JP6762261B2 (ja) 滑り支承装置
CN106368120B (zh) 盆式橡胶支座
JP6712864B2 (ja) 免震滑り支承装置
JP2001165236A (ja) すべり免震装置
JP2006161840A (ja) 低摩擦すべり材
CN206368909U (zh) 一种深沟球轴承的保持架单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947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Nippon Steel E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6947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