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4535A - 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4535A
CN102264535A CN2010800037218A CN201080003721A CN102264535A CN 102264535 A CN102264535 A CN 102264535A CN 2010800037218 A CN2010800037218 A CN 2010800037218A CN 201080003721 A CN201080003721 A CN 201080003721A CN 102264535 A CN102264535 A CN 1022645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inc oxide
oxide conductive
resin
conductive laminate
priming co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37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健
泉直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Lin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64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45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24Electrically-conducting pai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具备氧化锌系导电层,即使在湿热环境下电阻率的经时变化也少,密合性优异。所述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在基材(11)的至少一面上依次形成包含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和热塑性树脂的底涂层(12)、和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导电层(13)。

Description

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是具有氧化锌系导电层的层叠体,其层间密合性优异、耐湿热性优异。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及液晶触摸面板等的透明电极使用ITO(掺杂锡的氧化铟)作为透明导电性材料,但近年来,作为不使用稀有金属即铟的ITO代替透明导电性材料,提出有氧化锌系导电材料。但是,氧化锌系导电材料和ITO相比,存在缺乏耐湿热性的问题。
因此,例如,提出有一种在设置于塑料基材上的硬涂层上设置有掺杂了硅的氧化锌膜的透明导电体(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透明导电体通过制成掺杂了硅的氧化锌膜,降低了高温高湿下的片状电阻的经时变化,但存在结晶性降低而有损电气导电性的问题。
另外,提出有一种在氧化锌系透明导电膜上添加镓而提高耐热性的透明发热体(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这种透明发热体存在在规定的条件下必须含有镓、制造条件相当受限的问题。另外,在该文献中,还公开有一种设置有外涂层的透明发热体,但难以以不对导电性造成影响的方式设置外涂层,难以作为透明电极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454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878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具备氧化锌系导电层,即使在湿热环境下电阻率的经时变化也少,密合性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所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特征在于,在基材的至少一面上依次形成包含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和热塑性树脂的底涂层、和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导电层。
在此,热塑性树脂优选为聚酯系树脂。
另外,相对于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100质量份,优选含有热塑性树脂0.1~20质量份。
另外,本发明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含有能量线固化型树脂100质量份、热塑性树脂0.1~20质量份及溶剂的涂布液涂布在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后,除去溶剂而形成涂膜,对涂膜照射能量线而形成底涂层,接着,在所述底涂层上形成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导电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层间密合性好且耐湿热性高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另外,这种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导电层与原来的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导电层同样,电阻率也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概略剖面图。
图2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概略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概略剖面。如图所示,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10在基材11上依次层叠底涂层12及氧化锌系导电层13。底涂层12及氧化锌系导电层13仅设置在基材11的一面即可,但也可以设置在两面上。另外,在基材11和底涂层12之间,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例如防止在形成底涂层时因溶剂引起基材变质等的阻挡层等其它的层。
另一方面,可以在基材的背面侧设置保护基材的硬涂层。将这样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一例示于图2。这种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10A为在一面上具备底涂层12及氧化锌系导电层13的基材11的相反侧设置硬涂层14的层叠体。另外,硬涂层14设置现有公知的硬涂层即可。
以下,对本发明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构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中,作为基材,可以使用合成树脂膜、玻璃板、陶瓷板等,根据用途选择即可。另外,基材优选实质上为透明,根据用途的不同,不一定必须为透明。
另外,设置于基材上的底涂层可以直接设置于基材上,也可以经由其它的层而设置,但在其上直接设置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导电层。
该底涂层包含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和热塑性树脂。
在此,能量线固化型树脂是指在电磁波或电荷粒子束中具有能量量子的树脂,即,通过照射紫外线或电子束等而进行交联、固化的聚合性化合物。
这样的能量线固化型化合物具有自由基聚合型和阳离子聚合型,例如可以举出:光聚合性预聚物及/或光聚合性单体。
作为自由基聚合型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例如可以举出:聚酯丙烯酸酯系、环氧丙烯酸酯系、氨酯丙烯酸酯系、多元醇丙烯酸酯系等。在此,作为聚酯丙烯酸酯系预聚物,例如可以如下得到:将在通过缩合多元羧酸和多元醇而得到的在两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酯低聚物的羟基用(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而得到,或将在多元羧酸上加成烯化氧而得到的低聚物的末端的羟基用(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而得到。环氧丙烯酸酯系预聚物例如可以如下得到:通过使较低的分子量的双酚型环氧树脂或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的环氧乙烷环与(甲基)丙烯酸反应而进行酯化。氨酯丙烯酸酯系预聚物例如可以如下得到:将通过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的反应而得到的聚氨酯低聚物用(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进而,多元醇丙烯酸酯系预聚物可以通过将聚醚多元醇的羟基用(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而得到。这些光聚合性预聚物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另一方面,作为阳离子聚合型的光聚合性预聚物,通常使用环氧系树脂。作为该环氧系树脂,例如可以举出:用表氯醇等对双酚树脂或酚醛清漆树脂等多元酚类进行环氧化所得的化合物、用过氧化物等将直链状烯烃化合物或环状烯烃化合物氧化而得到的化合物等。
另外,作为自由基聚合型的光聚合性单体,例如可以举出: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己二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己内酯改性二(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基酯、环氧乙烷改性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环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丙烯酸酯。这些光聚合性单体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另外,可以与所述自由基聚合型的光聚合性预聚物并用。
另一方面,本发明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各种树脂。热塑性树脂可以与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相溶,也可以以粒子状分散并保持在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中。为了使热塑性树脂分散粒子状地分散,可以使用粒子状的热塑性树脂,也可以使用因与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相分离而形成粒子状的热塑性树脂。
也可以在底涂层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结构,从易形成微细的凹凸结构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和热塑性树脂的相分离而在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中粒子状地分散热塑性树脂。
作为热塑性树脂,从与导电层的密合性及耐湿热性的方面等考虑,优选为聚酯系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氨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在此,作为聚酯系树脂,例如可以举出:将选自乙二醇、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环己烷-1,4-二甲醇、氢化双酚A、双酚A的环氧乙烷及环氧丙烷加成物等醇成分中的至少1种与选自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萘二羧酸、环己烷-1,4-二羧酸、己二酸、壬二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及其酸酐等羧酸成分中的至少1种缩聚而得到的聚合物等。
另外,作为聚酯氨酯系树脂,可以举出:使上述醇成分与羧酸成分缩聚而得到的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酯多元醇与各种聚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的聚合物等。
另外,作为聚氨酯树脂,可以举出含羟基的化合物与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反应物,例如通过作为硬链段的短链二醇或短链醚与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反应而得到的聚氨酯、通过作为软链段的长链二醇或长链醚与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反应而得到的聚氨酯的直链状的多嵌段共聚物。另外,也可以为氨酯预聚物与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反应物(固化物)。
进而,作为丙烯酸系树脂,可以举出:选自烷基的碳数为1~20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中的至少1种的单体的聚合物、或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与其它的可共聚的单体的共聚物等。
其中,特别优选聚酯系树脂及/或聚酯氨酯系树脂。
本发明中,底涂层可以通过将含有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称为(A)成分)、热塑性树脂(称为(B)成分)、溶剂的底涂层用涂布剂涂布在基材上,通过加热除去溶剂后,照射能量线使其固化而形成。
在此,底涂用涂布剂中的能量线固化型树脂与热塑性树脂的含有比率优选以质量基准计在100∶0.1~100∶20的范围选择。相对于能量线固化型树脂100质量份,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为0.1~20质量份时,层间密合性及导电层的耐湿热性提高,但存在偏离该范围时这些效果不显著的倾向。
本发明的底涂层用涂布剂中,作为溶剂,通过将相对于上述(A)成分和(B)成分两者的良溶剂(称为(C)成分)及相对于上述(A)成分为良溶剂但相对于上述(B)成分为不良溶剂的溶剂(称为(D)成分)混合使用,可以使(A)成分和(B)成分相分离。其理由未必明确,但可以认为是因为,在(C)成分的沸点比(D)成分的沸点低时,如果加热涂布于基材的涂布剂,则(C)成分首先被除去,因此,仅(A)成分成为溶解于(D)成分的状态,进而,通过继续加热,(D)成分也被除去,最终成为(A)成分与(B)成分相分离的状态。在此,良溶剂及不良溶剂是指具有通过以下所示的方法测定的溶解性的溶剂。
在以相当固体成分计为3g的作为对象热塑性树脂的试样中以总量为20g的方式添加欲测定溶解性的溶剂,在温度25℃下搅拌,该情况下,将得到均一且具有透明性、没有粘度变化而相溶之物视为对于该试样为良溶剂,另一方面,将确认到浑浊或确认到增粘、分离之物视为对于该试样为不良溶剂。
在(B)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例如为聚酯系树脂或聚酯氨酯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相对于上述树脂的良溶剂,可以例示:环己酮、丙酮、乙酸乙酯、四氢呋喃、甲基乙基酮等。另一方面,作为不良溶剂,可以例示:甲苯、二甲苯、甲基异丁基酮、乙基溶纤剂、丙二醇单甲醚、异丁醇、异丙醇、乙醇、甲醇、己烷、精制水等。
另外,在(B)成分的热塑性树脂为丙烯酸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良溶剂,可以例示:环己酮、丙酮、乙酸乙酯、四氢呋喃、二甲苯、甲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乙基溶纤剂、丙二醇单甲醚等。另一方面,作为不良溶剂,可以例示:异丁醇、异丙醇、乙醇、甲醇、己烷、精制水等。
另外,上述良溶剂及不包括精制水的不良溶剂均相对于通常使用的能量线固化型树脂为良溶剂。
本发明中,上述(C)成分的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上述(D)成分的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另外,底涂层用涂布剂中的上述(C)成分的溶剂与上述(D)成分的溶剂的含有比率[(C)∶(D)]以质量基准计在99∶1~10∶90的范围选择。该含有比率如果在上述范围,则在形成底涂层时,在通过加热除去溶剂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相分离,得到的底涂层为分散有粒子状的热塑性树脂的涂层。该含有比率以质量基准计优选为97∶3~15∶85,更优选为95∶5~40∶60。
在上述的底涂层用涂布剂中,除上述(A)~(D)成分以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期望含有各种添加剂,例如光聚合引发剂、防静电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消泡剂等。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在能量线固化型化合物为自由基聚合型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异丁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烷-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苄基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胺苯甲酸酯等。另外,在能量线固化型化合物为阳离子聚合型的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由芳香族硫
Figure BDA0000070785560000071
离子、芳香族氧硫
Figure BDA0000070785560000072
离子、芳香族碘
Figure BDA0000070785560000073
离子等四氟硼酸盐、六氟磷酸盐、六氟锑酸盐、六氟砷酸盐等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另外,其配合量相对于上述能量线固化型化合物100质量份,通常在0.2~10质量份的范围选择。
本发明中,将如上所述制备成的底涂层用涂布剂使用现有公知的方法例如棒涂法、刮刀涂布法、辊涂法、刮涂法、模涂法、凹版涂布法等涂布在基材上而形成涂膜,干燥后,对其照射活性能量线而使该涂膜固化,从而形成底涂层。
另外,作为活性能量线,如上所述,例如可以举出:紫外线或电子束等。上述紫外线可以通过高压水银灯、fusion H 1amp、氙灯等得到,照射量通常为100~500mJ/cm2,另一方面,电子束可以通过电子束加速器等得到,照射量通常为150~350kV。该活性能量线中,特别优选紫外线。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电子束时,不添加光聚合引发剂即可得到固化膜。
这样形成的底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0.5~20μm的范围。
可以在本发明的底涂层的表面形成由热塑性树脂的粒子形成的微细的突起而成为微细的凹凸表面。在此,底涂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1~100nm,突起的平均直径(突起的长轴方向的长度的平均)为0.05~3μm、突起的密度文3~200个/100μm2。具有这样的突起的表面可以通过上述的制造方法制造。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氧化锌系导电层为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导电层,氧化锌系导电材料以氧化锌为主体,优选含有氧化锌90质量%以上,但其它的组成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为了使电阻率降低,也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元素、添加剂。另外,氧化锌系导电层可以通过现有公知的方法形成,例如可以通过溅射法、离子镀法、真空蒸镀法、化学气相生长法等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氧化锌系导电层的厚度根据用途而不同,例如为10nm~500nm。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中的评价方法及试验方法如下所述。
(试验1)表面电阻率的测定
利用4端子法测定刚制作后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湿热前)和在温度85℃、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放置72小时后(湿热后)的导电性层叠体的各自的表面电阻率。测定在25℃、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进行。
(试验2)密合性试验
通过JIS K5600-5-6测定并评价(分类)刚制作后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湿热前)和在温度85℃、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下放置72小时后(湿热后)的导电性层叠体的各自的导电层的密合性。需要说明的是,对JIS K5600-5-6的分类而言,分类0(没有脱落)的密合性最好,分类的数字越大密合性越差,分类5的密合性最差。
使用原子间力显微镜(SII NanoTechnology株式会社制、型号“SPA300HV”)测定底涂层的表面粗糙度Ra。测定区域为25μm×25μm。另外,由原子间力显微镜的观察图像(100μm2)求出突起的平均直径及密度。
(实施例1)
在作为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能量线固化型丙烯酸系树脂(大日精化工业(株)、Seika beam EXF-01J、含有光聚合引发剂)的树脂成分100质量份中添加以固体成分计为0.2质量份的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酯树脂(东洋纺绩(株)、Byron200),以固体成分浓度为50质量%的方式添加甲苯和甲基乙基酮的混合溶剂(甲苯∶甲基乙基酮=80∶20、质量比),搅拌使其均匀溶解而制备底涂用涂布剂(涂布液)。使用丝棒将该涂布液以干燥后的涂膜的厚度为2.5μm的方式涂布在作为基材的厚度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东洋纺绩株式会社制、商品名“A4300”)的易粘接处理面上,在80℃下干燥1分钟后,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Eyegraphics(株)、UB042-5AM-W型)以光量300mJ/cm2照射而得到底涂层。
通过DC磁控溅射法在得到的底涂层的表面,使用含有Ga2O35.7质量%的氧化锌靶材(住友金属矿山(株)制)以膜厚为100nm的方式形成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层,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
底涂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4.3nm。另外,在底涂层表面形成有平均直径0.4μm、密度4个/100μm2的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除使聚酯树脂的量为0.5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
底涂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5.6nm。另外,在底涂层表面形成有平均直径0.4μm、密度8个/100μm2的突起。另外,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除使聚酯树脂的量为18.0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
底涂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8.2nm。另外,在底涂层表面形成有平均直径1.5μm、密度80个/100μm2的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
除将聚酯树脂变为Byron220(东洋纺绩(株))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
底涂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3.2nm。另外,在底涂层表面形成有平均直径0.4μm、密度6个/100μm2的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中,在作为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光聚合性预聚物(荒川化学工业(株)、Beam set 575CB、含有光聚合引发剂)的树脂成分100质量份中添加以固体成分计为1.2质量份的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酯树脂(东洋纺绩(株)、Byron200),使用作为溶剂的乙酸乙酯和甲基乙基酮的混合溶剂(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50∶50、质量比),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另外,对实施例5中的底涂层而言,以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与聚酯树脂相溶的状态固化,在表面没有发现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中,使底涂层的厚度为5μm,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对实施例6中的底涂层而言,以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与聚酯树脂相溶的状态固化,在表面没有发现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7)
在实施例5中,使用作为热塑性树脂的丙烯酸丁酯的聚合物(重均分子量150万)1.2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对实施例7中的底涂层而言,以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与丙烯酸丁酯的聚合物相溶的状态固化,在表面没有发现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8)
在实施例5中,使用作为热塑性树脂的丙烯酸丁酯的聚合物(重均分子量150万)10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对实施例8中的底涂层而言,以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与丙烯酸丁酯的聚合物相溶的状态固化,在表面没有发现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9)
在实施例6中,作为基材,使用厚度200μm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帝人杜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onex Q65FA”),并在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易粘接处理面上设置底涂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对实施例9中的底涂层而言,以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与聚酯树脂相溶的状态固化,在表面没有发现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5中,添加以固体成分计为1.2质量份的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酯树脂(东洋纺绩(株)、Byron290),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另外,对实施例10中的底涂层而言,以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与聚酯树脂相溶的状态固化,在表面没有发现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5中,添加以固体成分计为1.2质量份的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酯氨酯树脂(东洋纺绩(株)、ByronUR1400),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另外,对实施例11中的底涂层而言,以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与聚酯氨酯树脂相溶的状态固化,在表面没有发现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5中,添加以固体成分计为1.2质量份的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氨酯树脂(三洋化成工业(株)、Sanplen IB80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另外,对实施例12中的底涂层而言,以氨酯丙烯酸酯系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与聚氨酯树脂相溶的状态固化,在表面没有发现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在实施例1的底涂层的形成中,不使用聚酯树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
底涂层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3nm,另外,没有观察到突起。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
通过DC磁控溅射法,在厚度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东洋纺绩株式会社制、商品名“A4300”)的易粘接处理面,使用含有Ga2O35.7质量%的氧化锌靶材(住友金属矿山(株)制)以膜厚为100nm的方式形成由氧化锌系导电材料构成的层,制作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即,不设置底涂层,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易粘接处理面直接形成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层。将得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表面电阻率、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表示在测定界限以上。
(试验结果)
由表1所示的结果可知,对实施例1~12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而言,即使在湿热后表面电阻率及密合性与湿热前相比也没有大的变化,密合性、耐湿热性优异。
相对于此,在形成不包含热塑性树脂的底涂层的比较例1中,在湿热后,表面电阻率变大2位数,密合性也降低。另外,在PET膜上设置有导电层的比较例2中,在湿热后,表面电阻率也大大上升,密合性也降低。
符号说明
10、10A  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
11  基材
12  底涂层
13  氧化锌系导电层
14  硬涂层

Claims (5)

1.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基材的至少一面上依次形成(A)包含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和热塑性树脂的底涂层、和(B)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导电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其特征在于,热塑性树脂为聚酯系树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物100质量份,含有热塑性树脂0.1~20质量份。
4.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能量线固化型树脂100质量份、热塑性树脂0.1~20质量份及溶剂的涂布液涂布在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后,除去溶剂而形成涂膜,对涂膜照射能量线而形成底涂层,接着,在所述底涂层上形成包含氧化锌系导电材料的导电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热塑性树脂为聚酯系树脂。
CN2010800037218A 2009-03-27 2010-03-19 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2645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0647 2009-03-27
JP2009080647 2009-03-27
PCT/JP2010/054874 WO2010110224A1 (ja) 2009-03-27 2010-03-19 酸化亜鉛系導電性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4535A true CN102264535A (zh) 2011-11-30

Family

ID=42780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37218A Pending CN102264535A (zh) 2009-03-27 2010-03-19 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373887B2 (zh)
KR (1) KR20110132549A (zh)
CN (1) CN102264535A (zh)
TW (1) TWI462121B (zh)
WO (1) WO20101102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3561A (zh) * 2012-02-03 2014-10-08 木本股份有限公司 附有透明导电膜的基材及触控面板
JP2016097562A (ja) * 2014-11-20 2016-05-30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樹脂層付き基板の製造方法、導電層付き基板の製造方法、樹脂層付き基板、導電層付き基板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TWI676185B (zh) * 2014-12-09 2019-11-01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導電膜及透明導電膜之製造方法
JP6508169B2 (ja) * 2016-11-16 2019-05-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インセルタッチパネル液晶素子の前面用の光学積層体及びインセルタッチパネル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0929A (zh) * 2000-03-28 2001-11-07 东洋纺绩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膜片和透明导电性板及触屏
JP2004126495A (ja) * 2001-12-17 2004-04-22 Daicel Chem Ind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756969A (zh) * 2003-03-05 2006-04-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高折射率层、可固化涂布组合物的制备方法、防反射薄膜、偏振片和使用它们的图像显示装置
WO2008010562A1 (fr) * 2006-07-18 2008-01-24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laque de polarisation composite, son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élément optique composit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CN101163993A (zh) * 2005-02-21 2008-04-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层合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1111A (ja) * 1985-09-24 1987-04-01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2276106A (ja) * 1989-04-17 1990-11-13 Mitsubishi Kasei Corp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JP3566379B2 (ja) * 1995-03-14 2004-09-15 帝人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
JP3526048B2 (ja) * 2000-03-28 2004-05-10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透明導電性シート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08094062A (ja) * 2006-10-16 2008-04-24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金属酸化物積層基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0929A (zh) * 2000-03-28 2001-11-07 东洋纺绩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膜片和透明导电性板及触屏
JP2004126495A (ja) * 2001-12-17 2004-04-22 Daicel Chem Ind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756969A (zh) * 2003-03-05 2006-04-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高折射率层、可固化涂布组合物的制备方法、防反射薄膜、偏振片和使用它们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01163993A (zh) * 2005-02-21 2008-04-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层合体
WO2008010562A1 (fr) * 2006-07-18 2008-01-24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laque de polarisation composite, son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élément optique composit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132549A (ko) 2011-12-08
TW201106381A (en) 2011-02-16
JP5373887B2 (ja) 2013-12-18
TWI462121B (zh) 2014-11-21
WO2010110224A1 (ja) 2010-09-30
JPWO2010110224A1 (ja) 201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38606B1 (ko) 방현성 하드코팅층 형성용 재료 및 방현성 하드코팅필름
KR101960557B1 (ko) 내후성 적층 필름
KR102535755B1 (ko) 이형 필름 및 적층체
JP5048443B2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765710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7111923A (ja) 離型フィルム
CN102264535A (zh) 氧化锌系导电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12055874A (zh) 折叠型显示器和移动终端设备
JP2009196176A (ja) 離型フィルム
KR102453649B1 (ko) 세라믹 그린 시트 제조용 이형 필름
CN105473332A (zh) 耐热层叠片及其制造方法
JP5064683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7052184A (ja) 離型フィルム
JP5901202B2 (ja) コーティング剤、塗膜および積層体
JP2015091646A (ja) 離型フィルム及び基材レス両面粘着シート
JP6613171B2 (ja) 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水性液、及び合成樹脂含有基材用プライマー
JP4134375B2 (ja) 導電性積層体
JP2018058270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7021931A (ja) 離型フィルム
JP2009214356A (ja) 二軸配向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7326948A (ja) 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64684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064677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5091905A (ja) 基材レス両面粘着シート
JP7327554B2 (ja) 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製造用離型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