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7526B - 燃料电池单元、燃料电池模块、燃料电池装置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单元、燃料电池模块、燃料电池装置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7526B
CN102197526B CN200980142917.2A CN200980142917A CN102197526B CN 102197526 B CN102197526 B CN 102197526B CN 200980142917 A CN200980142917 A CN 200980142917A CN 102197526 B CN102197526 B CN 1021975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layer
fuel
fuel cell
supporting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29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7526A (zh
Inventor
村松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97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7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7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75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8Seal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M8/0282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605Porous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605Porous electrodes
    • H01M4/8621Porous electrodes containing only metallic or ceramic material, e.g. made by sintering or sputt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3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3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36Glass; Ceramics; Cerm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8/124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or by the material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8/124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or by the material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8/124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or by the material of the electrolyte the electrolyte consisting of 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8/1286Fuel cells applied on a support, e.g. miniature fuel cells deposited on silica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5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8Solid electrolytes inorganic
    • H01M2300/0071Oxides
    • H01M2300/0074Ion conductive at high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8Composites
    • H01M2300/0094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ed products, e.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016Oxides, hydroxides or 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 H01M4/9025Oxides specially used in fuel cell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SOF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016Oxides, hydroxides or 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 H01M4/9025Oxides specially used in fuel cell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SOFC
    • H01M4/9033Complex oxides, optionally doped, of the type M1MeO3, M1 being an alkaline earth metal or a rare earth, Me being a metal, e.g. perovsk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7Arrangements for tightening a stack, for accommodation of a stack in a tank or for assembling different tanks
    • H01M8/2475Enclosures, casings or containers of fuel cell st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uel Cell (AREA)
  • Compositions Of Oxide Ceram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前端部破损的燃料电池单元、以及具备该燃料电池单元的燃料电池模块及燃料电池装置。在该燃料电池单元(1)中,在固体电解质层(4)的对置的一侧的主面设置有燃料极层(3)且在另一侧的主面设置有空气极层(5),所述燃料电池单元利用燃料气体和含氧气体进行发电。在燃料电池单元(1)一端部的至少燃料极层(3)一侧而不是在固体电解质层(4)一侧设置有氧化抑制层(10),该氧化抑制层(10)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因此,可以构成能够抑制一端部破损或氧化的燃料电池单元(1a)。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单元、燃料电池模块、燃料电池装置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单元、在收纳容器内收纳燃料电池单元而构成的燃料电池模块及具备该燃料电池模块的燃料电池装置、以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下一代能源,提出有各种燃料电池模块和将燃料电池模块收纳于外部安装壳内而构成的燃料电池装置,该燃料电池模块构成为,将多个燃料电池单元并列设置并串联电连接而构成电池堆,其中所述燃料电池单元能够使用含氢气体(燃料气体)和空气(含氧气体)得到电力,将上述电池堆固定于用于向燃料电池单元供给气体的歧管而构成电池堆装置,将该电池堆装置收纳于收纳容器内而构成燃料电池模块。
在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模块或燃料电池装置中,通过向燃料电池单元的燃料极层侧供给燃料气体并向空气极层侧供给含氧气体(通常为空气),可以进行发电。
然而,在将内侧作为空气极层的燃料电池单元中,由于在燃料电池单元的外侧流动的燃料气体有可能逆流而导致燃料电池单元(空气极层)破损等,因此,出于防止空气极层破损的目的,提出有在空气极层覆盖由氧化锆或氧化铝等陶瓷构成的致密质部件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在使未用于燃料电池单元发电的剩余燃料气体在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侧燃烧这种结构的燃料电池单元中,出于抑制因燃烧热而导致前端部破损的目的,提出有气体排出口周围的多孔导电性支承体浸渗有以氧化锆为主成分的无机成分的燃料电池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369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59604号公报
然而,如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当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由氧化锆覆盖时,或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浸渗有氧化锆时,由于氧化锆具有氧离子传导性,因此,有可能导致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被氧化。
另外,当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由氧化铝覆盖时,有可能因热膨胀率不同而导致燃料电池单元破损。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被氧化的燃料电池单元、将该燃料电池单元收纳于收纳容器内而构成的燃料电池模块及将燃料电池模块收纳于外部安装壳内而构成的燃料电池装置、以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在固体电解质层的对置的一侧的主面设置有燃料极层且在另一侧的主面设置有空气极层,所述燃料电池单元利用燃料气体和含氧气体进行发电,其特征在于,在该燃料电池单元一端部的至少所述燃料极层侧而不是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侧设置有氧化抑制层,该氧化抑制层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
在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中,在燃料电池单元一端部的至少燃料极层一侧而不是固体电解质层一侧设置有氧化抑制层,该氧化抑制层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因此,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被氧化,从而可以构成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具有包含Ni和Y2O3的柱状导电性支承体,该导电性支承体具有对置的一对平坦部,并具有沿长度方向贯通内部且用于使燃料气体流通的燃料气体流路,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的一侧的所述平坦部上,依次层叠有燃料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空气极层,在另一侧的所述平坦部上层叠有连接体,所述燃料电池单元的特征在于,该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作为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上依次层叠有所述燃料极层和所述固体电解质层而未形成有所述空气极层的非发电部而构成,在该非发电部的一端部的至少所述导电性支承体上及所述燃料极层上设置有氧化抑制层,该氧化抑制层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
在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中,在未形成有空气极层的非发电部的一端部的导电性支承体上及燃料极层上,设置有氧化抑制层,该氧化抑制层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因此,可以抑制(防止)在燃料电池单元外侧流动的含氧气体逆流而氧化导电性支承体或燃料极层。
而且,由于氧化抑制层以含有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为主成分,因此,可以使包含Ni和Y2O3的导电性支承体的热膨胀率与氧化抑制层的热膨胀率接近,从而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破损。
另外,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优选为,所述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自除所述氧化抑制层之外的所述燃料电池单元的最外表面至所述导电性支承体被倒角。
在制造上述燃料电池单元时,当形成以含有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为主成分的氧化抑制层时,热应力集中于导电性支承体的端部,有时会导致氧化抑制层的局部产生裂纹。并且,因该裂纹扩展,故根据不同情况,也有可能导致燃料电池单元破损。另外,在收纳有燃料电池单元的燃料电池装置运转时,在使未用于发电的剩余燃料气体在一端部侧燃烧这种构成的燃料电池单元中,也有可能导致燃料电池单元破损。
在此,通过对燃料电池单元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自除氧化抑制层之外的燃料电池单元的最外表面至导电性支承体进行倒角,从而可以缓和热应力向燃料电池单元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集中,可以进一步抑制氧化抑制层或燃料电池单元破损。
另外,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优选为,在所述非发电部的固体电解质层上及处于面对所述非发电部的位置的连接体上,设置有所述氧化抑制层。
在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中,由于在非发电部的固体电解质层上及处于面对非发电部的位置的连接体上也设置有氧化抑制层,因此,可以提高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的强度。由此,在制造燃料电池单元时或进行发电时,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破损。
而且,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优选为,包含所述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为85mol%以上。
在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中,由于氧化抑制层所含有的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为85mol%以上,因此,可以使氧化抑制层进一步形成为致密质,从而可以进一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被氧化。
另外,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优选为,包含所述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由镁橄榄石(Mg2SiO4)、块滑石(MgSiO3)及硅灰石(CaSiO3)中的任一种构成。
在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中,可以使构成燃料电池单元的各层的热膨胀率与氧化抑制层的热膨胀率接近,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破损。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在收纳容器内收纳有多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
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模块,在收纳容器内收纳有多个如上所述的能够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被氧化的燃料电池单元,因此,能够形成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模块。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装置在外部安装壳内收纳有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模块和用于使所述燃料电池模块工作的辅助设备,因此,可以形成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装置。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准备至少依次层叠有燃料极层和固体电解质层的层叠体的步骤;将该层叠体的一端部浸渍于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溶液中的步骤;在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上的、未涂覆有包含所述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部位,层叠空气极层成型体并进行烧成的步骤。
根据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可以在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形成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从而可以容易地制作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单元。
而且,在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中,作为准备所述层叠体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制作包含有Ni和Y2O3的柱状导电性支承体成型体的步骤,其中所述导电性支承体成型体具有对置的一对平坦部,并具有沿长度方向贯通内部且用于流通燃料气体的燃料气体流路;在该导电性支承体成型体一侧的平坦部依次层叠燃料极层成型体和固体电解质层成型体,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形成体另一侧的平坦部层叠连接体成型体,并进行同时烧成,由此制作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一侧的平坦部上依次层叠有所述燃料极层和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并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另一侧的平坦部上层叠有连接体而构成的层叠体的步骤。
根据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可以在导电性支承体的一侧的平坦部设置有燃料极层和固体电解质层,在未设置有空气极层的非发电部一端部的至少导电性支承体上及燃料极层上,形成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从而可以容易地制作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单元。
另外,在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制作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一侧的平坦部上依次层叠有所述燃料极层和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且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另一侧的平坦部上层叠有所述连接体而构成的层叠体的步骤之后,包括在该层叠体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自该层叠体的最外表面至所述导电性支承体实施倒角的步骤。
根据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可以缓和热应力向燃料电池单元一端部的外周角部的集中,在制造燃料电池单元时,可以抑制在氧化抑制层产生裂纹,同时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破损。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在固体电解质层的对置的一侧的主面设置有燃料极层且在另一侧的主面设置有空气极层,所述燃料电池单元利用燃料气体和含氧气体进行发电,在该燃料电池单元一端部的至少燃料极层一侧而不是固体电解质层一侧,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因此,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被氧化,从而可以构成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具有包含Ni和Y2O3的柱状导电性支承体,该导电性支承体具有对置的一对平坦部,并具有沿长度方向贯通内部且用于使燃料气体流通的燃料气体流路,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的一侧的所述平坦部上,依次层叠有燃料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空气极层,在另一侧的所述平坦部上层叠有连接体,该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作为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上依次层叠有所述燃料极层和所述固体电解质层而未形成有所述空气极层的非发电部而构成,在该非发电部的一端部的至少所述导电性支承体上及所述燃料极层上,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因此,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被氧化,从而可以构成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单元。
与此同时,通过收纳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可以构成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模块及燃料电池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准备至少依次层叠有燃料极层和固体电解质层的层叠体的步骤;将该层叠体的一端部浸渍于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溶液中的步骤;在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上的、未涂覆有包含所述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部位,层叠空气极层成型体并进行烧成的步骤,因此,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被氧化,并且可以容易地制作能够抑制破损的燃料电池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的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另一例的燃料电池单元的一例的图,(a)是横剖面图、(b)是(a)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的纵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另一例的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的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又一例的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的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燃料电池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简略表示本发明的燃料电池装置的简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a的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于同一部件,使用同一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在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a中,在固体电解质层4的对置的一侧的主面(在图1中为上侧)设置有燃料极层3,在另一侧的主面(在图1中为下侧)设置有空气极层5。在此,燃料电池单元1a中的燃料极层3与空气极层5面对(对置)的部分作为发电部起作用。即,在空气极层5的外侧(燃料电池单元1的外侧),空气等含氧气体流动,且在燃料极层3侧,燃料气体(含氢气体)流动,通过加热至规定的工作温度来进行发电。而且,通过上述发电而产生的电流经由集电部件(未图示)集电。以下,对构成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燃料极层3是产生电极反应的部件,优选由公知的多孔导电性陶瓷形成。例如,可以由固溶有稀土类元素的ZrO2或固溶有稀土类元素的CeO2、以及Ni及/或NiO形成。
燃料极层3中的固溶有稀土类元素的ZrO2或固溶有稀土类元素的CeO2的含量优选处于35~65体积%的范围,而且,Ni或NiO的含量优选为65~35体积%。并且,该燃料极层3的开气孔率优选在15%以上,特别优选处于20~40%的范围,其厚度优选为1~30μm。例如,若燃料极层3的厚度过薄,则有可能导致性能降低,若燃料极层3的厚度过厚,则有可能因固体电解质层4和燃料极层3之间的热膨胀差而导致产生剥离等。
固体电解质层4优选使用由含有3~15摩尔%的Y(钇)、Sc(钪)、Yb(镱)等稀土类元素的部分稳定化或稳定化ZrO2构成的致密质的陶瓷。另外,作为稀土类元素,从价格便宜方面来看优选Y。另外,也可以形成包含La(镧)、Sr(锶)、Ga(镓)、Mg(镁)的LSGM系固体电解质层4。并且,从防止气体透过这方面来看,固体电解质层4优选为相对密度(基于阿基米德法)在93%以上,特别在95%以上的致密质,且其厚度优选为1~50μm。
空气极层5优选利用由所谓的ABO3型钙钛矿型氧化物构成的导电性陶瓷形成。作为该钙钛矿型氧化物,优选过渡金属钙钛矿型氧化物,特别优选在A位存在La的LaMnO3系氧化物、LaFeO3系氧化物、LaCoO3系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从在600~1000℃左右的工作温度下具有高导电性这方面来看,特别优选LaCoO3系氧化物。在上述钙钛矿型氧化物中,既可以在A位与La一并存在有Sr或Ca(钙),也可以替代La而存在有Sm(钐)或Sr。并且,在B位,可以与Co(钴)一并存在有Fe(铁)或Mn(锰)。
另外,空气极层5需要具有透气性,因此,形成空气极层5的导电性陶瓷(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开气孔率优选在20%以上,特别优选在30~50%的范围内。并且,从集电性方面来看,空气极层5的厚度优选为30~100μm。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a中,在燃料电池单元1a的一端部侧(在图1中为右侧),在燃料电池单元1a的外侧流动的含氧气体(空气等)流到燃料极层3侧,从而燃料极层3的一端部侧有可能氧化而导致燃料电池单元1a破损。
于是,在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a中,至少在燃料极层3一侧而不是在固体电解质层4一侧,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10。另外,在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a中,在固体电解质层4的端部和空气极层5的端部侧也设置有氧化抑制层10。
由此,即便在供给到空气极层5侧的含氧气体流到燃料极层3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燃料极层3劣化,从而可以构成可靠性有所提高的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a。
在此,作为氧化抑制层10的主成分、即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以下,有时简称为“硅酸盐”),可以列举例如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而含有Mg的镁橄榄石(Mg2SiO4)、块滑石(MgSiO3)、镁黄长石(Ca2MgSiO7)、透辉石(Ca2MgSiO6),或者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而含有Ca的硅灰石(CaSiO3)、钙长石(CaAl2Si2O8)、钙铝黄长石(Ca2Al2SiO7),或者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而含有Ba的钡长石(BaAl2Si2O8)等,优选考虑所述氧化抑制层与构成燃料电池单元1a的各构成之间的热膨胀系数等而适当选择某种硅酸盐使用。特别是,优选考虑燃料极层3和固体电解质层4的热膨胀系数而使用镁橄榄石(Mg2SiO4)、块滑石(MgSiO3)及硅灰石(CaSiO3)中的任一种,特别优选使用镁橄榄石(Mg2SiO4)。
而且,为了有效抑制燃料极层3的氧化,氧化抑制层10优选形成为致密质。于是,氧化抑制层10优选为相对密度(基于阿基米德法)在85%以上、特别是90%以上的致密质。由此,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1a(燃料极层3)氧化,从而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1a破损。
具体而言,氧化抑制层10优选含有85mol%以上的硅酸盐。由此,可以形成如上所述的相对密度(基于阿基米德法)在85%以上、特别是90%以上的致密质,从而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1a破损。
如上所述的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a例如可以如下所述进行制作。
首先,对例如按照规定的调合组分固溶有NiO、Y2O3的ZrO2(YSZ)的原材料进行称量、混合。此后,向混合的粉状体中混合有机粘合剂及溶剂以调制成燃料极层3用浆料。
接着,向固溶有稀土类元素的ZrO2粉末中添加水、粘合剂、市售的分散剂等而制成浆料,制成的该浆料通过喷雾干燥法等脱水后,进行冲压成型。在得到的固体电解质层4成型体的一侧的主面上涂覆燃料极层3用浆料而形成燃料极层3成型体。
接着,对上述层叠成型体进行脱粘合剂处理,在含氧氛围气中,在1400~1600℃下同时烧结(同时烧成)2~6小时。在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1a的制作方法中,上述各步骤相当于准备依次层叠有燃料极层3和固体电解质层4的层叠体的步骤。
接下来,将用于设置氧化抑制层10的部位浸渍于含有95wt%以上的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例如,镁橄榄石等)和玻璃成分及溶剂等的溶液中,制作氧化抑制层10成型体并进行烧结。另外,浸渍时间可以适当设定,以使氧化抑制层10达到目标厚度。
接下来,通过浸涂等,将含有空气极层5用材料(例如,LaCoO3系氧化物粉末)、溶剂及增孔剂的浆料涂覆于固体电解质4另一侧的主面上,在1000~1300℃下进行2~6小时烧结,从而可以制造图1所示结构的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a。
根据上述方法,可以容易地制作在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形成有氧化抑制层10的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a。另外,根据构成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a的各结构,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的方法进行制作。
图2(a)表示中空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b的横截面,(b)是将燃料电池单元1b的局部剖开而表示的立体图。另外,(a)表示后述的发电部处的横截面、(b)是在发电部剖开的燃料电池单元1b的立体图。另外,在图2(a)、(b)中,将燃料电池单元1b的各结构局部放大等而表示。
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b构成为,具有柱状的导电性支承体2,该柱状的导电性支承体2具有一对平坦部(在图2(a)中用n表示),并具有在内部沿长度方向贯通且用于流通燃料气体的多条燃料气体流路7,在该导电性支承体2一侧的平坦部n上,依次层叠有燃料极层3、固体电解质层4和空气极层5,在另一侧的平坦部n上层叠有连接体6。
更详细而言,导电性支承体2由一对平坦部n和两端的弧状部m构成,并且以覆盖一侧的平坦部n和两端的弧状部m的方式层叠有燃料极层3,并以覆盖该燃料极层3的方式层叠有致密质的固体电解质层4。另外,在固体电解质层4上,隔着中间层8而层叠有与燃料极层3面对的空气极层5。而且,在未层叠有燃料极层3及固体电解质层4的另一侧的平坦部n的表面,层叠有连接体6。另外,燃料极层3及固体电解质层4构成为,经由两端的弧状部m一直延伸至连接体6的两侧面,以防止导电性支承体2的表面在外部露出。
在此,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b中的燃料极层3与空气极层5面对(对置)的部分,作为发电部起作用。即,在空气极层5的外侧(燃料电池单元1b的外侧),空气等含氧气体流动,且在导电性支承体2的燃料气体流路7,燃料气体(含氢气体)流动,通过加热至规定的工作温度而进行发电。接着,通过上述发电而产生的电流,经由层叠于导电性支承体2上的连接体6集电。以下,对构成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b的各部件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燃料极层3、固体电解质层4及空气极层5,可以例示上述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a所示的各部件。
导电性支承体2为了使燃料气体透过直至达到燃料极层4而要求具有透气性,并且为了经由连接体6进行集电而要求具有导电性,因此,例如优选由铁族金属成分和特定的稀土类氧化物形成。具体而言,作为铁族金属成分,从价格便宜且在燃料气体中具有稳定性方面来看,优选含有Ni及/或NiO,稀土类氧化物用于使导电性支承体2的热膨胀系数与固体电解质层4的热膨胀系数接近,从几乎不与Ni及/或NiO固溶、反应,而且热膨胀系数与固体电解质层4几乎相同且便宜这些方面来看,优选Y2O3
而且,从维持导电性支承体2的良好的导电率且使热膨胀系数与固体电解质层4近似这方面来看,优选Ni和Y2O3以Ni∶Y2O3=35∶65~65∶35的体积比存在。另外,在不损害所要求的特性的范围内,导电性支承体2中可以含有其他金属成分或氧化物成分。
而且,由于导电性支承体2需要具有燃料气体透过性,因此,通常开气孔率优选在30%以上,特别优选处于35~50%的范围。另外,导电性支承体2的导电率优选在300S/cm以上,特别优选在440S/cm以上。
另外,导电性支承体2的平坦部n的长度(导电性支承体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通常优选为15~35mm,弧状部m的长度(弧长)优选为2~8mm,导电性支承体2的厚度(平坦部n的两表面之间的厚度)优选为1.5~5mm。
另外,根据燃料电池单元的形状,也可以构成使燃料极层3或空气极层5兼作导电性支承体2的燃料电池单元。
作为燃料极层3,可以使用与上述相同的燃料极层。另外,在图2(a)及(b)的示例中,燃料极层3一直延伸至连接体6的两侧面,但由于只要在与空气极层5面对的位置形成有燃料极层3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仅在设置有空气极层5的一侧的平坦部n形成燃料极层3。
在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b中,出于抑制因长时间发电而导致燃料电池单元1b的发电性能劣化的目的,也可以在固体电解质层4和空气极层5之间设置中间层8。另外,在设置中间层8时,优选由第一层8a和第二层8b这两层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层8a用于提高与固体电解质层4接合的强度,所述第二层8b用于抑制因构成固体电解质层4或空气极层5的成分发生反应而形成电阻高的反应层。
具体而言,第一层8a和第二层8b优选形成为含有同一稀土类元素(除空气极层5所含有的元素之外),由此,可以使第一层8a的热膨胀系数与第二层8b的热膨胀系数接近,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层8a和第二层8b之间的接合强度。在此,之所以除去空气极层5所含有的元素是出于如下目的,即有效抑制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因长期发电而导致固体电解质层4中含有的成分(例如Zr等)向中间层8扩散,该成分与空气极层5中含有的成分发生反应而形成电阻高的反应层。
而且,作为如上所述的同一稀土类元素,例如例举Ce(铈),特别是,在制作第一层8a及第二层8b时,该原料粉末优选具有例如下述式(1)所示的组分。
(1):(CeO2)1-x(REO1.5)x
(1)式中,RE为Sm、Y、Yb、Gd中的至少一种元素,x为满足0<x≤0.3的数。
并且,优选为固溶有Sm或Gd的CeO2,该原料粉末优选具有例如下述式(2)、(3)所示的组分。
(2):(CeO2)1-x(SmO1.5)x
(3):(CeO2)1-x(GdO1.5)x
(2)、(3)式中,x为满足0<x≤0.3的数。
并且,从降低电阻这方面来看,优选由固溶有10~20摩尔%的SmO1.5或GdO1.5的CeO2构成。另外,为了提高阻断或抑制固体电解质层4中的Zr扩散的效果,该原料粉末中可以含有其他稀土类元素的氧化物(例如,Y2O3、Yb2O3等)。
另一方面,在导电性支承体2另一侧的平坦部n,为了减小连接体6和导电性支承体2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可以设置组分与燃料极层3的组分类似的层9(以下有时称为“密接层9”),在图2中,示出在连接体6和导电性支承体2之间形成有密接层9的状态。即,密接层9可以由固溶有稀土类元素的ZrO2或固溶有稀土类元素的CeO2、以及Ni及/或NiO构成,既可以使Ni及/或NiO的比例量与燃料极层3中的比例量相同,也可以形成不同比例。
而且,连接体6在与上述空气极层5面对的位置隔着密接层9而设置于导电性支承体2上,该连接体6优选由导电性陶瓷形成,且因其与燃料气体(含氢气体)及含氧气体接触,故需要具有耐还原性、耐氧化性。因此,作为具有耐还原性、耐氧化性的导电性陶瓷,通常使用铬酸镧系钙钛矿型氧化物(LaCrO3系氧化物)。而且,为了防止流过导电性支承体2内部的燃料气体及流过导电性支承体2外部的含氧气体泄漏,该导电性陶瓷必须为致密质,例如优选具有93%以上、特别是95%以上的相对密度。另外,连接体6也可以与燃料电池单元的形状相对应地由金属制成。
而且,从防止气体泄漏和电阻增大这方面来看,连接体6的厚度优选为10~500μm。若厚度比该范围内的厚度薄,则容易产生气体泄漏,若厚度比该范围内的厚度厚,则电阻增大,有可能因电位降而导致集电功能降低。
另外,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也可以在连接体6的外表面(顶面)设置P型半导体层。通过将集电部件经由P型半导体层与连接体6连接,两者的接触成为欧姆接触,从而可以减少电位降,并可以有效避免集电性能降低。另外,同样地优选在空气极层5的顶面也设置P型半导体层。
作为如上所述的P型半导体层,可以例示由过渡金属的钙钛矿型氧化物构成的层。具体而言,优选由电子传导性比构成连接体6的铬酸镧系钙钛矿氧化物(LaCrO3)的电子传导性高的物质、例如在A位Sr与La共存的LaSrCoFeO3系氧化物(例如LaSrCoFeO3)、LaMnO3系氧化物(例如LaSrMnO3)、LaFeO3系氧化物(例如LaSrFeO3)、LaCoO3系氧化物(例如LaSrCoO3)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特别是从在600~1000℃左右的工作温度下导电性高这一方面来看,特别优选由LaSrCoFeO3系氧化物构成。如上所述的P型半导体层的厚度通常优选为30~100μm的范围。
在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b中,燃料电池单元1b的一端部作为在导电性支承体2上依次层叠有燃料极层3和固体电解质层4且未形成有空气极层5的非发电部而构成。
在如上所述的非发电部中,在燃料电池单元1b外侧流动的含氧气体(空气等)有可能逆流,使导电性支承体2的局部(一端部侧)或燃料极层3的一端部侧氧化,从而导致燃料电池单元1b破损。
故,在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b中,在非发电部一端部的至少导电性支承体2上及燃料极层3上,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10。
图3是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b的一端部的立体图,图4是在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b的一端部,在燃料气体流路7沿长度方向剖开的剖面图。
在图3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b中,在燃料极层3和固体电解质层4依次层叠于导电性支承体2上且未形成有空气极层5的非发电部,以覆盖固体电解质层4和连接体6的方式设置有氧化抑制层10(即,至少在导电性支承体2上及燃料极层3上设置有氧化抑制层10。换言之,在燃料极层3一侧而不是在固体电解质层4一侧设置有氧化抑制层10。),而且,如图4所示,在导电性支承体2的端部,以覆盖导电性支承体2外表面的方式设置有氧化抑制层10。
另外,作为在燃料电池单元1b的非发电部的一端部的至少导电性支承体2上及燃料极层3上设置的氧化抑制层10的主成分即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可以使用与上述相同的硅酸盐。特别是,在具有包含Ni和Y2O3的导电性支承体2的燃料电池单元1b中,考虑导电性支承体2的热膨胀系数而优选使用镁橄榄石(Mg2SiO4)、块滑石(MgSiO3)及硅灰石(CaSiO3)中的任一种,特别优选使用镁橄榄石(Mg2SiO4)。另外,同样地,氧化抑制层10优选为相对密度(基于阿基米德法)在85%以上、特别是90%以上的致密质。由此,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1b氧化,从而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1b破损。
具体而言,氧化抑制层10优选含有85mol%以上的硅酸盐。由此,可以形成如上所述相对密度(基于阿基米德法)在85%以上、特别是在90%以上的致密质,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1b破损。
图5及图6是分别表示本发明其他例的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的纵剖面图,是在各燃料电池单元1c、1d的一端部,在燃料气体流路7沿长度方向剖开的剖面图。
上述中空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b是通过如下方式制作的,即,在将构成燃料电池单元1b的各层(例如,燃料极层3等)层叠于导电性支承体2上而形成的层叠体的一端部,设置以硅酸盐为主成分的氧化抑制层10成型体,之后进行烧成而制作燃料电池单元1b,但因基于该烧成的热处理,有时在燃料电池单元1b的一端部产生热应力。而且,在使未用于发电的剩余燃料气体在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侧燃烧的燃料电池单元1b中,因剩余燃料气体燃烧,有时在燃料电池单元1b的一端部产生热应力。此时,可能会导致在氧化抑制层10的局部产生裂纹或燃料电池单元1b破损。
于是,在图5及图6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c、1d中,燃料电池单元1c、1d的一端部、特别是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优选构成如下形状,即该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自除氧化抑制层10之外的燃料电池单元1的最外表面至导电性支承体2被倒角,以便能够缓和因烧成或燃料气体的燃烧等而产生的热应力。
在此,图5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c构成为,对燃料电池单元1c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自除氧化抑制层10之外的燃料电池单元1c的最外表面至导电性支承体2实施倒角,以使倒角后的形状成为C面形状。另外,图6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1d构成为,对燃料电池单元1d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自除氧化抑制层10之外的燃料电池单元1d的最外表面至导电性支承体2实施倒角,以使倒角后的形状成为R面形状。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各自的倒角后的最外表面形成有氧化抑制层10。即,氧化抑制层10以覆盖固体电解质层4和连接体6的方式设置(即,至少在导电性支承体2上及燃料极层3上设置有氧化抑制层10。换言之,在燃料极层3一侧而不是在固体电解质层4一侧设置有氧化抑制层10。)。
由此,可以缓和热应力向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集中,因此,在制造燃料电池单元1c、1d时,可以抑制在氧化抑制层10产生裂纹。由此,在制作燃料电池单元1c、1d时或运转收纳有燃料电池单元1c、1d的燃料电池装置时,可以进一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1c、1d破损。
另外,在燃料电池单元1c或1d中,作为对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实施倒角的倒角大小,可以在不涉及到燃料气体流路7的范围内适当设定,例如,当导电性支承体2的厚度为2mm时,考虑导电性支承体2一端部的强度等,优选使自导电性支承体2的燃料气体流路7的端部(自燃料气体流路7的孔的端部)至倒角后的角部的长度至少达到400μm以上。
而且,作为燃料电池单元1b一端部的外周角部的倒角形状,除上述C面形状、R面形状之外,可以适当设定为通常已知的倒角形状,如C面形状和R面形状的组合等倒角形状。
并且,如上所述,在使未用于发电的剩余燃料气体在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侧燃烧的燃料电池单元中,因未用于发电的剩余燃料气体在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侧燃烧,故伴随加热的热应力特别集中于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有导致燃料电池单元破损之虞。
故,在图3~图6所示的中空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中,在非发电部的固体电解质层4上及与非发电部面对的位置处的连接体6上设置有氧化抑制层10。
即,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被作为主成分而含有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10覆盖。由此,可以增厚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厚度,随之可以提高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强度,并可以抑制因剩余燃料气体燃烧产生的燃烧热而导致燃料电池单元破损。
另外,氧化抑制层10可以适当设定其厚度,例如,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端面的氧化抑制层10的厚度可以设为50~120μm,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燃料气体流路7内的导电性支承体2上的氧化抑制层10的厚度可以设为30~60μm。另外,在该情况下,固体电解质层4上及连接体6上的氧化抑制层10的厚度可以设为20~50μm。由此,可以抑制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导电性支承体2氧化,并且,可以提高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强度,从而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破损。
对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一例即中空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b的制法进行说明。另外,在下述说明中示出由第一层8a和第二层8b这两层形成中间层8的情况。
首先,将Ni或NiO的粉末与Y2O3的粉末、有机粘合剂、溶剂进行混合来调制坯土,使用该坯土通过挤压成型来制作具有一对平坦部和两端的弧状部的导电性支承体2成型体,并对其进行干燥。另外,作为导电性支承体2成型体,可以使用在900~1000℃下对导电性支承体2成型体预烧2~6个小时而形成的预烧体。
接着,对例如按照规定的调合组分固溶有NiO、Y2O3的ZrO2(YSZ)的原材料进行称量、混合。此后,向混合的粉状体中混合有机粘合剂及溶剂来调制燃料极层3用浆料。
进而,向固溶有稀土类元素的ZrO2粉末中添加甲苯、粘合剂、市售的分散剂等而制成浆料,制成的该浆料通过刮浆片等方法成型为3~75μm的厚度,从而制成片状的固体电解质层4成型体。在得到的片状固体电解质层4成型体上涂覆燃料极层3用浆料而形成燃料极层3成型体,将该燃料极层3成型体侧的表面,自导电性支承体2成型体一侧的平坦部层叠至两侧的弧状部。另外,也可以层叠至另一侧的平坦部的局部。
接下来,例如,将固溶有GdO1.5的CeO2粉末在800~900℃下进行2~6小时的热处理,此后,进行湿式粉碎而将凝集度调节为5~35,以此来调制中间层8成型体用的原料粉末。湿式粉碎优选使用溶剂进行10~20小时的球磨粉碎。另外,在利用固溶有SmO1.5的CeO2粉末来形成中间层8时也是相同的。
向凝集度被调节后的中间层8成型体的原料粉末中添加作为溶剂的甲苯,制成中间层8用浆料,将该浆料涂覆在固体电解质层4成型体上的规定位置来形成第一中间层8a的涂覆膜,从而制作第一层8a成型体。另外,也可以制作片状的第一层8a成型体并将其层叠于固体电解质层4成型体上。
接着,对例如按照规定的调合组分固溶有NiO、Y2O3的ZrO2(YSZ)的原材料进行称量、混合。此后,向混合的粉状体中混合有机粘合剂及溶剂来调制密接层9用浆料。
接下来,混合连接体6用材料(例如,LaCrO3系氧化物粉末)、有机粘合剂及溶剂而制成浆料,将制成的浆料通过刮浆片等方法进行成型来制成片状的连接体6成型体。
在连接体6成型体的一侧表面涂覆密接层9用浆料,将涂覆有密接层9用浆料的该表面层叠于未形成有燃料极层3成型体及固体电解质层4成型体的导电性支承体2成型体另一侧的平坦部。
接着,对上述层叠成型体进行脱粘合剂处理,在含氧氛围气中,在1400~1600℃下同时烧结(同时烧成)2~6小时。在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1b的制作方法中,上述各步骤相当于准备依次层叠有燃料极层3和固体电解质层4的层叠体的步骤。
此后,在形成的第一层8a烧结体的表面涂覆上述中间层8用浆料来制作第二层8b成型体。
接下来,将用于设置氧化抑制层10的部位浸渍于含有95wt%以上的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例如,镁橄榄石等)和玻璃成分及溶剂等的溶液中,制作氧化抑制层10成型体。另外,浸渍时间可以适当设定,以使氧化抑制层10达到目标厚度。另外,当仅在导电性支承体2的端部设置氧化抑制层10时,可以通过仅在导电性支承体2的端部涂覆氧化抑制层10的原料(浆料)来设置氧化抑制层。
接着,对第二层8b成型体和氧化抑制层10成型体进行烧结,制作第二层8b和氧化抑制层10。另外,在对第二层8b成型体和氧化抑制层10进行烧结时,烧结温度优选比固体电解质层4和第一层8a的同时烧结温度低200℃以上,例如优选在1200℃~1400℃下进行烧结。另外,作为用于使第一层8a和第二层8b粘固的烧结时间,可以设为2~6小时。
接下来,将含有空气极层5用材料(例如,LaCoO3系氧化物粉末)、溶剂及增孔剂的浆料通过浸涂等涂覆于中间层8(第二层8b)上。而且,根据需要,将包含P型半导体层材料(例如,LaCoO3系氧化物粉末)和溶剂的浆料通过浸涂等涂覆在连接体6的规定位置,在1000~1300℃下进行2~6小时烧结,由此,可以制造图2所示结构的燃料电池单元1b。另外,燃料电池单元1b优选此后使含氢气体流到内部,进行导电性支承体2及燃料极层3的还原处理。此时,例如优选在750~1000℃下进行5~20小时的还原处理。
另外,在对燃料电池单元1b的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自除氧化抑制层10之外的最外表面至导电性支承体2实施倒角时,可以对在导电性支承体2成型体一侧的平坦部上层叠有燃料极层3成型体、固体电解质层4成型体、第一层8a且在另一侧的平坦部上层叠有连接体6成型体的层叠体进行烧结,之后自层叠体的最外表面至导电性支承体2进行倒角加工(例如,C倒角加工、R倒角加工等)。另外,倒角加工可以使用Leutor(リユ一タ一(流达):日本精密机械工作株式会社制)、砂纸、或者夹具和平面研磨机等进行加工。
通过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在导电性支承体2的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形成氧化抑制层10,从而可以抑制导电性支承体2氧化,并且可以抑制破损,可以容易地制作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单元1b。
图7是表示本发明燃料电池模块的一例(以下有时简称为模块)的外观立体图,对于同一结构使用同一附图标记。另外,作为燃料电池单元,使用上述中空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b来进行说明。
模块11构成为,将多个作为本发明之一例的中空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1b以竖立设置的状态隔着规定间隔而排列,在邻接的燃料电池单元1b之间经由集电部件(未图示)串联电连接而构成电池堆14,并且,将燃料电池单元1b的下端利用玻璃密封材料等绝缘性接合材料(未图示)固定于歧管13,将由此构成的燃料电池堆装置17收纳于长方体形收纳容器12的内部。
在图7中,为了得到燃料电池单元1b发电所使用的燃料气体,在电池堆14(燃料电池单元1)的上方配置有用于对天然气或煤油等燃料进行重整以生成燃料气体的重整器18。另外,图7所示的重整器18具有用于将水汽化的汽化部16和具有重整催化剂的重整部15,由此,可以进行高效的水蒸气重整。接着,由重整器18生成的燃料气体通过气体流通管19供给到歧管13,并经由歧管13供给到在燃料电池单元1b内部设置的燃料气体流路7。另外,燃料电池堆装置17也可以构成为包含有重整器18。
另外,在图7中示出将收纳容器12的一部分(前后面)拆下并将收纳于内部的燃料电池堆装置17向后方取出的状态。在此,在图7所示的模块11中,能够将燃料电池堆装置17滑动地收纳于收纳容器12内。
另外,在收纳容器12的内部,在并置于歧管13的电池堆14之间配置有含氧气体导入部件21,以使含氧气体(含氧气体)经集电部件的内部在燃料电池单元1b的侧方自下端部朝向上端部流动。
在如上所述的模块11中,由于在收纳容器12内收纳有多个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1b,因此,可以形成可靠性有所提高的模块11。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燃料电池装置21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省略了一部分结构。
图8所示的燃料电池装置21利用分隔板24上下分隔由支柱22和外部安装板23构成的外部安装壳内部,将其上方侧构成为收纳上述模块11的模块收纳室25,并将下方侧构成为收纳用于使模块11工作的辅助设备类部件的辅助设备收纳室26。需要说明的是,图示中省略了收纳于辅助设备收纳室26的辅助设备类部件。
分隔板24设置有用于使辅助设备收纳室26的空气流到模块收纳室25侧的空气流通口27,在构成模块收纳室25的外部安装板23的局部设置有用于将模块收纳室25内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口28。
在如上所述的燃料电池装置21中,如上所述,将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单元1b收纳于收纳容器12内而构成的模块11被收纳于模块收纳室25内,从而可以形成可靠性有所提高的燃料电池装置21。
实施例
使用中空平板型燃料电池单元进行了下述实验。
首先,混合平均粒径为0.5μm的NiO粉末和平均粒径为0.9μm的Y2O3粉末,以使烧成-还原后的体积比率形成为NiO为48体积%、Y2O3为52体积%,并通过挤压成型法成型由有机粘合剂和溶剂制成的坯土,进行干燥、脱脂而制成导电性支承体成型体。需要说明的是,在试样No.1中,Y2O3粉末在烧成-还原后的体积比率形成为NiO为45体积%、Y2O3为55体积%。
接着,固溶有8mol%的Y且基于激光衍射散射法(マイクロトラツク法)测量的粒径为0.8μm的ZrO2粉末(固体电解质层原料粉末)与有机粘合剂和溶剂混合而得到浆料,使用该浆料通过刮浆片法制成厚度为30μm的固体电解质层用薄片。将该固体电解质层用薄片贴附于燃料极层用的涂层上并进行干燥。需要说明的是,在试样No.2中,使ZrO2粉末的粒径为1.0μm,在试样No.3中,使固体电解质层用薄片的厚度为40μm。
接着,将平均粒径为0.5μm的NiO粉末与固溶有8mol%的Y2O3的ZrO2粉末、有机粘合剂、溶剂进行混合来制作燃料极层用浆料,并将制成的燃料极层用浆料涂覆于固体电解质层用薄片上。
将涂覆有燃料极层用浆料的面作为导电性支承体侧,自一侧的平坦部到另一侧的平坦部,层叠涂覆有燃料极层用浆料的固体电解质层用薄片。
接下来,如上所述,将层叠有成型体的层叠成型体干燥后在1000℃下进行3小时的预烧处理。
接着,使用作为溶剂的异丙醇(IPA),利用振动研磨机或球磨机,将含有85摩尔%的CeO2和15摩尔%的其他稀土类元素的氧化物(在试样No.1中为SmO1.5、在试样No.2~试样No.7中为GdO1.5)中的任一种的复合氧化物粉碎,并在900℃下进行4小时的预烧处理,之后再次利用球磨机进行粉碎处理以调节陶瓷粒子的凝集度,由此得到中间层原料粉末。将向该粉状体中添加丙烯酸系粘合剂和甲苯并进行混合而制成的中间层用浆料,通过丝网印刷法涂覆于得到的层叠预烧体的固体电解质层预烧体上,从而制成第一层成型体。
接着,将平均粒径为0.5μm的NiO粉末与固溶有8mol%的Y2O3的ZrO2粉末、有机粘合剂、溶剂进行混合来制作密接层用浆料。
接下来,使用将LaCrO3系氧化物与有机粘合剂和溶剂混合而制成的连接体用浆料,通过刮浆片法制成厚度为30μm的连接体用薄片。在该连接体用薄片的一侧表面涂覆上述密接层用浆料,将涂覆有密接层用浆料的该表面层叠于未形成有燃料极层成型体及固体电解质层成型体的导电性支承体成型体另一侧的平坦部上。
接着,将层叠有如上所述的各层而得到的层叠体在大气中在1510℃下同时烧成3小时。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试样No.6及试样No.7,之后继续对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分别实施C面加工和R面加工,以使倒角后的形状为C面形状或R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C面及R面均被加工成使自燃料气体流路的端部至C面加工后或R面加工后的角部的长度达到500μm。
接着,在所形成的第一层烧结体的表面,通过丝网印刷法涂覆上述中间层用浆料而形成第二层膜。
接下来,将该燃料电池单元成型体的一端部(非发电部的一端部)浸渍于含有表1所示的主成分、玻璃成分和溶剂的溶液中,形成氧化抑制层成型体,将第二层膜和氧化抑制层在1300℃下进行了3小时的烧结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溶液中含有的各主成分的浓度被适当调节,以使燃料电池单元制作时的氧化抑制层中的各主成分达到表1所示的量。需要说明的是,在试样No.1中,将含有表1所示的主成分的浆料涂覆于导电性支承体2和燃料极层3的端部并进行了烧结。
接着,制作由平均粒径为2μm的La0.6Sr0.4Co0.2Fe0.8O3粉末和异丙醇构成的混合液,将制成的该混合液喷雾涂覆到层叠烧结体的中间层(第二层)的表面,以形成空气极层成型体,并在1100℃下进行4小时的烧结而形成空气极层,从而制成图2、图5、图6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
另外,制成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尺寸为25mm×200mm,燃料气体流路的直径为1mm,导电性支承体的厚度(平坦部n的两表面之间的厚度)为2.5mm、开气孔率为35%,燃料极层的厚度为10μm、开气孔率为24%,空气极层的厚度为50μm、开气孔率为40%,相对密度为97%,密接层的厚度为20μm。
在此,对应各试样分别制作10个燃料电池单元,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制成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前端部,以确认是否产生裂纹。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比较例,使用将氧化抑制层设为固溶有8mol%的Y2O3的ZrO2(以下简称为YSZ,在表1中也同样表示)的试样No.8和不形成氧化抑制层的试样No.9。
[表1]
Figure BPA00001350905800211
Figure BPA00001350905800221
*表示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根据表1的结果,在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YSZ的氧化抑制层的试样No.8中,70%以上的燃料电池单元中的氧化抑制层产生了裂纹。
另一方面,如下所述的试样No.1~试样No.5与试样No.8所示的燃料电池单元相比,氧化抑制层产生了裂纹的燃料电池单元的数量少,其中,所述试样No.1在燃料电池单元一端部(非发电部)的导电性支承体及燃料极层的端面上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作为硅酸盐的镁橄榄石(Mg2SiO4)的氧化抑制层(至少在导电性支承体上及燃料极层上设置有氧化抑制层),该硅酸盐含有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Mg,所述试样No.2及试样No.3在燃料电池单元1一端部(非发电部的一端部)的整个部分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镁橄榄石的氧化抑制层,所述试样No.4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作为硅酸盐的块滑石(MgSiO3)的氧化抑制层,该硅酸盐含有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Mg,所述试样No.5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作为硅酸盐的硅灰石(CaSiO3)的氧化抑制层,该硅酸盐含有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Ca,由此可知,通过设置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在制作燃料电池单元时,可以抑制在氧化抑制层产生裂纹。
并且,在对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实施倒角加工以使倒角后的形状成为C面形状或R面形状的试样No.6及试样No.7中,在氧化抑制层都没有产生裂纹,由此可知,通过实施倒角加工,在制作燃料电池单元时,可以有效抑制在氧化抑制层产生裂纹。
接着,使用上述试样No.1~试样No.9的燃料电池单元,进行以下的发电试验。
首先,各试样的燃料电池单元制作10个,使含氢气体(燃料气体)流到各自的燃料电池单元的气体流路中,在850℃下,对导电性支承体及燃料极层实施10小时的还原处理。
在如上所述制成的10个燃料电池单元之间经由集电部件串联电连接并进行了发电试验。需要说明的是,发电试验如下进行,即,使燃料气体流通到燃料电池单元的燃料气体流路,使含氧气体流通到燃料电池单元的外侧,并且,使用电炉加热至750℃,进行3小时的发电试验。此后,设燃料利用率为75%,首先在电流密度为0.3A/cm2的条件下发电10分钟,发电结束后使电流断开1分钟,继续以电流密度为0.1A/cm2发电10分钟,在发电结束后使电流断开1分钟,以此作为一个周期,反复进行上述处理1000小时。需要说明的是,使在发电试验期间未用于发电的剩余燃料气体在燃料气体排出口侧燃烧。
对于试验结束后的燃料电池单元,通过目视确认是否在一端部(非发电部的端部位置)产生剥离,并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一端部以确认是否产生裂纹或破损。
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在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YSZ的氧化抑制层的试样No.8中,发电后的燃料电池单元的70%产生了裂纹。而在未设置有氧化抑制层的试样No.9中,虽然在制造燃料电池单元时未产生裂纹,但在发电时,所有的燃料电池单元都产生了裂纹。
与此相对,如下所述的试样No.1~试样No.5与试样No.8及试样No.9中的燃料电池单元相比,可以抑制在燃料电池单元产生裂纹,其中,所述试样No.1在燃料电池单元一端部(非发电部的一端部)的导电性支承体上及燃料极层上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作为硅酸盐的镁橄榄石(Mg2SiO4)的氧化抑制层10,该硅酸盐含有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Mg,所述试样No.2及试样No.3在燃料电池单元1一端部(非发电部的一端部)的整个部分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镁橄榄石的氧化抑制层10,所述试样No.4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作为硅酸盐的块滑石(MgSiO3)的氧化抑制层,该硅酸盐含有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Mg,所述试样No.5设置有作为主成分而含有作为硅酸盐的硅灰石(CaSiO3)的氧化抑制层,该硅酸盐含有作为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Ca,由此可知,通过设置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在燃料电池单元发电时,可以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被氧化或破损。
并且,在对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实施了C面或R面倒角加工的试样No.6及试样No.7中,在一端部未产生剥离、裂纹、破损,由此可知,通过设置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的氧化抑制层,并对作为燃料气体排出侧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实施倒角,以使倒角后的形状成为C面形状或R面形状,从而在燃料电池单元制作时及发电时,可以有效抑制燃料电池单元或氧化抑制层产生裂纹。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1d:燃料电池单元
2:导电性支承体
3:燃料极层
4:固体电解质层
5:空气极层
6:连接体
7:燃料气体流路
8:中间层
10:氧化抑制层
11:燃料电池模块
20:燃料电池装置

Claims (7)

1.一种燃料电池单元,具有包含Ni和Y2O3的柱状导电性支承体,该导电性支承体具有对置的一对平坦部,并具有沿长度方向贯通内部且用于使燃料气体流通的燃料气体流路,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的一例的所述平坦部上,依次层叠有燃料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空气极层,在另一例的所述平坦部上层叠有连接体,所述燃料电池单元的特征在于,
该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作为在所述导电性支承体上依次层叠有所述燃料极层和所述固体电解质层而未形成有所述空气极层的非发电部而构成,在该非发电部的一端部的端面的所述导电性支承体上及所述燃料极层上、以及所述非发电部的一端部的所述燃料气体流路内的所述导电体性支承体上设置有氧化抑制层,该氧化抑制层作为主成分而含有包含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单元的一端部的外周的角部,自除所述氧化抑制层之外的所述燃料电池单元的最外表面至所述导电性支承体被倒角。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发电部的固体电解质层上及处于面对所述非发电部的位置的连接体上,设置有所述氧化抑制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含所述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为85mol%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含所述元素周期表第二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硅酸盐,由镁橄榄石、块滑石及硅灰石中的任一种构成。
6.一种燃料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收纳容器内收纳有多个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
7.一种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外部安装壳内收纳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模块和用于使所述燃料电池模块工作的辅助设备。
CN200980142917.2A 2008-10-29 2009-09-30 燃料电池单元、燃料电池模块、燃料电池装置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1975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8111 2008-10-29
JP2008278111 2008-10-29
JP2009-075739 2009-03-26
JP2009075739 2009-03-26
PCT/JP2009/067029 WO2010050330A1 (ja) 2008-10-29 2009-09-30 燃料電池セル、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燃料電池装置および燃料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7526A CN102197526A (zh) 2011-09-21
CN102197526B true CN102197526B (zh) 2014-05-07

Family

ID=42128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2917.2A Active CN102197526B (zh) 2008-10-29 2009-09-30 燃料电池单元、燃料电池模块、燃料电池装置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22281B2 (zh)
EP (1) EP2355217B1 (zh)
JP (1) JP5295262B2 (zh)
CN (1) CN102197526B (zh)
WO (1) WO20100503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7954B2 (ja) * 2010-06-23 2014-04-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横縞型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スタック、横縞型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バンドルおよび燃料電池
KR101177621B1 (ko) * 2010-06-25 2012-08-27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단위셀의 제조방법
JP5650019B2 (ja) * 2011-03-02 2015-01-0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
US8618810B2 (en) * 2011-03-04 2013-12-31 Teradyne, Inc. Identifying fuel cell defects
DE102011081553A1 (de) * 2011-08-25 2013-02-28 Robert Bosch Gmbh Inert geträgerte tubulare Brennstoffzelle
KR20130042868A (ko) * 2011-10-19 2013-04-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고체산화물 연료 전지
DE102012221427A1 (de) 2011-11-30 2013-06-06 Robert Bosch Gmbh Brennstoffzellensystem
KR20130075529A (ko) * 2011-12-27 2013-07-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체산화물 전극, 이를 포함하는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743915B2 (ja) * 2012-01-27 2015-07-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燃料電池装置
JP2013157190A (ja) * 2012-01-30 2013-08-15 Kyocera Corp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セルスタック装置および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燃料電池装置
JP5777535B2 (ja) * 2012-02-02 2015-09-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燃料電池装置
JP5855975B2 (ja) * 2012-02-29 2016-02-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燃料電池装置
JP6174577B2 (ja) 2012-05-31 2017-08-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セルおよびセルスタック装置並びに電気化学モジュール、電気化学装置
DE102012219104A1 (de) * 2012-10-19 2014-05-08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chemische Zelle mit tubularem Trägergitter
JP2014209477A (ja) * 2013-03-28 2014-11-06 Toto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812533B1 (ko) 2013-03-28 2017-12-27 쿄세라 코포레이션 고체 산화물형 셀, 셀 스택 장치와 모듈 및 모듈 수납 장치
JP5485444B1 (ja) * 2013-04-04 2014-05-07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600819B1 (ja) * 2013-04-19 2014-10-08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6208616B2 (ja) * 2013-04-26 2017-10-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セルおよび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モジュール収容装置
WO2014208730A1 (ja) * 2013-06-27 2014-12-3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セル、セルスタック装置、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ジュール収納装置
JP6185316B2 (ja) * 2013-07-18 2017-08-2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付燃料電池セ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6502726B2 (ja) * 2015-03-31 2019-04-1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平板型燃料電池
WO2017018455A1 (ja) * 2015-07-29 2017-02-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セルスタック装置、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ジュール収容装置
US10700365B2 (en) * 2016-02-25 2020-06-30 Kyocera Corporation Cell, cell stack device, module and module containing device
JP6622635B2 (ja) * 2016-03-24 2019-12-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燃料電池装置
JP6257721B1 (ja) * 2016-09-05 2018-01-1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セル
CN110088965B (zh) * 2016-12-20 2023-01-10 京瓷株式会社 单电池、单电池堆装置、模块以及模块收纳装置
JP2021195288A (ja) * 2020-06-16 2021-12-27 共立エ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セラミックスシートコーティング方法
JP7476729B2 (ja) * 2020-08-31 2024-05-01 堺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セリウム系複合酸化物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燃料電池用の反応防止層
CN116409937B (zh) * 2023-04-23 2024-08-27 广东省先进陶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封接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1330A (en) * 1998-01-15 2000-04-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olid oxide fuel cell having vias and a composite interconnect
JP2001236972A (ja) 2000-02-25 2001-08-31 Toto Ltd 固体電解質型燃料電池
JP4261927B2 (ja) * 2003-01-29 2009-05-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質形燃料電池セル及び燃料電池
JP4268422B2 (ja) 2003-02-26 2009-05-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セル及び燃料電池
JP2005135877A (ja) 2003-10-31 2005-05-26 Kyocera Corp 燃料電池セル及び燃料電池
JP4594035B2 (ja) * 2004-10-27 2010-1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セル及び燃料電池
US7785725B2 (en) * 2004-12-03 2010-08-3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 for a solid oxide fuel cell stack gasket
US20070160886A1 (en) * 2006-01-06 2007-07-12 Siemens Power Generation, Inc. Seamless solid oxide fuel cell
JP5063126B2 (ja) * 2007-02-01 2012-10-31 京セラ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34969A 2004.08.19
JP特开2006-127826A 2006.05.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95262B2 (ja) 2013-09-18
EP2355217B1 (en) 2016-10-26
EP2355217A4 (en) 2014-06-18
US8722281B2 (en) 2014-05-13
JPWO2010050330A1 (ja) 2012-03-29
CN102197526A (zh) 2011-09-21
US20110256464A1 (en) 2011-10-20
WO2010050330A1 (ja) 2010-05-06
EP2355217A1 (en) 2011-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7526B (zh) 燃料电池单元、燃料电池模块、燃料电池装置及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1507028B (zh) 燃料电池单元及燃料电池单元组、以及燃料电池
EP2495791B1 (en) Fuel cell, cell stack, fuel cell module, and fuel cell device
JP2010080151A (ja) セルスタックおよびそれを具備する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燃料電池装置
US9478811B2 (en) Solid oxide fuel cel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U5407901A (en) Solid oxide fuel cell
JP5328439B2 (ja) 燃料電池セル、燃料電池セルスタック装置、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燃料電池装置
CN105474444A (zh) 电池单元、电池堆装置、模块以及模块收纳装置
JP5306852B2 (ja) 横縞型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スタックおよび燃料電池
WO2019240297A1 (ja) セル、セルスタック装置、モジュール及びモジュール収納装置
EP3214682B1 (en) Cell, cell stack device, module, and module storage device
CN103682405A (zh)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单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88965B (zh) 单电池、单电池堆装置、模块以及模块收纳装置
JP5198109B2 (ja) 横縞型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スタックおよび燃料電池
CN106104892A (zh) 单电池堆装置、组件及组件收纳装置
CN104078697A (zh)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单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036413A (ja) 空気極材料および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
JP6999518B2 (ja)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
JP4544874B2 (ja) 燃料電池セル及び燃料電池
JP2010199055A (ja)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法、ならびに燃料電池セルスタック装置、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燃料電池装置
JP5198108B2 (ja) 横縞型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スタックおよび燃料電池
JP2005166314A (ja) 燃料電池セル
US9680157B2 (en) Bonding layer including particles having bimodal size distribution for solid oxide fuel-cells
JP2015201428A (ja)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
JP2021051983A (ja)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