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8154A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8154A
CN102188154A CN201110051549XA CN201110051549A CN102188154A CN 102188154 A CN102188154 A CN 102188154A CN 201110051549X A CN201110051549X A CN 201110051549XA CN 201110051549 A CN201110051549 A CN 201110051549A CN 102188154 A CN102188154 A CN 102188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heating clamber
heater
heating device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15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田义人
速水克明
兵头孝昭
渊崎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88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81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其可以相对于配置在加热室内的上下的加热器,不使用阀而均匀地供给蒸气。加热烹调器具有:加热室,其正面成为利用烹调器门封闭的开口部;食品支撑部,其配置在加热室中;上部加热器,其配置在加热室顶面的下方;下部加热器,其配置在加热室的底面上;蒸气产生装置,其配置在加热室外;以及蒸气喷出口,其将由蒸气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气向加热室中吹入。蒸气喷出口配置在加热室的背面侧壁上,在其前面配置有与从蒸气喷出口喷出的蒸气接触的反射板。反射板具有蒸气分配功能,即,使与其接触的蒸气的一部分向上部加热器移动,使其余部分向下部加热器移动。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在开放式的烹调器中,最近,可以利用蒸气进行烹调,特别地可以利用过热蒸气进行烹调的烹调器越来越多。在专利文献1~3中可以看到这种烹调器的例子。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过热蒸气烹调器。该过热蒸气烹调器,在具有用于将内部加热至规定温度的加热器的加热箱中,吹入由加热箱外的过热蒸气产生器产生的过热蒸气,而进行物品的烹调。此时,为了防止过热蒸气直接与物品接触而对物品过度地加热,在过热蒸气产生器的蒸气排出部处设置蒸气罩。在从过热蒸气产生器排出的蒸气与蒸气罩接触时,蒸气环绕蒸气罩的两侧及下侧等,向加热箱内部的整体分散,对收容在加热箱中的物品均匀地加热。
在专利文献2中也记载有过热蒸气烹调器。该过热蒸气烹调器,也从配置在烹调室外的过热蒸气产生装置向烹调室内供给过热蒸气,但为了使食品的烹调均匀,而在烹调室内部的蒸气供给口处设置蒸气分散部件,使过热蒸气分布至烹调室的整个区域而均匀地分散。
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加热烹调器采用下述结构,即,在加热室内具有电加热器,将在加热室外侧产生的饱和蒸气向电加热器喷射,生成过热蒸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8003号公报(国际专利分类:F24C1/00,F24C7/0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83735号公报(国际专利分类:F24C1/00,A47J27/04,F22B1/28)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32270号公报(国际专利分类:F24C1/00,A47J37/06,F24C7/04)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可以将利用过热蒸气的加热和利用电加热器的加热进行组合而烹调被烹调物。过热蒸气的生成是以下述方式进行的,即,向配置在被烹调物下方的下电加热器或者配置在被烹调物上方的上电加热器中的一个或两个,喷射饱和蒸气。
如上述所示,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放入加热室中的食品的上下配置加热器,向上下加热器供给饱和蒸气的结构。为了使蒸气均匀地分布在食品上,要求向加热室的上部和下部均匀地供给蒸气。对于该要求,可以通过由阀对向上方的蒸气量和向下方的蒸气量进行调节的结构而应对。但是,使用阀的结构成本高,如果长期使用,会在阀内部堆积污垢,由此可能妨碍阀的功能。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其将利用加热器的加热和利用蒸气的加热组合而进行烹调,可以不使用阀而向配置在加热室内的上下的加热器均匀地供给蒸气。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加热烹调器具有:加热室,其正面成为利用烹调器门封闭的开口部;食品支撑部,其配置在所述加热室的底面的上方位置;上部加热器,其配置在所述加热室顶面的下方,且位于所述食品支撑部的上方位置;下部加热器,其配置在所述底面上,且位于所述食品支撑部的下方位置;蒸气产生装置,其配置在所述加热室外;以及蒸气喷出口,其将由所述蒸气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气向所述加热室中吹入,所述蒸气喷出口配置在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上,在其前方,配置与从该蒸气喷出口喷出的蒸气接触的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具有蒸气分配功能,即,利用自身的剖面形状,使所接触的蒸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上部加热器移动,使其余部分向所述下部加热器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形成在所述反射板和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之间的蒸气通路设定为,与朝向所述上部加热器的一侧相比,朝向所述下部加热器的一侧较宽。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反射板具有下述剖面形状,即,使得在形成于其自身和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之间的蒸气通路中,与朝向上下方向中一个方向的一侧相比朝向另一个方向的一侧较宽,并且所述反射板可以上下反转而安装。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蒸气喷出口沿上下方向隔着间隔而形成多个,所述反射板使从位于上方的所述蒸气喷出口喷出的蒸气主要向所述上部加热器移动,使从位于下方的所述蒸气喷出口喷出的蒸气主要向所述下部加热器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反射板的正面形状为,下缘向下方凸出。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在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上,形成用于配置所述蒸气喷出口和所述反射板的凹部,所述凹部的上部内侧壁和下部内侧壁,成为将蒸气分别向所述上部加热器和所述下部加热器的方向引导的斜面。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上部加热器由棒状的玻璃管加热器构成,其轴线在所述加热室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而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在所述加热室的左右侧壁中的一个上,配置使该加热室内的空气循环的对流风扇,所述上部加热器和所述对流风扇的进气口配置在沿上下排列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在所述加热室的左右侧壁中的一个上,配置使该加热室内的空气循环的对流风扇,从所述对流风扇吹出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设置在所述烹调器门上的观察窗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上部加热器的产生热量、或者所述上部加热器的产生热量和所述下部加热器的合计产生热量,足以使该加热烹调器作为对流烤箱起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在所述加热室的配置所述对流风扇的侧壁上,形成使由所述对流风扇吹出的空气返回至该加热室内的空气吹出口,所述空气吹出口由多个小孔的集合构成,所述小孔在所述对流风扇的中心的上方被较多地分配。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在所述加热室的侧壁外表面,固定所述对流风扇的风扇壳体,在该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风扇壳体的内部空间最下部连通的贯穿孔。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食品支撑部由可向前后方向滑动的托盘构成,所述烹调器门以下端为支点进行开闭,并所述托盘连结,以使所述托盘与所述烹调器门的开闭联动而滑动,在所述烹调器门成为闭锁状态时,在所述托盘的后端和所述加热室背面侧壁之间,形成可以使蒸气通过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食品支撑部由托盘构成,所述托盘为在与所述加热室的角部之间形成可以使蒸气通过的间隙的俯视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在所述下部加热器下方配置衬盘,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左侧壁、右侧壁中的至少某一个的下端位于所述衬盘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保持所述框体和所述烹调器门之间的气密的衬垫,安装在所述框体侧。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蒸气产生装置,在壳体的一端附近具有供水口,在另一端附近具有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所述壳体在下部具有蒸气产生加热器,在上部具有蒸气喷出口,在其之间,设置有防止液体水到达所述蒸气喷出口的迷宫式通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向加热室吹入的蒸气暂时与反射板接触,按照由反射板的形状确定的分配比率,向上部加热器和下部加热器分配,所以可以使用结构简单且廉价的反射板,适当地进行蒸气的分配。另外,由于即使附着污垢,也不会妨碍反射板的功能,所以可以长时间不需要维护地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斜视图,示出将烹调器门打开的状态。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正视图,示出将烹调器门拆除后的状态。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垂直剖面图,示出将烹调器门打开的状态。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垂直剖面图,示出将烹调器门关闭的状态。
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垂直剖面图,示出将烹调器门关闭、且向与图4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状态。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水平剖面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垂直剖面图,在与图4或图5成直角的方向上设定剖面。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与图5相同的剖面图,示出将烹调器门拆除后的状态。
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蒸气产生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蒸气产生装置的正视图。
图13是蒸气产生装置的后视图。
图14是蒸气产生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15是表示蒸气产生装置的壳体的内部构造的正视图。
图16是表示加热室下部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垂直剖面图。
图18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垂直剖面图,示出与图17不同的状态。
图1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垂直剖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正视图,示出将烹调器门拆除后的状态。
图21是表示支撑食品的托盘的改良形状的斜视图,是将烹调器门拆除并将要部剖开的形状。
图22是表示支撑食品的托盘的其他改良形状的斜视图,是从加热烹调器的正面侧观察的形状。
图23是表示蒸气产生装置的其他例子的分解斜视图。
图24是图23的蒸气产生装置的垂直剖面图。
图25是表示加热室下部的构造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26是表示加热室下部的其他构造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至图16,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烹调器的构造和动作。
加热烹调器1是放在灶台或桌子等水平支撑面上使用的,具有以板状金属为主要材料的长方体形状的框体10。在框体10的内部,相同地利用板状金属(优选如不锈钢这种难以生锈的板状金属)形成加热室20。加热室20向框体10的正面开口,由可自由开闭的烹调器门21覆盖该开口。
加热室20从正面观察靠左配置,在其右侧与其相邻的框体正面成为操作部11。在操作部11上,除了配置各种形状的操作开关12及操作盘13以外,还配置由液晶面板等构成的显示部14。在操作部11的下方设置水箱门15。水箱门15用于取放向后述的蒸气产生装置供给水的供水箱。
烹调器门21是以下端为支点而在垂直面内转动的类型的门,从将加热室20封闭的垂直位置直至图1所示的水平位置为止,进行大约90°的转动。在烹调器门21的自由端设置手柄22,在烹调器门21的中央设置有嵌入耐热玻璃而形成的观察窗23。
在加热室20的左右侧壁上,通过冲压成型形成彼此相向的形状的挂架引导部24。挂架引导部24对由不锈钢钢丝构成的金属丝挂架25进行支撑,可以使其沿水平、且向前后方向滑动。在烹调器门21的内表面,形成有对金属丝挂架25的前端进行钩挂的钩子26。钩子26进行下述动作,即,在将烹调器门21打开时,将金属丝挂架25从加热室20中拉出,在烹调器门21关闭时,将金属丝挂架25向加热室20中推入。
加热室20中的烹调,是通过配置在其中的电热加热器和从加热室20外侧供给的蒸气而进行的。首先,说明利用加热器进行加热的结构。
在加热室20的内部,金属丝挂架25自身、或者载置在其上的托盘等,在加热室20的底面上构成支撑食品的食品支撑部27。在食品支撑部27的上方位置配置上部加热器30,在食品支撑部27的下方位置配置下部加热器31。
上部加热器30由在石英玻璃管中放入发热丝的棒状玻璃管加热器构成。上部加热器30在加热室20的顶面下方,与顶面隔着一定距离而水平配置。上部加热器30的轴线方向沿加热室20的左右方向排列。
下部加热器31由在金属管中放入发热丝的铠装加热器构成。下部加热器31弯曲为规定的形状,配置在加热室20的底面上方,且位于食品支撑部27的下方位置。
上部加热器30和下部加热器31所产生的热量,不仅通过辐射,而且还通过对流(convection)向食品传递。因此,在框体10和加热室20之间,在与操作部11的背面侧相对的空间内,配置对流风扇32。对流风扇32由离心风扇33和使其旋转的电动机34构成,电动机34以使轴成为水平的方式,支撑在利用焊接等方法固定于加热室20的侧壁外表面上的风扇壳体35上。
在加热室20的侧壁(右侧壁)上,打穿有很多与风扇壳体35的内部连通的小孔。小孔形成几组集合。第1集合形成进气口36,其配置在离心风扇33的正前方位置。以包围进气口36的方式配置3组小孔的集合。它们均是空气吹出口37,在将与烹调器门21接近侧作为前,将与其相反侧作为后的情况下,2组以从前后隔着进气口36的方式配置,其余1组配置在进气口36上方。
上部加热器30和进气口36配置在沿上下并排的位置。另外,进气口36和从前后隔着进气口36的空气吹出口37的位置设定为,下端的小孔成为与离心风扇33的中心大致并排的高度。
在小孔中,不构成进气口36和空气吹出口37的小孔,成为与风扇壳体35的内部空间的最下部连通的贯穿孔38。
对于驱动对流风扇32时的空气流动,在后面进行说明。上部加热器30的产生热量、或者上部加热器30和下部加热器31的合计产生热量,设定为足以使加热烹调器1作为对流烤箱起作用的数值。
下面,说明利用蒸气进行加热的结构。蒸气是从配置在加热室20的背面侧壁外侧的蒸气产生装置40供给的。图11至图15表示蒸气产生装置40的构造。
蒸气产生装置40具有:金属制的正面侧壳体41,其背面侧全面地开口;以及金属制的背面侧壳体42,其将正面侧壳体41的背面开口封闭。使蒸气产生加热器43水平地贯穿正面侧壳体41的下部。在正面侧壳体41的正面上部,如图12所示,以横向一列地排列的方式形成共计4个蒸气喷出口44。使该蒸气喷出口44向加热室20的内部露出,向加热室20内吹入蒸气。
在背面侧壳体42上,如图13所示,形成供水口45和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46。供水口45配置在背面侧壳体42的右端附近,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46配置在背面侧壳体42的左端附近。
在正面侧壳体41F的内表面,如图14、15所示,在与蒸气喷出口44相比略微向下的位置处,形成3个肋部47。肋部47均沿大致水平延伸,从沿左右隔着间隔配置的2个肋部47,向上方隔着间隔,以跨越上述2个肋部47的方式,形成其余的1个肋部47。上述3个肋部47构成迷宫式通路48,其防止液体的水到达蒸气喷出口44。供水口45和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46存在于下侧的肋部47的下方位置。在正面侧壳体4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设置有朝向左侧下降的、平缓的倾斜。
正面侧壳体41和背面侧壳体42,在接缝处涂敷硅粘接剂的基础上,利用未图示的螺钉进行紧固固定,以使得不会从接缝泄漏水或蒸气。
在加热室20的背面侧壁上,通过冲压成型形成有从正面观察为矩形的凹部50。蒸气产生装置40安装在凹部50的外表面,蒸气喷出口44从形成在凹部50上的贯穿孔向加热室20内凸出。
在凹部50的与蒸气喷出口44的前面相对的部位处,固定反射板51。反射板51是横长的金属板,在蒸气喷出口44前方,隔着规定的间隔而直立阻挡。
反射板51形成为图3所示的剖面形状。即,在反射板51和加热室20的背面侧壁之间形成蒸气通路52,但蒸气通路52的宽度设定为,与从蒸气喷出口44向上的部位相比,从蒸气喷出口44向下的部位较宽。另外,反射板51的上端向前方折弯,将蒸气向斜上方引导。
凹部50的内侧壁朝向内侧以锥状变窄。由此,凹部50的上部内侧壁成为将蒸气向上部加热器30的方向引导的斜面53,凹部50的下部内侧壁成为将蒸气向下部加热器31的方向引导的斜面54。
如图9所示,在加热室20的开口部的周围安装有衬垫60。衬垫60由具有耐热性的橡胶或合成树脂构成,形成为图10所示的剖面形状。衬垫60通过将一体成型的销61向形成在框体10上的贯穿孔中压入而进行安装。衬垫60与闭锁状态的烹调器门21的内表面抵接,保持加热室20的开口部周围和烹调器门21之间的气密。如图10所示,衬垫60构成为,具有向加热室20的内部开放的剖面形状,随着加热室20的内压变高,向烹调器门21的贴紧度也变高。
在加热室20的底面上,下部加热器31下方的位置处,从前方插入衬盘62。衬盘62用于接住落下的食品的一部分、或从食品滴落的油脂、水分等。
如果在烹调中或烹调后,加热室20的侧壁冷却,则加热室20内的气体中含有的水分会发生结露。接住结露的水滴也是衬盘62的作用。为了使得水滴不会向衬盘62外溢出,在加热室20的侧壁和衬盘62之间进行图16所示的处理。即,加热室20的侧壁28可以是背面侧壁、左侧壁、右侧壁中的任一个,但它们均位于衬盘62上方。并且,在侧壁28下方的角部,形成有朝向衬盘62向下凸出的锐角部28a。
在金属丝挂架25上载置图5所示的托盘63。托盘63构成食品支撑部27,与金属丝挂架25一起,与烹调器门21的开闭联动地向前后滑动。在金属丝挂架25的后端,形成有向上方凸出的止动器25a。止动器25a从背后支撑托盘63,使托盘63不会相对于金属丝挂架25继续向后方进行相对移动。
下面,说明加热烹调器1的动作。首先,打开烹调器门21,将金属丝挂架25和其上载置的托盘63向前方拉出。在托盘63上载置食品,关闭烹调器门21。如果烹调器门21成为闭锁状态,则在此之前向后方移动的金属丝挂架25停止。虽然托盘63因惯性而要向后方移动,但由于止动器25a从背后支撑,所以不会产生托盘63相对于金属丝挂架25向后方的相对移动。由此,在托盘63的后端和加热室20的背面侧壁之间,确保可以使蒸气通过的间隙。
在将食品收容在加热室20中后,对操作部11的操作开关12及操作盘13进行操作,进行与烹调相关的各种设定。在设定完成后,如果按下“开始”(并不限于使用这样的语言,但应是传达这种意思的显示。对于除此之外的显示也相同)的操作开关12,则烹调开始。
在所设定的烹调内容为“蒸气烹调”的情况下,从未图示的供水箱利用未图示的泵向蒸气产生装置40进行供水,另外,对蒸气产生加热器43进行通电,开始生成蒸气。此时,蒸气产生装置40中的水位设定在肋部47以下。
水在蒸气产生装置40中沸腾而成为饱和蒸气,从蒸气喷出口44喷出。喷出的饱和蒸气与反射板51接触,按照反射板51的剖面形状,一部分向上方移动,其余部分向下方移动。由于蒸气有上升的性质,所以如果反射板51为垂直的平板,则向上方移动的蒸气更多。但是如上述所示,由于反射板51的剖面形状为,使蒸气通路52的宽度形成为与从蒸气喷出口44向上的部位相比,从蒸气喷出口44向下的部位较宽,所以可以向上方和下方均匀地分配蒸气。即,反射板51具有蒸气分配作用,即,利用自身的剖面形状,使所接触的蒸气的一部分向上部加热器30移动,使其余部分向下部加热器31移动。
如图5中的箭头所示,被反射板51反射而向上方移动的饱和蒸气,与凹部50的上部的斜面53接触,向上部加热器30的方向而改变朝向。被反射板51反射而向下方移动的饱和蒸气,与凹部50下部的斜面54接触,向下部加热器31的方向而改变朝向。在该定时,上部加热器30和下部加热器31由于通电而处于发热状态,通过向这里吹入饱和蒸气,从而使饱和蒸气成为过热蒸气。在上下产生的过热蒸气将食品包住,从而对食品高效地加热。
上部加热器30的轴线方向沿加热室20的左右方向排列。即,上部加热器30的长度方向与加热室20的背面侧壁平行。由于该上部加热器30与来自以横一列的方式排列在加热室20的背面侧壁上的蒸气喷出口44的饱和蒸气接触,所以使得饱和蒸气与上部加热器30顺利地接触,高效地进行从饱和蒸气向过热蒸气的转换。
由于在蒸气喷出口44前方存在反射板51,所以即使在烹调中或烹调后,在从蒸气喷出口44正喷出蒸气的期间将烹调器门21打开,蒸气也不会向使用人员的方向喷出,很安全。
由于利用反射板51向上方和下方分配蒸气,所以可以利用廉价的构造,适当地进行蒸气的分配。如果利用阀进行蒸气的分配,则可能因污垢的堆积而对阀的功能产生妨碍,但如果是反射板51,则即使附着污垢,也不会对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可以长时间不需要维护而使用。
在蒸气的产生过程中,从供水口45向蒸气产生装置40进行供水,由安装在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46上的未图示的热控管对蒸气产生装置40的内部温度进行监视。并且,基于热控管检测出的温度,进行蒸气产生加热器43的接通-断开控制。如果流入冷水的供水口45和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46的位置接近,则热控管测定蒸气产生装置40中温度最低部分的温度,使蒸气产生加热器43的接通时间的比例增多。由此,可能存在下述情况,即,远离供水口45的部位的温度过度上升,超过涂敷在正面侧壳体41和背面侧壳体42的接缝处的硅粘接剂的耐热温度。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供水口45和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46位于彼此远离的位置,所以热控管不易受到冷水的影响,不会使蒸气产生装置43过度接通。因此,可以将硅粘接剂保持为小于或等于耐热温度。
由于在正面侧壳体4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上,设置有向左下降的倾斜,所以从供水口45流入的冷水沿底面的倾斜向左方流动,顺利地遍布在底面整体上。因此,可以将蒸气产生加热器43所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水中传递。
由于蒸气产生装置40中的水沸腾而跃起,所以在该状态下从蒸气喷出口44会喷出水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水面和蒸气喷出口44之间设置有由肋部47构成的迷宫式通路48,所以蒸气流动至蒸气喷出口44,但液体的水被肋部47阻挡而不会到达蒸气喷出口44。因此,不会产生水滴从蒸气喷出口44飞出而附着在食品上等的情况。
下方的肋部47设置为向正面侧壳体41的中央方向下降的倾斜,以使得即使一些水飞溅至肋部47的上表面,也可以使这些水迅速地返回至下方的水面,对于上方的肋部47,形成为中央高两端低的山形形状。
蒸气烹调中使用的蒸气、及从食品产生的蒸气,会附着在加热室20的侧壁上,如果冷却则会发生结露。如果不对加热室20作任何处理,则结露的水滴如图26所示,会流动至加热室20的底面。由于多数情况下水滴中含有油脂等,所以如果对其流动至加热室20底面这一情况置之不理,则会导致加热室20内部不干净。但是,如上述所示,由于加热室20的侧壁28位于衬盘62上方,所以到达侧壁28并流下的水滴被衬盘62接住,不会流动至加热室20的底面。由于可以将衬盘62取出清洗,所以可以保持加热室20内部清洁。
此外,即使侧壁28位于衬盘62上方,也可能存在下述情况,即,如果侧壁28下方的角部仅折弯为直角,则如图25所示,水滴在风压吹动下向侧壁28下表面方向流动,而没有进入衬盘62中。如图16所示,如果在角部处形成锐角部28a,则不会出现水滴被吹向侧壁28的下表面方向的情况,可以可靠地由衬盘62接住水滴。
产生结露的情况并不限于加热室20内部。在风扇壳体35的内部也产生。由于在固定风扇壳体35的侧壁上,形成有与风扇壳体35的内部空间最下部连通的贯穿孔38,所以在风扇壳体35中产生的水滴会通过贯穿孔38而流向加热室20的内部,被衬盘62接住。因此,不会在风扇壳体35中积存水。因此,不必担心在风扇壳体35中积存的水从风扇壳体35和加热室20的侧壁的接缝渗出,淋湿框体10内的电装部件,或腐蚀风扇壳体35。
在烹调器门21的内表面上也会产生结露或附着油。如果将衬垫60设置在烹调器门21侧,则在将烹调器门21开闭时,会向衬垫60的褶皱部分滴落水或油,而导致不干净。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在烹调器门21上而在框体10侧安装衬垫60,所以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另外,在构成框体10的板状金属部件中,构成加热室20的开口部周围的部件和构成加热室20内部的部件,利用螺钉紧固或点焊等方法而接合,但可以利用衬垫60将它们的接合痕迹遮挡,因此,不必通过实施细致的涂饰或安装装饰部件等成本高的方法遮挡接合痕迹。
如果蒸气烹调结束,则通过声音或显示部14的显示而报告这一信息。接到这一信息后,使用人员打开烹调器门21,取出烹调好的食品。如果供水箱中的水减少则进行补给,用于下一次的蒸气烹调。
在所设定的烹调内容为“热风烹调”的情况下,不供给蒸气。在向上部加热器30和下部加热器31通电的状态下,使对流风扇32工作,进行烹调。
如果对流风扇32运转,则从进气口36吸入加热室20内的空气。由于上部加热器30和对流风扇32的轴线方向一致,另外,上部加热器30和进气口36配置在上下排列的位置处,所以由上部加热器30加热的空气被径直地吸入进气口36。该空气从空气吹出口37吹出,环绕加热室20整体,因此,上部加热器30的正下方和除此之外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变小,可以减少加热不均。
通过进气口36而被离心风扇33吸入的空气,从离心风扇33向放射方向喷出。由于该空气从空气吹出口37被吹出,所以如果从上方观察加热室20的内部,则产生图6所示的气流。由于从位于进气口36前方的空气吹出口37吹出的空气,朝向观察窗23的方向,以扫过观察窗23的方式流动,所以可以消除观察窗23的结露及雾气。不仅在热风烹调的情况下,即使在蒸气烹调时,只要对流风扇32运转,就不会因蒸气而在观察窗23上产生雾气,可以目视确认加热室20内部的状况。
如上述所示,前后隔着进气口36的空气吹出口37的位置设定为,下端的小孔成为与离心风扇33的中心大致排列的高度。即,构成空气吹出口37的小孔,在对流风扇32中心的上侧较多地被分配。由此,对流风扇32所吹出的空气主要向加热室20上方较多地吹出。虽然热气容易留在加热室20的上部,但由于可以吹动该热气,而向加热室20的下部输送,所以可以使加热室20内的热气分配在上下方向上均匀化。不仅在热风烹调的情况下,在蒸气烹调时,也可以通过使对流风扇32运转,而得到相同的效果。
如果热风烹调结束,则通过声音或显示部14的显示而报告这一信息。接到这一信息后,使用人员打开烹调器门21,取出烹调好的食品。
下面,基于图17至图23,说明第2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以及各种变形方式。在针对它们的说明中,对于与此前说明的结构要素和在功能上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与此前相同的标号。
图17和图18表示第2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中,反射板51具有使得在形成于自身和加热室20的背面侧壁之间的蒸气通路52中,与朝向上下方向中一个方向的一侧相比朝向另一个方向的一侧较宽的剖面形状,并且反射板51可以上下反转而安装。因此,从蒸气喷出口44喷出的蒸气,在将反射板51如图17所示进行安装的情况下,大多被吹向上部加热器30,在将反射板51如图18所示进行安装的情况下,大多被吹向下部加热器31。另外,在对食品进行“烤制”烹调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可以向上部加热器30输送大量蒸气,进行过热蒸气化,在对食品进行“蒸制”烹调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可以向下部加热器31输送大量蒸气,从底面利用蒸气包围食品。
图19表示第3实施方式。在第3实施方式中,蒸气喷出口44不仅在左右方向上,而且在上下方向上也形成多个。在这里,上下排列2个蒸气喷出口44。并且,对于反射板51,与位于上方的蒸气喷出口44相对的部分向斜上方折弯,与位于下方的蒸气喷出口44相对的部分向斜下方折弯。因此,从位于上方的蒸气喷出口44喷出的蒸气,主要向上部加热器30移动,从位于下方的蒸气喷出口44喷出的蒸气,主要向下部加热器31移动。
图20表示第4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在反射板51的正面形状上具有特征。即,在从正面观察时,反射板51形成为下缘向下方凸出的形状。这一点如图20所示,通过将反射板51的下缘形成为圆弧状而实现。通过采用这种形状,从而使与反射板51接触的蒸气向左右两侧分散,因此,对于食品,不仅从上下方向,而且还可以从左右方向均匀地接触到蒸气。
图21表示作为食品支撑部27而使用的托盘63的改良形状。该托盘63的俯视形状为将四角切去的八边形,在托盘63的四角和加热室20的角部之间,形成可以使蒸气通过的较大的间隙。由此,蒸气的环绕良好,可以缩短蒸气烹调的所需时间。在热风烹调的情况下,该构造也是有利的。
图22表示托盘63的其他改良形状。该托盘63的俯视形状为圆角四边形,在托盘63的四角和加热室20的角部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由此得到的效果与图21的改良形状的效果相同。
图23和图24表示蒸气产生装置40的其他例子。与图11至图15所示的方式的不同在于迷宫式通路48的形成方法。即,在这里,在正面侧壳体41的内部空间中,沿上下隔着间隔而形成2个横切该空间的肋部49a,在背面侧壳体42侧,相同地在2个肋部49a的中间高度位置处,形成1个横切正面侧壳体41的内部空间的肋部49b。由此,形成图24所示的迷宫式通路48。在该形状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将肋部49a、49b的高度设置为与图11至图15所示的方式的肋部47相比较低,所以具有模铸件成型模具容易制造的优点。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一步实施各种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加热烹调器。

Claims (18)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加热室,其正面成为利用烹调器门封闭的开口部;
食品支撑部,其配置在所述加热室的底面的上方位置;
上部加热器,其配置在所述加热室顶面的下方,且位于所述食品支撑部的上方位置;
下部加热器,其配置在所述底面上,且位于所述食品支撑部的下方位置;
蒸气产生装置,其配置在所述加热室外;以及
蒸气喷出口,其将由所述蒸气产生装置产生的蒸气向所述加热室中吹入,
所述蒸气喷出口配置在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上,在其前方,配置与从该蒸气喷出口喷出的蒸气接触的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具有蒸气分配功能,即,利用自身的剖面形状,使所接触的蒸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上部加热器移动,使其余部分向所述下部加热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反射板和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之间的蒸气通路设定为,与朝向所述上部加热器的一侧相比,朝向所述下部加热器的一侧较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板具有下述剖面形状,即,使得在形成于其自身和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之间的蒸气通路中,与朝向上下方向中一个方向的一侧相比朝向另一个方向的一侧较宽,并且所述反射板可以上下反转而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气喷出口沿上下方向隔着间隔而形成多个,所述反射板使从位于上方的所述蒸气喷出口喷出的蒸气主要向所述上部加热器移动,使从位于下方的所述蒸气喷出口喷出的蒸气主要向所述下部加热器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板的正面形状为,下缘向下方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上,形成用于配置所述蒸气喷出口和所述反射板的凹部,所述凹部的上部内侧壁和下部内侧壁,成为将蒸气分别向所述上部加热器和所述下部加热器的方向引导的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加热器由棒状的玻璃管加热器构成,其轴线在所述加热室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室的左右侧壁中的一个上,配置使该加热室内的空气循环的对流风扇,所述上部加热器和所述对流风扇的进气口配置在沿上下排列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室的左右侧壁中的一个上,配置使该加热室内的空气循环的对流风扇,从所述对流风扇吹出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设置在所述烹调器门上的观察窗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加热器的产生热量、或者所述上部加热器的产生热量和所述下部加热器的合计产生热量,足以使该加热烹调器作为对流烤箱起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室的配置所述对流风扇的侧壁上,形成使由所述对流风扇吹出的空气返回至该加热室内的空气吹出口,所述空气吹出口由多个小孔的集合构成,所述小孔在所述对流风扇的中心的上方被较多地分配。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室的侧壁外表面,固定所述对流风扇的风扇壳体,在该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风扇壳体的内部空间最下部连通的贯穿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食品支撑部由可向前后方向滑动的托盘构成,所述烹调器门以下端为支点进行开闭,并与所述托盘连结,以使所述托盘与所述烹调器门的开闭联动而滑动,在所述烹调器门成为闭锁状态时,在所述托盘的后端和所述加热室背面侧壁之间,形成可以使蒸气通过的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食品支撑部由托盘构成,所述托盘为在与所述加热室的角部之间形成可以使蒸气通过的间隙的俯视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加热器下方配置衬盘,所述加热室的背面侧壁、左侧壁、右侧壁中的至少某一个的下端位于所述衬盘上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保持所述框体和所述烹调器门之间的气密的衬垫,安装在所述框体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气产生装置,在壳体的一端附近具有供水口,在另一端附近具有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下部具有蒸气产生加热器,在上部具有蒸气喷出口,在其之间,设置有防止液体水到达所述蒸气喷出口的迷宫式通路。
CN201110051549XA 2010-03-03 2011-03-03 加热烹调器 Pending CN1021881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7027A JP2011179792A (ja) 2010-03-03 2010-03-03 加熱調理器
JP2010-047027 2010-03-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8154A true CN102188154A (zh) 2011-09-21

Family

ID=44597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1549XA Pending CN102188154A (zh) 2010-03-03 2011-03-03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179792A (zh)
CN (1) CN102188154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8225A (zh) * 2013-04-30 2014-11-12 东部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烹饪设备
CN104138194A (zh) * 2013-04-30 2014-11-12 东部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烹饪设备
CN104411174A (zh) * 2012-03-28 2015-03-11 B/E航空公司 具有优化的水蒸气喷射器的交通工具烤箱
KR20150035618A (ko) * 2013-09-27 2015-04-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팀발생장치 및 조리기기
CN105266647A (zh) * 2015-11-25 2016-01-27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烤箱
CN107208899A (zh) * 2015-06-12 2017-09-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US10830456B2 (en) 2013-09-27 2020-11-10 Lg Electronics Inc. Steam generator and cooking appliance
CN113490815A (zh) * 2019-02-28 2021-10-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6799B2 (ja) * 2013-02-27 2017-06-14 株式会社 T.M.L 蒸気加熱庫内の蒸気温度の調整構造
JP6496498B2 (ja) * 2014-06-27 2019-04-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5979802B1 (ja) * 2015-03-25 2016-08-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7651A (ja) * 2004-05-31 2005-12-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6064278A (ja) * 2004-08-26 2006-03-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オーブン箱体構造
CN1896599A (zh) * 2005-06-27 2007-01-17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911146A (zh) * 2005-08-11 2007-02-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1086341A (zh) * 2006-06-07 2007-12-1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1112288A (zh) * 2006-07-28 2008-01-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及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9494B2 (ja) * 1978-05-15 1984-12-03 株式会社東芝 スチ−ム加熱調理器
JPH0310110U (zh) * 1989-06-13 1991-01-30
US5756974A (en) * 1995-06-09 1998-05-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vection microwave oven having improved hot air circulation
JP3469719B2 (ja) * 1996-08-08 2003-11-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
JP3789053B2 (ja) * 1999-03-10 2006-06-21 株式会社東芝 加熱調理器
JP3701295B2 (ja) * 2003-05-15 2005-09-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4329406B2 (ja) * 2003-05-20 2009-09-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装置
JP2005077019A (ja) * 2003-09-02 2005-03-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4097605B2 (ja) * 2004-01-07 2008-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調理器
JP3835804B2 (ja) * 2004-02-10 2006-10-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方法
KR100598388B1 (ko) * 2004-08-19 2006-07-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과열증기조리기
JP4127553B2 (ja) * 2005-09-08 2008-07-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4416744B2 (ja) * 2006-03-01 2010-02-1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7327674A (ja) * 2006-06-07 2007-12-20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加熱調理器
JP4680141B2 (ja) * 2006-07-18 2011-05-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4987570B2 (ja) * 2007-05-28 2012-07-25 株式会社東芝 加熱調理器
JP4267680B2 (ja) * 2008-03-26 2009-05-27 株式会社東芝 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7651A (ja) * 2004-05-31 2005-12-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6064278A (ja) * 2004-08-26 2006-03-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オーブン箱体構造
CN1896599A (zh) * 2005-06-27 2007-01-17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911146A (zh) * 2005-08-11 2007-02-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1086341A (zh) * 2006-06-07 2007-12-1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1112288A (zh) * 2006-07-28 2008-01-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及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1174A (zh) * 2012-03-28 2015-03-11 B/E航空公司 具有优化的水蒸气喷射器的交通工具烤箱
CN104138225A (zh) * 2013-04-30 2014-11-12 东部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烹饪设备
CN104138194A (zh) * 2013-04-30 2014-11-12 东部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烹饪设备
CN104515122B (zh) * 2013-09-27 2016-09-28 Lg电子株式会社 蒸汽发生装置及烹饪设备
CN104515122A (zh) * 2013-09-27 2015-04-15 Lg电子株式会社 蒸汽发生装置及烹饪设备
KR20150035618A (ko) * 2013-09-27 2015-04-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팀발생장치 및 조리기기
KR102132473B1 (ko) * 2013-09-27 2020-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팀발생장치 및 조리기기
US10830456B2 (en) 2013-09-27 2020-11-10 Lg Electronics Inc. Steam generator and cooking appliance
US11739949B2 (en) 2013-09-27 2023-08-29 Lg Electronics Inc. Steam generator and cooking appliance
CN107208899A (zh) * 2015-06-12 2017-09-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7208899B (zh) * 2015-06-12 2019-01-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5266647A (zh) * 2015-11-25 2016-01-27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烤箱
CN113490815A (zh) * 2019-02-28 2021-10-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79792A (ja) 201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8154A (zh) 加热烹调器
CN100477944C (zh) 蒸汽烹调器
CN101112288B (zh) 加热烹调器及加热烹调器用的蒸汽产生装置
US20060225726A1 (en) Heating cooker
EP1726880A1 (en) Steam cooker
EP1995525B1 (en) A baking oven
WO2007138953A1 (ja) 加熱調理器
US8776673B2 (en) Boilerless steaming oven and method
WO2020094293A1 (en) A cooking device comprising a steam generator
WO2008010386A1 (fr) Appareil de cuisson
JP5090560B1 (ja) 加熱調理器
KR101720995B1 (ko) 이중배기관이 구비된 가스 취반기
JP5090561B1 (ja) 加熱調理器
JP4641005B2 (ja) 加熱調理器
EP4089334A1 (en) Electric convection cooking oven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of such an oven
CN201727377U (zh) 一种直火加热用调理器具
CN100501245C (zh) 加热炊具
KR101309311B1 (ko) 복합조리기
WO2017114624A1 (en) An oven wherein liquid contact to the control unit is prevented
KR102027122B1 (ko) 차열 기능을 가지는 튀김기
KR200489912Y1 (ko) 배플 조립체를 구비하는 튀김기
JP3924582B2 (ja) 加熱調理器
US7677240B2 (en) Food oven
JP2012082997A (ja) 加熱調理器
US827014A (en) Cook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