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77025B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77025B
CN102177025B CN2009801413530A CN200980141353A CN102177025B CN 102177025 B CN102177025 B CN 102177025B CN 2009801413530 A CN2009801413530 A CN 2009801413530A CN 200980141353 A CN200980141353 A CN 200980141353A CN 102177025 B CN102177025 B CN 1021770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nozzle
absorber
ink
sl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13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77025A (zh
Inventor
坂田明史
富永和由
渡边俊显
加山文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I Prin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I Prin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I Printek Inc filed Critical SII Printek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77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7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77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70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55Devices for absorbing or preventing back-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3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vacuum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62Assembling elements of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2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with ink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whole print head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因数,并且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在防止剩余液体造成的污染的同时,还使填充液体后的液体喷射稳定。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以覆盖喷嘴板(31)的方式形成的喷嘴保护装置(24),喷嘴保护装置(24)具备离开喷嘴板(31)的表面地配置并形成有与喷嘴列(31c)对置的狭缝(24c)的顶板部(24a)、和将顶板部(24a)的周边部与喷嘴板(31)之间密闭的密闭部(24),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与喷嘴板(31)之间,配置吸收从喷嘴孔(31a)溢出的剩余油墨(Y)的吸收体(60)。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喷射口喷射液体而在被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或文字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例如进行各种印刷的喷墨打印机,通常具备输送被记录介质的输送装置和喷墨头。作为在这里使用的喷墨头,下述喷墨头已经广为人知:具备具有由多个喷嘴孔(喷射孔)构成的喷嘴列(喷射孔列)的喷嘴体(喷射体)、与各喷嘴孔组成一对而且与所述喷嘴孔连通的多个压力发生腔、向所述压力发生腔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系统、以及与压力发生腔邻接配置的压电促动器,驱动压电促动器,将压力发生腔加压,使压力发生腔内的油墨从喷嘴孔的喷嘴喷射口喷射出来。
作为这种喷墨打印机中的一种,设置使上述喷墨头朝着与记录纸(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滑架,对记录纸实施印刷的喷墨打印机广为人知。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在喷墨头的可动范围内设置维护的服务工位,使喷墨头移动到该服务工位为止后,清洁喷嘴孔,或者给喷墨头罩上罩子后进行负压吸引,向喷嘴孔内初始填充油墨。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布了下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具备以与用于吸收油墨的油墨吸收体嵌合的状态配置的罩子,在使该罩子和记录头抵接的状态下,利用与罩子连接的吸引泵吸引记录头的油墨喷出口内的油墨。
另外,作为和上述喷墨打印机不同的种类的喷墨打印机,有在箱体等比较大型的被记录介质上使用,并且固定喷墨头并向输送中的被记录介质实施印刷的喷墨打印机。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不能够使喷墨头移动,此外在喷墨头和被记录介质之间或喷墨头的下方设置服务工位的空间较小。所以难以设置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的那种具备罩子的服务工位。例如设置服务工位并从记录头中吸引油墨之际,必须使记录头和罩子抵接,利用罩子密闭记录头的油墨喷出口。可是存在着难以确保油墨喷出口和罩子的密闭性,并且油墨的回收能力低的问题。因此向压力发生腔内初始填充油墨之际,通常从油墨供给系统侧将油墨加压而填充。
在该加压填充中,为了防止从喷嘴孔中滴落的剩余油墨污染喷墨头及喷墨打印机附近,此外为了防止填充油墨后油墨的喷射不稳定,必须设置除去剩余油墨的单元。另外,不仅初始填充时,而且在通常使用时,也需要回收掉落到喷嘴体上的油墨。
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布了下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在喷墨头的下部设置由板状多孔质吸收体构成的比喷嘴形成面向外突出的油墨引导部件及与该油墨引导部件连接的块(block)型油墨吸收体,在用油墨引导部件接住剩余油墨,并且还将它们引导到油墨吸收体为止,使油墨吸收体吸收该引导的剩余油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189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163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结构中,因为在喷墨头的下部设置油墨引导部件和油墨吸收体,所以存在着不能够有效地利用喷墨头的下部的问题。因此,还存在着不能够对被记录介质的下部进行印刷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研制的,其目的如下:
(1)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因数,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2)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在防止剩余液体造成的污染的同时,还使填充液体后的液体喷射稳定。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方案。
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下述方案:一种液体喷射头,其中包括:具有由多个喷射孔构成的喷射孔列的喷射体、与所述各喷射孔组成一对而且与所述喷射孔连通的多个压力发生腔、向所述压力发生腔供给第1液体的液体供给系统、以及与所述压力发生腔邻接配置的促动器,驱动所述促动器,将所述压力发生腔加压,从而使所述压力发生腔内的所述第1液体从所述喷射孔的液体喷射口喷射,其特征在于:具备以覆盖所述喷射体的方式形成的喷射体保护装置,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具备离开所述喷射体的表面地配置而且形成与所述喷射孔列对置的狭缝的顶板部、和将所述顶板部的周边部与所述喷射体之间密闭的密闭部,在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喷射体之间,配置吸收从所述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的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因为用吸收体吸收液体的初始填充时或通常使用时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所以能够在从狭缝流到外部的前段回收剩余液体。而且,在喷射体保护装置和喷射体之间配置吸收体,从而不必像以往那样设置具备弧刷(wiper)等清扫装置的服务工位,能够利用在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配置的吸收体回收从喷射孔中溢出的剩余液体。这样,使回收剩余液体的空间非常小,能够在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因数的同时,提高液体喷射头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因为不需要在每次吸引剩余液体时都给喷射体安装罩子,所以不需要确保喷射体和罩子的密闭性。就是说,因为能够利用预先在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配置的吸收体回收剩余液体,所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防止剩余液体污染液体喷射头的附近。这样,能够实现液体喷射头的初始填充,从而使填充液体后的液体喷射稳定。
另外,还采用这样的方案:具备吸引流路,该吸引流路在沿着垂直方向配置所述喷射孔列时,一端侧的吸引口在所述喷射体中的所述喷射孔列的下方开口,并且另一端侧与吸引部连接而且与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连通;经由所述吸引流路,被所述吸引部吸引,从而使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回收从所述喷射孔向所述负压腔内溢出的所述第1液体。
依据该结构,液体的初始填充时或通常使用时的剩余液体流到只用狭缝与外部连通的负压腔,并且负压腔外部的气体也经由狭缝流入负压腔。这样,剩余液体在难以从狭缝泄漏到外部的状态下在负压腔中移动,从吸引口被吸引到吸引流路内后向外部排出。另外,因为能够利用吸引流路连续排出液体,所以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非常高,即使大量的剩余液体流到负压腔时,也能够防止剩余液体造成的污染,并且能够使填充液体后的液体喷射稳定。
而且,使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从而能够吸引流到负压腔内的剩余液体,并且还能够吸引被配置在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的吸收体内吸收的剩余液体。从吸收体内吸引的剩余液体,从吸引口吸引到吸引流路内后向外部排出。这样,因为能够抑制吸收体的吸收量达到饱和,所以能够维持吸收体的回收能力,并能够处理大量的剩余液体,而且还能够长时间连续使用液体喷射头。另外,因为能够防止吸收体内吸收的剩余液体的干燥硬化(固化),所以能够防止吸收体随时间老化,易于维护。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在所述狭缝的宽度方向两侧,沿着所述喷射孔的排列方向配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在狭缝的宽度方向两侧配置吸收体,从而使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在狭缝的前级切实地被吸收体吸收。因此,能够防止剩余液体从狭缝向外部漏出。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以包围所述狭缝的下方方式配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因为以包围狭缝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吸收体,所以能够有效地吸收从喷射孔体溢出后朝着下方流动的剩余液体。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以包围所述狭缝的全周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因为以包围狭缝的全周的方式配置吸收体,所以即使剩余液体从四面八方朝着狭缝漏出时,也能够在从狭缝漏到外部的前段切实地吸收剩余液体。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在所述顶板部的面方向中的整个面上配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因为在顶板部的面方向中的整个面上配置吸收体,所以还能够切实吸收掉落到吸收体的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壁面或喷射体的壁面上的剩余液体。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以向所述狭缝的内侧露出的状态配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因为从狭缝面对地配置吸收体,所以还能够切实吸收附着在狭缝的周围的剩余液体,并能防止剩余液体从狭缝漏出。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以覆盖所述吸引口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以覆盖吸引口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吸收体,从而能够使吸收体靠近吸引口,所以能够有效地吸引被吸收体内吸收的剩余液体。另外还能够防止来自吸引口的剩余液体的逆流。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在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喷射体之间的所述顶板部侧配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在顶板部侧配置吸收体,从而能够使从喷射孔溢出的剩余液体在顶板部形成的狭缝的前段切实地被吸收体吸收。这样,能够防止剩余液体从狭缝漏到外部。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在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喷射体之间的所述喷射体侧配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在喷射体侧配置吸收体,从而能够使从喷射孔体溢出的剩余液体迅速地被吸收体吸收。这样,能够防止剩余液体从狭缝漏到外部。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以填埋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喷射体之间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因为以填埋顶板部和喷射体之间的方式配置吸收体,从而能够增加吸收体的吸收量,所以能够使从喷射孔溢出的剩余液体在顶板部形成的狭缝的前段切实地被吸收体吸收。这样,能够防止剩余液体从狭缝漏到外部。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以使所述狭缝的内侧空间和所述吸引口隔离的方式设置所述吸收体。
依据该结构,从狭缝流入内侧空间的空气,流过吸收体内后,被引导到吸引口侧。这时,被吸收体内吸收的剩余液体就和流过吸收体内的空气一起被引导到吸引口内。这样,能够连续吸引被吸收体内吸收的剩余液体,并能使吸收体迅速干燥而抑制吸收体的吸收量的饱和。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设有与所述吸引口连通并且沿着所述吸收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吸引路。
依据该结构,因为能够顺利地将被负压腔内吸引的剩余液体引导到吸引口,所以能够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所述狭缝以使该狭缝的长度方向朝着重力方向地形成,并且使下端部形成为圆形状。
依据该发明,即使剩余液体要从狭缝漏到外部,在狭缝下端部中由表面张力维持的液体的表面也难以被破坏,剩余液体易于在负压腔中滞留,所以能够在防止剩余液体的漏出造成的污染的同时,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在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所述顶板部,形成有朝着所述负压腔侧凹陷的凹陷部,在该凹陷部的底面形成有所述狭缝。
依据该发明,因为在凹陷部的底面形成狭缝,所以即使喷射体保护装置与被记录介质等接触时,也能够降低与狭缝附近的防水膜接触的概率,从而能够防止防水膜的剥离。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在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所述顶板部,形成有朝着所述负压腔侧突出而且环状地围绕所述狭缝的环状突出壁。
依据该发明,因为环状突出壁阻止在内表面流动的剩余液体朝着狭缝流去,所以能够防止剩余液体从狭缝漏出。特别是在使液体喷射头的喷嘴喷射口朝着下方往被记录介质上喷射液体时,即使剩余液体残留在使负压腔成复压后的内侧空间,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剩余液体从狭缝中漏出。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具备:采用了上述解决方案的某一个液体喷射头,以及构成为能够向所述液体供给系统供给所述第1液体的液体供给部。
依据该结构,因为具备采用了上述解决方案的某一个液体喷射头,所以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空间因数,并能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所述液体供给部构成为能够向所述液体供给系统切换供给所述第1液体和第2液体。
依据该结构,因为能够向液体供给系统供给两种液体,所以例如向液体供给系统供给油墨和清洗液,能够减轻清扫液体喷射头的劳动量,并且有效地进行清扫。这样,能够恢复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
而且,从液体供给系统被供给的清洗液,在从吸引口向外部排出的期间,在喷嘴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内被吸收体吸收。因此,能够和液体喷射头的清洗同时进行吸收体的清洗,并能防止油墨残留在吸收体内。这样,能够防止吸收体内残留的油墨的干燥硬化等,易于吸收体的维护。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是采用了上述解决方案的某一个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具有再利用液体供给系统,其通过吸引向负压腔内溢出的第1液体而进行回收,向压力发生腔供给该第1液体。
依据该发明,能够再利用向负压腔内溢出的第1液体。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是采用了上述解决方案的某一个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在再利用液体供给系统中具有过滤部或脱气装置。
依据该发明,能够再利用适当状态的液体。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一种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该液体喷射头具备:具有由多个喷嘴孔构成的喷嘴列的喷嘴体、与所述各喷嘴孔组成一对而且与该喷嘴孔连通的多个压力发生腔、向该压力发生腔供给第1液体的液体供给系统、以及与所述压力发生腔邻接配置的促动器,还具备驱动所述促动器而对该压力发生腔加压,从而使该压力发生腔内的所述第1液体从所述喷嘴孔的喷嘴喷射口喷射,并且以覆盖所述喷嘴列的方式形成的喷嘴保护装置,所述喷嘴保护装置具备离开所述喷嘴体的表面地配置并形成有与所述喷嘴列对置的狭缝的顶板部、和将所述顶板部的周边部与所述喷嘴体之间密闭的密闭部、以及吸引流路,其吸引口在所述喷嘴列的下方开口,与所述喷嘴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连通,利用与所述吸引流路连接的吸引部使所述喷嘴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吸引从所述喷嘴孔向所述负压腔内溢出的所述第1液体,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利用所述吸引部使所述负压腔成为低于大气压的负压的状态下,使用所述液体供给系统,将所述第1液体加压填充到所述压力发生腔为止。
依据该发明,因为与在内侧空间和大气压为同压的状态下将液体加压填充到压力发生腔的情况相比,空气从狭缝连续流入,所以剩余液体难以从狭缝漏出来,另外因为吸引口连续排出剩余液体,所以剩余液体不会滞留在内侧空间(负压腔)中而从狭缝溢出来。因此,能够在防止剩余液体造成的污染的同时填充液体,使填充液体后的液体喷射稳定。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涉及的解决方案,采用这样的方案:在利用所述吸引部使所述负压腔成为低于大气压的负压的状态下,结束所述加压填充。
依据该发明,因为在负压腔的状态下结束加压填充,液体不会流入负压腔,所以与使内侧空间成复压后结束加压填充到压力发生腔的情况相比,剩余液体难以从狭缝漏出,此外不会从狭缝溢出。因此,能够在防止剩余液体造成的污染的同时填充液体,并能使填充液体后的液体喷射稳定。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使用方法,是上述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液体填充模式,其利用第1输出使所述吸引部动作,从而使所述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经由所述吸引流路吸引从所述喷射孔列漏出的所述液体。
依据该结构,利用第1输出使吸引部动作,从而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成为远比大气压低的负压的负压腔。在这种情况下,液体的初始填充时或通常使用时从液体供给部供给并从喷射孔列漏出的剩余液体,在向只用狭缝与外部连通的负压腔流出,并且负压腔外部的气体还经过狭缝流入负压腔。这样,剩余液体就在难以从狭缝向外部漏出的状态下在负压腔中移动,从吸引口被吸引到吸引流路内并向外部排出,所以能够回收从喷射孔列流出的液体。
因此,能够在防止来自狭缝的剩余液体的泄漏的情况下进行液体的初始填充。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切换控制以下两种模式:液体填充模式,利用第1输出使所述吸引部动作,从而使所述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经由所述吸引流路吸引从所述喷射孔列漏出的所述液体;以及正常使用模式,利用比所述第1输出小的第2输出使所述吸引部动作,从所述喷射孔列向被记录介质喷射所述液体,对所述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
依据该结构,在正常使用模式中,利用比液体填充模式小的第2输出使吸引部动作,从而即使存在在印刷等时从喷射孔漏出的剩余液体或填充液体后残留在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的剩余液体,也能够吸引这些剩余液体,防止剩余液体从狭缝漏出。这样,可以不设置服务工位而在使喷射孔的开口方向朝着重力方向的状态下,完成从液体的初始填充到印刷的工作。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因为用吸收体吸收液体的初始填充时或通常使用时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所以能够在从狭缝流到外部的前段回收剩余液体。而且,通过在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和喷射体之间配置吸收体,不必像以往那样设置具备弧刷等清扫装置的服务工位,能够利用在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配置的吸收体回收从喷射孔溢出的剩余液体。这样,使回收剩余液体的空间非常小,能够在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因数的同时,提高液体喷射头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因为不需要在每次吸引剩余液体时都给喷射体安装罩子,所以不需要确保喷射体和罩子的密闭性。就是说,因为能够利用预先在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配置的吸收体回收剩余液体,所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并能防止剩余液体污染液体喷射头的附近。这样,能够实现液体喷射头的初始填充,从而使填充液体后的液体喷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喷墨记录装置1的斜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从右侧面观察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简要结构图,是表示一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喷墨头10的前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从右侧面观察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简要结构图,是表示一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图4中的I-I线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头芯片20的分解斜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陶瓷压电板21及油墨腔板22的详细构造的分解斜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吸引泵16和加压泵54的动作定时及空间S(负压腔R)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初始填充时的动作的头芯片20的主要部位放大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喷墨头的变形例的图,是喷墨头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喷墨头200的图,(a)是平面图,(b)是沿着(a)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喷墨头的变形例的图,是喷墨头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喷墨头300的图,(a)是平面图,(b)是沿着(a)的B-B线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喷墨头10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喷墨头80、90、100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讲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记录装置)1的斜视图,图2是喷墨记录装置1的简要结构图。该喷墨记录装置1是与规定的个人计算机连接,根据该个人计算机发送的打印数据,喷出(喷射)油墨(液体)I对箱体D实施印刷的装置。喷墨记录装置1具备:单向输送箱体D的传送带2;具有多个喷墨头(液体喷射头)10的油墨喷出部3;如图2所示地向喷墨头10供给油墨(第1液体)I及清洁用清洗液(第2液体)W的油墨供给部5;以及与喷墨头10连接的吸引泵(吸引部)16。
油墨喷出部3是向箱体D喷出油墨I的部件,如图1所示,具有4个长方体形状的壳体6,喷墨头10被分别内置在这些壳体6内(参照图2)。各壳体6在传送带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以分别朝着传送带2侧的状态两个两个地设置油墨喷出面6a。在传送带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配置的两个壳体6,沿上下方向并列设置,分别被支撑部件7支撑。此外,在壳体6的油墨喷出面6a,形成有开口部6b。
(液体喷射头)
图3是喷墨头10的前视图,图4是从右侧面观察的喷墨头10的简要结构图,图5是图4的I-I线剖面图。
如图4所示,喷墨头10具备外壳11、液体供给系统12、头芯片20、驱动电路基板14(参照图5)和吸引流路15。
外壳11是在正面11a形成有露出孔11b的薄箱形状的部件,使厚度方向朝着水平方向还使露出孔11b朝着开口部6b地固定在壳体6内。该外壳11如图4及图5所示,在背面11c中形成与内部空间连通的贯通孔,具体地说在高度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形成油墨注入孔11d,在下部形成油墨吸引孔11e。该外壳11在其内部空间中具备直立设置在外壳11并加以固定的底板11f,并且收容喷墨头10的各构成部件。
液体供给系统12是经过油墨注入孔11d与油墨供给部5连通的部件,大致由阻尼器(damper)17和油墨流路基板18构成。
阻尼器17如图5所示,是用于调整油墨I的压力变动的部件,具备贮存油墨I的贮存腔17a。该阻尼器17被固定在底板11f上,具备油墨取入孔17b和油墨流出孔17c,前者经过管路部件17d和油墨注入孔11d连接,后者经过管路部件17e和油墨流路基板18连接。
油墨流路基板18如图4所示,是纵长地形成的部件,并且如图5所示,是在其内部与阻尼器17连通而形成油墨I流通的流通路18a的部件,被安装在头芯片20上。
如图5所示,驱动电路基板14具备未图示的控制电路和柔性基板14a。该驱动电路基板14中,柔性基板14a的一端与后文讲述的板状电极28接合,另一端与驱动电路基板14上的未图示的控制电路接合,按照印刷图案,向陶瓷压电板(促动器)21施加电压。该驱动电路基板14被固定在底板11f上。
(头芯片)
图6是头芯片20的分解斜视图,图7是表示陶瓷压电板21及油墨腔板22的详细构造的分解斜视图。此外,在图6中没有绘出后文讲述的吸收体60。
如图6所示,头芯片20具备陶瓷压电板21、油墨腔板22、喷嘴体(喷射体)23、喷嘴保护装置(喷射体保护装置)24。
陶瓷压电板21是由PZT(钛酸锆酸铅)构成的近似矩形的板状部件,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两个板面21a、21b中的一个板面21a上排列设置多个长槽(压力发生腔)26,各长槽26被用侧壁27隔离。
如图6所示,长槽26朝着陶瓷压电板21的宽度方向延伸地设置,被遍及陶瓷压电板21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地并列设置着多个。各长槽26如图7所示,沿着压电促动器的厚度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矩形状。另外,各长槽26的底面由从陶瓷压电板21的前侧面21c延伸到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为止的前方平坦面26a、从该前方平坦面26a的后部朝着后侧面侧槽深逐渐变浅的倾斜面26b和从该倾斜面26b的后部朝着后侧面侧延伸的后方平坦面26c构成。此外,各长槽26利用圆盘状的切割刀形成。
侧壁27被遍及陶瓷压电板21的长度方向地并列设置多个,分别划分长槽26。在这些各侧壁27的两壁面中的长槽26的开口侧(板面21a侧)遍及陶瓷压电板21的宽度方向地延长设置着施加驱动电压用的板状电极28。该板状电极28采用众所周知的斜向蒸镀形成。该板状电极28与上述柔性基板14a接合。
如图5所示,这种陶瓷压电板21的板面21b中,后侧面侧被底板11f的边缘部固定,使长槽26的延长方向朝着露出孔11b。
返回图6及图7,油墨腔板22和陶瓷压电板21一样,是近似矩形的板状部件,与陶瓷压电板21的尺寸相比,形成为长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且宽度方向的尺寸则较小。该油墨腔板22具备朝着厚度方向贯通而且遍及油墨腔板22的长度方向地形成的开放孔22c。
此外,该油墨腔板22虽然可以用陶瓷板、金属板等形成,但是考虑到和陶瓷压电板21接合后的变形的问题,所以使用热膨胀率近似的陶瓷板。
如图6所示,使这种油墨腔板22从板面21a侧与陶瓷压电板21接合,以便使其前侧面22a和陶瓷压电板21的前侧面21c成为共面的对接面25a。在该接合状态中,开放孔22c使陶瓷压电板21的多个长槽26完全露出,将所有的长槽26都朝外开放,成为各长槽26分别连通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油墨腔板22上,以覆盖开放孔22c的方式安装着油墨流路基板18,油墨流路基板18的流通路18a和各长槽26连通。
如图5所示,将喷嘴板31和喷嘴盖32粘贴到一起,从而构成喷嘴体23。
如图6所示,喷嘴板31是由聚酰亚胺构成的薄板状而且是细长状的部件,并列设置朝着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喷嘴孔31a后,构成喷嘴列31c。更具体地说,在喷嘴板31的宽度方向中间的位置中,在同一条线上而且以和长槽26相同的间隔形成和长槽26相同数量的喷嘴孔31a。
在喷嘴板31的两个板面中的喷出油墨I的喷嘴吐出口(喷嘴喷出口)31b开口的板面上,涂敷具有防水性的防水膜,以便防止油墨附着等,另一个板面则成为上述对接面25a及喷嘴盖32的接合面。
此外,喷嘴孔31a是使用受激准分子激光器装置形成的。
喷嘴盖32是去掉框板状的部件具有的两个框面中的一个框面的外周边后的那种形状的部件,具备成为薄板状的外框部32a、比外框部32a厚的中框部32h、比中框部32h厚的内框部32b、在内框部32b的宽度方向中间部朝着厚度方向贯通并且还朝着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32c、以及在中框部32h的一端部中朝着厚度方向贯通的排出孔32d。换言之,中框部32h和内框部32b从具有外框部32a的外框面32e起朝着厚度方向阶梯状地突出,厚度方向的截面轮廓成为朝着长孔32c按照外框部32a、中框部32h、内框部32b的顺序升高的阶梯状。
在朝着和外框面32e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内框面32f上,堵住长孔32c地粘贴着喷嘴板31,喷嘴保护装置24的环状端部24d和朝着外框面32e及外框面32e的正交方向延伸的外框部32e抵接。
以使喷嘴盖32的排出孔32d位于下侧(参照图3)的方式将这种喷嘴体23收容在外壳11的内部空间中,固定在外壳11及底板11f上。
在该状态中,一部分陶瓷压电板21及油墨腔板22插入长孔32c,对接面25a与喷嘴板31对接。另外,还利用粘接剂将喷嘴板31与内框面32f粘接在一起,并且使喷嘴板31的面积大于内框面32f的面积,从而稍微从内框面32f露出地设置喷嘴板31。
通过这种结构,当规定量的油墨I从阻尼器17内的贮存腔17a供给油墨流路基板18时,该供给的油墨I经过开放孔22c,被送到长槽26内。此外,在长槽26的后方平坦面26c侧(参照图7)产生的油墨腔板22和长槽26的间隙被密封部件(密封材料)密封。
(喷嘴保护装置)
喷嘴保护装置24是由不锈钢构成的近似箱型形状的部件,用冲压成形来形成。该喷嘴保护装置24具备矩形形成为板状的顶板部24a和从该顶板部24a的周边部朝着大致与板面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密闭部24b。
顶板部24a具有和内框面32f大致相同大小的板面,在顶板部24a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具备朝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24c。该狭缝24c形成为比喷嘴列31c的长度稍微长一点,两端部(上端部24i、下端部24j)被形成为圆形。
对于喷嘴列31c的喷嘴径40μm而言,将狭缝24c的宽度尺寸大致设定为15mm。该狭缝24c的宽度尺寸,最好在以能够用吸引泵16形成负压的宽度尺寸为上限、以在油墨I的初始填充之际油墨I不从狭缝24c溢出掉落的宽度尺寸为下限的范围内设定。
另外,以比上述宽度尺寸稍微大一点的直径,圆形地形成上端部24i、下端部24j。
如图6所示,该喷嘴保护装置24在面向内部的内表面24e形成由钛涂层构成的亲水膜24g,在和该内表面24e背向的外表面24f和狭缝24c的内表面,涂敷氟类树脂涂层或特氟隆(注册商标)而形成构成的防水膜24h。
这种喷嘴保护装置24的环状端部24d被用粘接剂与外框面32e粘接在一起,被喷嘴盖32盖住(参照图5),以使顶板部24a覆盖内框部32b和排出孔32d(参照图3),此外密闭部24b中的内表面24e和中框部32h的中侧面32i抵接。这样,在喷嘴盖32的中框部32h、内框部32b和喷嘴保护装置24的内表面24e之间,包围喷嘴板31的四周地形成朝着喷嘴保护装置24的厚度方向切入的槽(吸引路)32k(参照图5)。在该状态下,以使狭缝24c与喷嘴列31c相对并且不与排出孔32d相对的方式隔着空间(内侧空间)S覆盖喷嘴列31c。换言之,在狭缝24c的开口方向中,从狭缝24c面对喷嘴列31c地而且不面对排出孔32d地覆盖喷嘴喷出口31b(参照图3)。
该喷嘴保护装置24中顶板部24a和喷嘴板31的距离,最好在以能够用吸引泵16形成负压的距离为上限、以在油墨I的初始填充之际油墨I不从狭缝24c溢出的距离为下限的范围内设定。
如图4所示,成为吸引口15a的内管的一端被嵌插入排出孔32d后固定,另一端与油墨吸引孔11e连接而构成吸引流路15。如上所述,吸引口15a在不与狭缝24c相对的位置开口。
吸引泵16经由内管与油墨吸引孔11e连接。该吸引泵16动作时,吸引空间S内的空气及油墨I,使空间S成为负压腔R。此外,该吸引泵16贮存被废液罐E(参照图2)吸引的油墨I。
返回图2,油墨供给部5具备贮存油墨I的油墨罐51、贮存清洗液W的清洗液罐52、可以切换两个流路的切换阀53、向喷墨头10加压供给油墨I或清洗液W的加压泵54、能开关流路的开关阀55。
油墨罐51经过供给管57a、切换阀53及供给管57c而与加压泵54连通,清洗液罐52经过供给管57b、切换阀53及供给管57c而与加压泵54连通。就是说,切换阀53作为流入管与而供给管57a、57b连接,作为流出管而与供给管57c连接。
加压泵54在与供给管57c连接,并且经过供给管57d而与喷墨头10连通,向喷墨头10供给从供给管57c中流入的油墨I或清洗液W。该加压泵54采用不动作时流体不能流动的结构,具有开关阀的功能。
开关阀55与供给管57e和供给管57f连接,前者与供给管57c连通,成为流入管,后者与供给管57d连通,成为流出管。就是说,如果打开该开关阀55,供给管57e、57f就作为加压泵54的旁路管发挥作用。
(吸收体)
在这里,如图3~5所示,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内侧(空间S),并且在喷嘴体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和喷嘴板31之间,配置着吸收从喷嘴孔31a溢出的剩余油墨Y的吸收体60。具体地说,吸收体60是具有和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的面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大小的尺寸的在平面图上为矩形状的薄膜,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避开喷嘴列31c地形成和喷嘴保护装置24的狭缝24c大致相同形状的狭缝60a。因此,在平面图上看(从狭缝24c的开口方向来看),吸收体60被配置成覆盖喷嘴盖32的吸引口15a。
而且,在喷嘴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方向(图4中的左右方向)中,吸收体60被配置成与喷嘴板31的端面抵接。就是说,吸收体60被配置成沿着喷嘴板31的面方向包围喷嘴列31c。这样,在上述喷嘴保护装置24的内表面24e和喷嘴盖32之间形成的槽32k,被吸收体60覆盖,在吸收体60的背面60b和槽32k之间形成间隙。而且,在吸收体60的作用下,喷嘴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S被隔离成为吸收体60的前面60c侧(喷嘴保护装置24侧)和背面60b侧(喷嘴板31侧)。
此外,作为吸收体60的材料,可以适当地使用PVA(聚乙烯醇)(例如kanebo BERYUTA(カネボウベルイ一タ)A系列)或高密度聚乙烯粉末(例如旭化成制(SANFAIN(サンフアイン)))等多孔质膜。另外,还可以使用粘接剂,将吸收体60粘贴到喷嘴板31的端面。这时,最好例如将由环氧树脂等构成的高粘度的粘接剂点涂后粘接。
接着,讲述采用上述结构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动作。在以下的说明中,讲述向喷墨头10初始填充油墨I后对箱体D进行印刷的情况,进而讲述清洁喷墨头10时的情况。
(初始填充油墨)
图8是表示吸引泵16和加压泵54的动作定时及空间S(负压腔R)的关系的图,图9是表示初始填充时的动作的头芯片20的主要部位放大剖面图。
首先,如图4及图8所示,使吸引泵16动作(导通(ON)1),该吸引泵16经过吸引流路15从吸引口15a吸引空间S的空气(图8中的时间T0)。这时,最好将动作中的吸引泵16的输出设定成为能够足以使空间S内成为负压的程度。将这时的输出作为吸引泵16的填充输出。用填充输出(第1输出)使吸引泵16动作时,虽然外部的空气从狭缝24c流入空间S,但是该空气经由空间S后到达吸引口15a后却被吸引,从而将空间S减压(液体填充模式)。然后,经过规定时间T1后,空间S成为远比大气压低的负压的负压腔R。
空间S成为负压腔R后,油墨供给部5就向喷墨头10加压填充油墨I(图8中的时间T2)。这时,如下设定油墨供给部5。就是说,如图2所示,作为利用切换阀53使供给管57a和供给管57c连通的状态,关闭开关阀55,切断供给管57e和供给管57f的连通。在该状态下,使加压泵54动作。加压泵54经过供给管57a、57c、57d,向喷墨头10的油墨注入孔11d注入油墨I。
向油墨注入孔11d注入的油墨I,如图4及图5所示,经过阻尼器17的油墨取入孔17b,流入贮存腔17a后,再经过油墨流出孔17c向油墨流路基板18的流通路18a流去。然后,流入流通路18a的油墨I经过开放孔22c流入各长槽26内。
流入各长槽26的油墨I,向喷嘴孔31a侧流动,到达喷嘴孔31a后,如图9(a)所示,成为剩余油墨Y,从喷嘴孔31a流出。在剩余油墨Y开始流出时,它的量较小,所以剩余油墨Y在喷嘴板31上朝着下方(重力方向中的下方)流动。于是,剩余油墨Y被在喷嘴板31的端面配置的吸收体60吸收,顺着吸收体60内朝着下方流动。
顺着吸收体60内到达负压腔R的下部为止的剩余油墨Y,从吸引口15a被吸引到吸引流路15,从而吸引被吸收体60内吸收的剩余油墨Y,使其朝着废液罐E排出(参照图9(b))。
在这里,空间S(负压腔R)被吸收体60隔离成为吸收体60的前面60c侧(喷嘴保护装置24侧)和背面60b侧(喷嘴板31侧)。这时,从狭缝24c流入空间S内的空气,朝着厚度方向在吸收体60中流通后,被引导到吸收体60的背面60b侧的槽32k内。然后,被引导到槽32k内的空气在槽32k内顺着下方流动,到达吸引口15a后被吸引。因此,空间S中吸收体60的背面60b侧、即吸收体60和槽32k之间,与吸收体60的前面60c侧相比成为负压。另外,由于以包围喷嘴板31四周的方式形成槽32k,所以遍及吸收体60的整个面,空气朝着厚度方向均匀流通,吸收体60的背面60b侧成为均匀的负压空间。
这时,被吸收到吸收体60内的剩余油墨Y,进而被在吸收体60中从前面60c侧朝着背面60b侧流通的空气推到吸收体60的背面60b侧,和空气一起被引导到槽32k内。被引导到槽32k内的剩余油墨Y,在槽32k内朝着下方流动,被从吸引口15a朝着废液罐E排出。这样,就能够连续吸引被吸收体60内吸收的剩余油墨Y,能够使吸收体60迅速干燥,抑制吸收体60的吸收量达到饱和。
可是,万一剩余油墨Y的流出量太大,吸收体60的吸收量达到饱和时,就如图9(b)所示,不仅在喷嘴板31上而且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内表面24e上也朝着下方流动。这时,空气继续从狭缝24c流入负压腔R,剩余油墨Y难以从狭缝24c向外部流出。如果如图9(c)所示,在狭缝24c附近的内表面24e中流动的剩余油墨Y的量局部增多,即使该剩余油墨Y的一部分抵抗从狭缝24c中流入的空气到达外表面24f附近,也被在外表面24f形成的防水膜24h排斥。该被排斥的油墨I受到在内表面24e形成的亲水膜24g的诱导,重新返回负压腔R。
另外,在狭缝24c的下端部24j中,在圆形状的下端部24j的轮廓(外表面24f和下端部24j的交界)处表面张力作用于油墨I。在下端部24j中,较大的表面张力作用于油墨I,还保持该表面张力的均衡,不破坏油墨I的表面,不向外部漏出。进而,和上文所述同样,在外表面24f形成的防水膜24h及内表面24e形成的亲水膜24g的作用下,重新返回负压腔R。
这样,就能够连续将从喷嘴孔31a流出的剩余油墨Y向废液罐E排出。
如图8所示,经过规定时间T3后,停止加压泵54,结束油墨I的加压填充。然后,随着加压泵54的停止,剩余油墨Y不会从喷嘴孔31a流出,残留在负压腔R中的剩余油墨Y及被吸收到吸收体60内的剩余油墨Y受到吸引,被吸引的剩余油墨Y经过吸引口15a后向废液罐E排出。
然后,经过规定时间T4后,停止吸引泵16。在油墨I的填充完毕后,如图9(d)所示,成为油墨I填充了长槽26的状态。此外,空间S复压后再次和大气压同压(参照图8)。
(印刷时)
接着,讲述对箱体D实施印刷时的动作。首先讲述油墨供给部5的设定。就是说,如图2所示,在利用切换阀53使供给管57a和供给管57c连通的状态下,打开开关阀55,使供给管57e和供给管57f连通。在该状态下,使加压泵54不动作,供给管57c和供给管57d就不能够通过加压泵54连通。在该状态下,油墨I经过供给管57a、57c、57e、57f、57d,能够向喷墨头10的油墨注入孔11d注入。
在如上所述地设定了油墨供给部5的状态下,驱动传送带2(参照图1),在单向输送箱体D,并且在输送的箱体D通过壳体6的前面之际,即通过喷嘴板31(喷嘴孔31a)的前面之际,油墨喷出部3向箱体D喷出墨滴。
具体地说,根据从外部的个人计算机输入的印刷数据,驱动电路基板14有选择地向与该印刷数据对应的规定的板状电极28施加电压。这样,与该板状电极28对应的长槽26的容积缩小,长槽26内填充的油墨I就从喷嘴喷出口31b朝着箱体D喷出。
喷出油墨I后,长槽26就成为负压,所以油墨I经过上述供给管57a、57c、57e、57f、57d,填充到长槽26内。
这样,响应图像数据驱动喷墨头10的陶瓷压电板21,从喷嘴孔31a喷出墨滴后,落到箱体D上。因此,一边移动箱体D一边连续地从喷墨头10喷出墨滴,就可以在箱体D的所需的位置印刷图像(文字)。
在这里,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0采用将喷嘴列31c的排列方向朝着重力方向、将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朝着水平方向的结构。但是不仅这种结构,还可以考虑采用将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朝着重力方向后使喷嘴列31c的延伸方向朝着水平方向的结构。
这时,因为喷嘴孔31a的喷出口31b的开口方向朝着重力方向,所以填充油墨I时,不吸引从喷嘴孔31a漏出的剩余油墨Y,有时会残留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和周壁部24b的交界处等。另外,填充油墨I后,例如印刷时剩余油墨Y也有可能从喷嘴孔31a漏出。
因此,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填充油墨I后,也始终使吸引泵16动作(图8中的导通(ON)2)。这时,将吸引泵16的输出设定成为小于填充油墨I时的输出(填充输出)而且足以吸引印刷时存在于空间S内的剩余油墨Y的程度(正常使用模式)。这样,空间S成为比填充油墨I时弱的负压空间。此外,如果吸引泵16的输出过大,印刷时就会影响从喷嘴孔31a喷出的墨滴的飞行路线,影响印刷精度,因此并不理想。然后,将这时的吸引泵16的输出作为通常输出(第2输出)。
一边以正常输出使吸引泵16动作一边进行印刷时,从喷嘴孔31a漏出的剩余油墨Y或残留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内表面24e上的剩余油墨Y就朝着各吸引流路15流动。然后,到达吸引流路15的油墨I被吸引到吸引流路15内,向废液罐E排出。
此外,作为正常使用模式讲述的图8中的导通2的动作,未必需要和上述作为液体填充模式讲述的图8中的导通1的动作一起实施,可以根据周围的动作环境及油墨I的种类适当实施。
(清洁时)
接着,讲述清洁喷墨头10时的动作。首先讲述油墨供给部5的设定。就是说,如图2所示,利用切换阀53使供给管57b和供给管57c连通后,关闭开关阀55,闭塞供给管57e和供给管57f。在该状态下,使加压泵54动作。加压泵54经过供给管57b、57c、57d,从清洗液泵52向喷墨头10的油墨注入孔11d注入清洗液W。
和上述初始填充时同样,使清洗液W经过长槽26等从喷嘴孔31a中流出。具体地说,从喷嘴孔31a流出的清洗液W,顺着喷嘴保护装置24的内表面24e上及喷嘴盖32朝下方流动,并且被配置在喷嘴板31的端面的吸收体60吸收。被吸收体60吸收的清洗液W,在被吸收体60吸收后,顺着吸收体60内朝下方流动,被吸引口15a吸引。这时,顺着吸收体60内流动的清洗液W,和吸收体60内残留的油墨I一起朝着吸收体60的下方流动。就是说,因为还利用清洗液W清洗吸收体60内,所以吸收体60内也不会残留油墨I。
此外,如果长期不使用喷墨记录装置1,填充在长槽26中的油墨I就会干燥硬化。这时如果和清洁时同样,在喷墨头10内装满清洗液W,就能够长期保存喷墨记录装置1。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和喷嘴板31之间设置用于吸收剩余油墨Y的吸收体60的结构。
依据该结构,因为在油墨I的初始填充时及正常使用时由吸收体60吸收从喷嘴孔31a溢出的剩余油墨Y,所以能够在从狭缝24c流到外部的前段回收剩余油墨Y。而且,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在喷射体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之间配置吸收体60,不必像以往那样设置具备弧刷等清扫装置的服务工位,能够利用在喷射体保护装置24的内侧配置的吸收体60回收剩余油墨Y。这样,作为使回收从喷嘴孔31a流出的剩余油墨Y的空间非常小的装置,能够在提高喷墨头10的空间因数的同时,提高喷墨头10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因为不必像以往那样每次吸引剩余油墨Y时都要给喷嘴体安装盖子,所以也不必确保喷嘴体和盖子的密闭性。就是说,因为能够利用预先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内侧配置的吸收体60回收剩余油墨Y,所以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提高剩余油墨Y的回收能力。这样,能够实现喷墨头10的初始填充,从而使填充油墨后的液体喷射稳定。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喷嘴板31的端面上配置和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吸收体60的结构。
依据该结构,喷嘴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S就被吸收体60隔成吸收体60的前面60c侧和背面60b侧。这时,从狭缝24c流入空间S内的空气,就在吸收体60中朝着厚度方向流通,所以和被吸收体60吸收的剩余油墨Y一起被引导到吸收体60的背面60b的槽32k内。这样,因为用吸收体60吸收的剩余油墨Y通过槽32k后被引导到吸引口15a,所以能够连续地吸引被吸收到吸收体60内的剩余油墨Y,能够使吸收体60迅速干燥,抑制吸收体60的吸收量达到饱和。这样,就能够长期维持吸收体60的回收能力。
另外,因为在平面图上覆盖吸引口15a地配置吸收体60,所以能够使吸收体60靠近吸引口15a,能够有效地吸引被吸收到吸收体60内的剩余油墨Y。另外,还能够防止来自吸引口15a的剩余油墨Y的逆流。
进而,因为在喷嘴盖32的中框部32h、内框部32b和喷嘴保护装置24的内表面24e之间,包围喷嘴板31的四周地形成槽32k,所以空气遍及吸收体60的整个面地朝着厚度方向均匀地流通。这样,吸收体60的背面60b侧就成为均匀的负压空间,能够从吸收体60的整个面吸引被吸收到吸收体60内的剩余油墨Y。所以能够提高被吸收体60吸收的剩余油墨Y的回收能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使用覆盖喷嘴列31c地形成的喷嘴保护装置24形成空间S(负压腔R),从吸引口15a排出剩余油墨Y的结构。
依据该结构,剩余油墨Y向只用狭缝24c和外部连通的空间S(负压腔R)流动,并且负压腔R外部的气体还经由狭缝24c流入负压腔R。这样,剩余油墨Y就在难以从狭缝24c泄漏到外部的状态下,在负压腔R中移动,从吸引口15a被吸引到吸引流路15后向外部排出。另外,因为能够利用吸引流路15连续排出大量的剩余油墨Y,所以能够提高剩余油墨Y的回收能力,能够在防止剩余油墨Y造成的污染的同时,还使填充油墨I后的油墨I的喷出稳定。
而且,使喷射体保护装置24的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R,从而能够吸引流到负压腔R内的剩余油墨Y,并且吸引被配置在喷射体保护装置24的内侧的吸收体60内吸收的剩余油墨Y。从吸收体60内吸引的剩余油墨Y,从吸引口15a被吸引到吸引流路内后向外部排出。这样,因为能够抑制吸收体60的吸收量达到饱和,所以能够维持吸收体60的回收能力,能够处理大量的剩余油墨Y,还能够长时间地连续使用喷墨头10。另外,因为能够防止吸收体60内吸收的剩余油墨Y的干燥硬化,所以能够防止吸收体60的老化,易于维护。
另外,还因为构成为使油墨供给部5可以切换供给油墨I和清洗液W,并且向液体供给系统12供给油墨I和清洗液W,所以能够在减轻清扫喷墨头10的劳动量,并且有效地进行清扫喷墨头10。
而且,由液体供给系统12供给的清洗液W,在从吸引口15a向外部排出的期间,在空间S中被吸收体60吸收。因此,能够在清洗喷墨头10的同时清洗吸收体60,能够防止油墨I残留在吸收体60内。这样,能够防止吸收体60内残留的油墨I的干燥硬化等,易于吸收体60的维护。
在本结构中,空间S成为远比大气压低的负压的负压腔R,在向负压腔R流去的油墨I难以朝着狭缝24c流动的状态下开始油墨I的加压填充。因此,与没有形成喷嘴保护装置24及空间S时等空间S成为和大气压同压的状态下向长槽26加压填充油墨I的情况相比,因为空气连续从狭缝24c流入,所以剩余油墨Y难以从狭缝24c漏出。另外因为吸引口15a连续排出剩余油墨Y,所以剩余油墨Y不会滞留在空间S(负压腔R)中而从狭缝24c溢出。
另外,因为在作为负压腔R的状态下结束加压填充,液体不会向负压腔R流动,所以与使空间S复压后结束向长槽26加压填充的情况相比,剩余油墨Y难以从狭缝24c漏出,还不会从狭缝24c溢出。这样,能够一边防止剩余油墨Y造成的污染一边填充油墨I,使填充后的油墨I的喷射稳定。
(变形例)
接着,讲述喷墨头10的具体的变形例。此外,对于和喷墨头10同样结构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不再赘述。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喷墨头10的平面图。另外,在以下的讲述中,适当应用上述图1~9。
如图10(a)所示,本变形例的喷墨头100,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狭缝24c的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沿着喷嘴孔31a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吸收体101。具体地说,各吸收体101在喷嘴板31的端面上沿着喷嘴列31c的排列方向延伸,到达喷嘴保护装置24中的下部的密闭部24b。就是说,吸收体101被从两侧包围喷嘴列31c及排出孔32d地配置。此外,吸收体101由和上述实施例1的吸收体60(参照图4)同样的材料构成。
依据该结构,因为沿着喷嘴孔31a的排列方向在喷嘴列31c的两侧配置吸收体101,所以能够迅速吸收从喷嘴孔31a中溢出的剩余油墨Y(参照图9)。进而,因为包围吸引口15a的两侧地配置吸收体101,所以能够将被吸收体101吸收后顺着吸收体101内流动的剩余油墨Y引导到吸引口15a的附近。因此,能够顺利地吸引用吸收体101吸收的剩余油墨Y,向废液罐E排出。
如图10(b)所示,本变形例的喷墨头110,在喷嘴板31的端面上配置有在平面图上成为U字形的吸收体111。具体地说,吸收体111由和上述实施例1的吸收体60(参照图4)同样的材料构成,在平面图上覆盖吸引口15a的整个区域,并且在喷嘴列31c的两侧沿着喷嘴孔31a的排列方向延伸。
依据该结构,因为覆盖吸引口15a地配置吸收体111,所以吸收体111的附近容易成为负压,能够有效地吸引被吸收到吸收体111内的剩余油墨Y。
[实施例2]
接着,讲述本发明的实施例2。此外,对于和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不再赘述。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喷墨头的图,(a)是平面图,(b)是沿着(a)的A-A线的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保护装置和喷嘴板之间的空间方向中的整个区域配置吸收体的这一点上,和上述实施例1不同。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200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的面方向中,包围狭缝24c的四周地配置吸收体201。具体地说,吸收体201包括:在平面图上覆盖吸引口15a的上半部分的下端部201b、在喷嘴列31c的两侧中从下端部201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沿着喷嘴列31c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侧部201c、以及将各侧部201c的一端彼此连接起来地形成的上端部201d。就是说,吸收体201具有和狭缝24c大致相同形状的狭缝201a的在平面图上O状地形成。此外,吸收体201由和上述实施例1的吸收体60(参照图4)同样的材料构成。
而且,吸收体201被配置成填埋喷嘴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方向(图11(b)中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区域。就是说,空间S的厚度和吸收体201的厚度一致。
这时,空间S在顶板部24a的面方向中,夹住吸收体201地隔离内周侧和外周侧,吸引口15a的下半部分在吸收体201的外周侧,朝着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露出。这样,被吸引泵16吸引的从狭缝24c流入的空气,就从吸收体201的内周侧朝着吸收体201的宽度方向流通,被引导到吸收体201的外周侧。然后,被引导到吸收体201的外周侧的空气,就在吸收体201的外周侧或槽32k内顺着下方到达吸引口15a后被吸引。因此,空间S中吸收体201的外周侧与吸收体201的内周侧相比,成为负压。
这时,从喷嘴孔31a中流出后吸收到吸收体201内的剩余油墨Y,被在吸收体201中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流通的空气朝着吸收体201的外周侧按出,和空气一起被引导到吸收体201的外周侧的槽32k内。被引导到槽32k内的剩余油墨Y,在槽32k内朝着下方流动,从吸引口15a向废液罐E排出。
进而,因为下端部201b如上所述地覆盖吸引口15a的上半部分,所以能够积极地将吸收体201的内部包含的剩余油墨Y引导到吸引口15a中。这是因为吸引口15a经由下端部201b而与吸收体201相接,从而吸引力容易作用于吸收体201的缘故。就是说,吸引口15a的上半部分可以直接吸出吸收体201包含的剩余油墨Y,吸引口15a的下半部分使槽32k内的空间成为负压,能够从吸收体201的四周引导剩余油墨Y。这样,能够连续引导吸收体201内吸收的剩余油墨Y,使吸收体201迅速干燥,抑制吸收体201的吸收量的饱和。
这样,依据本实施方式,在面方向中,以覆盖排出孔32d的一部分的状态而且填埋喷嘴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方向地配置吸收体201,从而利用吸收体201隔开吸收体20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因此。可以获得和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
接着,讲述喷墨头200的具体的变形例。此外,对于和喷墨头200同样结构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不再赘述。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喷墨头的平面图。
如图12所示,本变形例的喷墨头210,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的面方向中,以包围狭缝24c的四周的方式配置有吸收体211。具体地说,吸收体211包括:在平面图上覆盖吸引口15a的上半部分的下端部211b、在喷嘴列31c的两侧中从下端部211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沿着喷嘴列31c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侧部211c、以及将各侧部211c的一端彼此连接起来地形成的上端部211d。另外,在平面图上吸收体211的侧部211c的内周边从狭缝24c的内侧临近地配置。就是说,吸收体201具有和狭缝24c大致相同形状的狭缝211a的在平面图上O状地形成。而且,吸收体211的狭缝211a的宽度,小于喷嘴保护装置24的狭缝24c的宽度地形成,从而使吸收体211的内周边从狭缝24c的内侧露出。此外,吸收体211由和上述实施例1的吸收体60(参照图4)同样的材料构成。
而且,吸收体211被配置成填埋喷嘴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方向的整个区域。就是说,空间S的厚度和吸收体211的厚度一致。
依据该结构,因为配置成使吸收体211的内周边比狭缝24c向内侧突出,所以还能够切实地吸收到达狭缝24c的附近的剩余油墨Y,能够防止剩余油墨Y从喷嘴保护装置24漏出。
[实施例3]
接着,讲述本发明的实施例3。此外,对于和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不再赘述。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喷墨头的图,(a)是平面图,(b)是沿着(a)的B-B线的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只在排出孔附近配置吸收体的这一点上,和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300在喷墨头300的重力方向的下方配置吸收体301。具体地说,配置成在平面图中覆盖吸引口15a的下半部分,并且覆盖狭缝24c的下端部24j的两侧。这样,排出孔32d的上半部分就朝着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露出。因此,利用吸引泵16吸引空间S内的空气时,排出孔32d的上半部分就不通过吸收体301而直接与空气连通,从而能够有效地吸引空间S内的空气,使空间S成为均匀的负压腔R。
而且,填埋喷嘴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方向(图13(b)中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区域地配置吸收体301。就是说,空间S的厚度和吸收体301的厚度一致。进而,吸收体301的下端部在空间方向中从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朝着吸引口15a延伸,其端面与吸引口15a的下半部分抵接。
依据该结构,从喷嘴孔31a中流出后在喷嘴板31上朝着下方(重力方向中的下方)流动的剩余油墨Y,在喷嘴板31的下方,一部分被吸收体301吸收,其它部分则不被吸收体301吸收而直接到达排出孔32d并向废液罐E排出。然后,被吸收体301吸收的剩余油墨Y被吸引泵16吸引而向废液罐E引导。因此。可以获得和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进而,因为如上所述地以吸收体301与吸引口15a的下半部分抵接的状态覆盖,所以能够积极地将被吸收体301内部包含的剩余油墨Y向吸引口15a引导。这是因为吸收体301与吸引口15a的下半部分相接,从而吸引泵16(参照图2)的吸引力容易作用于吸收体301的缘故。就是说,吸引口15a的下半部分可以直接吸出吸收体301包含的剩余油墨Y。
在图14中,分别示出喷墨头10的变形例。此外,在各图中没有绘出吸收体。
图14(a)是表示喷墨头10的变形例的喷墨头80的图。如该图14(a)所示,在喷墨头80的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上形成向负压腔R侧凹陷的凹陷部24x。凹陷部24x是用冲压成形(压延)形成的部件,在该凹陷部24x的底面形成狭缝24c。这样,即使喷嘴保护装置24和箱体D接触时,也能够降低狭缝24c附近的防水膜24h和箱体D接触的概率,防止防水膜24h剥离。
图14(b)是表示喷墨头10的变形例的喷墨头90的图。如该图14(b)所示,在喷墨头90的喷嘴保护装置24上形成向负压腔R侧突出而且环状地围绕狭缝24c的环状突出壁24y。这样,在使喷墨头90的喷嘴喷出口31b朝着下方地向箱体D喷出油墨I时,即使将负压腔R复压后空间S中残留剩余油墨Y时,也能够阻止该剩余油墨Y顺着内表面24e到达狭缝24c,能够防止剩余油墨Y从狭缝24c中漏出。
图14(c)是表示喷墨头10的变形例的喷墨头100的图。如该图14(c)所示,在喷墨头100的喷嘴保护装置24上,利用冲压成形形成凹陷部24x和环状突出壁24y。这样,能够防止防水膜24h剥离,并且能够在使喷墨头100的喷嘴喷出口31b朝着下方地向箱体D喷出油墨I时,防止剩余油墨Y从狭缝24c漏出。
此外,采用冲压成形后,能够同时形成凹陷部24x和环状突出壁24y,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讲述的动作步骤或各构成部件的诸形状及组合等,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根据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喷嘴板31和喷嘴盖32构成喷嘴体23,在喷嘴盖32盖住喷嘴保护装置24的环状端部24d。但是也可以将吸引口15a向空间S开口作为条件,在喷嘴板31盖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将吸引口15a嵌插到喷嘴盖32上形成的排出孔32d中的结构。但是既可以在喷嘴板31或喷嘴保护装置24形成排出孔32d,也可以将吸引流路15与排出孔32d连接后。将该排出孔32d作为吸引口。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氟类树脂涂层或特氟隆(注册商标)镀敷来形成防水膜24h。但还可以粘贴防水片或涂敷防水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钛涂层形成亲水膜24g。但既可以实施镀金,也可以涂敷碱性药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喷墨头10而构成喷墨记录装置1。但还可以使喷墨头10可动后构成喷墨记录装置1。就是说,如果采用喷墨头10,就能够实现不需要用于负压吸引的盖子的喷墨记录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将喷墨头10的喷嘴列31c的排列方向朝着重力方向还将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朝着水平方向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这种设置的方向,既可以采用将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朝着重力方向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将喷嘴列31c的延伸方向朝着水平方向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初始填充时及清洁时使吸引泵动作,但是印刷时油墨I往往从喷嘴孔31a滴落,回收这种油墨I也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中,讲述了在喷嘴板31的端面配置吸收体60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采用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上配置的结构。另外,还可以采用不用吸收体覆盖排出孔32d的结构。这样,能够使从喷嘴孔31a中溢出的剩余油墨Y在顶板部24a形成的狭缝24c的前段切实地被吸收体吸收,从而能够防止剩余油墨Y从狭缝24c向外部漏出。
另外例如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上或喷嘴板31的端面上的某一个面上配置吸收体时,最好在平面图上覆盖吸引口15a地配置吸收体。另一方面,填埋喷嘴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之间地配置吸收体时,最好采用在平面图上只覆盖吸引口15a的一部分地配置而不完全覆盖吸引口15a的结构。
进而,还可以采用适当地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结构。
另外还可以采用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上以及喷嘴板31的端面上的两处配置吸收体,或者在喷嘴保护装置24和喷嘴板31的中间区域配置吸收体的结构。
另外以上讲述了在形成了喷嘴喷出口31b的上部形成在喷嘴保护装置24的顶板部24a上形成的狭缝24c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没有在喷嘴喷出口31b的正上方涉及的上部形成顶板部24a的板面的状态。换言之,能够以不被喷嘴喷出口31b遮住的程度形成顶板部24a。这样,因为能够直到形成喷嘴喷出口31b的极限为止地形成顶板部24a,所以能够良好地保持负压腔R的负压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头芯片20的开放孔22c如图6及图7所示地向各长槽26整个开口的形态。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在油墨腔板22形成与长槽26隔一个连通的狭缝,从而形成导入油墨I的长槽26和不导入油墨I的长槽26。采用这种形态后,例如即使是导电性的油墨I时,互相邻接的侧壁27的板状电极28也不会短接,能够实现喷出独立的油墨。
就是说,因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述的头芯片并没有限定形态,所以可以使用非导电性的油性油墨、导电性的水性油墨、有溶解力的油墨或UV油墨等。这样地构成液体喷射头后,无论什么性质的油墨都能够分别使用。特别即使是具有导电性的油墨也能够没有问题地利用,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附加价值。此外,可以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喷出油墨I的促动器,具备设置了电极的陶瓷压电板21。但并不局限于这种形态。例如可以采用使用电热变换元件,使填充了油墨I的腔内产生气泡,利用其压力喷出油墨I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列举了喷墨记录装置1。但并不局限于打印机。例如还可以是传真机或按需(on demand)印刷机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的结构,将利用吸引泵16吸引的剩余油墨Y向废液罐E排出。但并不局限于这种形态。例如还可以采用使与吸引泵16的出口侧的流路连接的不是废液罐而是油墨罐51的结构。就是说,将被吸引泵16吸引的剩余油墨Y供给油墨罐51,由油墨罐51作为去往喷墨头10的油墨I供给的形态。采用这种方式后,能够将剩余油墨Y作为油墨I再利用。
还可以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在再利用剩余油墨Y之际从吸引泵16去往油墨罐51的流路上设置过滤部件。采用这种结构后,能够除去剩余油墨Y包含的杂质,向油墨罐51供给适当状态的油墨。
进而,还可以在再利用剩余油墨Y之际从吸引泵16去往油墨罐51的流路上设置脱气装置。采用这种结构后,能够脱掉剩余油墨Y包含的气泡,向油墨罐51供给适当状态的油墨。
但是,上述这些结构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结构,可以按照液滴喷射记录装置的规格适当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10、70、80、90、100、200、300...喷墨头(液体喷射头)  12...液体供给系统  15...吸引流路  15a...吸引口  16...吸引泵(吸引部)  21...陶瓷压电板(促动器)  23...喷嘴体(喷射体)  24...喷嘴保护装置(喷射体保护装置)  24a...顶板部  24b...密闭部  24c...狭缝  24e...内表面24f...外表面  24g...亲水膜  24h...防水膜  26...长槽(压力发生腔)31a...喷嘴孔  31b...喷嘴吐出口(喷出口)  31c...喷嘴列(喷射孔列)  32k...槽  60、101、111、201、301...吸收体  I...油墨(第1液体)  R...负压腔  S...空间(内侧空间)  W...清洗液(第2液体)

Claims (1)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中包括:具有由多个喷射孔构成的喷射孔列的喷射体、与所述各喷射孔组成一对而且与所述喷射孔连通的多个压力发生腔、向所述压力发生腔供给第1液体的液体供给系统、以及与所述压力发生腔邻接配置的促动器,
驱动所述促动器,将所述压力发生腔加压,从而使所述压力发生腔内的所述第1液体从所述喷射孔的液体喷射口喷射,其特征在于:
具备以覆盖所述喷射体的方式形成的喷射体保护装置,
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具备离开所述喷射体的表面地配置而且形成与所述喷射孔列对置的狭缝的顶板部、和将所述顶板部的周边部与所述喷射体之间密闭的密闭部,
在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喷射体之间,配置吸收从所述喷射孔溢出的所述第1液体的吸收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引流路,该吸引流路在沿着垂直方向配置所述喷射孔列时,一端侧的吸引口在所述喷射体中的所述喷射孔列的下方开口,并且另一端侧与吸引部连接而且与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连通;
经由所述吸引流路,被所述吸引部吸引,从而使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吸引从所述喷射孔向所述负压腔内溢出的所述第1液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在所述狭缝的宽度方向两侧,沿着所述喷射孔的排列方向配置所述吸收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以包围所述狭缝的下方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体。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以包围所述狭缝的全周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体。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在所述顶板部的面方向中的整个面上配置所述吸收体。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以向所述狭缝的内侧露出的状态配置所述吸收体。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狭缝的开口方向来看,以覆盖所述吸引口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体。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喷射体之间的所述顶板部侧配置所述吸收体。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喷射体之间的所述喷射体侧配置所述吸收体。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以填埋所述顶板部和所述喷射体之间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所述吸收体。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以使所述狭缝的内侧空间和所述吸引口隔离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设有与所述吸引口连通并且沿着所述吸收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吸引路。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以使该狭缝的长度方向朝着重力方向地形成,并且使下端部形成为圆形状。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所述顶板部,形成有朝着所述负压腔侧凹陷的凹陷部,
在该凹陷部的底面,形成有所述狭缝。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喷射体保护装置的所述顶板部,形成有朝着所述负压腔侧突出而且环状地围绕所述狭缝的环状突出壁。
17.一种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以及
构成为能够向所述液体供给系统供给所述第1液体的液体供给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给部构成为能够向所述液体供给系统切换供给所述第1液体和第2液体。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再利用液体供给系统,其通过吸引向所述负压腔内溢出的所述第1液体而进行回收,向所述压力发生腔供给该第1液体。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再利用液体供给系统中具有过滤部或脱气装置。
21.一种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该液体喷射头,
具备:具有由多个喷嘴孔构成的喷嘴列的喷嘴体、与所述各喷嘴孔组成一对而且与该喷嘴孔连通的多个压力发生腔、向该压力发生腔供给第1液体的液体供给系统、以及与所述压力发生腔邻接配置的促动器,
驱动所述促动器而对该压力发生腔加压,从而使该压力发生腔内的所述第1液体从所述喷嘴孔的喷嘴喷射口喷射,并且
具备:以覆盖所述喷嘴列的方式形成的喷嘴保护装置,所述喷嘴保护装置具备离开所述喷嘴体的表面地配置并形成有与所述喷嘴列对置的狭缝的顶板部、和将所述顶板部的周边部与所述喷嘴体之间密闭的密闭部、以及
吸引流路,其吸引口在所述喷嘴列的下方开口,与所述喷嘴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连通,
利用与所述吸引流路连接的吸引部使所述喷嘴保护装置的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吸引从所述喷嘴孔向所述负压腔内溢出的所述第1液体,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利用所述吸引部使所述负压腔成为低于大气压的负压的状态下,使用所述液体供给系统,将所述第1液体加压填充到所述压力发生腔为止。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所述吸引部使所述负压腔成为低于大气压的负压的状态下,结束所述加压填充。
23.一种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使用方法,是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液体填充模式,其利用第1输出使所述吸引部动作,从而使所述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经由所述吸引流路吸引从所述喷射孔列漏出的所述液体。
24.一种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使用方法,是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切换控制以下两种模式:
液体填充模式,利用第1输出使所述吸引部动作,从而使所述内侧空间成为负压腔,经由所述吸引流路吸引从所述喷射孔列漏出的所述液体;以及
正常使用模式,利用比所述第1输出小的第2输出使所述吸引部动作,从所述喷射孔列向被记录介质喷射所述液体,对所述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
CN2009801413530A 2008-10-09 2009-08-19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770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62784 2008-10-09
JP2008-262784 2008-10-09
PCT/JP2009/064483 WO2010041519A1 (ja) 2008-10-09 2009-08-19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ヘッドの液体充填方法、液体噴射記録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7025A CN102177025A (zh) 2011-09-07
CN102177025B true CN102177025B (zh) 2013-11-06

Family

ID=4210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135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77025B (zh) 2008-10-09 2009-08-19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21824A1 (zh)
EP (1) EP2345539A4 (zh)
JP (1) JPWO2010041519A1 (zh)
KR (1) KR20110083617A (zh)
CN (1) CN102177025B (zh)
WO (1) WO20100415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03392A (ja) 2011-11-14 2013-05-3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WO2019245526A1 (en) 2018-06-18 2019-12-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eak mitigation devices
JP2022088209A (ja) 2020-12-02 2022-06-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その動作方法、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吐出用液体
JP2024045922A (ja) * 2022-09-22 2024-04-03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印刷装置およ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38947A (ja) * 1989-03-13 1990-09-21 Fujitsu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装置のヘッド取付け構造
JPH03164263A (ja) * 1989-11-24 1991-07-1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584930A (ja) * 1991-09-27 1993-04-06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ヘツド
JPH05116338A (ja) 1991-10-30 1993-05-14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JPH06218938A (ja) 1993-01-25 1994-08-09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A2218984C (en) * 1995-05-09 2006-09-12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Cleaning flui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inuous printing ink-jet nozzle
JPH11268286A (ja) * 1998-03-26 1999-10-05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US6547368B2 (en) * 1998-11-09 2003-04-15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er including printhead capping mechanism
JP2003127436A (ja) * 2001-10-29 2003-05-08 Hitachi Koki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4230745A (ja) * 2003-01-31 2004-08-19 Hitachi Printing Solution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
JP2006082344A (ja) * 2004-09-15 2006-03-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168077A (ja) * 2004-12-14 2006-06-29 Olympus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4541873B2 (ja) * 2004-12-24 2010-09-08 株式会社Pfu インク記録装置
JP4570985B2 (ja) * 2005-02-25 2010-10-27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007945A (ja) * 2005-06-29 2007-01-18 Canon Finetech Inc インク充填方法及びインク充填機構
JP2007015356A (ja) * 2005-07-11 2007-01-2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KR100788675B1 (ko) * 2005-12-02 2007-12-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젯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7216108A (ja) * 2006-02-15 2007-08-30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塗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7025A (zh) 2011-09-07
WO2010041519A1 (ja) 2010-04-15
EP2345539A1 (en) 2011-07-20
JPWO2010041519A1 (ja) 2012-03-08
US20110221824A1 (en) 2011-09-15
KR20110083617A (ko) 2011-07-20
EP2345539A4 (en) 2013-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87157B2 (en) Fl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02083629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JP200426835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544982B2 (en) Liquid jet head, liquid jet recorder and method for filling liquid jet head with liquid
CN102177025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JP201715949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WO2010101075A1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の使用方法
US20110285783A1 (en) Liquid jetting head, liquid jetting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illing liquid jetting head with liquid
JP5565232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WO2010103937A1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液体充填方法
EP2386415A1 (en) Liquid jetting head, liquid jetting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filling liquid jetting head with liquid
JP4701889B2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用のキャップ部材、メンテナンスユニット、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200827314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09012382A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フラッシング処理方法
MXPA05005526A (es) Miembro de limpieza de cabeza para impresora de inyeccion de tinta.
WO2010106970A1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の使用方法
JP200428417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035537A (ja) 液滴吐出記録装置
JP2004188904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125606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液体充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81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