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6447A -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6447A
CN102136447A CN2010105700011A CN201010570001A CN102136447A CN 102136447 A CN102136447 A CN 102136447A CN 2010105700011 A CN2010105700011 A CN 2010105700011A CN 201010570001 A CN201010570001 A CN 201010570001A CN 102136447 A CN102136447 A CN 1021364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sti
semiconductor device
resist film
manufacture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00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36447B (zh
Inventor
舟山幸太
茶木原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36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6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6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64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trench refilling with dielectric materials
    • H01L21/76229Concurrent filling of a plurality of trenches having a different trench shape or dimension, e.g. rectangular and V-shaped trenches, wide and narrow trenches, shallow and deep tren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18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e.g. specific source or drain implants or silicid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or rais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 H01L21/823425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e.g. specific source or drain implants or silicid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or rais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manufacturing common source or drain regions between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37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gate conductors, e.g. particular materials, shapes
    • H01L21/823456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gate conductors, e.g. particular materials, shapes gate conductors with different shapes, lengths or dim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68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gate sidewall spacers, e.g. double spacers, particular spacer material o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9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with charge trapping gate insulator, e.g. MNOS-memory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1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view layou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4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08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 G11C16/0425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a merged floating gate and select transist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08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 G11C16/0433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s comprising cells containing a single floating gate transistor and one or more separate select transis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 Read Only Memory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在半导体存储器等的存储器单元阵列等的曝光中,当通过曝光向负性抗蚀剂膜上转移用于蚀刻STI沟槽区域的成组单位开口(其中用于蚀刻各自具有矩形形状的STI沟槽区域的成组单位开口布置成行和列)时,适当地使用包括第一曝光步骤(该步骤使用具有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一线状开口的第一光学掩模)和第二曝光步骤(该步骤使用具有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二线状开口的第二光学掩模)的多曝光。

Description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包括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于2009年12月1日提交的第2009-273241号日本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整体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应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或者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中的光刻技术时有效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Hei 5(1993)-326358(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该技术中使用具有相互正交的相应带状光屏蔽部分的两个掩模将一个负性抗蚀剂膜曝光两次以便防止接触孔的拐角部分的形状圆化。
在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Hei 9(1997)-289153(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该技术中在使用多晶硅化物栅极电极和与之邻近的按照多晶硅化物图案的正性抗蚀剂的光刻加工中,使用具有不同屏蔽图案的两个掩模将一个负性抗蚀剂膜曝光两次以便防止图案的拐角部分的形状圆化。
在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Hei 11(1999)-121701(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该技术中与NOR型半导体存储器器件的浅沟槽隔离(STI)区域的光刻关联,为了避免矩形图案的端部由于邻近效应而圆化,使用硬掩模图案和由与之正交的抗蚀剂膜形成的线和间隔图案作为抗蚀掩模来对硅衬底进行干法蚀刻并且由此形成有沟槽。
在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2006-49737(专利文献4)或者与之对应的美国专利公开号2009-122609(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该技术中在具有分裂栅极闪存单元(具有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半导体(MONOS)结构或者硅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硅(SONOS)结构)的闪存中防止经由源极区域向与选择写入的存储器单元相邻的未选存储器单元施加写扰动。
在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2009-54707(专利文献6)或者与之对应的美国专利公开号2009-050956(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该技术中在具有分裂栅极闪存单元(使用MONOS结构或者SONOS结构)的闪存中提高在根据源极侧注入(SSI)方法的写入期间的抗扰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Hei 5(1993)-326358
[专利文献2]
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Hei 9(1997)-289153
[专利文献3]
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Hei 11(1999)-121701
[专利文献4]
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2006-49737
[专利文献5]
美国专利公开号2009-122609
[专利文献6]
日本待审专利公开号2009-54707
[专利文献7]
美国专利公开号2009-050956
发明内容
在结构为具有共同栅极的多个晶体管单元以阵列布置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中,在构图浅沟槽隔离(STI)区域的步骤中,具有横向伸长的矩形形状的STI图案需要在纵向方向上形成为重复图案。当矩形形状的最小尺度与曝光波长(曝光光束或者电磁波的波长)为相同级别或者更短时,邻近效应在矩形形状的端部变得明显从而增加图案的变形。担心这样的图案变形可能影响器件参数,比如纵向地穿越端部附近的存储器栅极的栅极宽度。
已经实现本发明以便解决这些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的制造工艺。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的陈述将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以及新颖特征。
下文是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本发明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方面的概况简述。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半导体存储器等的存储器单元阵列等的曝光中,当通过曝光向负性抗蚀剂膜上转移用于蚀刻STI沟槽区域的成组单位开口(其中用于蚀刻各自具有矩形形状的STI沟槽区域的单位开口布置成行和列)时适当地使用多曝光,该多曝光包括第一曝光步骤(该步骤使用第一光学掩模,该第一光学掩模具有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一线状开口)和第二曝光步骤(该步骤使用第二光学掩模,该第二光学掩模具有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二线状开口)(其中可以先进行第一曝光步骤或者第二曝光步骤)。
下文是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本发明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可实现的效果的简述。
也就是说,在半导体存储器等的存储器单元阵列等的曝光中,当通过曝光向负性抗蚀剂膜上转移用于蚀刻STI沟槽区域的成组单位开口(其中用于蚀刻各自具有水平伸长的基本上矩形形状的STI沟槽区域的单位开口布置成行和列)时适当地使用多曝光,该多曝光包括第一曝光步骤(该步骤使用第一光学掩模,该第一光学掩模具有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一线状开口)和第二曝光步骤(该步骤使用第二光学掩模,该第二光学掩模具有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二线状开口)。因此可以避免在矩形形状的端部的邻近效应。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如下器件的例子的具有MONOS存储器结构的分裂栅极闪存中的存储器单元阵列的部分俯视图,该器件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的目标;
图2是与图1的A-A’横截面对应的器件示意横截面图;
图3是图2中所示ONO膜的外围部分R1的部分放大横截面图;
图4是图1中所示分裂栅极闪存中的存储器单元阵列的电路结构图;
图5示出了在对图1中所示分裂栅极闪存中的所选单元进行写入、擦除和读取期间向个别线(选择栅极线、存储器栅极线、源极线和位线)施加的电压的条件例子;
图6是图示了在图1中所示分裂栅极闪存中的存储器单元部分、外围电路部分、对准目标图案和芯片区域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晶片部分俯视图;
图7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其中存储器单元阵列部分还对应于图1的A-A”横截面并且同样适用于图8至图29这些后续图)(在沉积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氮化硅膜的步骤中);
图8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涂覆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抗蚀剂膜的步骤中);
图9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构图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抗蚀剂膜的步骤中);
图10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填充和平坦化STI区域的步骤中);
图11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引入P型阱的步骤中);
图12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引入N型阱的步骤中);
图13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栅极氧化和沉积第一多晶硅层的步骤中);
图14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沉积冠部绝缘膜的步骤中);
图15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涂覆用于加工存储器单元部分中的栅极电极的抗蚀剂的步骤中);
图16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加工存储器单元部分中的栅极电极的步骤中);
图17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去除外围电路部分中的冠部绝缘膜的步骤中);
图18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沉积ONO膜和第二多晶硅层的步骤中);
图19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通过自对准来蚀刻第二多晶硅层的步骤中);
图20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构图用于加工ONO膜和内栅极电极的抗蚀剂膜的步骤中);
图21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蚀刻ONO膜和内栅极电极的步骤中);
图22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涂覆如下抗蚀剂膜的步骤中,该抗蚀剂膜用于加工外围电路部分中的栅极电极);
图23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加工外围电路部分中的栅极电极的步骤中);
图24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形成侧壁间隔物和引入源极/漏极区域的步骤中);
图25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硅化步骤中);
图26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接触之上沉积氮化硅膜的步骤中);
图27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沉积预金属(premetal)绝缘膜的步骤中);
图28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形成钨塞的步骤中);
图29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形成第一层金属布线的步骤中);
图30是示出了图8至图10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中的与图1对应的部分中的光学掩模(第一光学掩模)的图案例子的掩模平面图(STI形成步骤);
图31是示出了图8至图10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中的与图1对应的部分中的光学掩模(第二光学掩模)的图案例子的掩模平面图(STI形成步骤);
图32是示出了图9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中的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STI形成步骤);
图33是与图32的X-X’横截面关联的器件横截面图;
图34是在图31的步骤之后去除抗蚀剂膜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
图35是与图34的X-X’横截面关联的器件横截面图;
图36是在图34的步骤之后沉积衬垫氧化硅膜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
图37是在图36的步骤之后隔离沟槽各自用二氧化硅膜填充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
图38是在图37的步骤之后通过化学机械抛光去除不需要的掩埋二氧化硅膜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
图39是在图38的步骤之后去除氮化硅膜之前执行蚀刻二氧化硅膜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
图40是在图39的步骤之后执行氮化硅膜去除工艺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
图41是在图40的步骤之后去除氮化硅膜之后执行二氧化硅膜蚀刻工艺(包括清洁工艺等)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
图42是用于图示在缩减投影曝光中的晶片的布局、单位曝光区域、芯片区域、对准目标图案等的晶片部分俯视图(图6对应于芯片及其外围区域R2);
图43是图42的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的放大俯视图;
图44是图42的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的放大俯视图;
图45是与图44的B-B’横截面对应的对准目标图案例子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46是与图44的B-B’横截面对应的对准目标图案的另一例子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47是示出了第一光学掩模的例子(当使用正性抗蚀剂时)的掩模平面图,该第一光学掩模用于加工用于图1的器件部分的硬掩模,该图用于图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中的STI区域的形成工艺;
图48是已经使用图47的光学掩模来曝光并且显影的抗蚀剂膜图案(第一抗蚀剂膜)的平面图;
图49是与图48的X-X’横截面对应的器件横截面图;
图50是在图49之后的器件横截面图(当完成硬掩模蚀刻时);
图51是在图50之后的器件平面图(当完成第一抗蚀剂膜去除时);
图52是与图51的X-X’横截面对应的器件横截面图;
图53是在图52之后的器件横截面图(当涂覆第二抗蚀剂膜时);
图54是示出了用于图1的器件部分的第二光学掩模的例子(当使用正性抗蚀剂时)的掩模平面图,该图用于图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中的STI区域的形成工艺;
图55是在图53之后已经使用图54的光学掩模来曝光并且显影的抗蚀剂膜图案(第二抗蚀剂膜)的器件平面图;
图56是与图55的X-X’横截面对应的器件横截面图;
图57是在图55之后的器件平面图(当完成第二抗蚀剂去除时);
图58是在NOR型闪存中的与图1对应的存储器单元阵列部分的器件俯视图,该闪存示出了如下器件的另一例子,该器件作为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目标;以及
图59是与图58的A-A’横截面对应的器件示意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中的描述形式、基本术语及其使用)
1.在本发明中,如果出于便利考虑而必需,则对一个实施例的描述可以使得该实施例在其描述中划分成多个章节。然而除非另有具体明确描述,否则它们决不相互独立或者相互完全分开,并且单个例子的个别部分之一是其它个别部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细节、变化等。在原则上将省略对类似部分的重复描述。除非另有具体明确描述,除非实施例中的各构成元件在理论上限于具体数字,或者除非根据上下文清楚该构成元件不可或缺,否则该构成元件并非不可或缺。
另外在本发明中,当提到“半导体器件”或者“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时,它主要地涉及各种单元件晶体管(有源元件)和如下器件,在该器件中电阻器、电容器等在半导体芯片等(例如单晶硅衬底)之上集成于这样的单元件晶体管周围。可以示出的各种晶体管的有代表性的例子包括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为代表的金属绝缘体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ISFET)。可以示出的集成电路结构的有代表性的例子包括以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电路(该CMOS集成电路为N沟道MISFET和P沟道MISFET的组合)为代表的互补金属绝缘体半导体(CMIS)集成电路。
一般而言,用于如今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的晶片工艺(即大规模集成(LSI))可以大致地细分成线前端(FEOL)工艺(从加载作为原材料的硅晶片到预金属工艺等)(该工艺包括在MI布线层的下端与栅极电极结构等之间形成层间绝缘膜、形成接触孔、掩埋钨塞等)和线后端(BEOL)工艺(以形成MI布线层作为开始而以在基于铝的焊盘电极等之上的最终钝化膜中形成焊盘开口作为结束)(晶片级封装工艺也包括在BEOL工艺中)。在FEOL工艺中,栅极电极构图步骤、接触孔形成步骤等是其中需要特别精细制作的微制作步骤。另一方面,在BEOL工艺中,在尤其在相对下层(例如在近似四层结构的掩埋布线中的M1至约M3和在近似十层结构的掩埋布线中的M1至约M5)中的局部布线中形成过孔和沟槽的步骤等中特别需要微制作。注意“MN(通常满足N=1至约15)”代表从底部算起的第N层,并且M1和M3分别为第一层布线和第三层布线。
2.类似地,即使当在对实施例等的描述中与材料、构成等关联地使用比如“X包括A”这样的措词时,除非另有具体明确描述或者除非根据上下文清楚它排除除了A之外的元件的材料、构成等作为其主要构成元件之一,否则并不排除包含这样的材料、构成等。例如当提到成分时,该措词意味着“X包含A作为主要成分”等。将理解即使当提到“硅构件”等时,它并不限于纯硅,并且也可以包括含SiGe合金的构件、包含硅作为主要成分的多元素合金、另一添加物等。类似地,也将理解即使当提到“二氧化硅膜”、“基于氧化硅的绝缘膜”等时,它不仅包括相对纯的未掺杂的二氧化硅而且包括氟硅酸盐玻璃(FSG)、基于TEOS的氧化硅、碳氧化硅(SiOC)、掺杂碳的氧化硅、有机硅化物玻璃(OSG)、磷硅酸盐玻璃(PSG)、硼磷硅酸盐玻璃(BPSG)等的热氧化物膜、CVD氧化物膜、涂覆氧化硅(比如旋涂玻璃(SOG)或者纳米簇硅石(NCS))、通过向与上文提到的构件相同的构件中引入空隙而获得的基于硅石的低k绝缘膜(有孔绝缘膜)、包含上文提到的膜中的任何膜作为其主要构成元件的具有另一基于硅的绝缘膜的复合膜等。
作为在半导体领域中与基于氧化硅的绝缘膜一起常用的基于硅的绝缘膜有基于氮化硅的绝缘膜。属于这一系统的材料包括SiN、SiCN、SiNH、SiCNH等。这里当提到“氮化硅”时,除非另有具体明确描述,否则它包括SiN和SiNH二者。类似地,当提到“SiCN”时,除非另有具体明确描述,否则它包括SiCN和SiCNH二者。
SiC具有与SiN的性质类似的性质,但是在多数情况下,SiON更应当分类为基于氧化硅的绝缘膜。
氮化硅膜不仅主要在自对准接触(SAC)技术中用作蚀刻阻止膜,而且在应力记忆技术(SMT)中用作应力施加膜。
类似地,当提到“镍硅化物”时,它通常是指镍单晶硅化物、但是不仅包括相对纯的镍单晶硅化物而且包括各自包含镍单晶硅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混合晶体等。硅化物也不限于镍硅化物并且可以是常用的钴硅化物、钛硅化物、钨硅化物等。作为用于硅化的金属膜,不仅可以使用镍(Ni)膜而且可以使用镍合金膜,例如Ni-Pt合金膜(Ni和Pt的合金膜)、Ni-V合金膜(Ni和V的合金膜)、Ni-Pd合金膜(Ni和Pd的合金膜)、Ni-Yb合金膜(Ni和Yb的合金膜)或者Ni-Er合金膜(Ni和Er的合金膜)等。注意这样包含镍作为其主要金属元素的硅化物一般称为“基于镍的硅化物”。
3.类似地,也将理解虽然与图形数字、位置、属性等关联地示出了优选例子,但是除非另有具体明确描述或者除非根据上下文清楚严格地限于该图形数字、位置或属性等,则并不严格地限于该图形数字、位置或属性等。
4.另外,当提到具体数值或者数量时,除非相反地具体明确地描述、除非数值在理论上限于该数字,或者根据上下文清楚该数值限于该数字,否则它可以多于或者少于该具体数值。
5.当提到“晶片”时,它通常是指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与半导体器件或者电子器件相同)形成于其之上的单晶硅晶片,但是将理解“晶片”也包括绝缘衬底和半导体层等的复合晶片,比如外延晶片、SOI衬底或者LCD玻璃衬底。
6.当提到“化学机械抛光”或者CMP时,它不仅包括使用浮置研磨颗粒的CMP而且包括使用固定研磨颗粒的CMP。
(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将详细地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各附图中,相同或者类似部分由相同或者类似标记或者标号表示,并且在原则上将不重复其描述。
在附图中,当影线等造成复杂图示时或者当在待加影线的部分与空白空间之间的区别明显时即使在横截面中也可以省略影线等。与此有关,当根据描述等清楚二维闭合孔为二维闭合等时,即使该孔也可以让它的背景轮廓略去。另一方面,即使除了横截面之外的部分也可以加影线以清楚地示出加影线的部分并非空白空间。
§1.描述作为如下器件的例子的使用MONOS结构或者SONOS结构的分裂栅极闪存的基本操作等,该器件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的目标(主要使用图1至图5)。
这里描述的闪存通常用作在中央处理单元(CPU)以及其它芯片如逻辑电路芯片和信号处理电路芯片中嵌入的嵌入式存储器。因而,布线系统通常例如为多层铜大马士革布线,但是这里仅描述其第一层布线。注意作为专用存储器,闪存也可以装配于独立芯片上。
图1是作为如下器件的例子的具有MONOS存储器结构的分裂栅极闪存中的存储器单元阵列的部分俯视图,该器件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的目标。图2是与图1的A-A’横截面对应的器件示意横截面图。图3是图2中所示ONO膜的外围部分R1的部分放大横截面图。图4是图1中所示分裂栅极闪存中的存储器单元阵列的电路结构图。图5示出了在对图1中所示分裂栅极闪存中的所选单元写入、擦除和读取期间向个别线(选择栅极线、存储器栅极线、源极线和位线)施加的电压的条件例子。
首先将使用图1至图3描述分裂栅极MONOS存储器单元的结构例子,该存储器单元是如下器件,该器件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的目标。基于附图将给出对作为如下器件的例子的使用MONOS结构或者SONOS结构的分裂栅极闪存的存储器单元结构、其存储器单元阵列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操作的描述,该器件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的目标。
首先将描述存储器单元部分3的结构(存储器单元阵列)。存储器单元部分3具有二维重复结构,该结构具有存储器单元重复单位区域3u作为单位单元或者单位晶格。如图1至图3中所示,半导体衬底1例如包括p型单晶硅,并且在其中通过引入浓度比衬底部分的浓度更高的p型杂质来形成p阱11。在半导体衬底1的第一主表面1a(器件形成表面,即,与背表面1b相反的表面)的有源区域中布置用于选择存储器单元的n沟道MISFET(QS)和用于存储器目的的n沟道MISFET(QM)。存储器单元的漏极区域9以及源极区域8a和8b例如具有相对低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14d和14s(分别为N型漏极扩展区域和N型源极扩展区域)以及具有比n-型半导体区域14d和14s(轻度掺杂漏极(LDD)结构)的杂质浓度更高的相对高杂质浓度的相对高浓度的n+型半导体区域12(N型高浓度区域)。n-型半导体区域14d和14s设置成更接近存储器单元的沟道区域,而n+型半导体区域12设置于与存储器单元的沟道区域相距的距离与n-型半导体区域14d和14s对应的位置。在n+型半导体区域12之上提供硅化物层15a(在源极/漏极区域之上),比如硅化镍层。
在漏极区域9与源极区域8a和8b之间半导体衬底1的主表面1a之上,上述选择n沟道MISFET(QS)(即,选择晶体管)的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以及上述存储器n沟道MISFET(QM)(即,存储器晶体管)的存储器栅极电极7a和7b以相邻关系延伸,并且多个存储器单元在其延伸方向上经由隔离部分5a、5b、5c、5d、5e和5f(STI区域)彼此相邻定位。也就是说,成对字线6a和6b按照预定空间间隔纵向地穿越以矩阵布置的成组STI区域的各行。
以与在源极/漏极区域之上和上述方式相同的方式,在存储器栅极电极7a和7b之上提供硅化物层15b,比如硅化镍层。在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之上提供冠部绝缘膜19。此外,在存储器栅极电极7a和7b以外以及在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以内提供侧壁间隔物18。
在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与半导体衬底1的主表面之间提供栅极绝缘膜16,各栅极绝缘膜例如包括厚度约为1nm至5nm的薄二氧化硅膜。作为各栅极绝缘膜16,不仅可以使用二氧化硅膜而且可以使用介电常数比氮化硅膜的介电常数更高的氮氧化硅膜或者金属氧化物膜,比如二氧化铪膜、氧化铝(矾土)膜或者氧化钽膜。
在包括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以及冠部绝缘膜19的多层膜的相应一个侧表面之上以侧壁形状提供存储器栅极电极7a和7b。通过电荷积累绝缘膜17(ONO膜),在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与存储器栅极电极7a和7b之间提供绝缘,其中在各ONO膜中堆叠下层绝缘膜17a(在电荷积累膜之下的层中的绝缘膜)、电荷积累层17b(电荷积累膜)和上层绝缘膜17c(在电荷积累膜之上的层中的绝缘膜)。
以竖直地介于绝缘膜17a与17b之间的状态提供例如包括氮化硅膜并且厚度例如约为5nm至20nm的电荷积累层17b。氮化硅膜是如下绝缘膜,在该绝缘膜中具有离散俘获能级并且该绝缘膜具有在俘获能级积累电荷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具有俘获能级的绝缘膜,形成氮化硅膜9b,但是具有俘获能级的绝缘膜并不限于氮化硅膜。例如也可以使用介电常数比氮化硅膜的介电常数更高的高介电常数膜,比如氧化铝(矾土)膜、氧化铪膜或者氧化钽膜。另外,具有俘获能级的绝缘膜也可以由硅纳米点形成。各绝缘膜17a和17c例如包括二氧化硅膜等。下层绝缘膜17a的厚度例如约为1.5nm至6nm,而上层绝缘膜17c的厚度例如约为1nm至8nm。各绝缘膜17a和17c也可以由含氮二氧化硅膜形成。
在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以及存储器栅极电极7a和7b之上形成包括氮化硅膜和二氧化硅膜的层间绝缘膜21(预金属绝缘膜)。在层间绝缘膜21中形成到达漏极区域9的接触孔10。与在第一方向(列方向)上延伸的存储器栅极电极7a和7b(或者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相交的在第二方向(行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层布线23经由掩埋于接触孔10中的塞22(钨塞)耦合到漏极区域9。布线23形成各存储器单元的位线。
由于如图1中所示平面配置,所以担心在STI区域5、5b、5d等的构图中其水平伸长矩形形状可能由于邻近效应等而在其端部24a和24b畸变,从而变化与之邻近提供的MISFET(QS和QM)的栅极宽度或者变化在端部24a与24b之间的源极区域8的宽度。因此,在第3节和第5节中,通过工艺改进来克服该问题。
接着使用图4将描述分裂栅极MONOS存储器单元的阵列结构例子。注意在图4中为了图示更简单而示出了仅2×4个存储器单元。
耦合个别存储器单元的选择栅极电极6的选择栅极线(字线)CGL0至CGL3、耦合存储器栅极电极7的存储器栅极线MGL0至MGL3以及耦合源极区域8(各源极区域由相邻两个存储器单元共享)的源极线SL0和SL1在第一方向(列方向)上平行延伸。另一方面,耦合存储器单元的漏极区域9的位线BL0和BL1在第二方向(行方向)、即与选择栅极线CGL0等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注意在原则上,这些线不仅在电路图中而且在个别存储器单元或者线的布局中在上文提到的方向上延伸。选择栅极线CGL0等也可以由选择栅极电极6或者耦合到选择栅极电极6的线形成。
在写入或者擦除期间向各源极线SL0和SL1以及存储器栅极线MGL0至MGL3施加高电压,使得包括高击穿电压MISFET的升压驱动器与之耦合。另一方面,向各选择栅极线CGL0至CGL3仅施加约为1.5V的低电压,使得低击穿电压和高速升压驱动器与之耦合。十六个、三十二个或者六十四个存储器单元耦合到各局部位线。局部位线经由用于选择局部位线的MISFET耦合到全局位线。全局位线耦合到读出放大器。
在图4中所示阵列结构中,各源极线SL0和SL1被独立地布线,而多个存储器栅极线MGL0至MGL3相互耦合以提供共同存储器栅极线MGL。然而也有可能的是,多个源极线SL0和SL1可以相互耦合以提供共同源极线,并且多个存储器栅极线MGL0至MGL3可以相互耦合以提供共同存储器栅极线。通过提供共同线来减少用于驱动个别线的高击穿电压驱动器的数目以允许减少芯片面积。反言之,也有可能的是,各源极线SL0和SL1以及存储器栅极线MGL0至MGL3可以被独立地布线。在这一情况下,高击穿电压驱动器的数目增加,但是可以减少在写入和擦除期间接收扰动的时间。
接着将使用图5描述分裂栅极MONOS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操作(写入、擦除和读取)的例子。这里将向电荷积累层17b中电子的注入定义为“写入”而将向电荷积累层17b中空穴的注入定义为“擦除”。
将给出对“写入”的描述。
通过所谓SSI方法进行写入。如图5中所示,向所选单元BIT1的源极区域8施加的电压Vs设置成5V,向存储器栅极电极7施加的电压Vmg设置成10V,并且向选择栅极电极6施加的电压Vsg设置成1V。然后控制向漏极区域9施加的电压Vd,使得在写入期间的沟道电流具有给定的设置值。这时的电压Vd取决于沟道电流的设置值和选择MISFET(QS)的阈值电压并且在设置的电流值例如为1μA时变为约0.4V。向p阱11施加的电压V为0V。
接着将描述在向所选单元BIT1施加写入电压时的电荷移动。通过向选择栅极电极6施加比向漏极区域9施加的电压更高的电压以使选择MISFET(QS)进入接通状态并且向源极区域8施加正的高电压,电子从漏极区域9流向源极区域8。在沟道区域中流动的电子在选择栅极电极6与存储器栅极电极7之间的边界附近之下在沟道区域(在源极区域8与漏极区域9之间)中加速以变成热电子。热电子通过向存储器栅极电极7施加的正电压而被吸引到存储器栅极电极7并且向在存储器栅极电极7之下的电荷积累层17b中注入。注入的热电子由电荷积累层17b中的俘获能级俘获,因而电子积累于电荷积累层17b中以提高存储器n沟道MISFET(QM)的阈值电压。接着将给出对“擦除”的描述。
如图5的“擦除”列中所示,通过BTBT擦除(其中通过带到带的隧穿(BTBT)现象来生成空穴并且用电场加速空穴,从而向电荷积累层17b中注入热空穴)或者通过FN擦除(其中通过Fowler-Nordheim(FN)隧穿从存储器栅极电极7或者半导体衬底1向电荷积累层中注入空穴)来进行擦除。
在进行BTBT擦除的情况下,向存储器栅极电极7施加的电压Vmg设置成-6V,向源极区域8施加的电压Vs设置成6V,并且向选择栅极电极6施加的电压Vsg设置成0V,而使漏极区域9s进入浮置状态。向p阱11施加0V(V)。当施加上文所示电压时,通过BTBT现象由在源极区域8与存储器栅极电极7之间施加的电压在源极区域8的端部生成的空穴由向源极区域8施加的高电压加速以变成热空穴,并且向存储器栅极电极7施加的高电压在存储器栅极电极7的方向上吸引热空穴而且向电荷积累层17b中注入热空穴。注入的热空穴由电荷积累层17b中的俘获能级俘获,从而存储器n沟道MISFET(QM)的阈值电压降低。
在进行FN擦除(其中从存储器栅极电极7注入空穴)以增加出现空穴的FN隧穿注入的可能性的情况下采用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图3中的上层绝缘膜17c的厚度调节成不多于3nm或者未提供上层绝缘膜17c。在采用具有上层绝缘膜17c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增加注入空穴的可能性,可以适当地提供如下配置,在该配置中厚度约为1nm的氮化硅膜或者非晶硅膜插入于存储器栅极电极7与上层绝缘膜17c之间。另一方面,在采用无上层绝缘膜17c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增加注入空穴的可能性,可以适当地提供具有如下配置的电荷积累层17b,该配置使用氮氧化硅膜或者在该配置中氮化硅膜和氮氧化硅膜依次堆叠于半导体衬底之上。作为为了FN擦除(其中从存储器栅极电极7注入空穴)而施加的电压,向存储器栅极电极7施加的电压Vmg设置成15V,并且其它施加电压(即向源极区域8施加的电压Vs、向选择栅极电极6施加的电压Vsg、向漏极区域9施加的电压Vd和向p阱11施加的电压V)各自设置成0V。当施加上文所示电压时,通过FN隧穿从存储器栅极电极7向电荷积累层17b中注入空穴。此外,向存储器栅极电极7提取在写入期间在电荷积累层17b中积累的电子。
在进行FN擦除(其中从半导体衬底1注入空穴)以增加出现FN隧穿注入空穴的可能性的情况下采用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在图3中所示存储器单元中下层绝缘膜17a的厚度调节成不多于3nm。取而代之,为了增加注入空穴的可能性,采用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厚度约为1nm的氮化硅膜或者非晶硅膜插入于半导体衬底1与下层绝缘膜17a之间。作为为了FN擦除(其中从半导体衬底1注入空穴)而施加的电压,向存储器栅极电极7施加的电压Vmg设置成-15V,并且其它施加电压(即,向源极区域8施加的电压Vs、向选择栅极电极6施加的电压Vsg、向漏极区域9施加的电压Vd和向p阱11施加的电压V)各自设置成0V。当施加上文所示电压时,通过隧穿从半导体衬底1向电荷积累层17b中注入空穴。此外,向半导体衬底1提取在写入期间在电荷积累层17b中积累的电子。
接着将给出对“读取”的描述。
如图5的“读取”列中所示,通过两类如下方法进行读取,在这些方法中通过允许电流在与用于写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以及允许电流在与用于写入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流动来进行读取。如图5中所示,在允许电流在与用于写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流动以进行读取的情况下,向漏极区域9施加的电压Vd设置成1.5V,向源极区域8施加的电压Vs设置成0V,向选择栅极电极6施加的电压Vsg设置成1.5V,并且向存储器栅极电极7施加的电压Vmg设置成1.5V。在允许电流在与用于写入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流动以进行读取的情况下,向漏极区域9施加的电压Vd和向源极区域8施加的电压Vs被切换并且分别设置成0V和1.5V。
在存储器n沟道MISFET(QM)在写入状态中的阈值电压与存储器n沟道MISFET(QM)在擦除状态中的阈值电压之间设置在读取期间向存储器栅极电极7施加的电压Vmg。当在写入状态中和在擦除状态中的相应阈值电压设置成4V和-1V时,在读取期间的前述电压Vmg具有介于其间的中间值。通过将电压Vmg设置成该中间值,即使在数据留置期间在写入状态中的阈值电压降低2V或者在擦除状态中的阈值电压上升2V,仍然可以识别写入状态或者擦除状态,从而数据留置性质的裕度增加。如果充分低地设置存储器单元在擦除状态中的阈值电压,则也可以将在读取期间的电压Vmg设置成0V。通过将在读取期间的电压Vmg设置成0V,可以避免读取扰动、即由于向存储器栅极电极MG施加电压所致的阈值电压波动。
§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中的晶片工艺等的概况的描述(主要使用图6至图29)。
图6是图示了在图1中所示分裂栅极闪存中的存储器单元部分、外围电路部分、对准目标图案和芯片区域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晶片的部分俯视图。图7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其中存储器单元阵列部分还对应于图1的A-A”横截面并且同样适用于图8至图29这些后续图)(在沉积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氮化硅膜的步骤中)。图8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涂覆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抗蚀剂膜的步骤中)。图9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构图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抗蚀剂膜的步骤中)。图10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填充和平坦化STI区域的步骤中)。图11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引入P型阱的步骤中)。图12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引入N型阱的步骤中)。图13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栅极氧化和沉积第一多晶硅层的步骤中)。图14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沉积冠部绝缘膜的步骤中)。图15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涂覆用于加工存储器单元部分中的栅极电极的抗蚀剂的步骤中)。图16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加工存储器单元部分中的栅极电极的步骤中)。图17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去除外围电路部分中的冠部绝缘膜的步骤中)。图18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沉积ONO膜和第二多晶硅层的步骤中)。图19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通过自对准来蚀刻第二多晶硅层的步骤中)。图20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构图用于加工ONO膜和内栅极电极的抗蚀剂膜的步骤中)。图21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蚀刻ONO膜和内栅极电极的步骤中)。图22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涂覆如下抗蚀剂膜的步骤中,该抗蚀剂膜用于加工外围电路部分中的栅极电极)。图23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加工外围电路部分中的栅极电极的步骤中)。图24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形成侧壁间隔物和引入源极/漏极区域的步骤中)。图25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硅化步骤中)。图26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接触之上沉积氮化硅膜的步骤中)。图27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沉积预金属绝缘膜的步骤中)。图28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形成钨塞的步骤中)。图29是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工艺流程横截面图(在形成第一层金属布线的步骤中)。基于附图将给出对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中的晶片工艺的概况的描述。
首先参照图6将描述目标器件等在晶片1之上的布局。如图6中所示,存储器单元部分3(存储器单元阵列)占用芯片区域2的部分。芯片区域2是实际产品电路形成于其中的产品电路区域。在存储器单元部分3附近通常提供具有CMOS或者CMIS结构的存储器外围电路4。在芯片区域2以外的划片区域64中放置对准目标图案25。对准目标图案25包括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等。接着使用与图6的B-B’横截面对应的器件横截面(其中存储器单元阵列部分还对应于图1的A-A”横截面)将描述晶片工艺的概况。注意由于图示限制,所以下文所示各横截面描绘了各存储器单元部分3、存储器外围电路4、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4x等的一部分。示出了存储器外围电路4中的具有CMOS或者CMIS结构的P沟道部分的一部分。
如图7中所示,相应横截面对应于从左到右布置的存储器单元阵列3、外围电路部分4和对准目标图案部分25。作为起始材料,制备晶片1。可以示出的晶片1的例子包括P型单晶硅晶片(基于硅的单晶晶片)等。注意晶片1可以是外延晶片或者SOI晶片。在其尺寸方面可以示出的晶片1的例子包括300φ晶片(具有直径约为300mm的基本上圆形形状)。注意除此之外也可以示出200φ晶片、450φ晶片等作为其例子。下文将描述工艺步骤。
如图7中所示,在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第一主表面1a(与背表面1b相反)之上首先通过热氧化来形成厚度例如约为10nm的二氧化硅膜(焊盘氧化硅膜)26。作为热氧化工艺,可以适当地使用在减压之下在例如氢/氧混合气体氛围中的单晶片灯加热方法(该方法也可以是批处理)等(下文称为“H2/O2混合气体氛围的减压氧化”)。形成焊盘氧化硅膜26以在加工STI区域时保护晶片1免受蚀刻损坏。随后在焊盘氧化硅膜26的基本上整个表面之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等沉积厚度例如约为90nm的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氮化硅膜27。
接着如图8中所示,在氮化硅膜27的基本上整个表面之上涂覆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抗蚀剂膜28。随后通过第3节或者第4节中的光刻工艺等加工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抗蚀剂膜28涂覆于其之上的晶片1。这里例如与第3节对应仅描述形成STI区的步骤的概况(其细节参见第3节)。
也就是说,通过第3节中所示方法对抗蚀剂膜28进行显影以获得如图9中所示状态。随后在构图的抗蚀剂膜28的状态中执行各向异性干法蚀刻以蚀刻硅膜27、焊盘氧化硅膜26和晶片1的第一主表面1a(硅构件的表面区域)并且形成隔离沟槽。随后去除抗蚀剂膜28。另外,在晶片1的主表面1a之上并且在隔离沟槽中,例如通过CVD方法等沉积掩埋的绝缘膜5。
随后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MP)方法等平坦化晶片1的第一主表面1a以获得如图10中所示状态,由此完成STI区域5(以矩阵布置的成组STI区域)和目标图案25。在图10中,为了便于描述,通过例子的方式示出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然而在形成STI区域5(以矩阵布置的成组STI区域)和目标图案25x同时也形成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接着如图11中所示,在除了存储器单元部分3之外的部分由抗蚀剂膜29覆盖以便引入P阱的状态中,通过离子注入在存储器单元部分3中形成P阱11。
接着如图12中所示,在除了外围电路部分4之外的部分由抗蚀剂膜31覆盖以便引入N阱的状态中,通过离子注入来形成N阱32。随后去除抗蚀剂膜31。
接着如图13中所示,在晶片1的第一主表面1a之上,例如通过H2/O2混合气体氛围的减压氧化来形成厚度例如约为7nm的栅极绝缘膜16。另外,在栅极绝缘膜16之上,例如通过CVD方法等沉积厚度例如约为140nm的第一层多晶硅膜33。
接着如图14中所示,在第一层多晶硅膜33之上,例如通过CVD方法等沉积例如包括下层冠部氧化硅膜19a(厚度例如约为10nm)和上层冠部氮化硅膜19b(厚度例如约为50nm)的冠部绝缘膜19。
接着如图15中所示,在冠部绝缘膜19之上涂覆用于构图选择栅极的抗蚀剂膜34。随后向光刻装置(包括曝光装置)中引入抗蚀剂膜34涂覆于其之上的晶片1,并且使用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来执行在X方向(行方向)上的对准。类似地,使用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来执行在Y方向(列方向)上的对准,并且使用光学掩模来进行存储器单元部分3的选择性曝光(也就是说,使用各自使用第3节中描述的图30的掩模而转移的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和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来执行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对准)。这意味着使用以矩阵布置的成组STI区域在X方向上的位置作为参考来在选择栅极的构图期间的对准。因而如图1中所示,可以最小化例如在STI区域5b的端部24a与选择栅极电极6a之间在X方向(行方向)上的移位。
这里如果假设例如使用正性抗蚀剂,则在外围电路部分4中的抗蚀剂基本上未曝光,而在对准目标图案25之上的抗蚀剂基本上完全曝光。在这样进行曝光之后,对抗蚀剂膜34进行显影工艺。
使用构图的抗蚀剂膜34作为掩模来执行各向异性干法蚀刻以获得如图16中所示状态。也就是说,形成包括选择栅极电极6a和冠部绝缘膜19的多层膜以及包括选择栅极电极6b和冠部绝缘膜19的多层膜。随后去除抗蚀剂膜34。
接着如图17中所示,当去除外围电路部分4中的第一层多晶硅膜33之上形成的冠部绝缘膜19b时,在除了外围电路部分4之外的部分由抗蚀剂膜35覆盖的状态中,向晶片1的第一主表面1a执行湿法蚀刻(例如使用基于热磷酸的氮化硅膜蚀刻剂和基于氢氟酸的二氧化硅膜蚀刻剂),由此去除外围电路部分4中的冠部绝缘膜19b。在去除冠部绝缘膜19b的步骤中,使用冠部绝缘膜19a作为蚀刻停止物。随后去除抗蚀剂膜35。对形成于外围电路部分4中的冠部绝缘膜19a进行后续清洁步骤等并且去除该膜。
接着如图18中所示,例如通过CVD方法等在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第一主表面1a之上沉积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ONO)膜17。随后在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主表面1a之上,例如通过CVD方法等沉积厚度例如约为50nm的第二层多晶硅膜36。
接着如图19中所示,向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第一主表面1a执行各向异性干法蚀刻以在包括选择栅极电极6a和冠部绝缘膜19的多层膜以及包括选择栅极电极6b和冠部绝缘膜19的多层膜的相应两侧上留下侧壁形状的第二层多晶硅膜36,该膜的一部分适于作为存储器栅极电极7a和7b。
接着如图20中所示,在存储器单元部分3中的各对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的部分、将在其中留下的存储器栅极电极7a和7b、外围电路部分4以及对准目标图案部分25由抗蚀剂膜37覆盖的状态中,依次执行多晶硅的各向异性干法蚀刻以去除暴露的第二层多晶硅膜36。然后在去除抗蚀剂膜37之后,执行对二氧化硅膜、氮化硅膜等的湿法蚀刻以去除暴露的ONO膜17从而获得如图21中所示状态。以这一方式,沿着成对字线6a和6b通过自对准来形成第一电极线7a和第二电极线7b。
接着如图22中所示,用于加工存储器外围电路栅极的抗蚀剂膜38涂覆于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第一主表面1a之上。随后向光刻装置(包括曝光装置)中引入抗蚀剂膜38涂覆于其之上的晶片1,并且使用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和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换而言之,使用第3节中描述的图30的光学掩模通过曝光而转移的目标图案)来执行在X方向(行)方向和Y方向(列方向)上的对准,并且使用光学掩模来进行外围电路部分4的选择性曝光。如果假设例如使用正性抗蚀剂,则在存储器单元部分3中并且在对准目标图案25之上的抗蚀剂基本上未曝光。在这样进行曝光之后,对抗蚀剂膜38进行显影工艺。这里已经给出对如下情况的描述,在该情况下在构图将在外围电路部分4中形成的电极6c期间也使用各自在构图选择栅极电极6期间使用的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和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在这一情况下,对于在外围电路部分4中的STI区域5的曝光,优选使用通过使用图30的光学掩模进行曝光而转移的目标图案。然而对于在外围电路部分中的STI区域5的曝光,也可以使用通过使用图31的光学掩模进行曝光而转移的目标图案。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除了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和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之外,还使用图31的光学掩模来形成各自在构图将在外围电路部分4中形成的电极6c期间使用的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和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
接着如图23中所示,使用构图的抗蚀剂膜38作为掩模来执行各向异性干法蚀刻以在外围电路部分4中形成栅极电极6c。随后去除抗蚀剂膜38。
接着参照图24将给出对形成侧壁间隔物18以及通过离子注入向个别部分中引入源极/漏极区域的描述。如图24中所示,在形成侧壁间隔物18之前依次引入N型漏极扩展区域14d、N型源极扩展区域14s、P型扩展区域41等。然后在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主表面1a之上,例如通过CVD方法等沉积二氧化硅膜作为绝缘膜。随后执行各向异性干法蚀刻以形成侧壁间隔物18。随后依次引入P型高浓度区域42、N型高浓度区域12等。这里作为用于形成侧壁间隔物的绝缘膜,使用二氧化硅膜,但是用于形成侧壁间隔物的绝缘膜并不限于二氧化硅膜。侧壁间隔物也可以由氮化硅膜或者二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多层膜形成。
接着如图25中所示,作为硅化物层15a(在源极/漏极区域之上)和硅化物层15b(在存储器栅极之上),例如形成硅化镍层。作为硅化物层15b,除了硅化镍层之外,也可以形成硅化钴层、硅化钛层或者含铂的硅化镍层。
接着如图26中所示,在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第一主表面1a之上,例如通过DVD方法等沉积作为预金属绝缘膜21一部分的氮化硅膜21a(具有的厚度例如约为40nm)。
接着如图27中所示,在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主表面之上依次沉积各自为预金属绝缘膜21一部分的基于臭氧TEOS氧化硅的膜21b(具有的厚度例如约为170nm)和基于等离子体TEOS氧化硅的膜21c(具有的厚度例如约为100nm)。随后按照需要执行通过CMP工艺的平坦化。也有可能的是,可以进一步形成例如基于等离子体TEOS氧化硅的膜。
接着如图28中所示,形成接触孔,并且在其中经由钛和氮化钛等的阻挡金属膜掩埋钨塞22。
接着如图29中所示,通过单大马士革方法形成第一层铜掩埋布线23(位线)。随后堆叠所需数目的布线层和层间绝缘膜以完成器件。
§3.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中的STI区域形成工艺(多曝光工艺)等的描述(主要使用图30至图41)
图30是示出了图8至图10的器件工艺流程(STI形成步骤)横截面中的与图1对应的部分中的光学掩模(第一光学掩模)的图案例子的掩模平面图。图31是示出了图8至图10的器件工艺流程(STI形成步骤)横截面中的与图1对应的部分中的光学掩模(第二光学掩模)的图案例子的掩模平面图。图32是示出了图9的器件工艺流程(STI形成步骤)横截面中的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图33是与图32的X-X’横截面关联的器件横截面图。图34是在图31的步骤之后去除抗蚀剂膜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图35是与图34的X-X’横截面关联的器件横截面图。图36是在图34的步骤之后沉积衬垫氧化硅膜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图37是在图36的步骤之后隔离沟槽各自用二氧化硅膜填充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图38是在图37的步骤之后通过化学机械抛光去除不需要的掩埋二氧化硅膜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图39是在图38的步骤之后去除氮化硅膜之前执行蚀刻二氧化硅膜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图40是在图39的步骤之后执行氮化硅膜去除工艺时与图1对应的部分的器件俯视图。图41是在图40的步骤之后去除氮化硅膜之后执行二氧化硅膜蚀刻工艺(包括清洁工艺等)时与图1对应的的部分器件俯视图。基于附图将给出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中的形成STI区域的工艺(多曝光工艺)的描述。
在第2节中描述的图8的状态中,向缩减投影曝光装置中引入晶片1,并且例如以图号为序使用如图30和图31中所示第一光学掩模43和第二光学掩模46将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抗蚀剂膜28(这里为负性抗蚀剂膜)曝光。也就是说,在个别曝光步骤之间无显影步骤时,使用第一光学掩模43和第二光学掩模46来连续进行两个曝光步骤。注意曝光步骤的顺序可以颠倒。在第一光学掩模43中提供成组第一线状开口44和限定第一线状开口44的掩模光屏蔽部分45。另一方面,在第二光学掩模46中提供成组第二线状开口47和限定第二线状开口47的掩模光屏蔽部分45。当对抗蚀剂膜28进行显影时获得如图32中所示图案。也就是说,在抗蚀剂膜28中,以布置于列方向和行方向上的矩阵形成多个单位开口48,各单位开口具有在行方向上比在列方向上更长的基本上矩形形状。因此使用相应两个光学掩模43和46来进行曝光步骤,并且通过后续显影从抗蚀剂膜28产生如图32中所示图案。因此有必要使第3节中使用的抗蚀剂膜28为负性抗蚀剂膜。
接着如图33中所示,在有显影的抗蚀剂膜28的状态中向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氮化硅膜27、焊盘氧化硅膜26和晶片1的第一主表面1a的硅表面区域执行各向异性干法蚀刻工艺,从而形成STI区域5、即隔离沟槽。通过将掩模用于相应方向的在两个正交方向上这样进行曝光步骤,可以避免在各矩形形状的端部的邻近效应,并且可以避免矩形形状的端部被圆化。这是因为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STI区域5期间,使用无拐角部分的相应两个线状掩模来进行两个曝光步骤以形成具有矩形形状的抗蚀剂膜28。由于线状掩模无端部或者无拐角部分,所以它们不受邻近效应影响。当矩形形状的端部被圆化时,在STI区域5的圆化区域之上不合需要地形成存储器栅极电极7,这造成担心存储器单元的特性波动。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可以避免存储器单元特性的这种波动。此外无需保证对圆化有考虑的裕度,并且可以在尺寸上缩减存储器单元区域。当去除抗蚀剂膜28时提供如图34和图35中所示状态。注意,可以用与在存储器单元部分3中相同的方式进行对外围电路部分4中的STI区域5的构图,但是一般而言,如果使用图30和图31的光学掩模中的任一个来执行构图,则实现更简单的工艺。在第5节中描述的方法中,可以用与在存储器单元部分3中相同的方式进行对外围电路部分4中的STI区域5的构图,但是一般而言,如果使用图47和图54的光学掩模中的任一个来执行构图,则实现更简单的工艺。在利用第5节中描述的方法的情况下,如果考虑到与其它部分的兼容,则最优选使用图54的光学掩模。
接着如图36中所示,通过对暴露的隔离沟槽5的内表面进行热氧化工艺来形成衬垫氧化硅膜49。注意,热氧化工艺也可以是上述H2/O2混合气体氛围的减压氧化。在该情况下,也氧化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氮化硅膜27的表面。
接着如图37中所示,在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主表面1a之上,例如通过使用高密度等离子体(HDP)的CVD方法来沉积掩埋的绝缘膜5,例如二氧化硅膜。
接着如图38中所示,使用氮化硅膜27作为停止物向晶片1的第一主表面1a执行CMP工艺。然后如图39中所示,使用基于氢氟酸的蚀刻剂回蚀暴露的过量掩埋的绝缘膜5。随后如图40中所示,使用热磷酸等来去除氮化硅膜27。另外,通过使用基于氢氟酸的蚀刻剂来执行表面清洁工艺,去除焊盘氧化硅膜26和掩埋的绝缘膜5的表面层,从而获得如图41中所示状态。这完全是第2节中描述的图10的状态。
§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中的曝光步骤中使用的对准目标图案等的描述(主要使用图42至图46)
图42是用于图示在缩减投影曝光中的晶片的布局、单位曝光区域、芯片区域、对准目标图案等的晶片部分俯视图(图6对应于芯片及其外围区域R2)。图43是图42的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的放大俯视图。图44是图42的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的放大俯视图。图45是与图44的B-B’横截面对应的对准目标图案例子的放大横截面图。图46是与图44的B-B’横截面对应的对准目标图案的另一例子的放大横截面图。基于附图将给出对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中的曝光工艺中使用的对准目标图案的描述。
在第3节中描述的STI区域的构图、栅极电极的构图等中使用的光刻工艺中的曝光工艺如缩减投影曝光中,如图42中所示,在可以在使用光学掩模对晶片1的曝光中一次曝光的区域(即单位曝光区域13(拍摄区域))中通常包括多个芯片区域2。在多个芯片区域2之间的划片区域64中通常存在对准目标图案25,各对准目标图案由个别构图的层形成(一般而言,多个对准目标图案25存在于单位构图层的各方向上)。在各曝光步骤中的对准期间,各自属于先前工艺层的合适目标图案25通常组合成用于X方向和Y方向的目标图案集并且加以使用。也可以将属于不同工艺层的目标图案用于X方向和Y方向,但是优选使用通过同一曝光步骤形成的目标图案。在本发明中,作为在构图选择栅极电极6时使用的目标图案,使用在STI区域形成工艺中产生的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和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当在列方向上延伸的线状开口44形成于抗蚀剂膜28中时,优选地通过曝光步骤来形成当在蚀刻选择栅极电极6期间使用抗蚀剂膜时的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和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这是因为通过在列方向上延伸的线状开口44,确定在存储器单元阵列形成于其中的区域中STI区域5在行方向上的宽度,并且有必要参照宽度指定选择栅极电极6的位置。这可以允许避免在选择栅极电极6的侧壁之上形成为侧壁形状的存储器栅极电极7形成于STI区域5的端部附近,并且稳定存储器单元的特性。
在图43中示出了在STI区域形成工艺中形成的各目标图案25的Y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y的整体平面图。在这一例子中,在对准目标图案中的各元件图案25e具有矩形形状(同样适用于在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中的元件图案),但是它并不限于矩形形状。元件图案25e也可以具有另一形状。类似地,在图44中示出了在STI区域形成工艺中形成的各目标图案25的X方向对准目标图案25x的整体平面图。与图22和图15对应,在各图45和图46中示出了图44的B-B’横截面。这里,在图46中,各种膜存在于对准目标图案25之上,但是由于在半导体衬底1和对准目标图案的元件图案25e之间的界面中的水平差异而可以光学地识别对准目标图案25。然而在图45中可以更清楚地识别对准目标图案25。在图46中,STI区域具有少量水平差异并且处于几乎平坦的状态中。因而当各种膜形成于目标图案之上时可能难以光学地识别它。在该情况下,在形成STI区域之后、即在图10中所示步骤之后添加掩模,形成比如用于曝光对准目标图案部分25这样的抗蚀剂膜,然后蚀刻在STI区域中形成的掩埋的绝缘膜5以增强在晶片1与目标图案之间的水平差异。利用增强的水平差异,即使在随后形成各种膜时,形成的各种膜仍然反映增强的水平差异,从而目标图案的光学识别是容易的。
§5.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中的STI区域形成工艺(复合掩模工艺)等的描述(主要使用图47至图57)
在第5节中描述的STI区域形成工艺是在第3节中描述的例子的一种变化。在第5节中描述的工艺包括更复杂的步骤、但是优点在于可以使用正性抗蚀剂。将理解,如果必要则也可以在任一掩模或各掩模之上使用负性抗蚀剂。
图47是示出了第一光学掩模的例子(当使用正性抗蚀剂时),的掩模平面图,该第一光学掩模用于加工用于图1的器件部分的硬掩模,该图用于图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中的STI区域的形成工艺。图48是已经使用图47的光学掩模来曝光并且显影的抗蚀剂膜图案(第一抗蚀剂膜)的平面图。图49是与图48的X-X’横截面对应的器件横截面图。图50是在图49之后的器件横截面图(当完成硬掩模蚀刻时)。图51是在图50之后的器件平面图(当完成第一抗蚀剂膜去除时)。图52是与图51的X-X’横截面对应的器件横截面图。图53是在图52之后的器件横截面图(当涂覆第二抗蚀剂膜时)。图54是示出了用于图1的器件部分的第二光学掩模的例子(当使用正性抗蚀剂时)的掩模平面图,该图用于图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中的STI区域的形成工艺。图55是在图53之后已经使用图54的光学掩模来曝光并且显影的抗蚀剂膜图案(第二抗蚀剂膜)的器件平面图。图56是与图55的X-X’横截面对应的器件横截面图。图57是在图55之后的器件平面图(当完成第二抗蚀剂去除时)。基于附图将给出对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中的STI区域的形成工艺(复合掩模工艺)。
在第2节中描述的图7的状态中,在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氮化硅膜27之上,例如通过CVD方法等沉积厚度例如约为30nm的基于氧化硅的膜作为用于加工STI区域的硬掩模氧化硅膜51。硬掩模氧化硅膜51在蚀刻STI单位沟槽区域的后续步骤中用作蚀刻掩模。因而在第5节中使用硬掩模氧化硅膜51,但是蚀刻掩模并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地使用任何蚀刻掩模,只要它对由硅制成的晶片具有高度的蚀刻选择性。随后以与图8中相同的方式,在用于加工STI区域的硬掩模氧化硅膜51之上涂覆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抗蚀剂膜28。随后向缩减投影曝光装置中引入晶片1,并且使用图47中所示第一光学掩模43来执行缩减投影曝光。然而在这一例子中,图8的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抗蚀剂膜28是用于加工STI区域的第一抗蚀剂膜28a(该膜为正性抗蚀剂)。第一光学掩模43包括成组第一线状屏蔽区域54、介于其间的掩模开口55等。
在曝光之后,当对抗蚀剂膜28a进行显影时,线状的用于加工STI区域的第一抗蚀剂膜28a如图48中所述保留于用于加工STI区域的硬掩模氧化硅膜51之上。在图49中示出了其X-X’横截面。
接着在这一状态中,如图50中所示,例如通过各向异性干法蚀刻等来构图用于加工STI区域的硬掩模氧化硅膜51,由此形成成组第一线状膜52(图51和图52)。随后当去除第一抗蚀剂膜28a时提供如图51和图52中所示状态。
接着如图53中所示,在晶片1的基本上整个第一主表面1a之上涂覆用于加工STI区域的第二抗蚀剂膜28b(例如正性抗蚀剂)。接着如图54中所示,制备第二光学掩模46,该掩模包括成组第二线状屏蔽区域57、介于其间的掩模开口55等。随后向缩减投影曝光装置中引入第二抗蚀剂膜28b涂覆于其之上的晶片1,并且使用图54中所示第二光学掩模46来执行缩减投影曝光。在曝光之后,当对抗蚀剂膜28b进行显影时获得成组第二线状膜53(图55)。
接着在有相互正交的成组第一线状膜52和成组第二线状膜53的状态中,向晶片1的第一主表面1a执行各向异性干法蚀刻等以蚀刻用于加工STI区域的氮化硅膜27、焊盘氧化硅膜26和晶片1的表面1a的硅构件。因而如图55和图56中所示,形成隔离沟槽5、即STI单位沟槽区域,各沟槽区域具有在行方向上比在列方向上更长的基本上矩形形状并且呈现在列方向和行方向上的矩形配置。以与第3节中相同的方式,使用两个线状掩模来进行两个曝光步骤,并且使用各自这样形成的成组第一线状膜52和成组第二线状膜53作为用于各自具有矩形形状的STI单位沟槽区域的蚀刻掩模。因此可以避免STI区域5的端部被圆化。此外,在第5节中,对于用于STI单位沟槽区域的各蚀刻掩模,使用包括二氧化硅膜的成组线状膜52。因而可以形成STI区域5,使得其端部比在第3节中形成的STI区域5的端部更少圆化。然而因此添加用于形成包括二氧化硅膜的成组线状膜52的额外步骤。
随后当去除抗蚀剂膜28b时,晶片的上表面处于如图57中所示状态中。这一状态对应于第3节中的图35,并且随后可以适当地连续进行与第3节中基本上相同的工艺。通过后续CMP工艺自动去除图57中的用于加工STI区域的硬掩模氧化硅膜51。在第3节中未指定用于抗蚀剂膜28的两个曝光步骤的顺序。然而在第5节中必需在沉积抗蚀剂膜28之前形成硬掩模氧化硅膜51。然而可以在列方向上或者在行方向上使用硬掩模氧化硅膜51。
§6.如下器件的另一例子等的描述,该器件作为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的目标(主要使用图58和图59)
这里描述的闪存通常装配为独立芯片上的专用存储器、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嵌入式存储器。这里将具体描述闪存为专用存储器的情况。在闪存为专用存储器的情况下,布线系统例如为多层基于铝的典型布线23(图59),但是这里将仅描述其第一层布线。在第6节中将给出对共同接地NOR闪存的具体描述,但是闪存并不限于此。将理解,该闪存广泛地适用于具有以矩阵配置的类似STI区域图案的闪存。
与在第6节中的目标器件的制造关联,可以执行在第2节至第5节等描述的工艺而无需大量修改或者通过向其应用下述对应关系。
图58是在NOR型闪存中的与图1对应的存储器单元阵列部分的器件俯视图,该闪存示出了如下器件的另一例子,该器件作为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目标。图59是与图58的A-A’横截面对应的器件示意横截面图。基于附图将给出对如下器件的另一例子的描述,该器件作为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目标。注意,由于平面结构和横截面结构在诸多点上均类似于图1和图2中的结构(第1节),所以将主要给出对其间对应关系和不同点的描述。
如图58和图59中所示,STI区域5a、5b、5c、5d、5e和5f的个别形状和布置与在第1节的例子中的形状和布置完全相同。与第1节的例子的最大差异在于控制栅极电极6a和6b各自由第二层多晶硅膜(通常为多晶硅化物膜)形成。在控制栅极电极6a和6b之下提供各自由第一层多晶硅膜形成并且与个别单元对应隔离的浮置栅极62(电荷积累栅极)。
这里,由于STI区域5a、5b、5c、5d、5e和5f的个别形状和布置与在第1节的例子中的形状和布置完全相同,所以在第3节和第5节中的个别工艺适用于它们。这时作为控制栅极电极6a和6b,可以适当地使用与第1节中的选择栅极电极6a和6b对应的控制栅极电极。
§7.与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中的整体光刻有关的描述
(1)在第3节或者第5节中描述的曝光工艺中,在生产65nm技术节点产品(包括最小尺度更大的产品,比如90nm技术节点产品)的情况下,优选使用二元光学掩模、ArF受激准分子激光束(波长为193nm)和非浸入缩减曝光装置来进行曝光。这称为“ArF非浸入曝光方法”。(2)另一方面,在生产45nm和32nm技术节点产品的情况下,优选使用(1)或者二元光学掩模、ArF受激准分子激光束(波长为193nm)和浸入缩减曝光装置(水或者折射率比水的折射率更高的高折射率液体)来进行曝光。后一种方法称为“ArF浸入曝光方法”;(3)另外,在生产22nm、16nm和10nm技术节点产品的情况下,优选使用二元光学掩模和使用波长约为15nm的软X射线的极紫外线(EUV)反射缩减投影曝光装置来进行曝光。这称为“EUV曝光方法”。注意,由于在EUV曝光方法中使用反射光学掩模,所以在前述实施例中示出的各光学掩模需要以下变换。也就是说,将光透射部分(开口)变换成反射部分,而将光屏蔽部分变换成光吸收部分(光衰减部分)。(4)即使在使用任何前述曝光方法时,由于用于STI区域的图案为二维周期图案、即在行和列中周期性布置的图案,所以也可以代替二元光学掩模,而适当地使用半色调相移掩模、Levenson型交变相移掩模或者另一形式的相移掩模。
§8.总结
尽管至此已经基于发明人所实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具体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将理解,可以在本发明中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而不脱离其主旨。
例如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使用如下闪存作为例子给出具体描述,该闪存具有各自使用MONOS结构或者SONOS结构的分裂栅极闪存单元,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将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其中隔离区域具有类似形状和类似布置的独立闪存、嵌入于另一芯片中的闪存、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其它存储器等。

Claims (15)

1.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晶片的第一主表面之上形成负性抗蚀剂膜;
(b)在所述第一主表面的适于作为存储器单元阵列的部分之上的所述抗蚀剂膜中,将多个单位开口形成为在列方向和行方向上布置的矩阵,各单位开口具有在所述行方向上比在所述列方向上更长的矩形形状;
(c)在所述步骤(b)之后,在有所述抗蚀剂膜的状态中向所述第一主表面进行蚀刻工艺以在所述第一主表面中形成STI沟槽区域;
(d)在所述第一主表面之上形成掩埋的绝缘膜以便掩埋于所述STI沟槽区域中;以及
(e)向位于所述STI沟槽区域以外的所述掩埋的绝缘膜进行平坦化工艺以形成以矩阵布置的成组STI区域,
其中所述步骤(b)包括以下子步骤:
(b 1)使用具有在所述列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一线状开口的第一光学掩模将所述负性抗蚀剂膜曝光;
(b2)使用具有在所述行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二线状开口的第二光学掩模将所述负性抗蚀剂膜曝光;以及
(b3)在所述步骤(b1)和(b2)之后,对所述负性抗蚀剂膜进行显影以形成所述单位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f)在所述步骤(a)之前,在所述第一主表面之上形成基于氮化硅的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g)在所述步骤(e)之后,通过光刻工艺形成所述存储器单元阵列的第一字线和第二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和第二字线按照预定空间间隔竖直地穿越以所述矩阵布置的所述成组STI区域的各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其中在所述晶片之上有划片区域,在所述光刻工艺的曝光步骤中用于对准的第一目标图案形成于所述划片区域中,
其中在所述步骤(a)中,所述抗蚀剂膜也形成于所述划片区域中,
其中在所述步骤(b1)中的所述曝光中,通过所述曝光向所述划片区域中的所述抗蚀剂膜上转移所述第一目标图案,
其中在所述步骤(c)中,用于所述第一目标图案的沟槽区域形成于所述划片区域中,
其中在所述步骤(d)中,所述掩埋的绝缘膜也形成于用于所述第一目标图案的所述沟槽区域中,
其中在所述步骤(e)中,向位于用于所述第一目标图案的所述沟槽区域以外的所述掩埋的绝缘膜进行平坦化工艺以形成所述第一目标图案,以及
其中使用所述第一目标图案来进行在所述光刻工艺期间的所述曝光步骤中的所述对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h)在所述步骤(g)之后,通过自对准,沿着所述相应第一字线和第二字线并且在所述相应第一字线和第二字线以外形成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其中所述平坦化工艺包括化学机械抛光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其中所述存储器单元阵列为NOR型闪存的单元阵列。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其中所述存储器单元阵列为具有电荷积累膜的分裂栅极闪存的单元阵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其中在所述子步骤(b1)和(b2)的任意之一中进行所述外围电路部分中的所述负性抗蚀剂膜的曝光。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其中在所述子步骤(b2)之前或者在所述子步骤(b2)之后进行所述子步骤(b1)。
11.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晶片的第一主表面之上形成基于氮化硅的膜;
(b)在所述基于氮化硅的膜之上形成基于氧化硅的膜;
(c)通过光刻工艺加工所述基于氧化硅的膜以形成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一线状膜;
(d)在所述步骤(c)之后,在所述第一主表面之上形成抗蚀剂膜,并且将所述抗蚀剂膜曝光;
(e)对所述抗蚀剂膜进行显影工艺以形成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成组第二线状膜;
(f)在所述步骤(e)之后,在有所述成组第一线状膜和所述成组第二线状膜的状态中,向所述第一主表面进行蚀刻工艺,以在所述第一主表面的适于作为存储器单元阵列的部分中将多个STI单位沟槽区域形成为在列方向和行方向上布置的矩阵,各STI单位沟槽区域具有在所述行方向上比在所述列方向上更长的矩形形状;
(g)在所述第一主表面之上形成STI掩埋的绝缘膜以便掩埋于所述STI单位沟槽区域中;
(h)对位于所述STI单位沟槽区域以外的所述STI掩埋的绝缘膜进行平坦化工艺以形成以矩阵布置的成组STI区域;以及
(i)在所述步骤(h)之后,通过光刻工艺形成第一字线和第二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和第二字线按照预定空间间隔纵向地穿越以所述矩阵布置的所述成组STI区域的各行,
其中使用以所述矩阵布置的所述成组STI区域的部分作为参考来进行在所述步骤(i)中的所述光刻工艺中的曝光步骤中的对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j)在所述步骤(i)之后,通过自对准,沿着所述相应第一字线和第二字线并且在所述相应第一字线和第二字线以外形成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其中所述平坦化工艺包括化学机械抛光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其中所述存储器单元阵列为NOR型闪存的单元阵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其中所述存储器单元阵列为具有电荷积累膜的分裂栅极闪存的单元阵列。
CN201010570001.1A 2009-12-01 2010-11-30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64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3241A JP5554973B2 (ja) 2009-12-01 2009-12-01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9-273241 2009-1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6447A true CN102136447A (zh) 2011-07-27
CN102136447B CN102136447B (zh) 2015-03-25

Family

ID=44069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000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6447B (zh) 2009-12-01 2010-11-30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133795B2 (zh)
JP (1) JP5554973B2 (zh)
CN (1) CN10213644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0449A (zh) * 2014-08-27 2016-03-09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5556609A (zh) * 2013-12-02 2016-05-04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用于具有共源极线的存储单元的系统、方法和装置
CN110047750A (zh) * 2019-03-28 2019-07-23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ono刻蚀造成衬底损伤的方法
CN110235245A (zh) * 2017-01-12 2019-09-13 美光科技公司 存储器单元,具有个别地包括电容器及晶体管的存储器单元且包括多行存取线及多列数字线的阵列,2t-1c存储器单元,及形成具有电容器及上面的存取晶体管的阵列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53373A1 (en) * 2010-12-16 2012-06-21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Gate structure
JP5779068B2 (ja) * 2011-10-03 2015-09-16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569173B2 (en) * 2011-12-08 2013-10-29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of protecting elevated polysilicon structures during etching processes
JP5815447B2 (ja) 2012-03-21 2015-11-17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3390589B (zh) * 2012-05-09 2015-08-26 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 Nor结构闪存及其制备方法
US10403766B2 (en) * 2012-12-04 2019-09-03 Conversa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Inc. NAND flash memory with vertical cell stack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8921947B1 (en) * 2013-06-10 2014-12-30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Multi-metal gate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riple diameter metal opening
US20150017774A1 (en) * 2013-07-10 2015-01-15 Globalfoundries Inc. Method of forming fins with recess shapes
US9224842B2 (en) 2014-04-22 2015-12-29 Globalfoundries Inc. Patterning multiple, dense features in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a memorization layer
US9378968B2 (en) * 2014-09-02 2016-06-28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lanariz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7045947A (ja) * 2015-08-28 2017-03-02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711521B2 (en) * 2015-08-31 2017-07-1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ubstrate fabrication method to improve RF (radio frequency) device performance
US9761546B2 (en) 2015-10-19 2017-09-1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Trap layer substrate stacking technique to improve performance for RF devices
US9997253B1 (en) * 2016-12-08 2018-06-12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Non-volatile memory array with memory gate line and source line scrambling
CN108831829B (zh) * 2018-06-19 2020-10-27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分裂栅结构下的侧墙栅极隔离刻蚀膜层工艺
KR102446403B1 (ko) * 2018-06-22 2022-09-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레이아웃 디자인 방법
US11049807B2 (en) 2019-09-25 2021-06-29 Sandisk Technologies Llc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 containing tubular blocking dielectric spacers
CN110767803B (zh) * 2019-10-15 2020-09-18 北京元芯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 一种碳纳米管器件源漏金属全局制作方法
US11424257B2 (en) 2019-10-15 2022-08-23 Ememory Technology In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capable of controlling thicknesses of oxide layers
JP2021077831A (ja) * 2019-11-13 2021-05-20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6358A (ja) * 1992-05-18 1993-12-10 Sony Corp 微細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H11121701A (ja) * 1997-10-13 1999-04-30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CN1379445A (zh) * 2001-04-03 2002-11-13 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缩小接触窗开口尺寸的微影工艺
US20030113674A1 (en) * 2001-12-14 2003-06-19 John Cauchi Multiple 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s with different clear patterns
CN101017791A (zh) * 2006-02-08 2007-08-15 株式会社瑞萨科技 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32318A (ja) * 1987-03-20 1988-09-28 Hitachi Ltd 微細パタ−ン形成方法
JPH09289153A (ja) * 1996-04-23 1997-11-04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マスク
JP3602313B2 (ja) * 1997-06-30 2004-1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11265994A (ja) * 1998-03-17 1999-09-28 Fujitsu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1102440A (ja) * 1999-09-29 2001-04-13 Nec Corp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823408B2 (ja) * 2000-06-08 2011-11-24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2208629A (ja) * 2000-11-09 2002-07-26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440816B1 (en) * 2001-01-30 2002-08-27 Agere Systems Guardian Corp. Alignment mark fabrication process to limit accumulation of errors in level to level overlay
JP2004207564A (ja) * 2002-12-26 2004-07-22 Fujitsu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と半導体装置
JP2006041354A (ja) * 2004-07-29 2006-02-09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58625B2 (ja) 2004-08-09 2011-08-31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7402886B2 (en) * 2004-11-23 2008-07-22 Sandisk Corporation Memory with self-aligned trenches for narrow gap isolation regions
KR100684885B1 (ko) * 2005-10-24 2007-0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7128944A (ja) * 2005-11-01 2007-05-24 Sharp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4398420B2 (ja) * 2005-11-17 2010-01-13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8010724A (ja) * 2006-06-30 2008-01-17 Sharp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54707A (ja) 2007-08-24 2009-03-12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6358A (ja) * 1992-05-18 1993-12-10 Sony Corp 微細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H11121701A (ja) * 1997-10-13 1999-04-30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CN1379445A (zh) * 2001-04-03 2002-11-13 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缩小接触窗开口尺寸的微影工艺
US20030113674A1 (en) * 2001-12-14 2003-06-19 John Cauchi Multiple 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s with different clear patterns
CN101017791A (zh) * 2006-02-08 2007-08-15 株式会社瑞萨科技 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6609A (zh) * 2013-12-02 2016-05-04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用于具有共源极线的存储单元的系统、方法和装置
CN105556609B (zh) * 2013-12-02 2020-11-03 经度快闪存储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具有共源极线的存储单元的系统、方法和装置
CN105390449A (zh) * 2014-08-27 2016-03-09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5390449B (zh) * 2014-08-27 2021-01-01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10235245A (zh) * 2017-01-12 2019-09-13 美光科技公司 存储器单元,具有个别地包括电容器及晶体管的存储器单元且包括多行存取线及多列数字线的阵列,2t-1c存储器单元,及形成具有电容器及上面的存取晶体管的阵列的方法
CN110235245B (zh) * 2017-01-12 2023-10-31 美光科技公司 存储器单元及形成具有电容器及存取晶体管的阵列的方法
CN110047750A (zh) * 2019-03-28 2019-07-23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ono刻蚀造成衬底损伤的方法
CN110047750B (zh) * 2019-03-28 2021-07-27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ono刻蚀造成衬底损伤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54973B2 (ja) 2014-07-23
US8133795B2 (en) 2012-03-13
US8569144B2 (en) 2013-10-29
US20110129984A1 (en) 2011-06-02
JP2011119331A (ja) 2011-06-16
CN102136447B (zh) 2015-03-25
US20120129317A1 (en) 201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6447B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制造方法
JP4659527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147681B2 (en) Electronic systems having substantially vertical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KR101095726B1 (ko)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9391082B2 (en) Memory arrays with a memory cell adjacent to a smaller size of a pillar having a greater channel length than a memory cell adjacent to a larger size of the pillar and methods
US20110159645A1 (en) Methods of forming a memory array with a pair of memory-cell strings to a single conductive pillar
US8446767B2 (en) Memories and their formation
US9397210B2 (en) Forming air gaps in memory arrays and memory arrays with air gaps thus formed
US7687845B2 (e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having an element formation region and a plurality of element isolation region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20090321816A1 (en) Vertical-type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WO2011156695A1 (en) Air gap isolation between the bit lines of a non-volatile memory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0245160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30062680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7544992B2 (en) Illuminating efficiency-increasable and light-erasable embedded memory structure
KR20140007824A (ko) 전하 트랩핑 전계 효과 트랜지스터에서 공정 마진 엔지니어링
US20120238099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part
US9530683B2 (en) Forming source/drain zones with a dielectric plug over an isolation region between active regions
KR100802857B1 (ko) 반도체 집적 회로 장치
JP2007157927A (ja)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829412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lash memory device
US799458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7936005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laminated gate having electric charge accumulating layer and control g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8166415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16582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96727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Termination date: 201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