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1987A - 双面粘合片 - Google Patents

双面粘合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1987A
CN102101987A CN2010106031772A CN201010603177A CN102101987A CN 102101987 A CN102101987 A CN 102101987A CN 2010106031772 A CN2010106031772 A CN 2010106031772A CN 201010603177 A CN201010603177 A CN 201010603177A CN 102101987 A CN102101987 A CN 102101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sheet
base material
mentioned
undercoat
meth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031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井光义
高桥亚纪子
和田祥平
小林睦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01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19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5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a primer layer between the carrier and the adhesiv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4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carrier, e.g.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33/00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33/00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 C09J2433/003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in the primer 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67/00Presence of polyester
    • C09J2467/006Presence of polyester in the substra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 Y10T428/24967Absolute thicknesses specifi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 Y10T428/26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of base or substra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使用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并且再剥离性优良的双面胶粘性粘合片。双面粘合片(11)中,在塑料薄膜基材(1)的各面上具有隔着包含具有唑啉基的化合物的底涂层(2)而设置的粘合剂层(3)。粘合剂层(3)由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形成。该粘合剂组合物按固体成分换算以100∶5~100的质量比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和水分散型增粘剂,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是通过将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含羧基单体的单体原料进行乳液聚合而合成的。将该粘合片在80℃下保持30分钟时的甲苯释放量是每1g该粘合片为20μg以下。

Description

双面粘合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由水分散型丙烯酸类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
本申请要求2009年12月2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90345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并入本说明书中。
背景技术
具有基材的双面胶粘性粘合片(double-sided PSA sheet;也称为two-sided PSA sheet、double-faced PSA sheet或double-stick sheet),作为作业性好、胶粘可靠性高的接合手段,广泛应用于从家电制品到汽车、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各种产业领域。作为粘合成分,优选使用丙烯酸类聚合物。作为有关丙烯酸类粘合剂的技术文献,可以列举: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5-23293号公报、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7-133467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0-109754号公报。
另一方面,从对环境的担心以及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类(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释放量等观点考虑,倾向于优选使用将粘合剂成分分散于水中的形式的水分散型(水性)粘合剂组合物。因此,如果能够提供具有由水分散型丙烯酸类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double-sided PSA sheet),则是非常有用的。
发明内容
但是,一般而言,由水分散型丙烯酸类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层(以下也称为水分散型粘合剂层)与由溶剂型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层(以下也称为溶剂型粘合剂层)相比,具有对基材的锚固性(锚固力、密合性等)较弱的倾向。因此,在基材上设置有水分散型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在从被粘物上除去(再剥离)时,有时会产生粘合剂的残渣残留在该被粘物表面的问题(胶糊残留)。该问题成为例如在将由双面粘合片接合的部件分解、回收以进行再利用等时导致其作业效率显著下降的原因。特别是使用塑料薄膜作为基材的构成的双面粘合片,与使用无纺布等多孔材料作为基材的双面粘合片相比,更容易产生上述胶糊残留。
作为提高粘合剂对塑料薄膜的锚固性的方法,已知通过电晕放电处理等对该塑料薄膜的表面进行改性的方法。但是,在塑料薄膜基材的两面具有水分散型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特别是象用于接合要进行再利用的预定部件的双面粘合片等那样要求兼具高粘合力和再剥离性的双面粘合片)领域中,从抑制胶糊残留的观点考虑,要求进一步改善锚固性。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使用水分散型丙烯酸类粘合剂组合物并且再剥离时在被粘物上的胶糊残留少的双面胶粘性粘合片。
本发明人发现,通过在塑料薄膜基材表面施加包含规定化合物的涂膜,可以提高水分散型粘合剂层的锚固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另外,在此所公开的技术中,粘合剂层对基材的锚固性也可以作为从基材上剥离的难易性来理解。
根据本发明,提供具有塑料薄膜基材和分别设置在该基材的各面上的粘合剂层的双面胶粘性粘合片。上述基材的各面上分别设置有由包含具有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021
唑啉基的化合物(以下有时也称为化合物(α))的水性底涂剂形成的底涂层(涂膜),在该底涂层上设置有上述粘合剂层。上述基材的厚度在1μm~300μm的范围内。上述粘合剂层由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形成,该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含有水分散型丙烯酸类聚合物和水分散型增粘剂(增粘剂的水分散液),按固体成分换算该丙烯酸类聚合物与该增粘剂的质量比为100∶5~100,所述水分散型丙烯酸类聚合物通过将含有含羧基单体(以下有时也称为单体(β))和作为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单体原料进行乳液聚合而合成。并且,上述粘合片满足以下特性(A):
(A)将所述粘合片在80℃下保持30分钟时,从该粘合片释放的甲苯量是每1g该粘合片为20μg以下。
根据所述构成,上述底涂层中的化合物(α)中所含的唑啉基与来自上述粘合剂层中存在的单体(β)的羧基反应,由此使该底涂层与上述粘合剂层的界面处的胶粘度(密合度)提高。由此,粘合剂层牢牢地锚固在基材上,从而在再剥离时不易引起胶糊残留。另外,上述粘合片使用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并且该组合物以上述规定比例含有增粘剂,因此对被粘物可以显示高粘合力。即,可以提供以高水平兼具再剥离性和强粘合性这两种相反特性的双面粘合片。因此,例如,可以适合作为用于固定要进行循环的预定部件的双面粘合片。另外,由于具有上述特性(A),甲苯释放量少,因此特别适合作为用于固定构成车辆内部材料、建材、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在室内使用的制品的可循环部件的双面粘合片。
在此所公开的双面粘合片的一个优选方式中,除了上述特性(A),还满足以下全部特性:
(B)对不锈钢板的180°剥离粘合力为10N/20mm以上;和
(C)在粘贴到不锈钢板上并在80℃保持1小时,然后冷却到室温,并以30m/分钟的剥离速度、180°的剥离角度进行剥离的锚固性试验中,该不锈钢板上不产生胶糊残留。
具有所述特性的双面粘合片,能够以更高的平衡兼具适于部件的接合或固定的粘合力以及在再剥离时不易引起胶糊残留的优良的再剥离性,因此优选。
在此所公开的双面粘合片的另一个优选方式中,上述底涂层的厚度为0.01μm以上且小于3μm。由此,可以在不损害上述粘合剂层的粘合特性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对基材的锚固。
在另一个优选方式中,该粘合片还满足以下特性(D)~(F)中的至少一个特性。由此,可以提供再剥离性更优良的粘合片。
(D)上述底涂层的水接触角为0度~90度。
(E)上述基材的断裂强度为130MPa~500MPa。
(F)上述基材的断裂伸长度为50%~300%。
在另一个优选方式中,上述基材由聚酯薄膜制成。聚酯薄膜具有适度的强度(硬挺度)和耐热性,因此可以优选作为能够置于高温环境(作业环境、使用环境等)中或者能够再剥离的粘合片的基材使用。
在另一个优选方式中,上述粘合剂组合物包含通过使用偶氮类引发剂作为聚合引发剂的乳液聚合而合成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在另一个优选方式中,上述粘合片还满足以下特性(G)~(H)中的至少一个特性。
(G)将上述粘合片在80℃下保持30分钟时,从该粘合片释放的乙酸乙酯量是每1g该粘合片为20μg以下。
(H)将上述粘合片在80℃保持30分钟时,从该粘合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是每1g该粘合片为500μg以下。
这样,不仅甲苯释放量减少而且乙酸乙酯释放量和/或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Cs,TVOC)量也减少的粘合片,从环境卫生方面考虑是更优选的,可以适合用于汽车或住宅的内部材料等在封闭空间内使用的制品或需要高温作业的制品或者使用时能达到高温的制品等的构件的接合或固定用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粘合片的一个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粘合片的另一个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曲面追随性的评价方法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说明书中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对本发明实施所必要的事项,可以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领域现有技术的设计事项来理解。本发明可以基于本说明书等中公开的内容以及本领域的技术常识来实施。另外,以下说明中,具有同样作用的构件或部位使用相同的标号,有时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除了具有基材和粘合剂层,还具有包含具有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051
唑啉基的化合物(α)的底涂层。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可以是在基材片的各面上分别具有所述底涂层,并且在各底涂层上层叠有由丙烯酸类粘合剂组合物的水分散液形成的粘合剂层的形式的双面粘合片。在此所说的粘合片的概念中,可以包括称为粘合带、粘合标签、粘合膜等的形式。另外,上述粘合剂层不限于连续形成的粘合剂层,也可以是形成为例如点状、条纹状等规则或随机图案的粘合剂层。另外,本发明提供的粘合片可以是卷状,也可以是纸张状。或者,也可以是进一步加工为各种形状的形态的粘合片。
作为在此所公开的粘合片的基材,可以使用塑料薄膜。作为上述塑料薄膜,可以列举例如: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制薄膜、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制薄膜、具有耐热性的聚酰亚胺类树脂制薄膜、聚酰胺类树脂制薄膜、醋酯类树脂制薄膜等单一薄膜或者它们的复合体。另外,也可以使用包含同样材料的纤维的织布或无纺布、或者在其中浸渗有环氧树脂等所得到的材料。作为特别优选的例子,可以列举聚酯薄膜(PET等)。上述塑料薄膜可以是未拉伸薄膜、单轴拉伸薄膜、双轴拉伸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可以设定为约1μm~约300μm。上述基材的厚度更优选为约1μm~约250μm、进一步优选约1μm~约200μm(例如约10μm~约100μm)。上述基材的厚度过小于1μm时,强度不足,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在粘贴时伸长以致难以操作;在粘贴时或再剥离时发生破裂或破碎。另外,上述基材的厚度过大于300μm时,在曲面上粘贴时的曲面追随性下降,在接合面上存在弯曲或高差的情况下,有时会从被粘物上剥离。
上述基材的断裂强度优选在约130MPa~约500MPa的范围内(特性(E))。上述断裂强度更优选为约140MPa~约480MPa(进一步优选约150MPa~约460MPa)。断裂强度过小于130MPa时,强度不足,有时在粘贴时容易伸长而使操作性下降、或者在粘贴时或再剥离时容易发生破裂或破碎。另外,过大于500MPa时,曲面追随性下降,粘贴在曲面上时有时容易剥离。
上述基材的断裂伸长度优选在约50%~约300%的范围内(特性(F))。上述断裂伸长度更优选为约60%~约270%(进一步优选约70%~约250%)。断裂伸长度过小于50%时,有时曲面追随性不充分。另外,过高于300%时,有时在粘贴时或再剥离时伸长而使操作性下降。
双面粘合片要求具有用于部件固定等的强粘合力,另一方面,粘合力提高时,有时在再剥离时过于伸长或者破碎而使操作性(再剥离时的作业性)下降。具有上述断裂强度和/或断裂伸长度的塑料薄膜,通过与强粘合性(例如,10N/20mm以上,优选13N/20mm以上)的粘合剂层组合使用,可以构成具有适合部件粘合的粘合力、并且再剥离时的操作性更优良的双面粘合片,因此优选。
另外,在此所公开的粘合片,可以优选进一步满足以下特性(I):
(I)在后述的曲面追随性试验中,从玻璃制圆柱体的表面上剥离的粘合片的长度(a+b)为50mm以下(优选为零)。
具有所述特性的双面粘合片,即使在所固定的部件(被粘物)的接合面具有弯曲或高差的情况下,也不易从该被粘物上剥离,因此优选。
上述基材在供给底涂层施加工序时,其表面可以未经处理,或者也可以通过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进行过表面改性。优选上述基材的各面分别通过电晕放电处理进行过改性。
另外,在不显著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在上述基材的单面或两面上实施印刷或着色等。
上述基材的各面上施加的底涂层,由至少包含具有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071
唑啉基的化合物(α)的水性底涂剂形成。上述化合物(α)典型地是含有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072
唑啉基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侧链中具有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073
唑啉基的丙烯酸类或氨基甲酸酯类树脂等。包含上述化合物(α)的底涂剂只要是水性的,则可以是水分散型(水性乳液)和水溶性的任意一种。作为市售的水分散型底涂剂,可以列举株式会社日本触媒制造的商品名“ェポクロスK-2000”系列、“ェポクロスK-1000”系列、“ェポクロスK-3000”系列等。作为市售的水溶性底涂剂,可以列举“ェポクロスWS-700”、“ェポクロスWS-500”等。从提高干燥后的底涂层的耐水性、提高底涂层上的粘合剂层的粘合特性等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水分散型底涂剂。
将所述底涂剂施加(典型地是涂布)到上述基材上而形成底涂层时,可以使用公知或惯用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使用线棒、喷涂机、模池刮刀式涂布机、唇口型涂布机(リップコ一タ一)、封缘模缝式涂布机(クロ一ズドェッジダィコ一タ一)、凹版辊式涂布机、反转辊式涂布机、辊舔涂布机、浸渍辊涂布机、刮棒式涂布机、刮刀式涂布机等涂敷器(applicator)直接施加到基材的各面上,并进行干燥来形成。底涂层典型地是连续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例如点状、条纹状等规则或随机的图案。
上述底涂层的干燥后的厚度优选为0.01μm以上且小于3μm(更优选约0.02μm~约2μm,进一步优选约0.03μm~约1μm)。由此,可以更加平衡良好地实现粘合剂层对基材的锚固性(密合性)和对被粘物的粘合特性(胶粘性等)。上述底涂层的厚度过小时,有时不能充分地得到粘合剂层的锚固性改善效果。另外,即使过于增厚底涂层的厚度,也难以得到更好的锚固性改善效果,反而有时容易破坏锚固性与粘合特性的平衡。底涂层的厚度如果在0.02μm~2μm的范围内,则可以更稳定地实现锚固性改善效果。另外,在此所说的“粘合剂层的锚固性”也可以作为底涂层对粘合剂层的锚固力来理解。
上述底涂层的通过液滴法测定的水接触角优选在约0度~约90度(典型地是约60度~约90度)的范围内(特性(D))。该水接触角采用将水滴滴落到上述底涂层上,从着落开始10秒后测定的值。上述水接触角是指着落到上述底涂层上的水滴的表面与该水滴接触到的基材表面(水滴的底边)所形成的角度(接触角)。上述水接触角更优选在约0度~约88度(例如约70度~约88度)的范围内。通过所述底涂层,可以形成水分散型粘合剂层的锚固性更高、粘合特性优良、并且再剥离时更不易产生胶糊残留(例如,在后述的锚固性试验中,在不锈钢板上不产生胶糊残留(换句话说,胶糊残留面积实质上为0%))的粘合片。另外,所述接触角可以利用自动接触角仪来测定。
上述底涂剂,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除了上述化合物(α)以外,还可以含有表面活性剂、增稠剂、稳定剂、消泡剂、着色剂(颜料、染料等)等各种添加剂等。
在此所公开的技术中,用于形成上述粘合剂层的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包含通过乳液聚合而得到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乳液。丙烯酸类聚合物作为构成粘合剂层的基础聚合物(粘合剂的基本成分,典型地是在构成该粘合剂的聚合物成分中占50质量%以上的成分)来使用。例如,优选上述粘合剂的50质量%以上为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作为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可以优选采用将至少含有作为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作为可共聚单体的含羧基单体的单体原料进行乳液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在此,主单体是指占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的50质量%以上的单体。
另外,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是概括地表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同样地,“(甲基)丙烯酰”是概括地表示丙烯酰和甲基丙烯酰,“(甲基)丙烯酸”是概括地表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
作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优选使用例如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CH2=C(R1)COOR2       (1)
在此,上述式(1)中的R1为氢原子或甲基。另外,R2为碳原子数2~14的烷基。作为R2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新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异辛基、2-乙基己基、壬基、异壬基、癸基、异癸基、冰片基、异冰片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等。其中,优选R2为碳原子数2~10的链状(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特别优选的R2,可以例示丁基和2-乙基己基。
作为所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新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酯等。作为特别优选的例子,可以例示丙烯酸正丁酯(BA)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这些(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仅使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例如,作为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BA,可以单独使用2-EHA,可以仅使用BA和2-EHA    两种,或者也可以在BA和2-EHA的组合的基础上还使用其它(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至少组合使用BA和2-EHA作为主单体时,BA在它们的合计量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可以从45质量%以上且低于100质量%(例如,40质量%~95质量%)的范围内选择,据此适当确定2-EHA的量即可。
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对于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的比例可以设定为约80质量%以上(例如约80质量%~约99.8质量%),优选为约85质量%以上(例如约85质量%~约99.5质量%)。(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比例也可以为约90质量%以上(例如约90质量%~约99质量%)。
上述单体原料中,作为单体成分,除了作为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外,还至少含有作为可共聚单体的含羧基单体(β)。作为含羧基的可共聚单体(单体(β)),可以列举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等烯属不饱和一元羧酸;马来酸、衣康酸、柠康酸等烯属不饱和二元羧酸及其酸酐(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作为特别优选的例子,可以列举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这些含羧基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单体成分中所含的上述单体(β)的量,相对于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100质量份可以设定为约1质量份~约20质量份(优选约2质量份~约15质量份)。
根据所述构成,通过来自单体(β)的羧基与上述底涂层中所含的化合物(α)的唑啉基的交联反应,可以提高粘合剂层对带有上述底涂层的基材的锚固性。
上述单体原料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用于在丙烯酸类聚合物中引入交联点(典型地是通过加热可以交联的热交联性官能团)的其它可共聚单体。由此,可以根据需要来提高对被粘物的胶粘力等粘合特性。作为所述可共聚单体中所含的、能够成为上述交联点的官能团,可以列举例如:羟基、酰胺基、氨基、环氧基、氰基、含氮原子杂环等。
作为含羟基可共聚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羟烷酯类;乙烯醇、烯丙醇等不饱和醇类等。
作为含酰胺基可共聚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烷(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
作为含氨基可共聚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氨基乙酯等。
作为含环氧基可共聚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缩水甘油酯、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等。
作为含氰基可共聚单体,可以列举例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
作为具有含氮原子杂环的可共聚单体,可以列举例如:N-乙烯基-2-吡咯烷酮、N-甲基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吡啶、N-乙烯基哌啶酮、N-乙烯基嘧啶、N-乙烯基哌嗪、N-乙烯基吡嗪、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咪唑、N-乙烯基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121
唑、N-乙烯基吗啉、N-乙烯基己内酰胺、N-(甲基)丙烯酰吗啉等。
上述单体原料,可以进一步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用于提高凝聚力等粘合特性的可共聚单体作为单体成分。作为所述可共聚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等乙烯酯类;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环式醇的(甲基)丙烯酸酯类;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元醇的(甲基)丙烯酸酯类;等。
包含上述单体(β)在内的这些可共聚单体成分的总量,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主单体)100质量份可以设定为例如约0.5质量份~约12质量份(优选约1质量份~约8质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的水分散液,可以通过采用公知或惯用的方法将上述单体成分进行乳液聚合来得到。例如,可以预先使用适量的乳化剂将单体成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典型地是全部)在水中乳化,并适当采用一次供给全部单体成分的总括投料方式、少量连续供给的连续供给(滴加)方式、分几次供给的分批供给(滴加)方式等将所得到的乳化液(单体乳液)供给到含有水和聚合引发剂等成分的容器中。上述单体乳液的单体浓度通常可以设定为30~90质量%。
聚合温度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单体的种类、聚合引发剂的种类等适当选择,例如可以设定为约20℃~约100℃(优选约30℃~约90℃,典型地是约40℃~约80℃)。另外,聚合时间通常可以设定为约3小时~约24小时。
聚合时使用的聚合引发剂,可以从公知或惯用的聚合引发剂中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优选使用偶氮类聚合引发剂。作为偶氮类聚合引发剂的具体例,可以列举: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2-甲基丙脒)二硫酸盐、2,2’-偶氮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2,2’-偶氮二[2-(5-甲基-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2,2’-偶氮二(N,N’-二亚甲基异丁脒)、2,2’-偶氮二[N-(2-羧基乙基)-2-甲基丙脒]水合物等。这些偶氮类聚合引发剂比较容易溶于水,因此优选用于乳液聚合。
作为可以使用的其它引发剂,可以列举例如:过硫酸钾、过硫酸铵等过硫酸盐类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等过氧化物类引发剂;苯基取代的乙烷等取代乙烷类引发剂;芳香族羰基化合物类引发剂;过硫酸盐与亚硫酸氢钠的组合、过氧化物与抗坏血酸钠的组合等氧化还原型引发剂;等。
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为通常的使用量即可,例如,相对于全部单体成分100质量份可以从约0.005质量份~约1质量份的范围内选择。
用于进行乳液聚合的乳化剂,可以是阴离子型乳化剂和非离子型乳化剂的任意一种。作为阴离子型乳化剂,可以列举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钠、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铵、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铵、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钠等。作为非离子型乳化剂,可以列举例如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等。
这些乳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乳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单体原料总量100质量份可以设定为例如约0.2质量份~约10质量份(优选约0.5质量份~约5质量份)。
另外,进行上述乳液聚合时,为了调节通过该聚合而生成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分子量,可以使用链转移剂。作为链转移剂,可以优选使用例如:1-十二硫醇、叔十二烷基硫醇、巯基乙酸、2-巯基乙醇、巯基乙酸-2-乙基己酯、2,3-二巯基-1-丙醇等硫醇类。所述链转移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链转移剂的配合比例,相对于单体成分100质量份例如可以设定为约0.001质量份~约0.5质量份。
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中,根据需要可以配合交联剂。交联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惯用的交联剂。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硅烷类交联剂、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环氧类交联剂、唑啉类交联剂、氮丙啶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类交联剂等。交联剂可以使用油溶性和水溶性中的任何一种,从减少VOCs量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水溶性交联剂。
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中,根据需要可以含有用于调节pH值等的酸或碱。通常优选使用为了使粘合剂组合物的乳液粒子保持稳定而用碱(氨水等)将pH调节至约7~约9的粘合剂组合物。但是,pH调节后,如果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中残留的氨量过多,有时由该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层相对于后述的剥离衬垫变得显著难以剥离。为了抑制剥离变难,更优选减少氨的添加量,将pH调节为约7~约8。
作为在此所公开的技术中的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也可以使用将通过上述的乳液聚合以外的方法合成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利用乳化剂分散到水中而制备的粘合剂组合物。
上述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中,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100质量份,还含有约5质量份~约100质量份(更优选约10质量份~约80质量份)的水分散型增粘剂(增粘剂的水分散液)(均为固体成分换算)。作为上述水分散型增粘剂,可以使用公知或惯用的水分散型增粘剂。例如,可以使用选自松香类树脂、萜烯类树脂、脂肪族石油树脂、芳香族石油树脂、共聚类石油树脂、脂环族石油树脂、二甲苯类树脂、弹性体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增粘剂的水分散液。这样,通过将丙烯酸类聚合物和增粘剂均以分散于水中的形式使用,可以实现VOCs释放量高度减少的粘合片。
作为上述增粘剂的优选例,可以列举稳定化的松香酯树脂。作为所述的松香酯树脂,可以使用例如:对作为原料的松香实施歧化或加氢等稳定化处理和纯化处理使其稳定化,再利用醇将其酯化而得到的松香酯。上述稳定化处理可以在实施纯化处理后进行,也可以以相反的顺序进行。另外,上述纯化处理是指通过蒸馏、重结晶、萃取等将原料松香中所含的过氧化物所产生的高分子化合物和该原料松香中原本就含有的未皂化物等除去。
作为上述稳定化的松香酯树脂,可以使用通过将上述稳定化的松香与各种多元醇进行酯化反应而制备的松香酯树脂。作为多元醇,可以列举例如:乙二醇、丙二醇等二元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等三元醇;季戊四醇等四元醇;等。
上述酯化反应可以直接采用公知或惯用的方法。例如,通常可以通过在约大气压的惰性气体气氛下,使上述稳定化的松香与多元醇的混合物在约150℃~约300℃的温度下反应,并将生成的水分除去到反应体系外来进行。在所述酯化反应过程中或该反应后,可以利用公知惯用的方法和条件实施脱氢处理。例如,在酯化反应后进行脱氢处理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钯基、铑基、铂基等公知的脱氢催化剂存在下,对所得到的松香酯进行加压加热的方法等。也可以实施氢化处理来代替脱氢处理。
作为包含所述稳定化的松香酯树脂的水分散型增粘剂的市售品,可以列举例如:荒川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ス一パ一ェステルE-720”、“ス一パ一ェステ-ルE-730-55”、ハリマ化成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ハリェスタ一SK-90D”、“ハリェスタ一SK-70D”、“ハリェスタ一SK-70E”、“ネォト一ル115E”等。
作为上述增粘剂的其它优选例,可以列举:将α-蒎烯聚合物、β-蒎烯聚合物、二萜聚合物等萜烯类树脂进行酚改性而得到的萜烯酚类树脂。作为可以优选使用的萜烯酚类增粘剂(可以是水性乳液的形式)的市售品,可以列举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タマノルE-100”、“タマノルE-200”、“タマノルE-200NT”等。
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中,除了上述的成分以外,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粘合剂领域中通常使用的各种添加剂例如抗老化剂、填充剂、着色剂(颜料、染料等)、pH缓冲剂、中和剂、防起泡剂(消泡剂)、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作为其它成分。这些添加剂的配合比例可以在不损害耐水性的范围内适当选择。
在此所公开的粘合片,例如,可以具有图1~2所示意表示的剖面结构。
图1所示的粘合片11,是在基材1的各面上分别设置有底涂层2,在各底涂层2上进一步设置有粘合剂层3的双面胶粘性的形态。而且,具有各粘合剂层3分别由至少该粘合剂层侧可以剥离的剥离衬垫4保护的构成。
图2所示的粘合片12,与粘合片11同样为双面胶粘性的形态,并且具有第一粘合剂层由双面可以剥离的剥离衬垫4保护的构成。所述粘合片12通过卷绕可以形成第二粘合剂层也由剥离衬垫4保护的构成。
图1~2中,在基材1的各面上设置的底涂层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样地,在基材1的各面上设置的粘合剂层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此所公开的技术中的粘合剂层,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制作。例如,可以应用选自以下方法的任意一种方法,在带有该底涂层2的基材1的各面上分别形成粘合剂层3:将粘合剂组合物直接施加到分别施加有底涂层2的基材1的各面上并进行干燥或固化而形成粘合剂层3(粘合剂膜)的方法(直接法);和将在剥离衬垫的剥离面上形成的粘合剂层3粘贴到各面施加有底涂层2的基材1上,从而将该粘合剂层3转印到基材上的方法(转印法)。
粘合剂组合物的施加(典型地是涂布)时,可以使用与上述的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机同样的涂布机。粘合剂层的厚度(干燥后)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约2μm~约200μm(优选约10μm~约100μm)。
这样形成粘合剂层后,根据需要进行使底涂层中存在的唑啉基与粘合剂层中存在的羧基交联的处理。所述处理例如可以通过根据底涂剂的种类等在交联反应可进行的温度下将形成的粘合片加热来进行。另外,使用上述的其它热交联性可共聚单体而引入交联点的情况下,同时进行或者另外进行适合该可共聚单体的交联反应的处理。这些交联工序可以与干燥工序一并进行。
交联后的粘合剂层的溶剂不溶成分,例如可以为约15质量%~约70质量%。另外,交联后的粘合剂层的溶剂可溶成分的分子量(用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例如可以为约1×105~约6×105(优选约2×105~约4.5×105)。该分子量可以通过适当选择链转移剂或含羧基单体以及其它可共聚单体的种类或量来进行调节。
上述剥离衬垫4,包含支撑体(基材)和在该基材的单面或双面上施加的剥离层(剥离性覆膜)。该剥离衬垫用基材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例如:由塑料类、纸类、各种纤维类、橡胶类、发泡体、金属箔等形成的单层体或者它们的层叠体。另外,上述剥离层可以使用热固性、电离辐射线固化性等的各种聚硅氧烷类剥离剂来形成。剥离衬垫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约25μm~约500μm。
在此所公开的粘合片,将该粘合片在80℃下加热30分钟时的甲苯释放量(以下有时简称为“甲苯释放量”)是每1g该粘合片为20μg(以下,有时将其记作“20μg/g”)以下(特性(A))。上述甲苯释放量优选为10μg/g以下,更优选5μg/g以下。甲苯释放量过高于20μg/g时,使用上述粘合片进行作业时或者使用利用了该粘合片的制品时,其卫生环境可能显著劣化。
在此所公开的粘合片,还优选将该粘合片在80℃下加热30分钟时的乙酸乙酯释放量为20μg/g以下(特性(G))、和/或将所述粘合片在80℃下加热30分钟时的TVOC量为500μg/g以下(特性(H))。
上述乙酸乙酯释放量更优选为10μg/g以下,进一步优选5μg/g以下。上述乙酸乙酯释放量过高于20μg/g时,有时上述卫生环境显著劣化。
上述TVOC量更优选为300μg/g以下,进一步优选150μg/g以下。上述TVOC量过高于500μg/g时,有时上述卫生环境显著劣化。
另外,甲苯释放量、乙酸乙酯释放量、TVOC量采用通过下述的测定方法得到的值。
[VOCs释放量的测定]
从作为测定对象的双面粘合片上切出规定尺寸(例如,面积为约1cm2~约10cm2)的试样,除去剥离衬垫使各粘合面露出,并装入规定体积(例如约20mL)的小玻璃瓶中密封。将该装有试样的小玻璃瓶在80℃保持30分钟后,使用顶空自动进样器(HSS)将该小玻璃瓶中的气体试样以规定量(例如1mL)注入到气相色谱仪(GC)中。然后,进行甲苯、乙酸乙酯等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定量方法可以根据所使用的装置等适当选择。例如,将已知量的甲苯用丙酮稀释而得到的试样进行GC测定,根据所得到的GC图的峰面积制作校准曲线,由该校准曲线进行甲苯的定量。然后,由该结果计算每1g该粘合片的甲苯释放量(μg/g)。对于乙酸乙酯释放量(μg/g),也可以同样地进行定量和计算。其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的释放量,可以根据各成分的峰面积,使用上述甲苯定量所得到的校准曲线进行定量和计算。TVOC量通过计算甲苯释放量、乙酸乙酯释放量和其它成分的释放量的总和而求出。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涉及的几个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另外,以下说明中,“份”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为质量基准。
<例1>
在具备冷凝管、氮气导入管、温度计和搅拌装置的反应容器中加入30份离子交换水和0.1份2,2’-偶氮二[N-(2-羧基乙基)-2-甲基丙脒]水合物(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VA-057”),在搅拌的同时在60℃下进行1小时氮气置换。将70份BA、25份2-EHA、5份丙烯酸、0.05份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信越化学公司制,商品名“KBM-503”)、0.05份十二烷硫醇(链转移剂)和1.5份(以固体成分换算)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硫酸钠(乳化剂)在70份离子交换水中进行乳化,并将得到的单体乳液用4小时滴加到保持于60℃的上述反应容器中,再在60℃保持3小时。在该反应液中加入10%的氨水调节pH到8以后,相对于该反应液中的固体成分100份加入作为水分散型增粘剂的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タマノルE-100”(萜烯酚类树脂的水分散液)20份,得到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
将作为底涂剂(X)的株式会社日本触媒制造的商品名“ェポクロスK-2020E”(含有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201
唑啉基的丙烯酸类水性乳液)涂布到双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后的厚度为23μm的PET薄膜(东丽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ルミラ一S10”)(基材)的第一面上使干燥后的厚度为0.1μm,并在100℃干燥1分钟从而在上述基材(第一面)上形成第一底涂层。在上述基材的第二面上同样地形成第二底涂层。所形成的底涂层表面的水接触角(两面的平均值)为87度。该水接触角(着落起10秒后)使用自动接触角仪(协和界面科学公司制造的CA-V型),通过上述的液滴法测定。另外,对例2~10也同样地进行测定。
在所得基材的第一面(第一底涂层)上涂布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使干燥后的厚度为60μm,并在120℃干燥3分钟从而形成第一粘合剂层。在该第一粘合面上粘贴涂敷有聚硅氧烷类剥离剂的剥离衬垫。然后,在上述基材的第二面(第二底涂层)上与第一面同样地形成第二粘合剂层,得到例1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
<例2>
在具备冷凝管、氮气导入管、温度计和搅拌装置的反应容器中加入30份离子交换水和0.3份过硫酸铵,在搅拌的同时在80℃下进行1小时氮气置换。将80份BA、15份2-EHA、3份丙烯酸、2份甲基丙烯酸、0.05份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信越化学公司制,商品名“KBM-503”)、0.05份十二烷硫醇(链转移剂)和1.5份(以固体成分换算)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硫酸铵(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ハィテノ一ルLA-16”)(乳化剂)在70份离子交换水中进行乳化,并将得到的单体乳液用3小时滴加到保持于80℃的上述反应容器中,再在80℃保持2小时。在该反应液中加入10%的氨水调节pH到8以后,相对于该反应液中的固体成分100份加入作为水分散型增粘剂的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ス一パ一ェステルE-720”(稳定化的松香酯树脂的水分散液)20份,得到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
将作为底涂剂(Y)的株式会社日本触媒制造的商品名“ェポクロスK-2010E”(含有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211
唑啉基的丙烯酸类水性乳液)涂布到双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后的厚度为50μm的PET薄膜(东丽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ルミラ一S10”)(基材)的第一面上使干燥后的厚度为1.0μm,并在100℃干燥1分钟从而在上述基材(第一面)上形成第一底涂层。在上述基材的第二面上同样地形成第二底涂层。另外,该底涂层表面的水接触角为82度。
在所得基材的第一面(第一底涂层)上涂布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使干燥后的厚度为50μm,并在120℃干燥3分钟从而形成第一粘合剂层。在该第一粘合面上粘贴涂敷有聚硅氧烷类剥离剂的剥离衬垫。然后,在上述基材的第二面(第二底涂层)上与第一面同样地形成第二粘合剂层,得到例2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
<例3>
除了使用厚度2.0μm的PET薄膜以外与例1同样操作,得到例3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另外,本例中的底涂层表面的水接触角为86度。
<例4>
除了使用厚度250μm的PET薄膜以外与例1同样操作,得到例4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另外,本例中的底涂层表面的水接触角为88度。
<例5>
除了使用作为底涂剂(Z)的株式会社日本触媒制造的商品名“ェポクロスWS-700”以外与例1同样操作,得到例5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另外,本例中的底涂层表面的水接触角为75度。
<例6>
除了使用厚度342μm的PET薄膜以外与例1同样操作,得到例6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另外,本例中的底涂层表面的水接触角为85度。
<例7>
除了在基材的任一面上均未实施电晕放电处理、并且也未形成底涂层以外,与例2同样操作,得到例7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另外,本例中的基材表面(无底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19度。
<例8>
除了在基材的任一面上均未实施电晕放电处理、并且也未形成底涂层以外,与例1同样操作,得到例8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另外,本例中的基材表面(无底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19度。
<例9>
在具备冷凝管、氮气导入管、温度计和搅拌器的反应容器中加入95份BA、5份丙烯酸和150份甲苯,在室温(23℃)下搅拌的同时进行1小时氮气置换。将该反应液加热到60℃,加入0.2份2,2’-偶氮二异丁腈(聚合引发剂)。将反应体系保持于63℃的同时进行7小时聚合反应,合成丙烯酸类聚合物。该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为5×105。以固体成分换算,在该反应液100份中加入30份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ニカノ一ルH-80”(二甲苯甲醛类增粘树脂)、0.05份旭电化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EDP-300”(含氮原子的羟基化合物)和4份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コロネ一トL”(异氰酸酯化合物),并充分混合,得到粘合剂组合物。
在双面均未处理的(既未实施电晕放电处理也未实施底涂处理)厚度24μm的PET薄膜(基材)的第一面上涂布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使干燥后的厚度为60μm,并在110℃干燥3分钟从而形成第一粘合剂层。在该第一粘合面上粘贴涂敷有聚硅氧烷类剥离剂的剥离衬垫。然后,在上述基材的第二面上与第一面同样地形成第二粘合剂层,得到例9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另外,本例中的基材表面(未进行表面改性;无底涂)的水接触角为125度。
<例10>
在具备冷凝管、氮气导入管、温度计和搅拌器的反应容器中加入95份BA、5份丙烯酸和250份乙酸乙酯,在室温(23℃)下搅拌的同时进行1小时氮气置换。将该反应液加热到60℃,加入0.2份2,2’-偶氮二异丁腈(聚合引发剂)。将反应体系保持于63℃的同时进行7小时聚合反应,合成丙烯酸类聚合物。该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105。以固体成分换算,在该反应液100份中加入30份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ニカノ一ルH-80”(二甲苯甲醛类增粘树脂)、0.05份旭电化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EDP-300”(含氮原子的羟基化合物)和4份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コロネ一トL”(异氰酸酯化合物),并充分混合,得到粘合剂组合物。
在双面均未处理的(既未实施电晕放电处理也未实施底涂处理)厚度24μm的PET薄膜(基材)的第一面上涂布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使干燥后的厚度为60μm,并在110℃干燥3分钟从而形成第一粘合剂层。在该第一粘合面上粘贴涂敷有聚硅氧烷类剥离剂的剥离衬垫。然后,在上述基材的第二面上与第一面同样地形成第二粘合剂层,得到例10的双面胶粘性的粘合片。另外,本例中的基材表面(未进行表面改性;无底涂)的水接触角为125度。
对例1~例10的粘合片进行以下测定。
[VOCs释放量]
对各粘合片,根据上述的测定方法测定在80℃下保持30分钟时的甲苯释放量、乙酸乙酯释放量和TVOC量。这些结果如表1所示。另外,HSS和GC的设定如下所述。
HSS:安捷伦技术(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制造的7694型
·柱箱温度:80℃
·加热时间:30分钟
·加压时间:0.12分钟
·定量管(loop)填充时间:0.12分钟
·定量管平衡时间:0.05分钟
·注射时间:3分钟
·样品定量管温度:160℃
·传输线温度:200℃
GC:安捷伦技术公司制造的6890型
·柱:ジ一ェルサィェンス株式会社制,J&W毛细管柱,商品名“DB-ffAP”(内径0.533mm×长度30m,膜厚1.0μm)
·载气:氦气(5.0mL/分钟)
·柱压:24.3kPa(恒流模式)
·注射口温度:250℃
·检测器:FID
·检测器温度:250℃
[锚固性]
将各粘合片的露出的粘合面(第二粘合面)粘贴到厚度23μm的PET基材上,并切割为宽度20mm、长度100mm而制作试验片。从该试验片上将剥离衬垫剥离,将露出的第一粘合面粘贴到用360号粒度的研磨纸磨过的不锈钢(SUS)板上,并在该试验片上使重量2kg的橡胶辊往返一次。将所得材料在80℃保持1小时后,冷却到室温(23℃),在剥离速度30m/分钟、剥离角度180°的条件下进行剥离,测定胶糊残留面积(%)。胶糊残留面积是剥离后SUS板上残留的粘合剂层的面积相对于宽度20mm×长度100mm的面积的百分比。
<曲面追随性>
将粘合片切割为宽10mm×长80mm的尺寸,制作试验片。从该试验片上将第一剥离衬垫剥离,将露出的粘合面(粘合剂层21)沿直径35mm×长(高)80mm的玻璃制圆柱31的圆周进行粘贴,并使1kg的辊沿该圆周往复一次进行压接(图3)。将所得材料在23℃的环境下保持24小时后,测定试验片从上述圆柱上剥离而翘起的各末端部的长度a、b(mm),将它们的和(a+b)作为曲面追随性。
[对SUS的180°剥离粘合力]
将各粘合片的露出的粘合面(第二粘合面)粘贴到厚度23μm的PET基材上,并切割为宽度20mm、长度100mm而制作试验片。从该试验片上将第二剥离衬垫剥离,将露出的第一粘合面粘贴到用280号粒度的研磨纸磨过的SUS板上,并在该试验片上使重量2kg的橡胶辊往返一次。将所得材料在23℃、RH50%的环境下保持30分钟后,在该环境中,使用拉伸试验机,根据JIS Z 0237,在剥离角度180°、牵引速度300mm/分钟的条件下测定对SUS的180°剥离粘合力。
这些特性试验的测定结果与基材和底涂层的测定结果一并示于表2中。另外,各例中所使用的基材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度,是对未处理的基材根据JIS C 2151进行测定。
表1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261
如表1所示,使用水分散型的粘合剂组合物和增粘剂的例1~8的粘合片,甲苯释放量和乙酸乙酯释放量为20μg/g以下(在此,低于0.5μg/g)、TVOC量为500μg/g以下(在此,为35~135μg/g的范围),均较低。与它们相对,使用甲苯类(溶剂型)粘合剂组合物的例9的粘合片,甲苯释放量和TVOC量均为2000μg/g以上,非常高,乙酸乙酯释放量为82μg/g,也大大超过优选的范围。同样地,使用乙酸乙酯类(溶剂型)粘合剂组合物的例10的粘合片,尽管甲苯释放量低于0.5μg/g,但是乙酸乙酯释放量和TVOC量均为1500μg/g以上,非常高。
表2
Figure BSA00000396749200271
如表2所示,使用溶剂型粘合剂组合物的例9~10的粘合片,尽管使用了未施加底涂层的未处理的基材,但是胶糊残留面积均为0%。与此相对,使用未处理的基材、粘合剂层由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例7~8的粘合片,胶糊残留面积为95%以上,粘合剂层的锚固性弱。
另一方面,使用施加有底涂层的基材的例1~6的粘合片,尽管具有由水分散型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层,但是胶糊残留面积均为0%,粘合剂层的锚固性显著提高。特别是使用厚度1μm~300μm的基材的例1~5的粘合片,在曲面追随性试验中从玻璃制圆柱上翘起的距离a+b均为50mm以下,曲面追随性优良。其中,基材的厚度为200μm以下的例1~3、5的粘合片,a+b均为0mm并且再剥离时的胶糊残留面积均为0%,同时实现了优良的曲面追随性和锚固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这些例子仅仅是例示,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中包括以上例示的具体例的各种变形、变更例。

Claims (10)

1.一种粘合片,为具有塑料薄膜基材和分别设置在该基材的各面上的粘合剂层的双面胶粘性粘合片,其满足以下全部条件:
所述基材的厚度为1μm~300μm,
在所述基材的各面上分别施加有由水性底涂剂形成的底涂层,并且在该底涂层上设置有所述粘合剂层,所述水性底涂剂含有具有
Figure FSA00000396749100011
唑啉基的化合物,
所述粘合剂层由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形成,所述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按固体成分换算以100∶5~100的质量比含有水分散型丙烯酸类聚合物和水分散型增粘剂,以及
所述水分散型丙烯酸类聚合物是通过将含有含羧基单体和作为主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单体原料进行乳液聚合而合成的;
并且,所述粘合片满足以下特性:
(A)将所述粘合片在80℃下保持30分钟时,从该粘合片释放的甲苯量是每1g该粘合片为20μg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还满足以下特性:
(B)对不锈钢板的180°剥离粘合力为10N/20mm以上;和
(C)在粘贴到不锈钢板上并在80℃保持1小时,然后冷却到室温,并以30m/分钟的剥离速度、180°的剥离角度进行剥离的锚固性试验中,该不锈钢板上不产生胶糊残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底涂层的厚度为0.01μm以上且小于3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还满足以下特性:
(D)所述底涂层的水接触角为0度~90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还满足以下特性:
(E)所述基材的断裂强度为130MPa~500MPa。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还满足以下特性:
(F)所述基材的断裂伸长度为50%~30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基材为聚酯薄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所述粘合剂组合物包含通过使用偶氮类引发剂作为聚合引发剂的乳液聚合而合成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还满足以下特性:
(G)将所述粘合片在80℃下保持30分钟时,从该粘合片释放的乙酸乙酯量是每1g该粘合片为20μg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片,其中,还满足以下特性:
(H)将所述粘合片在80℃保持30分钟时,从该粘合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是每1g该粘合片为500μg以下。
CN2010106031772A 2009-12-22 2010-12-21 双面粘合片 Pending CN1021019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0345 2009-12-22
JP2009290345 2009-12-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1987A true CN102101987A (zh) 2011-06-22

Family

ID=44041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031772A Pending CN102101987A (zh) 2009-12-22 2010-12-21 双面粘合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51220A1 (zh)
EP (1) EP2345707A1 (zh)
JP (1) JP2011149002A (zh)
CN (1) CN10210198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5443A (zh) * 2012-12-07 2014-06-18 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 转移型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34666A (zh) * 2012-06-28 2015-02-04 早川橡胶株式会社 双面胶带及利用双面胶带的黏接方法
CN104456877A (zh) * 2013-09-22 2015-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形组件的粘贴方法
TWI638023B (zh) * 2012-06-29 2018-10-11 早川橡膠股份有限公司 雙面膠帶及使用該雙面膠帶之黏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4763B2 (ja) * 2011-08-31 2015-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テープ巻の製造方法
JP5724764B2 (ja) * 2011-08-31 2015-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テープ巻の製造方法
JP5724765B2 (ja) * 2011-08-31 2015-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テープ巻の製造方法
JP5864987B2 (ja) * 2011-09-30 2016-02-1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
KR101428859B1 (ko) * 2012-09-27 2014-08-14 롯데케미칼 주식회사 표면 평활성이 우수한 이접착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용 코팅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6097236B2 (ja) * 2014-02-28 2017-03-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環状オレフィン系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導電性フィルム、プリンテッド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用基材フィルム、バリア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偏光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2209391B1 (ko) * 2016-12-21 2021-01-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키스택이 우수한 점착제 조성물
US10593353B2 (en) * 2017-12-28 2020-03-17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and magnetic disc device
JP2023054669A (ja) 2021-10-04 2023-04-1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
JP2023172451A (ja) * 2022-05-24 2023-12-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両面粘着シート
JP2023172452A (ja) * 2022-05-24 2023-12-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45076A (ja) * 1999-06-09 2000-12-12 Nippon Paint Co Ltd 熱硬化性艶消し粉体塗料組成物
JP2005023293A (ja) * 2003-06-09 2005-01-27 Nitto Denko Corp テープ状絶縁材、テープ状絶縁材が貼合された絶縁物品並びに感圧性接着テープ
CN1763141A (zh) * 2004-10-18 2006-04-2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压敏粘合片类
CN1827725A (zh) * 2005-01-26 2006-09-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型光学薄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3467A (ja) 1993-11-10 1995-05-23 Sekisui Chem Co Ltd アクリル系粘着テープ
JP2000109754A (ja) 1998-10-08 2000-04-18 Minnesota Mining & Mfg Co <3M> 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プライマー、および接着構造
JP5115335B2 (ja) 2008-05-27 2013-01-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1068718A (ja) * 2009-09-24 2011-04-07 Nitto Denko Corp 両面接着性粘着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45076A (ja) * 1999-06-09 2000-12-12 Nippon Paint Co Ltd 熱硬化性艶消し粉体塗料組成物
JP2005023293A (ja) * 2003-06-09 2005-01-27 Nitto Denko Corp テープ状絶縁材、テープ状絶縁材が貼合された絶縁物品並びに感圧性接着テープ
CN1763141A (zh) * 2004-10-18 2006-04-2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压敏粘合片类
CN1827725A (zh) * 2005-01-26 2006-09-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型光学薄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4666A (zh) * 2012-06-28 2015-02-04 早川橡胶株式会社 双面胶带及利用双面胶带的黏接方法
CN104334666B (zh) * 2012-06-28 2016-03-30 早川橡胶株式会社 双面胶带及利用双面胶带的黏接方法
TWI638023B (zh) * 2012-06-29 2018-10-11 早川橡膠股份有限公司 雙面膠帶及使用該雙面膠帶之黏接方法
CN103865443A (zh) * 2012-12-07 2014-06-18 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 转移型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56877A (zh) * 2013-09-22 2015-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形组件的粘贴方法
CN104456877B (zh) * 2013-09-22 2017-01-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形组件的粘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51220A1 (en) 2011-06-23
JP2011149002A (ja) 2011-08-04
EP2345707A1 (en) 201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1987A (zh) 双面粘合片
CN101948663B (zh) 双面胶粘性粘合片
CN101440265B (zh) 水性粘合剂组合物及其利用
CN101586011A (zh) 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0358960C (zh) 热固型粘合·胶接带或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77759C (zh) 压敏粘合片
CN101392166B (zh) 再剥离性粘着片
CN102421866A (zh) 热剥离性压敏粘接带或片
CN102676077A (zh) 双面粘合片
CN101955739A (zh) 粘合片
CN102046746A (zh) 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带或胶粘片
CN101586012A (zh) 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和粘结金属表面的压敏粘合片
CN101775258A (zh) 粘合片
JPH06207149A (ja) 支持体層、感圧接着剤層および水性剥離被覆層から成る物品
CN101302407A (zh) 双面粘合片
CN102031071A (zh) 双面胶粘性粘合片
CN103450829A (zh) 粘合剂组合物以及粘合片
CN101712853A (zh) 双面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08759A (zh) 一种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和制备方法
CN103374305A (zh) 粘合片及粘合剂组合物
CN102443360A (zh) 粘合片
CN102399501A (zh) 再剥离性粘着片
KR20120113708A (ko) 아크릴계 점착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CN102051136A (zh) 双面胶粘带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335145A1 (en) Double-sided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tap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