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6747B - 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6747B
CN102056747B CN200980121882.4A CN200980121882A CN102056747B CN 102056747 B CN102056747 B CN 102056747B CN 200980121882 A CN200980121882 A CN 200980121882A CN 102056747 B CN102056747 B CN 1020567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screen printing
plate
silk
m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18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6747A (zh
Inventor
寺山道男
生江昭男
二桥浩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Ink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 Ink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Ink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Ink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6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6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6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67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N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MATERIALS FOR SURFACES USED IN PRINTING MACHINES FOR PRINTING, INKING, DAMPING, OR THE LIKE; PREPARING SUCH SURFACES FOR USE AND CONSERVING THEM
    • B41N1/00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Materials therefor
    • B41N1/24Stencils; Stencil materials; Carrie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C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 B41C1/00Forme preparation
    • B41C1/055Therm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printing formes, e.g. with a thermal print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C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SURFACES
    • B41C1/00Forme preparation
    • B41C1/14Forme preparation for stencil-printing or silk-screen printing
    • B41C1/145Forme preparation for stencil-printing or silk-screen printing by perforation using an energetic radiation beam, e.g. a las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rinting Plates And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Formes (AREA)

Abstract

当通过激光将图案(印刷文字、图案)形成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时,可在几乎不会对树脂丝网造成影响下形成图案。通过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将树脂涂膜(3)形成于树脂丝网纱(2),而制作出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将激光照射在此印刷用版,并通过激光仅去除照射部的所述树脂涂膜而形成印刷版。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较理想为由二异氰酸酯与聚酯多元醇所形成的组合物。

Description

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丝网印刷版及制版方法。详细而言,本发明是关于至少具有将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由聚酯、聚酰胺等所构成的树脂丝网纱而形成的树脂涂膜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该制造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所制作的丝网印刷版及激光制版方法。
背景技术
丝网印刷是孔版印刷的一种,是将版膜密接于张拉于框上的纱,并使油墨从纱的网孔通过而转移至被印刷物的印刷方式,从薄膜至成形品,不论被印刷物的厚度、大小、平面、曲面均可印刷,还是可在纸、布、树脂、金属等种种材质上进行印刷的印刷方式,并且作为可形成较厚的油墨着墨层的印刷法而为人所知。丝网印刷的制版方法,大致可区分为(1)直接法制版及(2)间接法制版(参照非专利文献1至3)。
直接法制版是在以料斗将感光液(乳剂)涂布于丝网网格,或者通过涂布机进行涂布而形成感光覆膜后,通过作为原图的正型薄膜或者负型薄膜进行曝光使感光覆膜固化,再以溶剂等来洗净、去除未固化的部分,藉此来制造出具有原图的图案的丝网印刷版。然而,此直接法制版中,为了进行制版,必须进行原图的制作、曝光、显影步骤,不仅生产性有问题,还须要求熟练技能,再者,在显影步骤中所使用的药品类耗费成本,并且为了不使所使用的药品造成环境问题,而必须对这些药品进行废液处理。此外,还有无法使用不能紫外线固化的树脂或单体的问题,再者,由于在间隔着纱的情况下进行曝光、显影,所以会因纱线的表面散射所造成的书线部的紊乱或者因织物结构与正型薄膜的干扰所造成的叠纹的产生等问题。
间接法制版是使用与张拉于框的丝网不同的感光性薄膜来制作图像,并将此移至丝网的方法,亦称为转印法。相比于直接法制版,间接法制版的感光膜厚均匀,版纱对曝光与水洗显影不会形成干扰,并可获得鲜明的图像,但存在有版膜较薄,容易产生物理性损伤,且不适用于厚膜印刷,而且印刷片数较少的问题。
此外,也曾考虑到将直接法制版与间接法制版进行组合的直接间接法制版。该制版是活用直接法制版的乳剂,并通过水或者溶剂,将薄膜上经涂布有感光层的感光性薄膜的感光层贴附于版纱,干燥后,将薄膜剥离后进行曝光而藉此制版的方法。此方法亦称为直接薄膜法,亦可分类为直接法制版的一种。然而,与直接法制版相同,也有曝光、显影的问题,以及必须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的问题。
再者,以往就丝网印刷版的丝网纱而言,已知有由丝、聚酯、尼龙、不锈钢等金属所构成的版纱(参照非专利文献3)。以往的制版中,一般使用上述直接法制版,但是在制版步骤的曝光时,由于会产生晕光现象而因不必要的反射光所导致的曝光,所以可能会无法获得鲜明的边缘。此现象的原因为来自作为丝网原材的纱线的散射,为了防止此现象,而使用经着色的丝网纱。目前,丝网印刷中所使用的树脂丝网纱,大多数经过着色。曝光一般是使用紫外光区域的光源,但亦会混合存在有可见光。因此,为了吸收这些光线,利用相反色的黄、橙、红等中淡色的树脂丝网纱(参照非专利文献4)。
如上所述,与以往丝网印刷版的制版方法不同,亦有人提出选择性地将激光照射在版材以选择性地开孔,并将由此孔所形成的图案用作为版体的丝网制版方法。例如,为人所知者有:将以某种手段形成图案状开口的金属箔,通过粘接剂粘接于金属丝网后,从金属箔侧的表面照射激光,而将金属箔的图案部分(开口部)的粘接剂予以蒸发去除,藉此制造出丝网印刷版的方法(专利文献1);或将在金属箔上规律地形成有开口的丝网的开口涂以清漆(lacquer),通过清漆来充填开口,并通过激光照射来去除可供油墨透过的开口的清漆,而制造出丝网印刷版的方法(专利文献2);或将玻璃转移点100℃以上的聚合物薄片积层于金属丝网纱,并照射波长150至400nm的激光线,将高分子量物分解为低分子量物并使的飞散,而制造出丝网印刷版的方法(专利文献3);使金属丝网纱中含有0.1重量%以上的碳黑并将提高了激光激发波长下的吸光度的树脂液涂布于金属丝网纱而形成涂膜,并将激光照射在此树脂涂膜,而籍此制造出丝网印刷版的方法(专利文献4);或在以粘接剂将聚合物薄膜层粘接于金属丝网网格层的积层体上照射激光,在聚合物薄膜层形成开口部,然后通过药剂处理来去除开口部的粘接剂层,而籍此制造出丝网印刷版的方法(专利文献5)等。
根据以规定图案将激光照射在丝网印刷用版(制版前的版材)的树脂涂膜,并将树脂涂膜予以热去除来形成规定图案的开口,而藉此形成丝网印刷版的方法(本说明书中,将此称为“激光丝网制版方法”),由于不需进行将感光膜用作为丝网印刷版材时所需的图案掩模的制作,或者将光阻的未固化部分的去除(显影)等作业,所以可期待生产性的提升。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以往方法在制作抵接于掩模的图案化金属箔时,由于需进行光蚀刻等步骤,所以并不具有与以往方法相同的高生产性,此外,亦必须考虑到对环境等的影响。此外,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必须使用圆筒状的镍套筒等的金屑箔作为丝网。再者,专利文献1、3、4及5的方法中,必须使用金属丝网纱,而无法使用以往一般所广泛采用的树脂丝网纱来制作丝网印刷版,且由于所制得的丝网印刷版为金属丝网,虽然具有平面印刷的印刷精度,但不具有柔软性,便有曲面印刷性低劣的问题。此外,引用文献3的方法中,并非使用一般所使用的如YAG或二氧化碳激光这样的激光照射装置,而需使用特殊的激光照射装置,再者,专利文献5的方法中,具有在激光照射后,必须通过药剂处理来去除开口部的粘接剂层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4-80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4-829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3-7236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6752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77948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增补版印刷事典》昭和62年6月30日,初版第1刷,编集:社团法人日本印刷学会,发行:财团法人印刷局朝阳社
非专利文献2:《特殊印刷与转换》1990年3月29日发行,发行人:荒木正义,发行单位:加工技术研究会
非专利文献3:《特殊印刷》昭和58年7月15日初版发行,监修者:松元和雄,著者:松元和雄,发行者:城所守,发行单位:株式会社印刷出版研究所
非专利文献4:《新版丝网印刷手册》昭和63年1月31日发行,编集:日本丝网印刷技术协会编集委员会,发行:日本丝网印刷技术协会
发明内容
然而,如上所述,以往所提出的激光丝网制版法中,作为版纱使用金属纱。这是由于聚酯纱、尼龙纱较金属纱对热的承受性较差、在激光制版时会引起纱的烧断或者纱会熔掉。然而,目前所使用的丝网印刷版的大部分为聚酯纱或尼龙纱,不锈钢纱等金属丝网纱仅适用于有限的领域,例如仅限于厚膜IC电路等的电子电路的印刷领域。此外,如聚酯丝网及尼龙丝网的树脂丝网具有较不锈钢丝网更便宜,弹性回复力优良,印刷时的操作相对较简单的优点。因此,在使用树脂丝网纱的丝网制版中,若可利用激光制版,则能够较一般丝网印刷中所使用的印刷版的制版更为简化,而具有可在不引起环境问题下便宜的制作出印刷版的优点。因此,使用树脂丝网纱的激光制版方法以及丝网印刷板材受到殷切的期待。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课题及需求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树脂涂膜形成于树脂丝网纱并将激光照射在该涂膜即可仅将树脂涂膜蒸发、飞散或去除,以形成所期望的图案(印刷文字、图案等)开口,而不会对树脂丝网纱产生实质上的损伤的树脂丝网印刷用版。
此时,使用具有规定光透过率的丝网纱作为树脂丝网纱并通过含有规定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所形成的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尤其当通过激光照射来进行激光制版时,极为有利于仅将树脂涂膜蒸发、飞散或去除,以形成所期望的图案(印刷文字、图案等)开口而不会对树脂丝网纱产生实质上的损伤,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该优良的树脂丝网印刷用版。
此外,使用具有规定光透过率的丝网纱作为树脂丝网纱,并将聚合物薄膜贴合于含有规定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从而形成的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尤其当通过激光照射来进行激光制版时,极为有利于仅将树脂涂膜蒸发、飞散或去除,以形成期望的图案(印刷文字、图案等)开口,而不会对树脂丝网纱产生实质上的损伤者,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该优良的树脂丝网印刷用版。
再者,本发明的目的亦在于提供一种制造上述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方法,使用该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所形成的丝网印刷版,以及使用所述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来进行激光制版的方法。
本案发明人等为了解决前述问题而进行精心探讨的结果,发现到:通过将特定材料用作涂布于树脂丝网纱的树脂组合物,虽然使用树脂丝网纱,亦能够通过激光照射而制造出丝网印刷版,而不会在实质上产生纱的损伤,因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是关于下列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该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使用所述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所形成的树脂丝网印刷版以及使用所述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来制造出丝网印刷版的方法。
(1)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具有:树脂丝网纱以及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所述树脂丝网纱而所形成的树脂涂膜。
(2)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由聚合物薄膜积层于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所形成的树脂涂膜上而构成。
(3)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是将聚合物薄膜积层于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所形成的树脂涂膜上而构成,其特征为:对聚合物薄膜的两面或要积层在树脂涂膜侧的单面进行表面处理。
(4)如所述(3)记载的激光制版用材酯丝网印刷用版,其中,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处理是通过涂布底漆(Primer)的表面处理和/或通过照射电离辐射线(電離線)的表面处理。
(5)如所述(2)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中,聚合物薄膜含有碳黑。
(6)如所述(1)至(5)中任一顶记载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中,树脂丝网纱对于波长400至500nm的光的光透过率为40%以上。
(7)如所述(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中,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碳黑含有量为0.5至20重量%。
(8)如所述(1)至(7)中任一顶记载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中,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含羟基化合物。
(9)如所述(8)记载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中,含羟基化合物为聚酯多元醇。
(10)如所述(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在于,树脂丝网纱为由尼龙或聚酯所成的丝网纱。
(11)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从而在树脂丝网纱上形成树脂涂膜。
(12)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使聚合物薄膜粘接于树脂丝网纱,从而制得具有聚合物薄膜、由所述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所成的树脂涂膜以及树脂丝网纱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
(13)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其为通过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使聚合物薄膜粘接于树脂丝网纱,从而制得具有聚合物薄膜、由所述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所成的树脂涂膜以及树脂丝网纱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使用两面或者树脂涂膜侧的单面经过表面处理的聚合物薄膜。
(14)如所述(12)或(13)所记载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聚合物薄膜是在通过将所述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而形成树脂涂膜后,于该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前施用并贴附于所述树脂涂膜上。
(15)一种丝网印刷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激光照射所述(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在树脂涂膜上或聚合物薄膜及树脂涂膜上形成规定图案的开口。
(16)如所述(15)的网印刷版的制造方法,其中对聚合物薄膜积层于树脂涂膜上而形成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形成规定的图案的开口时,从聚合物薄膜侧进行激光的照射。
(17)一种树脂丝网印刷版,其特征为:通过激光照射所述(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树脂丝网印刷用版,从而在树脂涂膜上或者聚合物薄膜及树脂涂膜上形成规定的图案开口而构成。
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与2008年6月11日于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8-153351、同日本特愿2008-153352、以及2008年12月19日于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8-323901所记载的主题相关,这些申请中所公开的内容通过援引而编入于本文中。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树脂涂膜形成于树脂丝网纱并照射激光,可仅将树脂涂膜蒸发或消除、去除而制得树脂丝网印刷版,而不会对树脂丝网纱产生实质上的损伤。因此,不需以往在制造丝网印刷版时所需进行的负型或正型原稿的制作、使感光性覆膜曝光、显影的步骤,亦不需熟练人员而能够简便且以优良生产性制得使用树脂丝网纱的丝网印刷版。此外,由于不使用显影液,所以可避免显影液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得丝网印刷版,而有助于丝网印刷版的更进一步品质提升,以及生产性的提升。
此外,将由树脂涂膜及聚合物薄膜所构成的树脂覆膜形成于树脂丝网纱时,可以按照去除聚合物薄膜与树脂涂膜的方式来进行激光制版,而藉此形成细线的印刷重现性更高的丝网印刷版。
再者,将由树脂涂膜及进行一定的表面处理后的聚合物薄膜所构成的树脂覆膜形成于树脂丝网纱时,可以按照去除聚合物薄膜与树脂涂膜的方式来进行激光制版,而籍此形成细线的印刷重现性更高的丝网印刷版,并且通过使用经过实施一定表面处理的聚合物薄膜,更能够提升对树脂涂膜的密接性,而籍此形成细线的印刷重现性更高的丝网印刷版。
此外,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制造上述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方法、使用该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所形成的丝网印刷版以及使用所述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来进行激光制版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剖面概念图。
图2为通过激光照射在图1所示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上形成有开口部的树脂丝网印刷版的剖面概念图。
图3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示意剖面图。
图4为通过激光照射在图3所示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上形成有开口部的树脂丝网印刷版的示意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第1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是具有树脂丝网纱以及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所述树脂丝网纱所形成的树脂涂膜。
以下参照图1及图2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这些图只是用来方便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图中所示内容。图1为示意性显示本发明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部分放大剖面图,图2为示意性显示通过激光照射本发明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而形成有开口的丝网印刷版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中,1表示树脂丝网印刷用版,2表示树脂丝网纱,3表示树脂涂膜。树脂丝网印刷用版1是以下列方式形成的。首先,树脂丝网纱是以与以往制造丝网印刷版时相同的方法,亦即,例如使用纱线张拉装置来张拉树脂丝网纱2,并使用粘接剂固定于图中未图示的框。树脂涂膜3可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经由张拉纱线后的树脂丝网上而形成。树脂丝网的网目数,可相应印刷图形所要求的解析度、所使用的油墨及印刷对象,而使用以往所知的适当的网目数即可。
本发明的用以形成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树脂涂膜的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较理想为含有碳黑、异氰酸酯化合物以及含羟基化合物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此外,更理想为使用聚酯多元醇作为含羟基化合物。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碳黑的目的是其可有效地吸收激光,并且极力避免激光对树脂丝网纱所造成的影响。本发明中,当碳黑过于少量时,由于无法有效地吸收激光,所以较理想含量为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全体量的0.5重量%以上,更理想为1重量%以上,尤其理想为3重量%以上。此外,当含有量过多时,由于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印刷面的辨识性会变差,并且受到激光所造成的热的影响而使树脂丝网纱产生损伤,所以较理想含量为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全体量的20重量%以下,更理想为10重量%以下。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碳黑,并不受种类或制造过程所限制,可使用市售的燃油碳黑、煤气碳黑、热碳黑、乙炔黑、槽黑等各种碳黑。此外,亦可使用经过一般所施行的臭氧处理、等离子体处理或者液相氧化处理等处理后的碳黑。
本发明中所理想使用的碳黑的粒径,与一般油墨或涂料中所使用的碳黑的粒径范围相同,较理想为0.01至1μm,更理想为0.01至0.2μm。本发明中,粒径是表示以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所测定的平均一次粒径。此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Dibutyl Phthalate)吸油量较理想为80至120cm3/100g,氮吸附比表面积较理想为60至130(m2/g)。
本发明中,粒径是表示以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所测定的平均一次粒径,DBP吸油量、氮吸附比表面积均依据JIS K6217所测定。这些物性值,一般用于表示碳黑的物理特性。
本发明的树脂丝网纱的材质,例如有丝、聚酯、尼龙等,特别理想为尼龙及聚酯。
再者,为了于激光制版时不烧断或者网纱熔融,树脂丝网纱相对于波长400至500nm的光的光透过率,较理想为40%以上,更理想为50%以上,尤其理想为70至100%。此时,是将树脂丝网纱在波长600nm时的光透过率设定为100%。在此条件下,树脂丝网纱较理想为白色至半透明,更理想为透明。
以往的树脂丝网纱,较多是着色为黄色或橙色,光透过率不足40%(几乎为10%以下)。
本发明中,所谓树脂丝网纱的光透过率,是以下列方式所规定的数值。将树脂丝网纱加热至较材质的软化点高过10至20℃的温度,制膜为50μm而形成薄膜状,并使用紫外线-可见光分光光度计(V-560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于300至600nm的范围内测定光透过光谱,测出光透过率。此时,将来自分光光度计的入射光垂直地入射的方式来设置制膜的薄膜,并测定透过光的强度。对参考试料不设置任何薄膜而进行测定,将相对于入射光强度的透过光强度的比值设定为光透过率(%)。以样本在600nm时的光透过率为100%来确定400至500nm时的光透过率。
接着,本发明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中用作为固化剂的异氰酸酯化合物,较理想为使用一般于形成聚氨酯时所使用的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有单异氰酸酯、二异氰酸酯、三异氰酸酯以上的多异氰酸酯化合物。本发明中,较理想为二异氰酸酯化合物。作为二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有脂环族、芳香族、脂肪族的各种一般所知的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可根据需要而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
所述脂环族二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有1,4-二异氰酸环己烷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1,3-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降冰片烷二异氰酸酯等。
所述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有1,5-萘二异氰酸酯(1,5-naphthylenediisocyanate)、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甲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甲基异氰酸酯、二烷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四烷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3-亚苯基二异氰酸酯、1,4-亚苯基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等。
所述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有丁烷-1,4-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亚异丙基二异氰酸酯、亚甲基二异氰酸酯、2,2,4-三甲基六亚甲二异氰酸酯、间四甲基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将二聚酸的羧基转化为异氰酸基的二聚物二异氰酸酯等。
上述异氰酸酯化合物中,尤其理想的化合物为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其中,就容易获取以及使用容易度、膜性能的观点来看,较理想为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以及甲苯二异氰酸酯。
另一方面,上述含羟基化合物,例如为具有2个以上的可与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而形成聚氨酯的羟基的化合物,例如有聚酯多元醇、聚氨酯多元醇、含有2个以上的羟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含有2个以上的羟基的脂环族化合物、含有2个以上的羟基的脂肪族化合物等。其中,就形成丝网印刷版时的弹性回复力的观点来看,较理想为聚酯多元醇。聚酯多元醇例如有一般所知的聚酯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可通过一般方法将多元羧酸成分与多元醇成分进行聚合而得。多元羧酸成分,可适当地使用芳香族、脂肪族或脂环族的二羧酸或3价以上的多元羧酸的1种以上。
上述芳香族二羧酸,例如有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苯二甲酸、2,5-二甲基对苯二甲酸、1,4-萘二羧酸、联苯二羧酸、2,6-萘二羧酸、1,2-双苯氧基乙烷-p,p’-二羧酸、苯基茚满(フエニルインタン)二羧酸等以及这些化合物的酯系生成衍生物、例如酸酐、酯化合物、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铵盐等的盐类。
此外,脂肪族及脂环族的二羧酸,例如有琥拍酸、己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酮酸、二聚酸、1,3-环戊烷二羧酸、1,2-环己烷二羧酸、1,4-环己烷二羧酸、5-(2,5-二氧四氢糠基)-3-甲基-3-环己烯-1,2-二羧酸、5-(2,5-二氧四氢糠基)-3-环己烯-1,2-二羧酸等以及这些化合物的酯形成性衍生物。
3价以上的多元羧酸,例如有偏苯三甲酸、偏苯三甲酸酐、均苯四酸、均苯四酸酐、4-甲基环己烯-1,2,3-三羧酸、均苯三甲酸、1,2,3,4-丁烷四羧酸、1,2,3,4-戊烷四羧酸、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环戊烷四羧酸、2,3,6,7-萘四羧酸、1,2,5,6-萘四羧酸、乙二醇双偏苯三甲酸酯羧酸、2,2′,3,3’-联苯四羧酸、噻吩-2,3,4,5-四羧酸、乙烯四羧酸等的多元羧酸以及这些化合物的酯形成性衍生物。
另一方面,多元醇成分例如有具有2个醇性羟基的二醇类以及具有3个以上醇性羟基的多元醇成分,可对应需要而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二醇成分例如有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2,4-二甲基-2-乙基己烷-1,3-二醇、新戊二醇、2-乙基-2-丁基-1,3-丙二醇、2-乙基-2-异丁基-1,3-丙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2,4-三甲基-1,6-己二醇、1,2-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4-环己烷二甲醇、2,2,4,4-四甲基-1,3-环丁二醇、4,4’-二羟基二苯硫醚、双酚A、4,4’-亚甲基二苯酚、4,4’-(2-降冰片烯基)双酚、4,4’-二羟双酚、邻、间及对二羟苯、4,4’-异亚丙基苯酚、4,4’-异亚丙基二醇(イソプロピリデンビンジオ一ル)、环戊烷-1,2-二醇、环己烷-1,2-二醇、环己烷-1,4-二醇、聚酰胺二醇、聚酯酰胺二醇等。此外,多元醇成分例如有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这些可任意选择1种或2种以上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聚酯多元醇,可通过一般所知的方法或一般方法使上述多元羧酸成分与多元醇成分反应而制得。其他例如亦有使聚己内酯、聚(β-甲基-γ-戊内酯)、聚戊内酯等的内酯类进行开环聚合而制得的聚酯多元醇等。
作为聚酯多元醇,例如有下列一般式(I)所示的物质,但并不限定于此。
式中,R1及R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具有取代基的2价脂环族基、可具有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基、或者可具有取代基的2价脂肪族基,取代基例如为甲基、乙基、丙基等的烷基、羟基、羧基等,n为正整数。
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可使用低分子量至高分子量,较理想为分子量(重均分子量)1000至5000的聚酯多元醇,更理想为分子量(重均分子量)2500至3500的聚酯多元醇。当分子量为1000以下时,反应性提高而容易形成胶体。此外,当分子量为5000以上时,反应性会降低。聚酯多元醇的羟值,可为50至300,较理想为100至250。聚酯多元醇可并用2种以上。另外,本发明中,分子量是通过凝胶渗透层析法(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来侧定分子量分布,并以聚苯乙烯换算求取分子量。
再者,本发明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中,可对应需要而并用用以改良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及碳黑的分散性的颜料分散剂、抗结块剂、增塑剂、蜡等的添加剂,或者聚氨酯尿素树脂、纤维素·醋酸酯·烷基化物树脂、丙烯酸树脂、顺丁烯二酸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松香系树脂、氯化烯烃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等树脂。
本发明中,通过将碳黑、异氰酸酯化合物及含羟基化合物溶解或分散于溶剂,而形成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具体而言,例如将含羟基化合物,例如聚酯多元醇与碳黑与溶剂投入至辊磨机等,进行混合而构成主剂。然后将作为固化剂的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等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加入于该主剂中,再进行混合而由此制得碳黑被均一地分散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与含羟基化合物的比例,是依据所使用的化合物作为异氰酸酯化合物及含羟基化合物而有所不同,当使用二异氰酸酯化合物作为异氰酸酯化合物,且使用聚酯多元醇作为含羟基化合物时,一般相对于二异氰酸酯化合物100重量份,使用80至120重量份的聚酯多元醇,较理想为90至110重量份。此外,相对于所使用的异氰酸基的当量,聚酯多元醇的羟基较理想为使用该当量或稍少的当量。此外,溶剂的量,只要是可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而能够良好地形成用以形成印刷版的树脂涂膜的量即可,并无特别限定,一般而言,相对于碳黑、异氰酸酯化合物及含羟基化合物的合计重量100份,使用5至30份左右的量。
用以形成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所使用的溶剂,可对应所使用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及含羟基化合物适当地使用例如:酯系溶剂、酮系溶剂、二醇醚系溶剂、脂肪族系溶剂、芳香族系溶剂、醇系溶剂、醚系溶剂、水等,亦可对应需要混合2种以上而使用。
上述酯系溶剂例如有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丁酯、甲酸异丁酯、甲酸戊酯、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正丙酯、醋酸异丙酯、醋酸正丁酯、醋酸异丁酯、醋酸仲丁酯、醋酸(异)戊酯、醋酸环己酯、乳酸乙酯、醋酸3-甲氧丁酯、醋酸仲己酯、醋酸2-乙基丁酯、醋酸2-乙基己酯、醋酸苯甲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丁酯、丙酸异戊酯、γ-丁内酯等;酮系溶剂例如有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丙基酮、二乙基酮、甲基正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二丙基酮、二异丁基酮、甲基戊基酮、丙酮基丙酮、异佛尔酮、环己酮、甲基环己酮等。
此外,二醇醚系溶剂例如有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异丙醚、乙二醇单丁醚、二乙二醇单乙醚、二乙二醇单正丁醚、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乙醚、丙二醇单正丙醚、丙二醇单正丁醚、二丙二醇单甲醚、二丙二醇单乙醚、二丙二醇单正丙醚、二丙二醇单正丁醚、三乙二醇单甲醚、三乙二醇单乙醚、三乙二醇单正丙醚、三乙二醇单正丁醚、三丙二醇单乙醚、三丙二醇单正丙醚、三丙二醇单正丁醚、以及这些单醚类的醋酸酯、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乙醚、二丙二醇二甲醚、二丙二醇二乙醚等的二烷基醚类。
脂肪族系溶剂例如有正烷烃系溶剂、异烷烃系溶剂、环烷烃系溶剂,例如,正烷烃系溶剂有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正壬烷、正癸烷、正十二烷、O号SOLVENTL、M、H(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制)、正烷烃SL、L、M(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制)等,异烷烃系溶剂有异己烷、2,2,3-三甲基戊烷、异辛烷、2,2,5-三甲基己烷、Isozol200、300、400(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制)、SupasolFP2、25、30、38(出光生产株式会社制)等,环烷烃系溶剂有环戊烷、甲基环戊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Naphtesol 160、200、220(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制)、AF SOLVENT 4号、5号、6号、7号(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制)等。
芳香族系溶剂例如有甲苯、二甲苯、乙基苯、萘、四氢萘、溶剂油等。
醇系溶剂例如有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正戊醇、仲戊醇、1-乙基-1-丙醇、2-甲基-1-丁醇、异戊醇、叔戊醇、仲异戊醇、新戊醇、己醇、2-甲基-1-戊醇、4-甲基-2-戊醇、庚醇、辛醇、2-乙基己醇、壬醇、癸醇、十一醇、十二醇、苯甲醇、a-松油醇、环己醇、3-甲氧丁醇、二丙酮醇等。
醚系溶剂例如有四氮呋喃、1,3-二氧杂环戊烷等的环状醚。此外,其他液状媒体例如有二甲基碳酸酯、乙基甲基碳酸酯、二正丁基碳酸酯等。
上述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所制得的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经强拉并固定在框的树脂丝网纱上而藉此形成树脂涂膜。树脂涂膜的厚度,可对应所涂布的油墨膜的厚度以构成适当的厚度,一般是构成为使纱无凹凸的程度的厚度,例如干燥膜厚为5至40μm左右,较理想为5至20μm左右。树脂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可使用与以往制造丝网印刷版时为相同的方法来进行,例如,将树脂组合物装入料斗内,一旁极力地保持一定的移动速度及角度,一旁涂布于竖立的版,之后再进行干燥的方法等。如有必要则反复进行同样操作,藉此增加印刷面的膜厚。当然,亦可不使用料斗,而是使用刮板对纱进行涂布,或者在将框保持水平的状态下,使用狭缝涂布机等来进行涂布等的其他方法。涂布后进行干燥,籍此使异氰酸酯化合物与含羟基化合物进行反应来形成氨基甲酸酯键,而成为树脂涂膜。若是必要,干燥可在常温以上的温度,例如可在加热至40至80℃的状态下进行。
如此制得的印刷用版,如图2所示,是通过激光5依规定图案来加以照射,将所述树脂涂膜予以热去除形成规定图案的开口6,以形成丝网印刷版。激光较理想为二氧化碳激光、YAG激光或YVO4激光。YAG激光的高阶谐波,为人所知者为通过组装于YAG激光震荡器内部的第2或第3谐波转换元件,而能够有效率地输出第2谐波(波长532nm)或第3揩波(波长355nm),第4谐波(波长266nm),一般是使第2谐波通过第4谐波转换元件而输出,尤其理想为使用YAG激光的高阶谐波的任一种或者这些谐波的任意混合光。这些二氧化碳激光及YAG激光,该振荡稳定性较准分子激光更优良,可较使用准分子激光时更为提高生产性。
由激光所形成的树脂涂膜的照射强度,设定为可将树脂涂膜予以热去除但实质上不会对树脂丝网纱产生损伤的强度。由激光所形成的照射强度,可通过使用其输出为本发明的照射强度的激光振荡装置,或者控制激光装置的输出或者控制扫描速度等的种种方法来控制。激光的照射条件,较理想为激光功率10至90%、扫描速度5至8000mm/s、Q开关频率数5至150kHz、扫描次数3至30次。
如此制造出的树脂丝网印刷版,可使用与以往丝网印刷相同的方法来印刷至被印刷体。所使用的油墨,亦可使用与以往相同者。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特征为:是将聚合物薄膜积层于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所形成的树脂涂膜上而构成。
第2实施方式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仅就聚合物薄膜积层于树脂涂膜这一点而言,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之外,实质上为相同,因此,以下主要说明聚合物薄膜。
图3中,1表示树脂丝网印刷用版,2表示树脂丝网纱,3表示树脂涂膜,7表示聚合物薄膜。树脂丝网印刷用版1是以下列方式形成。首先,树脂丝网纱是以与以往制造用版印刷版时为相同的方法,亦即,例如使用版纱张拉装置来展拉树脂丝网纱2,并使用粘接剂固定于未图示的框(版框)。树脂涂膜3可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经网纱张拉后的树脂丝网上而形成。聚合物薄膜7,例如在树脂涂膜3固化前即积层于树脂涂膜上,然后,使树脂涂膜固化而隔着树脂涂膜粘接于树脂丝网纱。所使用的树脂丝网秒的网目数,可依印刷的图形所要求的解析度、所使用的油墨及印刷对象,而使用以往所知的适当的网目数即可。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聚合物薄膜,例如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氯乙烯、(经处理的)聚乙烯、(经处理的)聚丙烯、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成树脂(ABS树脂)、尼龙、聚碳酸酯等。薄膜的厚度可为1至20μm,较理想为2至10μm。聚合物薄膜较理想为含有碳黑,但若厚度较薄(0.5至5μm)者,亦可不含有碳黑。当含有碳黑时,其含量可为0.1至20重量%,较理想为1至5重量%。
碳薄膜是通过已叙述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粘接于树脂丝网纱。以下具体说明此内容。
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将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于涂布后,若是必要,可对与涂布面相反的面进行刮浆来去除多余的树脂组合物,并使表面成为平滑面。接着在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前,将所述聚合物薄膜积层于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膜上。积层方法,只要是不会使聚合物薄膜产生皱折而能够均一地积层的方法,则可使用任意方法。此外,亦可不使用此方法,而是在将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涂膜形成于聚合物薄膜上后,将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面按压于树脂丝网面或者将树脂丝网按压于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面,将树脂丝网纱埋入于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膜,并可对应需要而对与聚合物薄膜面相反的面进行刮浆。此时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对聚合物面的涂布量,可设定为双液固化型树脂于印刷用版上的干燥膜厚为5至40μm左右,较理想为5至20μm左右的厚度的量。此外,较理想是设定为通过树脂涂膜覆盖树脂丝网纱的量。当采用对聚合物薄膜的反面进行刮浆来去除多余的树脂组合物的方法时,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对聚合物薄膜面的涂布量,一般是较所述的量更多。
关于的后的干燥,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此制造出的印刷用版,如图4所示,较理想为从聚合物薄膜7侧通过激光5以规定图案来照射,将所述聚合物薄膜7与树脂涂膜3予以热去除来形成规定图案的开口部6,而形成丝网印刷版。从与聚合物薄膜7相反的面照射激光,虽然可形成开口,但从聚合物薄膜侧照射激光,可制得细线的印刷重现性优良的印刷版。所使用的激光以及激光的照射强度、照射条件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是将聚合物薄膜积层于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所形成的树脂涂膜上而形成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对聚合物薄膜的两面或要积层在树脂涂膜侧的单面进行表面处理。
第3实施方式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仅就对聚合物薄膜施以表面处理这一点,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之外,实质上为相同。因此,以下主要说明对聚合物薄膜所进行的表面处理。
此外,第3实施方式,在图3及图4中,就预先对聚合物薄膜7的树脂涂膜3侧的单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这一点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的结构与图4及图4相同。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以提高与树脂涂膜的密接性的目的,在聚合物薄膜的表面进行某种表面处理。当提高与树脂涂膜的密接性时,在激光制版时可更减少树脂涂膜的边缘的缺陷,而制得细线的印刷重现性优良的树脂丝网印刷版。
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处理,例如有以下方法。
i)通过涂布底漆来进行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处理的方法。
ii)通过电离辐射线照射来进行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处理的方法。
iii)并用上述i)及ii)的方法。
上述iii)的方法,例如有在上述ii)中进行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处理后,再进行上述i)的涂布底漆的方法,或者在上述i)的涂布底漆后,进行电离辐射线照射来进行底漆本身的表面处理的方法。
作为底漆的粘结剂成分,例如有水溶性的材料,如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甲氧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丙烯酸系树脂、酪蛋白、明胶、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盐、异丁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盐、聚丙烯酸酯、聚氨酯树脂、丙烯酸/苯乙烯树脂等。溶剂型树脂,例如有苯乙烯/顺丁烯二酸树脂、丙烯酸/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丁缩醛树脂、聚丙烯酸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丙烯酸共聚物、聚醋酸乙烯酯等。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或混合2种以上而制得。可适当地于此树脂成分中添加水或溶剂、添加剂、碳黑等的颜料成分。溶剂可使用上述溶剂。
此外,底漆的树脂成分,亦可使用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等。具体而言,例如有不饱和聚酯系树脂、丙烯酸酯系树脂、多烯/聚硫醇系树脂、螺烷系树脂、环氧系树脂、氨基醇酸系树脂、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系树脂、不饱和聚酯系树脂、呋喃系树脂等。这些树脂可对应必要而使用活性能量线固化型单体等的各种单体、预聚合物、光聚合起始剂。
活性能量线例如有电子束、紫外线,本发明中主要使用紫外线。
可使用于底漆的单体,例如有N-乙烯基咯烷酮、丙烯睛、苯乙烯、丙烯酰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丙烯酸四氢糠基酯、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丙烯酸壬基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丁氧基乙酯、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N,N-二甲基氨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3-苯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等的单官能单体;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丙烯酸二乙二醇酯、二丙烯酸聚丙二醇酯、二丙烯酸新戊二醇酯、二丙烯酸四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4-丁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6-己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12-十二烷二醇酯等的2官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辛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聚乙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酯等的3官能单体;季戊四醇聚丙氧基四(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的4官能单体;其他5官能以上的单体,例如有五(甲基)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六(甲基)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等。当使用单体、预聚合物、低聚物作为活性能量线固化型组合物时,3官能以上的单体、预聚合物、低聚物,较理想为使用20至95重量%以内。在20重量%以下时,对聚合物薄膜的密接性较弱,膜密度、膜强度较低,在95重量%以上时,由于变得过硬而容易脆化,细线的印刷重况性反而可能会恶化。
本发明中,电离辐射线照射中所使用的电离辐射线,例如有激光束、离子束、电子束、紫外线照射、等离子体放电、电晕放电等方法,其中较理想为使用电子束、等离子体放电、电晕放电,更理想为使用电晕放电。本发明中,像将使用电晕放电的表面处理称为电晕处理。
电晕放电处理可利用电火花隙(スパ一クギヤツプ)方式、真空管方式、固态方式等。为了确保与树脂涂膜的密接性,较理想为对该基材表面赋予5至40000W/m2/分钟,较理想为150至40000W/m2/分钟左右的能量辐射。利用电晕放电的表面处理(电晕处理)。电晕放电装置的振荡器的种类、频率数等可任意决定。
电子束照射处理,例如有放射性同位素所发出的α线、β线、γ线。此外,例如有来自范迪格拉夫(Van de Graaff)型电子加速器、科克罗夫-瓦耳顿(Cockeroft-Walton)型电子加速器、绝缘变压型电子加速器、变压器型气体(油)绝缘方式电子加速器、冷阴极冲击电压型电子加速器、线状单丝型电子加速器的电子束。加速电压并无特别限定,就考量到对薄膜基材的影响,较理想为150kV以下,更理想为100kV以下。此外,照射量较理想为15kGy以上,更理想为20kGy以上。但如需更高的照射量,就能量成本的观点来看并不具可行性。
等离子体处理一般是使用10-2至10Torr的低压气体(氩气、氮气、氧气等)的辉光放电,尤其理想为使用0.01至0.1Torr左右的压力的空气或氧气的等离子体。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以下的实施例是用以具体说明本发明而列举,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将70重量份由1,4-丁二醇与己二酸所合成的聚酯多元醇(OH值210)、5重量份的碳黑(粒径24nm、DBP吸油量100cm3/100g)以及25重量份的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进行混合,并通过三轧辊予以分散而调制出主剂的树脂组合物。
将70重量份作为固化剖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混合至该主剂,以混合器(分散机)混合10分钟而调制出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混合后,立即通过刮板,从下侧将此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的聚酯(PET)纱(光透过率70%、白色),从上侧(相反面)将剩余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刮除。然后在60℃将此树脂丝网印刷版干燥10分钟后,于室温下放置24小时而制得制版前的版(印刷用版)。膜厚为10μm。
接着,通过YAG激光(激光功率80%、扫描速度1518mm/s、Q开关频率数20kHz、扫描次数15次),以字型(font)18点在此制版前的树脂丝网印刷版上将0至9的数字图案予以制版。对于形成数字图案后的树脂丝网印刷版,通过下列的试脸方法,进行“通过激光所进行的加工性”、“激光制版性”、“耐溶剂性(涂膜的密接性)”、“印刷耐久性”、“连续印刷性(印刷效果、版的状态)”、“细线印刷重现性试验”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激光所进行的加工性试验
以50倍的光学显微镜,观察通过激光照射而形成开口的部分的状况,并根据下列评估基准来进行评估。
评估基准
○:恰当地形成开口部,于270网目的聚酯纱未产生损伤。
△:虽然形成开口部,但于270网目的聚酯纱上观察出些许损伤。
×:开口部几乎未贯通,或者于270网目的聚酯纱上观察出许多损伤。
激光制版性试验
使用所制作的树脂丝网印刷版,将Silk Screen Ink(东洋油墨制造株式会社制SS8391蓝)印刷至纸上,并根据下列评估基准来评估该印刷效果。
评估基准
○:可完整地印刷。
△:仅能进行欠缺边的印刷。或者产生些许渗漏的印刷。
×:无法印刷。或者仅能进行产生渗漏的印刷。
耐溶剂性试验(涂膜的密接性试验)
将上述所制作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网状丝网上,在60℃加热干燥10分钟后,于室温下放置24小时。以含浸有环己酮的脱脂棉擦拭此树脂涂膜50次,并根据下列评估基准来评估涂膜的剥离程度。
评估基准
○:覆膜几乎不剥离。
△:覆膜产生部分剥离。
×:覆膜完全剥离。
印刷耐久性试脸
将通过激光制版所得的树脂丝网印刷版设置在使刮板原材固定于学振型耐摩擦试验机(Tester产业社制)的驱动部并安装有500g的荷重而构成,在载有Silk Screen Ink(东洋油墨制造株式会社制SS8391蓝)的状态下进行1万次来回移动后,使用此版将丝丝网油墨印刷至纸上,并根据下列评估基准来评估印刷品质的劣化程度。
评估基准
○:印刷品质并无劣化。
△:观察到一部分印刷品质的劣化。
×:观察到印刷品质的劣化。
连续印刷性试验
将通过激光制版所得的树脂丝网印刷版设置在SilkScreen印刷机(美浓商事株式会社制、MEDIA 68-AN-II),通过Silk Screen Ink(东洋油墨制造株式会社制SS8391蓝)在纸上进行5000次的印刷,并根据下列评估基准来评估第5000次的印刷效果及版的状态。
连续印刷性试验:印刷效果
评估基准
○:印刷品质并无劣化。
△:观察到一部分印刷品质的劣化。
×:观察到印刷品质的劣化。
连续印刷性试验:版的状态
评估基准
○:版并无劣化。
△:虽观察到一部分版的劣化,但实用上仍处于无问题的水准。
×:全体观察到版的劣化。
与这些试验一同进行,对于上述所使用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柔软性”,以及上述制版前的印刷用版的“细线印刷重现性”,通过下列条件来制作出试验试料,并于下列条件下进行试验及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柔软性试脸
以散布机将上述所制作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剥离纸上,在60℃加热干燥10分钟后,于室温下放置24小时。从剥离纸将涂膜剥离,裁切为2cm宽,并将此试料在长度方向拉伸120%的长度,然后根据下列评估基准,来评估解除拉伸后试料是否回复原先状态(试料的涂膜厚度够成为70μm)。
评估基准
○:完全回复。
△:未完全回复。
×:完全无法回复。
细线印刷重现性试验
使用上述所制得的印刷用版,以上述条件(通过YAG激光(激光功率80%、扫描速度1518mm/s、Q开关频率数20kHz、扫描次数15次)从PET薄膜侧照射)将线宽100μm的细线予以制版,以Silk Screen Ink(东洋油墨制造株式会社制SS8391蓝)在纸上进行印刷,以50倍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印刷物的边缘部分,并根据下列评估基准来进行评估。
评估基准
○:平滑的细线。
△:虽然为些许锯齿状的细线,但实用上仍处于无问题的水准。
×:无法印刷细线。
实施例2至13、参考例1至4、比较例1至6
将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配方分别作为表1的实施例2至13、参考例1至4、比较例1至3、5及6所记载的配方,比较例4为现有的乳化剂的Murakami株式会社制“ONEPOT 50M”,并通过常规的方法来制作,除此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来制作出形成数字图案后的树脂丝网印刷版。对于此树脂丝网印刷版,是与实施例1相同来进行“通过激光所进行的加工性”、“激光制版性”、“耐溶剂性(涂膜的密接性)”、“印刷耐久性”、“连续印刷性(印刷效果、版的状态)”、“细线印刷重现性试验”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所使用的树脂丝网纱,实施例2至10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70%、白色),实施例11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50%、白色),实施例12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60%、白色),实施例13中,为强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80%、白色)。此外,参考例1及3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5%、橙色),参考例2、4及比较例4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20%、黄色至橙色),比较例1至3中,为强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70%、白色),比较例5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30%、淡黄色),比较例6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35%、淡黄色)。
此外,对于实施例2至13、参考例1至4、比较例1至6中所使用的树脂组合物的“柔软性”,以及实施例2至13、参考例1至4、比较例1至6的印刷用版的“细线印刷重现性”,亦与实施例1相同来进行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此外,由于参考例1至4,比较例2及3、5及6无法进行激光制版,所以对于“印刷耐久性”及“连续印刷性(印刷效果、版的状态)”未进行评估。
此外,由于比较例4并非激光制版,所以对于“通过激光所进行的加工性”及“激光制版性”未进行评估。
再者,由于比较例4未使用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所以“柔软性试验”是依据使用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情况,对所使用的乳化剂进行试验。
Figure BPA00001276216000241
从表1可得知,本发明的树脂丝网印刷版不会对树脂丝网纱产生实用上的损伤,可通过激光简便地制版,并且耐久性亦为优良。
此外,尤其是参考例1至4为仅变更实施例1至2中的树脂丝网纱的例子,实施例1至2为使用光透过率70%的树脂丝网纱的例子,参考例1至4为使用光透过率未满40%的树脂丝网纱的例子,但参考例1至4却连激光制版都无法进行,所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树脂丝网纱的效果,可说是极为明显。
实施例14
将70重量份的由1,4-丁二醇与己二酸所合成的聚脂多元醇(OH值210)、5重量份的碳黑(粒径24nm、DBP吸油量100cm3/100g)、以及25重量份的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进行混合,并通过三轧辊予以分散而调制出主制的树脂组合物。
将70重量份的作为固化剂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混入该主剂,以混合器(分散机)混合10分钟而调制得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混合后,立即通过刮板,从下侧将此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脂(PET)纱(光透过率70%、白色),从上侧(相反面)将剩于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刮除。在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尚未固化期间,将厚度12μm的含有碳黑的PET薄膜(碳黑的添加量为0.3重量%)贴合。该厚度12μm的含有碳黑的PET薄膜是预先以电晕处理机(3DT社制),在处理输出1.5kw、处理速度10m/min的条件下,对要贴合于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单面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在60℃将该树脂丝网印刷版干燥10分钟后,于室温下放置24小时而制作出制版前的版(印刷用版)。贴合PET薄膜前的树脂涂膜的干燥膜厚为10μm。
接著,通过YAG激光(激光功率80%、扫描速1518mm/s、Q开关频率数20kHz、扫描次数15次),以字型18点在此制版前的树脂丝网印刷版上将0至9的数字图案以制版。对于形成数字图案(线宽300μm)后的树脂丝网印刷版,进行“通过激光所进行的加工性”、“激光制版性”、“耐溶例性(涂膜的密接性)”、“印刷耐久性”、“连续印刷性(印刷效果、版的状态)”、“细线印刷重现性试验”的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关于“通过激光所进行的加工性”、“激光制版性”、“印刷耐久性”、及“细线印刷重现性试验”,是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耐溶剂性(涂膜的密接性)”、“连续印刷性(印刷效果、版的状态)”则以下列方式来进行。
耐溶剂性试验(涂膜的密接性试验)
以含浸有环己酮的脱脂棉擦拭未贴附PET薄膜的树脂涂膜面50次,并根据下列评估基准来评估薄膜的剥离程度。
评估基准
○:薄膜几乎不剥离。
△:薄膜产生一部分剥离。
×:薄膜完全剥离。
连续印刷性试验
将通过激光所制版的树脂丝网印刷版设置在是SilkScreen印刷机(美浓商事株式会社制、MEDIA68,AN-II),通过是Silk Screen Ink(东洋油墨制造株式会社制SS8391蓝)在纸上进行5000次的印刷,并根据下列评估基准来评估第5000次的印刷效果及版的状态。
连续印刷性试验:印刷效果
评估基准
○:印刷品质并无劣化。
△:观察到一部分印刷品质的劣化。
×:观察到印刷品质的劣化。
连续印刷性试验:版的状态
评估基准
○:版并无劣化。
△:观察到一部分纱与薄膜的剥离。
×:观察到纱与薄膜的剥离。
与这些试验一同进行,对于上述所使用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柔软性”以及上述制版前的印刷用版的“细线印刷重现性”,通过下列条件来制作出试验材料,并于下列条件下进行试验及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5至28、参考例5至8、比较例7至12
将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配方分别作为表2的实施例15至28、参考例5至8、比较例7至9、11及12所记载的配方,比较例10为现有的乳化剂的Murakami株式会社制“ONEPOT 50M”,并通过常规的方法来制作,除此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4相同来制作出形成数字图案后的树脂丝网印刷版。对于实施例22、23,是使用厚度8μm的含有碳黑的PET薄膜(碳黑的添加量为为0.3重量%),对于参考例7、8,是使用厚度12μm的不含碳黑的透明PET薄膜。此外,对于实施例27、28及比较例7,是使用未进行表面处理的聚合物薄膜。
对于这些树脂丝网印刷版,与实施例14相同来进行“通过激光所进行的加工性”、“激光制版性”、“耐溶剂性(涂膜的密接性)”、“印刷耐久性”、“连续印刷性(印刷效果、版的状态)”、“细线印刷重现性试验”的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所使用的树脂丝网纱,实施例15至23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70%、白色),实施例24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50%、白色),实施例25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60%、白色),实施例26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80%、白色),实施例27及28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70%、白色)。此外,参考例5及7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5%、橙色),参考例6、8及比较例10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20%、黄色至橙色),比较例7至9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70%、白色),比较例11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30%、淡黄色),比较例12中,为张拉在版框的270网目聚酯(PET)纱(光透过率35%、淡黄色)。
此外,对于实施例15至28、参考例5至8及比较例7至12中所使用的树脂组合物的“柔软性”,以及参考例5至8及比较例7至12的印刷用版的“细线印刷重现性”,亦与实施例14相同来进行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此外,由于参考例5至8、比较例8及9、11及12无法进行激光制制版,所以对于“印刷耐久性”及“连续印刷性(印刷效果、版的状态)”未进行评估。
此外,由于比较例10并未激光制版,所以对于“通过激光所进行的加工性”及“激光制版性”未进行评估。再者,由于比较例10未进行薄膜贴合,所以“连续印刷性试验”的版的状态,是依据下列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基准
○:版并无劣化。
△:观察到一部分版的劣化。
×:全体观察到版的劣化。
再者,由于比较例10并未使用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所以“柔软性试验”是依据使用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情况,对所使用的乳化剂进行试验。
从表2中可得知,本发明的树脂丝网印刷版不会对树脂丝网纱产生实用上的损伤,而且可通过激光简便的制版,细线的印刷重现性优良,并且耐久性亦为优良。
此外,尤其是参考例5、6为仅变更了实施例14、15的树脂丝网纱的例子,实施例14至15为使用光透过率70%的树脂丝网纱的例子,参考例5、6为使用光透过率未满40%的树脂丝网纱的例子,但参考例5、6却连激光制版都无法进行,所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树脂丝网纱的效果,可说是极为明显。
此外,参考例7、8为变更了实施例14、15中的树脂丝网纱以及在所贴合的聚合物薄膜中不含碳黑者的例子,实施例14至15为使用光透过率70%的树脂丝网纱的例子,参考例7、8为使用光透过率未满40%的树脂丝网纱的例子,但参考例7、8却连激光制版都无法进行,所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树脂丝网纱的效果,可说是极为明显。
符号说明
1树脂丝网印刷用版
2树脂丝网纱
3树脂涂膜
4树脂丝网印刷版
5激光
6开口部
7聚合物薄膜

Claims (16)

1.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具有树脂丝网纱以及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所述树脂丝网纱所形成的树脂涂膜,所述树脂丝网纱对于波长400至500nm的光的光透过率为40%以上。
2.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由聚合物薄膜积层于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所形成的树脂涂膜上而构成,所述树脂丝网纱对于波长400至500nm的光的光透过率为40%以上。
3.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是由聚合物薄膜积层于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所形成的树脂涂膜上而构成的,对聚合物薄膜的两面或要积层在树脂涂膜的一侧的单面进行过表面处理,所述树脂丝网纱对于波长400至500nm的光的光透过率为40%以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处理是通过涂布底漆的表面处理和/或通过照射电离辐射线的表面处理。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聚合物薄膜含有碳黑。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碳黑的含有量为0.5至20重量%。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含有异氰酸酯化合物及含羟基化合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含羟基化合物为聚酯多元醇。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其特征为:树脂丝网纱为由尼龙或聚酯所形成的丝网纱。
10.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将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从而在树脂丝网纱上形 成树脂涂膜,所述树脂丝网纱对于波长400至500nm的光的光透过率为40%以上。
11.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由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使聚合物薄膜粘接于树脂丝网纱,从而制造具有聚合物薄膜、由所述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所形成的树脂涂膜以及树脂丝网纱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
12.一种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由含有碳黑的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使聚合物薄膜粘接于树脂丝网纱,从而制造具有聚合物薄膜、由所述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所形成的树脂涂膜以及树脂丝网纱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对所用的聚合物薄膜的两面或者树脂涂膜侧的单面进行过表面处理。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聚合物薄膜是在通过将所述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涂布于树脂丝网纱而形成树脂涂膜后,于该双液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前施用并贴附于所述树脂涂膜上。
14.一种丝网印刷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通过激光照射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丝网印刷用版,从而在树脂涂膜上或聚合物薄膜及树脂涂膜上形成规定图案的开口。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丝网印刷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对聚合物薄膜积层于树脂涂膜上而成的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用版形成规定图案的开口时,从聚合物薄膜侧进行激光的照射。
16.一种树脂丝网印刷版,其特征为:通过激光照射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丝网印刷用版,从而在树脂涂膜上或聚合物薄膜及树脂涂膜上形成规定图案的开口而成。 
CN200980121882.4A 2008-06-11 2009-06-04 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67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3351 2008-06-11
JP2008-153352 2008-06-11
JP2008153352 2008-06-11
JP2008153351 2008-06-11
JP2008323901 2008-12-19
JP2008-323901 2008-12-19
PCT/JP2009/060272 WO2009150996A1 (ja) 2008-06-11 2009-06-04 レーザ製版用樹脂スクリーン印刷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樹脂スクリーン印刷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6747A CN102056747A (zh) 2011-05-11
CN102056747B true CN102056747B (zh) 2013-01-02

Family

ID=41416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188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6747B (zh) 2008-06-11 2009-06-04 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251979B2 (zh)
KR (1) KR101659390B1 (zh)
CN (1) CN102056747B (zh)
TW (1) TWI481516B (zh)
WO (1) WO20091509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9934B2 (ja) * 2010-11-01 2016-03-08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レーザ製版用スクリーン印刷用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スクリーン印刷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16462B2 (ja) * 2011-03-14 2014-06-11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レーザ製版用スクリーン印刷用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スクリーン印刷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48764A (zh) * 2011-06-29 2013-01-02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印版及使用该印版的电路板印刷方法与制造的印刷电路板
WO2013022097A1 (ja) * 2011-08-10 2013-02-14 太陽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イマー薄膜を含む構造体及び該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103879163B (zh) * 2014-02-17 2015-09-16 浙江大学 一种纺织激光印花方法及印花装置
CN108749276B (zh) * 2018-08-17 2024-03-12 昆山良品丝印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太阳能网版及制作方法
JPWO2020067224A1 (ja) * 2018-09-27 2021-08-30 東レ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紗用ポリエステルモノフィラメントおよびダイレクトデジタル製版用メッシュ織物
CN112940328A (zh) * 2021-04-20 2021-06-11 番禺南沙殷田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烧蚀黑色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8545A (zh) * 2001-09-18 2003-04-0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丝网印刷原板,印版的加工方法及丝网印刷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65322A (en) * 1934-06-09 1936-12-22 Reliance Varnish Company Art of veneering surfaces
JPS548003A (en) 1977-06-17 1979-01-22 Fujitsu Ltd Method of making mask for screen printing
GB8719412D0 (en) 1987-08-17 1987-09-23 Zed Instr Ltd Preparing screen
JP2812728B2 (ja) 1989-08-11 1998-10-22 村上スクリーン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用版の製造方法
JPH1177948A (ja) 1997-09-17 1999-03-23 Reitetsuku Kk スクリーン印刷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MY133638A (en) * 1999-10-18 2007-11-30 Stork Screens B V A Dutch Company Printing forme for rotary screen printing made from fibre-reinforced plastics material
TW480218B (en) * 1999-12-21 2002-03-2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Squeegee for screen printing
JP2002067527A (ja) * 2000-06-15 2002-03-08 Fuji Electric Co Ltd スクリーン印刷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58640A (ja) * 2002-07-29 2004-02-26 Needs:Kk スクリーン印刷用印刷版
TWI222411B (en) * 2003-01-07 2004-10-21 Liang-Neng Tzeng Method for making stereoscopic shell sticker manufactured with combination of screen printing and laser hologram press-printing
US7156017B1 (en) * 2006-04-25 2007-01-02 Robert Louis Ingraselino Method creating a picture by different layered stencil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8545A (zh) * 2001-09-18 2003-04-0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丝网印刷原板,印版的加工方法及丝网印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67527A 2002.03.08
JP特开2004-58640A 2004.02.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59390B1 (ko) 2016-09-26
TWI481516B (zh) 2015-04-21
JP5251979B2 (ja) 2013-07-31
CN102056747A (zh) 2011-05-11
KR20110031316A (ko) 2011-03-25
TW201006689A (en) 2010-02-16
WO2009150996A1 (ja) 2009-12-17
JPWO2009150996A1 (ja) 2011-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6747B (zh) 激光制版用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树脂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
CA1045881A (en) Support for liquid photosensitive resin
KR100353298B1 (ko) 인쇄용판재,그의제조방법및인쇄용판재를이용한인쇄방법
JP2020196855A (ja) 脱離能を有する有機溶剤系印刷インキ、印刷物および積層体
TW200530758A (en) Processless digitally imaged photopolymer elements using microspheres
CN106313923A (zh) 一种高耐磨耐溶剂热转印膜的制作方法
CN103358748A (zh) 印刷用片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44863A (zh) 印刷电路板用树脂组合物、干膜以及印刷电路板
JP2020169280A (ja) 有機溶剤系印刷インキ、印刷物および積層体
CN114269566A (zh) 柔性印刷原版
CN114364542A (zh) 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CN103415394B (zh) 聚酯膜和感光性树脂结构体
JP5879934B2 (ja) レーザ製版用スクリーン印刷用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スクリーン印刷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520797A (zh) 含有低度官能化的部分皂化聚乙酸乙烯酯的可辐照固化的混合物
CN104216229A (zh) Lcd印刷用柔性树脂版及其制备方法
JP4911935B2 (ja) 無延伸印刷用紙
JP2006104460A (ja) 印刷用紙
JP2021031572A (ja) 水性グラビアまたはフレキソインキ
JPH0899478A (ja) 印刷用版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415B2 (ja) 印刷が施されたポリプロピレン成形体の製造法
CN110643217A (zh) 一种环保印刷油墨、印刷工艺及其应用
JP5516462B2 (ja) レーザ製版用スクリーン印刷用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スクリーン印刷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75591B2 (ja) 印刷用版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34867A (ja) 印刷された熱可塑性樹脂製品及び熱可塑性樹脂製品の印刷方法
JPH0686580B2 (ja) 紫外線硬化型アンカ−コ−ト剤および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