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7494B - 摄像透镜及其制造方法和摄像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及其制造方法和摄像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7494B
CN101957494B CN2010102302135A CN201010230213A CN101957494B CN 101957494 B CN101957494 B CN 101957494B CN 2010102302135 A CN2010102302135 A CN 2010102302135A CN 201010230213 A CN201010230213 A CN 201010230213A CN 101957494 B CN101957494 B CN 1019574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entioned
lens system
imaging lens
ar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02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7494A (zh
Inventor
重光学道
平野兼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57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7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7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74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8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wafer level optic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摄像透镜及其制造方法和摄像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其提供一种可适用于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中并能降低制造成本且容易维持所希望的分辨率的摄像透镜。在第2透镜的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被摄物体侧凸出且其周边部分向着像面侧凹进。而且,连接第1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第1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的中心而成的线段的长度d1,以及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满足以下数学式,即:0.30<d1/d<0.45。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及其制造方法和摄像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并用于数码照相机等便携式终端设备上的摄像透镜、摄像模块、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以及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适用于该摄像模块上的摄像透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就搭载于数码照相机或者数码摄像机等设备上的摄像模块来说,近几年开发了多种把固体摄像元件作为摄像元件使用的产品。这里所说的固体摄像元件,例如可以举出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以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构成的器件。通过使用固体摄像元件可以实现摄像模块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
尤其是,近几年,以信息便携式终端以及便携式电话机为代表的便携式终端设备正在快速普及。随之也希望在搭载于这些便携式终端上的摄像模块中使用具有高分辨率且小型、薄型的摄像透镜。
作为具有高分辨率且小型以及薄型结构的摄像透镜的一个示例,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摄像透镜(所谓望远型摄像透镜),其由2枚透镜,即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所构成。
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摄像透镜中,与摄像透镜整体的焦距相比,可以缩短摄像透镜的全长,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薄型化。而且,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摄像透镜中,第1以及第2透镜共同进行彗差、像散以及像面弯曲等各种像差的校正,因此能够提高分辨率。从而,根据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技术,能够获得小型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的摄像透镜。
还有,作为具有高分辨率且小型以及薄型结构的摄像透镜的另一个示例,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一种摄像透镜,其由2枚透镜,即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以及具有正或者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所构成。
还有,作为具有高分辨率且小型以及薄型结构的摄像透镜的其他的示例,专利文献4~7以及专利文献9~11等中也揭示了由2枚透镜,即由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2透镜所构成摄像透镜。
另外,专利文献3中揭示了一种能确保高分辨率且易于制造的照相机用广角透镜。
专利文献3所揭示的透镜由2枚透镜,即具有正或负折射力的第1透镜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2透镜所构成。并且,在专利文献3所揭示的透镜中,通过弯曲构成像面的膜来实现球差(球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改善。
如以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11中所揭示的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分别位于第1以及第2透镜上的物体侧以及像面侧的各个面形成为包含凹面以及/或者凸面的形状,可以实现摄像透镜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
然而,由多枚透镜构成的摄像透镜,虽然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薄型化,但其制造比较困难。
即,在实现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的光学系统中,构成该光学系统的各个透镜的厚度参差不齐,而且关于偏心也要求非常严格的制造公差。在此,所谓偏心,典型的有构成光学系统的各个透镜的两个面之间发生的光轴的错位,以及相对一个透镜的另一透镜的错位等,是指伴随光学系统的光轴在法线方向上的变位而发生的各种错位。
为了适用到采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中,在实现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的摄像透镜中,要求将构成该摄像透镜的各个透镜的厚度偏差以及偏心等误差控制在约1.5~2μm的范围内,而且需要满足这种严格的要求,因此制造变得困难。在摄像透镜中,制造难问题进一步导致如下问题,即,加大了为了满足被强加的要求而所需的制造成本,以及容易发生制造偏差的现象而导致难以维持所希望的分辨率。
制造难问题在专利文献1~2以及4~11所揭示的各摄像透镜中也不例外。从而,在专利文献1~2以及4~11所揭示的各摄像透镜中,也会发生为了满足被强加的要求而加大制造成本,以及容易发生制造偏差现象而导致难以维持希望的分辨率等问题。
一般来说,对摄像透镜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要求越多,对应其偏心量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调制传递函数)的变化也会越大。从而,对摄像透镜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要求越多,越会要求制造出偏心接近0μm的透镜,因此制造难度变得非常高。
另外,专利文献3所揭示的透镜虽然可以维持高分辨率且制造也比较简单,但是要对构成像面的膜进行弯曲,因此,很难适用于采用CCD或者CMOS型成像传感器的摄像模块,即很难适用于采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中。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特开2008-309999号公报,公开日:2008年12月25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申请,特开2004-145183号公报,公开日:2004年5月20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申请,特开平8-334684号公报,公开日:1996年12月17日
专利文献4:日本国专利申请,特开2002-296496号公报,公开日:2002年10月9日
专利文献5:日本国专利,第3717482号公报(特开2004-246168号公报,公开日:2004年9月2日)
专利文献6:日本国专利,第4074203号公报(特开2004-246169号公报,公开日:2004年9月2日)
专利文献7:日本国专利,第3717483号公报(特开2004-252067号公报,公开日:2004年9月9日)
专利文献8:日本国专利,第3717487号公报(特开2004-4620号公报,公开日:2004年1月8日)
专利文献9:日本国专利申请,特开2005-107254号公报,公开日:2005年4月21日
专利文献10:日本国专利申请,特开2005-107368号公报,公开日:2005年4月21日
专利文献11:日本国专利申请,特开2005-107369号公报,公开日:2005年4月21日
发明内容
有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透镜,其适用于采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中,使用这种摄像透镜能够减少制造成本,且能简单地维持所希望的分辨率。本发明还提供具备这种摄像透镜的摄像模块,以及这种摄像透镜以及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以下称“本摄像透镜”),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将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1,将该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1),即:
0.30<d1/d<0.45            …(1)。
在该数学式(1)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孔径光阑的节制光的部分以及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从最接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第2透镜具有在其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被摄物体侧凸出,且周边部分向着像面侧凹进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经过第2透镜的中央部分附近的光线,更有可能在从被摄物体侧指向像面侧的方向(通常是指沿摄像透镜光轴的方向)上的靠向被摄物体侧而成像,同时,经过第2透镜的周边部分附近的光线,更有可能在被摄物体侧指向像面侧的方向上的靠向像面侧而成像。因此,在本摄像透镜中,可以依据第2透镜中向被摄物体侧凸出的程度以及向像面侧凹进的程度,来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并且,根据这种结构,第2透镜与第1透镜相同,可以使用具有正或负折射力的透镜,由此,能够减少第1透镜与第2透镜的非对称性。结果,在本摄像透镜中,发生偏心(eccentricity)以及分别在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中的厚度偏差等误差时,能够降低这些误差所导致的不良影响,因此实际上可以扩大对这些误差的许可范围。
并且,本摄像透镜通过满足数学式(1),能够缓和第1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以及像面侧的各个面的形状变化。即,这些各个面,可以减小其在被摄物体侧指向像面侧的方向上的凸出或者凹进的程度。并且,在被摄物体侧指向像面侧的方向上,能够扩大这些各面之间的间隔。由此,满足数学式(1)的本摄像透镜在发生偏心、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各自的厚度偏差等误差时,能够降低这些误差所及的不良影响,因此实际上可以扩大这些误差的许可范围。
综上所述,就本摄像透镜来说,当实现小型化以及薄型化时,不会再强加对偏心、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中的厚度偏差等误差的严格要求,因此需要满足被强加的要求的摄像透镜的制造变得较为简单。因此,根据本摄像透镜,可以降低为满足被强加的要求所需的制造成本,而且,不容易发生制造偏差,从而能够简单地维持所希望的分辨率。
当d1/d为0.30以下时,第1透镜的厚度变薄,因此为了获得大的折射力,需要加大第1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的形状变化,即需要加大凸面的凸出程度,从而不为优选。当d1/d为0.45以上时,第1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过于接近像面,因此很难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从而不为优选。由此,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需要将d1/d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1)的值。
还有,在本摄像透镜中,为了获得高分辨率且能简单制造的结构,改善了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的结构,并且,仅通过决定这些结构与像面之间的距离便能实现上述结构,因此,本摄像透镜可适用于采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2,将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2),即:
0.10<d2/d<0.23        …(2)。
在该数学式(2)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孔径光阑的节制光的部分以及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从最接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本摄像透镜满足数学式(2),由此,可以将第2透镜中的朝向被摄物体侧以及像面侧的各个面靠近像面进行配置,因此能够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而且,第2透镜的周边部分具有朝向像面侧凹进的结构,从而扩大了上述误差的许可范围,进而能够简单地制造本摄像透镜。
如以上所述,与满足数学式(1)时的情况相同,本摄像透镜可适用到采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中,能降低制造成本,且能够简单地维持所希望的分辨率。
当d2/d为0.10以下时,相对第2透镜的中央部分,第2透镜的周边部分的折射力分配差(例如,第2透镜的中央部分具有正折射力时,第2透镜的周边部分具有负折射力,此时这些折射力之间的差分)小,因此很难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从而不为优选。当d2/d为0.23以上时,第2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以及像面侧的各个面将会远离像面,因此很难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从而不为优选。因此,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需要将d2/d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2)的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像面侧的面和摄像透镜的光轴之间的交点,与最接近该交点的像面部分相连而成的线段的空气换算长度表示为d3,并将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3),即:
0.20<d3/d<0.35  …(3)。
其中,上述空气换算长度,是介质的几何学长度除以该介质的折射率而获得的长度。
根据上述结构,本摄像装置满足数学式(3),由此可以将第2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靠近像面进行配置,因此能够校正以畸变(distortion)为典型的各种像差。而且,第2透镜的周边部分具有朝向像面侧凹进的结构,从而扩大了上述误差的许可范围,进而能够简单地制造本摄像透镜。
如以上所述,与满足数学式(1)或者(2)时的情况相同,本摄像透镜可适用到采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中,能降低制造成本,且能够简单地维持所希望的分辨率。
当d3/d为0.20以下时,第2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会物理性地干涉像面。并且,当设置了像面保护用部件(玻璃罩等)时,第2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会物理性地干涉此保护用部件。因此,d3/d为0.20以下时,实际上无法进一步满足上述数学式(1)的条件,导致不得不缩小上述误差的许可范围,从而不为优选。当d3/d为0.35以上时,第2透镜将会远离像面,因此很难校正以畸变为典型的各种像差,从而不为优选。因此,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需要将d3/d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3)的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模块(以下称“本摄像模块”),具备采用固体摄像元件而成的传感器、上述任意一种摄像透镜。
并且,本摄像模块根据其所具备的摄像透镜的效果,在充分校正各种像差的同时,可以扩大对于偏心、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中的厚度偏差等误差的许可范围,因此,即使省略设置用于调整摄像透镜与像面之间的分离距离的调整机构以及镜筒,对分辨率的维持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会很小。而在本摄像模块中,通过省略设置这种调整机构以及镜筒,可以进一步实现小型化、薄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上述任意一种摄像透镜,该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即:制造多个上述第1透镜一体成形而成的、阵列状第1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1透镜由树脂制成;制造多个上述第2透镜一体成形而成的、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2透镜由与形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的树脂不同的树脂所制成;针对各个第1透镜以及各个第2透镜,为使第1透镜的光轴与对应于该第1透镜的第2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将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与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贴合的工序;以每单个摄像透镜为单位,切断上述贴合的阵列状第1透镜以及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
还有,本发明的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上述任意一种摄像模块的方法,该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即:制造多个上述第1透镜一体成形而成的、阵列状第1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1透镜由树脂制成;制造多个上述第2透镜一体成形而成的、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2透镜由与形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的树脂不同的树脂所制成;针对各个第1透镜以及各个第2透镜,为使第1透镜的光轴与对应于该第1透镜的第2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将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与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贴合的工序;以每单个摄像模块为单位,切断上述贴合的阵列状第1透镜以及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用不同的树脂分别一体成型多个第1透镜与第2透镜,并贴合这些透镜后,以每单个摄像透镜或者摄像模块为单位分别进行切割,由此能够成批制造多个摄像透镜或者摄像模块。从而,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制造方法,尤其在进行本摄像透镜或者本摄像模块的大量生产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以及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中,均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制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并且,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制成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制造出可实施回流的摄像透镜或者摄像模块。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是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的摄像透镜,其中,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在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而成,并且满足数学式(1)~(3)中至少一个数学式。
从而,上述摄像透镜适用于采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中,能够产生降低制造成本且容易维持所希望的分辨率的效果。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在以下的描述中会变得十分明了。此外,以下参考附图来明确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表示一摄像透镜结构的截面图。
图2中图2(a)~图2(c)是分别表示图1所示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特性的图表,其中,(a)图表示球差特性,(b)图表示像散(astigmatism)特性,(c)图表示畸变特性。
图3是涉及图1所示摄像透镜的、表示针对第1透镜的两个面之间发生的光轴错位的MTF变化关系的图表。
图4是是涉及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表示另一摄像透镜结构的截面图。
图5中图5(a)~图5(c)是分别表示图4所示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特性的图表,其中,(a)图表示球差特性,(b)图表示像散特性,(c)图表示畸变特性。
图6是涉及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表示一摄像模块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涉及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表示另一摄像模块结构的截面图。
图8中图8(a)~图8(c)是分别表示图1所示摄像透镜的应用例的各种像差特性的图表,其中,(a)图表示球差特性,(b)图表示像散特性,(c)图表示畸变特性。
图9是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表示针对第1透镜的两个面之间发生的光轴错位的MTF变化关系的图表。
图10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各摄像透镜的比较例,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摄像透镜结构的截面图。
图11中图11(a)~图11(c)是分别表示图10所示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特性的图表,其中,(a)图表示球差特性,(b)图表示像散特性,(c)图表示畸变特性。
图12是涉及图10所示的摄像透镜所涉及的、表示针对第1透镜的两个面之间发生的光轴错位的MTF变化关系的图表。
图13中图13(a)~图13(d)是分别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摄像透镜以及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图14中图14(a)~图14(e)是分别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以及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图15是分别涉及热塑性树脂以及热固性树脂的、表示d线上的整体摄像透镜的折射率以及阿贝数的各自关系的表。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各关系的图表。
图17是用于说明像高h0.8时的针对空间频率100lp/mm的MTF值,以及第1透镜的两个面上的法线方向上的最大错位(平行偏心)量的定义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41、1′  摄像透镜
2           孔径光阑
3           被摄物体
60、70      摄像模块
CG          玻璃罩(保护部件)
L1          第1透镜
L2          第2透镜
La          光轴
S1          第1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
S2          第1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
S3          第2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
S4          第2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
S7          像面
s1          第1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
s2          第1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的中心
s3          第2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
s4          第2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的中心
s5          第2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和摄像透镜的光轴的交点
s6          最靠近交点的像面部分
d           摄像透镜的被摄物体侧的端部到像面的最短距离(摄像透镜的光学系统的全长)
d1          连接第1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第1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的中心而成的线段的长度
d2          连接第2透镜中朝向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第2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的中心而成的线段的长度
d3          连接第2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与摄像透镜的光轴的交点,以及最靠近交点的像面部分而成的线段的长度(空气换算长度)
141         热固性树脂(热固性的树脂)
144         阵列状的透镜(阵列状第1透镜)
145         阵列状的透镜(阵列状第2透镜)
148         摄像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摄像透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中示出了摄像透镜1的X方向(纸面左右方向)以及Y方向(纸面上下方向)的截面结构。X方向是指从被摄物体(物体)3侧指向像面S7侧的方向,对于摄像透镜1的光轴La来说,理想的是沿着该X方向而形成。Y方向是指垂直于X方向的方向,对于摄像透镜1的光轴La的法线方向来说,理想的是沿着该Y方向而形成。并且,从被摄物体3侧指向像面S7侧的方向,具体是指连接被摄物体3与像面S7而成的线段的直线方向。
被摄物体3是通过摄像透镜1被进行摄像的物体。像面S7是垂直于摄像透镜1的光轴La而形成像的面,而实像可以在设置于像面S7上的屏幕(未图示)上进行观察。
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包括孔径光阑2、第1透镜L1、第2透镜L2以及玻璃罩(保护部件)CG。
从被摄物体3侧向着像面S7侧,依次按顺序设置有孔径光阑2、第1透镜L1、第2透镜L2以及玻璃罩CG。即,沿着X方向依次设置了孔径光阑2、第1透镜L1、第2透镜L2以及玻璃罩CG。
具体地,孔径光阑2设置在第1透镜L1中朝向被摄物体3侧的面(物体侧面)S1上,使得孔径光阑2覆盖除包含面S1的中心s1及其附近的中央部分以外的几乎整个区域。为了使入射到摄像透镜1中的光适当地经过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并以限制入射的光在轴上的光线束的直径为目的,设置了孔径光阑2。
第1透镜L1包含具有凸面(凸出形成)的面S 1以及具有凹面的面S2。如上所述,面S1朝向被摄物体3侧,而除了设置于包含面S 1的中心s1及其附近的中央部分上的凸面以外的、几乎整个区域被孔径光阑2所覆盖。面(像侧面)S2与面S1大致相对而设,并朝向像面S7侧。作为第1透镜L1,例如可以使用凸面朝向被摄物体3侧的公知的弯月形透镜。第1透镜L1优选具有正折射力,当然,也可以具有负折射力。第1透镜L1的中心面之间的距离d1,是指连接面S 1的中心s1与面S2的中心s2而成的线段的长度。并且,摄像透镜1的光轴La沿着连接面S1的中心s1与面S2的中心s2而成的线段而形成。
透镜的凸面是指透镜的球状表面向外侧弯曲的部分;而透镜的凹面是指透镜向中空弯曲的部分,即透镜向内侧弯曲的部分。
另外,严密地说,孔径光阑2的形成,使得形成在第1透镜的面S1上的凸面比孔径光阑2更向被摄物体3侧凸出,但是第1透镜的面S1上的凸面对孔径光阑2本身的凸出与否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具有与第1透镜L1相比,孔径光阑2更靠近被摄物体3侧而设的配置关系即可。
第2透镜L2包含有朝向被摄物体3侧的面(物体侧面)S3以及朝向像面S7侧的面(像侧面)S4。面S3中,包含面S3的中心s3及其附近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凸面(朝向被摄物体3侧凸出),同时,比该中央部分更为外周侧的周边部分形成为凹面(向像面S7侧凹进)。在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中,面S4中,包含面S4的中心s4及其附近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凹面,同时,比该中央部分更为外周侧的周边部分形成为凸面,使得面S4沿面S3的形状而成。当然,面S4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第2透镜优选具有正折射力,当然也可以具有负折射力。第2透镜L2的中心面之间的距离d2是指连接面S3的中心s3与面S4的中心s4而成的线段的长度。并且,摄像透镜1的光轴La沿着连接面S3的中心s3与面S4的中心s4而成的线段而形成。
根据以上结构,也可以解释为第2透镜L2的面S3具有拐点。
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是,可以通过注射成型来制造的塑料透镜,可以进行曲率半径以及外径较小的透镜的批量生产,而且,具有容易实现非球面化的特征,从而有利于进行像差校正。当然,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并不局限于塑料透镜,也可以使用玻璃透镜等。
玻璃罩CG夹设于第2透镜L2与传感器62(参考图6以及图7)之间。该玻璃罩CG是,根据其覆盖传感器62而设的结构特征来保护传感器62使其不受物理性损伤的部件。玻璃罩CG具有朝向被摄物体3侧的面(物体侧面)S5以及朝向像面S7侧的面(像侧面)S6。对于面S5以及S6的形状均没有特别的限定。
交点s5与最靠近交点s5的像面S7的部分s6连接而成的线段的长度如图1中的d3所示,其中,交点s5是第2透镜L2的面S4与摄像透镜1的光轴La的交点。即,长度d3表示的是自交点s5到像面S7为止的最短的直线距离。当然,这里所说的长度d3是空气换算长度。所谓空气换算长度,是介质的几何学长度除以该介质的折射率而获得的长度。更为具体地说,空气换算长度是指,对于各种介质(在此是指存在于交点s5以及部分s6之间的,所有介质中的各种介质),其几何学长度除以对应的各种介质的折射率而获得的长度的、各个长度之和。
并且,在X方向上的摄像透镜1的全长(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如图1中的d所表示。在此,该摄像透镜1的全长d表示摄像透镜1的作为光学系统的全长。具体是指,在下述(A)部分以及(B)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3的部分(在此,相当于面S1的中心s1)到像面S7为止的直线距离,是表示在沿摄像透镜1的光轴La的X方向上的直线距离。其中,(A):孔径光阑2节制光的部分;(B):从摄像透镜1的外部到第1透镜L1中,光入射的部分。还有,所谓光学系统的光学全长,通常是指对所构成该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产生某种影响的、该光学系统的所有结构要素在光轴方向上的尺寸之和。在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中,如上所述,与孔径光阑2相比,第1透镜L1的面S1的中心s1更向被摄物体3侧凸出,因此,上述“最靠近被摄物体3的部分”即是面S1的中心s1。另一方面,与第1透镜L1的面S1的中心s1相比,虽然图中未表示出,但是在孔径光阑2更靠近被摄物体3侧而设的情况下,摄像透镜1的全长d即表示从孔径光阑2到像面S7为止的直线距离。此时,上述“最靠近被摄物体3的部分”与孔径光阑2的厚度无关,而取决于孔径光阑2中实际上对光进行节制的部分。
从被摄物体3侧向着像面S7侧依次设置孔径光阑2以及凸面朝向被摄物体3侧的弯月形透镜即第1透镜L1的结构,通过此结构与设置在第1透镜L1的像面S7侧的第2透镜L2的组合,在实现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的光学系统中能够校正以彗差、像散、像面弯曲以及畸变为典型的各种像差,而且能够实现对于像面S7的主光线入射角的小角度化。能够对各种像差进行校正的理由在于,第1透镜L1与第2透镜L2共同进行各种像差的校正。能够实现对于像面S7的主光线入射角的小角度化理由在于,由第1透镜L1聚光的光束,可以通过第2透镜L2来进行弯曲。由此,能够在摄像透镜1中提高分辨率。
就第2透镜来说,面S3中,包含面S3的中心s3及其附近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凸面,同时,相比该中央部分更位于面S3的外周侧的周边部分形成为凹面。根据该结构,经过第2透镜L2的中心s3以及s4附近的光线,能够在X方向上更靠近被摄物体3侧来成像,同时,经过相比第2透镜L2的中心s3以及s4更位于第2透镜L2的外周侧的周边部分附近的光线,能够在X方向上更靠近像面S7侧来成像。因此,摄像透镜1能够根据面S3的朝向被摄物体3侧凸出的程度,以及面S3的朝向像面S7侧凹进的程度来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而且,根据该结构,整体第2透镜L2与第1透镜相同,可以作为具有正(或负)折射力的透镜来使用,由此,能够减小第1透镜L1与第2透镜L2的非对称性。其结果,就摄像透镜1来说,在面S1以及S2之间,尤其是在面S3以及S4之间各自发生了光轴La的Y方向上的错位(偏心),以及第1透镜与第2透镜各自厚度的偏差等误差的情况下,能够降低这些误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实际上能够扩大这些误差的许可范围。
还有,在摄像透镜1中,对于X方向上的摄像透镜1的全长d、第1透镜L1的中心面之间的距离d1、第2透镜L2的中心面之间的距离d2,以及连接自交点s5到最靠近s5的像面S7的部分s6为止而成的线段的长度(空气换算长度)d3,满足以下数学式(1)~(3)中的至少一个数学式。
0.30<d1/d<0.45      …(1)
0.10<d2/d<0.23      …(2)
0.20<d3/d<0.35      …(3)
满足数学式(1)时,能够缓和面S1以及S2的形状变化。即,对于面S1以及面S2,能够减少X方向上的凸出或者凹进的程度。并且,能够扩大X方向上的面S1与S2之间的间隔。由此,对于满足数学式(1)的摄像透镜1来说,在面S1以及S2之间,尤其是在面S3以及S4之间各自发生了光轴La的Y方向上的错位(偏心),以及第1透镜与第2透镜各自厚度的偏差等误差时,能够降低这些误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实际上能够扩大这些误差的许可范围。
满足数学式(2)时,可以将第2透镜L2的面S3以及S4配置到靠近像面S7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
满足数学式(3)时,可以将第2透镜L2的面S4配置到靠近像面S7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校正以畸变为典型的各种像差。
如上所述,实现摄像透镜1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时,不会被强加严格的要求,从而制造出满足要求的摄像透镜变得比较简单。因此,对于摄像透镜1来说,能够减少为满足要求而所需的制造成本,并且不易发生制造偏差,从而容易维持所希望的分辨率。
当d1/d为0.30以下时,第1透镜的厚度变薄,因此为了获得大的正折射力,需要加大第1透镜L1的面S1的形状变化,即需要加大凸面的凸出程度,从而不为优选。当d1/d为0.45以上时,第1透镜L1的面S1过于接近像面S7,因此很难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从而不为优选。由此,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在摄像透镜1中需要将d1/d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1)的值。
当d2/d为0.10以下时,相对第2透镜L2的中央部分(中心s3以及s4的各附近的两方),其周边部分的折射力分配差(第2透镜L2的中央部分所具有正折射力与第2透镜L2的周边部分所具有负折射力之间的差分)变小,因此很难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从而不为优选。当d2/d为0.23以上时,第2透镜L2的面S3以及S4会同时远离像面S7,因此很难校正以像面弯曲为典型的各种像差,从而不为优选。因此,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在摄像透镜1中需要将d2/d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2)的值。
当d3/d为0.20以下时,第2透镜L2的面S4会物理性地干涉像面S7。并且,当设置了玻璃罩CG时,第2透镜L2的面S4会物理性地干涉此玻璃罩CG。因此,d3/d为0.20以下时,实际上无法进一步满足上述数学式(1),导致不得不缩小上述误差的许可范围,从而不为优选。当d3/d为0.35以上时,第2透镜L2将会远离像面S7,因此很难良好地校正以像面弯曲以及畸变为典型的各种像差,从而不为优选。因此,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在摄像透镜1中需要将d3/d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3)的值。
还有,在摄像透镜1中,将整体摄像透镜1的焦距表示为f,将第1透镜L1的焦距表示为f1时,优选满足以下数学式(4)。
1.30<f1/f<3.00       …(4)
由此,作为摄像透镜1,能够获得小型且良好校正了球差的摄像透镜。
当f1/f为1.30以下时,视场角变窄,因此无法满足适用于摄像模块60以及70(参考图6以及图7)的摄像透镜应满足的视场角,从而不为优选。当f1/f为3.00以上时,会由于像面弯曲以及畸变的增大而导致摄像透镜1的分辨率下降,从而不为优选。因此,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在摄像透镜1中需要将f1/f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4)的值。
还有,在摄像透镜1中,第2透镜L2的焦距为f2时,优选满足以下数学式(5),即,
1.00<f2/f<2.60     …(5)。
由此,作为摄像透镜1,能够获得小型且良好地校正了像面弯曲的摄像透镜。
当f2/f为1.00以下,第2透镜L2具有正折射力时,会降低正折射力,从而导致上述误差的许可范围变窄,因此不为优选。当f2/f为2.60以上,第2透镜L2具有正折射力时,第2透镜的正折射力会变得过大,而且,需要加大第2透镜L2的朝向像面S7侧的凹进程度(形状变化),而凹进程度的加大会导致上述误差的许可范围的缩小,因此不为优选。从而,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在摄像透镜1中需要将f2/f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5)的值。
表1中示出了摄像透镜1构成的透镜系统的设计形式的例子。
[表1]
在表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中,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是采用热塑性树脂并对其进行注射成型加工而制成的。
将表1所示的、由摄像透镜1所构成的透镜系统的F数设定为2.8,有效成像圆的直径(通过透镜被析像而成的像的有效成像圆尺寸)设定为1.76mm。
另外,F数是表示光学系统的亮度值的一种参数。摄像透镜1的F数可以用摄像透镜1的等效焦距除以摄像透镜1的入射光瞳直径所获得的值来表示。在摄像透镜1中,优选的是,将该F数减小到3以下。由此,在摄像透镜1中,能够增大受光光量,而且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而获得高分辨率。
Nd是,针对d线(波长587.6nm),形成摄像透镜的各种材料的折射率;vd是,针对d线的、各种材料的阿贝数。
所谓面的中心厚度(中心厚度),是沿光轴而成的从对应的面中心到朝向像面侧的下一个面中心之间的距离。所谓有效半径,是透镜中可节制光束范围的圆区域的半径。非球面系数是指,在作为构成非球面的非球面表达式的数学式(6)中的系数Ai(i是4以上的偶数)。表的各值中“(定数a)E(定数b)”的表达方式表示的是“(定数a)×10的(定数b)次方”的意思。例如,“2.91E-01”表示的是“2.91×10-1”。
Figure BSA00000197909700181
在数学式(6)中,Z是光轴方向的坐标,x是针对光轴的法线方向的坐标,R是曲率半径,K是圆锥系数(也有将K用作为非球面系数的情况)。
为了获得表1所示的结果,摄像透镜1满足的条件如下。即:f=1.547mm;f1=2.654mm;f2=2.618mm;d=2.188mm;d1=0.889mm;d2=0.351mm;d3=0.566mm。
根据上述f、f1、f2、d以及d1~d3的各值获得了如下各个结果。即:f1/f≈1.716;f2/f≈1.692;d1/d≈0.406;d2/d≈0.160;d3/d≈0.259。视场角(通过摄像透镜可进行摄像的角度)为60.5度。f1/f2约是1.0;R2/R1约是1.8;d2/d12约是1.7;f/f1约是0.6;R1/f约是0.58;d12/f1约是0.08。其中,d12表示d1与d2之间的距离。
图2(a)~图2(c)是表示摄像透镜1的各种像差特性的图表,其中,(a)图表示了球差的特性、(b)图表示了像散的特性、(c)图表示了畸变的特性。在图2所示的各图表中,纵轴表示像面S7的Y方向的变位、横轴表示各像差的大小。
从残余像差量小(相对Y方向的变位,各像差的大小的偏差小)的特性可知,摄像透镜1实现了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
图2(a)示出的球差、图2(b)示出的像散以及图2(c)示出的畸变是针对波长分别为405nm、436nm、486nm、546nm、588nm以及656nm的共6种入射光的像差结果。在图2(a)以及图2(b)示出的图表中,从位于纸面左侧的曲线起依次按顺序表示了波长为405nm、436nm、486nm、546nm、588nm以及656nm的各波长中的像差。在图2(b)中,横轴的变动幅度较大的曲线表示针对切向像面的像差;横轴的变动幅度较小的曲线表示径向像面的像差。
另外,所谓径向像面是指,光学系统的光轴外的物点到像点的轨迹,其中该像点是,由入射到光学系统中的光线中的、在旋转对称的光学系统中被包含在与含有主光线与光轴的面相垂直的平面(径向平面)上的光线(径向光线)所形成的像点。所谓切向像面是指与径向光线的光束正交且含有主光线的光束(切向光线的光束)所生成的像面。径向像面以及切向像面均是通常使用的光学用语,因此将省略对这些用语的详细说明。
图3是在摄像透镜1中相对第1透镜L1的两面S1以及S2之间发生的光轴的错位,表示MTF的变化关系的图表。图3所示的图表中,其纵轴表示MTF,其横轴表示第1透镜L1的两面S1以及S2之间发生的光轴的错位。用实线画出的“h0.8Sag.”,表示的是在像高h0.8时针对径向像面的特性。用虚线画出的“h0.8Tan.”,表示的是在像高h0.8时针对切向像面的特性。另外,所谓像高是指以图像的中心为基准的像的高度。而且,相对最大像高的像高的高度用百分比表示,以图像的中心为基准,当表示与相当于该最大像高的80%高度的像高高度相对应的部分时,如上所示,表示成像高h0.8(另外,有时也会表示为像高80%、h0.8)。
更为具体地说,纵轴表示的是在像高h0.8时针对空间频率100lp/mm的MTF的值(参考图17中的y)。横轴表示第1透镜L1的各面S1以及S2之间的、在光轴La的Y方向(参考图1)上的最大错位(所谓的平行偏心)量(参考图17中的x)。在横轴中的“0”位置上,光轴La以一条直线沿X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轴“0”的位置表示偏心为0μm。
根据图3所示的图表,即使第1透镜L1的各面S1以及S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量为-4~4μm时,相对切向像面的MTF的变化量也不满10%。在通常的摄像透镜中,第1透镜L1的各面S1以及S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量为-2~2μm时,则相对切向像面的MTF的变化量将会增大至10%。
也就是说,虽然应该满足的制造公差(在此为MTF)会根据要实现的目标性能而定,但是,例如,若要使相对空间频率100lp/mm的MTF的值达到0.2以上时,根据图3所示的图表,第1透镜L1的各面S1以及S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量也可以达到10μm以上或者-10μm以下(参考图3中的一点划线)。由此可知,相对第1透镜L1的各面S1以及S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许可的误差范围将会扩大。一般来说,与第1透镜L1与第2透镜L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量以及第2透镜L2的各面S3与S4相比较,第1透镜L1的各面S1与S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量的许可范围会缩小。从而,与现有的摄像透镜的制造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摄像透镜1的制造变得极其简单。
图4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具体是表示摄像透镜41的结构的截面图。
相对于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的结构,图4所示的摄像透镜41的第1透镜L1中朝向像面S7侧的面S2的形状有所不同。面S2具有,与含有中心s2及其附近的中央部分相比,构成面S2的外周侧的周边部分(外周部分)更向被摄物体3侧凹进的结构。
根据形成在第1透镜L1的面S2的中心s2及其附近部分上且向像面S7侧突出的形状,以广角入射的光线朝向像面S7中心的方向弯曲,由此,能够在传感器62(参考图6)的摄像区域内成像。以此为由,与摄像透镜1相比,摄像透镜41的广角功能更加优异。
至于摄像透镜41的其他结构,均与摄像透镜1相同。
表2中表示了由摄像透镜41所构成的透镜系统的设计形式的示例。
[表2]
Figure BSA00000197909700211
表2示出的由摄像透镜41所构成的透镜系统与表1的情况相同,设F数为2.8,有效成像圆的直径为1.76mm。与摄像透镜1相同,在摄像透镜41中,优选将F数减小到3以下。由此,在摄像透镜41中,能够增大受光光量,而且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而获得高分辨率。
表2中的用语以及变量具有与表1中的各个定义相同的含义。
为了获得表2所示的结果,摄像元件41满足的条件如下。即:f=1.286mm;f1=3.211mm;f2=1.755mm;d=2.005mm;d1=0.682mm;d2=0.377mm;d3=0.609mm。
根据上述f、f1、f2、d以及d1~d3的各值获得了如下各个结果。即:f1/f ≈2.497;f2/f≈1.365;d1/d≈0.340;d2/d≈0.188;d3/d≈0.304。视场角扩大到75.3度。f1/f2约是1.8;R2/R1约是2.5;d2/d12约是2.3;f/f1约是0.4;R1/f约是0.91;d12/f1约是0.05。
图5(a)~图5(c)分别是表示摄像透镜41的各种像差特性的图表,其中,(a)图中表示了球差的特性、(b)图中表示了像散的特性、(c)图表示了畸变的特性。
从残余像差量小(相对Y方向的变位,各像差的大小的偏差小)的特性得知,摄像透镜41实现了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
图5(a)示出的球差、图5(b)示出的像散以及图5(c)示出的畸变是针对波长分别为405nm、436nm、486nm、546nm、588nm以及656nm的共6种入射光的像差结果。在图5(a)以及图5(b)示出的图表中,从位于纸面左侧的曲线起依次按顺序表示了波长为405nm、436nm、486nm、546nm、588nm以及656nm的、各波长中的像差。在图5(b)中,横轴的变动幅度较大的曲线表示针对切向像面的像差、横轴的变动幅度较小的曲线表示径向像面的像差。
表3中表示了由摄像透镜1′所构成的透镜系统的设计形式的例子。
表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是表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的应用例,与摄像透镜1不同之处在于,摄像透镜1′的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是使用热固性树脂并进行晶圆级透镜的制造工序而制成的。关于包含晶圆级透镜的制造工序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说明。也可以是说,在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中,至少一个透镜使用热固性树脂制成即可。而且,取代热固性树脂,还可以使用紫外线(UV:Ultra Violet)固化树脂。热固性树脂是,具有通过施加规定量以上的热量使液体进行状态变化而转换成固体的特性的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是,具有通过照射规定强度以上的紫外线使液体进行状态变化而转换成固体的特性的树脂。
[表3]
Figure BSA00000197909700231
表3示出的由摄像透镜1′所构成的透镜系统与表1的情况相同,设F数为2.8,有效成像圆的直径为1.76mm。
在表3示出的由摄像透镜1′所构成的透镜系统中,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的vd均为50以下。
表3中的用语以及变量具有与表1中的各个定义相同的含义。
为了获得表3所示的结果,摄像元件1′满足的条件如下。即:f=1.533mm;f1=2.301mm;f2=3.522mm;d=2.160mm;d1=0.829mm;d2=0.321mm;d3=0.556mm。
根据上述f、f1、f2、d以及d1~d3的各值获得了如下各个结果。即:f1/f≈1.501;f2/f≈2.297;d1/d≈0.384;d2/d≈0.149;d3/d≈0.257。视场角是60.7度。f1/f2约是0.7;R2/R1约是3.0;d2/d12约是1.1;f/f1约是0.7;R1/f约是0.58;d12/f1约是0.12。
图8(a)~图8(c)分别是表示摄像透镜1′的各种像差特性的图表,其中,(a)图中表示了球差的特性、(b)图中表示了像散的特性、(c)图表示了畸变的特性。
从残余像差量小(相对Y方向的变位,各像差的大小的偏差小)的特性可知,摄像透镜1′实现了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
图9是在摄像透镜1′中相对第1透镜L1的两面S1以及S2之间发生的光轴的错位,表示MTF的变化关系的图表。图9所示的曲线的各个定义,与图3所示的图表相同。
例如,若要使相对空间频率100lp/mm的MTF的值达到0.2以上时,根据图9所示的图表,第1透镜L1的各面S1以及S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量也可以达到10μm以上或者-10μm以下(参考图9中的一点划线)。由此可知,与图3所示的图表相同,相对第1透镜L1的各面S1以及S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许可的误差范围将会扩大。从而,与现有的摄像透镜的制造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摄像透镜1的制造变得极其简单。
[表4]
Figure BSA00000197909700241
表4示出了作为上述表1~表3所涉及的各摄像透镜的比较例,即由现有技术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00所构成的透镜系统的设计形式的例子。
摄像透镜100是上述望远型摄像透镜(参考专利文献1)。摄像透镜100是具有2枚透镜结构的透镜系统(参考图10),从被摄物体3侧向着像面S7侧,依次按顺序配置了孔径光阑2、其凸面朝向被摄物体3侧并具有正折射力的弯月形的第1透镜L1以及形成为两凹形状并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L2。
表4示出的由摄像透镜100所构成的透镜系统与表1的情况相同,设F数为2.8,有效成像圆的直径为1.76mm。
表4中的用语以及变量具有与表1中的各个定义相同的含义。
为了获得表4所示的结果,摄像元件100满足的条件如下。即:f=1.547mm;f1=1.371mm;f2=-9.702mm;d=1.798mm;d1=0.327mm;d2=0.516mm;d3=0.514mm。
根据上述f、f1、f2、d以及d1~d3的各值获得了如下各个结果。即:f1/f≈0.886;f2/f≈-6.271;d1/d≈0.182;d2/d≈0.287;d3/d≈0.286。视场角是61.0度。
图11(a)~图11(c)分别是表示摄像透镜100的各种像差特性的图表,其中,(a)图中表示了球差的特性、(b)图中表示了像散的特性、(c)图表示了畸变的特性。
从残余像差量小(相对Y方向的变位,各像差的大小的偏差小)的特性可知,摄像透镜100实现了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并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
图12是在摄像透镜100中相对第1透镜L1的两面S1以及S2之间发生的光轴的错位,表示MTF的变化关系的图表。图12所示的曲线的各个定义,与图3所示的图表相同。
例如,若要使相对空间频率100lp/mm的MTF的值达到0.2以上时,根据图12所示的图表,第1透镜L1的各面S1以及S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量必须处在约-2μm~4μm的范围内。平行偏心量低于约-2μm(绝对值变大,因此平行偏心的程度会变大)时,导致相对切向像面的MTF不满0.2(参考图12中的一点划线)。相同地,平行偏心量高于约4μm时,导致相对径向像面的MTF不满0.2(参考图12中的一点划线)。由此得知,与上述摄像透镜1、41以及1′相比,摄像透镜100的针对第1透镜L1的各面S1以及S2之间的上述平行偏心的许可误差范围明显变窄了。
由以上所述,与现有技术中的摄像透镜相比,关于偏心,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41以及1′的许可误差的范围扩大了,因此制造变得极其简单。
〔摄像模块〕
图6是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图,具体是表示摄像模块60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6所示的摄像模块60具备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玻璃罩CG、框架61以及传感器62。在摄像模块60中,孔径光阑2(参考图1)与框架61形成为一体。具体地说,在框架61中,孔径光阑2是覆盖第1透镜L1上面(相当于图1中的面S1)的部分,相当于以露出形成在该上面的凸面的方式覆盖的部分。即,可以解释摄像模块60是,具备摄像透镜1(参考图1)、框架61以及传感器62的结构。
框架61是在其内部收纳摄像透镜1的筐体,由具有遮光性的部件所形成。
传感器62是由CCD型图像传感器或者CMOS型图像传感器等的固体摄像元件构成的摄像元件。通过利用固体摄像元件来构成传感器62的结构,能够实现摄像模块60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尤其是,在搭载于信息便携终端以及便携式电话机为典型的便携终端设备(图未式)上的摄像模块60中,通过使用固体摄像元件来构成传感器62,能够获得具有高分辨率并实现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的摄像模块。
当使用固体摄像元件构成传感器62时,该固体摄像元件的像素间距优选为2.5μm以下。通过使用像素间距为2.5μm以下的固体摄像元件,摄像模块60能够充分发挥高像素的摄像元件的性能。
而且,由于具备摄像透镜1,摄像模块60能够实现与摄像透镜1相同的效果。
并且,根据摄像透镜1所具备的效果,摄像模块60的各种像差被充分校正。而且,由于具有摄像透镜1,摄像模块60对于偏心、第1透镜L1与第2透镜L2各自的厚度偏差等的许可误差范围被扩大(参考图1)。因此,在摄像模块60中,即使省略设置用于调整摄像透镜1与像面S7之间的相隔距离的调整机构(未图示)以及镜筒(未图示),对于分辨率的维持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会很小(参考图1)。而通过省略设置这些调整机构以及镜筒,能够进一步实现摄像模块60的小型化、薄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通过使用摄像透镜1,基于其广范围的许可制造误差,可以将摄像模块60形成为省略了调整透镜与像面的间隔的调整机构而具有简易结构的摄像模块。
图7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具体是表示摄像模块70的结构的截面图。
与图6所示的摄像模块60相比,图7所示的摄像模块70中省略掉了框架61。由此,在摄像模块70中,孔径光阑2被形成为与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相同的形态。
而且,与图6所示的摄像模块60相比,图7所示的摄像模块70的第2透镜L2的下端面(相当于图1所示的面S4)的外周部分,即第2透镜L2的外缘部通过玻璃罩CG搭载于传感器62上。
在摄像模块70中,可以省略设置用于收纳摄像透镜1的筐体即框架61,并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以及薄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摄像模块70是在摄像模块60的结构中省略图未示出的调整机构以及镜筒而成的。并且,在摄像模块70的摄像透镜1中,第2透镜L2的下端面与玻璃罩CG之间的相隔距离非常小。由此,在摄像模块70中,对于小的透镜厚度偏差比来说,在第2透镜L2上形成搭载到玻璃罩上的设置部分,从而能够实现不需要框架61的简易结构的摄像模块70。
摄像模块70的其他结构,均与摄像透镜60的相同。
摄像模块60以及摄像模块70所具备的所有的摄像透镜,除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1之外,还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摄像透镜41,或者也可以采用作为摄像透镜1的应用例的摄像透镜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其在周边也具有优异成像性能且具有良好制造性的、广视场角的摄像透镜,以及提供一种具备这种摄像透镜的摄像模块。而且,由于本发明具有广视场角中的优异成像性能,因此还需实现对于制造公差具有优势的光学系统的课题。为了实现此课题,本发明可以解释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射力,第2透镜L2具有正折射力且形成为具有拐点的面形状,并且,增大了与第1透镜L1的厚度相对应的中心面之间的距离d1,缩小了与第2透镜到传感器62的距离所对应的长度d3(缩短了焦距)。由此,本发明适用于以获得在成像性能以及公差灵敏度方面具有优势的光学系统,进而实现低成本化以及简易结构(无需设置焦点调整结构等)为目的的、多个透镜加工以及照相机模块中。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
首先,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的前提,参考图13(a)~(d)来说明现有技术所涉及的摄像模块136的制造方法的概要。
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是,主要采用热塑性树脂131并进行注射成型加工而制成的。在采用热塑性树脂131进行的注射成型加工中,对加热而导致软化的热塑性树脂131施加预定的射出压力(约10~3000kgf/c)并注入模具132中,将热塑性树脂131填充到模具132中而进行成形(参考图13(a))。
成形后,从模具132中取出热塑性树脂131,以每1枚透镜为单位进行切割。在此,表示了把从模具132中取出热塑性树脂131切割成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的例子(参考图13(b))。
将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嵌入(或者压入)到透镜筒体(框架)133中并组装(参考图13(c))
将图13(c)所示的摄像模块136中的中间产物嵌入到镜筒134中并组装。之后,在镜筒134的像面(图未示)的一侧端部上搭载传感器135。由此完成摄像模块136的制造(参考图13(d))。
注射成型而成的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所采用的热塑性树脂131的负荷变形温度是摄氏130度左右。因此,对于实施主要适用于表面安装的技术即回流时的受热历程(最大温度为摄氏260度左右),热塑性树脂131的耐热性不够充足,从而无法承受回流时发生的热。
因此,将摄像模块136安装到基板上时,通过回流先只安装传感器135。之后,采用用树脂粘合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的方法,或者,采用对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的搭载部分进行局部加热的安装方法。
其次,参考图14(a)~(e)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模块148的制造方法。
近几年,正在开展所谓耐热照相机模块的开发,即,作为第1透镜L1以及/或者第2透镜L2的材料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在此将要说明的摄像模块148属于此类耐热照相机模块,即作为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的材料,取代热塑性树脂131(参考图13(a)),采用的是热固性树脂(热固化性的树脂)141。
作为第1透镜L1以及/或者第2透镜L2的材料采用热固性树脂141的理由是,可通过一起制造多个摄像模块148来降低摄像模块148的制造成本。而且,作为第1透镜L1以及/或者第2透镜L2的材料采用热固性树脂141的理由是,可以对摄像模块148实施回流。
制造摄像模块148的技术有各种方案。其中典型的技术是上述的注射成型加工技术,以及将要后述的晶圆级透镜的加工技术。尤其是,最近,从摄像模块的制造时间以及其他综合性评价来看,晶圆级透镜的(可回流透镜)加工技术更具优越性而备受关注。
在实施晶圆级透镜的加工时,需要抑制因热导致的第1透镜L 1以及第2透镜L2的塑性变形。基于这种必要性,作为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即使受了热也很难变形,因此,采用耐热性非常优异的热固性树脂材料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材料的晶圆级透镜逐渐被关注。晶圆级透镜中,利用阵列状的模具142以及143分别一起成形地形成阵列状的透镜(阵列状第1透镜)144以及(阵列状第2透镜)145,将这些透镜贴合并搭载到阵列状的传感器147上,之后,单个地进行切割而制造出摄像模块148。
以下,对晶圆级透镜的制造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晶圆级透镜的制造工序中,首先,利用形成有多个凹部的阵列状的模具142以及形成有多个与该凹部相对应的凸部的阵列状的模具143来夹住热固性树脂141,并固化该热固性树脂141,以此制成组合每个相互对应的凹部以及凸部而成形的阵列状的透镜(参考图14(a))。
通过图14(a)所示的工序制成的阵列状的透镜是,成形有多个第1透镜L1的阵列状的透镜144,以及成形有多个第2透镜L2的阵列状的透镜145。之后,将阵列状的透镜144与阵列状的透镜145进行贴合,使得对于各第1透镜L1以及各第2透镜L2,通过第1透镜L1的光轴La(第1透镜的光轴)与通过对应的第2透镜的光轴La(第2透镜的光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具体地说,对阵列状的透镜144以及145进行定位的调心方法,除了对齐光轴La的方法之外,还有边摄像边进行调整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而且,定位对于晶圆的间距加工精度也会产生影响。
在阵列状的透镜145的位于像面S7(参考图1)侧的端部上搭载阵列状的传感器147,使得各光轴La与所对应的各传感器146的中心146c位于同一直线上,其中,阵列状的传感器147上搭载有多个传感器146(参考图14(c))。
如图14(c)所示的工序,将形成为阵列状的多个摄像模块148以每1个摄像模块148为单位进行切割(参考图14(d)),以此完成摄像模块148的制造(参考图14(e))。
另外,在图14(a)~(e)所示的各工序中,对于设置孔径光阑2(参考图1)的时机没有特别的限定,因此,在此省略对其的说明以及图示。而且,通过省略图14(c)所示的工序来省略搭载传感器146,则基于与摄像模块相同的要领,能够制造出降低了制造成本的摄像透镜。
如上所述,通过图14(a)~(e)所示的晶圆级透镜的制造工序来一起制造多个摄像模块148的技术特征,能够降低摄像模块148的制造成本。并且,将制造完成的摄像模块148安装到基板(图未示)上时,可以避免回流所发生的热(最大温度为摄氏260度左右)所引起的塑性变形,从而,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对于摄氏260~280度的热具有10秒以上的耐热性,因此,使用这样的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更为优选。通过在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中使用具有耐热性的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对于摄像模块148可以实施回流。并且,在晶圆级透镜的制造工序中,通过使用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可以更廉价地制造出可对应回流的摄像模块。
另外,使用热固性树脂制成第1透镜L1以及/或者第2透镜L2的结构,可以适用于摄像透镜1(即,摄像透镜1′)及其具备该摄像透镜1的摄像模块中,也可以适用于具备摄像透镜41及其具备该摄像透镜41的摄像模块中。此外,可以将摄像模块148解释为涉及上述表3所涉及的摄像模块1′。
以下,说明在制造摄像模块148中适用的第1透镜L1以及第2透镜L2的材料。
过去,塑料透镜材料中主要采用了热塑性树脂,因此材料的种类齐全。
一方面,将热固性树脂材料,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材料作为第1透镜L 1以及第2透镜L2的材料的技术正处于开发阶段,因此,这些材料的现状、种类以及光学常数均劣于热塑性树脂,而且价格又高。通常,就光学常数来说,低折射率且低分散的材料为宜。而且,在光学设计中,选择具有广范围的光学常数选项的材料为宜(参考图15以及图16)。
以下,在摄像透镜1、41以及1′中,对于孔径光阑2满足形成在第1透镜L1的面S1上的凸面比该孔径光阑2更向被摄物体3侧凸出的条件而形成的结构所带来的优点进行说明。
球差以及轴上色差以外的所有像差,均受孔径光阑2的形成位置的影响,因此,孔径光阑2的形成位置是一重要的因素。根据孔径光阑2的位置,彗差、像散、像面弯曲、畸变以及倍率的色差量会发生变化。透镜形成为前后对称型的结构时,若在其对称轴附近配置孔径光阑2,则会减少彗差与畸变等像差(例如,高斯型的透镜)。对于与视场角的奇数次方具有比例关系的像差,如彗差(1次方)、畸变(3次方)以及倍率的色差(1次方),通过将透镜形成为对称型,并在其中央设置孔径光阑2的结构,比起孔径光阑2在孔径光阑2的前面发生的像差能够更好在像面S7侧被取消,因此可以消除。但是,使用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需要垂直射入针对传感器面的入射光线,并且需要进一步实现薄型化,因此孔径光阑2的位置将配置在被摄物体3侧。对于更靠近被摄物体3的透镜与孔径光阑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说,如果采用高斯型(第1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2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结构,则比起孔径光阑2,透镜顶点优选更靠近被摄物体3侧的情况。另一方面,采用本摄像透镜的结构(第1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2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时,不能明确相对孔径光阑2的位置的优劣性。而且,对于摄像模块,孔径光阑2的位置导致结构不同,但其优劣性不显著。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上述第1透镜中朝向像面侧的面的外周部分向着上述被摄物体侧凹进而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获得具有良好的广角功能的摄像透镜。
还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将整体摄像透镜的焦距表示为f,将第1透镜的焦距表示为f1时,满足以下数学式(4),即:
1.30<f1/f<3.00     …(4)。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获得小型且球差的校正效果良好的摄像透镜。
当f1/f为1.30以下时,视场角(通过摄像透镜可进行摄像的角度)变窄,因此无法满足适用于摄像模块的摄像透镜应满足的视场角,从而不为优选。当f1/f为3.00以上时,可能会增加像面弯曲以及扭曲现象而导致摄像透镜的分辨率下降,从而不为优选。因此,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需要将f1/f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4)的值。
还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将整体摄像透镜的焦距表示为f,将第2透镜的焦距表示为f2时,满足以下数学式(5),即:1.00<f2/f<2.60     …(5)。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获得小型且对像面弯曲的校正效果良好的摄像透镜。
当f2/f为1.00以下时,由于第2透镜的折射力的降低,导致上述误差的许可范围变窄,因此不为优选。当f2/f为2.60以上时,第2透镜的折射力会变得过大,而且,为了校正像散以及像面弯曲,需要加大第2透镜的周边部分朝向像面侧的凹进程度(形状变化),而凹进程度的加大将会导致上述误差的许可范围的缩小,因此不为优选。因此,为了获得本摄像透镜的效果,需要将f2/f的值设定为满足数学式(5)的值。
还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F数为3以下。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摄像透镜中,通过将F数缩小到3以下,可以增大受光量,而且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因此能够获得高分辨率。
还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模块中,上述固体摄像元件的像素间距是2.5μm以下。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用像素间距为2.5μm以下的固体摄像元件来构成传感器,能够获得可充分发挥高像素的摄像元件性能的摄像模块。
还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模块中,上述摄像透镜的第2透镜,其外周部分通过用于保护上述传感器的保护部件搭载至该传感器上。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摄像模块中,可以省略设置用于收容摄像透镜的筐体(框架),而通过省略筐体,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薄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还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以及摄像模块中,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用树脂一体成型多个透镜。由此,适用于成批制造多个摄像透镜或者摄像模块的制造工序中。从而,根据本摄像透镜以及本摄像模块,均能实现尤其在大量生产时的低成本化,从而能够实现廉价产品的提供。
还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以及摄像模块中,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均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对于本摄像透镜以及本摄像模块,可以实施回流。也就是说,对于可对应回流的摄像透镜以及摄像模块,需要第1以及第2透镜双方均由耐热材料所形成。这里提及的所谓具有耐热性的树脂,典型的有热固性树脂,此外,还可以适用紫外线固化树脂。而且,根据上述结构,也能使用树脂一体成型多个透镜。
还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以及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中,均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制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并且,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制成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
根据上述方法,能够制造出可实施回流的摄像透镜或者摄像模块。
至此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在此,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只不过是用于阐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的具体示例,本发明不应当仅限定于此种具体示例而狭义地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和以下所述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适用于能够减少制造成本且容易维持所希望的分辨率的摄像透镜,以及具备这种摄像透镜的摄像模块中。作为具体适用例,可以将本发明使用在搭载到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终端设备上的、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模块中。

Claims (24)

1.一种摄像透镜,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该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1,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1),即,
0.30<d1/d<0.45       ...(1)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2.一种摄像透镜,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该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2,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2),即,
0.10<d2/d<0.23       ...(2)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3.一种摄像透镜,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该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和摄像透镜光轴相交的交点,与最靠近该交点的像面部分相连而成的线段的空气换算长度表示为d3,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3),即,
0.20<d3/d<0.35       ...(3)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上述空气换算长度是指介质的几何学长度除以该介质的折射率而获得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中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外周部分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凹进。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整体摄像透镜的焦距表示为f,将上述第1透镜的焦距表示为f1时,满足以下数学式(4),即,
1.30<f1/f<3.00        ...(4)。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整体摄像透镜的焦距表示为f,将上述第2透镜的焦距表示为f2时,满足以下数学式(5),即,
1.00<f2/f<2.60       ...(5)。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F数为3以下。
8.一种摄像模块,具备摄像透镜以及使用固体摄像元件构成的传感器,该摄像模块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摄像透镜中,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1,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1),即,
0.30<d1/d<0.45       ...(1)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9.一种摄像模块,具备摄像透镜以及使用固体摄像元件构成的传感器,该摄像模块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摄像透镜中,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2,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2),即,
0.10<d2/d<0.23       ...(2)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10.一种摄像模块,具备摄像透镜以及使用固体摄像元件构成的传感器,该摄像模块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摄像透镜中,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和摄像透镜光轴相交的交点,与最靠近该交点的像面部分相连而成的线段的空气换算长度表示为d3,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3),即,
0.20<d3/d<0.35       ...(3)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上述空气换算长度是指介质的几何学长度除以该介质的折射率而获得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体摄像元件的像素间距是2.5μ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摄像透镜的第2透镜,其外周部分通过用于保护上述传感器的保护部件搭载至该传感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均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均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17.一种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摄像透镜中,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1,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1),即,
0.30<d1/d<0.45        ...(1)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制造上述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
制作多个上述第1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1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1透镜由树脂制成;
制作多个上述第2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2透镜由与形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的树脂不同的树脂所制成;
针对各个第1透镜以及各个第2透镜,为使第1透镜的光轴与对应于该第1透镜的第2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将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与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贴合的工序;
以每单个摄像透镜为单位,切割上述贴合的阵列状第1透镜以及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
18.一种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摄像透镜中,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2,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2),即,
0.10<d2/d<0.23       ...(2)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制造上述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
制作多个上述第1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1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1透镜由树脂制成;
制作多个上述第2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2透镜由与形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的树脂不同的树脂所制成;
针对各个第1透镜以及各个第2透镜,为使第1透镜的光轴与对应于该第1透镜的第2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将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与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贴合的工序;
以每单个摄像透镜为单位,切割上述贴合的阵列状第1透镜以及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
19.一种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摄像透镜中,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和摄像透镜光轴相交的交点,与最靠近该交点的像面部分相连而成的线段的空气换算长度表示为d3,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3),即,
0.20<d3/d<0.35         ...(3)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上述空气换算长度是指介质的几何学长度除以该介质的折射率而获得的长度;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制造上述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
制作多个上述第1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1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1透镜由树脂制成;
制作多个上述第2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2透镜由与形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的树脂不同的树脂所制成;
针对各个第1透镜以及各个第2透镜,为使第1透镜的光轴与对应于该第1透镜的第2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将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与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贴合的工序;
以每单个摄像透镜为单位,切割上述贴合的阵列状第1透镜以及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制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
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制成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
21.一种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模块具备摄像透镜以及使用固体摄像元件构成的传感器,
在上述摄像透镜中,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1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1,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1),即,
0.30<d1/d<0.45        ...(1)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制造上述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
制作多个上述第1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1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1透镜由树脂制成;
制作多个上述第2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2透镜由与形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的树脂不同的树脂所制成;
针对各个第1透镜以及各个第2透镜,为使第1透镜的光轴与对应于该第1透镜的第2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将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与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贴合的工序;
以每单个摄像模块为单位,切割上述贴合的阵列状第1透镜以及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
22.一种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模块具备摄像透镜以及使用固体摄像元件构成的传感器,
在上述摄像透镜中,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的中心与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的中心相连而成的线段的长度表示为d2,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2),即,
0.10<d2/d<0.23        ...(2)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制造上述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
制作多个上述第1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1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1透镜由树脂制成;
制作多个上述第2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2透镜由与形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的树脂不同的树脂所制成;
针对各个第1透镜以及各个第2透镜,为使第1透镜的光轴与对应于该第1透镜的第2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将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与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贴合的工序;
以每单个摄像模块为单位,切割上述贴合的阵列状第1透镜以及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
23.一种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模块具备摄像透镜以及使用固体摄像元件构成的传感器,
在上述摄像透镜中,从被摄物体侧向着像面侧依次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以及第2透镜,其中,
上述第1透镜的凸面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
上述第2透镜,在其朝向上述被摄物体侧的面中,中央部分向着该被摄物体侧凸出,该中央部分的周边部分向着上述像面侧凹进;
将上述第2透镜的朝向上述像面侧的面和摄像透镜光轴相交的交点,与最靠近该交点的像面部分相连而成的线段的空气换算长度表示为d3,将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表示为d时,满足以下数学式(3),即,
0.20<d3/d<0.35       ...(3)
其中,上述摄像透镜的光学全长d为,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入射部分中,自最靠近被摄物体的部分到像面为止的、沿着上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直线距离,上述空气换算长度是指介质的几何学长度除以该介质的折射率而获得的长度;
上述第1透镜以及上述第2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由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所形成;
制造上述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
制作多个上述第1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1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1透镜由树脂制成;
制作多个上述第2透镜一体成型而成的、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其中该阵列状第2透镜由与形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的树脂不同的树脂所制成;
针对各个第1透镜以及各个第2透镜,为使第1透镜的光轴与对应于该第1透镜的第2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而将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与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贴合的工序;
以每单个摄像模块为单位,切割上述贴合的阵列状第1透镜以及阵列状第2透镜的工序。
24.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制成上述阵列状第1透镜;
采用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树脂制成上述阵列状第2透镜。
CN2010102302135A 2009-07-14 2010-07-13 摄像透镜及其制造方法和摄像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9574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5894 2009-07-14
JP2009165894A JP4902700B2 (ja) 2009-07-14 2009-07-14 撮像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7494A CN101957494A (zh) 2011-01-26
CN101957494B true CN101957494B (zh) 2013-01-02

Family

ID=43465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02135A Active CN101957494B (zh) 2009-07-14 2010-07-13 摄像透镜及其制造方法和摄像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00718B2 (zh)
JP (1) JP4902700B2 (zh)
KR (1) KR101218656B1 (zh)
CN (1) CN101957494B (zh)
TW (1) TWI4299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2700B2 (ja) 2009-07-14 2012-03-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
JP5059065B2 (ja) * 2009-08-07 2012-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コード読取方法
JP4943518B2 (ja) * 2010-01-14 2012-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情報機器
NL2006373C2 (nl) * 2011-03-11 2012-09-17 Anteryon Internat B V Optische eenheid.
JP2012220590A (ja) 2011-04-05 2012-11-12 Sharp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
CN102928963A (zh) * 2011-08-11 2013-02-1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
FR3060773A1 (fr) * 2016-12-20 2018-06-22 Thales Zoom optique a pupille mobile
TWI717942B (zh) * 2019-12-19 2021-02-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匹配裝置及鏡頭匹配方法
CN114442265A (zh) * 2020-11-05 2022-05-0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524A (zh) * 2002-06-27 2004-01-14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单元和摄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975497A (zh) * 2005-12-02 2007-06-06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2009A (ja) 1982-07-28 1984-02-04 Sorigoole Japan:Kk 自動焦点調整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S6157918A (ja) 1984-08-29 1986-03-25 Ube Ind Ltd 光学機器の自動焦点調整方法
JPH04191716A (ja) 1990-11-27 1992-07-10 Konica Corp 広角撮影レンズ
JPH075358A (ja) 1993-02-18 1995-01-10 Asahi Optical Co Ltd 読み取り光学系
US5418356A (en) 1993-02-18 1995-05-23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ading optical system
JP3444453B2 (ja) 1995-04-04 2003-09-08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広角レンズ
EP1357741A1 (en) 1995-05-31 2003-10-29 Sony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3498775B2 (ja) 1995-05-31 2004-0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5739965A (en) 1995-05-31 1998-04-14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Wide angle lens system for camera
JPH10104491A (ja) 1996-09-27 1998-04-24 Kyocera Corp レンズ調整装置
JPH10170809A (ja) 1996-12-10 1998-06-26 Kyocera Corp レンズ調整装置
JP2001221904A (ja) 1999-12-02 2001-08-17 Toshiba Corp レンズ、レンズ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これらを具備する電気機器
US6507443B2 (en) 1999-12-02 2003-01-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Lens, lens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JP2002098885A (ja) 2000-09-21 2002-04-05 Konica Corp 撮像レンズ
JP2002296496A (ja) 2001-03-29 2002-10-0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単焦点レンズ
US6577456B2 (en) 2001-03-29 2003-06-1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Single focus lens
JP2003029115A (ja) 2001-07-17 2003-0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焦点調整方法
JP4001471B2 (ja) 2001-08-13 2007-10-3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3564107B2 (ja) 2002-03-05 2004-09-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コンパクトな撮影レンズ
JP2003270526A (ja) 2002-03-19 2003-09-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撮像光学系
JP3717487B2 (ja) * 2002-03-29 2005-11-16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US6842295B2 (en) 2002-03-29 2005-01-11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Imaging lens formed of aperture diaphragm and only two lens components
JP2003329922A (ja) * 2002-05-10 2003-11-19 Seiko Epson Corp 撮像レンズ
JP2004088713A (ja) 2002-06-27 2004-03-18 Olympus Corp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3916527B2 (ja) 2002-07-30 2007-05-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携帯型電子機器
JP3695449B2 (ja) 2003-01-30 2005-09-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269334B2 (ja) 2002-10-28 2009-05-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2004254259A (ja) 2002-12-26 2004-09-0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撮像装置及び小型電子機器
JP2004226487A (ja) 2003-01-20 2004-08-12 Seiko Epson Corp 撮像レンズ
JP4074203B2 (ja) 2003-02-14 2008-04-09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JP3717482B2 (ja) * 2003-02-14 2005-11-16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JP3717483B2 (ja) 2003-02-19 2005-11-16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204368B2 (ja) 2003-03-28 2009-0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装置用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024581A (ja) 2003-06-30 2005-01-27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5024889A (ja) 2003-07-02 2005-01-27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US7206143B2 (en) 2003-05-13 2007-04-17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form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2005018306A (ja) 2003-06-25 2005-01-20 Toyotetsuku:Kk バーコード読取装置に用いられる読み取り用レンズ及びその読み取り用レンズ系
JP4409242B2 (ja) 2003-09-30 2010-02-03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JP4423002B2 (ja) * 2003-10-01 2010-03-03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JP2005107369A (ja) 2003-10-01 2005-04-21 Fujinon Corp 望遠レンズ
CN100541260C (zh) 2003-11-13 2009-09-16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JP2005157154A (ja) 2003-11-28 2005-06-1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
JP2005286536A (ja) 2004-03-29 2005-10-13 Fujinon Corp 撮像装置
JP4567366B2 (ja) * 2004-04-23 2010-10-2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2006178026A (ja) 2004-12-21 2006-07-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影レンズ
US7215492B2 (en) 2005-03-17 2007-05-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provided with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940704B2 (ja) 2005-03-17 2012-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該撮像装置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4790471B2 (ja) 2005-04-15 2011-10-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07003768A (ja) * 2005-06-23 2007-01-1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影レンズ
TWI289352B (en) 2005-07-06 2007-11-01 Asia Optical Co Inc Micro lens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0703469B1 (ko) 2005-07-07 2007-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용 광학계
JP4579796B2 (ja) 2005-08-31 2010-11-10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モジュール
JP5028776B2 (ja) 2005-09-28 2012-09-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4856938B2 (ja) * 2005-11-30 2012-01-1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4352044B2 (ja) 2005-12-02 2009-10-2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2007212878A (ja) 2006-02-10 2007-08-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単焦点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2890966Y (zh) 2006-02-10 2007-04-18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方形单体式光学取像玻璃镜头
JP4949711B2 (ja) * 2006-03-28 2012-06-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1421659A (zh) * 2006-04-14 2009-04-29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JP2007293176A (ja) * 2006-04-27 2007-11-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該撮像装置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4977869B2 (ja) 2006-08-21 2012-07-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08107616A (ja) 2006-10-26 2008-05-08 Kyocera Corp 撮像レンズ、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端末
TWI315417B (en) * 2006-10-30 2009-10-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JP2008185880A (ja) 2007-01-31 2008-08-14 Enplas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WO2008102776A1 (ja) 2007-02-19 2008-08-2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携帯端末、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EP2527898A3 (en) 2007-02-19 2014-06-2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US7841785B2 (en) 2007-02-19 2010-11-3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ing lens, imaging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ing lens
CN100595617C (zh) 2007-03-16 2010-03-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
JP4924141B2 (ja) 2007-03-28 2012-04-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08275831A (ja) * 2007-04-27 2008-11-13 Seiko Precision Inc 撮像レンズ
TWI341397B (en) 2007-05-07 2011-05-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JP2008281873A (ja) 2007-05-11 2008-11-20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
JP4226067B2 (ja) 2007-06-14 2009-02-18 Aji株式会社 造形方法、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造形装置
EP2168746B1 (en) 2007-06-14 2018-04-18 Aji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ulding aspherical lenses
JP4071819B1 (ja) 2007-07-03 2008-04-02 株式会社小松ライト製作所 撮像レンズ
WO2009004965A1 (ja) 2007-07-04 2009-01-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携帯端末
JP5096057B2 (ja) 2007-07-10 2012-1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KR20090013035A (ko) * 2007-07-30 2009-02-04 산요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촬영 렌즈 유닛, 촬영 장치 및 휴대 단말
JP2009047836A (ja) * 2007-08-17 2009-03-05 Fujinon Corp 光学レンズ、光学系ユニット及び光学機器
JP4947423B2 (ja) 2007-08-29 2012-06-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09080413A (ja) 2007-09-27 2009-04-16 Fujinon Corp 撮像光学系、内視鏡の撮像装置
JP2009098492A (ja) * 2007-10-18 2009-05-0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JP5226291B2 (ja) 2007-12-20 2013-07-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
JP4174553B1 (ja) * 2008-01-17 2008-11-05 株式会社小松ライト製作所 撮像レンズ
US8368786B2 (en) 2008-03-21 2013-02-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ncluding at least one lens block wherein a lens portion or lens portions are formed on a lens substrate, image pickup device, digital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image pickup lens
JP4361120B2 (ja) 2008-04-10 2009-11-11 株式会社小松ライト製作所 撮像レンズ
JP4418844B2 (ja) 2008-04-10 2010-02-24 株式会社小松ライト製作所 撮像レンズ
JP2009258286A (ja) 2008-04-15 2009-11-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2009282223A (ja) 2008-05-21 2009-12-0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TW200949285A (en) * 2008-05-28 2009-12-0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Wide-angle optical image-pickup lens with two lenses
CN201273959Y (zh) 2008-10-13 2009-07-15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短后焦二镜片光学取像镜头
JP5254736B2 (ja) 2008-10-21 2013-08-07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5475978B2 (ja) 2008-10-24 2014-04-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5227780B2 (ja) 2008-12-24 2013-07-03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401466B (zh) * 2009-06-19 2013-07-11 Largan Precision Co 二片式攝影光學鏡組
JP4902700B2 (ja) 2009-07-14 2012-03-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
JP5059065B2 (ja) 2009-08-07 2012-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コード読取方法
JP2011107631A (ja) 2009-11-20 2011-06-02 Panasonic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並びに、当該撮像装置を搭載した携帯機器
TWI418841B (zh) * 2010-03-16 2013-1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系統
KR101218999B1 (ko) 2010-06-17 2013-01-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524A (zh) * 2002-06-27 2004-01-14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单元和摄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975497A (zh) * 2005-12-02 2007-06-06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9763A (en) 2011-03-16
JP4902700B2 (ja) 2012-03-21
US20110013290A1 (en) 2011-01-20
KR101218656B1 (ko) 2013-01-07
JP2011022276A (ja) 2011-02-03
CN101957494A (zh) 2011-01-26
TWI429978B (zh) 2014-03-11
US8400718B2 (en) 2013-03-19
KR20110006616A (ko) 201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7494B (zh) 摄像透镜及其制造方法和摄像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US11774719B2 (en) Lens module
CN106483632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483633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291870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154498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2213820B (zh) 摄像镜头及摄像模块
CN10646882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32480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US20160313538A1 (en) Photographic Lens System Enabling Reduction in Tightness of Manufacturing Tolerance
US11125977B2 (en) High-resolution wide angle lens system
CN102162903B (zh) 摄像镜头以及摄像模块
JP6631770B2 (ja) 撮像光学系、ステレオカメラ装置、車載カメラ装置および各種装置
EP2718760B1 (en) Imaging lens
CN103869452A (zh) 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
TWI383188B (zh) Camera lens
CN105974557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09102996U (zh) 光学成像系统
KR20130120991A (ko) 광학 유닛 및 촬상 장치
CN106324805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020905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2505883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US10656391B1 (en) Lens system for a camera module
CN102129116A (zh) 摄像镜头、摄像模块以及便携式信息设备
KR20110033041A (ko) 촬상 렌즈, 촬상 모듈, 촬상 렌즈의 제조 방법, 및 촬상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