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2377A - 油漆组合物,用其形成漆膜的方法以及漆膜 - Google Patents

油漆组合物,用其形成漆膜的方法以及漆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2377A
CN101952377A CN2010800009167A CN201080000916A CN101952377A CN 101952377 A CN101952377 A CN 101952377A CN 2010800009167 A CN2010800009167 A CN 2010800009167A CN 201080000916 A CN201080000916 A CN 201080000916A CN 101952377 A CN101952377 A CN 101952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paint
paint film
colo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09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2377B (zh
Inventor
龙崎晴子
能登屋香织
三泽繁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SF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SF Lacke und Farb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SF Lacke und Farben AG filed Critical BASF Lacke und Farb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1952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2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50Sympathetic, colour changing or similar 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36Pearl essence, e.g. coatings containing platelet-like pigments for pearl lust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09D7/62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modified by treatment with othe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2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inorganic substan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1Mic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6Heavy metal or aluminum or compound thereof
    • Y10T428/257Iron oxide or aluminum oxid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油漆组合物,采用该油漆组合物,能形成这样的漆膜:当相对于所述漆膜平面的法线的光线的入射角发生变化时,所述漆膜会发生从无色的漆膜变化至彩色的漆膜的急剧变化。一种油漆组合物,其以这样的比例含有(A)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以及(B)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和/或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其中(A)组分与(B)组分的含量比((A)/(B))为2.5/1~1/6,以固体分质量比计;并且在所述油漆组合物中,在漆膜的迎面角下所述(A)组分的干涉颜色与(B)组分的干涉颜色具有补色关系;并且采用该油漆组合物,在将通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涂覆而获得的漆膜的视角从迎面角变为入射余角时,所述漆膜的颜色从无色变至彩色。

Description

油漆组合物,用其形成漆膜的方法以及漆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漆组合物,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能形成这样的漆膜:在改变光线与所述漆膜平面的法线的入射角时,其能急剧地由无色的漆膜变为彩色的漆膜。
背景技术
过去,当采用含有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的油漆时,通过改变所述漆膜的视角(由迎面角变为入射余角)所获得的镜面反射光的干涉颜色的变化,仅仅是由彩色变为不同色相的彩色,无法获得由迎面角度下的无色变化为入射余角下的彩色的效果。
例如,已知的是,含有(1)载体,(2)如果需要的话,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二氧化硅片状颜料,(3)闪光颜料和/或着色颜料的二色性油漆组合物,是能表现出稳定的二色性的二色性油漆组合物,其能提供随着视角而变化的颜色(参见引用专利1)。但是,涂覆之后,当观察所述漆膜的视角从正上下方以大于或小于90°(迎面角)变化至约15°(入射余角)时,不能获得从无色变化为彩色的效果。
此外,存在具有如下组成的、作为透明的油漆组合物的闪光油漆组合物,其作为一种能表现出依赖于观察漆膜的角度的三种颜色效果的闪光油漆组合物而为人所知,所述油漆组合物含有载体以及两种或更多种干涉闪光颜料,上述两种或更多种干涉闪光颜料中的一种是平均粒径为5~10μm的干涉闪光颜料(a),另一种是平均粒径为10~30μm、并且表现出不同于所述干涉颜料(a)的干涉颜色的干涉闪光颜料(b),其中,存在如下关系(c):{干涉闪光颜料(b)的平均粒径-干涉闪光颜料(a)的平均粒径=10~25μm}(参见引用专利2)。但是,尽管由这种闪光油漆组合物形成的漆膜的颜色能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高亮度区域的饱和度要比在阴影区域的饱和度高,而且不能获得从迎面角度下的无色变化为入射余角度下的彩色的效果。
此外,已知的是,具有如下组成的闪光油漆组合物是一种具有如下性质的油漆组合物:由于能获得具有高选择性的颜色区域的着色闪光颜料和其他闪光颜料的协同效应,采用该油漆组合物形成的漆膜,在高亮度部分具有高的饱和度,在阴影部分具有一定深度的褪色效果;所述闪光油漆组合物包括:(a)第一种闪光颜料,其中,薄叶片状的基体材料的整个表面实质上被一个涂层所包覆,其中,着色的颜料被分散在具有作为主要组分的二氧化硅的基体中;(b)第二种闪光颜料,其含有不同于所述第一种闪光颜料的闪光颜料;以及(c)载体;其中,所含有的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颜料的总量为1~30%,以颜料质量含量(PWC)计(参见引用专利3)。但是,由这种闪光油漆组合物所形成的漆膜在高亮度区域具有高饱和度,在阴影区域具有低饱和度,而且它们不能提供在迎面角度下为无色,在入射余角度下为彩色的效果。此外,所述漆膜在入射余角度下的颜色是深黑的无色,当从迎面角观察时,其颜色是彩色的,这不同于本申请的发明人所希望的新设想。
此外,已知的是,一种包括如下步骤的形成分层的珠光漆膜的方法是一种用于获得分层珠光漆膜的方法,在所述漆膜中,由于采用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当从阴影位置观察时,含干涉云母颜料的漆膜中所发生的浅色(low-color)部分的变白(变成无色)现象受到了抑制,并且所述漆膜具有优异的透明性;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已形成底涂漆膜和中涂漆膜的基体材料上形成云母基漆膜的步骤;在不使所述云母基漆膜固化的情况下,在其上形成透明漆膜的步骤;以及将所述云母基漆膜和透明漆膜,通过加热进行固化的步骤;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云母基漆膜的云母基体漆含有颜料重量含量(PWC)为1~18%的、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并且所述分层的珠光漆膜的亮度,以L值表示,为0~30(参见引用专利4)。但是,这些分层珠光漆膜在高亮度区域具有高饱和度,在阴影区域具有低饱和度,并且它们不能提供在迎面角度下变为无色,在入射余角度下变为彩色的效果。而且,所述漆膜在入射余角下的颜色是无色的深黑色,当从迎面角观察时,其颜色是彩色的,这不同于本申请的发明人所希望的新设想。
此外,已知的是,含有载体、干涉闪光颜料和复合氧化物烧结的颜料的闪光油漆组合物是一种具有如下性质的闪光油漆组合物,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能在阴影部分能获得高饱和度,高亮度部分和阴影部分的色差可得以改善的漆膜,能实现多色彩设计,并且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能获得更好的闪光效果;在所述油漆组合物中,当上述干涉闪光颜料的干涉颜色的色相被设定为Munsell表示体系中的0色相、对于pf 100的Munsell色相环、逆时针旋转为+50、顺时针旋转为-50时,所述复合氧化物烧结的颜料的干涉颜色的色相H处于+30~+50、或者-30~-50的色相范围之内(参见引用专利5)。但是,通过在所述干涉闪光颜料中加入着色颜料,形成的漆膜在迎面角下的颜色会受到具有比所述闪光颜料的更高的着色能力的着色颜料的色相的巨大影响,并且不能获得在迎面角下为无色,在入射余角下为彩色的效果。
此外,已知的是,一种含有如下组分的油漆组合物是一种设计利用颜料的补色关系的金属漆:基于100重量份的(A)成膜基料,含有0.1~15重量份的(B)金属粉末,0.1~10重量份的(C)第一着色颜料,所述第一着色颜料(C)的初级粒子尺寸为0.01~0.2μm,选自酞菁、苝、阴丹士林、azmethine、苯并咪唑酮、喹吖啶酮、蒽醌、二酮吡咯并吡咯和二噁嗪颜料,以及0.5~50重量份的(D)第二着色颜料,所述(D)第二着色颜料的初级粒子尺寸为0.1~2μm,选自二酮吡咯并吡咯、喹吖啶酮、吡唑啉酮、萘酚AS、氧化铁和复合金属氧化物颜料;其中,颜料(C)的初级粒子比颜料(D)的初级粒子相对较小,并且颜料(C)和颜料(D)具有补色的关系(参见引用专利6)。但是,采用由这种油漆组合物形成的漆膜,不能获得在迎面角度下为无色,在入射余角度下为彩色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引用专利1:
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2000-086943
引用专利2:
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2003-073620
引用专利3:
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2005-126467
引用专利4:
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2001-327915
引用专利5:
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2002-121494
引用专利6:
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H9-235492
[非专利文献]
引用的非专利文献1:
Raimund Schmid等,Buropean Coatings Journal,(7-8),第702-705页(1997)
发明简述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被用来形成具有角度依赖性(这是由于闪光颜料的组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所导致的)和高饱和度的漆膜的油漆组合物是已知的;但是,当所述漆膜的视角从迎面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漆膜的的颜色发生连续变化,以及能形成在迎面角下为无色,在入射余角下为彩色的漆膜的油漆组合物还没有获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结果是发现,上述问题可通过如下方式加以解决:加入特定比例的具有视角依赖的干涉效应的闪光物质(A),以及(B)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和/或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并将(A)组分的干涉颜色和(B)组分的干涉颜色设定为在漆膜的迎面角下具有补色的关系。本发明正是基于这一发现的。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漆组合物,以这样的比例含有(A)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物质,以及(B)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和/或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其中(A)组分与(B)组分的含量比((A)/(B))为2.5/1~1/6,以固体分质量比计;并且在所述油漆组合物中,在漆膜的迎面角下,(A)组分的干涉颜色和(B)组分的干涉颜色具有补色关系,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在将通过所述油漆组合物的涂覆而获得的漆膜的视角从迎面角变为入射余角时,所述漆膜的颜色从无色变至彩色(此处,迎面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光源的入射角处于0°~约25°的范围之内,并且接受的光线的角度接近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镜面反射角±10°);入射余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光源的入射角处于65°~约90°的范围之内,并且接受的光线的角度接近所述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漆组合物,其中,在上述油漆组合物中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A)是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和/或干涉铝。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漆组合物,其还包括(C)黑色着色的颜料。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涂覆油漆组合物形成漆膜的方法,所述油漆组合物以这样的比例含有(A)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以及(B)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和/或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其中(A)组分与(B)的含量比((A)/(B))为2.5/1~1/6,以固体分的质量比计;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通过将(A)组分的干涉颜色和(B)组分的干涉颜色设定为在所述漆膜的迎面角度下为补色关系,形成了这样的漆膜: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在将通过所述油漆组合物的涂覆而获得的漆膜的视角从迎面角变化为入射余角时,所述漆膜的颜色从无色变为彩色(此处,迎面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光源的入射角处于0°~约25°的范围之内,并且接受的光线的角度接近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镜面反射角±10°);入射余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光源的入射角处于65°~约90°的范围之内,并且接受的光线的角度接近所述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形成漆膜的方法,其中,底漆膜是通过将上述油漆组合物作为底漆施加而形成的,透明漆膜是通过在所述底漆膜上施加透明漆而形成的。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形成漆膜的方法,其中,第一底漆膜是通过施加第一底漆而形成的,第二底漆膜是通过将上文所述的油漆组合物作为第二底漆施加在所述第一底漆膜上而形成的,透明漆膜是通过在所述第二底漆膜上施加透明漆而形成的。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漆膜,其是通过采用上文所述的漆膜形成方法而获得的。
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能形成具有如下优异的设计特征的漆膜:在视角从迎面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其色相连续变化,并且从迎面角下的无色变为入射余角下的彩色
附图简介
图1是解释性的附图,其所示的是迎面角和入射余角。
图2是解释性的附图,其所示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和对比实施例的ab色品图。
图3所示的是Munsell颜色体系的色相环。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将对本发明中所用的所有术语的定义加以描述。
“镜面反射角”是指当入射光线相对于待测漆膜的法线成对称角度,发生镜面反射时的角度。
“补色关系”是指具有如下关系的颜色:其在Munsell颜色体系中的色相环上彼此相对。
采用更实际的术语,补色关系是指,在100的色相环上,当(A)组分的干涉颜色被设定为Munsell颜色体系中的0色相,相对于该色相,逆时针旋转被记为+50,顺时针旋转被记为-50时,(B)组分的干涉颜色处于+30~+50,或者-30~-50的色相范围之内。Munsell颜色体系的色相环如图3所示。
此外,用于本发明的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和铝薄片的各自的色相,通过如下方式加以设定:通过与标准颜色图(根据JIS Z8721,日本工业标准协会,1981年公布)进行比较,选择最接近的颜色元素作为所述色相(Munsell列表)。
“迎面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入射角处于0°~约25°的范围之内,并且光线接受者接近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镜面反射角±10°的范围);入射余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入射角处于约65°~90°的范围之内,光线接受角接近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镜面反射角±10°的范围)。为了便于理解,图1对其进行了示意。在所述图中,(a)是漆膜平面的法线。
此外,Raimund Schmid等在European Coating  Journal,1997年7月/8月,第702~705页(引用的非专利文献1)也对“迎面角”和“入射余角”进行了解释。
“干涉颜色的饱和度”是指采用可变角度分光光度计,在接近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处测得的饱和度值。
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是指色相在接近相对于漆膜而言的多个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度下是不同的。
例如,在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的情况下,存在干涉效应,但是色相不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所有角度下,红色云母都是红色的,绿色云母都是绿色的,因此,这些不能被认为是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
“饱和度从无色变化至彩色”是指,在用角度依赖性分光光度计测量漆膜的颜色时,当入射角为65°~75°时,镜面反射角是高度饱和的(当用C值表示时,数值越高表示饱和度越高),而当入射角为0°时,镜面反射角具有低饱和度(不大于10的C值)。
此外,本发明中所采用的可变角度分光光度计是由MurakamiShikisai Gijutsu Kenkyujo K.K生产的、型号为GSP-2的可变角度分光光度计(可变角度分光光度计系统GCMS-4)。
此外,“色相连续变化”是指在入射角和反射角与漆膜平面的法线成0°和-10°(负十度),25°和15°,45°和35°,65°和55°,75°和65°角度的条件下,将测得的ab色品图上的5个(a,b)值在ab坐标轴作图,5个测量值在坐标上连续发生变化,从而描绘出一个弧形。
下文将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用于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中的(A)组分的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是一种具有如下性质的物质:当其被加入漆膜中时,在接近多个入射光线角度的镜面反射角的每条光线的接受角度下的色相是不同的。用更实际的术语来说,这包括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和干涉铝等,这些可单独采用或者同时采用。
所述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包括,例如,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2000-086943(引用专利1)中所描述的那些,其实际例子包括用铁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或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
可商购获得的铁氧化物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的例子包括由Merck Co.生产的商品名为Colorstream系列的那些。
此外,具有用二氧化硅层、金属原子层、保护层等进行表面处理的铝薄片基体材料的材料,可被作为干涉铝的例子提及,其商品例子包括由Toyo Aluminum Co.生产的产品名为Chromashine的那些。
用作闪光油漆中的闪光材料的材料,作为例子可提及,例如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以及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其构成本发明的(B)组分。
在薄片状云母粒子的表面上形成金属氧化物涂层的那些,可被作为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提及,可作为例子加以提及的是在天然白云母或合成云母的表面上涂覆有二氧化钛、铁氧化物或其他金属(如铬、钴、锡、锆等)氧化物的薄膜的干涉云母颜料。
这些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其中薄片状氧化铝(Al2O3),以及优选的含有二氧化钛的薄片状氧化铝,被具有大的折射率的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钛、铁氧化物等)所涂覆,可作为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提及,其商品例子包括Merck Co.生产的、商品名为Xirallic的那些。
本发明的出众之处在于如下事实:在将视角从迎面角变为入射余角时,色相从迎面角度下的无色连续变化至入射余角下的彩色,并且一个必要条件是(A)组分在迎面角度下的干涉颜色和(B)组分在迎面角度下的干涉颜色具有补色关系。
在饱和度的变化方面,用可变角度分光光度计在75°的入射余角下测得的饱和度的数值,与0°的数值相比,优选至少相差10,最期望地为至少相差15。
如上所述,镜面反射角是相对于测量的薄膜平面的法线,与入射光线成对称的角度下发生反射的角度,补色关系具有在Munsell颜色体系的色相环上彼此相对的色相。用更实际的术语,是指当在为100的色相环上的饱和度中,(A)组分的干涉颜色为Munsell颜色体系中的0色相,将相对于该色相为逆时针旋转记为+50,将顺时针旋转表示为-50,(B)组分的干涉颜色处于+30~+50的范围之内,或者处于-30~-50的范围之内,那么,将这称之为补色关系。
更期望地,当(B)组分的干涉颜色处于+35~+50,或者-35~-50的范围之内时,更期望地当其为+40~+50,或者-40~-50的范围之内时,色相从无色急剧变化值彩色的这一现象甚至更为显著。
在(B)组分的干涉颜色相对于(A)组分的色相不处于+30~+50或者-30~-50的范围的那些情况下,观察不到饱和度从无色变化至彩色这一现象。
在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中,(A)组分与(B)组分的含量比((A)/(B))为2.5/1~1/6,优选为2/1~1/5,最期望地为1.5/1~1/4.5,以固体分质量比计。
在(A)组分与(B)组分的含量比为大于2.5倍的那些情况下,以及在其小于(B)组分的1/6的那些情况下,观察不到如下效应:在将视角从迎面角变为入射余角时,色相连续变化,以及在迎面角度下为无色,在入射余角下为彩色。
此外,所含有的(A)组分和(B)组分的总量优选为所述油漆的全部固体分的0.5~40质量%,更期望地为1.0~30质量%,最期望地为2.0~25质量%。
在所含有的(A)组分和(B)组分的总量为小于所述油漆的固体分的总量的0.5质量%的那些情况下,如下效应减弱了:当视角从迎面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色相连续变化,并且在迎面角下为无色,在入射余角下为彩色。
如果所述量超过40质量%,则所述漆膜的外观质量下降。
黑色着色颜料可作为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中的其他组分(C)加入。通过加入黑色颜料,(A)组分和(B)组分的干涉效应能得以增强。
无机颜料如炭黑,氧化铁黑等,或者有机颜料,可被用作所述黑色颜料,但是炭黑是特别期望的。
此外,用于本发明中的(C)组分的用量优选为0.1~200质量%,更期望地为0.5~150质量%,最期望地为1.0~300质量%,相对于所含有的(A)组分和(B)组分的总量。
如果(C)组分的含量相对于所含有的(A)组分和(B)组分的总量为小于0.1%,那么所述油漆的掩盖性能下降;在其超过200质量%的那些情况下,(A)组分和(B)组分的干涉效应弱,并且在所有角度下的干涉颜色的饱和度不可避免地降低。
可采用通常被用作用于油漆中的成膜树脂的树脂,不限于用于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中的成膜树脂。实际例子包括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醇酸树脂、聚烯烃树脂、氯化聚烯烃树脂、氟化树脂、硅树脂等,可单独采用,或者采用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可为未交联的清漆型油漆组合物,其含有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上述成膜树脂;或者可为交联硬化型油漆组合物,其中,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上述成膜树脂与可交联树脂组合使用,所述可交联树脂包括,例如,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的氨基树脂、(封闭的)多异氰酸酯化合物、环氧化合物等。
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中可复合有其他着色颜料以及各种添加剂等。过去通常被用于油漆中的着色颜料可被用作着色颜料,如偶氮色淀、酞菁颜料、靛蓝颜料、紫环酮颜料、苝颜料、喹酞酮颜料、二噁嗪颜料、喹吖啶酮颜料等,可作为有机颜料加以提及;氧化铁黄、氧化铁红和二氧化钛等,可作为无机颜料加以提及。
此外,紫外光吸收剂,如基于苯并三唑、草酰苯胺等的那些;抗氧化剂,如基于二苯甲酮等的那些;流平剂,如基于硅酮等的那些;粘度调节剂如蜡、有机膨润土等;固化促进剂等,可作为添加剂加以提及。
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可被溶解并用于有机溶剂中。芳烃溶剂、酯基溶剂、酮基溶剂、醇基溶剂、醚基溶剂等,可被用作有机溶剂。
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可采用通常的涂覆方法施加,例如,喷涂法,如空气喷涂、静电喷涂、无空气喷涂等;可采用其中采用了通常所用的涂覆机器(如辊涂机、流涂机和蘸涂型涂覆机器)的涂覆方法;也可采用其中采用了刷子、刮条涂布机、涂布器等的方法。这些当中,喷涂法是优选的。
作为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可涂覆在其上的基体材料,可提及:金属,包括铁、铝、镁和这些金属的合金;无机材料如玻璃、水泥等的模制品;树脂模塑品,所述树脂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酸、聚酯、氯乙烯树脂、偏二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聚氨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塑料材料如各种FRP的模塑品;木材、纸张等。此外,可任选在这些基体材料上预涂覆电沉积漆和中涂漆。
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适于用作汽车和工业应用场合下的底漆。为此,可采用由两次涂覆一次烘烤或者两次涂覆两次烘烤的涂覆法形成漆膜的方法,其中,将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施加到基体材料上,然后施加透明漆;以及采用由三次涂覆一次烘烤、三次涂覆两次烘烤或三次涂覆三次烘烤的涂覆法形成漆膜的方法,其中,施加第一底漆,作为本发明的油漆的底涂层,然后施加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作为第二底漆,然后施加透明漆。
特别地,三层漆膜的亮度可通过采用白色或浅色相的底漆、或者通过采用暗色相的底漆作为第一底漆,而加以控制,并且在设计时能获得具有很大可变性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中,亮度是指用色差仪CR-400(由Konika-Minolta Co.生产)测得的L值,其优选为20~80,最期望地为35~70。
公知的透明涂料可被用于采用了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的所述形成漆膜的方法中的透明涂料。
此外,着色的底漆,或者通常作为具有颜色的底漆而为人所知的那些,通常可被用于其中采用了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的所述形成漆膜的方法中的第一底漆,其例子包括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2007-216220中所公开的那些。
当第一底漆被用于其中采用了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的形成漆膜的方法中时,该层的干膜厚度优选为2~40μm,最期望地为5~30μm。此外,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的干燥漆膜厚度优选为1~30μm,更期望地为3~25μm,最期望地为5~20μm。此外,所述透明漆的干燥漆膜厚度优选为10~70μm,更期望地为20~50μm。
如果本发明的油漆组合物的干燥漆膜厚度为小于1μm,那么会存在无法掩盖下层基底的风险;如果其超过30μm,那么在涂覆时会产生流淌(run)问题,而这不是所期望的。
在本发明的形成漆膜的方法中,将透明漆涂覆在底漆膜上,并形成透明漆膜,将所述透明漆膜层烘烤并硬化,所述透明漆膜层的烘烤温度通常应当适当地选自120~180℃的范围之内,烘烤时间应当适当地选自10~60分钟的范围之内。
在具有第一底漆层、本发明的第二底漆层和透明漆层的三涂层的体系中,出于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优选采用三次涂覆、一次烘烤体系,其中,涂覆是以湿碰湿的方式进行的,对每个底漆层都不进行烘烤,仅仅在施加透明漆后进行一次烘烤。
示意性的实施例
下文将通过示意性的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实际的描述。而且,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意性的实施例。
制备实施例1
底漆组合物B-1的制备
将(A)5质量份的作为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的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Colorstream T20-04WNT,由Merck Co.生产,迎面角下的色相:黄绿体系颜色),以及(B)5质量份的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商品名Iriodin 223WNT,由Merck Co.生产,迎面角下的色相:紫色体系颜色,在迎面角下与Colorstream T20-04WNT具有补色关系),在烧杯中与10质量份的有机溶剂混合物(甲苯/二甲苯/醋酸丁酯/丁醇,重量比为30/40/20/10)混合并润湿;然后,在独立的容器中,将120质量份的丙烯酸树脂清漆(商品名为LH-7800,由BASF Coatings Japan Co.生产,加热后的残余物为50质量%,羟值为46mgKOH/g,酸值为7mgKOH/g,数均分子量为20,000),50质量份的丁基化的蜜胺树脂清漆(商品名为Yuban 20SE,由Mitsui KagakuCo.生产,加热后的残余物为60质量%)和30质量份的上述混合溶剂混合在一起并搅拌,并在搅拌下,将所述(A)和(B)的润湿的混合物,缓慢加入到该混合的清漆溶液中,充分搅拌,直至均匀,得到底漆组合物B-1。
底漆组合物B-2的制备
将丙烯酸树脂清漆LB-7800(15质量份),1.5质量份的炭黑(商品名为Pigment Black FW200,由Degussa Co.生产)以及13.5质量份的二甲苯,分散在砂磨机中的分散容器中,直至粒子尺寸小于10μm,制备炭黑油漆组合物。
将(A)5质量份的作为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的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Colorstream T20-04WNT,由Merck Co.生产,迎面角下的色相:黄绿体系颜色),以及(B)5质量份的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商品名Iriodin 223WNT,由Merck Co.生产,迎面角下的色相:紫色体系颜色,在迎面角下与Colorstream T20-04WNT具有补色关系),在烧杯中与10质量份的有机溶剂混合物(甲苯/二甲苯/醋酸丁酯/丁醇,重量比为30/40/20/10)混合并润湿;然后,在独立的容器中,将120质量份的丙烯酸树脂清漆LH-7800,50质量份的丁基化的蜜胺树脂清漆Yuban 20SE和30质量份的上述混合溶剂混合在一起并搅拌,并在搅拌下,将所述(A)和(B)的润湿的混合物,缓慢加入到该混合的清漆溶液中,充分搅拌。然后将上述炭黑油漆组合物全部加入,充分搅拌,直至体系变得均匀,得到底漆组合物B-2。
制备实施例3~15
底漆组合物B-3~B-15的制备
以与制备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获得底漆组合物B-3~B-15,但是采用表1和表2所示的原料。
制备实施例16
底漆组合物B-16的制备
将丙烯酸树脂清漆LB-7800(15质量份),1.5质量份的紫色有机颜料(商品名为Hostaparm Violet BL,由Clarient Co.生产)以及13.5质量份的二甲苯,分散在砂磨机中的分散容器中,直至粒子尺寸小于10μm,制备着色颜料油漆组合物。
将(A)5质量份的作为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的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Colorstream T20-04WNT,由Merck Co.生产,迎面角下的色相:黄绿体系颜色),在烧杯中用10质量份的有机溶剂混合物(甲苯/二甲苯/醋酸丁酯/丁醇,重量比为30/40/20/10)润湿;然后,在独立的容器中,将120质量份的丙烯酸树脂清漆LH-7800,50质量份的丁基化的蜜胺树脂清漆Yuban 20SE和30质量份的上述混合溶剂混合在一起并搅拌,并在搅拌下,将所述润湿的(A)缓慢加入到该混合的清漆溶液中,充分搅拌。
然后将全部的上述着色的颜料油漆组合物,以及全部量的按照与制备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的炭黑油漆组合物加入,充分搅拌,直至体系变得均匀,得到底漆组合物B-16。
表1
表2
Figure BPA00001161387100171
此外,下文将对表1和表2的原材料中的组分(A)~(D)进行详细描述。
(A1)Colorstream T20-04WNT:由Merck Co.生产,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迎面角下的色相:10GY(黄绿体系颜色)
A2)Colorstream T20-03WNT:由Merck Co.生产,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迎面角下的色相:5GY(绿色体系颜色)
(A3)Colorstream T20-01WNT:由Merck Co.生产,二氧化钛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迎面角下的色相:10P(红色体系颜色)
(A4)Chromashine GR20R:由Toyo Aluminum Co.生产,干涉铝薄片,迎面角下的色相:7.5GY(黄绿体系颜色)
(B1)Iriodin 223WNT:由Merck Co.生产,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迎面角下的色相:7.5P(紫色体系颜色),在迎面角下与Colorstream T20-04WNT、T20-03WNT和Chromashine GR20R具有补色关系(当在100的色相环上,将Colorstream T20-04WNT的干涉颜色设定为Munsell颜色体系中的0色相,并且相对于该色相逆时针旋转为+50,顺时针旋转为-50时,Iridin 223WNT的干涉颜色为顺时针旋转-47.5;并且当在100的色相环上,将Colorstream T20-03WNT和Chromashine GR20R的干涉颜色设定为Munsell颜色体系中的0色相,并且相对于该色相,逆时针旋转为+50,顺时针旋转为-50时,Iridin223WNT的干涉颜色分别为顺时针旋转-47.5以及逆时针旋转+50.0)。
(B2)Iriodin Ultra 7235WNT:由Merck Co.生产,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迎面角下的色相:10GY(绿色体系颜色),在迎面角下与Colorstream T20-01WNT具有补色关系(当在100的色相环上,将Colorstream T20-01WNT的干涉颜色设定为Munsell颜色体系中的0色相,并且相对于该色相逆时针旋转为+50,顺时针旋转为-50时,Iridin Ultra 7235WNT的干涉颜色为逆时针旋转+50.0)。
(B3)Xirallic T60-22WNT:由Merck Co.生产,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迎面角下的色相:7.5P(紫色体系颜色),在迎面角下与Colorstream T20-04WNT具有补色关系(当在100的色相环上,将Colorstream T20-04WNT的干涉颜色设定为Munsell颜色体系中的0色相,并且相对于该色相,逆时针旋转为+50,顺时针旋转为-50时,Xirallic T60-22WNT的色相为顺时针旋转-47.5)。
(B4)Iriodin 231WNT:由Merck Co.生产,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迎面角下的色相:7.5GY(绿色体系颜色),与ColorstreamT20-04WNT具有相同的颜色体系(没有补色关系,当在100的色相环上,将Colorstream T20-04WNT的干涉颜色设定为Munsell颜色体系中的0色相,并且相对于该色相,逆时针旋转为+50,顺时针旋转为-50时,Iridin 231WNT的干涉颜色为逆时针旋转+2.5)。
(C1)颜料黑FW200:由Degussa Co.生产,炭黑颜料。
(D1)Alpaste TCR2060:由Toyo Aluminum Co.生产,铝薄片,加热后的残余物为75质量%。
(D2)Hostaparm Violet BL:由Clarient Japan Co.生产,紫色有机颜料,迎面角下的色相:2.5RP(紫色体系颜色),在迎面角下与Colorstream T20-04WNT具有补色关系(当在100的色相环上,将Colorstream T20-04WNT的干涉颜色设定为Munsell颜色体系中的0色相,并且相对于该色相,逆时针旋转为+50,顺时针旋转为-50时,Hostaparm Violet BL的干涉颜色为逆时针旋转+47.5)。
实施例1~10以及对比实施例1~6
用2C1B涂覆体系制备用于评价的试样
将阳离子电沉积漆(商品名为Aqua No.4200,由BASF CoatingsJapan Co.生产),以提供20μm的干膜厚度的方式,电沉积涂覆到磷酸锌处理的低碳钢板上,并在175℃下烘烤25分钟,然后以提供30μm的干膜厚度的方式,将中涂漆(商品名为Aqua GX Sealer,由BASFCoatings Japan Co.生产)空气喷涂,在140℃下烘烤30分钟。然后,将上述底漆组合物B-1作为底漆,用上述混合有机溶剂以提供12~13秒的喷涂漆粘度(20℃,4号福特杯)的方式稀释,并以提供15μm的干膜厚度的方式,进行空气喷涂,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后,将用芳族石脑油(商品名为Solvesso 100,由Esso Co.生产)稀释至涂覆粘度(在20℃下为25秒,4号福特杯)的丙烯酸/蜜胺树脂基透明漆(商品名为Belcoat No.6200 Clear,由BASF coating Japan Co.生产),以湿碰湿的方式,以提供30μm的干膜厚度的方式,进行空气喷涂,并在140℃下烘烤30分钟,以制备试样。
实施例2~10和对比实施例1~6的试样以同样的方式制备。
实施例11
用3C1B涂覆体系制备用于评价的试样
将阳离子电沉积漆(商品名为Aqua No.4200,由BASF CoatingsJapan Co.生产),以提供20μm的干膜厚度的方式,电沉积涂覆到磷酸锌处理的低碳钢板上,并在175℃下烘烤25分钟,然后以提供30μm的干膜厚度的方式,将中涂漆(商品名为Aqua GX Sealer,由BASFCoatings Japan Co.生产)空气喷涂,在140℃下烘烤30分钟。然后,将深灰色的第一底漆(商品名为Belcoat No.6000Dark Gray,由BASFCoatings Japan Co.生产)以提供10μm的干膜厚度的方式,进行空气喷涂,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后,将上述底漆组合物B-2作为第二底漆,以提供8μm的干膜厚度的方式,进行空气喷涂,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后,将用芳族石脑油(商品名为Solvesso 100,由Esso Co.生产)稀释至涂覆粘度(在20℃下为25秒,4号福特杯)的丙烯酸/蜜胺树脂基透明漆(商品名为Belcoat No.6200 Clear,由BASF coating JapanCo.生产),以湿碰湿的方式,以提供30μm的干膜厚度的方式,进行空气喷涂,并在140℃下烘烤30分钟,以制备试样。
实施例12
用3C1B涂覆体系制备用于评价的试样
按照与实施例11相同的方式,制备了试样,除了代之以采用浅灰色的着色第一底漆(商品名为Belcoat No.6000 Light Gray,由BASFCoating Japan Co.生产)之外。
试样评价方法
采用由Murakami Shikisai Gijutsu Kenkyujo K.K.生产的型号为GSP-2的可变角度分光光度计(可变角度分光光度计系统GCMS-4),对获得的试样上的每一个漆膜的饱和度(C值)进行测量,同时改变光源的入射角和光线接受角,结果总结在表3~5中。
(1)饱和度增大
该值是将入射角为0°时的C值减去入射角为75°时的C值。这表明了当从迎面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饱和度是否上升,在正方向的值越大,表明从迎面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饱和度的升高越大;此外,当该值为负时,这表明从迎面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饱和度下降了。
(2)从无色变为彩色的程度
在视角从迎面角变化为入射余角时,色相是否连续变化,以及从迎面角下的无色变化至入射余角下的彩色的效应从明显变至观察不到的变化程度,是以级别◎、○、△和×进行视觉评价的。
◎:在从迎面角观察漆膜时,其颜色是无色的,并且在视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饱和度从迎面角下的值开始增大的现象很明显。
○:在从迎面角下观察漆膜时,其颜色是无色的,在视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能清楚地确认饱和度从迎面角下的值开始增大。
△:在从迎面角观察漆膜时,其颜色是无色的,在视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能够确认饱和度从迎面角下的值开始增大。
×:在从迎面角观察漆膜时,其颜色是彩色的,或者即使其是无色的,在视角变化至入射余角时,能在视觉上确认其饱和度从迎面角下的值开始增大。
(3)掩盖性能
○:能够在视觉上确认在所制备的用于评价的试样上,下层基体完全被掩盖了。
△:能在某种程度上,在视觉上观察到所制备的用于评价的试样上的下层基体。
(4)饰面外观
最终完成的漆膜是否具有光泽度(freshness),是通过视觉进行评估的。
○:具有光泽度
△:光泽度较差
×:光泽度很差
表3
Figure BPA00001161387100231
表4
Figure BPA00001161387100241
表5
对于所述饱和度,其ab色品图和测得的颜色的结果如图2所示,表6是用于将本发明的实施例2和对比实施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和解释的。在图2中,▲表示实施例2,■表示对比实施例1。
表6
  入射角  实施例2中的饱和度  对比实施例1中的饱和度
  0  3.27  27.48
  25  4.86  30.33
  45  19.21  28.81
  65  44.06  34.70
  75  50.47  32.76
在图2中,饱和度可被认为是测量值与原始值(零点)之间的距离,较小的数值是无色的,较大的数值是明亮的颜色。如果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将入射角为0°的情况下的数值被作为实施例2和对比实施例1的标准,那么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在ab色品图上会出现逆时针移动。这表明在实施例2的情况下,随着入射角变得更大,发生了从无色到彩色的变化;在对比实施例1的情况下,通常具有与入射角无关的颜色。

Claims (7)

1.油漆组合物,其以这样的比例含有(A)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以及(B)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和/或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其中(A)组分与(B)组分的含量比((A)/(B))为2.5/1~1/6,以固体分质量比计;并且在所述油漆组合物中,在漆膜的迎面角下所述(A)组分的干涉颜色与(B)组分的干涉颜色具有补色关系;并且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在将通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涂覆而获得的漆膜的视角从迎面角变为入射余角时,所述漆膜的颜色从无色变至彩色(此处,迎面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光源的入射角处于0°~约25°的范围之内,并且接受的光线的角度接近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镜面反射角±10°);入射余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光源的入射角处于65°~约90°的范围之内,并且接受的光线的角度接近所述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漆组合物,其中,所述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A)是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二氧化硅薄片和/或干涉铝。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漆组合物,其中,上述油漆组合物还含有(C)黑色着色的颜料。
4.通过涂覆油漆组合物形成漆膜的方法,所述油漆组合物以这样的比例含有(A)具有角度依赖性干涉效应的闪光材料,以及(B)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和/或金属氧化物涂覆的氧化铝薄片,其中(A)组分与(B)组分的含量比((A)/(B))为2.5/1~1/6,以固体分的质量比计;并且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通过将(A)组分的干涉颜色和(B)组分的干涉颜色在漆膜的迎面角下设定为补色关系,形成了这样的漆膜:采用所述油漆组合物,在将通过涂覆所述油漆组合物而获得的漆膜的视角从迎面角变为入射余角时,所述漆膜的颜色从无色变为彩色(此处,迎面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光源的入射角处于0°~约25°的范围之内,并且接受的光线的角度接近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镜面反射角±10°);入射余角表示如下视角:其中,光源的入射角处于65°~约90°的范围之内,并且接受的光线的角度接近所述入射角的镜面反射角)。
5.形成漆膜的方法,其中,通过将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漆组合物作为底漆施加而形成底漆膜,并且通过在所述底漆膜上施加透明漆而形成透明漆膜。
6.形成漆膜的方法,其中,通过施加第一底漆而形成第一底漆膜,通过在所述底漆膜上施加作为第二底漆的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漆组合物而形成第二底漆膜,并且通过在所述第二底漆膜上施加透明漆而形成透明漆膜。
7.使用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形成漆膜的方法获得的漆膜。
CN201080000916.7A 2009-03-09 2010-01-28 油漆组合物,用其形成漆膜的方法以及漆膜 Active CN101952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54754A JP4775460B2 (ja) 2009-03-09 2009-03-09 塗料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塗膜形成方法及び塗膜
JP2009-054754 2009-03-09
PCT/IB2010/000181 WO2010103355A1 (en) 2009-03-09 2010-01-28 Paint composition, method of forming a paint film using same and the paint fil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2377A true CN101952377A (zh) 2011-01-19
CN101952377B CN101952377B (zh) 2015-02-11

Family

ID=42102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0916.7A Active CN101952377B (zh) 2009-03-09 2010-01-28 油漆组合物,用其形成漆膜的方法以及漆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28516B2 (zh)
EP (1) EP2406330B1 (zh)
JP (1) JP4775460B2 (zh)
CN (1) CN101952377B (zh)
WO (1) WO20101033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1389A (zh) * 2012-05-22 2015-01-28 巴斯夫欧洲公司 制备金属氧化物涂覆铝效果颜料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7526B2 (ja) * 2009-05-19 2014-07-16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膜構造
JP5923240B2 (ja) * 2009-09-25 2016-05-24 ベック株式会社 コーティング材
JP5580145B2 (ja) * 2010-08-27 2014-08-27 Basf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塗膜形成方法及び塗膜
JP6045101B2 (ja) * 2012-11-13 2016-12-14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及び塗膜形成方法
JP5805147B2 (ja) * 2013-07-01 2015-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塗装方法
DE102018127252A1 (de) * 2018-10-31 2020-04-30 KM Innopat GmbH Zusammensetzung für Anzeigeelement
WO2021100238A1 (ja) * 2019-11-22 2021-05-27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JP6805401B1 (ja) * 2019-11-22 2020-12-23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WO2023220523A1 (en) 2022-05-09 2023-11-16 Carbon, Inc. Method for direct coloration of resin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0974A (zh) * 1999-03-23 2000-10-25 株式会社资生堂 多色性粉体和多色性涂敷体
CN1875074A (zh) * 2003-10-28 2006-12-06 巴斯福股份公司 具有显著闪光效果的光泽颜料
CN1903950A (zh) * 2004-07-27 2007-01-31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干涉颜料混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85211B2 (ja) * 1995-02-16 2005-08-17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と塗膜形成方法
JP3435619B2 (ja) * 1996-02-27 2003-08-11 日本油脂Basfコーテ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着色メタリック塗料組成物および塗装物
JP2000086943A (ja) * 1998-09-10 2000-03-28 Nippon Paint Co Ltd 2色性塗料組成物
JP2000204296A (ja) * 1999-01-12 2000-07-25 Nippon Paint Co Ltd 2色性塗料組成物、2色性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2色性塗装物
JP2001003001A (ja) * 1999-06-23 2001-01-09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1129471A (ja) * 1999-11-09 2001-05-15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複層塗膜
JP2001164191A (ja) * 1999-12-07 2001-06-19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1232285A (ja) * 2000-02-28 2001-08-28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複層塗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1232284A (ja) * 2000-02-28 2001-08-28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複層塗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1327915A (ja) * 2000-05-19 2001-11-27 Nippon Paint Co Ltd 積層パール塗膜の形成方法
JP2002121494A (ja) * 2000-10-19 2002-04-23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2121493A (ja) * 2000-10-19 2002-04-23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2201422A (ja) * 2000-12-28 2002-07-19 Nippon Paint Co Ltd 3色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2201423A (ja) * 2000-12-28 2002-07-19 Nippon Paint Co Ltd 3色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2275421A (ja) * 2001-03-21 2002-09-25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3073621A (ja) * 2001-08-30 2003-03-12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3073620A (ja) * 2001-08-30 2003-03-12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3206444A (ja) * 2002-01-15 2003-07-22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2003245602A (ja) * 2002-02-25 2003-09-02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4292020B2 (ja) * 2003-04-15 2009-07-08 日本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意匠性塗膜、意匠性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意匠性塗料組成物
JP4314893B2 (ja) * 2003-06-03 2009-08-19 Basfコーティングス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金属調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
JP2005126467A (ja) * 2003-10-21 2005-05-19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
JP4314466B2 (ja) * 2003-11-04 2009-08-19 Basfコーティングス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積層塗膜の形成方法、積層塗膜および塗装物
JP4314469B2 (ja) * 2003-12-16 2009-08-19 Basfコーティングス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積層塗膜の形成方法、積層塗膜および塗装物
JP2005272745A (ja) * 2004-03-26 2005-10-06 Nippon Paint Co Ltd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光輝性塗装物
JP4756443B2 (ja) * 2004-11-26 2011-08-24 Basfコーティングス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金属調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品
DE102005055576A1 (de) 2005-11-18 2007-05-24 Merck Patent Gmbh Rotes Effektpigment und dessen Verwendung in der Kosmetik und im Lebensmittel- und Pharmabereich
JP4916319B2 (ja) 2006-01-23 2012-04-11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複層模様塗膜形成方法
DE102006060997A1 (de) 2006-12-20 2008-06-26 Merck Patent Gmbh Perlglanzpigmente
DE102008020442A1 (de) * 2008-04-23 2009-10-29 Merck Patent Gmbh Pigmentpräparatione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0974A (zh) * 1999-03-23 2000-10-25 株式会社资生堂 多色性粉体和多色性涂敷体
CN1875074A (zh) * 2003-10-28 2006-12-06 巴斯福股份公司 具有显著闪光效果的光泽颜料
CN1903950A (zh) * 2004-07-27 2007-01-31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干涉颜料混合物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1389A (zh) * 2012-05-22 2015-01-28 巴斯夫欧洲公司 制备金属氧化物涂覆铝效果颜料的方法
CN104321389B (zh) * 2012-05-22 2016-11-23 巴斯夫欧洲公司 制备金属氧化物涂覆铝效果颜料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318570A1 (en) 2011-12-29
JP4775460B2 (ja) 2011-09-21
EP2406330A1 (en) 2012-01-18
CN101952377B (zh) 2015-02-11
JP2010209167A (ja) 2010-09-24
WO2010103355A1 (en) 2010-09-16
EP2406330B1 (en) 2015-01-21
US9828516B2 (en) 2017-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2377B (zh) 油漆组合物,用其形成漆膜的方法以及漆膜
US9815990B2 (en) Luster coating composi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multi layered coating film therewith, and multi layered coating film
CN100589886C (zh) 多层图案化涂膜的形成方法
CN101120059B (zh) 着色薄片颜料和含有该着色薄片颜料的涂料组合物
CN103827231A (zh) 涂层体系
CA2246748A1 (en) Colored metallic paint compositions and painted objects
CN107073515A (zh) 用于形成多层涂膜的方法
US5049442A (en) Opalescent coatings containing foamed metal oxides
JP5156194B2 (ja) 赤色系メタリック塗料組成物
JP4314469B2 (ja) 積層塗膜の形成方法、積層塗膜および塗装物
JP2829813B2 (ja) メタリック塗料組成物およびメタリック塗膜の形成法
JPH09323064A (ja) 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及び塗装物
JP5611629B2 (ja) 塗膜形成方法
JP2001149853A (ja) メタリック塗膜の形成方法
JP4118171B2 (ja) 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塗装物およびアルミホイール
JP2011137185A (ja) 塗膜の色の変化方法
JPH01254279A (ja) 塗装仕上げ方法
EP0439112A1 (en) Subtle patina metallic coatings containing guanine
JPH08196986A (ja) 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
JP6369869B2 (ja)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
JP5580145B2 (ja) 塗料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塗膜形成方法及び塗膜
WO2022085261A1 (ja) メタリック塗料組成物、2コート塗膜、塗装品、2コート塗装方法及びメタリック塗料組成物キット
JP2701888B2 (ja) 被覆用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CA2538414A1 (en) Red-colored metallic paint formulations
JP2000086944A (ja)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ASF JAPA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ASF LACKE+FARBEN AG

Effective date: 201312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BASF Coatings Japan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BASF Lacke+Farben A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