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6255B - 脱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脱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6255B
CN101926255B CN201010167925.7A CN201010167925A CN101926255B CN 101926255 B CN101926255 B CN 101926255B CN 201010167925 A CN201010167925 A CN 201010167925A CN 101926255 B CN101926255 B CN 101926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in
shaker screen
conveying mechanism
spiral conveying
elongate art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79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6255A (zh
Inventor
平田晋
高木雅志
大野隆行
永田哲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450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11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554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117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26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6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6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62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30Straw separators, i.e. straw walkers, for separating residual grain from the straw
    • A01F12/32Straw separators, i.e. straw walkers, for separating residual grain from the straw with shaker screens or sie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Combined Means For Separation Of Soli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粒装置,与从谷粒摇动筛漏下的一次处理物的量无关,能够使掺杂的秸秆屑少且作为一次处理物的谷粒顺畅地漏下而将其回收。该脱粒装置具有脱粒部和分选部,其中脱粒部在脱粒室对禾秆进行脱粒处理,分选部利用摆动分选装置对脱粒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摆动分选装置具有谷粒摇动筛(110),该谷粒摇动筛(110)使作为一次处理物的谷粒从沿纵横方向形成的多个筛孔(125)漏下,在谷粒摇动筛(110)的至少上游侧部分,以与谷粒摇动筛(110)接触或非常接近的状态隔着间隔地并排设置具有挠性的多个细长件(134)。

Description

脱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粒装置,在脱粒部对禾秆进行脱粒处理,在分选部对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将从谷粒摇动筛漏下的谷粒作为一次处理物回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在机体后部具有集谷箱以及向外部排出储存在该集谷箱的谷粒的螺旋输送机构,并且在机体前部具有驾驶部以及设置在该驾驶部的旁侧且阻挡支承所述螺旋输送机构的承受部,将螺旋输送机构由固定在机体的支承部支承为,使其能够绕上下轴心进行旋转操作且能够绕横向轴心进行升降操作。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脱粒装置,该脱粒装置具有在脱粒室2对禾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部以及利用摆动分选装置5对脱粒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的分选部,所述摆动分选装置5具有谷粒摇动筛11,该谷粒摇动筛11使作为一次处理物的谷粒从沿纵横方向形成的多个筛孔(冲孔19)漏下。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同样的谷粒摇动筛。
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摆动分选装置的谷粒摇动筛,使作为一次处理物的谷粒从形成在板上的多个筛孔漏下。在边夹持茎根边进行脱粒的半喂入式脱粒装置中,由于在禾秆输送到脱粒室内的脱粒初期大量的谷粒被脱粒,因此,被脱粒的谷粒从承接网漏下,并从摆动分选装置的谷粒摇动筛的筛孔漏出,从而回收一次处理物,但是,大量的谷粒在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部分作为一次处理物被回收,到了谷粒摇动筛的后半部分分选处理物减少,容易进行风力分选,容易回收没有秸秆屑掺杂的良好的一次处理物。
在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部分,由于存在大量的谷粒和秸秆屑(分选处理物),因此,在上游侧部分谷粒在谷粒摇动筛的筛孔漏下时,秸秆屑难以分离而容易与谷粒一起漏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768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63913号公报
另外,以前的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驾驶部(专利文献3的图1和图2的附图标记6)的旁侧设有用于收纳螺旋输送机构(专利文献3的图1和图2的附图标记17)的承受部(专利文献3的图1和图2的附图标记34),使螺旋输送机构能够以承受部为起点在自承受部向右侧或者自承受部向左侧的大约360度范围内旋转。
在该专利文献3中,如果通过操作收纳开关发出收纳指令,首先使螺旋输送机构进行起立操作直到到达起立极限位置,其次使螺旋输送机构进行旋转操作,直到由旋转编码器等位移量检测机构检测的任意的旋转位置与存储在控制机构的承受部上方的支承位置一致,然后使螺旋输送机构进行倒伏操作,直到由安装在承受部的收纳检测开关检测到已对螺旋输送机构进行阻挡支承。
这样,通过在使螺旋输送机构起立到起立极限位置的状态下使螺旋输送机构进行旋转操作,在使螺旋输送机构旋转操作到支承位置时,螺旋输送机构通过相距驾驶部足够高的位置。
这样的功能在未操作收纳开关的通常的螺旋输送机构的旋转操作中同样发挥作用,如果使螺旋输送机构进行通过驾驶部上方的旋转操作,则螺旋输送机构自动地进行起立到起立极限位置的操作。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08536号公报
如前所述,如果使联合收割机具备当螺旋输送机构通过驾驶部上方时,使螺旋输送机构自动地进行起立到起立极限位置的操作的功能,则需要检测螺旋输送机构的位置的各种位置传感器以及使螺旋输送机构自动地进行起立到起立极限位置的操作的控制机构,因此,导致结构复杂以及生产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得到如下的脱粒装置,与在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部分的谷粒和秸秆屑的量无关,能够使掺杂的秸秆屑少且作为一次处理物的谷粒顺畅地漏下并将其回收。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构成为能够使螺旋输送机构恰当地旋转操作到承受部上方的支承位置,从而能够使螺旋输送机构准确地定位在承受部上方的支承位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中,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脱粒装置,其具有在脱粒室对禾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部以及利用摆动分选装置对脱粒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的分选部,所述摆动分选装置具有谷粒摇动筛,该谷粒摇动筛使作为一次处理物的谷粒从沿纵横方向形成的多个筛孔漏下,在所述谷粒摇动筛的至少上游侧部分,设置有具有多个细长件的梳齿部件,所述细长件彼此隔着间隔地并排设置且具有挠性。
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梳齿部件在所述谷粒摇动筛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与所述谷粒摇动筛接触或非常接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虽然在谷粒摇动筛的输送方向始端部附近有很多输送过来的分选处理物,但是,由于在相当于谷粒摇动筛前半部分的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部分,以与谷粒摇动筛的表面接触或非常接近的状态,隔着间隔地并排设置具有挠性的多个细长件,因此,在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部分因存在多个细长件,故一次处理物的漏下回收被抑制。由此,在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部分,秸秆屑也难以漏下,秸秆屑难以掺杂到一次处理物中。
其结果是,即使过了谷粒摇动筛的输送中间部,仍剩下较多的分选处理物,从而在谷粒摇动筛的下游侧部分也有较多的分选处理物被分选处理。但是,即使在谷粒摇动筛的下游侧部分剩下有较多的分选处理物,由于需要处理的量少于上游侧部分的分选处理量,因此,在谷粒摇动筛的下游侧部分容易进行分选处理,分选处理物中的秸秆屑在风力分选等的协助作用下容易与谷粒分离,从而在谷粒摇动筛的下游侧部分容易回收掺杂的秸秆屑少的良好的一次处理物。
即,在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部分利用并排设置的细长件抑制分选处理物漏下,以使较多的分选处理物被移送到输送下游侧,使得分选处理物的一次处理物回收处理在谷粒摇动筛的输送方向的整个长度上被均匀化,从而使谷粒摇动筛的漏下量达到最佳,并且,能够良好地避免秸秆屑未受到分选作用而漏下并大量掺杂到一次处理物的不良情况。
由于设置在谷粒摇动筛的具有挠性的细长件,利用摆动分选装置的摆动作用能够自由地沿上下及左右(横)方向移动,因此,具有如下功能,即根据细长件在上下、左右摆动,细长件使谷粒摇动筛的筛孔变小或变大,或者根据处理量的负荷(重量)而使细长件向下位移,以使谷粒摇动筛的筛孔扩大或完全打开而改变筛孔的大小。由此,在谷粒摇动筛中,分选处理物较多时,不会使掺杂大量秸秆屑的谷粒从筛孔漏下,可以抑制一次处理物的漏下,整体上进行良好的分选处理。
因此,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回收品质优良的一次处理物。
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细长件的一端侧支承在与所述摆动分选装置的局部相连接的支承部。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由于在细长件的一端侧,细长件以并排设置的状态被束缚,因此容易抑制含有秸秆屑的谷粒漏下,细长件在自由端侧不规则地移动,故即使在谷粒摇动筛中分选处理物较多,也能够一边使秸秆屑等蹦起一边使比重大的谷粒良好地漏下。
第四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细长件配置为,使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所述细长件的自由端部位于所述谷粒摇动筛的下游侧。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由于并排设置的细长件的长度方向朝向分选处理物的移送方向,因此,分选处理物在谷粒摇动筛中的移动顺畅而不会使分选处理物停滞,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分选处理。
第五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细长件的至少两端与所述摆动分选装置的局部相连接。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由于并排设备的具有挠性的细长件不存在自由端部,因此完全不存在自由端部缠在一起的情况,故分选处理物在细长件的整个长度上大致均匀地漏下,从而能够精确地回收一次处理物。
第六技术方案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细长件配置为,与自所述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平行或者正交。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在把所述细长件配置为与自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平行的状态下,分选处理物在谷粒摇动筛中的流动变得顺畅,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分选处理而不会使分选处理物停滞。
在把所述细长件配置为与自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正交的情况下,由于每当细长件利用摆动分选装置摆动时,细长件沿摆动分选装置的摆动方向摆动,因此起到使形成在谷粒摇动筛的筛孔变化到正常大小的作用,从而可以良好地进行分选处理而不会使分选处理物堵塞筛孔。
第七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细长件配置为,位于形成在所述谷粒摇动筛的筛孔列与筛孔列之间。
根据第七技术方案,由于细长件不会堵塞形成在谷粒摇动筛的筛孔,由谷粒摇动筛和细长件来变更(调整)形成在谷粒摇动筛的筛孔的大小,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分选处理而不会使分选处理物停滞。
第八技术方案在第七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细长件的厚度薄且形成为平板状,所述细长件的宽度大于形成在所述谷粒摇动筛的筛孔列与筛孔列之间的分隔宽度,且小于所述筛孔的内部尺寸。
根据第八技术方案,形成在谷粒摇动筛的筛孔不会被堵塞,能够确保合适的筛孔以使一次处理物漏下,从而能够对分选处理物良好地进行分选处理。
第九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脱粒部具有对所述禾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筒和使被所述脱粒筒处理的处理物漏到下方的承接网,所述承接网的各网眼中,沿所述脱粒筒的轴心方向形成的网眼形成为多列,彼此相邻的所述列中所形成的网眼沿所述脱粒筒的旋转方向彼此错位。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由于承接网的各网眼中,沿脱粒筒的轴心方向形成的网眼形成为多列,彼此相邻的列中所形成的网眼沿脱粒筒的旋转方向彼此错位,因此能够延长承接网的更换寿命。
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第一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机体后部具有集谷箱以及向外部排出储存在该集谷箱的谷粒的螺旋输送机构,并且在机体前部具有驾驶部以及设置在该驾驶部的旁侧且阻挡支承所述螺旋输送机构的承受部;将所述螺旋输送机构由固定在所述机体的支承部支承为,能够绕上下轴心进行旋转操作,并且能够绕横向轴心进行升降操作;将所述螺旋输送机构的旋转操作范围设定在所述承受部上方的支承位置和横向排出位置之间且不通过驾驶部上方的范围;在所述螺旋输送机构和支承部中的一个上设置被检测体,而在所述螺旋输送机构和支承部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检测所述被检测体的检测体,以构成检测所述螺旋输送机构是否位于支承位置的停止位置检测机构;所述联合收割机设有根据所述停止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使所述螺旋输送机构停止旋转的停止机构;还设有能够沿着所述螺旋输送机构的旋转方向调整所述被检测体或检测体的位置的停止位置调整机构。
根据本结构,通过将螺旋输送机构的旋转操作范围设定在所述承受部上方的支承位置和横向排出位置之间且不通过驾驶部上方的范围,在使螺旋输送机构从排出位置旋转操作到支承位置时,螺旋输送机构不会通过驾驶部上方。因此,无需具备当螺旋输送机构通过驾驶部上方时,使螺旋输送机构自动地进行起立至起立极限位置的操作的功能,从而能够谋求结构简单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够使螺旋输送机构恰当地旋转操作到承受部上方的支承位置。
在本发明中,在螺旋输送机构和固定在机体的支承部中的一个上设置被检测体,而在螺旋输送机构和支承部的另一个上设置检测体,以构成检测螺旋输送机构是否位于支承位置的停止位置检测机构,在使螺旋输送机构从排出位置旋转操作到支承位置时,如果螺旋输送机构到达支承位置,则根据由停止位置检测机构进行的支承位置的检测结果以及停止机构,螺旋输送机构自动停止在支承位置。
此时,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即使检测到被检测体时的检测体的检测姿势发生了变化,通过利用停止位置调整机构沿着螺旋输送机构的旋转方向调整被检测体或检测体的位置,在使螺旋输送机构从排出位置旋转操作到支承位置时,也能够使螺旋输送机构准确地停止在承受部上方的支承位置。因此,在使螺旋输送机构准确地定位在承受部上方的支承位置的状态下,使螺旋输送机构进行倒伏操作,从而能够利用承受部恰当地阻挡支承螺旋输送机构。
第二方面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二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构成有旋转阻止机构,该旋转阻止机构构成为,在所述螺旋输送机构上设置抵接体,在所述支承部上设置被抵接体,通过使所述抵接体与所述被抵接体抵接,机械地阻止所述螺旋输送机构从支承位置转动到驾驶部侧;还设有沿着所述螺旋输送机构的旋转方向调整所述抵接体或被抵接体的位置的抵接位置调整机构。
根据本结构,通过使抵接体与被抵接体抵接,机械地阻止螺旋输送机构从支承位置转动到驾驶部侧。因此,即使在停止位置检测机构或停止机构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螺旋输送机构从支承位置转动到驾驶部侧。
此外,在利用停止位置调整机构沿着螺旋输送机构的旋转方向调整被检测体或检测体的位置时,结合被检测体或检测体的位置调整,利用抵接位置调整机构沿着螺旋输送机构的旋转方向调整抵接体或被抵接体的位置。由此,能够设定为在停止位置检测机构、停止机构正常工作时,抵接体不抵接被抵接体,如果停止位置检测机构或停止机构发生故障,则抵接体抵接被抵接体,从而机械地阻止螺旋输送机构向驾驶部侧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当停止位置检测机构、停止机构正常工作时,抵接体频繁地抵接被抵接体而产生噪音、冲击,或者抵接体或被抵接体发生变形、损伤。
第二方面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三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还设置有检测所述螺旋输送机构是否位于所述排出位置的排出位置检测机构,所述排出位置检测机构在所述螺旋输送机构和所述支承部中的一个上设置被检测体,而在所述螺旋输送机构和所述支承部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检测所述被检测体的检测体;所述停止机构根据所述排出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使所述螺旋输送机构停止旋转;还设有排出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沿着所述螺旋输送机构的旋转方向调整构成所述排出位置检测机构的所述被检测体或检测体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在使螺旋输送机构从支承位置旋转操作到排出位置时,如果螺旋输送机构到达排出位置,则根据由排出位置检测机构进行的排出位置的检测结果以及停止机构,螺旋输送机构自动停止在排出位置。
第二方面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四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使所述螺旋输送机构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机构和使所述螺旋输送机构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机构一并配置于所述驾驶部的后侧。根据该结构,通过集中安装旋转操作机构和升降操作机构,从而易于对螺旋输送机构进行旋转操作及升降操作。
第二方面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五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集谷箱的侧面部由前壁、后壁和左右侧壁构成,所述左右侧壁中位于所述联合收割机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的下部,形成有矩形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设有沿前后方向能够滑动开闭的开闭部件。根据该结构,如果作业人员使开闭部件向前侧滑移,则开口部打开。由此,除了能够进行集谷箱内部的维护之外,还能够在空的集谷箱内部空间收纳备用部件等。另外,通过向前侧进一步滑移开闭,也能够简单地拆卸开闭部件。如果作业人员向后侧滑移开闭部件,则开口部关闭。由此,当联合收割机行驶时,能够防止开闭部件意外地滑移而导致收纳的备用部件等落下。
第二方面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六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联合收割机的左右履带式行驶装置分别具有:配置于所述机架前侧的前侧接地轮、配置于所述机架后侧的后侧接地轮以及位于所述前侧接地轮和所述后侧接地轮之间的中间接地轮,其中,所述中间接地轮的直径小于所述前侧接地轮和所述后侧接地轮的直径,并且,支承所述中间接地轮的支承轴位于支承所述前侧接地轮和所述后侧接地轮的支承轴的上侧。根据该结构,当联合收割机行驶时,在中间接地轮和履带之间形成间隙。另外,当联合收割机越过田埂时,履带的接地面的中间部变形而凹陷。由此,联合收割机能够顺利地进行重心从后侧向前侧的移动,联合收割机能够顺利地从朝上的倾斜姿势变更为水平姿势,从而联合收割机能够容易越过田埂。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中的脱粒装置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2是摆动分选装置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3是表示摆动分选装置的谷粒摇动筛的主要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图4是表示摆动分选装置的谷粒摇动筛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纵剖主视图;
图5是表示摆动分选装置的谷粒摇动筛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谷粒摇动筛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谷粒摇动筛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8是表示脱粒装置的承接网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图;
图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摆动分选装置的谷粒摇动筛的主要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图10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驾驶座的周围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停止位置检测机构和停止位置调整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停止位置检测机构和停止位置调整机构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旋转阻止机构和抵接位置调整机构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旋转阻止机构和抵接位置调整机构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旋转阻止机构和抵接位置调整机构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集谷箱的侧视图;
图19(a)表示开闭部件被安装在集谷箱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9(b)表示开闭部件被安装在集谷箱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履带式行驶装置的横剖俯视图;
图21(a)、(b)是表示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排出螺旋输送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23是控制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3脱粒室
106脱粒部
107分选部
110谷粒摇动筛
111摆动分选装置
125筛孔
129上游侧部分(支承部)(后部谷粒摇动筛的后端部)
134细长件
243排出螺旋输送机构
247,258支承部
266被检测体
268检测体
270停止位置调整机构
272抵接体
274被抵接体
278旋转阻止机构
279抵接位置调整机构
284承受部
294停止位置检测机构
B机体
BC外部
D驾驶部
F集谷箱
P1支承位置
P2排出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
图1是联合收割机中的脱粒装置的纵剖左侧视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举的联合收割机中的脱粒装置101的结构包括:具有脱粒筒104和承接网105等的脱粒部106以及设置在脱粒部106下方的分选部107,其中,脱粒筒104对被脱粒进料链条102夹持而输送到脱粒室103内的收割运送禾秆进行脱粒处理,承接网105使已被脱粒筒104处理的处理物漏到下方。即,收割运送禾秆一边被脱粒进料链条102夹持输送一边在脱粒筒104和承接网105之间进行脱粒。分选部107的结构包括:具有谷粒振动板108、谷壳摇动筛109及谷粒摇动筛110的摆动分选装置111以及鼓风机112,其中,谷粒振动板108接收含有从承接网105漏下的谷粒的处理物并边向下游侧传送边按照比重进行分选,谷壳摇动筛109接收从该谷粒振动板108输送来的处理物以及从脱粒室103的后半部通过承接网105漏下的处理物并使谷粒落下,谷粒摇动筛110在谷壳摇动筛109的下方主要分选谷粒并使其漏到下方,鼓风机112对于落到摆动分选装置111的谷壳摇动筛109、谷粒摇动筛110的处理物作用分选风。该分选部107除摆动分选作用外,还具有风力分选作用。
如图8所示,所述承接网105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孔而形成。在形成于承接网105的各网眼113中,沿长度方向(脱粒筒104的轴心方向)(图8的纸面左右方向)形成的网眼113分别形成为列状,而沿脱粒筒104的周向(脱粒筒104的旋转方向)(图8的纸面上下方向)形成的网眼113形成为锯齿状。即所述承接网105的各网眼113中,沿所述脱粒筒104的轴心方向形成的网眼形成为多列,彼此相邻的所述列中所形成的网眼113沿所述脱粒筒104的旋转方向彼此错位。如果如上所述使网眼113沿脱粒筒104的周向形成为锯齿状,则与像围棋盘格子那样将网眼113沿纵横方向形成为列状的情况相比,形成各网眼113的周向的分隔部114(沿前后方向连续的分隔部114)中各网眼113的中央部115,与分隔部116接合,该分隔部116沿周向延长且在前后方向将沿周向与该网眼113邻接的网眼113分隔。由此,中央部115的分隔面积变大,而且,由分隔部116加强各网眼113的分隔部114的中央部115,由此,承接网105的更换寿命延长。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在分选部107配置有回收从谷粒摇动筛110漏下的谷粒的一次回收部117、在一次回收部117的机体后侧回收被分选风输送的混杂切穗粒(穗切粒)和带柄梗粒(枝梗付粒)的二次回收物的二次回收部118、在机体后端向机外排出秸秆屑等的排尘风扇119。
一次回收部117具有沿左右横向配置的一次横向进给螺杆120。在一次回收部117的右侧连接有一次扬送装置121,该一次扬送装置121接收由一次横向进给螺杆120横向输送的一次处理物并朝向未图示的集谷箱的上部扬送。
二次回收部118具有沿左右横向配置的二次横向进给螺杆122。在二次回收部118的右侧连接有二次回送扬送装置123,该二次回送扬送装置123接收由二次横向进给螺杆122横向输送的二次处理物并回送到靠近分选部107前部的摆动分选装置111。
如图2~图6所示,所述谷粒摇动筛110采用纵横配置的线材124形成为具有能够使谷粒从容通过的筛孔125的网体,所述谷粒摇动筛110横跨折弯片127,127而铺设,该折弯片127,127将摆动分选装置111的左右侧板126的下端部向内侧折弯而形成。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在作为谷粒摇动筛110的上游侧部分的后部谷粒振动板128的后端部129的下表面,以隔着梳齿部件(ハンプ)135和谷粒摇动筛110的状态,从其下方推压夹持板130并用螺栓131进行固定。在谷粒摇动筛110的后部,以使谷粒摇动筛110贴在左右折弯片127,127下表面的状态,从其下方推压夹持板132并用螺栓133进行固定。
所述梳齿部件135在俯视图中将多个细长件134隔着间隔地并排设置而形成梳齿状,其由具有弹性的挠性树脂形成,该挠性树脂采用聚酯树脂形成为薄的平板状并且在其上作为覆盖树脂重叠了聚氨酯树脂而形成。梳齿部件135以与谷粒摇动筛110接触的状态设置在谷粒摇动筛110的上游侧部分(前半部分)的上表面。细长件134的横向宽度(图3的纸面上下方向的宽度)大于线材124的外径(相当于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的列和与该列邻接的筛孔125的列之间的分隔宽度),而小于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的内部尺寸(横向宽度)。细长件134的梳齿状基部136位于谷粒摇动筛110的上游侧,在后部谷粒振动板128的后端部129(相当于支承部)和谷粒摇动筛110的前端部之间,以被强力按压的状态,用螺栓131被固定,细长件134的自由端部被设置为位于谷粒摇动筛110的下游侧。
如图3所示,利用构成梳齿部件135的具有挠性的细长件134部分遮住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但是,在脱粒作业中因摆动分选装置111的分选摆动,在每一个摆动周期,谷粒摇动筛110上的细长件134浮起且左右摆动,因此,频繁地出现筛孔125被完全打开的状态。另外,由于利用梳齿部件135的各细长件134部分遮住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因此抑制谷粒从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通过,但是,由于细长件134由带板状的具有挠性的薄树脂形成,因此,如果大量的谷粒载置在梳齿部件135上,细长件134挠曲而使谷粒通过筛孔125。因此,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从完全打开状态被限制,与未设置梳齿部件135的情况相比,谷粒从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通过时,虽然被抑制但不会发生堵塞,被限制通过筛孔125的谷粒能够在谷粒摇动筛110的后部回收。
特别是,由于将细长件134中靠近谷粒摇动筛110上游侧的部分固定,朝向分选处理物的移送方向下游侧设置细长件134,并且将细长件134的移送方向下游侧作为不固定的自由端部,因此,细长件134的排列姿势不会较大地错乱,细长件134在与分选处理物的移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能够容易地移动。而且,由于细长件134自由端部的摆动比梳齿状基部135附近的摆动更大,因此,越靠近细长件134的自由端部侧,筛孔125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概率越高,在细长件134的上游侧抑制一次处理物漏下的程度高,而越靠近细长件134的自由端部,抑制一次处理物漏下的程度越小,从而能够进行良好的分选。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在谷粒摇动筛110的上游侧部分(前半部分)设置了以梳齿状并排设置的细长件134,但是,可以在谷粒的移送方向(机体前后方向)上的谷粒摇动筛110的整个长度上设置细长件134。即,细长件134可以设置在谷粒摇动筛110的至少上游侧部分,也可以设置在谷粒摇动筛110的谷粒输送方向的整个长度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该(1)的结构中,可以将细长件134下游侧的端部固定在谷粒摇动筛110上,将细长件134的上游侧作为自由端部。
(2)如图7所示,形成细长件134的梳齿部件135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端可以固定。图7所示的梳齿部件135构成在片状部件上形成多个长孔的形状,在两端具有相当于梳齿状基部的基部137。前侧基部137的安装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被夹持在后部谷粒振动板128的后端部129和谷粒摇动筛110的前端部之间。后侧基部137的长度与下侧夹持板130的长度相同,且形成为与谷粒摇动筛110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从而构成为能够从上方挤压梳齿部件135的整个宽度。
此时,梳齿部件135可以以与谷粒摇动筛110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松弛地铺设,也可以使两端稍微浮起而使长度方向中间部与谷粒摇动筛110接触。而且,也可以构成为,至少在静止状态下,在整个长度上梳齿部件135相对于谷粒摇动筛110非接触且以非常接近的状态浮起而被支承。在以上的结构中,也可以将梳齿部件135设置为与谷粒摇动筛110的下表面相接触或者稍微隔着距离。
(3)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仅在谷粒摇动筛110的上游侧部分设置了梳齿部件135,但是,也可以将梳齿部件135设置在从谷粒摇动筛110的上游侧部分到下游侧部分的途中,或者设置在谷粒摇动筛110的整个长度上。总之,只要在谷粒摇动筛110的至少上游侧部分隔着间隔地并排设置多个细长件134即可。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梳齿部件135的一端侧安装在谷粒摇动筛110的前端部,但是,作为梳齿部件135的安装方法,可以不直接安装在谷粒摇动筛110,而是将细长件134的梳齿状基部136安装在比谷粒摇动筛110更靠上游侧的后部谷粒振动板128的部分上,或者将梳齿状基部136安装在摆动分选装置111的左右侧板126上。即,只要将细长件134支承在与谷粒摇动筛110不同的摆动分选装置111的部分的支承部上即可。
(5)如前项(2)所述,在使细长件134的两端与谷粒摇动筛110的前后端或者左右端或者与摆动分选装置111的其他部分相连接的情况下,可以由未图示的保持部保持细长件13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在细长件134的前后两端和中间部这三个部位保持细长件134,总之,使细长件134的至少两端与摆动分选装置111的局部相连接。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细长件134设置为与自谷粒摇动筛110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后方)的方向平行,但是,也可以将细长件134设置为与自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正交。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梳齿部件135的各细长件134以比谷粒摇动筛110的横向筛孔125的节距稍长的节距形成,但是,如图9所示,可以形成为与线材124相同的节距,以便使各细长件134位于形成筛孔125的各线材124的正上方。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细长件134位于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的列和与该列邻接的筛孔125的列之间。另外,细长件134的横向宽度(图9的纸面上下方向的宽度)大于线材124的外径(相当于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的列和与该列邻接的筛孔125的列之间的分隔宽度),而小于谷粒摇动筛110的筛孔125的内部尺寸(横向宽度)。
(8)作为谷粒摇动筛110,可以替代由纵横排列的线材124形成筛孔125的结构,而使用对金属板进行冲孔而形成的谷粒摇动筛,或者,使用由树脂制成的形成有能够使多数谷粒通过的孔的谷粒摇动筛。
(9)所述细长件134构成为薄平板状,但是,细长件134也可以构成为具有挠性的剖面为圆形或四边形的细长部件。另外,作为细长件134的材质,不限于树脂,可以是具有挠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钢板、铜板、棒状钢、钢琴丝等。
本发明第一方面也能够适用于不具备固定型脱粒装置或收割装置的移动式收割机。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例。
〔整体结构〕
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联合收割机在设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A的机体框架B(机体的一例)的前部,安装有收割禾秆的收割部C、作业人员进行驾驶的驾驶部D,并且在该机体框架B的后部,安装有对收割的禾秆进行脱粒的脱粒部E、储存已脱粒的谷粒的集谷箱F及排出储存的谷粒的谷粒排出部G。
〔履带式行驶装置〕
由于右侧的履带式行驶装置A的结构与左侧的履带式行驶装置A相同,因此,仅说明右侧的履带式行驶装置A。
如图10、图20和图21所示,所述右侧的履带式行驶装置A具有:固定在机体框架B的支承框架201、经由前摆动连杆202和后摆动连杆203连接在该支承框架201的履带架204、沿前后方向排列并支承在该履带架204的能够空转的六个接地轮205、支承在支承框架201前部的能够驱动的履带式驱动轮206、经由张力调整机构207支承在履带架204后端部的能够空转的张紧用转轮208、支承在支承框架201中间部的能够空转的上部转轮209、以及履带210。
三根支承轴211固定在所述履带架204前侧部分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且向外侧突出,三个前侧接地轮205a分别悬臂支承在这些支承轴211且能够空转。
两根支承轴211固定在所述履带架204后侧部分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且向外侧突出,两个后侧接地轮205b分别悬臂支承在这些支承轴211且能够空转。
一根支承轴211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固定在从所述履带架204中间部分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稍微靠上侧的部分,一个中间接地轮205c悬臂支承在该支承轴211且能够空转。
前侧接地轮205a和后侧接地轮205b构成位于履带210的一对导向突起210b外侧的外转轮,中间接地轮205c的直径小于前侧接地轮205a和后侧接地轮205b的直径,构成位于履带210的一对导向突起210b内侧的内转轮。
支承所述中间接地轮205c的支承轴211位于支承前侧接地轮205a和后侧接地轮205b的支承轴211的上侧,并且中间接地轮205c的直径小于前侧接地轮205a和后侧接地轮205b的直径。
如图21(a)所示,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当联合收割机行驶时,在中间接地轮205c和履带210之间形成间隙。另外,如图21(b)所示,当联合收割机越过田埂时,履带210的接地面的中间部210a变形而凹陷。由此,联合收割机能够顺利地进行重心从后侧向前侧的移动,联合收割机能够顺利地从朝上的倾斜姿势变更为水平姿势,从而联合收割机能够容易越过田埂。
而且,通过使中间接地轮205c构成内转轮,由履带210的左右导向突起210b夹持中间接地轮205c。因此,履带210难以从中间接地轮205c脱离。
(集谷箱)
如图10、图11、图18和图19所示,集谷箱F配置在机体框架B后部的右侧。集谷箱F具有剖面形状为大致V形的底面部221、侧面部222和顶面部223。侧面部222由前壁222a、后壁222b和左右侧壁222c构成。在左右侧壁222c中的右侧(机体外侧)侧壁222c的下部形成有矩形开口部222d。另外,在开口部222d设有沿前后方向能够滑动开闭的开闭部件224。
在所述开口部222d的周缘部中除前侧缘部的部分,形成有向箱内侧突出的肋222e。另外,在开口部222d的周缘部中除前侧缘部的部分,安装有引导开闭部件224的导向部件225。导向部件225具有安装在开口部222d的安装部225a和在该导向部件225与开口部222d之间具有用于引导开闭部件224的间隙的导向部225b。
如图19(b)所示,在所述开闭部件224的周缘部中除前侧缘部的部分,安装有剖面形状为L形的长条形第一加强部件226。第一加强部件226具有安装在开闭部件224的安装部226a和向箱内侧突出的肋226b。
在所述开闭部件224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安装有沿前后方向延长的长条形第二加强部件227。第二加强部件227具有安装在开闭部件224的一对安装部227a和向箱内侧突出的剖面形状为V形的凸部227b。
如图19(a)所示,在所述开闭部件224的前侧缘部安装有与前壁222a抵接的第一抵接部件228。在第一抵接部件228安装有大致コ形的把手229。
如果作业人员在抓握把手229的状态下向前侧滑移开闭部件224,则开口部222d打开。由此,除了能够进行集谷箱F内部的维护之外,还能够在空的集谷箱F内部空间收纳备用部件等。另外,通过向前侧进一步滑移开闭部件224,也能够简单地拆卸开闭部件224。
如果作业人员在抓握把手229的状态下向后侧滑移开闭部件224,则开口部222d关闭。第一抵接部件228抵接前壁222a。此时,第一抵接部件228构成为,在抵接前壁222a的状态下能够利用螺栓230连接第一抵接部件228和前壁222a。由此,当联合收割机行驶时,能够防止开闭部件224意外地滑移而导致收纳的备用部件等落下。
(谷粒排出部)
如图10、图11和图13所示,谷粒排出部G具有:以沿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在集谷箱F的底面部221的底部螺旋输送装置241、从底部螺旋输送装置241的输送终端部朝上方延长而设置的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在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上部安装成能够绕横向轴心X1升降摆动且能够绕纵向轴心X2旋转摆动的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相对于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绕横向轴心X1升降驱动的升降驱动机构244、以及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相对于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绕纵向轴心X2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机构245。
(底部螺旋输送装置)
如图10所示,所述底部螺旋输送装置241具有输送用螺旋装置241a。输送用螺旋装置241a的输送始端侧的端部从集谷箱F的前壁222a突出。在输送用螺旋装置241a的输送始端侧的端部安装有输出带轮246a。排出离合器246通过横跨输出带轮246a和另一个带轮(未图示)而卷挂皮带(未图示),从而构成皮带张紧式离合器。排出离合器246连接在排出离合器杆246b上,通过对排出离合器杆246b进行连接或断开操作,从发动机(未图示)向底部螺旋输送装置241断续地进行传动。
所述输送用螺旋装置241a的输送终端侧的端部从集谷箱F的后壁222b突出。在集谷箱F的后壁222b固定有包围输送用螺旋装置241a的输送终端侧的端部并且与集谷箱F连通地连接的底部箱247(支承部的一例)。底部箱247设置在机体框架B的后部且能够旋转。
(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
如图10所示,所述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具有:经由伞齿轮(ベベルギア)式联动机构250联动地连接在底部螺旋输送装置241的输送用螺旋装置241a的输送用螺旋装置242a、包围该输送用螺旋装置242a并且与底部箱247连通地连接的圆筒箱242b。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支承在底部箱247且能够转动。
(排出螺旋输送机构)
如图10所示,所述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具有:经由伞齿轮式联动机构(未图示)与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输送用螺旋装置242a联动地连接的输送用螺旋装置243a、包围该输送用螺旋装置243a并且与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连通地连接的圆筒箱243b以及形成在该圆筒箱243b的前端部的谷粒排出用排出口243c。
在所述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和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圆筒箱243b之间安装有转动箱251。转动箱251与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连接,并且能够绕横向轴心X1相对转动地连接在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圆筒箱243b上。
通过发动机的驱动,来驱动底部螺旋输送装置241、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和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排出口243c排出储存在集谷箱F的谷粒。
(保持部件)
如图10和图13所示,支柱253沿着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直立设置在所述机体框架B的后端部。在该支柱253的上端部固定有第一保持部件254,该第一保持部件254保持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的中央的稍微靠近上侧的部分。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保持部件254具有剖面形状为大致U形的第一保持部254a和剖面形状为大致M形的第一按压部254b。将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嵌入到第一保持部254a的内侧,将第一按压部254b插入到第一保持部254a的内侧,从而对第一保持部254a和第一按压部254b进行螺栓连接。此时,利用第一保持部254a和第一按压部254b能够相对转动地支承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
如图10所示,在集谷箱F的后壁222b的上部,利用安装金属零件257固定第二保持部件256,该第二保持部件256能够旋转地保持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的上侧部分。另外,第二保持部件256的结构与第一保持部件254的结构相同,能够相对旋转地支承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
这样,该第一保持部件254和第二保持部件256能够旋转地支承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的中央的稍微靠近上侧的部分和上侧部分,底部箱247能够旋转地支承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的下侧部分。由此,能够将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作为旋转轴向机体外侧摆动集谷箱F。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脱粒部E等的维护。
(托架和安装部件)
如图10、图13和图14所示,在第一保持部件254的第一保持部254a上固定有托架258(支承部的一例)、安装部件260。托架258构成为六边形的平板状。安装部件260的剖面形状构成为コ形。另外,设有连接安装部件260和第一保持部254a的第一加强板261,设有连接托架258下表面的一侧和第一保持部254a的第二加强板262,设有连接托架258的下表面的另一侧和第一加强板262的第三加强板263。
(旋转驱动机构)
如图10、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旋转驱动机构245具有电动马达M。在所述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上固定有环形齿轮255。电动马达M支承固定在托架258的下表面的中间,具有与环形齿轮255啮合的小齿轮259。小齿轮259穿过形成在托架258的通孔向托架258的上方突出。通过电动马达M的旋转驱动,来驱动小齿轮259、环形齿轮255和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旋转操作。
(升降驱动机构)
如图10所示,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44具有横跨转动箱251和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圆筒箱243b而架设的液压缸252。通过液压缸252的伸缩动作,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升降操作。
(承受部)
在机体框架B(机体的一例)的前部,安装有阻挡支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承受部284。承受部284设置在驾驶部D的旁侧,具有直立设置在机体框架B的中心部的支柱281和安装在该支柱281的上端并阻挡支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螺旋输送机构支承部282。在螺旋输送机构支承部282安装有阻挡检测开关283(阻挡检测机构的一例)。由此,如果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被螺旋输送机构支承部282阻挡支承,则阻挡检测开关283检测出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已被阻挡,并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机构297。
如图22所示,在收割禾秆时,由承受部284阻挡支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此时,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在承受部284的上方位于朝前的右端位置P1(支承位置,图22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在向卡车的车厢BC等外部排出谷粒时,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右端位置P1沿着相对于承受部284与驾驶部D相反的一侧(图22的纸面逆时针方向)且不通过驾驶部D上方的方向旋转,进行旋转操作直至到达横向的左端位置P2(排出位置,图2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在向卡车的车厢BC等排出谷粒之后,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左端位置P2沿着与驾驶部D相反的一侧(图22的纸面顺时针方向)且不通过驾驶部D上方的方向旋转,进行旋转操作直至到达右端位置P1。
这样,通过将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操作范围θ设定在由后述的停止位置检测机构294、停止机构H以及旋转阻止机构278设定的右端位置P1和左端位置P2之间的范围且在俯视时不存在驾驶部D的一侧的范围,在右端位置P1和左端位置P2之间对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旋转操作时,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不会通过驾驶部D的上方。
(停止位置检测机构)
在所述托架258的上表面的一侧(图14的纸面左下方)直立设有第一传感器安装部件264。在环形齿轮255的上表面直立设有销266(被检测体的一例)。在第一传感器安装部件264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开关265(左端位置检测体的一例)。第一限位开关265具有能够摆动的杆265a。
如果所述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右端位置P1旋转到左端位置P2,则销66也沿着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从右端位置a1(图14中用实线的阴影部分表示的位置)移动到左端位置b1(图14中用虚线的白色空心部分表示的位置)。此时,销266与第一限位开关265的杆265a接触,杆265a摆动。由此,第一限位开关265检测到销266的左端位置b1(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左端位置P2),并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机构297。
因此,销266、第一限位开关265构成检测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左端位置P2的左端位置检测机构295。
在所述托架258的上表面的另一侧(图14的纸面右上方)直立设有第二传感器安装部件267。第二传感器安装部件267具有安装在托架258的安装部267a和从该安装部267a向上方延长的传感器支承部267b。在传感器支承部267b的前端设有第二限位开关268(右端位置检测体、检测体的一例)。第二限位开关268具有能够摆动的杆268a。
如果所述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左端位置P2旋转到右端位置P1,则销266也沿着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从左端位置b1移动到右端位置a1。此时,销266与第二限位开关268的杆268a接触,杆268a摆动。由此,第二限位开关268检测到销266的右端位置a1(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右端位置P1)。
因此,销266、第二限位开关268构成检测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右端位置P1的右端位置检测机构294(停止位置检测机构的一例)。
(停止位置调整机构)
在所述托架258的上表面的另一侧形成有一对圆孔258a。在第二传感器安装部件267的安装部267a形成有一对长孔267c。长孔267b的长度方向设定为当销266与第二限位开关268的杆268a接触时与销266的移动方向一致。一对螺栓269贯通这些圆孔258a和长孔267c而联结。
在调整所述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时,稍微松开所述螺栓269而使第二传感器安装部件267沿着长孔267b的长度方向滑移。在调整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之后再次联结所述螺栓269。这样,在托架258上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固定第二传感器安装部件267的安装部267a。
因此,一对长孔267c、一对圆孔258a和一对螺栓269构成沿着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能够调整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的停止位置调整机构270。
下面,说明设置这种停止位置调整机构270的理由。通常,如果杆268a以规定角度以上的角度摆动,则内置在第二限位开关268的杆侧端子(未图示)和开关本体侧端子(未图示)接触而检测到销266。
但是,通过长时间使用第二限位开关268,即使杆268a以规定角度以上的角度摆动,有时杆侧端子和开关本体侧端子也不接触。此时,检测到销266时的杆268a的摆动角度发生变化,导致存在第二限位开关268不能恰当地检测出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右端位置P1的情况。
于是,设置能够调整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的停止位置调整机构270。由此,通过长时间使用,即使检测到销266时的杆268a的摆动角度发生了变化,通过利用停止位置调整机构270沿着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调整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从而第二限位开关268也能够恰当地检测出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右端位置P1。因此,在将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准确定位在承受部284上方的支承位置P1的状态下,通过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倒伏操作,能够由承受部284恰当地阻挡支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
在行驶中为了不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碰撞,需要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右端位置P1靠近驾驶部D侧。即使在这种右端位置P1和驾驶部D之间几乎没有空间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准确地定位在承受部284上方的支承位置P1。
(旋转阻止机构和抵接位置调整机构)
如图10、图15~图17所示,环状锷部271固定在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的下侧部分。该锷部271载置在底部箱247的上端面而被支承。扇形第二抵接部件272(抵接体的一例)固定在锷部271的下表面。剖面形状为“8”形的第一支承部件273固定在底部箱247的上端部。将第二抵接部件272抵接的第二被抵接部件274(被抵接体的一例)以及支承第二被抵接部件274的第二支承部件275固定在第一支承部件273。
所述第二被抵接部件274具有第二抵接部件272抵接的矩形板状的被抵接部274a和从该第二被抵接部274a沿垂直方向延长的矩形板状的板状部274b。切口274c形成在被抵接部274a(参照图17)。在切口274c和锷部271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能够防止锷部271干扰被抵接部274a。一对长孔274d沿上下方向隔着间隔地形成在板状部274b上。这些长孔274d的长度方向是沿着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的方向。
所述第二支承部件275具有:与被抵接部274a相对的矩形板状的支承部275a、从支承部275a沿垂直方向延长的矩形板状的板状部275b、连接支承部275a和板状部275b的矩形板状的加强部275c。一对螺母275d沿上下方向隔着间隔地固定在支承部275a的与第二被抵接部件274相反一侧的侧面。各位置调整用螺栓275e分别与这些螺母275螺纹接合。一对圆孔275f以沿上下方向隔着间隔的方式形成在板状部275b。
一对固定用螺栓276以贯通这些圆孔275f和长孔274d的状态与第一支承部件273联结。由此,在一支承部件273上固定第二被抵接部件274和第二支承部件275。
如果所述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右端位置P1旋转到左端位置P2,则第二抵接部件272也沿着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从右端位置a2(图15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移动到左端位置b2(图15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第二抵接部件272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抵接第二支承部件275的板状部而被阻止过度移动。
如果所述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左端位置P2旋转到右端位置P1,则第二抵接部件272也沿着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从左端位置b2移动到右端位置a2。第二抵接部件272的一端侧的端面抵接第二被抵接部件274的被抵接部274a而被阻止过度移动。
因此,第二抵接部件272和被抵接部274a构成机械地阻止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右端位置P1转动到驾驶部D侧的旋转阻止机构278。
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旋转阻止机构278,是因为在停止位置检测机构294发生故障等时,防止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右端位置P1转动到驾驶部D侧。因此,在停止位置检测机构294正常工作时,不需要防止第二抵接部件272的一端侧的端面抵接第二被抵接部件274的被抵接部274a。因此,第二被抵接部件274的被抵接部274a的抵接位置,位于比第二限位开关268检测到销266的右端位置a1时的杆268a的检测位置、在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上更靠驾驶部D侧的位置。另外,在左端位置检测机构295发生故障等时,为了防止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从左端位置P2转动到驾驶部D侧,第二支承部件275的板状部275b的抵接位置,位于比第一限位开关265检测到销266的左端位置b1时的杆265a的检测位置、在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上更靠驾驶部D侧的位置。
在调整所述第二被抵接部274a的位置的情况下,旋转操作位置调整用螺栓275e使其移动到图16的纸面右侧,以使板状部274b沿长孔274d的长度方向滑移。或者,在旋转操作位置调整用螺栓275e而使其移动到图16的纸面左侧之后,移动第二被抵接部274a直到与位置调整用螺栓275e的前端接触。
因此,一对固定用螺栓276、一对长孔274d、一对螺母275d和一对位置调整用螺栓275e构成调整第二被抵接部件274的位置的抵接位置调整机构279。
由此,当利用停止位置调整机构270沿着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调整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时,能够结合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调整,利用抵接位置调整机构279沿着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旋转方向调整第二被抵接部件274的位置。
能够利用停止位置调整机构270调整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但是,由于无需调整左端位置P2的位置,因此,未设置调整第一限位开关265的位置的机构。因此,在左端位置检测机构295正常工作时,第一限位开关265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即使检测到销266时的杆265a的摆动角度发生了变化,为了防止第二抵接部件272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抵接第二支承部件275的板状部275b,也需要在第二支承部件275的板状部275b的抵接位置与第一限位开关265检测到销266的左端位置b1时的杆265a的检测位置之间设置余量。因此,在本构成中,第二支承部件275的板状部275b的抵接位置与第一限位开关265检测到销266的左端位置b1时的杆265a的检测位置之差,大于第二被抵接部件274的被抵接部274a的抵接位置与第二限位开关268检测到销266的右端位置a1时的杆268a的检测位置之差。
〔控制构成〕
如图23所示,控制部H具有: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机构298、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机构299、检测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右端位置P1的右端位置检测机构294、检测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左端位置P2的左端位置检测机构295、检测由承受部284阻挡支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情况的阻挡检测机构283以及根据这些各操作机构的指令信息和各检测机构的检测信息,控制升降驱动机构244和旋转驱动机构245的控制机构297。
(各操作机构)
如图12所示,所述驾驶部D具有驾驶座2101。在驾驶座2101的后侧安装有净化发动机的进气的粗滤器2102、空气滤清器2103、排出离合器杆246b、旋转开关298(旋转操作机构的一例)、升降开关299(升降操作机构的一例)等。旋转开关298构成为能够进行操作以切换到右旋转位置、中立位置、左旋转位置这三个位置。升降开关299构成为能够进行操作以切换到起立位置、中立位置、倒伏位置这三个位置。
(手动旋转控制)
下面,说明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手动旋转控制。如果作业人员操作旋转开关298将其切换到右旋转位置,则向控制机构297发出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右旋转操作的指令。在从旋转开关298发出右旋转操作的指令的期间,控制机构297驱动旋转驱动机构245以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右旋转。如果作业人员操作旋转开关298将其切换到中立位置,则向控制机构297发出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中立操作的指令。在从旋转开关298发出中立操作的指令的期间,控制机构297使旋转驱动机构245停止。如果作业人员操作旋转开关298将其切换到左旋转位置,则向控制机构297发出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左旋转操作的指令。在从升降开关299发出左旋转操作的指令的期间,控制机构297驱动旋转驱动机构245以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左旋转。此时,当由右端位置检测机构294检测到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右端位置P1,或者由左端位置检测机构295检测到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左端位置P2时,控制机构297使旋转驱动机构245停止。由此,停止机构构成为,根据由右端位置检测机构294进行的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右端位置P1的检测,或者由左端位置检测机构295进行的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左端位置P2的检测,利用控制机构297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停止旋转。
(手动升降控制)
下面,说明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手动升降控制。如果作业人员操作升降开关299将其切换到起立位置,则向控制机构297发出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起立操作的指令。如果从升降开关299发出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起立操作的指令,则在从升降开关299发出起立操作的指令的期间,控制机构297驱动升降驱动机构244以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起立。如果作业人员操作升降开关299将其切换到中立位置,则向控制机构297发出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中立操作的指令。如果从升降开关299发出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中立操作的指令,则在从升降开关299发出中立操作的指令的期间,控制机构297使升降驱动机构244停止。如果作业人员操作升降开关299将其切换到倒伏位置,则向控制机构297发出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进行倒伏操作的指令。如果从升降开关299发出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倒伏操作的指令,则在从升降开关299发出倒伏操作的指令的期间,控制机构297驱动升降驱动机构244以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倒伏。此时,如果由阻挡检测开关283检测到已阻挡支承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则控制机构297使升降驱动机构244停止。
〔其他实施方式〕
(1)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替代能够调整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的结构,可以采用能够调整销266的位置的结构。除该结构之外,还可以采用能够调整第一限位开关265的位置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上设置销266、在托架258上设置检测销266的第二限位开关268的结构,但是,除这种结构之外,也可以采用在托架258上设置销266、在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上设置检测销266的第二限位开关268的结构。此时,也可以调整第二限位开关268的位置或者销266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上设置销266、在托架258上设置检测销266的第一限位开关265的结构,但是,除这种结构之外,也可以采用在托架258上设置销266、在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上设置检测销266的第一限位开关265的结构。此时,也可以调整第一限位开关265的位置或者销266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底部箱247,在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和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圆筒箱243b之间安装有转动箱251,转动箱251与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连接,并且能够绕横向轴心X1相对转动地与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圆筒箱243b连接,通过电动马达M的驱动,使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绕纵向轴心X2转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固定支承在底部箱247,在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和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圆筒箱243b之间安装有转动箱251,转动箱251能够绕纵向轴心X2相对转动地与纵向输送用螺旋输送装置242的圆筒箱242b连接,并且能够绕横向轴心X1相对转动地与排出螺旋输送机构243的圆筒箱243b连接,通过电动马达M的驱动,使转动箱251绕纵向轴心X2转动。
本发明第二方面不仅适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而且也能够适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laims (9)

1.一种脱粒装置,具有:
脱粒部,其在脱粒室对禾秆进行脱粒处理;和
分选部,其利用摆动分选装置对脱粒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
所述摆动分选装置具有位于谷壳摇动筛的下方的谷粒摇动筛,该谷粒摇动筛使作为一次处理物的谷粒从沿纵横方向形成的多个筛孔漏下;该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谷粒摇动筛的至少上游侧部分,设置有具有多个细长件的梳齿部件,所述细长件以与所述谷粒摇动筛接触的状态彼此隔着间隔地并排设置且具有挠性,所述梳齿部件由具有弹性的挠性树脂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梳齿部件在所述谷粒摇动筛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与所述谷粒摇动筛接触或非常接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细长件的一端侧支承在与所述摆动分选装置的局部相连接的支承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细长件配置为,使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所述细长件的自由端部位于所述谷粒摇动筛的下游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具有多个所述细长件的所述梳齿部件的上游侧的一端和下游侧的一端中的至少一个端与所述摆动分选装置的局部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细长件配置为,与自所述谷粒摇动筛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平行或者正交。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细长件配置为,位于形成在所述谷粒摇动筛的筛孔列与筛孔列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细长件的厚度薄且形成为平板状,其宽度大于形成在所述谷粒摇动筛的筛孔列与筛孔列之间的分隔宽度,且小于所述筛孔的内部尺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粒部具有对所述禾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筒和使被所述脱粒筒处理的处理物漏到下方的承接网,
所述承接网的各网眼中,沿所述脱粒筒的轴心方向形成的网眼形成为多列,彼此相邻的所述列中所形成的网眼沿所述脱粒筒的旋转方向彼此错位。
CN201010167925.7A 2009-06-18 2010-04-22 脱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26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5065/09 2009-06-18
JP2009145065A JP5271167B2 (ja) 2009-06-18 2009-06-18 脱穀機
JP2009155407A JP5271175B2 (ja) 2009-06-30 2009-06-30 コンバイン
JP155407/09 2009-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6255A CN101926255A (zh) 2010-12-29
CN101926255B true CN101926255B (zh) 2014-12-24

Family

ID=43365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792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26255B (zh) 2009-06-18 2010-04-22 脱粒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2) KR101722580B1 (zh)
CN (1) CN1019262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2298B2 (ja) * 2011-06-29 2015-09-0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08934487B (zh) * 2013-02-22 2020-02-18 株式会社久保田 脱粒装置
CN106472022A (zh) * 2015-08-25 2017-03-08 柯再立 仓口除杂机
CN108496583B (zh) * 2017-02-24 2023-09-12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 圆捆卷捆机
CN112690107A (zh) * 2020-12-30 2021-04-23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筛选系统及联合收割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49717Y (zh) * 2002-07-11 2003-05-14 冯仰庆 开放式可调下筛装置
CN101253833A (zh) * 2007-02-27 2008-09-0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脱谷装置
CN201238488Y (zh) * 2008-06-19 2009-05-20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脱粒清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55272U (zh) * 1974-06-13 1975-12-23
JPH06276842A (ja) 1993-03-23 1994-10-04 Kubota Corp 脱穀装置の選別部構造
JPH09252635A (ja) * 1996-03-21 1997-09-30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選別装置
JP3356938B2 (ja) 1996-10-07 2002-12-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排出装置
JP2006246717A (ja) * 2005-03-08 2006-09-21 Kubota Corp 脱穀装置
JP5016273B2 (ja) * 2006-08-17 2012-09-05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の選別部構造
JP5491685B2 (ja) 2007-04-24 2014-05-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の脱穀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49717Y (zh) * 2002-07-11 2003-05-14 冯仰庆 开放式可调下筛装置
CN101253833A (zh) * 2007-02-27 2008-09-0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脱谷装置
CN201238488Y (zh) * 2008-06-19 2009-05-20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脱粒清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820266B1 (ko) 2018-01-19
KR101722580B1 (ko) 2017-04-03
KR20100136399A (ko) 2010-12-28
KR20170038185A (ko) 2017-04-06
CN101926255A (zh) 201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6255B (zh) 脱粒装置
CN102170770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958345B (zh)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CN202232221U (zh) 联合收割机的脱粒分选结构
WO2016021353A1 (ja) コンバイン及びこれに搭載される脱穀装置
CN1754421B (zh) 脱粒装置
SE524865C2 (sv) Ledat ändlöst transportband för ett luftbehandlingssystem
CN205005489U (zh) 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JP5134604B2 (ja) クローラ走行作業車
CN101658094A (zh) 联合收割机
KR100963344B1 (ko) 탈곡 장치
CN202218525U (zh) 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
CN105792632B (zh) 联合收割机
JP7289250B2 (ja) コンバイン
KR102071106B1 (ko) 주행 차량
CN202773377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217457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作业机的姿态控制装置
CN105451541A (zh) 联合收割机和收割机
CN202077421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378294U (zh) 脱粒装置
CN203226037U (zh) 联合收割机
JP5526739B2 (ja) 根菜類収穫機
CN109923998B (zh) 联合收割机
JP2020195306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3826433A (zh) 行驶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