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2632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2632B
CN105792632B CN201480066487.1A CN201480066487A CN105792632B CN 105792632 B CN105792632 B CN 105792632B CN 201480066487 A CN201480066487 A CN 201480066487A CN 105792632 B CN105792632 B CN 1057926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in
combine harvester
posture
harvester according
storag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64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92632A (zh
Inventor
河合雄郎
河合雄一郎
乙宗拓也
丸山纯
丸山纯一
堀内真幸
矶崎耕辉
小宫良介
朝仓定夫
深井宏
松林智也
平井良介
平川顺
平川顺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82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956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82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2841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82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0951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82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96724B2/ja
Priority to CN20191011089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23998B/zh
Priority to CN201910110902.3A priority patent/CN109964624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110898.0A priority patent/CN109964623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4/08168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5083651A1/ja
Publication of CN105792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2632A/zh
Publication of CN105792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263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2Arrangements for returning unthreshed grain to the threshing dev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60Grain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具有位于机体前部的驾驶部、位于驾驶部的下方的发动机(7)以及供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流通的排气管(66)的联合收割机。排气管(66)呈以下状态,即与供给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的供给口(69)相比,将排气排出外部的排气口(68)的位置高。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1)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中,在机体前部的右横侧部具备驾驶部,在此驾驶部的下方具备发动机,对从发动机排出的排气、即燃烧废气进行流通引导的排气管从来自消声器的吐出管的排气所供给的供给口朝下延伸,并且经过机体框架的下方侧的较低部位延伸设置到机体后部,在后端部形成有排气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普通型(normal type)联合收割机。需要说明的是,该类型的联合收割机也称为全喂入型(whole-culm chargingtype)联合收割机。)
(2)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中,为了进行脱粒装置内部的清扫或保养检修等维护作业,而采用能够使脱粒装置的顶板摆动开放的结构,并采用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之间构成开放的空间,具备输送谷粒或二次物等脱粒处理物的输送装置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并且,在进行上述这样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例如使谷粒存储部向横侧外方移动,从而使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之间较大地开放,以使作业者能够进入,以另行准备的作业台等为踏台,从脱粒装置的横侧使位于较高位置的顶板开放,从而进行作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062121号公报(JP 2011-062121A)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0-220563号公报(JP 2010-220563A)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问题如下。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排气口形成于机体下部的较低位置,从此排气口排出的高温的排气滞留于机体下部的狭小空间积蓄热量,可能导致排气管容易变成高温。此外,由于排气口位于较低位置,因此伴随着收割作业,有时由行驶装置溅起的泥土进入排气口、或者废秸秆屑飞溅并堆积,当那样的事情反复发生时,存在排气口堵塞从而呈不能良好地排出排气的状态、或者排气管变成高温的可能性大等不利方面。
因此,期待实现对从发动机排出的排气进行流通引导的排气管的冷却性能的提高。
(2)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问题如下。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在进行上述这样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需要使位于较高位置的顶板开放,并且将手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上部侧的较高位置插入脱粒装置的内部进行作业。并且,当以另行准备的作业台等为踏台进行作业时,必须以脚下不稳定的不稳定体态进行作业,作业难以进行。
因此,期待能够以稳定的姿势轻松地进行这样的脱粒装置的维护作业。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与“问题1”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有:驾驶部,位于机体前部;发动机,位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以及排气管,供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流通,所述排气管呈以下状态,即与供给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的供给口相比,将所述排气排出外部的排气口的位置高。
通过本结构,来自发动机的排气从排气管的供给口被供给,在排气管中流通后,从位于比供给口高的位置的排气口排出至外部。即,由于排气从位于较高位置的排气口排出,因此没有排气滞留于机体后部的狭小空间积蓄热量等不利,能够使排气从机体的较高位置朝向外方排出,高效地扩散至大气中。此外,由于排气口位于较高位置,因此不存在泥土、废秸秆屑等飞溅,进入排气口使排气口堵塞等的隐患,能够维持良好地排出排气的状态。
因此,能实现对从发动机排出的排气进行流通引导的排气管的冷却性能的提高。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以沿机体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具有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所述脱粒装置配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后方,对收割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所述谷粒存储部存储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所述排气管经过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并向上方延伸。
通过本结构,排气管经过作为联合收割机中的主要的大型装置的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之间,向上方延伸。如此,由于排气管设置于被大型装置夹持左右两侧的部位,因此植立谷秆、作业者等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横侧外方接触排气管的可能性小,此外,由于排气管向上方延伸,因此能以从脱粒装置排出的废秸秆屑等从上方侧对着排气管降落或随着收割作业溅起的泥土侵入排气管等的可能性小的状态,良好地使排气排出。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从机体正面观察时,所述排气管经过所述驾驶部和所述脱粒装置之间。
通过本结构,从配置于驾驶部下方的较低位置的发动机排出的排气通过从机体正面观察时经过驾驶部与脱粒装置之间的排气管进行流通引导。因此,能有效地利用从正面观察时位于驾驶部和脱粒装置之间的区域,以使排气口位于较高位置的方式,以从驾驶部下方的较低位置向上方延伸的状态配备排气管。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延伸到机体后方侧。
通过本结构,由于排气管延伸至机体后方侧,因此排气口设于机体后方侧且设于较高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使所排出的发动机的排气以向上部侧外方排出的状态被排出,以不存在排气滞留于机体下部的狭小空间积蓄热量等不利的状态,容易地将排气消散到大气中。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延伸到比所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排气管从驾驶部的下方侧部位较长地延伸到比脱粒装置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因此来自发动机的排气在较长的排气管的路径中流通。其结果是,能够随着在较长的路径中流通,以尽量降低了排气温度的状态排出。
此外,由于排气管延伸至比脱粒装置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因此排气朝向脱粒装置的侧壁排出的可能性变小,容易避免脱粒装置的不必要的升温。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延伸到比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排气管从驾驶部的下方侧部位较长地延伸到比谷粒存储部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因此来自发动机的排气在较长的排气管的路径中流通。其结果是,能够随着在较长的路径中流通,以尽量降低了排气温度的状态排出。
此外,由于排气管延伸至比谷粒存储部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因此排气朝向谷粒存储部的侧壁排出的可能性变小,容易避免谷粒存储部的不必要的升温。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向上弯折或弯曲。
通过本结构,由于排气管的后端部朝上弯折或弯曲,因此从排气口排出至外方的发动机的排气朝向机体后方侧的外方上方排出至较高位置。其结果是,即使进行维护作业、保养检修等辅助作业的作业者位于机体后方侧,发动机的排气吹向该作业者的可能性也小。
因此,能够在从机体后方侧进行辅助作业的情况下,以不易受到发动机的排气的不良影响的状态良好地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的下方具有燃料箱。
通过本结构,能够有效利用排气管的下方侧的空间配备燃料箱。并且,虽然在对燃料箱进行燃料补给作业的情况下,作业者需要一边从燃料箱的上方侧的较高位置观察箱内一边进行作业,但如上所述,由于排气管的后端部朝上弯折或弯曲,因此容易避免发动机的排气吹向正在进行燃料补给的作业者。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向所述谷粒存储部侧弯折或弯曲。
通过本结构,排气管的后端部除了朝上弯折或弯曲以外,还向谷粒存储部侧即远离脱粒装置的一侧弯折或弯曲。
其结果是,由于排气管的后端部朝上且向远离脱粒装置的方向弯折或弯曲,因此在为了进行脱粒装置的脱粒室内的秸秆屑的去除作业等而使顶板开放时,容易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端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端相比位于前方,所述排气管的比弯折部或弯曲部偏靠后侧的部分经过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方并经过所述脱粒装置的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侧方空间。
通过本结构,由于在谷粒存储部的后方且在脱粒装置的谷粒存储部侧的侧方部位形成有空间,因此有效地利用了该空间,供排气管的比弯折部或弯曲部偏靠后侧的后侧部分经过。
通过这样的结构,例如在不使排气管比起脱粒装置的后端部向后方外方凸出较多从而导致机体前后尺寸大型化的情况下,能够使排气管远离脱粒装置。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卸料器,所述卸料器将所述谷粒存储部存储的谷粒排出外部,所述卸料器具有:纵向螺旋输送器,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方,向上方搬运谷粒;横向螺旋输送器,从所述纵向螺旋输送器的终端部向横向搬运;以及连接部,连接所述纵向螺旋输送器和所述横向螺旋输送器,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下方。
通过本结构,卸料器通过纵向螺旋输送器将存储于谷粒存储部的谷粒输送至上方后,通过横向螺旋输送器向横向输送,从其终端部的排出口向机体外部排出。为了变更排出位置,这样的卸料器构成为能够绕纵向螺旋输送器的上下轴心回转。
并且,由于排气管的后端部位于比连接纵向螺旋输送器与横向螺旋输送器的连接部偏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以不与排气管相互干扰的状态回转操作卸料器。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整体位于比所述供给口高的位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排气管整体位于比供给口高的位置,因此不会有排气管的排气流通路径的中途存在比供给口低的部位导致排气滞留等问题的隐患,能够使排气良好地流通。
再者,虽然在机体下部的较低位置存在用于支承机体的机体框架等大型部件,但在例如以经过机体下部的较低位置的状态配置排气管的情况下,为了配置排气管,机体框架、其他部件有可能会受到结构上的制约。
但是,通过上述结构,由于排气管以经过比供给口高的机体的上部侧部位的状态进行配置,因此能够以位于机体下部的较低位置的机体框架、其他部件不会受到结构上的制约的状态配备排气管。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的整体位于比所述脱粒装置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排气管整体位于比脱粒装置的上端部低的位置,因此排气管不会比脱粒装置的上端部更向上方凸出,在例如进行收割作业、移动行驶的过程中,漂浮在机体上方侧的茎秆屑等外物落到排气管上并堆积的可能性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整体位于比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排气管整体位于比谷粒存储部的上端部低的位置,因此排气管不会比谷粒存储部的上端部更向上方凸出,在例如进行收割作业、移动行驶的过程中,漂浮在机体上方侧的茎秆屑等外物落到排气管上并堆积的可能性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延设部。
通过本结构,流过排气管的内部的高温排气在将要上升的时候,会流过水平延设部,与排气管接触从而一边散热一边流通,能够尽量地降低排气的温度。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在从所述供给口到所述排气口的管道的中途部具有弯部。
通过本结构,由于排气管在管道的中途部形成有弯部,因此例如能够使流过位于机体前部侧的供给来自发动机的排气的排气管的前部侧部分的排气流通方向不同于经过弯部后的排气管的后部侧部分的排气流通方向,以能提高冷却性能的方式恰当地设计配管构造。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气管的除所述供给口以外的其他部分相比偏靠所述谷粒存储部侧,所述弯部形成为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前方的状态,在所述弯部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具有间隔部件。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间隔部件具有:横向间隔部,沿着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前壁向左右方向延伸;以及前后朝向间隔部,沿着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向前后方向延伸。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存储部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位置保持机构,横跨设置在所述存储部用支柱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能够将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位置保持在所述作用姿势;以及面板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支承驾驶部的操作面板,所述横向间隔部支承在所述面板用支柱,所述前后朝向间隔部支承在所述存储部用支柱。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脱粒装置具有处理物搬运部,所述处理物搬运部位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脱粒处理物向上方搬运,所述排气管呈以下状态,即所述弯部位于比所述处理物搬运部偏靠机体前部侧的位置。
通过本结构,将脱粒处理物向上方输送的处理物搬运部位于侧壁的横外侧方即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之间。脱粒处理物存在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和带枝的谷粒等二次物。并且,排气管从位于机体前部的较低位置的发动机经由路径中途的弯部朝向机体后方侧延伸。也就是说,由于弯部位于比处理物搬运部偏靠机体前部侧的位置,因此通过以不与处理物搬运部相互干扰的方式配备经过弯部后的排气管的后部侧部分,能够有效利用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之间的空间。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谷粒扬送装置,所述谷粒扬送装置位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谷粒向上方朝着谷粒存储部的上部入口搬运,所述排气管经过所述谷粒扬送装置和所述脱粒装置之间。
通过本结构,在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具备谷粒扬送装置,谷粒扬送装置将从脱粒装置排出至外侧的谷粒向上方输送并经过上部入口供给至谷粒存储部的内部。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形成于谷粒扬送装置与脱粒装置之间的空间配备排气管。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二次物回送装置,所述二次物回送装置位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二次物向上方朝着所述脱粒装置的二次物投入口搬运,所述排气管经过所述二次物回送装置的上方。
通过本结构,在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具备二次物回送装置,二次物回送装置将从脱粒装置排出至外侧的二次物向上方输送并经过二次物投入口回送至脱粒装置内部。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谷粒扬送装置与脱粒装置之间的形成于二次物回送装置的上方的空间配备排气管。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谷粒扬送装置,位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谷粒向上方朝着谷粒存储部的上部入口搬运;以及二次物回送装置,位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二次物向上方朝着所述脱粒装置的二次物投入口搬运,在从机体侧面观察时,所述谷粒扬送装置与所述二次物回送装置交叉。
通过本结构,在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具备谷粒扬送装置,谷粒扬送装置将从脱粒装置排出至外侧的谷粒向上方输送并经过上部入口供给至谷粒存储部的内部。此外,在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具备二次物回送装置,二次物回送装置将从脱粒装置排出至外侧的二次物向上方输送并经过二次物投入口回送至脱粒装置内部。
再者,由于谷粒存储部是大型部件且谷粒存储部的上部入口可以形成于任意位置,因此为了改善输送效率,优选将谷粒朝向正上方输送。另一方面,在脱粒处理上,优选将通过二次物回送装置回送的二次物回送至脱粒装置内部的尽量靠近处理物移送方向始端侧的位置。
因此,当以大致直立姿势配置谷粒扬送装置,并且在比回收谷粒的部位偏靠处理物移送方向始端侧的部位形成二次物投入口,并以前倾状态的倾斜姿势配置二次物回送装置时,谷粒扬送装置和二次物回送装置以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呈交叉状态的方式进行配置。
因此,通过本结构,通过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呈交叉状态配置谷粒扬送装置和二次物回送装置,能够改善谷粒的输送效率,并且能够良好地进行脱粒处理。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谷粒扬送装置,位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谷粒向上方朝着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上部入口搬运;以及连结部件,连结所述谷粒扬送装置的上部侧部位和所述脱粒装置,所述排气管支承在所述连结部件。
通过本结构,在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具备谷粒扬送装置,谷粒扬送装置将从脱粒装置排出至外侧的谷粒向上方输送并经过上部入口供给至谷粒存储部的内部。
谷粒扬送装置的上部侧部位经由连结部件连结并支承于脱粒装置。因此,即使在例如以自由变更姿势的方式设有谷粒存储部,并在谷粒扬送装置的上部侧部位与谷粒存储部连接的状态、谷粒扬送装置的上部侧部位与谷粒存储部分离的状态间切换,也能够将谷粒存储部的上部入口与谷粒扬送装置的位置关系维持在容易进行谷粒输送的良好的位置关系。
并且,排气管支承于连结部件。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利用用于使谷粒扬送装置的上部侧部位连结支承于脱粒装置的连结部件,能够以不使支承结构复杂化的状态对排气管进行支承。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存储部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以及位置保持机构,横跨设置在所述存储部用支柱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能够将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位置保持在所述作用姿势,所述排气管支承在所述存储部用支柱。
通过本结构,谷粒存储部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通过直立设置于机体框架的支柱和位置保持机构将位置保持在作用姿势。
并且,排气管支承于支柱。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利用用于使位置保持机构支承于机体框架的支柱,能够以不使支承结构复杂化的状态对排气管进行支承。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后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谷粒存储部;以及连结部件,连结所述后部支柱和脱粒装置,所述排气管支承在所述连结部件。
通过本结构,谷粒存储部通过直立设置于机体框架的后部的后部支柱,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此外,通过连结部件连结后部支柱和脱粒装置,加强直立设置于机体框架的后部支柱。
并且,排气管支承于连结部件。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利用用于加强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谷粒存储部的后部支柱的连结部件,能够以不使支承结构复杂化的状态对排气管进行支承。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罩体部件,所述罩体部件覆盖所述排气管的谷粒存储部侧的外方。
通过本结构,由于排气管的谷粒存储部侧的外方通过罩体部件覆盖,因此即使在例如采用了能够在谷粒存储部退入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作用姿势、向机体外方伸出的维护姿势间变更姿势的结构的情况下,切换为维护姿势时,作业者也不可能接近排气管等,能够轻易的进行良好的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罩体部件的下部侧部分形成越靠近下端侧越偏靠脱粒装置侧的倾斜面。
通过本结构,由于罩体部件的下部侧部分是越靠近下端侧越偏靠脱粒装置侧的倾斜面,因此排气管的下方侧的区域的外方被该罩体部件的下部侧部分覆盖。此外,即使有时废秸秆屑等飞溅至罩体部件的上部,该废秸秆屑等也会被沿着倾斜面向下方引导流下,避免堆积在罩体部件的上部的接近排气管的部位。(2)与“问题2”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以沿机体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具有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所述脱粒装置对收割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所述谷粒存储部存储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具有作业台。
通过本结构,以位于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之间并固定于机体的状态具备作业台。在进行脱粒装置内部的清扫、保养检修等维护作业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利用该作业台,以稳定的姿势进行作业。
例如,在使顶板开放并将手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上部侧的较高位置伸入脱粒装置的内部进行作业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利用作业台,以脚被稳定支承的稳定的姿势进行作业。
因此,通过本发明,能够以稳定的姿势轻松地进行脱粒装置的维护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作业台从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向后方延伸设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作业台从脱粒装置的前端部朝向后方设置,因此至少能够对脱粒装置的前部侧部位良好地进行维护作业。
补充说明,联合收割机在进行收割作业时,收割谷秆从配置于机体前部的收割部供给至脱粒装置的前端部,在脱粒装置的内部,数量众多的收割谷秆在前端部侧部位被脱粒处理。其结果是,脱粒装置的前端部侧部位随着脱粒处理的进行,负担变大,容易受到损伤从而需要维护作业的可能性大。
因此,通过设置上述这样的作业台,能够在在需要维护作业的可能性大的脱粒装置的前端部侧部位良好地进行维护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作业台从比所述脱粒装置靠近前方侧的部位向后方延伸设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作业台从比脱粒装置偏靠前方侧的部位朝向后方设置,因此至少能够对脱粒装置的前端部侧部位良好地进行维护作业。
补充说明,联合收割机在进行收割作业时,收割谷秆从机体前部所具备的收割部供给至脱粒装置的前端部,在脱粒装置的内部,数量众多的收割谷秆在前端部侧部位进行脱粒处理。其结果是,脱粒装置的前端部侧部位随着脱粒处理的进行,负担变大,容易受到损伤从而需要维护作业的可能性大。
因此,通过具备上述这样的作业台,能够对需要维护作业的可能性大的脱粒装置的前部侧部位良好地进行维护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作业台延伸设置到所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
通过本结构,由于作业台延伸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因此在作业者登上该作业台进行脱粒装置内部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无论是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哪个位置,都能够良好地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作业台沿着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向机体前后方向延伸。
通过本结构,由于作业台沿着脱粒装置的侧壁向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因此无论是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哪个位置,都呈作业台接近脱粒装置的状态,因此在作业者登上作业台进行作业的情况下,能够以靠近作业对象位置的状态容易地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覆盖所述脱粒装置的脱粒室的上部的顶板以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摆动支点在闭状态和开状态间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所述闭状态为覆盖所述脱粒室的上方的状态,所述开状态为使所述脱粒室的上方开放的状态,所述作业台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与所述摆动支点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横侧部位。
通过本结构,当将顶板切换为开状态时,由于脱粒室的上方较大地开放,因此容易进行脱粒室内部的维护作业。维护作业结束后,通过将顶板切换为闭状态,能够良好地进行脱粒作业。
并且,由于作业台设置于脱粒装置的与摆动支点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横侧部位,因此登上作业台的作业者位于顶板的摆动端侧,能够用手握住顶板的摆动端侧部位容易地进行开闭。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脱粒装置具有朝上的顶板支承面,所述顶板支承面在所述闭状态下阻挡支承所述顶板,所述作业台和所述顶板支承面设定成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
通过本结构,当顶板切换为闭状态时,顶板的摆动端侧部位由顶板支承面阻挡支承。登上作业台的作业者握住顶板将其切换为开状态时,伴随着顶板的摆动,顶板的摆动端侧部位离开顶板支承面,从而脱粒室的上方开放。
由于作业台和顶板支承面设定成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登到作业台上的作业者能够将上方开放的顶板支承面作为作业台的一部分加以利用,从而更加容易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作业台支承在所述脱粒装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作业台支承于脱粒装置,因此能够将脱粒装置兼用为支承框架,无需另行设置用于支承作业台的专用框架部件等复杂的支承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支承作业台。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覆盖所述脱粒装置的脱粒室的上部的顶板以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摆动支点在闭状态和开状态间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所述闭状态为覆盖所述脱粒室的上方的状态,所述开状态为使所述脱粒室的上方开放的状态,所述脱粒装置具有朝上的顶板支承面,所述顶板支承面在所述闭状态下阻挡支承所述顶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部分载置支承在所述顶板支承面。
通过本结构,当顶板切换为闭状态时,顶板的摆动端侧部位由顶板支承面阻挡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脱粒装置侧的部分载置支承于顶板支承面。
即,能够有效地利用用于阻挡支承顶板的顶板支承面来支承作业台,无需用于对作业台的位于脱粒装置侧的部分进行支承的专用框架部件,能实现结构的简化。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框架体,所述框架体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通过本结构,作业台的位于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由框架体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脱粒装置侧的部分能够利用脱粒装置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由框架体支承,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作业台。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以及位置保持机构,横跨设置在所述支柱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能够将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位置保持在所述作用姿势,所述支柱作为所述框架体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通过本结构,作为谷粒存储部的谷粒箱以绕上下轴心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从而能够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变更姿势。并且,为了通过位置保持机构将谷粒箱的位置保持在作用姿势而配置的支柱作为框架体发挥作用,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即,由于有效利用为了将作为谷粒存储部的谷粒箱的位置保持在作用姿势而配置的支柱来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因此通过部件的兼用,不会像配置用于支承作业台的专用支承框架的情况那样导致结构的复杂化,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支承作业台。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后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谷粒存储部;以及连结部件,连结所述后部支柱和所述脱粒装置,所述连结部件作为所述框架体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通过本结构,作为谷粒存储部的谷粒箱以绕上下轴心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从而能够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变更姿势。即,谷粒存储部设为通过直立设置于机体框架的后部的后部支柱以绕上下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承,能够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变更姿势。此外,由于支承谷粒存储部而被施加了往横向倾倒方向的负载的后部支柱通过连结部件连结于脱粒装置,从而提高对横向倾倒方向的支承强度。并且,该连结部件作为框架体发挥作用,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即,由于有效利用为了加强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谷粒存储部的后部支柱而配置的连结部件来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因此通过部件的兼用,不会像配置用于支承作业台的专用支承框架的情况那样导致结构的复杂化,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支承作业台。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固定连结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且延伸设置到所述谷粒存储部侧,所述支承部件作为所述框架体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通过本结构,固定连结并牢固地支承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支承部件以延伸设置到谷粒存储部侧的状态设置。并且,该支承部件作为框架体发挥作用,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因此,由于通过固定于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支承部件来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因此通过脱粒装置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脱粒装置侧的部分,从而能够利用脱粒装置稳定地支承作业台的位于脱粒装置侧的部分、以及作业台的位于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作业台的上表面具有防滑部。
通过本结构,在作业者登上作业台进行作业的情况下,由于具备防滑部,因此脚下打滑导致体态不稳定的可能性小,能够以稳定的体态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供来自装载在机体的发动机的排气流通的排气管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所述排气管位于所述作业台的下方。
通过本结构,来自发动机的排气流过设置于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之间的排气管并向外部排出。并且,由于排气管位于作业台的下方,因此在作业台上进行作业的作业者通过作业台远离排气管,能够在不存在与排气管接触的不利的状态下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位于所述作业台的上侧。
通过本结构,排气管的后端部是发动机的排气向外方排出的部位,但由于该排气管的后端部位于比作业台偏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高温的发动机的排气在作业台的上侧的向外方开放的部位被排出。
其结果是,高温的排气能够以不会蓄积于作业台的下方侧的状态良好地向外方排出。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在与所述作业台的后端部相比偏靠前方侧的部位朝上变更角度,在所述作业台的后端部形成有供所述排气管经过的缺口或开口。
通过本结构,在作业台的后端部形成有缺口或开口,经过该缺口或开口,供排气管朝上变更角度的部位通过。
若代替该结构,采用例如使作业台的后端部位于比排气管朝上变更角度的部位偏靠前方侧的位置的结构,换言之采用在排气管朝上变更角度的部位横跨整个作业台进行开口的结构,则作业台的前后长度较短,作业者的作业范围限制于狭小范围。
对此,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在容许排气管向上方变化姿势的同时,沿着机体前后方向尽量地扩大作业者的作业范围。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罩体部件,所述罩体部件覆盖所述排气管的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外方,所述罩体部件支承在所述作业台。
通过本结构,排气管的谷粒存储部侧的外方由罩体部件覆盖。例如,在采用由于形成于谷粒存储部和脱粒装置之间的空间开放而能够变更姿势为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维护姿势的结构的情况下,当谷粒存储部切换为维护姿势时,作业者在进入形成于谷粒存储部和脱粒装置之间的空间进行维护作业时,由于能够通过罩体部件避免与排气管接触,因此能够安全地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罩体部件具有:横侧部,覆盖所述排气管的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横侧方;以及底部,覆盖所述排气管的下方侧,从所述作业台到所述排气管的上下间隔设定为比从所述排气管到所述罩体部件的所述底部的上下间隔大。
通过本结构,由于罩体部件分别覆盖排气管的谷粒存储部侧的横侧方以及排气管的下方侧,因此能够确保维护作业的作业安全性。此外,由于从作业台到排气管的上下间隔设定为比从排气管到罩体部件的底部的上下间隔大,因此来自排气管的热难以传到作业台,也能够确保作业台上的作业安全性。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的框架体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向斜上方朝着所述谷粒存储部侧延伸,所述罩体部件的所述横侧部和所述底部之间的角部支承在所述框架体。
通过本结构,框架体从脱粒装置的侧壁向斜上方朝着谷粒存储部侧延伸,是由直线状的部件构成等具备充分的支承强度的结构,并且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并且,由于框架体经过罩体部件的角部的附近部位,因此利用了该框架体支承罩体部件的角部。
因此,通过有效利用为了支承作业台而配置的框架体来兼用作罩体部件的支承部件,与具备专用支承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支承结构的简化。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作业台和所述排气管之间具有隔热部。
通过本结构,来自排气管的热被隔热部遮挡从而难以传到作业台。其结果是,在作业台上进行作业的作业者难以受到热的影响,能够提高作业的安全性。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谷粒扬送装置,所述谷粒扬送装置位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谷粒向上方朝着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上部入口搬运,所述作业台沿前后方向分割形成为:前部侧台部分,位于所述谷粒扬送装置的前方侧;以及后部侧台部分,位于所述谷粒扬送装置的后方侧。
通过本结构,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从脱粒装置排出至外侧后,通过谷粒扬送装置向上方输送并从上部入口供给至谷粒存储部的内部。
为了将谷粒高效地存储至谷粒存储部,优选上部入口形成于谷粒存储部的尽量高的位置,最好使谷粒扬送装置从脱粒装置底部的较低位置沿着上下长长地延伸到谷粒存储部的上部的较高位置。这样一来,当在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之间设置作业台时,就会与上下方向较长的谷粒扬送装置相互干扰。
因此,通过使作业台前后分割形成为位于谷粒扬送装置的前方侧的前部侧台部分和位于谷粒扬送装置的后方侧的后部侧台部分,能够设计成使谷粒扬送装置沿着上下长长地延伸的结构,并且能够在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之间横跨前后方向的较大范围设置作业台。
(3)当以下所述的方案具有“解决方案1”、“解决方案2”以及下述“解决方案4”中的方案时,更加优选。然而,下述方案为可选,并且,即使独立于其他方案而具有下述方案,也为优选。
作为在车体框架上以左右排列的状态并列设置有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的联合收割机,存在具有下述结构的联合收割机。在谷粒箱的后方侧安装有支柱状部件,用于支承所述谷粒箱、后方侧的卸料器,并且使支柱状部件的下端侧以绕上下方向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车体框架。进而,使所述支柱状部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在车体框架上固定的其他纵框架。并且,燃料箱在谷粒箱的后方侧配设于脱粒装置与支柱状部件、纵框架之间的狭小空间(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12-090556号公报(JP 2012-090556A))。
在JP 2012-090556A所示的结构中,为了进行维护等而开箱时,卸料器也与谷粒箱相同,绕共同的上下轴心转动,维持为相对姿势不变更的状态。如此,通过构成为卸料器和谷粒箱绕共同的上下轴心转动,由于俯视时彼此的相对姿势没有变化,因此在为了进行维护等而打开谷粒箱时,无需花费工夫对装卸谷粒箱和卸料器的传动结构进行装卸或能够将谷粒输送路径在中途连通/断开等方面有用。
但是,在上述的结构中,谷粒箱的后方侧的空间在左右方向上的一方侧存在脱粒装置,在另一方侧存在很多用于以能够绕上下轴心转动的方式支承谷粒箱的支柱状部件和纵框架等支承结构,燃料箱的配设空间被限制在狭小范围。由此,在难以配设容量较大的燃料箱这一点上仍有改善的余地。
在此,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利用脱粒装置和谷粒箱之间的空间配设容量较大的燃料箱。具体而言,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以在车体框架上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并列设置,并且,以进入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对向部位的间隔内的方式配设燃料箱。
通过本结构,将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的对向部位的间隔有效利用为车体框架上的燃料箱配设用空间,能够增大燃料箱的容量。并且,由于燃料箱位于重量更重的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之间,因此有以下优点:即使其容量较大,也容易维持在燃料的增减所导致的车体平衡变动较小的状态。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配设在所述间隔的机体后方侧。通过本结构,由于燃料箱配设于机体后方侧,因此在容易从机体后方侧进行燃料的补给这一点上,存在使用方便的优点。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使所述燃料箱载置支承在所述车体框架。通过本结构,由于当装载容量较大的燃料箱时,无需在车体框架之外另行设置构成用于载置燃料箱的装载台的框架部分,能够直接利用用于装载脱粒装置、谷粒存储部的车体框架,因此存在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的优点。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在其后端侧具有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凸出。通过本结构,通过具备凸出部分,将比脱粒装置偏靠后方侧的空间也作为燃料箱的配设用空间进行利用,能够进一步地增大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在其后端侧具有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与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凸出。通过本结构,通过具备凸出部分,将比谷粒存储部偏靠后方侧的空间也作为燃料箱的配设用空间进行利用,能够进一步地增大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凸出部分的机体横外方配设有卸料器,所述卸料器从所述谷粒存储部排出谷粒。通过本结构,由于配设了从谷粒存储部排出谷粒的卸料器,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必然存在于谷粒存储部的后方侧的车体框架上的空间,通过合理利用空间,能够毫不勉强地增大燃料箱的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在其后端侧具有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与所述车体框架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凸出。通过本结构,通过具备凸出部分,能够进一步地增大燃料箱的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出部分的下方具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限制其他物体从下方侧接触所述燃料箱。通过本结构,能够抑制其他物体从下方侧接触与车体框架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凸出的燃料箱。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出部分的后方具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限制其他物体从后方侧接触所述燃料箱。通过本结构,能够抑制其他物体从后方侧接触与车体框架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凸出的燃料箱。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从所述谷粒存储部排出谷粒的卸料器以向所述车体框架的后方凸出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方,所述防护部件配备在所述卸料器的后方侧且配备在下方侧。通过本结构,能够抑制其他物体从后方侧或下方侧接触与车体框架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凸出的燃料箱。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出部分的上部设有供油口。通过本结构,由于供油口设于凸出部分的上部,因此容易从后方侧对燃料箱进行燃料的补给。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俯视时,所述燃料箱配设在与所述谷粒存储部重叠的位置。通过本结构,将谷粒存储部的下侧的空间作为燃料箱的配设空间有效利用,能够增大燃料箱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存储部具有谷粒箱,在所述谷粒箱的下方形成有下端变窄的倾斜部,以进入该倾斜部的状态配设所述燃料箱。通过本结构,有效利用谷粒箱所具备的倾斜部的下侧空间,能够增大燃料箱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箱具有排出内部谷粒的底部螺旋体,该底部螺旋体配设在所述谷粒箱的左右宽度方向上的偏靠机体横外方侧的位置,所述倾斜部形成在所述底部螺旋体的机体横内方侧。通过本结构,通过使谷粒箱的底部螺旋器位于左右宽度方向上偏靠机体横外方侧的位置,由于形成于比该底部螺旋器偏靠机体内方侧的倾斜部的下侧空间变宽,因此容易利用该下侧空间配设容量较大的燃料箱。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在与所述倾斜部对向的部位形成有向外侧下方倾斜的倾斜面。通过本结构,由于在形成于谷粒箱下方的与向下变窄的倾斜部对置的部位配设有形成有向外下方下斜的倾斜面的燃料箱,因此能进一步地有效利用谷粒箱所具备的倾斜部的下侧空间,确保较大的燃料箱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倾斜面以沿着所述倾斜部的方式设定倾斜角度。通过本结构,能够以维持了各个倾斜部分彼此之间所需的最小间隔的状态,将谷粒箱的倾斜部和燃料箱的倾斜面配设为最大限度接近的状态。因此,能进一步地有效利用谷粒箱所具备的倾斜部的下侧空间,确保更大的燃料箱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的供油口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位于所述谷粒箱侧的横侧壁和所述谷粒箱的位于脱粒装置侧的横侧壁之间的位置。通过本结构,能够不受脱粒装置、谷粒箱的存在的妨碍,维持容易开闭燃料箱的供油口的状态。此外,由于供油口不进入谷粒箱的倾斜部的下侧,因此不必担心该供油口的存在会限制箱整体的大小,通过这一点也容易确保较大的燃料箱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形成有呈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的朝上的面和所述倾斜面,所述燃料箱的供油口设置在所述朝上的面。通过本结构,使供油口位于燃料箱的最高部位,容易向燃料箱内进行供油作业,同时能够不受该供油口存在的妨碍地将倾斜面配设为深入谷粒箱的倾斜部的下侧的状态。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燃料箱的与所述谷粒箱对向一侧的横壁,在从所述倾斜部的下端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位置,设有立起壁部,所述立起壁部立设在所述车体框架的上侧并与所述倾斜面的下端侧相连,所述立起壁部的上端以位于所述谷粒箱的下端的上侧的方式设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在燃料箱的与谷粒箱对置侧的横壁设有与倾斜面的下端侧相连的立起壁部,因此避免了相对于燃料箱的平面配设空间所占比例的容量降低,确保较大的燃料箱容量,能够有效利用行驶机体上的空间。
也就是说,通过具备深入谷粒箱的倾斜部的下侧的向外下方下倾的倾斜面,能够实现燃料箱容量的增大。但是,在燃料箱的向外下方下倾的倾斜面所在的部位,存在燃料箱容量的增加比例相对于燃料箱的配设空间的增加比例逐渐变小的倾向。因此,当以直至谷粒箱的倾斜部的下端部附近位置,一直与燃料箱的倾斜面对置的方式形成燃料箱时,燃料箱整体的俯视时的配设空间变得相当大,但与之相比燃料箱内的容量却没怎么增大。
因此,在本结构中,通过在从谷粒箱的倾斜部的下端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位置设有直立设置于车体框架的上侧并与倾斜面的下端侧相连的立起壁部,有效利用了通过在燃料箱设置倾斜面来增大燃料箱容量的优点,同时缩小了燃料箱容量的增加比例相对于燃料箱的配设空间的增加比例较小的范围,能够有效利用行驶机体上的空间。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燃料箱的上壁,以俯视时位于面积中心或其附近的状态,在所述朝上的面设有通气孔。通过本结构,即使燃料箱随着行驶机体的横摇、纵摇等而改变姿势,也容易将通气孔维持在始终与燃料箱内的上部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状态,容易无障碍地进行箱内的空气排除。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燃料箱的上壁,以俯视时位于面积中心或其附近的状态,在所述朝上的面连接有回送来自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回送管。通过本结构,即使燃料箱随着行驶机体的横摇、纵摇等而改变姿势,也容易将燃料回送管与发动机的连接部位始终维持在与燃料箱内的上部空间连通的状态,容易减少随着燃料箱的姿势变化导致内部的燃料逆流的事态发生。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燃料箱的底壁,以位于所述燃料箱的底面的面积中心或其附近的状态,设置有用于排出箱内的燃料油的排出口。通过本结构,不仅是在行驶机体是完全水平的姿势时,在稍微倾斜的姿势时,也能够可靠地排出绝大部分燃料箱内的燃料油。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从所述谷粒存储部排出谷粒的卸料器能够在排出姿势和收纳姿势间切换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使排出侧端部朝向配设有所述燃料箱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机体横外侧的姿势,所述收纳姿势为在所述车体框架上使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姿势。通过本结构,由于燃料箱位于与卸料器的摆动动作范围无关的部位,因此不存在因卸料器的摆动动作范围而使燃料箱的配设高度受到限制等不利情况,能够配设容量较大的燃料箱。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配设在所述间隔的与二次回送装置相比偏靠后方的位置,所述二次回送装置将二次物送回所述脱粒装置内的脱粒部。通过本结构,能够有效利用为了配设二次回送装置等而必须设置的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的对置部位的间隔来配设燃料箱。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配设成从机体后方侧横跨至所述二次回送装置的后端部附近。通过本结构,由于燃料箱在前后方向上也能够从机体后方侧横跨至二次回送装置的后端部附近较长地配设,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该燃料箱容量。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沿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燃料箱配设在与所述二次回送装置重叠的位置。通过本结构,在沿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燃料箱配设于与二次回送装置重叠的位置。也就是说,二次回送装置和燃料箱以在前后方向上分布在前方侧和后方侧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叠的状态配设。因此,能够与左右方向上二次回送装置的存在无关地有效利用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的对置部位的狭小间隔处的整个左右方向宽度,能够进一步地增大燃料箱的左右方向宽度。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存储部具有谷粒箱,所述谷粒箱通过绕设置在所述车体框架上的呈纵向姿势的上下轴心旋转,能够在作业姿势和检修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所述作业姿势为所述谷粒箱在接近所述燃料箱的位置收纳在行驶机体的姿势,所述检修姿势为所述谷粒箱远离所述燃料箱向行驶机体的横外方伸出的姿势。通过本结构,由于谷粒箱在作业姿势和检修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因此容易进行燃料箱周围的维护作业,所述作业姿势为谷粒箱在接近燃料箱的位置收纳于行驶机体的姿势,所述检修姿势为谷粒箱远离燃料箱向行驶机体的横外方伸出的姿势。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料箱配设在与所述上下轴心的存在部位相比在左右方向上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通过本结构,由于燃料箱位于与构成谷粒箱的回转中心的上下轴心的存在部位相比在左右方向上偏靠机体内方侧的位置,因此无需设置用于避免与谷粒箱、伴随该谷粒箱向机体外方侧回转的相关操作机构等相互干扰的空间,容易有效利用行驶机体上的空间。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间隔设有位于所述车体框架上的线状体载置板,所述线状体载置板具有以下结构,即通过使剖面形状呈向上方侧凸出弯曲的形状的凸条板部彼此在左右方向上空出小间隔,从而在各凸条板部彼此之间形成供夹杂物向下方侧下落的夹杂物下落口。通过本结构,利用线状体载置板的呈向上方侧凸出弯曲的形状的凸条板部彼此的间隔,在容易进行管道设置、布线等方面有利。并且,由于在所述各凸条板部彼此之间形成有夹杂物下落口,因此容易避免在各凸条板部彼此之间堆积夹杂物、秸秆屑等尘埃的状态。
(4)当以下所述的方案具有“解决方案1”、“解决方案2”以及“解决方案3”中的方案时,更加优选。然而,下述方案为可选,并且,即使独立于其他方案而具有下述方案,也为优选。
在上述JP 2012-090556A所示的联合收割机中,行驶机体具备存储谷粒的谷粒箱和用于排出谷粒的卸料器,作为卸料器,使用从与谷粒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的导入侧端部到排出侧端部的纵输送路径形成为直线状的简易型的卸料器,该卸料器在使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收纳姿势、和使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方的排出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
如JP 2012-090556A中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在使用了简易型的卸料器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中,例如在谷粒箱的后方侧安装支柱状部件,并且使该支柱状部件的下端侧以绕上下方向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车体框架,并且,使该支柱状部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在车体框架上的其他纵框架。
上述结构的联合收割机为了进行维护等而开箱时,卸料器也与谷粒箱相同,绕共同的上下轴心转动,维持相对姿势不变更的状态。如此,通过构成为卸料器和谷粒箱绕共同的上下轴心转动,由于俯视时彼此的相对姿势不变化,因此在为了进行维护等而打开谷粒箱时,无需花费工夫对装卸谷粒箱和卸料器的传动结构进行装卸或能够将谷粒输送路径在中途连通/断开等方面有用。
在上述结构的收割机中,安装于谷粒箱的后方侧的支柱状部件以如下方式被连结:上端侧连结于谷粒箱的后部,下端侧支承从谷粒箱向卸料器的谷粒排出口附近。也就是说,从谷粒箱向卸料器的谷粒输送路径所在的部位为了配备谷粒箱的底部和卸料器的传动结构等,构成为非常结实的结构,只要通过支柱状部件支承其附近,即使不太能提高谷粒箱的整体的强度,也容易得到由支承状部件支承谷粒箱整体的结构。因此,支柱状部件倾向于以如下方式进行配设:在谷粒箱的后部尽量对从谷粒箱向卸料器的谷粒排出口附件的部位进行支承。
其结果是,支柱状部件在接近从谷粒箱向卸料器的谷粒排出口的位置,并且对支承谷粒排出口附近进行支持,同时能够相对于车体框架绕上下轴心转动。因此,作为支柱状部件,存在采用绕过从谷粒箱向卸料器的谷粒输送路径的结构的支柱状部件等,使得其支承结构容易变得比较复杂的倾向,在这一点上仍有改善的余地。
在此,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行驶机体具有:谷粒箱,存储谷粒;以及卸料器,用于排出所述谷粒箱内的谷粒,所述谷粒箱在支承于支承框架的状态下,在作业姿势和检修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所述支承框架在所述谷粒箱的后方侧立设于所述行驶机体的车体框架,所述作业姿势为所述谷粒箱收纳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姿势,所述检修姿势为所述谷粒箱从所述行驶机体向横外方伸出的姿势,所述卸料器具有纵筒部,并且,在收纳姿势和排出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所述纵筒部具有直线状的纵输送路径,所述纵输送路径从导入侧端部延伸到排出侧端部,其中,所述导入侧端部与所述谷粒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所述排出侧端部形成有谷粒送出口,所述收纳姿势为使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使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方的姿势,所述谷粒箱和所述卸料器以绕上下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
通过本结构,谷粒箱和卸料器并非以绕上下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直接支承于车体框架,而是以绕上下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直立设置于行驶机体的车体框架。
因此,在设定谷粒箱和卸料器的转动轴心的位置时,能够设定于从车体框架直立设置的支承框架上的任意位置,而并非车体框架上的位置。
因此,无需使支承谷粒箱和卸料器的部件一边绕过从谷粒箱向卸料器的谷粒输送路径一边支承于车体框架这样的复杂的结构,就能容易的简化支承框架本身的结构、以绕上下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谷粒箱和卸料器的结构。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箱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多个部位。通过本结构,谷粒箱支承在支承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多个部位,能够以绕上下轴心转动的方式稳定性良好地受到支承。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箱的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的支承部位中的位于最下位置的支承部位以载置于所述支承框架所具有的载置部的状态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承。通过本结构,支承框架具备载置部,由于在该载置部支承谷粒箱的最下位置的支承部位,因此能够与比载置部偏靠下方侧的空间的结构、形状无关地配置谷粒箱的支承部位。因此,能够不受比载置部偏靠下方侧的空间的结构、形状的影响地简化谷粒箱的支承部位的结构。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具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通过本结构,由于经由配置于谷粒箱的后部的安装框架,能够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谷粒箱,因此能够与安装有该安装框架的谷粒箱的主体部分的形状、容量的或多或少的变化无关地使用共同的安装框架。因此,容易通过安装框架的共用,实现零件数的削减、结构的简化。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框架由从所述位于最下位置的支承部位横跨至位于最上位置的支承部位的纵长的部件结构。通过本结构,安装框架由从最下位置的支承部位横跨至最上位置的支承部位的竖长的部件构成,由此,安装框架也作为连结最下位置的支承部位和最上位置的支承部位的连结装置发挥作用,容易进一步实现结构的简化、小型化。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框架由剖面呈圆形的柱状体构成。通过本结构,由于安装框架由剖面呈圆形的柱状体构成,因此,能够将该安装框架本身作为具备谷粒箱和卸料器的摆动轴心的枢轴支承轴进行使用。
因此,与在安装框架之外另行设置枢轴支承轴这样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结构简化。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框架的上部侧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被环抱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通过本结构,由于与谷粒箱一起自由转动的安装框架的上部侧以自由转动的方式环抱支承于支承框架,因此容易使安装框架的姿势维持稳定状态的同时进行谷粒箱的转动操作。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以进入所述支承框架的所述载置部的下方的状态,配设与所述谷粒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的所述导入侧端部。通过本结构,通过将与谷粒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的卸料器的导入侧端部配置为进入载置部的下方的状态,能够使构成谷粒箱和卸料器的转动中心的安装框架与连接于谷粒箱的谷粒排出口的卸料器的导入侧端部重叠。由此,安装框架、支承框架能够支承尽量地接近从谷粒箱向卸料器输出谷粒的谷粒排出口的部位。因此,有效利用了刚性高的谷粒排出口附近的强度,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支承谷粒箱和卸料器且不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化。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支承框架的所述载置部的后方位置具有所述纵筒部。通过本结构,在谷粒箱的后表面侧和卸料器的直线状的纵筒部之间配置有支承框架的载置部,还可以配设安装框架,避免联合收割机的前后方向长度的增大化,同时能够紧凑地配设谷粒箱、卸料器及用于对它们进行旋转支承的结构。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卸料器能够通过使所述纵筒部绕所述导入侧端部的横向轴心转动从而使所述纵筒部切换姿势。通过本结构,通过纵筒部绕导入侧端部的横向轴心的转动动作,能够对卸料器进行姿势变更操作,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获得能够起伏摆动的谷粒排出结构。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承框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纵筒部的存在部位相比偏靠机体内方侧的位置。通过本结构,使卸料器的摆动轴心位于尽量靠近机体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部侧的位置,在容易将谷粒排出到比卸料器的纵筒部的长度还远离机体的位置这一点上有利。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具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并且,所述安装框架具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阻挡支承所述卸料器的呈收纳姿势的所述纵筒部。通过本结构,由于安装框架也可以作为阻挡支承卸料器的收纳姿势的纵筒部的承接部的安装装置进行利用,因此通过部件的兼用,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此外,由于承接部设于安装框架,因此在开箱时,能够以阻挡支承纵筒部的状态直接使谷粒箱和卸料器绕上下轴心转动。因此,在能够省去开箱前将卸料器从承接部卸下这样的周折这一点上也有用。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承接部能够调节相对于所述安装框架的安装位置。通过本结构,由于能够调节承接部相对于安装框架的安装位置,因此能够稳定性良好地维持卸料器的收纳姿势。也就是说,例如将卸料器设为收纳姿势时,只要是其纵筒部不与承接部接触的状态,就可以通过用于对卸料器进行姿势变更的装置等来维持卸料器的收纳姿势,虽然有可能呈姿势难以稳定的状态,但通过使所述承接部的安装位置可调节,就能避免那样的不利情况,稳定性良好地阻挡支承卸料器的纵筒部。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摆动驱动装置,所述摆动驱动装置使所述纵筒部摆动从而进行姿势变更,并且,所述行驶机体具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阻挡支承所述卸料器的呈收纳姿势的所述纵筒部,所述承接部能够调节在所述行驶机体上的安装位置。通过本结构,能够使用摆动驱动装置容易地对卸料器的纵筒部进行姿势变更。并且,由于行驶机体所具备的承接部的安装位置可调节,因此能够稳定性良好地维持卸料器的收纳姿势。也就是说,使用摆动驱动装置使卸料器呈收纳姿势时,即使使纵筒部摆动到摆动驱动装置的动作极限,只要是纵筒部不与承接部接触的状态,就能通过摆动驱动装置的支承等来维持卸料器的收纳姿势,虽然有可能呈姿势难以稳定的状态,但通过使所述承接部的安装位置可调节,就能避免那样的不便,使卸料器的纵筒部与承接部接触从而稳定性良好地对其进行阻挡支承。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承接部具有:位置调节部,能够改变所述承接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并进行固定;以及缓冲件,能够通过与所述纵筒部的抵接进行体积弹性变形。通过本结构,通过具备上述的位置调节部和能够进行体积弹性变形的缓冲件,即使在承接部的内周侧的形状、大小与纵筒部的外周侧的形状、大小稍微不同或者承接部的内周侧的曲率中心的位置与纵筒部的外周侧的曲率中心的位置稍微错位等情况下,也容易吸收该形状、大小或者错位的量,进一步稳定性良好地设置承接部。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设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使由所述承接部阻挡支承的所述纵筒部相对于所述承接部保持位置。通过本结构,能将纵筒部以由承接部阻挡的状态进行锁定,可靠地保持位置。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横向框架,所述横向框架连结所述支承框架和脱粒装置的侧壁。通过本结构,通过使支承框架连结支承于脱粒装置,从而能够利用脱粒装置提高支承框架的强度。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有摆动驱动装置,所述摆动驱动装置使所述纵筒部摆动从而进行姿势变更,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一端部支承在所述谷粒箱的一部分,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另一端部支承在所述纵筒部。通过本结构,将谷粒箱和卸料器的纵筒部之间的空间作为摆动驱动装置的配设用空间进行利用,容易紧凑地构成整体。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从所述谷粒箱向后方凸出设置有安装托架,在所述安装托架连结有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所述一端部。通过本结构,由于从谷粒箱朝向后方凸出设置的安装托架连结有摆动驱动装置的一端部,因此,能够将摆动驱动装置配备于尽量靠近卸料器的纵筒部的部位。因此,与使摆动驱动装置位于远离纵筒部的位置并使卸料器进行起伏动作的情况相比,摆动驱动装置的伸缩对卸料器产生的驱动力使卸料器、摆动驱动装置产生扭转变形的可能性小,容易进行灵活的操作。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具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并且,所述安装托架连结在所述安装框架。通过本结构,由于安装托架连结于安装框架,相互加强,因此能够提高谷粒箱的支承部位的强度和摆动驱动装置的安装部位的强度。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摆动驱动装置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安装框架和所述纵筒部之间,其中,所述安装框架设置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通过本结构,在卸料器的纵筒部和谷粒箱的后壁之间,安装框架位于接近谷粒箱的位置,摆动驱动装置存在于接近纵筒部的位置。由此,在谷粒箱开箱时构成摆动中心的安装框架在谷粒箱附近支承谷粒箱,摆动驱动装置能够在尽量接近操作对象即纵筒部的部位对纵筒部进行摆动操作。因此,在能够得到使谷粒箱的支承结构小型轻量化或容易顺利进行摆动驱动装置对卸料器的摆动操作的结构这一点上有利。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箱具有作业灯。通过本结构,即使在进行使卸料器起伏摆动的作业时,也能够通过谷粒箱所具备的作业灯照亮规定的部位。因此,能够以无需担心像例如将作业灯配备在卸料器的顶端部的情况那样在卸料器起伏摆动时照射方向发生变化的方式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具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并且,在所述安装框架的上部具有作业灯。通过本结构,即使在进行使卸料器起伏摆动的作业时,也能够通过安装框架所具备的作业灯照亮规定的部位。因此,能够以无需担心像例如将作业灯配备在卸料器的顶端部的情况那样在卸料器起伏摆动时照射方向发生变化的方式进行作业。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谷粒箱具有载置支承部,所述载置支承部使所述谷粒箱的前端部载置支承在所述车体框架,在所述谷粒箱收纳在所述行驶机体的作业姿势下,所述谷粒箱通过所述载置支承部和所述支承框架支承在所述行驶机体。通过本结构,由于谷粒箱的前端侧由载置支承部支承,因此与仅通过谷粒箱的摆动中心侧的支承框架、安装框架支承谷粒箱的情况相比,无需将支承框架、安装框架的支承强度提高到必要强度以上,在容易使整体轻量化这一点上有利。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谷粒箱连接有扬谷装置,所述扬谷装置扬送搬运来自脱粒装置的谷粒,在所述谷粒箱呈所述作业姿势的状态下,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在所述谷粒箱的靠近所述扬谷装置的投入口侧和远离所述扬谷装置的投入口侧,形成有能够窥视所述谷粒箱内部的透视窗。通过本结构,在谷粒箱内,与仅在接近扬谷装置的投入口的一侧或远离扬谷装置的投入口的一侧中的一方形成有透视窗的结构相比,容易遍及更大范围并高精度地把握谷粒箱内的谷粒存储状态。
对于其他特征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有利效果,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说明即可获悉。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以下,至图10相同。)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4是脱粒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联合收割机的后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6是联合收割机的后视图。
图7的(a)是排气管的前后分割部位的侧视图,图7的(b)是排气管的前后分割部位的纵剖主视图。
图8的(a)是前部侧排气管的侧视图,图8的(b)是前部侧排气管的纵剖主视图。
图9的(a)是前部侧排气管的前后中间部的纵剖后视图,图9的(b)是后部侧排气管的前后中间部的侧视图。
图10的(a)是后部侧排气管的后部的横剖俯视图,图10的(b)是前部侧排气管的后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以下,至图21相同。)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13是脱粒装置的侧视图。
图14是联合收割机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15是联合收割机的后视图。
图16是由侧部罩体部件和间隔部件覆盖的状态的前部侧排气管的侧视图。
图17是卸下了侧部罩体部件和间隔部件的状态的前部侧排气管的侧视图。
图18是后部侧排气管的后部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排气管的支承结构的局部切口俯视图。
图20是排气管的后端部的俯视图。
图21是排气管配设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罩体部件的结构的纵剖后视图。
图2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以下,至图45相同。)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右视图。
图24是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设置于车体框架上的谷粒箱、脱粒装置和燃料箱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设置于车体框架上的谷粒箱、脱粒装置与燃料箱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图27是表示谷粒箱及卸料器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图28是表示谷粒箱及卸料器的支承结构的后视图。
图29是图28中的XXIX-XXIX剖视图。
图30是图28中的XXX-XXX剖视图。
图31是表示支承框架和安装框架的支承结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表示载置部的安装框架的装卸状态的说明图,图32的(a)表示安装框架嵌合于环状支承体的状态,图32的(b)表示卸下安装框架的状态。
图33是表示向谷粒箱传动的传动系统的概念图。
图34是表示千斤顶承接板的安装部的后视图。
图35是表示千斤顶承接板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设置于车体框架上的谷粒箱、脱粒装置与燃料箱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图3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谷粒箱及卸料器与燃料箱的安装结构的后视图。
图38示出了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燃料箱,是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39示出了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燃料箱,是沿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剖视图。
图4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线状体载置板与线状体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1是图40中的XLI-XLI剖视图。
图42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线状体载置板部分的剖视图。
图43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4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承接部的安装结构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4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谷粒箱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无论哪个实施方式所示例的联合收割机均为普通型(normal type)联合收割机(也称全喂入型(whole-culm charging type)联合收割机)。但是,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并不限定于该类型的联合收割机。
此外,只要没有明确的反对说明,各实施方式中的左右方向是从机体前进方向观察时的左右方向(例如,在图2的俯视图中,存在脱粒装置4的一侧为机体左侧,存在谷粒箱5的一侧为机体右侧)。其结果是,有时附图上的左右方向与上述左右方向不一致。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的行驶机体2的前部右侧具备驾驶部3,配置于驾驶部3的后方,以沿着机体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具备:脱粒装置4,对收割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以及谷粒箱(谷粒存储部的一例)5,存储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即,以谷粒箱5位于机体右侧、脱粒装置4位于机体左侧的状态排列。在谷粒箱5的后部具备作为谷粒排出装置的卸料器6,将存储于谷粒箱5的谷粒向机体外部输出。此外,以位于驾驶部3下方的状态具备发动机7,该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至联合收割机的各部。
在脱粒装置4的前部以绕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连结有用于输送收割谷秆的进料器8,在该进料器8的前端连结有收割部9,所述收割部9具有大致与机体宽度相当的割幅。收割部9具备:旋转卷筒10,将植立谷秆朝向后方耙入;推子型收割装置11,切断植立谷秆的根进行收割;以及将收割谷秆向机体宽度方向中间侧横向进给移送的横向进给螺旋体12等,通过横向进给螺旋体12将由收割装置11收割的谷秆横向进给并供给至进料器8。在脱粒装置4的后部具备切碎机13,将脱粒处理完毕的茎秆屑等切碎。
〔脱粒装置〕
如图5及图6所示,脱粒装置4的左右两侧通过侧壁14覆盖,上部通过顶板15覆盖。并且,在由左右侧壁14和顶板15包围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侧形成有脱粒室18,所述脱粒室18具有旋转的脱粒筒16、以及沿着其外周部设置的未图示的承接网,对通过进料器8输送进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此外,在脱粒室18的下部具备分选处理部19,将从承接网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分选成谷粒、二次物及废秸秆屑等。
顶板15介由设于左侧端部的转动支点部20,以绕机体前后朝向轴心X1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脱粒框架21,并且以在使用姿势和开放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的方式设置,所述使用姿势为顶板15覆盖脱粒室18的上方的姿势,所述开放姿势为顶板15开放脱粒室18的上方的姿势。
如图5及图6所示,在脱粒室18的左侧上部部位具备方筒状的上部框架体22,构成脱粒框架21的一部分并向前后方向延伸。并且,顶板15介由枢轴支承托架23,以绕机体前后朝向轴心X1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位于脱粒室18的左侧上部部位的上部框架体22。
此外,如图7、图9及图10所示,在脱粒室18的右侧上部部位具备方筒状的上部框架体24,构成脱粒框架21的一部分并向前后方向延伸。在切换为使用姿势的状态下,顶板15的摆动侧端部阻挡支承于上部框架体24的上表面24a,以能够拆卸的方式通过多个螺栓拧紧固定。即,上部框架体24的上表面24a作为承接使用姿势的顶板15的顶板支承面发挥作用。
虽未图示,但在顶板15的后端部具备气体阻尼器,使顶板15在切换为开放姿势的状态下自由保持位置,能够容易进行脱粒装置4内部的清扫和保养检修等维护作业。
分选处理部19具备:摆动分选装置(未图示),承接从承接网漏下的处理物并通过摆动运动进行筛分;风车(未图示),产生分选风;一次物回收部27,回收谷粒(一次物);以及回收带枝的谷粒等二次物的二次物回收部28等(参照图4)。对摆动分选装置的结构并未详述,但所述摆动分选装置对从脱粒室18漏下的处理物一边进行摆动移送一边进行筛分,使谷粒(一次物)向下方的一次物回收部27下落,使带枝的谷粒等二次物向二次物回收部28下落,使废秸秆屑等向机体后方排出。
回收至一次物回收部27的谷粒通过未图示的一次螺旋器朝向脱粒装置4的右侧外方横向进给输送。并且,具备作为处理物搬运部的螺旋输送器式谷粒扬送装置35,将输送至右侧外方的作为脱粒处理物的谷粒向上方输送并从谷粒箱5的上部入口5A供给至箱内部。如图4所示,谷粒扬送装置35在呈大致垂直姿势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输送箱36的内部具备输送螺旋器37,在上端部具备排出部38,所述排出部38具备使谷粒从谷粒箱5的上部入口5A向箱内释放的耙出叶片。
回收至二次物回收部28的二次物通过未图示的二次螺旋器朝向脱粒装置4的右侧外方横向进给输送。并且,具备作为处理物搬运部的二次物回送装置40,将输送至右侧外方的作为脱粒处理物的二次物回送脱粒装置4内部。如图4所示,与谷粒扬送装置35相同,二次物回送装置40在圆筒状的输送箱41的内部具备输送螺旋器42,在输送箱41的上端部具备排出部43,所述排出部43具备使二次物从形成于脱粒装置4的二次物投入口向脱粒装置4的内部释放的耙出叶片。
如图4所示,二次物回送装置40在脱粒装置4的右侧部中以从与二次螺旋器(未图示)对应的位置朝向脱粒装置4的右侧的前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呈倾斜姿势。如此,将二次物回送尽量靠近脱粒装置4内部的摆动分选装置的处理物移送方向上游侧的部位。
如上所述,谷粒扬送装置35从与一次物回收部27对应的位置呈大致垂直姿势设置,二次物回送装置40从与二次物回收部28对应的位置呈朝向前上方延伸的倾斜姿势设置,如图4所示,从机体侧面观察时,谷粒扬送装置35与二次物回送装置40呈交叉状态。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谷粒扬送装置35的上部侧部位通过由俯视大致呈L字形的板体构成的前后一对前部侧的连结部件44连结固定于脱粒装置4的侧壁14。一对连结部件44的一端部分别通过焊接一体连结于谷粒扬送装置35的输送箱36,另一端部分别通过螺栓的扣接连结固定于连结用托架45,所述连结用托架45一体连结于脱粒装置4的右侧的上部框架体24。如此,谷粒扬送装置35的上部侧部位介由连结部件44支承于脱粒装置4。因此如下所述,即使在采用了谷粒箱5绕上下轴心自由转动的结构的情况下,谷粒扬送装置35的排出部38与谷粒箱5的上部入口5A产生错位的可能性也很小。
〔谷粒箱及卸料器〕
如图1所示,在谷粒箱5的底部具备前后朝向的底部螺旋器46,将存储于其内部的谷粒朝向后方送出。位于底部螺旋器46的左右两侧的谷粒箱5的底面形成为底部螺旋器46侧位于下方的倾斜姿势。从机体后面观察时,底部螺旋器46设于比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偏靠横外侧方(右侧)的位置。该底部螺旋器46介由机体前部侧的传动机构47从发动机7传递动力。传动机构47通过未图示的离合器杆的操作,自由连通/切断动力传递。
如图1所示,卸料器6具备:肘部6A,将横向输送路径变更为纵向输送路径;以及直管状的纵筒部6B,与所述肘部6A的一端部相连并构成直线状的纵输送路径,在纵筒部6B的顶端部形成有排出谷粒的谷粒排出部6C。纵筒部6B具备位于圆筒状的箱的内部的排出螺旋器52,排出螺旋器52与底部螺旋器46介由肘部6A的内部所具备的锥齿轮机构(未图示)联动连结。
也就是说,通过底部螺旋器46输送进来的谷粒介由肘部6A送入纵筒部6B,在纵筒部6B内通过排出螺旋器52输送并从谷粒排出部6C排出至外部。肘部6A的一端部在防止脱落的状态下以相对自由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谷粒箱5的后壁所具备的排出用筒部(未图示),以使绕底部螺旋器46的前后朝向旋转轴心X2自由摆动。
通过这样的支承结构,卸料器6以绕沿着前后方向的底部螺旋器46的旋转轴心X2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谷粒箱5。并且,卸料器6通过液压缸55的工作能够在收纳姿势和排出姿势间切换姿势,所述收纳姿势为谷粒排出部6C朝向上方并退入机体内方侧的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谷粒排出部6C向机体外侧方凸出的姿势。
并且,谷粒箱5以绕上下轴心Y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48,所述作用姿势为谷粒箱5退入机体内方并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谷粒箱5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补充说明,如图1及图6所示,在谷粒箱5的后部侧以固定并直立设置于机体框架48的状态具备作为后部支柱的方筒状的后部侧纵框架49,谷粒箱5通过该后部侧纵框架49并介由转动支承部50以绕上下轴心Y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
将呈作用姿势的谷粒箱5切换为维护姿势时,需要事先切断传动机构47的传动状态并使传动机构47的传动上游侧与传动下游侧分离。此外,在将卸料器6切换为收纳姿势的状态下,使谷粒箱5绕上下轴心Y摆动,由此卸料器6也一体地摆动。谷粒箱5的摆动操作通过手工作业进行。
在谷粒箱5的摆动端侧(前部侧)部位具备固定保持件56,用于使谷粒箱5的位置保持在作用姿势,谷粒箱5具备在与固定保持件56卡合从而保持位置的状态、和解除与固定保持件56的卡合从而容许变更姿势的状态间自由切换的切换机构57。并且,由固定保持件56和切换机构57构成位置保持机构IH,能够使谷粒箱5的位置保持在作用姿势。
也就是说,谷粒箱5能够在切换为作用姿势的状态下通过切换机构57与固定保持件56卡合来保持位置,此外,能够通过解除对固定保持件56的位置保持来切换为维护姿势。
补充说明,如图4所示,在谷粒箱5和脱粒装置4之间的空间中的机体前部侧部位以固定并直立设置于机体框架48的状态具备作为支柱的方筒状的前部侧纵框架58。在前部侧纵框架58的上部侧的中途位置一体地连结有向下开口的槽形的托架59,横跨该托架59的前后两侧的纵面部以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状态一体地连结有圆棒状的固定保持件56。该固定保持件56以从前部侧的纵面部向前方凸出较大的状态设置。
如图5所示,设于谷粒箱5侧的切换机构57具备:弹簧施压式卡合机构60,在作用姿势下与固定保持件56自由卡合;操作件61,自由进行该卡合机构60的卡合状态的解除操作;以及将此操作件61和卡合机构60联动连结的杆62。该切换机构57通过从机体横侧外方侧操作操作件61使卡合部件(未图示)的卡合状态解除,由此能够将谷粒箱5切换为维护姿势。
〔排气管〕
接着,对供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流通的排气管66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以位于驾驶部3下方的状态具备发动机7,从该发动机7排出的排气(燃烧废气)经过位于发动机7上部的消声器67排出,此排气流过排气管66并从其排气口68排出至外方。
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所供给的消声器67的排气筒67a设为以朝向后方侧的斜左上方的姿势排出排气。并且,排气管66呈以下状态,即与供给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的供给口69相比,将排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68的位置高,并且排气管66经过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之间并向上方延伸。
排气管66在机体前部侧形成有供给从消声器67排出的排气的供给口69,所述供给口69呈以下状态,即包围消声器67的排气筒67a的外周部且与排气筒67a之间在径向空出间隔。排气管66具备:前部侧直线部分70,从供给口69沿着朝向后方侧的斜左上方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作为弯曲部的弯曲部分71,从所述前部侧直线部分70以朝向机体后方变更姿势的方式弯曲形成为圆滑地弯曲的状态;以及作为水平延设部的后部侧直线部分72,从所述弯曲部分71以大致水平姿势朝向机体后方呈直线状延伸。并且,在后部侧直线部分72的后端部形成有排气口68。
如图4所示,后部侧直线部分72呈以下状态,即经过机体上部侧部位,并且经过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从谷粒箱5的前端部越过谷粒箱5的后端部并较长地延伸到更后方侧的位置。后部侧直线部分72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到比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进一步偏靠后方侧的位置。由于谷粒箱5的后端部位于比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偏靠机体前部侧的位置,因此排气管66较长地延伸到比谷粒箱5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此外,较长地延伸到比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
如此,排气管66通过前部侧直线部分70将来自位于驾驶部3下方的发动机7的排气沿着朝向后方侧的斜左上方的方向引导后,通过以大致水平姿势朝向机体后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后部侧直线部分72向后方引导并向外部排出,从机体正面观察时,以经过驾驶部3和脱粒装置4之间的状态引导排气。
如图3及图4所示,排气管66由分割成前后的前部侧排气管66A和后部侧排气管66B的两根管部件构成,通过前部侧排气管66A分别形成前部侧直线部分70、弯曲部分71、以及后部侧直线部分72的前部侧的一部分,通过后部侧排气管66B形成后部侧直线部分72的后部侧的一部分。此外,排气管66的整体位于比脱粒装置4的上端部低的位置,并且位于比谷粒箱5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前部侧排气管66A的前端部的开口是供给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的供给口69,该供给口69形成为越靠近端部侧直径越大的喇叭状,在消声器67的排气筒67a和供给口69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形成有外部空气引入部73。在该结构中,当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经过消声器67的排气筒67a供给时,通过伴随着此排气的流动的引射作用,经过外部空气引入部73吸入外部空气,从而能够通过排气与外部空气混合降低排气的温度。
后部侧排气管66B的直径比前部侧排气管66A大,在前部侧排气管66A的后端部与后部侧排气管66B的前端部的连接部位中,在它们之间沿着径向形成有间隙,与前部侧排气管66A的前端部相同,形成有利用了引射作用的外部空气引入部74。因此,即使在该部位中,也能够通过与外部空气的混合降低排气的温度。
此外,在排气管66的后端部具备倾斜引导体75,将从排气口68朝向后方排出的排气朝向斜后上方引导。通过该倾斜引导体75,排气朝向机体后上方的开放的空间排出,从而排气容易扩散。
接着,对排气管66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从前部侧纵框架58的上部侧的中途位置朝向斜前上方一体地延伸设置有连结部件76,连结部件76的顶端部与连结于前部侧排气管66A的前部侧直线部分70的中途部的托架77通过螺栓连结。
此外,在前部侧纵框架58的上部侧一体地连结固定有槽形的托架59,在此部位中,朝向左侧方延伸设置有方筒状的横向连结体78。该横向连结体78的左侧端部介由安装板79连结固定于脱粒装置4的侧壁14的俯视呈槽形的加强部件14a。也就是说,通过连结纵向姿势的前部侧纵框架58的上部和脱粒装置4,实现加强强度。并且,以一体地固定的状态设置于横向连结体78的托架78a、与连结于前部侧排气管66A的后部侧直线部分72的中途部的托架80通过螺栓连结。
因此,前部侧排气管66A在前后分离的两个部位稳定地支承于前部侧纵框架58。
如图7所示,支承谷粒扬送装置35的上部侧部位的前后一对连结部件44中的位于机体后部侧的连结部件44、与通过焊接一体连结于后部侧排气管66B的前端部的托架82通过螺栓连结。
此外,如图6及图10所示,具备作为后部侧的连结部件的方筒状的横向连结体83,连结用于以绕上下轴心Y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谷粒箱5的后部侧纵框架49的上部侧部位和脱粒装置4的侧壁14。
该横向连结体83在右侧端部一体地具备具有前后朝向的板面的安装板84,该安装板84与固定于后部侧纵框架49的板状的安装板85通过螺栓连结。此外,在横向连结体83的左侧端部一体地具备具有左右朝向的板面的安装板86,该安装板86通过螺栓连结于脱粒装置4的侧壁14的俯视呈槽形的加强部件14a。并且,连结固定于横向连结体83的主视大致呈L字形的托架87、与连结固定于后部侧排气管66B的下侧的托架88通过螺栓连结,从而后部侧排气管66B支承于横向连结体78。
因此,后部侧排气管66B的前部侧部位支承于连结部件44,后部侧部位支承于横向连结体78,从而在前后分离的两个部位稳定地支承。
〔作业台〕
如图1及图2所示,以位于排气管66上方的状态在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之间具备作业台89。该作业台89沿着脱粒装置4朝向机体前后方向从与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为位于比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稍微偏靠后部侧的部位延伸设置到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
如图2及图6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与顶板15的摆动支点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脱粒装置4的右侧的横侧部位具备作业台89,沿着脱粒装置4的侧壁14向机体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如图7所示,作业台89和上部框架体24的上表面24a设定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作业台89的左侧端部载置支承于上部框架体24的上表面24a。
如图2所示,作业台89以前后分割的状态具备:作为前部侧台部分的前部侧作业台89A,位于谷粒扬送装置35的前方侧;以及作为后部侧台部分的后部侧作业台89B,位于谷粒扬送装置35的后方侧。并且,如图7及图8所示,前部侧作业台89A的左侧部以载置于上部框架体24的上表面24a的状态通过螺栓的扣接连结固定,右侧部以载置于与前部侧纵框架58的上端部一体地连结的上部连结部90的状态通过螺栓连结。
也就是说,通过前部侧纵框架58支承作业台89的位于谷粒箱5侧的部分,前部侧纵框架58作为支承作业台89的位于谷粒箱5侧的部分的框架体FL发挥作用。
后部侧作业台89B的左侧部以载置于上部框架体24的上表面24a的状态通过螺栓的扣接连结固定,右侧部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两个部位支承于机体框架48。
即,如图4及图9所示,在后部侧作业台89B的右侧部的比机体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稍微偏靠前部侧的部位具备支承部件91,所述支承部件91固定连结于脱粒装置4的侧壁14且呈越朝向上方越偏靠谷粒箱5侧的倾斜姿势向上方延伸设置,该支承部件91的上部连结固定于后部侧作业台89B的右侧部。
支承部件91具备:纵向延设部91A,向上下方向延伸;下部连结部91B,一体连结于纵向延设部91A的下端部并向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呈水平姿势的板状的上部连结部91C,一体连结于纵向延设部91A的上端部。支承部件91的下部连结部91B一体地连结固定于法兰连结部(未图示),所述法兰连结部连结脱粒装置4的侧壁14的上部侧部分和下部侧部分。并且,该支承部件91的上部连结部91C通过螺栓连结于后部侧作业台89B的右侧部的下表面侧。
也就是说,通过支承部件91支承作业台89的位于谷粒箱5侧的部分,支承部件91作为支承作业台89的位于谷粒箱5侧的部分的框架体FL发挥作用。
此外,如图4及图10所示,在后部侧作业台89B的右侧部的与后部侧对应的部位,从作为连结后部侧纵框架49和脱粒装置4的侧壁14的连结部件的横向连结体83的左右中途部朝向上方固定并延伸设置有方筒状的纵向支承体93。在纵向支承体93的上端部一体连结有呈水平姿势的板状的上部连结体94,上部连结体94通过螺栓连结于后部侧作业台89B的右侧部的下表面侧。
也就是说,通过横向连结体83支承作业台89的位于谷粒箱5侧的部分,横向连结体83作为支承作业台89的位于谷粒箱5侧的部分的框架体FL发挥作用。
如图10所示,作业台89在上表面形成有作为防滑部的多个防滑用的凸起95,从而使作业者站在作业台89上进行维护作业等时脚下难以打滑。
如图7至图10所示,在作业台89的下表面侧的靠近谷粒箱5侧的部位一体地连结固定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剖面呈L字形的加强部件96,通过该加强部件96进行加强,从而提高作业台89的支承强度。
如图9及图10所示,具备罩体部件97,覆盖排气管66的谷粒箱5侧的外方。该罩体部件97支承于作业台89。此外,罩体部件97的下部侧部分97a形成为越靠近下端侧越偏靠脱粒装置4侧的倾斜面。
补充说明,在与排气管66的后部侧排气管66B对应的部位中,以覆盖机体右侧外方部位及下方侧外方部位的方式具备罩体部件97,所述罩体部件97由折弯成从机体正面观察时大致呈L字形的板体构成。该罩体部件97由在板材上冲压形成许多透过孔的多孔板(冲孔金属板)构成。如此,通过使用多孔板,由于水分下落并排出,因此能够避免水分滞留于罩体部件97的上部。此外,由于下部侧部分97a形成为倾斜面,因此尘埃被引导向下方流下,由此能够避免尘埃堆积于罩体部件97的上部。
如图9所示,罩体部件97的上端侧通过螺栓扣接连结固定于作业台89的下表面侧所具备的加强部件96。此外,罩体部件97的下端侧通过螺栓扣接连结固定于与后部侧排气管66B的下部一体连结的托架98。
如上所述,虽然谷粒箱5以自由变更姿势的方式支承,但在切换为作用姿势时,由于排气管66呈被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夹持的状态,因而作业者碰触的可能性小。但是,当谷粒箱5切换为维护姿势时,虽然排气管66的上方侧通过作业台89覆盖,但排气管66的机体右侧外方部位及下方侧部位呈向外方露出的状态,因此通过罩体部件97覆盖排气管66的机体右侧外方部位及下方侧部位。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卸料器6的形状、作业台89及排气管66的形状、支承结构以及罩体结构等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除此之外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卸料器〕
对卸料器6进行说明。
如图11及图12所示,卸料器6是已知结构的螺旋式输送装置,具备:纵向螺旋输送器6a,将通过谷粒箱5的下部所具备的底部螺旋器46沿横向送出至外方的谷粒朝向上方输送;以及横向螺旋输送器6b,从纵向螺旋输送器6a的输送终端部沿着水平方向输送谷粒。此外,具备:连接箱6c,连接纵向螺旋输送器6a的下部和脱粒装置4;以及连接部6d,以连通成能够进行谷粒输送的状态的方式连接纵向螺旋输送器6a和横向螺旋输送器6b,并且在中途部绕横轴心相对自由转动。该卸料器6能够在输送谷粒后,从形成于横向螺旋输送器6b的前端部的排出口6e将谷粒向外部排出。
来自发动机7的动力介由机体前部侧的传动机构47传递至底部螺旋器46后,此动力介由未图示的锥齿轮机构传递至纵向螺旋输送器6a及横向螺旋输送器6b使其进行旋转驱动,从而能够输送谷粒。
卸料器6通过回转马达M的驱动使纵向螺旋输送器6a绕上下轴心Y转动,由此卸料器6整体自由进行回转操作。此外,横向螺旋输送器6b通过升降缸CY的驱动绕横轴心P1自由摆动升降。
此外,如图14及图15所示,纵向螺旋输送器6a通过连结于第一支柱114和第二支柱115的转动保持部116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保持上下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支柱114在左侧部位中直立设置于机体框架48,所述第二支柱115在后方侧部位中直立设置于机体框架48。需要说明的是,纵向螺旋输送器6a的下端部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连接箱6c。
〔排气管〕
在该实施方式中,排气管66呈以下状态,即与供给来自发动机7的排气的供给口69相比,排气口68的位置高,并且排气管66经过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之间并向上方延伸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在该实施方式中,排气管66的后端部朝上且向谷粒箱5侧弯曲这一点不同。
如图12至14所示,谷粒箱5的后端位于比脱粒装置4的后端偏靠前方的位置,排气管66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管道部分的后侧部分,具体而言是排气管66的由一根管部件构成的后部侧排气管66B的后侧部分弯曲形成为侧视时朝向越靠近后方侧越偏上的斜上方。此外,比排气管66的弯曲部122偏靠后侧的后侧部分123为向谷粒箱5侧、即右侧方弯曲的形状,以使经过谷粒箱5的后方且经过脱粒装置4的谷粒箱5侧的侧方的空间。
如图15所示,排气管66的位于最高位置的后端的排气口68位于比卸料器6的连接部6d偏靠下方的位置,从而即使绕纵轴心Y对卸料器6进行回转操作,排气管66与卸料器6也不干扰。
在排气管66的后端部的下方具备燃料箱65。
补充说明,如图15所示,谷粒箱5的底面5B以底部螺旋器46所处的部位位于最下部的方式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大致呈V字形的倾斜姿势。并且,底部螺旋器46设于从机体后面观察时比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偏靠横外侧方(右侧)的位置。
在谷粒箱5的左侧下方形成有开放较大的空间,利用该空间配备有燃料箱65。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燃料箱65在上部形成有以接近的状态沿着谷粒箱5的倾斜状的底面5B的倾斜面65a,延伸到空间的较高位置。如此,有效地利用空间,从而使燃料箱65大型化且使存储量变多。
在燃料箱65的上部面65b形成有供油口65c,经过该供油口65c从机体后方侧进行供油作业。在进行供油作业的情况下,虽然排气管66位于作业者的上方,但如上所述,由于排气管66以越朝向后方越偏靠上方且右方的方式弯曲,因而作业者能够不必介意发动机7的排气进行作业。
接着,对排气管66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排气管66的前部侧排气管66A支承于前部侧纵框架58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连结结构稍微不同。即,如图16、图17及图19所示,固定于前部侧排气管66A的前部侧直线部分70的托架77所连结的连结部件100并非如第一实施方式朝向斜前上方延伸设置,而是以形成为俯视呈L字形并从前部侧纵框架58向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连结前部侧纵框架58和脱粒装置4的横向连结体78与前部侧排气管66A螺栓连结,但在该实施方式中,前部侧排气管66A位于横向连结体78的下方且螺栓连结于从横向连结体78向下方延伸设置的托架117这一点不同。
如图15、图17及图19所示,后部侧排气管66B的通过焊接一体连结于前部侧部位的托架118螺栓连结于连结部件44。此外,如图15、图18及图20所示,第一支柱114与脱粒装置4的侧壁14的加强部件14a通过横向连结体120连结,通过焊接一体连结于后部侧排气管66B的后部侧部位的托架119与固定于横向连结体120的连结件121螺栓连结。
〔作业台〕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作业台89的后端部形成有供排气管66经过的缺口101。
即,如图14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作业台89夹持谷粒扬送装置35并前后分割成前部侧作业台89A和后部侧作业台89B,但在后部侧作业台89B的后端部以谷粒箱5侧(右侧)的端缘越靠近后部侧越朝向左侧的倾斜姿势形成有缺口101。
如此,通过形成缺口101,容许排气管66的后端部不受干扰地朝上且向谷粒箱5侧弯曲。此外,后部侧作业台89B的最后端部89B1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形状。通过这样的结构,避免与排气管66干扰,同时作业者也能够搭乘于最后端部89B1,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较宽的范围进行作业。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业台89的前部侧形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宽度稍大。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作业台89和排气管66之间具备隔热部102。
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作业台89的下表面侧通过焊接一体地连结有屏蔽板104,用于形成屏蔽的隔热用的空气层103。通过在屏蔽板104和作业台89之间形成隔热用的空气层103,抑制来自排气管66的热直接传到作业台89。
作业台89的支承方法几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作为支承后部侧作业台89B的谷粒箱5侧的框架体FL的支承部件91的形状不同。即,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91采用了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延设部91A折弯成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大致呈L字形的形状,但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支承部件91从脱粒装置4的侧壁14朝向谷粒箱5侧向斜上方呈直线状延伸。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具备前后一对承接部件105,从下方侧阻挡支承前部侧作业台89A的后端缘和后部侧作业台89B的前端缘。如图16及图17所示,该承接部件105形成为侧视呈L字形,并且与连结谷粒扬送装置35和脱粒装置4的前后一对连结部件44连结,通过位于下部的水平面部105a阻挡支承作业台89、即前部侧作业台89A和后部侧作业台89B。
〔排气管的罩体结构〕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罩体部件97相同,具备侧部罩体部件106,覆盖排气管66的谷粒箱5侧的外方。该侧部罩体部件106具备:横侧部106a,覆盖排气管66的谷粒箱5侧的横侧方;以及底部106b,覆盖排气管66的下方侧。
如图13、图16及图21所示,侧部罩体部件106将无孔的金属板材弯曲成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大致呈L形从而形成纵面部分和水平面部分,而并非多孔板,由纵面部分构成覆盖排气管66的谷粒箱5侧的横侧方的横侧部106a,由下方的水平面部分构成覆盖排气管66的下方侧的底部106b。
并且,侧部罩体部件106夹持支承部件91并前后分割成前部侧罩体部106A和后部侧罩体部106B,前部侧罩体部106A向前方延伸到接近前部侧纵框架58的部位,后部侧罩体部106B向后方延伸直到排气管66向上方且右方弯曲的部位的跟前侧部位。
如图13、图16及图21所示,前部侧罩体部106A及后部侧罩体部106B的多个部位分别与上端部连结于作业台89的下表面侧的剖面呈L形的加强部件96螺栓连结。此外,前部侧罩体部106A的横侧部106a和底部106b之间的角部106c的前端侧部位与固定于前部侧纵框架58的托架107螺栓连结,角部106c的后端侧部位与固定于支承部件91的托架108螺栓连结。后部侧罩体部106B的角部106c的前端侧部位与固定于支承部件91的托架108螺栓连结。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排气管66以与作业台89分离的状态配备。并且,如图21所示,从作业台89到排气管66的上下间隔L1设定为比从排气管66到侧部罩体部件106的底部106b的上下间隔L2大。
如图14所示,作为弯曲部的弯曲部分71以位于谷粒箱5的前方的状态形成。
并且,在排气管66的弯曲部分71和谷粒箱5之间具备间隔部件109。如图16及图19所示,间隔部件109由俯视呈L字形的板体构成,具备:横向间隔部109A,沿着谷粒箱5的前壁向左右方向延伸;以及前后朝向间隔部109B,沿着脱粒装置4的侧壁14向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横向间隔部109A支承于面板用支柱110,前后朝向间隔部109B支承于作为存储部用支柱的前部侧纵框架58。
补充说明,在俯视时为谷粒箱5的前方侧且与作为驾驶部3的操作面板的侧面板111的后端侧部位对应的位置,以直立设置于机体框架48的状态具备面板用支柱110。在面板用支柱110的上部连结有侧面板111。
如图16所示,间隔部件109的横向间隔部109A的右侧端部与固定于面板用支柱110的托架112螺栓连结,左侧端部与延伸设置于前部侧纵框架58的托架113螺栓连结。
间隔部件109的前后朝向间隔部109B的下部与连结于前部侧纵框架58的连结部件100螺栓连结,上部的多个部位与连结于作业台89的下表面侧的加强部件96螺栓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谷粒箱5切换为维护姿势从而开放的空间呈不仅与排气管66的直线管部分而且与弯曲部分71之间也被间隔开的状态,容易进行维护作业。
〔第一及/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气管66延伸至比脱粒装置4及谷粒箱5各自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排气管66的后端部位于比脱粒装置4或谷粒箱5的后端部偏靠前部侧的位置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气管66经过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之间并向上方延伸的结构,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经过驾驶部3和脱粒装置4之间并从发动机7直接向上方延伸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气管66的整体位于比供给口69高的位置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排气管66的管道的中途位于比供给口69低的位置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气管66的整体位于比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的上端部低的位置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排气管66的一部分位于比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的上端部高的位置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气管66的整体位于比供给口69高的位置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采用排气管66的一部分位于比供给口69低的位置这样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排气管66在管道的中途部形成有弯曲部且形成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延设部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排气管66以从供给口69横跨至排气口68呈直线状向上方延伸的状态设置的结构。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利用用于支承谷粒扬送装置35的连结部件、用于支承谷粒箱5的连结部件及支柱等支承排气管66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采用具备用于支承排气管的专用支承部件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覆盖排气管66的谷粒箱5侧的外方的罩体部件97、106由折弯成从机体正面观察时大致呈L字形的板体构成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如图22所示,也可以是以覆盖排气管66的谷粒箱5侧的外方的方式形成为从机体正面观察时大致呈圆弧状的罩体部件97A。该罩体部件97A连结支承于排气管66的外周部所具备的托架99。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谷粒存储部具备谷粒箱5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采用作为谷粒存储部具备装袋回收用的存储料斗的结构。
(9)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排气管66的后端部通过朝上且向谷粒箱5侧圆滑地弯曲的状态改变朝向的结构,但代替弯曲的结构,也可以采用通过弯折状态改变朝向的结构。
(10)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台89和排气管66之间所具备的隔热部102,采用了用于形成被屏蔽的隔热用的空气层103的屏蔽板104通过焊接一体地连结于作业台89的下表面侧的结构,但代替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作为隔热部,以位置固定状态在作业台的下表面侧具备隔热材料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用连结部件通过连结、或螺纹连结等固定隔热材料。或者,也可以采用将隔热材料插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空气层103的结构。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业台89从作为与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的、位于比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稍微偏靠后部侧的部位延伸设置到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如下述(11-1)至(11-4)所述的结构等。
(11-1)作业台89是从作为与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的、与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相同的前后位置延伸设置到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的结构。
(11-2)作业台89是从作为与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的、比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偏靠机体前部侧的位置延伸设置到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的结构。
(11-3)作业台89是从与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延伸设置到比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偏靠前部侧的位置、例如与谷粒存储部5的后端部对应的位置的结构。
(11-4)作业台89是从与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延伸设置到比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及谷粒存储部5的后端部偏靠前部侧的位置的结构。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用于支承其他部件的框架体FL支承作业台89的位于谷粒存储部5侧的部分,但也可以具备用于支承作业台89的位于谷粒存储部5侧的部分的专用框架。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业台89的脱粒装置侧的部分支承于脱粒装置4,但也可以具备用于支承作业台89的脱粒装置侧的部分的专用框架。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作业台89的下方侧具备排气管66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位于机体下方侧且与作业台89分离的其他部位具备排气管66的结构。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防滑部在作业台89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凸起95的结构,但作为防滑部,不限于凸起,也可以采用将表面做成粗糙面从而难以打滑的结构、或者通过在框架部件之间以空出间隔排列的方式一体地连结有许多带板的结构等各种方式实施。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业台89前后分割形成为前部侧作业台89A和后部侧作业台89B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沿着前后方向一体形成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上下较长地形成谷粒扬送装置35,因此需要以与谷粒扬送装置35在横向错位的方式配备作业台89,以使不与谷粒扬送装置35干扰。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覆盖排气管66的谷粒箱5侧的外方的罩体部件97由折弯成从机体正面观察时大致呈L字形的板体构成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如图22所示,也可以是以覆盖排气管66的谷粒箱5侧的外方的方式从机体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呈圆弧状的罩体部件97。该罩体部件97连结支承于排气管66的外周部所具备的托架99。
(18)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作业台89的后端部形成有供排气管66经过的缺口101,但代替缺口,也可以形成供排气管66经过的开口。
(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本发明适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也能够适用于半喂入型(culm-head charging type)联合收割机。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在图23及图24中,示出了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该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通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01行驶的行驶机体A的前部位置具备驾驶部B和收割前处理装置C,并且在行驶机体A具备通过收割前处理装置C收割的谷秆所送入的全喂入型脱粒装置D、以及存储从脱粒装置D供给的谷粒的谷粒箱E(相当于谷粒存储部)。
谷粒箱E通过绕行驶机体A的后部位置的纵向姿势的上下轴心Y的回转,以在作业姿势(图24中实线所示的姿势)和检修姿势(图24中假想线所示的姿势)间自由切换的方式支承,所述作业姿势为谷粒箱E收纳于行驶机体A的姿势,所述检修姿势为谷粒箱E从行驶机体A向横向伸出的姿势。在该谷粒箱E的后表面具备卸料器F。卸料器F以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X自由起伏摆动的方式设置,以使能够在收纳姿势和排出姿势间切换姿势,所述收纳姿势为使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使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方的姿势。此外,在行驶机体A的后端部,在相当于谷粒箱E和脱粒装置D之间的部位的车体框架210上具备燃料箱204。
在驾驶部B的驾驶座椅202的下方位置配置有发动机203,在行驶机体A的前部的中央位置具备变速箱(未图示),将来自发动机203的驱动力向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01传递。该变速箱具备无级变速装置,对来自发动机203的驱动力进行无级别地变速,并且内置有转向离合器(未图示),对向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01传递的驱动力进行连通/断开。
收割前处理装置C通过耙拢卷筒205的旋转动作,将植立谷秆的穗尖侧耙起,通过刀具206切断此谷秆的根。收割的谷秆(收割谷秆)通过横向进给螺旋体207横向进给并汇集于进料器208的入口附近,此整个秆通过进料器208向后方运送并送入脱粒装置D。此外,收割前处理装置C绕进料器208的后端部侧的横轴心(未图示)上下自由摆动。具备进行该上下摆动的液压缸等传动装置(未图示),通过该传动装置的工作进行摆动量的设定,由此能够调节谷秆的收割高度。
〔搭乘驾驶部〕
所述驾驶部B具备箱状的发动机罩211,覆盖所述发动机203的上方侧,在发动机罩211的上表面具备驾驶座椅202。该发动机罩211的外侧部形成有吸气箱211A,吸气箱211A的外表面侧形成有吸气部211B,用于吸入冷却风并张设有防尘网。
在驾驶座椅202的前方侧直立设置有操纵台212,在操纵台212的上表面侧设有转向杆213,所述转向杆213兼作进行行驶机体A的转向控制的操作件、以及进行收割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控制的操作件。
如图24所示,在驾驶座椅202的左侧部设有侧面板214,从操纵台212的左横端部位置朝向后方侧延伸设置。在该侧面板214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作为控制行驶机体A的行驶速度的变速操作件215设有主变速杆215A和副变速杆215B。
并且,在侧面板214的上表面侧,在比变速操作件215偏靠后方侧的位置以左右排列的状态设有脱粒离合器杆216A和收割离合器杆216B。该脱粒离合器杆216A和收割离合器杆216B是通过脱粒离合器杆216A的前后摆动操作对脱粒装置D的脱粒离合器(未图示)进行连通/切断操作,通过收割离合器杆216B的前后摆动操作对收割前处理装置C的收割离合器(未图示)进行连通/切断操作。
而且,在此脱粒离合器杆216A和收割离合器杆216B的后方侧的侧面板214上设有装备了排出离合器杆218的操作箱217。排出离合器杆218是用于在能够通过卸料器F进行谷粒排出的状态和停止谷粒排出的状态间对下述的排出离合器G进行连通/切断操作的操作件。
设于操纵台212的上表面侧的转向杆213是在非操作状态下维持为中立姿势的结构,通过以该中立姿势为基准在左右方向进行摆动操作来控制内置于变速箱的转向离合器,从而实现行驶机体A的转向(回转)。此外,通过在前后方向操作该转向杆213来控制上述的传动装置,从而实现收割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
变速操作件215通过向前后方向的操作对无级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从而实现行驶速度的变更。脱粒离合器杆216A通过向前后方向的操作对脱粒离合器进行连通/切断操作,所述脱粒离合器对脱粒装置D进行动力的连通/断开。收割离合器杆216B通过向前后方向的操作对收割离合器进行连通/切断操作,所述收割离合器对收割前处理装置C进行动力的连通/断开。
如图33所示,具备排出离合器G,将来自发动机203的驱动力传递至谷粒箱E的排出系统,连结有上述的排出离合器杆218,以操作该排出离合器G。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该排出离合器杆218操作为连通位置对排出离合器G进行连通操作,从而将来自发动机203的驱动力传递至谷粒箱E的底部螺旋器221,进而驱动卸料器F,从而实现来自谷粒箱E的谷粒的排出。
〔脱粒装置〕
脱粒装置D具备:轴流型的脱粒筒(未图示),绕沿着行驶机体A的前后方向的姿势的轴心旋转驱动,以使对供给至脱粒室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以及分选处理装置(未图示),从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处理物中分选谷粒。
在该分选处理装置中,被分选的谷粒中,一次物通过扬谷装置209供给至谷粒箱E,二次物通过二次回送装置219回送至脱粒筒进行回转的脱粒室(未图示),谷粒以外的秸秆屑等从分选处理装置的后部向行驶机体A的后方下落释放。
〔谷粒箱〕
如图23、图27及图28所示,所述谷粒箱E在箱主体220的底部具备底部螺旋器221,将存储于箱主体220的谷粒朝向后方送出。箱主体220的底壁220A的大部分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越靠近外侧位置越低的倾斜面,以使在收纳于行驶机体A的作业姿势下,所存储的谷粒向行驶机体A的外侧方流下。由于是这样的结构,因此底部螺旋器221的位置偏靠行驶机体A的外侧。
如上所述,具备底壁220A的部位相当于谷粒箱E的下部的向下变窄的倾斜部,所述底壁220A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越靠近外侧位置越低的倾斜面,以使谷粒向行驶机体A的外侧方流下,从而将谷粒朝向底部螺旋器221引导,所述底部螺旋器221以偏靠行驶机体A的外侧附近的状态设于底部。
如图33所示,底部螺旋器221的螺旋轴221A的前端从箱主体220的前壁220f向前方凸出设置,在该凸出设置部位介由锥齿轮221B连结有横向姿势的中间轴222。发动机动力介由发动机203的输出轴203a、皮带传动机构223及输入轴224传递至该中间轴222。中间轴222沿着箱主体220的前壁220f设置于箱主体220的前侧下部。
上述的排出离合器G构成为皮带张紧式,通过皮带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的切换对皮带传动机构223进行驱动力的连通/断开切换,所述皮带传动机构223将来自发动机203的驱动力传递至中间轴222。排出离合器杆218能够调节皮带传动机构223的皮带张力,通过调节该皮带张力,能够进行动力的连通/断开。
底部螺旋器221的螺旋轴221A的后端与箱主体220的后壁220r相比向后方侧凸出,此螺旋轴221A的轴心与卸料器F的摆动轴心X一致。
也就是说,在箱主体220的后壁220r以朝向后方凸出的状态设有排出用筒部225,所述排出用筒部225具备将从底部螺旋器221运送的谷粒运送至卸料器F的谷粒排出口220B。该排出用筒部225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后部加强板227,以加强谷粒排出口220B的周边,所述后部加强板227安装于后壁220r。此外,排出用筒部225的中心轴线配设为与螺旋轴221A的轴心及卸料器F的摆动轴心X一致,通过下述的肘部230嵌合并连接于排出用筒部225,包含此肘部230的卸料器F的整体能够以所述摆动轴心X为中心摆动动作。
能够绕上下轴心Y回转摆动的谷粒箱E的后部侧支承于下述的支承框架250。并且,如图24及图25中假想线所示,在与上下轴心Y分离的前部侧,在其箱主体220的底部侧以在车体框架210上转动的方式具备已知的导辊226(相当于载置支承部),通过该导辊226,分担支承谷粒箱E收纳于行驶机体A的作业姿势时的前部侧的重量。
〔卸料器〕
卸料器F在相当于谷粒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导入侧端部具备肘部230,并且在此肘部230的输送下游侧连接有直管状的纵筒部231,构成直线状的纵输送路径R。
肘部230具有:导入筒部230A,呈从后方嵌合于所述谷粒箱E侧的排出用筒部225的姿势;以及导出筒部230B,以正交的姿势与所述导入筒部230A相连,该导出筒部230B连接有所述纵筒部231。
纵筒部231在内部具备:直管状的排出筒(未图示),以构成直线状的纵输送路径R;以及排出螺旋器235,配置于该排出筒的内部,并且在排出侧端部具备谷粒吐出口236,将谷粒向与排出筒的长尺寸方向正交的方向引导。
这样构成的卸料器F在收纳姿势和排出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所述收纳姿势为使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使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方的姿势。
如图26所示,在收纳姿势下,纵筒部231的中心轴线Z(相当于筒轴心)相对于铅垂线稍微向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倾倒。由此,纵筒部231在后视时呈向左侧倾斜的姿势。在排出姿势下,纵筒部231的中心轴线Z呈比水平线稍微朝向上方侧的姿势,纵筒部231在后视时呈向右上升的倾斜姿势。
排出螺旋器235具备螺旋轴235A,该螺旋轴235A以中心轴线Z为中心自由旋转地支承。
在肘部230的导入筒部230A的内部插入有底部螺旋器221的螺旋轴221A的一部分,在肘部230的导出筒部230B的内部插入有排出螺旋器235的一部分。在肘部230的内部具备锥齿轮机构(未图示),所述锥齿轮机构具有绕彼此正交的轴心旋转的一对锥齿轮,以使所述螺旋轴221A的驱动力传递至排出螺旋器235的螺旋轴235A。
通过这样的传动结构,能够介由肘部230的锥齿轮机构将底部螺旋器221的驱动力传递至排出螺旋器235。能够将谷粒箱E的谷粒从底部螺旋器221输送至排出螺旋器235,从卸料器F的输送终端的谷粒吐出口236排出。
在该卸料器F中,底部螺旋器221的旋转方向设定为从后方观察谷粒箱E时使向左(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从卸料器F输出谷粒时,使该卸料器F朝向收纳姿势的方向即抬起方向的转矩作用于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
〔支承结构〕
对用于支承谷粒箱E及卸料器F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支承结构具备:支承框架250,直立设置于车体框架210;以及安装框架240,安装于谷粒箱E。
〔支承框架〕
如图26至图30所示,支承框架250具备:纵柱状部251,通过方筒材料形成为矩形柱状;安装板252,安装于下端侧所具备的车体框架210;载置部253,设于纵柱状部25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位置中偏靠下部的部位;以及环抱支承部255,设于纵柱状部251的上端部。
通过将下端的安装板252螺栓连结于车体框架210,从而纵柱状部251以立起姿势固定于车体框架210。
设于纵柱状部251的偏靠下部的部位的载置部253具备:支承托架253A,由朝下开放的槽状部件构成;以及环状支承体253B,设置于该支承托架253A的上表面侧,支承托架253A焊接于纵柱状部251的右横侧面并设为向右横侧方凸出的状态。环状支承体253B焊接固定于支承托架253A的上表面侧。该支承托架253A的上表面和环状支承体253B构成载置部253,所述载置部253从下侧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下述的安装框架240。也就是说,构成下述支承结构,即在安装框架240的下端部载置于支承托架253A的上表面侧的状态下,该安装框架240的下端部嵌合于环状支承体253B,安装框架240从下侧受到支承并自由转动。
如图27至图31所示,在设于纵柱状部251的上端部的环抱支承部255中,在上端部附近的前后两面朝向右横外方焊接固定有安装片255a、255a,由左右一对第一环抱体256A和第二环抱体256B构成的环抱金属件256螺栓连结于该安装片255a、255a。
第一环抱体256A具备:第一保持板256Aa,与安装框架240的机体内方侧的外周面接触;以及连结板256Ab,将此第一保持板256Aa的前后两端连结于所述安装片255a、255a。第二环抱体256B具备第二保持板256Ba,在与第一保持板256Aa对置的位置与安装框架240的机体外方侧的外周面接触,其前后两端部螺栓连结于第一保持板256Aa。
第一保持板256Aa及第二保持板256Ba分别形成为与安装框架240的外周面接触的部位凹入成沿着安装框架240的外周面的圆弧状的弯曲形状。在这样构成的环抱支承部255的环抱状态下,容许安装框架240绕上下轴心Y相对旋转,限制该安装框架240的水平方向移动。
在纵柱状部251的上端部中,朝向与附属设置有所述环抱支承部255的右横外方相反的左横向、即机体内方侧焊接固定有其他安装板257,该安装板257螺栓连结有横向框架258。
如图28、图30及图31所示,安装板257是将板材在上部侧弯折成槽状且具有从弯折成此槽状的部分的下端侧进一步朝向下方延伸的板部分的形状的结构。并且,使板材的左右方向的端缘部分以抵接的状态焊接固定于纵柱状部251的左侧面,而并非弯折的板材的朝向前后方向的板面。如此,弯折形成安装板257是为了提高安装板257本身的形状保持强度,并且确保对纵柱状部251的焊接线长度从而牢固地安装。
安装板257的朝向前后方向的板面螺栓连结有横向框架258的一端侧,此横向框架258的另一端侧与固定于脱粒装置D的横侧壁D2的加强肋状部件D1螺栓连结。由此,纵柱状部251呈下端侧固定于车体框架210,并且上端侧连结固定于脱粒装置D的状态。
〔安装框架〕
以绕上下轴心Y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在车体框架210上直立设置的支承框架250的安装框架240由圆筒状的部件(相当于剖面呈圆形的柱状体)构成,所述圆筒状的部件具有与构成支承框架250的纵柱状部251的方筒材料的边长相同大小的直径。
该安装框架240的上端部附近、下端部附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中偏靠上端侧的部位的三个部位通过安装托架241、242、243连结固定于谷粒箱E的后壁220r。
各安装托架241、242、243由左右方向上的边长比安装框架240的直径长的方筒状的部件构成,以在各安装托架241、242、243中上下贯通的状态焊接并一体地固定有安装框架240。
此外,安装框架240的上端部附近的安装托架241和中间部中偏靠上端侧的安装托架242之间的部位通过支承框架250的上端部所具备的环抱支承部255以自由转动的方式环抱支承。
如图32的(b)所示,安装框架240的下端部与下端部附近的安装托架243的下表面相比,向下方仅凸出规定长度d1,此凸出部分240a与设于支承框架250的载置部253的环状支承体253B嵌合。
此时,在安装框架240的下端面从载置部253的支承托架253A的上表面稍微浮起的状态下,通过下端部附近的安装托架243的下表面与环状支承体253B的上端缘接触,从而呈从下方侧支承安装框架240的状态。
在安装框架240的下端部与所述安装托架243的下表面相比向下方凸出的凸出部分240a的规定长度d1如下设定。也就是说,如图32的(a)所示,设定为如下大小,即在所述凸出部分240a与设于载置部253的支承托架253A的环状支承体253B嵌合的状态下,安装框架240的下端面不与支承托架253A的上表面接触,并且,当抬起谷粒箱E从而安装框架240的下端部从环状支承体253B取出时,卸料器F的导入筒部230A的外周面的上部不与支承托架253A的下端缘接触。
即,所述凸出部分240a与环状支承体253B的嵌合处设定为比谷粒箱E设置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的、卸料器F的导入筒部230A的外周面的上部和支承托架253A的下端缘的上下方向间隔短,在谷粒箱E向车体框架210装卸时,能够避免卸料器F的导入筒部230A与支承托架253A的下端缘接触而产生损伤。
此外,如图32的(a)所示,在安装框架240的上部侧中,在所述凸出部分240a与环状支承体253B嵌合的状态下,环抱金属件256的第二保持板256Ba是连接于第一保持板256Aa的状态。在抬起谷粒箱E从而将安装框架240的下端部从环状支承体253B取出时,事先将第二保持板256Ba从第一保持板256Aa拆卸下来。通过这样做,能够抬起到中间位置的安装托架242不与环抱金属件256的第一保持板256Aa接触的位置。如图32的(b)所示,在该状态下,构成安装框架240的下端部从环状支承体253B取出的状态。
通过使安装框架240在下部侧与载置部253的环状支承体253B嵌合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上部侧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环抱支承部255,从而使由圆筒状的部件构成的安装框架240的中心轴线构成作为谷粒箱E的转动中心的上下轴心Y。
也就是说,安装框架240介由各安装托架241、242、243与谷粒箱E一体地构成,由圆筒状的部件构成的安装框架240的俯视时的面积中心与谷粒箱E的转动中心一致并构成上下轴心Y。
在下端部附近的安装托架243和中间部的安装托架242之间的安装框架240设有承接部244,用于稳定地维持卸料器F的收纳姿势。
该承接部244焊接固定有安装板245,所述安装板245具备与相对于作为安装框架240的中心轴线的所述上下轴心Y的正交面相比以越靠近右横外方侧越高的方式倾斜的板面,并且螺栓连结于该安装板245的承接板246向后方侧延伸。承接板246具备圆弧状的弯曲凹部246A,所述弯曲凹部246A沿着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外周面形状。因此,当卸料器F为收纳姿势时,此卸料器F的机体内方侧的外周面以嵌入的状态与承接板246的弯曲凹部246A接触,能够阻止卸料器F从收纳姿势进一步向机体内方侧倾倒及向前后方向移动。
如图27至图31所示,中间部的安装托架242在其右横侧面焊接固定有右横侧方开放的槽状的固定侧止动片242A。在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中间部焊接固定有剖面呈L字形的可动侧止动片231A,所述可动侧止动片231A在卸料器F的收纳姿势下与所述固定侧止动片242A的上侧的一部分重叠。安装托架242侧的固定侧止动片242A形成有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两个部位的贯通孔242Aa、242Ab,纵筒部231侧的可动侧止动片231A在与固定侧止动片242A的两个部位的贯通孔242Aa、242Ab中的一个一致的位置形成有一个贯通孔231Aa。
因此,如图30所示,当在卸料器F的收纳姿势下使一根止动销247横跨安装托架242侧的固定侧止动片242A的两个部位的贯通孔242Aa、242Ab中的一个、和形成于纵筒部231侧的可动侧止动片231A的一个贯通孔231Aa插通(图30中示出了将止动销247在贯通孔242Aa中插通的状态)时,能够以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承接于承接部244的姿势维持使卸料器F固定于安装框架240的锁定状态。通过该止动销247和所述可动侧止动片231A及固定侧止动片242A构成对卸料器F进行位置限制的锁定机构。
只要取出所述止动销247,就能够解除该锁定机构对卸料器F进行位置限制的状态。并且,只要使取出的止动销247在位于图30中不与可动侧止动片231A重叠的位置的固定侧止动片242A的另一个贯通孔242Ab中插通,就能够在使解除所述锁定状态时取出的止动销247保持于机体的状态下,对卸料器F进行自由的起伏摆动操作。
如图26所示,由于安装框架240与支承框架250相对,并且安装框架240配设于朝向卸料器F的导入筒部230A的上侧延伸的载置部253的上侧,因此后视时安装框架240处于与呈收纳姿势的纵筒部231几乎重叠的状态。由此,能够使安装框架240与卸料器F在行驶机体A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或重叠,从而能够节省用于配置它们的左右方向上的空间。
如图23及图27所示,在安装框架240的上端部安装有作业灯249,在谷粒箱E存在于行驶机体A上的作业位置时,大范围地照射机体的右横外方。
由于在该位置设有作业灯249,因此在采用使卸料器F向横外方倒伏的排出姿势进行谷粒的排出作业时,能够照亮来自卸料器F的排出对象部位从而获得良好的作业环境。
此外,如图28及图32所示,在安装框架240的上部,用于连结所述横向框架258的安装板257安装有报警用的蜂鸣器259,用于报知行驶机体A的向后行驶状态。
〔摆动驱动装置〕
对使卸料器F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进行说明。
摆动驱动装置由伸缩驱动的双动型液压缸260构成。如图26至图28所示,液压缸260横跨谷粒箱E和卸料器F配备,所述谷粒箱E具备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框架250的安装框架240。
也就是说,位于液压缸260的一端侧的缸筒261的上端部连结于谷粒箱E侧,位于另一端侧的活塞杆262的下端部连结于卸料器F侧。以下,将缸筒261侧的端部称为第一端部,将活塞杆262侧的端部称为第二端部。
缸筒261的第一端部连结于从谷粒箱E的后壁220r朝向后方延伸的中间部的安装托架242。该安装托架242在下表面侧焊接固定有朝下开放的槽状的连结部件248,并以绕设于此连结部件248的前后方向的连结销263自由摆动的方式连结。
位于液压缸260的另一端侧的作为活塞杆262的端部的第二端部以绕连结销264自由摆动的方式连结于设在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上的连结用托架239。该连结用托架239外嵌于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与肘部230的邻接部位,并装接于焊接并固定的筒状的加强部件238。
这样配备的液压缸260的连结于安装框架240的第一端部在上方位置,且位于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连结于卸料器F的第二端部在下方位置,且位于比第一端部偏靠行驶机体A的横外方侧的位置。
如图27所示,侧视时直立设置于谷粒箱E的后方侧的安装框架240的上下轴心Y与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中心轴线Z平行。卸料器F相对于安装框架240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的小间隔,液压缸260配设于具有该小间隔的空间,具备侧视时与安装框架240的上下轴心Y和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中心轴线Z平行的中心线CL。
也就是说,安装框架240侧的连结部件248位于侧视时比安装框架240的外周面的后端缘偏靠后方侧的位置,卸料器F侧的连结用托架239位于侧视时比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外周缘的前端缘偏靠前方侧的位置。连结于连结部件248和连结用托架239的液压缸260的中心线CL以相对于所述上下轴心Y和中心轴线Z侧视呈平行、或几乎平行的方式安装。
卸料器F的摆动轴心X相对于上述的上下轴心Y、中心轴线Z、以及中心线CL正交。因此,卸料器F伴随着液压缸260的伸缩而起伏摆动时,能够避免液压缸260与卸料器F或安装框架240干扰。
如图26及图28所示,后视时,相对于直立设置于谷粒箱E的后方侧的安装框架240的上下轴心Y,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以中心轴线Z在卸料器F的收纳姿势下向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稍微倾倒的状态承接于承接部244。
在该收纳姿势下,液压缸260的中心线CL与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中心轴线Z的倾斜相比,以朝向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更大地倾斜的状态设置。
也就是说,连结有液压缸260的第一端部的安装框架240侧的连结部件248位于后视时与安装框架240连结的中间部的安装托架242的下表面侧,且连结销263位于安装框架240的上下轴心Y的附近。此外,连结有液压缸260的第二端部的卸料器F侧的连结用托架239后视时与卸料器F的外周面相比向右侧方凸出,且连结销264位于比卸料器F的外周面的右侧端缘偏靠右侧方的位置。
并且,卸料器F的摆动轴心X位于比安装框架240的上下轴心Y偏靠行驶机体A的横外方的位置,且在收纳姿势下卸料器F向机体内方侧倾斜,但此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中心轴线Z的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比液压缸260的倾斜角度小。由此,液压缸260的倾斜与支承于承接部244的卸料器F的倾斜相比倾斜得更大。
液压缸260的倾斜有利于:以尽量接近与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中心轴线Z正交的方向的力线设定液压缸260的伸缩方向,从而使卸料器F顺利地起伏摆动。此外,由于设有与安装框架240的外周面的右侧端缘相比向右侧方凸出并连结有液压缸260的第一端部的连结部件248,因此,例如与使该连结部件248与安装框架240的外周面的左侧端缘相比向左侧方凸出的情况等相比,在尽量地缩短液压缸260的长度方面有效。
液压缸260的第二端部连结于连结用托架239,所述连结用托架239装接于筒状的加强部件238,所述筒状的加强部件238外嵌于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与肘部230的邻接部位。通过在纵筒部231的最接近肘部230的位置连结,使绕卸料器F的摆动轴心X的第二端部的移动轨迹的旋转半径变小,在能够减小液压缸260的伸缩量方面有效。
如图26所示,这样配设的液压缸260的第二端部的连结销264位于比连结第一端部侧的连结销263和卸料器F的摆动轴心X的线段L1偏靠行驶机体A的横外侧的位置。因此,液压缸260在收纳姿势下收缩最大,在排出姿势下伸长最大。
卸料器F在从排出姿势向收纳姿势移行的过程中,从在卸料器F的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直立的状态越过此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的位置,直至向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稍微倾倒的收纳姿势。
在对卸料器F进行摆动驱动的液压缸260中,在卸料器F从排出姿势到在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直立的上升摆动冲程中,向缸筒261的下方侧的油室供给压力油。与此同时,从上方侧的油室排出压力油并能够使活塞杆262向收缩方向移动。此时,卸料器F想要回送排出姿势侧的方向的重量始终作用于液压缸260的下方侧的油室,在卸料器F直立时,此方向的重量变为零。
在卸料器F越过在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直立的位置并向收纳姿势移行的摆动冲程中,伴随着卸料器F向收纳姿势侧的倾斜移动,卸料器F的重量作用为将活塞杆262向收缩方向上推。
因此,在向该收纳姿势移行的摆动冲程中,液压缸260的工作速度有可能变快,但通过控制从缸筒261的上方侧的油室(未图示)的排油速度能够调节液压缸260的工作速度。
在从卸料器F呈收纳姿势的状态到卸料器F在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直立的下降摆动中,向缸筒261的上方侧的油室供给压力油。与此同时,从下方侧的油室(未图示)排出压力油并能够使活塞杆262向伸长方向移动。
此时,卸料器F想要回送收纳姿势侧的方向的重量始终作用于液压缸260的上方侧的油室,在卸料器F直立时,此方向的重量变为零。
在卸料器F越过在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直立的位置并向排出姿势移行的摆动冲程中,伴随着卸料器F向排出姿势侧的倾斜移动,卸料器F的重量作用为将活塞杆262向伸长方向拉出。
因此,在向该排出姿势移行的摆动冲程中,液压缸260的工作速度有可能变快,但通过控制从缸筒261的下方侧的油室的排油速度能够调节液压缸260的工作速度。
如果液压缸260为单动型液压缸,则在上述这样向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稍微倾倒并收纳的结构的卸料器F中,不能顺利地驱动,但通过双动型,就没有那样的不便。
也就是说,如果液压缸260为单动型液压缸,是向缸筒261的下方侧的油室供给压力油的结构,就不能向上方侧的油室供给压力油,因此不能进行从卸料器F呈收纳姿势的状态到卸料器F在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直立的下降摆动。
如果液压缸260为单动型液压缸,是向缸筒261的上方侧的油室供给压力油的结构,就不能向下方侧的油室供给压力油,因此不能进行从卸料器F呈排出姿势的状态到卸料器F在摆动轴心X的铅垂线上直立的上升摆动。
通过本发明的液压缸260为双动型,能够向缸筒261的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任何一侧的油室供给压力油。因此,能够没有障碍地对具有向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稍微倾倒并收纳的结构的卸料器F进行摆动驱动。
〔燃料箱〕
如图23至图26、以及图28所示,燃料箱204在行驶机体A的后端部的车体框架210上,配设于相当于谷粒箱E和脱粒装置D之间的部位。
燃料箱204的主体部分270的整体形成为几乎呈矩形箱状,在其后端侧上部具备朝向斜后方上部开口的供油口271。
如图23至图25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该主体部分270的前端侧位于脱粒装置D的二次回送装置219的后端附近,后端侧配设到以下范围,即与谷粒箱E的后壁220r相比向后方侧延伸,并越过车体框架210的后端,横跨至与收纳姿势的卸料器F的后端部几乎相同的位置。
如图24至图26、以及图28所示,在左右方向上,以前部侧的右侧的一半大小嵌入由谷粒箱E的倾斜的底壁220A形成的箱主体220的下侧空间的状态配设于脱粒装置D和谷粒箱E之间。
并且,如图26及图28所示,在上下方向上,主体部分270的右侧的上端部相对于呈收纳于行驶机体A上的作业姿势的谷粒箱E,配设成极为接近的状态,即配设在能够避免与所述倾斜的底壁220A干扰程度的最为接近的位置。
此外,如图23至图27所示,主体部分270的后端侧通过连结于车体框架210的后端部的防护部件280,能够抑制从下方侧、或者从后方侧与其他物体接触。也就是说,防护部件280由形成为俯视呈U字形的管部件构成,后端侧与燃料箱204及收纳姿势的卸料器F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侧凸出,在左右方向上,设于从比燃料箱204的左侧端部偏靠左侧的位置横跨至比收纳姿势的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右侧端部偏靠右侧的位置的范围。
并且,如图23所示,以行驶机体A越过田埂时所容许的最大倾斜角度作为α,例如设定为30度,此时,燃料箱204的后端侧的位置设定为:即使在行驶机体A呈后倾姿势倾斜到此最大倾斜角度α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与行驶地面直接碰撞。
也就是说,如图23所示,以连结主体部分270的后端和履带行驶装置201的后端的线段与表示最大倾斜角度α的线段几乎一致的方式设定燃料箱204的后端侧的位置。如此,通过将燃料箱204的后端侧的位置延伸到在行驶机体A呈后倾姿势倾斜到最大倾斜角度α的情况下能够避免与行驶地面碰撞的极限位置附近,能够在车体框架210上的空间内进一步地增大燃料箱204的容量。
此外,在燃料箱204的下部,防护部件280延伸到比燃料箱204的后端侧的位置偏靠后方的位置。连结该防护部件280的后端和履带行驶装置201的后端的线段所成的角度β比所述最大倾斜角度α小。因此,即使在假如行驶机体A想要后倾为所述最大倾斜角度α以上、或者地面侧存在凸部的情况下,防护部件280也先与地面接触,从而抑制行驶机体A的后倾或燃料箱204与凸部接触,因此容易避免燃料箱204与其他物体接触。
如图25、图28及图30所示,燃料箱204的主体部分270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个部位,通过带板状的安装带27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于车体框架210。
带板状的安装带272以从燃料箱204的主体部分270的横一侧方的下方位置沿着主体部分270的外周面越过主体部分270的上表面侧到达横另一侧方的下方位置的方式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几乎呈门形。
该安装带272的一端侧朝向横外方折弯,设为具备螺栓插通孔的折弯片272a。安装带272的另一端侧焊接固定有卡定部件272b,所述卡定部件272b具有能够供来自上方的螺栓插通的孔。
并且,虽未图示,但在与安装带272的所述一端侧的折弯片272a对置的部位的车体框架210、以及与另一端侧的卡定部件272b对置的部位的车体框架210分别焊接固定有止动螺母,能够螺合连结用的螺栓273a、273b。该止动螺母焊接于构成车体框架210的槽状的框架材的上部片的背面侧。
因此,在安装带272的一端侧,通过使连结用的螺栓273a在设于其折弯片272a的螺栓插通孔中插通,并与车体框架210侧的止动螺母螺合,能够固定其一端侧。
在安装带272的另一端侧,通过使其他连结用的螺栓273b在卡定部件272b的螺栓插通孔中通过,并与车体框架210侧的止动螺母螺合并拧紧,能够紧固安装带272从而牢固地固定燃料箱204。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4至图26、以及图30所示,在燃料箱204的上方侧,存在设于脱粒装置D的右横侧壁D2的上部的甲板281,该甲板281覆盖包含燃料箱204的脱粒装置D和谷粒箱E之间的空间的上侧。
〔千斤顶承接〕
如图34及图35所示,在车体框架210的下部,用于支承左右履带行驶装置201的车架201A的脚部框架210A、210A设于车体框架210的前后两个部位。
该前后两个部位的脚部框架210A、210A分别通过抵接于脚部框架210A、210A的前后两面的状态的两张连结板210B连结。
在上述的两张连结板210B的下端侧横跨前后两侧的连结板210B焊接固定有千斤顶承接板290。该千斤顶承接板290在平板状的板体的左右两端侧具备呈朝下折弯状态的折弯部290a。
该千斤顶承接板290具有接近左右脚部框架210A、210A的上端部的左右方向间隔的左右方向长度,但对所述连结板210B的左右方向的焊接线的长度并非横跨左右方向的全长,而是如图中斜线所示,仅焊接有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部位的一部分。
这是为了避免对连结板210B焊接千斤顶承接板290时的热导致变形等的影响波及到脚部框架210A、210A与连结板210B的焊接部位。
如图34所示,通过具备这样构成的千斤顶承接板290,以使枕木292等抵接于千斤顶291和所述连结板210B之间的状态顶起时,在容易避免枕木292裂开这样的事态这一点有用。此外,千斤顶承接板290的两端侧的折弯部290a在通过千斤顶291使一方的车架201A侧浮起时,用于防止将千斤顶291装置于千斤顶承接板290的端部时的错位。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5、图26、图28及图30所示,作为燃料箱204,示例了主体部分270的整体形成为几乎呈矩形箱状的结构,但本发明的燃料箱204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
例如,也可以是如图36至图39所示的结构。
如图36及图37所示,在该结构中,作为构成主体部分270的上壁的面,燃料箱204以横跨前后方向的几乎全长的方式形成有:朝上的面274A,呈水平或几乎水平姿势;以及向外下方下倾的倾斜面274B,沿着相当于谷粒箱E的下部所具备的向下变窄的倾斜部的底壁220A。该向外下方下倾的倾斜面274B设定为与相当于谷粒箱E的下部所具备的向下变窄的倾斜部的底壁220A的倾斜平行或者几乎平行的倾斜角度。朝上的面274A和倾斜面274B以夹持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假想分割线TCL1并左右平分的状态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横跨主体部分270的几乎各1/2的长度范围。
所述朝上的面274A在靠近后端部的部位朝向后上方直立设置有供油口271。此外,如图38及图39所示,在朝上的面274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假想分割线TCL2的附近位置连接有:通气孔275,用于伴随箱内的内压上升进行排气;以及燃料回送管276,供来自发动机203的剩余燃料回送。该通气孔275及燃料回送管276以在左右方向上的燃料箱204的俯视时的接近面积中心的位置的方式,在相当于上壁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的部位形成于朝上的面274A。
在该燃料箱204中,所述朝上的面274A和向外下方下倾的倾斜面274B为构成主体部分270的上壁的面。并且,所述倾斜面274B和与此倾斜面274B的下端相连的立起壁面274C为燃料箱204的主体部分270的位于接近谷粒箱E的一侧的横壁。如此,倾斜面274B既是燃料箱204的上壁的一部分,也是横壁的一部分。
这样构成的燃料箱204的位于接近谷粒箱E的一侧的横壁的与倾斜面274B的下端相连的立起壁面274C的上端位于比谷粒箱E的下端偏靠上侧的位置,并且位于与相当于向下变窄的倾斜部的底壁220A的几乎中间的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
由此,虽未图示,但在燃料箱204的立起壁面274C、谷粒箱E的底壁220A的下半侧、以及车体框架21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能够用于配设燃料箱204的过滤装置等的适宜地配设装置用的空间。
此外,在主体部分270的底壁部分设有排出口277,用于排出燃料箱204内的燃料油。如图38及图39所示,设有该排出口277的位置是相当于燃料箱204的内部的底面274D的面积中心或其附近的位置。也就是说,底面274D的面积中心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假想分割线TCL1与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假想分割线TCL2的交点、或者其附近,排出口277在包含所述交点的位置或者相当于其附近的位置上在底面274D开口。
如图38及图39所示,由于通气孔275、燃料回送管276、以及排出口277均配设于燃料箱204的俯视时的接近面积中心的位置,因此行驶机体A的姿势变化损害通气孔275、燃料回送管276以及排出口277各自的功能的可能性小。
也就是说,如图39所示,当通气孔275、燃料回送管276在燃料箱204的前端侧或后端侧设于端部附近时,在行驶机体A沿着前后方向倾斜等导致燃料箱204沿着前后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当液位FL1高时,通气孔275、燃料回送管276位于比液位FL1低的位置的可能性高。与之相比,当通气孔275及燃料回送管276配设于燃料箱204的俯视时的接近面积中心的位置时,在容易避免这样的事态发生这一点有利。
此外,如图39所示,当排出口277在燃料箱204的前端侧或者后端侧设于端部附近时,在行驶机体A沿着前后方向倾斜等导致燃料箱204沿着前后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当液位FL2低时,有可能导致排出口277在液位FL2的上侧露出从而燃料箱204内的燃料油不能排出。与之相比,当排出口277配设于燃料箱204的底面274D的面积中心、或者其附近时,在容易避免这样的事态发生这一点有利。
由上述这样的行驶机体A的姿势变化而引起燃料箱204的倾斜不仅会在前后方向发生,在左右方向也会发生,但由于通气孔275、燃料回送管276、以及排出口277均配设于燃料箱204的俯视时的接近面积中心的位置,因此即使发生了由行驶机体A的姿势变化而引起燃料箱204的左右方向的倾斜,通过与上述同样的理由,通气孔275、燃料回送管276、以及排出口277各自的功能受到损害的可能性也小。
该燃料箱204并非是如图26及图28所示的矩形箱状的燃料箱,如图36至图39所示,具备与相当于谷粒箱E的下部所具备的向下变窄的倾斜部的底壁220A对置,沿着此底壁220A的倾斜的倾斜面274B,作为燃料箱204的整体形状,大致为将大一圈的矩形箱状的箱的与谷粒箱E的底壁220A对置的部位的角部斜着切除这样的形状。
该倾斜面274B部分设为嵌入谷粒箱E的底壁220A的下侧,朝上的面274A部分位于脱粒装置D的谷粒箱E侧的横侧壁D2、和谷粒箱E的脱粒装置D侧的横侧壁之间,从朝上的面274A向上方凸出设置的供油口271也设为位于脱粒装置D的谷粒箱E侧的横侧壁D2、和谷粒箱E的脱粒装置D侧的横侧壁之间(参照图36)。
并且,如图36及图40所示,燃料箱204的与脱粒装置D侧对置的横壁以位于比安装于脱粒装置D的谷粒箱E侧的横侧壁D2的二次回送装置219的右侧端偏靠脱粒装置D的谷粒箱E侧的横侧壁D2的附近的位置的状态配设。此外,燃料箱204的整体在二次回送装置219的后方侧,位于从行驶机体A的后端侧横跨至二次回送装置219的后端部附近的范围。这样配置的燃料箱204配设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二次回送装置219重叠。
如图36中假想线所示,该燃料箱204的外围部分呈如下状态,即与上述矩形箱状的燃料箱204相比,即使相对于谷粒箱E的底壁220A的最接近距离相同,上下高度及左右方向宽度也均变大一圈,与矩形箱状的燃料箱204相比,即使前后方向长度不变化,整体的容积也能增大。
如图37至图39所示,在燃料箱204的后表面274E的外侧,设有透明的测量管278,连结燃料箱204内的上部和底部附近。
通过该测量管278的存在,能够从行驶机体A的后部侧通过目视确认燃料箱204内的燃料剩余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了朝上的面274A和倾斜面274B以夹持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假想分割线TCL1并左右平分的状态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横跨主体部分270的几乎各1/2的长度范围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朝上的面274A的左右方向宽度比倾斜面274B的左右方向宽度大、或者相反地倾斜面274B的左右方向宽度比朝上的面274A的左右方向宽度大等。
此外,通气孔275、燃料回送管276及排出口277的位置并不限于设于燃料箱204的俯视时的接近面积中心的位置,也可以配设于适宜的位置。
其他结构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2)图40及图41示出了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在车体框架210上设有线状体载置板282的联合收割机的车体框架210部分。
在该结构中,在脱粒装置D和谷粒箱E的对置部位的间隔内的车体框架210上设有线状体载置板282,所述线状体载置板282通过并列设置前后方向较长的三根板材283(相当于凸条板部)构成。
如图40及图41所示,该线状体载置板282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小间隔d2的状态配设有剖面形状为山形的各板材283。
在线状体载置板282上,通过相邻的各板材283彼此的斜面283a形成有凹入部284。作为线状体285的燃料供给管285a和导电电缆285b以陷入状态配置于该凹入部284。并且,在凹入部284的底部通过形成于相邻的各板材283彼此之间的小间隔d2设有供夹杂物向下方侧下落的夹杂物下落口284a。
因此,能够使夹杂物从用于稳定支承线状体285的凹入部284的底部下落,具有能够降低夹杂物堆积于该凹入部284的底部的倾向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线状体载置板282的各板材283的剖面形状并不限于上述这样的山形。例如可以采用凸向上方侧的半圆弧状、或朝下开口的槽状等适宜的形状,但理想的是形成于相邻的各板材283彼此之间的凹入部284具有向下变窄的斜面。此外,小间隔d2只要根据线状体285的大小,设定为不使线状体285下落且容易使尘埃等下落的适宜的大小即可。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3)图42示出了线状体载置板282的其他实施方式。
该线状体载置板282在剖面形状为山形的板材283的斜面283a形成有卡合孔283b。并且,线状体285被包在并支承于由橡胶带等带状的弹性材料形成的固定件286。
固定件286设有卡定体286a,所述卡定体286a能够与形成于板材283的斜面的卡合孔283b卡合/脱离,通过使该卡定体286a卡入卡合孔283b,能够使线状体285可靠地卡定支承于位于凹入部284的一侧的板材283的斜面283a的中途位置。
如此,当使线状体285卡定支承于位于凹入部284的一侧的板材283的斜面283a的中途位置时,在此线状体285和位于凹入部284的另一侧的板材283的斜面283a之间产生间隙,在夹杂物更加容易向夹杂物下落口284a侧移行这一点有利。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4)图43示出了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其他实施方式。
该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行驶机体A的前部位置具备驾驶部B和收割前处理装置C,并且在行驶机体A的后部具备通过收割前处理装置C收割的谷秆所送入的全喂入型脱粒装置D、和存储从脱粒装置D供给的谷粒的谷粒箱E(相当于谷粒存储部)。
谷粒箱E通过绕行驶机体A的后部位置的纵向姿势的上下轴心Y2回转,以在作业姿势(图43中实线所示的姿势)和检修姿势(图43中假想线所示的姿势)间自由切换的方式支承,所述作业姿势为谷粒箱E收纳于行驶机体A的姿势,所述检修姿势为谷粒箱E从行驶机体A向横向伸出的姿势。
谷粒箱E的后部所具备的卸料器F具备:纵输送筒(未图示),向上方侧输送谷粒;以及横输送筒229,向连接于所述纵输送筒的上端部的水平方向输送谷粒,并从横输送筒229的输送终端部排出谷粒。
横输送筒229构成为能够绕纵输送筒的筒轴心回转摆动,该纵输送筒的筒轴心与作为谷粒箱E的摆动轴心的所述纵向姿势的上下轴心Y2一致。
燃料箱204配设为:在行驶机体A的后端部位于相当于谷粒箱E和脱粒装置D之间的部位的车体框架210上,位于比所述上下轴心Y2的存在部位在左右方向上偏靠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采用即使谷粒箱E和卸料器F绕呈纵向姿势的上下轴心Y2回转,也容易避免进行此回转动作的谷粒箱E和卸料器F与燃料箱204相互干扰的结构。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用于使卸料器F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使用了液压缸260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作为摆动驱动装置,也可以是通过卷扬机将连结于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缆线卷起,并且通过电动马达使此卷扬机向正逆方向驱动的结构。此外,即使是不使用摆动驱动装置的结构也无妨。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跨从谷粒箱E延伸的安装托架242和卸料器F配设作为用于使卸料器F起伏摆动的摆动驱动装置的液压缸260,但并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能够采用横跨除安装托架242以外的设于安装框架240的专用部件和卸料器F配设液压缸260等适宜的结构。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用于维持卸料器F的收纳姿势的承接部244设于安装框架240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由安装框架240以外的部件构成承接部244,并设于行驶机体A上的其他部位,而并非设于安装框架240。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构成为卸料器F的排出侧端部在收纳姿势下向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倾倒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在卸料器F的收纳姿势下,也可以构成为此排出侧端部在卸料器F的摆动轴心X上直立的状态、或者向行驶机体A的外方侧稍微倾倒。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进行伸缩动作的液压缸260,示例了双动型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单动型液压缸26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卸料器F的排出侧端部呈收纳姿势向行驶机体A的内方侧倾倒的情况下,理想的是设有将收纳姿势的卸料器F回送到在摆动轴心X上直立的位置的施压弹簧等。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谷粒存储部,示例了使用带卸料器F的谷粒箱E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对于除了与卸料器F相关的结构以外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具备卸料器F和谷粒箱E,而是使用在下部具有取出开口的料斗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人为地打开/关闭料斗的取出开口使谷粒取出并进行装袋作业等即可。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11)图44示出了用于稳定地维持卸料器F的收纳姿势的承接部244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焊接固定有安装板245,所述安装板245具备与相对于作为安装框架240的中心轴线的所述上下轴心Y的正交面相比以越靠近右横外方侧越高的方式倾斜的板面,并且螺栓连结于该安装板245的承接板246向后方侧延伸。承接板246具备圆弧状的弯曲凹部246A,所述弯曲凹部246A沿着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外周面形状。
并且,承接板246在螺栓连结于安装板245的部位设有作为连结用以及位置调节部的长孔246a。该长孔246a形成为在作为卸料器F的起伏摆动方向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并构成为能够使承接板246相对于安装板245在左右方向上滑动从而进行位置调节。
图44所示的状态是使承接板246相对于安装板245靠近最右横外侧的状态,能够在长孔246a所形成的范围内使承接板246相对于安装板245向左方的机体内方侧靠近并固定。
承接板246在圆弧状的弯曲凹部246A的内周面侧粘贴有橡胶或软质合成树脂材料等构成的缓冲件246b。该缓冲件246b通过与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外周面抵接能够进行体积弹性变形。由于该缓冲件246b通过缓冲件246b的弹性变形也能够吸收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外周面与承接板246之间的稍微的错位,因此与作为所述位置调节部的长孔246a一起,具有能够在适当的位置支承卸料器F的纵筒部231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所述位置调节部的长孔246a,不限于上述这样的设于承接板246的结构,也可以是设于安装板245的结构,也可以设于承接板246和安装板245双方。此外,作为位置调节部,不限于长孔246a,也可以构成为将螺栓连结用的孔沿着卸料器F的起伏摆动方向设于多个部位,并通过选择性地连结任意的孔,能够使承接板246相对于安装板245在左右方向上进行位置调节。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12)图45示出了谷粒箱E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谷粒箱E的左侧(图45中为右侧)配设有扬谷装置209,在谷粒箱E的左侧上部连接有扬谷装置209的投入口209A(参照图23)。并且,在谷粒箱E的前壁220f的上部,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几乎相同高度的位置形成有两个透视窗390a、390b。
这两个透视窗390a、390b设为能够窥视谷粒箱E的内部。如此,通过设有两个透视窗390a、390b,在从扬谷装置209供给的谷粒在接近投入口209A的一侧和远离投入口209A的一侧堆积状况不同的情况下,容易把握其不同从而准确地判断谷粒箱E内的堆积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透视窗390a、390b不限于两个,也可以设为三个以上沿左右方向排列。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Claims (118)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驾驶部,位于机体前部;发动机,位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以及排气管,供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流通,
以沿机体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具有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所述脱粒装置配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后方,对收割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所述谷粒存储部存储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
所述排气管呈以下状态,即与供给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的供给口相比,将所述排气排出外部的排气口的位置高,
所述排气管在从所述供给口到所述排气口的管道的中途部具有弯部,且在所述弯部的后部侧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延设部,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谷粒扬送装置,所述谷粒扬送装置位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谷粒向上方朝着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上部入口搬运,
所述弯部呈位于比所述谷粒扬送装置偏靠机体前部侧的位置的状态,
所述排气管经过所述谷粒扬送装置和所述脱粒装置之间,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连结所述谷粒扬送装置的上部侧部位和所述脱粒装置的第一连结部件,
所述水平延设部支承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从机体正面观察时,所述排气管经过所述驾驶部和所述脱粒装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延伸到机体后方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延伸到比所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延伸到比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端部偏靠后方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向上弯折或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的下方具有燃料箱。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向所述谷粒存储部侧弯折或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端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端相比位于前方,
所述排气管的比弯折部或弯曲部偏靠后侧的部分经过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方并经过所述脱粒装置的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侧方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卸料器,所述卸料器将所述谷粒存储部存储的谷粒排出外部,
所述卸料器具有:纵向螺旋输送器,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方,向上方搬运谷粒;横向螺旋输送器,从所述纵向螺旋输送器的终端部向横向搬运;以及连接部,连接所述纵向螺旋输送器和所述横向螺旋输送器,
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整体位于比所述供给口高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整体位于比所述脱粒装置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整体位于比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上端部低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粒装置具有对脱粒处理物供给分选风的风车,
在从机体侧面观察时,所述弯部呈位于所述风车的上方的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部设于所述驾驶部的操作面板的后部下方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气管的除所述供给口以外的其他部分相比偏靠所述谷粒存储部侧,
所述弯部形成为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前方的状态,
在所述弯部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具有间隔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具有:横向间隔部,沿着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前壁向左右方向延伸;以及前后朝向间隔部,沿着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向前后方向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存储部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位置保持机构,横跨设置在所述存储部用支柱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能够将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位置保持在所述作用姿势;以及面板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支承所述驾驶部的操作面板,
所述横向间隔部支承在所述面板用支柱,所述前后朝向间隔部支承在所述存储部用支柱。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二次物回送装置,所述二次物回送装置位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二次物向上方朝着所述脱粒装置的二次物投入口搬运,
所述排气管经过所述二次物回送装置的上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二次物回送装置,位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的横外侧方,将从所述脱粒装置排出外侧的二次物向上方朝着所述脱粒装置的二次物投入口搬运,
在从机体侧面观察时,所述谷粒扬送装置与所述二次物回送装置交叉。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从机体侧面观察时,所述谷粒扬送装置与所述二次物回送装置交叉。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横向连结体,连结在所述脱粒装置;以及位置保持机构,横跨设置在所述横向连结体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能够将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位置保持在所述作用姿势,
所述排气管支承在所述横向连结体。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存储部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以及位置保持机构,横跨设置在所述存储部用支柱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能够将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位置保持在所述作用姿势,
所述排气管支承在所述存储部用支柱。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支承在所述存储部用支柱。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后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谷粒存储部;以及第二连结部件,连结所述后部支柱和所述脱粒装置,
所述排气管支承在所述第二连结部件。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后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谷粒存储部;以及第二连结部件,连结所述后部支柱和所述脱粒装置,
所述排气管支承在所述第二连结部件。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罩体部件,所述罩体部件覆盖所述排气管的谷粒存储部侧的外方。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部件的下部侧部分形成越靠近下端侧越偏靠脱粒装置侧的倾斜面。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沿机体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具有脱粒装置和谷粒存储部,所述脱粒装置对收割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所述谷粒存储部存储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
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具有作业台。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从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向后方延伸设置。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从比所述脱粒装置靠近前方侧的部位向后方延伸设置。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延伸设置到所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沿着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向机体前后方向延伸。
3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覆盖所述脱粒装置的脱粒室的上部的顶板以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摆动支点在闭状态和开状态间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所述闭状态为覆盖所述脱粒室的上方的状态,所述开状态为使所述脱粒室的上方开放的状态,
所述作业台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与所述摆动支点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横侧部位。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装置具有朝上的顶板支承面,所述顶板支承面在所述闭状态下阻挡支承所述顶板,
所述作业台和所述顶板支承面设定成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
36.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支承在所述脱粒装置。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支承在所述脱粒装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支承在所述脱粒装置。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覆盖所述脱粒装置的脱粒室的上部的顶板以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摆动支点在闭状态和开状态间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所述闭状态为覆盖所述脱粒室的上方的状态,所述开状态为使所述脱粒室的上方开放的状态,
所述脱粒装置具有朝上的顶板支承面,所述顶板支承面在所述闭状态下阻挡支承所述顶板,
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部分载置支承在所述顶板支承面。
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装置具有朝上的顶板支承面,所述顶板支承面在所述闭状态下阻挡支承所述顶板,
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部分载置支承在所述顶板支承面。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部分载置支承在所述顶板支承面。
4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框架体,所述框架体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以及位置保持机构,横跨设置在所述支柱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能够将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位置保持在所述作用姿势,
所述支柱作为所述框架体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存储部为以绕上下轴心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间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机体框架的谷粒箱,所述作用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退避到机体内方从而存储谷粒的姿势,所述维护姿势为所述谷粒存储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姿势,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后部支柱,立设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后部,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谷粒存储部;以及连结部件,连结所述后部支柱和所述脱粒装置,
所述连结部件作为所述框架体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4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固定连结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且延伸设置到所述谷粒存储部侧,
所述支承部件作为所述框架体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
46.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作业台的上表面具有防滑部。
47.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供来自装载在机体的发动机的排气流通的排气管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存储部之间,
所述排气管位于所述作业台的下方。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位于所述作业台的上侧。
49.根据权利要求47或4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在与所述作业台的后端部相比偏靠前方侧的部位朝上变更角度,
在所述作业台的后端部形成有供所述排气管经过的缺口或开口。
50.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罩体部件,所述罩体部件覆盖所述排气管的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外方,
所述罩体部件支承在所述作业台。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部件具有:横侧部,覆盖所述排气管的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横侧方;以及底部,覆盖所述排气管的下方侧,
从所述作业台到所述排气管的上下间隔设定为比从所述排气管到所述罩体部件的所述底部的上下间隔大。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支承所述作业台的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部分的框架体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向斜上方朝着所述谷粒存储部侧延伸,
所述罩体部件的所述横侧部和所述底部之间的角部支承在所述框架体。
53.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作业台和所述排气管之间具有隔热部。
5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台沿前后方向分割形成为:前部侧台部分,位于所述谷粒扬送装置的前方侧;以及后部侧台部分,位于所述谷粒扬送装置的后方侧。
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以在车体框架上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并列设置,并且,
以进入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对向部位的间隔内的方式配设燃料箱。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配设在所述间隔的机体后方侧。
57.根据权利要求55或5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燃料箱载置支承在所述车体框架。
58.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在其后端侧具有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凸出。
59.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在其后端侧具有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与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凸出。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出部分的机体横外方配设有卸料器,所述卸料器从所述谷粒存储部排出谷粒。
61.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在其后端侧具有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与所述车体框架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凸出。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出部分的下方具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限制其他物体从下方侧接触所述燃料箱。
63.根据权利要求61或6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出部分的后方具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限制其他物体从后方侧接触所述燃料箱。
64.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谷粒存储部排出谷粒的卸料器以向所述车体框架的后方凸出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后方,所述防护部件配备在所述卸料器的后方侧且配备在下方侧。
65.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出部分的上部设有供油口。
6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俯视时,所述燃料箱配设在与所述谷粒存储部重叠的位置。
67.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存储部具有谷粒箱,在所述谷粒箱的下方形成有下端变窄的倾斜部,以进入该倾斜部的状态配设所述燃料箱。
68.根据权利要求6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箱具有排出内部的谷粒的底部螺旋体,该底部螺旋体配设在所述谷粒箱的左右宽度方向上的偏靠机体横外方侧的位置,所述倾斜部形成在所述底部螺旋体的机体横内方侧。
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在与所述倾斜部对向的部位形成有向外侧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70.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以沿着所述倾斜部的方式设定倾斜角度。
71.根据权利要求67至70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的供油口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位于所述谷粒箱侧的横侧壁和所述谷粒箱的位于脱粒装置侧的横侧壁之间的位置。
72.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形成有呈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的朝上的面和倾斜面,所述燃料箱的供油口设置在所述朝上的面。
73.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的与所述谷粒箱对向一侧的横壁,在从所述倾斜部的下端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位置,设有立起壁部,所述立起壁部立设在所述车体框架的上侧并与倾斜面的下端侧相连,所述立起壁部的上端以位于所述谷粒箱的下端的上侧的方式设置。
74.根据权利要求72或7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的上壁,以俯视时位于面积中心或其附近的状态,在朝上的面设有通气孔。
75.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的上壁,以俯视时位于面积中心或其附近的状态,在朝上的面连接有回送来自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回送管。
7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的底壁,以位于所述燃料箱的底面的面积中心或其附近的状态,设置有用于排出箱内的燃料油的排出口。
77.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谷粒存储部排出谷粒的卸料器能够在排出姿势和收纳姿势间切换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使排出侧端部朝向配设有所述燃料箱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机体横外侧的姿势,所述收纳姿势为在所述车体框架上使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姿势。
78.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配设在所述间隔的与二次回送装置相比偏靠后方的位置,所述二次回送装置将二次物送回所述脱粒装置内的脱粒部。
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配设成从机体后方侧横跨至所述二次回送装置的后端部附近。
80.根据权利要求78或7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沿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燃料箱配设在与所述二次回送装置重叠的位置。
81.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存储部具有谷粒箱,所述谷粒箱通过绕设置在所述车体框架上的呈纵向姿势的上下轴心旋转,能够在作业姿势和检修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所述作业姿势为所述谷粒箱在接近所述燃料箱的位置收纳在行驶机体的姿势,所述检修姿势为所述谷粒箱远离所述燃料箱向行驶机体的横外方伸出的姿势。
82.根据权利要求8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配设在与所述上下轴心的存在部位相比在左右方向上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83.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间隔设有位于所述车体框架上的线状体载置板,所述线状体载置板具有以下结构,即通过使剖面形状呈向上方侧凸出弯曲的形状的凸条板部彼此在左右方向上空出小间隔,从而在各凸条板部彼此之间形成供夹杂物向下方侧下落的夹杂物下落口。
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行驶机体具有:谷粒箱,存储谷粒;以及
卸料器,用于排出所述谷粒箱内的谷粒,
所述谷粒箱在支承于支承框架的状态下,在作业姿势和检修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所述支承框架在所述谷粒箱的后方侧立设于所述行驶机体的车体框架,所述作业姿势为所述谷粒箱收纳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姿势,所述检修姿势为所述谷粒箱从所述行驶机体向横外方伸出的姿势,
所述卸料器具有纵筒部,并且,在收纳姿势和排出姿势间自由切换姿势,所述纵筒部具有直线状的纵输送路径,所述纵输送路径从导入侧端部延伸到排出侧端部,其中,所述导入侧端部与所述谷粒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所述排出侧端部形成有谷粒送出口,所述收纳姿势为使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上方的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使所述排出侧端部朝向外侧方的姿势,
所述谷粒箱和所述卸料器以绕上下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
85.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箱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多个部位。
86.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箱的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的支承部位中的位于最下位置的支承部位以载置于所述支承框架所具有的载置部的状态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87.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具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
88.根据权利要求8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框架由从所述位于最下位置的支承部位横跨至位于最上位置的支承部位的纵长的部件构成。
89.根据权利要求87或8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框架由剖面呈圆形的柱状体构成。
90.根据权利要求8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框架的上部侧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被环抱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
91.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进入所述支承框架的所述载置部的下方的状态,配设有与所述谷粒箱的谷粒排出口相连的所述导入侧端部。
92.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框架的所述载置部的后方位置具有所述纵筒部。
93.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卸料器能够通过使所述纵筒部绕所述导入侧端部的横向轴心转动从而使所述纵筒部切换姿势。
94.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框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纵筒部的存在部位相比偏靠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95.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具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并且,所述安装框架具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阻挡支承所述卸料器的呈收纳姿势的所述纵筒部。
96.根据权利要求9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接部能够调节相对于所述安装框架的安装位置。
97.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摆动驱动装置,所述摆动驱动装置使所述纵筒部摆动从而进行姿势变更,并且,所述行驶机体具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阻挡支承所述卸料器的呈收纳姿势的所述纵筒部,所述承接部能够调节在所述行驶机体上的安装位置。
98.根据权利要求9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接部具有:位置调节部,能够改变所述承接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并进行固定;以及缓冲件,能够通过与所述纵筒部的抵接进行体积弹性变形。
99.根据权利要求9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接部具有:位置调节部,能够改变所述承接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并进行固定;以及缓冲件,能够通过与所述纵筒部的抵接进行体积弹性变形。
100.根据权利要求95、96以及98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使由所述承接部阻挡支承的所述纵筒部相对于所述承接部保持位置。
101.根据权利要求97或9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使由所述承接部阻挡支承的所述纵筒部相对于所述承接部保持位置。
102.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横向框架,所述横向框架连结所述支承框架和脱粒装置的侧壁。
103.根据权利要求9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横向框架,所述横向框架连结所述支承框架和脱粒装置的侧壁。
104.根据权利要求9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横向框架,所述横向框架连结所述支承框架和脱粒装置的侧壁。
105.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摆动驱动装置,所述摆动驱动装置使所述纵筒部摆动从而进行姿势变更,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一端部支承在所述谷粒箱的一部分,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另一端部支承在所述纵筒部。
106.根据权利要求9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摆动驱动装置,所述摆动驱动装置使所述纵筒部摆动从而进行姿势变更,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一端部支承在所述谷粒箱的一部分,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另一端部支承在所述纵筒部。
107.根据权利要求9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一端部支承在所述谷粒箱的一部分,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另一端部支承在所述纵筒部。
108.根据权利要求10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谷粒箱向后方凸出设置有安装托架,在所述安装托架连结有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所述一端部。
109.根据权利要求105或10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谷粒箱向后方凸出设置有安装托架,在所述安装托架连结有所述摆动驱动装置的所述一端部。
110.根据权利要求10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托架连结在所述安装框架。
111.根据权利要求10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具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并且,所述安装托架连结在所述安装框架。
112.根据权利要求106、108以及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安装框架和所述纵筒部之间,其中,所述安装框架设置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
113.根据权利要求10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驱动装置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安装框架和所述纵筒部之间,其中,所述安装框架设置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
114.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箱具有作业灯。
115.根据权利要求9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框架的上部具有作业灯。
116.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具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并且,在所述安装框架的上部具有作业灯。
117.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箱具有载置支承部,所述载置支承部使所述谷粒箱的前端部载置支承在所述车体框架,在所述谷粒箱收纳在所述行驶机体的作业姿势下,所述谷粒箱通过所述载置支承部和所述支承框架支承在所述行驶机体。
118.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谷粒箱连接有扬谷装置,所述扬谷装置扬送搬运来自脱粒装置的谷粒,在所述谷粒箱呈所述作业姿势的状态下,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在所述谷粒箱的靠近所述扬谷装置的投入口侧和远离所述扬谷装置的投入口侧,形成有能够窥视所述谷粒箱内部的透视窗。
CN201480066487.1A 2013-12-03 2014-12-01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57926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0898.0A CN109964623B (zh) 2013-12-03 2014-12-01 联合收割机
CN201910110899.5A CN109923998B (zh) 2013-12-03 2014-12-01 联合收割机
CN201910110902.3A CN109964624B (zh) 2013-12-03 2014-12-01 联合收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0237 2013-12-03
JP2013250238 2013-12-03
JP2013-250236 2013-12-03
JP2013-250239 2013-12-03
JP2013250236 2013-12-03
JP2013250239 2013-12-03
JP2013-250238 2013-12-03
JP2013-250237 2013-12-03
JP2014178274A JP6495601B2 (ja) 2013-12-03 2014-09-02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JP2014-178274 2014-09-02
JP2014178266A JP6396724B2 (ja) 2013-12-03 2014-09-02 コンバイン
JP2014-178267 2014-09-02
JP2014-178266 2014-09-02
JP2014178273A JP6509510B2 (ja) 2013-12-03 2014-09-02 コンバイン
JP2014178267A JP2015128413A (ja) 2013-12-03 2014-09-02 コンバイン
JP2014-178273 2014-09-02
PCT/JP2014/081680 WO2015083651A1 (ja) 2013-12-03 2014-12-01 コンバイン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0899.5A Division CN109923998B (zh) 2013-12-03 2014-12-01 联合收割机
CN201910110898.0A Division CN109964623B (zh) 2013-12-03 2014-12-01 联合收割机
CN201910110902.3A Division CN109964624B (zh) 2013-12-03 2014-12-01 联合收割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2632A CN105792632A (zh) 2016-07-20
CN105792632B true CN105792632B (zh) 2019-02-26

Family

ID=56390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6487.1A Active CN105792632B (zh) 2013-12-03 2014-12-01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92632B (zh)
PH (1) PH120165009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1997B2 (ja) * 2016-08-02 2020-12-16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6842950B2 (ja) * 2017-02-28 2021-03-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WO2019003831A1 (ja) * 2017-06-26 2019-01-03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CN111918545A (zh) * 2018-04-27 2020-11-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0573B2 (ja) * 2007-03-12 2011-01-1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202269177U (zh) * 2010-09-17 2012-06-13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排气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0234U (ja) * 1984-05-23 1985-12-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搬出装置
JPH0345562Y2 (zh) * 1984-09-28 1991-09-26
JP2657485B2 (ja) * 1987-01-20 1997-09-24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H08242679A (ja) * 1995-03-08 1996-09-24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グレンタンク支持構造
JPH11127681A (ja) * 1997-10-24 1999-05-18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排出オーガのロック装置
JP2009207413A (ja) * 2008-03-04 2009-09-17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JP5146687B2 (ja) * 2009-04-27 2013-02-2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635854B2 (ja) * 2010-09-17 2014-12-0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排気構造
JP2011244782A (ja) * 2010-05-31 2011-12-08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452553B2 (ja) * 2011-07-28 2014-03-2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770063B2 (ja) * 2011-10-21 2015-08-2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0573B2 (ja) * 2007-03-12 2011-01-1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202269177U (zh) * 2010-09-17 2012-06-13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排气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6500929A1 (en) 2016-06-27
CN105792632A (zh) 201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92632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958345B (zh)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CN101356875A (zh) 联合收割机
EA009430B1 (ru) Самоходна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ая уборочная машина
CN205510887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658094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354714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PH12015501909B1 (en) Combine
CN203226035U (zh) 联合收割机
KR101506523B1 (ko) 콤바인의 예취장치
CN109964624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5451541B (zh) 联合收割机和收割机
CN111480458B (zh) 收割机
CN203243709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394682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686639B (zh) 脱谷装置
CN107027418A (zh) 割取收获机
CN202354116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217457A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作业机的姿态控制装置
CN109769476A (zh) 一种自走式红枣收获机
CN1321557C (zh) 谷物排出装置
JP2828627B2 (ja) 藺草ハーベス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