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18525U - 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218525U CN202218525U CN2011203176553U CN201120317655U CN202218525U CN 202218525 U CN202218525 U CN 202218525U CN 2011203176553 U CN2011203176553 U CN 2011203176553U CN 201120317655 U CN201120317655 U CN 201120317655U CN 202218525 U CN202218525 U CN 2022185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eaning fan
- threshing
- fan axle
- transmission
- harves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谋求减轻施加于清选风机轴的负荷以提高清选风机轴的耐久性。该传动结构具有将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向收割输送装置(2)及脱粒装置(3)传递的传动装置(B),传动装置(B)构成为,将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向脱粒装置(3)所具有的清选风机轴(51)的一端部传递,再从清选风机轴(51)的一端部向收割输送装置(2)和脱粒装置(3)的脱粒筒(19)传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收割输送装置及脱粒装置传递的传动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存在构成如下结构的传动结构,即,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清选风机驱动轴(清选风机轴)的右端部传递,并从清选风机驱动轴的左端部通过皮带传动机构向箱体输入轴传递,再从箱体输入轴通过锥齿轮机构及脱粒输出轴向脱粒筒传递,并且,从箱体输入轴通过正转离合器向收割部(收割输送装置)传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3865号公报(0029段,图3)
在采用了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传动结构的联合收割机中,构成为将传递至清选风机轴右端部(一端部)的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从远离该右端部的清选风机轴的左端部(另一端部)取出,并向负荷大的收割输送装置和脱粒筒传递。因此,施加于清选风机轴的负荷变大,在谋求提高清选风机轴的耐久性这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谋求减轻施加于清选风机轴的负荷以提高清选风机轴的耐久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中,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具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收割输送装置及脱粒装置传递的传动装置,所述传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构成为,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向所述脱粒装置所具有的清选风机轴的一端部传递,再从所述清选风机轴的一端部向所述收割输送装置和所述脱粒装置的脱粒筒传递。
根据该技术方案,与将传递至清选风机轴一端部的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从清选风机轴的另一端部向收割输送装置和脱粒筒传递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施加于清选风机轴的负荷。
因此,实现了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清选风机轴向负荷大的收割输送装置和脱粒筒传递的结构,并且能够谋求提高清选风机轴的耐久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并列地具有将来自所述清选风机轴的一端部的动力向所述收割输送装置传递的收割输送传动系统和向所述脱粒筒传递的脱粒筒传动系统。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变更脱粒筒传动系统的变速比,能够将脱粒筒的转速切换成适于对较硬且不易损伤的水稻和小麦等实施脱粒处理的高速、和适于对较软且容易损伤的大豆等实施脱粒处理的低速。
也就是说,在收割不易损伤的水稻和小麦等的情况下,通过将脱粒筒的转速切换成水稻小麦用的高速,能够谋求提高处理能力,在收割容易损伤的大豆等的情况下,通过将脱粒筒的转速切换成大豆用的低速,能够防止因脱粒处理时的损伤而导致品质降低。
而且,即便如上所述切换脱粒筒的转速,由于不通过脱粒筒传动系统向收割输送装置传动,所以无论是否变更脱粒筒传动系统的变速比,都能够将收割输送装置的驱动速度维持恒定。
其结果是,即便在将脱粒筒的转速切换成大豆用的低速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即随着该切换,收割输送装置的驱动速度成为低速而导致收割输送装置的收割性能和输送速度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具有将来自所述清选风机轴的一端部的动力向所述收割输送装置传递的收割输送传动系统和向所述脱粒筒传递的脱粒筒传动系统,在所述收割输送传动系统的传动方向下游侧,以联动的方式串联连结有所述脱粒筒传动系统。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变更脱粒筒传动系统的变速比,能够将脱粒筒的转速切换成适于对较硬且不易损伤的水稻和小麦等实施脱粒处理的高速、和适于对较软且容易损伤的大豆等实施脱粒处理的低速。
也就是说,在收割不易损伤的水稻和小麦等的情况下,通过将脱粒筒的转速切换成水稻小麦用的高速,能够谋求提高处理能力,在收割容易损伤的大豆等的情况下,通过将脱粒筒的转速切换成大豆用的低速,能够防止因脱粒处理时的损伤而导致品质降低。
而且,即便如上所述切换脱粒筒的转速,由于不通过脱粒筒传动系统向收割输送装置传动,所以无论是否变更脱粒筒传动系统的变速比,都能够将收割输送装置的驱动速度维持恒定。
其结果是,即便在将脱粒筒的转速切换成大豆用的低速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即随着该切换,收割输送装置的驱动速度成为低速而导致收割输送装置的收割性能和输送速度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第一~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构成为,将来自所述清选风机轴的一端部的动力向与所述清选风机轴平行配置的惰轮轴传递,再从所述惰轮轴向所述收割输送装置和所述脱粒筒传递。
根据该技术方案,与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从清选风机轴不通过惰轮轴向收割输送装置和脱粒筒传递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施加于清选风机轴的负荷。
因此,实现了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清选风机轴向负荷大的收割输送装置和脱粒筒传递的结构,并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清选风机轴的耐久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第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惰轮轴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中的与所述收割输送装置连接的连接端的外侧。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对脱粒装置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由于是不需要在脱粒装置的内部确保供惰轮轴穿过的空间的脱粒装置外侧,所以能够将惰轮轴配置在收割输送装置和脱粒装置的脱粒筒的各自附近。
因此,与将惰轮轴配置在脱粒装置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惰轮轴的组装和维护,并且能够紧凑地构成从惰轮轴向收割输送装置及脱粒装置的脱粒筒进行传递的传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第五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惰轮轴经由轴承部件支承在支承所述收割输送装置及所述脱粒筒的脱粒架上。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能够利用为支承收割输送装置及脱粒筒而具有高强度的脱粒架来支承惰轮轴,因此,能够实现支承结构的简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第五或第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割输送装置中的与所述脱粒装置连接的连接端部具有收割输送用的输入轴,在所述脱粒装置中的收割输送装置侧的端部配置有脱粒筒用的输入轴,所述惰轮轴、所述收割输送用的输入轴和所述脱粒筒用的输入轴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地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收割输送装置和脱粒装置的连接位置,能够沿上下方向紧凑地构成从惰轮轴横跨到收割输送用的输入轴及脱粒筒用的输入轴的传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第四~第七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脱粒装置的所述清选风机轴的上方配置有副清选风机轴,在所述清选风机轴和所述副清选风机轴之间的相比所述清选风机轴更靠近所述副清选风机轴的位置配置有所述惰轮轴。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常在靠近连接在脱粒装置中的清选风机轴的上方位置的收割输送装置和配置在清选风机轴上方的脱粒筒的位置,惰轮轴以位于高位置的状态配置,由此,能够更紧凑地构成从惰轮轴向收割输送装置及脱粒装置的脱粒筒进行传递的传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第八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惰轮轴的下方空间配置有工作油箱。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利用惰轮轴的下方空间来配置工作油箱,从而能够容易地配置工作油箱。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左视图。
图2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脱粒装置的纵剖左视图。
图4是拆下各罩后的脱粒装置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传动结构的脱粒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脱粒装置的上部侧后视图。
图7是表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的简略图。
图8是表示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主视图。
图9是表示脱粒筒用的输入轴、收割输送用的输入轴和惰轮轴的支承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 收割输送装置
3 脱粒装置
14 收割输送用的输入轴
15 脱粒架
19 脱粒筒
51 清选风机轴
53 副清选风机轴
72 发动机
82 惰轮轴
88 脱粒筒用的输入轴
103 轴承部件
108 工作油箱
B 传动装置
L1 脱粒筒传动系统
L2 收割输送传动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普通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以从行驶车身1朝向前方能够升降摇动地伸出的状态,配置有随着行驶车身1的行驶来收割作为收割对象的谷秆并将其输送的收割输送装置2,将对来自收割输送装置2的收割谷秆实施脱粒处理再对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的脱粒装置3搭载在行驶车身1的左半部,并将能够储存通过脱粒装置3中的脱粒处理及分选处理而得到的单粒化谷粒并装入谷袋的装袋装置4搭载在行驶车身1的右半部。
行驶车身1构成为,在车架5的下部配置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6,在车架5的前部右侧区域形成有乘坐驾驶部7。
收割输送装置2构成为,随着行驶车身1的行驶,通过配置在其前部的左右两端的分禾器8将未割谷秆梳分成收割对象的谷秆和收割对象外的谷秆,通过配置在收割输送装置2的前部上方的旋转轮9将收割对象谷秆的穗梢侧拨入后方,并通过配置在收割输送装置2底部的推剪型切割机构10切断收割对象谷秆的茎根侧并收入收割对象谷秆。进而,通过配置在切割机构10后方的绞龙输送式螺旋输送装置11将收入的收割对象谷秆即收割谷秆收集在左右方向的规定位置并向后方送出,通过从该规定位置横跨到脱粒装置3而架设的拨起输送式供给装置12,向脱粒装置3供给输送。
收割输送装置2的升降摇动如下进行,即通过横跨车架5和供给装置12而架设的液压式升降液压缸13的伸缩动作,以朝向左右方向的供给装置驱动轴14为支点进行升降摇动,其中所述供给装置驱动轴14配置在收割输送装置2中的成为与脱粒装置3连接的连接端部的供给装置12的后端部。
如图3~6所示,脱粒装置3将与车架5连结的脱粒架15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在脱粒架15的上侧架部15A,具有对供给装置12所供给的收割谷秆实施脱粒处理的脱粒部3A。在脱粒架15的下侧架部15B,具有对通过脱粒部3A中的脱粒处理而得到的分选对象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的分选部3B、和回收通过该分选处理而得到的回收对象的处理物的回收部3C。
脱粒部3A配置有杆型脱粒筒19,该脱粒筒在将从前后方向看呈U形的筛网16等配置在上侧架部15A而形成的脱粒室17中,以朝向前后方向的脱粒筒轴18为中心从正面看顺时针旋转,对来自收割输送装置2的收割谷秆实施脱粒处理。
分选部3B构成为,在脱粒部3A的下方配置有:将从筛网16漏下的处理物向后方移送的同时进行摇动分选的摇动分选装置20;向摇动分选装置20供给精分选用的清选风的清选风机21;向摇动分选装置20供给粗分选用的清选风的副清选风机22;以及向摇动分选装置20供给二次处理物分选用的清选风的二次清选风机23等。
回收部3C构成为,在摇动分选装置20的下方按顺序前后并列地配置有:将从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部侧漏下的、在被吹送来自清选风机21的清选风的同时流下的单粒化谷粒作为一次处理物而回收的一次回收部24;从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部侧漏下的、在被吹送来自二次清选风机23的清选风的同时流下的带枝梗谷粒和分叉谷粒等作为二次处理物而回收的二次回收部25。
在脱粒部3A中,脱粒室17通过以下部件等划分而形成,上述部件包括:从下方覆盖脱粒筒19的筛网16;能够开闭地从上方覆盖脱粒筒19上部的上部罩26;能够旋转地支承脱粒筒轴18的前端部的前侧纵板部件27;能够旋转地支承脱粒筒轴18的后端部的后侧纵板部件28;以及以从供给装置12的后端横跨到筛网16前端的朝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具有向筛网16引导来自供给装置12的收割谷秆的引导面29A的谷秆引导板29。而且,在前侧纵板部件27和谷秆引导板29之间,形成有能够将由供给装置12拨起输送的收割谷秆向脱粒室17供给的供给口30。而且,在支承筛网16的后端的板状后侧支承部件31和后侧纵板部件28之间,形成有能够将脱粒处理后的收割谷秆即脱粒谷秆等排出物从脱粒室17排出的排秆口32。
如图3所示,脱粒筒19构成为,将形成脱粒筒19的前端部的拨入部33和形成脱粒筒19的后部侧的脱粒处理部34连结在脱粒筒轴18上,以使上述拨入部和脱粒处理部以前后相连的状态以脱粒筒轴18为中心从正面看顺时针一体旋转。
拨入部33构成为如下的绞龙输送式拨入部,即在形成为前端细的圆锥台状的主体部分35的外周面配置有拨入输送用的两片螺旋叶片36,通过以脱粒筒轴18为中心从正面看顺时针旋转,将谷秆引导板29引导的来自供给装置12的收割谷秆的整体,通过两片螺旋叶片36向后方的筛网16和上部罩26与脱粒处理部34之间的脱粒处理空间S1拨入。此外,作为拨入部33,也可以在主体部分35代替螺旋叶片36而使用整梳齿或脱粒齿等不同的拨入部件。
脱粒处理部34构成为,将形成其前端或后端的圆盘状支承板37、38,以前端用的支承板37连接在拨入部33的后端且后端用的支承板38位于后侧纵板部件28的正前方的方式,配置在脱粒筒轴18上。而且,将圆盘状的隔板39,以位于成为脱粒处理部34的前后中间部位的前后支承板37、38的中间或大致中间的方式配置在脱粒筒轴18上。而且,在这些支承板37、38及隔板39的各外周部,将具有横跨前后支承板37、38的长度的多个(例如6根)棒状部件40,以沿着脱粒筒轴18的朝向前后方向的姿态,在距脱粒筒轴18等距离的位置,沿脱粒筒19的周向等间隔地并列连结,并且,在各棒状部件40上,多个脱粒齿41以从棒状部件40朝向脱粒筒19的外侧突出的姿态沿前后方向隔开设定间隔地排列配置。由此,在脱粒室17的内部构成了形成有与脱粒室17连通的内部空间S2的杆型处理筒。
由此,脱粒处理部34通过以脱粒筒轴18为中心从正面看顺时针旋转,对位于该脱粒处理部34与筛网16、上部罩26之间的脱粒处理空间S1的收割谷秆,实施基于脱粒齿41的击打和脱粒齿41的梳入等进行的脱粒处理,允许通过该脱粒处理而得到的处理物进入内部空间S2,在搅拌脱粒处理空间S1的处理物和内部空间S2的处理物的同时,对这些处理物实施基于棒状部件40及脱粒齿41的击打和脱粒齿41的梳入等进行的脱粒处理。
而且,通过将脱粒处理部34的内部空间S2用于脱粒处理用的处理空间,即使在将大量的收割谷秆供给至脱粒室17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处理空间中的处理物滞留和处理空间的饱和,由此,能够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等,即因处理物的滞留或处理空间的饱和而导致未进行充分的脱粒处理的处理物直接从筛网16漏下、或者脱粒处理所需的负荷增大而导致向脱粒筒19进行传动的传动系统产生损伤。
隔板39由以脱粒筒轴18为中心而配置的圆板构成,以从后侧堵塞形成在脱粒处理部34的内部空间S2的上游侧部分,由此,在脱粒处理物数量减少的脱粒处理部34的前后中间部位,隔板39阻止脱粒处理部34的内部空间S2中的脱粒处理物向脱粒处理方向下游侧流动,随着脱粒处理部34的旋转,将脱粒处理物导向脱粒处理部34的周围,以促进基于脱粒齿41等对脱粒处理物的击打和梳入等实施的脱粒、促进单粒化谷粒从筛网16漏下,因此,能够阻止因脱粒处理物含有的单粒化谷粒和未脱粒谷秆等直接经过脱粒处理部34的内部空间S2并与脱粒谷秆一起从脱粒处理方向下游侧端部的排秆口32排出而产生三次损耗。
而且,不仅多个脱粒齿41,而且多根棒状部件40也作为作用于脱粒室内的处理物的脱粒处理部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谋求提高脱粒性能和脱粒效率。
此外,棒状部件40能够采用圆管钢材、方管钢材、圆棒钢材、方棒钢材、角钢或槽钢等。各脱粒齿41能够采用圆棒钢材、方棒钢材、圆管钢材或方管钢材等。
在上部罩26的内部,多个流动控制机构42沿前后方向隔开设定间隔地排列配置,上述多个流动控制机构42将随着脱粒筒19以脱粒筒轴18为中心从正面看顺时针旋转而移动到脱粒室17上部的收割谷秆和处理物向车身后方引导。
如图3所示,摇动分选装置20具有通过设置在其后下部的偏心凸轮式摇动驱动机构43的动作而前后摇动的筛箱44,在该筛箱44的上部,将粗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5、粗分选体46和秸秆齿条47按该顺序从筛箱44的前端朝向后方相连地配置,在筛箱44的下部,将精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8和下筛49按该顺序前后连接地配置,并且,在下筛49的后方与下筛49相连地配置有二次处理物分选用的二次分选体50。
粗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5由纵剖侧面形状成为锯齿状地弯曲形成的金属板材料构成,并以使其上表面位于比副清选风机22的副清选风机轴53低的位置的状态配置。而且,通过与筛箱44一起前后摇动,将从筛网16的前端部漏下并堆积在谷粒抖动板45的谷粒含有率高的处理物通过比重差分选而使比重小的秆屑等尘埃和比重大的谷粒上下分层,与此同时,向后方的粗分选体46移送。由此,能够促进谷粒在粗分选体46漏下。
对于粗分选体46,采用将多个上唇板46A以朝向左右方向的姿态沿前后方向隔开设定间隔地排列配置而构成的上筛46。上筛46通过与筛箱44一起前后摇动,对来自筛网16的前部侧及谷粒抖动板45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在使谷粒等从上唇板46A之间漏下的同时,将未从上唇板46A之间漏下的处理物向后方的秸秆齿条47移送。
此外,作为上筛46,也可以是将多个上唇板46A沿前后方向能够联动摇动地连结且能够调节开度地构成的可动式结构,还可以是将多个上唇板46A以规定的后倾斜姿态固定且不能调节开度地构成的固定式结构。而且,作为粗分选体46,也可以代替上筛46,采用在单一的平板上隔开设定间隔地排列形成多个筛孔及分选片而构成的分选板,还可以采用将以锯齿状形成的多个齿条板以朝向前后方向的姿态沿左右方向隔开设定间隔地排列配置而构成的秸秆齿条。
秸秆齿条47是将以锯齿状形成的多个齿条板47A以朝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以朝向后方伸出的悬臂状态沿左右方向隔开设定间隔排列配置而构成。而且,通过与筛箱44一起前后摇动,对来自筛网16的后部侧及粗分选体46的处理物实施由各齿条板47A的左右振动而产生的松散作用,使谷粒等从齿条板47A之间漏下的同时,使未从齿条板47A之间漏下的处理物从秸秆齿条47的后端流下。
精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8由在粗分选体46的前部侧下方以朝向后下方倾斜的姿态配置的在整个长度范围内没有凹凸的平坦的平板状金属板材料构成,以使其难以妨碍利用来自副清选风机22的清选风进行的风力输送。而且,通过与筛箱44一起前后摇动,将从粗分选体46的前部侧漏下的谷粒含有率高的处理物向下筛49引导。
下筛49由在粗分选体46的后部侧下方以朝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配置的波形钢丝网或树脂网等构成。而且,通过与筛箱44一起前后摇动,对来自粗分选体46及精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8的谷粒含有率高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使单粒化谷粒作为一次处理物漏下的同时,将未漏下的带枝梗谷粒和分叉谷粒等作为二次处理物与秆屑等一起向后方的二次分选体50移送。
二次分选体50采用将多个上唇板50A以朝向左右方向的姿态沿前后方向隔开设定间隔地排列配置而构成的二次上筛50。二次上筛50以朝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配置在筛箱44的后部,以使其后端接近筛箱44的后纵向壁44A,通过与筛箱44一起前后摇动,对来自筛网16的后端部、秸秆齿条47及下筛49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使带枝梗谷粒和分叉谷粒等作为二次处理物从上唇板50A之间漏下的同时,将未从上唇板50A之间漏下的长的秆屑等处理物向筛箱44的后方移送。
下筛49和二次上筛50从侧面看前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地配置,上筛46和二次上筛50以二次上筛50的前端部处于比上筛46的后端部低的配置高度的方式以带有台阶的状态沿前后配置。
此外,作为二次上筛50,也可以采用将多个上唇板50A沿前后方向能够联动摇动地连结且能够调节开度地构成的可动式结构,还可以采用将多个上唇板50A以规定的后倾斜姿态固定且不能调节开度地构成的固定式结构。
清选风机21配置在摇动分选装置20的下前方,通过以朝向左右方向的清选风机轴51为中心从左侧看逆时针旋转,而产生清选风,并且将该清选风从形成在清选风机壳体52后下部的吹出口52A,向后上方的下筛49和一次回收部24之间、下筛49的整个区域、及下筛49和二次上筛50之间吹送,将该清选风作为精分选用清选风而供给。
在清选风机21的吹出口52A配置有风向板52B,其将来自清选风机21的清选风分成向下筛49及下筛49的底面附近吹送的上层风、和向一次回收部24的上方附近吹送的下层风。风向板52B的上部具有用于提高上层风的流速的节流面52Ba,将下层风的吹出方向修正成水平或接近水平的风向部52Bb从后端部朝向后下方伸出。
由此,可以进行如下的风力清选,即,使来自清选风机21的清选风从下前方作用于从下筛49漏下并向一次回收部24流下的处理物、及利用下筛49实施的筛选处理中的处理物,并从这些处理物吹开比重小的秆屑等尘埃而向后上方进行风力输送。通过该风力清选,能够在防止秆屑等尘埃混入一次回收部24的同时,高精度地进行将从下筛49漏下的单粒化谷粒回收到一次回收部24的一次回收处理。
特别是,通过对刚从下筛49漏下的处理物作用用于提高流速的上层风,能够对较大的秆屑等有效地进行风力清选,通过对被除去较大的秆屑等并流到一次回收部24附近的处理物,在一次回收部24的上方附近作用呈水平或大致水平地吹送的下层风,由此,能够对该处理物中残留的较小的秆屑等高精度地进行风力清选。
副清选风机22配置在以从下方覆盖脱粒筒19的拨入部33的方式配置的谷秆引导板29和所述清选风机之间的、与摇动分选装置20相比更前侧的空间内,通过以朝向左右方向的副清选风机轴53为中心从左侧看逆时针旋转,而产生清选风。并且将该清选风,从形成在副清选风机壳体54后下部的吹出口54A,向粗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5的底面所具有的处于朝向后下方倾斜的姿态的上侧风向板55与从精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8向前方水平地伸出的下侧风向板56之间、上筛46与精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8及下筛49之间、以及秸秆齿条47与二次上筛50之间吹送,将该清选风作为粗分选用清选风而供给。此外,副清选风机22的从左侧看的外径(旋转直径)设定成清选风机21的从左侧看的外径(旋转直径)的1/2(或大致1/2)。
由此,能够将来自副清选风机22的清选风,以通过上侧风向板55和下侧风向板56之间的后侧窄的空间而提高了流速的状态,有效作用于从上筛46漏下并向精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8及下筛49流下的处理物、和从筛网16的后端部及秸秆齿条47流下的处理物,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进行从这些处理物吹开比重小的秆屑等尘埃并向后上方进行风力输送的风力清选,通过该风力清选,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秆屑等尘埃向下筛49和二次上筛50的流下,从而能够谋求提高下筛49及二次上筛50的分选效率和分选精度。
而且,由于来自副清选风机22的清选风在上筛46的上唇板46A之间难以通过,因此,能够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因来自副清选风机22的清选风在上筛46的上唇板46A之间强势通过而抑制处理物自上筛46漏下,从而导致向后方的秸秆齿条47移送的处理物增加而使分选效率降低。
二次清选风机23配置在二次上筛50的下前方处的一次回收部24和二次回收部25之间,通过以朝向左右方向的二次清选风机轴57为中心从左侧看逆时针旋转,而产生清选风,并且将该清选风,从形成在二次清选风机壳体58后上部的吹出口58A,通过二次上筛50的下方从二次上筛50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吹送,将该清选风作为二次分选用清选风,朝向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纵向壁即筛箱44的后纵向壁44A供给。而且,吹出口58A的吹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以与二次上筛50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方式向后方侧伸出,而且,该吹出口58A的上侧及下侧的引导面形成为越趋向吹出方向下游侧、上下间隔越窄的前端窄的形状。此外,吹出口58A的上侧的引导面形成为从侧面看以倒V形弯曲的形状。
也就是说,能够将来自二次清选风机23的清选风以通过前端窄的形状的吹出口58A提高了流速的状态从二次上筛50的前端附近吹出,由此,能够使来自二次清选风机23的清选风有效作用于从二次上筛50漏下并向二次回收部25流下的处理物,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进行如下的风力清选,即从该处理物吹开比重小的秆屑等尘埃,并将其与因挂在上唇板50A上而滞留在二次上筛50后端部上的长的秆屑等一起,从二次上筛50的后端部向后上方进行风力输送,通过该风力清选,能够在防止秆屑等尘埃混入二次回收部25的同时,高精度地进行将从二次上筛50漏下的带枝梗谷粒和分叉谷粒等回收到二次回收部25的二次回收处理。
而且,由于来自二次清选风机23的清选风在配置于二次上筛50前部侧的上唇板50A之间难以通过,因此,难以对在上筛46的后端部附近汇合的来自清选风机21及副清选风机22的清选风带来影响,并且能够防止产生如下的不良情况:因来自二次清选风机23的清选风在二次上筛50前部侧的上唇板50A之间强势通过而抑制处理物自二次上筛50的前部侧漏下,从而导致向筛箱44的后方移送的谷粒增加而使谷粒回收效率降低。
在回收部3C中,一次回收部24形成为引导从下筛49漏下的一次处理物向底部的一次处理物送出区域流下的从侧面看底侧窄的形状。二次回收部25形成为引导从二次上筛50漏下的二次处理物向底部的二次处理物送出区域流下的从侧面看底侧窄的形状。而且,在二次回收部25的前部上方,二次清选风机壳体58的吹出口58A以从前方侧进行覆盖的方式伸出。
在一次回收部24的底部配置有一次输送绞龙60,该一次输送绞龙60通过以朝向左右方向的一次绞龙轴59为中心从左侧看逆时针旋转,从而将流到一次回收部24的一次处理物送出区域的一次处理物向右侧输送。在二次回收部25的底部配置有二次输送绞龙62,该二次输送绞龙62通过以朝向左右方向的二次绞龙轴61为中心从左侧看逆时针旋转,从而将流到二次回收部25的二次处理物送出区域的二次处理物向右侧输送。
在一次输送绞龙60的右端部联动地连结有将一次输送绞龙60输送的一次处理物向装袋装置4的上部仰送的斗式仰送输送装置63。在二次输送绞龙62的右端部联动地连结有对二次输送绞龙62输送的二次处理物再实施脱粒处理的再处理机构64、和将利用该再处理机构64进行再处理后的二次处理物向粗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5还原输送的绞龙式二次还原绞龙65。
在脱粒装置3的后端下部配置有切碎机66,该切碎机66对随着脱粒处理从排秆口32流出的脱粒谷秆和通过分选处理向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方送出的长的秆屑等进行切碎并向机外排出。切碎机66构成为,在与脱粒装置3的后端下部连结的排秆罩67的内部,在朝向左右方向的切碎机轴69上沿其周向及左右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配置的多个旋转刃70,相对于沿左右方向隔开一定间隔地排列配置的多个固定刃68,以切碎机轴69为中心从左侧看逆时针旋转,来切碎脱粒谷秆等。
如图2及图7所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在乘坐驾驶部7中的驾驶座位71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72,将来自该发动机72的动力在从发动机72向左侧延伸的输出轴73分支成行驶用动力和作业用动力。
如图7所示,行驶用的动力从发动机72的输出轴73通过行驶用的传动装置A向左右的履带式行驶装置6传递。行驶用的传动装置A由皮带传动式传动机构74、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5及内置在变速箱76中的齿轮式传动机构(未图示)等构成。
如图4、图5及图7所示,作业用的动力从发动机72的输出轴73通过作业用的传动装置B向收割输送装置2及脱粒装置3传递。在收割输送装置2中,作为由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驱动的被驱动设备C,具有旋转轮9、切割机构10、螺旋输送装置11及供给装置12。在脱粒装置3中,作为由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驱动的被驱动设备D,具有脱粒筒19、摇动分选装置20、清选风机21、副清选风机22、二次清选风机23、一次输送绞龙60、二次输送绞龙62、仰送输送装置63、再处理机构64、二次还原绞龙65及切碎机66。
作业用的传动装置B构成为,将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从发动机72的输出轴73通过皮带传动式传动机构77向清选风机轴51的右端部减速传递,在该清选风机轴51的成为传动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右端部,向高速传动系统H和低速传动系统L分支。
高速传动系统H构成为,将清选风机轴51的旋转动力从清选风机轴51的成为传动方向下游侧端部的左端部通过皮带传动式第一传动机构78向副清选风机轴53的左端部、二次清选风机轴57的左端部和中继轴79增速传递,进而从中继轴79通过皮带传动式第二传动机构80向切碎机轴69的左端部增速传递。
低速传动系统L构成如下的两级减速式传动系统,即,将清选风机轴51的旋转动力从清选风机轴51的右端部通过皮带传动式第一减速机构81向朝向左右方向的惰轮轴82的右端部减速传递,进而从惰轮轴82的左端部通过皮带传动式第二减速机构83向一次绞龙轴59的左端部和二次绞龙轴61的左端部减速传递。而且,将二次绞龙轴61的旋转动力通过皮带传动式第三传动机构84向摇动分选装置20的摇动轴85减速传递。
也就是说,在作业用的传动装置B中,在对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进行传递的清选风机轴51的右端部,向高速传动系统H和低速传动系统L分支,与在清选风机轴51的左端部向高速传动系统H和低速传动系统L分支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施加于清选风机轴51的负荷。
而且,能够使清选风机21、副清选风机22及二次清选风机23高速旋转驱动,由此,能够从上述各清选风机21~23产生强劲的清选风,其结果是,能够谋求提高基于风力清选的分选精度。而且,还能够使切碎机66高速旋转驱动,其结果是,作为切碎机66,能够确保高的切碎性能。
另一方面,能够对一次输送绞龙60及二次输送绞龙62,以不易因上述绞龙而导致谷粒产生损伤的低速进行驱动,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利用一次输送绞龙60及二次输送绞龙62进行输送时因谷粒损伤而导致谷粒品质降低。而且,能够以低速摇动驱动摇动分选装置20,由此,能够防止因摇动分选装置20的高速摇动驱动使谷粒跳起而导致谷粒回收效率降低或产生三次损耗。
而且,通过将低速传动系统L构成为两级减速式传动系统,能够减小第一减速机构81及第二减速机构83等的变速比,作为第一减速机构81及第二减速机构83等所具有的各皮带轮81A、81B、83A~83C能够采用小径的皮带轮。由此,能够容易地避免与各皮带轮81A、81B、83A~83C等其他部件产生干涉,从清选风机轴51向各输送绞龙60、62等的减速传动变得容易实施。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作业用的传动装置B的组装性和维护性。
在作业用的传动装置B中,并列地具有将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向脱粒筒轴18传递的脱粒筒传动系统L1和向收割输送装置2的输入轴即供给装置驱动轴14传递的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
脱粒筒传动系统L1将经由清选风机轴51及作为中继传动轴的惰轮轴82的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从惰轮轴82的左端部通过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向作为脱粒筒用的输入轴的、传动箱87所具有的朝向左右方向的传动轴88的左端部传递,并从传动轴88的右端部通过锥齿轮式传动机构89向脱粒筒轴18传递。传动箱87连结在脱粒架15中的上侧架部15A的前端上部。传动轴88以使其左端部从传动箱87的左端部向横向外侧伸出的方式配置在传动箱87的左半部。锥齿轮式传动机构89内置于传动箱87的左右中央部。
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将经由清选风机轴51及惰轮轴82的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从惰轮轴82的左端部通过收割输送用的传动机构90向供给装置驱动轴14的左端部传递。收割输送用的传动机构90采用了能够断续地从惰轮轴82向供给装置驱动轴14进行传动的皮带张紧式离合器。
传递至供给装置驱动轴14的动力通过链式第一传动机构91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一中继轴92传递,从第一中继轴92通过连结机构93向切割机构10传递,并且,从第一中继轴92通过链式第二传动机构94向朝向左右方向的螺旋输送装置轴95传递,从螺旋输送装置轴95通过链式第三传动机构96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二中继轴97传递,从第二中继轴97通过皮带传动式第四传动机构98向朝向左右方向的轮轴99传递。
在传动箱87的右半部,以反转轴100的右端部从传动箱87的右端部向横向外侧伸出的方式配置有与锥齿轮式传动机构89所具有的反转动力取出用的锥齿轮89A一体旋转的朝向左右方向的反转轴100。而且,横跨反转轴100的右端部和供给装置驱动轴14的右端部而架设有能够进行反转动力从反转轴100向供给装置驱动轴14的传递的反转用传动机构101。反转用传动机构101采用了能够断续地从反转轴100向供给装置驱动轴14进行传动的皮带张紧式离合器。
也就是说,在进行收割作业时,使收割输送用的传动机构90处于传动状态,使反转用传动机构101处于断开状态,从而能够正转驱动收割输送装置2,以便能够收割输送谷秆。而且,在收割输送装置2产生了堵塞的情况下,将收割输送用的传动机构90切换到断开状态,将反转用传动机构101切换到传动状态,从而能够反转驱动收割输送装置2,能够简单地除去堵塞在收割输送装置2的谷秆。
如图4、图5及图7~9所示,脱粒筒传动系统L1的传动轴88如前所述地被配置在与脱粒架15中的上侧架部15A的前端上部连结的传动箱87的左半部。供给装置驱动轴14通过左右一对轴承部件102与脱粒架15中的上侧架部15A的前端下部连结。惰轮轴82构成为,在脱粒装置3中的与收割输送装置2连接的连接端即前端的外侧,以位于清选风机轴51和副清选风机轴53之间的相比清选风机轴51更靠近副清选风机轴的位置的方式,通过左右一对轴承部件103与脱粒架15中的下侧架部15B的前端上部连结。
也就是说,脱粒筒用的输入轴即传动轴88、收割输送装置2的输入轴即供给装置驱动轴14和惰轮轴82按该顺序从脱粒装置3的上部朝向下部,以使惰轮轴82接近传动轴88及供给装置驱动轴14的状态、且大致沿着脱粒装置3前端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由此,能够将联动地连结惰轮轴82和传动轴88的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及联动地连结惰轮轴82和供给装置驱动轴14的收割输送用的传动机构90,以前后宽度窄的上下朝向,且以极力缩短其上下长度的状态,紧凑地配置在收割输送装置2和脱粒装置3的连接位置。
如图4、图5及图8所示,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具有作为大小一对传动旋转体86A、86B的、小径的第一皮带轮86A和大径的第二皮带轮86B,构成通过传动皮带86C卷绕这些皮带轮86A、86B而联动的皮带传动式传动机构。第一皮带轮86A由与惰轮轴82一体旋转地外嵌在惰轮轴82左端部的突起部86Aa、和与该突起部86Aa一体旋转地从左外侧通过螺栓连结在突起部86Aa的小径的外周部86Ab构成。第二皮带轮86B由与传动轴88一体旋转地外嵌在传动轴88左端部的突起部86Ba、和与该突起部86Ba一体旋转地从左外侧通过螺栓连结在突起部86Ba的大径的外周部86Bb构成。各突起部86Aa、86Ba及各外周部86Ab、86Bb构成为,使各突起部86Aa、86Ba及各外周部86Ab、86Bb的嵌合直径及连结位置等一致,以便能够相互更换与各突起部86Aa、86Ba对应的各外周部86Ab、86Bb。
通过该结构,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通过相互更换与各突起部86Aa、86Ba对应的各外周部86Ab、86Bb,能够将向脱粒筒19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在如下状态之间切换:将小径的外周部86Ab通过螺栓连结在与惰轮轴82一体旋转的突起部86Aa并将大径的外周部86Bb通过螺栓连结在与传动轴88一体旋转的突起部86Ba的大豆用的低速传动状态;以及将大径的外周部86Bb通过螺栓连结在与惰轮轴82一体旋转的突起部86Aa并将小径的外周部86Ab通过螺栓连结在与传动轴88一体旋转的突起部86Ba的水稻小麦用的高速传动状态。
如图4、图5、图7及图8所示,供给装置驱动轴14、惰轮轴82及传动轴88分别以使上述部件的各左端部位于行驶车身1的左侧端的方式朝向左外侧伸出。在惰轮轴82的左端部,通过键连结与惰轮轴82一体旋转地外嵌有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中的传动方向最上游侧的传动旋转体即收割输送用的传动机构90的输出皮带轮90A。在输出皮带轮90A的右端部一体形成有第二减速机构83的输出皮带轮83A。在输出皮带轮90A的左端部一体形成有第一皮带轮86A的突起部86Aa。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脱粒装置3的左侧部能够拆装地配置有:从左外侧覆盖配置在脱粒装置3的左外侧前端部的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及收割输送用的传动机构90等的第一罩104和第二罩105;以及与第二罩105一起从左外侧覆盖配置在脱粒装置3的左外侧下部的第一传动机构78、第二传动机构80、第二减速机构83和第三传动机构84等的第三罩106,并且,以能够以其后端部所具有的纵轴芯为支点进行开闭摇动操作的方式配置有从左外侧覆盖脱粒部3A左侧部的第四罩107。
通过上述结构,作业用的传动装置B构成为,通过从脱粒装置3的左侧部拆下第一罩104和第二罩105,并相互更换位于行驶车身1左侧端部的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的与各突起部86Aa、86Ba对应的各外周部86Ab、86Bb,从而能够将向脱粒筒19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在水稻小麦用的高速传动状态和大豆用的低速传动状态之间简单地切换,其结果是,在收割不易损伤的水稻和小麦等的情况下,将向脱粒筒19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切换成水稻小麦用的高速传动状态,由此,能够谋求提高处理能力,在收割容易损伤的大豆等的情况下,将向脱粒筒19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切换成大豆用的低速传动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因脱粒处理时的损伤而导致品质降低。
而且,无论是否进行向脱粒筒19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的切换,都能够将正转驱动收割输送装置2时的驱动速度以及摇动分选装置20、各清选风机21~23、各输送绞龙60、62、65及切碎机66的各驱动速度维持成恒定,由此,能够防止因向脱粒筒19进行传动的传动状态的切换而导致收割输送装置2中的收割输送性能降低、分选部3B中的分选性能和分选效率降低、各输送绞龙60、62、65的输送性能降低和切碎机66的切碎性能降低等。
此外,在作业用的传动装置B中,还能够代替上述结构例如如下构成。
〔1〕高速传动系统H构成为,将清选风机轴51的旋转动力从清选风机轴51的传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即右端部,向副清选风机轴53的右端部、二次清选风机轴57的右端部和切碎机轴69的右端部增速传递。
〔2〕低速传动系统L构成为,将清选风机轴51的旋转动力从清选风机轴51的传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即右端部向一次绞龙轴59的右端部、二次绞龙轴61的右端部和摇动轴85的右端部减速传递。
〔3〕脱粒筒传动系统L1构成为,从清选风机轴51的右端部或左端部或者从惰轮轴82的右端部向脱粒筒19传动。
〔4〕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构成为,从清选风机轴51的右端部或左端部或从惰轮轴82的右端部向收割输送装置2传动。
〔5〕对于高速传动系统H的第一传动机构78和第二传动机构80、及低速传动系统L的第一减速机构81和第二减速机构83等采用链传动式结构。或者,对于低速传动系统L的第一减速机构81采用齿轮传动式结构。
〔6〕作为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及收割输送用的传动机构90采用链传动式结构或齿轮传动式结构。
〔7〕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构成为,对于通过该传动机构86联动地连结的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传动轴(惰轮轴82或清选风机轴51)和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传动轴88,相互更换大小一对传动旋转体86A、86B(突起部86Aa、86Ba和外周部86Ab、86Bb一体形成的部件)自身,从而能够将向脱粒筒19进行的传动在高低两级之间切换。或者,对于通过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联动地连结的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传动轴(惰轮轴82或清选风机轴51)和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传动轴88,交换联合收割机所附属的低速传动专用的一对传动旋转体(突起部和外周部一体形成的部件)和高速传动专用的一对传动旋转体(突起部和外周部一体形成的部件),从而能够将向脱粒筒19进行的传动在高低两级之间切换。或者,分别在通过脱粒筒用的传动机构86联动地连结的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传动轴(惰轮轴82或清选风机轴51)和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传动轴88,一体旋转地外嵌高低传动兼用地构成的传动旋转体的突起部,对于上述各突起部,交换联合收割机所附属的低速传动专用的一对传动旋转体的外周部和高速传动专用的一对传动旋转体的外周部,从而能够将向脱粒筒19进行的传动在高低两级之间切换。
〔8〕通过不配置反转动力取出用的锥齿轮89A、反转轴100和反转用传动机构101,从而构成为不进行收割输送装置2的反转驱动。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在车架5中的脱粒装置3的正前方位置,利用惰轮轴82的下方空间而配置有工作油箱108。
如图3所示,摇动分选装置20构成为,通过缩短配置在其前端上部的粗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5的前后长度来缩短向前方伸出的长度,使其前端向前方摇动的摇动极限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与筛网16的前端(脱粒筒19的脱粒处理部34的前端)一致(也可以大致一致)。而且,横跨支承筛网16前端的支承部件所利用的谷秆引导板29的后端部和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端,而配置有防止处理物向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方漏出的漏出防止装置109。漏出防止装置109由从谷秆引导板29的后端部向下方垂下的上侧漏出防止板109A、和竖立设置在筛箱44前端的下侧漏出防止板109B构成。各漏出防止板109A、109B采用帆布或橡胶板等。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摇动分选装置20向筛网16的前端位置的前方进行不必要的摇动,由此,在清选风机21和谷秆引导板29之间的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方能够确保大空间,通过利用该空间来配置大型副清选风机22,相对大量的处理物,能够确保更足够的清选风。
而且,摇动分选装置20向前方摇动的摇动极限到达筛网16的前端位置或接近前端位置,也能够将从筛网16的前端部漏下的处理物向摇动分选装置20可靠地供给,能够防止因处理物向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方漏出而导致谷粒回收率降低。
如图3所示,摇动分选装置20以使其后端即筛箱44的后端在筛网16后端的后方位于靠近脱粒筒19后端(脱粒处理部34的后端)的位置的方式使筛箱44的后端侧向后方伸出。而且,二次上筛50以使其前端与上筛46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方式使前端侧向前方伸出,并且,使其后端侧延伸到筛箱44的后端。
也就是说,以成为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端位于比筛网16的后端更靠近脱粒筒19后端(脱粒处理部34的后端)的位置的状态的方式,将摇动分选装置20相对于脱粒筒19(脱粒处理部34)靠近后侧而配置,由此,能够将从筛网16的后端部漏下的处理物向摇动分选装置20可靠地供给,能够防止因处理物向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方漏出而导致谷粒回收率降低。而且,由于二次上筛50的处理面积(漏下面积)变大,所以能够提高二次上筛50对于二次处理处理物的分选处理能力。
此外,图3中实线所示的摇动分选装置20的状态(位置)是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端到达前方的摇动极限位置的状态,图3中假想线(两点划线)所示的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端部的状态(位置)是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端到达后方的摇动极限位置的状态。
如图3及图6所示,在后侧支承部件31上配置有排秆引导板110,该排秆引导板110从后侧支承部件31的下部朝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方以朝向后下方倾斜的姿态伸出,以便将从排秆口32流下的脱粒谷秆和长的秆屑等排出物向配置在摇动分选装置20后方的切碎机66引导。由此,能够防止因不从筛网16漏下而从排秆口32流下的脱粒谷秆和长的秆屑等排出物被供给到二次上筛50而导致二次上筛50的分选效率和分选精度降低等。
如图3所示,上筛46以相对于隔板39偏向前侧的状态配置,以使从配置于脱粒筒19的脱粒处理部34的前后中间部位的隔板39到上筛46的前端的前后长度La比从隔板39到上筛46的后端的前后长度Lb长。也就是说,在该摇动分选装置20中,能够较大地确保上筛46中的处于隔板39前侧的处理面积(漏下面积),由此,即使通过隔板39使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的大部分向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部侧漏下,也能够通过上筛46有效地对该处理物进行粗分选。
此外,粗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5的前后长度设定成与从隔板39到上筛46的前端的前后长度La大致相同的长度(或比从隔板39到上筛46的前端的前后长度La短的长度),使粗分选用的谷粒抖动板45的后端部及上筛46的前端部位于前端用的支承板37和隔板39的前后中间部。
如图4及图5所示,在脱粒架15中的下侧架部15B的前部,以从前后夹着清选风机壳体52的左右两端部上形成的清选风机用的进气口52C的方式,竖立设置有支承脱粒部3A的前部侧的左右一对前侧支柱部件111和左右一对后侧支柱部件112。而且,横跨位于左右相同侧的前侧支柱部件111的下部侧和后侧支柱部件112的下部侧,以横穿清选风机用的进气口52C的方式架设有能够旋转地支承清选风机轴51的左右端部的朝向前后方向的清选风机支承部件113。而且,横跨位于左右相同侧的前侧支柱部件111的上部侧和后侧支柱部件112的上部侧,以横穿副清选风机壳体54的左右两端部上形成的副清选风机用的进气口54B的方式架设有能够旋转地支承副清选风机轴53的左右端部的朝向前后方向的副清选风机支承部件114。
也就是说,利用为支承脱粒部3A的前部侧而具有高强度的左右一对前侧支柱部件111和左右一对后侧支柱部件112来支承清选风机21及副清选风机22,因此,能够实现支承结构的简化。
如图4所示,在左右的各副清选风机支承部件114上,在隔着副清选风机轴53的前后位置,形成有副清选风机用的辅助进气口114A。由此,能够改善因副清选风机支承部件114横穿副清选风机用的进气口54B而容易导致进气量不足的副清选风机22的进气量,从而能够良好地利用来自副清选风机22的清选风进行风力清选。
如图3所示,清选风机21以使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端向前方摇动的摇动极限位置位于清选风机轴51的正上方附近位置(也可以是正上方位置)的方式配置。而且,如前所述,使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端向前方摇动的摇动极限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与筛网16的前端一致(也可以大致一致)。而且,通过如上所述设定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端向前方摇动的摇动极限位置,并且,配置筛网16及清选风机21,从而,在清选风机21的前半部的正上方位置形成有收纳空间,在该收纳空间中,以使清选风机21的前端和副清选风机22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一致(也可以一致)的状态配置有副清选风机22。
也就是说,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端向前方摇动的摇动极限位置与清选风机21的清选风机轴21和筛网16的前端在大致铅垂线上(也可以在铅垂线上)排列,由此,能够防止摇动分选装置20向筛网16的前端位置的前方不必要地摇动,并且能够在清选风机21的前半部的上方且在摇动分选装置20的前方确保大的收纳空间,并能够利用该收纳空间配置更大型的副清选风机22,其结果是,相对大量的处理物,能够确保更足够的清选风。
如图3所示,清选风机21及副清选风机22以使其前端与脱粒架15中的上侧架部15A内部所配置的脱粒筒19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一致(也可以一致)的方式配置在脱粒架15的下侧架部15B上。由此,与将摇动分选装置20的下前方所配置的清选风机21以使其前端位于脱粒筒19的前端的后方的方式靠后方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长配置在摇动分选装置20下部的下筛49的前后长度,并能够较大地确保下筛49的处理面积(漏下面积),从而能够谋求提高下筛49的谷粒回收效率。而且,能够将副清选风机22以不从脱粒架15的前端向前方伸出的状态紧凑地配置,从而能够防止因配置副清选风机22而导致脱粒分选结构大型化。
此外,在脱粒装置3的脱粒分选结构中,还可以代替上述结构例如如下构成。
〔1〕以使来自副清选风机22的清选风积极地通过上筛46的上唇板46A之间的方式将来自副清选风机22的清选风向摇动分选装置20供给。
〔2〕以使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端向后方摇动的摇动极限位置与脱粒筒19的后端(脱粒处理部34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方式使摇动分选装置20的后端侧向筛网16后端的后方伸出。
〔其他实施方式〕
〔1〕作为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是仅对收割谷秆的着粒部实施脱粒处理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2〕也可以将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在清选风机轴51的传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即右端部,不通过惰轮轴82而直接向高速传动系统H和低速传动系统L并列地分支。
〔3〕也可以将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以联动的方式串联连结在脱粒筒传动系统L1的传动方向下游侧。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清选风机轴51的传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即右端部,不通过惰轮轴82而直接地联动连结脱粒筒传动系统L1。
〔4〕也可以将脱粒筒传动系统L1以联动的方式串联连结在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的传动方向下游侧。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清选风机轴51的传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即右端部,不通过惰轮轴82而直接地联动连结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
〔5〕也可以将脱粒筒用的输入轴即传动轴88、收割输送装置2的输入轴即供给装置驱动轴14和惰轮轴82通过单一的皮带传动式传动机构联动地连结。
〔6〕作为脱粒筒19也可以采用具有圆筒状脱粒处理部的鼓式结构。
〔7〕作为脱粒筒19,也可以构成为,按照以朝向左右方向的脱粒筒轴18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朝向左右方向地配置在行驶车身1上,并对向其左右一端部供给的来自收割输送装置的收割谷秆实施脱粒处理。该情况下,成为脱粒处理中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左右一端侧成为脱粒筒19(脱粒装置3)的前方侧,成为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左右另一端侧成为脱粒筒19(脱粒装置3)的后方侧。
〔8〕作为二次分选体50,也可以采用将以锯齿状形成的多个齿条板以朝向前后方向的姿态沿左右方向隔开设定间隔地排列配置而构成的秸秆齿条。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能够适用于对收割谷秆的整体实施脱粒处理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及仅对收割谷秆的着粒部实施脱粒处理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Claims (12)
1.一种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具有将来自发动机(72)的动力向收割输送装置(2)及脱粒装置(3)传递的传动装置(B),所述传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装置(B)构成为,将来自所述发动机(72)的动力向所述脱粒装置(3)所具有的清选风机轴(51)的一端部传递,再从所述清选风机轴(51)的一端部向所述收割输送装置(2)和所述脱粒装置(3)的脱粒筒(19)传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B)并列地具有将来自所述清选风机轴(51)的一端部的动力向所述收割输送装置(2)传递的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和向所述脱粒筒(19)传递的脱粒筒传动系统(L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B)具有将来自所述清选风机轴(51)的一端部的动力向所述收割输送装置(2)传递的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和向所述脱粒筒(19)传递的脱粒筒传动系统(L1),在所述收割输送传动系统(L2)的传动方向下游侧,以联动的方式串联连结有所述脱粒筒传动系统(L1)。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B)构成为,将来自所述清选风机轴(51)的一端部的动力向与所述清选风机轴(51)平行配置的惰轮轴(82)传递,再从所述惰轮轴(82)向所述收割输送装置(2)和所述脱粒筒(19)传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惰轮轴(82)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3)中的与所述收割输送装置(2)连接的连接端的外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惰轮轴(82)经由轴承部件(103)支承在支承所述收割输送装置(2)及所述脱粒筒(19)的脱粒架(15)上。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割输送装置(2)中的与所述脱粒装置(3)连接的连接端部具有收割输送用的输入轴(14),在所述脱粒装置(3)中的收割输送装置侧的端部配置有脱粒筒用的输入轴(88),所述惰轮轴(82)、所述收割输送用的输入轴(14)和所述脱粒筒用的输入轴(88)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地配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脱粒装置(3)的所述清选风机轴(51)的上方配置有副清选风机轴(53),在所述清选风机轴(51)和所述副清选风机轴(53)之间的相比所述清选风机轴(51)更靠近所述副清选风机轴(53)的位置配置有所述惰轮轴(82)。
9.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脱粒装置(3)的所述清选风机轴(51)的上方配置有副清选风机轴(53),在所述清选风机轴(51)和所述副清选风机轴(53)之间的相比所述清选风机轴(51)更靠近所述副清选风机轴(53)的位置配置有所述惰轮轴(82)。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脱粒装置(3)的所述清选风机轴(51)的上方配置有副清选风机轴(53),在所述清选风机轴(51)和所述副清选风机轴(53)之间的相比所述清选风机轴(51)更靠近所述副清选风机轴(53)的位置配置有所述惰轮轴(82)。
11.如权利要求8或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惰轮轴(82)的下方空间配置有工作油箱(108)。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惰轮轴(82)的下方空间配置有工作油箱(108)。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09872A JP5285673B2 (ja) | 2010-09-17 | 2010-09-17 |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
JP2010-209872 | 2010-09-1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218525U true CN202218525U (zh) | 2012-05-16 |
Family
ID=46040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317655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18525U (zh) | 2010-09-17 | 2011-08-29 | 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285673B2 (zh) |
CN (1) | CN20221852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14698A (zh) * | 2014-03-06 | 2014-05-28 |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工作部件动力传动机构 |
CN103828546A (zh) * | 2014-03-07 | 2014-06-04 |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工作部件动力传动机构和联合收割机 |
CN108419506A (zh) * | 2012-12-11 | 2018-08-21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联合收割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45631A1 (ja) * | 2013-09-27 | 2015-04-0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機、及び、コンバイン |
JP6542107B2 (ja) * | 2015-11-18 | 2019-07-10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62047B2 (ja) * | 1998-02-27 | 2006-12-27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普通形コンバイン |
JP2004261093A (ja) * | 2003-03-03 | 2004-09-24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4809665B2 (ja) * | 2005-11-14 | 2011-11-09 |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4695504B2 (ja) * | 2005-12-13 | 2011-06-08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のレバー操作構造 |
-
2010
- 2010-09-17 JP JP2010209872A patent/JP5285673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8-29 CN CN2011203176553U patent/CN20221852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19506A (zh) * | 2012-12-11 | 2018-08-21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联合收割机 |
CN103814698A (zh) * | 2014-03-06 | 2014-05-28 |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工作部件动力传动机构 |
CN103814698B (zh) * | 2014-03-06 | 2015-09-23 |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工作部件动力传动机构 |
CN103828546A (zh) * | 2014-03-07 | 2014-06-04 |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工作部件动力传动机构和联合收割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285673B2 (ja) | 2013-09-11 |
JP2012060969A (ja) | 2012-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210969U (zh) | 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及脱粒分选结构 | |
CN202232221U (zh) | 联合收割机的脱粒分选结构 | |
CN203261734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2218525U (zh) | 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 | |
CN101218870B (zh) | 脱粒装置 | |
CN106941862A (zh) |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 |
CN102958345B (zh) |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 |
CN203219720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2773462U (zh) | 脱粒装置 | |
CN101124872A (zh) | 脱粒装置 | |
CN109475086A (zh) | 甘蔗收割机 | |
CN103354714B (zh) |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 |
JP4008980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203206769U (zh) | 脱粒装置 | |
JP2012060969A5 (zh) | ||
CN104365292B (zh) | 脱粒装置 | |
CN202077421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859839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1686639B (zh) | 脱谷装置 | |
CN203226037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3378263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3354713A (zh) |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 |
JP5486446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 |
JP2007060927A (ja) | 脱穀装置 | |
CN102239775B (zh) | 装载有脱粒装置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