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8467B -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8467B
CN101888467B CN200910247024.6A CN200910247024A CN101888467B CN 101888467 B CN101888467 B CN 101888467B CN 200910247024 A CN200910247024 A CN 200910247024A CN 101888467 B CN101888467 B CN 1018884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ad
jut
light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470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88467A (zh
Inventor
伊藤昌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88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8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88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84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9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Noise or error suppre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0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1/504Reproducing the colour component signals line-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9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Noise or error suppression
    • H04N1/4097Removing errors due external factors, e.g. dust, scratch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04N1/60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 H04N1/603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using test pattern analys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58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Noise or error suppression, e.g. colour misregistration cor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4Moving a scanning element into cooperation with a calibration element, e.g. a grey-wedge mounted on the document support, or vice vers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读取单元,其包括光源和光接收部分,所述光源发射光以照射沿着第一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所述光接收部分接收从所述记录介质反射的光;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其形成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光透射部分,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形成单元中并且透射所述光;以及多个突出部件,其在所述光透射部分上设置成从所述光透射部分朝向所述传送路径突出,并且在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同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读取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向复印机、传真机以及计算机进行输入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在传送记录介质的同时,通过诸如CCD图像传感器等光接收部分读取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
作为在官方公报中记载的传统技术,存在下述技术。在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中,将压片玻璃布置成面向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表面,并且光接收元件通过压片玻璃读取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参考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公报No.2002-368963)。在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公报No.2002-368963中,记载了这样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即,如果当记录介质与压片玻璃接触时污染了压片玻璃,则将自动检测到压片玻璃上的污迹,然后对压片玻璃进行清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即,将由于记录介质的接触而导致的异物的附着集中在突出部件上。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读取单元,其包括光源和光接收部分,所述光源发射光以照射沿着第一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所述光接收部分接收从所述记录介质反射的光;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其形成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一部分;光透射部分,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形成单元中并且透射所述光;以及多个突出部件,其在所述光透射部分上设置成从所述光透射部分朝向所述传送路径突出,并且在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同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多个突出部件中至少之一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多个突出部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电气地接地。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送风单元,其从所述光透射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通过所述传送路径向所述光透射部分送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光透射部分由光透射部件形成,所述光透射部件配合在所述传送路径形成单元中的开口部分中并且透射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第五方面中,所述多个突出部件分别设置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横跨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第五方面中,所述多个突出部件分别设置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不横跨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第七方面中,所述多个突出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所述读取区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组件,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读取由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九方面中,当基于通过在由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测试图像之后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测试图像而获得的结果来调节所述图像形成组件的图像形成条件时,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部分上形成所述测试图像,所述一部分不包括所述记录介质的分别面向所述多个突出部件的相对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十方面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删除单元,其从通过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图像而获取的图像数据中删除与所述多个突出部件的形成部分相对应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以将由于记录介质的接触而导致的异物的附着集中在所述突出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所述突出部件不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读取区域内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图像浓度的检测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所述突出部件由非导电材料制成并且不电气地接地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异物静电吸附到所述突出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设置所述送风单元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附着到所述突出部件上的异物发生积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所述光透射部件不配合在所述开口部分中的情况相比,可以改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所述突出部件不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横跨所述读取区域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异物附着到所述光透射部件的对应于所述读取区域的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所述突出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横跨所述读取区域的情况相比,所述光接收部分可以接收到从所述记录介质反射的光中的更多光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所述突出部件设置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侧的情况相比,可以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可以将由于记录介质的接触而导致的异物的附着集中在所述突出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下述部分上形成所述测试图像的情况相比:即,所述部分包括所述记录介质的面向所述多个突出部件的相对部分,可以减小所述测试图像的浓度检测结果的误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不删除与所述突出部件的所述形成部分相对应的数据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小所述测试图像的浓度检测结果的误差。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为示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视图;
图2为示出图像读取器的构造的视图;
图3为示出CCD图像传感器的构造的视图;
图4A和4B为示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光透射部件的构造的视图;
图5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读取控制器的功能框图;
图6为示出图像读取器中的校准操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7为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中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整个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8为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中由图像读取器进行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9为示出形成在纸张上的测试图像的实例的视图;
图10A~10D为示出当读取所示的测试图像时由信号处理器进行的处理实例的简图;
图11为示出形成在纸张上的测试图像的另一实例的视图;
图12A和12B为示出光透射部件的另一构造的视图;
图13A和13B为示出光透射部件的又一构造的视图;
图14A和14B为示出光透射部件的又一构造的视图;
图15A和15B为示出在开口处未设置光透射部件的构造的视图;
图16A~16C为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光透射部件的构造的视图;
图17A和17B为示出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发射到读取位置的光束和从读取位置反射的光束的视图;
图18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读取控制器的功能框图;
图19为示出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调节图像浓度和图像质量的操作中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整个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20为示出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调节图像浓度和图像质量的操作中由图像读取器进行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以及
图21A~21C为示出当读取测试图像时由信号处理器进行的处理实例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为示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视图。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0、转印单元20、供纸器40、定影单元50以及图像读取器60。注意到,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0和转印单元20统称为图像形成部分30。此外,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控制器1,该控制器1控制图像形成部分30、供纸器40、定影单元50以及图像读取器60的操作。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由图像形成部分30和定影单元50构成图像形成组件。
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0包括:形成黄色图像的黄色单元10Y、形成品红色图像的品红色单元10M、形成蓝绿色(青色)图像的蓝绿色单元10C以及形成黑色图像的黑色单元10K。黄色单元10Y、品红色单元10M、蓝绿色单元10C以及黑色单元10K使用电子照相方式分别形成调色剂图像,即相应一个颜色成分的图像。
除了在每个单元中使用的调色剂颜色之外,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具有相同的构造。相应地,本文以黄色单元10Y作为实例进行说明。黄色单元10Y包括感光鼓11、充电装置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一次转印辊15以及感光体清洁器16。感光鼓11包括图中未示出的感光层并且沿着图1中的箭头方向A旋转。充电装置12对感光鼓11的感光层进行充电。曝光装置13对经充电的感光鼓11的感光层进行曝光,以便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4收容相应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在黄色单元10Y的情况下为黄色调色剂),并且利用调色剂对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一次转印辊15将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后面将说明的中间转印带21上。感光体清洁器16去除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上的残留调色剂颗粒等。
转印单元20包括中间转印带21、二次转印辊25以及中间转印清洁器26。中间转印带21由驱动辊22、张紧辊23以及支承辊24张紧,并且沿着箭头方向B旋转。二次转印辊25布置成面向支承辊24且中间转印带21夹在二次转印辊25与支承辊24之间。中间转印清洁器26去除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残留调色剂颗粒等。这里,支承辊24和二次转印辊25用作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后面将说明的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单元。
供纸器40包括纸张收容器41、送出辊42、分离辊43、上游侧传送辊44以及下游侧传送辊45。纸张收容器41收容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纸张P。送出辊42从收容在纸张收容器41中的纸张P束中送出纸张P。分离辊43将由送出辊42送出的纸张P彼此分离,并且传送分离的纸张P。上游侧传送辊44将通过分离辊43传送的纸张P进一步传送到下游侧,并且与下游侧传送辊45协作对纸张P进行纸卷形成。下游侧传送辊45以这样的方式将纸张P供给到二次转印单元:即,下游侧传送辊45暂时停止对纸张P的传送并且在适当的时刻(定时)重新开始旋转。
沿着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单元的下游侧的定影单元50包括:加热辊51,其中包括有加热源;以及加压辊52,其与加热辊51相接触。定影单元50利用热量和压力对转印在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作为图像读取装置实例的图像读取器60沿着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定影单元50的下游侧。图像读取器60具有读取从定影单元50排出然后被传送到图像读取器60的纸张P的一面,更具体而言为纸张P的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一面的功能。
图2为示出上述图像读取器60的构造的视图。这里,图2示出了从前侧看去的图1中的图像读取器60的截面构造。注意到,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纸张P的传送方向称为副扫描方向(第二扫描方向)Y,并且将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主扫描方向(第一扫描方向)X。这里,副扫描方向Y和主扫描方向X分别对应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此外,将与所传送的纸张P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即在图像读取器60读取时反射光的行进方向称为光轴方向Z。
这里,在图1所示的定影单元50的下游侧形成引导正被传送的纸张P的第一引导件53和第二引导件54。相应地,在形成在第一引导件53(后面将说明的第一壳体71的一部分)与第二引导件54之间的纸张传送路径55中传送纸张P。
图像读取器60包括图像捕获部分61、相对部分62以及作为送风单元实例的送风机63。图像捕获部分61布置在第一引导件53的上方,即位于面向正被传送的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的一侧,并且捕获纸张P的图像。相对部分62布置在第二引导件54的下方以与图像捕获部分61相对。送风机63布置在第一引导件53的上方且沿着纸张传送方向位于图像捕获部分61的上游侧,并且包括向纸张传送路径55送风的风扇。
其中,作为读取单元实例的图像捕获部分61包括:第一壳体71,在其内部形成有空间,并且在面向纸张传送路径55的底部形成有开口71a;以及光透射部件72,其配合在开口71a中并且透射可见光。第一壳体71的一部分用作与第一引导件53一起形成纸张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的传送路径形成单元。此外,图像捕获部分61包括:第一光源73,其布置在光透射部件72的上方且位于第一壳体71的下部,并且通过光透射部件72朝向纸张传送路径55照射光;以及第二光源74,其沿着纸张P的传送方向布置在第一光源73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并且同样通过光透射部件72朝向纸张传送路径55照射光。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用作光源的实例。此外,图像捕获部分61包括:第一反射镜75a、第二反射镜75b、第三反射镜75c,它们进一步反射光束,该光束是由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发射进而穿过光透射部件72照射正沿着纸张传送路径55传送的纸张P,然后在读取纸张P的读取位置RP沿着光轴方向Z反射的光束;透镜系统76,其缩小从第三反射镜75c进入透镜系统76的光学图像的尺寸;以及作为光接收部分实例的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77,其接收来自透镜系统76的出射光并且进行光电转换。简而言之,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读取器60利用所谓的光学缩小系统在CCD图像传感器77上形成光学图像。注意到,尽管在图2中示出的是单个透镜,但透镜系统76可以由多个透镜的组合构成。
同时,相对部分62在其内部形成有空间,并且包括第二壳体81和读取基准部件82。第二壳体81在面向纸张传送路径55的上部形成有开口81a。读取基准部件82可旋转地布置在第二壳体81的内部,并且由图像捕获部分61读取,由此用于图像捕获部分61的校准。这里,读取基准部件82具有八边形截面,并且布置成使得其中一个外表面在开口81a处露出。换言之,读取基准部件82布置成使得其每个外表面可定位在由图像捕获部分61进行读取的位置RP处。在读取基准部件82的外表面中例如形成有:白色基准面,在其上形成有白色基准部件;黑色基准面,在其上形成有黑色基准部件;Y基准面,在其上形成有黄色基准部件;M基准面,在其上形成有品红色基准部件;C基准面,在其上形成有蓝绿色基准部件;以及读取露出面等,当读取纸张P时露出该读取露出面。白色基准面、黑色基准面、Y基准面、M基准面、C基准面、读取露出面等分别形成在沿着主扫描方向X和副扫描方向Y比图像捕获部分61的图像获取区域大的区域中。
此外,图像捕获部分61设置有读取控制器90,该读取控制器90用于控制形成图像读取器60的图像捕获部分61、相对部分62以及送风机63的操作。读取控制器90根据来自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1的指示来控制操作。
图3为示出设置在图像捕获部分61中的CCD图像传感器77的构造的视图。
CCD图像传感器77包括:形成为矩形的传感器基板77a;以及三列像素阵列77R、77G、77B,它们并排地布置并且安装到传感器基板77a上。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三列像素阵列77R、77G、77B分别称为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以及蓝色像素阵列77B。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以及蓝色像素阵列77B分别布置成沿着主扫描方向X延伸。此外,在副扫描方向Y上并排布置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以及蓝色像素阵列77B。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以及蓝色像素阵列77B分别由呈直线排列的k个(例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k=8000)光电二极管PD构成。此外,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分别安装到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以及蓝色像素阵列77B上,每种颜色的滤光片可透射不同的波长成分。
图4A和4B为示出设置在图像捕获部分61中的光透射部件72的构造的视图。这里,图4A为从图2中的纸张传送路径55侧看去的光透射部件72的底视图,并且图4B为沿着图4A中的线IVB-IVB截取的截面图。这里,图4B为光透射部件72在图2中的读取位置RP处的截面。
形成在第一壳体71中的开口71a沿着主扫描方向X和副扫描方向Y延伸,并且具有沿主扫描方向X的长度比沿副扫描方向Y的长度长的矩形形状。将开口71a沿主扫描方向X的长度设定为长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用的最大尺寸(例如,在A3短边供给(SEF)的情况下为297mm)。这里,第一壳体71由诸如不能透射可见光的金属等材料制成。
同时,光透射部件72在如上所述配合在开口71a中的状态下由第一壳体71保持。相应地,类似于开口71a,光透射部件72具有沿主扫描方向X的长度比沿副扫描方向Y的长度长的矩形形状。此外,光透射部件72由能够透射可见光的材料制成,例如由玻璃或塑料制成。
当如图2所示构造图像读取器60时,光透射部件72在纸张传送路径55侧的表面(将该表面称为底面;尽管在图4B中该表面位于上侧)包括周期性的凹凸。更具体而言,光透射部件72的底面包括:平坦部分72a,其分别形成为具有平坦表面;以及多个突起部分72b,其是从平坦部分72a朝向纸张传送路径55突出的突出部件的实例。这里,突起部分72b分别形成为沿着副扫描方向Y延伸。相应地,与突起部分72b形成为点状的情况相比,纸张P较不易受到突起部分72b的阻碍,于是可保持纸张的可传送性。在图4所示的实例中,沿着主扫描方向X等间隔形成12个突起部分72b。这样,突起部分72b形成为彼此平行。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在主扫描方向X上每相邻两个突起部分72b之间的间隔设定为30mm。每个突起部分72b具有半圆形的截面,并且将每个突起部分72b设定为沿主扫描方向X的长度(宽度)为2mm并且距平坦部分72a的高度为1mm。相应地,突起部分72b分别形成为横跨作为沿着第一方向的读取区域,即沿着副扫描方向Y的读取区域的读取位置RP。这里,每相邻两个突起部分72b之间的间隔可以为例如10mm与40mm之间的范围(包括两端点)内的任何长度。突起部分72b形成在沿着第二方向的读取区域,即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读取区域之内。
同时,光透射部件72的与其底面相反并且对第一壳体71的内侧露出的表面(将该表面称为顶面;尽管在图4B中该表面位于下侧)形成为平坦表面。
图5示出了图2所示的读取控制器90的功能框图。读取控制器90包括:信号处理器91,其用于处理由CCD图像传感器77输入的图像信号;以及操作控制器92,其用于控制图像读取器60的每个部分的操作。
其中,信号处理器91包括黑点校正数据生成器101和黑点校正数据存储单元102。黑点校正数据生成器101基于由CCD图像传感器77对读取基准部件82读取而获得的结果生成对应于每种颜色R、G、B的黑点校正数据。黑点校正数据存储单元102存储所生成的对应于每种颜色R、G、B的黑点校正数据。信号处理器91还包括黑点校正部分103,该黑点校正部分103利用从黑点校正数据存储单元102读取的颜色R、G、B中相应一种颜色的黑点校正数据对由CCD图像传感器77读取纸张P上的图像而获得的每种颜色R、G、B的图像数据进行黑点校正。此外,信号处理器91包括突起部分地址存储单元104和作为删除单元实例的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突起部分地址存储单元104存储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中各自的位置(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每个突起部分72b的光束在该位置形成为图像)作为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中相应一行阵列的相应光电二极管PD的像素序号,即突起部分地址。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从由黑点校正部分103进行处理的每种颜色R、G、B的图像数据中删除从突起部分地址存储单元104读取的颜色R、G、B中相应一种颜色的与每个突起部分72b相对应的像素地址的图像数据。信号处理器91还包括浓度检测器106,该浓度检测器106基于由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进行处理的每种颜色R、G、B的图像数据检测图像浓度,然后将结果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1(见图1)。
同时,操作控制器92包括读取控制部分111,该读取控制部分111基于来自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器1(见图1)的指示控制整个图像读取器60。操作控制器92还包括CCD控制器112、光源控制器113、基准部件控制器114以及送风控制器115。CCD控制器112基于读取控制部分111的指示控制图3所示的CCD图像传感器77(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的打开和关闭(on and off),并且控制CCD图像传感器77的操作以获取图像数据。光源控制器113控制图2所示的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的亮灭。基准部件控制器114通过使图2所示的读取基准部件82旋转及停止以向纸张传送路径55露出读取基准部件82的每个表面。送风控制器115使图2所示的送风机63的风扇旋转及停止。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使得图像形成部分30在纸张P上形成测试图像,在传送形成在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同时使得图像读取器60读取测试图像,然后基于读取的结果针对各种成像条件进行设定操作以便调节每种颜色的图像浓度。这里,待设定的成像条件例如包括图像形成部分30中的图像形成条件(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中的充电条件、曝光条件以及显影条件)等。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上述调节图像浓度的处理。
首先,将说明调节图像浓度之前执行的图像读取器60的校准操作。进行此校准操作以便校正取决于图像读取器60的光源、光学系统、传感器等固有特性的读取特性,由此减小通过读取纸张P上的图像而获得的图像数据的误差。这里,例如最好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接通电源之后、在自上次校准操作后经过预定时间段之后、或者在输出预定数量的纸张之后进行校准操作。
图6为示出校准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当控制器1发出开始校准操作的指示时,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光源控制器113打开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并且使得CCD控制器112打开CCD图像传感器77(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以及蓝色像素阵列77B)(步骤101)。
然后,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基准部件控制器114旋转读取基准部件82并且在白色基准部件向纸张传送路径55露出,即白色基准面布置在读取位置RP的状态下使读取基准部件82停止(步骤102)。之后,由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发射的光束穿过光透射部件72进入白色基准面,由白色基准面反射的光束经由光透射部件72、第一反射镜75a、第二反射镜75b、第三反射镜75c以及透镜系统76进入CCD图像传感器77(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由此获取基于来自白色基准面的反射光束的白色基准数据(步骤103)。然后,将白色基准数据存储在设置在黑点校正数据生成器101中的存储器(图中未示出)中。
之后,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基准部件控制器114旋转读取基准部件82并且在Y基准部件向纸张传送路径55露出,即Y基准面布置在读取位置RP的状态下使读取基准部件82停止(步骤104)。之后,与步骤103的方式相同,获取基于来自Y基准面的反射光束的Y基准数据(步骤105)。然后,同样将Y基准数据存储在设置在黑点校正数据生成器101中的存储器(图中未示出)中。
随后,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基准部件控制器114旋转读取基准部件82并且在M基准部件向纸张传送路径55露出,即M基准面布置在读取位置RP的状态下使读取基准部件82停止(步骤106)。之后,与步骤105的方式相同,获取基于来自M基准面的反射光束的M基准数据(步骤107)。然后,同样将M基准数据存储在设置在黑点校正数据生成器101中的存储器(图中未示出)中。
此外,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基准部件控制器114旋转读取基准部件82并且在C基准部件向纸张传送路径55露出,即C基准面布置在读取位置RP的状态下使读取基准部件82停止(步骤108)。之后,与步骤107的方式相同,获取基于来自C基准面的反射光束的C基准数据(步骤109)。然后,同样将C基准数据存储在设置在黑点校正数据生成器101中的存储器(图中未示出)中。
随后,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基准部件控制器114旋转读取基准部件82并且在黑色基准部件向纸张传送路径55露出,即黑色基准面布置在读取位置RP的状态下使读取基准部件82停止(步骤110)。此外,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光源控制器113关闭当前打开的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步骤111)。之后,与步骤109的方式相同,获取基于来自黑色基准面的反射光束的黑色基准数据(步骤112)。然后,同样将黑色基准数据存储在设置在黑点校正数据生成器101中的存储器(图中未示出)中。
之后,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基准部件控制器114旋转读取基准部件82并且在读取露出面向纸张传送路径55露出,即读取露出面布置在读取位置RP的状态下使读取基准部件82停止(步骤113),以为传送纸张P做准备。此外,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CCD控制器112关闭CCD图像传感器77(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步骤114)。
同时,在信号处理器91中,黑点校正数据生成器101分别利用在步骤103、105、107、109、112中获取的白色基准数据、Y基准数据、M基准数据、C基准数据、黑色基准数据生成红色像素阵列77R的黑点校正数据(红色黑点校正数据)、绿色像素阵列77G的黑点校正数据(绿色黑点校正数据)以及蓝色像素阵列77B的黑点校正数据(蓝色黑点校正数据)(步骤115)。然后,黑点校正数据生成器101将如此生成的红色黑点校正数据、绿色黑点校正数据以及蓝色黑点校正数据存储在黑点校正数据存储单元102中(步骤116),之后完成校准操作。
这里,针对构成相应颜色的像素阵列的每个光电二极管PD设定每种颜色R、G、B的黑点校正数据。相应地,红色黑点校正数据、绿色黑点校正数据以及蓝色黑点校正数据分别为使光电二极管PD的每个像素序号1~k与针对相应像素序号而设定的黑点校正值相关联的数据。
图7为示出在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中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整个处理流程的流程图。注意到,尽管可以定期进行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但这里将说明响应用户的指示进行操作的情况。
在接收到来自图中未示出的用户界面等的调节图像浓度的指示时(步骤201),控制器1读取存储在图中未示出的存储器中的测试图像数据(步骤202),并且发出基于所读取的测试图像数据在纸张P上形成测试图像的指示(步骤203)。更具体而言,控制器1使得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基于测试图像数据分别形成相应颜色的图像,并且依次将如此形成的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之后,控制器1使得各种颜色叠加的图像被共同转印到纸张P上并且被定影到纸张P上。随后,控制器1基于通过使图像读取器60读取纸张P上定影的测试图像而获得的结果来获取图像浓度数据(步骤204),发出基于所获取的图像浓度数据进行调节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中的图像浓度的操作的指示(步骤205),然后完成整个处理。
图8为示出在上述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中由图像读取器60进行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在接收到来自控制器1的调节图像浓度的指示时(步骤301),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光源控制器113打开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使得CCD控制器112打开CCD图像传感器77(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并且使得送风机63开始送风(步骤302)。
之后,随着已穿过定影单元50并且定影有测试图像的纸张P经过读取位置RP,CCD图像传感器77读取形成在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步骤303)。
更具体而言,以如下方式进行对测试图像的读取。首先,当在纸张传送路径55中沿着副扫描方向Y传送的纸张P经过光透射部件72下方时,从纸张P的到达读取位置RP的部分反射的光束经由光透射部件72、第一反射镜75a、第二反射镜75b、第三反射镜75c以及透镜系统76分别在设置在CCD图像传感器77中的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上形成图像,纸张P的该部分对应于沿着副扫描方向Y的第一行和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由此,即刻将沿着副扫描方向Y的第一行的图像读取为与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相对应的图像。随后,随着纸张P沿着副扫描方向Y进一步移动,从纸张P的到达读取位置RP的部分反射的光束经由光透射部件72、第一反射镜75a、第二反射镜75b、第三反射镜75c以及透镜系统76分别在设置在CCD图像传感器77中的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上形成图像,纸张P的该部分对应于沿着副扫描方向Y的第二行和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由此,即刻将沿着副扫描方向Y的第二行的图像读取为与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相对应的图像。通过沿着纸张P的传送方向,即沿着副扫描方向Y对纸张P的整个区域重复此操作,读取纸张P整页的图像。
在此操作过程中,形成有测试图像的纸张P在纸张传送路径55中被沿着副扫描方向Y传送的同时经过读取位置RP。在此情况下,这样传送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即,该图像形成表面尽管有时与突起部分72b接触但不与设置在光透射部件72中的平坦部分72a接触。相应地,由于纸张P的接触将导致调色剂等的污迹可能附着到突起部分72b上,但不易附着到平坦部分72a上。
另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沿着副扫描方向Y位于读取位置RP上游侧的送风机63对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送风。由此,在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与光透射部件72之间产生的沿着副扫描方向Y的气流起到使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与设置在光透射部件72上的突起部分72b分离的作用。根据此构造,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不易于与突起部分72b接触。此外,即使当诸如灰尘等异物附着到平坦部分72a和突起部分72b上时,也可通过这样的送风容易地吹掉异物。
作为在步骤303中读取形成在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结果,通过红色像素阵列77R获取单页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通过绿色像素阵列77G获取单页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绿色成分图像数据,并且通过蓝色像素阵列77B获取单页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蓝色成分图像数据。然后,将如此获取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输入到黑点校正部分103。这里,以这样的方式将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分别输入到黑点校正部分103:即,每次输入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此外,黑点校正部分103从黑点校正数据存储单元102中读取红色黑点校正数据、绿色黑点校正数据以及蓝色黑点校正数据。
然后,黑点校正部分103对所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黑点校正(步骤304)。更具体而言,黑点校正部分103利用红色黑点校正数据对由红色像素阵列77R输入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中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每行进行黑点校正,利用绿色黑点校正数据对由绿色像素阵列77G输入的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中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每行进行黑点校正,并且利用蓝色黑点校正数据对由蓝色像素阵列77B输入的蓝色成分图像数据中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每行进行黑点校正。之后,将如此受到黑点校正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输出到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此外,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从突起部分地址存储单元104中读取突起部分地址。
随后,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从所输入的图像数据中删除每个突起部分地址处的图像数据(步骤305)。更具体而言,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从红色成分图像数据中删除每个突起部分地址处的图像数据,从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中删除每个突起部分地址处的图像数据,并且从蓝色成分图像数据中删除每个突起部分地址处的图像数据。然后,将突起部分地址处的图像数据被删除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蓝色成分图像数据输出到浓度检测器106。
之后,浓度检测器106基于所输入的图像数据检测图像浓度(步骤306)。更具体而言,浓度检测器106将所输入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蓝色成分图像数据,即各种颜色R、G、B的亮度数据转换成各种颜色Y、M、C的浓度数据,即黄色成分图像数据、品红色成分图像数据、蓝绿色成分图像数据。然后,基于如此获得的黄色成分图像数据、品红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绿色成分图像数据,浓度检测器106针对构成单页纸张P的图像的每个像素检测图像浓度。
然后,浓度检测器106将所获得的单页纸张P的图像浓度数据输出到控制器1(步骤307),并且完成整个处理。
这里,即使步骤304和305的顺序颠倒也没有问题。
图9为示出在上述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中形成在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实例的视图。
在图9所示的实例中,形成黄色补片(patch,色标)图像TY、品红色补片图像TM、蓝绿色补片图像TC、黑色补片图像TK、红色补片图像TR、绿色补片图像TG以及蓝色补片图像TB作为测试图像。此外,黄色补片图像TY、品红色补片图像TM、蓝绿色补片图像TC、黑色补片图像TK、红色补片图像TR、绿色补片图像TG以及蓝色补片图像TB分别包括不同浓度的七个图像。这里,这些图像分别形成为正方形,并且例如将正方形的每条边设定为20mm。
此外,在本实例中,沿着主扫描方向X并排形成黄色补片图像TY、品红色补片图像TM、蓝绿色补片图像TC、黑色补片图像TK、红色补片图像TR、绿色补片图像TG以及蓝色补片图像TB,并且沿着副扫描方向Y并排形成分别构成黄色补片图像TY、品红色补片图像TM、蓝绿色补片图像TC、黑色补片图像TK、红色补片图像TR、绿色补片图像TG以及蓝色补片图像TB的各种浓度的图像。这样,不同颜色的各种浓度的图像形成为矩阵。此外,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位置是当纸张P经过设置在图像读取器60中的光透射部件72下方时面向平坦部分72a而不面向突起部分72b的区域。
图10A~10D为示出当读取图9所示的测试图像时由信号处理器91(见图5)进行的处理实例的简图。图10A示出了光透射部件72与每种颜色的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里,图10A例示了在构成黄色补片图像TY、品红色补片图像TM、蓝绿色补片图像TC、黑色补片图像TK、红色补片图像TR、绿色补片图像TG以及蓝色补片图像TB的各图像之中布置在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中的各种颜色的图像经过读取位置RP的状态。此外,图10B示出了作为由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读取图10A所示的图像的结果而被输入到黑点校正部分103的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R)、绿色成分图像数据(G)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B)。此外,图10C示出了从黑点校正部分103中输出并且被输入到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的经过黑点校正的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R)、绿色成分图像数据(G)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B)。此外,图10D示出了从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中输出并且被输入到浓度检测器106的每个突起部分地址处的图像数据被删除之后的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R)、绿色成分图像数据(G)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B)。在图10B~10D各图中,横轴示出了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的像素序号(1~K),而纵轴示出了各个像素序号处的输出值。
如图10B所示,从红色像素阵列77R输出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从绿色像素阵列77G输出的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从蓝色像素阵列77B输出的蓝色成分图像数据分别包括误差成分,该误差成分例如归因于来自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的光量的不均匀性和构成相应颜色像素阵列的每个光电二极管PD的灵敏度的不均匀性。另外,每种颜色成分的图像数据既包括接收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的光束的部分的输出值又包括接收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突起部分72b的光束的部分的输出值。这里,穿过每个突起部分72b之后所接收到的光量倾向于小于穿过每个平坦部分72a之后所接收到的光量。认为这是由于突起部分72b的形状而导致在光穿过突起部分72b之后朝向CCD图像传感器77传导的光量减少的缘故。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沿着主扫描方向X分别在十二个部分形成突起部分72b,因此光量局部减少的部分的数量也是十二个。
通过黑点校正部分103进行的黑点校正,如图10C所示,分别从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中消除了误差成分,该误差成分例如归因于来自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的光量的不均匀性和构成相应颜色像素阵列的每个光电二极管PD的灵敏度的不均匀性。这里,由于突起部分72b所导致的光量的不确定性,与接收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的光束的部分相比,在接收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突起部分72b的光束的部分中仍存留更多没有被消除的误差。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删除与接收穿过突起部分72b的光束的部分相对应的每个像素序号的图像数据即输出值。由此,如图10D所示,分别从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中删除了分别具有不确定光量的部分的输出值,并且仅将与接收穿过平坦部分72a的光束的部分相对应的像素序号的输出值输出到浓度检测器106。相应地,浓度检测器106在已从图像数据中消除了归因于突起部分72b的误差的状态下检测每种颜色Y、M、C的图像浓度。因此,可提高每种颜色Y、M、C的图像浓度的检测精度。
特别地,当在纸张P上形成图9所示的测试图像时,图像在读取位置RP经过面向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的相对部分,而不经过面向突起部分72b的相对部分。相应地,将进一步减小归因于突起部分72b的光量的误差和归因于突起部分72b的每种颜色Y、M、C的浓度检测误差。
此外,如上所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实现了这样的构造:即,所传送的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更易于与设置在光透射部件72中的突起部分72b形成接触而不大可能与平坦部分72a形成接触。由此,诸如调色剂和纸粉等异物不大可能附着到平坦部分72a上。根据此构造,穿过平坦部分72a之后进入CCD图像传感器77的光束不大可能出现由于所附着的异物而导致的光量减少,于是在此方面而言也可提高每种颜色Y、M、C的图像浓度的检测精度。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实现了这样的构造:即,送风机63进行送风。根据此构造,即使当异物附着到平坦部分72a上时,也可通过这样的送风吹掉异物。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中,浓度检测不使用穿过突起部分72b之后进入CCD图像传感器77的光束。相应地,即使当异物附着到突起部分72b上时,在调节图像浓度时也不会出现问题。
这里,图11为示出在上述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中形成在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另一实例的视图。
在图11所示的实例中,作为测试图像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黑色、红色、绿色以及蓝色图像形成为分别沿着主扫描方向X延伸。这样,每种颜色的图像形成为横跨设置在光透射部件72上的多个突起部分72b。即使当使用这种测试图像时,也可通过进行上述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来减小归因于突起部分72b的每种颜色Y、M、C的图像浓度的检测误差。
注意到,尽管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突起部分72b形成为沿着副扫描方向Y彼此平行,但多个突起部分72b的形成方式不限于此。
图12A和12B为示出设置在图像捕获部分61中的光透射部件72的另一构造的视图。图12A为从图2中的纸张传送路径55侧看去的光透射部件72的底视图,并且图12B为沿着图12A中的线XIIB-XIIB截取的截面图。这里,图12B示出了光透射部件72在图2所示的读取位置RP处的截面。
在图12A和12B所示的实例中,图中左侧的六个突起部分72b分别形成为从副扫描方向Y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朝外延伸,而图中右侧的六个突起部分72b分别形成为从副扫描方向Y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朝外延伸。
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在纸张P相对于副扫描方向Y倾斜的所谓倾斜状态下传送穿过图1所示定影单元50的纸张P。然而,当采用图12A和12B所示的构造时,以这种倾斜状态传送的纸张P的端部更不易受到突起部分72b的阻碍。因此,可抑制发生由于纸张P的端部受到突起部分72b的阻碍而导致纸张P的卡纸。
此外,尽管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突起部分72b与光透射部件72由同一材料一体形成,但突起部分72b和光透射部件72的形成方式不限于此。
图13A和13B为示出设置在图像捕获部分61中的光透射部件72的又一构造的视图。图13A为从图2中的纸张传送路径55侧看去的光透射部件72的底视图,并且图13B为沿着图13A中的线XIIIB-XIIIB截取的截面图。这里,图13B示出了光透射部件72在图2所示的读取位置RP处的截面。
在图13A和13B所示的实例中,光透射部件7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形成为平坦表面,并且例如由树脂制成的多个突起部分78在光透射部件72的下表面上形成为朝向纸张传送路径55突出。突起部分78分别形成为沿着副扫描方向Y延伸,并且在图13A和13B所示的实例中沿着主扫描方向X等间隔地设置12个突起部分78。这里,将在主扫描方向X上每相邻两个突起部分78之间的间隔设定为30mm。此外,每个突起部分78具有半圆形截面,并且将每个突起部分78设定为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长度(宽度)为2mm并且距平坦部分72a的高度为1mm。相应地,突起部分78分别形成为横跨读取位置RP。
例如利用喷墨印刷技术将能够透射可见光的树脂材料附着到光透射部件72的下表面而形成图13A和13B所示的突起部分78。这里,作为形成突起部分78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对光透射部件72粘附性良好并且还相对于纸张P具有高的耐磨性的材料。此外,可以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作为形成突起部分78的树脂材料。
即使当采用这种构造时,正被传送的纸张P也会在与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接触之前先与突起部分78接触,于是可抑制污迹附着到平坦部分72a上。结果,将减小误差对通过平坦部分72a读取的测试图像的浓度检测结果的影响。这里,当将导电材料用作形成突起部分78的树脂材料时,突起部分78可以设置成与第一壳体71相接触,并且第一壳体71可以电气地接地,从而可使诸如调色剂或纸粉等异物不大可能附着到突起部分78上。
图14A和14B为示出设置在图像捕获部分61中的光透射部件72的又一构造的视图。图14A为从图2中的纸张传送路径55侧看去的光透射部件72的底视图,并且图14B为沿着图14A中的线XIVB-XIVB截取的截面图。这里,图14B示出了光透射部件72在图2所示的读取位置RP处的截面。
在图14A和14B所示的实例中,光透射部件7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形成为平坦表面,并且例如由金属制成的多个突起部分79在光透射部件72的下表面上形成为朝向纸张传送路径55突出。突起部分79分别形成为沿着副扫描方向Y延伸,并且在图14A和14B所示的实例中沿着主扫描方向X等间隔地设置12个突起部分79。这里,将在主扫描方向X上每相邻两个突起部分79之间的间隔设定为30mm。此外,每个突起部分79具有圆形截面,并且将每个突起部分79设定为具有2mm的直径。相应地,突起部分79分别形成为横跨读取位置RP。
通过将诸如钢琴丝等切割金属丝结合到光透射部件72的下表面上分别形成图14A和14B所示的突起部分79。这样,在本实例中,突起部分79不能够透射可见光。
即使当采用这种构造时,正被传送的纸张P也会在与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接触之前先与突起部分79接触,于是可抑制污迹附着到平坦部分72a上。结果,将减小误差对通过平坦部分72a读取的测试图像的浓度检测结果的影响。这里,突起部分79可以设置成与第一壳体71相接触,并且第一壳体71可以电气地接地,从而可使诸如调色剂或纸粉等异物不大可能附着到突起部分79上。
此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光透射部件72配合在开口71a中,该开口71a形成在构成图像读取器60的图像捕获部分61的第一壳体71中,从而通过光透射部件72对形成在纸张P上的图像进行读取。然而,构造不限于上述构造。
图15A和15B为示出在作为开口部分实例的开口71a处未设置光透射部件72的构造的视图。图15A为从图2中的纸张传送路径55侧看去的开口71a的底视图,并且图15B为沿着图15A中的线XVB-XVB截取的截面图。这里,图15B示出了开口71a在图2所示的读取位置RP处的截面。
如同图14A和14B中所示的实例一样,同样在图15A和15B中所示的实例中例如由金属制成的多个突起部分形成为朝向纸张传送路径55突出。作为线状部件实例的突起部分79分别形成为沿着副扫描方向Y延伸,并且沿着主扫描方向X等间隔地设置12个突起部分79。这里,将在主扫描方向X上每相邻两个突起部分79之间的间隔设定为30mm。此外,每个突起部分79具有圆形截面,并且将每个突起部分79设定为具有2mm的直径。相应地,突起部分79分别形成为横跨读取位置RP。
类似于图14A和14B所示的情况,图15A和15B所示的突起部分79分别由诸如钢琴丝等切割金属丝形成。然而,由于在本实例中在开口72a处未设置光透射部件72,因此分别将突起部分79的副扫描方向Y上游侧的部分结合并固定到第一壳体71沿着副扫描方向Y位于开口71a的上游侧的区域上,而分别将突起部分79的副扫描方向Y下游侧的部分结合并固定到第一壳体71沿着副扫描方向Y位于开口71a的下游侧的区域上。
当采用这种构造时,由于在突起部分79之间的区域中不存在光透射部件72,因此不会发生诸如纸粉和调色剂等异物附着到突出部分79之间的区域中的情况。结果,将减小误差对通过突起部分79之间的空隙读取的测试图像的浓度检测结果的影响。此外,正被传送的纸张P与突起部分79相接触,于是不大可能进入开口71a。因此,可抑制发生由于纸张P的前端部受到开口71a的阻碍而导致纸张P的卡纸。另外,安装有突起部分79的第一壳体可以电气地接地,从而可使突起部分79不大可能静电吸附诸如调色剂和纸粉等异物。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大致相同。然而,突起部分72b沿副扫描方向Y的长度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突起部分72b沿副扫描方向Y的长度。这里,突起部分72b设置在光透射部件72上。伴随着此差别,对测试图像的读取结果的处理中的一部分内容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不同。注意到,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这里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6A~16C为示出设置在图像捕获部分61中的光透射部件72的构造的视图。这里,图16A为从图2中的纸张传送路径55侧看去的光透射部件72的底视图,图16B为沿着图16A中的线XVIB-XVIB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16C为沿着图16A中的线XVIC-XVIC截取的截面图。注意到,图16C示出了在图2所示的读取位置RP处的截面。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同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设置在光透射部件72的下表面侧的多个突起部分72b分别形成为沿着副扫描方向Y延伸。注意到,每个突起部分72b形成在光透射部件72沿着副扫描方向Y的上游侧端部的区域与读取位置RP的上游侧区域之间。相应地,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突起部分72b形成为不横跨读取位置RP。由此,如图16C所示,光透射部件7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读取位置RP处为平坦的。
图17A和17B为示出发射到读取位置RP的光束和从读取位置RP反射的光束的视图。图17A为光透射部件72的沿着副扫描方向Y形成平坦部分72a的部分的截面图,并且图17B为光透射部件72的沿着副扫描方向Y形成突起部分72b和平坦部分72a的部分的截面图。
如图17A所示,从布置在副扫描方向Y上游侧的第一光源73发射的光束和从布置在副扫描方向Y下游侧的第二光源74发射的光束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照射读取位置RP。另外,从读取位置RP反射的光束的一部分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而朝向CCD图像传感器77(参考图2)。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光透射部件72的突起部分72b使从第一光源73发射的光束的一部分发生散射,于是由光量减少的光束照射读取位置RP。反之,同样从第二光源74发射的光束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照射读取位置RP。然后,从读取位置RP反射的光束的一部分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而朝向CCD图像传感器77(参考图2)。
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遍及光透射部件72沿副扫描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突起部分72b。通过此构造,从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发射到读取位置RP的光量在形成有突起部分72b的位置处减小,进而从读取位置RP反射而朝向CCD图像传感器77的光量也将减小。
另一方面,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构造,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相比,在突起部分72b的形成部分处,即使与在平坦部分72a的形成部分处相比发射到读取位置RP的光量和从读取位置RP反射的进而朝向CCD图像传感器77的光量有所减少,但在该突起部分72b的形成部分处也可确保充足的光量。
图18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取控制器90的功能框图。注意到,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差别为信号处理器91未设置突起部分地址存储单元104和突起部分地址删除部分105。根据此差别,将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直接输入到浓度检测器106的构造也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这里,从黑点校正部分103输出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使得图像形成部分30在纸张P上形成测试图像,在传送形成在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同时使得图像读取器60读取测试图像,然后基于读取的结果针对各种成像条件进行设定操作以便调节每种颜色的图像浓度以及针对各种成像条件进行设定操作以便检测或调节每种颜色的图像质量。这里所述的图像质量例如指诸如斑点等图像质量的缺陷。这里,为调节图像浓度而设定的成像条件例如包括图像形成部分30中的图像形成条件(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中的充电条件、曝光条件以及显影条件)等。另外,为调节图像质量而设定的成像条件包括一次转印条件、二次转印条件、定影单元50中的定影条件等。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调节图像浓度和图像质量的处理。注意到,在调节图像浓度之前所执行的图像读取器60的结构操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程序相同,于是这里将省略其说明。
图19示出了在调节图像浓度和图像质量的操作中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整个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在接收到来自图中未示出的用户界面等的调节图像浓度和图像质量的指示时(步骤401),控制器1读取存储在图中未示出的存储器中的测试图像数据(步骤402),并且发出基于所读取的测试图像数据在纸张P上形成测试图像的指示(步骤403)。随后,控制器1基于通过使图像读取器60读取纸张P上的已定影测试图像而获得的结果获取图像浓度数据(步骤404),发出基于所获取的图像浓度数据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中进行调节图像浓度的操作的指示(步骤405),然后发出进行变更一次转印单元、二次转印单元、定影单元50中各自的条件的调节图像质量的操作(步骤406)。然后,完成整个处理。
图20为示出在上述调节图像浓度和图像质量的操作中由图像读取器60进行的处理程的流程图。
在接收到来自控制器1的调节图像浓度和图像质量的指示时(步骤501),读取控制部分111使得光源控制器113打开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使得CCD控制器112打开CCD图像传感器77(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并且使得送风机63开始送风(步骤502)。
之后,随着已穿过定影单元50并且定影有测试图像的纸张P经过读取位置RP,CCD图像传感器77读取形成在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步骤503)。
在此操作过程中,形成有测试图像的纸张P在纸张传送路径55中被沿着副扫描方向Y传送的同时经过读取位置RP。在此情况下,这样传送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即,该图像形成表面尽管有时与突起部分72b接触但不与对应于读取位置RP的平坦部分72a接触,其中该突起部分72b设置在光透射部件72上并且沿着副扫描方向Y布置在读取位置RP的上游侧。相应地,由于纸张P的接触将导致调色剂等的污迹可能附着到突起部分72b上,但不大可能附着到对应于读取位置RP的平坦部分72a上。
另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沿着副扫描方向Y位于读取位置RP上游侧的送风机63对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送风。由此,在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与光透射部件72之间产生的沿着副扫描方向Y的气流起到使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与设置在光透射部件72上的突起部分72b分离的作用。根据此构造,纸张P的图像形成表面不大可能与突起部分72b接触。此外,即使当诸如灰尘等异物附着到平坦部分72a和突起部分72b上时,也可通过这样的送风容易地吹掉异物。
作为在步骤503中读取形成在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结果,获取单页纸张P上的测试图像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然后,将如此获取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输入到黑点校正部分103。此外,黑点校正部分103从黑点校正数据存储单元102中读取红色黑点校正数据、绿色黑点校正数据以及蓝色黑点校正数据。
然后,黑点校正部分103对所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黑点校正(步骤504)。之后,将受到黑点校正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输出到浓度检测器106。
之后,浓度检测器106基于所输入的图像数据检测图像浓度(步骤505)。然后,浓度检测器106将所获得的单页纸张P的图像浓度数据输出到控制器1(步骤506),并且完成整个处理。
图21A~21C为示出当读取图11所示的测试图像时由信号处理器91(见图18)进行的处理实例的简图。图21A示出了光透射部件72与测试图像(在本实例中示例出黄色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此外,图21B示出了作为由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蓝色像素阵列77B读取图21A所示的图像的结果而被输入到黑点校正部分103的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R)、绿色成分图像数据(G)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B)。此外,图21C示出了从黑点校正部分103输出并且被输入到浓度检测器106的经过黑点校正的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一行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R)、绿色成分图像数据(G)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B)。注意到,在图21B和21C各图中,横轴示出了红色像素阵列77R、绿色像素阵列77G以及蓝色像素阵列77B的像素序号(1~K),而纵轴示出了各个像素序号处的输出值。
如图21B所示,从红色像素阵列77R输出的红色成分图像数据、从绿色像素阵列77G输出的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从蓝色像素阵列77B输出的蓝色成分图像数据分别包括误差成分,该误差成分例如归因于来自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的光量的不均匀性和构成相应颜色像素阵列的每个光电二极管PD的灵敏度的不均匀性。另外,每种颜色成分的图像数据既包括接收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平坦部分72a的光束的部分的输出值又包括接收穿过光透射部件72的突起部分72b的光束的部分的输出值。这里,穿过每个突起部分72b之后所接收到的光量倾向于小于穿过每个平坦部分72a之后所接收到的光量。认为这是由于突起部分72b的形状而导致在光穿过突起部分72b之后朝向CCD图像传感器77传导的光量减少的缘故。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沿着主扫描方向X分别在十二个部分形成突起部分72b,因此光量局部减少的部分的数量也是十二。注意到,由于参照图17所说明的原因,因此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相比,在光局部减少的部分处光量的减少量较小。
通过黑点校正部分103进行的黑点校正,如图21C所示,分别从红色成分图像数据、绿色成分图像数据以及蓝色成分图像数据中消除了误差成分,该误差成分例如归因于来自第一光源73和第二光源74的光量的不均匀性和构成相应颜色像素阵列的每个光电二极管PD的灵敏度的不均匀性。这里,同样在与突起部分72b的形成部分相对应的区域中,由于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相比在上述区域可充分获得较多光量,因此将减小误差。
相应地,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不同,可以在不删除对应于突起部分地址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检测图像浓度。这样,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检测沿着主扫描方向的一行的图像浓度。因此,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除了调节图像浓度以外,可以利用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的控制器1检测图像质量的缺陷或者针对图像质量的缺陷调节图像质量。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读取单元,其包括光源和光接收部分,所述光源发射光以照射沿着第一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所述光接收部分接收从所述记录介质反射的光;
光透射部件,其设置在用于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上侧并面向所述传送路径,并且透射所述光;以及
多个突出部件,其在所述光透射部件上设置成从所述光透射部件朝向所述传送路径突出,并且在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同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多个突出部件分别设置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横跨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突出部件中至少之一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突出部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电气地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
送风单元,其从所述光透射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通过所述传送路径向所述光透射部件送风。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组件,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读取由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基于通过在由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测试图像之后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测试图像而获得的结果来调节所述图像形成组件的图像形成条件时,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部分上形成所述测试图像,所述一部分不包括所述记录介质的分别面向所述多个突出部件的相对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删除单元,其从通过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图像而获取的图像数据中删除与所述多个突出部件的形成部分相对应的数据。
CN200910247024.6A 2009-05-12 2009-12-15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84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5714 2009-05-12
JP2009115714A JP5572993B2 (ja) 2009-05-12 2009-05-12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8467A CN101888467A (zh) 2010-11-17
CN101888467B true CN101888467B (zh) 2014-04-16

Family

ID=43068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4702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8467B (zh) 2009-05-12 2009-12-15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93060B2 (zh)
JP (1) JP5572993B2 (zh)
CN (1) CN101888467B (zh)
AU (1) AU2009245842B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0207B2 (ja) * 2010-10-22 2014-11-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30937A (ja) * 2011-07-27 2013-02-07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6127448B2 (ja) * 2011-11-30 2017-05-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ユニット、測色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測色システム
JP6102321B2 (ja) * 2012-03-01 2017-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ユニット、測色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測色システムおよび測色方法
JP5995511B2 (ja) * 2012-05-07 2016-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885235B2 (en) * 2012-11-30 2014-11-11 Xerox Corporation Scanner calibration correcting for foreign matter debris
US8944548B2 (en) * 2013-01-23 2015-02-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inthead color density correction in printing systems
JP6142815B2 (ja) * 2014-02-13 2017-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225761B2 (ja) * 2014-03-11 2017-11-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の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1805B2 (ja) * 2014-07-16 2018-05-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428035B2 (ja) * 2014-08-08 2018-11-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42180B2 (ja) * 2016-03-25 2020-0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0019607A (ja) * 2018-07-31 2020-0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7218516B2 (ja) * 2018-08-30 2023-0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11520266B2 (en) 2020-05-26 2022-1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22089108A (ja) 2020-12-03 2022-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8023A (en) * 1994-06-29 1998-06-16 Fujitsu Limited Optical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8310A (en) * 1989-12-15 1992-12-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riginal image transporting and reading apparatus
JPH0568168A (ja) 1991-09-06 1993-03-19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US5610731A (en) * 1994-04-18 1997-03-1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scanner having contact-type image sensor movable under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JPH089157A (ja) 1994-06-17 1996-01-1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
JPH09163130A (ja) 1995-12-01 1997-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H10279122A (ja) * 1997-04-10 1998-10-20 Ricoh Co Ltd 原稿読取装置
JP3384773B2 (ja) 1999-09-08 2003-03-1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
JP2001150715A (ja) * 1999-11-25 2001-06-05 Ricoh Co Ltd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6994A (ja) * 1999-11-25 2001-06-08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02314753A (ja) * 2001-04-11 2002-10-25 Canon Aptex Inc 原稿送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68963A (ja) 2001-06-08 2002-12-20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3771148B2 (ja) * 2001-07-18 2006-04-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両面画像読取装置
US6975338B2 (en) * 2002-05-31 2005-12-1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quality detect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image quality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4260246A (ja) * 2003-02-24 2004-09-16 Minolta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4123266B2 (ja) 2005-10-24 2008-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
JP2009038530A (ja) * 2007-07-31 2009-02-1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
TWI369893B (en) * 2008-06-18 2012-08-01 Asia Optical Co Inc Image detecting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8023A (en) * 1994-06-29 1998-06-16 Fujitsu Limited Optical apparatus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314753A 2002.10.25
JP特开2007-116590A 2007.05.10
JP特开2009-38530A 2009.02.19
JP特开平10-279122A 1998.10.2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68058A (ja) 2010-11-25
US8693060B2 (en) 2014-04-08
AU2009245842B2 (en) 2011-09-22
CN101888467A (zh) 2010-11-17
US20100290093A1 (en) 2010-11-18
JP5572993B2 (ja) 2014-08-20
AU2009245842A1 (en) 201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8467B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8320023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CN105959501B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KR100553621B1 (ko) 영상 판독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20060285182A1 (en) Image postion correcting method, image position correcting jig,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US8995028B2 (en) Reading apparatus
CN101808180B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CN103292898B (zh) 光量检测器及图像形成设备
JP2013070163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プログラム
CN112073591A (zh) 图像检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0022102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7390491A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EP1947520B1 (en) Reflective sensor sampling method for tone reproduction control regulation
JP2007282057A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2017187722A (ja) 画像濃度検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5161A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読み取り方法、画像形成方法、画像読み取りプログラム、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121233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3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989884B2 (en) Toner amount detection sensor
US7447450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a color detection apparatus
JP690675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43434B2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207867218U (zh) 原稿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9729748B1 (en) Multi-function printing device having light guides between printing engine and scanner for measurement of print engine or other parameters
JP6769056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