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8309A -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8309A
CN101868309A CN200880117283A CN200880117283A CN101868309A CN 101868309 A CN101868309 A CN 101868309A CN 200880117283 A CN200880117283 A CN 200880117283A CN 200880117283 A CN200880117283 A CN 200880117283A CN 101868309 A CN101868309 A CN 1018683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ing
blank
press
press surface
buf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7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8309B (zh
Inventor
久保正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68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83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83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83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02Stamping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02Stamping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 B21D22/06Stamping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having relatively-movable die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6Deep-drawing for making peculiarly, e.g. irregularly, shap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4/00Special deep-drawing arrangements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es
    • B21D24/02Die-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4/00Special deep-drawing arrangements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es
    • B21D24/04Blank holders; 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8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other parts for vehicles, e.g. cowlings, mudgu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将板状的坯料(50)以预定形状拉深变形的冲压成形中,作为相对于坯料(50)的压边,依次进行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在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之间,进行如下的压弯:该压弯使坯料(50)变形,以使坯料(50)中承受第二压边的一侧部分相对于承受第一压边的部分位于拉深方向侧。在这里,第一压边是相对于坯料(50)中承受压边部分中的、达到预定形状为止的拉深深度较深一侧的部分的压边。并且,第二压边是相对于承受压边的部分中的拉深深度较浅一侧的部分的压边。根据本发明,在由于成形品具有比较复杂的曲面形状而利用拉深加工成形时坯料的成形量(拉深深度)不均匀的情况下,相对于坯料的裂纹、皱褶有利,可提高成形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例如涉及在通过拉深加工将形成汽车车身的车身板部件等的具有比较复杂的曲面形状的产品成形时适合使用的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制造形成汽车车身的车身板部件等时,进行作为冲压成形的拉深加工(深拉深加工)。一般来讲,在拉深加工中使用具有下述部件的成形装置:被称作冲头等的凸模、与该凸模相对地设置并被称为压模等的凹模、与该凹模一起夹压坯料的被称作缓冲器(cushion)等的压边圈。利用该装置,金属板等平板状的坯料(坯件)以预定形状进行成形。即,进行拉深加工时,在坯件的周缘部被压边面夹持的状态下,凸模与凹模相对接近,从而在所述模之间坯件被冲压而进行拉深成形。在基于该拉深加工的成形过程中,随着凸模与凹模接近而引起的沿着坯料的成形面形状的塑性变形,坯料从其被压边的部分等向预定方向流入。
作为这种拉深加工的一般问题,存在坯料的裂纹(断裂)。拉深加工的坯料的裂纹,与坯料的拉深深度、成形过程的坯料的流入等有关系。作为用于防止这种拉深加工的裂纹的技术,例如有在日本特开昭62-142033号公报记载的技术。在日本特开昭62-142033号公报公开了下述方法:将用于夹持坯料(材料)的压边面的角度(压边角)以预定角度向坯料容易流入的方向倾斜。
根据日本特开昭62-142033号公报记载的技术(下面称为“现有技术”),认为的确使坯料的流入(送入)变得顺畅,从而可防止拉深加工时的坯料的裂纹。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所述的不良情况。
即,由拉深加工形成的成形品中,例如有形成汽车车身的车身板部件一样具有比较复杂的曲面形状的成形品(下面称为“复杂形状产品”)。通过拉深加工将这样的复杂形状产品成形时,由于成形品具有不对称的形状等原因,针对坯料的成形量(拉深深度)会部分不同(变得不均匀)。
因此,在进行复杂形状产品的成形时应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在坯料的压边角中,针对压边圈部分中成形量较大部分的倾斜角度要设定得更大。但是在部分地设定得较大的压边角的倾斜角度过大的情况下,压边圈载荷变得不充分。压边圈载荷不充分的话,会成为拉深加工的皱褶的产生原因。
并且,在拉深加工的成形品中,有坯料中的被压边部分的一部分作为凸缘等而成为产品的一部分的成形品。针对这种成形品进行拉深加工时,因产品形状的限制,有时不能应用现有技术。
即,在成形品具有比较简单的形状,并在通过拉深加工进行成形时例如坯料从压边圈部分的整个外周侧流入的情况下,认为能得到基于现有技术的效果。但是,在成形品为复杂形状产品的情况,或坯料中的被压边部分用作产品的一部分的情况下,难以应用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在由于成形品具有比较复杂的曲面形状而通过拉深加工进行成形时导致坯料的成形量(拉深深度)不均匀的情况下,对坯料的裂纹、皱褶有利,可提高成形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冲压成形方法,将板状的坯料拉深成形为预定形状时,进行通过相互面对且相对地接近分离的压边面将上述坯料的一部分从两面侧夹压的压边,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压边,依次进行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在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之间使上述坯料变形的压弯,以使上述坯料中承受第二压边的一侧部分相对于承受第一压边的部分位于拉深方向侧。在这里,第一压边是针对上述坯料的承受上述压边的部分中的、达到上述预定形状为止的拉深深度较深一侧的部分的上述压边。并且,第二压边是针对承受上述压边的部分中的拉深深度较浅一侧的部分的上述压边。
并且,在本发明的冲压成形方法中,优选的是,上述压弯是利用用于进行上述第二压边的上述压边面的接近动作来进行的。
并且,在本发明的冲压成形方法中,优选的是,将用于进行上述第二压边的上述压边面与由上述压弯引起的上述坯料的变形角度对应地倾斜。
本发明的冲压成形装置,将板状的坯料拉深成形为预定形状时,进行通过相互面对且相对地接近分离的压边面将上述坯料的一部分从两面侧夹压的压边,其包括第一压边部和第二压边部。在这里,第一压边部是进行针对上述坯料的承受上述压边的部分中的、达到上述预定形状为止的拉深深度较深一侧的部分的上述压边的部分。并且,第二压边部是进行针对承受上述压边的部分中的、上述拉深深度较浅一侧的部分的上述压边的部分。并且,本发明的冲压成形装置,进行上述压边时,通过上述第一压边部进行上述压边后,通过上述第二压边部进行上述压边,通过上述第二压边部进行上述压边时,利用上述压边面的接近动作,进行使上述坯料变形的压弯,以使上述坯料中通过上述第二压边部进行上述压边的一侧部分相对于通过上述第一压边部进行上述压边的部分位于拉深方向侧。
并且,在本发明的冲压成形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压边部的上述压边面与由上述压弯引起的上述坯料的变形角度对应地倾斜。
本发明的冲压成形装置,将板状的坯料拉深成形为预定形状时,进行通过相互面对且相对地接近分离的压边面将上述坯料的一部分从两面侧夹压的压边,其包括固定模具、可动装置和第一缓冲器及第二缓冲器。在这里,可动模具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固定模具以对置的状态沿接近分离方向移动。并且,第一缓冲器及第二缓冲器是设置成能在上述固定模具的周围沿上述接近分离方向移动并与上述可动模具一起进行上述压边的模具部件。并且,上述可动模具,具有与上述第一缓冲器一起进行上述压边的第一压边面和相比该第一压边面设在拉深方向侧并与上述第二缓冲器一起进行上述压边的第二压边面来作为上述压边面。并且,本发明的冲压成形装置,伴随着上述可动模具相对于上述固定模具的接近移动,依次进行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在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之间使上述坯料变形的压弯,以使上述坯料中进行上述第二压边的一侧部分相对于进行上述第一压边的部分位于拉深方向侧。在这里,第一压边是由上述可动模具和上述第一缓冲器进行的上述压边。并且,第二压边是由上述可动模具和所述第二缓冲器进行的上述压边。
并且,在本发明的冲压成形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缓冲器所具有的上述压边面和上述第二压边面与由上述压弯引起的上述坯料的变形角度对应地倾斜。
根据本发明,在由于成形品具有比较复杂的曲面形状而利用拉深加工成形时坯料的成形量(拉深深度)不均匀的情况下,相对于坯料的裂纹、皱褶有利,可提高成形的稳定性。
并且,不必另行设置用于进行相对于坯料的压弯的模具部件等,可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化。并且,可与第二压边(由第二压边部进行的压边)一起顺畅地进行相对于坯料的压弯。
并且,由于不会因第二压边而在坯料上发生折痕,因而可防止因第二压边而在坯料上发生皱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冲压成形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省略本实施例冲压成形装置的上模的状态(模具型面)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中的压边工序的图,图3(a)是表示第一压边(前一个压边)的图,图3(b)是表示第二压边(后一个压边)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中的拉深工序的图,图4(a)是表示拉深工序的成形中途的图,图4(b)是表示拉深工序的成形结束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针对被压边状态的坯料的模拟图像的图,图5(a)是表示承受第一压边(前一个压边圈)的状态的坯料的图,图5(b)是表示承受第二压边(后一个压边圈)的状态的坯料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现有方式的冲压成形过程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省略了第一现有方式的上模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现有方式与本实施方式之间拉深深度的比较的图。
图9是第二现有方式的部分剖视图。
图10是第三现有方式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省略第四现有方式的上模的状态(模具型面)的图。
图12是表示针对第四现有方式的成形中途的坯料的模拟图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在板状坯料(坯件)被拉深成形为具有比较复杂的曲面形状的预定形状的冲压成形中,进行冲头等对坯料发挥作用的拉深加工之前的坯料的压边时,从基于上述预定形状不对称等情况的来自坯件的成形量(拉深深度)的差,以对应每个部分而不同的时机对坯料进行两个阶段的压边。并且,针对进行前一个压边的状态的坯料,在进行后一个压边时赋予变形。
具体来说,进行后一个压边时,在进行了前一个压边的时间点为平板状的坯料,从进行后一个压边的一侧的部分开始,针对通过前一个压边被压边的部分向拉深方向一侧发生变形。在这里,赋予坯料的变形中,包含弯曲变形(塑性变形)及弹性变形。由此,在分两阶段完成坯料的压边的时间点,坯料中的通过前一个压边被压边部分以外的部分成为向拉深方向一侧压弯(呼び达む)的状态。
即,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冲压成形装置中,作为与相对于冲头1设置的上模2一起夹压坯料50而压边的缓冲器,具有缓冲行程不同的两种缓冲器(外侧缓冲器3和内侧缓冲器4)。
并且,随着上模2相对于冲头1的接近移动,通过缓冲行程较长的一方的缓冲器即外侧缓冲器3,进行针对平板状的坯料50的一侧(图1中右侧)边缘部的前一个压边。接着,随着将坯料50进行了压边的状态的上模2和外侧缓冲器3的下降,通过缓冲行程较短的一方的缓冲器即内侧缓冲器4,进行针对坯料50的另一侧(图1中左侧)边缘部的后一个压边。
利用内侧缓冲器4进行后一个压边时,从利用外侧缓冲器3进行了前一个压边的时间点至由内侧缓冲器4夹压坯料50为止的过程中,因内侧缓冲器4相对于上模2的相对接近,平板状的坯料50从被外侧缓冲器3夹压的部分开始,向基于冲头1的拉深方向侧(图1中上侧)发生变形。
由此,在通过外侧缓冲器3和内侧缓冲器4完成坯料50的压边的时间点,坯料中的通过外侧缓冲器3被压边部分以外的部分成为向拉深方向侧压弯的状态。从上述状态,下模2与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一起下降至下止点而坯料50被拉深加工为预定形状。
下面,对本发明的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利用图1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与图2的A-A部分剖视图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由冲压成形成形的成形品得到的产品作为构成汽车车身的车身板部件即车轮罩外覆盖件。车轮罩外覆盖件是在汽车车身中形成车轮罩的部件,所述车轮罩为使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的轮胎旋转而确保的空间。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装置(下面称为“本装置”),如图2所示,具有用于通过一次冲压同时将针对汽车车身中左右对应的一对车轮罩外覆盖件的成形品成形的结构。
并且,在下面说明中,将图1的上下方向设为本装置的上下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本装置将板状的坯料50拉深成形为包含车轮罩外覆盖件的产品部分的预定形状。并且,本装置在进行上述拉深成形时,通过相互面对且相对地接近分离的压边面,进行从两面侧夹压坯料50的一部分的压边(下面简称为“压边”)。
本装置具有作为固定模具的冲头1和作为可动模具的上模2。
冲头1设在本装置所具有的下模5上。下模5以相对于本装置所具有的横梁6定位固定的状态进行设置。横梁6具有用于支承固定下模5的大致水平面的下模支承面6a。其中,在下模5上设有运输用钩5a。
冲头1形成为凸模,其在下模5的预定位置上,在进行坯料50的拉深加工时从坯料50的下表面侧进行按压作用。冲头1在其前端侧具有形成为凸面部的成形面(下面称为“下侧成形面”)1a。冲头1在下模5上,被设为用于将坯料50拉深加工为包含车轮罩外覆盖件产品部分的预定形状的成形品的一体的模具部件。车轮罩外覆盖件,作为由冲头1形成的部分,具有大致呈圆弧形状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冲头1形成为具有从俯视图看来大致呈圆弧形状的突条部分。
上模2以相对于本装置所具有的滑动板7定位固定的状态进行设置。滑动板7设置成可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相对于横梁6在接近分离方向(上下方向)移动。即,上模2通过设在滑动板7上,构成为可相对于设在横梁6上的冲头1(下模5)沿接近分离方向(上下方向)移动地设置的可动模具。其中,在以下说明中,将上模2相对于冲头1的接近分离方向还称为“上下方向”。
上模2在与冲头1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形成为凹面部的成形面(下面称为“上侧成形面”)2a。上侧成形面2a具有沿着下侧成形面1a的形状。即,上模2形成为进行坯料50的拉深加工时在坯料50的上表面侧接住由冲头1从下表面侧按压的坯料50的凹模。
并且,本装置具有设置成在冲头1的周围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与上模2一起进行压边的模具部件即第一缓冲器及第二缓冲器。
即,本装置中,作为在下模5侧设置成包围冲头1周围的缓冲器(压边圈),具有位于冲头1的俯视图形状即大致呈圆弧形状的外侧的外侧缓冲器3(第一压边圈)和位于相同的大致呈圆弧形状的内侧的内侧缓冲器4(第二压边圈)。
在这里,在本装置中,由于如上所述地具有用于通过一次冲压同时将针对一对车轮罩外覆盖件的成形品成形的结构,因而在左右各成形品的成形中使用的外侧缓冲器3构成一体(共同)的模具部件8。
即,在针对一对车轮罩外覆盖件的各成形品的成形中使用的冲头1都具有大致圆弧形状,所述两个冲头1在共同的下模5上设置成各自的大致圆弧形状外侧相对。即,如图2所示,在俯视图中大致呈圆弧形状的各冲头1,以使其大致呈圆弧形状的外侧相对的状态下大致对称(图2中大致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于下模5上。因此,如上所述,位于各冲头1的大致呈圆弧形状外侧的外侧缓冲器3位于两个冲头1之间。并且,相对于各冲头1设置的构成外侧缓冲器3的模具部件,在两个冲头1之间构成为一体的(共同的)模具部件。
相对于此,如图2所示,相对于各冲头1设置的内侧缓冲器4在本装置中位于两侧外侧(图2中左右外侧),其构成为分体的(独立的)模具部件。
外侧缓冲器3在成为与上模2相对的表面部的上表面部,具有压边面(下面称为“第一下侧压边面”)11。第一下侧压边面11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大致水平面(参照图1)。外侧缓冲器3利用第一下侧压边面11与上模2一起将坯料50的预定周缘部分压边。因此,在上模2中,设有与第一下侧压边面11一起进行坯料50的压边的压边面(下面称为“第一上侧压边面”)21。第一上侧压边面21形成为相对于上模2所具有的上侧成形面2a的边缘端部连续的大致水平面。即,在坯料50中由外侧缓冲器3和上模2压边的部分,成为被第一下侧压边面11和第一上侧压边面21夹压的状态。
外侧缓冲器3设置成可在相对于包含冲头1的下模5嵌入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移动。外侧缓冲器3设置成可通过缓冲销9沿上下方向移动。缓冲销9为从下表面侧(与第一下侧压边面11相反的一侧)支承外侧缓冲器3的棒状部件。
缓冲销9设置成可在从横梁6的下模支承面6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移动。缓冲销9在下模支承面6a的下方被由油压气缸等构成的缓冲机构(省略图示)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受到支承。
并且,缓冲销9向伴随着上模2的下降与上模2一起将坯料50压边的状态下降的外侧缓冲器3,赋予预定的缓冲载荷。即,通过缓冲销9可移动地被支承的外侧缓冲器3,从成为随着上模2的下降与上模2一起将坯料50压边的状态的位置到达作为成形结束的位置的预定的下止点为止,从缓冲销9受到预定的缓冲载荷。
缓冲销9相对于构成外侧缓冲器3的模具部件8,以预定间隔(密度)配置有多个(参照图2)。
其中,在设在下模支承面6a上的下模5上设有孔部5b,该孔部5b用于允许缓冲销9的从下模支承面6a的突出以及上下方向的移动。
并且,外侧缓冲器3设置成可相对于包含处于如上所述地嵌入状态的冲头1的下模5滑动。具体来说,外侧缓冲器3在与下模5相对的边界表面部(壁面)具有滑动板13a。另一方面,在下模5中,在与外侧缓冲器3相对的边界表面部(壁面),设有与外侧缓冲器3所具有的滑动板13a卡合的滑块13b。即,下模5所具有的滑块13b设置成与外侧缓冲器3所具有的滑动板13a对应。通过这种结构,外侧缓冲器3相对于下模5,经由滑动板13a及滑块13b滑动。
如图2所示,作为外侧缓冲器3与下模5之间卡合部分的滑动板13a与滑块13b之间的卡合部,在外侧缓冲器3与下模5之间边界部分上以适当的间隔设有多个。
内侧缓冲器4在作为与上模2相对的表面部的上表面部上,具有压边面(下面称为“第二下侧压边面”)12。第二下侧压边面12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向冲头1侧下降的倾斜面(参照图1)。内侧缓冲器4利用第二下侧压边面12与上模2一起将坯料50的预定周缘部分压边。因此,在上模2中,设有与第二下侧压边面12一起进行坯料50的压边的压边面(下面称为“第二上侧压边面”)22。第二上侧压边面22形成为相对于上模2所具有的上侧成形面2a的边缘端部连续的、与第二下侧压边面12平行的倾斜面。即,在坯料50中由内侧缓冲器4和上模2压边的部分,成为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和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压的状态。
并且,上模2所具有的第二上侧压边面22相对于同样上模2所具有的第一上侧压边面21位于拉深方向侧。即,上模2在与内侧缓冲器4进行压边时,相对于与外侧缓冲器3进行压边时通过第一上侧压边面21和第一下侧压边面11夹压坯料50的位置,在拉深方向侧的位置通过第二上侧压边面22和第二下侧压边面12夹压坯料。
其中,在本装置中,拉深方向侧与上侧(图1中上侧)对应。即,“拉深方向”与进行坯料50的拉深加工时冲头1相对于坯料50发挥作用的方向对应,换言之与冲头1相对于上模2的相对接近方向对应。
如此,上模2作为压边面具有作为第一压边面的第一上侧压边面21和作为第二压边面的第二上侧压边面22,所述第一上侧压边面21与外侧缓冲器3一起进行压边,所述第二上侧压边面22相比该第一上侧压边面21更靠向拉深方向侧设置,与内侧缓冲器4一起进行压边。
内侧缓冲器4与外侧缓冲器3一样,设置成可在相对于包含冲头1的下模5嵌入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移动。内侧缓冲器4设置成可通过缓冲器气缸10沿上下方向移动。缓冲器气缸10为从下表面侧(与第二下侧压边面12相反的一侧)支承内侧缓冲器4的气缸机构。
缓冲器气缸10具有气缸部10a和杆部10b,所述杆部10b相对于该气缸部10a以从一端侧突出的状态可滑动地内装于其中。缓冲器气缸10通过杆部10b相对于气缸部10a的滑动来进行伸缩。并且,缓冲器气缸10在杆部10b的前端侧支承内侧缓冲器4。即,缓冲器气缸10以气缸部10a侧成为下侧的姿态设在横梁6的下模支承面6a上。在这里,缓冲器气缸10经由基部10c设在下模支承面6a上。作为缓冲器气缸10,可使用在气缸部10a的内部密封氮气的氮气气缸、油压气缸等。
并且,缓冲器气缸10相对于伴随着上模2的下降而与上模2一起将坯料50压边的状态下降的内侧缓冲器4,赋予预定的缓冲载荷。即,通过缓冲器气缸10可移动地被支承的内侧缓冲器4,从成为随着上模2的下降而与上模2一起将坯料50压边的状态的位置,到达作为成形结束的位置的预定的下止点为止,从缓冲器气缸10受到预定的缓冲载荷。
缓冲器气缸10相对于内侧缓冲器4以预定间隔(密度)配置有多个(参照图2)。
其中,在设在下模支承面6a上的下模5上设有孔部5c,该孔部5c用于允许缓冲器气缸10在下模支承面6a上的直立设置以及上下方向的伸缩。
并且,内侧缓冲器4与外侧缓冲器3一样,设置成可相对于包含处于如上所述地嵌入状态的冲头1的下模5滑动。即,内侧缓冲器4在与下模5相对的边界表面部(壁面)具有滑动板14a。另一方面,下模5在与内侧缓冲器4相对的边界表面部(壁面),具有与滑动板14a对应地设置的滑块14b。通过这种结构,内侧缓冲器4相对于下模5,经由滑动板14a及滑块14b滑动。
其中,作为内侧缓冲器4与下模5之间卡合部分的滑动板14a与滑块14b,在内侧缓冲器4与下模5之间边界部分上以适当的间隔设有多个(参照图2)。
外侧缓冲器3和内侧缓冲器4具有相互不同的缓冲行程。
即,如上所述,上模2所具有的压边面中的、与内侧缓冲器4对应的第二上侧压边面22设置成相比与外侧缓冲器3对应的第一上侧压边面21位于更靠向拉深方向的一侧。并且,利用本装置进行冲压成形时,平板状的坯料50相对于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的两个缓冲器的压边面,即第一下侧压边面11和第二下侧压边面12以大致水平地载置的状态进行设置。即,坯料50的外边缘部中的一侧(图1中右侧)处于被第一下侧压边面11支承的状态,同样其外边缘部中的另一侧(图1中左侧)处于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支承的状态。因此,支承坯料50的状态的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在将各自的压边面位于大致相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成为等待上模2的下降的形态,以使所支承的坯料50大致水平。
因此,相对于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以大致水平状态进行设置的坯料50伴随上模2的下降,先是被第一下侧压边面11和第一上侧压边面21夹压,通过外侧缓冲器3和上模2进行压边。并且,处于通过外侧缓冲器3和上模2压边的状态的坯料50,接着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和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压,通过内侧缓冲器4和上模2进行压边。然后,在通过上模2和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进行坯料50的压边的状态下,上模2与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一起到达作为成形结束的位置的预定的下止点。
如此,分别针对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从与上模2一起将坯料50压边的高度位置至与上模2一起到达下止点为止的下降移动范围成为针对各缓冲器的缓冲行程。换言之,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的、将与各缓冲器所受的缓冲载荷对应的压边载荷向坯料50赋予的状态下的下降移动范围成为针对各缓冲器的缓冲行程。
因此,如上所述地与上模2一起先进行压边的外侧缓冲器3的缓冲行程比与上模2一起之后进行压边的内侧缓冲器4的缓冲行程长。
具有以上结构的本装置,在进行坯料50的压边时,伴随着上模2相对于冲头1的接近移动,依次进行由上模和外侧缓冲器3进行的压边即第一压边和由上模和内侧缓冲器4进行的压边即第二压边。并且,本装置在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之间,进行使坯料50向拉深方向侧变形的压弯。
另外根据图3至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进行具体说明。
进行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时,在本装置中,例如图1所示,上模2、外侧缓冲器3以及内侧缓冲器4处于在预定的高度位置上待机的状态(下面针对本装置称为“待机状态”)。在本装置的该待机状态下,通过上模2位于相对于冲头1分离的状态的预定的高度位置,形成冲头1与上模2之间的开模状态。并且,在同样的待机状态下,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相对于冲头1位于使各自的压边面(第一下侧压边面11及第二下侧压边面12)比下侧成形面1a的前端(上端)高的高度位置。
并且,在例如图1所示的本装置的待机状态下,设置作为冲压成形的对象的坯料50。坯料50如上所述地通过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以相对于第一下侧压边面11及第二下侧压边面12大致水平地载置的状态进行设置。处于被设置状态的坯料50,成为从如上所述的待机状态的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的高度位置在下方与冲头1之间隔开预定间隔的状态。即,坯料50在比冲头1高的位置以大致水平状态进行设置。
这样进行设置的坯料50,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所示,与车轮罩外覆盖件的形状对应而具有比较复杂的板面形状。
从如图1所示的本装置的待机状态,进行坯料50的压边工序。
进行坯料50的压边时,首先从本装置的待机状态进行第一压边。
即,如图3(a)所示,伴随着上模2的下降,即上模2相对于冲头1的接近移动,相比第二上侧压边面22位于下侧的第一上侧压边面21先到达以大致水平状态设置的坯料50的位置。
并且,以沿着第一下侧压边面11的方式以大致水平面状态进行设置的坯料50,伴随着上模2的下降被第一下侧压边面11和第一上侧压边面21夹压。由此,成为第一压边结束的状态。下面针对坯料50,将承受第一压边的状态称为“一次坯件保持状态”。
如图5(a)所示,在一次坯件保持状态的坯料50中,其外边缘部分中外侧(与冲头1的大致圆弧形状相对的外侧)的预定范围(参照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箭头范围A1)成为被压边的状态。即,在一次坯件保持状态的坯料50中,作为进行第一压边的部分,存在作为被第一下侧压边面11和第一上侧压边面21夹紧的部分的夹持部分51。
另一方面,同样如图5(a)所示,在一次坯件保持状态的坯料50中,其外边缘部分中内侧(与冲头1的大致圆弧形状相对的内侧)的预定范围(参照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箭头范围A2)成为没有被压边的状态。即,在一次坯件保持状态的坯料50中,其外边缘部分中夹持部分51以外的部分,通过第二压边而成为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和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紧的部分。
接着,从本装置的一次坯件保持状态起,进行第二压边。
即,如图3(b)所示,伴随着上模2的下降,即与外侧缓冲器3一起将坯料50压边的状态的上模2相对于冲头1的接近移动,位于相比第一上侧压边面21更上侧的第二上侧压边面22到达一次坯件保持状态的坯料50的位置。
此时,在一次坯件保持状态下处于大致水平状态(平坦的状态)的坯料50,在其一部分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支承的状态下,由上模2及外侧缓冲器3的下降而使夹持部分51下降,从而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支承的一侧以成为拉深方向侧的方式发生变形。即,被上模2和外侧缓冲器3夹压的坯料50从夹持部分51的下降被内侧缓冲器4阻碍,其被内侧缓冲器4的第二下侧压边面12支承的一侧,从夹持部分51向拉深方向侧发生变形。
如此在一次坯件保持状态中处于大致水平状态的坯料50在进行第二压边时变形的工序与本装置中的压弯对应。其中,通过压弯赋予坯料50的变形中,包含弯曲变形(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
并且,通过压弯而发生变形的坯料50伴随着上模2的下降,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和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压。由此,成为第二压边结束的状态,即针对坯料50的压边结束的状态。下面,将上述坯料50的压边结束的状态称为“坯件保持结束状态”。
在坯件保持结束状态的坯料50中,其外边缘部分中内侧(与冲头1的大致圆弧形状相对的内侧)的预定范围(参照图5(a)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箭头范围A2)成为被压边的状态。即,如图5(b)所示,在坯件保持结束状态的坯料50中,作为进行第二压边的部分,存在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和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紧的部分52。
因此,如图5(b)所示,在坯件保持结束状态的坯料50中,其外边缘部分的全部范围(参照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箭头范围A3)成为被压边的状态。
如此,本装置中,作为在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之间进行的压弯,以坯料50中的进行第二压边一侧的部分相对于坯料50中的进行第一压边的部分即夹持部分51位于拉深方向侧的方式使坯料50发生变形。换言之,本装置中的压弯用于以坯料50中的相比夹持部分51更靠向进行第二压边一侧的部分相对于夹持部分51成为拉深方向侧的方式使坯料50发生变形。
即,如图3(a)所示,在一次坯件保持状态下处于大致水平状态的坯料50,通过如图3(b)所示地成为坯件保持结束状态为止进行的压弯发生变形。由此,坯料50的一部分(图3中相比夹持部分51更靠左侧的部分)相对于夹持部分51向拉深方向侧压弯(参照箭头B1)。
在进行压边工序之后,进行拉深工序。
即,如图4(a)所示,与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一起将坯料50压边的状态的上模2,通过在其被压边的状态下与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一起下降,冲头1相对于坯料50发挥作用。即,伴随着坯件保持结束状态的坯料50的下降,坯料50从其下侧受到冲头1的作用,沿着下侧成形面1a的形状进行拉深加工。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坯料50的拉深加工时,伴随着冲头1发挥作用,在坯料50中,承受第二压边的部分,即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和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持的部分向冲头1侧流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伴随拉深加工的坯料50的流入,坯料50中的承受第一压边的部分,即被第一下侧压边面11和第一上侧压边面21夹持的夹持部分51不会向冲头1侧流入,仅从承受第二压边的部分侧向冲头1侧流入。
因此,在本装置中,以使分别来自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的对坯料50的压边载荷成为在从坯件保持结束状态进行坯料50的拉深加工时,仅从承受第二压边的部分侧流入坯料50,承受第一压边的夹持部分51不流入坯料50的大小的方式设定针对缓冲销9及缓冲器气缸10的缓冲载荷。
即,针对缓冲销9的缓冲载荷被设定为如下程度的大小:从外侧缓冲器3对坯料50的压边载荷坯料50在进行拉深加工时允许向冲头1侧流入。
并且,针对缓冲器气缸10的缓冲载荷被设定为如下程度的大小:从内侧缓冲器4对坯料50的压边载荷允许坯料50在进行拉深加工时向冲头1侧流入,并且可减少坯料50因压弯而变形时所产生的皱褶。
并且,在坯料50的拉深工序中,随着上模2的下降,如图4(b)所示,通过上模2与外侧缓冲器3及内侧缓冲器4一起到达下止点,坯料50的拉深工序结束,从而坯料50的冲压成形结束。即,坯料50通过被下侧成形面1a和上侧成形面2a夹压,成形为包含作为被压边的部分的夹持部分51和车轮罩外覆盖件的产品部分的预定形状。
其中,在本装置中,在图4(b)所示的成形结束状态下,通过第二压边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和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紧的部分处于向冲头1侧流入完的状态(未被夹紧的状态)。
并且,在坯料50的冲压成形结束后,冲头1和上模2成为开模状态,可取出成为预定形状的作为成形品的坯料50。
针对如上所述地由本发明得到的成形品,切除不需要的部分,即成形品中的车轮罩外覆盖件的产品部分以外的部分。
具体来说,针对由本装置得到的成形品,在图4(b)中用箭头范围C1表示的范围成为成形品中的针对车轮罩外覆盖件的产品部分的范围。即,在由本装置得到的成形品(被成形的坯料50)中,被上模2和外侧缓冲器3压边的部分(夹持部分51)中的边缘端部侧(图4中右端侧)以及被下侧成形面1a和上侧成形面2a夹压的部分中的边缘端部侧(图4中左端侧)中的预定范围的部分被切除。由此,从由本装置得到的成形品得到针对车轮罩外覆盖件的产品部分。
因此,针对由本装置得到的成形品,通过上模2和外侧缓冲器3压边的部分(夹持部分51)的一部分(参照图4(b)箭头范围C2)被用作产品的一部分。上述部分实际上被用作车轮罩外覆盖件中的凸缘部。
如此,在进行车轮罩外覆盖件的冲压成形时,使用如下的成形方法:将坯料50中产品部分的一部分用作被压边的部分,并且从针对包含该产品部分的部分在进行拉深加工时不使坯料50流入。上述成形方法基于确保车轮罩外覆盖件的冲压成形中的产品精度的观点。
在这样由本装置得到的成形品中,平板状的坯料50成为达到预定形状为止的成形量的拉深深度作为整体不是大致均匀,而部分地不同。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坯料50中,承受第一压边的一侧(图4中右侧)的拉深深度相对于承受第二压边的一侧(图4中左侧)的拉深深度比较深。即,如图3(a)所示,在本装置中,进行第一压边的一侧中的拉深深度D1相比进行第二压边的一侧中的拉深深度D2变深。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坯料50中的承受第一压边的一侧,即冲头1的俯视图形状大致呈圆弧形状的外侧成为达到针对成形品的预定形状为止的拉深深度较深的一侧。并且,坯料50中的承受第二压边的一侧,即冲头1的俯视图形状大致呈圆弧形状的内侧成为达到针对成形品的预定形状为止的拉深深度较浅的一侧。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方法中,作为相对于被设置状态的平板状的坯料50进行的压边,依次进行相对于坯料50中承受压边部分中的、达到预定形状为止的拉深深度较深一侧部分的压边即第一压边和相对于承受上述压边的部分中的、拉深深度较浅一侧部分的压边即第二压边。
并且,在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之间进行使坯料50变形的压弯,以使坯料50中承受第二压边一侧的部分相对于作为承受第一压边的部分的夹持部分51位于拉深方向侧。即,通过压弯使坯料50发生变形,以使坯料50中相比夹持部分51更靠向承受第二压边的一侧的部分相对于夹持部分51成为拉深方向侧。
并且,在坯料50的压边时进行的压弯,优选利用用于进行第二压边的压边面的接近动作来进行。
即,如本装置一样,相对于坯料50的压弯,优选利用作为用于进行第二压边的压边面的第二下侧压边面12与第二上侧压边面22之间的接近动作来进行。上述压边面的接近动作在本装置中,成为伴随着与外侧缓冲器3一起将坯料50进行了压边的状态的上模2的下降的第二上侧压边面22相对于第二下侧压边面12的接近动作。
如本装置一样,在相对于坯料50的压弯中,通过利用用于进行第二压边的压边面的接近动作,不必另行设置用于进行相对于坯料50的压弯的模具部件等,可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化。并且,可与第二压边一起顺畅地进行相对于坯料50的压弯。
如此,本装置中,作为进行相对于坯料50的压边的压边部,具有进行相对于坯料50中承受压边的部分中的、达到预定形状为止的拉深深度较深一侧部分的压边的第一压边部即外侧压边部31和进行相对于承受压边的部分中的、拉深深度较浅一侧部分的压边的第二压边部即内侧压边部32。
即,本装置中,作为外侧压边部31,具有由上模2和外侧缓冲器3构成的、相互面对且相对地接近分离的一对压边面即第一下侧压边面11及第一上侧压边面21。并且,本装置中,作为内侧压边部32,具有由上模2和内侧缓冲器4构成的一对压边面即第二下侧压边面12及第二上侧压边面22。
并且,本装置中,利用内侧压边部32进行压边时,通过压边面(第二下侧压边面12及第二上侧压边面22)的接近动作,使坯料50发生变形,以使坯料50中的由内侧压边部32进行压边的一侧的部分相对于夹持部分51位于拉深方向侧。即,本装置中,通过内侧压边面32中的压边面的接近动作,使坯料50发生变形,以使坯料50中的相比夹持部分51更靠向由内侧压边部32进行压边的一侧的部分相对于夹持部分51位于拉深方向侧。
并且,在本装置中,内侧压边面32的压边面,即本装置中的第二下侧压边面12及第二上侧压边面22与基于压弯的坯料50的变形角度对应地倾斜。
第二下侧压边面12及第二上侧压边面22,如上所述地形成为相互平行且向冲头1侧下降的倾斜面。并且,所述各压边面的倾斜角度成为与基于压弯的坯料50的变形角度(下面称为“坯料变形角度”)对应的(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在这里,坯料变形角度包含基于针对坯料50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的倾斜角度和基于弹性变形的倾斜角度。下面,为了方便,以坯料变形角度为基于坯料50的弯曲变形的倾斜角度(弯曲角度)为例进行说明。
即,分别针对第二下侧压边面12及第二上侧压边面22的、相对于与上模2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垂直的表面(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与坯料变形角度,即第二压边结束的状态下的坯料50相对于从夹持部分51延长的水平面的弯曲角度(参照图3(b)角度α1)对应(大致相同)。
坯料变形角度是由坯件保持结束状态下的外侧缓冲器31的内侧(冲头1侧)边缘端部与内侧压边部32的内侧(冲头1侧)边缘端部之间的相对的高度位置之差来确定的。即,坯料变形角度是由上模2中的第一上侧压边面21及第二上侧压边面22的各自内侧(冲头1侧)边缘端部的相对的高度位置之差来确定。
因此,如本装置一样,通过内侧压边部32的压边面与坯料变形角度对应地倾斜,在坯件保持结束状态下的坯料50中,通过第二压边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和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压的部分成为沿着坯料变形角度的部分,相对于从夹持部分51弯曲的部分位于其延长线上。换言之,在坯件保持结束状态的坯料50中,成为在相对于夹持部分51弯曲的部分与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和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压的部分之间没有产生折痕的状态。
作为针对内侧压边部32的压边面的倾斜角度,即坯料变形角度的大小,虽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可设定为15°左右。
如此,由于通过将用于进行第二压边的压边面(第二下侧压边面12及第二上侧压边面22)与坯料变形角度对应地倾斜,没有因第二压边(因坯料50被第二下侧压边面12及第二上侧压边面22夹压)而在坯料50上产生折痕,因而可防止因第二压边而在坯料50上产生折痕。由此,能有效地减少坯件保持结束状态的坯料50中的皱褶。
针对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冲压成形(下面称为“本实施方式”)中得到的效果,通过与进行车轮罩外覆盖件的冲压成形时以往所使用的装置方式(下面称为“以往方式”)的比较,根据图6至图12进行说明。其中,图6中的各图与图7中的B-B部分剖视图对应。另外,在图6中表示在图7中省略了的上模。
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以往方式中,以包围冲头101的周围的方式,设有与上模102一起进行坯料150的压边的缓冲器103。即,通过缓冲器103所具有的下侧压边面111和上模102所具有的上侧压边面121进行坯料150的压边。所述压边面111、121都相对于上模102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成为大致垂直的大致水平面(平坦面)。
并且,进行坯料150的冲压成形时,首先通过上模102和缓冲器103进行相对于坯料150的压边(参照图6(a))。即,平板状的坯料150成为被下侧压边面111和上侧压边面121夹压的状态(坯件保持状态)。此时的坯件保持状态与本实施方式的坯件保持结束状态对应。从该坯件保持状态起,伴随着与缓冲器103一起将坯料150压边的状态的上模102的下降,冲头101对坯料150发挥作用,进行坯料150的拉深加工(参照图6(b))。并且,随着上模102的下降,上模102与缓冲器103一起到达下止点而结束坯料150的冲压成形(参照图6(c))。
因此,在冲头101所具有的下侧成形面101a上,作为形成下侧成形面101a的产品部分(参照图6(c)的箭头范围E1)中最高部分的突条部分而存在冲头台肩101b。
如此,在下侧成形面101a上存在冲头台肩101b的情况下,进行坯料150的拉深加工时,如坯料150与冲头台肩101b接触的同时流入,则在成形中途的较早的阶段发生裂纹。
因此,在第一以往方式中,在下侧成形面101a中产品部分以外的部分上设有毛边凸起101c。毛边凸起101c是形成比冲头台肩101b高的部分的突条部分。如图7所示,毛边凸起101c在冲头101的俯视图形状即大致圆弧形状中遍及内侧部分的大致全部范围而形成。
如此,通过冲头101具有毛边凸起101c,在冲头101相对于坯件保持状态的坯料150接触时,与冲头台肩101b相比,毛边凸起101c先与坯料150接触。即,在第一以往方式中,通过设置毛边凸起101c,在冲头101相对于坯件保持状态的坯料150接触时,坯料150因毛边凸起101c而先于冲头台肩101b抬起,冲头台肩101b(具体为冲头台肩101b的棱线部)相对于坯料150的接触延迟(参照图6(b))。由此,进行坯料150的拉深加工时,坯料150不会与冲头台肩101b接触的同时流入,从而可防止在成形中途的较早的阶段产生的裂纹。
在第一以往方式中,毛边凸起101c具体被设定为如下所述的高度。即,如图6(b)所示,冲头台肩101b与坯料150接触时的、相比坯料150的毛边凸起101c更靠向冲头台肩101b一侧的部分相对于压边面(水平面)的角度(弯曲角度)β1成为15°左右的高度。
如此,在冲头101上设有毛边凸起101c的第一以往方式中,减少坯料150与冲头台肩101b接触的同时流入的另一方面,拉深深度变深对应存在毛边凸起101c的量。因此,在车轮罩外覆盖件的产品部分中,例如在成为袋形状的产品的末端边角部分等坯料150难以流入的部分成形量变多,容易发生裂纹。
具体来说,在第一以往方式中,在上模102到达下止点的状态的坯料150,即成形结束状态的坯料150中产品的末端边角部分上,坯料150的板厚减少率(延伸率)可得到最大50%左右的模拟结果。其中,在第一以往方式中,在成形结束状态的坯料150中不会发生裂纹的板厚减少率(延伸率)的大致标准成为小于20%的值。
相对于这种第一以往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得到如下所述的效果。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之间进行坯料50的压弯,因而可以不在冲头1设置如第一以往方式一样的毛边凸起101c,可在坯料50的成形开始前(在下侧成形面1a与坯料50接触之前)结束坯料50的压弯。即,可不通过设置毛边凸起101c等方式将下侧成形面1a中产品部分以外的部分的高度变高,就能使下侧成形面1a(的冲头台肩)与坯料50接触的接触时机延迟。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在一次坯件保持状态下大致处于水平状态的坯料50(参照图3(a)),通过达到坯件保持结束状态为止进行的压弯发生变形(参照图3(b))。通过如此进行坯料50的压弯,在进行坯料50的冲压成形时,可使下侧成形面1a所具有的冲头台肩1b相对于坯料50接触的接触时机延迟。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坯料50不会与下侧成形面1a所具有的冲头台肩1b接触的同时流入,可防止向坯料50赋予多余的张力,可防止在成形中途的较早阶段发生裂纹。随之,与第一以往方式相比,可使拉深深度变浅,可减少成形量。针对拉深深度,可使在第一以往方式中设有毛边凸起101c的一侧,即作为冲头的俯视图形状的大致圆弧形状中内侧(下面简称为“内侧”)的拉深深度变浅。
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与第一以往方式的拉深深度F相比,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拉深深度F2变浅。
即,第一以往方式的拉深深度F1与从作为大致水平面的上侧压边面121的高度位置至上模102所具有的上侧成形面102a中最深部分(与毛边凸起101c对应的部分)的高度位置的距离对应。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拉深深度F2,由于冲头1不具有毛边凸起101c,以及针对上模2所具有的压边面,第二上侧压边面22相比第一上侧压边面21(与第一以往方式的上侧压边面121对应)设在更高的位置上,因而相比第一以往方式相应所述量变浅。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减少针对坯料50的拉深成形的成形量,可减少坯料50的板厚减少率(延伸率),因而对坯料50的裂纹变得有利。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在坯料50的成形开始之前对坯料50进行压弯,因而与第一以往方式相比,可减少成形中途的坯料50流入引起的模具(成形面)之间的摩擦热。由此,在冲压成形中针对坯料50的摩擦热的发生量变小,可提高成形的稳定性。
并且,如第一以往方式一样,在面对的压边面都为大致水平面(平坦面)的结构中,需要进行针对成为压边面的流入坯料150的一侧的内侧部分的表面间隔调整(与坯料150的板厚的滑动配合)。
即,在第一以往方式中,针对伴随着拉深成形的坯料150的流入,从坯料150中进行被压边的部分中的、作为冲头101的俯视图形状的大致圆弧形状的外侧(下面还简称为“外侧”)不会流入,而仅从内侧流入(参照图6(c))。因此,针对分别在下侧压边面111及上侧压边面121中与外侧部分成为相同表面部的内侧(图6中左侧)的部分(参照图8中标号111a及121a),需要进行表面间隔的调整。即,下侧压边面111及上侧压边面121的各自内侧部分(下面称为“内侧部分”)111a、121a之间的表面间隔,在坯料150的拉深成形时需要以可流入坯料150的大小进行板厚管理及调整。
对这个方面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进行针对坯料50的拉深成形时流入坯料50的一侧的压边面,即第二下侧压边面12及第二上侧压边面22的表面间隔调整(与坯料50的板厚的滑动配合)。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在坯料50的拉深成形时从内侧压边部32侧流入坯料50,但由于内侧压边部32中的第二下侧压边部12由不同于形成外侧压边部31中第一下侧压边面11的外侧缓冲器3的内侧缓冲器4形成,因而不需要进行针对内侧压边部32中压边面的表面间隔调整。
在图9表示第二以往方式。其中,针对下面表示的以往方式,对与第一以往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从而省略适当说明。
在第二以往方式中,由于使下侧成形面101a(的冲头台肩101b)相对于坯料150的接触时机延迟,因而压边面被设定为部分被抬起的形状。
即,如图9所示,在第二以往方式中,下侧压边面111及上侧压边面121中内侧(图9中左侧)部分(内侧部分111a、121a)形成为相对于其他部分(图9中右侧部分)被抬起,向冲头101侧下降的倾斜面。
如此,在压边面的一部分被抬起的第二以往方式中,能使下侧成形面101a相对于坯料150接触的接触时机延迟的另一方面,在坯件保持状态的坯料150中发生皱褶。即,因形成压边面的一部分被抬起的形状而坯料150被压边,赋予平板状的坯料150弯曲等变形,因而在被压边的状态(坯件保持状态)下发生皱褶。
这种坯件保持状态的坯料150中发生的皱褶(下面称为“坯件皱褶”)阻碍沿皱褶发生方向等成形时坯料150的流入,称为妨碍坯料150的冲压成形的原因。
对这个方面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能以大致水平状态(平坦地)设置平板状的坯料50,可相对于这种设置状态的坯料50进行压边(第一压边)。即,进行坯料50的压边时可通过外侧压边部31的压边面夹紧平坦状态的坯料50。因此,在坯件保持状态(一次坯件保持状态)下,可以防止发生如第二以往方式一样的坯件皱褶。
并且,相对于第二以往方式,由于防止坯料150的坯件皱褶,因而针对设置坯料150的下侧压边面111,可考虑将其内侧部分111a形成平坦形状的结构。将上述结构作为第三以往方式表示在图10。
如图10所示,在第三以往方式中,相对于上侧压边面121的内侧部分121a为被抬起的形状,下侧压边面111的内侧部分111a与第一以往方式相同地形成大致水平面(平坦面)。即,在第三以往方式中,仅上侧压边面121的内侧部分121a成为向冲头101侧下降的倾斜面。并且,在第三以往方式中,由于冲头台肩101b与坯料150接触的接触时机延迟,因而与第一以往方式相同地,在冲头101上设有毛边凸起101c。
因此,在第三以往方式中,在坯件保持状态下,在下侧压边面111和上侧压边面121之间的内侧部分存在空间。即,如图10所示,在坯件保持状态下,成为下侧压边面111及上侧压边面121各自的内侧部分111a、121a彼此分离的状态(参照箭头范围G1)。因此,坯料150的内侧部分成为不被上模102和缓冲器103压边的部分。
如此,在第三以往方式中,在坯料150的内侧部分不被压边的状态下进行拉深加工。因此,在坯料150的成形中途,由于该不被压边的部分成为自由的状态,因而例如发生坯料150起伏一样的皱褶。这种在坯料150的成形中途发生的皱褶,产生皱褶的方向等而成形时成为坯料150的流入阻力,成为妨碍坯料150的冲压成形的原因。因此,在第三以往方式中,成形时流入坯料150的过程中产生偏差,使成形变得不稳定。
对这方面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坯料50的内侧部分被内侧压边部32夹紧而被压边,因而在坯料50的成形中途其内侧部分不会成为自由状态。因此,可防止坯料50的成形中途发生皱褶,可解除成形时流入坯料50的偏差,从而可提高成形的稳定性。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内侧压边部32的压边载荷,即内侧缓冲器4受到的缓冲载荷的调整,可控制从坯料50的内侧部分开始进行的坯料50的流入。对这方面而言,在第三以往方式中,由于如上所述地压边面之间的内侧部分为空间,因而在该部分坯料150不被夹紧,因而不能控制坯料150的流入。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通过外侧压边部31夹紧平坦状态的坯料50,因而可防止发生一次坯件保持状态下的坯件皱褶。随之,针对坯料50的内侧部分,由于同样可通过内侧压边部32夹紧,因而可防止在坯件保持结束状态起的坯料50的成形中途发生皱褶。由此,可提高成形的稳定性。
在图11表示第四以往方式。第四以往方式是进行坯料150的拉深加工时使用的被称为开放拉深的方法。
具体来说,如图11所示,针对如第一以往方式一样冲头101所具有的毛边凸起101c,在其两端侧设有延长部101d。即,在作为冲头101的俯视图形状的大致圆弧形状中遍及内侧部分的大致全部范围形成的毛边凸起101c在其两端侧,延长至作为坯料150的范围外的位置。并且,进行拉深加工时,成为坯料150中毛边凸起101c的延长部101d附近的毛边部分被夹紧的状态。用符号H1至H4表示的部分是与下侧压边面111中坯料150被夹紧的位置对应的部分。因此,在该开放拉深中,进行拉深加工时,坯料150中处于被夹紧的状态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成为不被夹紧而被开放的状态。
并且,针对毛边凸起101c,因成形品的形状等,坯料150中与处于被开放状态的部分对应的部分(下面称为“毛边开放部”),相比坯料150中与被夹紧的部分对应的部分即延长部101d更高。即,对毛边凸起101c的高度而言,中间部(开放部)比大致圆弧形状的两端部更高。
这种开放拉深中,将毛边凸起101c延长至作为坯料150范围外的部分为止,并且通过在该延长部101d的附近部分夹紧坯料150,使坯料150的流入稳定而可实现流入的平衡。
在第四以往方式中,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
即,冲头101相对于坯料150接触时,毛边开放部最先与坯料150接触,针对该毛边开放部所接触的部分,坯料150不被夹紧。因此,在拉深加工时,坯料150从该不被夹紧的部分流入,在坯料150上发生扭曲引起的皱褶。即,毛边开放部由于在冲头101中成为最高的部分,因而冲头101与坯料150接触的接触时机从毛边开放部开始。因此,拉深加工时,坯料150通过从该不被夹紧的部分成形而流入。上述毛边开放部中的坯料150的流入,导致发生扭曲引起的皱褶。并且,由于在冲头101中存在毛边凸起101c,因而成形量变多,容易发生坯料150的裂纹。
将针对在开放拉深时坯料150的成形中途产生的皱褶的模拟图像表示在图12。如图12所示,在开放拉深中,由于坯料150从不被夹紧的部分流入,例如用符号J1表示的部分一样,发生扭曲引起的皱褶。这种在坯料150的成形中途发生的皱褶会在成形结束时残留,成为针对成形品的不良品的原因。
并且,在第四以往方式中,由于坯料150在毛边凸起101c的两端侧部分,即延长部101d的附近部分被夹紧,因而该被夹紧的部分没有多余。即,针对坯料150的被夹紧部分需要在作为产品范围外的延长部101d的附近部分上,因而需要相应量的毛边。因此,坯料150的尺寸变大,必然降低成品率。
并且,在第四以往方式中,由于毛边凸起101c具有延长部101d,因而产生例如呈袋形状的产品的末端边角部分一样曲面形状的R较小的部分等,坯料150的流入被妨碍而难以成形的部分。因此,在第四以往方式中,为了使成形变得容易,要追加进行相对于针对成形品的最终形状使R形状部分的R扩大等而破坏形状,以最终形状成形的工序。即,在第四以往方式中,进行坯料150的冲压成形时,进行两个阶段的成形。
相对于这样的第四以往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拉深加工时,坯料50成为通过外侧压边部31及内侧压边部32相对于冲头1遍及整个外周被夹紧的状态。因此,在坯料50中不存在被开放的部分,从而在坯料50中不会发生扭曲引起的皱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头1不具有毛边凸起101c,不进行因设置该延长部101d而要进行的开放拉深,从而消除在第四以往方式中成为问题的成品率降低、工程的追加。
从以上的与以往方式的比较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于成形品具有比较复杂的曲面形状而利用拉深加工成形时坯料的成形量(拉深深度)不均匀的情况下,相对于坯料的裂纹、皱褶有利,可提高成形的稳定性。
并且,本实施方式能容易适用于如车轮罩外覆盖件一样被压边部分的一部分作为凸缘部等而用作产品一部分的冲压成形品。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在由于成形品具有比较复杂的曲面形状而利用拉深加工成形时坯料的成形量(拉深深度)不均匀的情况下,相对于坯料的裂纹、皱褶有利,可提高成形的稳定性,因而在产业上有用。

Claims (7)

1.一种冲压成形方法,将板状的坯料拉深成形为预定形状时,进行通过相互面对且相对地接近分离的压边面将所述坯料的一部分从两面侧夹压的压边,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压边,依次进行如下的第一压边和第二压边:
针对所述坯料的承受所述压边的部分中的、达到所述预定形状为止的拉深深度较深一侧的部分进行的所述压边即第一压边;和
针对承受所述压边的部分中的、所述拉深深度较浅一侧的部分进行的所述压边即第二压边,
在所述第一压边和所述第二压边之间进行使所述坯料变形的压弯,以使所述坯料中承受所述第二压边的一侧部分相对于承受了所述第一压边的部分而位于拉深方向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弯是利用用于进行所述第二压边的所述压边面的接近动作来进行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用于进行所述第二压边的所述压边面与由所述压弯引起的所述坯料的变形角度对应地倾斜。
4.一种冲压成形装置,将板状的坯料拉深成形为预定形状时,进行通过相互面对且相对地接近分离的压边面将所述坯料的一部分从两面侧夹压的压边,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压边部,进行针对所述坯料的承受所述压边的部分中的、达到所述预定形状为止的拉深深度较深一侧的部分进行的所述压边;和
第二压边部,进行针对承受所述压边的部分中的、所述拉深深度较浅一侧的部分进行的所述压边,
进行所述压边时,通过所述第一压边部进行所述压边后,通过所述第二压边部进行所述压边,
通过所述第二压边部进行所述压边时,利用所述压边面的接近动作,进行使所述坯料变形的压弯,以使所述坯料中通过所述第二压边部进行所述压边的一侧部分相对于通过所述第一压边部进行了所述压边的部分而位于拉深方向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压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边部的所述压边面与由所述压弯引起的所述坯料的变形角度对应地倾斜。
6.一种冲压成形装置,将板状的坯料拉深成形为预定形状时,进行通过相互面对且相对地接近分离的压边面将所述坯料的一部分从两面侧夹压的压边,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模具;
可动模具,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固定模具以对置的状态沿接近分离方向移动;和
第一缓冲器及第二缓冲器,其是设置成能在所述固定模具的周围沿所述接近分离方向移动,与所述可动模具一起进行所述压边的模具部件,
所述可动模具,具有与所述第一缓冲器一起进行所述压边的第一压边面和比该第一压边面靠近拉深方向侧而设置并与所述第二缓冲器一起进行所述压边的第二压边面来作为所述压边面,
伴随着所述可动模具相对于所述固定模具的接近移动,
依次进行由所述可动模具与所述第一缓冲器进行的所述压边即第一压边和由所述可动模具与所述第二缓冲器进行的所述压边即第二压边,
在所述第一压边和所述第二压边之间进行使所述坯料变形的压弯,以使所述坯料中进行所述第二压边的一侧部分相对于进行了所述第一压边的部分而位于拉深方向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压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器所具有的所述压边面和所述第二压边面与由所述压弯引起的所述坯料的变形角度对应地倾斜。
CN2008801172830A 2007-11-21 2008-11-10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83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1885A JP4483933B2 (ja) 2007-11-21 2007-11-21 プレス成形方法およ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JP2007-301885 2007-11-21
PCT/JP2008/070375 WO2009066572A1 (ja) 2007-11-21 2008-11-10 プレス成形方法およ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8309A true CN101868309A (zh) 2010-10-20
CN101868309B CN101868309B (zh) 2013-09-04

Family

ID=40667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728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8309B (zh) 2007-11-21 2008-11-10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50864B2 (zh)
EP (1) EP2198986B1 (zh)
JP (1) JP4483933B2 (zh)
CN (1) CN101868309B (zh)
WO (1) WO2009066572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3447A (zh) * 2012-04-05 2014-1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渐进成形方法
CN104416072A (zh) * 2013-09-05 2015-03-18 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汽车侧围上槛侧整形模具
CN105307792A (zh) * 2013-06-11 2016-02-03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
CN105682820A (zh) * 2013-10-30 2016-06-15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
CN107427890A (zh) * 2015-03-31 2017-12-01 日新制钢株式会社 成形材料制造方法
CN107835722A (zh) * 2015-07-13 2018-03-23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零件的制造方法
CN108025344A (zh) * 2015-09-18 2018-05-11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板状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9513797A (zh) * 2017-09-19 2019-03-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压制成型方法和压制成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0146B (zh) * 2007-10-01 2013-03-20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深冲装置以及利用深冲装置深冲工件的方法
JP2012157866A (ja) * 2011-01-28 2012-08-23 Toyota Motor Corp プレス成形装置およ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JP5823745B2 (ja) * 2011-06-27 2015-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GB201217221D0 (en) 2012-09-26 2012-11-07 Jaguar Cars Panel bending method
KR101854511B1 (ko) * 2013-05-13 2018-05-03 신닛테츠스미킨 카부시키카이샤 블랭크, 성형판, 프레스 성형품의 제조 방법 및 프레스 성형품
FR3008330B1 (fr) * 2013-07-15 2016-01-01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Outillage de presse adapte pour emboutir des pieces de grande dimension
BR112018067561A2 (pt) * 2016-03-16 2019-01-08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método para produção de produto conformado em forma de painel
CN106493212B (zh) * 2016-11-17 2018-05-0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两侧压料拉延成形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模具
JP6717269B2 (ja) * 2017-07-14 2020-07-01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外板パネルのプレス成形方法
US10933458B2 (en) * 2018-12-19 2021-03-02 Fca Us Llc Stretch forming die
JP2020127964A (ja) * 2019-02-12 2020-08-27 新明工業株式会社 金型装置
CA3135330C (en) * 2019-03-28 2023-06-27 Honda Motor Co., Ltd. Press forming method
CN111922203B (zh) * 2020-07-06 2022-05-31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抵消冲压件棱线附近型面波浪高点的冲压模具结构
JP2022114712A (ja) * 2021-01-27 2022-08-08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4009A (en) * 1916-01-28 1916-05-23 American Car & Foundry Co Metal-shaping device.
US1881517A (en) * 1930-06-27 1932-10-11 Hudson Motor Car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body panels
US2980046A (en) * 1955-04-14 1961-04-18 Lockheed Aircraft Corp Draw dies for multiple action press
US3438111A (en) * 1966-05-03 1969-04-15 Motor Wheel Corp Method of making a vehicle wheel rim
JPS58184024A (ja) 1982-04-22 1983-10-27 Nissan Motor Co Ltd 絞り型
JPS59163032A (ja) 1983-03-09 1984-09-14 Nissan Motor Co Ltd 絞り型
JPS62142033A (ja) 1985-12-16 1987-06-25 Sumitomo Light Metal Ind Ltd 金属プラスチツク複合材のプレス加工方法
JPH0255624A (ja) 1988-08-22 1990-02-26 Toyota Motor Corp 一側部が開放された凹部を有する製品の成形方法
JP2903656B2 (ja) * 1990-06-27 1999-06-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絞り成形方法
JPH0549124A (ja) 1991-08-14 1993-02-26 Toshiba Corp 断路装置
JPH0549124U (ja) * 1991-11-29 1993-06-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絞り加工用プレス型具
US6032504A (en) 1997-10-16 2000-03-07 Cosma International Inc. Draw stamping die for stamping body panels for motor vehicles
DE19847257A1 (de) * 1998-10-02 2000-04-13 Markus Haeussermann Werkzeu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Werkzeugs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3447B (zh) * 2012-04-05 2016-03-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渐进成形方法
CN104203447A (zh) * 2012-04-05 2014-1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渐进成形方法
CN105307792B (zh) * 2013-06-11 2017-03-08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
CN105307792A (zh) * 2013-06-11 2016-02-03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
CN104416072A (zh) * 2013-09-05 2015-03-18 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汽车侧围上槛侧整形模具
CN105682820B (zh) * 2013-10-30 2017-07-21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
CN105682820A (zh) * 2013-10-30 2016-06-15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型方法
US9914163B2 (en) 2013-10-30 2018-03-13 Jfe Steel Corporation Method of sheet forming
CN107427890A (zh) * 2015-03-31 2017-12-01 日新制钢株式会社 成形材料制造方法
CN107427890B (zh) * 2015-03-31 2018-12-11 日新制钢株式会社 成形材料制造方法
CN107835722A (zh) * 2015-07-13 2018-03-23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零件的制造方法
CN107835722B (zh) * 2015-07-13 2020-02-11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零件的制造方法
CN108025344A (zh) * 2015-09-18 2018-05-11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板状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9513797A (zh) * 2017-09-19 2019-03-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压制成型方法和压制成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60591A (ja) 2009-07-23
EP2198986B1 (en) 2018-12-26
JP4483933B2 (ja) 2010-06-16
EP2198986A1 (en) 2010-06-23
US20100236318A1 (en) 2010-09-23
WO2009066572A1 (ja) 2009-05-28
US8850864B2 (en) 2014-10-07
CN101868309B (zh) 2013-09-04
EP2198986A4 (en) 2011-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8309B (zh)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
CN109414745B (zh) 冲压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TWI628013B (zh) 壓製成形裝置及壓製成形方法
CN105358269B (zh) 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成形装置
KR101067047B1 (ko) 알루미늄 합금판의 프레스 성형 방법 및 프레스 장치
JP4693475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金型
JP6094674B2 (ja) プレス成形装置およ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JP5319748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RU2692353C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штампованных изделий и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ая линия для них
JP5812312B1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およびプレス製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プレス成形装置
KR20170036026A (ko) 프레스 성형 방법 및 프레스 성형 부품의 제조 방법
JP3459004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5385732B2 (ja) プレス成形装置及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JP2015006679A (ja) プレス成型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型金型装置
JPH09150224A (ja) 板金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成形装置
JP2008264838A (ja) プレス型とプレス成形方法
KR101591874B1 (ko) 더블 크로스 패드 금형 구조에 의한 자동차 차체 패널 금형 보정 장치 및 방법
JP4232451B2 (ja) 形状凍結性に優れたプレス加工方法
JP6330747B2 (ja) プレス成形金型及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JP2005254279A (ja) プレス型
JP2004314132A (ja) 金属板のプレス加工工具および加工方法
JP5933299B2 (ja) プレス成形装置
CN219503552U (zh) 汽车侧围成品成型的模具及其汽车侧围半成品成型的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04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