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7045A - 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7045A
CN101857045A CN201010157537A CN201010157537A CN101857045A CN 101857045 A CN101857045 A CN 101857045A CN 201010157537 A CN201010157537 A CN 201010157537A CN 201010157537 A CN201010157537 A CN 201010157537A CN 101857045 A CN101857045 A CN 101857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bed
arc sections
offset portion
steering wheel
arb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7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7045B (zh
Inventor
藏田英辅
饭岛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7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7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7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70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06Rims, e.g. with heating means; Rim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046Adaptations on rotatable parts of the steering wheel for accommodation of switc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81Wheel making
    • Y10T29/49488Steering whe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616Structural member making
    • Y10T29/49622Vehicular structural member ma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76Elements
    • Y10T74/20732Handles
    • Y10T74/20834Han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及制造效率的提高的基础上,能够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的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该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形成第一方向盘的工序中,将比偏移部(31)更靠径向外侧的偏移部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厚于比圆弧部(30)更靠径向外侧的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在形成第二方向盘(10)的工序中,将比偏移部(31)更靠径向外侧的偏移部树脂层(52)的厚度(D3)设定为薄于比圆弧部(30)更靠径向外侧的圆弧部树脂层(50)的厚度。

Description

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用方向盘(以下称方向盘)具备圆环状的轮缘部、中央的轮毂部以及连结两者的轮辐部。这样的方向盘通过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芯骨构成骨架。即,芯骨具备构成轮缘部骨架的轮缘部芯骨(轮缘部)、构成轮毂部底面骨架的底面芯骨(轮毂部)以及连结在两者间的连结芯骨。并且,通过在该芯骨上覆盖由聚氨基甲酸酯等形成的树脂层,形成方向盘的外观形状。
在此,关于上述方向盘的轮缘部的形状,在考虑图案设计性和操作性等的基础上,开发出各种形状的方向盘,例如形成为正圆形状、椭圆形状、扁平形状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所谓扁平形状是将轮缘部在径向压扁的形状,具体地说,是以轮缘部的一处的直径和与该处的直径正交的其它直径的长度不同的方式形成的形状。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一处的直径及其它的直径中,将长的直径的延伸方向作为长轴方向,将短的直径的延伸方向作为短轴方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551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46004号公报
但是,为了制造上述各种形状的轮缘部,首先分别制造与希望的轮缘部的形状对应的类型的芯骨,仿照该芯骨的形状覆盖树脂层。由此,能够制造具有上述那样各种形状的轮缘部的方向盘。
但是,由于根据方向盘的形状分开制作芯骨,因此存在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制造效率也降低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及制造效率的提高的基础上,能够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的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方向盘具备方向盘主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方向盘10),该方向盘主体具备圆环状的轮缘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轮缘部11)和安装在转向管柱侧的轮毂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轮毂部12),所述方向盘主体具有:金属制的芯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芯骨21),其构成所述方向盘主体的骨架;树脂层(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树脂层22),其至少覆盖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所述车辆用方向盘的特征在于,
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具备圆弧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圆弧部30)以及偏移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偏移部31),所述圆弧部以所述轮毂部为中心,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偏移部的距离比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圆弧部的距离短,
所述树脂层具备:覆盖所述圆弧部的圆弧部树脂层(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圆弧部树脂层150)以及覆盖所述偏移部的偏移部树脂层(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偏移部树脂层152),所述树脂层形成为:比所述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偏移部树脂层的厚度厚于比所述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并且所述树脂层形成为正圆形状。
根据本发明,在树脂层内,由于在比圆弧部更靠径向内侧的部位配置偏移部,因此能够将偏移部树脂层的从轮毂部的中心起算的距离以及圆弧部树脂层的从轮毂部的中心起算的距离设定为相等的距离。即,通过在偏移部树脂层内的任意位置配置偏移部,能够在树脂层内允许偏移部的偏移量。因此,由于使用具有偏移部的非正圆的芯骨就能够形成正圆形状的方向盘,因此不需要按每个方向盘的形状都分开制作芯骨。
由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制造效率的提高,能够容易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
另外,由于不仅不用变更芯骨的类型而使用同一芯骨,而且还能够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因此能够快速应对方向盘的类型变更等要求,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的自由度。
另外,提供一种车辆用方向盘,其具备方向盘主体,该方向盘主体具备圆环状的轮缘部和安装在转向管柱侧的轮毂部,所述方向盘主体具有金属制的芯骨和树脂层,所述金属制的芯骨构成所述方向盘主体的骨架,所述树脂层至少覆盖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所述车辆用方向盘的特征在于,
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具备圆弧部以及偏移部,所述圆弧部以所述轮毂部为中心,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偏移部的距离比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圆弧部的距离短,
所述树脂层具备覆盖所述圆弧部的圆弧部树脂层(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圆弧部树脂层50)以及覆盖所述偏移部的偏移部树脂层(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偏移部树脂层52),
所述树脂层形成为:比所述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偏移部树脂层的厚度薄于比所述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由所述偏移部树脂层形成有扁平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比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偏移部树脂层的厚度形成为薄于比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即使在比较抑制偏移部相对于圆弧部的径向上的偏移量的情况下,也能够较大地确保偏移部树脂层相对于圆弧部树脂层的在径向上的偏移量。由此,能够可靠地形成在轮缘部的周向上使偏移部树脂层的从轮毂部的中心起算的距离比圆弧部树脂层的从轮毂部的中心起算的距离缩短了的非正圆的方向盘。
由此,能够使用同一芯骨制造正圆形状的方向盘和非正圆的方向盘。即,由于芯骨能够共用,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制造效率的提高,能够容易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
另外,所述车辆用方向盘的特征在于,在从所述扁平部的中心在周向错开±90度相位的位置上,所述圆弧部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比所述圆弧部的径向内侧的所述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厚。
根据本发明,与将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在圆弧部的径向两侧等同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张从扁平部的中心在周向错开±90度相位的位置上的从轮毂部的中心到圆弧部树脂层的距离。在该情况下,从扁平部的中心在周向错开±90度相位的位置成为长轴方向,扁平部的中心成为短轴方向,与在圆弧部的径向两侧等同地形成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长轴方向与短轴方向的比,由此能够将方向盘的整体外形形成进一步扁平形状。因此,由于不仅不用变更芯骨的类型而使用同一芯骨,而且还能够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因此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的自由度。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方向盘的制造方法,所述车辆用方向盘具备方向盘主体,该方向盘主体具备圆环状的轮缘部和安装在转向管柱侧的轮毂部,所述方向盘主体具有金属制的芯骨,所述金属制的芯骨构成所述方向盘主体的骨架,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具备圆弧部以及偏移部,所述圆弧部以所述轮毂部为中心,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偏移部的距离比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圆弧部的距离短,
通过树脂层至少覆盖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所述车辆用方向盘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形成多个所述芯骨的工序;形成第一方向盘的工序,该第一方向盘形成有正圆形状的所述轮缘部;以及形成第二方向盘的工序,该第二方向盘沿所述轮缘部的周向具有扁平部,
在所述的形成第一方向盘的工序中,将比所述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厚于比所述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树脂层的厚度,在所述的形成第二方向盘的工序中,将比所述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薄于比所述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树脂层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在形成第一方向盘的工序中,将比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厚于比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树脂层的厚度。由此,在树脂层内,虽然在比圆弧部更靠径向内侧的部位配置偏移部,但是不会使偏移部从树脂层露出,能够将方向盘的外形形成为正圆形状。
另一方面,在形成第二方向盘的工序中,将比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薄于比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树脂层的厚度。由此,即使在比较抑制偏移部相对于圆弧部的偏移量的情况下,也能够较大地确保树脂层的偏移量。其结果是,能够制造使偏移部的树脂层的从轮毂部的中心起算的距离比圆弧部的树脂层的从轮毂部的中心起算的距离缩短了的非正圆的方向盘。
由此,能够使用同一芯骨制造正圆形状的方向盘和非正圆的方向盘。即,由于芯骨能够共用,因此不需要按照每个方向盘的形状都分开制作芯骨。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制造效率的提高,能够容易制造具有希望类型的方向盘。
另外,由于不仅不用变更芯骨的类型而使用同一芯骨,而且还能够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因此能够快速应对方向盘的类型变更等要求,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的自由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树脂层内,由于在比圆弧部更靠径向内侧的部位配置偏移部,因此能够将偏移部树脂层的从轮毂部的中心起算的距离与圆弧部树脂层的从轮毂部的中心起算的距离设定为相等的距离。即,通过在偏移部树脂层内的任意位置配置偏移部,能够在树脂层内允许偏移部的偏移量。因此,由于使用具有偏移部的非正圆的芯骨,所以能够形成正圆形状的方向盘,因此不需要按照每个方向盘的形状都分开制作芯骨。
由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制造效率的提高,能够容易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
另外,由于不仅不用变更芯骨的类型而使用同一芯骨,而且还能够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因此能够快速应对方向盘的类型变更等要求,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的主视图。
图2是芯骨的主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的剖面图,(a)是沿图1的A-A线的剖面图,(b)是沿图1的B-B线的剖面图,(c)是沿图1的C-C线的剖面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的主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的剖面图,(a)是沿图1的A-A线的剖面图,(b)是沿图1的B-B线的剖面图,(c)是沿图1的C-C线的剖面图。
图6是用于设定偏移部的偏移量的说明图,表示方向盘(轮缘部)的简要俯视图。
图中:
10、100-方向盘(车辆用方向盘);11-轮缘部(轮缘部芯骨);12-轮毂部(底面芯骨);21-芯骨;22-树脂层;30-圆弧部;31-偏移部;35-树脂层主体;50、150-圆弧部树脂层;51-扩张部(扩张部树脂层);152-偏移部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申请中,将方向盘的中心轴方向(转向管柱的轴向)作为X方向(将车辆后方作为+X方向)、将车辆左右方向作为Y方向、将与XY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Z方向(将车辆上方作为+Z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将方向盘的驾驶员侧作为正面侧(前面侧)、将其相反侧作为背面侧(后面侧)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径向为方向盘的径向(YZ平面),所谓周向为方向盘的圆周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方向盘)
图1是方向盘10的主视图。
方向盘10(车辆用方向盘)具备周围的轮缘部11、中央的轮毂部12、连结两者的轮辐部16、17。轮辐部16、17具备从轮毂部12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轮辐部16、16和从轮毂部12向-Z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轮辐部17。
轮缘部11形成为圆环状。在轮缘部11的上部设置有点灯状态根据发动机的转速等而发生改变的指示器19。
轮毂部12形成为倒三角形状,轮毂部12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其背面侧未图示的转向管柱上。在轮毂部12的表面(正面)配置有喇叭垫13,该喇叭垫13作为用于鸣响汽车喇叭的开关而起作用。轮毂部12配置在比轮缘部11更靠-X方向的位置,并在喇叭垫13的内侧收纳有安全气囊等。
在方向盘10上设置有各种车辆用开关。作为车辆用开关,空调的操作开关、车载电话的操作开关等开关群14设置在第一轮辐部16之间,且沿轮毂部12的下半部的周缘部设置。
作为车辆用开关还设置有进行车辆的变速操作的拨片开关(パドルスイツチ)40。作为拨片开关40设置有进行换低速档操作的换低速档开关40a和进行换高速档操作的换高速档开关40b。一对拨片开关40固定在一对第一轮辐部16的背面侧。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用于对上述各种车辆用开关、上述的指示器19的驱动进行控制的电装单元被设置在喇叭垫13或开关群14的背面侧。
(方向盘的内部结构)
图2是芯骨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图1所示的轮缘部的剖面图,(a)是沿图1的A-A线的剖面图,(b)是沿图1的B-B线的剖面图,(c)是沿图1的C-C线的剖面图。
如图2、3所示,方向盘10具备心材20,该心材20由芯骨21和将芯骨21模制在内的树脂层22形成,且构成轮缘部11的外表面形状。
芯骨21是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剖面コ字状的构件,具备构成轮缘部11(参照图1)的骨架的轮缘部芯骨(轮缘部)25、构成轮毂部12(参照图1)的底面骨架的底面芯骨(轮毂部)26以及连结在两者之间的连结芯骨27。
各连结芯骨27分别具备从轮缘部芯骨25向底面芯骨26延伸的一对侧架28。此外,底面芯骨26的形成面配置在比轮缘部芯骨25的形成面更靠-X方向的位置上,连结芯骨27以与X方向交差的方式倾斜延伸。并且,连结芯骨27中的底面芯骨26侧的内半部(径向中央部)构成轮毂部12的侧面骨架和上述的开关群14的安装框架,连结芯骨27中的轮缘部芯骨25侧的外半部(径向外侧)构成轮辐部16、17(参照图1)的骨架。
轮缘部芯骨25形成为非正圆形状。具体地说,具备圆弧部30和偏移部31,其中,该圆弧部30在周向的大致整周上形成,偏移部31在周向的一部分(图2中下部)与圆弧部30一体地形成,且形成为大致直线状(曲率半径约无限大)。
圆弧部30以转向管柱的轴线为中心O1,从该中心O1到圆弧部30的内周面的距离(内径)形成为R1。
偏移部31是以在圆弧部30的两端部间架设的方式形成的构件,在轮缘部芯骨25的周向上以规定角度θ的范围形成。在该情况下,偏移部31的在径向上的位置以比圆弧部30的在径向上的位置更向径向内侧偏移的状态进行配置。即,将圆弧部30的中心O1(转向管柱的轴线)与偏移部31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R2(偏移部31的内径)设定为比圆弧部30的内径R1短。
在该情况下,从中心O1到偏移部31的距离R2与圆弧部30的内径R1的差(R1-R2)变为偏移部31的偏移量Q(最大偏移量)。如此,偏移部31相对于圆弧部30在径向上的偏移量在偏移部31的中心(轮缘部芯骨25的下端部)变得最大,并且偏移部31相对于圆弧部30在径向上的偏移量被形成为随着从偏移部31的中心向周向两侧而逐渐变小。由此,偏移部31与圆弧部30的边界部分形成圆滑的曲面形状。
如此,轮缘部芯骨25中,一方面,周向的大致整周形成为内径为R1的正圆,另一方面,以比内径R1短的距离R2形成周向的下部,在Z方向上形成扁平的外观形状。此外,图2中点划线表示以曲率半径R1形成的圆的假想线。
如图3所示,树脂层22由聚氨基甲酸酯等弹性材料形成,具备覆盖轮缘部芯骨25的树脂层主体35和覆盖连结芯骨27的一部分(连结芯骨27的外半部)的连结树脂层36。
在树脂层主体35的轴向正面(+X方向)上形成有槽部33,该槽部33是将树脂层主体35的正面的径向中央部沿周向切开而形成的,槽部33引导线束37,该线束37用于对在轮缘部11的上部设置的指示器19和在轮毂部12的内侧设置的电装单元进行电连接,线束37从树脂层主体35的上部沿周向形成,回绕到树脂层主体35的下部(中间夹着底面芯骨26,指示器保持部34的相反侧)。即,线束37绕过在轮毂部12的下半部周缘配置的各开关群14,并从树脂层主体35的下部通过连结树脂层36被拉回到电装单元。另外,槽部33的开口缘形成为随着接近槽部33的底部(背面侧)而槽部33的宽度(径向的宽度)变窄的锥形形状。
并且,在收容有线束37的槽部33上以覆盖槽部33的方式设置有线束罩42。线束罩42对槽部33的正面侧的开口遍及整个区域进行封闭,其外表面形状以与树脂层主体35的外表面形成连接面的方式形成曲面形状。此外,在线束罩42的背面侧的径向两侧形成有切除部43,切除部43是从径向两侧向径向中央部以厚度逐渐变厚的方式切去而得到的。并且,该切除部43与槽部33的开口缘抵接。由此,线束罩42与树脂层主体35的边界部分形成没有阶梯差等的光滑的曲线形状。
并且,如图1、3所示,在心材20上遍及与轮缘部11相当的区域的大致整个表面卷绕形成有表皮45。表皮45是由天然皮革或合成皮革等形成的片状的构件,贴着心材20的外表面卷绕。
在此,如图3(a)~(c)所示,树脂层主体35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长轴方向与X方向一致、短轴方向与径向(图3中左右方向)一致的大致椭圆形状。并且,树脂层主体35具备:覆盖圆弧部30的圆弧部树脂层50(参照图3(a))和扩张部51(参照图3(b))以及覆盖偏移部31的偏移部树脂层52(参照图3(c))。
如图1所示,圆弧部树脂层50形成为在轮缘部11的周向主要覆盖各轮辐部16、17间的圆弧部30。具体地说,沿周向形成轮缘部11的上半部分,并且形成在将轮缘部11的下半部分的偏移部31除去的区域、即在下半部分的偏移部31的周向两侧。
如图3(a)所示,圆弧部树脂层50在其短轴方向(径向)的中央部配置有圆弧部30。即,圆弧部30的径向两侧的圆弧部树脂层50的厚度D1分别等同地形成,圆弧部树脂层50的短轴方向的中心线O2与圆弧部30的中心线O3一致。
另外,如图1所示,扩张部51是比上述的圆弧部树脂层50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的部位,所述扩张部51在与各第一轮辐部16的径向外侧相当的区域(从偏移部31的中心在周向上错开±90度相位的位置),将轮毂部12夹在中间而在径向上相对配置。该扩张部51配置成在周向上被夹在各圆弧部树脂层50之间。具体地说,如图3(b)所示,在扩张部51的形成区域,从圆弧部30的中心线O3到径向外侧的厚度(短轴的长度)D2被设定为比从上述圆弧部树脂层50的中心线O2到径向外侧的厚度(短轴的长度)D1(参照图3(a))厚。另外,从圆弧部30的中心线O3到径向外侧的厚度D2形成为比从中心线O3到径向内侧的厚度厚。因此,树脂层主体35的外形形成为Y方向上的长度比Z方向上的长度长。
并且,扩张部51的径向外侧的厚度D2被形成为:从扩张部51的周向的中心向周向两侧逐渐变薄。由此,扩张部51与圆弧部树脂层50的边界部分以构成圆滑的连续面的方式形成。
如图1所示,偏移部树脂层52以覆盖偏移部31的方式形成。并且,如图3(c)所示,在偏移部树脂层52内,在偏移部树脂层52的短轴方向(径向)上靠外周的部位配置有偏移部31。在该情况下,偏移部树脂层52的短轴方向上的中心线O4被配置在比偏移部31的中心线O5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从偏移部31的中心线O5到径向外侧的厚度D3被设定为比从圆弧部30的中心线O3到径向外侧的圆弧部树脂层50的厚度D1薄。由此,树脂层主体35的外形在z方向上比轮缘部芯骨25的外形更扁平。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偏移部树脂层52构成从中心O1起算的距离R2比圆弧部树脂层50的内径R1缩短了的扁平部。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度D3被设定为比厚度D1薄,其中所述厚度D3是比偏移部31靠径向外侧的偏移部树脂层52的厚度,厚度D1是比圆弧部30靠径向外侧的圆弧部树脂层50的厚度。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比较抑制偏移部31相对于圆弧部30的偏移量Q的情况下,也能够较大地确保树脂层主体35的偏移量(偏移部树脂层52相对于圆弧部树脂层50的偏移量)。由此,能够可靠地形成在轮缘部11的周向上使偏移部树脂层52的从中心O1起算的距离R2比圆弧部树脂层50的内径R1缩短了的非正圆的方向盘10。
另外,通过将圆弧部30之中心线O3的径向外侧的厚度D2形成为比中心线03的径向内侧的厚度厚,与将圆弧部树脂层50的厚度在圆弧部30的径向两侧等同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进行扩张。即,当以Y方向为长轴方向时,与将圆弧部树脂层50的厚度在圆弧部30的径向两侧等同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长轴方向(Y方向)与短轴方向(Z方向)之比,由此能够将方向盘10的整个外形形成为在Z向压扁的扁平形状。
此外,也可以不形成扩张部51,而是遍及圆弧部30的整个周向区域形成为圆弧部30的径向两侧的圆弧部树脂层50的厚度D1。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方向盘100的俯视图。另外,图5是图1所示的轮缘部111的剖面图,(a)是沿图4的A’-A’线的剖面图,(b)是沿图4的B’-B’线的剖面图,(c)是沿图4的C’-C’线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方向盘100在使用上述的芯骨21、形成有大致正圆形状的树脂层主体135这一点上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方向盘100的轮缘部111在周向的大致整周上形成为内径为R3的正圆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5(a)~(c)所示,树脂层主体135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长轴方向与X方向一致、短轴方向与径向一致的大致椭圆形状。并且,树脂层主体135具备覆盖圆弧部30的圆弧部树脂层150(参照图3(a)、(b))和覆盖偏移部31的偏移部树脂层152(参照图3(c))。
如图5(a)、(b)所示,圆弧部树脂层150形成为在轮缘部11的周向上覆盖圆弧部30的整周。圆弧部树脂层150在其短轴方向(径向)的中央部配置有圆弧部30。即,圆弧部30的径向两侧的圆弧部树脂层150的厚度D1分别相等地形成,圆弧部树脂层150的短轴方向的中心线O2与圆弧部30的中心线O3一致。
如图5(c)所示,偏移部树脂层152以覆盖偏移部31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偏移部树脂层152内,在偏移部树脂层152的短轴方向(径向)上靠内周的部位配置有偏移部31。在该情况下,偏移部树脂层152的短轴方向的中心线O4配置在比偏移部31的中心线O5更靠径向外侧的部位。即,圆弧部30的中心线O3的径向外侧的圆弧部树脂层50的厚度D1被设定成比偏移部31的中心线O4的径向外侧的厚度D4薄。
在该情况下,偏移部树脂层152的中心线O4与圆弧部树脂层150的中心线O2设定成配置在同一圆周上。由此,圆弧部树脂层150与偏移部树脂层152的内径R3分别相等地形成,树脂层主体135在整周上形成为连续的正圆形状。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厚度D4形成为比厚度D1厚,其中厚度D4为偏移部31的径向外侧的偏移部树脂层152的厚度,厚度D1为圆弧部30的径向外侧的圆弧部树脂层150的厚度,由此,在比圆弧部30靠径向内侧的部位配置偏移部31。
由此,即使在使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非正圆形状的芯骨21的情况下,也能够缩小树脂层主体135的偏移量(偏移部树脂层152相对于圆弧部树脂层150的偏移量)。即,通过在偏移部树脂层152内的任意位置配置偏移部31,能够在树脂层主体135内允许偏移部31的偏移量。因此,能够将偏移部树脂层152的从中心O1起算的距离与圆弧部树脂层150的从中心O1起算的距离形成为相等的距离,即内径R3,从而能够形成正圆形状的方向盘100。
(方向盘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上述的方向盘10、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方向盘10的心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第二方向盘形成工序)。
首先,如图2、3所示,通过锻造制造上述的芯骨21。然后,利用树脂层22以覆盖该芯骨21的周围的方式进行模制,在轮缘部芯骨25上形成树脂层主体35,在连结芯骨27的外半部上形成连结树脂层36。
在此,如图3(a)所示,树脂层主体35中,在圆弧部树脂层50的形成区域(周向上的各轮辐部16、17之间)中,在使圆弧部30的径向的中心线O3与圆弧部树脂层50的短轴方向的中心线O2一致的状态下配置圆弧部30,仿照该圆弧部30模制圆弧部树脂层50。
并且,如图3(b)所示,在与各第一轮辐部16的径向外侧相当的区域中,在比圆弧部树脂层50更靠径向外侧的部位膨胀形成树脂层22而形成扩张部51。
另一方面,如图3(c)所示,树脂层主体35中,在偏移部树脂层52的形成区域中,在将偏移部树脂层52的短轴方向的中心线O4配置在比偏移部31的径向的中心线O5更靠内侧的状态下模制偏移部31。由此,能够形成偏移部树脂层52。
通过以上方法,形成芯骨21被树脂层22模制在内而成的心材20。
之后,在心材20上安装指示器19,并且在树脂层主体35的槽部33内收容指示器19的线束37,从而电连接电装单元和指示器19。然后,安装线束罩42,以覆盖收容有线束37的槽部33。
接下来,将心材20、指示器19及线束罩42都用表皮45进行覆盖。
最后,通过组装轮缘部11和轮毂部12,能够制造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向盘10。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方向盘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第一方向盘形成工序)。第二实施方式的方向盘100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向盘10同样的芯骨21进行制造。
具体地说,如图2、5所示,首先准备与上述的方向盘10的芯骨21同样的芯骨21,利用树脂层22将该芯骨21模制在内。
在此,如图5(a)、(b)所示,树脂层主体135中,在圆弧部树脂层150(圆弧部30)的形成区域中,在使圆弧部树脂层150的短轴方向的中心线O2与圆弧部30的中心线O3一致的状态下配置圆弧部30,仿照该圆弧部30模制圆弧部树脂层150。
另一方面,树脂层主体135中,在偏移部树脂层152的区域中,在将偏移部树脂层152的短轴方向的中心线O4配置在比偏移部31的中心线O5更靠径向外侧的状态下,将偏移部31模制在偏移部树脂层152内。由此,将圆弧部树脂层150与偏移部树脂层152的外径形成为相等,树脂层主体135在整周上形成为正圆形状。
根据以上方法,形成芯骨21被树脂层22模制在内而成的心材20。
之后,与上述的方向盘10的制造方法同样,在心材20上安置指示器19及线束罩42,将上述心材20、指示器19以及线束罩42都用表皮45覆盖。
然后,通过组装轮缘部11与轮毂部12,能够制造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方向盘100。
但是,如上所述,在使用非正圆的芯骨21制造正圆的方向盘100时,必须设定偏移部31的偏移量Q,以免模制时偏移部31从偏移部树脂层152的径向内侧露出。
图6是用于设定偏移部31的偏移量Q的说明图,表示方向盘100(轮缘部11)的简要俯视图。
如图6所示,在将偏移部31完全覆盖在偏移部树脂层152内的情况下,当设圆弧部30的内径为R1、从中心O1到偏离部31的距离为R2、树脂层主体135的内径为R3时,满足R3<R2<R1…(式1)的关系。另外,当偏移部30的偏移量(最大偏移量)为Q时,则Q=R1-R2。
在此,当偏移部31的绕中心O1的形成角度为θ时,能够表示为R2=R1cosθ/2…(式2)。
根据(式1)及(式2),能够表示为R3<R1cosθ/2<R1…(式3),其结果是,成为(R3/R1)<cosθ/2<1…(式4)。通过设定θ的值以满足(式4),在制造正圆形状的方向盘100时,能够防止偏移部31从偏移部树脂层152的径向内侧露出。即,只要决定圆弧部30的内径R1及树脂层主体135的内径R3,就能够规定偏移量Q为最大的θ。此外,实际上,由于树脂层主体135或表皮45的最小厚度不可能为0,因此,需要在不小于该最小厚度的范围来规定偏移部31的偏移量Q。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向盘10、100的制造方法,使用具有偏移部31的非正圆的芯骨21能够形成非正圆的方向盘10,并且,也能够形成正圆形状的方向盘100。即,能够使用同一芯骨21制造正圆形状的方向盘100和非正圆的方向盘10。
由此,由于芯骨21能够共用,因此不需要按每个方向盘10、100的形状分开制作芯骨21。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制造效率的提高,能够容易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10、100。
另外,由于不用变更芯骨21的类型(型)而使用同一芯骨21,而且能够制造具有希望形状的方向盘10、100,因此能够快速应对方向盘10、100的类型变更等要求,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的自由度。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包含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的技术在内。即,在实施方式中列举的具体的结构和形状等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可以适当进行变更。
例如,方向盘本身的结构不限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
另外,芯骨21或树脂层22的外形等可进行适当设计变更。例如,偏移部31的曲率半径可进行适当设计变更。另外,也可以沿周向设置多个偏移部31。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方向盘,其具备方向盘主体,该方向盘主体具备圆环状的轮缘部和安装在转向管柱侧的轮毂部,
所述方向盘主体具有金属制的芯骨和树脂层,所述金属制的芯骨构成所述方向盘主体的骨架,所述树脂层至少覆盖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
所述车辆用方向盘的特征在于,
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具备圆弧部以及偏移部,所述圆弧部以所述轮毂部为中心,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偏移部的距离比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圆弧部的距离短,
所述树脂层具备覆盖所述圆弧部的圆弧部树脂层以及覆盖所述偏移部的偏移部树脂层,
所述树脂层形成为:比所述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偏移部树脂层的厚度厚于比所述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
并且所述树脂层形成为正圆形状。
2.一种车辆用方向盘,其具备方向盘主体,该方向盘主体具备圆环状的轮缘部和安装在转向管柱侧的轮毂部,
所述方向盘主体具有金属制的芯骨和树脂层,所述金属制的芯骨构成所述方向盘主体的骨架,所述树脂层至少覆盖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
所述车辆用方向盘的特征在于,
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具备圆弧部以及偏移部,所述圆弧部以所述轮毂部为中心,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偏移部的距离比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圆弧部的距离短,
所述树脂层具备覆盖所述圆弧部的圆弧部树脂层以及覆盖所述偏移部的偏移部树脂层,
所述树脂层形成为:比所述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偏移部树脂层的厚度薄于比所述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
由所述偏移部树脂层形成有扁平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方向盘,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扁平部的中心在周向错开±90度相位的位置上,所述圆弧部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比所述圆弧部的径向内侧的所述圆弧部树脂层的厚度厚。
4.一种车辆用方向盘的制造方法,所述车辆用方向盘具备方向盘主体,该方向盘主体具备圆环状的轮缘部和安装在转向管柱侧的轮毂部,
所述方向盘主体具有金属制的芯骨,所述金属制的芯骨构成所述方向盘主体的骨架,
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具备圆弧部以及偏移部,所述圆弧部以所述轮毂部为中心,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偏移部的距离比从所述轮毂部的中心到所述圆弧部的距离短,
通过树脂层至少覆盖所述轮缘部的所述芯骨,
所述车辆用方向盘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形成多个所述芯骨的工序;形成第一方向盘的工序,该第一方向盘形成有正圆形状的所述轮缘部;以及形成第二方向盘的工序,该第二方向盘沿所述轮缘部的周向具有扁平部,
在所述的形成第一方向盘的工序中,将比所述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厚于比所述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树脂层的厚度,
在所述的形成第二方向盘的工序中,将比所述偏移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薄于比所述圆弧部更靠径向外侧的所述树脂层的厚度。
CN2010101575370A 2009-04-03 2010-04-01 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70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1357A JP4846818B2 (ja) 2009-04-03 2009-04-03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91357 2009-04-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7045A true CN101857045A (zh) 2010-10-13
CN101857045B CN101857045B (zh) 2012-10-24

Family

ID=42825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753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7045B (zh) 2009-04-03 2010-04-01 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99454B2 (zh)
JP (1) JP4846818B2 (zh)
CN (1) CN10185704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6761A (zh) * 2013-05-27 2016-01-1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方向盘
CN105835936A (zh) * 2015-01-30 2016-08-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方向盘总成
CN106794856A (zh) * 2014-10-15 2017-05-31 高田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用装饰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4545B (zh) * 2007-04-10 2011-05-25 Lg化学株式会社 方向盘及其制作方法
US8047097B2 (en) * 2007-07-01 2011-11-0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teering wheel and method of making
JP5415125B2 (ja) * 2009-04-02 2014-02-12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308930B2 (en) * 2012-04-06 2016-04-12 Autoliv Asp, Inc. Steering wheel with switch assembly
JP6054692B2 (ja) * 2012-09-27 2016-12-2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6120962A1 (de) * 2016-11-03 2018-05-03 Dalphi Metal Espana, S.A. Lenkradskelett und Lenkrad
DE102016123702A1 (de) * 2016-12-07 2018-06-07 Dalphi Metal Espana, S.A. Lenkradskelettabdeckung,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sowie Lenkrad mit einer solchen Lenkradskelettabdeckung
FR3074459B1 (fr) * 2017-12-06 2019-10-2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Dispositif electrique d'organ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tel qu'un vola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2772A (ja) * 1989-09-28 1991-05-14 Nippon Plast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H0455164A (ja) * 1990-06-21 1992-02-21 Kaji:Kk 曲面体表面の皮革被覆方法と表面を皮革被覆した曲面体
JPH09277942A (ja) * 1996-04-17 1997-10-28 Nippon Plast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ィ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05659A (ja) * 2001-01-09 2002-07-23 Sumitomonacco Materials Handling Co Ltd フォークリフト用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2006137288A (ja) * 2004-11-11 2006-06-01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構造
JP2007246004A (ja) * 2006-03-17 2007-09-2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89714A (en) * 1957-02-11 1959-06-09 Romano Francescantonio Spring-loaded split steering wheel
JPS6127762A (ja) * 1984-07-18 1986-02-07 Tokyo Seat Kk 車輌用ステアリング
JPS6241284A (ja) * 1985-08-20 1987-02-23 Nisshin Steel Co Ltd 含クロムコ−クスの製造法
JPS6271755A (ja) * 1985-09-24 1987-04-02 Toyoda Gosei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ル
JPH05139319A (ja) * 1991-11-15 1993-06-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3112772B2 (ja) * 1993-06-01 2000-11-27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JP3197005B2 (ja) * 1997-08-27 2001-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ドル
JP4055164B2 (ja) * 1997-11-28 2008-03-05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オーディオ信号のエンコード方法
JP2001180501A (ja) * 1999-12-22 2001-07-0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2772A (ja) * 1989-09-28 1991-05-14 Nippon Plast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H0455164A (ja) * 1990-06-21 1992-02-21 Kaji:Kk 曲面体表面の皮革被覆方法と表面を皮革被覆した曲面体
JPH09277942A (ja) * 1996-04-17 1997-10-28 Nippon Plast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ィ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05659A (ja) * 2001-01-09 2002-07-23 Sumitomonacco Materials Handling Co Ltd フォークリフト用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2006137288A (ja) * 2004-11-11 2006-06-01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構造
JP2007246004A (ja) * 2006-03-17 2007-09-2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6761A (zh) * 2013-05-27 2016-01-1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方向盘
CN105246761B (zh) * 2013-05-27 2017-03-22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方向盘
CN106794856A (zh) * 2014-10-15 2017-05-31 高田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用装饰品
CN105835936A (zh) * 2015-01-30 2016-08-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方向盘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99454B2 (en) 2013-08-06
JP2010241236A (ja) 2010-10-28
US20100251849A1 (en) 2010-10-07
JP4846818B2 (ja) 2011-12-28
CN101857045B (zh) 201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7045B (zh) 车辆用方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94121C (zh) 具有旋转胎跟下部夹具的成形鼓
JP4564653B2 (ja) 周方向補強要素を備えたタイヤビード
CN103029531A (zh) 轮胎车轮组装体
WO2017183296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50993B2 (ja) 軸受ブッシュ及びこの軸受ブッシュを備えたペダル装置
CN105377579A (zh) 轮胎
WO2018235499A1 (ja) ビード部材、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組立体
RU2334622C2 (ru) Шина для двухколе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871141A (zh) 用于汽车的弯曲的车窗卷帘
CN101456425A (zh) 转向盘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526582A (ja) ビード補強材を有する車両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05536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EP1429928A1 (en) Self-supporting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9183304A (ja) 車両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WO2020255850A1 (ja) タイヤ
CN1635960A (zh) 车轮用轮胎的骨架结构以及含有上述骨架结构的轮胎
CN207133685U (zh) 车载音响旋钮和车辆
JP4778607B2 (ja) インサートプライを具える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13226788A (zh) 缺气保用轮胎
JP201911616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971515B1 (en) A steering wheel arrangement
KR102352124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제조 방법
CN103291835B (zh) 非均匀轴对称传动系/轮轴减震器
WO2020091019A1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