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0748A - 密封条 - Google Patents

密封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0748A
CN101850748A CN201010139815A CN201010139815A CN101850748A CN 101850748 A CN101850748 A CN 101850748A CN 201010139815 A CN201010139815 A CN 201010139815A CN 201010139815 A CN201010139815 A CN 201010139815A CN 101850748 A CN101850748 A CN 101850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lip
keeps
keep
holding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9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0748B (zh
Inventor
大塚洋史
堀田昌利
箕浦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0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0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0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07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0Sealing arrangements
    • B60J10/20Sea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B60J10/24Sea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having tubular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0Sealing arrangements
    • B60J10/30Sea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astening means
    • B60J10/32Sea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astening means using integral U-shaped retai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Gasket Se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密封条(10),具有卡固部(20)和中空密封部(40)。卡固部(20)由外侧壁(21)、底壁(23)和内侧壁(22)构成,从而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第一凸缘保持唇(24)形成在外侧壁(21)和内侧壁(22)任一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20)的开口侧,第二凸缘保持唇(25)形成在相同侧壁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20)的底壁侧,以及,对向凸缘保持唇(26、27)形成在外侧壁(21)和内侧壁(22)中另一个的内表面上,位于第一凸缘保持唇(24)和第二凸缘保持唇(25)之间并在其间延伸。

Description

密封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条,该密封条安装于围绕机动车车身开口周缘的凸缘上。
背景技术
机动车具有开口部,诸如门洞、行李箱(luggage compartment或trunk)开口等,密封条分别安装在围绕开口部(形成于机动车车身中)周缘的凸缘上,从而在车身开口周缘与各自配合件(例如车门和行李箱盖)之间建立密封。
在将这些密封条安装到车身开口周缘上时,围绕车身开口周缘所形成的凸缘插入密封条的卡固部(trim portion),该卡固部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
例如,如图6所示,凸缘7围绕机动车车身中开口部的周缘6设置,以正对后行李箱盖的周部,通过将密封条110安装到凸缘7上,对机动车后行李箱处的开口部进行密封。
即,密封条110具有卡固部120和内部具有空间的中空密封部140,卡固部安装于凸缘7上,中空密封部与行李箱盖2的背面相接触,以对其间的空间进行密封,从而,通过与行李箱盖2背面相接触的中空密封部140,对开口部进行密封。
卡固部120包括朝向车辆外侧的侧壁(或者说凸缘7的外侧壁)121、朝向车辆内侧的侧壁(或者说内侧壁)122以及底壁123,从而表现出大致U形的横截面。为了增强卡固部120对凸缘7的保持,将金属片制成的嵌件129埋入卡固部120的内部。
在卡固部120的内部(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中,外侧凸缘保持唇124、125和内侧凸缘保持唇126、127分别形成于外侧壁121和内侧壁122的内表面,从而朝向卡固部120内部的底壁123侧伸出,以形成大致倒V形截面。
将密封条110安装到凸缘7上时,从上方将卡固部120安装到围绕后行李箱开口周部设置的凸缘7上,从而,凸缘7插入具有大致U形截面的卡固部120内部。外侧凸缘保持唇124、125和内侧凸缘保持唇126、127设置为从卡固部120内表面伸出,并且通过嵌件129增加卡固部120的保持力。在此种构造中,由凸缘保持唇124、125、126、127对凸缘7进行保持以将其夹在凸缘保持唇之间,从而,不仅可以维持密封条110的姿态,还可以防止密封条110从凸缘7上脱落。在这种情况下,中空密封部140在卡固部120上部一体方式设置,其与行李箱盖2外周部的背面接触,从而对车身开口的周缘6与行李箱盖2之间构成的间隙进行密封。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增加卡固部120的保持力,嵌件129由金属形成,这最终增加了密封条110的整体重量,从满足车辆重量减轻趋势的角度看是不利的。
因此,如图7所示,提出一种具有中空密封部240的密封条210:其中外侧壁221、内侧壁222和底壁223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并且由硬质橡胶材料或者硬质树脂形成,而没有在卡固部220的侧壁中埋入金属嵌件(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注意,使外侧壁221和其他壁厚度相同是为了改善挤出时的形状稳定性。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埋入金属嵌件,虽然可以达到减轻密封条210重量的目的,但是减弱了卡固部220对凸缘7的保持力,有时会发生卡固部220容易从凸缘7脱离的情况。在密封条210安装于车身开口部的拐角部时,由于密封条210弯曲,有时会发生保持唇226等向内侧(朝向保持唇226等延伸而出的侧壁)变形的情况,使得保持唇226等容易从凸缘7脱离,或者发生密封条210(卡固部220)因本体密封唇228与内侧保持唇226、227之间平衡失效的影响而倾斜的情况。
因此,如图8所示,提出一种具有中空密封部340和卡固部320的密封条310,其中,在卡固部320的外侧壁321内表面上形成有梯形横截面的海绵件324,而在内侧壁322的内表面上形成内侧保持唇326、327,从而将凸缘7保持在海绵件与内侧保持唇之间(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试图将卡固部320(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成型为其安装于凸缘7上所得到的形状时,在海绵件324与内侧保持唇326、327之间需要空间,从而减弱了对凸缘7的保持力(插入力、脱离力),继而降低了密封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3752627
专利文献2:JP-2008-230258
专利文献3:JP-2001-341588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车密封条,其可以降低自身的重量以满足减轻机动车重量的趋势,以及,使卡固部的形状稳定化,从而提高卡固部对围绕车身开口部周缘的凸缘的保持力。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卡固部,其适于安装到围绕车身开口部周缘的凸缘,并由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以及中空密封部,其由海绵材料形成为与卡固部成一体,以及,中空密封部适于与正对车身开口部的配合件相接触,从而在车身开口部周缘与配合件之间建立密封;其中,卡固部包括外侧壁、底壁和内侧壁,以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卡固部还包括凸缘保持唇,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内表面上,从而伸入大致U形横截面的内部;其中,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和内侧壁任一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的开口侧,以及,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在相同侧壁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的底壁侧;以及,其中,对向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和内侧壁中另一个的内表面上,位于第一凸缘保持唇和第二凸缘保持唇之间并在其间延伸。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和内侧壁任一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的开口侧,以及,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在相同侧壁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的底壁侧。另外,对向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和内侧壁中另一个的内表面上,位于第一凸缘保持唇与第二凸缘保持唇之间,并在其间延伸。
因此,扩大了第一凸缘保持唇与第二凸缘保持唇之间的空间,这意味着虽然凸缘实际上仅在两个部位处受到保持,但是凸缘可在很宽区域上受到保持,从而可以用对向凸缘保持唇压抵凸缘而稳定地保持凸缘。另外,当卡固部围绕作为支点的对向凸缘保持唇朝凸缘倾斜时,迫使第一凸缘保持唇和第二凸缘保持唇发生很大偏转,因此,这使得卡固部很难相对于凸缘倾斜。从而,在卡固部转动时第一凸缘保持唇或第二凸缘保持唇可作为支撑凸缘的支柱,从而可避免密封条倾斜。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密封条,其中,形成多个与对向凸缘保持唇相同的对向凸缘保持唇,以及,其中,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与所述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朝向另一侧的侧壁延伸长得超出该另一侧凸缘保持唇的末端。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由于形成多个对向凸缘保持唇,可稳定地保持凸缘。
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与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朝向另一侧的侧壁延伸得超过另一侧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因此,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彼此接触,但是在竖直方向,一个在另一个的顶部重叠预定间距。在此种构造中,增加了各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在凸缘插入卡固部内部时与凸缘相接触)的偏转量,这继而增加了凸缘保持力,从而可避免凸缘从卡固部脱离。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密封唇,包括:卡固部,其适于安装到围绕车身开口部周缘的凸缘,并由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以及中空密封部,其由海绵材料形成为与卡固部成一体,以及,中空密封部适于与正对车身开口部的配合件相接触,从而在车身开口部周缘与配合件之间建立密封;其中,卡固部包括外侧壁、底壁和内侧壁,以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卡固部还包括凸缘保持唇,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内表面上,从而伸入大致U形横截面的内部;其中,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和内侧壁任一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的开口侧,以及,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在相同侧壁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的底壁侧;以及,对向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和内侧壁中另一个的内表面上,位于第一凸缘保持唇和第二凸缘保持唇之间并在其间延伸;以及,其中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对向凸缘保持唇(与第一凸缘保持唇对向)的末端形成为彼此靠近,与第一凸缘保持唇相对于外侧壁或内侧壁所形成的角度相比,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为相对于外侧壁或内侧壁的角度较小,以及,相比于与第一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相对于外侧壁或内侧壁所形成的角度,与第二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形成为相对于外侧壁或内侧壁的角度较小。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与第一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彼此靠近。因此,凸缘插入卡固部时,使凸缘的末端容易地插入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与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之间。另外,由于在凸缘插入之后,凸缘的根部在基本相同的位置处从两侧受到保持,不会发生卡固部塌陷的情况。
相比于第一凸缘保持唇相对于外侧壁或内侧壁形成的角度,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为相对于外侧壁或内侧壁的角度较小,以及,相比于与第一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相对于外侧壁或内侧壁所形成的角度,与第二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形成为相对于外侧壁或内侧壁的角度较小。因此,在凸缘从卡固部脱离时,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以及与第二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与凸缘的侧表面紧密接触,从而,增加了各凸缘保持唇的末端的弯曲量或反向转动量,从而增加了凸缘从卡固部脱离所需的力。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密封条,其中,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与第二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一个末端延伸长过另一个末端,从而更长地伸向另一侧的侧壁。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中,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与第二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一个末端延伸长过另一个末端,从而更长地伸向另一侧的侧壁。因此,当凸缘从卡固部脱离时,增加了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对向凸缘保持唇(与第二凸缘保持唇对向)的末端与凸缘侧表面接触的面积,从而,这增加了凸缘保持力并使凸缘稳定。另外,当凸缘从卡固部脱离时,增加了各凸缘保持唇的末端的弯曲量或反向转动量,从而增加了凸缘从卡固部脱离所需的力。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密封条,其中,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为,当安装到凸缘上时,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没有与底壁相接触,但是靠近底壁,以及,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或内侧壁的内表面的最末端。
在本发明第五方面中,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为,当安装到凸缘上时,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没有与底壁相接触,但是靠近底壁,以及,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或内侧壁的内表面的最末端。因此,当卡固部安装到凸缘时,凸缘可很深地插入卡固部,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可以以可靠的方式保持凸缘。由于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外侧壁或内侧壁的内表面最末端,扩大了第一凸缘保持唇所保持的凸缘部分与第二凸缘保持唇所保持的凸缘部分之间的宽度,从而可稳定地保持凸缘。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密封条,其中,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朝向卡固部内部的底壁侧弯曲。
在本发明第六方面中,凸缘保持唇的各末端形成为朝向卡固部内部的底壁侧弯曲。因此,当凸缘插入卡固部时,凸缘保持唇的各末端(形成为朝向卡固部内部的底壁侧弯曲)以面接触的方式与凸缘的侧表面相接触,以保持凸缘,从而可稳定地保持凸缘,并使凸缘难以脱离。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密封条,其中,在外侧壁和内侧壁的任一上形成弯曲部,弯曲部的位置从底壁向各侧壁的末端侧相隔一定距离但比各侧壁的中央更靠近底壁侧,该距离长于底壁的厚度,以及,侧壁的末端侧(比弯曲部更靠近末端)形成为靠近对向侧壁。
在本发明第七方面中,在外侧壁和内侧壁的任一上形成弯曲部,弯曲部的位置从底壁向各侧壁的末端侧相隔一定距离但比各侧壁的中央更靠近底壁侧,该距离长于底壁的厚度,以及,侧壁的末端侧(比弯曲部更靠近末端)形成为靠近对向侧壁。因此,增加了侧壁(形成为末端侧比弯曲部更靠近对向侧壁)和凸缘保持唇对凸缘的保持力,可避免凸缘在拐角部处从卡固部脱离。
本发明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密封条,其中,第一凸缘保持唇、第二凸缘保持唇和对向凸缘保持唇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与侧壁的材料相同,但是硬度低于外侧壁、底壁和内侧壁的硬度。
在本发明第八方面中,各凸缘保持唇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与侧壁的材料相同,但是硬度低于外侧壁、底壁和内侧壁的硬度。因此,可由外侧壁、底壁和内侧壁有力且刚性地保持凸缘,以及,各凸缘保持唇与凸缘挠性接触,从而即使在凸缘表面形成有凹凸不平部分的情况下,凸缘保持唇可很好地保持凸缘,确保凸缘和配合件(诸如行李箱盖等)之间的密封。
本发明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密封条,其中,卡固部由硬度相当于国际橡胶硬度(IRHD)80度到95度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以及,凸缘保持唇由硬度相当于国际橡胶硬度(IRHD)50度到75度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
在本发明第九方面中,卡固部由硬度相当于国际橡胶硬度(IRHD)80度到95度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这样,即使在卡固部中没有埋入嵌件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卡固部的开口部张开的情况,允许卡固部具有足够的凸缘保持力。
凸缘保持唇由硬度相当于国际橡胶硬度(IRHD)50度到75度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这样,在维持足够凸缘保持力的情况下,降低了凸缘插入力。
根据本发明,扩大了第一凸缘保持唇与第二凸缘保持唇之间的空间,从而,连同形成为位于第一凸缘保持唇与第二凸缘保持唇之间的对向凸缘保持唇,如此间隔开的第一凸缘保持唇和第二凸缘保持唇可稳定地保持凸缘。另外,在卡固部转动时,第一凸缘保持唇和第二凸缘保持唇可作用为支撑凸缘的支柱,从而可防止密封条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密封条安装于车身的状态。
图2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密封条,该密封条准备安装于车身。
图3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密封条,该密封条准备安装于车身。
图4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密封条,该密封条准备安装于车身。
图5是机动车从斜上方所得到的示意性轴测图。
图6是常规密封条的剖视图。
图7是另一常规密封条的剖视图。
图8是又一常规密封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密封条10的剖视图。图2至图4也是剖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至第四实施例的密封条。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描述为应用于安装于机动车后行李箱的密封条10。然而,本发明也可应用于用于密封机动车各种开口部的密封条。密封条包括:用于横向背门或后板(transverse rear door or tailgate)的密封条;用于侧面所形成开口部(用于侧门)的密封条,用于机动车车顶所形成开口部(用于太阳天窗等)的密封条;以及发动机罩密封件(hood seal),用于密封机动车发动机舱的周部。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密封条10由卡固部20和中空密封部40组成,卡固部20安装于凸缘7,中空密封部40与行李箱盖2相接触,用于对凸缘7与行李箱盖2之间构成的间隙进行密封。
卡固部20包括朝向车辆外侧(或者说凸缘7的外侧)的外侧壁21、朝向车辆内侧(或者说凸缘7的内侧)的内侧壁22以及底壁23,从而形成大致U形横截面。在外侧壁21、内侧壁22和底壁23的内部没有埋入框架部件(例如金属片)。也就是说,外侧壁21、内侧壁22和底壁23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的硬质材料(硬度相当于IRHD(国际橡胶硬度)80度至95度的密实或微发泡材料)制成。
第一朝向车辆外侧的凸缘保持唇(或者说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形成在外侧壁21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20(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的开口侧,以及,第二朝向车辆外侧的凸缘保持唇(或者说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形成在外侧壁21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20内部的底壁侧。
第一朝向车辆内侧的凸缘保持唇(或者说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和第二朝向车辆内侧的凸缘保持唇(或者说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形成在内侧壁22的内表面上,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是与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对向的(相对布置的)对向凸缘保持唇。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形成在开口侧,并且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形成在卡固部20的内表面的底壁23侧。
这些凸缘保持唇形成为: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末端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的末端位于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与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的末端之间。
因此,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与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之间的空间扩大,这允许凸缘7由如此定位的第一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4、25与第一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6、27保持,保持唇26、27与第一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4、25相对布置并位于二者之间,从而可以以稳定的方式将凸缘7保持在这些凸缘保持唇之间。
倾斜时,围绕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作为支点,卡固部20相对于凸缘7倾斜。然而,为了发生这种动作,无论是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还是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都需要很大程度地偏转。因此,使得卡固部20很难相对于凸缘7倾斜。也就是说,卡固部20转动时,无论是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还是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都可作为撑住凸缘7的支柱,从而可以避免密封条10倾斜。因此,中空密封部40的位置稳定,从而中空密封部40以可靠的方式与行李箱盖2相接触,以在凸缘7和行李箱盖2之间建立密封。
与上述相反,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其中,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形成于卡固部20的开口侧,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形成于卡固部20的底壁23侧,以及,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现在是与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形成为位于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与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的末端位于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末端与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的末端之间。
在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的末端位于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末端与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的末端之间时,无论是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还是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都可作为撑住凸缘7的支柱,从而可以避免密封条10倾斜。因此,中空密封部40以可靠的方式与行李箱盖2相接触,以在凸缘7和行李箱盖2之间建立密封。
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形成在外侧壁21的内表面上,位于卡固部20内部的底壁23侧,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优选形成为:尽可能靠近底壁23,在卡固部20安装于凸缘7时,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的末端不会与底壁23的内表面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卡固部20安装于凸缘7时,凸缘7的末端可以很深地插入卡固部20,从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的末端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的末端可以以可靠的方式保持凸缘7。
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优选形成于外侧壁21内表面的开口侧最末端。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与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之间的空间扩大,这意味着虽然凸缘7实际上在两个部分处受到保持,但其可以在很宽区域上受到保持,从而可以稳定地保持凸缘7。
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的末端、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末端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的末端,优选皆形成为朝向卡固部20内部的底壁侧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凸缘7插入卡固部20时,这些凸缘保持唇各自的末端(形成为朝向卡固部20内部的底壁侧弯曲)以面接触的方式与凸缘7的侧表面相接触,以保持凸缘7,从而不仅可以稳定地保持凸缘7,还可使凸缘7很难从卡固部20脱离。
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的末端、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末端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的末端皆形成为延伸超过朝向另一侧壁的其他凸缘保持唇末端。因此,第一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4、25的末端与第一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6、27的末端不会相互接触,但在凸缘7插入卡固部20之前,在卡固部20内的竖直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4、25的末端与第一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6、27的末端以预定距离重叠。
凸缘7插入卡固部20时,凸缘7的末端移入卡固部,同时将这些凸缘保持唇各自的末端横向推开,凸缘7最终与底壁23或者设置在底壁23内表面的填缝件(calking member)相接触。这样,各凸缘保持唇的末端的偏转量(弯曲变形量)增加,继而增加了凸缘7的保持力,从而可以避免凸缘7从卡固部20脱离。
外侧凸缘保持唇24、25和内侧凸缘保持唇26、27由与外侧壁21等相同种类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形成,但是所使用材料的硬度优选低于外侧壁21、底壁23和内侧壁22的材料硬度。这样,外侧壁21、底壁23和内侧壁22有力且牢固地将凸缘保持于其间。此外,外侧凸缘保持唇24、25和内侧凸缘保持唇26、27柔软地与凸缘7接触,即使在凸缘7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下,凸缘7也可以由这些凸缘保持唇以可靠的方式进行保持,以进行密封。
外侧凸缘保持唇24、25和内侧凸缘保持唇26、27优选由与外侧壁21等相同种类的材料形成。材料的硬度优选相当于IRHD(国际橡胶硬度)70度。注意,可以使用硬度在大于等于65度至小于75度范围之间的材料制备这些凸缘保持唇。此时,即使在凸缘7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下,凸缘保持唇可具备足够的挠性从而柔软地与凸缘7相接触,并且有足够的刚性以保持凸缘7。
外侧壁21和底壁23在拐角部处连接到一起。角部21b(构成拐角部的外表面)优选形成为,外侧壁21与底壁23所形成的角度落在90度至95度的范围内。类似地,内侧壁22与底壁23在拐角部处连接到一起。角部22b(构成拐角部的外表面)优选形成为,内侧壁22与底壁23所形成的角度落在90度至95度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角部21b、22b的角度为95度。在这种情况下,拐角部的角度为直角或者接近直角的钝角,这增加了外侧壁21和内侧壁22的拐角部处的刚性,从而有利于卡固部20的凸缘保持唇(下文进行描述)对凸缘末端进行保持。
角部21b(位于底壁23与外侧壁21之间拐角部的外表面)和角部22b(位于底壁与内侧壁22之间拐角部的外表面)优选形成为带有0.5mm左右的曲率半径。这样,会增强两个拐角部处的刚性,防止外侧壁21和内侧壁22绕对应拐角部张开或者相对彼此移开,这增加了外侧壁21和内侧壁22(由硬质材料形成)对凸缘的保持力。因而,即使在卡固部20内没有埋入嵌件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凸缘7从卡固部20脱离的情况。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密封条10中,将凸缘7插入密封条10所必需的插入载荷在12N/100mm左右,以及,能够使凸缘7从密封条10脱离的脱离载荷在50N/100mm左右。常规密封条(其中埋有嵌件)的插入载荷在10N/100mm,其脱离载荷在55N/100mm左右。与常规密封条相比,以这种方式,本发明密封条10的插入载荷和脱离载荷与常规密封条的相差不多。因此,插入载荷较小,从而使凸缘7对密封条10的插入性能良好,同时提供足够的保持力。
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壁21、底壁23和内侧壁22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的硬质材料制成,该材料硬度相当于IRHD(国际橡胶硬度)90度。因此,提高了卡固部20的整体刚性,不埋入嵌件也能提高外侧壁21和内侧壁22对凸缘7的保持力。另外,由于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的硬质材料挤出时没有嵌件,有利于侧壁的挤出,提高了生产率。
外侧壁21、底壁23和内侧壁22优选由EPDM橡胶或烯烃基热塑性弹性体形成。关于其硬度,外侧壁21、底壁23和内侧壁22优选由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硬度范围由IRHD(国际橡胶硬度)表示为从大于等于75度到小于等于95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凸缘7沿车身弯曲,外侧壁21、底壁23和内侧壁22能够具有挠性以允许贴合这种弯曲,并具有足够的刚性以将凸缘7保持在其间。
内侧壁弯曲部22c形成在内侧壁22上与底壁23的连接部处,所在位置为从底壁23朝向内侧壁22的末端侧离开一定距离,该距离相当于底壁23的厚度,并且所在位置相比于内侧壁22的中央更靠近底壁23。因此,内侧壁末端部22d(构成内侧壁22的末端)和外侧壁末端部21d(构成外侧壁21的末端)之间的空间形成为被缩窄。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壁22的弯曲部22c由法线方向朝向卡固部20内部弯曲,弯曲的角度大约为八度。此弯曲角度优选设定在五度至十度的范围内。
因此,如下文所述,内侧壁末端部22d和外侧壁末端部21d将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和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压抵靠在凸缘7上,这提高了凸缘7的保持力,从而在拐角部等处可以避免凸缘7从卡固部20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壁弯曲部22c形成在内侧壁22上,虽然如此,也可在外侧壁21的相同位置形成外侧壁弯曲部。
在外侧壁21开口侧的外表面上形成相对厚的本体密封唇28(沿其全部长度方向具有基本均一的厚度并由海绵材料形成),位于靠近外侧壁末端的位置,从而从该位置处倾斜向下伸出。因此,在本体密封唇28与车身开口部的周缘6相接触时,允许本体密封唇28的末端与周缘6线接触方式相抵靠,提高了末端对周缘6的压迫力,从而改善了末端的密封性能。从而,可以避免雨水、灰尘、噪音等经由凸缘7和卡固部20从车身开口部的周缘6进入乘员室,从而可以密封车身开口部周缘6与密封条10之间的空间。
在本体密封唇28形成为从其根部到末端厚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本体密封唇28的末端与车身开口部周缘6相接触时,提高了本体密封唇28的弹性。从而,增强了本体密封唇28的末端对车身开口部周缘6的压迫力,改善了其密封性能。
本体密封唇28由海绵材料形成。因此,提高了本体密封唇28的挠性,这使得本体密封唇28能够贴合车身开口部周缘6的凹凸不平或变形,从而确保其密封性能。
副本体密封唇29设置在外侧壁21开口侧的内表面上,所在位置靠近外侧壁的末端,以从该位置处向下伸出。如图1所示,副本体密封唇29形成为线状,并成型为短于并小于本体密封唇28和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因此,当密封条10安装到凸缘7上时,副本体密封唇29与位于凸缘7根部和车身开口部周缘6之间拐角部的弯曲部分相接触。
由于副本体密封唇29形成得较小,其可沿凸缘7根部的弯曲形状紧贴变形。如果有雨水通过本体密封唇28与车身开口部周缘6之间的间隙,在副本体密封唇29处可以以可靠的方式防止雨水的进一步进入。另外,可以阻隔噪声,可提高密封条10的密封性能。
在副本体密封唇29由海绵材料形成的情况下,提高了其挠性,允许副本体密封唇29贴合凸缘7根部处的凹凸不平和变形,从而确保密封性能。
盖密封唇30形成在内侧壁22内表面的下部,以弯曲的方式朝内侧向下伸出。在密封条10安装到凸缘7上后,盖密封唇30布置为对设置于乘员室内部的内板、装饰件(未示出)或板件(未示出)的端部进行覆盖,从而,不仅对密封条10与装饰件或板件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还覆盖了该间隙,以改善该部位的外观。
当盖密封唇30由海绵材料形成时,其挠性提高,从而允许盖密封唇30能够贴合密封条10与装饰件或板件之间间隙的变化,从而确保其密封性能。
如图1所示,可在卡固部内部的底壁23内表面上形成填缝件50。此时,在凸缘7的末端插入填缝件50内部的情况下,可提高凸缘7的耐灰尘性和密封性能。
中空密封部40形成在卡固部20底壁23的外表面上,从而向上隆起。中空密封部40可由海绵材料形成为大致菱形的中空截面形状、大致椭圆形的中空截面形状或者大致圆形的中空截面形状。由于中空密封部40为中空,其具有挠性。与中空密封部40为唇状的情况相比,中空密封部40几乎不会发生异常变形,这使得中空密封部40可以以可靠的方式与行李箱盖2的预定位置相接触,以实现所需密封。另外,在中空密封部40具有大致菱形横截面或大致椭圆形横截面的情况下,当中空密封部40的末端与行李箱盖2相接触时,大致菱形或椭圆形中部处的膨出部分偏折弯曲,从而中空密封部40可以柔软地与行李箱盖2相接触。
在中空密封部40由海绵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当中空密封部40与行李箱盖2(待密封的配合件)相接触时,由于海绵材料提供的挠性,中空密封部40的末端可以以可靠的方式与行李箱盖2相接触,同时贴合行李箱盖的形状,从而提供高密封性能。
当卡固部20安装到凸缘7上时,如前文所述,密封条10由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以及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保持,从而稳定地保持密封条10的姿态。
这样,中空密封部40与卡固部20位于其上侧的上部上表面整体形成,从而能够以可靠的方式与行李箱盖2的背面相接触,并密封行李箱盖2与车身开口部周缘6之间的空间。
中空密封部40、本体密封唇28、副本体密封唇29和盖密封唇30的海绵材料由比重为0.4的橡胶发泡材料形成。海绵材料可由比重范围从大于等于0.3至小于等于0.6之间的橡胶发泡材料形成。此时,中空密封部40、本体密封唇28、副本体密封唇29和盖密封唇30由比重范围从大于等于0.3至小于等于0.6之间的橡胶发泡材料形成,不仅可减轻密封条10的重量,还可提供足够的弹性和挠性,从而即使密封条10使用了很长时间,也可确保其密封性能。
经由颈部41,中空密封部40形成为从底壁23外表面上靠近其中部的位置处隆起。由于经由颈部41形成中空密封部40,中空密封部40可容易地变形,从而可针对配合件形状进行密封。另外,颈部41可由密实材料形成。此时,颈部具备较高刚性,从而使中空密封部相对于颈部的位置稳定。这样,在中空密封部与车身开口的周缘6或配合件相接触时,中空密封部40的接触位置稳定,从而可确保其密封性能。
下面,基于图2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密封条10描述为应用于背门的密封条。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中空密封部40具有不同的形状,其中的其他构成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此,省略相同构成组件的描述,仅说明不同的构成组件。
在第二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以及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从而增强凸缘7的保持力。
在第二实施例中,中空密封部40具有大致菱形的横截面,以及,中空密封部40的密封壁设置为从卡固部20的底壁23直接伸出,没有设置颈部。由于中空密封部40具有大致菱形的横截面,中空密封部40可在其弯曲部分处偏转,因此,可为中空密封部提供很高的挠性,从而可使中空密封部40以可靠的方式与背门相接触,并贴合背门的形状。另外,中空密封部40的底部与底壁23直接接触,使中空密封部40稳定。
下面,基于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密封条10描述为应用于与行李箱盖2相接触以密封密封条。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外侧壁21的内表面上形成外侧挡水唇24a,其余构成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组件的描述,仅说明不同的构成组件。
外侧挡水唇24a形成在外侧壁21的内表面上,位于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和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之间,同时从外侧壁内表面在内侧壁22的方向上伸出。
当凸缘7插入卡固部20时,外侧挡水唇24a与凸缘7的外侧表面相接触,从而对卡固部20内部位于外侧挡水唇24a内侧的区域进行密封,防止雨水或噪音从其外侧进入卡固部20。
下面,基于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密封条10以应用于与行李箱盖背面相接触的密封条为例用于密封进行说明。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之处在于,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形成为比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与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对向)的末端更靠近卡固部20的开口侧,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末端形成为彼此靠近,以及,如同第三实施例中的情况,设置有外侧挡水唇24a。第四实施例的其余构成组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组件的描述,仅说明不同的构成组件。
也就是说,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末端形成为彼此靠近。因此,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末端形成为在竖直方向上一个末端在另一个末端的顶部上重叠(二者之间设有预定间距),在此情况下,当凸缘7插入卡固部20时,凸缘7的末端在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表面上滑动,之后,凸缘7的末端碰到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下表面。然而,在第四实施例中,即使凸缘7的末端滑动,在凸缘7的前方不存在会碰到凸缘7末端的部件。因此,使凸缘7的末端容易插入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的末端之间。另外,由于凸缘7如此插入之后,凸缘7的根部可以从其两侧在基本相同的位置处受到保持,不易发生卡固部20倾斜的情况。
此外,相比于第一外侧凸缘保持唇24相对于外侧壁的角度,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形成为相对于外侧壁21的角度较小,以及,相比于第一内侧凸缘保持唇26与内侧壁的角度,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与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对向)形成为相对于内侧壁22的角度较小。因此,当凸缘7要从卡固部20脱离时,第二外侧凸缘保持唇25的末端和第二内侧凸缘保持唇27的末端与凸缘7的侧表面紧密接触。这样,当凸缘7要进一步从卡固部20脱离时,各保持唇25、27的末端的弯曲量或反向转动量增加,可以增加凸缘7从卡固部20脱离所需的脱离力。
第一凸缘保持唇24、26与对应侧壁21、22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优选在55度到65度范围,在第四实施例中,此角度为60度。另外,第二凸缘保持唇25、27与对应侧壁21、22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优选在40度到50度范围,小于第一凸缘保持唇24、26的角度,在第四实施例中,此角度为45度。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侧壁21、22倾斜大约八度,唇相对于法线方向的伸出角分别为66度和52度。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外侧壁21和底壁23形成为其间的角度为95度,以及,内侧壁22和底壁23形成为其间的角度为95度。另外,底壁23与外侧壁21之间拐角部外表面上的角部21b和底壁23与内侧壁22之间拐角部外表面上的角部22b形成为曲率半径为0.5mm。
此外,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形成外侧壁弯曲部21c和内侧壁弯曲部22c,以及,外侧壁21和内侧壁22中比弯曲部21c、22c更靠近末端的部分分别以大约八度的角度朝内侧弯曲。此外,外侧壁21和内侧壁22中比外侧壁弯曲部21c和内侧壁弯曲部22c更靠近卡固部20开口侧的部分形成为,在其中部膨出更厚。因此,内侧壁末端部22d(构成内侧壁22的末端)和外侧壁末端部21d(构成外侧壁21的末端)形成为其间空间缩窄,这提高了凸缘7的保持力。
在挤出和模塑本发明密封条10时,使用合成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例如,合成橡胶可使用EPDM橡胶,热塑性弹性体可使用烯烃基热塑性弹性体。使用EPDM橡胶和烯烃基热塑性弹性体时,使用同类材料可同时挤出,从而可制造具有良好耐候性的产品。另外,由于这些材料是同类的烯烃基树脂和橡胶,这些材料不用分离即可进行再利用,从而可获得容易回收利用的产品。
密封条10的线状部分用挤出机挤出,之后,将如此挤出的线状部分切成预定长度用于制备。要安装作为拐角部的部分用模塑机成型,以及,在这些部分模塑成拐角部的同时,将切成预定长度的线状部分和这些部分连接到一起。
在合成橡胶的情况下,在挤出后将线状部分运送到硫化室中,在硫化室中,线状部分通过热空气或高频波加热而硫化。在热塑性弹性体的情况下,使挤出的线状部分冷却以固化。

Claims (14)

1.一种密封条,包括:
卡固部,其适于安装到围绕车身开口部周缘的凸缘,并由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以及
中空密封部,其由海绵材料形成为与所述卡固部一体,以及,所述中空密封部适于与正对所述车身开口部的配合件相接触,从而在所述车身开口部的所述周缘与所述配合件之间建立密封;
其中,所述卡固部包括外侧壁、底壁和内侧壁,以具有所述大致U形横截面,所述卡固部还包括凸缘保持唇,所述凸缘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壁的内表面上,从而伸入所述大致U形横截面的内部;其中,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壁任一的内表面上,位于所述卡固部的开口侧,以及,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在相同侧壁的内表面上,位于所述卡固部的底壁侧;以及,其中,对向凸缘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壁中另一个的内表面上,在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和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之间定位并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中,形成多个与相对的凸缘保持唇相同的对向凸缘保持唇,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与所述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朝向另一侧的侧壁延伸的长度超出该另一侧的凸缘保持唇的末端。
3.一种密封唇,包括:
卡固部,其适于安装到围绕车身开口部周缘的凸缘上,并由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以及
中空密封部,其由海绵材料形成并与所述卡固部成一体,以及,所述中空密封部适于与正对所述车身开口部的配合件相接触,从而在所述车身开口部的所述周缘与所述配合件之间建立密封;
其中,所述卡固部包括外侧壁、底壁和内侧壁,以具有所述大致U形横截面,所述卡固部还包括凸缘保持唇,所述凸缘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壁的内表面上,从而伸入所述大致U形横截面的内部;其中,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壁任一的内表面上,位于所述卡固部的开口侧,以及,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在相同侧壁的内表面上,位于所述卡固部的底壁侧;以及,其中,对向凸缘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壁中另一个的内表面上,在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和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之间定位并延伸;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与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对向的所述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彼此靠近,与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相对于所述外侧壁或所述内侧壁所形成的角度相比,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外侧壁或所述内侧壁的角度较小,以及,相比于与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相对于所述外侧壁或所述内侧壁形成的角度,与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外侧壁或所述内侧壁的角度较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条,其中,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与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对向的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一个末端延伸长度超出另一个末端,从而更长地伸向另一侧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中,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为,当安装到所述凸缘上时,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没有与所述底壁相接触,但是靠近所述底壁,以及,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侧壁或所述内侧壁的内表面的最末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条,其中,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形成为,当安装到所述凸缘上时,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没有与所述底壁相接触,但是靠近所述底壁,以及,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侧壁或所述内侧壁的内表面的最末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中,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所述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朝向所述卡固部的内部的底壁侧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条,其中,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的末端、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和所述对向凸缘保持唇的末端形成为,朝向所述卡固部的内部的底壁侧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中,在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壁的任一上形成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位置从所述底壁向各侧壁的末端侧相隔一定距离但比各侧壁的中央更靠近所述底壁侧,所述距离长于所述底壁的厚度,以及,所述侧壁的末端侧比所述弯曲部更靠近末端,形成为靠近对向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条,其中,在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壁的任一上形成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位置从所述底壁向各侧壁的末端侧相隔一定距离但比各侧壁的中央更靠近所述底壁侧,所述距离长于所述底壁的厚度,以及,所述侧壁的末端侧比所述弯曲部更靠近末端,形成为靠近对向侧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中,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和所述对向凸缘保持唇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与侧壁的材料相同,但是硬度低于所述外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内侧壁的硬度。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条,其中,所述第一凸缘保持唇、所述第二凸缘保持唇和所述对向凸缘保持唇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与侧壁的材料相同,但是硬度低于所述外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内侧壁的硬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中,所述卡固部由硬度相当于国际橡胶硬度(IRHD)80度到95度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以及,所述凸缘保持唇由硬度相当于国际橡胶硬度(IRHD)50度到75度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条,其中,所述卡固部由硬度相当于国际橡胶硬度(IRHD)80度到95度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以及,所述凸缘保持唇由硬度相当于国际橡胶硬度(IRHD)50度到75度的密实材料或微发泡材料形成。
CN201010139815XA 2009-03-30 2010-03-30 密封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0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1557 2009-03-30
JP2009-081557 2009-03-30
JP2009-163720 2009-07-10
JP2009163720A JP2010254270A (ja) 2009-03-30 2009-07-10 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0748A true CN101850748A (zh) 2010-10-06
CN101850748B CN101850748B (zh) 2012-04-18

Family

ID=42782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981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0748B (zh) 2009-03-30 2010-03-30 密封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46214B2 (zh)
JP (1) JP2010254270A (zh)
CN (1) CN10185074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6876A (zh) * 2012-07-18 2012-12-05 宁波敏实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车顶装饰密封条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09973A (zh) * 2011-09-21 2013-04-0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密封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9694B2 (ja) * 2009-09-29 2013-07-0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US10202796B2 (en) * 2009-10-05 2019-02-12 R Value, Inc. Press fit storm window system
JP5757774B2 (ja) * 2011-04-14 2015-07-2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モール
JP5875807B2 (ja) * 2011-09-16 2016-03-02 広島化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JP6168828B2 (ja) * 2013-04-17 2017-07-26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JP6228166B2 (ja) * 2015-07-03 2017-11-08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DE102021115217A1 (de) 2021-06-11 2022-12-15 Cqlt Saargummi Technologies S.À.R.L.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Dichtungsprofils und Dichtungsprofil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5016A (en) * 1985-08-26 1988-05-17 Toyoda Gosei Co., Ltd. Weather strip for automobile
CN101134435A (zh) * 2006-08-30 2008-03-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密封条及其制造方法
JP5011732B2 (ja) * 2006-01-20 2012-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37722A (en) * 1973-06-27 1976-06-03 Silent Channel Prod Ltd Finishing strip
US4188765A (en) * 1978-06-12 1980-02-19 The Standard Products Company Dual durometer flange cover
JPS5959539A (ja) * 1982-09-28 1984-04-05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自動車用ウエザ−ストリツプ
CA1261900A (en) * 1984-09-17 1989-09-26 Masanori Midooka Sealing layer
GB8827180D0 (en) * 1988-11-21 1988-12-29 Schlegel Uk Holdings Composite extrusion
DE69007265T2 (de) * 1989-12-28 1994-09-08 Nissan Motor Dichtungsstreif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4040037A1 (de) * 1990-12-14 1992-06-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Aus gummielastischem material bestehender dichtungsstreifen
JP2808911B2 (ja) * 1991-03-05 1998-10-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US5449544A (en) * 1992-06-06 1995-09-12 Toyoda Gosei Co., Ltd. Weather strip for an automobile and a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DE4319259A1 (de) * 1993-06-09 1994-12-22 Lothar Trier Klebe-Steckprofil
GB2279985A (en) * 1993-07-16 1995-01-18 Schlegel Corp Weather strips for motor vehicles
US5626383A (en) * 1994-12-28 1997-05-06 Gencorp Inc. Wireless weatherstrip profiles
GB2343906B (en) * 1998-11-18 2003-02-12 Draftex Ind Ltd Reinforcements for sealing,finishing and trimming strips
GB2345311B (en) * 1998-12-29 2003-05-21 Draftex Ind Ltd Flexible channel shaped strip structure
FR2793196B1 (fr) * 1999-05-04 2001-06-29 Btr Sealing Systems France Joint d'etancheite a effet insonorisant pour ouvr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4282876B2 (ja) 2000-06-02 2009-06-24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の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JP3719114B2 (ja) * 2000-08-28 2005-1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US6739094B1 (en) * 2000-09-22 2004-05-25 Cooper Technology Services, Llc Seal with compliant magnetic appendage
JP2002166796A (ja) * 2000-11-30 2002-06-11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自動車用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JP3752627B2 (ja) * 2002-09-03 2006-03-08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製インサートレス自動車用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JP4329000B2 (ja) * 2002-11-27 2009-09-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オープニングトリム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FR2857303B1 (fr) * 2003-07-07 2007-04-20 Metzeler Automotive Profile Nouveau profile d'etancheite pour ouvrant ou encadrement d'ouvertur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5047410A (ja) * 2003-07-30 2005-02-24 Honda Motor Co Ltd 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の取り付け部のシール構造
JP4125660B2 (ja) * 2003-10-14 2008-07-30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JP2008007031A (ja) * 2006-06-30 2008-01-17 Tokai Kogyo Co Ltd 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JP2008132864A (ja) * 2006-11-28 2008-06-12 Toyoda Gosei Co Ltd 自動車用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JP2008230258A (ja) * 2007-03-16 2008-10-02 Toyoda Gosei Co Ltd 自動車用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JP2009280193A (ja) * 2008-04-24 2009-12-03 Toyoda Gosei Co Ltd 自動車用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5016A (en) * 1985-08-26 1988-05-17 Toyoda Gosei Co., Ltd. Weather strip for automobile
JP5011732B2 (ja) * 2006-01-20 2012-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
CN101134435A (zh) * 2006-08-30 2008-03-0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密封条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9973A (zh) * 2011-09-21 2013-04-0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密封条
CN103009973B (zh) * 2011-09-21 2015-11-1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密封条
CN102806876A (zh) * 2012-07-18 2012-12-05 宁波敏实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车顶装饰密封条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06876B (zh) * 2012-07-18 2015-12-23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车顶装饰密封条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0748B (zh) 2012-04-18
US20100242392A1 (en) 2010-09-30
JP2010254270A (ja) 2010-11-11
US8646214B2 (en) 2014-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0748B (zh) 密封条
CN102029881B (zh) 密封条
CN100355595C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门密封条
US7685777B2 (en) Weather strip for motor vehicle
CN103085638B (zh) 机动车用玻璃滑槽
JP6237391B2 (ja) 自動車用ガラスラン
US20070068085A1 (en) Glass run for automobile
US20090266000A1 (en) Weather strip for motor vehicle
CN104512231A (zh) 机动车玻璃滑槽
CN101376332A (zh) 机动车玻璃滑槽
CN102029882B (zh) 开口装饰密封条
CN101376331A (zh) 机动车玻璃滑槽
KR102316417B1 (ko) 씰링재 및 그 설치 구조
US20070180776A1 (en) Weather strip
CN101332760A (zh) 天窗密封条
JP2016182939A (ja) ガラスラン
US9919590B2 (en) Opening trim weatherstrip
US8215701B1 (en) Automotive vehicle door seal
JP6280883B2 (ja) ドア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JP4924894B2 (ja) ドア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JP4370574B2 (ja) 自動車用ガラスラン
JP5152118B2 (ja) 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JP5321901B2 (ja) 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JP5696633B2 (ja) オープニングトリム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JP2008132958A (ja) 自動車用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

Termination date: 201503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