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3905B - 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以及电子照相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以及电子照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3905B
CN101813905B CN2010101130983A CN201010113098A CN101813905B CN 101813905 B CN101813905 B CN 101813905B CN 2010101130983 A CN2010101130983 A CN 2010101130983A CN 201010113098 A CN201010113098 A CN 201010113098A CN 101813905 B CN101813905 B CN 1018139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image
protuberance
lubric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130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3905A (zh
Inventor
小笹桃子
加幡利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13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3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3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39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用的中间转印带以及使用该中间转印带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全彩色电子照相装置用的中间转印带,该中间转印带不但电特性稳定,耐磨耗性能优越,而且可形成不发生诸如欠缺以及色彩不均之类的异常图像的高质量彩色图像,具有长期使用寿命。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在其图像形成区域上有多个线条状凸部,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线条状凸部相互交错,该多个线条状凸部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平均值范围为1000~30000μm2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以及电子照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彩色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以及具备该中间转印带的电子照相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装置中采用具有各种功能和用途的无缝带部件,如定影带、转印带、输纸带等等。
其中,在全彩色电子照相装置中采用的中间转印带上所实行的转印方法如下,即将感光体上形成的四色调色剂图像一时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在该中间转印带上形成全彩色图像,而后一次性转印到记录纸等转印介质上。
随着复印机逐渐走向全彩色化,中间转印带的需求急剧上升。中间转印带用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橡胶或合成橡胶等材料形成。
为了在上述转印方法中获得高速转印性能,与中间转印带相对设置的各色的色显影装置采用直线排列设置,即以所谓行式方式为主流。
用于该行式方式的中间转印带需要满足不会发生引起色偏离的变形,并具有能够经受反复使用的高强度,还要求具有阻燃性,因此,通常优选使用聚酰亚胺树脂或者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而且,基于蠕变性能以及耐久性能,尤其优选使用聚酰亚胺树脂。
转印了调色图像后聚酰亚胺中间转印带上会有一定程度的调色剂残留,因此,需要用带清洁装置来去除该残留调色剂。
去除该残留调色剂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清洁刮片的刮边推压中间转印带表面,刮去残留调色剂。
但是,在长期而且反复进行的图像形成中,赋予中间转印带的用于形成潜像或进行转印所需要的电特性会受到损害,从而发生中间转印带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其结果为发生清洁不良引起的异常图像。
另一方面,随着定影逐渐趋于无油化,多数显影剂即调色剂中含蜡,而且,随着节能所带来的定影温度低温化,对调色剂基体采用较以往更易于软化的材料。出于上述原因,上述的蜡与调色剂基体变得容易附着到中间转印带上,从而在反复进行图像形成中,调色剂成分附着形成薄膜状,即发生所谓镀膜现象(filming),中间转印带的电特性劣化。进而,对于图像形成用的纸张,不但采用以往的复印纸,而且还要求如同涂膜纸或打印纸那样,在含有大量滑石粉、高岭土、碳酸钙等填料的纸张上形成图像。然而在二次转印时这些纸张的填料容易从纸张附着到中间转印带上,以这些填料为出发点容易发生镀膜现象,并引起故障。
已经得知降低中间转印带表面摩擦系数对于减轻上述清洁刮板的压力接触以及抑制调色剂材料或纸张填料所造成的镀膜现象具有效果。为了降低该表面摩擦系数,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和2中,提出了在中间转印带表面上涂布润滑剂的技术方案。
而在实际情况中,这些图像形成装置虽然能够在低速时实行高质量图像形成,但随着高速图像形成的需求,中间转印带的线速加快,在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会发生例如条状异常图像。该异常图像发生的原因在于,存在图像的部位的摩擦系数大于不存在图像的部位的摩擦系数,由此调色剂成分或纸张填料以薄膜状附着到存在图像的部位上,即发生所谓镀膜现象,产生条状浓度分布不均。而且发现摩擦系数大的部位上几乎不存在润滑剂。由此得知,在中间转印带线速大的状态下实现高质量的图像形成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确实可靠地将润滑剂附着到中间转印带上。
为了增加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润滑剂的附着量,曾考虑对中间转印带表面粗糙化,如下述专利文献3和4提出的用砂纸或磨料研磨的方案。
上述专利文献3的方法为,在中间转印带外周面上涂布磨料,在中间转印带转动的同时,转动与中间转动带输送方向平行的研磨刷,用以在中间转动带周向形成凹部,另外,上述专利文献4公开了将中间转印带被覆在用于研磨的芯棒上进行研磨以形成凹部的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容易使得润滑剂进入并滞留于上述形成的凹部之中,因而无法向整个中间转印带表面供应润滑剂,而且,在上述凹部中,不但累积了润滑剂,还堆积了引发镀膜现象的物质,容易发生造成镀膜现象的故障,进而还加剧凹凸,使得容易发生转印不均匀。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8-95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许第37539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05-316231号公报
专利文献4:JP特开2004-3616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全彩色电子照相装置用的中间转印带,其不仅电特性稳定、耐磨耗性优越,而且可获得没有诸如欠缺或浓度不均匀、颜色不均匀的异常图像的高质量全彩色图像,进而还能够在低温度低湿度环境下以高速形成高质量图像,具有长期使用寿命。本发明还提供采用该中间转印带的全彩色电子照相装置。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将润滑剂确实可靠地附着到中间转印带上,对润滑剂涂布机制进行了观察研究,并通过以下发现实现了本发明。本发明人用加工成棒状的润滑剂块接触刷子,使润滑剂成为微细粉粒,在将该润滑剂粉供应到中间转印带上时,本发明人发现,如果该中间转印带上存在凸部,则在该凸部边缘周围,润滑剂的供应可得到促进。
但是在上述凸部顶部过大的情况下,换而言之,在中间转印带比较平坦且凹部分布疏散的状况下,促进润滑剂供应的场所变得有限。
相反,当凸部顶部较小且凸部形状呈直线或平缓曲线的线条状时,则能够有效地向中间转印带提供润滑剂,进而发现该线条状凸部如果相互交错,而且形成被凸部包围的凹部,则能够有效地向中间转印带供应润滑剂。
本发明通过以下(1)至(6)的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
(1)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一种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在其中的图像形成区域上有多个线条状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条状凸部的高度为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宽度为0.5μm以上且5μm以下。
(2)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根据(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线条状凸部相互交错,且该多个线条状凸部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平均值为1000~30000μm2
(3)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根据(2)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一边接受金属皂的供应一边进行图像形成。
(4)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根据(3)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皂为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混合物。
(5)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根据(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在中间转印带的线速为400mm/sec以上的情况下使用。
(6)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一种电子照相装置,其中,在图像载置体上依次形成的多个彩色调色剂显影图像按顺序重合并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而后该一次转印图像被一次性地二次转印到被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条状凸部的高度为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宽度为0.5μm以上且5μm以下。
(7)根据(6)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中,该多个线条状凸部相互交错,且该多个线条状凸部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平均值为1000~30000μm2
(8)根据(7)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中,在图像形成过程中接受金属皂的供应。
(9)根据(8)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中,所述金属皂为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混合物。
(10)根据(6)或(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在中间转印带的线速为400mm/sec以上的情况下使用。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在本发明的上述中间转印带中,由于图像形成区域表面上存在线条状凸部,因而使得该表面附着所需量的润滑剂即金属皂,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区域表面的摩擦系数,减轻用压力接触的清洁刮片所带来的损伤,并且能够抑制镀膜现象的发生,从而可以使电特性稳定、提高耐磨耗性,并且可以使中间转印带长寿命化。
而且,本发明将上述线条状凸部所包围的面积范围定为1000~30000μm2,因而能够消除润滑剂即金属皂的涂布不均,避免发生诸如欠缺、浓度不均、色彩不均等异常图像。
另外,本发明的上述金属皂为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混合物,因而更加容易进行中间转印带表面摩擦系数的控制。
而且,本发明具有高转印性能,其不依赖于感光体或记录纸等转印介质的表面性质,可作为提供高质量全彩色图像,即没有诸如欠缺或浓度不均、色彩不均之类异常图像的全彩色电子照相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即使在低温度低湿度环境下,也可在图像形成线速为400mm/sec的高速时使用,而且既没有润滑剂即金属皂的涂布不均,还可避免诸如欠缺或浓度不均、色彩不均之类异常图像。
进而,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即使在图像形成线速为400mm/sec的高速使用状况下,也不依赖于感光体或记录纸等转印介质的表面性质而具有高转印性能,可作为提供高质量全彩色图像即没有诸如欠缺或浓度不均、色彩不均之类异常图像的全彩色电子照相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激光显微镜拍摄的本发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照片。
图2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本发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照片。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电子照相装置中带结构部所采用的无缝带以及装置主要部分的模式图。
图4是一例沿着本发明电子照相装置的带结构部中所设置的中间转印带并列排设多个感光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模式图。
标记说明:
关于图3:
P      转印纸
L      曝光装置
70     消电辊
80     接地辊
200    感光鼓
201    感光体清洁装置
202    消电灯
203    充电器
204    电位传感器
205    调色剂图像浓度传感器
210    带输送装置
230    旋转式显影单元
231Y   Y显影机
231K   Bk显影机
231C   C显影机
231M   M显影机
270    定影装置
271    定影辊
272    定影辊
500    中间转印单元
501    中间转印带
503    调色剂密封部件
504    带清洁刮片
505    润滑剂涂布刷
506    润滑剂
507    一次转印偏压辊
508    带驱动辊
509    带张力辊
510    二次转印对向辊
511    清洁对向辊
512    反馈电流检测辊
513    调色剂图像
514    光传感器
600    二次转印单元
601    转印纸导板
605    二次转印偏压辊
606    转印纸消电充电器
608    清洁刮板
610    定位辊
801    一次转印电源
802    二次转印电源
关于图4:
P      转印纸
10     打印机主机
12     图像写入部
13     图像形成部
14     供纸部
15     定影装置
16     定位辊
20Bk   显影装置
20M    显影装置
20Y    显影装置
20C    显影装置
21Bk   感光体
21M    感光体
21Y    感光体
21C    感光体
22     中间转印带
23Bk   一次转印偏压辊
23M    一次转印偏压辊
23Y    一次转印偏压辊
23C    一次转印偏压辊
24     带驱动辊
25     带清洁装置
26     带从动辊
27     消电装置
28     光传感器
50     转印输送带
60     二次转印偏压辊
70     偏压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中间转印带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无缝带可使用导电性的普通热塑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或者使用橡胶材料。例如可使用:聚酯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氨酯、聚丙烯(PP)、聚乙烯(PE)、乙烯丙烯(EP)、聚酰胺、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酯(SP、UP)、四氟乙烯(PTFE)、聚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三氟氯乙烯、六氟丙烯、丙烯酸(PMMA)、环氧树脂(EP)、聚均苯四甲酰亚胺、三聚氰胺、苯酚、氨酯(PU)、有机硅(SI)、三元乙丙橡胶(EPDM)等。但从蠕动变形性或耐久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聚酰亚胺树脂。
用于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无缝带的树脂可使用热塑性型、溶剂可溶型、以及热固化型中任意一种类型的聚酰亚胺树脂,但出于各种材料混合的需要,尤其是为了调整电阻抗而需要混合阻抗调整剂,用有机极性溶液形成含有聚酰亚胺前体溶液(聚酰亚胺清漆)来进行涂布并热固化的热固化类型尤为适用。
以下说明中间转印带上线条状凸部的制作方法。
线条状凸部的制作
在中间转印带上制作凸部可采用在聚酰亚胺树脂热固化并成形之际进行制作的方法或在成型后的中间转印带上进行制作的方法。
在聚酰亚胺热固化并成形之际制作凸部的方法中,如果是一般的制膜方法即在支撑体上制膜的方法,可在支撑体表面形成条状凹部后,将该凹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表面,从而形成线条状凸部。制膜方法可采用离心成形、辊涂(rolecoating)、刮涂(blade coating)、环涂(ring coating)、浸涂(dipping)、喷涂(spray coating)、分送式涂布(dispenser coating)、模涂(die coating)等方式,聚酰亚胺无缝带的制膜方法通常采用离心成形法。具体为,在离心成形用的模具内表面上制作凹部,将该凹部形状调整为深度0.01~1μm、宽度0.5~5μm、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30000μm2,以此来控制中间转印带表面的线条状凸部的高度、宽度、以及所包围的面积。
可用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电加工、溅射加工等加工方法制作上述成型用模具的凹部。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电加工进行微加工的价格昂贵,而溅射加工可在外周圆上均匀加工,而且加工成本低,因此优选采用溅射加工。
另一方面,在利用树脂的热塑性一边加热一边将凹部模型挤压到成型后的中加转印带表面上的方法中,可用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电加工等在表面上制作凸部。
上述线条状凸部可以是直线状,但平缓曲线和短直线的组合所带来的润滑剂均匀附着效果较好。
上述线条状凸部大小优选高度为0.01~1μm且宽度为0.5~5μm,更加优选高度为0.02~1μm且宽度为1~2μm。
当凸部高度未达到0.01μm时,由于润滑剂中主要使用的硬质酸锌分子长度为0.01μm左右,相比于润滑剂分子本身该凸部高度过低,因此与平坦状况相同,无法有效地提供润滑剂。而当凸部高度超过1μm时,凸部本身变成中间转印带表面的异物,并成为发生异常图像的原因。而凸部高度为0.02~0.1μm时可充分获得凸部效果,而且没有作为异物引起异常图像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更优选凸部高度为0.02~0.1μm。
另一方面,当凸部宽度未达到0.5μm时,凸部形状过于狭窄,使凸部本身变得过于脆弱,可能发生凸部折断,引起异常图像。而当凸部宽度超过5μm时,凸部顶部过于宽大,因而与平坦状况相同,无法有效地供应润滑剂。
当凸部宽度为1~2μm时,凸部耐久性能良好,而且能够获得显著的凸部效果。因此尤其优选凸部宽度为1~2μm。
可将多个线条状凸部交错,形成格子形状、蜂窝状、不规则形状等各种形状。优选如蜂窝状或不规则形状那样设置多个与中间转印带周向形成30°~60°角度的倾斜成分,用以抑制镀膜的发生。
上述凸部所包围的凹部面积优选为1000~30000μm2,进一步优选为3000~15000μm2
对于上述凸部,虽然希望其无论处于任何部位都应具有相同高度,然而即使处于不同部位的凸部,其高度不同,或其中一部分稍有欠缺,基本上也能够保持本发明的效果,因而在计算面积时将稍有欠缺部分也看作为具有凸部。
当凸部包围的凹部面积不足1000μm2时,润滑剂供应量会变得过多,从而降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光泽度,有可能影响到所谓处理控制即测定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图像浓度以调整图像形成条件,或者润滑剂本身可能成为异物从而引起发生异常图像。
而当凸部包围的凹部面积超过30000μm2时,加快中间转印带线速将不能获得充分的润滑剂供应,由此发生润滑剂涂布不均,成为异常图像发生的原因。
虽然希望凸部的高度和宽度以及凸部包围的面积一定,但只要是在上述范围以内便能获得充分的凸部效果。可用激光显微镜、光干涉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确认凸部形状。图1显示了用激光显微镜实际观察中间转印带表面的照片。
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求出凸部包围的面积。图2显示了实际中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照片。以照片中表示的大小比例为基准,圈定400×400μm区域,测定该区域中每个凸部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通过计算该测定面积的平均值,求出凸部包围的面积。
在计算凸部包围的面积时,根据凸部的密度或形状选择测定区域,优选该区域大小为200×200μm~600×600μm。如果测定的区域小于200×200μm,则局部的凸部不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很难定论对该数值的可靠性。而如果测定的区域大于600×600μm,则视野过广,难以对每个凸部包围的面积进行测定,而且相当费时。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涂装液组成成分即聚酰亚胺前体、以及通过该前体加热处理(酰亚胺化)生成的聚酰亚胺。
聚酰亚胺
本发明使用的聚酰亚胺首先通过众所周知的普通芳族多元羧酸酐或者通过该芳族多元羧酸酐的衍生物与芳族二胺反应,经由聚酰胺酸(聚酰亚胺前体)而获得。即,聚酰亚胺因其刚直的主链结构而不溶于溶剂等,或具有不熔的性质,因此先用酸酐和芳族二胺合成可溶于有机溶剂的聚酰亚胺前体(即聚酰胺酸),在该阶段用各种方法进行成型加工,而后对聚酰胺酸加热或以化学方法脱水反应,环化(酰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下述化学反应式(I)概略表示了上述反应。
(式(I)中,Ar1表示4价芳族残基,其中至少包含一个碳原子六元环,Ar2表示2价芳族残基,其中至少包含一个碳原子六元环。)
关于上述芳族多价羧酸酐,具体可例举出,均苯四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2,2’,3,3’-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2,2’,3,3’-联苯四甲酸二酐、2,2-双(2,3-苯二甲酸酐)丙烷、双(3,4-苯二甲酸酐)醚、双(3,4-苯二甲酸酐)砜、1,1-双(2,3-苯二甲酸酐)乙烷、双(2,3-苯二甲酸酐)甲烷、双(3,4-苯二甲酸酐)甲烷、2,2-双(3,4-苯二甲酸酐)-1,1,1,3,3,3-六氟丙烷、2,3,6,7-萘四甲酸二酐、1,4,5,8-萘四甲酸二酐、1,2,5,6-萘四甲酸二酐、1,2,3,4-苯四甲酸二酐、3,4,9,10-苝四甲酸二酐、2,3,6,7-蒽四甲酸二酐、1,2,7,8-菲四甲酸二酐等。上述酸酐既可单独也可以二种以上酸酐混合使用。另外,在不会有损于本发明目的的范围之内(小于50mol%范围),还可以同时使用乙烯四甲酸二酐(エチレンテトラカルボン酸二無水物)或环戊烷四羧酸二酐之类的其他(非芳族)多元羧酸酐。
关于与芳族多元羧酸酐反应的的芳族二胺的具体例子,例如,间苯二胺、邻苯二胺、对苯二胺、间氨基苄胺、对氨基苄胺、4,4-二氨基二苯醚、3,3’-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双(3-氨基苯基)硫醚、(3-氨基苯基)(4-氨基苯基)硫醚、双(4-氨基苯基)硫醚、双(3-氨基苯基)硫醚、(3-氨基苯基)(4-氨基苯基)亚砜、双(3-氨基苯基)砜、(3-氨基苯基)(4-氨基苯基)砜、双(4-氨基苯基)砜、3,3’-二氨基二苯甲酮、3,4’-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酮、3,3’-二氨基二苯甲烷、3,4’-二氨基二苯甲烷、4,4’-二氨基二苯甲烷、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甲烷、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甲烷、1,1-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乙烷、1,1-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乙烷、1,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乙烷、1,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丁烷、2,2-双(3-(3-氨基苯氧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1,3-双(3-氨基苯氧基)苯、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4-双(3-氨基苯氧基)苯、1,4-双(4-氨基苯氧基)苯、4,4’-双(3-氨基苯氧基)联苯、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酮、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酮、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硫醚、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硫醚、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亚砜、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亚砜、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砜、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醚、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醚、1,4-双[4-(3-氨基苯氧基)苯甲酰基]苯、1,3-双[4-(3-氨基苯氧基)苯甲酰基]苯、4,4’-双[3-(4-氨基苯氧基)苯甲酰基]二苯基醚、4,4’-双[3-(3-氨基苯氧基)苯甲酰基]二苯基醚、4、4’-双[4-(4-氨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氧基]二苯甲酮、4、4’-双[4-(4-氨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氧基]二苯砜、双[4-{4-(4-氨基苯氧基)苯氧基}苯基]砜、1,4-双[4-(4-氨基苯氧基)苯氧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1,3-双[4-(4-氨基苯氧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等。上述芳族二胺既可单独也可以将二种以上混合使用。
上述多元羧酸酐成分与二胺成份以大致相同的摩尔数在有机极性溶剂中聚合反应获得聚酰亚胺前体(酰胺酸)。下面详细说明聚酰胺酸的制造方法。
用于聚酰胺酸聚合反应的有机极性溶剂为,例如,二甲基亚砜以及二乙基亚砜等亚砜类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以及N,N-二乙基甲酰胺等甲酰胺类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以及N,N-二乙基乙酰胺等乙酰胺类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以及N-乙烯基-2-吡咯烷酮等吡咯烷酮类溶剂,苯酚、邻甲酚、间甲酚、或对甲酚、二甲酚、卤代苯酚、邻苯二酚等苯酚类溶剂,四氢呋喃、二噁烷、二氧杂戊环等醚类溶剂,甲醇、乙醇、丁醇等醇类溶剂,丁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或者六甲基磷酰胺、γ-丁内酯等,优选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这些溶剂。只要是能够溶解聚酰胺酸的溶剂则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N,N-二甲基乙酰胺以及N-甲基-2-吡咯烷酮。
以制造聚酰亚胺前体为例,首先,在氩气、氮气等惰性气体气氛下,将一种或多种二胺化合物溶解于上述有机溶剂中或者扩散成糊状。当把上述至少一种多元羧酸酐或该羧酸酐的衍生物(既可以以固体状态,也可以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溶液状态或糊状)添加到该溶液中时,随着放热发生开环加成聚合反应,可发现溶液粘度急剧上升,由此获得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溶液。此时的反应温度为-20℃~100℃,优选控制在60℃以下。反应时间大致为30分钟~12小时。
以上仅为一例,反应中的添加顺序也可以与上述相反,首先将上述多元羧酸酐或该羧酸酐的衍生物溶解或扩散到有机溶剂中,而后在该溶液中添加上述二胺化合物。二胺化合物既可以以固体状态添加,也可以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溶液状态或糊状来添加。也就是说不限制混合酸二酐成分和二胺化合物成分的先后顺序。进而,还可以同时将四羧酸二酐与上述二胺化合物加入到有机极性溶液中反应。
如上所述,通过上述多元羧酸酐或该羧酸酐的衍生物与上述二胺化合物成分以大致相同的摩尔数在有机极性溶剂中聚合反应,能够在聚酰胺酸组合物均匀溶解于有机极性溶剂中的状态下,获得聚酰亚胺前体。
关于本发明中的聚酰亚胺前体溶液(聚酰胺酸溶液),既可使用上述的合成物,也可简单地使用从市售购入的聚酰胺酸组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状态的所谓聚酰亚胺清漆。
关于上述市售聚酰亚胺清漆,可例举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Trenyce(东丽株式会社制造)、U-Varnish(宇部兴产株式会社制造)、JSR Optmer(JSR株式会社制造)、SE812(日产化学株式会社制造)、CRC8000(SUMITOMO BAKELITECO.,LTD.制造)等。
关于热塑性类型,有Aurum(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Vespel_(杜邦公司制造)等。关于溶剂可溶类型有RIKACOAT(新日本理化株式会社制造)、嵌段共聚聚酰亚胺(PRE技研株式会社制造)、GPI(群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等。另外,这些热塑性类型可以在无损于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作为副成分树脂添加到热固性类型的材料中混合后使用。
对于合成的聚酰胺酸溶液或市售的聚酰胺酸溶液,可根据需要掺合添加物以调制涂装液。涂装液被涂布到支撑体(成型用的模具)上后,经过加热等处理,从聚酰亚胺前体即聚酰胺酸转化为聚酰亚胺(酰亚胺化)。
关于聚酰胺酸转化为聚酰亚胺的方法,可以用(1)只进行加热的方法或(2)化学方法来进行酰亚胺化。(1)只进行加热的方法是对聚酰胺酸进行200~350℃加热处理而将聚酰胺酸转化为聚酰亚胺的方法,此方法为实用性方法,可以简单地获得聚酰亚胺(聚酰亚胺树脂)。另一方面,(2)化学方法是使聚酰胺酸与脱水环化试剂(羧酸酐和叔胺的混合物等)反应后作加热处理以进行完全酰亚胺化的方法,该方法与(1)只进行加热的方法相比较为复杂,而且成本高,因此一般采用(1)的方法较多。
近来,还较多采用在清漆中含有咪唑或喹啉等胺类作为催化剂以在干燥时促进酰亚胺化反应的方法(该方法也是(2)的方法中的一种)。为了发挥聚酰亚胺原有的性能,在完成酰亚胺化时通常需要加热到相当于聚酰亚胺玻璃化转化温度以上。若采用上述催化剂的方法,酰亚胺化反应虽然可在低温下受到促进,而且其机械性能会有所提高,但是,上述催化剂十分微量,而且在干燥时可能分解·升华,还可能作为杂质残留下来,因此不优选该方法。
采用普通的酰亚胺化率测定方法来评价酰亚胺化反应进展状况(酰亚胺转化程度)。
关于上述酰亚胺化率的测定,可采用例如,根据属于9~11ppm附近的酰胺基的1H与6~9ppm附近的芳环的1H的积分比来计算的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法)、对伴随酰亚胺闭环而产生的水分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羧酸中和滴定法等各种方法。其中,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法)为最常用的方法。
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法)测定中,例如对酰亚胺化率定义如下,当设定热处理过程(酰亚胺化处理过程)中的酰亚胺基的摩尔数为(A),(理论上)达到100%酰亚胺化时的酰亚胺基的摩尔数为(B)时,用以下式表示酰亚胺化率,
酰亚胺化率=[(A)/(B)]×100%
用FT-IR法所测定的酰亚胺基特征吸光度比值求得上述定义中的酰亚胺基摩尔数。例如,可用以下的吸光度比值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吸光度,来评价酰亚胺化率。
(1)酰亚胺的特征吸收之一的725cm-1(酰亚胺环C=O基的变角振动带)与苯环特征吸收1015cm-1之间的吸光度比值。
(2)酰亚胺的特征吸收之一的1380cm-1(酰亚胺环C=N基的变角振动带)与苯环特征吸收1500cm-1之间的吸光度比值。
(3)酰亚胺的特征吸收之一的1720cm-1(酰亚胺环C=O基的变角振动带)与苯环的特征吸收1500cm-1之间的吸光度比值。
(4)酰亚胺的特征吸收之一的1720cm-1与酰胺基特征吸收1670cm-1(酰胺基N-H变角振动与C-N伸缩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吸光度比值。
进而如果发现3000~3300cm-1中来自酰胺基的多重吸收带消失,则可进一步提高酰亚胺化完成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涂装液中还可将其他树脂与上述聚酰亚胺同时使用。另外,可加入对中间转印带赋予所需功能的各种材料。
加入材料如阻抗调整剂、增强材料、流平剂、表面活性剂、润滑剂、抗氧剂、催化剂等。其中以阻抗调整剂尤为重要。
下面说明阻抗调整剂。阻抗调整剂用于将中间转印带的阻抗值调整到预定阻抗值,该材料的的添加是不可缺少的。
可用来调整聚酰亚胺阻抗值的材料都可作为阻抗调整剂使用。例如,可使用炭黑、石墨,或铜、锡、铝、铟等金属,或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铟、氧化锑、氧化铋、掺杂锑的氧化锡、掺杂锡的氧化铟等金属氧化物微细粉末等填料;或聚醚酰胺或聚醚酯酰胺、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等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以及诸如四烷基铵盐、三烷基苄基铵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硫酸盐、甘油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胺、聚氧乙烯脂肪醇酯、烷基甜菜碱、高氯酸锂等离子导电性材料。还可同时使用这些材料。此外,本发明的阻抗调整剂不局限于上述这些示例性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中,优选使用上述阻抗调整剂中的炭黑。
可用炉法炭黑、乙炭黑、科琴黑(Ketjen black)、槽法炭黑等作为炭黑,优选使用表面经氧化处理的氧化处理炭黑。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分散辅助剂。进而可以使用经炭黑的表面官能团和与该表面官能团具有反应性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反应来施加表面处理的炭黑。
接着说明用含有上述聚酰亚胺前体的涂装液制作无缝带的方法。例如通过以下工序制作。
即通过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分散阻抗调整剂的分散液制作工序、将该工序获得的分散液调整为预定阻抗调整剂含量的涂布液制作工序、将通过该工序所制作的涂布液涂布/流延在支撑体(成形用的模具)上的工序、通过加热去除支撑体上经涂布/流延所得到的涂膜中的溶剂的工序、进行升温加热以促进涂膜中所含前体的酰亚胺化的工序、从支撑体上剥离所形成的薄膜,从而制成无缝带。
在分散阻抗调整剂的工序中可采用直接在聚酰亚胺前体溶液中分散混合阻抗调整剂的方法,或先在溶剂中分散阻抗调整剂而后再与聚酰亚胺前体溶液混合的方法。
在此用炭黑作为阻抗调整剂以分散该炭黑的方法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分散方法并不局限于此,该说明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中混合少量炭黑以及聚酰亚胺前体,在球磨机或油漆搅拌机、珠磨机等中用氧化锆珠进行预定时间的分散。当被分散的颗粒直径达到某一程度后取出该液体作为分散液。
将聚酰亚胺前体溶液混合到该分散液中稀释以达到预定的炭黑浓度。此时的混合方法可采用离心式搅拌机、亨舍尔混合机、均化器、行星式搅拌机等进行。
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流平剂或催化剂等添加剂。
优选搅拌后用真空脱泡机等脱泡。
以下说明上述所制作的涂膜的固化工序。
如上所述,在上述中间转印带上的线条状凸部的制造方法中,用溅射在离心成形用模具的金属圆筒支撑体外表面上形成凹部,而后,将脱模剂涂布到模具上,并涂布含有聚酰胺酸的涂装液且使涂膜达到预定厚度后,用热风干燥机、IH加热器、远红外线加热器等烘干涂膜。在烘干过程中,首先以80~100℃的温度进行10~60分钟的干燥,然后再以2~5℃的升温速度升温,以300~400℃进行酰亚胺化烧制。
本发明优选中间转印带的膜厚为50~100μm。膜厚过薄会造成强度不足且耐久性差,而厚度过大则会造成刚性过大而难以用曲率小的驱动辊来稳定驱动。此外,炭黑作为阻抗调整剂,其含量优选为5~25wt%,其体积阻抗值优选为106~1010Ωcm。炭黑含量过少则难以控制阻抗值偏差,而过多则会使膜变脆且弯曲性和耐久性变差。阻抗值过低会使得转印时调色剂飞散到没有图像的部分,从而降低光鲜度。相反,阻抗值过高会使转印电场作用不够良好,因此从转印效率观点出发不希望阻抗值过高。
下面说明本发明使用的润滑剂即金属皂。
金属皂
本发明可使用各种公知的润滑剂,其中尤其优选金属皂。
对于金属皂,可使用具有硬脂酸基的化合物,如硬脂酸锌、硬脂酸钡、硬脂酸铁、硬脂酸镍、硬脂酸钴、硬脂酸铜、硬脂酸锶、硬脂酸钙等。还可以使用同样具有脂肪酸基的油酸锌、油酸钡、油酸铅,油酸铁、油酸镍、油酸钴、油酸铜、油酸锶、油酸钙等,或棕榈酸锌、棕榈酸钡、棕榈酸铅、棕榈酸铁、棕榈酸镍、棕榈酸钴、棕榈酸铜、棕榈酸锶、棕榈酸钙等。这些化合物容易形成有机类固态润滑剂,而且与调色剂的相容性良好。
本发明优选采用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混合物作为金属皂。使用以一定量的棕榈酸与硬脂酸锌混合形成的润滑剂,即使在中间转印带线速加快的情况下,润滑剂也能够在中间转印带上延伸展开,覆盖中间转印带。
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
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都是脂肪酸金属盐,脂肪酸部分中,硬脂酸具有18个碳原子,而棕榈酸具有16个碳原子。为此,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结构相似,相容性好,作为大致相同的材料其举动也大致相同,能够对中间转印带进行类似的保护。
棕榈酸锌相对于硬脂酸锌,其熔点较低,因此,当棕榈酸锌含量达到一定值以上时,润滑剂容易延伸展开,此时,即使中间转印带线速加快,润滑剂也能够充分覆盖中间转印带。
在感光体线速加快时,为了加强施加于中间转印带上的充电能量,尤其是AC充电能量,提高润滑剂对中间转印带的保护效果,需要增加中间转印带上的润滑剂厚度。
硬脂酸锌并不是无规地附着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而是处于二分子附着的稳定状态。也就是说,无论在中间转印带上如何涂布硬脂酸锌,当硬脂酸锌的膜厚达到相当于其两个分子的厚度时即可达到饱和。而当与硬脂酸锌相比分子长度相对较小的棕榈酸锌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分子层的高度变得不一定,高度低的部分和高度高的部分同时存在。这样,下一个分子便进入高度低的部分形成分子层。其结果,润滑剂层形成为膜厚大于两个分子的厚度,从而提高了对中间转印带的保护效果。当然,棕榈酸锌含量过多时,膜厚容易成为棕榈酸锌的两个分子层的厚度,因而润滑剂的膜厚不会增大。非但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棕榈酸锌的分子比硬脂酸锌的分子小,其对中间转印带的保护效果比单独使用硬脂酸锌时有所下降。
在用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润滑剂中,硬脂酸锌与棕榈酸锌的重量比优选为75∶25~40∶60,更加优选为70∶30~45∶55。若处于该重量比范围之内,即使中间转印带的线速加快,润滑剂也能够保护整个中间转印带,而且润滑剂层厚度不会变薄,润滑剂的保护效果得到提高。
在用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润滑剂中,除了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以外,还可以加入其它金属皂。但是优选结构与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类似的金属皂(碳原子数为13~20的脂肪酸的锌皂)。而对于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的金属皂,由于可能扰乱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润滑剂层,所以最好不使用。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既可直接向中间转印带提供上述润滑剂粉末,也可将润滑剂加工成块状,用毛刷等刮擦该润滑剂块,并将刮落的润滑剂粉末供给到中间转印带上。而后者的润滑剂收纳性能以及润滑剂涂布方法简单且有利于均匀提供润滑剂,因此优选后者。
在用熔融成型制作润滑剂块时,先熔融并混合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然后将熔融了的润滑剂注入成型模具中,经冷却制成润滑剂块。
制成后的润滑剂块可用粘结剂贴在金属、合金、或塑料等基体材料上以供使用。
关于本发明润滑剂块中的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比率,如果确定所使用的材料,便可根据材料的投入量计算出该比率,但是由于材料中必然地含有杂质,因此,优选对每批制造批量的润滑剂块测定其中的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比率。关于润滑剂块中的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比率的测定,可将润滑剂块溶解到盐酸-甲醇溶液中,经80℃加热使硬脂酸和棕榈酸甲基化,而后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求出硬脂酸和棕榈酸的比率,并换算该比率以求出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比率。
下面参考带结构部的要部模式图,对本发明的电子照相装置所具备的带结构部中使用的无缝带进行详细说明。该模式图仅是一例而已,不构成对该带结构部的限制。
图3所示的模式图简要显示了具有带结构部的电子照相装置的主要结构。
图3所示的带结构部即中间转印单元500包括由多个辊架设的中间转印体即中间转印带501等。在该中间转印带501周围,相对于该中间转印带501设置二次转印单元600的二次转印电荷施加装置即二次转印偏压辊605、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即清洁刮片504、以及润滑剂涂布装置的润滑剂涂布部件即润滑剂涂布刷505等。
该中间转印带501由以下多个辊架设,一次转印电荷施加装置即一次转印偏压辊507、带驱动辊508、带张力辊509、二次转印对向辊510、清洁对向辊511、以及反馈电流检测辊512。各个辊均用导电性材料形成,除一次转印偏压辊507以外,其他辊均接地。一次转印偏压辊507上施加转印偏压,恒定电流控制或恒定电压控制的一次转印电源801根据调色剂图像重合次数将该转印偏压控制为预定大小的电流或电压。
中间转印带501受带驱动辊508驱动而按箭头方向转动,该带驱动辊508由未图示驱动电机驱动而按箭头方向转动。该带结构部即中间转印带501通常由半导体或绝缘体构成为单层或多层结构,优选使用本发明的无缝带,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耐久性,而且能够实行良好的图像形成。中间转印带被设定为大于可能的最大输纸型号,用以重合感光鼓200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通过下述作为离合装置的离合机构,二次转印装置即二次转印偏压辊605可与由二次转印对向辊510架设的中间转印带501的带外周面离合。二次转印偏压辊605被设置为,在与中间转印带501中由二次转印对向辊510架设的部分之间夹持被记录介质即转印纸P,并由恒定电流控制的二次转印电源802施加预定电流的转印偏压。
定位辊610在预定时机将转印材料的转印纸送入二次转印偏压辊605与中间转印带501中由二次转印对向辊510架设的部分之间。清洁装置即清洁刮片608接触二次转印偏压辊605。该清洁刮片608刮去并清洁二次转印偏压辊605表面上附着的附着物。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彩色复印机中,当开始图像形成循环时,感光鼓200受到未图示驱动电机驱动而按箭头所示方向作逆时针转动,经充电器203充电,以及曝光装置L的图像曝光后,在该感光鼓200上对应各种颜色进行Bk(黑色)调色剂图像、C(青色)调色剂图像、M(洋红色)调色剂图像、以及Y(黄色)调色剂图像的形成。中间转印带501受带驱动辊508驱动而按箭头所示方向作顺时针方向旋转。随着该中间转印带501的旋转,通过施加于一次转印偏压辊507上的电压所形成的转印偏压来进行Bk调色剂图像、C调色剂图像、M调色剂图像、Y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最后按Bk、C、M、Y的顺序将各个调色剂图像重合并形成到中间转印带501上。
例如,上述Bk调色剂像形成如下进行。
在图3中,充电器203用电晕放电对感光鼓200的表面充电,以负电荷使其表面达到预定电位成为均匀带电。而后根据上述带表示检测信号来定时,由未图示的写入光学单元用激光按照Bk颜色的图像信号进行光栅曝光。当该光栅图像受到曝光时,在原先均匀带电的感光鼓200的表面受到曝光的部分上,发生与曝光量成比例的电荷消失,形成Bk静电潜像。而后,Bk显影机231K的显影辊上带负电荷的Bk调色剂与该Bk静电潜像接触,使得感光辊200中保留电荷的部分上没有调色剂附着,而电荷消失的部分即受到曝光的部分吸引调色剂,从而形成Bk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501以接触感光鼓200的状态受到驱动进行等速旋转,上述形成在感光鼓200上的Bk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501的带外周表面。一次转印后,感光体清洁装置201清扫感光鼓200表面上残留的一些未转印残留调色剂,以备再次使用感光鼓200。而后,该感光鼓200进入Bk图像形成工序之后的Y图像形成工序,在预定时机,彩色扫描器开始读取Y图像数据,根据该Y图像数据进行激光光写入,在感光鼓200表面形成Y静电潜像。
接着,在上述Bk静电潜像的后端部通过之后,且Y静电潜像的前端部到达之前,旋转式显影单元230进行转动动作,将Y显影机231Y设定到显影位置,用Y调色剂对Y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此后,继续进行Y静电潜像区域的显影,但与先前的Bk显影机231K的情况相同,当Y静电潜像的后端部通过时,旋转式显影单元进行转动动作,将下一个C显影机231C移动到显影位置。该动作与上述相同,是在下一个C静电潜像的前端部到达显影位置之前完成的。关于C以及M的图像形成工序,各自的彩色图像数据读取、静电潜像的形成、以及显影动作与上述Bk、Y工序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上述感光鼓200上依次形成的Bk、Y、C、M调色剂图像按照位置顺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01的同一表面。这样,在中间转印带501上最多形成四色重合的调色剂图像。另一方面,在开始上述图像形成动作的同时,从转印纸盒或手动输纸盘等供纸部输送转印纸P,该转印纸P在定位辊610的夹持部中待机。
而后,当上述中间转印带50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即将进入二次转印部即二次转印对向辊510架设的中间转印带501与二次转印偏压辊605之间形成的夹持部时,配合转印纸P前端与该调色剂图像的前端相一致,驱动定位辊610转动,并沿着转印纸导板601输送转印纸P,进行转印纸P与调色剂像之间的定位配合。
该转印纸P被沿着转印纸导板601输送,当通过位于二次转印部下游并包括消电针的转印纸消电充电器606的对面部位时该转印纸P受到消电,而后由带结构部即带输送装置210送往定影装置270(参见图3)。而后,在定影装置270的定影辊271、272所形成的夹持部中,该转印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熔融定影,之后,由未图示的排纸辊送往装置主机外,并表面向上地堆叠在未图示的复印纸盘中。定影装置270还可根据需要具备带结构部。
另一方面,上述带转印后的感光鼓200表面由感光体清洁装置201清扫,并通过上述消电灯202均匀消电。对于转印纸P上进行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01带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由带清洁刮片504清扫。通过未图示的清洁部件离合机构,该带清洁刮片504可以预定时机在该中间转印带501带外周表面上离合。
在该带清洁刮片504的上述中间转印带501移动方向上游,设置调色剂密封部件503,该调色剂密封部件503可在该中间转印带501的带外周表面上离合,用于接受清扫上述残留调色剂时从上述带清洁刮片504落下的下落调色剂,以防止该下落调色剂飞散到上述转印纸P的输送通道上。通过上述带清洁部件离合机构,该调色剂密封部件503和上述带清洁刮片504一起在该中间转印带501的带外周表面离合。
在经过上述残留调色剂清扫后的中间转印带501的带外周表面上涂布由上述润滑剂涂布刷505所刮取的润滑剂506。该润滑剂506被设置为与该润滑剂涂布刷505相接触。另外,与该中间转印带501的带外周表面相接触的未图示的带消电刷通过被施加的消电偏压来消除该中间转印带501的带外周表面上的残留电荷。在此,该上述润滑剂涂布刷505以及上述带消电刷分别在预定时机,通过未图示的离合机构与上述中间转印带501的带外周表面相离合。
在连续复印时,彩色扫描器的动作以及在感光鼓200上进行的图像形成为,接着前一张第四颜色(M)的图像形成工序,以预定时机开始下一张第一颜色(Bk)的图像形成工序。并且在中间转印带501上,接着前一张的四色重合调色剂图像被一次性地转印到转印纸上的一次性转印工序,在带外周表面中由上述带清洁括片504清扫后的区域上开始一次转印下一张的Bk调色剂图像。此后进行与前一张相同的动作。以上为获得四色全彩色复印的复印方式,在三色复印方式或二色复印方式的情况下,对指定的颜色和次数实行与上述相同的动作。另外,在单色复印的情况下,在到达结束预定页数的复印期间中,只让旋转式显影单元230中的预定颜色的显影机处于显影动作状态,并在带清洁刮片504保持接触中间转印带501的状态下进行复印动作。
上述实施方式针对只有一个感光鼓的复印机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用于如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即沿着中间转印带并列排设多个感光鼓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4显示了一例四鼓型数字彩色打印机的结构,其中包括四个感光鼓21Bk、21Y、21M、21C,用于形成四种不同颜色(黑色、黄色、洋红色、青色)的调色剂图像。
在图4中,打印机主机10包括图像写入部12、图像形成部13、以及供纸部14,用于以电子照相方式进行彩色图像形成。在图像处理部中进行图像处理,将图像信号转换为用于图像形成的黑色(Bk)、洋红色(M)、黄色(Y)、青色(C)的各色信号,并将该信号送往图像写入部12。图像写入部12为激光扫描光学系统,其中包括例如激光光源、转动多面反射镜等偏向器、扫描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反射镜组,具有与上述各色信号相对应的四个写入光路,并根据各色信号,在图像形成部中每种颜色的图像载置体(感光体)21K、21M、21Y、21C上,分别进行图像写入。
图像形成部13中具备用于黑色(Bk)、洋红色(M)、黄色(Y)、青色(C)的各个图像载置体即感光体21Bk、21M、21Y、21C。该各种颜色用的感光体通常使用有机光半导体(OPC)感光体,在各个感光体21Bk、21M、21Y、21C周围设置以下装置:充电装置、从上述写入部12发射激光光束的曝光部、用于黑色、洋红色、黄色、青色各种颜色的显影装置20Bk、20M、20Y、20C、作为一次转印装置的一次转印偏压辊23Bk、23M、23Y、23C、清洁装置(省略图示)、以及未图示的感光体消电装置等。其中,显影装置20Bk、20M、20Y、20C使用双组分磁刷显影方式。带结构部即中间转印带22位于各个感光体21Bk、21M、21Y、21C和各个一次转印偏压辊23Bk、23M、23Y、23C之间,各个感光体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图像被依次叠合并转印该中间转印带22上。
另一方面,转印纸P从供纸部14输出后,经由定位辊16,由带结构部即转印输送带50载置。而后,在中间转印带22与转印输送带50相接触之处,二次转印装置即二次转印偏压辊60对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22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二次转印(一次性转印)。这样,便在转印纸P上形成了彩色图像。而后,转印输送带50将该形成了该彩色图像的转印纸P送往定影装置15,由该定影装置15对转印了的图像进行定影后,排出到打印机主机之外。
带清洁装置25从中间转印带上去除上述二次转印时未转印而留在上述中间转印带22上的残留调色剂。在该带清洁装置25的下游设置润滑剂涂布装置(未图示)。该润滑剂涂布装置包括固态润滑剂和导电刷,该导电刷在中间转印带上滑擦并涂布固态润滑剂。该导电刷常时性地保持接触中间转印带22,以在中间转印带22上涂布固态润滑剂。
本发明的无缝带不但适用于具备上述中间转印带501或22的中间转印带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适用于取代中间转印带501或22而具备转印输送带的转印输送带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而,在具备转印输送带的转印输送带方式图像形成装置中,无论是上述一个感光鼓方式还是四个感光鼓方式,都可使用本发明的无缝带。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无论在中间转印带的线速为低速还是高速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当线速达到200mm/sec以上时本发明的效果尤为显著。进而,当中间转印带的线速达到400mm/sec时,若不使用本发明方式便会发生润滑剂涂布分布不均。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还可在400mm/sec以上时使用,但实际上线速不到600mm/sec。
实施例
以下用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
首先,混合以下各种组成材料,用直径φ1mm的二氧化锆珠在珠磨分散机中分散5小时,制作碳分散液。
分散液组成材料
·聚酰亚胺溶液U-清漆A(固体成分18%,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2重量份
·炭黑Specialblack4A(Degussa Co.,Ltd.)                  8重量份
·N-甲基-2-吡咯烷酮(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90重量份
基层用涂布液组成材料
用上述分散液来混合以下的组成材料,并用离心搅拌脱泡机混合并脱泡,从而获得涂布液。
·上述炭黑分散液                                         50重量份
·聚酰亚胺溶液U-清漆A(固体成分18wt%,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50重量份
·聚醚改性硅油FZ2105(DowCorningToray Co.,Ltd.)          0.01重量份
无缝带的制作
其次,用施加了脱模剂且外径100mm且长度300mm的鼓状金属筒作为模具,一边以50rpm(转/min)转动该金属筒,一边将上述涂布液均匀注入到金属筒内表面进行涂布。用溅射在鼓状金属筒内表面上形成深度0.01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以最终形成膜厚达到70μm所需的液量为涂布量条件。当结束注入所有的预定液量并且涂膜完全延展开时,一边转动一边打开热风干燥机,以速度为3℃/min升温,使温度上升到100℃后,加热30min。而后,停止转动并放入可进行高温处理的加热炉(热处理炉)中,以速度为2℃/min升温,使温度上升到310℃后,进行60min加热处理(烧制)。而后停止加热并逐渐冷却到常温。
如上所述获得中间转印带A,其表面具有高度0.01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凸部,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
润滑剂A的制作
按下述比率对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一次粒径为0.18μm)称量并混合,而后加热到145℃熔融,并将熔融的润滑剂注入到成型模具中,经冷却,形成40mm×8mm×长度350mm的润滑剂块(因使用熔融成型模具制作,压缩程度为100%)。而后用粘结剂将该润滑剂块粘贴到润滑剂用基体材料上,从而获得润滑剂A。
润滑剂组成材料
·硬脂酸锌                    45重量份
·棕榈酸锌                    55重量份
实施例2
中间转印带B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的制作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高度0.02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深度0.02μm、宽度1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B。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3
中间转印带C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1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1μm、宽度1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C。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4
中间转印带D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1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1μm、宽度1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D。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5
中间转印带E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1μm且宽度0.5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1μm、宽度0.5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E。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6
中间转印带F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1μm且宽度2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1μm、宽度2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F。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7
中间转印带G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1μm且宽度5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1μm、宽度5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G。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8
中间转印带H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1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3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1μm、宽度1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3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H。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9
中间转印带I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之制作深度0.1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5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1μm、宽度1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5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I。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10
中间转印带J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1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30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1μm、宽度1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30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J。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11
使用实施例3所述的中间转印带C。
润滑剂B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比率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相同。按以下比率混合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获得润滑剂B。
润滑剂组成材料
·硬脂酸锌                75重量份
·棕榈酸锌                25重量份
实施例12
使用实施例3所述的中间转印带C。
润滑剂C的制作
除了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比例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相同。按以下比例混合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获得润滑剂C。
润滑剂组成材料
·硬脂酸锌                70重量份
·棕榈酸锌                30重量份
实施例13
使用实施例3所述的中间转印带C。
润滑剂D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比例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相同。按以下比率混合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获得润滑剂D。
润滑剂组成材料
·硬脂酸锌                40重量份
·棕榈酸锌                60重量份
实施例14
中间转印带K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05μm且宽度1.5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9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05μm、宽度1.5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900μm2的中间转印带K。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15
中间转印带L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05μm且宽度1.5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30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05μm、宽度1.5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35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L。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实施例16
中间转印带M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05μm且宽度1.5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05μm、宽度1.5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900μm2的中间转印带M。
润滑剂E的制作
按下述比率对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一次粒径为0.18μm)称量并混合,而后加热到145℃熔融,并将熔融的润滑剂注入到成型模具中,经冷却,形成40mm×8mm×长度350mm的润滑剂块(因使用熔融成型模具制作,压缩程度为100%)。而后用粘结剂将该润滑剂块粘贴到润滑剂用基体材料上,从而获得润滑剂E。
比较例1
中间转印带N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005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005μm、宽度1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N。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比较例2
中间转印带O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1.5μm且宽度1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1.5μm、宽度1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L。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比较例3
中间转印带P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1μm且宽度0.4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1μm、宽度0.4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M。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比较例4
中间转印带Q的制作
本实施例除了中间转印带表面上的凸部形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A的制作方法相同。在成型模具内表面上制作深度0.1μm且宽度6μm的线条状凹部,该凹部所包围的面积被调整为1000μm2,从而获得表面上具有高度0.1μm、宽度6μm的线条状凸部且该凸部所包围的面积为1000μm2的中间转印带Q。
使用实施例1所述的润滑剂A。
将实施例1~16以及比较例1~4的各个中间转印带和润滑剂装设到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温度23℃、湿度45%的环境下进行图像浓度为7%的试验绘图,形成5张图像。采用TYPE6200(理光株式会社)记录纸。图像形成的线速为250mm/sec。对以上述条件输出的各张图像进行评价。
在实施例1~16以及比较例1和比较例1、4中没有发现异常图像。
在比较例2中,从第一张起便发生显著的条状异常图像。
在比较例3中,从第一张起便发生显著欠缺的异常图像。
接着,在实施例1~16、比较例1、4中,将图像形成的线速提高到450mm/sec,在23℃、45%的环境下进行图像浓度为7%的试验绘图,以连续形成5张图像为一件、共计30000张图像。而后输出黄色、青色、洋红色、黑色的半调色(halftone)图像,并对各张图像进行评价。
在比较例1的黑色中发生少量条状异常图像。
在比较例4中,通过放大镜观察到除黄色以外的图像中有发生点流动的部位,明显超出了允许范围。
在比较例5和6的所有颜色中都发生色彩不均匀的异常图像,明显超出了允许范围。
在比较例7中,通过放大镜观察到除黄色以外的颜色中有点流动的部位,尤其洋红色明显超出了允许范围。
进而在实施例1~16中,在23℃、45%的环境下,以图像形成线速为450mm/sec进行图像浓度为7%的试验绘图,以连续形成5张为一件,共计20000张图像。而后输出黄色、青色、洋红色、黑色的半调色图像,并对各张图像进行评价。
在实施例5、6、7中,通过放大镜可观察到所有颜色的图像中有电流动部位,但在实际使用中所有颜色的图像都在允许范围以内。
在实施例1、4、8、10、11、13中,通过放大镜观察到除黄色以外的图像中稍微有发生点流动的部位,但所有颜色都获得了高质量的图像。
实施例2、3、9、12中所有颜色均获得了高质量图像。
评价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高度(μm)   宽度(μm)   面积(μm2)   硬脂酸锌/棕榈酸锌   评价
  实施例1   0.01   1   1000   45/55   ○
  实施例2   0.02   1   1000   45/55   ◎
  实施例3   0.1   1   1000   45/55   ◎
  实施例4   1   1   1000   45/55   ○
  实施例5   0.1   0.5   1000   45/55   ○
  实施例6   0.1   2   1000   45/55   ◎
  实施例7   0.1   5   1000   45/55   ○
  实施例8   0.1   1   3000   45/55   ○
  实施例9   0.1   1   15000   45/55   ◎
  实施例10   0.1   1   30000   45/55   ○
  实施例11   0.1   1   1000   75/25   ○
  实施例12   0.1   1   1000   70/30   ◎
  实施例13   0.1   1   1000   40/60   ○
  实施例14   0.05   1.5   900   45/55   △
  实施例15   0.05   1.5   35000   45/55   △
  实施例16   0.05   1.5   1000   100/0   △
  比较例1   0.05   1   1000   45/55   ×
  比较例2   1.5   1   1000   45/55   ××
  比较例3   0.1   0.4   1000   45/55   ××
  比较例4   0.1   6   1000   45/55   ×
在表1中,“××”表示在23℃、45%且线速250mm/sec的条件下发生异常图像。“×”表示在23℃、45%且线速450mm/sec的条件下发生异常图像。“△”表示在17℃、10%且线速450mm/sec的条件下处于允许范围内的图像。“○”表示在17℃、10%且线速450mm/sec的条件下形成高质量图像。“◎”表示即使是在17℃、10%且线速450mm/sec的条件下能够形成非常高质量的图像。
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评价中可知,对于中间转印带表面存在的线条状凸部,优选其高度为0.01~1μm且宽度为0.5~5μm,进一步优选其高度为0.02~0.1μm且宽度为1~2μm,并优选该凸部包围的面积为1000~30000μm2,进一步优选为3000~15000μm2,这样,不但能够将润滑剂均匀地涂布到中间转印带表面,而且可有效地降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摩擦系数。进而,优选上述润滑剂为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混合物,进一步优选其混合比率为70∶30~45∶55,这样,可有效地发挥上述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涂布效果。
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可提供全彩色电子照相装置用的中间转印带,其不但电特性稳定,耐磨耗性能良好,而且能够形成不发生欠缺以及色彩不均之类的异常图像的高质量彩色图像,并且具有长期使用寿命。

Claims (10)

1.一种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在其中的图像形成区域上有多个线条状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条状凸部的高度为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宽度为0.5μm以上且5μ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线条状凸部相互交错,且该多个线条状凸部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平均值为1000~30000μm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在图像形成过程中接受金属皂的供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皂为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该中间转印带在线速为400mm/sec以上的情况下使用。
6.一种电子照相装置,其中,在图像载置体上依次形成的多个彩色调色剂显影图像按顺序重合并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而后该一次转印图像被一次性地二次转印到被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该中间转印带被形成为图像形成区域上有多个线条状凸部,所述线条状凸部的高度为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宽度为0.5μm以上且5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线条状凸部相互交错,且该多个线条状凸部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平均值为1000~30000μm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图像形成过程中接受金属皂的供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皂为硬脂酸锌和棕榈酸锌的混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间转印带在线速为400mm/sec以上的情况下使用。
CN2010101130983A 2009-02-05 2010-02-04 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以及电子照相装置 Active CN1018139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4452/09 2009-02-05
JP2009024452 2009-02-05
JP149672/09 2009-06-24
JP2009149672A JP5321967B2 (ja) 2009-02-05 2009-06-24 電子写真用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3905A CN101813905A (zh) 2010-08-25
CN101813905B true CN101813905B (zh) 2012-01-25

Family

ID=42397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130983A Active CN101813905B (zh) 2009-02-05 2010-02-04 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以及电子照相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63165B2 (zh)
JP (1) JP5321967B2 (zh)
CN (1) CN1018139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28475B2 (en) * 2009-08-26 2014-09-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919839B2 (ja) 2012-01-24 2016-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
US10261432B2 (en) 2016-03-11 2019-04-16 Ricoh Company, Ltd. Ester wax, toner, developer, toner stor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324388B2 (en) 2016-03-18 2019-06-18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toner stored uni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7009A (ja) * 2003-03-20 2004-10-14 Nitto Denko Corp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CN1182443C (zh) * 2001-10-30 2004-12-29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JP2005082327A (ja) * 2003-09-09 2005-03-31 Canon Inc 無端ベルト、記録媒体搬送装置、中間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16231A (ja) * 2004-04-30 2005-1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該ベルト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WO2006041186A1 (en) * 2004-10-12 2006-04-20 Showa Denko K.K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vapor grown carbon fiber and use thereof
EP1729183A1 (en) * 2005-06-01 2006-1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bel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78750A (ja) * 2005-12-28 2007-07-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7467A (ja) * 1982-10-25 1984-05-02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中間転写体
JPS59202477A (ja) * 1983-05-04 1984-11-16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中間転写体利用の記録装置
JPH03210191A (ja) 1990-01-12 1991-09-13 Lion Corp プロスタグランジンの製造方法
JP3210191B2 (ja) 1994-09-20 2001-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における像担持体への潤滑剤供給装置
JP3521712B2 (ja) * 1996-11-08 2004-04-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10726B2 (ja) * 1997-01-14 2005-01-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92268A (ja) * 1999-09-21 2001-04-0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53909B2 (ja) 2000-01-25 2006-03-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潤滑剤塗布具・潤滑剤塗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7960A (ja) * 2001-06-01 2002-12-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868248B2 (en) * 2002-07-19 2005-03-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6643487B1 (en) * 2002-09-05 2003-11-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ody
JP2004361694A (ja) 2003-06-05 2004-12-24 Fuji Xerox Co Ltd 搬送ベル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9704A (ja) * 2005-01-07 2006-07-20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5993A (ja) * 2005-11-28 2007-06-14 Ricoh Co Ltd 潤滑剤成形物、潤滑剤塗布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300604A1 (en) * 2009-05-29 2010-12-02 William Krebs Goss Image transfer belt with controlled surface topography to improve toner releas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443C (zh) * 2001-10-30 2004-12-29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JP2004287009A (ja) * 2003-03-20 2004-10-14 Nitto Denko Corp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2005082327A (ja) * 2003-09-09 2005-03-31 Canon Inc 無端ベルト、記録媒体搬送装置、中間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16231A (ja) * 2004-04-30 2005-1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該ベルト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WO2006041186A1 (en) * 2004-10-12 2006-04-20 Showa Denko K.K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vapor grown carbon fiber and use thereof
EP1729183A1 (en) * 2005-06-01 2006-1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bel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78750A (ja) * 2005-12-28 2007-07-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21967B2 (ja) 2013-10-23
JP2010204625A (ja) 2010-09-16
US8463165B2 (en) 2013-06-11
US20100196062A1 (en) 2010-08-05
CN101813905A (zh) 201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2238B (zh) 带构件,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带构件评价方法
JP572540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985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1534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24880A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3503A (ja) 無端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13905B (zh) 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以及电子照相装置
JP20140022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828475B2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5182717B (zh)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2017173782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477219B2 (ja) 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6881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146966A1 (en) Transfer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ndless belt
JP5326936B2 (ja) 電子写真用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46634A (ja) 電子写真装置用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
JP2004170831A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6430A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54743A (zh) 中间转印带及其制造方法
US20230236528A1 (en) Endless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062169A (ja)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98253B2 (ja) 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12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電荷関与部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280680A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13725B2 (ja) 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