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82717B -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82717B
CN105182717B CN201510345988.XA CN201510345988A CN105182717B CN 105182717 B CN105182717 B CN 105182717B CN 201510345988 A CN201510345988 A CN 201510345988A CN 105182717 B CN105182717 B CN 1051827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electrophotography
silicone oil
particle
individu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459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82717A (zh
Inventor
小岛弘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182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82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82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82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提供一种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所述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包括: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和硅油,所述颗粒和所述硅油在热塑性基质树脂中。所述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3nm至30nm,和所述聚合物包括在侧链的末端具有由下式[1]表示的官能团的支化聚合物。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用作例如中间转印带的电子照相用带,所述中间转印带为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构件如感光鼓转印至记录介质如纸上的中间转印装置,并且涉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作为在彩色图像形成时调色剂图像用转印系统,已知中间转印系统。在中间转印系统中,通过首先将图像承载构件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上,进一步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上,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上。
关于要用于该系统的中间转印带,以各种方式进行技术开发以便获得高品质的电子照相图像。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3-316169中,公开内容是固化性丙烯酸类树脂等的涂层形成于带基础材料的表面上以便改进带表面特性,如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调色剂脱模性和表面平滑性,和以便改进带的表面的磨耗特性。
另外,鉴于涂层的这些问题,如:由于带用材料的使用量和制造步骤的数量增加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和由于随时间流逝而引起的涂层的剥离,还提议了其中不形成涂层的单层中间转印带。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6-079016中,在改进单层中间转印带构成的表面特性的观点下,公开了通过将平均粒径为1μm以下的含氟树脂粉末(实施例中记载的材料是平均粒径为0.2μm的氟树脂粉末)分散在热固性弹性体组合物中、然后固化而获得的半导电性带。
本发明旨在提供与现有技术中的单层中间转印带相比表面平滑性非常优异和不仅在初始阶段而且在重复使用后都能够维持高品质的电子照相用带。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能够稳定地形成高品质的电子照相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其包括: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和硅油,所述颗粒和所述硅油在热塑性基质树脂中,所述颗粒的平均一次直径为3nm至30nm,所述聚合物包括在侧链的末端具有由下式[1]表示的官能团的支化聚合物,并且当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的厚度由T表示时,在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沿厚度方向的截面中,在所述带的表面所述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满足(在带的表面的硅原子的存在量)>(在1T/2厚度的部分的硅原子的存在量)的关系;和所述颗粒沿厚度方向分散在所述带中:
(式中,X表示氢原子或氟原子,m表示1或2,和n表示0至5的整数。)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构造为通过下述形成电子照相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将静电潜像承载构件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装置上;然后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装置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上;和将转印至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其中中间转印装置为上述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
参考附图,从下述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中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要用于本发明中的注塑成型设备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3为要用于本发明中的吹塑成型设备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带的说明图。
图5为其中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带的截面(厚度部分)分为四等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现在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根据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6-079016的电子照相用带进行研究。结果,当引入平均粒径为0.2μm(200nm)的润滑填料时,取决于其中润滑填料分散在热塑性弹性体中的状态,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在某些情况下被不均匀地粗糙化。此类电子照相用带在某些情况下影响调色剂图像转印(一次转印和/或二次转印)的效率,因此,还影响电子照相图像的品质。
此外,随着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寿命的增加,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条件由于时间流逝而引起的改变已呈现为问题。即,由于中间转印带长时间的使用,其表面日益逐步地磨耗从而与初始阶段相比改变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脱模性,导致在某些情况下与初始阶段相比图像品质改变。
鉴于前述情况,为了获得能够实现比现有技术更高的图像品质的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构造,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向基础材料基质树脂中添加平均粒径非常小且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下文中有时称为"聚合物颗粒")作为润滑剂来生产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并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因下述原因使用平均粒径非常小的聚合物颗粒。平均粒径非常小的颗粒具有相对更大的比表面积。因此,认为即使少量的颗粒也可以改进润滑性,进一步,与基础材料基质树脂单独的表面平滑性相比,所述颗粒不显著削弱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的平滑性。
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的平滑性显著影响图像品质,进而存在对于更高平滑性的需求。
具体而言,平均粒径为3nm至30nm且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用作聚合物颗粒,并且将该颗粒添加至热塑性基质树脂中,接着是热熔融和混炼步骤以及加热处理步骤。因而,生产出电子照相用带。
结果,其表面与已向其添加平均直径为约200nm的聚四氟乙烯的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相比非常平滑。
另外,电子照相图像使用包含平均粒径为3nm至30nm的聚合物颗粒的电子照相用带作为中间转印带来生产,并且所得电子照相图像证实是高品质的且其调色剂脱模性也得以改进。该结果意味着随着要添加的润滑剂的平均粒径变得越小,可以越多改进调色剂脱模性。
然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本发明的发明人证实下述情况。当将已向其添加上述平均粒径为3nm至30nm且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的电子照相用带作为中间转印带安装至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中并且进行重复使用时,伴随着带的表面的磨耗的发展,调色剂脱模性与初始阶段相比显著降低。
在该现象中,调色剂脱模性很可能降低,因为带的表面被磨耗掉从而削弱平滑性。然而,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的表面粗糙度之间没有发现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当将上述其表面已经通过重复使用而磨耗掉的电子照相用带对于在表面的氟元素进行定量分析时,几乎没有氟组分能够被发现。这是因为添加的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具有3nm至30nm的非常小的平均粒径,进而容易在热塑性基质树脂中移动,因此由于在带的制造时的加热处理步骤和在制造之后的时间流逝而移动到表面附近。
通常,具有小粒径和低表面自由能的微颗粒容易在热塑性基质树脂中朝向表面附近迁移,特别是当热塑性基质树脂的粘度通过加热降低时,促进迁移。当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局限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附近时,在远离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的部分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的数量相对降低。因此,当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通过重复使用磨耗掉时,调色剂脱模性可能降低。
近年来对于具有高耐久性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强烈需求。即使在初始阶段的图像品质是非常良好的,图像品质在重复使用(耐久)期间也可能降低。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已开始认识到在包括其中平均粒径为3nm至30nm且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添加至热塑性基质树脂中的树脂层的电子照相用带中,需要开发抑制各自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在表面附近局域化的技术,由此能够使调色剂脱模性即使当带的表面通过重复使用磨耗掉时也得以维持。
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带是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其包括:热塑性树脂、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和硅油。所述颗粒和所述硅油在热塑性基质树脂中。另外,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是包含在侧链的末端具有由下式[1]表示的官能团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和平均一次粒径为3nm至30nm的颗粒。另外,当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的厚度由T表示时,在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沿厚度方向的截面中,在所述带的表面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满足(在带的表面的硅原子的存在量)>(在1T/2厚度的部分的硅原子的存在量)的关系,并且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沿厚度方向分散在所述带中。
(式中,X表示氢原子或氟原子,m表示1或2,和n表示0至5的整数。)
应当注意到本发明中,"聚合物颗粒沿厚度方向分散在电子照相用带的截面中"是指如下的情况:当带的厚度由"T"表示时,并且当沿厚度方向在带的截面中的三个部位处,即最外表面、离最外表面1T/4深度的部分和离最外表面2T/4深度的部分,"各自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颗粒"的数量基于通过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在100,000的放大倍率下的观察而获得的图像来计算时,在最外表面的颗粒数为在1T/4部分的颗粒数的0.7倍以上且1.5倍以下,比在2T/4部分的颗粒数大0.7倍以上且1.5倍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带包含由下述形成的树脂组合物: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基质树脂;平均一次粒径为3nm至30nm且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和硅油。现在,描述这些材料。
<热塑性树脂>
可以用于本发明中的热塑性树脂不特别限定。然而,当将该带意欲用于电子照相设备时,热塑性聚酯树脂优选作为热塑性树脂,并且还优选下述树脂:聚丙烯、聚乙烯(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丙烯乙烯嵌段或无规共聚物、橡胶或胶乳组分、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或其氢化衍生物、聚丁二烯、聚异丁烯、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缩醛、聚丙烯酸酯、聚碳酸酯、聚苯醚、改性聚苯醚、聚酰亚胺、液晶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双酰胺三唑、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丙烯酸类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聚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三氟氯乙烯共聚物、六氟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聚酯酯共聚物、聚醚酯共聚物、聚醚酰胺共聚物和聚氨酯共聚物。那些树脂的一种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其两种以上可以组合使用。另外,考虑到耐久性,分类为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的塑料优选作为热塑性树脂。具体而言,更优选聚醚醚酮、聚硫醚、聚碳酸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热塑性树脂的含量设定为优选50.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60.0质量%以上、更优选70.0质量%以上,相对于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当所述含量是50.0质量%以上时,可以抑制电子照相用带的耐久性的降低。另外,热塑性树脂的含量设定为优选99.2质量%以下、更优选90.0质量%以下,相对于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
<平均一次粒径为3nm至30nm且具有氟化烃基的颗粒>
本发明中,平均一次粒径为3nm至30nm且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颗粒用作所述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
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实例为具有由星型聚合物、树状聚合物(dendrimer)或超支化聚合物代表的支化结构的主链、和具有包含氟化烃基的用式[1]的官能团末端改性的侧链的聚合物。支化聚合物的主链不是线性的而是支化的,并且其分子是几乎不缠绕且几乎不相互聚合。因此,甚至具有几纳米的非常小的粒径的支化聚合物也是商购可得的。此外,支化聚合物在分子表面具有许多末端官能团,进而感兴趣的改性功能的有效表达是其特征之一。
从调色剂脱模性的观点,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的含量优选设定为0.3质量%以上,相对于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另外,从抑制带脱模性的劣化或带由于树脂组合物的粘度降低而引起的强度缺乏、和减少材料成本的观点,所述含量优选设定为5.0质量%以下。
本发明中,聚合物颗粒沿厚度方向分散在电子照相用带中。
<硅油>
硅油具有其主链由硅氧烷键形成的线性结构,并且所述油具有通常200,000以下的分子量,并且在常温下是液体。硅油不特别限定,只要其在电子照相用带的成型温度下显示出流动性即可。例如,使用下述硅油:二甲基硅油、甲基氢硅油、甲基苯基硅油、氨基改性的硅油、烷基改性的硅油、氟改性的硅油、聚醚改性的硅油、醇改性的硅油、环氧改性的硅油、烷氧基改性的硅油或羧基改性的硅油。那些油的一种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其两种以上可以组合使用。
已知的是硅油很少以温度依赖方式经历粘度的变化,并且通常为液体,进而当共混入热塑性基质树脂时,由于在热成型期间的加热处理步骤或时间流逝而渗出到带的表面。当硅油的共混量是合适的量时,可以实现带的表面的有效改造如润滑性的赋予。然而,过多的渗出可降低润滑效果,或者可造成其他构件的污染。
本发明中,添加至电子照相用带的硅油是液体,进而认为其与为固体的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相比非常容易在热塑性基质树脂中移动并且容易迁移至表面附近。因此,推测出硅油在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于带成型时的加热处理之前迁移至带的表面附近,从而减少(和/或稳定化)带的表面的表面能,由此抑制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迁移至表面。结果,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可维持其在带中的均相分散。
硅油的含量优选设定为相对于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的0.5质量%以上,作为能够使硅油迁移至带的表面附近从而降低表面能的量。另外,从抑制硅油过多渗出到带的表面(壳造成与其表面相接触的其他构件的污染)、或调色剂脱模性的劣化的观点,所述含量优选设定为5.0质量%以下。
本发明中,当电子照相用带的厚度由T表示时,在电子照相用带沿厚度方向的截面中,在带的表面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满足(在带的表面的硅原子的存在量)>(在带的1T/2厚度部分的硅原子的存在量)的关系。另外,在带的表面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更优选满足(在带的表面的硅原子的存在量)≥1.4×(在带的1T/2厚度部分的硅原子的存在量)的关系。这是因为已经实验上证实了当该比例为1.4倍以上时,带的内部和带的表面之间表面能的差异变得相对的大,因而更可能抑制带内部存在的具有氟化烃基的支化聚合物迁移至带的表面。
本发明中,如图5中所示,电子照相用带的厚度部分定义为从带的表面(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在带截面部分(厚度T)中的1T/4、2T/4(=1T/2)和3T/4。图5中,带外侧表面表示为附图标记113,带内侧表面表示为附图标记114,热塑性基质树脂表示为附图标记115,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颗粒表示为附图标记116。
<添加剂>
作为用于形成本发明中的电子照相用带的任何其他组分,可以给出,例如:离子传导剂(如聚合物离子传导剂和表面活性剂),导电性聚合物,抗氧化剂(如受阻酚类抗氧化剂、磷和硫类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有机颜料,无机颜料,pH调节剂,交联剂,相容化剂(compatibilizer),偶联剂,润滑剂,绝缘填料(如氧化锌、硫酸钡、硫酸钙、钛酸钡、钛酸钾、钛酸锶、氧化钛、氧化镁、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滑石、云母、粘土、高岭土、水滑石、二氧化硅、氧化铝、铁素体、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镍、玻璃粉、石英粉、玻璃纤维、氧化铝纤维、钛酸钾纤维、和热固性树脂的微颗粒),导电填料(如炭黑、碳纤维、导电性钛氧化物、导电性锡氧化物、和导电性云母),和离子液体。那些组分的一种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其两种以上可以组合使用。
<电子照相用带>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带包含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具体而言,例如,具有无缝状的电子照相用带可以通过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造粒并且将粒料通过已知的成型方法如连续熔融挤出成型法、注塑成型法、拉伸吹塑成型法或吹胀成型法成型来获得。电子照相用带的成型方法特别优选为连续熔融挤出成型法或拉伸吹塑成型法。连续熔融挤出成型法的实例包括:使挤出管的内径精确控制的向下挤出方式的内部冷却芯轴系统;和真空上浆系统(vacuum sizing system)。基于拉伸吹塑成型法的电子照相用带的生产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成型为预成型体;加热预成型体;将加热之后的预成型体安装至模具中用于无缝带成型,随后将气体注入成型用模具中从而进行拉伸成型;并且切割通过拉伸成型体而获得的拉伸成型的制品从而获得无缝带。
电子照相用带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特别优选3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另外,除了其作为带的直接用途,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带可以用于例如卷绕或覆盖鼓或辊。
电子照相用带的拉伸模量优选为500MPa以上且5,000MPa以下。当拉伸模量小于500MPa时,带通过重复使用而缓慢伸长,这可造成图像不良如颜色失配。另外,当拉伸模量为5,000MPa以上时,带可以由于弯曲疲劳而从裂缝如在端部的裂纹处断裂。
此外,关于显著影响图像品质的电子照相用带的体积电阻率,电子照相用带的体积电阻率优选为1×102Ωcm以上且1×1014Ωcm以下。当体积电阻率为1×102Ωcm以上时,可以防止电阻变得显著地低,可以容易地获得转印电场,并且可以优异地防止图像中空白(viod)或粗糙化(roughness)的出现。
当体积电阻率为1×1014Ωcm以下时,可以优异地防止转印电压的增加,并且可以优异地防止电源的尺寸的增加和成本的增加。应注意到即使当体积电阻率落在上述范围之外时,在某些情况下根据转印方法可以进行转印,进而体积电阻率不必要限定为上述范围。
<图像形成设备>
参照图1描述使用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带作为中间转印带的用于形成全色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下文中有时简称为"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具有所谓的串联型构造,其中多个颜色用图像形成站通过沿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用带的旋转方法排列而配置。应注意到,在以下描述中,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用构件的附图标记分别附加有Y、M、C和k,但是对于类似的构件有时省略该词缀。
图1中的附图标记1Y、1M、1C和1k表示鼓状静电潜像承载构件(下文中有时称为"感光鼓"),并且围绕感光鼓1,配置了充电设备2Y、2M、2C、2k,曝光设备3Y、3M、3C、3k,显影设备4Y、4M、4C、4k,和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装置)6。感光鼓1沿箭头F指示的方向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驱动旋转。充电设备2给感光鼓1的周面充电至预定极性和电位(一次充电)。当做曝光设备3的激光束扫描器输出根据从外部装置(未示出)如图像扫描器或计算机输入的图像信息开启/关闭调节的激光光,由此使已进行充电处理的感光鼓1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扫描曝光导致根据感兴趣的图像信息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设备4Y、4M、4C、4k包含分别含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用彩色组分的调色剂。另外,所使用的显影设备4基于图像信息来选择,显影剂(调色剂)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显影,并且将静电潜像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在该实施方案中,如刚刚所述的,使用其中通过使调色剂附着至静电潜像的曝光部来进行显影的反转显影系统。另外,此类充电设备、曝光设备和显影设备构成图像形成单元。
另外,中间转印带6是根据本发明的环状电子照相用带,以抵接感光鼓1的表面的方式配置,并且通过多个拉伸辊20、21、22来拉伸。另外,构造中间转印带6以使其沿箭头G指示的方向旋转。在该实施方案中,拉伸辊20是构造成控制中间转印带6的张力在恒定水平下的张力辊,拉伸辊22是中间转印带6用驱动辊,并且拉伸辊21是二次转印用相对辊。另外,在感光鼓1相对地穿过中间转印带6的一次转印位置,分别配置一次转印辊5Y、5M、5C、5k。
将分别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各颜色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连续地通过将具有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正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用很定电压源或恒定电流源施加至一次转印辊5而进行静电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上。因而,其中由四色形成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叠加的全色图像在中间转印带6上获得。中间转印带6在承载如刚刚所述的从感光鼓1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同时旋转。对于在一次转印后的感光鼓1的每一次旋转,感光鼓1的表面用清洁设备11清洁转印残余调色剂以使其重复用于图像形成过程。
另外,在面向记录介质7的输送路径的中间转印带6中的二次转印位置,配置二次转印辊(转印构件)9以使其与中间转印带6的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侧压接。另外,在中间转印带6相对于二次转印位置的背面侧,配置当做二次转印辊9用对向电极(opposingelectrode)并且被施加偏压的相对辊21。在将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7上之时,具有与调色剂相同的极性的偏压用转印偏压施加单元28施加至相对辊21,例如,施加-1,000V至-3,000V的偏压从而造成-10μA至-50μA的电流流动。此时的转印电压用高转印电压检测单元29检测。此外,在相对于二次转印位置的下游侧,配置用于除去二次转印之后中间转印带6上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设备(带用清洁器)12。
记录介质7沿箭头H指示的方向经由输送导轨8输送,然后导入二次转印位置。导入的记录介质7在被夹持在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同时输送,并且在输送期间,二次转印辊9用相对辊21从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单元28供应有控制为预定值的恒定偏压(转印偏压)。通过具有与调色剂相同的极性的转印偏压施加至相对辊21,将叠加在中间转印带6上的由四色形成的全色图像(调色剂图像)在转印部位立即转印至记录介质7上。因而,全色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形成于记录介质上。将已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7导入定影单元(未示出),并且加热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以使其定影至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可获得其表面平滑性非常优异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也具有高调色剂脱模性的单层中间转印带。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可获得能够稳定地形成高品质电子照相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方式具体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应注意到,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生产出中间转印带,并且如下所述进行用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分析和物理性质测量。
(特征值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方法)
用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生产的中间转印带的特征值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调色剂脱模性
调色剂脱模性以二次转印效率(%)方面来评价。二次转印效率由从感光鼓一次转印的导致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承载的调色剂量F(g)和在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上之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残留的残余调色剂量S(g)来计算。具体而言,二次转印效率由下式[2]表示。
二次转印效率(%)=(1-S/F)×100 [2]
实际评价中,将中间转印带安装至具有如图1中示出的设备结构的中间转印系统的串联型全色电子照相设备(商品名:LBP-7700C,由Canon Inc.制造)的转印单元中,并且青色和品红色的实心图像打印在记录介质上。应注意到所用的记录介质是已经在23℃的温度和45%的相对湿度的环境下放置1天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4μm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15μm的表面粗糙化的纸。将打印在第10张上的图像定定义为在初始阶段的图像,并将打印在第100,000张上的图像定义为在重复使用后的图像。在初始阶段的图像和在重复使用后的图像用于评价二次转印效率。
(2)表面粗糙度
带的表面粗糙度用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器(KOSAKA-SE3500,由Nihonkai KeisokuTokki Co.,Ltd.制造)通过沿宽度方向用测量端子扫描带的表面来评价。下面示出测量条件。使用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进行评价。
·测量试样尺寸:30mm×30mm
·测量间距:4.0mm
·端子扫描速度:0.1mm/sec
另外,在没有共混稍后描述的实施例1中的各自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1和硅油1的情况下生产的中间转印带用作标准带,并且预先测量其表面粗糙度Rzjis为0.23μm。
(3)各自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的评价
各自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通过下述方法评价。
首先,将生产出的中间转印带分割为沿轴向的四等分,并且各自所得截面的部分进一步用超薄切片机等切割出。图5中示出的沿带厚度(=T)方向的四个部位(最外表面(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参照带外表面的1T/4、2T/4(=1T/2)和3T/4处)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在200,000的放大倍率下观察并且拍照。
另外,同时,能量分散型X-射线光谱法(EDX)用于进行在观察的照片中可见的颗粒的元素分析以鉴定各自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此外,100个各自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从所得照片中选择,并且测量沿带厚度方向的最大长度(nm)和沿与带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最大长度(nm),采用通过将这些值的总和除以2得到的值作为一次粒径。然后,所选择的100个各自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的一次粒径的算术平均值定义为本发明中各自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
(4)各自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沿带厚度方向的分散性的评价
带沿厚度方向的截面通过与部分(3)中相同的方法来切出。沿厚度方向的三个地方(最外表面、1T/4和2T/4)各自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在100,000的放大倍率下观察,并且聚合物颗粒的分散性基于所得图像评价。如下所述设定评价标准。
A:在最外表面的颗粒数为在1T/4部分的颗粒数的0.7倍以上且1.5倍以下,并且比在2T/4部分的颗粒数大0.7倍以上且1.5倍以下。
B:在最外表面的颗粒数为在1T/4部分或2T/4部分的颗粒数的0.2倍以上且0.5倍以下,或者大2倍以上且小于5倍。
C:在最外表面的颗粒数为在1T/4部分或2T/4部分的颗粒数的小于0.2倍或5倍以上。
(5)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比
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使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法)测量。将未使用的中间转印带在任意部分的表面切成80mm×80mm的尺寸,并且进行硅原子的元素分析且进行最大峰强度(P1)的评价。随后,将相同的带切割或进行表面研磨以具有1T/2的厚度,并且类似地进行在1T/2的厚度的部分硅原子的元素分析且在与P1的检测轴相同的分子量/电荷数(M/Z)下进行峰强度(P2)的评价。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比例通过考虑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比例定义为P1/P2(倍)。
(用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带用树脂组合物的材料)
下面表1至4示出用于稍后描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树脂组合物用材料。应当注意表5和7示出用于实施例的材料的共混。
表1热塑性树脂
表2包含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的颗粒
表3硅油
表4添加剂
[实施例1]
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商品名:TEX30;由The Japan Steel Works,LTD.制造),用表5中示出的共混物进行热熔融和混炼以制备树脂组合物。调节热熔融和混炼温度以落在260℃以上且280℃以下的范围内,并且设定热熔融和混炼时间为约3至5分钟。
将所得树脂组合物造粒,并且将粒料在140℃的温度下干燥6小时。接下来,具有图2中示出的构造的注塑成型机(商品名:SE180D,由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Ltd.制造)的料斗48装载有处于粒料形式的干燥的树脂组合物。然后,将圆柱体设定温度设定为295℃,并且将树脂组合物在螺杆42和42A中熔融。将熔融的树脂组合物通过喷嘴41A并且在模具中注塑成型从而生产预成型体104。此时的注塑成型模具温度设定为30℃。
如图3中所示,预成型体104通过被放在具有500℃的温度的加热设备107中而软化。
之后,将预成型体104装载至图3中示出的一次吹塑成型机中。然后,在保持在110℃的成型温度下的吹塑模具108中,用拉伸杆109和空气的力量(鼓风入口110)在155℃的预成型温度、0.3MPa的气压和1,000mm/s的拉伸杆速度下进行吹塑成型从而提供吹塑成型瓶112。切断吹塑成型瓶的两端从而提供具有环形状的电子照相用带(图4)。图4中,吹塑瓶表示为附图标记112,带外侧表面表示为附图标记113,带内侧表面表示为附图标记114。所得电子照相用带的宽度为248mm、周长为715mm和厚度为80μm。另外,圆周方向的尺寸为20mm和宽度方向的尺寸为100mm的试样片从电子照相用带的部分中切出,并且用拉伸试验机(INSTRON 5582,由INSTRON制造)在5mm/min的拉伸速度下进行测量。结果,求得其拉伸模量为2,100MPa,并且其强度也是令人满意的。将电子照相用带安装至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并且使其进行100,000次旋转以测试其运行性质。结果,没有特别问题,没有褶皱或弯曲的出现。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3%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1%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1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1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聚合物颗粒1的平均一次粒径是15.1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另外,在电子照相用带的最外表面(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是在离最外表面1T/2深度处的部分的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的2.8倍。
[实施例2]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1%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0%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1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1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聚合物颗粒1的平均一次粒径是12.4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4.7倍。
[实施例3]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4%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2%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1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1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些微观察到聚集的颗粒,但是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是20.9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1.4倍。
[实施例4]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4%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3%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2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1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些微观察到聚集的颗粒,但是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是28.3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2.1倍。
[实施例5]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2%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2%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3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1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聚合物颗粒1的平均一次粒径是16.5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3.2倍。
[实施例6]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3%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1%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1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2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聚合物颗粒2具有3.4nm的非常小的平均一次粒径,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2.9倍。
[实施例7]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2%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2%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2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2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聚合物颗粒2的平均一次粒径是7.9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4.1倍。
[实施例8]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2%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0%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3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2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聚合物颗粒2的平均一次粒径是5.8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3.8倍。
[实施例9]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4%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1%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4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2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聚合物颗粒2的平均一次粒径是9.6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1.6倍。
[实施例10]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2%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1%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1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1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聚合物颗粒1的平均一次粒径是11.2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2.6倍。
[实施例11]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3%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2%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1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1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些微观察到聚集的颗粒,但是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是21.6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2.5倍。
[实施例12]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5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通过在初始阶段时具有91%的值经过耐久使用维持在90%以上的值、并且甚至在重复使用后是91%的值而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另外,借助于通过共混的硅油1做出的贡献,聚合物颗粒2的分散性也是令人满意的。聚合物颗粒2具有4.8nm的非常小的平均一次粒径,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硅油来源的硅原子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之间的存在量比例为2.7倍。
表5
实施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热塑性树脂1 80.0 81.2 74.0 74.0 80.0 79.0 80.0 80.0 77.0 - - -
热塑性树脂2 - - - - - - - - - 80.0 78.0 80.0
聚合物颗粒1 1.0 0.3 3.0 5.0 1.0 - - - - 1.0 3.0 -
聚合物颗粒2 - - - - - 1.0 1.0 1.0 3.0 - - 1.0
聚合物颗粒3 - - - - - - - - - - - -
硅油1 1.0 0.5 5.0 - 2.0 - - - 1.0 1.0 1.0
硅油2 - - - 3.0 - - 1.0 - - - - -
硅油3 - - - - 1.0 - 1.0 - - - -
硅油4 - - - - - - - - 2.0 - - -
添加剂1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添加剂2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添加剂3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单位:质量份
表6中的评价项目(1)至(5)如下所述。
评价项目(1):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的最外表面的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
评价项目(2):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的最外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jis(μm)
评价项目(3):各自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nm)
评价项目(4):各自具有氟化烃基的聚合物颗粒的分散性
评价项目(5):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比例(倍)=[在电子照相用带的最外表面(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在离最外表面1T/2深度处的部分的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
表6
[比较例1]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7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8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在初始阶段时是具有94%的值,非常令人满意的,但是在重复使用后降低至81%。这可能是由于聚合物颗粒1由缺乏任何共混的硅油导致的不良分散性。将在初始阶段时电子照相用带沿厚度方向的截面进行TEM观察。结果,证实了聚合物颗粒1显著位于带的表面的附近。因此,调色剂脱模性降低很可能是因为聚合物颗粒1的数量当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经过重复使用而磨耗完时变得显著减少。
聚合物颗粒1具有11.5nm的非常小的平均一次粒径,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
[比较例2]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7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8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在初始阶段时是具有95%的值,非常令人满意的,但是在重复使用后降低至83%。调色剂脱模性降低很可能是出于与比较例1中相同的原因。
聚合物颗粒1的平均一次粒径是19.4nm,并且与标准带的表面粗糙度相比,发现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电子照相用带的表面粗糙度没有大的差异。
[比较例3]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7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8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均小于90%。调色剂脱模性劣化很可能是因为共混的聚合物颗粒3具有186.2nm的非常大的平均一次粒径和表面平滑性与标准带相比降低。
另外,尽管未共混硅油,但聚合物颗粒具有大的粒径,进而,在带成型中的加热处理时,很可能不能在热塑性基质树脂中移动,结果维持它们的分散状态。
[比较例4]
除了树脂组合物的共混如表7中所示改变以外,电子照相用带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获得。该电子照相用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8中。
根据这些结果,调色剂脱模性(转印效率%)在初始阶段和重复使用后均小于90%。调色剂脱模性劣化,很可能是因为如在比较例3中,共混的聚合物颗粒3具有234.9nm的非常大的平均一次粒径和表面平滑性与标准带相比降低。
另外,如在比较例3中,聚合物颗粒3的分散性是令人满意的,然而没有能够发现调色剂脱模性借助于硅油的共混的改进。在带的表面和1T/2部分的硅油来源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比例为3.2倍。
表7
比较例 1 2 3 4
热塑性树脂1 80.0 81.0 81.0 80.0
热塑性树脂2 - - - -
聚合物颗粒1 1.0 6.0 - -
聚合物颗粒2 - - - -
聚合物颗粒3 - - 1.0 1.0
硅油1 - - - 1.0
硅油2 - - - -
硅油3 - - - -
硅油4 - - - -
添加剂1 15.0 15.0 15.0 15.0
添加剂2 2.0 2.0 2.0 2.0
添加剂3 1.0 1.0 1.0 1.0
单位:质量份
表8中的评价项目(1)至(5)与表6中的评价项目(1)至(5)相同。
表8
虽然已参考示例性的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但将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的实施方案。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此类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热塑性基质树脂;
沿所述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的厚度方向分散在所述热塑性基质树脂中的颗粒;和
在所述热塑性基质树脂中的硅油,
其中,所述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3nm至30nm,所述平均一次粒径由从所述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中切割出的试样而得到,
其中各所述颗粒由在侧链的末端具有由式[1]表示的官能团的支化聚合物构成:
其中X表示氢原子或氟原子,m表示1或2,和n表示0至5的整数,和
其中,当所述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的厚度由T表示时,在所述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沿厚度方向的截面中,在所述带的表面的来源于所述硅油的硅原子的存在量满足(在带的表面的硅原子的存在量)>(在1T/2厚度的部分的硅原子的存在量)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中(在所述带的表面的硅原子的存在量)≥1.4×(在1T/2厚度的部分的硅原子的存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中:
所述热塑性基质树脂为热塑性聚酯树脂;和
所述硅油为二甲基硅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中所述颗粒的含量是0.3质量%至5.0质量%,相对于所述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的总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中所述硅油的含量是0.5质量%至5.0质量%,相对于所述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的总质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中所述热塑性基质树脂的含量是50.0质量%至99.2质量%,相对于所述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的总质量。
7.一种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静电潜像承载构件;
中间转印装置;
构造为将所述静电潜像承载构件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装置上的单元;
构造为将一次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装置的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装置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上的单元;和
构造为将二次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设备,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单层的电子照相用带。
CN201510345988.XA 2014-06-23 2015-06-19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5182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8298 2014-06-23
JP2014-128298 2014-06-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82717A CN105182717A (zh) 2015-12-23
CN105182717B true CN105182717B (zh) 2017-11-14

Family

ID=54869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45988.XA Active CN105182717B (zh) 2014-06-23 2015-06-19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70199A1 (zh)
JP (1) JP6514581B2 (zh)
CN (1) CN1051827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8692B2 (ja) * 2012-12-07 2017-1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US11415913B2 (en) 2020-05-28 2022-08-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memb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070080A (ja) 2021-11-05 2023-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70081A (ja) 2021-11-05 2023-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3598A (zh) * 2009-09-17 2012-05-30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02640062A (zh) * 2009-12-28 2012-08-15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03163748A (zh) * 2011-12-12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构件及其制备方法、中间转印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1934B1 (en) * 2000-10-26 2002-12-31 Xerox Corporation Transfer/transfuse member having increased durability
JP2006003764A (ja) * 2004-06-21 2006-01-05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用ベルト
JP5137181B2 (ja) * 2007-05-31 2013-02-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JP2012013987A (ja) * 2010-07-01 2012-01-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3598A (zh) * 2009-09-17 2012-05-30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02640062A (zh) * 2009-12-28 2012-08-15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03163748A (zh) * 2011-12-12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构件及其制备方法、中间转印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27389A (ja) 2016-02-18
CN105182717A (zh) 2015-12-23
US20150370199A1 (en) 2015-12-24
JP6514581B2 (ja)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3797B (zh) 电子照相用带和其制造方法,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5182717B (zh)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589985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38692B2 (ja)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WO2014122901A1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305224B2 (ja)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6242194B2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CN111273530B (zh) 电子照相用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6224442A (ja)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13905B (zh) 电子照相用中间转印带以及电子照相装置
JP6286881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5052A (ja) 半導電性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7017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146966A1 (en) Transfer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ndless belt
JP6171531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21741B2 (ja) 中間転写体、管状体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10289045B2 (en) Fixing belt an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7379071B2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242373A1 (en) Tubular member, transfer belt,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827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JP4401939B2 (ja) 電子写真エンドレスベルト、電子写真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の製造方法、電子写真装置
JP674363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95571A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導電性樹脂混合物
JP2017126017A (ja) 樹脂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3943976B2 (ja) ベルト状転写部材、ベルト状転写部材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潜像担持体一体型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