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1911A -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1911A
CN101791911A CN201010112535A CN201010112535A CN101791911A CN 101791911 A CN101791911 A CN 101791911A CN 201010112535 A CN201010112535 A CN 201010112535A CN 201010112535 A CN201010112535 A CN 201010112535A CN 101791911 A CN101791911 A CN 101791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oint
nozzle
medium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12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1911B (zh
Inventor
蜜泽丰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91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1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1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1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UV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7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k properties
    • B41J2/211Mixing of inks, solvent or air prior to paper cont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7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k properties
    • B41J2/2114Ejecting specialized liquids, e.g. transparent or processing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7/00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 B41M7/0081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r waves, e.g. ultraviolet radiation, electron be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7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k properti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本发明可抑制墨的凝聚导致的画质的劣化。本发明的印刷方法包括:通过从第1喷嘴排出彩色墨而在介质形成彩色点,在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第2喷嘴排出加工液,在介质上的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加工用点;对彩色点和加工用点照射电磁波;对彩色点和加工用点照射电磁波后,在彩色点和加工用点上涂覆加工液;以及对在彩色点和加工用点上涂覆的加工液照射电磁波。

Description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采用通过电磁波(例如紫外线(UV))的照射而硬化(固化)的墨(例如UV墨(ink))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在这样的印刷装置中,从喷嘴向介质(纸、薄膜等)排出墨后,对在介质形成的点照射电磁波。这样,点硬化而固定于介质,因此即使是对难以吸收液体的介质也可以进行良好的印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58793号公报。
以UV墨印刷图像时,在印刷了图像的区域和未印刷图像的区域之间,光泽度不同。因而,考虑在整个面涂覆无色透明的UV透明墨(加工液的一种),使介质的表面成为均一的光泽。
但是,由彩色墨形成图像后,仅仅简单地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这样的加工液时,在未印刷图像的区域透明墨产生凝聚,光泽无法成为均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抑制墨的凝聚导致的画质的劣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是一种印刷方法,采用:排出用于在介质印刷图像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彩色墨的第1喷嘴;排出用于加工介质的表面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加工液的第2喷嘴;以及照射上述电磁波的照射部;上述印刷方法包括:通过从上述第1喷嘴排出上述彩色墨而在上述介质形成彩色点,在上述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上述第2喷嘴排出上述加工液,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加工用点;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后,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上述加工液;以及对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的上述加工液照射上述电磁波。
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可以更清楚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印刷机(打印机,printer)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2是印刷区域周边的概略图。
图3A和图3B是各头部的喷嘴配置的说明图
图4A~图4C是在介质上滴落的UV墨(点)的形状和UV的照射定时的说明图。
图5表示仅由彩色墨印刷时的说明图(第1比较例)。
图6表示在未形成彩色点的像素形成透明点时的概略图(第2比较例)。
图7是本实施例的点的形成位置的说明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真硬化时的点的说明图。
图9表示图像形成后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时的说明图。
图10表示图像形成后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时的说明图。
图11是本实施例的概略说明图。
图12是印刷机驱动程序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实施例的印刷机1执行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第2实施例的印刷区域周边的概略图。
图15A~图15C是第3实施例的印刷区域周边的概略图和印刷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第4实施例的串行印刷机的立体图。
图17是第4实施例的头部32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18是第5实施例的印刷区域周边的概略图。
图19是第5实施例的印刷机执行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图。
符号的说明
1印刷机,11托架(carriage),20传送单元,23A上游侧传送辊,23B下游侧传送辊,24输送带(belt),30头部单元,32头部,40照射单元,42,42a~42e,43假硬化用照射部,44真硬化用照射部,45照射部,50检测器群,60控制器,61接口部,62CPU,63存储器,64单元控制电路,110计算机,K黑色墨头部,C蓝绿色(cyan)墨头部,M洋红色(magenta)墨头部,Y黄色墨头部,CL1第1透明墨头部,CL2第2透明墨头部,CL2a上游侧头部,CL2b下游侧头部,W1白色墨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清楚以下的事项。
清楚了这样的印刷方法,该印刷方法采用:排出用于在介质印刷图像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彩色墨的第1喷嘴;排出用于加工介质的表面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加工液的第2喷嘴;以及照射上述电磁波的照射部,上述印刷方法包括:通过从上述第1喷嘴排出上述彩色墨而在上述介质形成彩色点,在上述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上述第2喷嘴排出上述加工液,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加工用点;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后,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上述加工液;以及对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的上述加工液照射上述电磁波。
按照这样的印刷方法,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了加工用点,因此可以抑制加工液的凝聚导致的画质的劣化。
该印刷方法中,优选的是,在上述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加工用点时,使上述彩色点与上述加工用点不接触,在上述介质形成的上述彩色点与上述加工用点接触前,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照射部的上述电磁波。
按照这样的印刷方法,可以抑制在彩色点和加工用点之间由于墨的渗漏导致的画质的劣化。
该印刷方法中,优选的是,在上述介质形成的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接触前,以能够扩展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的直径的照射量,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在上述电磁波的照射后,通过扩展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的直径而使上述彩色点与上述加工用点接触,然后进一步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
按照这样的印刷方法,由于彩色点及加工用点扩展后将点固化,因此彩色点与加工用点的间隙减少,可以使光泽更均一。
该印刷方法中,优选的是,根据从形成上述彩色点到上述照射部照射上述电磁波为止的时间和从形成上述加工用点到上述照射部照射上述电磁波为止的时间的至少一方,来确定上述区域。
按照这样的印刷方法,可以在照射电磁波时使彩色点和加工用点不接触。
该印刷方法中,优选的是,与上述第2喷嘴独立地设置排出上述加工液的第3喷嘴,与上述第3喷嘴相比在上述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与上述照射部独立的其他照射部,通过上述第3喷嘴,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上述加工液,通过上述其他照射部,对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的上述加工液照射上述电磁波。
按照这样的印刷方法,可以随着沿传送方向传送介质而依次执行彩色点的形成、加工用点的形成、彩色点和加工用点接触前的电磁波的照射、加工液对彩色点及加工用点的涂覆、电磁波对涂覆的加工液的照射。
该印刷方法中,优选的是,上述第1喷嘴以规定的喷嘴间距排列,上述第3喷嘴以小于上述规定的喷嘴间距的喷嘴间距排列。
按照这样的印刷方法,加工液涂覆时,可以高密度形成点,即使介质的表面稍微凹凸也可以使表面均一。
另外,清楚了这样的印刷装置,其具有:排出用于在介质印刷图像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彩色墨的第1喷嘴;排出用于加工介质的表面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加工液的第2喷嘴;照射上述电磁波的照射部;以及控制器,其通过从上述第1喷嘴排出上述彩色墨而在上述介质形成彩色点,在上述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上述第2喷嘴排出上述加工液,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加工用点,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照射部的上述电磁波后,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上述加工液,对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的上述加工液照射上述照射部的上述电磁波。
另外,清楚了这样的印刷方法,采用:排出用于在介质印刷图像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彩色墨的第1喷嘴;排出用于印刷上述图像的背景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背景用墨的第2喷嘴;排出用于加工介质的表面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加工液的第3喷嘴;以及照射上述电磁波的照射部,上述印刷方法包括:通过从上述第1喷嘴排出上述彩色墨而在上述介质形成彩色点,在上述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上述第2喷嘴排出上述背景用墨,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背景用点;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背景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对上述彩色点及上述背景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后,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背景用点上涂覆上述加工液;以及对在上述彩色点及上述背景用点上涂覆的上述加工液照射上述电磁波。
按照这样的印刷方法,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背景用点因此可以抑制加工液的凝聚导致的画质的劣化。
===第1实施例===
第1实施例中,作为印刷装置,以行式印刷机(印刷机1)为例进行说明。
<印刷机的构成>
图1是印刷机1的全体构成的方框图。另外,图2是印刷区域周边的概略图。
印刷机1是在纸、布、薄膜等的介质印刷图像的印刷装置,与外部装置即计算机110可通信地连接。
计算机110安装了印刷机驱动程序。印刷机驱动程序是用于在显示装置(未图示)显示用户接口,将从应用程序输出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印刷数据的程序。该印刷机驱动程序记录在软盘FD和CD-ROM等的记录介质(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或,该印刷机驱动程序可经由因特网下载到计算机110。另外,该程序由用于实现各种的功能的代码构成。
计算机110为了使印刷机1印刷图像,将与印刷图像对应的印刷数据向印刷机1输出。
另外,“印刷装置”是指在介质印刷图像的装置,例如相当于印刷机1。另外,“印刷控制装置”是指控制印刷装置的装置,例如,相当于安装了印刷机驱动程序的计算机110。
本实施例的印刷机1是通过排出,作为液体的一例,因紫外线(以下为UV)的照射而硬化的紫外线硬化型墨(以下为UV墨),在介质印刷图像的装置。UV墨是包含紫外线硬化树脂的墨,接受UV的照射后,在紫外线硬化树脂中产生光聚合反应而硬化。另外,本实施例的印刷机1采用CMYK的4色的UV墨(彩色墨)和无色透明的UV墨(透明墨)来印刷图像。
本实施例的印刷机1具有传送单元20、头部单元30、照射单元40、检测器群50及控制器60。从外部装置即计算机110接收印刷数据的印刷机1,通过控制器60控制各单元(传送单元20、头部单元30、照射单元40),根据印刷数据在介质印刷图像。控制器60根据从计算机110接收的印刷数据,控制各单元,在介质上印刷图像。印刷机1内的状况由检测器群50监视,检测器群50将检测结果向控制器60输出。控制器60根据从检测器群50输出的检测结果,控制各单元。
传送单元20用于将介质(例如纸S等)沿着规定的方向(以下称为传送方向)传送。该传送单元20具有上游侧传送辊23A及下游侧传送辊23B和输送带24。未图示的传送马达若旋转,则上游侧传送辊23A及下游侧传送辊23B旋转,输送带24旋转。由给纸辊(未图示)给纸的介质通过输送带24传送到可印刷区域(与头部对向的区域)。通过由输送带24传送介质,介质相对于头部单元30沿着传送方向移动。通过可印刷区域的介质由输送带24向外部排纸。另外,传送中的介质静电吸附或真空吸附到输送带24。
头部单元30用于向介质排出UV墨。另外,本实施例中,排出用于形成图像的彩色墨和无色透明的透明墨,作为UV墨。头部单元30对传送中的介质排出各墨,从而在介质上形成点并在介质上印刷图像。本实施例的印刷机1是行式印刷机,头部单元30的各头部可以一次形成介质宽度的点。另外,如图2所示,从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顺序设置排出黑色的UV墨的黑色墨头部K、排出蓝绿色的UV墨的蓝绿色墨头部C、排出洋红色的UV墨的洋红色墨头部M、排出黄色的UV墨的黄色墨头部Y、排出透明墨的第1透明墨头部CL1及第2透明墨头部CL2的各头部。另外,以下,排出彩色墨的各色的头部也称为彩色墨用头部,排出透明墨的各头部也称为透明墨用头部。另外,透明墨用头部中,第1透明墨头部CL1也简称为第1头部CL1,第2透明墨头部CL2也简称为第2头部CL2。
另外,头部单元30的构成的详细情况将在后说明。
照射单元40向介质上滴落的UV墨照射UV。介质上形成的点通过接受照射单元40的UV的照射而硬化。本实施例的照射单元40具有假硬化用照射部42及真硬化用照射部44。
假硬化用照射部42向介质上形成的点照射用于假硬化的UV。另外,本实施例中,假硬化即为临时硬化,是指为防止点间的渗漏进行的硬化。
假硬化用照射部42设置在透明墨用头部的第1头部CL1和第2头部CL2之间。另外,假硬化用照射部42的介质宽度方向的长度在介质宽度以上。假硬化用照射部42对由头部单元30的彩色墨用头部及第1头部CL1形成的点照射UV。
本实施例的假硬化用照射部42具有作为UV照射的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LED通过控制输入电流的大小,可容易地变更照射能量。
另外,假硬化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真硬化用照射部44对在介质上形成的点照射用于真硬化的UV。另外,本实施例中,真硬化即为完全硬化,是指为使点完全固化而进行的硬化。
真硬化用照射部44设置在与第2头部CL2相比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另外,真硬化用照射部44的介质宽度方向的长度在介质宽度以上。另外,真硬化用照射部44对由头部单元30的各头部形成的点照射UV。
本实施例的真硬化用照射部44具有作为UV照射的光源的灯(金属卤化物灯、水银灯等)。
另外,真硬化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检测器群50包括旋转式编码器(未图示)、纸检测传感器(未图示)等。旋转式编码器检测上游侧传送辊23A和下游侧传送辊23B的旋转量。根据旋转式编码器的检测结果,可检测介质的传送量。纸检测传感器检测给纸中的介质的前端的位置。
控制器60是用于进行印刷机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部)。控制器60具有接口部61、CPU62、存储器63和单元控制电路64。接口部61在外部装置即计算机110和印刷机1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CPU62是用于执行印刷机全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3用于确保存储CPU62的程序的区域、操作区域等,具有RAM、EEPROM等的存储元件。CPU62按照存储器63存储的程序,经由单元控制电路64控制各单元。
<印刷动作>
印刷机1从计算机110接收印刷数据后,控制器60首先通过传送单元20使给纸辊(未图示)旋转,将要印刷的介质输送到输送带24上。介质在输送带24上以一定速度不停顿地传送,通向头部单元30及照射单元40的下方。在此期间,从头部单元30的各头部的喷嘴断续地排出墨而在介质上形成点,并从照射单元40的各照射部照射UV。从而在介质上印刷图像。最后,控制器60对图像的印刷结束后的介质进行排纸。
<头部的构成>
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印刷机1具有彩色墨用头部和透明墨用头部。
彩色墨用头部按墨色排出用于图像印刷的UV墨。本实施例中,作为彩色墨用头部,在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始顺序设置黑色墨头部K、蓝绿色墨头部C、洋红色墨头部M、黄色墨头部Y。彩色墨用头部设置在透明墨用头部及各照射部的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另外,彩色墨用头部的喷嘴配置将后述。
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排出用于加工介质的表面的加工液的一种即无色透明的透明墨。本实施例中,第1头部CL1向图像以外的区域排出透明墨。第1头部CL1设置在彩色墨用头部和假硬化用照射部42之间。另外,第1头部CL1的喷嘴配置将后述。
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在介质的整个面排出(以下也称为涂覆)透明墨。第2头部CL2设置在假硬化用照射部42和真硬化用照射部44之间。另外,第2头部CL2的喷嘴配置将后述。
图3A及图3B是各头部的喷嘴配置的说明图。
图3A表示了彩色墨用头部,或,透明墨用头部的第1头部CL1的喷嘴的配置。这些各头部具有如图所示“A列”和“B列”的2个喷嘴列。
各列的喷嘴沿着与传送方向交差的方向(喷嘴列方向)以1/180英寸的间隔(喷嘴间距)排列。另外,A列的喷嘴的喷嘴列方向的位置与B列的喷嘴的喷嘴列方向的位置以半喷嘴间距的量(1/360英寸)错开。从而,可以1/360英寸的分辨率形成彩色点或透明点。
图3B表示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的喷嘴的配置。第2头部CL2具有上游侧头部CL2a和下游侧头部CL2b。上游侧头部CL2a及下游侧头部CL2b分别与前述的彩色墨用的头部或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同样,具有“A列”和“B列”的2个喷嘴列。
第2头部CL2中,上游侧头部CL2a的喷嘴的喷嘴列方向的位置与下游侧头部CL2b的喷嘴的喷嘴列方向的位置以1/4喷嘴间距的量(1/720英寸)错开。从而,可以1/720英寸的分辨率形成第2透明点。这样第2头部CL2与彩色墨用的各头部或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相比喷嘴列成为2倍,因此可以高密度形成点。
另外,这些各喷嘴列的喷嘴列方向的长度在介质宽度的长度以上,从而可以一次形成介质宽度的点。
<假硬化及真硬化>
图4A~图4C是介质上滴落的UV墨(点)的形状和UV的照射定时的说明图。另外,照射定时按照图4A、图4B、图4C的顺序延迟。
点形成后马上为了防止点的扩展而照射UV时,例如成为图4A的情形。此时,虽然可以抑制渗漏,但是由于由点构成的介质表面的凹凸大,因此光泽恶化。
另一方面,点在充分扩展后才照射UV时,成为例如图4C的情形。该场合,光泽良好。但是,在与其他墨之间容易产生渗漏。
本实施例的印刷机1中,作为照射单元40,具有假硬化用照射部42和真硬化用照射部44,在点形成后进行假硬化、真硬化的2阶段的硬化。以下,说明各硬化的功能。
假硬化的功能是防止点间的渗漏。第1假硬化时对点照射的UV的照射量少,即使在第1假硬化后,UV墨(点)也未完全固化而持续扩展。但是,进行假硬化后,点即使接触也难以产生渗漏的问题。
真硬化的功能是使墨完全固化。该真硬化的UV的照射量比假硬化的UV的照射量多。即,假硬化的照射量<真硬化的照射量。
<比较例的课题和本实施例的概略>
(第1比较例)
图5是仅用彩色墨印刷时的说明图。另外,以下的说明中,通过各色的彩色墨形成的点也称为彩色点。
采用UV墨时,与通常的水性墨的点比较,点形成的表面的凹凸大(例如存在5~10μm程度的高低差的凹凸)。在通常的水性墨的场合,纸的凹凸比点的凹凸大,因此,点形成的表面的凹凸不醒目。相对地,在UV墨的场合,若仅用彩色墨印刷,则产生光泽的不均,从而画质劣化(课题1)。因而,针对这样的课题1,考虑在未形成彩色点的部分(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由透明墨形成的点(以下称为透明点)的对策。
另外,由于通过点密度的变化来表现图像的浓淡,因此根据图像的浓淡,表面的凹凸也不同(课题2)。图5中的厚部分表示图像浓的部分,薄部分表示图像淡的部分。针对这样的课题2,考虑在图像形成后在整个面上涂覆透明墨的对策。
(第2比较例)
第2比较例是应对上述课题1的比较例。
图6是在未形成彩色点的像素形成透明点时的概略图。图中的四角方格表示介质上的像素。另外,圆形表示点,加阴影点表示彩色点,未加阴影点表示透明点。
通常,点形成得比图6所示介质上的像素大。这是为了能够无间隙地印刷涂盖图像。该比较例中,在未形成彩色点的像素形成透明点。
但是,这样的场合,产生在由图中的黑色涂盖的部分产生渗漏的问题(课题3)。
(本实施例的概略1)
图7是本实施例的点的形成位置的说明图。图7(及后述的图8)中,图中四角的方格也表示介质上的像素。另外,圆形表示点,加阴影点表示彩色点,未加阴影点表示透明点。
本实施例中,为了应对前述第2比较例的课题3,在点形成时,形成不与彩色点接触的透明点。例如图7所示,在与形成彩色点的像素邻接的像素不形成透明点。
另外,在点形成后虽然扩展点径(点的直径),但是本实施例中,即使假硬化前彩色点与透明点也成为非接触。从而,可以使光泽均一并抑制渗漏。
另外,图8是本实施例的真硬化时的点的说明图。
假硬化后,在真硬化前即使彩色点与透明点扩展而接触,墨也难以渗漏。即,假硬化后,彩色点和透明点即使接触也不产生图6那样的渗漏的问题。因而,本实施例中,在此期间(从假硬化到真硬化为止的期间),控制器60调节假硬化的UV照射量,使得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这样,若控制假硬化时的UV照射量,则假硬化前即使彩色点和透明点为非接触状态,在真硬化时也可成为接触状态。从而,可以使印刷图像的光泽更均一。
(第3比较例)
第3比较例是应对前述课题2的比较例。
图9、图10是图像形成后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时的说明图。
图9中,在图5的图像形成后,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即使如图9那样在整个面均一涂覆透明墨,如果在介质直接涂覆多量的透明墨,则墨在水平方向(面方向)移动,产生墨的凝聚。
因而,如图10那样,在图像以外的区域中,透明墨凝聚,无法获得均一的光泽(课题4)。
(本实施例的概略2)
图11是本实施例的概略说明图。
本实施例中,为了应对第3比较例的课题4,在未形成彩色点的部分(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然后,使彩色点和透明点假硬化,假硬化后,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
这样,本实施例中,在假硬化的墨上涂覆透明墨,因此难以产生图10那样的凝聚。这样,通过透明墨的涂覆,可以减小高低差(凹凸)。从而可以使光泽良好。
<第1实施例的印刷处理>
图12是印刷机1印刷时印刷机驱动程序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印刷机驱动程序从应用程序接收图像数据,变换为印刷机1可解释的形式的印刷数据,将印刷数据向印刷机输出。将来自应用程序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印刷数据时,印刷机驱动程序执行分辨率变换处理、色变换处理、半色调处理、接触点检测处理、透明点除去处理、栅格化(rasterize)处理、指令附加处理等。以下,说明印刷机驱动程序执行的各种处理。
分辨率变换处理是将从应用程序输出的图像数据(文本数据、图像数据等)变换为对纸印刷时的分辨率(印刷分辨率)的处理。例如,印刷分辨率指定为720×720dpi时,将从应用程序接受的矢量形式的图像数据变换为720×720dpi的分辨率的位图形式的图像数据。另外,分辨率变换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数据是通过RGB色空间表示的多灰度(例如256灰度)的RGB数据。
色变换处理是将RGB数据变换为在CMYK色空间追加了Cl平面的CMYKCl色空间的数据的处理。另外,CMYK色空间的图像数据是与印刷机具有的墨的色对应的数据,Cl平面的图像数据是表示在作为CMYK平面的图像数据而无图像的区域中存在图像的数据。换言之,印刷机驱动程序根据RGB数据,生成表示在作为CMYK平面的图像数据而无图像的区域中存在图像的数据。另外,Cl平面的图像数据的灰度值是CMYK平面的图像数据的平均灰度值。
该色变换处理根据RGB数据的灰度值与CMYK数据的灰度值的对应表(色变换查找表LUT)而进行。另外,色变换处理后的像素数据是由CMYK色空间表示的256灰度的CMYK数据。
半色调处理是将高灰度数的数据变换为印刷机可形成的灰度数的数据的处理。例如,通过半色调处理,表示256灰度的数据变换为表示2灰度的1比特数据或表示4灰度的2比特数据。半色调处理中,采用抖动法、γ补正、误差扩散法等。半色调处理后的数据为与印刷分辨率(例如720×720dpi)同等的分辨率。半色调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中,1比特或2比特的像素数据按像素进行对应,该像素数据成为表示各像素的点的形成状况(点的有无、点的大小)的数据。另外,半色调处理后的CMYKCl色空间的图像数据中的Cl平面的图像数据是表示各像素的透明点的形成状况的数据。
接触点检测处理是采用Cl平面的图像数据检测与彩色点接触的透明点的处理。以下说明该方法。
首先,印刷机驱动程序确定各色的彩色点的大小。另外,本实施例中,点的大小因色而异。这是因为从点形成后到假硬化为止的时间不同。例如,在图2的场合,由黑色头部K形成点到由假硬化用照射部42进行假硬化为止的时间,变得比由黄色头部Y形成点到由假硬化用照射部42进行假硬化为止的时间长。即,在排出相同量的墨时,黑色墨比黄色墨的扩展时间长,点也更大。
接着,印刷机驱动程序确定透明点的大小。透明点的大小与彩色点的大小同样,根据点形成后到假硬化为止的时间而确定。
而且,印刷机驱动程序检测与彩色点邻接的透明点的位置。
另外,印刷机驱动程序算出检测的透明点和邻接的彩色点的距离,根据算出的距离和彩色点及透明点的大小来判定接触/非接触。
透明点除去处理是除去与彩色点接触的透明点的处理。该透明点除去处理中,修正Cl平面的图像数据,使得不形成与彩色点接触的透明点。具体地,将表示形成透明点的像素数据置换为表示不形成点的像素数据。
栅格化处理将矩阵状排列的像素数据按照要向印刷机1转送的数据顺序,逐个像素数据地进行重排。例如,根据各喷嘴列的喷嘴的排列顺序,重排像素数据。
指令附加处理是对栅格化处理的数据附加与印刷方式对应的指令数据的处理。作为指令数据,有例如表示介质的传送速度的传送数据等。
经这些处理生成的印刷数据通过印刷机驱动程序向印刷机1发送。
图13是本实施例的印刷机1执行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器60在介质的传送中,根据印刷数据从彩色墨用头部的各头部排出彩色墨,在图像的形成区域形成彩色点(S101)。这样,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
接着,控制器60通过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对未形成图像的区域排出透明墨。这样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S102)。此时,彩色点和透明点成为不接触的状态(参照图7)。这是因为,通过印刷机驱动程序作成印刷数据时,执行前述接触点检测处理及透明点除去处理,与彩色点接触的透明点被除去。这样,本实施例中,在点形成时由于彩色墨和透明墨不接触,因此不发生图6那样的图像的渗漏。
接着,控制器60通过假硬化用照射部42照射UV,进行彩色点和透明点的假硬化(S103)。即使在该假硬化时彩色点和透明点也不接触。这是因为在印刷机驱动程序的接触点检测处理中,在检测与彩色点接触的透明点时,考虑了假硬化中的点的大小。通过该假硬化抑制点间的渗漏。另外,由于假硬化后点径也扩展,因此可以使光泽良好。另外,控制器60控制假硬化的UV的照射量,使得后述的真硬化时如图8那样成为彩色点与透明点接触的状态。
进而,在假硬化后,控制器60通过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在介质的整个面涂覆透明墨(S104)。该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如前述,喷嘴数比其他头部多。从而,涂覆前即使有稍微凹凸也可以使表面均一。另外,由于已经假硬化的彩色点(及透明点)上涂覆了透明墨,因此没有墨渗漏的问题。
另外,此时,已经假硬化的透明点起楔(wedge)的功能,在整个面涂覆的透明墨难以在水平方向(面方向)移动,因此难以凝聚。因此,难以产生图10那样的凝聚。这样,通过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可以减小点的高低差(凹凸)。从而可以使光泽良好。另外,由于透明墨不像图10那样凝聚,可以使光泽更均一。
然后,控制器60通过真硬化用照射部44照射UV,进行真硬化(S105)。在真硬化中,在介质的整个面涂覆的透明墨上照射UV。通过该真硬化,各点完全固化。另外,在真硬化时,如图8那样成为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的状态。这是因为控制器60控制假硬化用照射部42的UV的照射量,使得真硬化时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
在真硬化后,对介质进行排纸。
(第1实施例的总结)
第1实施例中,从彩色墨用头部排出彩色墨而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从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排出透明墨,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另外,从假硬化用照射部42对彩色点和透明点进行假硬化的UV照射后,通过第2透明头部CL2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从真硬化用照射部44对整个面涂覆的透明墨进行真硬化的UV照射。从而,可以减小表面的高低差(凹凸),另外可以使透明墨的凝聚难以产生。因此,可以获得均一的光泽。
另外,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时,以不与彩色点接触的方式形成透明点。另外,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从假硬化用照射部42对彩色点及透明点照射UV而进行假硬化。从而,可以抑制墨的渗漏导致的画质劣化。
另外,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通过假硬化用照射部42以点径可扩展的照射量进行假硬化,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后,进一步通过真硬化用照射部44进行真硬化。从而,由于在点扩展后使点固化,因此彩色点与透明点的间隙减少,可以使光泽更均一。另外,由于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进行假硬化,因此彩色点和透明点即使接触也不会产生墨渗漏的问题。
另外,通过印刷机驱动程序,确定假硬化时彩色点的大小,并考虑透明点的大小来确定形成透明点的区域。从而,可以使假硬化时点成为不接触。
另外,第1实施例中,从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始顺序设置彩色墨用头部、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假硬化用照射部42、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真硬化用照射部44,因此,可以随着在传送方向传送介质,按顺序进行图像的印刷、图像以外的区域的透明点的形成、假硬化、整个面的透明墨的涂覆、真硬化。
另外,第2头部CL2的喷嘴间距比彩色墨用头部或第1头部CL1的喷嘴间距狭窄。从而,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时,可以高密度形成点,可以在即使介质的表面存在稍微凹凸的情况下使表面均一。
===第2实施例===
图14是第2实施例的印刷区域周边的概略图。与第1实施例(图2)比较,在各彩色墨用头部后(传送方向下游侧)分别设置假硬化用的照射部。另外,与图14中图2同一构成的部分附上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第2实施例的照射单元40具有假硬化用照射部42a~42e和真硬化用照射部44。
假硬化用照射部42a~42e用于照射用于防止点间的渗漏的UV。但是,假硬化后,点没有完全固化而继续扩展。假硬化用照射部42a~42e分别设置在黑色墨头部K、蓝绿色墨头部C、洋红色墨头部M、黄色墨头部Y、第1透明墨头部CL1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即,第2实施例中,按墨色设置假硬化用照射部。
另外,与第1实施例同样,假硬化用照射部42a~42e具有LED,作为UV照射的光源。
另外,真硬化用照射部44与第1实施例相同。
<第2实施例的印刷动作>
接着,说明第2实施例的印刷动作。
首先,控制器60在介质通过黑色墨头部K的下方时从黑色墨头部K排出黑色墨。然后,在介质通过假硬化用照射部42a时照射UV,进行由黑色墨头部K形成的点的假硬化。对蓝绿色墨、洋红色墨、黄色墨也同样进行点形成及UV照射。
第2实施液体中,在这样按色形成由彩色墨形成的彩色点后,接着从对应的假硬化用照射部分别进行UV照射。
然后,控制器60通过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此时,也与第1实施例同样,以透明点与彩色点不接触的方式形成透明点。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通过假硬化用照射部42e向各点照射UV。
然后,通过第2头部CL2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通过真硬化用照射部44对在介质形成的点照射UV,进行真硬化。
第2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同样,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如图7那样形成点。为了如此实现,第2实施例的印刷机驱动程序在前述的“接触点检测处理”时,算出透明点形成后的假硬化时的点的大小。另外,第2实施例中,印刷机驱动程序在算出透明点形成后的假硬化时的彩色点的大小时,也不考虑点形成后到假硬化为止的时间,而考虑彩色点形成后的各假硬化时的UV的照射量。例如,彩色点形成后的假硬化时的UV的照射量越多,则透明点形成后的假硬化时的彩色点的大小算出为越小。
该第2实施例中,也可获得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另外,第2实施例中,在各彩色点形成后接着进行假硬化,因此点径的扩展的速度慢,点的大小的算出变得容易。
(第2实施例的总结)
第2实施例中,在彩色墨用头部及透明墨用头部的各头部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分别设置假硬化用照射部42a~42e,在各色的彩色点及透明点形成后,接着从对应的假硬化用照射部进行假硬化的UV照射。从而,图像区域的彩色点的形成及假硬化的UV照射和图像以外的区域的透明点的形成及假硬化的UV照射分别进行。然后,通过第2透明头部CL2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从真硬化用照射部44对在整个面涂覆的透明墨进行真硬化的UV照射。这样,第2实施例中,也可以减小表面的高低差(凹凸),并难以产生透明墨的凝聚。从而可以获得均一的光泽。
另外,第2实施例中,也形成为彩色点和透明点不接触。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从对应的假硬化用照射部42a~42e对彩色点及透明点分别照射假硬化用的UV,进行假硬化。从而,可以抑制墨的渗漏导致的画质劣化。
另外,第2实施例中,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通过假硬化用照射部42a~42e以点径可扩展的照射量进行假硬化,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后,进一步通过真硬化用照射部44进行真硬化。从而,在点扩展后由于点固化,因此彩色点和透明点的间隙减少,可以使光泽更均一。另外,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进行假硬化,因此即使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也没有墨渗漏的问题。
另外,第2实施例中也通过印刷机驱动程序,确定假硬化时的各色的彩色点的大小,并考虑透明点的大小后确定形成透明点的区域。从而,在假硬化时可以使点不接触。
另外,第2实施例中,也与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的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独立地设置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的第2头部CL2,另外,在与第2头部CL2相比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与假硬化用照射42a~42e独立的真硬化用照射部44。从而,第2实施例中,可以随着在传送方向传送介质,按顺序进行各色的彩色点的形成及假硬化、对图像以外的区域的透明点的形成及假硬化、对整个面的透明墨的涂覆以及真硬化。
另外,第2实施例中,第2头部CL2的喷嘴间距也比彩色墨用头部或第1头部CL1的喷嘴间距狭窄。从而,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时,可以高密度形成点,在介质的表面即使稍微凹凸也可以使表面均一。
===第3实施例===
图15A~图15C是第3实施例的印刷区域周边的概略图和印刷动作的说明图。另外,这些图中,与图2同一构成的部分附上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第3实施例中,在图像以外的区域排出透明墨的头部兼用作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的头部。另外,进行假硬化的照射部兼用作进行真硬化的照射部。另外,第3实施例的印刷机1中,通过使上游侧传送辊23A及下游侧传送辊23B的旋转反相,也可以使介质在传送方向的相反方向传送(逆传送)。
<第3实施例和第1实施例的构成的不同点>
第3实施例中,作为透明墨用的头部,设置与图2相同的第2头部CL2,作为UV的照射部,设置兼用于假硬化和真硬化的照射部45。
第2头部CL2设置在与彩色墨用头部相比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另外,如前述,第2头部CL2具有上游侧头部CL2a及下游侧头部CL2b。这些各头部的喷嘴的配置与图3B相同。该上游侧头部CL2a及下游侧头部CL2b的一方如后述,兼用于在未形成图像的区域形成透明点的场合和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的场合。
照射部45设置在与第2头部CL2相比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照射部45例如具有LED作为UV照射的光源,与前述实施例同样,可以改变UV的照射量。另外,第3实施例的照射部45通过改变照射量而兼用于假硬化和真硬化。
<第3实施例的印刷时的动作>
首先,如图15A所示,控制器60在传送方向传送介质,并在介质通过彩色墨用头部的下方时从彩色墨用的各头部依次排出墨。从而,在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
另外,控制器60在介质通过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的下方时,从上游侧头部CL2a和下游侧头部CL2b的一方排出透明墨,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此时,透明点与前述实施例同样,形成为不与彩色点接触。
另外,上游侧头部CL2a和下游侧头部CL2b这2个头部中,一方的头部不使用。这是因为透明点采用与彩色点相同的分辨率(360dpi)。
然后,介质通过照射部45的下方时,控制器60从照射部45照射假硬化用的UV。另外,在该假硬化时,与前述实施例同样,彩色点和透明点为不接触的状态。即,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照射假硬化的UV。另外,通过控制器60控制该假硬化的照射量,使得在后述真硬化时形成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的状态。
在假硬化后,如图15B所示,控制器60使上游侧传送辊23A及下游侧传送辊23B的旋转逆转,在传送方向的相反方向传送(逆传送)介质。通过该逆传送,介质传送到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的前方(传送方向上游侧)。
然后,如图15C所示,控制器60再度使上游侧传送辊23A及下游侧传送辊23B的旋转逆转,在通常的传送方向传送介质。然后,在介质通过第2头部CL2的下方时,从第2头部CL2排出透明墨,在介质的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此时,使用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的2个头部的全部喷嘴(参照图3B)。这样,第3实施例中,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时,可使用2个头部(上游侧头部CL2a、下游侧头部CL2b),因此可以迅速在介质整个面进行点的形成(涂覆)。另外,该场合由于进行逆传送,因此仅仅对输送带24上的介质进行整个面的涂覆。因此,第3实施例中,可以加快整个面涂覆时的传送速度。
然后,在介质通过照射部45的下方时,控制器60从照射部45照射真硬化用的UV。
另外,若这样进行逆传送,则介质的位置精度恶化,可能在点的形成位置产生误差。但是,由于是逆传送后在介质的整个面涂覆透明墨的处理,因此即使在透明点的形成位置产生误差也不会影响画质。
第3实施例中,也可以获得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另外,第3实施例中,通过逆传送,可以分别使透明墨用的头部及UV的照射部用一个兼用,因此与第1实施例相比,可以减少印刷机1的头部周边的构成要素。另外,如前述,可以加快整个面涂覆时的传送速度,缩短整个面涂覆所需的时间。
(第3实施例的总结)
第3实施例中,从彩色墨用头部排出彩色墨,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的上游侧头部CL2a、下游侧头部CL2b的一方排出透明墨,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然后,从照射部45对彩色点和透明点进行假硬化的UV照射后,将介质逆传送,采用第2头部CL2的上游侧头部CL2a、下游侧头部CL2b的两方,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从照射部45对在整个面涂覆的透明墨进行真硬化的UV照射。从而,第3实施例中,也与前述实施例同样,可以减小表面的高低差(凹凸),并使透明墨的凝聚难以产生。
另外,第3实施例中,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时,以不与彩色点接触的方式形成透明点,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通过照射部45对彩色点及透明点照射假硬化用的UV。从而,可以抑制墨的渗漏导致的画质劣化。
另外,第3实施例中,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通过照射部45以点径可扩展的照射量进行假硬化,将介质逆传送,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后,进一步通过照射部45进行真硬化。从而,在点扩展后,由于点固化,彩色点和透明点的间隙减少,可以使光泽更均一。另外,由于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进行假硬化,因此即使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也没有墨渗漏的问题。
另外,第3实施例中,也通过印刷机驱动程序来确定假硬化时的彩色点的大小,并考虑透明点的大小来确定形成透明点的区域。从而,在假硬化时可以使点不接触。
另外,第3实施例中,通过将介质逆传送,可以分别用一个第2头部CL2及一个照射部45兼用作透明墨用的头部及UV的照射部,因此与第1实施例相比,可以减少印刷机1的头部周边的构成要素。另外,在整个面涂覆时,通过采用第2头部CL2的上游侧头部CL2a、下游侧头部CL2b的两方,可以迅速进行透明墨在整个面的涂覆,因此,可以加快整个面涂覆时的传送速度,缩短整个面涂覆所需时间。
===第4实施例===
前述实施例是行式印刷机的实施例,而第4实施例中,对交互执行在传送方向传送介质的传送动作和使头部在与传送方向交差的方向(移动方向)移动并从头部排出墨的点形成动作的印刷机(串行印刷机)进行同样的处理。另外,第4实施例的串行印刷机如后述,在多个彩色墨的喷嘴列的两侧(外侧)设置了排出透明墨的喷嘴列。另外,第4实施例的串行印刷机如后述,可以进行逆传送。
图16是第4实施例的串行印刷机的立体图。
图16所示串行印刷机具有托架11、头部32和假硬化用照射部43。
托架11用于使头部32在移动方向上移动。另外,托架11以可装卸的方式保持收容UV墨的墨盒。托架11通过托架马达(未图示)沿导向轴在移动方向上往复移动。
头部32设置在托架11上。进而,头部32随着托架11的移动而在移动方向上移动,同时从头部的各喷嘴排出UV墨。另外,头部32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假硬化用照射部43在与印刷区域(即头部32)相比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以贯穿介质宽度以上的长度设置。另外,假硬化用照射部43具有LED作为UV照射的光源。
<第4实施例的头部的构成>
图17是第4实施例的头部32的构成的说明图。如图17所示,在头部32的下面,作为彩色墨用的喷嘴列,从移动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顺序排列形成黑色墨喷嘴列K、蓝绿色墨喷嘴列C、洋红色墨喷嘴列M、黄色墨喷嘴列Y。
另外,在彩色墨用的喷嘴列的两侧设置透明墨用的喷嘴列。具体地,在黑色墨喷嘴列K的沿移动方向的一端侧设置第1透明墨喷嘴列CL1′,在黄色墨喷嘴列Y的沿移动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第2透明墨喷嘴列CL2′。在各喷嘴列,排出UV墨的喷嘴以规定的喷嘴间距设置多个(例如180个)。
<第4实施例的印刷时的动作>
接着说明第4实施例的印刷时的动作。另外,以下的动作的主体是第4实施例的印刷机的控制器。
在最初的点形成动作中,使托架11从移动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以下也称为往路(去往的路径))移动,同时从头部32的彩色墨用的喷嘴排出UV墨,在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
另外,在该往路的点形成动作时,透明墨用的喷嘴列中,从成为头部32的移动的上游侧的第1透明墨喷嘴列CL1′排出透明墨,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另外,与前述实施例同样,以不与彩色点接触的方式排出透明点。
然后,以规定量在传送方向传送介质(传送动作)。
在下次的点形成动作中,使托架11从移动方向的另一端向一端(以下也称为返路(返回的路径))移动,从头部32的彩色墨用的喷嘴排出UV墨,在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
另外,在返路的点形成动作时,透明墨用的喷嘴列中,从成为头部32的移动的上游侧的第2透明墨喷嘴列CL2′排出透明墨,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另外,此时,也以不与彩色点接触的方式排出透明点。
这样,在往路和返路中,对形成透明点而使用的喷嘴列进行切换。
然后,反复进行传送动作和点形成动作。介质传送到假硬化用照射部43的下方后,从假硬化用照射部43照射假硬化的UV。该场合也与前述实施例同样,彩色点和透明点成为不接触的状态。即,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照射假硬化的UV。另外,调节假硬化的照射量,使得在真硬化前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
然后,使介质在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逆传送。另外,通过该逆传送,介质传送到印刷区域(即头部32)的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反复进行再度在传送方向传送介质的传送动作和点形成动作。另外,此时的点形成动作是在介质的整个面涂覆透明墨,不采用彩色墨用的喷嘴列,而采用其两端的2个透明墨用的喷嘴列。即,在往路及返路的点形成动作中,共同采用2个透明墨的喷嘴列。由于可使用这样的2个喷嘴列,因此可以缩短点形成动作的时间。
然后,在介质排纸前,通过真硬化用的照射部(未图示)对介质照射用于真硬化的UV。另外,与第3实施例同样,假硬化用照射部43也可以兼用于假硬化和真硬化的UV照射。
这样,在第4实施例的场合中,也可以进行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透明墨的形成及UV照射,可以获得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第4实施例的总结)
第4实施例中,点形成动作和传送动作交互进行的印刷机中,在点形成动作时,从头部32的彩色墨用喷嘴排出彩色墨,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透明墨用喷嘴CL1′及CL2′的一方排出透明墨,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从假硬化用照射部43进行彩色点和透明点的假硬化的UV照射后,将介质逆传送,采用头部32的透明墨用喷嘴CL1′及CL2′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对在整个面涂覆的透明墨进行真硬化的UV照射。从而,第4实施例中,也与前述实施例同样,可以减小表面的高低差(凹凸),并可以使透明墨的凝聚难以产生。
另外,第4实施例中,以彩色点和透明点不接触的方式分别形成彩色点和透明点,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从假硬化用照射部43对彩色点及透明点照射假硬化用的UV,进行假硬化。从而,可以抑制墨的渗漏导致的画质劣化。
另外,第4实施例中,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通过假硬化用照射部43以点径可扩展的照射量进行假硬化,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后,进行真硬化的UV照射。从而,由于在点扩展后使点固化,因此彩色点和透明点的间隙减少,可以使光泽更均一。另外,由于在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前进行假硬化,因此即使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也没有墨渗漏的问题。
另外,第4实施例中,也通过印刷机驱动程序来确定假硬化时的彩色点的大小,并考虑透明点的大小来确定形成透明点的区域。从而,可以在假硬化时使点不接触。
另外,第4实施例中,通过将介质逆传送,可以采用透明墨用喷嘴CL1′及CL2′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换言之,可以将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透明点的喷嘴兼用作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的喷嘴。因此,可以减少印刷机的头部的构成要素。另外,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时,可以采用透明墨用喷嘴CL1′及CL2′的两方,因此,可以加快整个面涂覆的点形成动作,缩短整个面涂覆所需的时间。
===第5实施例===
前述的实施例中,在图像以外的区域通过透明墨形成透明点,而第5实施例中,在图像以外的区域通过背景用的墨(本实施例中是白色墨)形成背景用的点。
图18是第5实施例的印刷区域周边的概略图。另外,图18中与图2同一构成的部分附上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18所示,第5实施例的印刷机具有用于形成白色墨的点的白色墨用的头部W1,以取代图2的透明墨用的第1头部CL1。另外,第5实施例中也与图2同样具有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
白色墨用于印刷图像的背景。例如,仅仅在透明薄膜印刷文字,如果没有背景色则难以看见文字。这样,仅仅在透明介质印刷图像难以看见图像,因此在这样的场合,必须采用白色墨那样的背景用墨。
其他构成大致与第1实施例相同。另外,印刷机驱动程序的处理也大致与第1实施例相同。但是,第5实施例中,印刷机驱动程序的处理中,第1实施例的Cl平面成为W平面。
第5实施例中,在第1实施例通过第1头部CL1形成透明点的部分,形成基于白色墨的白色点(与背景用点相当)。
图19是第5实施例的印刷机1执行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器60根据介质的传送从彩色墨用头部的各头部排出彩色墨,由彩色墨在图像的形成区域形成彩色点(S201)。这样,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
接着,控制器60通过白色墨用的头部W1在未由彩色墨形成图像的区域排出白色墨。这样,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白色点(S202)。此时,彩色点和白色点成为未接触的状态(参照图7)。这是因为,通过印刷机驱动程序作成印刷数据时,进行前述接触点检测处理及透明点除去处理,除去了与彩色点接触的白色点。这样,本实施例中,点形成时由于彩色墨和白色墨不接触,因此不发生图6那样的图像的渗漏。
接着,控制器60通过假硬化用照射部42照射UV,进行彩色点和白色点的假硬化(S203)。在该假硬化的UV的照射时,彩色点和白色点也不接触。这是因为,印刷机驱动程序的接触点检测处理中,检测与彩色点接触的透明点时,考虑了假硬化中的点的大小。通过该假硬化,点间的渗漏被抑制。另外,假硬化后由于点径也扩展,因此可以使光泽良好。另外,控制器60控制假硬化的照射量,使得在后述真硬化时如图8那样成为彩色点和白色点接触的状态。
在假硬化后,控制器60通过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在介质的整个面涂覆透明墨(S204)。该透明墨用的第2头部CL2如前述,具有比其他头部多的喷嘴数。从而,涂覆前即使是稍微凹凸也可以使表面均一。另外,由于在已经假硬化的彩色点(及白色点)上涂覆透明墨,因此没有墨渗漏的问题。
另外,此时,已经假硬化的白色点起楔(wedge)的功能,使得在整个面涂覆的透明墨难以沿着水平方向移动,从而难以凝聚。这样,难以产生图10那样的凝聚。这样,通过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可以减小高低差(凹凸)。从而可以使光泽良好。另外,由于透明墨不会如图10那样凝聚,因此可以使光泽更均一。
然后,控制器60通过真硬化用照射部44照射UV,进行真硬化(S205)。真硬化中,对在介质的整个面涂覆的透明墨照射UV。通过该真硬化,各点完全固化。另外,在真硬化时,如图8那样,彩色点和白色点成为接触的状态。这是因为,控制器60控制假硬化用照射部42的UV的照射量,使得真硬化时彩色点和白色点接触。
在进行真硬化后,对介质进行排纸。
<第5实施例的印刷处理和俘获处理的差异>
俘获(trapping)处理是指:重叠印刷成为印刷对象的印刷对象图像与背景用的图像即印刷对象图像的部分为例如素色的背景用的图像时,使印刷对象图像稍微膨胀而与背景用的图像重叠的处理。
不进行俘获处理时,例如,由于介质的伸缩等,重叠位置若稍微错位,则在印刷对象图像和背景图像边界可看见无印刷对象图像也无背景图像的部分(例如素色的部分)。此时,有可能难以看清完成的图像。若进行俘获处理,则即使重叠位置稍微错位,也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但是,假如以本实施例的构成进行俘获处理,则构成印刷对象图像的彩色点和构成背景用图像的背景用点(白色点)重叠,从而在彩色点和白色点之间产生渗漏。
相对地,本实施例中,由于不进行俘获处理而使彩色点和白色点不接触,因此彩色点和白色点之间不产生渗漏。另外,本实施例中,虽然不进行俘获处理,但是难以产生上述那样的在印刷对象图像和背景图像的边界可看见无印刷对象图像也无背景图像的部分的问题。这是因为如图8所示,在真硬化前扩展了彩色点和白色点(背景用点)的点径。
这样,第5实施例中,由彩色墨用头部形成彩色点,从而在介质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以不接触彩色点的方式,由白色墨用的头部W1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白色点。在彩色点和白色点接触前,由假硬化用照射部42对彩色点及白色点照射UV。从而,可以获得均一的光泽且抑制由墨的渗漏导致的画质劣化。
另外,第5实施例中,在彩色点和白色点接触前,由假硬化用照射部42以点径可扩展的照射量进行假硬化,在彩色点和白色点接触后,由真硬化用照射部44进行真硬化。从而,由于可以不产生点间的渗漏地扩展点,因此可以使光泽更均一。
(第5实施例的总结)
第5实施例中,从彩色墨用头部排出彩色墨来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白色墨用的头部W1排出白色墨来在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背景用的白色点。从假硬化用照射部42进行彩色点和白色点的假硬化的UV照射后,由第2透明头部CL2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从真硬化用照射部44对整个面涂覆的透明墨进行真硬化的UV照射。从而,可以减小表面的高低差(凹凸),且难以产生透明墨的凝聚。因此,可以获得均一光泽。
===其他实施例===
虽然说明了作为一实施例的印刷机等,但是上述的实施例只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而不是限定和解释本发明。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精神的情况下可变更和改良,并且本发明当然也包含其等价物。特别地,以下的实施例也是本发明所包含的。
<关于印刷机>
前述的实施例中作为装置的一例,说明了印刷机,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在彩色滤色片制造装置、染色装置、微细加工装置、半导体制造装置、表面加工装置、三维造形机、液体气化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尤其是高分子EL制造装置)、显示器制造装置、成膜装置、DNA芯片制造装置等应用墨喷射技术的各种的印刷装置中,也可以适用与本实施例同样的技术。
<关于墨>
前述的实施例,接受紫外线(UV)的照射而硬化的墨(UV墨)从喷嘴排出。但是,喷嘴排出的液体不限于这样的墨,也可以从喷嘴排出接受UV以外的其他电磁波(例如可见光等)的照射而硬化的液体。该场合,只要从假硬化用照射部及真硬化用照射部照射使该液体硬化的电磁波(可见光等)即可。
<关于图7>
在介质形成彩色点和透明点时,也可以不像图7那样使彩色点和透明点成为非接触。此时,虽然可能在彩色点和透明点之间产生渗漏,但是只要可以抑制在整个面涂覆透明墨时的墨的凝聚,就可以使光泽均一。
<关于图7的实现方法>
实现图7的状态的处理不限于第1实施例说明的方法。
例如印刷机驱动程序进行色变换处理时,也可以在通常的CMYK色空间进行色变换。然后,也可以在半色调处理后的CMYK色空间的图像数据中,生成Cl平面的图像数据,以确定未形成点的区域,并在该区域如图7那样配置透明点。
<关于印刷机驱动程序>
图12的印刷机驱动程序的处理也可以在印刷机侧进行。此时,由印刷机和安装了印刷机驱动程序的PC构成印刷装置。
<关于透明墨之一>
前述实施例中,为了形成图像以外的点而采用无色透明的透明墨,但是不限于透明墨。例如,也可以是使介质的表面具有光泽度的半透明加工液。另外,加工也可以不形成光泽。即使是调节介质表面的质感的加工液也可。
<关于透明墨之二>
前述实施例中,在彩色点形成后形成透明点,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透明点形成后形成彩色点,或者,也可以使透明点的形成和彩色点的形成同时进行。
<关于白墨>
第5实施例中,为了形成背景用的点而采用了白色墨,但是不限于白色墨。例如,介质如果是奶油色,则也可以采用与介质相同奶油色的墨作为背景用墨。
<关于假硬化后的状态>
前述实施例中,如图8,在假硬化后(真硬化前)使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但是也可以在假硬化后不使彩色点和透明点接触。此时,也可以获得抑制墨的渗漏导致的画质劣化的效果。

Claims (8)

1.一种印刷方法,采用:
排出用于在介质印刷图像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彩色墨的第1喷嘴;
排出用于加工介质的表面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加工液的第2喷嘴;以及
照射上述电磁波的照射部;
上述印刷方法包括:
通过从上述第1喷嘴排出上述彩色墨而在上述介质形成彩色点,在上述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上述第2喷嘴排出上述加工液,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加工用点;
对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
对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后,在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上述加工液;以及
对在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的上述加工液照射上述电磁波。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包括:
在上述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加工用点时,使上述彩色点与上述加工用点不接触,
在上述介质形成的上述彩色点与上述加工用点接触前,对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照射部的上述电磁波。
3.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在上述介质形成的上述彩色点与上述加工用点接触前,以能够扩展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的直径的照射量,对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
在上述电磁波的照射后,通过扩展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的直径使上述彩色点与上述加工用点接触,然后进一步对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
4.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根据从形成上述彩色点到上述照射部照射上述电磁波为止的时间和从形成上述加工用点到上述照射部照射上述电磁波为止的时间的至少一方,来确定上述区域。
5.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与上述第2喷嘴独立地设置排出上述加工液的第3喷嘴,
与上述第3喷嘴相比在上述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与上述照射部独立的其他照射部,
通过上述第3喷嘴,在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上述加工液,
通过上述其他照射部,对在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的上述加工液照射上述电磁波。
6.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上述第1喷嘴以规定的喷嘴间距排列,
上述第3喷嘴以小于上述规定的喷嘴间距的喷嘴间距排列。
7.一种印刷装置,具有:
排出用于在介质印刷图像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彩色墨的第1喷嘴;
排出用于加工介质的表面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加工液的第2喷嘴;
照射上述电磁波的照射部;以及
控制器,其通过从上述第1喷嘴排出上述彩色墨而在上述介质形成彩色点,在上述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上述第2喷嘴排出上述加工液,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加工用点,对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照射上述照射部的上述电磁波后,在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上述加工液,对在上述彩色点和上述加工用点上涂覆的上述加工液照射上述照射部的上述电磁波。
8.一种印刷方法,采用:
排出用于在介质印刷图像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彩色墨的第1喷嘴;
排出用于印刷上述图像的背景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背景用墨的第2喷嘴;
排出用于加工介质的表面且照射电磁波后硬化的加工液的第3喷嘴;以及
照射上述电磁波的照射部;
上述印刷方法包括:
通过从上述第1喷嘴排出上述彩色墨而在上述介质形成彩色点,在上述介质上印刷包括彩色点的图像,并且从上述第2喷嘴排出上述背景用墨,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图像以外的区域形成背景用点;
对上述彩色点和上述背景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
对上述彩色点和上述背景用点照射上述电磁波后,在上述彩色点和上述背景用点上涂覆上述加工液;以及
对在上述彩色点和上述背景用点上涂覆的上述加工液照射上述电磁波。
CN201010112535XA 2009-02-04 2010-02-04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Active CN1017919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4186/2009 2009-02-04
JP2009024186A JP5604790B2 (ja) 2009-02-04 2009-02-04 印刷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1911A true CN101791911A (zh) 2010-08-04
CN101791911B CN101791911B (zh) 2013-05-01

Family

ID=42397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12535XA Active CN101791911B (zh) 2009-02-04 2010-02-04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8267507B2 (zh)
JP (1) JP5604790B2 (zh)
CN (1) CN101791911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5467A (zh) * 2010-12-03 2012-07-11 施乐公司 利用光泽补偿喷墨印刷差动网目调保护涂层的系统和方法
CN102653174A (zh) * 2011-03-04 2012-09-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2689508A (zh) * 2011-03-22 2012-09-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程序
CN102744972A (zh) * 2011-04-20 2012-10-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以及程序
CN102785476A (zh) * 2011-05-18 2012-11-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CN103596762A (zh) * 2011-03-04 2014-02-19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00106B1 (de) * 2004-02-12 2008-03-15 Durst Phototech Digital Tech Tintenstrahldruckvorrichtung
FR2952583B1 (fr) * 2009-11-19 2013-01-25 Mgi France Systeme et procede de depot de fluide translucide solidifiable a epaisseur determinee
JP5632681B2 (ja) * 2010-08-25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JP2012056155A (ja) * 2010-09-08 2012-03-2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JP2012081658A (ja) * 2010-10-12 2012-04-2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5702191B2 (ja) * 2010-10-22 2015-04-15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5764997B2 (ja) * 2011-03-22 2015-08-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223931A (ja) * 2011-04-18 2012-11-15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印刷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847431B2 (ja) * 2011-04-27 2016-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891603B2 (ja) * 2011-04-28 2016-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出装置及び液体噴出方法
JP5776320B2 (ja) * 2011-05-12 2015-09-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817207B2 (ja) * 2011-05-12 2015-1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705028B2 (ja) * 2011-05-27 2015-04-22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ラインプリンタ
EP2551123B1 (en) * 2011-07-26 2016-08-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method, printed material and molded article
US9315022B2 (en) 2011-08-01 2016-04-19 Yuan Chang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WO2013056748A1 (en) * 2011-10-21 2013-04-2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JP5807544B2 (ja) * 2011-12-26 2015-1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5927926B2 (ja) * 2012-01-18 2016-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060511B2 (ja) * 2012-04-02 2017-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媒体
JP6094053B2 (ja) * 2012-04-24 2017-03-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188279B2 (ja) * 2012-04-27 2017-08-30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印刷方法
JP6127380B2 (ja) * 2012-04-27 2017-05-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6293151B2 (ja) 2012-09-26 2018-03-14 オセ−テクノロジーズ ビーブイ 硬化性液の適用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行うための装置
JP2014097650A (ja) 2012-09-27 2014-05-2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EP2951021B1 (en) * 2013-01-31 2022-06-22 HP Scitex Ltd Printer and image processing
DE102013207799A1 (de) * 2013-04-29 2014-10-30 Krones Ag Direktdruckverfahren zum Bedrucken von Kunststoffbehältern mit Deckschicht
JP6198462B2 (ja) * 2013-05-24 2017-09-20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TWI626168B (zh) * 2013-07-25 2018-06-11 滿捷特科技公司 噴墨列印及保持噴嘴水合作用的方法
US9108400B1 (en) * 2014-04-07 2015-08-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for preventing flutes on a print side
JP6437278B2 (ja) * 2014-04-23 2018-12-12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印刷方法
WO2015194566A1 (ja) * 2014-06-17 2015-12-23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WO2016075242A1 (en) 2014-11-13 2016-05-19 Abb Technology Ag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16097638A (ja) * 2014-11-25 2016-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システムおよび記録方法
US10000075B2 (en) * 2015-04-08 2018-06-19 Electronics For Imaging, Inc. Multilayer imaging with a high-gloss clear ink layer
WO2016181914A1 (ja) * 2015-05-11 2016-11-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582619B2 (ja) * 2015-06-30 2019-10-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ネイル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ネイルプリント装置の描画方法
CN107548448B (zh) * 2015-07-31 2020-11-20 惠普深蓝有限责任公司 层厚度的计算
US10730318B2 (en) 2015-08-07 2020-08-04 Electronics For Imaging, Inc. Spot gloss and gloss control in an inkjet printing system
DE102015218325A1 (de) * 2015-09-24 2017-03-30 Bhs Corrugated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 Gmbh Wellpappe-Anlage
JP6156469B2 (ja) * 2015-11-17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968541B2 (ja) * 2016-03-31 2021-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インク、インク収容体、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039227B2 (ja) * 2017-09-25 2022-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9693A (en) * 1994-12-12 1996-12-03 Xerox Corporation Curl control of printed sheets
JP3678301B2 (ja) 1998-11-24 2005-08-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樹脂硬化型の二液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US6167231A (en) * 1999-03-31 2000-12-26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rin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modular autoduplex mechanism
US6428157B1 (en) * 1999-06-03 2002-08-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Forming ink images having protection films
US6352255B1 (en) * 2000-06-12 2002-03-05 Xerox Corporation Reversing shuttle feeder
WO2002057083A1 (fr) * 2001-01-17 2002-07-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ntenant destine a un agent de traitement permettant de former une couche receptrice d'encre, contenant destine a de l'encre,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nregistrement
JP2003191594A (ja) * 2001-12-26 2003-07-09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インク、最終印刷物及び、記録装置
US6648446B1 (en) * 2002-04-25 2003-11-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mudge-resistant ink jet printing
US6655797B2 (en) * 2002-04-30 2003-12-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position of fixer and overcoat by an inkjet printing system
US6760052B2 (en) * 2002-06-03 2004-07-06 Primera Technology, Inc. CD recorder and printer
US6619792B1 (en) * 2002-07-12 2003-09-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mechanism
JP4151371B2 (ja) * 2002-10-08 2008-09-1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04188926A (ja) * 2002-12-13 2004-07-0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330569A (ja) * 2003-05-06 2004-11-2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印刷機及びその前処理液塗布方法
JP4465999B2 (ja) * 2003-07-29 2010-05-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吐出検査方法、吐出検査用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JP2005059462A (ja) 2003-08-18 2005-03-10 Natsuko Nakada 月別対比カレンダー
JP2005088342A (ja) * 2003-09-17 2005-04-07 Seiko Epson Corp 改善インクの減色処理
JP2005119279A (ja) * 2003-09-24 2005-05-12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印刷制御装置、印刷制御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7458673B2 (en) * 2003-10-29 2008-12-02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551715B2 (ja) * 2003-11-12 2010-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DE10359400A1 (de) 2003-12-18 2005-07-14 Khd Humboldt Wedag Ag Schüttgutkühler zum Kühlen von heißem Kühlgut
JP4470495B2 (ja) * 2004-01-15 2010-06-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561103B2 (ja) * 2004-01-16 2010-10-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311367B2 (en) * 2004-02-12 2007-12-25 Rimage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sensing and clamping discs
US7510277B2 (en) * 2004-03-01 2009-03-31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369786B2 (ja) * 2004-03-30 2009-11-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US7549740B2 (en) 2004-03-26 2009-06-2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534680B2 (ja) * 2004-09-09 2010-09-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026652B2 (ja) * 2005-04-08 2007-12-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827450B2 (ja) * 2005-07-15 2011-11-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30464A (ja) * 2005-07-29 2007-02-08 Fujifilm Holdings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5357B2 (ja) * 2005-08-16 2014-02-26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とそ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ト方法
US7789503B2 (en) * 2005-08-17 2010-09-07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7136803A (ja) * 2005-11-17 2007-06-07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およびプリンタ着脱トレイ
JP2007204581A (ja) * 2006-02-01 2007-08-1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セット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7210169A (ja) * 2006-02-08 2007-08-23 Toshiba Tec Corp 印字方法
JP2007210244A (ja) * 2006-02-10 2007-08-23 Fujifilm Corp 活性エネルギー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816160B2 (ja) * 2006-03-10 2011-1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及び画像記録プログラム
JP2007301816A (ja) * 2006-05-10 2007-11-22 Canon Inc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US8079694B2 (en) * 2008-11-13 2011-12-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lear fluid patterning on paper media
EP2199096B1 (en) * 2008-12-16 2011-07-2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0149418A (ja) * 2008-12-25 2010-07-0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287323B2 (ja) * 2009-02-12 2013-09-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5467A (zh) * 2010-12-03 2012-07-11 施乐公司 利用光泽补偿喷墨印刷差动网目调保护涂层的系统和方法
CN102555467B (zh) * 2010-12-03 2015-07-22 施乐公司 利用光泽补偿喷墨印刷差动网目调保护涂层的系统和方法
CN102653174A (zh) * 2011-03-04 2012-09-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3596762A (zh) * 2011-03-04 2014-02-19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记录装置
CN103596762B (zh) * 2011-03-04 2016-05-25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记录装置
CN102689508A (zh) * 2011-03-22 2012-09-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程序
CN102689508B (zh) * 2011-03-22 2015-03-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CN102744972A (zh) * 2011-04-20 2012-10-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以及程序
CN102785476A (zh) * 2011-05-18 2012-11-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94838A1 (en) 2010-08-05
CN101791911B (zh) 2013-05-01
JP5604790B2 (ja) 2014-10-15
US20130038652A1 (en) 2013-02-14
US9308740B2 (en) 2016-04-12
US20140292929A1 (en) 2014-10-02
US8267507B2 (en) 2012-09-18
US8789916B2 (en) 2014-07-29
JP2010179537A (ja) 2010-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1911B (zh)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CN101992604B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10481187B (zh) 多层纹理印刷
US20140139579A1 (en) Sparse test patterns in printed documents for identification of inkjet and printhead performance in a printer
CN102815094A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JP2009154325A (ja) 液体吐出方法、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151445B2 (ja) 液体吐出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20120293593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CN111052069A (zh) 用于给容器打印上直接印刷物的直接印刷方法和直接印刷机
EP3318411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adjustment method for printing apparatus
CN101415559B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JP674087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110085184A1 (en) Dot position measurement method and dot position measurement apparatus
CN102152627A (zh) 印刷装置
JP5169189B2 (ja) 液体吐出方法、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30035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01987531A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JP2021000763A (ja) ヘッド駆動装置、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ヘッド駆動方法
WO2019012759A1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画像記録装置
JP6531484B2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画像データを処理する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09302608A (ja) 補正値算出方法及び印刷方法
JP2015205431A (ja)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10065413B2 (en) Liquid discharging device, control apparatus for liquid dis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quid discharging device
CN109532247A (zh) 用于热成形应用的卷对卷式打印机中的可热成形护膜
JP2009137248A (ja) 液体吐出方法、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