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8922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8922A
CN101598922A CNA200910142666XA CN200910142666A CN101598922A CN 101598922 A CN101598922 A CN 101598922A CN A200910142666X A CNA200910142666X A CN A200910142666XA CN 200910142666 A CN200910142666 A CN 200910142666A CN 101598922 A CN101598922 A CN 101598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belt
transfer printing
conveying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426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8922B (zh
Inventor
望月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98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8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9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构件和第二驱动构件,所述第一驱动构件位于图像承载构件的下游和转印部的上游,所述第二驱动构件相对于在输送带构件上输送记录材料的方向而言,位于转印部的下游,并用于向输送带构件上施加驱动力。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电子照相方法或者静电记录方法的成像装置。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包括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输送带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存在可以利用直接转印方法或者中间转印方法形成全色图像的彩色成像装置。
中间转印方法能够使成像装置容易在各种类型的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从而,可以改善记录材料的选择性。在中间转印方法中,形成在单个感光鼓或者多个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被一度转印(即,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即可旋转的带构件上。然后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图7表示采用中间转印方法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参照图7,该成像装置包括四个处理单元,即,分别对应于四种颜色、即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成像单元。所述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10a、10b、10c和10d,充电装置20a、20b、20c和20d,曝光单元30a、30b、30c和30d,显影装置40a、40b、40c和40d,中间转印带510,一次转印构件530a、530b、530c和530d,感光鼓清洁器60a、60b、60c和60d,二次转印构件560和570,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0,以及定影装置70。
在成像处理过程中,充电装置20a、20b、20c和20d分别对感光鼓10a、10b、10c和10d均匀充电。然后曝光单元30a、30b、30c和30d利用根据图像信号被调制过的光束对感光鼓10a、10b、10c和10d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0a、10b、10c和10d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0a、40b、40c和40d对静电潜像显影,以便在感光鼓10a、10b、10c和10d上形成调色剂像。然后,通过在一次转印构件530a、530b、530c和530d上施加转印偏压,将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0上。利用感光鼓清洁器60a、60b、60c和60d收集在图像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0a、10b、10c和10d上的调色剂。
然后,通过在二次转印构件560和570之间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将从感光鼓10a、10b、10c和10d依次叠加到中间转印带510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定影单元70将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从而能够获得全色图像。
在如上所述的采用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装置中,存在这样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用于输送记录材料的转印输送带(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4989)。通过采用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输送带两者,可以稳定地输送诸如薄纸等记录材料,从而可以在更多种多样的记录材料上进行稳定的图像形成处理。
图8表示采用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输送带的成像装置。参照图8,成像装置包括四个处理单元,即,对应于四种颜色、即黄色、品红、青色及黑色的成像单元。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下述部件: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10a、10b、10c和10d,充电装置20a、20b、20c和20d,曝光单元30a、30b、30c和30d,显影装置40a、40b、40c和40d,中间转印带510,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0,一次转印构件530a、530b、530c和530d,感光鼓清洁器60a、60b、60c和60d,转印输送带910,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0,二次转印构件560和570,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0,以及定影装置70。
在成像处理过程中,与上面所述的采用中间转印方法的成像装置类似,在中间转印带510上形成图像。然后,将记录材料P安装到转印输送带910上并输送到二次转印压合部N2。通过在二次转印构件560和570之间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将中间转印带510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0的附近,将转印有图像的记录材料P从转印输送带910上分离。然后,定影装置70将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从而能够获得全色图像。
然而,在上述采用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输送带的传统的成像装置中,根据驱动辊520和920的配置,会发生下面所述的问题。
悬挂在内部二次转印辊560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0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0的表面将被记为Mf。进而,悬挂在外部二次转印辊570与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0之间的转印输送带910的表面将被记为Mh。
进而,将驱动辊520和920的旋转速度设定成使得中间转印带510的运动速度变得大于转印输送带910的运动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转印输送带910在降低中间转印带510的旋转速度的方向上在中间转印带510上施加力。因此,向中间转印带510的表面Mf上施加拉力。结果,中间转印带510被牢固地卷绕到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0上,使得中间转印带510不滑动。
然而,与此同时,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中间转印带510在增大转印输送带910的旋转速度的方向上在转印输送带910上施加力。结果,转印输送带910的表面Mh变得松弛。从而,转印输送带910变为不太牢固地卷绕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0上,从而,转印输送带910会滑动并导致诸如图像伸、缩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将转印输送带910的运动速度设定得大于中间转印带510的运动速度,则中间转印带510向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0上的卷绕变得不稳定。结果,会产生颜色重合失调和图像伸、缩。
如上所述,由于在驱动辊的半径上存在制造偏差,所以,难以使中间转印带510的运动速度与转印输送带910的运动速度相同。进而,驱动辊的旋转是不均匀的,从而,中间转印带510的运动速度变得不稳定,大于或者小于转印输送带910的运动速度。即使将驱动辊的旋转速度设定得使中间转印带510的运动速度和转印输送带910的运动速度变得相同,也会产生这种不稳定性。结果,中间转印带510变得更容易受到诸如齿轮等驱动力传动部的游隙的影响,增大图像中的变化。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337538讨论了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运动方向而言将中间转印带的驱动辊配置在二次转印部N2的上游。进而,理想的是,将转印输送带的驱动辊配置在二次转印部N2的下游。
然而,即使是按照上述方法配置驱动辊,当图像承载构件的运动速度大于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时,同样会产生上述问题。结果,中间转印带的旋转变得不稳定,从而影响转印输送带的旋转。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0-186786讨论了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中间转印带的旋转速度、以及记录材料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然而,没有讨论中间转印带与驱动辊的位置,并且,如果进而在这样的结构中配置转印输送带,则旋转会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在所述成像装置中,图像承载构件、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输送带(即,输送带构件)的旋转稳定性得到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包括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并用于在该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调色剂像;可旋转的中间转印带,所述可旋转的中间转印带用于携带从图像承载构件转印来的调色剂像;可旋转的输送带构件,用于与中间转印带接触并输送记录材料;转印构件,用于与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并形成转印部,以便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第一驱动构件,所述第一驱动构件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而言位于图像承载构件的下游和转印部的上游,并用于向中间转印带施加驱动力;以及,第二驱动构件,所述第二驱动构件相对于在输送带构件上输送记录材料的方向而言位于转印部的下游,并用于向输送带构件施加驱动力,其中,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大于图像承载构件的运动速度,并且,输送带构件在旋转方向上的运动速度大于中间转印带在旋转方向上的运动速度。
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和方面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结合到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和所进行的描述一起说明本发明的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特征和方面,用于阐述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的成像单元的详细剖视图。
图3表示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的结构。
图4是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的控制单元的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成像装置的成像单元的详细剖视图。
图7是采用中间转印方法的传统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采用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输送带的传统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特征和方面。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100的剖视图。成像装置100是全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四个感光鼓,并采用中间转印方法。
参照图1,成像装置100包括多个成像单元,即,第一成像单元(处理单元)Sa,第二成像单元Sb,第三成像单元Sc,和第四成像单元Sd。成像单元Sa、Sb、Sc和Sd分别形成彩色图像,即,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图像。
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成像单元Sa、Sb、Sc和Sd,除了在每一个成像单元中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之外,其结构是类似的。下面,除非必须将一个成像单元与其它的成像单元区分开之外,将省略表示使用不同颜色的调色剂的元件的字母a、b、c和d,总地描述为成像单元。
成像单元S包括作为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1。充电辊2、即一次充电装置,激光扫描器3、即曝光装置,显影装置4、即显影单元,以及鼓清洁器6、即图像承载构件的清洁装置,被沿着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围绕感光鼓1依次配置。进而,将中间转印带51、即可旋转的带构件配置成与成像单元Sa、Sb、Sc和Sd的感光鼓1a、1b、1c和1d接触。
中间转印带51围绕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驱动辊55和内部二次转印辊56,即,围绕多个支承构件伸展。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即第一驱动构件,将驱动力传递给中间转印带51,使得中间转印带51绕着图1中的箭头R3所示的方向运动。作为驱动源的马达M1向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提供驱动力。
进而,一次转印辊53a、53b、53c和53d,即,一次转印构件,配置在中间转印带51的内周面侧的内侧,与感光鼓1a、1b、1c和1d对向。一次转印辊53a、53b、53c和53d向着感光鼓1a、1b、1c和1d偏压中间转印带51。结果,形成一次转印部(即,一次转印压合部)N1a、N1b、N1c和N1d,在所述一次转印部处,感光鼓1a、1b、1c和1d与中间转印带51接触。
进而,外部二次转印辊57、即二次转印构件配置在中间转印带51的外周面侧的外侧,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即二次转印构件对向。外部二次转印辊57配置在转印输送带91的内侧,以便形成二次转印压合部N2、即二次转印部。
中间转印带51通过感光鼓1a、1b、1c和1d,使得在成像单元Sa、Sb、Sc和Sd处形成在感光鼓1a、1b、1c和1d上的图像被相继地覆盖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的图像在二次转印部N2被进一步转印到诸如纸张等记录材料P上。更具体地说,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然后,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图2详细地表示成像单元S。
参照图2,感光鼓1被成像装置的主体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是圆筒状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它基本上包括诸如铝等导电性基底11和形成在导电性基底11的外周上的光导层12。感光鼓1还包括位于中央的支轴13。驱动单元(未示出)沿着图2中的箭头R1所示的方向围绕支轴13旋转驱动感光鼓1。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用于感光鼓1的驱动单元独立于用于中间转印带51的驱动单元构成。
若在图2中观察,充电辊2、即一次充电构件配置在感光鼓1的上方。充电辊2与感光鼓1的表面接触,并将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成预定的极性和电位。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感光鼓1是充负电的。充电辊2包括位于中央的金属芯21,形成在金属芯21的外周的低电阻导电层22,以及中等电阻导电层23。该充电辊2成辊状。
充电辊2的金属芯21的两端被承载构件(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承。进而,充电辊2被平行地置于感光鼓1上。位于金属芯21的两端的承载构件被加压单元(未示出)向感光鼓1加载。结果,充电辊2与感光鼓1的表面压力接触,以便向感光鼓1上施加预定的压力。
充电辊2与感光鼓1在图2的箭头R1所示的方向上的旋转一起,被向图2中箭头R2所示的方向旋转驱动。充电偏压电源24,即,充电偏压输出单元,向充电辊2上施加充电偏压电压。从而感光鼓1的表面被接触充电。
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而言,激光扫描器3配置在充电辊2的下游。通过根据图像信息对激光束进行开关,激光扫描器3对感光鼓1扫描曝光。结果,根据图像信息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像(潜像)。
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而言,显影装置4配置在激光扫描器3的下游。显影装置4包括显影剂容器41,该显影剂容器41容纳作为显影剂的包括非磁性调色剂颗粒(即,调色剂)和磁性载体颗粒(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显影套筒42,即,显影剂承载构件被可旋转地配置在与感光鼓1对向的显影剂容器41内的开口的内侧。
磁性辊43、即磁场产生单元被固定地配置成相对于显影套筒42的旋转而言不能旋转。双组分显影剂被由磁性辊43形成的磁场承载在显影套筒42上。进而,当在图2中观察时,调节刮刀44配置在显影套筒42的下方,所述调节刮刀44是显影剂调节构件,用于调节和减薄携带在显影套筒42上的双组分显影剂。显影剂容器41在内部划分成显影室45和搅拌室46,当在图2中观察时,容纳有供应的调色剂的供应室47配置在显影容器41的上方。
形成在显影套筒42上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薄层,通过显影套筒42的旋转,被输送到与感光鼓1对向的显影区域。在该显影区域,位于该显影区域内的磁性辊43的主显影磁极的磁力使得显影套筒42上的双组分显影剂像谷穗一样竖立,形成磁刷。磁刷摩擦感光鼓1的表面,同时,显影偏压电源48、即显影偏压输出单元向显影套筒42上施加显影偏压电压。结果,附着在形成磁刷的穗的载体上的调色剂,被附着到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的曝光部上,形成调色剂像。
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像时,采用反向显影系统。更具体地说,被充电成与感光鼓1的充电极性相同极性的调色剂被附着到感光鼓1的通过曝光而使电位被降低的区域上。
一次转印辊53配置在感光鼓1的下方,当在图2中观察时,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而言,配置在显影装置4的下游。一次转印辊53包括金属芯531和导电层532,所述导电层532呈圆筒状形成在金属芯531的外周上。一次转印辊53的两端被诸如弹簧等加压构件(未示出)向感光鼓1加载。从而一次转印辊53的导电层532经由中间转印带51以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1的表面压接。进而,将金属芯531连接到一次转印偏压电源54上,即,一次转印偏压输出单元上。
形成在感光鼓1与一次转印辊53之间的一次转印部N1夹着中间转印带51。中间转印辊53与中间转印带51的内周面接触,并且随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一起旋转。
在成像处理过程中,一次转印偏压电源54在一次转印辊53上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电压。该一次转印偏压电压的极性(即,第二极性: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为正的充电极性)与调色剂的正常的充电极性(即,第一极性: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为负的充电极性)相反。从而,在一次转印辊53与感光鼓1之间形成电场,所述电场的作用使得第一极性的调色剂从感光鼓1向中间转印带51移动。结果,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上。
鼓清洁器6将一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诸如调色剂(即,一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等粘附物质除去。鼓清洁器6包括清洁刮刀61、即清洁构件,输送螺杆62,以及鼓清洁器壳体63。加压单元(未示出)使清洁刮刀61以预定的角度和压力与感光鼓1接触。清洁刮刀61刮掉并除去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所述调色剂集聚在鼓清洁器壳体63内。集聚的调色剂被输送到输送螺杆62,并且被排出到废调色剂容纳部(未示出)内。
参照图1,当在图1中观察时,中间转印单元5配置在感光鼓1a、1b、1c和1d的下方。中间转印单元5包括中间转印带51,一次转印辊53a、53b、53c和53d,内部二次转印辊56,外部二次转印辊57,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9。内部二次转印辊56是电接地的。进而,外部二次转印辊57连接到第二转印偏压电源58、即二次转印偏压输出单元上。内部二次转印辊56与中间转印带51的内周面接触,并且随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一起旋转。
当成像装置形成全色图像时,每一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分别在第一图像部Sa、第二图像部Sa、第三图像部Sa和第四图像部Sa形成在感光鼓1a、1b、1c和1d的每一个上。经由中间转印带51与各个感光鼓1a、1b、1c、1d对向配置的各个一次转印辊53a、53b、53c和53d,在每一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上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从而,相继地将调色剂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然后,通过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将被转印的调色剂像输送到二次转印部N2。
另一方面,这时,记录材料输送部8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二次转印部N2。更具体地说,拾取辊82从记录材料输送部8的盒81中一张一张地拾取记录材料P。然后利用输送辊83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转印输送带91、即输送带构件的附近。利用在吸引单元96与驱动辊95之间流动的吸引电流,将记录材料P吸引到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上。利用由偏压施加单元(未示出)施加到吸引单元96上的吸引偏压产生所述吸引电流。在记录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N2之前,通过由吸引单元96将记录材料P吸引到转印输送带91上,在二次转印中能够获得没有缺陷的稳定的图像。
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即二次驱动构件将驱动力传递给转印输送带91,所述转印输送带91沿着图1所示的箭头R4所指的方向旋转运动。马达M2、即驱动源将驱动力施加到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上。这样,被吸引到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上的记录材料P被输送到二次转印部N2。
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进行的成像处理过程中,二次转印偏压电源58向外部二次转印辊57上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电压。二次转印偏压电压的极性(即,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的正的充电极性)与调色剂的正常的充电极性(即,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的负的充电极性)相反。从而,在内部二次转印辊56与外部二次转印辊57之间形成电场,该电场的作用将正常充电极性的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51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结果,中间转印带51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在二次转印部N2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在被吸引到转印输送带91上的同时,被转印输送带91输送。在被稳定地从中间转印带51上分离之后,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附近,将记录材料P从转印输送带91上分离。然后,在被沿着输送导向件97导向之后,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定影装置7、即定影单元。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9将二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1的外周面上的诸如调色剂等附着物质(即,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去除并收集起来。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9的结构与鼓清洁器6的结构类似,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9包括清洁刮刀591,即,由聚氨酯橡胶制成的清洁构件,该清洁构件与中间转印带51压接,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方向相反。因此,清洁刮刀591在降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速度的方向上向中间转印带51上施加力。也可以将清洁刮刀591构造成能够与中间转印带51压接和分离。
定影装置7包括可旋转地配置的定影辊71、即定影构件,以及加压辊72、即加压构件,所述加压辊压在定影辊71上并同时进行旋转。诸如卤素灯等加热器73被配置在定影辊71的内侧。通过控制施加到加热器73上的电压,调节定影辊71的表面温度。
在记录材料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7之后,记录材料P在以恒定的速度旋转的定影辊71与加压辊72之间通过。因此,以近似恒定的压力和温度在两侧对记录材料P加压并加热。结果,将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熔融并定影到记录材料P上,从而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全色图像。
中间转印带51由诸如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电介质树脂形成。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利用体积电阻率为1012Ω/sq(采用符合JIS-K6911规则的探针:施加电压为100V,施加时间为60sec,在温度=23℃、湿度=50%RH的条件下)、厚度为80μm的聚酰亚胺(PI)树脂作为中间转印带51。然而,这并非限制,也可以利用不同体积电阻率和厚度的其它材料。
一次转印辊53包括直径为8mm的金属芯531和厚度4mm、起着导电层532作用的导电性的聚氨酯海绵层。一次转印辊53的电阻大约为106Ω(在温度=23℃、湿度=50%RH的条件下)。根据在向金属芯531上施加50V的电压、同时转印辊53在500g-wt的负荷下以50mm/sec的圆周速度相对于大地旋转时测定的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确定一次转印辊53的电阻。
内部二次转印辊56包括直径18mm的金属芯561以及厚度为7mm的起着导电层562作用的硅橡胶固体层。内部二次转印辊56的电阻大约为1×104Ω,测量方法与一次转印辊53的测量方法一样。
外部二次转印辊57包括直径为8mm的金属芯571和厚度为4mm、起着导电层572作用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海绵层。采用和一次转印辊53相同的测量方法,在施加2000V的电压的条件下,外部二次转印辊57的电阻大约为1×107Ω。
与中间转印带51类似,转印输送带91可以利用诸如PC、PET、PVDF等电介质树脂形成。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转印输送带91使用其中分散有碳黑、表面电阻率为1×104Ω/sq(采用符合JIS-K6911规则的探针:施加电压为100V,施加时间为60sec,在温度=23℃、湿度=50%RH的条件下)、厚度为80μm的聚酰亚胺(PI)树脂。然而,这并不是限制,也可以利用具有不同的体积电阻率和厚度等的其它材料。
图4是表示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控制单元的框图。参照图4,控制单元(即,中央处理单元(CPU))控制成像单元、记录材料输送单元、转印单元(一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定影装置和马达M1及M2。
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成像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分别被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即第一驱动构件和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即第二驱动构件旋转驱动。
如上所述,因为由制造偏差造成在驱动辊的半径上存在偏差,所以,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会偏离或者不同于目标运动速度。进而,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被内部二次转印辊56和外部二次转印辊57夹持。从而,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与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变成作用到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上的负荷,并且影响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的每一个的旋转。
下面参照图3详细说明上述作用。
图3表示根据图1所示的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参照图3,M表示悬挂在悬挂辊之间的带的表面。例如,将悬挂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记为Me。进而,将悬挂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与外部二次转印辊57之间的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记为Mh。
在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方向而言,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配置在感光鼓1的下游和二次转印部的上游。因此,形成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e倾向于松弛。
另一方面,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而言配置在第二转印部的下游。形成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与外部二次转印辊57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h具有相别而言被拉拽的倾向。然而,如果中间转印带51在增大转印输送带91的旋转速度的方向上向转印输送带91上施加力,则表面Mh变得松弛。结果,转印输送带91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上的悬挂变得不稳定,导致转印输送带91滑动或者降低张力。如上所述,这导致记录材料P的输送速度的不稳定性,从而会发生图像的伸、缩。
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方向而言配置在二次转印部的上游。进而,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而言配置在二次转印部的下游。进而,将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设定得大于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
通过如上所述地设定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悬挂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与外部二次转印辊57之间的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Mh,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受到沿着降低转印输送带91的旋转速度的方向的力。从而,表面Mh被更稳固地牵引,变得更不容易发生转印输送带91的滑动。
进而,在二次转印部N2,沿着增大旋转速度的方向的力被施加到悬挂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e上。从而,表面Me被拉拽,中间转印带51被稳固地卷绕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上,从而变得更不容易发生滑动。更具体地说,由于圆周速度的不同,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中间转印带51被转印输送带91拉拽,使得表面Me变得更不容易松弛。
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将对应于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的处理速度设定在300mm/sec,将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设定在302mm/sec。然而,优选地,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与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大约在0.2%至3%之间。如果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变为小于0.2%,则由于不均匀的旋转,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与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可能会颠倒。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差变为大于3%,则可能产生好像调色剂像被拖拽的图像缺陷。
进而,在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一次转印部配置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的上游,并且,二次转印部配置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的下游。将感光鼓1的运动速度设定得低于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更具体地说,将感光鼓1的运动速度设定在298mm/sec。通过运动速度之间的这种关系,悬挂在感光鼓1d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d从感光鼓1受到沿着降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速度的方向的力。因此,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d和Me从上游侧和下游侧两者向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上施加卷绕力。结果,降低了产生滑动的可能性。
进而,感光鼓1的运动速度与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可以大约在0.2%至3%之间。如果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变为小于0.2%,则由于不均匀的旋转,感光鼓1的运动速度与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可能颠倒。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差变为大于3%,则可能产生就好像调色剂像被拖拽的图像缺陷。
进而,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方向而言,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9配置在内部二次转印辊56的下游和感光鼓1a的上游。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9使聚氨酯橡胶刮刀591以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方向反向的方式与中间转印带51压接。从而,沿着降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速度的方向的力被施加到中间转印带51上。结果,即使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f在二次转印部N2从转印输送带91受到松弛力,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9也能够阻止中间转印带51松弛。从而,可以防止由于形成于感光鼓1a上游的表面Mg松弛引起的一次转印压合部N1a的形成中的不稳定性导致诸如转印部中的飞溅等图像缺陷。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感光鼓、中间转印带驱动辊和二次转印构件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而言依次从上游起进行配置。进而,相对于转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而言,二次转印构件和转印输送带驱动辊从上游起依次进行配置。进而,将转印输送带的运动速度设定得大于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更优选地,将转印输送带的运动速度设定得大于图像承载构件的运动速度。进而,更优选地,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而言,将清洁构件设置在二次转印构件的下游和图像承载构件的上游。结果,在成像装置中,可以降低由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输送带的滑动引起的图像的伸、缩及颜色重合失调。
在上面描述的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悬挂辊不配置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之间。然而,如果将悬挂辊配置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之间,则悬挂辊几乎不将制动力用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从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包括悬挂辊的这种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即使在图像承载构件的圆周速度与中间转印带的圆周速度之间存在差异,也能够改善中间转印带和输送带构件的旋转稳定性。
下面将参照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示范性的实施形式。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结构,除了每个带的驱动辊的配置和每个带的速度之间的关系之外,与第一种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结构类似。从而,下面将省略其详细描述,只描述其不同之处。
参照图5,在该成像装置中,配置第一成像单元Sa、第二成像单元Sb、第三成像单元Sc和第四成像单元Sd、即作为成像单元的处理单元。成像单元Sa、Sb、Sc和Sd分别对应于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各种颜色。进而,在成像装置中配置感光鼓1a、1b、1c和1d,充电装置2a、2b、2c和2d,曝光单元3a、3b和3c,显影单元4a、4b、4c和4d,中间转印带51,一次转印构件53a、53b、53c和53d,以及感光鼓清洁器6a、6b、6c和6d。
中间转印带51围绕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驱动辊55和内部二次转印辊56、即多个支承构件延伸。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即第一驱动构件将驱动力传递给中间转印带51,从而中间转印带51绕着图5中的箭头R3所示的方向运动。进而,外部二次转印辊57、即二次转印构件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即二次转印构件相对向地配置在中间转印带51的外周面上。外部二次转印辊57和内部二次转印辊56夹住将下面将要描述的转印输送带91,从而形成二次转印压合部N2。
在全色成像处理中,分别在第一成像单元Sa、第二成像单元Sb、第三成像单元Sc和第四成像单元Sd中的感光鼓1a、1b、1c和1d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像。所述彩色调色剂像被相继地转印(即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并且随着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被输送到二次转印部N2。
另一方面,记录材料输送部8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二次转印部N2。更具体地说,拾取辊82从记录材料输送部8中的盒81一张一张地拾取记录材料P。然后利用输送辊83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转印输送带91的附近。记录材料P被在吸引单元96与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之间流过的吸引电流吸引到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上。利用由偏压施加单元(未示出)施加到吸引单元96上的吸引偏压产生吸引电流。因此,在记录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N2之前,通过吸引单元96将记录材料P吸引到转印输送带91上,在二次转印中,可以获得没有缺陷的稳定的图像。
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即二次驱动构件将驱动力传递给转印输送带91,所述转印输送带91在图5的箭头R4所示的方向上旋转运动。马达M2、即驱动源将驱动力施加到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上。这样,将被吸引到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上的记录材料P输送到二次转印部N2。
在二次转印部N2处被转印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在被吸引到转印输送带91上的同时,被转印输送带91输送。在被稳定地从中间转印带51上分离之后,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的附近,将记录材料P从转印输送带91上分离。然后,在被沿着输送导向件97导向之后,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定影装置7、即定影单元。配置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9内的、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51的清洁刮刀591,除去并收集二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1上的调色剂。
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在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与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之间存在差异,所述差异是由于由制造偏差引起的对带进行驱动的驱动辊的半径上的偏差导致的。从而,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与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变成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上的负荷,并影响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的每一个的旋转。
下面参照图6描述上述作用。
图6表示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参照图6,被悬挂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被记为Mf。进而,悬挂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与外部二次转印辊57之间的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被记为Mj。
在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中,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配置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的下游。形成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二次转印压合部N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f具有被比较而言被牵引的倾向。但是,如果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处,转印输送带91在增大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速度的方向上向中间转印带51上施加力的话,则表面Mf变得松弛。结果,中间转印带51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上的悬挂变得不稳定,并导致中间转印带51滑动,从而降低张力。结果,由于中间转印带51的不稳定的旋转,导致诸如颜色重合失调等问题。
另一方面,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被配置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的上游。形成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与二次转印压合部N2之间的表面Mj变得容易松弛。
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在包括中间转印带51和转印输送带91的成像装置中,将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配置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的下游。进而,将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配置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的上游。进而,将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设定得大于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从而可以减轻上述问题。
通过设定运动速度之间的上述关系,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处,沿降低旋转速度的方向的力被施加到悬挂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f上。结果,中间转印带51被拉拽,从而中间转印带51被牢固地卷绕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上,不容易产生中间转印带51的滑动。
进而,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沿着增大旋转速度的方向的力被施加到悬挂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与外部二次转印辊57之间的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Mj上。结果,表面Mj被拉拽,从而,转印输送带91被牢固地卷绕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上,不容易产生转印输送带91的滑动。
更具体地说,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将对应于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的处理速度设定在300mm/sec,将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设定在298mm/sec。但是,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与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异大约在0.2%至3%之间。如果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变得小于0.2%,则由于不均匀的旋转,使得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与转印输送带9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可能会变得颠倒。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差大于3%,则有可能产生就好像调色剂像被拖拽那样的图像缺陷。
进而,在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二次转印部配置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的上游,一次转印部配置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的下游。感光鼓1的运动速度被设定得大于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更具体地说,感光鼓1的运动速度被设定在大约302mm/sec。通过运动速度之间的这种关系,悬挂在感光鼓1a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g从感光鼓1受到在降低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速度的方向上的力。从而,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Mg和Me从上游侧和下游侧两侧向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上施加缠绕力。结果,可以降低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可以使一次转印压合部N1稳定。
进而,感光鼓1的运动速度与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可以在大约0.2%至3%之间。如果运动速度之间的差变为低于0.2%,由于不均匀的旋转,感光鼓1的运动速度与中间转印带5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差有可能变颠倒。另一方面,如果该差变为大于3%,有可能产生就好像调色剂像被拖拽那样的图像缺陷。
进而,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相对于转印输送带91的旋转方向而言,转印输送带清洁器99配置在外部二次转印辊57的下游和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的上游。转印输送带清洁器99清洁集聚的调色剂或者粘附在转印输送带91上的纸的微颗。
转印输送带清洁器99包括清洁刮刀,即,由聚氨酯橡胶制成的清洁构件,所述清洁刮刀与转印输送带91的旋转方向相反地与转印输送带91压接。这样,清洁刮刀在转印输送带91上沿着降低旋转速度的方向施加力。结果,如果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Mh在二次转印压合部N2受到来自中间转印带51的松弛力,转印输送带清洁器99能够阻止转印输送带91的松弛。从而,转印输送带91的表面Mi在转印输送带驱动辊92上的悬挂变得稳定,可以防止由于转印输送带91的滑动引起的图像的伸、缩。
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通过使与中间转印带51压接的清洁刮刀591与驱动辊52压接,可以改善清洁性能。中间转印带51包括传统的操纵机构,该操纵机构使在其间中间转印带51被拉伸的辊倾斜,以便调整在与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如果在配置操纵机构时使与清洁构件相对的辊倾斜,则清洁性能不会变得稳定。在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可以利用简化的结构解决这种不稳定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而言,从上游起依次配置感光鼓、二次转印构件、中间转印带驱动辊。进而,相对于转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而言,从上游起依次配置转印输送带驱动辊和二次转印构件。
进而,将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设定得大于转印输送带的运动速度。更优选地,将图像承载构件的运动速度设定得大于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
进而,相对于转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而言,可以将转印输送带清洁构件配置在二次转印构件的下游和转印输送带驱动辊的上游。
结果,在成像装置中可以减少由于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输送带的滑动引起的图像的伸、缩以及颜色重合失调。
在上面所述的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中,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之间不配置悬挂辊。然而,如果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52与内部二次转印辊56之间配置悬挂辊,则悬挂辊几乎不对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施加制动力。从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这种包括悬挂辊的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范性的实施形式,成像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和与中间转印带接触的输送带构件。可以降低由于中间转印带和输送带构件的松弛引起的中间转印带和输送带构件的旋转的不稳定性。
尽管参照示范性的实施形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揭示的示范性的实施形式。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出最广泛的说明,包括所有的改型、等价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包括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并用于在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调色剂像;
可旋转的中间转印带,用于携带从图像承载构件转印来的调色剂像;
可旋转的输送带构件,用于与中间转印带接触并输送记录材料;
转印构件,用于与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并形成转印部,以便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
第一驱动构件,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而言,所述第一驱动构件位于图像承载构件的下游和转印部的上游,用于向中间转印带施加驱动力;以及
第二驱动构件,相对于在输送带构件上输送记录材料的方向而言,所述第二驱动构件位于转印部的下游,用于向输送带构件施加驱动力;
其中,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大于图像承载构件的运动速度,并且,输送带构件在旋转方向上的运动速度大于中间转印带在旋转方向上的运动速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洁构件,所述清洁构件用于与中间转印带接触,并除去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之后残留的调色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而言,所述清洁构件位于转印部的下游和图像承载构件的上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被设置成施加减小中间转印带的旋转速度的方向的力。
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包括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用于在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调色剂像;
可旋转的中间转印带,用于携带从图像承载构件转印来的调色剂像;
可旋转的输送带构件,用于与中间转印带接触并输送记录材料;
转印构件,用于与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并形成转印部,以便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
第一驱动构件,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而言,所述第一驱动构件位于图像承载构件的上游和转印部的下游,并用于向中间转印带施加驱动力;以及
第二驱动构件,相对于在输送带构件上输送记录材料的方向而言,所述第二驱动构件位于转印部的上游,并用于向输送带构件施加驱动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中间转印带在其旋转方向上的运动速度大于所述输送带构件在其旋转方向上的运动速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图像承载构件的运动速度大于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洁构件,所述清洁构件用于与中间转印带接触,并除去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之后残留的调色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而言,该清洁构件位于转印部的下游和图像承载构件的上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清洁构件被设定成施加在减小中间转印带的旋转速度的方向上的力。
CN200910142666XA 2008-06-06 2009-06-05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89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9365 2008-06-06
JP2008149365A JP5371291B2 (ja) 2008-06-06 2008-06-0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49365 2008-06-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8922A true CN101598922A (zh) 2009-12-09
CN101598922B CN101598922B (zh) 2011-07-20

Family

ID=41139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266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8922B (zh) 2008-06-06 2009-06-05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20791B2 (zh)
EP (1) EP2131251B1 (zh)
JP (1) JP5371291B2 (zh)
KR (1) KR101080584B1 (zh)
CN (1) CN101598922B (zh)
RU (1) RU2410738C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7830A (zh) * 2014-04-02 2015-10-1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0645B2 (ja) * 2011-09-30 2016-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304448B2 (en) * 2013-09-15 2016-04-05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US10197948B2 (en) 2014-09-17 2019-02-05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783513B2 (ja) * 2014-11-28 2020-1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56811B2 (en) 2014-11-28 2018-1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veying device having a first conveyance member that transmits driving force to a second conveyance member
JP6055497B2 (ja) * 2015-02-02 2016-12-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製造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78084B2 (ja) * 2015-02-02 2017-02-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製造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6786A (ja) 1996-12-26 1998-07-14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983060A (en) * 1997-03-31 1999-11-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removes a surface potential of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KR100314952B1 (ko) * 1998-06-29 2001-11-23 이토가 미찌야 소성변형에 기인한 화상열화를 방지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1337538A (ja) * 2000-05-24 2001-12-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29550A (ja) * 2001-07-13 2003-01-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079790B2 (en) * 2001-10-26 2006-07-18 Kyocer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67675B2 (ja) * 2003-02-13 2007-01-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平行度調整方法
JP3584938B2 (ja) * 2003-02-20 2004-11-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25932A (ja) 2003-04-25 2004-11-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58125A (ja) * 2004-03-12 2005-09-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0778A (ja) * 2004-07-20 2006-02-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9651B2 (ja) * 2004-10-27 2012-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制御方法、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1233A (ja) * 2004-12-14 2006-06-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と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JP2007114616A (ja) * 2005-10-21 2007-05-10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0687B2 (ja) * 2006-05-12 2011-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14989A (ja) 2006-07-03 2008-01-24 Ricoh Co Ltd ベルト走行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24236B2 (ja) * 2007-06-25 2012-04-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7830A (zh) * 2014-04-02 2015-10-1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9658577B2 (en) 2014-04-02 2017-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belt rollers of specific shapes
CN104977830B (zh) * 2014-04-02 2017-09-08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304411A1 (en) 2009-12-10
JP5371291B2 (ja) 2013-12-18
JP2009294516A (ja) 2009-12-17
EP2131251A2 (en) 2009-12-09
KR101080584B1 (ko) 2011-11-04
KR20090127236A (ko) 2009-12-10
EP2131251A3 (en) 2014-07-23
CN101598922B (zh) 2011-07-20
RU2410738C1 (ru) 2011-01-27
US8320791B2 (en) 2012-11-27
RU2009121578A (ru) 2010-12-10
EP2131251B1 (en) 2018-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8922B (zh) 成像装置
US2007023099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201571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50556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243473A1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8901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193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5163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11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91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13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403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430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0243553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5557A (ja)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148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51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4109550A (ja) 像担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78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13302B2 (ja)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748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0539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72087A (ja) 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JP20030295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2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