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5176B - 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由该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体和电线 - Google Patents

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由该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体和电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5176B
CN101595176B CN200780042356.XA CN200780042356A CN101595176B CN 101595176 B CN101595176 B CN 101595176B CN 200780042356 A CN200780042356 A CN 200780042356A CN 101595176 B CN101595176 B CN 1015951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clopentadienyl
zirconium dichloride
methylene radical
propylene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23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5176A (zh
Inventor
保谷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Chemicals Inc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95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5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5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5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4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42Copolymers of propene at least partially crystalline copolymers of propene with other 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5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10/00
    • C08F255/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10/00 on to polymers of olefins having two or three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5/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 C08L25/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sty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1/00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51/06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grafted on to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3/00Compositions of block copolymer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equence of a polymer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53/02Compositions of block copolymer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equence of a polymer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of vinyl-aromatic monomers and conjugated die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18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 H01B3/3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plastics; resins; waxes
    • H01B3/44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plastics; resins; waxes vinyl resins; acrylic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18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 H01B3/3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plastics; resins; waxes
    • H01B3/44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plastics; resins; waxes vinyl resins; acrylic resins
    • H01B3/441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plastics; resins; waxes vinyl resins; acrylic resins from alke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29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or by flame
    • H01B7/295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or by flame using material resistant to flam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1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pecific function
    • C08K3/013Fillers, pigments or reinforcing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08L2205/03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containing four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7/00Properties characterising the ingredient of the composition
    • C08L2207/10Peculiar tacticity
    • C08L2207/12Syndiotactic polypropyl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6Elastomeric ethene-propene or ethene-propene-diene copolymers, e.g. EPR and EPDM rubb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9/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njugated diene hydrocarbons
    • C08L9/06Copolymers with styr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A)用差示扫描量热计观测到的熔点为100℃以上的丙烯类聚合物0~80重量%;(B)特定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5~85重量%;(C)选自乙烯类弹性体(C1)和苯乙烯类弹性体(C2)中的一种以上的弹性体合计0~40重量%;和(D)无机类填料15~80重量%(其中,(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为100重量%)。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含有高比例的无机类填料,并且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同时具有优异的断裂伸长、低温特性、耐白化性和耐损伤性、耐磨损性、应力吸收性和阻燃性。

Description

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由该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体和电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和由该组合物形成的成型体。 
背景技术
聚丙烯类树脂是与聚乙烯类树脂(聚乙烯类弹性体)相比,耐热性、机械强度、耐损伤性和耐磨损性优异的材料,其成型品用于广泛的用途。虽然由一般的聚丙烯和无机类填料得到的成型品,在耐热性、机械强度方面也优异,但其另一方面,柔软性、耐冲击性差。因此,在需要柔软性、耐冲击性这样的特性的用途中,主要使用聚乙烯类树脂。但是,由聚乙烯类树脂得到的成型品,有耐损伤性差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由聚丙烯类树脂和无机类填料(阻燃剂)形成的成型体,已知要求耐损伤性的电线或配线(Wire harness)。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特定丙烯聚合物的汽车用绝缘电线。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所使用的成型体,虽然柔软性、耐冲击性优异,但耐损伤性不充分。 
另外,一般由聚丙烯类树脂形成的成型体,在将其弯曲时的弹性高,不表现如由聚氯乙烯形成的成型体那样的柔韧性(应力吸收)。这依存于聚丙烯树脂的特性,在现有的材料中改善该柔韧性(应力吸收)是非常困难的。 
专利文献1:特开2003-3133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其含有高比例的无机类填料,并且柔软性、机械强度、断裂伸长、耐热性、低温特性(低温脆化温度、低温耐冲击)、耐损伤性、耐磨损性、耐白化性、应力吸收性和阻燃性优异。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柔 软性、机械强度、断裂伸长、耐热性、低温特性(低温脆化温度、低温耐冲击)、耐白化性、阻燃性优异,并且耐损伤性、耐磨损性、应力吸收性更优异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以及适用于制造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由该组合物形成的成型体、以及具有使用该组合物而形成的绝缘体和/或护套的电线。 
因此,本发明人等反复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特定的丙烯类聚合物和特定的软质丙烯类聚合物,能够得到无机类填料的掺入性优异、原样保持柔软性,与由现有的乙烯类材料或现有的丙烯类材料和无机类填料构成的组合物相比,断裂伸长、耐热性和耐白化性、耐损伤性、耐磨损性、应力吸收性优异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还发现通过使用这样的含有特定软质丙烯类聚合物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能够得到柔软性、机械强度、断裂伸长、耐热性、低温特性、耐损伤性、耐磨损性、耐白化性、应力吸收性和阻燃性优异的成型体。 
即,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 
(A)满足下述要件(a)的丙烯类聚合物0~80重量%; 
(B)满足下述要件(b)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5~85重量%; 
(C)选自乙烯类弹性体(C1)和苯乙烯类弹性体(C2)中的一种以上的弹性体0~40重量%;和 
(D)无机类填料15~80重量%(其中,(A)、(B)、(C)和(D)的合计量为100重量%), 
(a):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观测到的熔点为100℃以上, 
(b):按照ASTM D-1238,在230℃、2.16kg负荷下测定的MFR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内,并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b-1)用13C-NMR法测定的间规三单元组分率(rr分率)为60%以上, 
(b-2)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55~90摩尔%,源自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中的至少一种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0~45摩尔%(其中,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合计为100摩尔%),在 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dL/g)与上述MFR(g/10分钟、230℃、2.16kg负荷)满足关系式: 
1.50×MFR(-0.20)≤[η]≤2.65×MFR(-0.20)。 
作为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可以使用等规丙烯类聚合物(A1)或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 
上述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熔点优选为145℃以上。 
上述无机类填料(D)优选是选自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碳酸盐和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以上。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相对于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上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上述弹性体(C)和上述无机类填料(D)的合计100重量份,优选含有油(E)0.1~20重量份,优选含有具有极性基的乙烯基化合物的接枝量为0.01~10重量%的接枝改性聚合物(F)(将接枝改性聚合物的重量设为100重量%)0.1~30重量份。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上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和上述接枝改性聚合物(F)熔融混炼,制造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将该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上述无机类填料(D)、根据需要使用的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上述弹性体(C)熔融混炼。 
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优选由上述制造方法得到。 
另外,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 
将(A)满足下述要件(a)的丙烯类聚合物0~80重量%、 
(B)满足下述要件(b)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5~85重量%、 
(C)选自乙烯类弹性体(C1)和苯乙烯类弹性体(C2)中的一种以上的弹性体0~40重量%、和 
(D)无机类填料15~80重量%(其中,(A)、(B)、(C)和(D)的合计量为100重量%)熔融混炼而制造, 
(a):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观测到的熔点为100℃以上, 
(b):按照ASTM D-1238,在230℃、2.16kg负荷下测定的MFR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内,并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b-1):用13C-NMR法测定的间规三单元组分率(rr分率)为60% 以上, 
(b-2):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55~90摩尔%,源自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中至少一种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0~45摩尔%(其中,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合计为100摩尔%),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dL/g)与上述MFR(g/10分钟、230℃、2.16kg负荷)满足关系式: 
1.50×MFR(-0.20)≤[η]≤2.65×MFR(-0.20)。 
本发明的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含有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99~14重量份和接枝改性聚合物(F)1~86重量份,优选含有上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99~50重量份和接枝改性聚合物(F)1~50重量份。 
本发明的成型体的特征在于:由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 
上述成型体优选为电线的绝缘体或电线护套。 
本发明的电线的特征在于:其为具有由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绝缘体和/或护套的电线。 
上述电线优选为汽车用电线或机械用电线。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含有高比例的无机类填料,并且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同时具有优异的断裂伸长、低温特性、耐白化性和耐损伤性、耐磨损性、应力吸收性、阻燃性。 
在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中含有油的情况下,该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特别是柔软性、耐损伤性、耐低温特性优异。另外,在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中含有接枝改性聚合物的情况下,该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特别是耐磨损性、耐白化性、低温特性优异。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能够得到柔软性、断裂伸长、阻燃性优异,并且低温特性、耐损伤性、耐磨损性、应力吸收性优异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适用于制造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由此能够得到耐损伤性、低温特性优异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另外,由于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含有高比例的无机类填料,所以 可以适用于阻燃性优异的成型体,特别是电线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本发明实施例记载的间规丙烯聚合物(A-1),标绘特定的等温结晶温度(Tiso)与该温度的半结晶时间(t1/2)的关系的图。其中,用粗线包围的部分表示本发明优选的间规丙烯聚合物(A2)的作为优选性质的不等式(Eq-1)的区域。其中,关于在实施例中没有使用,但仅作为参考进入(A2)的作为优选性质的不等式(Eq-1)范围内的聚合物(AA-6)也进行了标绘。另外,关于为(A2)的范围内并不满足不等式(Eq-1)的聚合物(AA-2)也进行了标绘。 
图2是关于相当于本发明所使用的(A2)成分或(B)成分的聚合物和等规丙烯类聚合物,标绘MFR和[η]的关系的图。其中,用粗线包围的部分表示本发明所使用的(B)成分的作为优选性质之一的要件(b-2)所规定的区域,虚线表示(b-2)优选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A)丙烯类聚合物
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丙烯类聚合物(A),可以举出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至少一种除丙烯以外的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的共聚物。其中,作为除丙烯以外的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可以举出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优选乙烯或碳原子数4~10的α-烯烃。 
这些α-烯烃可以与丙烯形成无规共聚物,也可以形成嵌段共聚物。 
源自这些α-烯烃的结构单元,在聚丙烯中可以以35摩尔%以下的比例、优选以30摩尔%以下的比例含有。丙烯类聚合物(A)希望按照ASTM D-1238,在230℃、2.16kg负荷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在0.01~1000g/10分钟的范围内、优选在0.05~100g/10分钟的范围内。 
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用差示扫描量热计观测到的熔点为100℃ 以上、优选为100~170℃、更优选为110~165℃。 
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能够使用等规结构、间规结构中的任一种,如后述可以根据与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相容性进行选择。 
接着,在下面详细记载作为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的形态之一的(A1)等规丙烯类聚合物。 
作为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的形态之一的(A1)等规丙烯类聚合物,为了得到目的物性,选择耐热性优异的均聚丙烯(通常是除丙烯以外的共聚成分为3mol%以下的公知聚丙烯)、耐热性和柔软性的平衡优异的嵌段聚丙烯(通常是具有3~30wt%的正癸烷洗提橡胶成分的公知聚丙烯),以及柔软性和透明性的平衡优异的无规聚丙烯(通常是由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的熔解峰值在100℃以上、优选在110℃~150℃的范围的公知聚丙烯),或者能够并用熔点或刚性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成分。 
这样的等规丙烯类聚合物(A1),例如能够通过利用包括含有镁、钛、卤素和电子供体作为必需成分的固体催化剂成分、有机铝化合物和电子供体的齐格勒催化剂体系,或以茂金属化合物作为催化剂的成分之一使用的茂金属催化剂体系,将丙烯聚合,或者将丙烯和其它α-烯烃共聚而制造。 
接着,在下面详细记载作为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的形态之一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 
上述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含有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90mol%以上、以及源自选自乙烯和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中的一种以上的结构单元小于10mol%(其中,合计为100mol%)。 
其中,作为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可以举出乙烯、1-丁烯、3-甲基-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其中,在上述丙烯类聚合物中,通常是含有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90mol%以上、以及源自丙烯和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小于10mol%的丙烯聚合物(其中,合计为100mol%),优选是含有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91mol%以上、以及源自丙烯和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小于9mol%的丙烯聚合物(其中,合计为100mol%)。 
本发明涉及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优选满足全部下述要件[1]~[2]。 
通过13C-NMR测定的间规五单元组分率(rrrr)为85%以上。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计(下面称为DSC)求出的熔点(Tm)为100℃以上。 
以下具体说明要件[1]~[2]。 
要件[1]
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通过13C-NMR法测定的间规五单元组分率(rrrr分率,五单元组间同规正度)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9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4%以上,rrrr分率在该范围内的聚合物(A2)的成型性、耐热性、透明性和刚性优异,作为结晶性聚丙烯的特性良好,所以优选。通过使用后述那样的催化剂体系,设定后述那样的聚合条件,能够制造rrrr分率在该范围内的聚合物(A2)。其中,rrrr分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为100%以下,通常例如为99%以下。 
该间规五单元组分率(rrrr分率)如下所述测定。 
rrrr分率由13C-NMR谱中的Prrrr(来自丙烯单元5个单元连续、间规结合的部位中的第3个单元的甲基的吸收强度)和Pw(来自丙烯单元的全部甲基的吸收强度)的吸收强度,根据下述式(1)求得。 
rrrr分率=Prrrr/Pw……(1) 
NMR测定例如如下所述进行。即,将0.35g试样加热溶解在2.0ml六氯丁二烯中。将该溶液用玻璃过滤器(G2)过滤后,添加0.5ml氘化苯,装入内径10mm的NMR管。然后使用日本电子制GX-500型NMR测定装置,在120℃下进行13C-NMR测定。积算次数为10,000次以上。 
要件[2]
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得到的熔点(Tm)越高越优选,具体地依次优选为156℃以上、155℃以上、150℃以上、147℃以上、145℃以上、115℃以上、100℃以上。其中,熔点(Tm)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例如为170℃。 
另外,与该熔点(Tm)同时测定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熔 解热量(ΔH)越大越优选,具体地依次优选为55mJ/mg以上、52mJ/mg以上、40mJ/mg以上、20mJ/mg以上、10mJ/mg以上。其中,熔解热量(ΔH)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例如为120mJ/mg。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例如如下所述进行。将5mg左右的试样填装在专用铝盘中,使用(株)PerkinElmer社生产的DSC Pyris1或DSC7,根据以320℃/min由30℃升温到200℃,在200℃下保持5分钟后,以10℃/min由200℃降温到30℃,再在30℃下保持5分钟后,接着以10℃/min升温时的吸热曲线求得熔点。其中,在DSC测定时,检测出多个峰的情况下,将最高温侧检测的峰温度定义为熔点(Tm)。熔点(Tm)在该范围内的聚合物(A2)的成型性、耐热性和机械特性优异,作为结晶性聚丙烯的特性良好,所以优选。通过使用后述那样的催化剂体系,设定后述那样的聚合条件,能够制造熔点(Tm)在该范围内的聚合物(A2)。 
上述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除了满足上述要件[1]和[2]以外,还优选满足下述要件[3]。 
:可溶于正癸烷部分的量为1重量%以下。 
以下具体说明要件[3]。 
要件[3]
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可溶于正癸烷部分的量为1wt%以下、优选为0.8wt%以下、更优选为0.6wt%以下。该可溶于正癸烷部分的量是与间规丙烯聚合物乃至由该聚合物得到的成型体的粘连特性密切相关的指标,通常可溶于正癸烷部分的量低意味低结晶性成分量少。即,满足要件[3]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具有极其良好的抗粘连特性。 
上述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优选也满足下述要件[a]~[d]。 
[a]拉伸弹性模量在150~2000MPa的范围内。 
[b]拉伸断裂强度为15MPa以上。 
[c]厚度1mm的压制片材的内部雾度值为50%以下。 
[d]针入温度为100℃以上。 
下面详细说明要件[a]~[d]。 
要件[a]
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拉伸弹性模量在150MPa~2000MPa的范围内、优选在300MPa~1800MPa的范围内、更优选在500MPa~1500MPa的范围内。 
具体地讲,该拉伸弹性模量是按照以下顺序测定的值。首先,将1mm厚压制片材按照JIS K6301,使用JIS3号哑铃试验片用O dumbbell冲压,用于评价试样。在测定时,例如,使用Instron Corporation社生产的拉伸试验机Inston 1123,在标线间距:30mm、拉伸速度30mm/min下,在23℃下测定拉伸弹性模量,采用3次测定的平均值。 
拉伸弹性模量在该范围内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机械特性和强度优异,作为结晶性聚丙烯的特性良好,所以优选。通过使用后述那样的催化剂体系,设定后述那样的聚合条件,能够制造拉伸弹性模量在该范围内的聚合物(A2)。 
要件[b]
上述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拉伸断裂强度在15MPa以上的范围内、优选在18MPa以上的范围内、更优选在20MPa以上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30MPa以上的范围内。 
具体地讲,该拉伸断裂强度是按照以下顺序测定的值。首先,将1mm厚压制片材按照JIS K6301,使用JIS3号哑铃试验片用O dumbbell冲压,用于评价试样。在测定时,例如,使用Instron Corporation社生产的拉伸试验机Inston 1123,在标线间距:30mm、拉伸速度30mm/min下,在23℃下测定拉伸断裂强度,采用3次测定的平均值。 
拉伸断裂强度在该范围内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作为结晶性聚丙烯的特性良好,所以优选。通过使用后述那样的催化剂体系,设定后述那样的聚合条件,能够制造拉伸断裂强度在该范围内的聚合物(A2)。 
要件[c]
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内部雾度为50%以下、优选为45%以下。 
该内部雾度值是使用厚度1mm的压制片材试验片,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生产的数字浊度计“NDH-20D”测定内部雾度时的两次测定的平均值。 
内部雾度在该范围内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透明性优异,作为结晶性聚丙烯的特性良好,所以优选。通过使用后述那样的催化剂体系,设定后述那样的聚合条件,能够制造内部雾度在该范围内的聚合物(A2)。 
要件[d]
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针入温度为100℃以上的范围、更优选为115℃以上的范围。针入温度(有时也称为由TMA测定求得的软化点)可以如下所述测定。 
使用Seiko(株)社生产的SS-120或TA Instrument社生产的Q-400,使用厚度1mm的压制片材试验片,以5℃/min的升温速度,在Φ1.8mm的平面压头上施加2kgf/cm2的压力,由TMA曲线求得针入温度(℃)。 
针入温度在该范围内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耐热性优异,作为结晶性聚丙烯的特性良好,所以优选。通过使用后述那样的催化剂体系,设定后述那样的聚合条件,能够制造针入温度在该范围内的聚合物(A2)。 
间规丙烯聚合物(A2),在将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求得的等温结晶温度设为Tiso、将等温结晶温度Tiso的半结晶时间设为t1/2的情况下,在110≤Tiso≤150(℃)的范围内,满足下述式(Eq-1): 
1.67×10-4exp(0.10×Tiso)≤t1/2≤5.56×10-4exp(0.12×Tiso)……(Eq-1), 
优选满足下述式(Eq-2): 
1.67×10-4exp(0.10×Tiso)≤t1/2≤3.71×10-4exp(0.12×Tiso)……(Eq-2), 
更优选满足下述式(Eq-3): 
1.67×10-4exp(0.10×Tiso)≤t1/2≤2.23×10-4exp(0.12×Tiso)……(Eq-3)。 
通过等温结晶测定求得的半结晶时间(t1/2)是在将等温结晶过程的DSC热量曲线与基线之间的面积作为总热量时、达到50%热量的时间。[参考新高分子实验讲座8高分子的物性(共立出版株式会社)] 
半结晶时间(t1/2)测定如下所述进行。将5mg左右的试样填装在专用铝盘中,使用(株)PerkinElmer社生产的DSCPyris1或DSC7,根据以320℃/min由30℃升温到200℃,在200℃下保持5分钟后,以320℃/min由该温度(200℃)降温到各等温结晶温度,由保持在 该等温结晶温度得到的DSC曲线求得半结晶时间(t1/2)。其中,半结晶时间(t1/2)将等温结晶过程开始时间(由200℃达到等温结晶温度的时刻)作为t=0求得。关于本发明所使用的间规丙烯聚合物(A2)能够如上所述求得t1/2,但在某等温结晶温度、例如110℃下不结晶的情况下,简便地在110℃以下的等温结晶温度下,取多个点实施测定,由其外推值求取半结晶时间(t1/2)。 
满足上述(Eq-1)的间规丙烯聚合物(A2),与现有的间规丙烯聚合物相比,成型性特别优异。其中,所谓成型性优异,表示在进行注射、吹胀、吹塑、挤出或压制等成型的情况下,从熔融状态到固化的时间短。另外,这样的间规丙烯聚合物(A2)的成型周期性、形状稳定性、长期生产性等优异。 
作为制造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时的催化剂,可以适当利用聚合用催化剂(cat-1)或将该催化剂(cat-1)载持在颗粒状载体(P)上形成的聚合用催化剂(cat-2),只要生成的聚合物满足丙烯聚合物(A)成分的要件,对该催化剂没有任何限定。上述聚合用催化剂(cat-1)含有:下述通式[1]所示的交联茂金属化合物(K);和选自有机铝氧化合物(L1)、与上述交联茂金属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L2)和有机铝化合物(L3)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化合物(L)。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111
在上述通式[1]中,R1、R2、R3和R4选自氢原子、烃基和含硅基,R2和R3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环,R5、R6、R8、R9、R11和R12选自氢、烃基和含硅基,R7、R10这两个基不是氢原子,选自烃基和含硅基,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选自R5和R6、R7和R8、R8和R9、R9和R10、 以及R11和R12中的一个以上的相邻基组合中,该相邻基可以互相结合形成环。 
R17和R18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烃基或含有硅原子的基,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取代基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环。 
M为Ti、Zr或Hf,Y为碳,Q可以选自卤素、烃基、阴离子配位基和能够以孤对电子配位的中性配位基中的相同或不同的组合,j为1~4的整数。 
以下表示满足该定义的化合物(K)的具体例子: 
可以例示亚环丙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丁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芴基)二氯化锆、亚环戊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己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庚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2,4,6-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3,5-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萘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叔丁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2,4,6-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3,5-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萘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异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叔丁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 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另外,也称作1,3-二苯基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以下省略别名]、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2,4,6-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3,5-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萘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4-叔丁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苯乙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苯乙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二苯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二苯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1-苯基-乙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1-苯基-乙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环己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环己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环戊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环戊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萘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萘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联苯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联苯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苄基)(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苄基)(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苄基)(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 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苄基)(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丙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丙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丁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丁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戊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戊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己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己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庚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亚环庚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甲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甲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枯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枯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三甲基甲硅烷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三甲基甲硅烷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苯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苯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苄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苄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甲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正丁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甲基-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甲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甲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 -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叔丁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叔丁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正丁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正丁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1-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1-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2-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2-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萘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萘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异丙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异丙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联苯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联苯基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苯基亚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等。 
在上述例示化合物中,式[1]中的R6、R11为苯基、甲苯基、叔丁基苯基、二甲基苯基、三甲基苯基、联苯基等芳基或取代芳基的化合物, 因为提供显示高熔点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所以优选使用。 
另外,也同样可以例示将上述例示化合物的“锆”替换为“铪”或“钛”的化合物,或将“二氯化物”替换为“二氟化物”、“二溴化物”、“二碘化物”,或将“二氯化物”替换为“二甲基”或“甲基乙基”的交联茂金属化合物。 
上述交联茂金属化合物(K)可以由公知的方法制造,制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公知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本申请人在WO2001/27124号和WO 2004/087775号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另外,这样的茂金属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上述聚合用催化剂选自有机铝氧化合物(L1)、与上述交联茂金属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L2)和选自有机铝化合物(L3)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L)。在制造聚合物(A2)时的催化剂,还可以根据需要含有颗粒状载体(P)。以下具体说明各成分。 
有机铝氧化合物(L1):
作为有机铝氧化合物(L1),可以直接使用现有公知的铝氧烷。具体可以列举以通式[2]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161
(在上述式[2]中,R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n表示2以上的整数。) 
和/或通式[3]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162
(在上述式[3]中,R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n表示2以上的整数。)所代表的化合物,特别可以利用R为甲基、n为3以上、优选为10以上的甲基铝氧烷。在这些铝氧烷类中即使混有若干的有机铝化 合物也无妨。 
另外,作为有机铝氧化合物(L1),也可以列举下述[4]这样的改性甲基铝氧烷等。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171
(在上述通式[4]中,R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m、n各自独立地表示2以上的整数。)。 
该改性甲基铝氧烷是使用三甲基铝和三甲基铝以外的烷基铝调制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4]一般被称为MMAO。这种MMAO例如可以采用在US4960878等中列举的方法调制,也可以直接使用市售品。 
与交联茂金属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L2):
作为与交联茂金属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L2)(以下,有时简称为“离子性化合物”),可以列举在特开平1-501950号公报和US5321106号等中记载的路易斯酸、离子性化合物、硼烷化合物和碳硼烷化合物等。另外,还可以列举杂多化合物和同多化合物。 
有机铝化合物(L3)
作为形成烯烃聚合催化剂的有机铝化合物(L3),例如可以列举下述通式[5]所示的有机铝化合物等。 
Ra mAl(ORb)nHpXq……[5] 
(式中,Ra和Rb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表示碳原子数1~15、优选1~4的烃基,X表示卤原子,m为0<m≤3的数、n为0≤n<3的数、p为0≤p<3的数、q为0≤q<3的数,且m+n+p+q=3。)。 
作为这种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正丁基铝、三己基铝、三辛基铝等三正烷基铝; 
三异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仲丁基铝、三叔丁基铝、三(2-甲基丁基)铝、三(3-甲基己基)铝、三(2-乙基己基)铝等三支链烷基铝; 
三环己基铝、三环辛基铝等三环烷基铝; 
三苯基铝、三甲苯基铝等三芳基铝; 
二异丙基氢化铝、二异丁基氢化铝等二烷基氢化铝; 
通式(i-C4H9)xAly(C5H10)z(式中,x、y、z为正数,z≤2x)等所示 的异戊二烯基铝等烯基铝; 
异丁基甲氧基铝、异丁基乙氧基铝等烷基烷氧基铝; 
二甲基甲氧基铝、二乙基乙氧基铝、二丁基丁氧基铝等二烷基烷氧基铝; 
乙基倍半乙氧基铝、丁基倍半丁氧基铝等烷基倍半烷氧基铝; 
具有通式Ra 2.5Al(ORb)0.5等所示的平均组成的被部分烷氧基化的烷基铝; 
二乙基苯氧基铝、二乙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铝等烷基芳氧基铝; 
二甲基氯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二丁基氯化铝、二乙基溴化铝、二异丁基氯化铝等二烷基卤化铝; 
乙基倍半氯化铝、丁基倍半氯化铝、乙基倍半溴化铝等烷基倍半卤化铝; 
乙基二氯化铝等烷基二卤化铝等的被部分卤化的烷基铝; 
二乙基氢化铝、二丁基氢化铝等二烷基氢化铝; 
乙基二氢化铝、丙基二氢化铝等烷基二氢化铝等的其它被部分氢化的烷基铝; 
乙基乙氧基氯化铝、丁基丁氧基氯化铝、乙基乙氧基溴化铝等被部分烷氧基化和卤化的烷基铝等。 
从容易得到的观点出发,作为有机铝化合物(L3),优选使用三甲基铝、三异丁基铝。 
另外,制造聚合物(A2)时的催化剂,使用上述通式[1]所示的交联茂金属化合物(K)以及选自有机铝氧化合物(L1)、与上述交联茂金属化合物(K)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L2)和有机铝化合物(L3)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L),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颗粒状载体(P)。 
颗粒状载体(P)
上述颗粒状载体(P)是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是颗粒状乃至微粒状的固体。其中,作为无机化合物,优选多孔氧化物、无机氯化物、粘土、粘土矿物或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 
作为多孔氧化物,具体而言,可以使用SiO2、Al2O3、MgO、ZrO、TiO2、B2O3、CaO、ZnO、BaO、ThO2等,或含有它们的复合物或混合 物,例如天然沸石或合成沸石、SiO2-MgO、SiO2-Al2O3、SiO2-TiO2、SiO2-V2O5、SiO2-Cr2O3、SiO2-TiO2-MgO等。其中,优选以SiO2和/或Al2O3为主要成分的多孔氧化物。 
此外,上述无机氧化物即使含有少量的Na2CO3、K2CO3、CaCO3、MgCO3、Na2SO4、Al2(SO4)3、BaSO4、KNO3、Mg(NO3)2、Al(NO3)3、Na2O、K2O、Li2O等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氧化物成分也无妨。 
作为无机卤化物,可以使用MgCl2、MgBr2、MnCl2、MnBr2等。无机卤化物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利用球磨机、振动研磨机粉碎后使用。此外,还可以使用将无机卤化物溶于醇等溶剂中后、利用析出剂析出的微粒状析出物。 
上述粘土通常以粘土矿物为主要成分而构成。另外,上述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是具有由离子键等构成的面相互以微弱的结合力而平行地重叠层积的结晶结构的化合物,并且所含的离子能够交换。大部分的粘土矿物是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另外,作为这些粘土、粘土矿物、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并不限于天然产物,也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物。另外,作为粘土、粘土矿物或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可以例示粘土、粘土矿物、或六方紧密堆积型、锑型、CdCl2型、CdI2型等具有层状结晶结构的离子结晶性化合物等。 
上述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可以是利用离子交换性,将层间的交换性离子与其它的大体积的离子交换,由此层间扩大的状态的层状化合物。优选的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为粘土或粘土矿物,特别优选的离子交换性层状化合物为蒙脱石、蛭石、针钠钙石、带云母和合成云母。 
另外,作为有机化合物,可以举出粒径3~300μm、粒径在10~300μm的范围内的颗粒状乃至微粒状固体。具体而言,可以例示以乙烯、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等碳原子数2~14的α-烯烃作为主要成分生成的(共)聚合物或以乙烯基环己烷、苯乙烯为主要成分生成的(共)聚合物、以及它们的改性体。 
另外,作为上述聚合用催化剂的催化剂成分,根据需要也可以含有醇类、酚性化合物、羧酸、磷化合物和磺酸盐等有机化合物成分(E)。 
聚合时,各化合物的使用方法、添加顺序可以任意选择,可以例 示如下所述的方法。 
(1)将化合物(K)单独添加到聚合器中的方法。 
(2)将化合物(K)和化合物(L)按照任意的顺序添加到聚合器中的方法。 
(3)将化合物(K)载持在颗粒状载体(P)上得到催化剂,将该催化剂和化合物(L)按照任意的顺序添加到聚合器中的方法。 
(4)将化合物(L)载持在颗粒状载体(P)上得到催化剂,将该催化剂和化合物(K)按照任意的顺序添加到聚合器中的方法。 
(5)将化合物(K)和化合物(L)载持在颗粒状载体(P)上得到催化剂,将该催化剂添加到聚合器中的方法。 
在上述(2)~(5)的方法中,各催化剂的至少两种以上可以预先接触。 
在载持化合物(L)的上述(4)、(5)的各方法中,根据需要,可以按照任意的顺序添加未被担载的化合物(L)。该情况下,化合物(L)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上述颗粒状载体(P)上载持有化合物(K)的固体催化剂成分,颗粒状载体(P)上载持有化合物(K)和化合物(L)的固体催化剂成分,可以使烯烃预聚合,也可以在已预聚合的固体催化剂成分上,再载持催化剂成分。 
在本发明中,聚合可以采用溶液聚合、悬浊聚合等液相聚合法或气相聚合法中的任一种实施。作为液相聚合法中所使用的惰性烃介质,具体可以举出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碳烷、煤油等脂肪族烃;环戊烷、环己烷、甲基环戊烷等脂环族烃;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氯化乙烯、氯苯、二氯甲烷等卤代烃或它们的混合物等,也可以将烯烃本身用作溶剂。 
使用如上所述的烯烃聚合用催化剂进行烯烃聚合时,化合物(K)的用量为,每1升反应容积通常为10-9~10-1摩尔、优选为10-8~10-2摩尔。 
化合物(L1)的用量为,化合物(L1)与化合物(K)中所有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L1)/M]通常为0.01~5000、优选为0.05~2000。化合物(L2)的用量为,化合物(L2)与化合物(K)中所有 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L2)/M]通常为1~10、优选为1~5。化合物(L3)的用量为,化合物(L3)中的铝原子与化合物(K)中所有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L3)/M]通常为10~5000、优选为20~2000。 
成分(E)的用量为,在化合物(L)为化合物(L1)的情况下,摩尔比[(E)/(L1)]通常为0.01~10、优选为0.1~5,在化合物(L)为化合物(L2)的情况下,摩尔比[(E)/(L2)]通常为0.01~10、优选为0.1~5,在化合物(L)为化合物(L3)的情况下,摩尔比[(E)/(L3)]通常为0.01~2、优选为0.005~1。 
另外,使用这样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烯烃的聚合温度通常为-50~+200℃的范围、优选为0~170℃的范围。聚合压力通常为常压~10MPa表压、优选为常压~5MPa表压的条件,聚合反应可以采用间歇式、半连续式、连续式中的任一种方法进行。还可以将聚合分成反应条件不同的两阶段以上进行。所得的烯烃聚合物的分子量可以通过是否使聚合体系中存在氢或改变聚合温度进行调节。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用的化合物(L)的量进行调节。在添加氢的情况下,其量为每1kg烯烃为0.001~100NL左右适当。 
(B)软质丙烯类共聚物
本发明所使用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满足下述要件(b)。 
(b):按照ASTM D-1238,在230℃、2.16kg负荷下测定的MFR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内,并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b-1):通过13C-NMR法测定的间规三单元组分率(rr分率)为60%以上, 
(b-2):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55~90摩尔%(其中,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与源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合计为100摩尔%),源自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中的至少一种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0~45摩尔%,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dL/g)与上述MFR(g/10分钟、230℃、2.16kg负荷)满足关系式: 
1.50×MFR(-0.20)≤[η]≤2.65×MFR(-0.20)。 
以下详细说明要件(b)等。 
要件(b)
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熔体流动速率(MFR;ASTM D-1238,230℃、2.16kg负荷下)为0.01~50g/10min、优选为0.01~30dl/g。 
另外,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满足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要件(b-1):
首先说明要件(b-1)。 
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通过13C-NMR法测定的间规三单元组分率(rr分率,三单元组间同规正度)为60%以上、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75%以上。当rr分率在该范围内时,显示树脂组合物的应力吸收性能,所以优选。 
rr分率由13C-NMR谱中Prr(来自丙烯单元3个单元连续、间规结合的部位中的第2个单元的甲基的吸收强度)和Pw(来自丙烯单元的全部甲基的吸收强度)的吸收强度,根据下述式(2)求得。 
rr分率=Prr/Pw……(2) 
其中,在来自mr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3个单元中、至少是间规结合和等规结合两者的吸收,用于决定Pmr(吸收强度))、来自rr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3个单元连续、间规结合的部位中的第2个单元的甲基的吸收,用于决定Prr(吸收强度))、或来自mm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3个单元连续、等规结合的部位中的第2个单元的甲基的吸收,用于决定Pmm(吸收强度))和来自共聚单体的吸收叠加的情况下,不减去共聚单体成分的贡献而直接算出。 
具体而言,在特开2002-097325号公报的[0018]~[0031]中记载的“间同规正度参数(SP值)”的求法的记载中,进行[0018]~[0023],由第1区域、第2区域、第3区域的信号的积算强度,通过上述式(2)进行计算而求得。 
另外,在本发明中,特别是rr1值,具体而言,希望根据特开2002-097325号公报的[0018]~[0031]中记载的“间同规正度参数(SP值)”的求法求得的值为60%以上、优选为65%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rr1值,换句话说是在上述rr值的计算中,在来自mr的吸收(来 自丙烯单元3个单元中、至少是间规结合和等规结合两者的吸收,用于决定Pmr(吸收强度))、来自rr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3个单元连续、间规结合的部位中的第2个单元的甲基的吸收,用于决定Prr(吸收强度))、或来自mm的吸收(来自丙烯单元3个单元连续、等规结合的部位中的第2个单元的甲基的吸收,用于决定Pmm(吸收强度)的强度)和来自共聚单体的吸收叠加的情况下,减去共聚单体成分的贡献的值。 
在rr值和rr1值的测定中,NMR测定例如如下所述进行。即,将0.35g试样加热溶解在2.0ml六氯丁二烯中。将该溶液用玻璃过滤器(G2)过滤后,添加0.5ml氘化苯,装入内径10mm的NMR管。然后使用日本电子制GX-400型NMR测定装置,在120℃下进行13C-NMR测定。积算次数为8,000次以上。 
要件(b-2)
接着说明要件(b-2)。 
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含有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55~90摩尔%和源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结构单元10~45摩尔%。其中,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源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合计为100摩尔%。 
其中,作为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可以举出乙烯、3-甲基-1-丁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特别优选乙烯、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 
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dL/g)和按照ASTM D-1238、在230℃、2.16kg负荷下测定的MFR(g/10分钟)满足下述关系式: 
1.50×MFR(-0.20)≤[η]≤2.65×MFR(-0.20), 
更优选 
1.80×MFR(-0.20)≤[η]≤2.50×MFR(-0.19)。 
其它要件
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优选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中,观测到的熔点低于100℃或观测不到熔点。其中,所谓观测不到熔点是 指在-150~200℃的范围内,观测不到结晶熔解热量为1J/g以上的结晶熔解峰。熔点测定条件的详细如后述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 
希望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0.1~10dL/g、优选为0.5~10dL/g。 
该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用X射线衍射测定的结晶度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0~15%。 
该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具有单一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得到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通常在-50℃~10℃的范围内、优选在-40℃~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35℃~0℃的范围内。当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上述范围内时,耐寒性、低温特性优异,并且显示应力吸收性能,所以优选。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例如如下所述进行。将10.00mg左右的试样填装在专用铝盘中,使用Seiko Instruments(株)社生产的DSCRDC220,根据以200℃/min由30℃升温到200℃,在200℃下保持5分钟后,以10℃/min从200℃降温到-100℃,再在-100℃下保持5分钟,接着以10℃/min升温时的吸热曲线,求得上述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另外,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通过GPC测定的分子量分布(Mw/Mn,聚苯乙烯换算,Mw:重均分子量,Mn:数均分子量)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特别优选为2.5以下。另外,下限值例如为1.5以上。 
上述这样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可以利用极性单体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接枝改性。作为该极性单体,可以举出含有羟基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含有氨基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含有环氧基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乙烯基酯化合物、氯乙烯等。改性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可以通过在上述这样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上接枝聚合极性单体而得到。在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上接枝聚合上述这样的极性单体时,相对于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100重量份,极性单体通常使用1~100重量份、优选使用5~80重量份。该接枝聚合通常在自由基引发剂的存在下进行。作为自由基引发剂,可以使用有机过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等。自由基引发剂可以与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和极性单体直接混合使用, 也可以溶解在少量的有机溶剂中之后使用。作为该有机溶剂,只要是能够溶解自由基引发剂的有机溶剂,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另外,在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上接枝聚合极性单体时,可以使用还原性物质。当使用还原性物质时,能够提高极性单体的接枝量。 
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利用极性单体的接枝改性,可以按照现有的公知方法进行,例如,可以通过将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接着将极性单体和自由基引发剂等添加到溶液中,在70~200℃、优选为80~190℃的温度下,反应0.5~15小时、优选为1~10小时而进行。另外,还可以使用挤出机等,在无溶剂中,使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与极性单体反应,制造改性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该反应通常希望在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熔点以上、具体在120~250℃的温度下通常进行0.5~10分钟。 
希望如此得到的改性软质丙烯类共聚物的改性量(极性单体的接枝量)通常为0.1~50重量%、优选为0.2~3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2~10重量%。 
在本发明的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中含有上述改性软质丙烯类共聚物时,与其它树脂的粘合性、相容性优异,有时能够改善成型体表面的浸润性。 
本发明所使用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可以通过在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丙烯与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中的至少一种烯烃聚合而制造,上述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含有:下述通式[6]所示的交联茂金属化合物(I′);选自有机铝氧化合物(II-1)、与上述交联茂金属化合物(I′)反应形成离子对的化合物(II-2)和有机铝化合物(II-3)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化合物(II),只要生成的聚合物满足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要件,不限定于该催化剂。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261
(式中,R1、R2、R3、R4、R5、R8、R9和R12是选自氢原子、烃基及含硅基中的原子或基,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R6和R11是选自氢原子、烃基和含硅基中的相同原子或相同基, 
R7和R10是选自氢原子、烃基和含硅基中的相同原子或相同基, 
R6、R7、R10和R11的全部不同时为氢原子, 
R2和R3可以互相结合形成环, 
R5~R12中相邻的基彼此可以互相结合形成环。 
R13和R14选自碳原子数6~18的芳基、碳原子数1~40的烷基、碳原子数6~40的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氟代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氟代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氯代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氯代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溴代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溴代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碘代芳基和碳原子数7~40的碘代烷基芳基,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R13和R14中的至少一个选自碳原子数7~18的芳基、碳原子数6~20的氯代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氯代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溴代芳基、碳原子数7~40的溴代烷基芳基、碳原子数6~20的碘代芳基、碳原子数7~40的碘代烷基芳基和碳原子数7~40的氟代烷基芳基, 
M是Ti、Zr或Hf, 
Y是碳或硅, 
Q选自卤素、烃基、碳原子数为10以下的中性、共轭或非共轭二烯、阴离子配位基和能够以孤对电子配位的中性配位基中的相同或不同的组合, 
j是1~4的整数。)。 
以下表示上述通式[6]所示的交联茂金属化合物的具体例子,但并非因此特别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另外,其中所谓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是指式[7]所示的结构,所谓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是指式[8]所示的结构,所谓二苯并芴是指式[9]所示的结构。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271
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 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 
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溴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碘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 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间三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对联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 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5-二氯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 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4-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3-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二(5-氯萘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 
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 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 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萘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 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 
(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四氢二环戊二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三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 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甲基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对甲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3,6,7-四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等。 
另外,将上述记载化合物的“锆”替换为“铪”或“钛”的化合物,或将“二氯化物”替换为“二氟化物”、“二溴化物”、“二碘化物”,或将“二氯化物”替换为“二甲基”或“甲基乙基”的茂金属化合物等同样是通式[6]所示的茂金属化合物。 
另外,作为交联茂金属化合物(I′),也可以使用国际公开2004-087775号公报中记载的茂金属化合物。 
上述交联茂金属化合物(I′)能够通过参考公知的方法进行制造。作为公知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本申请人申请的WO 04/029062号小册子。 
如上所述的茂金属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制造方法:
在进行聚合时,各化合物的使用方法、添加顺序可以任意选择,可以例示如下所述的方法。 
按照任意的顺序将化合物(I′)和化合物(II)添加到聚合器中的方法。 
在上述方法中,各催化剂的至少两种以上可以预先接触。 
使用如上所述的烯烃聚合用催化剂进行烯烃聚合时,化合物(I′)的用量为,每1升反应容积通常为10-9~10-1摩尔、优选为10-8~10-2摩尔。 
化合物(II-1)的用量为,化合物(II-1)与化合物(I′)中所有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II-1)/M]通常为0.01~5,000、优选为0.05~2,000。化合物(II-2)的用量为,化合物(II-2)中的铝原子与化合物(I′)中所有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II-2)/M]通常为1~1,000、优选为1~500。化合物(II-3)的用量为,化合物(II-3)与化合物(I′)中所有过渡金属原子(M)的摩尔比[(II-3)/M]通常为1~10,000、优选为1~5,000。 
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在如上所述的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存在下,使丙烯与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中的至少一种 烯烃在通常液相中共聚而得到。此时,一般使用烃溶剂,也可以使用α-烯烃作为溶剂。作为烃介质,具体地可以举出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碳烷、煤油等脂肪族烃; 
环戊烷、环己烷、甲基环戊烷等脂环族烃; 
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但并不限于这些。共聚可以采用间歇法或连续法中的任一种方法进行。 
作为能够用于聚合、即能够聚合的α-烯烃,例如可以举出乙烯、1-丁烯、1-戊烯、3-甲基-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α-烯烃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在使用烯烃聚合用催化剂,采用间歇法实施共聚的情况下,聚合体系内的茂金属化合物的浓度为,每1升聚合容积的用量通常为0.00005~1毫摩尔,优选为0.0001~0.50毫摩尔。 
另外,反应时间(在采用连续法实施共聚的情况下,为平均滞留时间)因催化剂浓度、聚合温度等条件而不同,通常为5分钟~3小时、优选为10分钟~1.5小时。 
将上述丙烯和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中的至少一种烯烃按照能够得到如上所述特定组成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量,分别被供给到聚合体系中。另外,在共聚时可以使用氢等分子量调节剂。 
如上所述使丙烯和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不包括丙烯)中的至少一种烯烃共聚时,软质丙烯类烯烃共聚物通常作为含有其的聚合溶液而得到。该聚合溶液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处理,能够得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 
共聚反应通常在温度为40~200℃、优选为40℃~180℃、更优选为50℃~150℃的范围内,压力为大于0~10MPa、优选为0.5~10MPa、更优选为0.5~7MPa的范围内的条件下进行。 
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优选形态 
作为上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优选形态,可以举出以下的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和丙烯-乙烯共聚物(B2)。 
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 
上述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在上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中,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55~90摩尔%、优选为55~87摩尔%,源自1-丁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3~43摩尔%、优选为10~30摩尔%,源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2~42摩尔%、优选为3~35摩尔%。 
具有这样的组成的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具有与上述等规丙烯类聚合物(A1)的良好相容性。 
丙烯-乙烯共聚物(B2) 
另一方面,上述丙烯-乙烯共聚物(B2),在上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中,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55~90摩尔%、优选为60~85摩尔%,源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0~45摩尔%、优选为15~40摩尔%。 
具有这样的组成的丙烯-乙烯共聚物(B2),具有与上述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的良好相容性。 
(C)弹性体
本发明所使用的弹性体(C)是选自相对于全部结构单元具有61摩尔%以上的来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类弹性体(C1)和相对于全部结构单元具有5~70重量%的来自苯乙烯的结构单元的苯乙烯类弹性体(C2)中的一种以上的弹性体。 
弹性体(C)的肖氏A硬度在30~90的范围内。作为弹性体(C),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及其氢化物、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 
作为乙烯类弹性体(C1),优选使用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该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通常意味乙烯与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的共聚物、优选乙烯与碳原子数3~10的α-烯烃的共聚物,优选满足下述(x)和(y)。 
(x)密度(ASTM 1505、23℃)为0.850~0.910g/cm3、优选为0.860~0.905g/cm3、更优选为0.865~0.895g/cm3。 
(y)熔体流动速率(MFR、190℃、2.16kg负荷下)为0.1~150g /10分钟、优选为0.3~100g/10分钟。 
上述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的结晶度通常为40%以下、优选为0~39%、特别优选为0~35%。 
作为共聚单体所使用的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例如可以举出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戊烯-1、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其中,优选丙烯、1-丁烯、1-己烯、1-辛烯。 
作为上述共聚物中的α-烯烃的含量,通常为3~39摩尔%、优选为5~30摩尔%、更优选为5~25摩尔%。 
并且,根据需要也可以含有少量的其它共聚单体,例如1,6-己二烯、1,8-辛二烯等二烯类、环戊烯等环状烯烃类等。 
上述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具有长链或短链侧链的支链状。 
另外,也可以将多种不同的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混合使用。 
对于得到这种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举出使用钒系催化剂、钛系催化剂或茂金属系催化剂等的现有公知的方法进行制造的方法。特别是使用茂金属系催化剂制造的共聚物,通常分子量分布(Mw/Mn)为3以下,在本发明中能够优选利用。 
苯乙烯类弹性体(C2),可以举出含有苯乙烯类化合物(包括苯乙烯,下同)-丁二烯共聚物嵌段链段的加氢二烯类聚合物、含有聚异戊二烯嵌段链段和苯乙烯类化合物-异戊二烯共聚物嵌段链段的加氢二烯类聚合物、含有以苯乙烯类化合物为主体的聚合物嵌段和以共轭二烯化合物为主体的聚合物嵌段的嵌段共聚物、含有以苯乙烯类化合物为主体的聚合物嵌段和以共轭二烯化合物为主体的聚合物嵌段的嵌段共聚物的加氢物、以及苯乙烯类化合物和共轭二烯化合物的无规共聚物的加氢物等,这些公知的苯乙烯类弹性体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这样的苯乙烯类弹性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并用乙烯类弹性体(C1)和苯乙烯类弹性体(C2)。 
(D)无机类填料
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无机类填料(D),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 以广泛使用金属化合物,玻璃、陶瓷、滑石、云母等无机化合物等。其中,从阻燃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碳酸盐(碳酸化物)、金属氧化物。在本发明中,无机类填料(D)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无机类填料(D)的平均粒径通常为0.1~20μm、优选为0.5~15μm。其中,平均粒径是用激光法求得的值。 
另外,无机类填料(D)可以是利用硬脂酸、油酸等脂肪酸、有机硅烷等进行表面处理后的无机类填料,也可以是具有上述平均粒径的微粒的聚集体。 
(E)油
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油(E),可以举出石蜡油、环烷类油、芳香族类油、硅油等各种油。其中,适合使用石蜡油、环烷类油、硅油。 
希望油(E)在40℃的运动粘度通常为20~800cst(厘沲)、优选为40~600cst。另外,希望油(E)的流度通常为0~-40℃、优选为0~-30℃,闪点(COC法)通常为200~400℃、优选为250~350℃。通过使用油(E),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能够表现出特别优异的低温脆化性等低温特性、耐损伤性。 
本发明中适合使用的环烷类油,一般是在橡胶加工中,为了得到软化效果、配合剂分散效果、润滑效果、低温特性的改善等而混入的石油类软化剂,含有30~45重量%的环烷类烃。配合这样的油时,能够进一步改善树脂组合物成型时的熔融流动性、成型品的柔软性、低温特性,进一步能够得到抑制在成型品表面由渗料所导致的发粘的效果。在本发明中,环烷类油中也适合使用芳香族类烃的含量为10重量%以下的油。尽管原因不明,但使用这样的油时,成型品的表面不易发生渗料。 
另外,上述硅油适合使用以二甲基聚硅氧烷为主要成分、粘度在0.40~300000mm2/S的范围内的硅油。 
(F)接枝改性聚合物
作为用于接枝改性聚合物(F)的原料的聚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一种以上的α-烯烃聚合物、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等,可以特别优选举出乙烯类聚合物、丙烯类聚合物、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等。作为上述α- 烯烃,可以例示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 
作为上述乙烯类聚合物,优选聚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在上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中,优选乙烯与碳原子数3~10的α-烯烃的共聚物。作为该碳原子数3~10的α-烯烃,具体可以举出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1-辛烯、3-乙基-1-己烯、1-辛烯、1-癸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其中,特别优选使用丙烯、1-丁烯、1-己烯和1-辛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乙烯类聚合物中各结构单元的含量优选为,源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75~95摩尔%,源自选自碳原子数3~10的α-烯烃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5~20摩尔%。 
上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希望为, 
(i)密度为0.855~0.910g/cm3、优选为0.857~0.890g/cm3, 
(ii)熔体流动速率(MFR、190℃、2.16kg负荷下)在0.1~100g/10分钟的范围内、优选在0.1~20g/10分钟的范围内, 
(iii)利用GPC法评价的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在1.5~3.5的范围内、优选在1.5~3.0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1.8~2.5的范围内, 
(iv)由13C-NMR谱和下述式求出的B值为0.9~1.5、优选为1.0~1.2。 
B值=[POE]/(2·[PE][PO]) 
(式中,[PE]为共聚物中源自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有摩尔分率,[PO]为共聚物中源自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有摩尔分率,[POE]为共聚物中乙烯-α-烯烃链数相对于全部成双的(dyad)链的比例)。 
此外,上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优选具有与聚合物(A)所使用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同样的特征。共聚物的共聚单体种类、密度、分子量等可以与聚合物(A)中的这些相同、也可以不同。 
上述接枝改性聚合物(F)例如利用具有极性基的乙烯基化合物对α-烯烃聚合物、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等进行接枝改性而得到。作为上述乙烯基化合物,可以举出具有酸、酸酐、酯、醇、环氧、醚等含氧基 的乙烯基化合物,具有异氰酸酯、酰胺等含氮基的乙烯基化合物,具有乙烯基硅烷等含硅基的乙烯基化合物等。 
在其中,优选具有含氧基的乙烯基化合物,具体优选不饱和环氧单体、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等。 
作为上述不饱和环氧单体,可以举出不饱和缩水甘油醚、不饱和缩水甘油酯(例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 
作为上述不饱和羧酸,可以举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四氢邻苯二甲酸、衣康酸、柠康酸、巴豆酸、异巴豆酸、纳迪克酸TM(桥-顺-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等。 
作为上述不饱和羧酸的衍生物,可以举出上述不饱和羧酸的酰卤化合物、酰胺化合物、酰亚胺化合物、酸酐和酯化合物等。具体可以举出马来酰氯、马来酰亚胺、马来酸酐、柠康酸酐、马来酸单甲酯、马来酸二甲酯、马来酸缩水甘油酯等。 
其中,更优选不饱和二羧酸及其酸酐,尤其是特别优选使用马来酸、纳迪克酸TM和它们的酸酐。 
另外,在上述未改性的乙烯类共聚物上接枝的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的接枝位置没有特别限制,在该乙烯类聚合物的任意碳原子上可以结合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 
如上所述的接枝改性聚合物(F),能够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方法,例如如下所述的方法调制。 
(1)用挤出机等使上述未改性聚合物熔融,添加不饱和羧酸等进行接枝共聚的方法。 
(2)使上述未改性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添加不饱和羧酸等进行接枝共聚的方法。 
任一种方法,为了高效接枝共聚上述不饱和羧酸等接枝单体,优选在自由基引发剂的存在下进行接枝反应。 
作为上述自由基引发剂,例如,可以使用有机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 
作为上述有机过氧化物,可以举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氯苯甲酰、过氧化二枯基等,作为上述偶氮化合物,可以举出偶氮二异丁腈、偶氮异丁酸二甲酯等。 
作为这样的自由基引发剂,具体而言,优选使用过氧化二枯基、过氧化二叔丁基、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叔丁基)己炔-3、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1,4-二(过氧化叔丁基异丙基)苯等二烷基过氧化物。 
相对于未改性聚合物100重量份,这些自由基引发剂的用量通常为0.001~1重量份、优选为0.003~0.5重量份、更优选为0.05~0.3重量份。 
使用如上所述的自由基引发剂的接枝反应或不使用自由基引发剂进行的接枝反应中的反应温度,通常设定在60~350℃的范围内、优选设定在150~300℃的范围内。 
这样得到的接枝改性聚合物(F)中的具有极性基的乙烯基化合物的接枝量,在以接枝改性聚合物的重量为100重量%时,通常为0.01~10重量%、优选为0.05~5重量%。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接枝改性聚合物(F),特别是能够得到增强无机类填料与丙烯类聚合物、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和弹性体的相互作用,拉伸强度和耐损伤性的平衡优异的成型体。 
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和成型体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含有丙烯类聚合物(A)0~80重量%、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5~85重量%、弹性体(C)0~40重量%和无机类填料(D)15~80重量%(其中,(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为100重量%)。 
作为含有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和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含有等规丙烯类聚合物(A1)和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以及无机类填料(D)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1、和含有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和丙烯-乙烯共聚物(B2)以及无机类填料(D)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2。 
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1希望含有等规丙烯类聚合物(A1)0~80重量%、优选0~70重量%、更优选5~60重量%、进一步优选10~50重量%、特别优选10~40重量%,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5~85重量%、优选10~80重量%、更优选10~70重量%、进一步优选15~55重量%、特别优选20~50重量%,弹性体(C)0~40重量%、 优选0~30重量%、更优选0~25重量%、进一步优选5~20重量%、特别优选5~15重量%,以及无机类填料(D)15~80重量%、优选20~70重量%、更优选25~70重量%、进一步优选30~60重量%、特别优选35~60重量%(其中,(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为100重量%)。当使用上述量的等规丙烯类聚合物(A1)时,耐热性和机械物性进一步提高,所以优选。 
另外,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2希望含有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0~80重量%、优选0~70重量%、更优选5~60重量%、进一步优选10~50重量%、特别优选10~40重量%,丙烯-乙烯共聚物(B2)5~85重量%、优选10~80重量%、更优选10~70重量%、进一步优选15~55重量%、特别优选20~50重量%,弹性体(C)0~40重量%、优选0~30重量%、更优选0~25重量%、进一步优选5~20重量%、特别优选5~15重量%,以及无机类填料(D)15~80重量%、优选20~70重量%、更优选25~70重量%、进一步优选30~60重量%、特别优选35~60重量%(其中,(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为100重量%)。当使用上述量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时,耐热性和机械物性进一步提高,所以优选。 
本发明所使用的油(E)的配合量,相对于(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100重量份,为0.1~20重量份、优选为0.1~1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1~8重量份。当油(E)的配合量在该范围内时,低温特性改善效果显著,在成型品的表面渗出油的可能性小,因此优选。 
另外,在使用接枝改性聚合物(F)的情况下,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1希望含有等规丙烯类聚合物(A1)0~80重量%、优选0~70重量%、更优选5~60重量%、进一步优选10~50重量%、特别优选10~40重量%,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5~85重量%、优选5~80重量%、更优选5~65重量%、进一步优选5~55重量%、特别优选5~45重量%,弹性体(C)0~40重量%、优选0~30重量%、更优选0~25重量%、进一步优选0~20重量%、特别优选0~15重量%,以及无机类填料(D)15~80重量%、优选20~70重量%、更优选25~70重量%、进一步优选30~60重量%、特别优选35~60重量%(其中,(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为100重量%)。另外,在该 情况下,接枝改性聚合物(F)的配合量,相对于(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100重量份,为0.1~10重量份、优选为0.1~8重量份。当接枝改性聚合物(F)的配合量在该范围内时,耐损伤性改善效果显著,组合物的流动性优异,因此优选。 
并且,在使用接枝改性聚合物(F)的情况下,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2希望含有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0~80重量%、优选0~70重量%、更优选5~60重量%、进一步优选10~50重量%、特别优选10~40重量%,丙烯-乙烯共聚物(B2)5~85重量%、优选5~80重量%、更优选5~65重量%、进一步优选5~50重量%、特别优选5~40重量%,弹性体(C)0~40重量%、优选0~30重量%、更优选0~25重量%、进一步优选0~20重量%、特别优选0~15重量%,以及无机类填料(D)15~80重量%、优选20~70重量%、更优选25~70重量%、进一步优选30~60重量%、特别优选35~60重量%(其中,(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为100重量%)。另外,在该情况下,接枝改性聚合物(F)的配合量,相对于(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100重量份,通常为0.1~30重量份、优选为0.1~10重量份、更优选为0.1~8重量份。当接枝改性聚合物(F)的配合量在该范围内时,耐损伤性改善效果显著,组合物的流动性优异,因此优选。 
另外,在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中,在无损于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根据需要可以含有其它合成树脂、其它橡胶、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耐候稳定剂、增滑剂、抗粘连剂、结晶成核剂、颜料、盐酸吸收剂、铜抑制剂等添加物等。这样的其它合成树脂、其它橡胶、添加物等的添加量,只要为无损于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以在丙烯类组合物整体中,使(A)、(B)、(C)和(D)成分的合计量为60~100重量%、优选为80重量%~100重量%的方式含有的状态。其余部分为上述其它合成树脂、其它橡胶、添加剂、油(E)、接枝改性聚合物(F)等。 
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方法制造。例如,可以通过将上述这样的各成分熔融混炼而制造。 
另外,在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中含有接枝改性聚合物(F)的情 况下,将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和接枝改性聚合物(F)熔融混炼,制造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将含有该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无机类填料(D)、根据需要使用的丙烯类聚合物(A)、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选自乙烯类弹性体(C1)和苯乙烯类弹性体(C2)中的一种以上的弹性体(C)的成分熔融混炼,能够原样维持其它物性,并且提高树脂组合物的耐损伤性,所以优选。 
另外,(B)或(F)的一部分,也可以不经预先熔融混炼,而与(A)成分等同样,与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熔融混炼物)分别供给,但(B)和(F)的全部经过预先形成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熔融混炼物)的工序后供给,效果最好。 
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
本发明的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含有上述丙烯类聚合物(B)和上述接枝改性聚合物(F),(B)为99~14重量份,(F)为1~86重量份(以(B)和(F)的合计为100重量份),特别优选(B)为99~50重量份,(F)为1~50重量份。在制造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中使用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该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中(B)和(F)的存在比,改变(B)和(F)的量比。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G′)例如可以通过将(B)和(F)熔融混炼而制造。 
成型体
本发明的成型体由如上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使用上述丙烯类树脂组合物,通过现有公知的熔融成型法,能够得到各种形状的成型体。作为现有公知的熔融成型法,例如,可以举出挤出成型、旋转成型、压延成型、注射成型、压缩成型、传递成型、粉末成型、吹塑成型、真空成型等。上述成型体,也可以是与由其它材料形成的成型体的复合体,例如叠层体等。 
上述成型体,例如能够适用于电线的绝缘体、电线护套等电线包皮的用途。另外,该电线的绝缘体、电线护套等包皮层,可以通过现有公知的方法,例如挤出成型等方法形成于电线的周围。 
本发明的电线具有使用如上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绝缘体,和/或使用如上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护套。特别是上述电线优选为汽车用电线和机器用电线。 
另外,如上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也适用于建材等。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组合物的成分] 
(a-1)等规聚丙烯(iPP) 
使用的等规聚丙烯(a-1)的物性如下: 
乙烯含量=3.0摩尔%,1-丁烯含量=1.0摩尔%,MFR(230℃)=7g/10min,熔点=140℃,mmmm分率=98%,Mw/Mn=4.8。 
(a-2)间规聚丙烯(sPP) 
使用的间规聚丙烯(a-2)的物性如下: 
丙烯含量=99.9摩尔%以上,MFR(230℃)=2.0g/10min,熔点(低温侧/高温侧)=152℃/158℃,Mw/Mn=2.0,rrrr分率=94%。 
[sPP(a-2)的制造方法]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内容量3m3的反应槽中加入1000L正庚烷,在常温下滴加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Al=1.53mol/l)610mL(0.93mol)。另一方面,在充分氮置换后的内容量5L的蒸馏烧瓶中,加入磁力搅拌器,再向其中加入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Al=1.53mol/l)610mL(0.93mol),然后添加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1.30g(1.86mmol)的甲苯溶液,搅拌20分钟。将该溶液添加到上述反应槽内,然后用10分钟,以19Nm3/h供给氢3200NL。然后一边以65kg/h供给丙烯,并供给氢,使反应槽内的气相浓度为57mol%(以气相中丙烯与氢的合计为100mol%),一边开始聚合。一边维持氢的反应槽内的气相浓度为57mol%,一边以65kg/h的量连续供给丙烯,在25℃进行4小时聚合后,添加少量的一缩二乙二醇单异丙醚,停止聚合。所得聚合物用庚烷1.8m3清洗,在80℃下减压干燥15小时,结果得到聚合物100kg。 
(b-1)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PBER) 
使用的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b-1)的物性如下: 
乙烯含量=10摩尔%,1-丁烯含量=28摩尔%,Tm=观测不到,MFR(230℃)=1.2g/10min,Mw/Mn=2.0。 
[PBER(b-1)的制造方法]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2000ml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833ml的干燥己烷、1-丁烯120g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65℃,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的压力达到0.33MPa之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到0.62MPa。接着,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2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6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65℃下,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0.62MPa,一边聚合20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2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的重量为73g。 
(b-2)丙烯-乙烯共聚物(PER) 
使用的丙烯-乙烯共聚物(b-2)的物性如下: 
乙烯含量=18摩尔%,Tm=观测不到,MFR(230℃)=0.9g/10min,rr分率=84%,Mw/Mn=2.0。 
[PER(b-2)的制造方法]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4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1834ml的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85℃,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67MPa之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到1.37MPa。接着,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85℃下,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1.37MPa,一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4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90g。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491
(B′)软质丙烯聚合物(iPBER) 
使用丙烯-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MFR=7.2g/10min,Tm=观测不到,乙烯含量=14摩尔%,1-丁烯含量=19摩尔%,Mw/Mn=2.0,肖氏A硬度=45,mm分率=92%)。(等规三单元组分率(mm分率),可以使用国际公开第2004-087775号小册子第21页第7行~第26页第6行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iPBER(B′)的制造方法]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2000mL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917mL干燥己烷、1-丁烯85g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65℃,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77MPa之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到0.78MPa。然后将二甲基亚甲基(3-叔丁基-5-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2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6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65℃下,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内压力为0.78MPa,一边聚合20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2L甲醇中,从聚合溶液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60.4g。 
(C)弹性体 
(C-I)苯乙烯类弹性体(SEBS) 
使用Kraton Polymers(株)社制造的G1650。 
(C-II)乙烯-1-丁烯共聚物(EBR) 
使用密度=870kg/m3、Tm=53℃、MFR(230℃)=7.0g/10min、Mw/Mn=2.1的EBR。 
(D)无机类填料 
使用协和化学工业(株)社制造kisuma 5P的氢氧化镁(Mg(OH)2)。 
(E)油 
(E-I)石蜡油 
使用出光兴产(株)社制造的PW-90(在40℃的运动粘度=90cst)。 
(E-II)硅油 
使用Toray Dow Corning(株)社制造的SH-200(500CS)。 
(F)接枝改性聚合物(m-EBR)使用乙烯-1-丁烯共聚物(F-I)制造马来酸酐接枝改性乙烯-1-丁烯共聚物(m-EBR)(F-II)。其中,作为乙烯-1-丁烯共聚物(F-I),使用密度=885kg/m3、MFR(230℃)=1.0g/10min、Mw/Mn=2.1的共聚物。 
[m-EBR(F-II)的制造方法] 
在亨舍尔混合机中,将使用茂金属催化剂制造的具有表1记载的性状的乙烯-1-丁烯共聚物(F-I)10kg、以及在丙酮50g中溶解有马来酸酐50g和过氧化二叔丁基3g而得到的溶液掺混。 
接着,将得到的掺混物通过螺杆直径40mm、L/D=26的单螺杆挤出机的料斗投入,在树脂温度260℃、挤出量6kg/小时下挤出成股线状。接着,水冷后造粒,得到马来酸酐接枝改性乙烯-1-丁烯共聚物(m-EBR)(F-II)。 
用丙酮从得到的接枝改性乙烯-1-丁烯共聚物(m-EBR)(F-II)提取未反应的马来酸酐后,测定该共聚物中马来酸酐的接枝量。其结果是接枝量为0.43重量%。 
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相当于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 
使用(株)东洋精机制作所社制造的Labo Plastomill,将由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的等规聚丙烯(iPP)(A-I)16wt%、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丙烯-丁烯-乙烯共聚物(sPBER)(B-I)64wt%和上述马来酸酐接枝改性乙烯-1-丁烯共聚物(m-EBR)(F-II)20wt%构成的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I)在190℃下进行混炼而制造(表2)。 
表2 
  A-I   iPP   16wt%
  B-I   sPBER   64wt%
  F-I   m-EBR   20wt%
同样,使用(株)东洋精机制作所社制造的Labo Plastomill,将由作为上述丙烯类聚合物(A)的间规聚丙烯(sPP)(A-II)16wt%、作为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的丙烯-乙烯共聚物(sPER)(B-II)64wt%和上述马来酸酐接枝改性乙烯-1-丁烯共聚物(m-EBR)(F-II)20wt%构成的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II)在190℃下混炼而制造(表3)。 
表3 
  A-II   sPP   16wt%
  B-II   sPER   64wt%
  F-II   m-EBR   20wt%
上述原料的物性测定和计算方法: 
(1)共聚单体(乙烯、1-丁烯)含量、有规立构性(mm、rr、rrrr分率) 
进行13C-NMR谱测定,通过谱的解析求出共聚单体(乙烯、1-丁烯)含量和有规立构性(mm、rr、rrrr分率)。 
(2)MFR 
按照ASTM D-1238,在190℃或230℃、2.16kg负荷下进行测定,求出MFR。 
(3)熔点(Tm) 
求出DSC的放热-吸热曲线,由升温时最大熔融峰位置的温度求出熔点(Tm)。其中,DSC测定将试样装在铝盘中,(i)以100℃/分钟升温到200℃,在200℃下保持5分钟之后,(ii)以10℃/分钟降温到-150℃,然后(iii)以10℃/分钟进行升温。并且,将此时在(iii)中得到的曲线作为放热-吸热曲线。 
(4)分子量分布(Mw/Mn) 
分子量分布(Mw/Mn)是在邻二氯苯溶剂(移动相)中、柱温140℃下进行GPC(凝胶渗透色谱)测定,通过聚苯乙烯换算而求出。 
(5)密度 
按照ASTM D-1505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求出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评价项目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如下。 
(1)机械物性(断裂强度(TS)、断裂伸长(EL)) 
按照JIS K7113-2,使用2mmt压制片材,测定断裂强度(TS)、断裂伸长(EL)和拉伸弹性模量(YM),分别求出。 
(2)硬度(肖氏D) 
按照ASTM D-2240,使用2mm厚的片材样品,测定后室温下经过48小时后,使用D型测定器,接触探针后,立即读取刻度,求出硬度(肖氏D)。 
(3)耐热性(TMA) 
按照JIS K7196,以5℃/min的升温速度,在φ1.8mm的平面压头上,对2mm厚的片材样品施加2Kgf/cm2的压力,由此时的TMA曲线求出针入温度(℃),作为耐热性(TMA)。 
(4)低温脆化温度(BTc) 
按照ASTM D746进行测定,求出低温脆化温度(BTc)。 
(5)耐损伤性(光泽保持率) 
使用(株)东洋精机制作所社制造的学振式磨损试验机和用#10棉帆布覆盖前端的45R、SUS制造的470g磨损压头,在23℃、该磨损压头的往复次数100次、往复速度33次/min、行程100mm的条件下,对厚度2mm的试验片进行磨损,由磨损前后的光泽,如下所述求出耐损伤性(光泽保持率)。另外,该值越大、耐损伤性越优异。 
光泽保持率=100×磨损后光泽/磨损前光泽 
(6)耐磨损性(磨损损失量) 
按照JIS K7204,使用TEBAR磨损试验机,以磨损轮(CS-17)、旋转速度60rpm、试验次数1000次、负荷1000g进行测定,由试验前后的样品的重量变化求出耐磨损性(磨损损失量、mg)。 
(7)应力吸收性(回弹性) 
应力吸收性(回弹性),将4片2mm厚的压制片材重叠,在其上从50cm(=L0)的高度落下16g的铁球,在23℃下测定此时铁球跳起的高度(=L),用下式求出此时的回弹性。 
回弹性(%)=L/L0×100 
[实施例1] 
使用(株)东洋精机制作所社制造的Labo Plastomill,对由表4的配合构成的组合物进行混炼,由压力成型机将其成型为厚度2mm的片材(加热:190℃×7min,冷却:15℃×4min,冷却速度约:-40℃/min)。对该片材进行上述机械物性、硬度、耐热性、耐损伤性、应力吸收性的评价。其结果显示在表4中。 
[实施例2~10、参考例1、比较例1] 
除了变更为由表4的配合构成的组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成型、评价。其结果表示在表4中。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实施例1~10)与比较例中使用的乙烯类树脂组合物相比,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并且具有优异的耐损伤性和应力吸收性。 
[实施例11~14、比较例11] 
使用(株)东洋精机制作所社制造的Labo Plastomill,对由表5的配合构成的组合物进行混炼,由压力成型机将其成型为厚度2mm的片材(加热:190℃×7min、冷却:15℃×4min、冷却速度约:-40℃/min)。对该片材进行上述机械物性、硬度、低温特性、耐磨损性的评价。其结果表示在表5中。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实施例11~14)与比较例11相比,具有特别优异的断裂伸长(EL)和耐磨损性。 
另外,在图2中表示上述iPP(a-1)、sPP(a-2)、PBER(b-1)和PER(b-2)、以及下述聚合物(AA-1)~(AA-5)、(BB-1)~(BB-8)和等规聚合物(DD-1)~(DD-8)的MFR与[η]的关系。可知等规聚合物和本发明中使用的(A2)成分、(B)成分在要件(b-2)上是有区别的。 
[催化剂合成例1] 
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的合成
(i)1-乙基-3-叔丁基环戊二烯的合成 
在氮气气氛下,在具有磁力搅拌子和三通旋栓的3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无水二乙醚200ml、3.0M乙基溴化镁的二乙醚溶液52ml(154mmol)。在冰水浴下,用1小时滴加3-叔丁基环戊酮17.8g(129mmol)。在室温下搅拌20小时后,将反应溶液注入2N盐酸100ml中。分离有机层,用乙醚50ml提取水层两次。将所得有机层合并,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清洗两次,用水清洗两次,用饱和食盐水清洗两次。用硫酸镁干燥,蒸馏除去溶剂。然后用柱色谱精制,得到淡黄色透明液体20.2g(GC纯度75%)。收率为78%。鉴定采用1H-NMR谱进行。下面表示其测定结果。 
1H-NMR谱(270MHz,CDCl3,TMS):δ/ppm 6.19+6.05+5.81+5.77(m+m+m+m,2H),2.91+2.85(m+m,2H),2.48-2.27(m,2H),1.15-1.08(s+s+m,12H). 
(ii)3-叔丁基-1-乙基-6,6-二苯基富烯的合成 
在氮气气氛下,在具有磁力搅拌子和三通旋栓的3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乙基-3-叔丁基环戊二烯5.11g(23.9mmol)(GC纯度75%)和THF150ml。在干冰/甲醇浴下,缓慢滴加1.56M正丁基锂的己烷溶液16ml(25.2mmol),然后在室温下搅拌20小时。向所得反应液中添加1,3-二甲基-2-咪唑啉酮3.1ml(28.8mmol),接着加入二苯甲酮5.3g(28.8mmol),在回流下搅拌48小时。将反应溶液注入2N盐酸100ml中。分离有机层,用己烷50ml提取水层两次。与之前的有机层合并, 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水、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用硫酸镁干燥后,蒸馏除去溶剂。然后用柱色谱精制,得到橙色固体4.2g。收率为56%。鉴定采用1H-NMR谱进行。下面表示其测定结果。 
1H-NMR谱(270MHz,CDCl3,TMS):δ/ppm 7.2-7.4(m,10H),6.3(m,1H),5.7(m,1H),1.70+1.85(q,2H),1.15(s,9H),0.85(t,3H). 
(iii)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的合成 
对具有磁力搅拌子和三通旋栓的200ml的三口烧瓶充分进行氮置换,在氮气气氛下,将3.8g的2,7-二叔丁基芴(13.7mmol)溶解在80ml的无水二乙醚中。在冰水浴下,向该溶液中缓慢滴加9.2ml的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56M∶14.3mmol),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00小时。向该反应溶液中添加4.5g的3-叔丁基-1-乙基-6,6-二苯基富烯(14.3mmol),在回流下搅拌30小时。在冰浴中,将反应溶液注入2N盐酸水溶液100ml中以后,添加二乙醚,分离有机层,用二乙醚50ml提取水层两次。与之前的有机层合并,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水、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用硫酸镁干燥后,蒸馏除去溶剂。然后用柱色谱精制,得到白色固体4.2g。收率为53%。鉴定采用电解脱离-质量分析装置(FD-MS)进行。下面表示其测定结果。 
FD-MS:m/z=592(M+). 
(iv)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的合成 
对具有磁力搅拌子和三通旋栓的100ml的schlenk烧瓶充分进行氮置换,在氮气气氛下,将1.0g的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1.68mmol)溶解在40ml的无水二乙醚中。在冰浴中,向该溶液中缓慢滴加1.56M的正丁基锂己烷溶液2.2ml(3.4mmol),然后在室温下搅拌28小时。用干冰/甲醇浴将该反应溶液充分冷却后,添加0.39g的四氯化锆(1.68mmol)。缓慢恢复到室温,并搅拌48小时以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用己烷再制成浆料,用填充有硅藻土的玻璃过滤器过滤。用少量的二氯甲烷提取过滤器上的茶色固体并过滤分离。分别对得到的己烷溶液和二氯甲烷溶液减压蒸馏除 去溶剂。分别用少量的戊烷和二乙醚清洗暗橙色固体,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橙色固体140mg(0.186mmol)的目的化合物。鉴定采用 1H-NMR谱和FD-MS进行。下面表示其测定结果。 
1H-NMR谱(270MHz,CDCl3,TMS):δ/ppm 7.90-8.07(m,5H),7.75(m,1H),7.15-7.60(m,8H),6.93(m,1H),6.15-6.25(m,2H),5.6(d,1H),2.05+2.25(q,2H),0.95-1.15(s+t+s,30H). 
FD-MS:m/z=752(M+). 
(间规丙烯聚合物(AA-1)) 
[聚合例AA-1] 
间规丙烯聚合物(AA-1)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内容量500ml玻璃制高压釜中加入250ml甲苯,以150升/小时的量使丙烯流通,在25℃下保持20分钟。另一方面,在充分氮置换后的内容量30ml的蒸馏烧瓶中放入磁力搅拌器,在其中加入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Al=1.53mol/l)5.00mmol,接着加入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的甲苯溶液5.0μmol,搅拌20分钟。将该溶液添加到预先使丙烯流通过的玻璃制高压釜的甲苯中,开始聚合。以150升/小时的量连续供给丙烯气体,在常压下,在25℃进行45分钟聚合后,添加少量甲醇,停止聚合。将聚合物溶液加入大量过量的甲醇中,使聚合物析出,在80℃下减压干燥12小时,结果得到聚合物2.38g。聚合活性为0.63kg-PP/mmol-Zr·hr,所得聚合物的[η]为1.9dl/g,Tm1=152℃,Tm2=158℃,rrrr=93.5%。物性表示在表6中。 
(间规丙烯聚合物(AA-2)) 
使用Total社制造的Finaplas 1471(间规聚丙烯,MFR=5.0g/10分钟),物性表示在表6中。 
(间规丙烯聚合物(AA-3)) 
[聚合例AA-3] 
(间规丙烯聚合物(AA-3)的合成) 
除了还向聚合体系中供给氢以外,按照聚合例AA-1的制造方法,得到具有与上述聚合物(AA-1)同样的TMA软化温度、rrrr分率、 Mw/Mn,[η]=1.4dl/g的间规丙烯聚合物(AA-3)(丙烯均聚物)。物性表示在表7中。 
(间规丙烯聚合物(AA-4)) 
[聚合例AA-4] 
(间规丙烯聚合物(AA-4)的合成) 
除了还向聚合体系中供给氢以外,按照聚合例AA-1的制造方法,得到具有与上述聚合物(AA-1)同样的TMA软化温度、rrrr分率、Mw/Mn,[η]=1.2dl/g的丙烯均聚物。物性表示在表7中。 
(间规丙烯聚合物(AA-5)) 
使用Total社制造的Finaplas 1571(间规聚丙烯,MFR=9.1g/10分钟)。物性表示在表7。 
(间规丙烯聚合物(AA-6)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内容量500ml的玻璃制高压釜中加入250ml甲苯,以150升/小时的量使丙烯流通,在25℃下保持20分钟。另一方面,在充分氮置换后的内容量30ml的蒸馏烧瓶中加入磁力搅拌器,在其中加入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Al=1.53mol/l)5.00mmol,接着加入二苄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2,7-二苯基-3,6-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的甲苯溶液5.0μmol,搅拌20分钟。将该溶液加入预先使丙烯流通过的玻璃制高压釜的甲苯中,开始聚合。以150升/小时的量连续供给丙烯气体,在常压下,在25℃下进行10分钟的聚合后,添加少量甲醇,停止聚合。将聚合物溶液加入大量过量的甲醇中,使聚合物析出,在80℃下减压干燥12小时,结果得到聚合物6.95g。聚合活性为7.58kg-PP/mmol-Zr·hr,所得聚合物的[η]为2.9dl/g,Tm=162.0℃,rrrr分率=95.3%。反复实施该操作,得到必要量的聚合物供实施例使用。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1)) 
[聚合例(BB-1)]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1)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4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1834ml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70℃,用丙烯将体系内压力加压到0.66MPa之后,用乙烯将体系内压力调节到1.36MPa。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 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70℃,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压力为1.36MPa,一边聚合15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4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105g,MFR为0.7(g/10min),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η]=2.5(dL/g)。对得到的聚合物测定的物性表示在表8中。另外,rr1值为78%。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2)) 
[聚合例(BB-2)]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2)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4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1834ml的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70℃,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64MPa之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到1.34MPa。接着,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70℃,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压力为1.34MPa,一边聚合15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4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109g,MFR为0.6(g/10min),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η]=2.6(dL/g)。对得到的聚合物测定的物性表示在表8中。另外,rr1值为76%。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3)) 
[聚合例(BB-3)]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3)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4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1834ml的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 温到70℃,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67MPa之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到1.37MPa。接着,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70℃,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压力为1.37MPa,一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4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90g,MFR为1.0(g/10min),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η]=2.3(dL/g)。对得到的聚合物测定的物性表示在表8中。另外,rr1值为75%。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4)) 
[聚合例(BB-4)]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4)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4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1834ml的干燥己烷、1-丁烯20g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70℃,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63MPa之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到1.33MPa。接着,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70℃,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压力为1.33MPa,一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4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102g,MFR为1.0(g/10min),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η]=2.3(dL/g)。对得到的聚合物测定的物性表示在表8中。另外,rr1值为75%。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5)) 
[聚合例BB-5]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5)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2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833ml的干燥己烷、1-丁烯120g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60℃,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33MPa之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到0.62MPa。接着,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2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6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60℃,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压力为0.62MPa,一边聚合20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2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73g,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η]=2.1(dL/g)。对得到的聚合物测定的物性表示在表6中。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6)) 
[聚合例BB-6]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6)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2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833ml的干燥己烷、1-丁烯120g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60℃,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33MPa之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到0.63MPa。接着,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2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6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60℃,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压力为0.63MPa,一边聚合20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2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97g,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η]=2.3(dL/g)。对得到的聚合物测定的物性表示在表6中。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7)) 
[聚合例BB-7]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7)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4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1834ml的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70℃,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67MPa之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到1.37MPa。接着,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70℃,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压力为1.37MPa,一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4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90g,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η]=2.2(dL/g)。对得到的聚合物测定的物性表示在表6中。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8)) 
[聚合例BB-8] 
(丙烯-α-烯烃共聚物(BB-8)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4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1834ml的干燥己烷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50℃,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67MPa之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到1.37MPa。接着,将二(对氯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八甲基八氢二苯并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50℃,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压力为1.37MPa,一边聚合10分钟,添加20ml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4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的聚合物为78g,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η]=3.5(dL/g),用13C-NMR测定的乙烯含量为18mol%。对得到的聚合物测定的 物性表示在表7中。 
(丙烯聚合物(DD-1)) 
使用(株)PRIMEPOLYMER社制造的F102W(PP、MFR=2.1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2)) 
使用(株)PRIMEPOLYMER社制造的J104W(PP、MFR=5.2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3)) 
使用(株)PRIMEPOLYMER社制造的B101(PP、MFR=0.7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4)) 
使用(株)PRIMEPOLYMER社制造的J106G(PP、MFR=15.0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5)) 
使用(株)PRIMEPOLYMER社制造的J107G(PP、MFR=30.0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6)) 
使用(株)PRIMEPOLYMER社制造的J108M(PP、MFR=45.0g/10分钟)。 
(丙烯聚合物(DD-7)) 
(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的合成) 
在充分氮置换后的4000ml的聚合装置中,在常温下加入1834ml的干燥己烷、1-丁烯110g和三异丁基铝(1.0mmol)之后,将聚合装置内部温度升温到55℃,用丙烯加压使体系内压力达到0.58MPa之后,用乙烯调节体系内压力到0.75MPa。接着,将在催化剂合成例1中合成的二苯基亚甲基(3-叔丁基-5-乙基环戊二烯基)(2,7-二叔丁基芴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Tosoh-Finechem(株)社制造)混合,调制以铝原子/锆原子=300/1(摩尔比)的比例含有铝原子和锆原子的甲苯溶液,接着,取该甲苯溶液中含有0.001mmol锆原子的量(因此为含有0.3mmol铝原子的量),添加到聚合器内,在内部温度55℃,一边用乙烯保持体系压力为0.75MPa,一边聚合25分钟,添加20ml 的甲醇,停止聚合。脱压后,在4L的甲醇中,从聚合溶液中析出聚合物,在真空下、130℃干燥12小时。得到聚合物为120.2g,MFR为0.7(g/10min)。 
(丙烯聚合物(DD-8)) 
使用除了将聚合温度设为40℃以外,按照上述丙烯聚合物(DD-7)的制造条件制造的具有与上述(DD-7)同样的乙烯含量、丁烯含量,[η]=4.0、Mw/Mn=2.1的聚合物。 
上述丙烯聚合物(DD-1)~(DD-8)的物性表示在表9中。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671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681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691
Figure G200780042356XD0070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含有高比例的无机类填料,并且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同时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断裂伸长和耐损伤性。另外,本发明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高比例的无机类填料,可以广泛用于具有阻燃性的成型体,例如电线、建材等。 

Claims (9)

1.一种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
(A2)满足下述要件(a)的间规丙烯类聚合物0~80重量%;
(B)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观测到的熔点低于100℃或观测不到熔点、且满足下述要件(b)的软质丙烯类共聚物5~85重量%;
(C)选自乙烯类弹性体(C1)和苯乙烯类弹性体(C2)中的一种以上的弹性体0~40重量%;和
(D)无机类填料15~80重量%,
其中,(A2)、(B)、(C)和(D)的合计量为100重量%,
(a):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观测到的熔点为145℃以上,
(b):按照ASTMD-1238,在230℃、2.16kg负荷下测定的MFR在0.01~100g/10分钟的范围内,并且满足下述要件(b-1)或(b-2)中的任一个以上,
(b-1):用13C-NMR法测定的间规三单元组分率(rr分率)为60%以上,
(b-2):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55~90摩尔%,源自选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中的至少一种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为10~45摩尔%,其中,源自丙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合计为100摩尔%,在所述碳原子数2~20的α-烯烃中不包括丙烯,
在135℃十氢化萘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与所述MFR满足关系式:
1.50×MFR(-0.20)≤[η]≤2.65×MFR(-0.20)
其中,特性粘度[η]的单位为dL/g,MFR的单位为g/10分钟,MFR是在230℃、2.16kg负荷的条件下测定的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类填料(D)是选自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碳酸盐和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所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所述弹性体(C)和所述无机类填料(D)的合计100重量份,含有油(E)0.1~20重量份。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所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所述弹性体(C)和所述无机类填料(D)的合计100重量份,含有具有极性基的乙烯基化合物的接枝量为0.01~10重量%的接枝改性聚合物(F)0.1~30重量份,其中,将接枝改性聚合物(F)的重量设为100重量%。
5.一种用于制造权利要求4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软质丙烯类共聚物(B)和所述接枝改性聚合物(F)熔融混炼,制造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将该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G)、所述无机类填料(D)、所述间规丙烯类聚合物(A2)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所述弹性体(C)熔融混炼。
6.一种成型体,其特征在于:
由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型体,其特征在于:
其为电线的绝缘体或电线护套。
8.一种电线,其特征在于:
具有由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绝缘体和/或护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线为汽车用电线或机器用电线。
CN200780042356.XA 2006-11-17 2007-11-08 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由该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体和电线 Active CN101595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2232 2006-11-17
JP312232/2006 2006-11-17
PCT/JP2007/071690 WO2008059746A1 (fr) 2006-11-17 2007-11-08 Composition de résine de propylène,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e composition de résine de propylène, composition de polymère de propylène, corps moulé fait à partir de la composition de résine de propylène et fil électriqu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5176A CN101595176A (zh) 2009-12-02
CN101595176B true CN101595176B (zh) 2014-06-18

Family

ID=39401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2356.XA Active CN101595176B (zh) 2006-11-17 2007-11-08 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由该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体和电线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863368B2 (zh)
EP (1) EP2080784B1 (zh)
JP (2) JPWO2008059746A1 (zh)
KR (1) KR101148292B1 (zh)
CN (1) CN101595176B (zh)
WO (1) WO20080597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78810A1 (en) * 2005-05-18 2012-03-29 Mitsui Chemicals Inc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method for producing propylene copolymer, propylene polymer, propylene polymer composition, and use of those
CN101490168B (zh) * 2006-07-31 2012-05-2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
JP5204074B2 (ja) * 2008-10-08 2013-06-05 アロン化成株式会社 溶融延展物製造用エラストマー組成物からなる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BRPI1014829B8 (pt) * 2009-03-30 2019-10-01 Mitsui Chemicals Inc composicão de resina termoplástica
WO2011108718A1 (ja) * 2010-03-05 2011-09-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アルミニウム電線用難燃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ルミニウム電線
US20130041080A1 (en) * 2010-04-20 2013-02-14 Mitsui Chemicals, Inc. Thermoplastic polymer composition, and article and electric wire comprising the same
JP5667701B2 (ja) * 2010-11-24 2015-02-12 エクソンモービル アジア パシフィック リサーチ アン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フィラー高充填ポリマー組成物
JP5843644B2 (ja) * 2011-09-28 2016-01-1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重合体組成物、それからなる成形体並びに電線
KR102003565B1 (ko) * 2013-01-21 2019-07-24 한국전력공사 전력 케이블
KR102003567B1 (ko) * 2013-02-14 2019-07-24 한국전력공사 전력 케이블
KR102003568B1 (ko) * 2013-02-14 2019-07-24 한국전력공사 전력 케이블
KR101701554B1 (ko) * 2013-04-12 2017-02-01 롯데첨단소재(주) 열가소성 고무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성형품
US9175158B2 (en) * 2013-11-29 2015-11-03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Resin composition
US20170210860A1 (en) * 2014-07-25 2017-07-27 G.T. Line S.R.L. High-resiliency rigid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use and production thereof
EP3272790B1 (en) * 2015-03-20 2023-07-05 Mitsui Chemicals, Inc.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composition, use thereof,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thylene/ -olefin/unconjugated polyene copolymer and use thereof
JP6564224B2 (ja) * 2015-03-31 2019-08-21 株式会社プライムポリマー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成形体および容器
JP6243888B2 (ja) * 2015-10-30 2017-12-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これを用いた電線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09476887A (zh) * 2016-07-21 2019-03-1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以及单层和多层膜
EP3572225B1 (en) 2017-01-20 2023-07-12 Mitsui Chemicals, Inc. Laminated body and tape winding pipe
CN110461580A (zh) 2017-03-29 2019-11-1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US20210230415A1 (en) 2017-12-11 2021-07-29 Mitsui Chemicals, Inc. Polymer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CN111512399B (zh) * 2018-02-02 2021-03-19 巴塞尔聚烯烃意大利有限公司 用于电缆绝缘的聚烯烃组合物
EP3766932B8 (en) * 2018-03-15 2023-05-24 Mitsui Chemicals, Inc.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nolayer and multilayer films
KR101878639B1 (ko) * 2018-04-06 2018-07-16 한국전력공사 절연유를 함유하는 절연층을 포함하는 케이블
KR102124702B1 (ko) * 2018-11-14 2020-06-19 한화토탈 주식회사 내백화성이 우수한 폴리프로필렌 수지 조성물,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성형품
KR102097238B1 (ko) * 2019-06-19 2020-04-07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전력 케이블
KR102097237B1 (ko) * 2019-06-19 2020-04-07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전력 케이블
KR102097236B1 (ko) * 2019-06-19 2020-04-06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전력 케이블
CN114181453B (zh) * 2021-11-04 2023-07-18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摩擦系数低雾化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6841A (ja) * 1999-10-06 2001-04-17 Mitsui Chemicals Inc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系組成物
CN1650373A (zh) * 2002-04-26 2005-08-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绝缘电线
WO2006057361A1 (ja) * 2004-11-25 2006-06-01 Mitsui Chemicals, Inc.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3128A (en) * 1984-09-07 1986-06-03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Stabilized polyhydroxybutadiene compounds
US5384299A (en) * 1987-01-30 1995-01-24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Ionic metallocene catalyst compositions
PL276385A1 (en) 1987-01-30 1989-07-24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Method for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es,diolefins and acetylene unsaturated compounds
US4960878A (en) 1988-12-02 1990-10-02 Texas Alkyls, Inc. Synthesis of methylaluminoxanes
JP2942352B2 (ja) * 1990-05-22 1999-08-3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シンジオタクチックスポリプロピレンの造粒法
JP2545006B2 (ja) 1990-07-03 1996-10-16 ザ ダウ ケミカル カンパニー 付加重合触媒
JPH05331226A (ja) * 1992-05-29 1993-12-14 Mitsui Toatsu Chem Inc ポリオレフィンの製造方法
JP3516516B2 (ja) * 1995-04-20 2004-04-0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固体触媒成分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オレフィンの重合方法
JPH10245459A (ja) * 1997-03-05 1998-09-1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難燃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線・ケーブル
JP3803216B2 (ja) * 1998-10-21 2006-08-0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軟質透明性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組成物
JP4387517B2 (ja) * 1998-10-21 2009-12-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軟質透明性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組成物
JP2000344975A (ja) * 1999-06-04 2000-12-12 Mitsui Chemicals Inc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組成物
KR100746676B1 (ko) 1999-10-08 2007-08-06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메탈로센 화합물, 메탈로센 화합물의 제조 방법, 올레핀 중합 촉매, 및 폴리올레핀의 제조 방법
JP2002097228A (ja) * 2000-09-20 2002-04-02 Mitsui Chemicals Inc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系共重合体、該共重合体を含む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JP4472142B2 (ja) * 2000-09-20 2010-06-0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からなる成形体
JP4450964B2 (ja) 2000-09-20 2010-04-1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系共重合体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JP4869514B2 (ja) * 2001-08-06 2012-02-0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軟質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組成物および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
JP2003147135A (ja) * 2001-11-08 2003-05-21 Mitsui Chemicals Inc 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CN1273523C (zh) * 2002-05-13 2006-09-06 株式会社Jsp 聚丙烯树脂发泡颗粒和使用它的模制品
KR100630590B1 (ko) * 2002-08-27 2006-10-04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가소성 엘라스토머 및 그 성형체
JP2004107490A (ja) 2002-09-18 2004-04-08 Mitsui Chemicals Inc 軟質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系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を含む成形体
EP1548018B1 (en) 2002-09-27 2018-10-10 Mitsui Chemicals, Inc. Crosslinked metallocene compound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method of polymerizing olefin with the same
JP4367689B2 (ja) * 2002-12-11 2009-11-1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の架橋メタロセ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オレフィンの重合方法
EP1988104B1 (en) 2003-03-28 2010-03-03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pylene copolymer, polypropylene composition, use thereof, transition metal compounds, and catalysts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US8329824B2 (en) * 2003-05-28 2012-12-11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pylene 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KR100807765B1 (ko) 2004-04-19 2008-02-28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그 조성물로 이루어진 성형체, α-올레핀계 공중합체
JP4314155B2 (ja) * 2004-05-27 2009-08-1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モール
JP2006056128A (ja) * 2004-08-19 2006-03-02 Mitsui Chemicals Inc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化粧シート
WO2006024579A1 (en) * 2004-08-31 2006-03-09 Basell Poliolefine Italia S.R.L. Thermoplastic polyolefin composition
JP4732749B2 (ja) * 2004-12-21 2011-07-2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体およびその用途
JP2006241225A (ja) * 2005-03-01 2006-09-14 Mitsui Chemicals Inc オレフィン系重合体組成物、該組成物を用いてなる成形体、および電線
US20080251273A1 (en) * 2005-03-03 2008-10-16 Brown Geoffrey D Plenum Cable Flame Retardant Layer/Component with Excellent Aging Properties
SG178810A1 (en) * 2005-05-18 2012-03-29 Mitsui Chemicals Inc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method for producing propylene copolymer, propylene polymer, propylene polymer composition, and use of those
KR101004251B1 (ko) * 2006-03-31 2010-12-24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가소성 중합체 조성물, 열가소성 중합체 조성물의 제조 방법, 열가소성 중합체 조성물로부터 얻어지는 성형체 및 전선
JP4979987B2 (ja) 2006-06-02 2012-07-1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および該組成物を用いてなる成形体
CN101490168B (zh) 2006-07-31 2012-05-2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6841A (ja) * 1999-10-06 2001-04-17 Mitsui Chemicals Inc シンジオタクティックポリプロピレン系組成物
CN1650373A (zh) * 2002-04-26 2005-08-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绝缘电线
WO2006057361A1 (ja) * 2004-11-25 2006-06-01 Mitsui Chemicals, Inc.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80784B1 (en) 2013-03-06
JPWO2008059746A1 (ja) 2010-03-04
CN101595176A (zh) 2009-12-02
US20100056691A1 (en) 2010-03-04
JP2013237861A (ja) 2013-11-28
EP2080784A4 (en) 2009-10-28
US7863368B2 (en) 2011-01-04
EP2080784A1 (en) 2009-07-22
WO2008059746A1 (fr) 2008-05-22
KR20090082287A (ko) 2009-07-29
KR101148292B1 (ko) 2012-05-21
JP5774065B2 (ja) 2015-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5176B (zh) 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丙烯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丙烯类聚合物组合物、由该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体和电线
CN101142272B (zh) 丙烯基聚合物组合物、其用途以及用于制造热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方法
US7619030B2 (en) Automobile part of polypropylene resin composition
CN101189269B (zh) 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丙烯系共聚物的制造方法、丙烯聚合物、丙烯系聚合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US7714081B2 (en) Heat-storage material composition
JP5020524B2 (ja)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からなるペレット、熱可塑性重合体用改質剤、熱可塑性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KR20080112301A (ko) 프로필렌계 랜덤 블록 공중합체, 상기 공중합체를 포함하는수지 조성물 및 그것으로 이루어지는 성형체
CN101490168A (zh) 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太阳能电池密封用片材及太阳能电池
JP5330637B2 (ja)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CN102348752B (zh) 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成型品和使用其的汽车用内外装材料
JPWO2005090466A1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成形体
JP3530143B2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
CN101248132A (zh) 丙烯类树脂组合物
JP5506985B2 (ja)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02275325A (ja)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
US7067604B2 (en) 1-butene polymer and molded product consisting of the polymer
JP2001019824A (ja) プロピレン−エチレンブロック共重合体組成物及びそれを成形してなる成形体
KR20220018942A (ko)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CN116209719A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KR20220015354A (ko)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CN102127174A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