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2889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2889A
CN101592889A CNA2009101456504A CN200910145650A CN101592889A CN 101592889 A CN101592889 A CN 101592889A CN A2009101456504 A CNA2009101456504 A CN A2009101456504A CN 200910145650 A CN200910145650 A CN 200910145650A CN 101592889 A CN101592889 A CN 101592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photosensitive
image forming
bias voltage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456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2889B (zh
Inventor
衣川达也
一濑公孝
中居智朗
久米隆生
关浩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92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2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2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2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65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developing electro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6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03G15/235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the image receiving member being preconditioned before transferring the second image, e.g. decurled, or the second image being formed with differ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e.g. a different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71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 G03G2215/00084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 being the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72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emperature influencing copy sheet handl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76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umidity or moisture influencing copy sheet hand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考虑双面打印模式来预测感光鼓的VL波动并基于预测执行图像形成控制,从而总是获得稳定密度的图像。该图像形成设备通过基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感光部件停止时间、大气环境的温度、大气环境的绝对湿度和是在单面打印下还是在双面打印下执行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而控制图像形成条件,从而执行合适的图像形成控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诸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
背景技术
通常,利用电子照相术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感光部件,用作图像承载部件;充电装置(比如,电晕充电器或充电辊),对感光部件的表面进行充电;图像曝光装置,在感光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转印装置,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清洁装置,将残留调色剂从感光部件清除;残留电荷消除曝光装置,消除感光部件上的静电潜像;和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转印材料上。
在传统的利用电子照相术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容纳静电潜像上的调色剂的感光部件通常具有光电导层,光电导层包括电荷产生层和电荷输送层。
感光部件通过响应于“开始打印”信号而被沿给定方向驱动来进行移动。
充电装置将偏压施加到感光部件以将感光部件的表面充电到给定的电位(以下称为充电步骤)。
这个阶段的表面电位被称为VD电位。然后用基于来自控制器的信号而被控制成开启/关断的激光或LED光辐照感光部件的表面(以下称为曝光步骤)。感光部件上被光辐照的点的电位减小,从而,在感光部件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被光辐照的点的电位被称为VL电位。
随后,将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装置,显影装置被布置成面对感光部件,并被调色剂填充。这将被充电到给定电平的调色剂移到感光部件上的静电潜像上,从而将静电潜像变为调色剂图像(以下称为显影步骤),其中感光部件为感光鼓等。用Vdev表示显影偏压。
其后,将具有与感光部件上的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偏压施加到转印部件,诸如与感光部件相邻布置的并以与感光部件大致相同的速度沿前进方向移动的转印辊。在这种状态下,转印材料在感光部件和转印部件之间通过,结果是感光部件上的调色剂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以下称为转印步骤)。
曝光步骤有时在感光部件中产生残留电荷,使得VL在图像形成期间波动。VL还由于感光部件和感光部件所接触的组件之间的摩擦而波动,所述组件诸如充电部件、曝光部件和清洁部件,以及由于在感光部件移动时由从定影装置或其它组件散发的热量引起的温度升高而波动。换句话说,在形成图像的过程中感光部件的曝光和移动引起显影对比度的波动,其与Vdev和VL之间的差对应。波动导致感光部件容纳多少调色剂(调色剂承载量)的变化,并引起转印材料上的图像密度的波动。用Vcont表示显影对比度。
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通过用传感器检测感光部件的VL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图像形成条件来稳定图像密度(US6,339,441)。这种图像形成设备的问题是由于传感器的安装和安装传感器的空间而造成成本和设备尺寸的增加。
另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当通过下述方式在多张片材上形成相同的图像时,减小图像密度的波动,所述方式即,根据感光部件附近的温度和湿度来针对形成静电潜像之前的电荷消除步骤和充电步骤选择感光部件的合适转数(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5-300745号)。然而,由于增加潜像形成之前的感光部件的转数使打印速度变慢并降低了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所以增加潜像形成之前的感光部件的转数是个问题。
作为上述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根据感光部件周围的温度、感光部件旋转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感光部件保持静止而不旋转有多久)预测感光部件的VL,并基于预测的VL执行过程控制(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2-258550号)。
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研究证实,图像形成过程中的VL波动取决于大气的绝对湿度,VL波动包括VL的绝对值的降低和VL的绝对值的升高。因此,不能利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2-258550号中提出的传统技术准确地预测VL波动,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2-258550号中,没有考虑感光部件周围的大气的绝对湿度,也没有考虑随着感光部件旋转时间计数增加的时间而发生的VL的升高和VL的降低二者的可能性。因此,这种传统技术不能进行适当的图像形成控制,并且不能获得稳定密度的图像。以下,将作用为使VL的绝对值随着感光部件旋转时间计数增加的时间而升高的现象称为“VL上升(VL UP)”,将作用为使VL的绝对值随着感光部件旋转时间计数增加的时间而降低的现象称为“VL下降(VL DOWN)”。
图2是感光部件的表面电位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Vdev和VL之间的差“Vdev-VL”对应于Vcont。较大的Vcont表示将在感光部件上显影的更多的调色剂和相应的较高的图像密度。VL上升为这样的现象,即,VL沿图2的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绝对值升高的方向)移动,从而使Vcont减小并使图像密度降低。另一方面,VL下降为这样的现象,即,VL沿图2的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绝对值下降的方向)移动,从而使Vcont增加并使图像密度提高。
以下将详细地描述VL上升和VL下降。
首先将描述与VL上升相关的现象。在L/L环境(低温-低湿度环境)中,例如,在温度和湿度为15℃/10%RH的环境下,即使仅对于几张片材的连续图像形成也引起如图3A所示的由于图像形成而导致的VL上升。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研究证实,在绝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VL上升现象中的每单位时间的VL增加速率更大。
VL上升受在图像形成之前感光部件保持静止多久的影响。当感光部件停止时间较长时,VL的增加量变得较大。例如,当感光部件停止时间长时,如图3A所示,VL升高到V1,反之,当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短时,如图3B所示,VL仅升高到V2,V2比V1小。
本发明的发明人相信,VL上升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图像形成期间感光部件的曝光而导致的光电导层中的残留电荷的数量的增加。详细来讲,发明人相信,在绝对湿度低的环境下的VL上升的原因是光电导层中的层之一的增加的电阻,所述增加的电阻禁止电荷的平滑移动和注入。因而,在绝对湿度低的环境下形成图像使得残留电荷在高电阻层中累积,并导致VL上升。预测VL上升的量的一种方法是基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估计图像形成时间。
在形成图像过程中产生的残留电荷在图像形成完成和停止之后逐渐从光电导层离开去到接地。当图像形成停止时间较长时,在前面的图像形成中产生的残留电荷变得较少,从而感光层进入这样的状态中,在该状态下,残留电荷易于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中累积。因此,当图像形成停止时间较长,VL上升的影响变得更明显,并且VL的增加量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中变得较大。
以下将描述VL下降现象。当执行连续的图像形成时,如图3C所示,VL随着感光部件旋转时间计数增加的时间而降低。
当在图像形成之后没有任何图像形成的时间段(即,感光部件停止时间)较长时,由VL下降所降低的VL表现出返回到更接近原始VL电平的电平的趋势。例如,在如图3C所示由于前面的图像形成而导致的VL下降使前面的图像形成中的VL降低到V4的情况下,如图3D所示,当感光部件停止时间较长时,后续的图像形成中的初始VL采用较接近于V3的值,V3为原始VL电平。
本发明的发明人相信,VL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电导层中的残留电荷的数量的减少。详细地讲,形成图像会使得感光部件的温度升高,从而使光电导层的电阻降低,因而,本发明的发明人相信,VL下降的原因是降低的光电导层电阻,该降低的光电导层电阻使得光电导层中捕获的残留电荷退出感光部件。因而,当感光部件的温度随着感光部件旋转时间计数增加的时间而升高时,VL下降发生,这使光电导层的电阻降低并减少了捕获的残留电荷。使感光部件的温度随着感光部件旋转时间计数增加的时间而升高的因素是与和感光部件接触的部件的摩擦和来自定影装置和其他组件的热消散,所述和感光部件接触的部件诸如显影部件、充电部件和清洁部件。
根据在其中设置图像形成设备的大气环境的温度和湿度,VL上升和VL下降之一或者二者可发生。在一种环境下,如图3E所示,VL升高一次,然后降低。在不同的环境下,如图3F所示,VL降低一次,然后升高。
如上所述,除了与温度相关的因素之外,VL波动还具有与绝对湿度相关的因素,所述与温度相关的因素诸如在其中设置图像形成设备的环境的温度、图像形成设备内部的温度或者感光部件周围或自身的温度。因此,用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2-258550号中提出的传统技术不能获得合适的图像形成控制和具有稳定密度的图像,所述传统技术不包括预测根据绝对湿度可能发生或者可能不发生的VL波动。
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2-258550号中提出的传统技术中,在仅VL上升和VL下降之一发生的前提下控制图像形成。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当VL上升和VL下降同时发生时,没有实现合适的图像形成控制,从而不能获得稳定密度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研究,VL下降的量在双面打印模式下比在单面打印模式下大。这是因为,在已经通过定影装置并被加热一次的转印材料上再次执行转印步骤的双面打印模式下,转印材料的热量被直接或间接传送到感光部件,这可使得感光部件的温度升高到比在单面打印模式下高的水平。
施加到转印材料的热量被直接传送到感光部件的情况的图像形成设备为这样的设备,在该设备中,使转印材料与感光鼓直接接触,由此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材料。施加到转印材料的热量被间接传送到感光部件的情况的图像形成设备为这样的设备,在该设备中,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首先被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然后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立即转印到转印材料。
用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2-258550号中提出的传统技术不能在双面打印模式下获得稳定密度的图像,在所述传统技术中,没有考虑双面打印和单面打印之间的VL电位波动的差异。
发明内容
作出本发明来解决作为起始点的传统技术的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记录材料的打印模式适当地控制图像形成条件。
从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框图。
图2是示出感光部件的表面电位的概念的示图。
图3A、图3B、图3C、图3D、图3E和图3F是示出感光鼓旋转时间和感光鼓的表面电位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示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感光鼓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过程控制的概念图。
图7A、图7B和图7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VL上升表的内容的示图。
图8A、图8B和图8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VL下降表的内容的示图。
图9包括图9A和图9B,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当在L/L环境下执行双面打印时相对于图像形成中的图像数量的感光鼓的表面电位和相对于图像形成中的图像数量的图像密度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4示出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为这样的激光束打印机,其在诸如记录纸张、OHP片材或布料的记录介质(转印材料)上通过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过程形成图像。
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具有各自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圆柱体感光鼓1,并以下述方式被支撑,即,允许感光鼓1绕其轴沿图4的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旋转。当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辊形充电装置(充电辊)2Y将旋转的感光鼓1Y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到负电位。其后,作为曝光装置的曝光装置3Y使用基于图像信息的光对感光鼓1Y的表面进行扫描和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Y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当显影装置5Y供应黄色调色剂(以下称为Y调色剂)时,使感光鼓1Y上形成的潜像显影。
显影装置5Y将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套筒6Y,由此感光鼓1Y上写入的潜像形成为Y调色剂层。当转印偏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辊7Y时,Y调色剂层被转印到转印带9上的转印材料P的表面,通过片材进给辊12从片材进给盒11进给转印带9上的转印材料P。在感光鼓1Y的表面上残留的没有被转印到转印材料P的调色剂被清洁刀片16Y去除,然后被装在废调色剂容器8Y中。
转印带9通过四个辊10a、10b、10c和10d被拉伸,并沿图4的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旋转以在其表面上运载转印材料P并顺序地将转印材料P输送到图像形成工位SY、SM、SC和SBk。
还在其它颜色的工位,即,工位SM(品红色)、SC(青色)和SBk(黑色)中执行上述处理,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该图像由转印材料P上的不同颜色的叠加的调色剂层形成。在置于转印带9的下游侧的辊10b之后,置于辊10b的更下游侧的定影装置14使转印到转印材料P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融化和定影。然后将转印材料P传递到置于彩色图像形成设备100外部的托盘15上。
在双面打印中,转印材料P通过定影装置14,然后沿着以由箭头C所指示的方向的双面片材输送路径40行进,从而将转印材料P翻转到相反的打印面。再次将翻转到相反的打印面的转印材料P顺序地输送到图像形成工位SY至SBk,并使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层叠加以形成调色剂图像。其后,转印材料P再次通过定影装置14,在定影装置14中,调色剂图像被融化和定影,从而在转印材料P的两面获得打印的图像。如上所述,在已通过定影装置并被加热一次的转印材料上再次执行转印步骤的双面打印模式下,转印材料的热量被直接或间接传送到感光部件,这使得感光部件的温度更易于升高得比在单面打印模式下得高。因此,稍后描述的VL下降的量在双面打印模式下比在单面打印模式下大。
图像形成设备100设有作为温度和湿度检测装置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检测使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大气环境。检测的温度和湿度输出到CPU 22。CPU 22使用通过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输入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大气环境的绝对湿度,并分别以十分之一摄氏度为单位(基于0.1℃)和十分之一克每立方米为单位(基于0.1g/m3)将关于大气环境的温度的信息和关于大气环境的绝对湿度的信息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绝对湿度是指大气环境的每单位体积所包含的水蒸气的量(g),以g/m3为单位测量。在哪安装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不限于图4所示的位置,可在感光鼓1周围或者在其它位置安装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即使当将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置于感光鼓1周围时,通过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检测的温度也不等于感光鼓1的实际温度。因此,仅基于置于感光鼓1周围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的温度和湿度信息来切换显影偏压不会使图像密度相对于感光鼓旋转时间稳定。因此,期望的是,基于下述预测进行控制,所述预测除了考虑作为在这个实施例中描述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的检测结果之外还考虑感光鼓1的旋转时间和停止时间。
在这个实施例中,关于大气环境的温度的信息和关于大气环境的绝对湿度的信息分别基于0.1℃和0.1g/m3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使用其它基础。尽管这个实施例使用从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的绝对湿度,但是如果直接测量绝对湿度是可能的,则可使用直接测量的绝对湿度。
在这个实施例中采用单成分显影,但是代替地,可使用双成分显影。本发明中的显影装置可以是使用磁性显影剂的装置或者使用非磁性显影剂的装置,没有特别限制。本发明可采用在电子照相中使用的任何已知的显影剂,并且对显影装置最佳的显影剂被选择。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显影剂为非磁性显影剂。
以下将描述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感光鼓1。每个感光鼓1的光电导层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层的叠层:包含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和包含电荷输送物质的电荷输送层。表面层形成为叠层光电导层上的保护层。
将参考图5描述每个感光鼓1的光电导层的层结构。
具有阻碍功能和接合功能的下覆层(undercoat layer)1b设置在Al基底1a上,Al基底1a导电,并用作感光部件的支撑部件。在下覆层1b上设置有正电荷阻挡层1c,正电荷阻挡层1c具有中间电阻和防止从铝基底1a注入的正电荷抵消感光鼓1的表面被充有的负电荷的功能。
包含电荷产生物质的电荷产生层1d设置在正电荷阻挡层1c上。通过施加用于电荷产生层的涂料液体并使施加的液体变干来形成电荷产生层1d,通过将电荷产生物质与粘合剂树脂和溶剂分散在一起来获得所述用于电荷产生层的涂料液体。
包含电荷输送物质的电荷输送层1e设置在电荷产生层1d上。通过施加用于电荷输送层的涂料液体并使施加的液体变干来形成电荷输送层1e,通过将电荷输送物质和粘结剂树脂溶解在溶剂中来获得所述用于电荷输送层的涂料液体。
表面保护层1f设为电荷输送层1e上的表面层。表面保护层1f为通过下述方式形成的固化层,所述方式即,施加涂料液体并使聚合反应在施加之后发生,所述涂料液体为在光电导层上溶解在溶剂中或者用溶剂稀释的可固化酚树脂(curable phenol resin)。
将给出这个实施例中的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图像密度的方法的描述。
图像密度控制的一部分使每个颜色的最大密度保持恒定(以下称为Dmax控制),并保持与图像信号成线性的半色调灰度级特性(以下称为Dhalf控制)。
在Dmax控制中,每种颜色的最大密度受感光鼓1的膜厚度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因此,基于检测环境的结果和CRG标志信息来设置包括充电偏压和显影偏压的图像形成条件,从而获得期望的最大密度。
在Dhalf控制中,防止电子照相所特有的非线性输入输出特性(γ特性)引起输入图像信号和输出密度之间的间隙,从而防止妨碍自然图像的形成。这通过执行使γ特性抵消并保持输入输出特性为线性的这种图像处理来实现。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与不同的输入图像信号相关联的多个调色剂块,并用于获得输入图像信号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所获得的关系用于转换图像信号,以将其以确保输入图像信号生成期望的密度的方式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在Dmax控制中确定包括充电偏压和显影偏压的图像形成条件之后执行Dhalf控制。
当VL波动使得输出图像的密度随着感光部件旋转时间计数增加的时间而改变时,可通过频繁地,例如,对于每五张打印的片材执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来减小色调的波动。然而,由于打印速度极大地降低并且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显著地降低,所以频繁的Dmax控制和Dhalf控制不切实际。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仅对每1000张打印的片材执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执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的调度不限于这个实施例中的调度,即,对每1000张打印的片材执行一次,而是可在不同的调度上执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可这样构造图像形成设备,以使甚至一次也不执行Dhalf控制。另外,可基于除了打印的片材的数量的其它参数(例如,消耗的调色剂的量)来确定什么时候执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
在对每1000张打印的片材执行一次Dmax控制和Dhalf控制的这个实施例中,VL在最后一次执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和下一次之间的时间段期间极大地波动。因此,仅通过Dmax控制和Dhalf控制来控制图像密度没有得到稳定的图像密度。因此,这个实施例采用除了Dmax控制和Dhalf控制之外的其它图像密度控制方法。具体地讲,图像形成控制以保持显影对比度(Vcont)恒定的方式连续地校正充电偏压或显影偏压(Vdev),充电偏压或显影偏压(Vdev)通过基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感光部件停止时间及温度和湿度预测VL波动借助于Dmax控制来确定。
图1是这个实施例中的用于图像形成控制的系统的框图。如图4所示,存储装置20、CPU 22、读取装置21和写入装置26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引擎控制单元17中。存储装置20可以是,但不限于,已知的电子存储器。这个实施例中的存储装置20为非易失性EEPROM。
CPU 22包括:计算装置25,预测VL波动;控制装置23,基于计算装置25进行的VL波动预测的结果控制图像形成条件;计时器24,其为能够测量感光部件旋转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时间测量装置;和打印条件判断装置31,确定当前打印模式是双面打印模式还是单面打印模式。
单面打印模式为这样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图像形成设备100仅在从未通过定影装置14的转印材料P上执行打印。双面打印模式为这样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图像形成设备100交替地在已通过定影装置14一次的转印材料P和从未通过定影装置14的转印材料P上执行打印。
计时器24在感光鼓1正被驱动时基于秒时标对感光部件旋转时间进行计数,并在感光鼓1的驱动停止时基于秒时标对感光部件停止时间进行计数。在这个实施例中基于秒时标计数的计时器24可基于除秒时标之外的其它基础来计数。经由写入装置26将通过计时器24测量的感光部件旋转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尽管这个实施例使用计时器24来对感光部件旋转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二者进行计数,但是可使用两个计时器来独立地测量感光部件旋转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
图像形成设备100设有读取装置21,读取装置21读取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的信息。读取装置21将从存储装置20读出的信息发送到CPU 22。CPU 22内的计算装置25使用读取的信息以通过稍后描述的方法预测VL波动。基于计算装置25进行的预测,控制装置23将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过程的信息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
以下将描述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中的图像形成控制。为了稳定当VL上升和/或VL下降发生时的图像密度,必须进行图像形成控制,以校正感光鼓1的VL相对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的波动。
这样的图像形成控制通过例如如上所述地控制显影偏压或者控制充电偏压来实现。给出一个例子,在VL下降发生的情况下,计算装置计算校正量(第一校正量),第一校正量作用为将充电偏压的绝对值增加由于VL下降而损失的量。在VL上升发生的情况下,计算装置计算校正量(第二校正量),第二校正量作用为将充电偏压的绝对值减小由于VL上升而添加的量。给出另一例子,在VL下降发生的情况下,计算装置计算校正量(第三校正量),第三校正量作用为将显影偏压的绝对值减小VL下降的量。在VL上升发生的情况下,计算装置计算校正量(第四校正量),第四校正量作用为将显影偏压的绝对值增加VL上升的量。这个实施例的描述将控制显影装置5的显影偏压的情况作为例子。
图6是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控制的概念图。在这个实施例中,计算装置25基于四个参数t1、t2、W和Tc计算ΔU,ΔU表示由于VL上升而导致的波动的量,并基于四个参数t1、t2、W和Tc计算ΔD,ΔD表示由于VL下降而导致的波动的量。ΔU为0或负值,而ΔD为0或正值。
t1和t2分别表示的是感光鼓旋转时间和感光鼓停止时间。环境温度Tc和绝对湿度W为当图像形成设备100上电时通过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读取并被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的值。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单幅图像形成(图像形成作业的一个单位)开始时通过将t1设置为0来对信息进行复位。因此,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对应于从图像形成开始到控制装置执行图像形成条件控制所计数的感光部件旋转时间。换句话说,t1为关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的信息,所述感光部件旋转时间为自处于停止状态的感光部件开始移动时起过去的时间。此外,在单幅图像形成(图像形成作业的一个单位)结束时通过将t2设置为0来对信息进行复位。因此,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对应于从前面的图像形成结束到后面的图像形成开始所计数的感光部件旋转停止时间。换句话说,t2为关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信息,所述感光部件停止时间为自处于移动状态的感光部件停止移动时起过去的时间。
这个实施例中的ΔU的计算使用W、Tc和从t1和t2获得的实际的感光鼓旋转时间t1up,稍后将描述这个实施例中的ΔU的计算的细节。类似地,ΔD的计算使用W、Tc和从t1和t2计算的实际的感光鼓旋转时间t1dw。
这个实施例将关于VL上升计数的实际的感光部件旋转时间(以下称为t1up)和关于VL下降计数的实际的感光部件旋转时间(以下称为t1dw)用作单独的参数。在以下描述中,t1up和t1dw表示各个实际的感光部件旋转时间。
计算装置25预测VL如何波动,并基于预测,控制装置23控制要施加到显影装置5的显影偏压,以使得Vcont保持相同。
预测VL波动要求预测由于VL上升而导致的波动和由于VL下降而导致的波动。计算装置25通过单独地计算VL上升波动的量和VL下降波动的量来预测VL波动。
以下将描述计算装置25采用的用于计算VL波动的方法的细节。通过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的表来提供与VL波动相关的特性,计算装置25通过参照该表来计算VL波动。
以下将分别描述如何计算VL上升波动和如何计算VL下降波动。
首先提供计算VL上升波动的方法的描述。通过参照如图1所示的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的用于单面打印模式的VL上升表27和用于双面打印模式的VL上升表29来计算由于VL上升而导致的波动。
VL上升表包括如图7A、图7B和图7C所示的表A、表B和表C。基于这些表计算相对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的VL上升波动量。如图7A所示,表A示出相对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up的VL波动量。如图7B所示,表B以4×4矩阵示出基于大气环境的温度Tc和绝对湿度W而选择的系数。
表C示出基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而选择的系数。例如,当t2=200(S)时,λ=0。这意味着,随着感光部件停止时间变长,感光鼓中包含的残留电荷的影响返回到更接近于原始水平的水平。
通过将表A的量与从表B选择的系数相乘来计算相对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的VL上升波动量。图7A是曲线图,而不是以表格式的,但是该曲线图实际上以表A中的表格式被保存。
如上所述,从三个参数t1up(从t1和t2获得)、W和Tc计算由于VL上升而导致的波动量ΔU。将如下描述其原因。
如可在表A所见的那样,随着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变长,波动量ΔU变大。例如,在表A中,当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超过30(s)时,波动量ΔU基本上在10.5(V)饱和。然而,在感光部件已经旋转10(s)并且在t1的计数开始时ΔU已达到6的情况下,当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过去20(s)时,波动量ΔU在10.5V饱和。因而,使得计算简单地基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不会产生合适的ΔU。因此,ΔU的计算使用实际的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up,其中,考虑了t1的计数开始时的感光部件的状态。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开始图像形成作业的一个单位时通过将t1设置为0来对信息进行复位之后,开始t1的计数。这允许加入对在t1的计数开始时感光部件的状态的考虑。具体地讲,从Vupend和λ获得感光部件的VL上升波动量(VLup)的状态。Vupend表示紧接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之前的图像形成作业结束时的ΔU的值。λ表示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获得的校正系数,从紧接在前的图像形成作业结束到当前图像形成作业的开始对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进行计数。
如下表示VLup:
VLup=λ× Vupend
使用表A将VLup值转换为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并将转换的值表示为t1up_lk。值t1up_lk指示在t1的计数开始时感光部件已经旋转多久。可通过将t1up_lk和t1之和用作实际的感光部件旋转时间来获得合适的ΔU。
将描述计算在感光鼓1正被驱动时观察的VL上升的量的方法。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up和表A计算图像形成过程中由于VL上升而导致的波动量ΔU。作为如上所述的感光鼓1的实际旋转时间的时间t1up具有数值表达式1所表示的关系。换句话说,t1up为自感光鼓1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中开始旋转时起过去的时间t1和t1up_lk之和,t1up_lk指示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状态。
t1up=t1+t1up_lk    ......数值表达式1
在数值表达式1中,t1表示自感光鼓1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中开始旋转时起过去的时间,t1up_lk表示通过下述转换获得的值,在所述转换中,使用表A将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VL上升量反向计算成时间。
将从表A计算的VL上升量与基于大气环境的温度Tc和绝对湿度W从图7B的表B选择的系数相乘。因而,确定控制装置23控制图像形成所使用的VL上升量ΔU。
在图像形成作业结束并且感光鼓1停止旋转之后,计算装置25将Vupend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Vupend为当感光鼓1停止旋转时的VL上升量,计时器24开始对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进行计数。在从图7C的表C选择Vupend将要相乘的系数λ时使用从当前图像形成作业的结束到后续的图像形成作业的开始所计数的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值。当后续的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通过数值表达式2从存储的Vupend和选择的λ获得VLup。
VLup=λ×Vupend    .......数值表达式2
通过数值表达式2表示VLup,VLup为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VL上升量。通过数值表达式1表示的值t1up_lk为通过下述转换获得的值,在所述转换中,使用表A将量VLup反向计算成时间。
这个实施例使用用于单面打印模式和双面打印模式的相同表A。作为替换,不同的表可用于不同的打印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的t1up_lk的计算是使用为所采用的打印模式而准备的表A的逆操作。例如,在单面打印模式下执行前面的作业并在双面打印模式下执行当前作业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双面打印模式的表A的逆操作将VL上升量转换为t1up_lk。
根据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长度和切换到哪种打印模式,通过逆操作将紧接在感光鼓旋转开始之后的VL上升量转换为t1up_lk可能是不可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将VL上升量固定为紧接在感光鼓旋转开始之后的VL上升量值,而不是使用表A计算VL上升量。如果下一次在感光鼓1停止旋转时再次执行基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计算,则这基本上不造成问题。
表A可以是专用于特定打印模式的表。类似地,图像形成设备可具有专用于单面打印模式的表B和专用于双面打印模式的表B,同样的情况应用于表C。
在双面打印模式下,通过将单面打印模式的表与系数相乘来获得与单面打印模式下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以下将描述计算VL下降波动的方法。通过参照用于单面打印模式的VL下降表28和用于双面打印模式的VL下降表30来计算由于VL下降而导致的波动,VL下降表28和VL下降表30存储在如图1所示的存储装置20中。
VL下降表包括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的表D、表E和表F。基于这些表计算相对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的VL下降波动量。如图8A所示的,表D示出相对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dw的VL波动量。如图8B所示,表E以4×4矩阵示出基于图像形成开始时的条件(大气环境的温度Tc和绝对湿度W)而选择的系数。
表F示出基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而选择的系数。这意味着,随着感光部件停止时间变长,感光鼓的升高温度返回到更接近于原始温度(即,大气的温度)的温度。通过将表D的量与从表E选择的系数相乘来计算相对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的VL下降波动量。图8A是曲线图,而不是以表格式的,但是该曲线图实际上以表D中的表格式被保存。
如上所述,从三个参数:t1dw(从t1和t2获得)、W和Tc,计算VL下降波动量ΔD。由于关于VLup描述的相同原因,计算使用实际的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dw。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作业的一个单位开始时通过将t1设置为0来对信息进行复位之后,开始t1的计数。这允许加入对开始t1计数时感光部件的状态的考虑。具体地讲,从Vdwend和b获得感光部件的VL下降波动量(VLdw)的状态。Vdwend表示紧接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之前的图像形成作业结束时的ΔD的值。b所表示的是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获得的校正系数,从紧接在前面的图像形成作业的结束到当前图像形成作业的开始对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进行计数。
将描述计算在感光鼓1正被驱动时观察的VL下降的量的方法。从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dw和表A计算图像形成过程中的VL下降波动量ΔD。作为感光鼓1的实际旋转时间的时间t1dw具有数值表达式3所表示的关系。换句话说,t1dw为自感光鼓1在当前的图像形成作业中开始旋转时起过去的时间t1和t1dw_1k之和,t1dw_1k指示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状态。
t1dw=t1+t1dw_lk    ......数值表达式3
其中,t1表示自感光鼓1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中开始旋转时起过去的时间,t1dw_1k表示通过下述转换获得的值,在所述转换中,使用为所采用的打印模式而准备的表D将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VL下降量反向计算成时间。
将从表D计算的VL下降量与基于大气环境的温度Tc和绝对湿度W而从图8B的表E选择的系数相乘。从而确定控制装置23控制图像形成所采用的VL下降量ΔD。
在图像形成作业结束并且感光鼓1停止旋转之后,计算装置25将Vdwend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Vdwend为在感光鼓1停止旋转时的VL下降量,并且计时器24开始对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计数。在从图8C的表F选择Vdwend将要相乘的系数b时使用从当前图像形成作业的结束到后续的图像形成作业的开始所计数的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值。当后续的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通过数值表达式4从存储的Vdwend和选择的b获得VLdw。
VLdw=b×Vdwend    ......数值表达式4
通过数值表达式4表示VLdw,VLdw为紧接在感光鼓1开始旋转之后的感光部件的VL下降量。数值表达式3中所描述的值t1dw_1k为通过下述转换而获得的值,在所述转换中,使用为所采用的打印模式而准备的表D将量VLdw反向计算成时间。
这个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通过使用为所采用的打印模式而准备的表D的逆操作计算t1dw_1k时使用紧接在感光鼓1开始旋转之后的VL下降量。
这个实施例的另一特征在于,在通过VL下降量的逆操作计算t1dw_1k时使用为所采用的打印模式而准备的表D。换句话说,这个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根据采用什么打印模式来改变用于确定图像形成条件的控制值(表D)。例如,在单面打印模式下执行前面的作业并在双面打印模式下执行当前作业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双面打印模式的表D的逆操作,将紧接在感光鼓开始旋转之后的VL下降量转换为t1dw_1k。
根据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长度和切换到哪种打印模式,通过逆操作将紧接在开始感光鼓旋转之后的VL下降量转换为t1dw_1k可能是不可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将VL下降量固定为紧接在感光鼓旋转开始之后的VL下降量值,而不是使用表D计算VL下降量。如果下一次在感光鼓1停止旋转时再次执行基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计算,则这基本上不会造成问题。
在这个实施例中,仅表D具有专用于单面打印模式的表和专用于双面打印模式的表,而相同的表E和相同的表F用于单面打印模式和双面打印模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这个实施例单独准备了用于单面打印模式和双面打印模式的表D,但是可将用于单面打印模式的表D与双面打印模式下的系数相乘,由此显然获得与单面模式下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计算装置25使用上述方法来使用VL上升表27和29计算VL上升波动量和使用VL下降表28和30计算VL下降波动量。基于这些计算结果,控制装置23将用于控制显影装置5的显影偏压的信息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在这个实施例中,以保持显影对比度(Vcont)恒定的方式控制显影偏压。
以下将参考图9的流程图描述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控制的流程。
当指示开始图像形成时,在步骤S1中,将0作为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在步骤S2中,计时器24基于秒时标开始对时间进行计数。在步骤S3中,读取装置21从存储装置20读取环境温度Tc、绝对湿度W、图像形成开始时的VL上升量VLup和图像形成开始时的VL下降量VLdw。在这个步骤中读取的环境温度Tc和绝对湿度W为当图像形成设备100上电时通过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读取并被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的值。
在步骤S4中,打印条件判断装置31确定是将单面打印模式还是将双面打印模式设置为图像形成条件。在将双面打印模式设置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在步骤S5中,从存储装置20读取用于双面打印模式的VL上升表29和用于单面打印模式的VL上升表30。在将单面打印模式设置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从存储装置20读取用于单面打印模式的VL上升表27和用于单面打印模式的VL下降表28。
在步骤S7中,计算装置25使用上述方法来从环境温度Tc、环境绝对湿度W、图像形成开始时的VL上升量VLup和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计算由于VL上升而导致的波动量ΔU。
在步骤S8中,计算装置25使用上述方法来从环境温度Tc、环境绝对湿度W、图像形成开始时的VL下降量VLdw和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计算由于VL下降而导致的波动量ΔD。
在步骤S9中,计算装置25使用在步骤S7中获得的由于VL上升而导致的波动量ΔU和在步骤S8中获得的由于VL下降而导致的波动量ΔD来计算作为VL波动量的ΔU+ΔD。基于这个计算结果,控制装置23以保持Vcont恒定的方式控制将被施加到显影装置5的显影偏压。
在步骤S10中,CPU 22确定图像形成是否将结束。在图像形成将继续的情况下(步骤S10:否),在步骤S11中,计时器24将感光部件旋转时间t1的计数增加一秒,并重复步骤S7至S10,直到图像形成完成。在步骤S10中图像形成将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是),CPU 22继续图像形成暂停时间的计算。
在步骤S12中,CPU 22将Vupend和Vdwend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Vupend为图像形成结束时的VL上升量VLup,Vdwend为图像形成结束时的VL下降量VLdw。
在步骤S13中,将0作为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在步骤S14中,计时器24基于秒时标开始对时间进行计数。
在步骤S15中,CPU 22确定图像形成是否将开始。在图像形成将保持停止的情况下(步骤S15:否),在步骤S16中,将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计数增加一秒,并重复步骤15和16,直到开始图像形成的时间。在图像形成将开始的情况下(步骤S15:是),在步骤S17中基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通过数值表达式2和4来计算在感光鼓静止时的VL上升量和VL下降量,并将其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所述处理然后移到步骤S1和后面的步骤,在这些步骤执行对图像形成的计算。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改变用于后续的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条件时考虑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中采用的打印模式,而不是后续的图像形成的打印模式(它是双面打印还是单面打印)。这是因为,感光鼓的温度的升高取决于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中采用的打印模式,而不是后续的图像形成的打印模式。在步骤S3中读取的VLup和VLdw为通过考虑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中采用的打印模式而计算的两个VL波动量参数。由于考虑了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中采用的打印模式,所以在步骤S7和步骤S8中计算的VL波动量与VLup和VLdw相同。
接下来,将通过其中执行这个实施例的过程控制的情况和其中不执行这个实施例的过程控制的情况(比较例子)之间的比较来描述在这个实施例中获得的效果。在比较例子1中,不执行这个实施例的任何过程控制,换句话说,显影偏压具有固定值。在比较例子2中,如在“背景技术”中所述,在双面打印中采用用于单面打印模式的预测控制,而不设计专用于双面打印的过程控制。传统技术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与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除了不执行上述图像形成控制之外。
图10A示出L/L环境(15℃、10%RH,绝对湿度:1.06g/m3)下的显影偏压(Vdev)和VL的转变。在比较例子和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执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之后,当接连地在250张片材上执行双面图像形成时,换句话说,当形成500幅图像时,对转变进行观察。这个图像形成操作开始之前的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为12000秒。图10A还作为参考数据示出当在相同的条件下在单面打印模式下形成500幅图像时观察的VL的转变。
图10B示出这个图像形成操作中的半色调密度的转变。在图10B中,如下测量打印材料的色度:
在转印材料(产品名称:Color Laser Copier Paper,81.4g/m2,由Cannon Inc.制造)上以十级灰度级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块,并且,在这些调色剂块被定影之后,用GRETAG Spectrolino(格灵达-麦克贝斯股份公司(GretagMacbeth AG)的产品)测量这些调色剂块。图10B作为例子示出品红、半色调(覆盖率:50%)块的密度转变。
图10A示出,当在L/L环境下在双面打印下形成500幅图像时,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在形成最初的25至50幅图像之后经历大约3-4V的VL上升,然后大约35V的VL下降。从而,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展现出下述特性,即,所述特性允许感光鼓中的残留电荷引起VL上升一次,然后使得感光鼓的升高温度的增加影响令VL随着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数量增加而降低,直到VL饱和。
在形成最初的25至50幅图像之后,单面打印模式下的VL上升量与双面打印模式下的VL上升量相同,大约3V至4V。然而,后面的VL下降的量约为21V,比双面打印模式下的小。
在这个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设备100因此作出如下预测,该预测使得在双面打印模式下用于设置VL下降量的这种显影偏压控制较大。
在比较例子1中,通过Dmax控制确定的显影偏压(-250V)总是用于打印图像。因此,在形成25至50幅图像期间,Vcont降低一次。其后,随着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数量增加,Vcont不期望地升高,在500幅图像之后,升高量约为35V。如图10B所示,比较例子1中的图像密度降低一次,然后随着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数量增加而升高,升高量为每500幅图像0.113。
在比较例子2中,随着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数量增加,显影偏压连续变化,但是没有考虑双面打印模式下的VL下降量。因此,尽管成功地防止25至50幅图像之后的VL上升使Vcont降低,但是由于实际的VL下降量比预测的VL下降量大,所以随着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数量增加,不能够避免Vcont的后续升高。在500幅图像之后,Vcont的升高量约为14V。如图10B所示,比较例子2的图像密度被防止在最初的25至50幅图像之后降低,然后随着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数量增加而升高,升高量为每500幅图像0.040。
在这个实施例中,另一方面,通过计算双面打印模式下的VL波动,在打印期间,连续改变通过Dmax控制确定的显影偏压(-250V)。因此,无论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数量如何,Vcont都保持恒定。如图10A所示,在纸张上的500幅图像的整个连续打印过程中,Vcont波动都保持是小的,几V。因此,如图10B所示,无论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数量如何,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密度都是稳定的,仅波动0.017(从0.418到0.435)。
尽管图10B仅示出品红、半色调(覆盖率:50%)的块的结果,但是已证实,这个实施例在稳定其它灰度级级别的品红块和其它颜色的块中的密度波动方面也是成功的。不仅在连续的打印中获得这个实施例的效果,而且还在间歇打印中和打印模式从双面切换到单面的打印中也获得这个实施例的效果。此外,在打印模式从单面切换到双面的相反情况下,证实这个实施例在稳定密度波动方面是成功的。
在这个实施例中,基于感光鼓1的表面电位VL如何波动的预测来控制显影偏压。在其它方式中,可基于半色调图像部分中的电位如何波动的预测来控制显影偏压。
在这个实施例中基于秒时标(基于一秒)来控制显影偏压,但是可基于其它基础来控制显影偏压。例如,可根据十分之五秒(即,基于0.5秒)或者根据一页(基于一页)来控制显影偏压。
在这个实施例中,作为用于基于VL如何波动的预测保持Vcont恒定的图像形成控制的方式来控制显影偏压。在其它方式中,可以控制充电偏压。具体地讲,通过在保持显影偏压恒定的同时基于VL波动的预测连续地改变充电偏压来使Vcont保持恒定。这通过将示出充电偏压和预测的VL之间的关系的表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并以始终保持VL恒定的方式控制充电偏压来实现。在由于ΔU和ΔD而导致VL升高的情况下,将充电偏压设置得低,在由于ΔU和ΔD而导致VL降低的情况下,将充电偏压设置得高。
上述方法确保,甚至当作为图像形成控制的方式控制充电偏压时,也可总是获得稳定密度的图像。或者,可基于VL波动的预测来控制充电偏压和显影偏压二者。
在这个实施例中,仅在从未通过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上执行转印的记录材料打印模式被指定为“单面打印模式”(第一打印模式),而在至少包括已通过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上执行转印的模式被指定为“双面打印模式”(第二打印模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将下述情况视为第二打印模式,在所述情况下,在单面打印中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张并被定影一次,然后另一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定影图像上。
如在图8A中可见的那样,在这个实施例中,ΔD在双面打印中比在单面打印中大。因此,在就温度和湿度、感光部件旋转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而言的相同条件下,充电偏压被控制成在双面打印模式下比在单面打印模式下具有更大的绝对值。在显影偏压受控的情况下,显影偏压被控制成在双面打印模式下比在单面打印模式具有更小的绝对值。
尽管已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将给予权利要求的范围最广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样的修改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感光部件,其具有能旋转的表面;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感光部件上形成图像;
时间测量装置,其测量关于旋转时间的信息和关于停止时间的信息,所述旋转时间是从当处于停止状态的感光部件开始旋转时起过去的时间段,所述停止时间是从当处于旋转状态的感光部件停止旋转时起过去的时间段;
温度和湿度检测装置,其检测关于图像形成设备的温度和湿度的信息;
定影装置,其对被转印到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和
控制装置,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条件,该控制装置基于关于旋转时间的信息、关于停止时间的信息、关于温度和湿度的信息以及是在第一打印模式下还是在第二打印模式下执行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而确定用于后续的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条件,
其中,第一打印模式是其中仅在从未通过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上执行转印的模式,以及第二打印模式是其中在至少包括已经通过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上执行转印的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第一打印模式为单面打印模式,以及第二打印模式为双面打印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充电装置,其对感光部件的能旋转表面进行充电;
曝光装置,其通过将感光部件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和
显影装置,其将显影剂供应给静电潜像以形成显影剂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温度和相对湿度来计算绝对湿度,以及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温度、绝对湿度、旋转时间和停止时间来改变图像形成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图像形成条件包括施加到充电装置的充电偏压和施加到显影装置的显影偏压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第一打印模式为单面打印模式,以及第二打印模式为双面打印模式,以及
其中,当温度和湿度、旋转时间和停止时间的条件保持相同时,当在双面打印模式下执行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时,将被施加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充电装置的充电偏压的绝对值比当在单面打印模式下执行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时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第一打印模式为单面打印模式,以及第二打印模式为双面打印模式,以及
其中,当温度和湿度、旋转时间和停止时间的条件保持相同时,当在双面打印模式下执行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时,将被施加到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偏压的绝对值比当在单面打印模式下执行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时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计算第一校正量和第二校正量的第一计算装置,第一校正量用于增加充电偏压的绝对值,第二校正量用于减小充电偏压的绝对值,以及
其中,基于第一校正量和第二校正量控制充电偏压。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计算第三校正量和第四校正量的第二计算装置,第三校正量用于减小显影偏压的绝对值,第四校正量用于增加显影偏压的绝对值,以及
其中,基于第三校正量和第四校正量控制显影偏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计算装置计算第一校正量,以使得充电偏压的绝对值随着旋转时间变长而增加,以及计算第一校正量,以使得充电偏压的绝对值随着停止时间变长而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计算装置计算第二校正量,以使得充电偏压的绝对值随着旋转时间变长而减小,并计算第二校正量,以使得充电偏压的绝对值随着停止时间变长而增加。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计算装置计算第三校正量,以使得显影偏压的绝对值随着旋转时间变长而减小,并计算第三校正量,以使得显影偏压的绝对值随着停止时间变长而增加。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计算装置计算第四校正量,以使得显影偏压的绝对值随着旋转时间变长而增加,并计算第四校正量,以使得显影偏压的绝对值随着停止时间变长而减小。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第二打印模式下,所述第一计算装置计算第一校正量,以与第一打印模式下的第一校正量相比增加充电偏压的绝对值。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第二打印模式下,所述第二计算装置计算第三校正量,以与第一打印模式下的第三校正量相比减小显影偏压的绝对值。
CN2009101456504A 2008-05-27 2009-05-27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15928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8048 2008-05-27
JP2008-138048 2008-05-27
JP2008138048 2008-05-27
JP2009-092313 2009-04-06
JP2009092313 2009-04-06
JP2009092313A JP5289148B2 (ja) 2008-05-27 2009-04-0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2889A true CN101592889A (zh) 2009-12-02
CN101592889B CN101592889B (zh) 2012-11-14

Family

ID=41056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56504A Active CN101592889B (zh) 2008-05-27 2009-05-27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19243B2 (zh)
EP (1) EP2128714B1 (zh)
JP (1) JP5289148B2 (zh)
CN (1) CN10159288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6305A (zh) * 2010-04-27 2011-11-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控制装置以及检测传送体上的参考指标的方法
CN104656389A (zh) * 2013-11-18 2015-05-2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673449A (zh) * 2018-07-03 2020-01-10 佳能株式会社 可预测温度的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5232B2 (ja) * 2009-03-17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12174248A (ja) 2011-02-24 2012-09-10 Kyocera Corp 携帯電子機器、接触操作制御方法および接触操作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354300B2 (ja) * 2014-05-01 2018-07-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7892A (ja) * 2015-09-29 2017-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36358B2 (ja) * 2016-05-31 2020-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64972A (ja) * 1989-04-06 1990-10-2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5079669A (en) * 1989-04-10 1992-01-07 Williams Bruce T Electrophotographic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US5708915A (en) * 1992-11-18 1998-01-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quality stabilizer for use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3278314B2 (ja) * 1994-02-14 2002-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065886B2 (ja) * 1994-04-28 2000-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KR100224625B1 (ko) * 1996-03-15 1999-10-15 윤종용 전자 사진 장치의 대전 전압 제어 장치
JP3681831B2 (ja) * 1996-09-12 2005-08-10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US6131010A (en) * 1996-11-15 2000-10-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otatable member having elastic layer and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said rotatable member
JPH10268590A (ja) * 1997-03-27 1998-10-0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854690B2 (ja) * 1997-08-04 2006-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42649A (ja) * 1998-06-01 1999-12-14 Murata Mach Ltd Ledプリンタ装置
JP4250259B2 (ja) * 1998-06-19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10416A (ja) * 1998-06-19 2000-01-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1158A (ja) * 1998-12-15 2000-06-30 Canon Inc 露光装置及びこの露光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66558A (ja) * 1999-09-29 2001-06-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463226B2 (en) * 2000-03-29 2002-10-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orrects image forming conditions in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 and at continuous image formation
JP2001281940A (ja) * 2000-03-29 2001-10-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62758A (ja) * 2000-08-22 2002-02-28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加熱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58550A (ja) 2001-02-28 2002-09-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278176A (ja) * 2001-03-14 2002-09-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3641B2 (ja) * 2001-09-21 201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053A (ja) * 2001-12-07 2003-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3287929A (ja) * 2002-03-27 2003-10-1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323846B2 (ja) * 2002-04-12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50176B2 (ja) * 2003-04-04 2008-02-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12057A (ja) * 2003-04-25 2003-11-06 Murata Mach Ltd Ledプリンタ装置
JP2005031443A (ja) * 2003-07-14 2005-02-0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9216A (ja) * 2003-09-22 2005-04-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06996A (ja) * 2003-09-29 2005-04-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371888B2 (ja) 2004-04-08 2009-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4426A (ja) * 2004-12-27 2006-07-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有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9086A (ja) * 2006-03-17 2007-09-27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775150B2 (ja) * 2006-07-19 2011-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941062B2 (en) * 2007-05-31 2011-05-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control an image forming condition
JP5197108B2 (ja) * 2007-05-31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59346B2 (ja) * 2008-02-05 2013-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6305A (zh) * 2010-04-27 2011-11-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控制装置以及检测传送体上的参考指标的方法
CN102236305B (zh) * 2010-04-27 2015-06-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控制装置以及检测传送体上的参考指标的方法
CN104656389A (zh) * 2013-11-18 2015-05-2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56389B (zh) * 2013-11-18 2018-01-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673449A (zh) * 2018-07-03 2020-01-10 佳能株式会社 可预测温度的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28714A2 (en) 2009-12-02
JP5289148B2 (ja) 2013-09-11
JP2010009014A (ja) 2010-01-14
US8019243B2 (en) 2011-09-13
US20090297182A1 (en) 2009-12-03
CN101592889B (zh) 2012-11-14
EP2128714A3 (en) 2013-11-06
EP2128714B1 (en)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2889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023537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676811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786041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oner concentration sensor
US1170944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39384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2193412B (zh) 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CN101592888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577768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78548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transfer current detection device and control for developing bias in non-image area
JP20131176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89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4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プロセス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080586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66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038006A1 (en) Method for transfer voltage adjustm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9115848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04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873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30824A (ja) 発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発光素子の駆動方法
US829038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ontrols a transfer voltage applied to a transfer member
JP20062676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120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712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638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