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4101A -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54101A CN101554101A CNA2007800372623A CN200780037262A CN101554101A CN 101554101 A CN101554101 A CN 101554101A CN A2007800372623 A CNA2007800372623 A CN A2007800372623A CN 200780037262 A CN200780037262 A CN 200780037262A CN 101554101 A CN101554101 A CN 1015541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pe
- component supply
- guide
- component
- guid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52—Mounting machines or li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ools for guiding different components to the same mounting plac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15—Disassembling
- Y10T29/49819—Disassembling with conveying of work or disassembled work par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74—Means to fast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wiring board, base, or substrat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74—Means to fast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wiring board, base, or substrate
- Y10T29/53178—Chip compone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274—Means to dis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进行盖带的设置作业的元件供给装置。本发明中,引导元件供给料带(35)的料带引导体(110)的前方引导部(120)上,设置有在一面侧开口且在料带的搬送方向上连续的开放面(128),通过该开放面(128),盖带(37)能够进出前方引导部(120)。采用该结构,按照规定的作业顺序,在将料带引导体(110)固定在元件供给装置(40)上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盖带(37)的设置作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料带作为载体来供给IC等元件的元件供给装置以及搭载有该元件供给装置的表面安装机。
背景技术
自以往,作为向表面安装机供给元件的装置之一,已知有带式送料器。
带式送料器,将以一定间隔收容有元件的料带从卷盘中拉出并送至送料器前方的元件供给位置。作为载体的元件供给料带,包括具有元件收容部的载带、和以覆盖该元件收容部的状态被粘贴的盖带。该盖带起到一个限止作用,以使元件在元件供给料带到达元件供给位置为止不会脱出,该盖带在元件供给位置附近从载带剥离。
上述带式送料器中,为了稳定地供给元件,在元件供给位置附近设置有料带引导体,以限制料带横向偏移。例如,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的带式送料器中,通过在元件供给位置的前后设置第一覆盖部件和第二覆盖部件,来限制元件供给料带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24996号
然而,上述带式送料器中,在更换卷盘之后,需要进行盖带的设置作业。即,必须使盖带在元件供给位置附近向装置后方折回,并将其设置在卷取用的卷盘等上。但是,由于在元件供给位置的前后存在覆盖部件,因此在覆盖部件被固定的状态下,难以使盖带折回。
因此,专利文献1的带式送料器中,通过使设置在元件供给位置前后的两覆盖部件向上方转动,以打开该两覆盖部件,之后进行盖带的设置作业,但是,这样的开闭操作很费事。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能够简单地进行盖带的设置作业。
这样的技术课题,由具备有下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予以解决。
即,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送出装置,将元件供给料带向设置在沿规定方向延伸的搬送路上的元件供给位置间歇地送出,其中,所述元件供给料带具备以一定间隔收容元件的载带、和粘贴在该载带上以防止收容元件的脱出的盖带;引导装置,沿所述搬送路设置,从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该元件供给料带,使该元件供给料带的搬送姿势保持在正规姿势;折回部,设置在所述搬送路上;回收装置,在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搬送过程中,回收经由所述折回部改变了方向的盖带,使该盖带从载带上剥离;其中,所述引导装置具备下游侧引导部,该下游侧引导部位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料带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引导所述元件供给料带,所述下游侧引导部上设置有在一面侧开口且在料带搬送方向上连续的开放面,通过该开放面,所述盖带能够进出所述下游侧引导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表面安装机的主视图。
图2是表面安装机的俯视图。
图3是元件供给料带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元件供给装置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元件供给装置前部的立体图(表示卸下引导装置的状态)。
图6是元件供给装置前部的立体图(表示剥离盖带之前的状态)。
图7是元件供给装置前部的立体图(表示将盖带设置在折回部上时的状态)。
图8是元件供给装置前部的侧视图(表示使料带引导体后端翘起的状态)。
图9是元件供给装置前部的侧视图(表示将元件供给料带拉出到装置前侧时的状态)。
图10是元件供给装置前部的侧视图(表示使盖带经由折回部折回到后方时的状态)。
图11是图7中的XI-XI线上的剖视图。
图12是图7中的XII-XII线上的剖视图。
图13是适用于第2实施方式的料带引导体的立体图。
图14是适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料带引导体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就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表面安装机10,包括搬送印刷基板P的传送装置20、设置在该传送装置20的两侧的元件供给部30、头部组件25等。
元件供给部30,通过多个元件供给装置40在台车Ds上以各自被定位的状态排列配置而构成,其中,台车Ds以在X、Y、Z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安装于该表面安装机10的主体部。
头部组件25,将元件从元件供给部30取出并送到基板P上,其通过伺服电动机等驱动机构的驱动,能够在元件供给部30和基板P上的安装位置之间的区域上移动。
头部组件25,具有多个头部26,在各个头部26的先端,设置有用于吸附元件并将其安装到印刷基板P上的吸嘴。各个吸嘴,在吸附元件时,通过接受来自负压发生装置(未图示)的负压供给,利用该负压的吸引力吸附元件从而取出该元件。
在图2中,符号12表示照相机。该照相机12,拍摄头部26所吸附的元件,检查元件的吸附姿势是否良好。
具上述结构的表面安装机10中,首先,头部组件25移动到元件供给部30的传送装置20侧的端部上方,从元件供给装置40中取出元件。在头部26吸附元件之后,由照相机12检查元件的吸附位置是否偏移。然后,通过头部组件25移送所吸附的元件。在移送过程中,就每一个头部26补正元件的吸附位置偏移,在头部26到达规定的元件安装位置之后,进行该头部26的升降,在该升降中,元件安装到印刷基板P上。
2.元件供给装置
元件供给装置40,其核心结构,包括,送出装置51、引导装置100、回收装置61、以及固定这些装置的主体41等,其通过将下述的元件供给料带35送出,来进行元件的供给。元件供给料带35,沿元件供给装置40的长度方向,从图4的左侧向右侧被送出。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元件供给装置50的长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至于其前后,依从元件供给料带35的输送方向而定。即,在图4的情况下,右侧(传送装置20侧)为前侧,左侧为后侧。
如图3所示,元件供给料带35,包括载带36、和粘贴在该载带36上的盖带37。载带36,每隔一定间隔设置有在上方开口的空洞状元件收容部36a,在各元件收容部36a中收容有IC等元件。而且,在载带36的一边侧上,以一定间隔沿边缘部设置有卡合孔36b。该元件供给料带35,在元件供给装置40的后方位置,卷绕并支撑在卷盘(未图示)上。
如图4所示,元件供给装置40的主体41,呈前后长形的形状,在其后端设置有收容体75。在上述的主体41以及收容体75上,设置有供元件供给料带35通过用的搬送路B。该搬送路B,从收容体75的后端下部向前方笔直地水平延伸,延续到主体41中。在主体41中在经由指向斜前方的路径而延伸到主体41的前部上方之后,沿该主体41的上边部向前方延伸。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上述搬送部B中的沿着主体41的上边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称为上部搬送路Bu。
在主体41的以搬送路B为界的前侧,设置有下述送出装置51以及引导装置100,而在以搬送路B为界的相反侧,设置有回收装置61。
送出装置51,从卷盘(未图示)中拉出元件供给料带35,其包括,第一电动机52、齿轮53、齿轮54、齿轮55A、与齿轮55A形成为一体的链轮55。链轮55,设置在主体41的前端上部,而其它的齿轮53、54以及第一电动机52则设置在链轮55的后下方。
接着,就引导装置100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引导装置100,包括安装在上部搬送路Bu上的料带引导体110、和用于保持料带引导体110的第一保持部150以及第二保持部160。
上部搬送路Bu,沿着在主体41的前部上端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基础部件43的上面部予以形成。基础部件43中从其后端到中央的范围形成为,料带搬送面为大致水平,因而称之为平坦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元件供给位置O,设定在平坦部44的靠前端的位置上,在上部搬送路Bu中被搬送的料带,在到达元件供给位置O之前呈水平姿势,之后保持着该水平姿势到达元件供给位置O。
在基础部件43中的平坦部44的前侧亦即元件供给位置O的前侧的范围,料带搬送面缓缓下降,因而称之为下降倾斜部45。从平坦部44的前部到下降倾斜部45的后部之间的范围,其侧边部被切去,链轮55的齿部由此而露出。由此,链轮55的齿部与在上部搬送路Bu上被输送的载带36的卡合孔36b卡合。
另外,在下降倾斜部45的前方,形成有座部46。该座部46,其高度低于下降倾斜部45,以便收容后述的料带引导体110的底壁121。而且,基础部件43上,沿长度方向凹设有避让槽47。该避让槽47,是为了避免与设置在元件供给料带35的元件收容部36a发生干涉而设的。
下面,就料带引导体110进行说明。料带引导体110由合成树脂制成,其整体在沿上部搬送路Bu的方向上呈长形状。该料带引导体110,在功能上可分为前方引导部120(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下游侧引导部)和后方引导部130(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上游侧引导部)。
后方引导部130,其截面呈冂字状,开口朝下。即,后方引导部130形成为,其侧壁112、114(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引导壁)的上边缘彼此通过顶壁131连接而成的形状。该后方引导部130,在元件供给位置O的料带搬送方向的上游,引导元件供给料带35使其保持在正规姿势。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在基础部件43的平坦部44的外边缘部,形成有与后方引导部130的侧壁112、114相同宽度的安装座44A。另一方面,后方引导部130的左右的两侧壁112、114的壁面间宽度,与上述基础部件43的平坦部44的宽度相同,因而在安装时(参照图11),后方引导部130的两个侧壁112、114分别紧密地嵌合于该安装座44A。
其结果,在嵌合状态下,后方引导部130的侧壁112、114无间隙地位于基础部件43的上面部上所形成的上部搬送路Bu的两侧,从而限制元件供给料带35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元件供给料带35的宽度,设定为与基础部件43的平坦部44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尺寸。
另外,如图5所示,在后方引导部130的顶壁131的前部,形成有元件按压部136。该元件按压部136,通过切缝135与顶壁131隔开。切缝135,呈L字状,其一个边沿料带引导体110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另一个边则沿料带引导体110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顶壁131的前边缘,被设定为折回部137。
折回部137,具有使盖带37向装置后方换向的作用。元件按压部136,在盖带37被剥离后至元件到达元件供给位置O的期间,堵住载带36的元件收容部36a的上表面,以限制元件的脱出(jump out)。
而且,在后方引导部130的靠后端的位置上,设置有架设在左右侧壁112、114之间的锁销(lock pin)141。该锁销141,可卡合/脱离地保持在后述的第二保持部160上。
下面,就前方引导部120进行说明。前方引导部120,其截面呈冂字状,顶部开有开口。即,前方引导部120形成为,其左右的侧壁112、114的下边缘彼此通过底壁121连接而成的形状。
该前方引导部120的下部形状,即底壁121的形状,呈对应于座部46的形状,稍向斜下方倾斜。而且,在前方引导部120的前边缘,设置有卡止部123。该卡止部123向前方突出,卡止于后述的第一保持部150的锁片153、155。
前方引导部120,在元件供给位置O的料带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元件供给料带35使其保持在正规姿势。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搬送料带时,载带36在底壁121上通过。而且,前方引导部120的两侧壁112、114位于载带3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以引导元件供给料带35。
而且,如图5所示,前方引导部120,在其顶面,具有从元件按压部136延伸至料带引导体110的前端部的开口。该开口,被定为开放面128,其一直延伸到设置在料带引导体110的前端部的前面开口,而且在整个长度上,其宽度几乎相同。
如此,在前方引导部120,形成有在上面侧开口且在料带搬送方向(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开放面128,因而能够简便地进行盖带37的设置作业(详情后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切缝135位于开放面128的后端部分和折回部137之间。
而且,如图5、图12所示,前方引导部120的左右的两侧壁112、114的上边缘部,向内侧弯曲。该弯曲部分,作为脱出限制壁125,限制通过前方引导部120内的元件供给料带35(载带36)的脱出。
另外,在上面的叙述中分开前方引导部120和后方引导部130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前后的引导部120、130,它们的各个侧壁112、114相互连接,整体构成为一个部件。
如图5、图6所示,料带引导体110的侧壁112、114的侧视下的形状,是仿照主体41的上边缘而成的形状。主体41中与料带引导体110相配合的部分,其后部呈平坦的形状,其前部(对应于链轮的部分)则隆出成弧形。因此,料带引导体110的侧壁112、114的下端,对应于主体41的形状,其后部呈平坦的形状,其前部则切割成弧形。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主体41的隆出部分称为隆出部48,将料带引导体110的与隆出部48相对应的部分称为弧形切除部112A。
下面,就第一保持部150进行说明。第一保持部150,通过铰链(hinge)C1安装在主体41的前端,并且通过赋予势能装置(未图示),被赋予向锁定方向(图5所示的H方向)的势能。而且,在第一保持部150的上部,设置有料带排出路151,在该料带排出路151的两侧,设置有一对锁片153、155。该锁片153、155,用于卡止设置在料带引导体110的前端的卡止部123。
锁片153、155中图5所示的跟前侧的锁片153,向主体41的座部46倾斜延伸。具体而言,在倾斜延伸的同时与座部46之间保留有收容卡止部123的间隙。另一方面,里侧的锁片,向座部46倾斜延伸,并且向上方突出。该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为操作部156。
接着,就第二保持部160进行说明。第二保持部160,设置在基础部件43的后侧,并且具有轴线沿元件供给装置4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锁槽161。该锁槽161,供料带引导体110的锁销141插入,以保持该锁销141,形成为向上方开口。
在第二保持部160上的锁槽161的靠后的位置上,安装有推压片165。该推压片165,呈沿元件供给装置4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通过铰链C2能够进行摆动。而且,在推压片165的后端部,设置有锁簧167,该锁簧167赋予推压片165向锁定方向(图5所示的D方向)的势能。
采用上述结构,若将料带引导体110安装在基础部件43上时,其前后两处被第一、第二保持部150、160锁住,由此,料带引导体110被保持在上部搬送路Bu上。即,在料带引导体110的前部,第一保持部150的锁片153、155,与料带引导体110前端的卡止部123卡合,从而锁住料带引导体110的前部。另一方面,在料带引导体110的后部,推压片165将锁销141推入锁槽161的里侧,从而锁住料带引导体110的后部。
图9表示料带引导体110的安装状态。在该安装状态下,料带引导体110的顶壁131,呈与基础部件43的平坦部44平行的姿势。如果锁销141呈被推入到锁槽161的里侧的状态后,料带引导体110,会例如以隆出部48(图5)的顶点为始点摆动,因而造成其前端会翘起,不过,由于位于料带引导体110的前端部的卡止部123抵接于锁片153、155的下边缘153A、155A,因此,限制了料带引导体110的前端部的上下位置。其结果,料带引导体110的顶壁131,呈水平姿势。
如此,通过使料带引导体110的顶壁131保持在水平姿势,从而可以通过该顶壁131和上述基础部件43的平坦部44,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搬送途中的元件供给料带35。因此,能够有效地限制搬送中的料带的翘起、倾斜等。
另外,要想解除第一保持部150对料带引导体110的前端的保持状态,将操作部156推向装置前方即可,由此,整个第一保持部150倒向装置前方从而解除锁定状态。另外,要想解除第二保持部160对料带引导体110的后端的保持状态,将推压片165的后端压向下方即可,由此,解除对锁销141的约束,进而解除对料带引导体110后端的锁定状态。
接着,回到图4,就回收装置61进行说明。回收装置61,随着元件供给料带35的送出,从载带36上剥离盖带37从而使元件露出,并且回收所剥离的盖带37。该回收装置61,包括,第二电动机62、齿轮63、齿轮64A、与齿轮64A形成为一体的回收辊64、夹送辊65。
夹送辊65与回收辊64相互紧密接触,当第二电动机被驱动时,基于辊64、65的摩擦力,对经由折回部137向装置后方转换方向的盖带37,施加有一个向拉引方向的作用力。
而且,在主体41下方的靠后端位置上,设置有元件供给装置40的控制基板78,该控制基板78收容在箱体77内。在该箱体77的前端,设置有连接器79。当元件供给装置40安装到台车Ds上时,箱体77前端的连接器与对方的连接器电性连接,由此,经由台车Ds从表面安装机10进行电力供给以及输入各种控制信号。另外,控制基板78与设置在表面安装机10侧的控制部(未图示)协作,集中控制整个元件供给装置40。
上述元件供给装置40,如下述那样进行元件的供给。
第一电动机52被驱动后,其驱动力经由齿轮53、齿轮54、齿轮55A传递到链轮55,使该链轮55开始转动。
由此,元件供给料带35从卷盘(未图示)中被送出。元件供给料带35,通过搬送路B向元件供给装置40的前部输送,不久,抵达上部搬送路Bu。
抵达上部搬送路Bu的元件供给料带35,在通过折回部137时,由回收装置61剥离盖带37,此后,只有载带36通过上部搬送路Bu被送往元件供给位置O。
被剥离了盖带之后的载带36,以被料带引导体110的元件按压部136堵住元件收容部36a的上方的状态被输送,在通过该元件按压部136后,元件收容部36a内的元件露出于外。
然后,载带36的元件收容部36a到达元件供给位置O,在该元件供给位置O,通过表面安装机10的头部26,取出露出在外的元件。而且,元件取出后的载带36,通过下降倾斜部45、料带引导体110的底壁121、第一保持部150的料带排出路151,排出到装置外。另一方面,被剥离的盖带37,通过回收装置61向装置后方回收,收容到收容体75的内部。
元件的供给一旦开始,按照上述要领,以一定间隔进行元件供给料带35的送出,其结果,元件依次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O上。
3.更换作业
下面,就更换卷绕有元件供给料带35的卷盘(未图示)时所进行的料带安装作业进行说明。
在更换了卷盘的情况下,必须将元件供给料带35设置到元件供给装置40的主体41上。此时,从卷盘(未图示)预先拉出一定长度的元件供给料带35。而后,通过手动操作,从收容体75的后端将元件供给料带35穿入搬送路B中。
在将元件供给料带35穿入搬送路B中一定程度之后,如图8所示,向图示下方按压第二保持部160的推压片165的后端,以解除其先端部对锁销141的推入状态。由此,解除对料带引导体110后端的约束,其结果,料带引导体110,呈其后端稍微翘起的倾斜姿势,在图8所示的G部,即在基础部件43的平坦部44和料带引导体110的顶壁131之间,便产生将元件供给料带35穿入上部搬送路Bu的间隙。
在由上述操作产生间隙之后,通过手动操作,将元件供给料带35的先端依次经过后方引导部130、前方引导部120、料带排出路151等送出到装置前方,由此,将元件供给料带35从元件供给装置40的前方拉出到外部(参照图6、图9)。
拉出元件供给料带35之后,用手拉引其先端,从载带36上剥离规定长度的盖带37,然后用手捏住剥离后的盖带37的先端,沿开放面128拉向装置后方。
由此,在将载带36保留在前方引导部120内的状态下,能够仅将盖带37沿着开放面128拉回到装置后方。之后,使被拉回的盖带37穿过切缝135,使之设置在折回部137上(图7、图10)。另外,此时,若与将元件供给料带35穿入上部搬送路Bu中时同样地,将第二保持部160的推压片165压向解除方向,以使料带引导体110的后端呈稍为翘起的姿势,则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将盖带37设置到折回部137的作业(穿过切缝135的作业)。
如此将盖带37设置到折回部137之后,接着使盖带37的先端保持在回收装置61的各个辊64、65之间,并且使载带36的卡合孔36b与链轮55的齿卡合。由此,完成料带安装作业,从而成为能够供给元件的状态。
4.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引导部120上设置有在上面侧开口且在料带搬送方向上连续的开放面128,通过该开放面128,能够使盖带37自由进出前方引导部120。采用该结构,通过按照上述规定的作业顺序,在将料带引导体110固定在上部搬送路Bu上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盖带37的设置作业,因此,能够简单、有效地进行该盖带37的设置作业。
而且,即使在元件的供给途中发生取出失败等而元件脱落在上部搬送路Bu上,由于在前方引导部120上形成有上述开放面128,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脱落的元件堵塞在前方引导部120的内部的情况。而且,由于开放面128在上方开口,因此,即使发生上述那样的元件堵塞,也可以通过在上方开口的上述开放面128容易地取出该元件。
通常,为了确保前方引导部120的强度,而利用顶壁将左右的侧壁112、114相互连接。对此,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上述那样的顶壁而形成上述开放面128,因而存在其强度下降的忧虑,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了底壁121以使其与侧壁112、114的下部彼此连接,因此,能够确保与不设置开放面128时的结构相同程度的刚性。
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元件供给位置O的上游侧设置有后方引导部130,通过该后方引导部130和上述前方引导部120,在元件供给位置O的前后引导元件供给料带35。采用该结构,与仅在前后的任意一方引导元件供给料带35时相比,能够更加切实地引导料带。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方引导部130上设置有顶壁131,该顶壁131的前边缘作为折回部137予以构成,并且在该折回部137的前方,设置有按压盖带37被剥离后的元件供给料带35(载带36)的上表面的元件按压部136。采用该结构,能够以简单、合理的结构,改变盖带37的方向,并且能够抑制元件从载带36中脱出。
而且,前方引导部120和后方引导部130成形为一体。采用该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料带引导体110,其前端由第一保持部150锁定,其后端由第二保持部160锁定。上述的锁定状态,均能通过简单的手动操作予以解除,因而能够简单地进行料带引导体110的拆卸以及更换。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就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中,料带引导体110上设置有元件按压部136,而第2实施方式中,废除了元件按压部136。本实施方式的料带引导部200的形状,如图13所示,除了元件按压部136之外,其它部分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元件按压部136,是限制料带被剥离后的元件的脱出的部件,当无须担心元件在剥离后会脱出时,也可以设想无需设置元件按压部136的情况或者不设置元件按压部136反而更为合适的情况(例如,在剥离后进行去除静电的处理时等)。
因此,例如,只要预先准备好第1实施方式的料带引导体110和第2实施方式的料带引导部200,那么,根据情况可以选用料带引导体110、200中的任意一个。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料带引导体110、200,以被第一保持部150和第二保持部160锁定的状态保持在主体41的前部上端(上部搬送路Bu上),但是,只要解除上述锁定状态,就能够简单地从主体41拆卸料带引导体110、200。另外,在将料带引导体110、200安装到主体41上时,只需利用第一保持部150和第二保持部160保持住料带引导体110、200的前后,就能够容易地将其固定在主体41上。由此,能够比较简单地进行更换作业,在该点上也非常有利。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就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料带引导体110由树脂制成,而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料带引导体进行了加强。本实施方式的料带引导部的形状,如图14所示,通过粘结或一体形成的方式,将金属制成的加固板220贴合在树脂制成的料带引导体主体210的左右侧壁215上。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只限于通过上述记述以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而且,除了下述实施方式以外,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1)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中,作为元件供给装置40,例示了以电动机为驱动源的电动式元件供给装置,但是,本发明不只限于此,其还能够适用于例如棘轮(ratchet)式元件供给装置。
(2)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前方引导部120的顶壁而在顶面形成了开放面128,但是,该开放面128的形成位置,不只限于前方引导部120的顶面。例如,只要是不影响引导功能的位置,也可以在侧壁112、114等上设置开放面。
(3)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前方引导部120和后方引导部130成形为一体的例子,但是,两引导部120、130无须为一个部件,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前方引导部120和后方引导部130设为分体的部件。
此时,前方引导部120的固定,例如可以使用螺栓等固定件将其直接固定在主体41上来进行。或者,也可以使前方引导部120和主体41形成为一体。采用该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部件数的增加。
另一方面,后方引导部130的固定,较为理想的是,通过使其后端介由锁销141(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销部件)轴支撑(pivotallysupported)于主体41上,并且使其前端138介由未图示的卡止机构(对应于规定的操作能够进行卡止以及解除该卡止的机构)卡止在主体41上来进行。采用该结构,通过解除对前端138的卡止,能够进行使后方引导部130向上开启的操作,因此,容易进行将元件供给料带35穿入上部搬送路Bu中的操作。
(4)在更换元件供给料带35时,如果在料带引导体110和基础部件43之间存在适当的间隙,则容易将元件供给料带35穿入上部搬送路Bu中,因而操作性良好。对于该点,在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解除料带引导体110后端的保持状态,使该后端翘起,从而在料带引导体110和上部搬送路Bu之间形成间隙(图8的G部)的结构,但是,料带引导体110的保持状态的解除,不只限于后端侧,也可以采用解除前端侧的保持状态的结构。
在第1实施方式中,料带引导体110的前端由第一保持部150予以保持,因而只需将操作部156推向装置前方,就能够简单地解除第一保持部150的锁定状态。因此,上述结构中,之后只要提升料带引导体110的前端,就如同第1实施方式那样,能够在料带引导体110和基础部件43之间确保适当的间隙,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元件供给料带35穿入上部搬送路Bu中。而且,当元件供给料带35穿过上部搬送路Bu之后,只需使第一保持部150恢复到原来的起立姿势(图8所示姿势),就能够简单地固定料带引导体110。
最后,对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述的本发明的结构及其效果作概括性说明。
本发明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送出装置,将元件供给料带向设置在沿规定方向延伸的搬送路上的元件供给位置间歇地送出,其中,所述元件供给料带具备以一定间隔收容元件的载带、和粘贴在该载带上以防止收容元件的脱出的盖带;引导装置,沿所述搬送路设置,从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该元件供给料带,使该元件供给料带的搬送姿势保持在正规姿势;折回部,设置在所述搬送路上;回收装置,在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搬送过程中,回收经由所述折回部改变了方向的盖带,使该盖带从载带上剥离;其中,所述引导装置具备下游侧引导部,该下游侧引导部位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料带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引导所述元件供给料带,所述下游侧引导部上设置有在一面侧开口且在料带搬送方向上连续的开放面,通过该开放面,所述盖带能够进出所述下游侧引导部。
本发明中,在下游侧引导部上设置有在一面侧开口且在料带搬送方向上连续的开放面,通过该开放面,使所述盖带能够进出所述下游侧引导部。采用该结构,通过按照规定的作业顺序,在将下游侧引导部固定在元件供给装置的主体上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盖带的设置作业,因此,能够省工和省时。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较为理想的是,采用以下结构。
在下游侧引导部具有位于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引导壁的情况下,在这一对引导壁之间的顶面形成所述开放面。如此,若开放面开口在上方,能够提高操作性。
在所述下游侧引导部中,所述一对引导壁的下部彼此通过底壁而连接。采用该结构,能够确保相应的强度。
所述下游侧引导部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主体上。采用该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还包括上游侧引导部,该上游侧引导部位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料带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引导所述元件供给料带,其中,该上游侧引导部和所述下游侧引导部在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前后两侧引导所述元件供给料带。采用该结构,能够更加切实地引导元件供给料带,使其保持在正规姿势。
在所述上游侧引导部具有从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该元件供给料带的一对引导壁的情况下,该一对引导壁的上部彼此通过顶壁而连接,该顶壁的前边缘构成为所述折回部。
而且,在所述上游侧引导部的所述折回部的前方设置有元件按压部,该元件按压部按压盖带被剥离后的元件供给料带的上表面。采用该结构,能够以简单、合理的结构,改变盖带的方向,并且能够抑制元件从载带中脱出。
所述上游侧引导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通过销部件,轴支撑在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主体上,而所述上游侧引导部的另一端部,通过卡止机构,卡止在所述主体上,并且,通过解除所述卡止机构的卡止状态,能够进行使所述上游侧引导部以所述销部件为中心向上方开启的操作。采用该结构,能够容易进行元件供给料带的设置作业。
所述上游侧引导部与下游侧引导部成形为一体。采用该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因而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能够提高元件的刚性,因而能够更加切实地引导料带。
Claims (10)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出装置,将元件供给料带向设置在沿规定方向延伸的搬送路上的元件供给位置间歇地送出,其中,所述元件供给料带具备以一定间隔收容元件的载带、和粘贴在该载带上以防止收容元件的脱出的盖带;
引导装置,沿所述搬送路设置,从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该元件供给料带,使该元件供给料带的搬送姿势保持在正规姿势;
折回部,设置在所述搬送路上;
回收装置,在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搬送过程中,回收经由所述折回部改变了方向的盖带,使该盖带从载带上剥离;其中,
所述引导装置具备下游侧引导部,该下游侧引导部位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料带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引导所述元件供给料带,
所述下游侧引导部上设置有在一面侧开口且在料带搬送方向上连续的开放面,通过该开放面,所述盖带能够进出所述下游侧引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引导部具有位于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引导壁,在这一对引导壁之间的顶面形成有所述开放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游侧引导部中,所述一对引导壁的下部彼此通过底壁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引导部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主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游侧引导部,位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料带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引导所述元件供给料带,其中,
所述上游侧引导部和所述下游侧引导部在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前后两侧引导所述元件供给料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引导部具有从所述元件供给料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该元件供给料带的一对引导壁,这一对引导壁的上部彼此通过顶壁而连接,该顶壁的前边缘被设为所述折回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游侧引导部的所述折回部的前方设置有元件按压部,该元件按压部按压盖带被剥离后的元件供给料带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引导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通过销部件轴支撑在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主体上,其另一端通过卡止机构卡止在所述主体上,
通过解除所述卡止机构的卡止状态,能够进行使所述上游侧引导部以所述销部件为中心向上开启的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引导部与下游侧引导部成形为一体。
10.一种表面安装机,其特征在于:
从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接受供给,将元件安装到基板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271653A JP4820728B2 (ja) | 2006-10-03 | 2006-10-03 | 部品供給装置、並びに表面実装機 |
JP271653/2006 | 2006-10-03 | ||
PCT/JP2007/069377 WO2008041725A1 (fr) | 2006-10-03 | 2007-10-03 | Dispositif d'alimentation en pièces, et machine de montage en surfac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4101A true CN101554101A (zh) | 2009-10-07 |
CN101554101B CN101554101B (zh) | 2011-05-04 |
Family
ID=39268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372623A Active CN101554101B (zh) | 2006-10-03 | 2007-10-03 |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30819B2 (zh) |
EP (1) | EP2079294B1 (zh) |
JP (1) | JP4820728B2 (zh) |
CN (1) | CN101554101B (zh) |
WO (1) | WO2008041725A1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45009A (zh) * | 2010-04-23 | 2011-11-16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
CN102833994A (zh) * | 2012-09-10 | 2012-12-19 | 程江河 | 一种贴片机的供料装置 |
CN103857275A (zh) * | 2012-12-05 | 2014-06-1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防卡带机构 |
CN104125766A (zh) * | 2009-12-26 | 2014-10-29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电子电路零件供给装置 |
CN104244693A (zh) * | 2013-06-14 | 2014-12-2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
CN104488372A (zh) * | 2012-07-27 | 2015-04-0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供应设备和部件供应方法 |
CN106604627A (zh) * | 2015-10-14 | 2017-04-26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
CN107432108A (zh) * | 2015-03-09 | 2017-12-01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供料器 |
CN110050522A (zh) * | 2016-12-16 | 2019-07-23 | 株式会社富士 | 带式供料器 |
CN110294346A (zh) * | 2016-02-04 | 2019-10-01 |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元件包装载带导引方法及装置 |
CN110936120A (zh) * | 2018-09-21 | 2020-03-31 | 富鼎电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 | 零件自动组装装置 |
CN110945978A (zh) * | 2017-08-01 | 2020-03-3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供应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元件装配机 |
CN111115257A (zh) * | 2019-12-27 | 2020-05-08 | 深圳蓝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物料输送装置及led模组维修系统 |
CN112449569A (zh) * | 2019-08-27 | 2021-03-0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 |
CN114207958A (zh) * | 2019-09-25 | 2022-03-18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线状构件配置装置及线状构件配置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152701A1 (ja) * | 2007-06-13 | 2008-12-18 | Fujitsu Limited | キャリアテープから電子部品を取り出す方法 |
JP4714256B2 (ja) * | 2008-11-05 | 2011-06-2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部品供給装置 |
KR101546431B1 (ko) | 2009-01-05 | 2015-08-25 |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 테이프 피더의 테이프 가이드 개폐구조 |
JP5544058B2 (ja) * | 2009-08-24 | 2014-07-09 | Juki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
JP5597050B2 (ja) * | 2010-07-15 | 2014-10-01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基板停止位置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基板装着位置制御方法 |
CN102638964B (zh) * | 2011-02-08 | 2016-12-14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多层型回转头、电路元件安装机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
US9736970B2 (en) * | 2012-03-06 | 2017-08-15 |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 Automatic tape setting apparatus |
US10111369B2 (en) * | 2012-03-12 | 2018-10-23 | Micronic Mydata AB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utomatic storage of tape guides |
KR102025369B1 (ko) | 2012-09-12 | 2019-09-25 | 한화정밀기계 주식회사 | 부품 장착 장비용 테이프 공급 장치 및 테이프 공급 방법 |
KR101804379B1 (ko) * | 2012-09-04 | 2018-01-10 |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 전자부품 캐리어 테이프 공급장치 및 전자부품 캐리어 테이프 공급방법 |
CN105052250B (zh) * | 2013-03-21 | 2018-09-07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带式供料器 |
EP3116712A4 (en) * | 2014-03-12 | 2018-02-21 | Edo Segal |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3d objects |
CN104192497A (zh) * | 2014-08-27 | 2014-12-10 | 昆山元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送料平稳的送料器 |
JP6427762B2 (ja) * | 2014-10-20 | 2018-11-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US10750648B2 (en) * | 2015-06-02 | 2020-08-18 | Fuji Corporation |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and suction position setting method |
WO2016203627A1 (ja) * | 2015-06-18 | 2016-12-22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フィーダ |
JP6473893B2 (ja) * | 2015-12-25 | 2019-02-2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テープ接続装置 |
WO2017168641A1 (ja) * | 2016-03-30 | 2017-10-0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部品供給装置 |
DE102016217761B3 (de) * | 2016-09-16 | 2018-02-01 | Asm Assembly Systems Gmbh & Co. Kg | Bauteilabstreifer und Gurtzuführvorrichtung |
DE112017007806T5 (de) * | 2017-08-01 | 2020-06-10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Komponentenzufuhrvorrichtung und Komponentenmontagevorrichtung, die diese umfasst |
EP3522685B1 (en) * | 2018-02-05 | 2021-12-08 | AT & S Austria Technologie & Systemtechnik Aktiengesellschaft | Metallic layer as carrier for component embedded in cavity of component carrier |
JP6814953B2 (ja) * | 2019-01-11 | 2021-01-2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
CN110035645B (zh) * | 2019-04-09 | 2024-02-13 | 广东岩田智慧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导料装置 |
CN112658672A (zh) * | 2019-10-16 | 2021-04-16 | 富鼎电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 | 零件自动组装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10154A (en) * | 1988-02-23 | 1989-03-07 | Molex Incorporated | Component feed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vision-controlled robotic placement system |
JPH07114319B2 (ja) * | 1991-01-22 | 1995-12-0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チップ形電子部品の供給装置 |
KR970001239Y1 (ko) * | 1993-12-29 | 1997-02-21 | 대우중공업 주식회사 | 릴상태의 전자부품 자동공급 장치 |
JPH1174689A (ja) * | 1997-08-28 | 1999-03-16 | Yamaha Motor Co Ltd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JP3648966B2 (ja) * | 1998-02-06 | 2005-05-1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ATE251837T1 (de) * | 1998-12-22 | 2003-10-15 | Mydata Automation Ab | Bandführungsvorrichtung und magazin für eine bauteil-maschine |
EP1147697B1 (en) * | 1998-12-22 | 2005-02-02 | Mydata Automation AB |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component tape information to a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and means therefore |
US6162007A (en) * | 1999-01-14 | 2000-12-19 | Witte; Stefan | Apparatus for feed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tape |
US6652706B1 (en) * | 2000-12-01 | 2003-11-25 |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 Tape feeder with improved cover tape disposition path and drive |
JP2003158397A (ja) * | 2001-11-26 | 2003-05-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
US7052564B2 (en) * | 2003-03-28 | 2006-05-30 |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 Component feeder having a high density cover tape reservoir |
JP2006156514A (ja) * | 2004-11-26 | 2006-06-15 |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 部品供給装置 |
CN2770290Y (zh) * | 2004-12-24 | 2006-04-0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封皮导出装置 |
-
2006
- 2006-10-03 JP JP2006271653A patent/JP4820728B2/ja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10-03 US US12/444,106 patent/US7930819B2/en active Active
- 2007-10-03 CN CN2007800372623A patent/CN101554101B/zh active Active
- 2007-10-03 EP EP07829116.8A patent/EP2079294B1/en active Active
- 2007-10-03 WO PCT/JP2007/069377 patent/WO20080417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25766A (zh) * | 2009-12-26 | 2014-10-29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电子电路零件供给装置 |
CN102245009A (zh) * | 2010-04-23 | 2011-11-16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
CN102245009B (zh) * | 2010-04-23 | 2015-06-03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
US9578793B2 (en) | 2012-07-27 | 2017-02-21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Component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component supplying method |
CN104488372B (zh) * | 2012-07-27 | 2017-07-14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供应设备和部件供应方法 |
CN104488372A (zh) * | 2012-07-27 | 2015-04-0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供应设备和部件供应方法 |
CN102833994A (zh) * | 2012-09-10 | 2012-12-19 | 程江河 | 一种贴片机的供料装置 |
US9974217B2 (en) | 2012-12-05 | 2018-05-15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Jam prevention mechanism |
CN103857275A (zh) * | 2012-12-05 | 2014-06-1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防卡带机构 |
CN103857275B (zh) * | 2012-12-05 | 2017-01-1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防卡带机构 |
CN104244693A (zh) * | 2013-06-14 | 2014-12-2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
CN104244693B (zh) * | 2013-06-14 | 2018-09-28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
CN107432108A (zh) * | 2015-03-09 | 2017-12-01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供料器 |
CN106604627B (zh) * | 2015-10-14 | 2020-06-12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
CN106604627A (zh) * | 2015-10-14 | 2017-04-26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
CN110294346A (zh) * | 2016-02-04 | 2019-10-01 |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元件包装载带导引方法及装置 |
CN110050522B (zh) * | 2016-12-16 | 2020-11-06 | 株式会社富士 | 带式供料器 |
CN110050522A (zh) * | 2016-12-16 | 2019-07-23 | 株式会社富士 | 带式供料器 |
CN110945978A (zh) * | 2017-08-01 | 2020-03-3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供应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元件装配机 |
CN110936120A (zh) * | 2018-09-21 | 2020-03-31 | 富鼎电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 | 零件自动组装装置 |
CN112449569A (zh) * | 2019-08-27 | 2021-03-0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供给装置 |
CN114207958A (zh) * | 2019-09-25 | 2022-03-18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线状构件配置装置及线状构件配置方法 |
CN111115257A (zh) * | 2019-12-27 | 2020-05-08 | 深圳蓝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物料输送装置及led模组维修系统 |
CN111115257B (zh) * | 2019-12-27 | 2021-08-27 | 深圳蓝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物料输送装置及led模组维修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90249615A1 (en) | 2009-10-08 |
CN101554101B (zh) | 2011-05-04 |
EP2079294A4 (en) | 2010-07-28 |
JP2008091672A (ja) | 2008-04-17 |
EP2079294B1 (en) | 2014-04-16 |
WO2008041725A1 (fr) | 2008-04-10 |
EP2079294A1 (en) | 2009-07-15 |
US7930819B2 (en) | 2011-04-26 |
JP4820728B2 (ja) | 2011-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54101B (zh) |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 |
JP4891832B2 (ja) |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表面実装機 | |
JP6094835B2 (ja)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 |
US10426069B2 (en) | Feeder | |
JP5979439B2 (ja) | 印刷装置 | |
US8220141B2 (en) | Component supply apparatus and surface mounter | |
JP7158176B2 (ja) | テープ自動装填装置 | |
WO2008035764A1 (fr) | Appareil de fourniture de composants et appareil de montage en surface | |
JP5909689B2 (ja)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 |
JP7254141B2 (ja) | フィーダ及びテープガイド | |
WO2008038784A1 (fr) | Structure de maintien d'un appareil de distribution de composant, et appareil de montage en surface | |
JP7137319B2 (ja)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
JP5974862B2 (ja) | 印刷装置 | |
JP5924248B2 (ja) | 印刷装置 | |
CN112237058B (zh) | 带式供料器 | |
JP2010103273A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CN112203960B (zh) | 带供给装置 | |
JP2006232470A (ja) | 記録装置 | |
JP6010862B2 (ja) | 印刷装置 | |
JP6950057B2 (ja) | フィーダ | |
JP5945957B2 (ja) | 印刷装置 | |
CN112106458B (zh) | 元件供给装置 | |
WO2018150476A1 (ja) | フィーダ装置 | |
JP2023074031A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2005217265A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